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产品

相关日志

分享 商品的短期和长期需求曲线 —— 房子的“刚需”以及“要事优先” ... ... ... ... ...
热度 1 gordon 2017-4-19 04:21
对于许多商品来说,长期需求远比短期需求富有价格弹性。原因之一就是人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 例如,汽油的长期需求远比短期需求更富有弹性,汽油价格的迅速上涨使开车者减少开车,从而短期内降低了汽油的需求量,但是它促进消费者购买更小的、更省油的汽车,这对汽油的需求具有更大的影响。 然而,汽车的存量只能慢慢地变化,因此汽车的需求量也只能慢慢地下降。 对于有些商品来说,情况恰恰相反—— 短期需求的弹性要大于长期需求的弹性。这些商品(汽车、冰箱、电视机、或产业部门购买的资本设备)都很耐用,因此,消费者拥有这类商品的总量相对于这些产品的年产量来说要大很多。 结果,消费者打算拥有的总量的一个微小变化就会引起购买水平的大幅变化。 需求的长期变化要比短期变化小得多。诸如汽车之类的耐用品的需求曲线。 ************************************************************** 收入弹性 长期和短期的收入弹性也不相同。 对绝大多少商品与劳务 —— 食品、饮料、燃料、娱乐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现为长期大于短期。 就以经济发展强劲时期的汽油消费情况为例,人们最终将增加他们的汽油消费,因为他们能负担得起更多的外出旅行,或许还能购买一辆更大的汽车。但是, 这种消费方面的变化是需要时间的,而在一开始,需求只是略有增加。 对一种耐用品来说,情形正相反。仍然以汽车为例, 如果总收入上升10%,那么消费者打算拥有的汽车数量也会上升 ,比如说上升5%,这意味着汽车当前的购买量会有更大的增加。之后的购买行为主要用于更换旧车。 短期的需求收入弹性要远远大于长期的收入弹性。 ************************************************************** 由于对耐用品的需求会随着收入的短期变化而剧烈波动,因此制造这些商品的行业在变化不定的宏观经济状况面前,特别是 在商业周期 —— 衰退和繁荣 面前是十分脆弱的 。于是,这些行业也往往被称为周期性行业。 像基建、煤炭,发财的能很发财。 ************************************************************** 研究计划经济,首先的第一条,就是 工业化对不发达国家地区的影响非常显著。 为什么要搞基建,为什么要搞 “耐用品” 并非他们不理性 ,并非他们傻, 仅仅是过度了而已 ************************************************************** 政府的所谓刺激,搞铁公鸡,“人为的” 制造经济波动 呵呵
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模拟电路为什么被数字电路取代?
gordon 2016-12-26 08:25
MOSFET 的概念来源于 J.E.Lilienfeld 于1930年申请的专利,然而由于制造技术的限制,MOS技术走向实用的时间比较晚,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几代产品是n 型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明的互补MOS器件(CMOS),引起了半导体工业的一场革命。 CMOS门只在开关期间消耗功率以及只需很少的元件,这是它与相应的双极性电路相比所具有的两个显著特点。 此外,人们很快发现,与其它类型的晶体管相比,MOS器件的尺寸很容易按比例缩小,而且,CMOS电路被证明具有比较低的制造成本。 紧接着的一个明显的进步是将CMOS技术应用于模拟电路设计,较低的制造成本和在同一芯片上同时包含模拟和数字电路以改善整体性能和降低封装成本使CMOS技术更具吸引力。 但是,当时MOSFET 与双极性晶体管相比,它的缺点是速度相当慢,噪声相当大,这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那么 CMOS技术后来是如何在模拟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呢? 主要的推动力是器件尺寸的按比例缩小,因为按比例缩小不断地提高MOSFET 器件的速度。 在过去的30年里,MOS晶体管本征速度的增加超过了三个数量级。 ******************************************************************************** (1)模拟电路涉及到在速度、功耗、增益、精度、电源电压等多种因素间进行折衷,而数字电路基本上只需在速度和功耗之间折衷。 (2)模拟信号处理过程中要求速度和精度的同时,模拟电路对噪声、串扰和其它干扰比数字电路要敏感得多。 (3)器件的二级效应对模拟电路性能的影响比数字电路性能的影响要严重得多。 (4)高性能模拟电路的设计很少能够自动完成,通常每一个元件都需要“手工设计”, 相反, 许多数字电路都是自动综合和布局的 。 (5)尽管模拟电路设计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模拟电路许多效应的建模和仿真仍然存在难题,这迫使设计者利用经验和直觉来分析仿真结果。 (6)现代半导体工业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用制造数字产品的主流集成电路技术来设计模拟电路。 由于这种主流技术是为数字电路开发的,具有数字电路的特征,它不容易被模拟电路设计所利用, 因而为了设计高性能电路,需要开发新颖的电路和结构。 ******************************************************************************** 其实很简单,就是微积分的 “逐逼” 法则,还有就是自动化;量级的增加,性能越来越好。 ******************************************************************************** “文明的进步,乃是通过我们无需考虑便能运作的重大活动的数量来实现的。思想活动一如战争中骑兵之冲锋:这种冲锋在数量上受着严格的限制,因为它们需要有新马匹予以补充,所以它们只能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发起。” ——) 怀特海 ******************************************************************************** 中国的教学呢,过于强调经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们就是这么学过来的。 但教学要解耦合,不能这么讲。 这不是讲课 刚开始,它就没有按照抽象的原则跟你讲,所以你不明白怎么回事。 ******************************************************************************** 电路设计中的抽象级别: 器件物理级 晶体管级 结构级 系统级 ******************************************************************************** 系统建模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因此,系统级设计与仿真分析备受重视。 一、系统的概念 关于“系统”,很难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准确地定义。关于它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 这里给出一种普遍接受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 ******************************************************************************** 丁仲礼与蔡静的问答 这种胡搅蛮缠的说法,谈判可以这么谈,为自己争利益 讲课可不能这么讲,这不扯淡嘛, 科学就是有主流的 ******************************************************************************** 标新立异的说法,引得无知者、看客,大声叫好 哈哈哈 整个都是一群糊涂蛋。 ******************************************************************************** 欺负我读书少,是吗? ********************************************************************************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333bbf4de673a8c0e569bda7c0ddf2c7/v.swf
1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所以未来若干年,高耗能产业和中低端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机械,电子,运输,化工,原材 ...
热度 4 坚持到底 2016-11-22 13:29
wxmang 2016-11-22 11:58:21 忙总,问题是现在高耗能产业都看到天花板了啊。房地产销量14亿平,显然以后能维持就不错了,上游 ... 我是荷兰猪 我相信未来一段时间,中美两国增大抢世界市场份额的动作是大概率事件,中国主要增加抢中低端市场份额,美国主要增加抢中高端市场份额,在中端市场,中美会有正面对抗和冲突,例如机械,电子,化工,信息,医药,能源等等行业。 但是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合作多于竞争,因为双方都是大块头,血战到底只能便宜欧盟和日本,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为他人做嫁衣是特朗普这种商人在骨子里第一避免的,当然我们未来的总经理更是如此,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实用主义优先,意识形态退后(如果希拉里上台,倒是可能中国美国先打得不可开交,让德国日本俄罗斯坐收渔人之利)。我们低中端市场,主要会抢欧盟,日本,南朝鲜,东南亚,印度等等国家市场份额,而美国主要是抢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市场份额。 所以未来若干年,高耗能产业和中低端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机械,电子,运输,化工,原材料,能源等等)的出口增加,是大概率事件。
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福特自述:我怎么做福特车这个超级产品
gordon 2016-11-16 02:43
用到钒钢,也不是钒钢的原因,而是他要做 “汽车” 这个产品。 计划经济的思路和 市场经济的思路的差异,四不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美国的工业很糟糕的,仿制法国的火炮都成问题 。 弹药生产当然没问题。 注: 一战左右的时候,法国的工业非常牛逼 ,它是搞奢侈品的嘛 一战的时候,法国组成汽车队。德国想都想不到, 想到也做不到 。 ******************************************************************  导读:福特先生毫无例外是一位超级产品家,而T形车则是一个超级产品的典型,今天登出的就是福特关于他是如何打造这个超级产品的全部思路,相信对正在苦恼做产品的产品人们有所启发。   福特车从开始就是追求轻便、耐用    我实验的主要方向,是减轻车的重量。多余的重量对任何自力推进的交通工具来说都是致命伤。围绕重量,有许多愚蠢的想法。仔细想想,你一定会奇怪一些愚不 可及的表达怎么会通用起来。譬如,用“沉甸甸的心智”来形容一个人的聪明绝顶!这算什么意思?没人想身体变得肥胖又笨重,那为何头脑要变重呢?因为一些挺 傻的原因,人们将力量与重量混为一谈。这无疑与早期笨拙原始的建造方法有关。老式的牛车有一吨重;重归重,它却脆弱得很!为了将几吨人从纽约送到芝加哥, 要在铁路上开上百吨的火车,结果完全损耗了真正的能量,造成了动力高达上百万的惊人浪费。一旦将重量等同于力量,收益递减法则便开始生效。估计除了蒸汽压 路机,重量对哪台机器都是一文不值的。力量与重量毫无关系。在这世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定是思维敏捷、头脑轻盈、意志坚定的。这世上最美的事物,都是没 有一丝赘余的。力量永远不只意味着重量,对人也好,对事物也好,都是这样。每当有人建议我,给车子再增加点重量,或是加上一个部分,我想的都是,再减轻点 重量,再减少一个部分!我设计的车在当时是有史以来最轻的,如果我掌握到制作方法,本还可以再轻一点后来,我果真找到了合适材料,造出了更轻的车。    第一年,我们制造了A型车,单座敞篷式的售价850美元,带后座的话则再加100美元。A型车使用的是双缸对置型发动机,提供动力达到8马力。它使用链 条传动,轮距有72英寸(按设计它就该这么长),油箱能装5加仑的汽油。第一年我们造了1708辆A型车,并全部售罄,这说明市场反响有多热烈。   每一辆A型车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拿420号车为例。1904年,加利福尼亚的科里尔上校(Colonel D.C. Collier of California)将其购入。用了几年,他将它转手,并买了辆新福特车。之后420号车不断易主,1907年,它被住拉蒙纳(Romona)附近深山里的埃德蒙雅克布斯(Edmund Jacobs) 买下。在最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埃德蒙开了它几年。后来,他也买了辆新福特车,并将420号转手。到1915年,420号车被转卖到了一个叫坎特罗 (Cantello)的人手上。坎特罗将发动机拆出,拴到水泵上,又给车身底盘配上轴。现在,这厢,发动机轧轧地抽着水;那厢,车身被驴儿拉着当马车使。 蕴含在这其中的精神便是,你可以拆了一辆福特车,却永远无法毁了它。   在第一次广告里,我们是这样说的:   我们 的目标,是建造并销售一种专为日常生活设计,经久耐用的车它可以充当商务用车,专门用车与家用车;其速度足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也不会过快而导致危险这 一缺点是以前汽车常为人们诟病之所在;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因其坚实、简易、安全及全面便捷而喜爱它;它的价格非常合理,大多数人都买得起,而不像其他车, 开出惊人天价,让人望而却步。   而我们所强调的几点是:   优质材料。   简易:当时许多车的操作都要求相当复杂的技术。   发动机。   点火装置:由2组6节干电池提供动力。   自动加油。   行星式变速器,简单易操作。   卓越工艺。   我们没有加入享乐的元素吸引消费者,事实上我们从不这样做。在第一次广告时,我们就突出了汽车的实用性。我们这样宣传道:   我们经常听人引用谚语“时间就是金钱”,然而很少有商人和职业人士表现出他们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有人常抱怨时光如箭、岁月如梭,对这些人来说,浪费5分钟就意味着1美元的损失,有时甚至耽误5分钟就意味着许多钱的损失。然而,这些人仍依赖电车等交 通工具所提供的不安全、不舒适、功能有限的出行方式。但实际上,只需花上一笔不大的数目,就可以享有一辆完善、高效亦高级的汽车,告别焦虑,准时守信;就 可以拥有一辆奢侈的旅行工具,随时待命。   时刻准备着,永远胸有成竹。   为您节约时间,继而节约金钱。   带您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并准时将您送回。   让您从此享有守时的美誉,让您的顾客满意愉悦,为您促成生意。   商用享乐两相宜由您说了算。   福特车对您的健康亦有益。它让您在崎岖不平的路上亦毫无颠簸,让您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亦让您精神焕发。   车的速度也由您说了算。您可以悠然自得地在林荫大道上闲驰而过,也可以轻踩油门直到所有景色看起来都一样,直到您必须看清一掠即过的里程标。   这次广告的主旨便体现了,从一开始,我们所追求的便是提供服务以奢侈炫耀为目的的车从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如魔法般,生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福特车也赢得了经久耐用的美誉:人们夸它坚固、简易,工艺上乘。当时,我正致力于打造一款可普遍推广的车型,但是设 计并不确定,我们也没钱建立合适生产的厂房,或是添置设备。我 缺乏资金去寻找最合适也最轻便的材料,只得购买市面上已有的材料我们尽力购买最好的品种,但 仍缺乏设备对材料进行科学研发 ,或是进行自主研发。 **********************************************************************  我的合伙人认为不能只生产一种车型。以前的自行车业,制造商认为必须每年都推出新款,并且与之前的车型都大相径庭,这样,就可引得那些已购买过的顾客又想淘汰旧款,买辆新的。汽车行业沿袭了这一传统。厂商们认为,好生意就该是这样的。正是这样的观点,使得妇女们沉溺于服饰与帽子,难以自拔。这不是服务,它追求的只是提供新东西,而非更好的东西。有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生意兴隆,靠的不是一次性、全面地让客人满意而归, 而是先让他掏钱买件商品,之后再劝他买件新的、不同的商品 。那时,我有个想法,虽然还没得以充分实现:当一款车型确定下来,以后无论对它进行任何改进,都要确保新产车的零件可与之前的互换。这样,一辆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我有志使自己制造的每辆车,甚至每件非耗材产品,都牢固耐用,质量过硬,使顾客不用再买第二件。 任何一种好的机器,都该像好的手表一样,经久耐用 。   2. 福特T型车的设计理念   1905年,我在佛罗里达(Florida)的棕榈滩(Palm Beach)参加一场赛车。赛上发生了一场大撞车,一辆法国车被完全撞坏了。我们用以参赛的是K型车,是辆拥有六缸的大马力车。我注意到 外国车的部件比我们之前见过的都要小巧,质量也更好 。事故之后,我拾起一块阀杆,它轻而结实。我询问这是由什么做的,却无人知晓。我便将它交给助手。   “将它查清楚,”我对他说道,“我们的车就该用这种材料。”   他终于查清,这是法国所产的钢材,混有钒的成分。我们联系了全美所有的钢铁生厂商,却没人能生产钒钢。于是我从英国请回一位懂商业炼钢的人。接下来,就是要找到厂家生产。可新问题又随之而来。炼钒钢要求温度达到华氏3000度,而普通的熔炉最多只能达到2700度。我找到一家位于俄亥俄州坎顿(Canton,Ohio)的小炼钢厂,让他们替我们炼钢,并让他们放心,若有损失,由我们承担。他们同意试试。第一次加热失败了。只有少部分钒残留在钢里。我让他们再试一次,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在那之前,市面上钢材的抗张强度只有6至7万磅,有了钒钢,这一数字达到了17万磅。   有钒钢在手,我便将各种车型拆开来仔细研究,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做测试,看最适合这一部分的钢材是哪一种是硬钢,韧性钢,还是弹性钢?在大型机器的生产史上,我们可能是科学判定钢材质地的首创者。最后,我们为要用到钢的不同部件选定了20种各不相同的钢材,其中有10种是钒钢。但凡需要兼顾强韧与轻便时,就要用到钒钢。当然这些钒钢各不相同。根据该部件是要求耐用还是弹性佳,所用钒钢中含有的其他成分便会不同简而言之,视需求而定。而在我们实验之前,汽车制造大概最多只会用到4种不同级别的钢材。我们继续实验,尤其以热处理为着眼点,提高了钢的强韧性,因此,也减轻了车的重量。1910年,法国工商部将一个我们用来连接拉杆叉的转向轴作为重要部件挑出来,与他们认为最好的法国车上的相应部件做比较,而每项测试都证明,我们的钢材更为强韧。   钒钢的研发大大减轻了车子的重量。而生产大众车型的其他要求,我也一一设计解决,不少还投入实践。设计,要照顾到每个细节。人会因为一个器官的衰竭而死去;同理,机器会因为有些部件不再灵光而整个报废。因此,考虑到各个部件的功用,设计这款车的一个难点就在于,怎样尽可能地让它们都强韧牢固。毕竟,是要在一个双座车厢上安个发动机。另外,这款车也必须操作简单。要做到这点很难,因为汽油机本身是个精细器械,一不小心就能把它弄得一团糟。我采用了以下宣传语:   “我深知,无论哪一辆福特车出了故障,责任都在我。”   从第一辆汽车上路那天起,我便确信,它是一件生活必需品。正因为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让我努力想造一种车,一种满足大众需求的车。我那时,以及如今所有的努力,便是生产这一辆车,这一个车型。年复一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的压力都来自于改进、改良这一车型,使其质量更好,价格更低。大众车型,应该具备以下品质:   (1)优质材料以提供服务。钒钢是最为强韧、牢固,也最耐用的钢材。它组成了汽车的基础与上部结构。有鉴于此,不考虑价格的话,钒钢的确是世上质量最好的钢材。   (2)操作简单:因为并非人人都是机械师。   (3)动力充足。   (4)安全可靠:它会被用于各种用途,也会行驶于各种路面。   (5)轻便:福特车每立方英寸的活塞排放量只承重7.95磅。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总能捕捉到福特车奔驰的身影沙地泥地,山坡田野,甚至无路可言的平原上,它们都在奔驰,风雨无阻。   (6)易于控制:车速可轻松掌控,无论在城市拥挤的街道,还是险象环生的危险道路,都能从容而安全地应对每件突发情况或意外事件。福特车几乎在哪都可轻松转向掉头,其行星式变速器使每个人都能很好地控制车。这就是为什么说“人人都能开福特车”。   (7)车越重,自然要消耗更多燃料与润滑油;车越轻,开销越少。早年,福特车的轻便引人争议,而现在,公众已完全理解接受了这一点。   我最终定下来的车型,叫T型车。这款新车的重要特征便是,简易。如果这点能如我所料被大众接受的话,我便打算只专注这一车型,并投入生产。这款车型只有4部分结构:动力系统、车身、前轮轴、后轮轴。这些部件都很容易买到,且设计简单,修理或更换零件都不需要多少技术。我那时持有一个观点,虽然这观点过于新颖我很少提到,那便是: 每个部件都该设计简单、价格低廉,这样,就再也用不着到漫天要价的手工修理铺去了。这些部件造价便宜,修补旧的,还不如买新的换上便宜些。而且,在五金商店就能购得,跟买钉子螺丝一样轻松 。我想,作为设计师,我有责任将车造得简单易懂。   这一点对制造与销售都有益,而且是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一件商品设计越简单制造越容易,售价也越低廉,因此,销量越大。 参考阅读: 《超级产品的本质: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自传》
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三星新产品
热度 34 常挨揍 2016-10-11 16:00
网评:果然神似...
1171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wxmang:瞎扯传统产品使用现场总线技术改造
坚持到底 2016-6-27 14:45
瞎扯传统产品使用现场总线技术改造 来自: wxmang 2016-06-27 14:22:56 一、下面的设想是管理升级的副产品 下面设想是为一个原来生产远程探测设备的企业提供咨询时,瞎侃大山得到的。 当时他们邀请我为他们的管理系统改造提供咨询,要求是硬件投资不大。因为得到上级更新改造的预算太少,只能添置一些投资不大的设备和增加一点土建工程。 他们想改造原来生产系统成为一个柔性生产系统,可以同时生产原来的各种远程探测设备,也能生产狙击手系统相关的各种模块。 这个企业技改最大难度是建立一条柔性共线总装线。因为这个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多品种大批量生产,每一个产品定型后,都面临快速生产列装的任务,但是一旦列装结束,马上就要淘汰旧有生产线,重新建立为新产品总装服务的新生产线,浪费极大。 所以建立一条可以满足大量各种不同产品总装的柔性生产线显然是节省投资成本的好办法。 这个企业建立柔性总装线的主要难题其实不是设备、工装(模具、夹具、工器具)的普适性,而是检测系统和检测平台的通用性和模块化,以及管理技术的通用性,例如作业规范,操作标准,控制制度和运营流程的柔性。 其中标准和规范是整个柔性总装线最基本的要素,而且标准和规范不只是工艺上面的,也包括工作场地布置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定额工时管理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例如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快速组合、测试环境和测试平台快速搭建,工装(模具、夹具和工器具)快速组合,原材物料检测平台和检测手段快速配套等等。 而且柔性也体现在员工上,要求员工能胜任不同的岗位,一人多岗,一岗多能。模块化组成的生产线,必然需要员工能够快速适应生产环境的变化,甚至不经上岗培训就能迅速进入生产程序,能够准确操作,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都能符合要求,同时工时和资源浪费减少到最小。 这套系统要正常运转,物流保障系统,后勤供应,仓储管理等等支撑环境也需要升级,从以前以生产车间或分厂为特点配置的分散的小而全模式,升级到企业整体集约化的优化资源配置。 此外还需要设备维修体系升级,不但要自主保养体系,还要加强预防性维修体系,并有抢修体系,不然无法应对频繁更换生产模块的技术要求。 所以这个更新改造最大的挑战还是软件,因为操作规范,作业标准,运营流程和控制制度都要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革命性的,难度极大。这个需要时间来堆。 至于这套柔性生产线改造成功后,生产什么产品,自然也要扯一扯的。 瞎扯的一个结果就出来一个新产品:把强声拒止系统和其他系统用现场总线连接在一起,实现产品升级,甚至飞跃。 下面先做一些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强声拒止系统 强声拒止系统,其实形象说法就是声波武器。最早研制的主要目标是为空军机场驱鸟,依靠巨大的飞鸟天敌的声音驱赶飞鸟,保障飞机起降安全。 后来逐步完善功能,用于军舰和海警船驱离海盗(去索马里护航军舰每舰一套)。再后来武警和特警用于代替高压水龙和催泪瓦斯压制群体事件(控制强度到对人体无持续无损伤)。再后来装备军队心理战部队,对敌喊话和心理压制。再后来,救灾体系的远程广播也采用(可以在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中断情况下,保障在广播车半径2000米内灾民都能听见广播,其实就是超远程喇叭),当然港口也可以装备,对区域内船只喊话,调度。当然还有其他用途。 这套系统,美国早就列装,但是一切相关技术设备和元器件一直对我国禁运,所以我们不得不自己从核心元器件和核心芯片开始研发。通过我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声学工程师和电子工程师的几年努力,成功研发出主要性能指标超过美国现役装备的系统。当我们研发成功后,美国取消对我们禁运,美国产品大量进入中国。 2、现场总线 简单定义就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全数字、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主要解决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 这套现场总线系统,可以实现一对多双向传输信号,一条传输线可以挂接多个设备,数字信号精度高、可靠性强,设备也始终处于操作员的远程监控和可控状态,用户可以自由按需选择不同品牌种类的设备互联,智能仪表具有通信、控制和运算等丰富的功能,而且控制功能分散到各个智能仪表中去,分散在前端的智能设备能执行较为复杂的任务,不再需要单独的控制器、计算单元等,使中央控制系统体量大幅减轻,保证了可靠性和野战机动性。现场控制设备都具有自诊断功能,并能将故障信息发送至中央控制系统,减轻了维护工作。同时用户拥有高度的系统集成自主权,可以灵活选择进入系统的武器平台,便于灵活执行各种不同作战任务。 这套现场总线是一种将i/o监控系统与信息处理集成于一体的分布式i/o系统,可以兼容多种dcs,plc,人机接口软件和数控系统。且稳定性极强,适于高速及长距离传送,是一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使用于多种总线设备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高速数据传输总线。同时这套现场总线具有强大的抗干扰性,冗余校验算法先进,一旦校验失败,数据包会被要求重发。 (1)、现场总线硬件模块包括: ★系统硬件模块:系统管理主机、服务器、网关、协议变换器、集线器,用户计算机等及底层智能化仪表。 ★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传感器+转换器+发射器(甚至可能会有小型的前端数据处理控制器用于)组成阵列。 ●传感器:用于测量目标的物理参数。 ●转换器:将测量所得的电学/非电学测量值转换为可用的电信号。 ●发射器:负责控制系统中的电信号的发送。 ★控制器模块:为整个控制系统提供控制逻辑与输入输出接口。控制器模块=数据接口+控制器+监控系统。数据接口连接传感器模块(传感器+转转换器+发射器阵列)。不过目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常集成了发射器与控制器。 ★执行器模块:用于控制器给出的控制指令的具体实施,例如开关、前进后退、旋转等等。包括各种数控系统(伺服器+减速器+滑轨+步进电机等等);各种数控开关;各种数控阀门等等。 ★通信网络模块:这是一个以太网,使用ISO和TCP/IP 通讯协议,10/100M 自适应传输速率,可构成星型、线型和环型拓扑结构,高速冗余的安全网络,最大网络重构时间为0.3 秒,在不使用中继器的情况下最长通信距离可达XXkm,一条总线上最多可连接XX台设备,包括计算机、PLC/DCS和其它设备。本地背板安装,是即插即用网络,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易于网络的编程与组态,网络为模块式结构,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展,不影响已建成和正在运行的部分。 ●连接部件:快速连接插座,电信号交换机,光纤交换机和光纤电信号转换模块。 ●通信介质:屏蔽双绞线和光纤。 ●以太网通讯处理器:用于将PLC和PG/PC连接到以太网。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测量系统、管理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2)、现场总线软件模块包括: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包括组态软件、维护软件、仿真软件、设备软件和监控软件等。 通过组态软件,选定功能块参数,控制操作人机接口软件,完成功能块之间的连接,进行网络组态。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对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优化控制及逻辑控制报警、监视、显示、报表等。 ★现场总线测量系统:主要控制各种测量仪表行为模式,有优化其运行模式,实现测量仪表高分辨率,高准确性、抗干扰、抗畸变能力和稳定运行。测量就是通过仪表获取传感器阵列数据,并将其作为下一步处理的输入或直接作为输出。 ★设备管理系统:是现场设备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设备(包括智能仪表)运营过程的诊断信息、管理信息、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并进行监控、预警和优化。并实现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以及预测性维护。 ★数据库:能有组织的、动态的存储大量有关数据与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交叉访问,具有高度独立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参数连续变化,数据量大,操作与控制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因此需要一个可以互访操作的分布关系及实时性的数据库系统)。 三、改进的思路 这套系统的改进,是美国人最先实现的。最早是寻找狙击手的定位系统,后来发展成低空、高亚音速、隐形目标定位系统(其实就是巡航导弹,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定位系统)。 狙击手定位系统就是把强声拒止系统的大功率扬声器改为超高灵敏度拾音器,用强声拒止系统的声波信号聚能调制技术(本质就是把需要的频率进行叠加放大,不需要频率缩小删除),对超高灵敏度拾音器阵列获取的声波进行聚能调制,然后用声音频谱分析,再用相控阵技术定位测量技术(各个不同拾音器的声波强度和频率漂移不同),进行精确定位。这套系统主要用于安保单位通过声波寻找狙击手位置,在美国特工安保部门已经普遍使用。 低空低速目标定位系统是对雷达隐身目标或低空低速躲避雷达探测的目标定位(例如巡航导弹、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之类),再结合上传统防空武器阵列(例如1130速射炮,H10近距防空导弹和H16中距防空导弹)和强激光阵列,成为一个完善的打击巡航导弹和无人机武器体系。 这套系统包括预警模块、信号拦截模块、滤波模块、系统识别模块、参数估计模块、最优控制模块和中央控制系统几部分。 预警模块主要是接收预警阵列(也包括部分雷达阵列)的信息,初步分析潜在威胁目标的方位、速度、距离、类型和威胁程度,然后把信息传输给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根据预警信息进行计算,决定是否启动信号拦截模块。 信号拦截模块是一个声波接收阵列(灵敏度极高的拾音器阵列)聚能系统,根据中央控制系统指令,对潜在目标进行聚能扫描,获取高度,速度,位置,类型,运行轨迹,信号特征等等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后传输给滤波模块。 滤波模块主要是过滤潜在目标附加的杂波和环境干扰信息,还原真实信息。是一个大型信号处理系统。滤波完成的信息传输给系统辨识模块。 系统辨识模块有一个特殊的数学模型+大型信号数据库,可以精确辨识潜在目标型号,并计算出方位,高度,轨迹等等射击诸元,传颂给最优控制系统。 最优控制系统是一个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可以确定攻击武器阵列的最优网络优化计算,向中央控制系统传输最优攻击指令和在线控制指令。 中央控制系统协同各模块工作,分配各模块任务,并负责向攻击阵列发出指令。 各模块有热备份,能够抗击敌人大规模电磁攻击,并对电子毁伤有处置预案。 各模块要求在战损出现时能够快速撤换,而且要求高度集成,目前是分别集成在越野机动性很好的装甲车上,集成包括电源系统,冷却系统,设备系统。 上述模块均有现成产品,只需要利用现场总线技术集成即可。 这套系统主要用于要地抗击巡航导弹和无人机攻击。例如后勤基地,电站,油库,交通枢纽,通信中心,人员集结地等等(保护半径XX公里)。当然升级后,也能为主要城市提供防护保障(其实就是把若干套系统简单蜂窝式布局,再连接到一个统一的指挥控制中心即可)。 这套系统功能很复杂,技术也很高级,但是从制造的角度,并不比生产一台计算机或雷达更复杂。当然技术指标和质量指标比民用计算机要高得多,例如需要在各种极端条件下连续工作,不管是雷暴,还是强电磁干扰,暴雨,还是饱和战场轰炸,高盐,高湿,高温,低温,风沙,颠簸等等,都必须稳定工作。 以上内容,纯属技术讨论,并非实际,不要过分意淫。 用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产品升级是需要管理技术来支撑的,管理技术达不到,产品很难升级。 所以某种程度上,产业升级,必须优先把管理技术升级。 这大概就是我的信念: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的一个例子。
0 个评论
分享 汉10年式75山炮(转)
热度 1 gordon 2016-5-23 12:03
沪造克虏伯 75 毫米山炮是中国从 0 到有,是划时代的第一种自产山炮,是中国山炮的开山鼻祖。 日本 41 式山炮,则是民国初期到抗战结束之前国军各派系部队山炮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自产数量最大的山炮。 ******************************************************************************* 到日俄战争之前,日军才开始大量装备自己组装生产的 31 式山炮。 在日俄战争中,基层日军对老旧的 31 式山炮极不满意。这种山炮属于 19 世纪末期过时的产品, 虽然也采用后膛装填,却没有制退机构 ,这导致 炮的射速极低 ,每分钟仅仅 2,3 发。 而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山炮都采用了先进的退管装置,每分钟射速高达 10 发甚至更多。 火炮的射速是非常重要的, 31 式火炮射速还不到敌人火炮的三分之一,岂不是 3 门炮才能抵得上别人一门好。 除了射速低下以外, 31 式火炮各方面技术都已经落后,射程极近,经常被不知道哪里飞来的俄军炮弹击毁, 火炮重量偏大,炮弹威力偏小 ,看来被淘汰是必然的了。 31 式山炮在日俄战争中,相对俄军的三英寸火炮不占任何优势,也从未在炮战中占过上风。要知道,俄军因为是固守,火炮的数量是远远不如日军的,就这样尚且无法取得炮兵上的优势,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又该如何? 在 20 世纪最初几年,世界火炮技术突飞猛进,德国美国英国都研发最新式的管 退 式山炮,日本自然也不能落后于人。 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明治 38 年 (1908 年 ) ,新式山炮的研究工作交给了日本最有名的大阪兵工厂,由炮兵上校岛川文八郎负责。 岛川文八郎负责是著名武士家族后代,当时已经 44 岁。他是炮兵出身,曾去德国法国比利时留学多年,学习兵器制造技术,回国转为军火工程师。 他曾经东京炮兵工厂板桥火药制造所长,制造日本历史上最初的无烟黄色炸药。由于能力出色,在日俄战争爆发前,他被提升为大佐,并且任命为野炮兵第 3 联队长。 日 俄战争中,岛川文八郎作为一线炮兵指挥官,深感日军火炮的落后,恨得咬牙切齿。岛川文八郎虽然是留学的高材生,但此人性格粗暴,谈吐粗俗,在战争期间经常 用脏话大骂国内火炮设计人员。由于火炮精度不够,射程有限,浪费了大量炮弹,又补充不上,他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号召部下, 无论用什么办法都要去捡到炮弹 壳,交回部队,以方便后方提高炮弹产量 。炮兵在实战中,炮兵保命尚且困难,谁还管炮弹壳,没人去拾。无奈之下,这个家伙只得自己掏腰包一个炮弹壳 3 钱,让士兵收集起来交给兵站部。 换成一般人早就破产了,好在他是著名武士家族,家产颇丰,还是应付的了得。 在战争后期,日军高层找到岛川文八郎,希望他负责制造新式山炮,饱受落后山炮之苦的岛川文八郎立即表示同意。 岛川文八郎是一个军工生产大师,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加上他又做过炮兵,对火炮的问题非常熟悉,对部队需要什么样子的火炮也最为了解。 经过长达 4 年的研究工作,又参考了西方先进火炮的设计,直到 1911 年,也就是明治 41 年才大体定型。由此,这门火炮被叫做 41 式山炮,也就是明治 41 年的意思。 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款真正自产的山炮。 不过,定型以后,却发现性能上还有种种不如意之处,岛川文八郎为此大发雷霆,要求项目组立即改进。日本人的一个民族性就是精益求精,这个设计组在岛川文八郎的每天咒骂下,又用了长达 6 年时间完成的细节上全部改进,并且在 1917 年正式批量装备部队。 1917 年也是大正六年(明治已经挂了),所以该炮也有个别称叫做大正六年式 75 山炮,其实都是同一门炮。 站在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 41 式山炮是一门性能非常优秀的山炮,绝对是世界第一流水平。 它采用了先进的液压机械复合制退机构技术,火炮的射速高达每分钟 10 发,后期采用更先进的一体式炮弹射速更高达每分钟 20 发,相比 31 式火炮提高了 6,7 倍之多。 火炮射程也增加到 6 公里,当时世界主流山炮,如克虏伯之流射程也就是 5 公里左右。 41 式火炮的其他结构和 31 式大体类似,但又做了简化,大大减轻了重量。山炮可以分解成 6 块,由 6 匹马进行背负,以适应山地作战。而 山炮全重仅为 540 公斤,拆卸以后平均每块也就 100 公斤左右 。 当时日军引进西方和阿拉伯先进的马种,负重 150 公斤还可以跨越较宽的障碍,这 100 公斤不算什么! 山炮初速 360 米每秒,这个初速在当时还是很不错的,使得火炮威力较大,弹道性能也良好,非常低平,炮击很准确。 日军方面对 41 式山炮做了仔细的测试,最终认为该炮性能完全可以满足实战需要,所以大批量制造和装备部队。 41 式火炮早在 1917 年开始大量生产,直到 1945 年日本投降还在日军中大量使用,甚至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还装备了一批,换句话说,这种火炮使用时间长达 30 多年,是相当了不起的! 而日军对于 41 式火炮和弹药的加工技术非常讲究,质量关把的很严格,堪称用尽心思。所以这也大大增加了 41 式火炮的口碑。它的一些炮弹在中国仓库中存放到 70 年代,只好储存了 30 年之久。在处理弹药,拆卸弹体的时候,却发现锈蚀并不严重,可见质量之好。 而岛川文八郎也因为此炮得到日军高层的认可,从大佐提拔为少将,最终在 1919 年 4 月,成为技术军官的顶峰,也就是陆军技术本部长,并被任命为大将。 这对于岛川文八郎其实极不容易,如果不是成绩如此辉煌,他怎么也不可能爬上去,因为此人粗暴的脾气让几乎所有上级都受不了! 41 式山炮理论上性能不错,没想到实战性能更佳。只是日军自一战青岛战役以后,没有大规模的作战,进入西伯利亚也算不了什么。 在 1931 年 9 月入侵中国东北的战斗中,由于张学良公然违背国民政府抵抗令,擅自撤退,日军轻松占领东三省。但在黑龙江等地,日军还是遭遇部分东北军的抵抗。 日军在 918 中自然是进攻一方,而东北军固守阵地,往往是修建过时的坚固工事。即使没有坚固工事,由于东北天气非常冷,只需要用泥土石子加上木头搭建简易工事,再浇上一层水,一旦结冰也就坚不可摧了。 当时日军 还没有装备后来大量使用的 92 步兵炮 ,掷弹筒又打不动,一度无可奈何。 此时 41 式山炮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本来 41 式山炮是师团炮,也就是配属日军师团(相当于国军的军)使用的支援火炮, 但实战中发现它非常使用用于一线支援部队作战 ,就下发到联队(相当于国军的旅)一级使用。 战斗中, 41 式山炮仅有 500 多公斤的重量,让两个强壮的炮兵就能够推着做短距离的移动 。平时用 6 匹马背负的机动性很高,基本人能走的,山炮都能到。如此, 11 个炮兵班和 1 门山炮组成的小组和也随时可以跟随步兵营或步兵团前进,直接可以在最前线作战,非常适合在一线步兵的火力支援。 而且该炮射速高,炮弹威力大,又非常精确,完全可以作为直瞄火炮使用。 41 式火炮在 918 中,往往被日军推到 1,2 公里上开炮,直接在近距离打击东北军的工事。 东北军则由于装备较差,依靠射程几百米的轻武器根本无法还击,所以很难守住阵地。 但 41 式山炮当时并没有防盾,这容易导致炮手的伤亡 ,后期就增加了一个。 随后 41 式山炮又参加了热河战役,长城会战, 128 战役。这些战斗中, 41 式山炮更是发挥极大作用。在热河长城的山地, 上海附近水网纵横的环境下,野炮行动不便,一线炮兵几乎完全依靠轻便的 41 式山炮。 日军利用轻便又有很大威力的山炮,将只有轻武器的国军完全压制。在长城会战中,一些地方国军被日军山炮却无力还击,一战下来伤亡是日军 4,5 倍。 由此, 41 式山炮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 但到了 30 年代,随着世界火炮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服役 20 年的 41 式山炮开始变得落后 ,日军在 1934 年退出了更为先进的 94 式山炮,开始大量装备部队。 不过,以 41 式的性能还足以满足实战的需要,所以在 94 式 75 山炮大量装备的同时, 41 式山炮也没有全面淘汰,仍然大量装备部队,只是逐步有师团一级,降为联队一级。 当时日军联队都下辖一个山炮中队,装备 4 门 41 式 75 毫米山炮,这是联队一级口径最大的支援火炮了,联队的总人数大约是 3800 人。 而师团一级也不是说全部淘汰了 41 式山炮,很多师团的炮兵联队,还是装备 36 门 41 式山炮! 这样一直到战争结束,没有太大的变化! *************************************************************************** 中国的仿造和引进 本来日本的火炮跟中国有多大关系?看起来似乎完全无关,其实不是这样! 日 本作为东亚的强国,一度也是军火出口大国。早在清末日本还没有自产军火能力的时候,就开始做中间贩子,将西方美国的军火走私到中国。到了民国初年,中国军 阀混战,更是日本的很好机会。西方为了制止中国的内战,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武器禁运。但日本并不在乎这个禁运,仍然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军售,一度成为 中国军火的第一进口国。 而日本除了赚钱考虑以外,更像《战争之王》里面的老军火商西蒙一样,试图通过军售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 他们有意的对部分军阀进行大量军售,妄图扶持这些军阀成为中国利益的代言人 ,击溃英美支持军阀在中国的控制。 所以, 41 式火炮很快也就传到了中国。 而 41 式火炮在中国主要由三个军阀生产,第一就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张作霖早在 1922 年就用重金和出卖部分东北的权益,从日本购买了全套的火炮生产设备,开始生产先进的 41 式 75 山炮。 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北奉天兵工厂(也叫沈阳兵工厂)! 不过,张作霖生产的火炮种类众多,包括山炮野炮榴弹炮,甚至还有还有日本 38 式 150 毫米榴弹炮这种大家伙,所以山炮并不算主角,处于次要地位。 1925 年奉天兵工厂通过购买全套日本设备加上从日本进口核心部件(诸如炮管),完成了 41 式山炮的自产,取名为辽 14 年式 75 毫米山炮。但生产了 6 年时间,也只生产了 75 门而已,平均每年不过 13 门,平均每个月 1 门。 而与此同时其他火炮生产数量则较大,诸如辽 13 年式 75 毫米野炮生产 105 门(仿造日本 38 式野炮),仿制奥式 21 倍口径 100 毫米轻型榴弹炮生产 300 门(其实大体是零件组装),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各种型号火炮,总数也有 200 门左右! 所以,这区区 75 门 41 式山炮也算不了什么。中原大战中损失一部分, 1928 年,奉军退出关外,当时奉军还有两个团的 41 式山炮。 后随着 918 东北军溃败,山炮部队也就丢了大半,到了抗战初期已经损失殆尽,这两个团已经淘汰剩余的少量火炮,全部换装了从苏联引进的 76.2 毫米野炮。 第二个军阀就是直系的吴佩孚。 吴佩孚在当年是比张作霖还要厉害的军阀头子,他们的直系也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中国合法政府。 直系也比较注重武器装备的生产和外购。当时他控制了中国两大兵工厂,也就是汉阳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 早在 1921 年,汉阳兵工厂仿造 41 式 75 毫米山炮,造出了 汉 10 年式 75 毫米山炮。它的性能和 41 式一模一样 。 不过,汉 10 年式 75 毫米山炮的产量较少,到抗战前仅生产 68 门! 而直系因为作战频繁,仅仅第二次直奉战争就损耗了大量武器装备,这区区 60 多门山炮到直系灭亡时候也所剩无几了! 而中国仿造 41 式山炮的最大军阀,就是大名鼎鼎的山西王阎锡山。 阎锡山是日本士官军校的高材生,对日本的军火装备和战术都非常了解。 从 1911 年辛亥革命后成为山西督军,到 1949 年太原会战败给徐向前,离开山西,前后控制该省长达 38 年之久。 阎锡山是个军阀,也是民国历史上仅次于张作霖第二个厉害的军阀, 是一个少有的实干家 。 辛亥革命以后,阎锡山成为山西督军,实力却是非常弱的,仅有 1 个旅 2 个团。 阎锡山有心扩大兵力,却畏惧实际控制北方的军阀领袖袁世凯的威慑,只好装傻充愣,暂时保持晋绥军现有规模。 直到 1916 年袁世凯被气死,段祺瑞无力有效控制山西,阎锡山这才开始大量扩充部队 。晋绥军瞬间增加到 4 个旅又 7 个团,另外还有一个炮兵团和一个骑兵团,总兵力突破 2 万人。 部队增加了好几倍,遗憾的是战斗力却没有相应的增加。 在民国各派系军阀中,晋绥军是公认的战斗力平平的部队。历史上除了脱离晋绥系的傅作义 35 军以外,晋绥军没有什么大的胜仗,所谓的胜仗基本也就是打比自己更弱的对手。 阎锡山对晋绥军很了解,他知道晋绥军战斗力较弱,并非就是训练,组织什么的原因,更多是山西人的特点。 山西这个地方的人,有本事的老百姓大多以经商为荣 ,阎锡山自己也曾是一个小商人,后来因为赔光了本钱没办法才去考了军校。 一个地方一旦商人多,民风必然比较温和,重享受,不愿意随便拼命。 山西人为民还不错,精明能干,为兵则不行,打起仗来不狠不凶,官兵多惜命,往往打不了硬仗。 其实这也并不是山西一个省如此,全世界都是这样。以日军为例,日军最厉害的第六师团,编组地在九州的熊本,这个山区非常贫困,民风好斗,男人古代多以当兵为生。所以日军第六师团的战斗力在日军中数一数二! 而第二师团编组地是日本北面自然条件较为艰苦的仙台,也就是鲁迅留学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民风也相对比较凶悍,所以第二师团战斗力比较强。在 918 初期以区区半个师团就敢深入东北军 10 多万大军内部四面出击! 而同样装备和训练的其他师团,就不如第六师团和第二师团。 以最早编组的第 1 师团为例,这支名义上的老牌劲旅比起第六师团就有很大差距。因为第 1 师团编组地是东京,这个商业城市的民风温和 ,在江户时代 200 多年都是这样。所以控制东京的日本古代大名往往都不屑于在本地征兵,而在东京附近比较贫穷的长野县招兵。 晋绥军也是这样,在抗战初期打的很烂。诸如大同战役,和日军一碰就垮了!日军因为此战队晋绥军极为蔑视,甚至说:在山西难打的是中央军,至于晋绥军,只要用木棍挑着钢盔晃几下,就会把他们吓跑了! 后来平型关战役(非中共平型关战斗)晋绥军打的还可以,但在最后关键时候没顶住,功亏一篑,没有能够歼灭或者重创日军第五师团! 而在 1916 年的阎锡山心里很清楚,他 不可能短期内改变山西的民风 ,所以很难改变晋绥军士兵战斗力较弱的特点。 那么, 现阶段唯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部队战斗力的方法,显然只有一个,就是装备更先进的武器 ,要超越其他军阀。 不过,在当时,山西却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山西在当年的华北属于普通省份,并不算很穷,但也绝对不富裕。全省适合耕地的面积不大,全部集中中从大同到太原的一系列盆地里面,商业虽然相对发达,但都是老式的商业,比较票号,钱庄,丝绸,茶叶,食盐等等,进入民国以后被西方洋鬼子的经济入侵几乎搞垮。 至于工业几乎没有,军工业就更别说了。 当时山西只有一个军工厂,就是满清传下来的山西机器局。这个山西机器局是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由山西巡抚胡聘之主办的。 最初仅仅用白银银 480 两,买了 308 亩和庙宇房屋,也就是为了胡聘之自己博取一个搞实业的名头,便于升官而已。 所以到了 1900 年,八国联军杀入北京,慈禧狼狈逃到陕西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兵工厂只能修理一些枪械,另外只能制造洋鼓、洋号、大刀、长矛等莫名其妙的玩意。 虽然军工生产不行,主管的官员却非常擅长拍马屁。 史料记载:在太原期间,慈禧护驾卫队的枪只需要修理,山西机器局奉旨挑选技术精湛的工匠,对枪只进行了精心修理,为此,工匠徒弟都得到了奖赏。慈禧太后当场将一件“团龙马褂”赐予建造厂房的监工陶庆春。 黄马褂不能改变山西兵工厂一穷二白的现状,到了阎锡山接手的时候,该兵工厂已经办了 16 年,虽然表面上有翻砂、铁工、木样、机器等四厂,工匠 200 多人,却还造不出一杆新式步枪,只能造早就被淘汰的满清抬枪! 阎锡山这个家伙有千般不好,却有一点是好的。这个人极为务实,而且精打细算,一旦决定干什么,绝对不开空头支票,也不乱花一分钱,而是下苦功夫去干。 1914 年(民国三年),阎锡山将山西机器局改组为山西陆军修械所,隶属山西督军署军械局,随即开始了兵工厂的大规模建设。 只是此时袁世凯还没死,阎锡山不敢动作太大导致被袁盯上,所以一切都是暗中做,仍然以修理枪械为主。 到了 1917 年袁世凯翘了辫子,阎锡山开始大张旗鼓的公开做了。他 和汉阳兵工厂达成协议,由他们代为培养技术人员 ,并亲自选派山西大学优等生张书田等 10 人赴汉阳兵工厂学习制造枪砲技术。同时,阎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筹款 10 万元扩建陆军修械所。 随后逐年投入,到了 1921 年,工厂从 200 多人扩大到 900 余人,从十几部破烂机器发展到 182 部先进机器。当时手榴弹月产 1 万枚、步枪子弹月产 2 万 4 千余发, 甚至还有一条生产线用于生产军用罐头 ,这在当时还是军阀里面的第一个。 1923 年到 1925 年晋绥军第二次大扩军,规模增加到 4 万多人。 扩军需要大量武器装备,兵工厂自然也随着扩大。 1923 年,工厂职工增加到 1840 人,机器 320 部,除了生产弹药和步枪以外,甚至仿造成功了重机枪。同年,从 1920 年就开始筹划的炮厂正式成立,第一款火炮是晋造 12 式 75 山炮。这种火炮是仿造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产品! 其实晋造 12 式 75 山炮与其说是自造,还不如说是组装,因为所有零件全部都是德国进口的,一年内组装了 30 门。后来陆续组装了一批,到抗战前,一共组装了约 200 门。 其实,阎锡山早在 10 年前就表现出对火炮的极度需求,只是当时没有这个能力。他在 1918 年前后利用参战借款向日本购买 41 式山炮 12 门、三八式野炮 12 门,花了不少的钱。这批日式火炮对于缺乏炮兵的晋绥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后来阎锡山 断断续续向日本购买了一批 41 式山炮,装备了一个炮兵团 ! 购买外国货花钱太多,财政吃不消。 阎锡山从来就说:我们山西底子薄,张作霖是 10 块钱当 1 块钱用,吴佩孚是 2 块钱当 1 块钱用,我们是 1 块钱当做 10 块钱来用 。 所以火炮自然还是以仿造为好,至少比较省钱! 所以,晋造 12 式 75 山炮也是阎锡山翘首企盼多年的产物。 晋造 12 式 75 山炮的性能平平,在 20 年代已经属于落后的火炮,根本不能让阎锡山满意! 阎锡山是日本军校毕业,深知炮兵对于军队的作用。而山西全是山地,山炮是晋绥军最需要的武器,自然给予百分之二百的关注。 于是,从 1924 年开始,阎锡山引进了日本的技术,开始仿造先进的 41 式山炮,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山炮之一。 阎锡山给它的名字是晋造 13 式 75 山炮! 相比晋造 12 式 75 山炮完全依靠进口,只是在山西组装。晋造 13 式 75 山炮开始实行了一定程度的自产,由于山西工业能力很弱,所以炮管等核心部件仍然需要重金从日本进口。 不过毕竟部分零件无需进口,省了很多钱! 晋造 13 式 75 山炮是晋绥军炮兵的主要力量,所以生产数量最多。 到了 1928 年, 在军阀混战中, 41 式山炮表现出射程较近的缺点 ,阎锡山下令将射程增加。遗憾的是,工厂没什么设计能力,最终只增加了 1 公里的射程,该火炮和之前的晋造 13 式 75 山炮几乎完全一致,但阎锡山仍然命名为晋造 17 式 75 山炮,不过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一般都还把他当做之前的型号。 晋造 13 式 75 山炮的生产数量比较大,从 1924 年开始,生产到 1930 年阎锡山因为中原大战下野,平均每年 100 门左右,到了 1931 年一共生产了 700 门。 其中 1927 年,该兵工厂进入鼎盛时期,阎锡山也将将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改名为太原兵工厂。全兵工厂职工人数猛增为 15000 余人,拥有各种设备 3800 余部。兵工厂每月生产能力为:山炮 30 余门、迫击炮 100 余门、机关枪 30 余挺、冲锋枪 90 余枝、步枪 3000 枝、迫击炮弹 9000 余发、子弹约 400 余万发。 自然,所有炮管以及特种钢材等核心部件仍然是从日本引进的。 随着大量火炮的制造,晋绥军连续两次扩军,在 1927 年因为参加北伐捞到很多好处,兵力增加到 8 个军,另有 8 个炮兵团,超过了 13 万人。 1929 年,阎锡山在桂系和中央军,西北军和中央军的激战中隔岸观火,同时又吸收了一些中小军阀,晋绥军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兵力扩充到 10 个,另外还组建了 4 个保安纵队,骑兵和炮兵也进一步增强,使总兵力达到了 20 万。 需要说明的是,阎锡山发展兵工厂几乎没有扰民。开始他试图通过增加税收充实财政,没想到瞬间引起学生运动,学生们冲入政府打砸抗议。阎锡山被迫宣布停止增加税收,改想其他办法。 当时民国初期,民间除了钞票以外,还大量使用银元和铜币。比如鲁迅写的一点小事里面,他抓了一大把给车夫的就是铜币。 山西盛产煤矿和铜矿,但当时煤并不值钱,但铜如果作为矿卖,也不值钱。阎锡山左思右想,最终决定通过铸造铜元来扩充财政收入,来搞兵工厂。 这其实是一个好办法,铸造铜币和发行钞票有一定的不同。 阎锡山当时本身使用晋票,不能在外省流通,你发行越多的纸币,其实就是在搞垮本省经济 ,捞一点钱也是暂时的,长久以往是死路一条,更别说学生还虎视眈眈,恨不得再砸一次政府。 而 发行铜币则可以流通全国,增加的铜币对于山西省来说也许很多,在全国来看也就没什么了 。 于是,阎锡山用了 7 年的时间,以区区 10 万元投资,铸造了 6800 枚铜元,获得了 360 元的利润(一说 1200 万元),这笔钱可不是小数字。 除了通过铜元捞钱,阎锡山甚至把钱投入金融期货领域搞投资,据说这样也赚了 200 , 300 万。要知道,阎锡山的胆子可真大,当时期货极为动荡,上海几乎每天都有投资商跳楼自杀,估计他也是被逼急了! 晋绥军的炮兵阵地,这是百灵庙战役 ************************************************************************************* 抗战显威风 阎锡山为什么投入如此之大也要建立炮兵,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这些炮兵让本来战斗力虚弱的晋绥军脱胎换骨! 在中原大战期间,晋绥军杀入山东,和原属西北军,先听命于蒋介石的韩复榘军大战。 韩复榘有 6 万之众,战斗力在西北军中属于相当厉害的 。 没想到,在实战中,仅有迫击炮的韩复榘部队根本抵抗不住晋绥军炮兵的猛攻 。韩复榘的主力部队从 6 万被打成 3 万多人,一度支持不住,韩向蒋介石表示要率部放弃山东省,在蒋介石的严厉劝阻下才勉强留住。但山东的中央军因为缺少炮兵,也不是阎锡山炮兵的对手,德州,济南先后被晋绥军占领,韩复榘和中央军几乎崩溃。直到中央军在青岛全面登陆,这才避免了全面的失败。 不过, 1930 年以后,阎锡山就没有再制造什么火炮! 这主要是晋绥军在中原大战溃败,兵力锐减到 10 万左右,现在的 9 个团炮兵已经足够,再增加似乎没有必要,只需要大量生产炮弹即可。 所以晋绥军在抗战爆发前,共有 9 个炮兵团,其中 1 个团装备晋造 18 年式 88 毫米野炮(仿苏罗通式 88 毫米野炮), 1 个团装备从日本购买来的原装 41 式山炮以外,其余 7 个团全部装备晋造 13 式 75 山炮。当时每个团是 36 门,每个连 4 门!每团人数一千余,马三百余匹,枪三百余支。 抗战很快爆发,作为华北堡垒的山西省自然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目标。 阎锡山虽然知道日本不可能放过他,却也不想彻底把本钱拿出来拼掉,所以一开始没有大规模使用炮兵部队。 没想到,大同战役中,只有轻武器晋绥军和日军一接触就溃败,晋北大同地区很快沦陷。阎锡山一面向蒋介石要求帮助,一面开始调兵遣将。在随后平型关战役中,国军其他派系部队开始和晋绥军并肩作战,一举造成第五师团近万人的减员,但最后因为侧翼被攻破,被迫放弃了平型关。 平型关战役中,阎锡山仍然藏私,对于炮兵的使用限于营连规模 。 到了日军攻破雁门关和平型关,直接杀入阎锡山的核心地盘忻定盆地,再退就是太原了。阎锡山见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只得破釜沉舟, 在忻口会战中使用了晋绥军全部炮兵部队,共 9 个团, 200 多门山炮和野炮。 对于此战炮兵的作战,有专门的描写,摘录如下! 由于第五师团在忻口会战中连遭重创,伤亡很大却没有进展,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没有办法,一再向华北派遣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求援。寺内此时已经抽调 2 个旅团加入战场,现在手上实在无兵可用。无奈之下,他只得调动在河北后方驻守的中国驻屯步兵旅团第 2 联队!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是地方卫戍部队,本来是不应该到前线作战的。此次到了这种地步,也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日军以第 2 联队为基干,增补了大量坦克,工兵,骑兵,组成了近万人的一个萱岛支队,火速增援到忻口一线。 这是日军第三次增援了,这三次增援规模都在 1 万人以上。 萱岛支队在 10 月 24 日投入忻口战场,但仍然进展非常缓慢。整整 10 多天内,日军在忻口以蜗牛速度前进,还付出了巨大伤亡。 鉴于如此的困境,日军恼羞成怒,居然开始使用大量毒气弹,并且发射大量燃烧弹,但也没有什么战果。 也许有有些朋友奇怪,为什么日军进攻如此不顺利, 主要还是国军防御顽强,地形适合防守 ,另外就是国军的火力是日军进入山西以来最强大的。这主要是国军炮兵和空军的功劳! 晋绥军是国内军阀部队中仅有的一支比较强大的炮兵部队。本来晋绥军炮兵和张作霖的奉军炮兵,中央军炮兵并称全国三强。但 918 以后,张学良丢弃了可以制造火炮的奉天兵工厂,奉军炮兵由此一蹶不振。 晋绥军就成为全国军阀部队中仅剩的一支比较强大的炮兵部队。 此次 忻口战役是决定晋绥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所以阎锡山破釜沉舟的将 9 个团全部运到忻口前线,并且命令太原兵工厂将库存的 8 万发炮弹全部拿出来使用,每天都用火车运送弹药到前线 。 由此,忻口前线国军火力大大改善,炮兵的轰击也是日军伤亡 3 万多人的重要原因。 晋绥军炮兵第 21 团首先赶到前线,刚刚把火炮进入炮位,日军就开始了进攻忻口,也就产生了抗战以来,北方战场第一次大规模的炮战。 21 团官兵回忆,因为日军炮兵进入山西以后,基本没有遭受过国军火炮的射击,所以日本炮兵从上倒下非常骄狂。我们炮兵观察员通过望远镜看到,日军 24 门野炮就在云中河北岸露天放置,没有做任何隐蔽,甚至连日军炮兵军官的肩章和军刀都看得一清二楚。 21 团官兵非常气愤,在得到上级允许以后,立即开炮射击。日军离得比较远,而 晋绥军的 41 式山炮的射程仅有 6 公里,在接近 6 公里的时候射击精度不高 ,实际并没有给日军造成什么大的损失。日军野炮随即还击,双方炮战一天,晋绥军炮兵损失大于日军。 到了晚上,晋绥军炮兵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将火炮向前推进几公里,然后在第二天抵近射击 。 此举也就是将火炮推到了第一线,这对于炮兵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这样不但会遭到日机轰炸,还有可能遭到日军步兵攻击。 可惜此时官兵杀敌心切,顾不上自己安全。他们连夜将火炮前移 2 公里,第二天天刚亮,晋绥军 21 团等几个团上百门大炮抢先开炮。晋绥军炮弹雨点一样砸向日军炮兵阵地,不但完全压制了日军炮兵,还真把日军轰傻了! 日军野战炮兵遭遇这种规模炮击后,立即乱成一团,炮兵四散奔逃躲避, 后方牵马的辎重兵一再试图冲上阵地将大炮往后拖,都被晋绥军炮弹拦截,一次次被轰走,就是上不来。 经过一天轰击,到了第三天日军被迫将炮兵全部撤到后方,不敢在放在第一线。 第三天开始只有不到开始一半的日军火炮开炮,这样导致一线日军火力大减 ,当时国军步兵反攻受到的阻力也大大减小。 防御如此,进攻呢? 以掩护国军反攻南怀化阵地为例,晋绥军炮兵前后调用上百门火炮轰击。每天天一亮就从太原通过火车运来大量炮弹,打到傍晚就全打光了。 当时炮兵们冒着日军飞机扫射和日军火炮还击,从早到晚拼命射击。由于战斗紧张,射击强度大,炮兵们一般全身都是大汗,此时已经是山西的深秋,天气非常寒冷需要穿棉衣,但晋绥军炮兵一般脱掉棉衣,甚至赤裸上身操作。 打到激烈时候,连伙夫,马夫都帮着搬炮弹,擦炮弹。 10 月 14 日下午,日军汽车 20 多辆开入南怀化前线。由于不知道晋绥军炮兵的威力,前面七辆汽车一路冲入日军一线阵地阵地,被晋绥军一顿轰击, 4 辆卡车被炸毁, 2 辆起火燃烧,仅剩 1 辆逃走。 而当时和晋绥军并肩作战的中央军第 2 师直属炮兵营的 12 门日本原装 41 式山炮,一次齐射就击毁日军阵地上的 3 辆坦克 ,击伤数辆。 10 月 18 日日军出动主力强攻南怀化外的 204 高地,双方步兵激烈争夺,一天易手 13 次之多。 期间中,中日炮兵都给予一线部队炮火支援,由于很多时候中日两军进展肉搏,国军一旦伤亡殆尽支持不住的时候,就呼叫炮兵向他们的阵地轰击。 晋绥军炮兵含泪射击,一顿火炮将不到千米的山头全部覆盖,上面上百中日军官兵全部被炸死。这是比编造出来的所谓向我开炮的王成剧本,更为真实的历史。 这种打法,晋绥军炮兵损失也不轻。 晋绥军火炮数量不少,却都是射程仅有 6 公里的山炮,只在日军中不过是联队一级的火炮, 也就是大队装备的 92 步兵炮以上一级的火力支援火炮。 而日军在旅团和师团一级还装备大量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 75 野炮和 150 毫米榴弹炮。 火炮好坏,第一就是射程远,第二要打得准,第三才是射速快。射程有差距,后面两个再好也无法扭转。因此晋绥军和中央军的往往被日军的重炮压制住。 以日军旅团装备的 38 式和 90 式 75 毫米野炮来说,它的射程高达 14 公里,超过 41 式山炮一倍有余,对晋绥军炮兵有着很大的威胁 。 而日军的师团配备的 150 毫米重炮,不但射程远,威力也巨大,压制晋绥军 75 毫米山炮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除了火炮以外,日本空军也非常讨厌。由于知道国军火炮厉害,日本空军首要攻击目标已经改为晋绥军炮兵。当时国军空军只有有限的制空权,日军飞机则肆无忌惮,可以反复的俯冲轰炸扫射,晋绥军炮兵是无力还击的,只能转移阵地。 同时,它们还屡次使用侦察机观察晋绥军炮位,修正己方火炮射击精度,这些都是晋绥军炮兵不能比拟的。 炮战几天以后,日军炮兵在白天逐步占据了上风,他们用远射程野炮压制晋绥军火炮,同时使用空军大力轰炸。 晋绥军炮兵和中央军炮兵白天一旦开火,立即遭受日军炮兵还击,更讨厌的是日军飞机的轰炸,一度遭受很大伤亡。 以晋绥军炮兵 26 团第三营为例,他们全营 360 多名炮兵伤亡 230 多人, 12 门山炮被击毁 9 门,营长陕文光也受伤了。 这样打下去太吃亏,由此晋绥军炮兵开始被迫转变作战方法。 一方面他们修筑坚固的防空防炮工事,一方面他们停止在白天的炮击,转为夜晚炮击。 晋绥军炮兵白天不开炮,而是精确测量敌人所在位置!到了晚上 200 多门火炮则根据白天的测量数据猛烈开火,杀伤日军有生力量,破坏日军阵地。 这样一来,日军无法有效还击, 晋绥军炮兵就安全多了,同时也可以杀伤不少日军,尤其可以配合部队夜袭作战 。 这 23 天时间内,晋绥军炮兵一共发射了 4 万多发炮弹,平均每天发射 2000 多发。这恐怕是 1943 年之前,国军最大规模的炮击水平了。 一般认为,日军在前线中损失的 3 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晋绥军炮兵的功劳。此战如果没有晋绥军 200 门大炮,日军伤亡仍然是有限的。 日军自己也有大量的41式山炮,它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地形! 各派系的法宝 918 期间东北沦陷,奉天兵工厂被日寇占领,仿造 41 式山炮也就无从谈起。其实就算日军不占领奉天,该兵工厂也不过是来料组装,只要和日军开战也就无法生产这种山炮。 而抗战爆发以后,由于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的仿造 41 式山炮的炮管全部靠从日本进口,此时自然就断了来源,也就无法生产了。加上太原会战,阎锡山没有及时撤退兵工厂,导致相当一部分机器设备被日寇缴获,所以自产火炮也就无从谈起了。 41 式山炮由于很适合实战,被大量用于国军各派系 中。中央军也有一定的装备,诸如南口战役的汤恩伯主力师,就装备 2 门 41 式山炮。 甚至八路军也有不少 41 式山炮! 八路军有一个炮兵团,在 1938 年正式成立的时候一共配有山炮 12 门,其中绝大部分是晋造 13 式山炮!不过, 之前都是游击战,没有攻坚战,迫击炮足可以完成任务,山炮部队很难发挥作用 ,真正的大战就是在百团大战。 我党的资料中详细的表述了山炮的作用,摘录如下:  炮兵团受领任务后,立即展开了紧张有序的战前准备工作。 3 营营长张福臣率领 9 连的干部同新 10 旅侦察分队一道,进入敌占区现地侦察了作战路段的敌 情、地势、涵洞、桥梁、车站、碉堡、通讯设施等。与此同时,炮兵团参战连队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战斗动员,指战员们抓紧时间认真检查了火炮、弹药和装具等,很 快做好了战斗准备。   新 10 旅旅长范子侠根据本部担负的破袭任务,决定战役发起后,首先摧毁正太路上的桑掌桥。该桥位于阳泉以西,长达 300 米,是正太路上最长的石 桥。敌人在桥东筑有坚固据点守备。为了确保首战胜利,炮兵团 3 营 9 连长赵大满带领 1 名观察员和 2 名侦察员连夜赶到桑掌桥侦察地形、敌情。并经过反复做工 作,争取了的当地维持会长,从而获得了该据点敌人兵力、装备和碉堡的详细情报。    8 月 20 日晚,部队以隐蔽迅速的动作到达桑掌桥后按预定部署立即展开。范旅长亲自带领赵连长选择炮兵阵地。最开始把阵地选在河滩上,因天太黑, 看不清敌人碉堡,判定不出炮目距离,山炮无法装定表尺瞄准。他们继续向敌人据点摸索前进,一直摸到了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外边,当即决定把发射阵地选在铁丝网 外距离敌人不到百米的一块豆角地里。为了不被敌人发现, 炮手们将火炮拆开肩扛着部件步行 400 余米,迅速占领了阵地 。此时,日寇亦有所察觉,用机枪向我阵 地疯狂扫射。范子侠旅长立即发出步炮协同攻击命令, 山炮第一次发射,就打哑了敌堡里的机枪。接着三发,发发命中敌堡 。范旅长高喊着 “ 炮兵打中了,冲啊! ” 步兵以迅猛果敢的动作冲进敌人据点 ,很快,数十名敌人被我干净利落的彻底消灭了。战斗结束后,被俘日军士兵由衷地感叹我军炮兵抵进射击的勇气和技术,说 “ 八路军的大炮上了刺刀! ” 。攻克据点的同时,工兵彻底炸毁了桑掌桥,我军首战告捷!  次日,右翼纵队乘胜西指,攻打距离桑掌桥 7.5 公里的坡头车站。该据点四周有石围墙,由敌人一个中队守备。范旅长决心兵分三路,合击敌人车站据 点,并 规定以炮兵开炮为攻击信号 。炮兵 9 连冒着大雨涉水渡河,于午后赶到破头车站。赵大满连长决定在车站对面一个有围墙的果树园里设置阵地,距敌约 400 米。   黄昏时分,赵连长考虑到 天黑后火炮瞄准困难,会影响射击效果,便主动建议步兵营长和教导员,抓紧时机发起攻击 。并说: “ 我保证炮弹击中车站,你 们带部队冲上去,一定能把车站拿下来 ” 。征得步兵指挥员的同意后,赵连长下令开始射击。第一发炮弹落在票房后院里,修正方向距离后,第二发准确命中站房。 又连续 4 发,均命中目标。敌人在我猛烈炮击下,顿时乱作一团,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 。我步兵按照预先规定的信号,在炮声、枪声、手榴弹声中三路合击,很 快全歼守敌,占领了车站,取得了第二仗的胜利。 8 月 23 日,新 10 旅继续进攻坡头车站以西位于山边的狼峪车站。在车站上方半山腰处有一座高达七、八米的大碉堡,有两层射击孔,居高临下瞰制着车 站。范旅长和赵连长经过现地勘察,决定把炮阵地设在敌堡西边 1200 米处。敌人龟缩在车站和碉堡里悄无声息,不知道在搞什么鬼名堂。为了探清虚实,引敌出 洞,足智多谋的范旅长心生一计。他命令部队隐蔽待命,看他的旗号行动。自己换上一身鬼子的 军 服,拿着面太阳旗,沉着地向敌据点走去,一边走一边晃动旗帜。守敌发现范旅长的动作时,还以为是救兵到了。纷纷从碉堡中出来窥视,有的拿着旗帜朝范旅长走 过来,有的站在碉堡外面等候。双方越走越近,就在敌人快要察觉事态不对时,范旅长果断挥旗下令发起进攻。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我各种武器一起开火。 炮 9 连 以准确猛烈的射击摧毁了碉堡 ,车站票房也中弹起火。 步兵部队以猛虎扑羊的气势迅速攻入车站,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   我炮兵发紧密配合右翼纵队,三战皆胜,阳泉至寿阳段的敌人据点相继被我攻克,扫清了破路的障碍。接着部队、民工昼夜奋战,把这段长 30 多公里的铁路、沿线桥梁、车站等破坏殆尽。 我炮兵发紧密配合右翼纵队,三战皆胜,阳泉至寿阳段的敌人据点相继被我攻克,扫清了破路的障碍。接着部队、民工昼夜奋战,把这段长 30 多公里的铁路、沿线桥梁、车站等破坏殆尽。   与此同时,配属中央纵队的总部炮兵团教导营第 1 连,在团长武亭和营长姜彩斌的率领下,经过长距离行军到达平定以西地区。战役发起后,他们首先配 合第 386 旅第 772 团作战,攻打平定县西南的敌重要据点冶西村。 22 日晨 7 时, 772 团以两个连进行强袭,因敌工事坚固、加之地形于我不利,激战终日未 能奏效,于黄昏撤出战斗。 25 日 16 时, 772 团第 1 营再次强袭,两门山炮向敌碉堡、工事发射 27 发炮弹,大部命中,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实施近战,歼敌 30 余名,仅 10 余敌狼狈向平定方向逃去。至此,除段延、芦家庄外,寿阳以西,榆次以东之正太路,已完全为我控制。   紧接着,炮 1 连又跟随 385 旅陈锡联旅长攻打落摩寺。陈旅长亲自带领连队进至落摩寺敌人据点北面近处,这时步兵还没有到达。遂隐蔽在一块距离敌 人大约 200 米的玉米地里。 炮连只有 4 支自卫步枪,陈旅长认为时机难得,不顾自身安危当即命令炮兵射击敌碉堡,首发命中,又连射两发,碉堡被轰跨 。步兵听 到炮声后立即加快行军速度, 15 分钟后到达战场投入战斗,很快拔除了这个据点,歼敌 30 余名,缴获架退式山炮一门。   至 9 月 10 日,历时 20 天的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在这一阶段中,八路军总部炮兵团 9 连和教导营 1 连先后 5 次配合步兵作战,都出色地完成了 任务,受到了步兵部队首长多次表扬: “ 这次 有你们炮兵配合作战,对提高步兵的战斗情绪和完成作战任务都起了积极作用 。 ” 并赠送炮兵若干慰问品以示表彰和关 怀。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双方也普遍使用 41 式山炮,而且都在生产山炮的 75 毫 米炮弹。但此时41式山炮早已过时,它的最大问题在于射程太近,仅有6公里。而日本推出新式的94式山炮射程高达8公里多,而抗战之前国军引进先进的博福 斯山炮射程高达10公里。当时全世界,已经没有射程如此小的山炮了。只是因为国军和解放军的炮兵水平都很低,这才让41式山炮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甚至到了朝鲜战争,解放军仍在使用这种山炮,因为它很适合朝鲜这种山地地形,甚至还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整个朝鲜战争中,解放军损失晋造 13 式山炮 17 门,日制 41 式山炮 57 门,损失就这么多,由此可见装备了多少门 41 式山炮。早第五次战役结束时,解放军还装备着日制 41 式山炮 140 门。当时这些火炮都已经志超使用了 10 年以上,长则 20 年之久。 ******************************************************************************* 胡乱的攻击 其实很多五毛攻击国民政府,理由是阎锡山和张作霖都可以批量生产火炮,但国民政府生产的不多,这完全属于胡扯淡。 第一, 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张作霖也好,阎锡山也罢,为了生产这种山炮都投入巨大的财力和时间。光是阎锡山,从 1920 年开始筹备,直到 1924 年才开始正式仿造 41 式山炮, 大规模生产则是 1927 年以后的事情了 ,前后花费了 7 年之久。 这七年内,山西省内部是完全和平的,根本没有内战 。张作霖也是这样,在奉天兵工厂成立的 10 多年内,东北境内基本和平。而国民政府之前并没有自己的兵工厂,而在中原大战胜利之前,也仅仅控制上海,金陵,汉阳,巩县兵工厂而已, 当时已经是 1930 年,从此时开始到 1937 年 1 月之间,满打满算不过 7 年时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根本没有停止过 ,上海兵工厂所在地上海被日军攻占,金陵兵工厂所在地南京这个首都也被日军威胁,被迫迁都,兵工厂还能好好运作吗!政府财政也是严重赤字,哪有阎锡山,张作霖这样的巨额投入! 第二, 国民政府接手的后略加调整, 1931 年汉阳兵工厂每月生产山炮 2 门,上海兵工厂每月山炮 6 门, 其余兵工厂不能生产山炮 ,这样全年为 96 门,也强于奉天兵工厂的年产 26 门 产量了,至于阎锡山的炮厂已经停产了。而 之后几年,因为国军尚且无法满足轻武器的生产,所有主要力量均放在轻武器方面 ,到了抗战前已经有长足的进步。这个 无数论文都写了,不多说了。至于重武器,尤其是大中口径火炮, 造价高,投资大,造出来一些过时的火炮,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抗战前大体保持着之前的规模,没 有继续扩大。同时通过外购买了一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其实国府在 1936 年新投资在湖南株洲建立大规模的炮厂,只是建立一般抗战就爆发,无功而返。由此, 国府着重扩大比较容易生产,一线急需,投资又不大的迫击炮 。两家主要兵工厂的迫击炮年产量从 800 增加到 1800 门,产量提高了一倍多。 第三, 至 于所谓自产的火炮,无论国民政府,张作霖,阎锡山其实都不能自产,全部是来料加工,关键部位需要进口,制造钢材的特种钢也需要进口。阎锡山太原兵工厂需要 的锰铬等合金钢无法自产,全部靠进口。1936年太原兵工厂通过自己的育才炼钢厂自产的碳素钢修复了几门损害的山炮。没想到忻口战役中, 这几门火炮刚发射 一个基数炮管就变形 ,炮报废了!至于生产设备也全部是高价从国外进口!其实生产火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购买国外火炮,到自己组装, 就经过了近 40 年时间,从组装到自产又有 10 多年时间。生产中大口径火炮必须建立在一个国家重工业基础上,所需要的钢材,加工机械,加工技术都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无法一蹴而就。阎锡山和张作霖两个军阀有这么好的条件,花费 10 多年也没有搞定,你能期待国民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短短几年就搞定了?这岂不是痴人说梦! 第四, 抗战之前,张作霖的兵工厂已经垮了,无法生产火炮。阎锡山在抗战后,炮管等零件进口路线中止,也完全停止了生产。而国民政府还生产了少量火炮,但 因为投资大,见效慢,性价比太差,干脆放弃转为迫击炮的生产 。这样一年生产 30,40 门火炮,相比日军每年光是大口径重炮就可以生产 800 门的能力,又算得了什么。所以, 关注迫击炮显然是完全正确的 ,最终抗战期间生产累计生产了 1 万 2000 多门迫击炮和 550 万发炮弹。这些一线支援型武器,在后来战斗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实道理很简单,稍微动脑子就可以理解,只是有些人是不能动脑子,有些人是不愿意动脑子! **************************************************************************** 国军太关注枪了,对弹关注不够。 又受到金融的影响,等转过来想生产弹的时候,已经 “鞭长莫及” 了 呵呵
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 —— 计划经济与提高产品质量
热度 2 gordon 2016-5-11 19:39
计划经济的特征,就是设定一个价格上限,导致排队和短缺。 一般来说,下限导致过剩。 是什么过剩? 二手市场,好的产品由于坏产品的影响不得不降价。 过剩是好产品过剩,优质产品的生产厂家,迫于劣质产品厂家竞争的压力,被迫降价。(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博弈,被迫降价) 所以说,会导致好产品过剩。 ******************************************************************** 微观经济学,就是这么说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 “供给、需要与政府政策” 经济受两种规律支配:供求规律和政府制定的法规。
220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消费比重和经济增长的锁钥 —— 投资回报率 (转)
gordon 2015-12-4 20:18
作者: 平安证券 宏观政策开始强调“供给端改革”,似乎已经和原来常说的“三驾马车”需求端管理分道扬镳,而GDP目标又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上,这个组合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似乎既要调结构又要保增长,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既要让债务负担重的企业部门降杠杆,又要金融稳定, 这种既这个又那个的多目标导向,似乎存在着一些必要条件,否则将是一对冲突的目标 。 “供给”和“需求”向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从未有不考虑需求的供给,也未有没有供给的需求,二者是否能协调发 展实际上是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只有投资回报率较高时,才会既有供给端的结构改善,又有需求端的稳定增长,如果投资回报率上升,供给端的产业结构提供了合适 的产品,需求端又有足够的收入购买产品,良性循环会推动投资自发增长,经济就会出现效益和总量都快速增长的繁荣景象。然而,经济运行很难稳定在完美的状 态,信贷提供了一定程度弥合供给与需求差距的可能。当投资回报率低落的时候,总需求稳定的目标就会依赖于债务的增长,投入100,回来90,结果只能是借 新还旧,如果投资回报率继续降低,最终会陷入旁氏循环,所以 当投资回报率下降时,稳需求目标最终的结果就是杠杆率上升,而债务的增长将拖累未来需求的增长。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还欠发达,因此总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需要”和“需求”是不同的,全世界 欠发达经济体很多,但大部分并未成发展成发达经济体,“需要”是无穷尽的,但有效的“需求”是要让购买商品的人可以有足够的收入,形成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 环,否则只能是短期的信用繁荣。所以当美国推动低收入者通过信用借款买房,而没有收入的实质性提高,最终只能以“次贷危机”收场。 需求端的“三驾马车”只是表象,究竟是“投资高消费低”还是“投资低消费高”哪一个更好?这样的争论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实际意义, 即使是在消费占GDP比例在70%以上的美国,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的富裕也不是靠消费,关键是投资回报率的高低 。 美国在投资回报率持续回升的20世纪90年代, 投资相对于消费有更快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带来杠杆上升 ,而在21世纪初, 经济快速增长的五年中,美 国投资回报率下降推动投资相对消费持续下滑,杠杆率不断上升,最终以次贷危机结束了这一进程 ,而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投资回报率又出现了回升的趋势,资产负 债表也得以逐渐修复。 中国投资回报率由下而上的拐点是1999年,并持续上升到2007年,这一轮的特点是制造业作为龙头,拉动整体投资回报率上升。尽管 1999年中国的GDP增速只有7.1%,尽管当时处于持续的通缩环境且失业较多,尽管银行的不良贷款越积越多,但中国的投资回报率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最大的向上拐点,这来源于全球贸易处于上升周期和中国生产率较高的竞争优势 , 高回报带来了按捺不住的投资冲动,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在2000年之后开始井喷式增长,从负增长20%到2003年年增速超 过40%,实际上所有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3-2004年都开始井喷,一度出现了投资过热。其实这个阶段的投资过热,只是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过热迹 象,而不是产能过剩,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依然是超过投资增速的,所以从企业来看,依然是良性循环,收入快速上升,杠杆也没有快速提高。 2009年之后,中国开启了加杠杆推动内需的进程,2011年之后,制造业企业盈利情况开始趋势性下降, 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增速开始趋势性下降,2015年已经下降至负增长20%以下的低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是对投资回报率最敏感 的资金,这表明中国的投资回报率正在趋势性下降。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周期也发生了逆转,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屡创历史新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跌至历史 新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只有1.5%,这几乎是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不仅是中国的需求在下降,全球需求都进入了下行周期,2015年全球贸 易总量估计在0增长附近。在外部需求下降的环境中,我们还面临着人力等要素价格的上升。 从以上数据可以推断, 中国经济的转型面临投资回报率的下行趋势,供给的结构改善和需求的稳定这两重目标存在着一定冲突,更多的投入意味着更低的回报和更多的债务,所以在冲突的目标下,政策的侧重点是供给端改革,这个政策倾向是非常明确的。 尽管目前与1997-1999年的环境很像,总量和绝对水平上似乎比1997-1999年还好很多,但目前投资报酬率的趋势与当时完全相反,实际上我们处于从未经历过的趋势之上。 投资回报率趋势对未来的大类资产配置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恰恰是债券与股票的估值关键之处。 如果投资回 报率开始回升,即使总需求暂时低迷,企业营业收入增速较低,但股票价值依然会上升 ,而信用扩张会逐步替代信用紧缩,因为投资回报率逐步可以使信用良性循 环,利率也会逐步回升; 如果投资回报率持续回落,那么即使追加更多投资,也会转化为越来越多的债务 (笔者估计过去债务的利息就站到了2015年新增社会融 资中30%-40%),从而拖累未来的需求,所以最终利率还是要不断下降,债券价格会持续上升,股票资产并不能带来好的回报,其带来的波动性会远胜于收益 性。
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周鸿祎
热度 1 樱木花道 2015-4-3 16:05
周鸿祎 我想强调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一定要形成用户这个概念。所有传统的商业模式基本上都特别简单:我卖东西给别人,他拿了我的服务和产品,就要向我交钱。这 是一个二元的关系。我们原来的字典里只有客户的概念,很多企业会把这个理念写成客户至上、客户是上帝,因为客户给企业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但互联网要颠 覆这个观点,当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的时候,当然客户的钱还是要赚,但要想想谁是你的用户。用户的定义在我看来就是那些你能长期提供一种服务,能长期让他感 知你的存在,能长期跟你保持一种联系的人。你只有在互联网上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才有能力把其中一些用户转成你的客户。 http://www.ceconlinebbs.com/FORUM_POST_900001_900005_1072077_0.HTM
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流量宝”是否可以作为定期储蓄?
热度 4 瞿晓晖 2014-12-2 12:27
新闻: 巴士在线携“10020流量银行”首次亮相,对此,巴士在线相关负责人称“10020流量银行”的推出突显了以互联网金融思维实现免费通信模式的差异化特色。对于用户来说,打电话、使用流量等不再仅是一种通信消费,借助流量银行业务平台可以经营流量、实现流量增值变现、达到免费享受移动通信的服务。流量银行由两个产品模块构成,B2C性质具有合约期的流量包产品“流量宝”和C2C性质的流量交易平台“流量市场”,用户购买“流量宝”后,即可享受12%以上的年化收益,不但可自行使用、转增共享,还可在“流量市场”转售变现、合约期满还可以自由续约。 我理解下来: 花500元, 按单价0.08元/M, 获得6250MB + 750MB(赠送)流量。 1年内这些流量可以自己使用、可以用户间转让。 1年后可以按原价卖回给流量银行。 其实我不在乎它的流量是否便宜,也知道它想诱惑我多多的使用流量。 我在乎的是如果我一点也不用它的流量, 1年后还给它,相当于年利率12%的一年定期储蓄。 到哪里去找这么高的利息的储蓄产品?
102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特斯拉为什么一定会在中国失败
热度 16 樱木花道 2014-10-19 15:54
看书《创新者的窘境》 破坏性产品一定会重组主要经销渠道。 假设特斯拉是个传统产品,和传统汽车 没有任何优势可讲。 如果他是个破坏性的产品,其并没有提出新的价值主张, 居然还是在机场路那弄个了4s店, 即没有找到新的需求,又没有完善老的需求 。 我只能认为 如果搞特斯拉的老板 不能在买车的人哪里挣钱的哈,就只能欺骗投资者挣金主的钱了。 (以上针对中国市场)
856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产品质量稍微好一点
热度 1 gordon 2014-8-8 14:05
受外需继续回暖拉动,7月出口同比超预期增长14%,对美欧日主要市场出口同比12.6%,非G3市场出口加快至15.7%,其中对东盟出口反弹至 11.9%。进口则差于预期同比收缩1.6%,一方面归因于去年的高基数影响,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中铜、原油及成品油进口 量价齐跌 ,仅铁矿石进口 量增价跌 , 反映国内需求仍然偏弱。 ×××××××××××××××××××××××××××××××××××××××××××××××××××××××××××××× 基本上我们跟东盟是能拉开一个档次的,毕竟我们干过重工嘛,这东盟干不起,有的甚至韩国都干不起,这是需要高投入的。 跟美国还是有差距,慢慢来吧 还得考虑一个投入/产出问题,不能一下子硬投,慢慢来吧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去,也就是90年代台湾转入的那些,这些产业本来就是东南亚的。 时间真是神奇,具有消化能力!再有一年时间,在货币14%超发、经济增长7%左右的情况下,大部分城市房价就显得便宜了。 注:当然今年很特殊,明年就不会有 14% 了,不过也会有百分之十几。
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世界出口地图----全球主要国家出口金额最大的产品
热度 11 然后203 2014-5-19 22:27
1 欧洲部分 中东和中亚对石油出口依赖程度较深;欧洲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车间,从精密的光学仪器到时尚的宝马车,多数机械和汽车来自于这里;拉美地区输出了大量的食 物及石油。亚洲则是世界上最大制造业工厂,输出了全球大部门的衣物和木制品、半导体。非洲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贵金属、钻石和石油。
12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过去二十年里十二个影响最大的IT产品
热度 46 holycow 2013-12-19 02:28
过去二十年里十二个影响最大的IT产品
华尔街日报的IT专栏作家Walt Mossberg在离职前发了最后一篇专栏文章,列举他在职的二十年里影响最大的12个IT产品。以时间顺序: 1. Apple Newton 1993 您老人家不是在开玩笑吧? 2. Netscape Navigator 1994 第一个主流浏览器,为大众打开了互联网之门,当之无愧 3. Windows 95 1995 那个Start键太成功了,以至于微软现在删都删不掉 4. Palm Pilot 1997 胖子表示赞同 5. Google Search 1998 狗大神上榜是一定的 6. iPod 2001 第一个主流MP3播放器 7. 非死不可 2004 8. 推他 2006 9. iPhone 2007 划时代的产品 10. 安卓 2008 11. MBA 2008 确实是导致了笔记本市场的地震,不过放榜单上勉强了点吧? 12. iPad 2010 赞同 整个榜单看下来,MS Office和黑莓哪里去了?
1115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老外要求产品要节能?
热度 8 gordon 2012-6-5 17:24
老外搞的东西都要求节省能源,绿色环保,由此遭到了不少老中的诟病,这个稍微解释一下。 这是因为老外要求的东西的工作环境都是7×24 小时不间断工作的,如果耗能过大,明显是不经济的。 不像老中的使用习惯,东西都是开一会儿就停了,能省就省。 机器开关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并且在开关过程中,器件也容易损坏;时间或者排队也是成本的一种。 这是一个使用习惯的问题,个人观点不一定对,欢迎争鸣。
62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体验产品
热度 63 老马丁 2011-12-8 23:54
体验产品的意思是,很多时候你想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好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谁点击了 “握手“。还有,我们看看谁不打自招的送了”鸡蛋” 把鼠标悬垂在ID图像上即可知道答案。
个人分类: 闲谈|146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到哪儿去找七千两银子呢?
热度 52 Highway 2011-10-19 22:05
佳能昨天"paper release"了最新一代的相机EOS-1D X,基本上算是旗舰产品了,ISO低端50,高端可到20万,连拍起来比机关枪都猛(up to 14 fps)。并且索价不高,仅区区 七千刀 (BODY ONLY, 照片上的镜头不算)。 问题是,到哪儿去找七千两银子的外快呢(工资是养家银子,不能支援这种计划外项目)? 据调查,德国大学生中超过6成的人表示为了支付学费还清贷款,不介意做" 那种营生 "。看来我是不是也得动动脑筋,开辟点什么新财路才好!
1930 次阅读|46 个评论
分享 陌生人的善意是公共产品
热度 52 老马丁 2011-9-11 22:21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有善良之心。是否付诸行动在于行善的成本。如果就是在路边伸伸手,扶扶人,不掏或者少掏腰包,我估计没人不会这么做吧。 在街头巷脚,陌生人的善意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者,每个人都能享受,而且享受量不受他人享受量的影响。陌生人的善意和社会信任,社会宽容等都是一类或者相关的东西,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或者社区所必要的元素。善意是需要维持和经营的。善意的付出,要有回报。最高境界的回报是回报以更多善意,其次是对善意感恩,等而下之是忽视遗忘。这些性质的回报如果不能增加善意的付出,至少也不会减少善意的付出。因此,陌生人的善意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但是陌生人的善意和许多公共产品一样,都面临着一个被滥用的问题。首先是欺诈,利用陌生人的善良来获取好处。过去20年,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经历过假乞丐的考验。真假难辨的困惑和上当后的愤怒恶心,欺诈消减了全体陌生人的善意,特别是金钱方面的。不过呢,不掏腰包的善意起码还能维持住,直到南京彭宇案。 南京彭宇案传递是比欺诈更恶劣的后果:倒打一耙。在消费完陌生人的善意后,主动或者被唆使的去构陷帮助者以谋取经济上的更大好处。这种行为显著的提高了行善的成本,从而减少了社会上总体善意的付出。换句话说,这个公共产品现在变少了甚至变没了。这个代价,最后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承担。
个人分类: 我爱谈|105 次阅读|6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26 06:57 , Processed in 0.071519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