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历史学家

相关日志

分享 俗文化也算是国粹了
热度 13 苏双 2017-1-26 12:58
今人也很多在玩这套把戏啦!!!雕虫小技,但可以泄愤———————————————— 金庸曾声明:“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金庸还俏皮地说:“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说完了乾隆出生地的谜团,道完了乾隆生母是谁的历史疑案,我们再谈谈乾隆是海宁陈阁老儿子的传说。海宁,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滨临海边的一个小县。海宁地方虽小,却因为在这里能观看到气势磅礴的海潮而闻名于世。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某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当送出来时,陈家老少个个目瞪口呆起来,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陈阁老掂量出此事性命攸关,劝全家忍气吞声算了。那换入王府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大帝。这个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说法便越传越广,越讲越真。民间流传说,乾隆当上皇帝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在陈阁老的私家园邸停驾暂住,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看望自己的亲爹亲妈。对所谓的雍正换出去的那个女儿,在江浙一带的传闻中也有“交待”。据传,这位皇家的金枝玉叶,被陈家抱回江南后,好好抚养,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这蒋家是常熟的大姓,雍正女儿所住的那栋楼,后人就叫做“公主楼”。这故事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对男女主人公各有交待,让人听了既感神奇,又不由得不信。传说中,还夹杂着实物。有人说海宁陈家有乾隆亲笔题写的两块堂匾,一块是“爱日堂”,一块是“春晖堂”。“爱日”也好,“春晖”也罢,用的都是唐朝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典故。乾隆若不是陈家之子,谈得上报答父母如春晖一般的深恩吗?若照此说来,乾隆便是朝臣陈世倌的儿子,他竟完全成了一个汉人皇帝了!果真如此,则清朝自乾隆以后的皇室,就成了汉满混血血统了。说乾隆是一个被偷换的汉家男婴,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书中一个醒目标题便是《弘历非满洲种》。弘历是乾隆的名字。这本书还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个汉人。应该说,这本书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在为反清排满大造舆论的晚清时期,极力诋毁清朝皇帝,大力渲染清宫秘闻是常事,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带有浓厚的政治气味。但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发泄决不等于就是事实。就在反清排满者制造清宫秘闻硬说乾隆是以凤换龙的汉家男孩时,又有小说家出来凑热闹。首先登场的是名噪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许啸天。1925年在上海出版的许啸天名著《清宫十三朝演义》,从爱新觉罗始祖布库里雍顺,一直写到宣统大婚。关于乾隆家世,书中说:乾隆原是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隐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但这时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许啸天编写的虽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却融入了上海滩十里洋场的韵味,再加上文笔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生动,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随着《清宫十三朝演义》的风靡一时,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说法更是不胫而走,广为人知。这便是俗文化的厉害!近些年来,有关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然接连不断地闯入文艺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宁,从小听的就是有关乾隆的种种传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紧紧围绕着乾隆的身世之谜展开的。在金庸的笔下,当时江湖最大的帮会——红花会的总舵主于万亭秘密入宫,将乾隆生母陈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给乾隆,信中详述当年经过,又说他左腿有一块朱记。待于万亭走后,乾隆便把幼时喂奶的乳母廖氏传来,秘密询问,得悉了自己的家世真情:当年,陈世倌的小孩被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金庸在书中还写到了陈世倌的三公子即所谓的乾隆的亲弟弟陈家洛。陈家洛继于万亭之后成为红花会会主后,期望激发哥哥乾隆的汉族意识,共同成就恢复汉家天下的宏业,而热恋着陈家洛的回部香香公主则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身侍乾隆,欲助自己恋人一臂之力,不幸事败自刎,葬于“香冢”。金庸的小说精彩纷呈,使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说法传得更广了。传说这么多,传闻这么广,乾隆究竟是不是海宁盐商陈阁老的儿子?首先让我们看看,把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故事写得出神入画的金庸先生是怎么说的。金庸曾老老实实地告诉痴心的读者们:《书剑恩仇录》中所谓的乾隆的弟弟“陈家洛这人物是我的杜撰”。他并且声明:“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金庸还俏皮地说:“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金庸说的是实话,历史学家孟森考证认为,乾隆是“以女易男”的说法根本靠不住,所谓的“公主楼”根本就不存在。至于人们所说的海宁陈家的房舍中有“爱日堂”、“春晖堂”两块皇帝御书的匾额一事,孟森首先肯定确有其事,但考证的结果是,两块匾额都是康熙御书赏赐的,分别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和五十二年(1713)根据陈家在朝中做官的侍读学士陈元龙、陈邦彦的奏请,题写后赏赐其父母的,而不是乾隆写的。
718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朱可夫回忆诺门坎之战2 —— 斯大林讲笑话
gordon 2016-11-27 13:00
摘自《朱可夫回忆录》 第十四章 莫斯科会战 古德里安将军、霍特将军以及其他人认为,除了希特勒的错误外,他们军队在莫斯科附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俄国的气候寒冷。 当然,天气和自然条件在任何军事行动中都起作用。所有这些虽然都 在同样程度上对作战双方起作用 。但希特勒匪徒身上穿着从居民那里抢来的御寒衣服,脚上穿着简陋的自制稻草套靴。短皮大衣、毡靴、棉背心、防寒衬衣,所有这一切也都是武器!我们国家保证自己的战土穿得很暖和。而德军却没有过冬的准备。 这是由于希特勒统帅部打算轻装走遍俄国, 计划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结束整个战争 。就是说,问题不在于天气,而在于法西斯上层领导集团 政略和战略上的过失。 另一些将军和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一切都归罪于道路泥泞。这种说法并不新奇。断送了80万军队的拿破仑也归罪于俄国的天气。 但我亲眼看到,在同样的道路泥泞中,成千成万的莫斯科人, 主要是妇女 进行他们并不习惯的艰苦的工程作业 ,挖防坦克壕、堑壕,设置桩砦, 修筑障碍物,搬运沙袋。泥泞粘住了他们的脚和运土的手推车的轮子,使本来对妇女不适用的铁锹大大加重了 。 我还想对那些企图用天气不好来掩盖在莫斯科附近失败的真正原因的人补充说一句,1941年10月,道路泥泞时期是比较短的。11月最初几天比较冷,下了雪,道路到处畅通无阻。在希特勒军队发赶“总攻”的11月份,在莫斯科方向作战地区内,气温 稳定在零下7°—10°。大家知道,在这样天气条件下,是不会有泥泞的。 不!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住了法西斯军队,而是受到苏联人民、首都和祖国支持的苏军的不届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打败了德军百万以上精锐部队。 至于谈到暂时不进攻莫斯科和将部分兵力调到乌克兰的问题,可以说,如果不进行这次战役,德军“中央”集团 的情况会更糟。因为,在9月被用以填补西南方向上缺口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在12月反攻时,可以在敌人“中央”集团 军群进攻莫斯科时用来向其翼侧和后方实施猛烈的突击。 由于第二阶段进攻莫斯科的完全失败和闪击战计划的破产而发疯的希特勒,为自己找到了“替罪羊”,撤销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齐元帅、“中央”团 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坦克第2集团 军司令古德里安将军和几十名其他将军的职务。而在一个半到两个月前,希特勒还慷慨地授予这些人以十字勋章。希特勒宣布自己为陆军总司令,看来,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对军队起到魔术般的作用。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德国政府宣布对美国作战。显然,希特勒想以此达到两个目的。第一、 他想表明,德国虽然遭受了损失,仍然是强大的,不仅能够同苏联、英国作战,而且能够同美国作战 。第二、他想加速推动日本对美作战,以避免美国在欧洲参加对德战争。斯大林得知这一消息后,笑道: “有意思,希特勒德国准备用什么力量同美国作战?它既没有能进行这种战争的远程航空兵,也没有相应的海上兵力。”
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老大叫声屈
热度 35 席琳 2016-9-7 13:21
为老大叫声屈
2016-9-7 中国文人书抄书,一人抄错,所有的书都错,所以这一点,不得不为老大叫声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把通商宽农抄错成通商宽衣的,不仅仅是使用简体字的大陆的历史学家和字典专家,也包括海峡对岸,牛逼哄哄使用繁体字编写中国通史的历史学家们。 《国语》原书中的通商宽农 台湾大学教科书《中国通史》中的 通商宽衣 台湾《中国通史》的主编王寿南博士为台湾大学历史系科班出身,早年师从王云五,是从事隋唐史研究的专家 根据王寿南教授的注释,《中国通史》中的晋文王 "通商宽衣"部分由先秦史专家林天人博士执笔 写出通商宽衣的林天人博士是台北博物院的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客座教授 要说老大的学问有假,犯低级错误,实在也是有一点儿冤。不管是中国通史的王寿南主编抑或是中国通史主笔的林天人教授,可都是科班历史学博士毕业,也两岸三地到处讲学,著书立说的主,还有大陆的那位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杨善群副研究员,把历史书都能够抄错,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可以说是最不务正业的了。 所以中国目前两岸的史学界,实在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强暴祖先,遗害后人,是同一个师傅调教出来的学生,五十步笑百步,不值得太过恭维的说。 自古刘项不读书。老大,多少也算是,半个读书人了。只是这中国目前的历史书,是读不得了。 怪只怪老大名气大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012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根据分子人类学分析,汉人扩张中不断融合当地人的说法是不对的 ...
热度 24 silentdarkness 2016-9-6 10:02
历史学家说的汉人扩张中不断融合当地人是不对的,当地人基本被驱逐了,福建人是最好的证明根据分子人类学分析,他们基本上是北方汉人的后代,语言上保留古代汉语尤其多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12/18/22_582773014.shtml
15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早熟的文明 —— 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转) ...
热度 1 gordon 2016-5-21 09:42
历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课本里的陈炯明,是以一个乱臣贼子的面目出现的,作为反动孙中山的可耻下场,来教育一代代天真的小孩。无论国民党史还是共产党史,都将陈炯明描绘成一个军阀,一个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个炮轰总统府的刽子手,他的所谓贡献,总是被一笔草草带过。 不过,折戟沉沙铁未销,时间总能磨洗出一些真相,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发现,以及意识形态的松动,陈炯明对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他的自治理想与实验, 他与孙中山的恩怨是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们才发现,这是又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 1925年,孙中山逝世的时候,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与故交曾一战再战 ,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在知己相惜的情怀之下, 似诉英雄心中不平事 。可以看出,在这两位大人物之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鲁迅去世的时候,徐懋庸曾写过一副对联挽鲁迅,“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敌,友,知,罪,倒是这两位陈炯明与孙中山两位辛亥元勋一生关系的写照。 1933年9月,陈炯明去世之时,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 陈炯明于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陈炯明出生的当天,恰逢其父陈曦庭乡试中榜的捷报亦到,父亲遂为儿子起名为陈捷。 陈炯明3岁,自幼顽劣异常,但少年时期性情大变,发奋苦学,且温文有礼,20岁的时候中了清朝的秀才,成为一个书生。但当时的大清朝气运已尽,帝国的大厦正在倾覆之中,维新思想、革命风潮在广东正在流行。受新思潮的影响,1906年,28岁的陈炯明到了广州,求学于广东法政学堂,成为第一届学院,两年后以“最优等生”的成绩毕业。 1909年毕业以后,陈炯明任广东谘议局议员,提出了《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这些提案显示出了陈炯明深受乌托邦思想的影响,“自治”也成为一生追求并践行的理想。 1909年,陈炯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11年3月,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 1913年,陈炯明参加二次革命失败,陈炯明流亡到新加坡,当时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并且要求党员画押宣誓效忠孙中山个人,陈炯明第一次表现出了他对孙中山的不从,拒绝宣誓效忠参加中华革命党。 1916年,陈炯明回到广东发动起义,参加讨袁的护法运动,任闽粤军总司令,占领了闽西南的漳州、汀州等地 ,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在这个不大的地盘上,陈炯明开始了他自治实验,那是中国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乌托邦中的一个。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陈炯明流亡香港,结识了比自己小6岁的精神导师,就是信仰安那其主义的刘师复。安那其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 宗旨是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没有贫穷,也没有剥削。刘师复的描绘,和陈炯明的自治理念不谋而合,也成为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 在那位刘师复的影响下,陈炯明构筑了他的“自治”“联省”“联邦”三大步骤,他以后的政治生涯,都是围绕这三大步骤紧密相关,他与孙中山的决裂,也源于“自治还是革命”这一路线的冲突。 在闽南二十六县这个小小的“闽南护法区”,陈炯明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这方面的资料太少了,2008年的《国家历史》杂志比较集中地整理了陈炯明的施政内容,抄录如下:他建设了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梁、第一条四车道石板马路、第一个现代公园、第一片城乡公路网、第一家银行,还建设了贫民工艺厂、迎宾大旅馆,在公园的门口,竖着高大的石碑,四面分别篆刻着“博爱、自有、平等、互助。” 陈炯明的一个大手笔,是在农村设立现代学堂,做到“一乡一校”。他禁绝了私塾,设立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1920年又增办了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当年就设立半夜学校90余所。 报纸杂志也纷纷涌现,《闽星》半周刊和《闽星日刊》出现了,《闽南新报》、《闽锋周刊》、《军事日报》、《云中周刊》也先后创办,陈炯明在《闽星》发刊词里写,“思想一变就会打破旧生活、旧组织,直向进化线上,一起大努力,创造新生活、新组织,达到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境地……” 陈炯明还大力延揽全国人才,帮他一起办教育,并在筹办大学。 192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发给华盛顿的一份报告中,称“陈氏…… 施行各种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结果人民都感满意。这令中国人看到,事可办成,不必需要过度辛劳和重税 。”他还特别提到了漳州宽广的道路,良好的治安,公园、公共菜市场、屠宰场、河堤以及漳厦公路。 在陈炯明卓绝的努力之下,漳州成了全国的首善之区,闽南26县成为“模范小中国”,被时人誉为“闽南的苏俄”。陈炯明也声名远播,成为中国的政治明星,也成为广东百姓的翘首盼望的救星。因此,陈炯明才能以弱胜强,一举荡平广东全境。 陈炯明走出漳州,进入广州,他的自治路线图到了第二步——“联省”,更大的蓝图已经展开,只待陈炯明大手描绘,但他遇到了孙中山。 ************************************************************************** 陈炯明在全省92个县推行自治,到了1921年,全省各县推行民选县长、县议员完成,广东省议会通过《广东省宪法草案》,声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陈炯明还邀请陈独秀到广东主持教育全局,创立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私立教育也大为发展。 1921年,陈炯明创立中国城市史上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市 ,并设了财政、公安、工务、教育、公用和卫生局长。广州还开始筹办市政纪念图书馆、第一公园、公共儿童游戏场、公共体育场、美术学校,举行体育运动会,美术展览,安装马路电灯,还建筑了新式住宅小区。每天有上千名清道夫打扫街道,疏通沟渠,还挨家挨户派发宣传卫生的小册子。 广东全省总商会成立了,广东经济调查局成立,股票交易所成立。陈炯明还颁布了禁烟令,让广州数十年的烟、赌大害绝迹。 让人目不暇给的新政,让广东成为全国最开放、最民主的省份,陈炯明的治理天才,得到了全国的承认。当时的人甚至将陈独秀、胡适、陈炯明并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三大领袖,陈炯明以他的健行,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化为了现实。 直到孙中山进入广东。 *********************************************************************** 孙中山进广州之前,先对陈炯明承诺,“粤事由陈君主持,中山回粤不过回复前日被逐之颜面。”结果,到广州不久,孙中山就宣布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选举非常大总统。醉心于地方自治的陈炯明,遇上了最顽强也最偏执的职业革命家,崇尚改良的士绅,遇上了暴力革命的鼻祖,安于一方的广东百姓又开始被折腾。 孙陈决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孙主张集权,要武力北伐 ,统一中国,而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以南北和平的手段来谋求统一。这个矛盾无法调和,于是重重疑案产生,陈炯明的战友邓铿之死,成为第一个疑案,历史学家汪荣祖认定,邓铿是被孙中山谋害。而陈炯明的造反,也是因为孙中山欲除掉陈炯明。 最大的谜案是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这个事件的真相正在浮现,所谓“炮轰观音山总统府”, 实际上粤军只虚开了三炮吓唬守军,而且事前通知了孙中山离开 ,反倒孙中山以海军大炮向广州城内乱轰,炸死无辜平民过百。 后来,孙中山贿赂地方军阀攻打广州,陈炯明避战而走。从此,按照学者叶曙明新著《中国1927——谁主沉浮》中记载, 广州百姓因军阀驻军,被盘剥重税,并因罢市抗议被火烧商埠 ,大批商人被屠杀,孙中山治下的广州,竟然百姓哀号,遭到全国舆论的讨伐。 历史的真相往往令人唏嘘,再回首,云遮断归途,这才一百年的功夫,已经有太多的历史被遮蔽,被歪曲,多少杰出的人物被忽略,被遗忘,被丑化。历史总是对失败者过分刻薄,人民总是忘记对自己最好的人,而品德较高的人往往成为失败者。逢此遭遇者,千古以下,又岂独陈炯明一个人呢。 陈炯明颇有诗才,他曾写过一首白话诗,至今读之,依然心潮澎湃,拍案再三:“地中海的风浪平了,大西洋的风浪又起,起时无数平民哭声高,落时几个帝王卷入波涛去。这场祸水,正惊魂甫定了,谁知道汪汪的太平洋,耐不住波平如砥,东边的大陆,中间的岛国,望着潮头,说是早晚必至……”
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科学历史学家George Dyson讲述现代计算机是如何诞生的
热度 2 gordon 2014-2-5 11:19
http://swf.ws.126.net/openplayer/v02/-0-2_M7SMFM3N7_M7SMG442F-vimg1_ws_126_net//image/snapshot_movie/2013/11/N/J/M9DRE4SNJ-.swf ××××××××××××××××××××××××××××××××××××××××××××××××××××××××××× 他讲的不一定对啊。 电视和计算机的核心技术都是从 Vannevar Bush 的“分析机”衍生出来的,你们不知道显示器的诞生有多难。 RCA 的决策根本就没错,早期的计算机只要在少数几个地方使用,电视到处都可以用。计算机的普及还是小型机、微机的时候才普及的。 还有一点 计算机的出现也跟原子弹没有关系 ,是美国在制造氢弹的时候科学家队伍产生了分歧,没有办法了,才使用了计算机。 计算机的诞生和弹道学密切相关 ,高炮、飞机的飞行模拟这样的应用。 分析机时代就是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计算,一个是预测。说白了就是高射炮打飞机那个火控。 其中贝尔和MIT 起到核心的作用。Vannevar Bush 以前就在贝尔干过,更不用说香农了。因为控制涉及到通讯,控制和通讯是相互依存的。维纳是个数学家,不懂电子,为了做 “分析机” ,bush 从贝尔派了一个人给他。 高炮问题是飞机速度越来越快,不得不考虑如何用电机控制火炮。这也是早年的计算机人才都是从电机系出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搞雷达的,其实一回事,高炮和雷达是一个体系的,一回事。 注:高射炮和电视,都是很难的,非常难。 ××××××××××××××××××××××××××××××××××××××××××××××××××××××××××××× 对普通中国人来说,一个空白的点是霍布斯,霍布斯搞数理逻辑确实很早。 埃尼阿克 (ENIAC)实际上还是个分析机, 英文全称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 computer 是后来加上去的 。 早年它就叫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电子数字积分器。 现代所说的计算机都是从冯诺依曼开始 ,ENIAC 这一票机器的老大是 Vannevar Bush 。 ××××××××××××××××××××××××××××××××××××××××××××××××××××××××××××× 美国原子弹研发和氢弹研发是一个飞跃,原子弹研发的时候是 “ 核心团队+ 找下线 + 下线再找下线 ” 。核心团队都是拿6、7 个不同学科学位的人。 氢弹是核心团队+ 计算机就搞定了。 某第三世界国家,因为落后, 落后嘛就优先采用新技术 ,直接就是核心团队+计算机。 落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找不到那么多科学家 ,总不能找一个苦大仇深的大字不识两个的当下线吧。 美国二战时期,人才鼎盛,它的这个模式是其它国家学不来的。 为什么教育不能改变命运? 因为你的工作早就被计算机取代了。为什么国家还在鼓吹这个,因为它想要的是 拿6、7 个不同学科学位的人。 广种薄收,大撒网嘛,总会捞上几尾鱼的。
3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28 00:23 , Processed in 0.02798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