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 w. M3 t! K9 w" q5 y
最近,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早年服役海军的旧闻惨遭中文媒体生花妙笔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励志传奇。鲜见的名流逸事,从标题到内容都足购耸人听闻,难怪被《读者》(2014年11月第22期) 、《环球人物》(2014年第24期)和《晚报文萃》(2014年12月号)等报刊纷纷转载。+ W# `; ~5 n0 I$ u5 W. O+ j
. u. G) Y/ X6 Z; Z要说此文完全是胡编乱造也有点冤枉。严格讲历史上确有其事,但经刻意加工点化后过度夸张,细节更是硬伤累累,已经严重失实。下面依据加方权威记载,对照原文辨析评点:
$ p! X! @+ J+ m- X1 N3 W& F5 z6 t
( V. Z, ~3 q& _5 I
: I3 |6 `# q9 x; E& D' M1 o“走进核反应堆的少尉”
1 L3 j0 G. F! L" j
2 _3 O1 f6 M8 _. T1951年,加拿大乔克河附近一座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
$ K6 {& Q. ~' H+ R6 H4 B4 h9 A
+ b$ g$ g5 P) [, G3 K: r' n所谓“核电站”应指位于渥太华附近乔克河核实验室的NRX重水核试验堆,当时由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管理。事故实际发生于1952年12月12日,后来经多方调查定性为由人工误操作和仪表故障引发的“部分堆芯熔毁”(partial meltdown)。事后NRX重水堆移交给加拿大原子能公司(AECL)。/ h3 C& V) ]2 I1 I7 r5 U* D
6 Q3 U: E6 ~- {0 W" }. ?) @& m1 G' d2 ~/ i" |2 V7 C
相关负责人赶到现场时,核反应堆已经开始熔毁。如果不能立即拆除反应堆,上万人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当时机器人还无法完成这么复杂的任务,必须有人钻进核反应堆内部去拆除。事情迫在眉睫,核电站负责人立刻向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求助,他们马上派出一名受过专门训练的海军少尉前去支援。少尉火速赶到现场,投入“战斗”。 5 T4 P" {/ _. ^2 b
0 O6 D/ b9 I, U' ~$ a" `
加方内部调查报告并未提及哪位“相关负责人”到场处置。因一系列误操作和主控室仪表显示故障导致设计功率30兆瓦的核堆在20秒内出功超临界陡升至100兆瓦,当班主管发现异常情况即着手控制局势,调动慢化剂重水迅速将堆功率降到零,半小时后开始有序疏散在场的1800余名实验室工作人员。事故造成管道爆裂、冷却水泄漏并浸泡地下室、个别堆芯熔毁、放射性蒸汽外溢,并无人员伤亡,对周边公众影响甚微。
6 C- E2 ?/ w2 f& {! d
3 d6 I4 c6 c5 F A# k事故发生在星期五下午,周末进行空气辐射水平监测和工作区防化处理。至下周一,除主堆外其他设施均恢复正常上班。最先解决的是漏水问题,10天之内,共100万加仑、约含10000居里当量放射性裂变物质的废水被泵入延迟罐,再通过临时修建的管道转至距反应堆1英里外的核废料场进行地表排放。此后开始比较棘手的堆芯拆解,这才轮到主角吉米·卡特登场。
$ N$ k1 o% z. l9 |$ y
& F9 j$ ~: C* s可见,“立即拆除”、“迫在眉睫”、“生命受到威胁”、“火速赶到”等等子乌虚有,纯属脑补。
- A5 C1 t2 |& d; [
& V M2 y/ R( ~1 G- E7 A* Z/ B# U堆芯拆解确实是比较危险的技术活,有赖于大批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自愿参加。参与者除来自核堆实验室和加拿大军方外,还有美国海军、海军辐射防御实验室和原子能委员会等。所以,卡特绝非美方派出的一根独苗。按加方的说法,他只是“数百名”受命参与核堆事故善后的加、美军人之一。
$ w0 w' G9 J; h7 T' l
7 s9 y' Z& t6 d4 B# y V1 r此外,卡特1946年从海军学院毕业,到1952年已晋升为海军上尉(full lieutenant,US grade O-3)。1952年11月,他被派往华盛顿原子能委员会下属的海军核反应堆分部(Naval Reactors Branch),准备在美军海狼级核潜艇首舰下水后服役操舰。因为就近,美军得以派出大批核潜艇预备艇员赴渥太华协助清理核堆事故,另一方面,也借此难得的机会实地演练核反应堆故障处置。
% D5 |6 U% f& B3 Q/ F$ L4 ~
3 g# q/ W5 a) |+ E' c, Y2 C% s, }! D他与专家们研究了核反应堆模型后,开始进行拆除演练。拆除工作分为4步,每一步都必须在1分30秒内完成,不能耽搁一秒。而且,所有步骤都要准确无误,哪怕拧错一个螺丝,后果都不堪设想。演练结束后,少尉穿上防护衣,镇定地走进反应堆,开始工作。* ^9 o7 `) e; l- J# X
; V/ {9 l# i* w5 c) _整个过程中,他受到的核辐射量是常人一年最大辐射准许量的总和。很多人都以为少尉难以生还,只能在心中祈祷他能坚持6分钟,完成拆除任务。出乎意料的是,少尉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且活了下来。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还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吉米·卡特。
$ w: ]! Q( i% ?+ ~7 R! Z$ h. P* q. V1 I& H* c; S
+ {7 |$ a0 `* l% n+ D: z
加方调查报告没有提到堆芯拆解具体步骤和时限,上述“每一步都必须在1分30秒内完成,不能耽搁一秒。而且,所有步骤都要准确无误,哪怕拧错一个螺丝,后果都不堪设想”出处不详。但有明确记载,当时严格按照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定的300毫仑/每周辐照上限,每个下堆的志愿者被允许的辐照极值为600毫仑,个别人允许累计辐照量达3个月极值,但必须立即出堆替换,休整3个月。
! r+ [4 n2 B. u( o1 @; A3 ?& g6 x) I# a, }4 k2 c& p0 L( O9 h
正因为严控下堆操作者的辐照剂量,才需要大批军队和实验室志愿者轮流更替。换言之,卡特根本就没机会孤身涉险,独闯鬼门关。"他受到的核辐射量是常人一年最大辐射准许量的总和"更是无从谈起。, `6 X5 x! n' G. w" }6 B1 X+ W
- d2 ?2 K; h3 D' M6 F$ e忆及往事,卡特自豪地说:“当你要完成的任务与上万人的性命相连时,你就没有失败的机会。成功源于责任,一个人肩负的责任有多大,战胜困难的决心就会有多大。”
2 K& M# W+ v. d3 H$ w: a
) x5 e1 M' F6 i" X0 w无论如何,卡特曾亲历NRX核试验堆事故清理,有感而发,无可厚非。据记载,此次经历对他日后的核能、核武观成型,以及任期内放弃谋求中子弹,都有深远的影响。6 X* c. r1 j. M+ o3 F
6 L- Q. F' c# z- t/ S' R5 l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讲,渲染拔高、无限夸大,甚至以讹传讹塑造注水英雄,本身就是对卡特总统的大不敬。
1 z+ q. M* s8 r7 O, f9 s
/ }9 K7 t9 m9 l o# w- @, n滴滴香浓的心灵鸡汤,可以休矣。
0 ~) Q( b6 p9 m. \- q' y# a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