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9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榆社之战之七, 推理,猜测和结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25 08:39
  • 签到天数: 178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01:1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嗯,首先要报告一下,兄弟俺写这个帖子,是现炒现卖型的,木有底稿,顺着就写下来了。因此,俺不是在卖关子,而是木有办法,一点一点挤出来的啊 。。。哈哈,  x0 D: ~6 }/ m9 F& `( Z3 ?
    5 [  X" b4 e8 u6 s  A+ b0 V2 k
    好,回来,上面说到,关于榆社之战有三版本:/ _* I! H6 b/ N* t% d2 Z
    A.        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战报
    % @$ w8 Z0 ~" f1 m! AB.        周希汉的回忆
    & U2 G& g; u6 d. W$ FC.        王耀南的回忆。

    2 _2 O2 E6 `: Y* M% M
    : o* n3 O5 i0 K( X3 I嗯,实际上说,这三个版本里面,对于我们后来的观察者而言,最不牢靠的是A。为啥捏,因为这份战报是给“外人”看的。对于当时所谓的“友军”,八路军是很有戒心的,----举一个小例子,俺之前有说过,薄一波大叔在抗战前期对TG的一大贡献就是依靠阎锡山的力量组织了近5万多人的部队,---“决死队”,而这支队伍后来统统加入了八路军。(在1939年末的“十二月事变”后),好,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当然认为薄一波的功绩非常大,他借助国民党的力量大大地充实了TG的武装力量,------然而,如果站在国共合作的立场上看,那么这么多(将近阎锡山控制的晋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转换了阵营,而对于当初为这支队伍投钱投装备的阎老西而言,又是何感受呢?-------此时华北抗日战场上的国共双方之间的信任度又有几分呢?
    % k* J$ k9 `! Q/ |; ^: D/ ]% @; K1 [1 ~, n" G
    所以,我们只要看到一二九师的这份战报不仅被阎锡山引用并上报给蒋介石,而且同样的语句被卫立煌引用给蒋介石之后,就知道,这是一份八路军“对外”的“宣传稿”。而不是内部的如“阵中日记”这样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 i8 X/ C+ Z9 b$ b
    0 C* w% k' k  u当然,不能因为这份战报是给国民党看的,就以此为凭据认为是有水分的。俺的意思是从所谓的“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而言,这样“对外”的材料可靠性,相比较周希汉在解放后写回忆时的可靠性,其实是要小很多的。------值得向大家汇报的是,俺并不知道此处一二九师对榆社之战谎报的缘由,不过结合周希汉和王耀南的回忆,俺有一点点猜测。
    ' B3 N" Y1 w$ ^. d0 s7 ~+ c
    9 w. i0 J+ e( j1 }# O$ a/ M- L从对于这场战斗完整的叙述这个角度,其实周希汉的回忆是很好的一个材料,----假如说一二九师当时对外发布的战报由于种种原因而有所增减的话,那十八年(或十七年?)后周希汉的回忆已经没有各方面的顾忌了,----而且,榆社之战是周希汉在八路军时期的一个“亮相之战”,因此他对此战的回忆无疑是权威的。------同时,考虑到周希汉的这个回忆是为了发表在《星火燎原》这个将星云集的中央军委号召的征文活动上,----那么,他在回忆里突出自己部队,有意或无意忽略其他部队的贡献,则是相当容易理解了。+ ]- q" P3 e8 }  d) @  E
    . _; Z: o' ~+ q7 L) D, b* W* d8 i
    而相对于周希汉的回忆,王耀南的回忆属于对榆社之战描述的一个“破门而入者” ,因为他是“客将”,是临时被叫过来救火的,所以他的回忆仅限于自己部队的贡献,----也因此,他就无意透露了榆社之战的真相了。------如果细心一些,我们就可以看到,王耀南的回忆有好几个细节:
    % p2 ]% Y+ Z/ c; F1 o) z' o" |6 l" o; G1 A3 B3 o7 K1 s$ d: U2 ~$ U
    其一,他被陈赓“激将”,这就充分说明了386旅确实对榆社的守敌久攻不下,才让王耀南的28团起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G" o' J6 }, \0 J2 d* ?8 \$ t& @
    其二,左权提出的“准备棺材”引发的误会,说明确实是王耀南部队准备的爆破,因为对于此时穷的厉害的八路军而言,1500斤多公斤黄色炸药绝对不是周希汉能筹措的。+ M. T7 [* T( o3 O& i" w4 [
    其三,王新亭对于28团盗墓队员的“前倨后恭”同样是一个很生动的细节。
    ) x9 O5 m1 S9 X+ K! f% w* G' t( \# v( G# q
    ----综合这三个细节,让我们信服,王耀南的回忆是可信的。-----尤其值得说明的是,人民解放军的“工兵王”,开国少将王耀南早在1984年就逝世了,他的回忆录成书于1984年春,在那时,王耀南对回忆录的写作应该没有故意和谁捣乱的意图了,---可是由于他的回忆录爆料太猛,所以该书的出版竟然是2011年,也是就二十七年以后的事情了。 & y) W, E5 O9 }2 }! w' i% J
    4 J) o; C7 m4 b  \: m
    嗯,写到这里,俺仅仅是从逻辑上对这个A,B,C进行了猜测,但实际上,在权威的资料里,对榆社之战的描述是有论定的。----我们先看前面帖子引用的《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这是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编写组在一九九零年完成,并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而在这部书的概述部分,对于榆社之战是这样表述的:
      _. d7 K1 _  G9 L- X(原书第6页)# {7 H# n" n% o4 Q6 {
    “…九月二十三日,。。。。左翼队进攻榆社时,守敌四百余人在飞机掩护下,施放毒气,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全歼守敌,占领榆社城。至三十日,右翼队攻占小岭底,石匣等据点。。。。在此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决定第一二九师各部撤出战斗,结束榆辽战役。”% B, u1 `( r9 s! P' |' ]4 o
    6 ~, L8 X" S9 E! u
    可以看到,这个论述明确地推翻了所谓战报A的论述,而是支持了周希汉的B论述。但这个论述没有明确指出榆社之战结束的时间,而是含糊地用9月30日为整个榆辽战役的结束点。
    / q) t4 M+ D$ p3 q) V
    " T# i; N1 x. U* {, \
    9 b$ k: H8 K. N1 g: d而另一个权威著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四卷:抗日战争时期)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著里面,对于榆社之战的介绍是:' P2 i0 T! v' M. m
    (原书224页)
    6 G. R$ ~1 b! `5 q. s1 ~“….9月23日23时,右翼队和左翼队同时向预定目标发起攻击,至30日,陆续攻克了沿壁,王景,铺上,小岭底,石匣,管头等据点和榆社县城。在我第三八六旅进攻榆社时,守敌四百余人在飞机掩护下,施放毒气,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全歼守敌,….” 这是成书于2000年一月第一版的资料,这里面就和王耀南的回忆相当靠拢了。% r8 @" a3 W1 W; h6 K  O/ A1 ]
    9 v% Y% x7 V1 i/ I4 ?5 n
    行文至此,我们回头细看周希汉的回忆,就会察觉一些问题了,如果粗看的话,会觉得周希汉率领部队突破了榆社城墙,又突破了碉堡群,把敌人逼到榆社中学里面,但仔细想想,就会有疑问,一共才400多人的守敌,之前被攻破城墙,又摧毁了碉堡群,怎么到最后剩一些残敌围攻的八路军5个团却吃不动了呢?需要战士们必须花一昼夜时间挖坑道去爆破呢?
    % Q# L  I8 r$ F7 b  E8 @6 r4 i5 U& E7 e6 W6 Q$ V
    想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对于守敌而言,其实榆社中学才是他们的核心阵地,400多人的日军很清楚,这才是他们需要坚守的“硬核桃”,否则,如果将400多人分散在城墙上,或者8个碉堡群里,那才是取死之道,将会被攻击方分割包围而消灭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理解,周希汉之前的进攻是扫清外围的,次要的进攻,而到了核心阵地的时候,由于此时八路军和日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别,才真正啃到了硬骨头,---所以啃不动了。----无奈之下,只能让王耀南的盗墓特工队来解决问题了。) T- p$ e' s$ t) A7 [9 j

    7 [( e$ u5 F9 K3 g! M8 K说到这儿,好像有些贬低当时我军部队的战斗力了,其实这就是当时的现实。---王耀南自己的回忆录在说他的团,28团去进攻辽县的时候,是这么说的----0 K1 V/ x3 D# B
    “9月24日20时,(我团)返回到辽县以西石匣,配合二十九团、三十团包围辽县之敌,相机与三八五旅以及新十一旅第三十二团攻克辽县。辽县仅300余敌人,但火力太猛。新十旅在旅长范子侠率领下,佯攻辽县县城,因无法靠近,只能在几百公尺以外以土统袭扰守敌。
    4 G3 {# l2 @. i7 Q+ S7 ?. W
    5 @& V; m8 Z$ F4 j; i5 V% a- r+ A所以这就是现实。-----当然,新十旅的装备和386旅这样的正规军比起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说到这儿,也顺便说说为啥王耀南在榆社之战的贡献几乎无人提及,原因很简单,因为新十旅,如果刻薄地说,确实是“raised by step mother”,所谓的新十旅,就是新编第十旅,是八路军在快速扩张时期,自己给的番号。(也就是国民党不承认的,而这样的部队也没有上面(国民政府)拨发的军饷,装备的。),新十旅就是收编范子侠之前的绿林队伍。---而令人伤心的是,这支部队的首长范子侠后来很快于1942年的反扫荡作战中殉国,新十旅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存在的历史也不长,因此就无人顾及他们在榆社之战的贡献了。(否则,像平津战役里面,谁先攻进天津的金汤桥,由于进攻部队都是39军啊,38军啊,44军,45军啊这样的牛人部队,当然就会对战功争论不休了。)------王耀南的资格那么老,他在我军部队的职位没有那个高的一个隐形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一个自己的部队或者说“山头”吧。" y  J, x. f5 ]/ j& X8 V
    / n8 {6 ]. h# m% X( @
    最后,需要吐槽两句了,哈哈哈哈,话说本系列说的事儿,其实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无论如何,榆社城的鬼子被全歼了,这是最大快人心的事情,至于是哪只部队的功劳,对于军史,对于抗战史而言,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情了。
    2 o) x: _- s( h! n
    8 z2 K( @7 g: P. ^而仅仅为了这么一件小事情,俺查过的资料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外,甚至连新十旅的政委赖际发的传记都看了,(嗯,看是看了,但对榆社之战毫无帮助。。。 ),而最后,相信大家能看见的,俺并没有一个坚实的结论,而不过是一个推测罢了。/ Y: B  G1 ^" e4 M
    7 G* w1 V8 v* ?) q) v; k" |
    实际上,如果真的较真的话,也许到榆社城实地考察一遍就够了,毕竟如果王耀南的回忆没问题的话,1500公斤黄色炸药的爆破,即使在70年之后,应该还会有遗迹可寻的。或者,直接查查真正的军史第一手资料,如386旅,129师的阵中日记,可能俺所纠结的问题不过是小事儿一桩吧。-------但郁闷的是,作为一个想略微严肃一些的历史爱好者,俺却不能实现这个看似渺小的目标。-----既接触不到真正第一手的资料,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实地考察一番,----所以只能在书面资料里做一些猜想了。-------这,大概就是业余爱好者想进阶时的瓶颈吧。
    $ j: K# }! t4 C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4:59
  • 签到天数: 2444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13-2-1 01:40:16 | 只看该作者
    既然如此,上一篇的收尾,就实在是画蛇添足,大有央视“走近科学”的味道了。这个节目善于设置悬疑,引领下文,但是用力过猛,常作笑谭。+ J# M8 k4 M$ j. g' O
    4 Y; p1 T4 @! l1 O

    9 k7 x$ F9 y5 P- G9 r6 H- w. Z) f) I  q; k
    那么,究竟哪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呢?关于榆社之战,到底是当时刘伯承的战报准,还是后来周希汉的回忆准呢?-----进一步说,周希汉和王耀南之间,谁又是说真话的那个呢?----再进一步说,既然真相只有一个,那这其中的撒谎者至少有两个了,而他们,这些后来的元帅,中将,又为什么要说谎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3 05:28
  • 签到天数: 448 天

    [LV.9]渡劫

    板凳
    发表于 2013-2-1 04:30:48 | 只看该作者
    周希汉的回忆里一点不提王耀南不太厚道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2-1 22:38:38 | 只看该作者
    榆社县城确实很难打的,四周环绕着漳河,河沟宽基本都在50米左右;而且县城所处的位置又在高处。而中学的位置又是县城的制高点,就是现在去中学都需要上一个大陡坡。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9-27 06:52 , Processed in 0.04963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