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
3 L! s; v4 ~. E& f' L/ } p! n1 E" m6 o x0 U. ~
正史中明确无疑地记载了薛仁贵的主战兵器——戟,后世通俗小说更对此添油加醋,演绎了无数神奇故事,导致人们一说起薛仁贵,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个一身白袍,手持方天画戟的英武形像,比如下面这本小人书的封面:
# p+ |/ u% u% c; q, R5 J6 \' X7 a: K6 ]3 I
![]()
" v) e, W$ S/ m$ R: E
* D( ?- r9 [3 z* L& A: r那么,薛仁贵时代的唐戟真的是后世传说的方天画戟吗?
0 E/ k, x# s4 Z6 t1 h, d: s# N# I$ v2 n0 `
按照成书于东汉的中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的定义:“戟,有枝兵也。”也就是说做为兵器的戟应该有两个要素:一是主干,二是旁枝,因为没有“干”就无所谓“枝”。从这个意义上看,戟包含的范围相当广,像三股叉、钩镰枪这样的兵器应该也属于戟——其实,三股叉的另外一个名称正是“三叉戟”,也就是海神波塞冬所用的那件家伙事儿。尽管如此定义,但猪八戒那把九个齿儿的“有枝兵”大概不能算戟,人们宁肯认为它属于农具。8 F0 n9 u2 W3 ]' {
3 Q, T3 }- _. X' b先秦戈矛合一或戈上加矛的青铜戟以及汉代的“卜”字形铁戟就不多说了,其形状大家都比较熟悉,枪头般的主干其实起的是矛的作用,主要用于刺杀,而带刃的旁枝则主要用于切割钩杀(汉戟的旁枝前倾也有一定的刺杀功能)。从战国开始一直到汉代,戟都是中国军人的主战武器之一。" _1 W. y; y2 w
% E# q; R( M- K- u2 S8 O, z0 M
# B- H. f0 M" s(戟的结构)! P5 Z: q# S1 t' S$ s) k O0 m8 x
9 J+ B8 v. s7 O5 s但是进入两晋南北朝以后,身披重甲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大量出现,而对付这样的敌人,戟已经力不从心,其旁枝原本的切割钩杀功能在铁甲面前几乎没有效果,其零碎过多的缺点却被放大,甚至影响主干刺杀而变成了累赘。就这样,戟因无法适应实战的变化渐渐退出了战场,让位给没有旁枝但加强了主干的新式长矛——也就是所谓的槊。
+ T: `; [+ h, f$ J! k
3 ~6 I1 M3 P+ B6 x但戟并没有像它的前任戈一样从历史上彻底消失,也许是因为形状确实拉风,人们后来又赋予了它新的用途,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仪仗器具,尤其是官府显贵门前树立的仪式用戟,即“门戟”。3 F6 ?0 t4 n9 _, C1 n
6 _' |$ k2 L/ j5 C作为一种等级标志,唐朝对门戟的制作、颁授、收缴以及列戟的数量、形式等方面,均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从而形成了极具唐代特色的门戟制度。它共分24、18、16、14、12、10六级,帝王所在的陵庙宫殿以及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公府门前都要列戟,分两侧对称排列。比如皇帝的宫殿门前门戟等级最高,左右各12枝共24枝,以下依次按级别递减,不可越制。
2 R4 w& p- m& t+ V) ^
1 m. ~2 A4 j( q" y$ K* p* ^. S就是说,到了薛仁贵所在的唐朝,戟早已经不作为军队中的实战兵器,而更多的用于夸张摆谱的正式仪式。但是,我们并不排除个别猛人仍乐于使用这种武器,起码从正规史书的记载来看,我们的薛礼薛仁贵确实就是其中之一。* W1 m7 g) x! A5 B. J p7 w4 y
1 _- f. K5 X r" \! H6 I
薛仁贵用的戟究竟是啥模样呢?起码据我所知,当代很少有唐戟出土或传世,也就是说唐戟的实物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但我们仍可以从其他途径知道它的形制,那就是通过保存至今的唐代壁画。: r# c! F- n. Q7 Y0 b
) g1 z1 T; q) X/ g% J0 T8 x
比如唐代古墓中出土了许多壁画,生动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场景,其中也包括代表主人级别、做为仪仗用的门戟阵列。从壁画来看,唐代戟的模样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方天画戟差别相当大,它呈“Ч”字形,与其说像后世的画戟,倒不如说更像是两股叉,大致如下图所示:
8 c0 C! L# z+ Z2 g3 }! ^
' M" Q5 W4 l8 h* O0 h1 K2 F3 r$ z % c; T; E' i9 s- T+ Q' e% c6 B: m5 {
4 |7 x* n) g; z# L;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的例子。这是李寿墓壁画中戟的形像。
3 C2 |6 m4 O) k3 W, }1 N+ s1 S9 O9 e$ b' y3 z2 B8 B9 I! y( ?- E
5 Z: c$ c+ z$ R. {' l/ K8 Z4 D
! N# Q4 \' {2 `, Z6 Z* p2 b
李寿就是著名的淮安王李神通,他是唐高祖李渊的从弟,他曾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战功,于贞观四年去世。李寿生前是右翊卫大将军、淮安郡王,官阶从一品,按唐代规制可列戟七对共十四只,壁画中正符合此数。1 u- K' p) J/ |4 @
' F) C% @' m8 d1 q$ ^, `" w! I- |
这是懿德太子墓唐代壁画中戟的形像,尽管比较斑驳,但仔细分辨的话,戟的模样与李寿墓壁画中基本相同。
6 Z: D) M! B* R* I' n3 {8 K1 }# b! q% F8 U5 y2 C5 f* F4 ]2 H3 ]
![]()
) L3 d5 ]; x- x5 c; L4 {. G
) |3 u, E ` S, p- N0 O懿德太子是李重润死后的封号,他是中宗李显与韦皇后的长子,也是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子,十九岁时遭到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诬陷而死于非命,其父中宗复位后追赠为皇太子。
# ] b9 Z. _. [ B0 M6 O6 L& r/ X: ]9 a/ U% i
中宗和韦后想必对长子的冤死一直痛彻心扉,甚至不惜逾越礼制来纪念爱子,这从懿德太子墓壁画中戟的数量也可见一斑——如果按太子身份的话,应该是一边列九杆戟,两边一共十八杆戟,但壁画中却是一边十二杆,合起来共二十四杆,显然享受的是皇帝级别的待遇。/ ]5 X E5 h9 G. }" c; y+ `
. d3 D0 |( v4 v另外说一句,当年获得皇帝赐予的门戟是一项极其难得的殊荣,按规矩大臣还需要上书表达谢意,《全唐文》中就保存了一道这样的奏章,名为《代郑相公谢赐门戟状》:
$ U9 k9 B! w: ` q" ?5 C: j& ~" s
# }4 Z3 D7 w; D6 N, Z门戟十二竿。右,今日中使某乙至臣私第,奉宣圣旨,赐臣前件戟者。臣伏以国朝之制,名器尤慎。吏考三十,始秩银青;战勋十二,乃号柱国。必资具美,方锡殊荣。於是有命服以朝,加戟於户,将劝劳而责实,亦驭贵而崇名。上无谬恩,下不虚受。臣迹非奇致,擢自诸生,先皇以廉谨赐知,密勿逾於一纪,陛下以勤忧过听,委遇首於群僚。叨据枢衡,亟移星岁。雷霆用武,曾无犬马之劳;日月垂文,岂有萤烛之助。徒以侍祠清庙,拜舞鸿名,累逢庆赉,骤假勋秩,礼异其数,物盛其容,新其×闳,赐之×戟。衡门燕雀,乍相贺於朱楹;武库龙蛇,忽追飞於陋巷。当代,宠灵自天,聚族知惭,杀身匪报。无任荷惧屏营之至,谨奉状陈谢以闻。(注:‘×’为缺字)
0 q4 P9 o' G# W% q1 _
: M# ^+ I" R, Q7 T类似的奏章还有许多,比如《为杜相公谢赐门戟表》等,不一一赘述。这些戟的形制,应该都是唐代壁画中的“Ч”形兵器。
2 h- k. x8 i+ C3 s1 x
* }% d* V1 U& z& |; b4 S1 i
. c. A* X% T: }% A8 S, X! U(戟的演变)$ g1 \7 s5 g3 E7 w4 E3 r7 s( l
. M8 q9 C, V2 S3 C S* t! b至于我们今天常见那种具有月牙形刀刃的“方天画戟”,其实开始时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称为“戟刀”,它很可能迟至北宋才出现——在宋仁宗时期编成的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它的形像:4 h; c. S7 w8 q
4 @9 ~; f+ X: f/ @. m+ g# g, e7 K
( n: s% s( x1 L/ O; X9 G9 Z+ n
( r5 i+ J, [0 F$ c$ J. f4 k9 V
那以后中国戟的各种模样,基本上都是从戟刀演变而来,据说后来又有了细分——上面那种单刃的被称为青龙戟,而双刃的则被称为方天戟,比如民间传说中吕布的那条家伙事儿:# J7 t* m8 j! [7 o& F
4 \8 A: y) p# B4 s) Q
![]()
, H' O0 O1 ]% q, g: o: h. V8 g! e. f$ P8 z2 K
这也深深影响了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于是无论吕布还是薛仁贵,无论他们的兵器实际长啥模样,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就都成了月牙形刃的戟了。
! z$ Y3 v a* M% h `, n
% C( D3 Q% m& l# s: Y1 Q% i# S7 O4 v; z, q0 v
【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