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的《同志……》——作品之三读后 _$ H" `- l) c0 o0 a" B! [* P* z+ F
$ E9 m M5 w0 Y p' o4 K
王愿坚的小说集中,场景类似人物不同的作品不少。这篇《同志……》和之前说过的《标准》就是典型的类似场景不同人物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如果不仔细品咂的话,会很容易的认为是套娃式的水文。进而更浅显的认为这是骗稿费的应景应时作品。但是真的是这样吗?王愿坚是一个精擅此道的文笔娴熟的作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还有用同类的过雪山场景写总理和教员同志的。老实说,在我这样相对熟悉背景的读者眼里看来,几乎是每一个细节都很有味道。这就像高质量的悬疑推理小说一样,当你为想通了其中的一些看似并不合理的细节曲折沾沾自喜的同时,你已经被作者带入到了作品的思路中去了。) v' D4 j0 ]9 ]' R* e
0 o/ ?! J. D! p4 [1 F5 G" M8 T* L( Y这篇小说的背景也是在草地里,事情的主要背景也是关于吃肉的。就连最后的解决方案也是需要歌颂的主角从偶尔烧起来的皮革焦香中想到了可以用皮制品充饥……只是人物从《标准》里的朱老总换成了贺胡子。上次的评析中说过,这样的小文章写人物细节,桥段看起来已经被用烂了。但是王愿坚却可以像乔峰打太祖长拳一样,可以推陈出新,后发先至的直击心灵。而这一篇,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变造版的《标准》;内里却有着很多让人在仔细思索之后拍案的细节设计。3 R( n0 {: a' b2 n8 t: T
$ O' e4 {2 o/ t文中的红小鬼谭思云,不是《标准》中宋司务长那样的基层干部,是有些少年心性的小红军。所以呢整个情节在他的眼里都透着年轻人的感觉。所以这篇文章也因此而显得跳脱了许多。从雪山上得到了大青马和胡子同志的帮助,到与四方面军会师甘孜得到机会制作一条皮带的情节,无一不透着一个年轻人的青春与活泼。同时这篇文章里的贺老总,也就是胡子同志;比《标准》里的朱老总更鲜活。说点题外话,虽然比资历的话朱老总占优,但是南昌起义的时候,贺胡子可是响当当的二十军军头,别说当时做警察局长的朱老总,就算是手里有一个半师的叶挺大约也没有对抗的实力。但是贺老总却决绝的跟着TG走,为什么呢?也许这就是CP的本质吧。爱坛的石工老师说这是圣徒似的,可俺以为,以圣徒来说坚定地TG,唯一相似的只有坚强,而坚强的源泉决定了自身的层次。来自于宗教的信仰和来自于思想的信仰是不一样的。* X) Y T8 T, R8 x4 y9 f
就好像有人说张桂梅是中国的特蕾莎修女,我会说:“呸”。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只有觉醒的人民才可以拯救自己。能够带领人民觉醒,为人民创造觉醒的条件的人就是人民的圣徒。" F! o* p" d6 U4 A) h- I1 E7 B
G+ p5 N# U1 |& g
有点跑题,还是把话题拉回来。 - U! A+ X. q! w# G9 |# y# O P/ @" S2 O
王愿坚的笔下,用翻越雪山——甘孜会师——过草地简单的勾勒出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线路。这个组合的情节中是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关键所在。在红军长征的三条大的线路中,红二方面军所受的损失最小。这个其实和红二方面军的掌舵人贺老总是分不开的。湘黔地区是贺老总起家的地方,地利人和皆占,天时呢又在主力红军长征之后显得敌我双方对半。所以,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还是相对来说没有伤筋动骨的,也因此谭思云这样的小战士会没有那么沮丧。也会在弄断了胡子同志的马皮带之后,总想着做一根送还给他。: H/ b3 x$ z8 V, X2 f8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