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难过 2017-7-3 15:36 |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出窍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4-2-4 20:5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人癸 于 2014-2-4 22:13 编辑 ; L0 y h- w4 I/ {
路人癸 发表于 2014-2-4 20:52 + f# ~$ w, a: O1 o
3,波兰——为宪法而战
0 Q" s- Y! _* x, j1 q+ C! l0 Z" J: D. d s5 k+ b8 `+ @
在18世纪60年代的改革失败并招致第一次瓜分后,波兰贵族中的革新派仍然在积 ... , _7 @' `) _* E7 c, x; K
4 k" g: \0 j; V6 O K* z6 g* U4,科希丘什科起义8 g |& B% E! C$ M# u+ G+ d7 C
5 B' N( \6 W2 X. F w' f, V 3月23日,科希丘什科秘密潜回克拉科夫。次日清晨,科希丘什科在克拉科夫市政广场组织誓师,宣布起义,自任义军总指挥(Naczelnik ),宣布为“恢复民族独立、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和奠定普遍自由”而战。由于此时克拉科夫的俄军主力已经被调出城外镇压另一支义军,因此克拉科夫很快被义军占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起义——科希丘什科起义拉开了序幕。
/ m! [; t H5 R9 n9 c, I4 n2 L# p% i2 B5 D4 j. A
![]()
5 u/ \# L" ~" y科希丘什科等在克拉科夫誓师起义
" Q3 e$ s' Q1 N# L3 l$ `
$ Z, Y. a4 g5 }. Q7 n' X" s6 W 在科希丘什科的动员下,3天内,义军就发展到9000人,其中大量来自农村的农民加入了义军,组成所谓的“镰刀军”。(这里的镰刀是波兰特有的长柄武器,脱胎于农具,是由镰刀加装长柄改装成的战镰),他们打出了“能耕能战”(Żywią y Bronią,英文有译为Feed and Defend,这个翻译我不是太吃的准)的旗帜,投入到保卫祖国独立的战斗中来。波兰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大量的人口被束缚在贵族们的庄园上,在科希丘什科的努力下,这些昔日被贵族们无视的农民成为起义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军事力量。这也是科希丘什科和之前各种爱国起义所不同的地方——不把眼光局限在贵族将领,而是着眼于整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包括一直被无视的农民阶级。正如科希丘什科所言:“我不能只为贵族而战,我希望整个民族获得自由,也只有为了整个民族我才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可以成为他后来战斗和经历的最好注脚,而被发动起来的农民阶层,很快成为科希丘什科起义的巨大力量来源。6 f2 G8 B$ `+ ^9 I& @( H# X* S# q' h
( A: j2 J7 p X! h0 b/ u
! y6 G) x- `/ I! ~$ |8 A6 Q
科希丘什科起义中的少尉军官(1)和农民军战士(2,4,5为镰刀手),3号旗手所持为义军军旗。8 [+ y N, t$ o. z
7 X5 C( r/ t. `. O( I" V. g: @% p
![]()
3 f# u9 b8 x$ G% ?科希丘什科起义中的镰刀军“能耕能战”旗( x2 |* ? S; Q) o2 l$ L- t T/ `
7 [7 d6 K3 J/ U- a 在占领克拉科夫后,4月1日,科希丘什科率领义军进攻华沙。4月4日,义军和俄军在小波兰的拉茨瓦维采村进行战斗,当俄军和义军激战正酣时,一支大约2000人的“镰刀军”加入战斗,他们手持战镰、长矛等简陋的武器勇敢地向俄军侧翼阵地发起冲锋,摧毁了俄军炮兵阵地并打乱了俄军的部署,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尽管这一胜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义军的弱势局面,此战后义军仍然无法向华沙进军,后来反而被压回小波兰的波瓦涅茨(今属波兰圣十字省)。但是这一胜利对波兰义军的鼓舞是不可忽视的。当4月8日身着农民服装的科希丘什科率领义军携带缴获的俄军火炮和战俘进入克拉科夫的时候,受到全城热烈欢迎。在此战后,4月17日,华沙军民在鞋匠基林斯基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并获得成功;23日,维尔诺(立陶宛维尔纽斯)在军官雅辛斯基的领导下爆发起义并成功。起义的烽火在波兰全境燃起。+ y& m: }* q* `2 b4 {. R6 Y* p& C
# j) D7 @$ D. \" w![]()
) E; M6 F0 Q. V5 I- Z科希丘什科在拉茨瓦维采战役中(骑马者为科希丘什科,中间振臂高呼者为巴尔托什)9 z" b) H1 D4 Z5 F- B: p% ]
- @0 ], a# O( } y
而更加鼓舞人心的是科希丘什科在战后的奖励——参战的“镰刀军”全体将士被免除封建义务,获得自由身份,而其中的领导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缴获一门大炮的农民沃依切赫·巴尔托什被封为贵族并获得少尉军衔,还改姓“格沃瓦茨基”。此后,科希丘什科在解放农民的道路上的道路上又迈出一步——5月7日,科希丘什科等领导人在波瓦涅茨宣布改革国家土地制度的《波瓦涅茨宣言》(Uniwersał Połaniecki ),宣布农民享有人身自由并受到政府保护,减轻农民的劳役,参加起义的农民可完全免除劳役。虽然这一法令并未彻底摧毁波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但是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科希丘什科希望他和他的军队不仅能争取民族解放,也争得社会解放。, R L' Q( N2 b/ ?( @/ N% Y" K
然而,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对波兰起义者,总体来说战场上局势却是在走向恶化。首先,之前作壁上观的普鲁士开始介入对波兰起义的镇压。普鲁士军于5月攻入波兰,6月6日,在小波兰克拉科夫省的什切科齐内村(Szczekociny,今属波兰西里西亚省)附近,科希丘什科和亚历山大·托尔马索夫(未来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名将,骑兵上将)指挥的俄普联军激战,最终被击败,格沃瓦茨基在此战中殉国。至12、15日,俄、普军先后攻占维尔诺和克拉科夫。$ O# l4 y7 q$ k1 `8 ?6 S, w
克拉科夫失守后,科希丘什科率部向转移到华沙,并及时建立足够的城防工事。7月22日,,俄、普两国分别从东西两面包围华沙。起义者的力量远远不及俄普两军,但是在科希丘什科的工事和指挥下,华沙军民抵挡住了俄普两军的攻势。8月20日,普鲁士第二次瓜分波兰时占领的大波兰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起义军不仅切断了普鲁士军队的补给线,还在波兰将领杨·亨里克·东布罗夫斯基(未来拿破仑麾下的意大利波兰军团统帅)的率领下于迫使普军撤退,俄军随后也被迫暂时撤兵。(这只支义军后来坚持的相当长,10月2日还攻下了比得哥煦要塞。). M8 }' F. ?& I- Y# h9 Y! A
虽然华沙暂时解围,然而,整体来说,起义军依然处于被动地位,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为尽快解决波兰问题,又向波兰增派了援军,指挥他们的是“波兰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在镇压巴尔党人战争中立下战功的未来俄军大元帅——上将亚历山大·苏沃洛夫。5 ^9 B% f+ g0 d: ~ B
和当年镇压巴尔党人时的苏沃洛夫少将相比,此时的苏沃洛夫上将积累了更多的战功——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击败奥斯曼帝国、吞并克里米亚汗国,等等。回到波兰后,凭借对波兰的了解和出色的指挥艺术,苏沃洛夫在战场上连连告捷,尤其是9月17日在特雷斯波尔附近(特雷斯波尔在今卢布林省,与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隔布格河相望,事实上此战战场也在今白俄罗斯,距离后者更近),一万多俄军以不足千人的伤亡,击溃义军8000人(其中阵亡和被俘均超过500人)。这次战斗对义军士气的打击也是巨大的,科希丘什科本人不得不从华沙前往谢德尔采(当时属小波兰,今属马佐夫舍省),以收拢败兵,稳定人心。& Q! }: P1 v% v' @( q4 W" K' |1 z
尽管义军新败,但是如果让苏沃洛夫的部队和其他俄军连成一气,那么华沙就有再次被围的危险。看到这一点,科希丘什科决定率军主动出击,避免俄军会师。10月10日,义军与俄军伊万·费尔岑(Иван Ферзен)部在小波兰的马切约维策村遭遇,两军激战终日,科希丘什科率领下的义军在俄军优势兵力攻击下伤亡惨重,而援兵却久候不至,最终,科希丘什科亲自上阵冲锋,身被三创,不省人事,坠马被俘。
/ |8 H$ `2 p# [& ~" n R0 s; z# a6 E! [& N; i
![]()
( Y5 K" E- a. W& _' E' m. h马切约维策会战中科希丘什科坠马被俘$ q* W; z; i/ K5 K6 i1 b
- {9 I4 K5 v1 v( u& y- i1 R4 T3 E; b
马切约维策的失败是决定性的,这一站后义军失兵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而且失去了他们的领袖,革命派和保守派陷入了互相攻讦;此战也打开了苏沃洛夫进攻华沙的大门。11月4日,在重病之中的苏沃洛夫指挥下,俄军开始进攻维斯瓦河右岸的华沙普拉加(布拉格)区。俄军从拂晓开始,乘夜色展开强攻,随后,俄波两军在炮火照亮的战场上展开搏斗。经过激烈的白刃战,华沙在11月5日被俄军攻陷,指挥战斗的义军将领雅辛斯基等牺牲。普拉加区成为一片废墟,数以千计的波兰人被被俄军屠杀。(对此,苏沃洛夫无疑是有责任的,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他支持哥萨克人的屠杀行动)。这次战斗的胜利,给无我洛夫带来的荣誉甚至超过了攻克伊兹密尔。此战后,苏沃洛夫向叶卡捷琳娜女皇发出了史上最短的捷报之一——全文只有三个词的“乌拉,占领华沙!”(“Ура, Варшава наша!”,和凯撒的“Veni, vidi, vici”相同)。而女皇的回信甚至更短,只有两个词——“乌拉,元帅!”(Ура, фельдмаршал!)凭借此战的功劳,苏沃洛夫晋升元帅军衔。1 A5 Z* {: |7 h6 L7 x
华沙的失败,为俄军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11月16日,最后一支义军投降,科希丘什科起义至此彻底失败;而起义的失败,又为波兰的灭亡铺平了道路,1795年,俄普奥三国签署协定,将剩余的波兰领土全部瓜分殆尽,波兰至此灭亡。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