![]() 2025年8月中旬,美国媒体爆出惊人消息:特朗普政府正与英特尔公司进行深入谈判,考虑由政府直接入股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巨头。这一消息迅速在全球科技界和金融市场引起震动,英特尔股价应声上涨7.4%,市值达到约1044亿美元。而这一事件的戏剧性在于,就在几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公开要求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立即辞职,理由是其与中国企业的联系构成"高度利益冲突"。这种态度的180度大转弯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政府与英特尔关系的深刻思考。本文将深入分析美国政府考虑入股英特尔的报道真实性、原因和影响,并特别关注特朗普总统与英特尔董事长陈立武之间的复杂关系。 入股报道的核实美国彭博社8月14日率先报道,多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政府正在与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谈判,讨论让美国政府入股该公司,以帮助其扩大在美国国内的制造业务。目前的设想是由美国政府支付股份,细节仍在整理中,潜在持股规模尚不清楚,谈判仍有可能无果而终[0]。这一计划源于8月11日特朗普与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的会面。知情人士称,如果达成交易,将有助于支持英特尔在美国俄亥俄州规划的芯片制造中心。英特尔曾承诺将该基地打造成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工厂,但项目一再延期[0]。多家中文媒体也转载了这一消息。腾讯新闻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与英特尔(INTC.O)进行谈判,以让美国政府入股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制造商,助力该公司扩大国内制造业。这笔交易将有助于支持英特尔在俄亥俄州的工厂中心计划。英特尔曾承诺将该工厂变成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工厂,尽管这一承诺一再被推迟[14]。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美国政府首次采取此类行动。彭博社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新动作表明,它有意直接干预美国关键行业。美国国防部上个月提出一项前所未有的计划,将以4亿美元收购美国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的优先股,使五角大楼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这颠覆了美国各界对私营企业如何与政府打交道的传统认知[0]。 特朗普与陈立武关系的戏剧性转变为了理解美国政府为何在此时考虑入股英特尔,我们必须先了解特朗普与陈立武关系的戏剧性变化。2025年8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发表声明,直接点名要求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立即辞职。他声称,陈立武因与中国企业关系密切而"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并质疑其带领这家美国芯片巨头重振的能力[52]。这一突然的指控令人震惊。陈立武于2025年3月才刚刚接任英特尔CEO一职,负责扭转这家科技巨头的颓势。作为重建美国半导体制造业努力的一部分,英特尔已从美国政府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支持[26]。面对特朗普的突然发难,英特尔公司迅速做出回应。英特尔发言人发表声明称,公司、董事会和陈立武都坚定地致力于推进美国的国家和经济安全利益,并正在进行符合总统"美国优先"议程的重大投资。英特尔表示,该公司在美国生产已有56年的历史,将继续在美国半导体研发和制造领域投资数十亿美元,包括在亚利桑那州新建晶圆厂,该晶圆厂将采用美国最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51]。然而,仅仅几天后,局势就出现了戏剧性转折。8月10日,在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财政部长贝森特的陪同下,陈立武拜访了特朗普。8月11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上发帖表示:"我与英特尔公司的陈立武会面,一同出席的还有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财政部长贝森特。这次会面非常有趣。他的成功与崛起是一段了不起的经历。陈先生将与我的内阁成员们进一步沟通,将在下周向我提出相关建议。"[10]据知情人士透露,陈立武在会面中成功解释了自己的个人背景,强调了英特尔制造能力作为国家安全议题的重要性。英特尔也非常及时地吹捧了特朗普一番,称赞其在推进关键优先事项方面展现出了强大领导力,期待有更密切合作,实现"共同重塑这家伟大的美国公司"的目标[8]。这种态度的180度转变表明,陈立武在与特朗普的会面中取得了显著成功,可能说服特朗普认识到支持英特尔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性。 英特尔的财务困境与业务挑战要理解美国政府为何在此时考虑入股英特尔,我们必须了解这家曾经的科技巨头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财务状况恶化英特尔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为12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然而,净利润方面,公司亏损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亏损16亿美元明显扩大[40]。根据惠誉评级的报告,英特尔在维持市场需求与财务稳健性方面正面临重大挑战。该公司在截至8月初的一个月内,股价已经累计下跌11.36%,市值已经缩水至853亿美元[33]。更令人担忧的是英特尔的代工业务。2024年第二季度,英特尔代工部门亏损28.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8.7亿美元大幅增加。而在同一时期,行业领导者台积电以900亿美元的营收创造了411亿美元的运营利润[34]。 市场份额流失英特尔CEO陈立武在内部讲话中坦承,英特尔已经不再是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头羊,甚至在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榜上无名。这一言论揭示了英特尔的困境——该公司市值已大幅缩水至约1000亿美元,而英伟达的市值却一路飙升,一度突破了4万亿美元的大关[31]。在数据中心芯片业务上,AMD的收入已反超英特尔,而两年前双方还相差两倍。在专用于AI训练和运行的GPU领域,英特尔的市场份额依然微乎其微。许多竞争对手和客户开始自研基于Arm架构的芯片,放弃英特尔x86架构[32]。 俄亥俄州项目困境英特尔在俄亥俄州的芯片制造项目是此次政府入股讨论的核心焦点。2022年1月,英特尔宣布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兴建两座新的晶圆厂。然而,这项工程并不顺利,原计划在2025年投产,随后时间不断延后[21]。据TrendForce报道,英特尔并没有提供俄亥俄州新建晶圆厂项目新的时间表,而且现在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即便放弃该项目也可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传闻英特尔会继续俄亥俄州新建晶圆厂的工程,包括浇筑混凝土、钢框架和基础工作,仅在2025年就花费了超过10亿美元[21]。英特尔根据《芯片法案》获得的奖励里,至少有15亿美元专门用于俄亥俄州新建晶圆厂项目。俄亥俄州还承诺为每座晶圆厂提供3亿美元的补助,但前提条件是2028年年底之前完成建设[21]。然而,英特尔已对其俄亥俄州晶圆厂建设项目做出重大调整,将原本雄心勃勃的建设时间表大幅推迟。据最新消息,这座备受瞩目的工厂预计要到下一个十年才能正式投入运营。该晶圆厂的建设始于2022年,原计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模块1,原本预计在2025年竣工,但随后被推迟至2027年至2028年。现在,英特尔认为,它只需要在2030年及以后才需要在俄亥俄州的晶圆厂[22]。 战略调整面对困境,陈立武上任后开始推行激进的转型策略。他明确表示,英特尔已经意识到在AI模型训练领域追赶英伟达的时机已经错失,因此将战略重心转向了边缘人工智能和自主人工智能领域[31]。英特尔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裁员,计划在全球多地裁减数千个工作岗位。据估计,公司计划在俄勒冈州裁减529个岗位,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州等地也有数百名员工面临被裁的风险。随着业务的不断调整,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裁员计划[31]。在技术路线上,陈立武表示,Intel 14A工艺节点如若没有大客户,那么该工艺及后续工艺节点将放缓研发甚至直接取消。他直言:"我要确保在我看到内部客户、外部客户数量承诺之前再将资本支出或投入运营,因此,需要在性能和产品方面满足我的要求,要确保我们能向他们交付一致、可靠的结果并让他们的收入依赖于我们。"[45] 美国政府入股的动机与形式入股动机分析美国政府考虑入股英特尔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反映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 国家安全考量特朗普政府将半导体视为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作为美国硕果仅存的能够设计并制造尖端芯片的本土企业之一,英特尔自然成为华盛顿战略布局中的关键棋子。特别是在与中国的科技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确保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给自足变得尤为重要[ 50]。 **经济复苏与就业英特尔在俄亥俄州的项目不仅对半导体产业具有战略意义,也对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英特尔已开始俄亥俄州新晶圆厂的建设工程,从那时起,该工地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英特尔财务危机爆发,以及市场需求也存在不确定性,但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在进行中[ 23]。 **政治关系转变特朗普对陈立武的态度从敌对转为合作,这一转变可能是促成政府入股计划的关键因素。在8月11日的会面后,特朗普对陈立武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开始讨论政府入股支持的可能性[ 18]。 **先例存在美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类似的干预措施。美国国防部上个月提出一项前所未有的计划,将以4亿美元收购美国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 Corp.的优先股,使美国国防部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此外,美国政府还以"黄金股"的形式入股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 Corp.),促成将该公司出售给日本制铁公司[ 55]。 . j) F0 u; t* _ A' c/ P7 {# I
入股形式与条件尽管有关入股的具体细节仍在协商中,但我们可以从现有信息中推断出一些可能的形式和条件。 直接购买股份知情人士表示,目前的设想是由美国政府支付股份,具体细节仍在整理中,潜在持股规模尚不清楚。方案设想由美国政府出资购买股份,具体细节仍在协商中[ 14]。 **支持俄亥俄州项目美国政府入股的主要目的是支持英特尔在俄亥俄州的工厂中心计划。这笔交易将有助于巩固英特尔在俄亥俄州规划的工厂基地,支持英特尔将该地区建设为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厂的计划[ 14]。 **可能的政府影响力如果入股成功,政府不仅提供资金,还可能获得一定的信息与治理影响力。仅靠资金并不能解决全部经营挑战,但政府入股可能为英特尔提供额外的战略支持[ 6]。 ; r' _3 F% w/ w% @" k* m) [
美国政府与英特尔关系的政治背景特朗普政府的芯片政策特朗普政府的芯片政策经历了显著的转变。2022年,拜登政府签署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了超过500亿美元的资金,通过直接补贴、税收抵免和其他财务激励,来支持新建芯片工厂、资助研发和培训工人[37]。然而,特朗普上任后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调整。2025年3月4日,特朗普呼吁终止520亿美元的半导体补贴计划,称"芯片法案太可怕了,我们拿出数千亿美元却毫无意义"[36]。特朗普还宣布了一项激进的计划:对所有外国计算机芯片征收高达100%的关税,但将豁免在美国本土生产的企业。这一政策旨在迫使企业将生产线迁回美国,但也可能引发电子产品、汽车和家用电器等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37]。 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特朗普政府对英特尔的考虑入股反映了美国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新模式。美国国防部上个月提出的一项前所未有的计划——将斥资4亿美元购买美国稀土公司MP Materials Corp.的优先股,使美国国防部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已经开创了政府直接控股私营企业的先例[55]。此外,美国政府还以"黄金股"的形式入股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 Corp.),促成将该公司出售给日本制铁公司。这种"黄金股"可能赋予政府在公司重大决策中的否决权[55]。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议程尽管特朗普公开批评《芯片法案》,但通过入股方式支持英特尔仍然符合其"美国优先"政策。英特尔曾承诺将俄亥俄州的晶圆厂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这与特朗普一直倡导的美国芯片本土化发展的理念相符[30]。英特尔也表示,公司在美国生产已有56年的历史,将继续在美国半导体研发和制造领域投资数十亿美元,包括在亚利桑那州新建晶圆厂,该晶圆厂将采用美国最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51]。 入股可能的影响与前景对英特尔的影响如果美国政府最终入股英特尔,这将对英特尔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财务状况改善政府入股将为英特尔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改善财务状况。对于英特尔目前在俄亥俄州建设的工厂,政府注资可能提供关键支持,帮助项目继续推进[ 30]。 **战略支持政府入股可能为英特尔提供战略支持,帮助其在与AMD、NVIDIA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保持竞争力。如果入股成功,此举也有利于支持特朗普一直倡导的美国芯片本土化发展的理念[ 30]。 **治理影响政府入股可能对英特尔的公司治理产生影响,政府可能获得一定的信息与治理影响力。不过,仅靠资金并不能解决全部经营挑战,英特尔仍需解决其在先进制程与AI相关产品上的技术落后问题[ 6]。 ' s3 n- p( [* M4 ]: @
对美国科技产业的影响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对整个美国科技产业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政府干预的先例政府直接入股私营企业,特别是像英特尔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开创了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先例。这可能改变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传统认知,影响未来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方式[ 0]。 **半导体产业政策调整特朗普政府对芯片产业的政策正在从补贴转向直接干预。特朗普宣布对所有外国计算机芯片征收高达100%的关税,但对在美国本土生产的企业豁免关税,这一政策与《芯片法案》通过补贴吸引投资的策略不同[ 37]。 **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美国政府对英特尔的支持可能加剧全球科技竞争。特别是在与中国的关系中,美国可能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有报道指出,特朗普已经要求英伟达与AMD同意向美国政府贡献其在中国销售芯片收入的15%,以换取出口许可证[ 38]。 & d6 Y4 I( Y& Q4 j% A/ Q
入股计划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政府考虑入股英特尔的报道属实,但这一计划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谈判结果未知知情人士警告称,这些计划仍不确定。谈判仍有可能在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结束[ 1]。具体细节仍在协商中,包括持股规模、入股条件等关键条款尚未确定。 **政治因素影响特朗普与陈立武关系的戏剧性转变表明,政治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朗普的政治立场和决策可能随时改变,这增加了计划的不确定性[ 10]。 **市场反应入股消息对英特尔股价产生了积极影响,8月14日纽约股市收盘时,英特尔股价上涨7.4%,使公司市值达到约1044亿美元[ 0]。这表明市场对政府支持持乐观态度,但也可能增加政府决策的压力。
2 C' x _3 k/ d5 t; R9 L3 h$ [ 结论美国政府考虑入股英特尔是一个复杂事件,反映了商业、政治和战略利益的交织。从特朗普对陈立武的态度转变,到政府对芯片产业政策的调整,再到英特尔自身的财务困境和战略调整,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当前的局面。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多方因素,包括特朗普政府的决策、英特尔的战略调整效果以及全球科技竞争的动态。无论最终是否达成入股协议,这一事件都标志着美国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新模式,可能对全球科技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 u+ ^2 Y4 r( G
. ?7 ]; D, c* A& U5 Y+ a( w
' z6 @3 L# ~ _) ]; z! @5 u0 u4 S6 }( R;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