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经济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经济学

相关日志

分享 为什么会有人相信 “制度经济学”?
gordon 2017-3-9 13:24
为什么会有人相信 “制度经济学”? 这是一个很诡异的问题 ***************************************************************** 举一个简单的反例, 像英国,普及教育是很晚的事情。 对于英国人来说,教育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 像 产权这个概念,是罗马法的东西 。但你要看 英美的法律体系,不是严格遵守罗马法 实际上,西欧这帮人,也不是罗马人,真正的罗马人是东罗马,说希腊语。 真正的罗马人并不说罗马语,说希腊语 ,呵呵 说拉丁语的,都不是罗马人,ok ,而是蛮族。 ***************************************************************** 其实中国人大多脑子里的概念,是法国大革命的概念 普及教育,平权运动。 普及教育这个事情,在法国都被反对,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发现净创造一些 爱造反的废人。 “普及教育”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bug ***************************************************************** 国家统计,这也是法国大革命创造的 以前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统计 ***************************************************************** 像英国,既不 “普及教育”,也不搞 "平权运动" ,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它很民主 这是个悖论啊,兄弟们 当然,苏格兰比较重视 “教育” ,但苏格兰 “干啥,啥不成” ,呵呵 ***************************************************************** 再说一个事,估计大多数人更崩溃 法国经济的发展,是因为英国资本的输入 七月王朝,就开始跟英国和解了 到 拿破仑三世,就是跟着英国转的 ***************************************************************** 英格兰是一个大母牛,法国、苏格兰,都是从它哪儿衍生出来的
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忘了经济学吧(转)
热度 1 gordon 2017-3-9 03:30
陈信健:理想的变迁 标题很社会学,而事实上我当年最喜欢的专业是经济学,并为此孜孜不倦地追求了二十多年。 上小学时的理想是当个小学老师,把同桌班主任的漂亮女儿娶来当老婆;初中时的理想是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这理想显然实现不了,智商不够;高中时的 理想是上北大经济学,可是当时的“话事人”——我大哥生性稳健,报志愿时只敢填社会学。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时,碰上经济学系的同学,一问成绩,比我少了二 十来分,悔之晚矣。于是,在北大三十八楼126室一呆四年。四年中,修了许多经济学的课,从梁小民老师到厉以宁老师,总算很不系统地学了一堆经济学知识, 毕业论文写的是《中国通货膨胀的制度分析》,自觉写得不错,但只得了个良好。估计是指导老师萧国亮觉得这文章既不像经济学,也不像社会学。自以为这属于经 济社会学范畴,有点驴马难辨。 大四时,经慎重考虑,报考了北大经济学院“经济调节手段”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继续追求未完成的理想。我这么恋家的人,春节期间也猫在学校复习迎考,结果却 令人失望,虽然专业课考了90分(据说是最高的),英语、政治也还可以,但“资本论”只考了30多分,因为我对这门课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无奈刹羽而归,此 次考研再次难圆我的经济学之梦。记得当时还去了专业老师家里,他也深表遗憾。现在想想 当时或许还有“运作”的余地,可那时心思单纯,且工作已有着落 ,便卷 了铺盖在一个暴雨成灾的日子回到了当时北京人认为很偏远的地方——福州。 就这样,经济学的梦想告一段落。带着北大的光环和余泽,我走进社会,成为一个“人模狗样”的国家干部。北大人的家国理想和宏观思维方法不时碰壁, 只能屈从 于现实生活的琐碎和实用 ,于是便和同事在高谈阔论之余、 麻将扑克之外学学英语 (同居一套的同事均为翻译)或翻译文章。一是借此多记点单词,二是挣点稿费, 聊补家用。即便如此,经济学之梦依然继续。终于,我在毕业五年之后去了一趟加拿大,在蒙特利尔大学接受了三个月的短期商务管理培训。沐浴着北美秋季和煦的 阳光,在图书馆里饥渴地阅读中加经贸合作的有关文章,并准备来年赴加专心攻读学位。三个月很快过去了,我尚意犹未尽,可归期已至,无奈回国,继续着公务员 繁冗琐细的工作。 一眨眼间又过了六年追名逐利的生活 ,人类迎来了二十一世纪,我却等来了年过三十。话说刘备在这年龄有次如厕发现髀间赘肉(即中年发福), 不禁喟然长叹。而我人到中年,虽未发褔,却也壮志未酬,经济学的学位仍未修到。 虽然没有刘皇叔光复汉室的宏大志向, 但我对经济学的追求却有增无减 。二十一世纪到来以后,大多数同龄人都在用宝贵的时间琢磨着升官发财,我用了三年时间、 放弃了许多吃喝玩乐的机会,终于拿到了金融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答辩时也拿了比较高的分数。这还没完,又去京郊新东方恶补雅 思,拿了“志奋领”奖学金远赴伦敦经济学院(LSE)和那些比我年轻十几岁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学经济学。 还是因为英文基础薄弱,一年中只认真读了几本经济学 原著 ,其中就有去年诺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的书。这一段读书生活相当艰苦,除每周要读多篇文章,还要闭卷考试。三十好几的我已有过优渥生活,既要忍受繁重的学 业,又深受记忆衰退之苦,那时就暗下决心,再也不读这“劳什子”经济学了。有一次,班上同学去布拉格体验生活,十几位男女同学住一个房间,我难以入眠,只 能半夜到处找酒店。第二天找了辆出租车浏览了布拉格市区,花了300英磅买了张高价票逃回伦敦。 青春过去,想重返是不可能的 。 经济学博士没读成,自己的工作却彻底转到需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工作领域——银行了。由于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的经济学教授,善意邀请我修个博士学位。但 这时的我却犹疑了, 除了精力不足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外,自己的兴趣也发生了变化 。二十年来,由公务员到银行的职业经理人,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和领域,涉 及的工作包括外事、外贸、外资、财政、金融等,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各不一样,都得从头开始学习,但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我们在社会学四年中所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这些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既然这套东西这么管用,还要去学别的专业干啥? 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是显学,是改变无数学子命运、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乃至飞黄腾达之学。正如《红楼梦》中史湘云劝贾宝玉的那样,“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 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有正经朋友”。经济学的显赫来自于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学家依靠诠释和注解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赢得声名利禄。两 周前,来自母校大名鼎鼎的张维迎教授到小城演讲。两千人与会,冠盖云集。张教授信心满满地预言,三十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腐败问题也会像百年前的 美国那样随着国力崛起而风吹云散。到时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张教授忘记了, 我们这种靠投资拉动快速发展,以牺牲环境、耗费能源、忽视公平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已到了山穷水尽。连前任国家领导人在小城休养,听当地领导汇报GDP时都愤然斥曰“GDP个屁”。 这 位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经济强人也许已幡然醒悟他过去的发展战略有太多问题。前年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胡紫薇大闹央视第五频道时,在歇斯底里的状态下 说出了几句极有水平的话,“你们就这样欺负一个弱女子,法国前外长说过,在中国输出价值观之前,根本称不上大国。”一个桃色新闻和大国崛起联系在一起有点 勉强,但她的认知水平和张教授显然有得一比。中国问题之根本不在于GDP。 二十年来读了许多书,其中以经济学为主,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主导我价值观的还是大学时期的几本书。如《发展的极限》、《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等。经 济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持,失去伦理基础的经济行为只会把社会变成物欲的世界。我们的媒体也在宣传价值观、理想信念,但这些话却只能止于“新闻联播”,还有 谁会把这些搬至饭桌或床头上去讲。地方首长都俨然成为了各地的CEO,以GDP和财政收入为终极目标,而治理社会更主要内容——如何实现公平公正、保护生 存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却乏人问津。当然,这些都属于社会学范畴。去年行里来了六十余位大学生,与他们座谈时我讲了我的理想,就是在这个小环境里建设一个思 想自由、机会公平、进取向上的精神家园。这里不仅是大家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寻求精神慰藉的地方。这种略有点乌托邦的思想正是源自四年的社会学专业训练,已 经在我的内心扎下了根。这才是我的“核心价值观”。所以我把继续学好社会学作为我现在的理想,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观察社会、服务社会并提升自己。也许社 会学将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忘了经济学吧!
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电子货币,到扫码支付
gordon 2017-3-8 17:42
中国的创新其实很足 最早这种东西啊,其实是从比特币开始的。 最早是一些像游戏装备啊(点卡,游戏时间),电子文档,电子书, 一些电子物品可以用电子货币交易 ,然后中国迅速就普及了 “支付革命” 我不知道,这个怎么解释。 制度因素, ********************************************************************* 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是,产权,然后bala bala,等等 这个东西 ,paypal 比我们还靠后,有的还是学习中国的
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梁任公在学术上的跨越
gordon 2017-2-25 00:56
民国时期,统计就很强,像保险公司 遍地。后来学苏联,学术就废弛了。 **************************************************************************** 梁 启超是跨学科研究的开路人,他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作解析史事的纲领, 引统计方法入史 ,“非但是现代史界的第一人,且为二千年来史学史的第一人”。 自1920年代开始,大学历史课程出现社会科学化趋向,昭示着学风的转变。1920年代朱希祖主持北京大学史学系改革的主要举措就是增设大量社会科学的科 目,推动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不过,这场改革随着1930年代朱希祖的去职而中止,社会科学化灰飞烟灭。傅斯年虽认识到:“现代的历史学研究,已经成了一个 各种科学的方法之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之工具。”但他更倾向于利用不带主观色彩的自然科学,而对于社会 科学方法一直有所抵触,尤其是对史观式地运用社会科学的概念相当反感。 真 正使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是清华历史系。受美国新史学影响,蒋廷黻强调研究历史须具备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他认为,多门学 科的知识和方法,“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复杂性、整个性,和帮助我们作综合工夫”。蒋廷黻任系主任期间,大幅增加社会科学课程。清华历史学系1929至 1930学年课程规定:本科第二年,政治、经济、地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中国文学、西洋文学等外系课程,须选其中二门,本科第三年,须选择其中一 门,本科第四年,仍可选一至二门上述外系课程。1934至1935学年课程规定:本科第二年,总修学分30至38,他系课程须选修8至12;本科第三年总 修学分30至36,他系课程须选修4至8;本科第四年,总修学分28至32,他系课程须选修4至8。这种课程设置**扩展了学生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视野。 当 年北大朱希祖改革的一大弊病是教学与研究脱节。而清华大学的改革已然克服这一弊病。跨学科研究是清华学人的拿手好戏。1940年接替蒋廷黻、刘崇执掌历史 系的雷海宗即兼通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他既了然于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科学从演绎方法、浪漫主义之历史方法、天演论之生物学方法,到心理学方法与统计学方法 的演变,又对19世纪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理学、政治学和历史学各门类有着深刻认识。雷海宗借助各学科的成果与方法研究历史,《殷周年代 考》和《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正是这种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体现和结晶。雷海宗又以治史之法应用于其他领域,撰为《雅乐与新声:一段音乐革命史》和《古今 华北的气候与农业》等论文。雷海宗因而被称为“我国总体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和交叉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先行者”。 *********************************************************************** 清 华历史学派社会科学化取向最显著的体现是“史学研究会”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创立于1934年5月的“史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包括吴晗、汤象龙、夏鼐、罗尔 纲、梁方仲、谷霁光、朱庆永、孙毓棠、刘隽、罗玉东、张荫麟、杨绍震、吴铎等。他们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和北平社会调查所(后更名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 所),都曾先后就读于清华。他们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这“不但是一个社会经济史研究社群的集结,更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在学科层面上的交汇”。“经济 学者从历史学者身上学到了社会变迁的眼光,历史学者则从经济学者的身上看到了经济的动因,两者结合的结果,一种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下观察社会变迁与经济活动 的研究取径就此出现”。梁方仲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明代赋役史研究驰誉中外,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创造性地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开创一种用社会科学 方法去研究王朝制度与社会变迁的新途径”。梁方仲的一条鞭法研究,“是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对王朝制度进行分析性研究的一个典范,在中国历史研究,尤其是中国 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体现的是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制度与经济社会历史研究中的运用,表现出与传统的制度史 研究完全不同的旨趣”。谷霁光的《战国秦汉间重农轻商之理论与实际》一文,依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省察中国历史上的重农轻商问题。张荫麟则将洪亮吉的人口论与 马尔萨斯的理论相提并论。 与 经济学方法密切相关的统计学方法也为研究会同人所广泛采用。经济史的研究内容,如户口、田地、租税、生产情况,以及财政收支等等,均须借助统计学的方法加 以量化,才能达到相对精确。这也是现代经济史学与传统经济史学的一个显著区别。1935年,梁方仲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上发表《明代户口田地及田 赋统计》一文,并对利用史籍中的数字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由此他又被称为“把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到历史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张荫麟在《北宋的土地分配 与社会骚动》一文中,也试图从北宋时期主客户分配的统计数字上说明当时几次社会骚动与土地集中无关。汤象龙对张氏运用统计法上的缺失还提出过批评。这种批 评实际上是围绕社会经济史问题经济学者与历史学者进行的跨学科对话。 *********************************************************************** 梁任公说: 自 从和日本打了一败仗下来,国内有新人真像睡梦中捉了一个霹雳,……所以 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 这班人中国学是有底子的,外国文却一字不懂。他们不能告诉人“外国学问是什么,应该怎么学法”,指挥日日大声疾呼 ,说“中国的东西是不够的,外国人的许多 好处是要学的。”(《近著》下,238) 粱先生是个老实人,能说这样老实的话, 叫我们知道三十年前的维新党人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没有方法 ,这种思想其实是不思想。不思想的结果是什么呢?自然是瞎眼的维新。 *********************************************************************** gordon 注: 梁任公 “知耻而后勇”,也算是人杰。
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萨缪尔逊以前的经济学补遗
gordon 2017-1-11 07:15
在数理经济学以前,制定经济政策也是混乱的 需要长时间的调查、猜测 至少日本是如此,后来日本人就跑到麻省理工学习去了 *************************************************************************** 中国社会市面上的书籍,对好多东西是一个断层 没有解释,为什么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可以用来制定中国的经济政策 *************************************************************************** 事实上,就是这么用的;但没有解释 从美国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到中国就能应用吗? 建立数学模型,毕竟遗漏一些东西 , 有某些偏好 。 需要更长期的一些东西进行支撑。 这个社会以前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演化成当下的情况? *************************************************************************** 不能用 “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就成功了” 这么一种判断来分析问题 用现代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史;在整个社会活动中,把经济力量与社会和政治力量联系起来, 容纳更广阔的数据 。 注:实际上,最根本的还是 容纳更广阔的数据
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信息经济学
gordon 2016-11-20 12:30
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社会,由于任何人特别是 上级部门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其它人的所有信息,从而在指导社会经济活动时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如果人们能够掌握全部信息的话,直接控制或者强制命令的集中化决策,就不会有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优化问题。 正是由于信息不可能完全被一个人掌握,人们才希望分散化决策。 用激励机制或者规则,这种间接控制的分散化决策方式来激发人们做设计者想做的事,或实现设计者想达到的目标。 这就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经济学。 ******************************************************************** 怎么把大象装到 箱子里? 你放一个香蕉,或者什么样一个东西。呵呵 注: 老实人不适应 市场经济,本身你认知 就是错的,好不好 。
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庇古谈 学习经济学(转)
gordon 2016-11-8 01:48
注:我第一次知道他,只是因为他的名字很奇怪,叫屁股。 他现在好像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里找不到他的名字,wikipedia上的介绍也只有100多字。不过,我读了他的一些文字,发现我的想法同他很接近,他想走的路似乎也是我想走的路。他说:卡莱尔宣称,求知欲是哲学的开端。但经济学的起源则是出于对肮脏简陋的街道以及生命中的不快乐表示厌恶的社会热忱。如果你关注社会现实的话,那么你就无法回避经济学;如果你一旦开始思考“为什么世界上有穷人和富人之分,以及这样是否合理”,那么从此你就很难摆脱这个问题了。 庇古30岁时,接任他的老师马歇尔出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在就任演说上,他说: 如果不是希望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研究可能会导致……社会进步的实际结果,我自己可能会……认为花在研究上的时间是错误。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希望世界可以变得更加美好一点,人间的悲惨可以少一点。尤其当你看到政治家制定出错误的经济政策,整个国家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更加强烈了。套用雨果在《悲惨世界》卷首的题词就是:“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经济学就不会是无益的。” 我其实以前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我就觉得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当然,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学术本身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经济学研究者身上,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庇古说得好: 希望经济学知识的发展将大大改变现实事件……是非常渺茫的。我们的创造不太可能有市场。然而……我们培育我们的花园。因为 我们追随的不是思想而是一种冲动 ——一种探求的冲动——这至少不是可耻的,虽然可能被证明是无用的。(完) ********************************************************************** "在我们以纯理论状态思考时,我们可能最接近于最实际的应用" ———— 庇古在 《福利经济学》 里引用怀特海的 说白了,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怎么发财的学问。它和社会学紧密相连,所以也承接孔德 正是因为它想研究显示问题,所以才研究 “是什么” 或者“很可能是什么”,而不是 “应该是什么” 的规范性的科学。 ********************************************************************** 庇古、怀特海、孔德,他们有着关联性的看法。
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被古典经济学束缚的中国人的大脑
gordon 2016-10-18 05:55
中国人的大脑受古典经济学限制,即从利润最大化概念中得出的一套比较复杂的逻辑推论。 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可能来自于 马克思。 正如《宣言》所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赤裸裸的自私自利之外,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资本主义再也没有留下什么别的联系了。” 注: 克服本能,尤其是穷人的最大化本能。不要去捡汽水罐了 。(也许它根本就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 ******************************************************************************* 在增长阶段的过程中,人被看作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单元。 他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权力 、闲暇、冒险、经验和安全的连续性; 他关心他的家庭,关心他所熟悉的他的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的价值观,也关心本地区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除了这些种种平凡的爱好外,人也能够为和其它地方的人交往的意识所推动,从而认识到,老外和自己一样也有基本上自相矛盾的情况。 大家都是平凡人。 简而言之,人类的实际行为不能被看作是最大化的行为,而应该被看作是这样一种行为,在人们看到为他们敞开的各种机会面前,使人们的各种互相代替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保持平衡。 注: 认知障碍,一生中学习到的经济学,仅仅是古典经济学 。 哎 ******************************************************************************* 在各种可以选择的目标中保持平衡这种看法,和简单的最大化命题比起来,当然更为复杂和更为困难。它不会导致一系列的严格的和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 它导致在由社会环境的变化所许可的框架内作出的各种选择形式。 这种环境本身是客观现实条件的结果。 也可能是路径依赖,前人沉淀下来的结果。 在增长阶段,有些对整个增长过程发生长期影响的特点是源于传统社会及其文化。 注:一个男人总是往着另一个男子汉的背影长大的,以后的路,你就自己走了。 ******************************************************************************* 你看我也没有什么能力,不能够指出未来必然的走势 ,例如 走进共产主义阶段。 你说,读了日本作家 德永直的文章 《马》 ,泪流满面 你看,我也没有什么能帮到你。 不过日本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国人唯一擅长的就是暴打日本人。 正如电视剧《精武门》所说,陈真去哪里了,去打日本人了吧,我这个师兄,一天不打日本人,就难受。 呵呵,一个玩笑。 that ‘s all 注: 也没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只会说一个笑话。 向《少林足球》致敬 ,林子聪对于鸡蛋的热爱,真是“条件反射”的极致。
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6 —— 致命的自负
gordon 2016-10-3 20:10
投资增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之一 ********************************************************************** 我想了想,还是这个故事更为贴切 毕竟社会知识积累有一定的局限, 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是我们不知道的 或者无法用数学方法表示 ********************************************************************** 罗宾逊夫人固执地坚持剑桥左派传统,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索洛对这种纯粹意识形态之争已经感到厌烦了,有一天,他决定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剑桥之争。他跑到罗宾逊夫人的办公室说:“假设毛主席给你打电话,说他准备把资本投入加大10倍,问你是不是经济会增长得更快些,你怎么回答?” “这个......"罗宾逊夫人深知这个问题的陷阱,以及对她所坚持的劳动价值论的伤害,迟疑了很久没有回答。 ”电话在嘟嘟响,毛主席还有几亿人就在那边等,夫人,请您快些回答。“索洛不客气地催促。 ”经济应该会增长得更快一些。“罗宾逊夫人不得不回答道。 ”谢谢夫人。“索洛鞠躬回答,一蹦一跳地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这里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精髓,资本的增长会促进经济增长。 两个剑桥之争就结束了,世界经济学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 ********************************************************************** 注:这个tips 来自于我对另一个悖论的分析。(呵呵,你懂的)
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5 —— 《新人口论》
gordon 2016-10-3 18:17
未来怎么发展? 好简单啊 你只要跨过 “马尔萨斯陷阱”,马克思说的就是对着呢 可以参考 马寅初 《新人口论》 嘛 *********************************************************************************** 这就能续上了 我就告诉你 为啥能续上了 注:我就说了,替老毛改作业 那个时代啊,你懂的,胡鸡巴搞
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4 —— 资本从何而来
gordon 2016-10-3 18:01
资本从何而来?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实际上你会发现,经济学界说的意思是资本是增长的瓶颈,所以 投资率才那么重要。 也不是说 人口不重要,你都无限供给了,当然不重要了。 呵呵 ********************************************************************************** 一个基本假设,战争导致 人口和存量资本都降低(例如道路、桥梁、机器被破坏,人口减少) 二战结束时期,就美国有资本。欧洲也是穷,所以有马歇尔计划 对于中国来说很麻烦,人口、资本都缺 人口恢复性增长,资本稀缺,人力代替资本,这种路径。(日本的办法) ********************************************************************************** 改开后的一个条件就是欧洲和日本都发展起来了。 资本路径,不一定非要从美国来。 本来是找欧洲的,结果实践中的路径,日本优惠政策更多。 呵呵 注:日元升值和台币升值 ********************************************************************************** 底下好几个事情凑的,经济发展迅速,就少用人力,多用机器。(人力资本培育不过来) 制度优势,胡投资 ********************************************************************************** 人口无限供给和 投资狂 制度优势,造成了投资狂 。 注:投资的飞速增长和人口的下降,造成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 新经济的影响(老布什==海湾战争,克林顿==信息高速公路) 生产力的大幅提高,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上升(外资流入,炒房炒地)
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3 —— 阿基米德方法
gordon 2016-10-3 17:49
阿基米德原文 “......我认为...... 还是把可能用力学手段研究某些数学问题的方法写给你并加以详细说明的好,我相信这个过程甚至对定理证明本身同样是有用的:我最初是通过力学方法明白某些问题的,虽然它们还须以后在几何上加以证明,因为由所述方法进行的研究并没有给出真正的证明,但是我们通过这个方法事先获得了这些问题的某些知识来给出证明,比事先没有这些知识显然要容易些” ———— 《微积分》教材的脚注 间接摘自 Sir Thomas L. Heath《阿基米德著作中的有关方法》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先行标准 其实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发明我们都知道,事先是荷兰商人发明的 ******************************************************************************************* 数学不是那么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力学或者物理学的观点来考虑它们,增加自己的洞察力。 当然这取代不了论证 那是学术界,教授的事情
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2 —— 高盛方法
热度 2 gordon 2016-10-3 17:40
有一位美国投资大师说过一句话:如果想保持持续的盈利,你必须把赚钱看得比你观点正确更重要。从这个意义而言,那些追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人,以及那些总喜欢翻出来以前蒙对了一个预测的人,显然离投资实践很远。 高盛 能长盛不衰一个很多重要原因是顺应市场,而这一点被很多业余投资者嘲笑为善变。 ************************************************************************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和如此伟大的人物活在同一个时代,竟然如此愚蠢,没有领悟到其智慧,真的很遗憾 那时我还年纪小 ************************************************************************ 成天坚持,坚持个鸡巴,你都没有想想,你坚持的 “对不对”
1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
gordon 2016-10-3 17:16
其实这个问题,万虎说过 (两个剑桥之争) 关键是罗宾逊夫人是谁啊。 我一农村土老帽,打土坷垃的,我知道这人是谁吗? 我又没上过剑桥 **************************************************************************************** 对大坝、道路和机器投资可以促进增长,这个思想很久了。 (《看的见的与看不见的》) 1946年4月,经济学教授 多马(Evsey Domar) 发表了一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资本增长、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在这篇论文里,他研究了美国短期经济衰退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尽管多马假设生产能力与资本存量保持固定比例,但他同时承认这一假设并不现实。11年后的1957年,由于“长期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推翻了自己的理论。 他最初的目的是关于 经济周期 的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而 不是为了寻求“在实际中有意义的经济增长率” 。 他承认自己的理论对于研究长期增长没有意义。 **************************************************************************************** 多马模型是如何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市场的?应用这一模型试图决定为达到目标增长率所“必需”的投资率,现在还在应用。 多马模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简单假设:gdp 增长率与投资支出占gdp 比重之间存在固定比例。 多马假设,产出(gdp) 与资本存量之间存在固定比例关系,所以产出的变化肯定与资本存量的变化(也就是去年的投资)保持一定比例,将两边同时除以去年的产出,可以得到今年gdp 的变化率是 “去年投资与去年gdp 的一定比例”。 **************************************************************************************** 为什么多马假设产量与资本存量保持固定比例关系? 劳动在生产中难道没起到作用吗? 多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刚刚过去,但是许多人失业。 多马将高失业率作为前提,因此只要资本存量有所增加,总会有工人填补工作岗位。 多马的理论后来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1939年,一名叫哈罗德的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类似但更晦涩的论文)。 **************************************************************************************** 劳动力无限供给 刘易斯不仅认为劳动力的供应是“无限”的,而且还以苏联为例说明可以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发展经济。 刘易斯曾经说过:“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本积累”。 由于经济增长同投资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估计出该比例,然后计算出达到目标增长率所需要的投资水平。举例来说,如果每4% 的投资增长可以带来1% 的经济增长,那么一个国家要想把经济增长率从1%提高到4%,就必须将投资率从占gdp 的4%提高到16%,如果人口增长率是2%的话,4%的经济增长率会使人均gdp 增长2%,如果能保持人均gdp 年增长2%,那么人均gdp 每36年就会翻一番。 投资的增长必须快于人口的增长。 **************************************************************************************** 两个因素 交叉影响的结果 毛时代留下的遗产,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农村大量失业人口(上山下乡), 倒逼了“计划生育政策”,抑制人口增长 “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资本优先。 **************************************************************************************** “马尔萨斯”和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 人口不下降,仅仅资本增长没用。(根本就逃脱不了马尔萨斯陷阱) **************************************************************************************** 逃脱“马尔萨斯陷阱”以后,技术进步就起到了作用 当年革命导师,痛批马尔萨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英国已经逃脱“马尔萨斯陷阱”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 何不食肉糜?
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先污染后治理”的 经济学原理
热度 1 gordon 2016-9-24 21:54
有一个事情,没有人讲清楚。为什么911 以后,美国选择房地产来拉动经济。 ********************************************************************* 住房价格大幅度上涨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美国最近这几年内房价也在疯涨。作者讨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其中一个是利率过低。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这也是与全球化相联系的。中国和印 度的经济崛起是世纪之交的历史性事件,这两个经济体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再加上二十世纪后期信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使得总供给曲线右移,造成物价下 降的压力,从而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实际利率偏低。所以,出现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现象:通货膨胀不再是世界经济的大的威胁;与此同时却“按下葫芦起了瓢”, 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成为新的世界性问题,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果缺少全球化的视野,是很难剖析清楚的。 参考书目: Hubbard-O'Brien《宏观经济学》 ********************************************************************* 911 的时候, 当时中国钢铁产业,还是低端产能为主 。 后来,中国钢铁产业的兴盛是德国判断钢铁产业会不景气,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 在中国,知道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的人,基于对其电梯业务的了解,知道它有一个听起来很响亮的称号——“世界钢铁大王”,但几乎无人知晓。 “2002年以前,全球钢铁业重心正是在欧洲,而在德国,只要提起钢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蒂森克虏伯。” 1999年3月,始建于19世纪中叶、以钢铁发家的蒂森(thyssen),与创立于19世纪初、盛产大炮的著名军工集团克虏伯(krupp),合并组成蒂森克虏伯 ********************************************************************* 2000 年左右,中国还有一个比较重大的变化,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短缺到过剩 其实也是生产力的提高造成的,造成供给不是问题 家电的普及,苏宁、国美这种大型家电连锁的崛起 消费升级,对电脑、汽车的消费需求的增长,这才有了 汽车板材的判断。
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60924
香盈袖 2016-9-23 22:48
目前解释生产过剩,有马克思,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 于:2010-01-09 04:02:55 学派等若干中解释,各有特点。但都是在一定假设下推理出的结论,都不是绝对正确的(我以前说过宏观经济学类似巫术,信则灵),从他们理论的实施效果可以看 出来:使用马克思经济理论,我们国家差点完蛋;使用凯恩斯理论,西方在上世纪70年代普遍出现滞胀;使用弗里德曼的理论,西方又普遍出现衰退。 你如果对宏观经济感兴趣,我建议系统的学习一下以下书:(不知你的基础如何,我就按入门开始推荐,这些都是我自己读过的书): 入门:萨缪尔森《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  中级:哈尔。R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多恩布什和费希尔 《宏观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级:哈尔。R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分析》(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 斯坦利。费希尔 《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是沿海几个大城市和北京算一线 于:2010-01-09 03:23:43 例如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我猜测是用地价和市场规模来定义的。一般省会城市之类可能就算二线,地级市就算三线。房地产这个定义非常含混。零售业定义就很清楚:一线500万城区人口以上;二线200万城区人口以上,100万城区人口以上,等等。。。。。 目前如何调控房价,调控到什么程度,董事会已有共识 于:2010-01-09 01:52:56 (否则不会出现总经理有多次表示),但是选择时间有不同看法,以及起步阶段选择什么工具(突破口选择),强度多大,还有不同看法。主要是担心银行坏账不好 控制,一些个别地方政府也希望再给点时间,好再拉高出点货。所以央行的控制按揭消息一透露(我个人认为是故意放出来试探和吹风),又立即收回去。这些都是 举棋不定和内部还没有取得完全共识的征兆。估计3月人大开完,基本就成熟了。 目前有几点值得注意: 于:2010-01-09 01:02:39 1、董事会和部分退休董事对部分地方这几年利用卖地的钱大搞投入产出不高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非常不满,想紧紧他们的口袋,“要他们过几天紧日子,不要太大手大脚,成为纨绔子弟” 2、央行提高了央票利率,“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提升 当日债市小幅下跌”,请持续关注这一消息背后的动静。 链接出处 3、央行今天正式出面说二套房屋按揭首付提高到50%属于误解。注意,没有否认,只说是误解。 4、地方政府最近与某些大地产商(包括部分央企)联手做市推高地价(很多地王都是假的,属于政府的地托,根本不会向政府交一分钱)大部分都失败,没有真正买家,都是几个地托在兴风作浪。 5、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已经明白在目前地价下已经无法卖出土地,也希望降价。 办公室主任的能力是服务能力,总经理的能力是: 于:2010-01-09 00:50:52 1、预见性,也即预见危机并避免损失的能力,本质是举重若轻能力; 2、平衡性,也即协调各种利益纠纷,缓解各种矛盾的能力,本质是对利益的均衡感; 3、灵活性,也即应急处置各种救火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本质是大局观; 4、量化指标:在充分就业,财政收支平衡,良性通胀和国际收支平衡前提下的长期稳定的GDP持续增长。 北京上海有刚性需求,具体原因很多人都写过。 于:2010-01-09 00:49:17 例如北京是集中全国财力来支撑,上海是集中长江三角财力来支撑。实际主要还是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所以东京纽约现象是有客观需求作为支撑的,不是人为可以 制造的。实际上所有经济中心都不是凭人为的梦想可以创造出来的,深圳的衰落就是一个例子。因为珠三角未来的经济中心在香港。 据我所知,中央并无此打算,是地方眼红,尤其是二三线 于:2010-01-08 18:25:08 城市眼红,做的工作,也算是中央的一种妥协,给点好处。至于能不能发展起来,就看你们自己本事。实际上就算按现在政策,二三线城市也是没有炒作空间的。投 机者毕竟要考虑可变现性和流动性,这就要求市场局够大,参加人数足够多才可以。就像以前某外资投资银行老大评价香港创业板一样:这么小的水池,只能养小金 鱼,而且就这么几个参与者,也就是买香蕉的用香蕉换卖苹果的苹果而已,自己对冲交易的结果是市场毫无投机机会,也就没有参与者了。 在许多地方房价在目前高位并不是真实需求的体现 于:2010-01-08 16:55:28 ,(当然北京、上海除外)而是投机炒家与政府基于共同利益交替接力的结果。在政府和大开发商拉高出货后,政府就不会管套在高位的投机者,没有必要再让金融 机构为继续保持房价高位冒过大的风险(实际个人房贷风险远远小于给地产公司贷款,有银监会数据说明,可到其网上看)这时所有限制上涨政策都会出来,房价在 投机者手中就会成为无法套现的负资产,将缓慢下跌,等3、4年时间回归到开始拥有真实需求的价位,政府和大地产商再重新进入,开始新一轮游戏。这就是典型 的震仓、洗仓、拉高出货,最终政府土地财政由参与投机的大家来买单。与90年代后期国企改革股票上市采用的思路一样。所以目前供应减少并不会对真实需求影 响,也不会对炒家拉高房价有影响,因为这是击鼓传花最后一棒,后面房价升高没有买家了,就算微跌也没有接棒的人了。就像一批人被赵本山忽悠到墙头上了,老 赵把楼梯搬走了。 当政府不用担心房价下跌有损失时,就没有义务再用行政手段维持这个价位;当政府发现房价下跌可以为下一波卖地腾出价格空间,便于吸引投资者或投机者时,你说下面政府会干什么? 不知表达清楚没有,反正事实就是政府为了银行安全,准备暂时离场。 忙总:深圳许多朋友说房子可能要降了? 于:2010-01-08 05:34:13 具体说法是不少开发商存货出得差不多了.....政府砸盘的顾忌小了些.....政府真是体贴开发商呀...... 他们分析了开发商的报表,说2009下半年开发商着重在清存货,当然也有不少头脑发热的人标地王的....但实际上多数不敢占用大量资金开发新项目.... 也就是说4万亿+放开银行贷款为开发商打了一场完美的后卫战......包袱甩给了人民群众和银行..... 我也去中介那里问了几家,似乎观望的多了(前几个月很积极),但还没看到降价..... 上述说法有道理吗? 这种看法是对的。拉高出货在去年7月就开始了。 于:2010-01-08 06:30:12 你怎么知道央企套进去了?至少我不知道。房地产市场 于:2010-01-09 18:08:33 上所有信息都可能是假的,只有行动是真的。地方政府25%--30%的卖地收入你知道用去干什么去了?没有卖地款他们也死不了,只是没有机搞面子工程和政 绩工程而已,个人好处不大而已。当然还没有启动,等启动,就已经把油锅烤热,准备炸替罪羊了。谁是替罪羊,温州炒房团的人最清楚。 【原创】新年政治经济展望:我看中国(之八) 于:2010-01-09 21:29:59 八 考虑到高房价的问题,如果只是从道德高地上破口大骂,提出如何如何降低房价,而不考虑实际上的各方利益博弈,那么就在现实中不具备可操作性。那样的话,任何建议只能变成赚大家眼球的观点,而不会在现实中起到实际的作用。 因此俺们就先要把参与高房价的博弈方,一个一个的理清楚。 在高房价博弈中,一个主要角色就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城市一级的政府。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分账中,确实有地方政府财政资源匮乏的问题。现在中国号称是中央集 权国家,可是中央政府的税收,在账面上只是51%而已。而地方政府的税收是49%,比之号称非集权国家的美国,人家美国联邦政府的税收占了总税收的 70-75%,而地方政府只拿了25-30%而已。 当然美国联邦政府的事权也多,比如说全民的社会福利和安保,就主要落在了联邦政府的头上。而中国的中央政府,如何把事权从地方政府的手上接过去,建立全国统一、可以跨省的全国社安和医保系统,应该是解决这个事权和税权不对应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央政府在高房价上,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这个责任,就是放任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免得自己要面对地方财力资源缺乏的问题。而如果 你不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只是在高房价上发表意见,自然人家地方政府也会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而大家就当你吃饱了饭,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打的饱嗝而 已。 对地方政府而言,土地财政的始作俑者的学习榜样,就是香港政府。香港的土地财政,基本上当年就是英国殖民者搜刮殖民地老百姓的政策。怎么说呢?香港政府通 过抬高土地出让价格,保证了财政收入,然后就通过所谓高薪养廉,把大笔的政府支出派发给了基本上是英国人担任的政府和法院的高官们。然后再来个低税收制 度,这个从香港收入低的工薪中产阶层的身上,榨骨吸髓的殖民政策就算是大成了。 而中国的城市政府们,把这一招学来之后,倒没有法子玩英国人的高薪游戏,当然不排除大家建立自己的小金库,然后时不时逢年过节的时候,发点补助,但是对为 官者而言,这些政府财政的收入,倒是不少投资到了政绩工程中间去了。这些政绩工程,自然也是由自己的关系人马承包下来,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而且工程最后是 真的有用,还只是铺了个面子,也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有的工程确实造福的乡民,有的工程就纯粹是胡天瞎地了。 因此试图用物业税,来彻底取代土地转让税,是一个改变的方向。当然即使只是部分取代,也会降低土地高额转让对最后房价推高的效应。 但是不要以为这个转变完成了,高房价就不会再产生。美国的例子,证明你要是想炒,还是可以炒上去的。 除了地方政府之外,第二个主要博弈手就是主要房地产开发商。这里俺指的不是那些所谓大房地产商,成天在报纸电视上发表谬论恶心人的那种。而是那些保持非常低的姿态,但是在自己的城市地盘里,和当地政府藕断丝连,心意相通,共同进退的那些地头蛇房地产商。 这些地产商的作用也是双面性的。一方面他们和地方政府一起做高房市,来个哥俩好儿,数来宝啊,俺赚钱,你升官,俺的钱包鼓了,你的政绩大了的共同游戏。但 是这些地产商的造房运动,确实是为上游企业,比如说钢筋水泥,或者是中游企业,比如说门窗厨具,也为下游企业,比如说房屋装修设计,都带来不少增长。 而且由于这些主要地产商的钱,大部分是来自于银行,因而形成了任何以这些地产商作为目标的打击行动,会造成比较麻烦的连锁伤害。比如说打击主要城市地产商,自然就要动当地政府,会制造银行的大批坏账,而且还连带着上中下游的各种企业,都是殃及池鱼。 当然因为这些主要地产商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一旦当中央政府对房价问题,表示关注的话,这些人大概是知道哪些说法是虚张声势的空城计,哪些是正儿八经要推行 的铁血政策。由于任何中央的政策没有地方上的支持,其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走样文章和虎头蛇尾的收场。而任何中央一定要推行的政策,就必须考虑到地方政府 的顾虑,因此任何打击房地产价格的举措,肯定必须在中央和地方的讨价还价和互相让步之后,才可以得到实效上的推广。 那么中央在房价上的担忧是什么?中央的担忧,就是房市泡沫过大,导致中国的经济,比如说在2012年的时候崩溃。当然房市炒得太高,导致年轻一代,尤其是 80后的城市未来的中流砥柱,出现生活困境,而引发社会不稳,也是中央的主要担忧。另外就是房市的崩溃,会否引发银行的坏账危机。 而地方上的担忧,自然是怕房市下跌,导致自己的财政金库缩水,引发景气危机。可是房价的上涨过快,显然会带来本地城市的经济竞争力的减弱,从而无法发展起来其他的拳头产业。 可是说中央和地方,在限制房价到一定的价位上,其实是有一定的默契和共识。那么地方政府的一个主要考量,就是如何帮助自己的伙伴主要地产开发商们,在房市控制政策出台之前,赶紧出货解套。 正如俺在《梦幻泡影》一书中,描述过的股市和房市一样,都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如果说中国的房市,尤其是几个大城市的房市,泡沫过大,自然是一定要主动打破。这个时候,该不该打破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个传来传去的花,现在是在谁的手里。 对地方政府来说,房市该不该爆破,一是他们的自己人有没有脱身,二是房市的涨势有没有潜力。那么要看这一点,就要看地方市场上的主要地产商们出货状况,和房市接手的情况如何,和是哪些人在接手。 对中央政府来说,房市爆破当然不能爆在中产阶级的小年轻们的手上,不然的话,社会和谐就有大问题了。那么这个爆破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那就是不能把银行给爆进去了。 那么那种情况下,银行才不会给爆进去呢?就是那些不是靠银行贷款,来拿房子的人。这些人,不可能是靠政府关系和银行信贷来开发房产的开发商,也不可能是靠银行贷款来供屋的最终用户。 最好就是这些人,是那些现金很多,又可以用现金来炒房子,又可以承受一定损失的二手炒家。如果看过俺以前几篇文章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这些人是哪些人了。 【原创】新年政治经济展望:我看中国(之九) 于:2010-01-11 00:29:22 九 这里就引发出房地产博弈中的第二股力量,就是推高房价的二手和三手炒家们。 这些炒家们,通常也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产期的,姑且叫做房地产投资人士。一种是短期的,姑且叫房地产投机人士。投资人士,通常就是要么用自己的现金,把 房子一下子吃下来,然后靠每月收租作为收入,或者通过一定首付,然后从银行贷款,希望可以用房子出租的租金,来抵销每月的供房欠款。 在美国,通常这样做的人,有私人也有公司,但是大部分是有专门的房屋投资基金,你投资人只要投资到这个基金,保证比存款要多的利息。然后人家基金由专业人士投资在房地产上,再请专门的地产管理公司来处理出租和维修事务。 对这部分的投资者来说,有没有物业税,影响比较大。如果没有物业税,人家一次性现金投资进来,然后不管风吹浪打,没有太多额外的支出。而一旦有了物业税, 就会增加持有房屋的成本。当然这部分成本,肯定也是要转嫁到租客的头上。这样的话,你在出手购买房屋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这个成本对租金的影响,当然会对 房价的上涨有拖拉作用。 对投机人士来讲,他们的目的只是短期地把房子拿到手上,然后等着价格上去,就立即转手。因此物业税对这些人,是没有成本上的影响的。真正影响这些人的,是房产销售税。如果你规定,在2年之内房产出售的话,税率是30%,超过2年,是20%,那么对这些人的行为影响比较大。 而以目前的情形来看,投资或者投机的二手和三手炒家中间,主力大概应该是以江浙一带发了大财的各类财主,通常舆论一概以温州炒房团概而括之。这些财主倒不 是完全用自己的钱来炒,有不少是从民间各种集资贷款,加上自己的厂房和其他资产抵押的贷款等等,算是横扫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在这两年,因为外贸经营的 大环境变差,不少外贸团也转战房地产。还有就是有名的山西煤老板,大概也是在2009年大举攻打北京市场。 因此在2009年开始,各地方政府的托房市政策,和报纸杂志上连篇累牍的关于对房市看好,由某些专家发表上海房价可以飙到多少多少万一平米的“预测”,最后就是大地王的频频出现,不排除都是地方政府和自己的地产商们为了出清存货而采取的抬市行为。 当然对中央政府而言,主要就是要控制银行系统在房市中的风险系数。而这一个二手和三手炒家,基本上是银行风险系数最小的环节。当然有读者会怀疑,光是靠这些人,是否可以托住房市软着陆? 其实除了这几个大集团之外,来自海外的热钱,也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入了场。这几家的钱加在一起,大概不会少于1万亿人民币。而这些资金对中国的各类媒体,尤其是财经媒体的控制颇为得力,通常是在喊房地产涨价最用力的时候,就是希望忽悠大家来接他们传过来的花的时候。 因此看中央政府的政策,一定是要看关键的入手处是在哪里。一个切入点就是强制地方各级政府,推出一些廉价和经济房屋,算是一方面拉缓总体房价的涨势,另一 方面又对实际需要住房的人士们有一个交代。另一个切入点,就是要控制银行在投机炒家们的资金来源里的风险程度。新政策对二套房的40%首付的要求,基本上 就是在这里落手。那么对银行来说,只有房地产价格下跌40%的话,银行才会出现贷款损失的坏账。 当然将首付推高,也会令二手炒房的投机活动有所减缓。从中央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房地产市场得到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最好就不要疯狂涨价,也不要疯狂跌价。只要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博弈里面的各派势力,知道适可而止,人家也不是吃饱饭了没事干,要来趟这一汪浑水。 看地方政府的政策,如果地方政府开始停止对买房的优惠政策,开始有“理性”声音出现,那么也说明他们的存货出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倒是不排除希望房价有一个“理性”的回归,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你不冲下来一下,人家就没有机会再次入场,来享受下一轮上升的暴利。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有人期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崩溃,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比如说《新闻周刊》和最近美国媒体热炒的话题,应该看做配合美国在中东未来的军事动作,防止这个地区的热钱流进中国而不去美国的针对性操作。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则是如果海外进来的热钱,可以四两拨千斤,引导到中国的农村和城镇建设,中西部开发计划,那就是一个好事。或者说中国学习美国的样子,把 这些资金包装一下,转移投资在东南亚这个新的贸易共同体,那么希望用海外热钱来淹死中国的梦想,大概只能是黄粱一梦而已。 最可能的情况,就是通过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一方面拖住前一阵子抬升过高的房价,一方面趁机压制一下2010年第一季度的传统高额银行信贷。因此可以预计中 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第一和第二季度,应该出现原地踏步、略有小步后退的情况。而几大城市的房价,比如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要靠新起来的高铁,做一个 分流。 现在已经开通的武广高铁,以及武汉到南京的高铁联线,基本上布局已经铺开。如果京沪高铁可以在2011年中开通,河北沧州和山东德州就会变成北京的1小时城市圈的腹地,那么可以想象的是,中央还是有办法解决北京城市的小年轻的居住问题的。 以德州的房价为例,大概就是在3千-4千一平米的价位,大不了中央一声令下,央企的一部分办公大楼搬到德州,这些搬家员工的居住就不是大问题了。而上海的腹地,就可以推进到安徽的滁州。 当然如果第二线的大城市,比如说南京、合肥、济南、武汉和长沙等地,都可以得到发展,那么在全国房价的均衡上面,应该可以纾解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涨价压力。 中国政府如果可以控制住房价的涨幅,让其和工资增长水平相辅相成,那么这几年的危局应该可以撑过去。 我到没觉得意外 于:2010-01-13 08:48:47 很多人一厢情愿地以为政府一定会托市,而且认为房地产可以绑架政府或社会.所以多头群体无意识的做多信心很足,让人有天堂有路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的感觉. 前天和一个发改委的研究员开会,我当面骂他是软蛋,连点小商人勾结小官僚哄抬个地价都搞不定,如果陈云或老朱还在你们都得写检讨.那哥哥涨红了脸说道:三天后就让那帮搞地产的睡不了觉,上半年就把房价给干下来。以后他妈的要把美国全部郡县之. 如果共产党政府会被地产商绑架,就要出笑话了. 八月内部就转向了,只是因为有政治庆典就晚点发动了。天可怜见的,有些人连八王议政的主要决策者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就在说别人不懂政治。这就是政治泛化后结果:人人都是政治家。 《毛泽东传1949--1976》,
0 个评论
分享 新贸易理论与新地理经济学的发展与融合——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经济理论 ...
热度 5 gordon 2016-9-18 12:13
已经讲的好清楚了,还有什么看不懂的 ****************************************************************************** 新贸易理论与新地理经济学的发展与融合——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 注:城市化等等,好多问题,我都比较感兴趣。
36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随便说说:开启读书计划
热度 24 烛影摇红 2016-8-23 07:40
昨天浏览了最新出炉的获奖科幻作品:《北京折叠》。 早晨在车里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不清楚自己到底处于第几空间。 为了不至于栖息第三空间,虽然也挤不进第二空间吧,我决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诸君也不用对于期许太高,我读的肯定都是普及读物,就我的认知水平能把通俗读物读下去就不错了。 所以本周设定第一本书:《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下周争取写读书笔记。
个人分类: 碎语|147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选择
热度 41 鼎革 2016-7-9 17:56
如果你的人生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那“幸好我当时选择了什么”这个幸好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你只会选这个。所以也不会后悔。 人生就是内生的。 所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是最重要的。 父母不要去强迫子女的道路。 自己也要听从心的召唤。心让你去干什么,你就去干什么。 干到最后,就是人生无悔。 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是对的。 潜意识是理性的,弥补了表面上的不理性行为的内在逻辑。
21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父子博弈 —— 杨小凯:“中华民国”崩溃的经济学解释(转) ... ...
gordon 2016-5-30 23:35
民国后期由于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失利,金融财政体系崩溃,通货膨胀率高达200%。因此纸币成为政府抢劫人民财产的工具,人民纷纷弃纸币不用而回到商品货币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纸币改进交易效率的功能不能发挥,因而分工水平大大下降,生产力崩溃。 民国时代交通条件也表现了二元经济的特征。大部分货物仍是由落后的传统运输方式运输,1933年传统手工、木船、兽力运输方式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是现代运输方式的三倍。1915年日本在东北生产的焦煤5.74元一吨,运到汉阳是24.54元一吨,交易费用是生产成本的3.27倍。这主要是因为政治不安定,铁路建设迟缓造成。 清朝末年共修铁路9,618公里,民国共修15,000公里,其中三分之一由日本人在东北建设。清朝基本没有公路建设,国民政府部分由于统一战争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公路建设,共修成116,000公里,大部分是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所建。从海关记录,非机动运输的货物于1920年代开始下降。 程文利、萨克斯、杨小凯和张定胜证明,在一个自由经济制度下,由于分工增加生产力的好处和增加交易费用的坏处之间的两难冲突,均衡的分工水平由交易效率决定。交易效率极低时,最优的经济结构就是自给自足,其生产力低下,也没有交易费用。当交易效率在沿海地区稍微提高但又没有高到足以将所有人都卷入分工时,则发达地区的人会卷入分工,而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仍然自给自足。如果有两个国家,国家之间没有移民自由,则交易效率高的国家中所有人卷入高分工水平,没有二元经济,交易效率低的国家,沿海运输条件好的居民与外国贸易,而交通条件差的地方自给自足,产生二元经济。在这种二元经济中, 贸易条件对落后国不利。落后国可以用保护关税改进贸易条件,但这却以抑制分工的发展为代价 。如果落后国进一步改进交易条件,则可与发达国通过关税谈判达成多边自由贸易,使国内国际分工水平提高,生产力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提高。民国后期和1949年后和1980年代前,中国是采用的前一种经济发展方法。中国1980年代后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注:关键是惊人的一跃是如何解决的,呵呵
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31 23:32 , Processed in 0.045443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