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史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英帝国的崛起之六:海上霸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221 天

    [LV.Master]无

    41#
    发表于 2012-9-1 23:49:17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8-13 09:01
    7 N" {3 ~2 P2 B# o0 q3 X& b据英军中尉宾汉的《英军在华作战记》记载,攻击虎门各炮台的英国战列舰一直抵近到距离炮台400-500码的江 ...

    5 z' w5 o4 y% |2 k) f( q/ x7 M$ W对,应该就是直接命中所造成的破片杀伤,比炮弹本身还好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221 天

    [LV.Master]无

    42#
    发表于 2012-9-1 23:52:46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8-26 19:49
    1 y, X$ @' o- Z3 A% G3.米诺尔卡之战

    * f- ]7 y" T& D" K8 X  s枪毙一个可杀可不杀的海军上将,形成一个敢打敢拼的传统,太划得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2-9-3 13:07:14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8-28 09:58
    ( ]5 m) C7 C. i; J) j0 G$ \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日本二战的时候动辄嚷嚷“一亿玉碎”,确实有点海洋民族的求险精神。 ...
    . @$ ]" U6 m' p( K  V  ?2 H
    日本算那门子的海洋民族。在明治维新以前充其量就是一个海滩民族。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2-9-8 09:25:30 | 只看该作者
    英国在这百年来一直出优秀的海军将领,而且出处千奇百怪,应该不是因为偶然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 Q  {. P1 c

    点评

    http://www.cchere.com/thread/1215961  发表于 2012-9-21 07:43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45#
    发表于 2012-9-8 14:36:56 | 只看该作者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9-8 09:25
    , x1 F6 J  p1 o4 `5 s# e  {3 c英国在这百年来一直出优秀的海军将领,而且出处千奇百怪,应该不是因为偶然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19 ...
    + s* W- Q: p  L3 A
    以前老马丁在西西河上有名篇《风帆时代的英国海军为什么这样成功》

    点评

    能不能给个链接啥的?现在西西河好像上不去了吧?  发表于 2012-9-9 07:58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46#
    发表于 2012-9-9 13:59:44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2-9-8 14:36
    9 h) t) o8 u$ D3 W# \9 L4 ]. P以前老马丁在西西河上有名篇《风帆时代的英国海军为什么这样成功》

    & F0 p" b5 M1 r1 [& o8 g我很难找到了,直接问马丁教授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09:37:57 | 只看该作者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9-8 09:25 8 y/ h! c; Y& W" o; C
    英国在这百年来一直出优秀的海军将领,而且出处千奇百怪,应该不是因为偶然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19 ...

    2 Q  ^2 d) x4 L2 u" [4 t主要是竞争机制。海军将领和平的时候论资排辈靠后台关系,打起仗来就完全看战绩了,表现稍微差一点老百姓就不答应,议会一闹腾海军部就得换人。极端例子比如拜恩,直接枪毙,原因就是议会制订的战争条例非常严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09:43:25 | 只看该作者

    , E. \' k8 d, E. k% s* s' D6 Z5. 基伯龙湾之战5 _2 T' I+ B# i
    3 \2 z1 m3 Q+ N! Q) N8 P0 o$ a
    “七年战争”法国赢得开门红,头两年屡战屡胜,形势一片大好。1757年7月,法军入侵汉诺威,在哈斯滕贝克战役中(Battle of Hastenbeck)决定性击败英国、汉诺威联军,迫使英军总司令康伯兰公爵投降;一个月之后,北美战场传来捷报,法军攻克威廉·亨利堡,英国守军两千多人投降;这年10月,匈牙利将领哈蒂克(Andras Hadik)率领五千轻骑兵绕过腓德烈二世的大军,长途奔袭普鲁士腹地,一举攻克柏林,索取20万塔勒赎金以后迅速撤离,摆脱普鲁士大军的围追堵截全师而还。1 M8 H2 Q" V' I1 _# \0 A
    - z) S0 i0 E5 e$ K6 J
    然而战局在1758年急转直下。这年4月,英国和普鲁士正式缔结攻守同盟,英国承诺每年向腓德烈二世提供67万英镑的经济援助。英镑武装起来的普鲁士大军果然势不可挡,在佐恩多夫战役(Battle of Zorndorf)中以弱胜强,击退大兵压境的四万俄军。7月,英国在北美战场发动反攻,夺取法国海防重镇路易斯堡(Louisbourg)。英国对法国大西洋海岸的侵袭虽然雷声大雨点小,但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低估。检讨本年度的战事,路易十五朝廷痛切认识到,要想赢得战争就必须釜底抽薪,一劳永逸解决英国问题。
    - N. D6 \+ A5 V# {5 Z9 c& _9 q1 I" K* f( R
    1758年底,施瓦苏尔公爵(Etienne Francois de Choiseul)出任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正式将入侵英国的计划提上日程。然而如此庞大的军事行动所需军费数以千万锂计,没有足够的财力任何战略构想都是痴人说梦。此时法国财政支撑着奥地利的欧陆战事,每年的经济援助高达3,000万锂(价值125万英镑)。施瓦苏尔果然不愧外交奇才的美名,先向奥地利兜售入侵英国的计划,得到积极响应之后趁机说服维也纳朝廷,将法国经援减少至750万锂(价值31万英镑)。施瓦苏尔接着同瑞典和丹麦商谈削减经援,最终把1759年度外交预算减少了2,400万锂(价值100万英镑),虽然远远不够入侵英国所需军费,但至少可以付头期了。
    8 z  U. [; I" m! Z* J
    : ?: q  K2 @# ?8 z( U* x0 i1759年上半年,法国在大西洋海岸集结五万大军,花费3,000万锂建造了325艘平底运输船。担负护航使命的法国布列斯特舰队司令康弗朗(Herbert de Conflans)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装备了21艘战列舰,却根本无法招募到舰队所需的13,000名水手,只得征用海岸警卫队凑数。布列斯特常年受到皇家海军的封锁,康弗朗的舰队很少有机会出海演练队形,战斗力大打折扣。忧心忡忡的康弗兰向路易十五坦白,自己的意图是尽可能避免同皇家海军交战。
    , ], Y8 z$ x& t" e# R0 c! }  t
    6 I  W2 G% H2 Y$ j( w4 L大西洋舰队的实力不足以挑战皇家海军西部舰队,入侵英国能否成功就取决于法国土伦舰队是否能够赶来汇合。英国早有准备,派遣博斯卡文率领地中海舰队封锁法国土伦港。8月4日,博斯卡文率部返回直布罗陀整修舰船,土伦舰队乘机出海,17日在夜幕掩护下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博斯卡文闻讯立刻率部赶来,在葡萄牙港城拉各斯(Lagos)海外追上土伦舰队。一场激战之后,土伦舰队三艘战列舰被俘,两艘触礁沉没,余部逃入西班牙海港加迪兹避难。
    ! T6 c2 a. {5 K* H
    3 n: q# j. j7 B- v) u% M( b拉各斯海战之后,入侵英国的计划已经如同镜花水月。然而法国政府拒绝面对现实,于9月15日下令布列斯特舰队相机出海,南下至远征军集结地基伯龙海湾(Quiberon Bay),护送两万陆军登陆苏格兰西海岸。这个命令不尽情理,康弗朗即使能够摆脱皇家海军西部舰队的围堵,护送行动迟缓的运输船队来到苏格兰海外,还要对付游弋爱尔兰海域的15艘英国战列舰,前途相当渺茫。
    ) Q5 o& N( I2 y. p* V4 J; _# h3 m7 P) K7 i% v+ |5 g/ `, m1 J# B
    法国政府违背常理的举动事出有因。1759年可谓法国的灾年,噩耗从四面八方传来。在加勒比海,英国远征军5月间攻克盛产蔗糖的法国殖民地瓜达卢佩(Guadeloupe);在北美,一支英国远征军在7月间攻克尼亚加拉堡,截断了法国殖民地的南北联系,另一支远征军开始围困新法兰西首府魁北克,三个月以后破城;在欧洲,8月初爆发的明登战役(Battle of Minden)中,六万法军被四万英国和德意志联军击败,伤亡一万余人。施瓦苏尔事后写道:“我一提到陆军就脸红,我实在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一帮汉诺威的乌合之众竟然打败了吾王的陆军。” 随着1759年进入尾声,驻扎基伯龙湾的法国远征军成为挽回败局的最后一线希望。
    4 \% D, t$ I) b7 B' I: R' V' B
    ! A% K! ^0 Z1 C* c+ d  {# s- O倘若旁人统帅西部舰队,康弗朗或许还有机会完成使命,可惜他的对手是皇家海军百年来首屈一指的名将。5月间霍克奉命率领西部舰队封锁布列斯特港。为了保证舰队官兵的健康,霍克亲自过问后勤补给,组织商船队定期运送牲畜、蔬菜和啤酒。长期出海的战舰船底往往长满贝壳水草,严重影响航速,甚至导致漏水。霍克确立轮值制度,三分之一的战舰定期返回普利茅斯港清理船壳。西部舰队驻留海上长达六个月之久,是皇家海军史无前例的壮举,充分体现了霍克的管理才能。$ ]; H3 j  |$ \! D

    ! M, ]/ H, z5 u& M+ W  Z1759年11月初西风劲吹波涛汹涌,霍克的舰队被迫返航避风,直到14日才再次出海。同一天康弗朗率领麾下21艘战列舰和4艘巡洋舰出海,南下基伯龙湾。这个时机把握得相当好,康弗朗领先霍克200海里,而布列斯特距离基伯龙湾仅仅120海里,按理说此行应该万无一失。15日霍克得到法国舰队出海的消息,立刻兼程赶来。此后五天,两支舰队的航海技能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
    ' T0 p! r- w" H# h7 F6 w  Z$ n  K9 j. m* Y) ^7 W
    11月15日傍晚,法国舰队行至贝尔群岛(Belle Isle)西北海外抛锚过夜,此处距离基伯龙湾仅仅50海里。康弗朗见胜利在望,不禁掉以轻心。第二天清晨突然东风大作,贸然起航的法国舰队被狂风裹挟西去几十海里,直到18日才重新确定航线,艰难地逆风向东而行。19日傍晚,法国舰队终于回到四天前的起点。次日清晨,风向转为西北,法国舰队发现在贝尔群岛附近游弋的几艘英国巡洋舰,康弗朗下令追击。上午10点,正当法国舰队挂满风帆一拥而上,准备围歼英国巡洋舰队时,无数帆影出现在西方的海平面。霍克率领西部舰队终于及时赶到。0 y* _* a  C: a2 }! P4 _
    1 t7 ~7 R& w. Y
    此刻两位主帅都很快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康弗朗取消追击,下令舰队组成战列线,撤向基伯龙湾。康弗朗明白自己实力不济,决意避免与霍克在外海决战。基伯龙湾海域暗礁密布,英舰没有当地海图,应该不敢贸然闯入海湾。倘若霍克胆大包天跟进来,康弗朗打算带领舰队在海湾内掉头折返,以倒置的U字阵型夹击英舰队。平心而论,这是相当高明的战役构想,只可惜康弗朗的舰队根本没有能力贯彻执行。
      Q  B1 y3 t; y4 F. u) a" M5 F
    4 ^* @7 _( Q3 s$ S霍克则高挂全线追击的令旗,为麾下众将解除了战列线的约束。这又是相当冒险的举动,因为按照《印行作战训令》,只有己方处于绝对优势而敌方逃窜时,才可以下令全线追击。霍克拥有战列舰23艘,相比康弗朗只略占优势,而法舰队乃是有序撤退,绝非逃窜。
    : \7 r  X) {3 i4 b
    + c3 z( v. \8 e- S6 S$ `0 P; h, \
    此时法舰队已经进入贝尔群岛海域,由于担心触礁而收帆减速。英舰队前锋与法舰队后卫相距十几海里,为了追上敌人,霍克命令麾下战舰挂满风帆全速前进,他的旗舰“皇家乔治号”达到了九节的航速。霍克洞察康弗朗的意图,决心衔尾急追咬住敌人,由法舰导航冲入基伯龙湾。这是一幅非常戏剧性的景象。英法两支舰队一前一后,乘风破浪向东疾行,在他们面前是暗礁密布的法国海岸。霍克不惜将整个舰队带入危机四伏的境地,只为取得一场完美的胜利。
    ; @% q' R7 s7 _' v3 J/ C' k+ r) s* a, ~9 \- n: x7 L6 a3 C. r* P, J
    下午2点,康弗朗带领法舰前队绕过贝尔群岛,折向东北进入基伯龙湾。2点45分,英舰队前锋追上了法舰队的后卫,双方激烈交火。3点15分,康弗朗的旗舰已经深入基伯龙湾六海里,他麾下三分之二的战舰已经进入海湾,这是风向突然转为北偏西北,吹得法舰队乱成一团,其中三艘战舰的前桅杆相互绞缠,动弹不得。康弗朗看到自己的后卫在海湾入口遭到英舰围攻,于是下令折返,率领前队十余艘战舰杀奔而来。8 W1 x+ x9 k. t& e" {. Q8 i
    ! U5 I1 T2 d' B3 ^) K1 {
    3点55分,霍克的旗舰“皇家乔治号”绕过贝尔群岛进入基伯龙海湾,立刻看见康弗朗的旗舰“太阳王号”(Soleil Royal)直冲过来。霍克吩咐悬挂总攻的猩红旗帜,命令旗舰舰长靠拢“太阳王号”,意欲单挑康弗朗。舰长表示这样做太危险,霍克回答:“你向我表明此举的危险性,已经履行了你的义务;下面我想看你如何执行我的命令。我命令,向法舰队司令的旗舰靠拢。”
    ! w) c3 N1 Z4 G( }& G1 b+ j) r: [+ \0 P' ~/ ~
    霍克的追击演变为一场混战,英舰蜂拥而上,与法舰绞杀在一起。4点30分,“皇家乔治号”投入战斗,先与法舰队后卫“优异号”(Superb)激战,两次舷炮齐射便将对手击沉。前面不远处便是康弗朗的旗舰“太阳王号”,霍克催促舰长直逼上去,这时法舰“无畏号”(Intrepide)前来救驾,拦住去路,两舰相距几十米舷炮对轰,“太阳王号”趁机夺路而逃。康弗朗带领残部冲出基伯龙湾,逃往罗歇福特,“太阳王号”不幸触礁倾侧,康弗朗不得不下令弃船,将这艘80门炮的豪华战列舰付之一炬。
    6 j; r% j$ ]% W
    3 z8 n  D- h) H
    ! s3 }0 l) z6 t8 u6 W8 B; N4 b
    基伯龙湾海战
    & p7 b4 G5 J! }/ Q2 q
    % A6 \- E$ G5 ?5 n9 b# m
    0 Z- k/ a; G# U( G霍克的旗舰皇家乔治号与法军优异号激烈炮战5 T1 A$ f( c1 N* n
    5 J9 Y. G7 `4 r* q
    . W. A# u/ r% V  [
    数艘英舰触礁沉没
    # R' S! X$ Y) F6 g6 h" w0 ?1 V2 `$ Q1 w, a6 B9 t. k2 W7 z
    最终法国舰队六艘沉没,一艘被俘,余部溃散,其中七艘躲进维莱恩(Vilaine)河口避难,另外七艘逃入罗歇福特。英舰有两艘触礁沉没,霍克在战报中表示“这是为了击败强敌必须付出的代价。” 基伯龙湾海战确立了皇家海军不可动摇的海上霸权,法国入侵英国的计划成为泡影。路易十五对海军的拙劣表现非常不满,下令将海军军费减半。虽然七年战争才刚刚过半,此后几年法国海军陷于瘫痪状态,再也未能有所表现。
    : Q: ]% L2 c  F& _  D% I' r- j; x
    ' y# y* ^1 c( E5 Y' Y! \6 ]! c5 V1760年,英王乔治二世驾崩,年仅21岁的乔治三世继位。皮特无法获得新国王的信任,不得不辞去国务大臣之职,但他制定了战略方针得到新内阁的贯彻执行。次年西班牙与法国订立秘约,准备正式加入法国阵营同英国开战。1762年1月,英国获知这份秘约,立刻向西班牙宣战。英国内阁决定双管齐下,跨海攻击西班牙帝国的加勒比海殖民地首府哈瓦那和亚洲殖民地首府马尼拉。
    * v9 r% _5 @, w2 {4 N: x* |- E% r7 p4 `  U1 z* s
    这年6月,阿尔伯马尔伯爵(Earl of Albermarle)率领英国远征军11,000人在21艘战列舰护送下浩浩荡荡杀奔加勒比海。西班牙在加勒比海也部署了21艘战列舰,其中14艘驻防哈瓦那,但哈瓦那总督慑于皇家海军的威名,根本不敢出海挑战,而是凿沉了三艘战列舰堵塞港湾进口,其余战舰猬集港内被动挨打。英军经过两个月的艰难围攻,于8月中旬克服哈瓦那,俘获港内停泊的十艘西班牙战列舰,以及船坞内即将竣工的两艘新建战列舰。此战西班牙不但丢失了哈瓦那,还损失了海军五分之一的战舰,元气大伤。同年8月,另一支英国远征军由印度出发劳师袭远,10月初攻克马尼拉。英国的海上霸权在这一年表现得淋漓尽致。1 t8 p1 T. L+ h* M
    # h5 e9 j! ^* ?5 R: Q6 q
    首席海军大臣安逊策划两次跨海攻击以后,便在1762年6月去世,未能看到捷报频传的那一天。1763年欧战各方签订巴黎和约,正式停战。按照和约英国得到加拿大和佛罗里达,但必须归还了战争期间攻克的其它法国西班牙殖民地。皮特极力反对胜利在望的时候停战议和,主张继续战争,彻底摧毁法国西班牙的海外帝国。然而七年战争期间英国的国债翻番,从七千五百万英镑猛增至一亿三千万英镑,英国和平时期的政府收入勉强够支付利息,财政危机迫在眉睫。皮特的战略构想过于超前,此时的英国尚不具备称霸世界的经济实力。
    2 C* ]0 _2 z7 V- x$ v8 Q. n5 q
    ' E0 @0 H1 x# A9 r霍克在1765年退役,次年出任首席海军大臣,担当削减海军军费的艰巨任务。1771年,西班牙驱逐福克兰群岛上的英国殖民者,几乎引发一场战争。霍克主持皇家海军的动员工作卓有成效,但被新任首相诺斯(Frederick North)撤换。桑维奇伯爵时隔26年以后重返首席海军大臣的职位。诺斯和桑维奇主持英国政府和皇家海军长达12年之久,这个政治搭档最终葬送了英国的北美殖民地。
    ' G9 _5 J4 k: Y% X: b% k, }" P# m! x: G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40 学识 +12 收起 理由
    煮酒正熟 + 18 + 5
    MacArthur + 10 + 3
    橡树村 + 8 + 4
    燕庐敕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2-9-11 10:56:25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8-31 19:32 4 |2 \5 y% u4 r3 v& R) U% N* [
    4. 大器晚成
    4 s' f* f9 Z( `7 B. H4 E, H: i
    英国海军的作战条例好像不太科学啊,为什么舰队必须排成一条队列迎战?这样永远局部都是一对一的战斗,为什么不使用双列平行战线从对方战舰队列两边交战,这样局部总是两舰包围一舰打。为什么作战队形不是一字战列就是自由追击,没有这种两条战列的队形呢?

    点评

    http://www.cchere.com/thread/1215961  发表于 2012-9-21 07:44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08:38:01 | 只看该作者
    领班军机 发表于 2012-9-11 10:56   X9 S( `) h% m* A4 q
    英国海军的作战条例好像不太科学啊,为什么舰队必须排成一条队列迎战?这样永远局部都是一对一的战斗,为 ...

    ! p* `4 d' O9 ^  P风帆时代战舰火力集中在两舷,双列战线有相互阻挡射界的问题,无法发挥火力。纳尔逊用了两次双列战线,分别是尼罗海战和特拉法加海战,但都属于一条战列线的变化。而且风帆时代的战舰机动性有限,很难形成两侧夹击的有利态势,纳尔逊在尼罗海战两侧夹击的成功有很多客观因素,不是能够随意照搬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51#
    发表于 2012-9-15 15:54:20 | 只看该作者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9-8 09:25 ; E" {) R- V. H
    英国在这百年来一直出优秀的海军将领,而且出处千奇百怪,应该不是因为偶然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19 ...
    ; d6 I' E3 Y1 v( s! W) g. ]
    管理角度的分析的还是要看老马丁的这篇,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1007/17/9737_794563.shtml

    点评

    这个好,谢谢哈!  发表于 2012-9-16 08:11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52#
    发表于 2012-9-15 16:14:41 | 只看该作者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9-15 15:54 ' D+ O$ a, J) h9 Z% f
    管理角度的分析的还是要看老马丁的这篇,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1007/17/9737_794563.shtml ...
    2 x; ~/ ^+ J8 f1 l  X7 m) x1 e2 Y
    原发西西河,后来谁给搬到典籍里面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53#
    发表于 2012-9-15 16:19:39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2-9-15 16:14 / J' J) b( E0 y( R$ N
    原发西西河,后来谁给搬到典籍里面的?
    # `4 y6 M. M& {2 }3 c
    看时间是刚发出来就搬了。bing搜索只能找到这个,看不到西西河的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发表于 2012-9-15 23:03:33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2-9-8 14:36
    ! ~- e1 N4 B- b1 j3 Z以前老马丁在西西河上有名篇《风帆时代的英国海军为什么这样成功》

    5 P' v2 x# Y5 w2 O+ B可以翻墙,或者通过https来访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55#
    发表于 2012-9-19 04:24:37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9-12 19:38
    7 j4 A* C' B& l9 B  M& z8 \' x风帆时代战舰火力集中在两舷,双列战线有相互阻挡射界的问题,无法发挥火力。纳尔逊用了两次双列战线,分 ...
    . ?4 ~% o& N+ e; T& G& G4 t
    双列阵还有一个“友军误伤”的问题:如果是低射角打水线以下的火炮射击还好啦,打不多远就入水了。。。 万一是高射角冲着敌舰桅杆缆索之类打出去,一个瞄不准,左队的炮弹就冲着右队过去了。。。 右队的反击火力又冲着左队来了。。。 苏里高夜战好像就发生过,一艘美军驱逐舰在敌我双方的火力夹击下损失惨重。。。
    ( ^: l2 ~- {/ H0 s$ q$ a1 @
    : o  k' u& x6 g3 V' n2 \$ k9 f3 N& V% b9 P' z% V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2-9-21 07:43:07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2-9-15 16:14 0 `2 u$ e% a, \5 c! e+ i
    原发西西河,后来谁给搬到典籍里面的?
    ( q' a. a: p; S! C$ x
    http://www.cchere.com/thread/1215961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09:52:27 | 只看该作者
    MacArthur 发表于 2012-9-19 04:24 . j7 Z" `2 v4 c) O! H0 V- H: i
    双列阵还有一个“友军误伤”的问题:如果是低射角打水线以下的火炮射击还好啦,打不多远就入水了。。。  ...
    ; a1 f7 r9 L! i
    哦,风帆时代的战舰误伤是常事,纳尔逊在尼罗海战里两面夹击法国舰队,英舰中的弹有一小半属于Friendly Fire,甚至有这边英舰打出的炮弹穿透法舰舰身,击中另一边英舰的例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0:22:48 | 只看该作者
    6. 铜底舰队) o6 X0 A1 b0 \* U$ e
    ( A; q! M3 N2 B* `4 e- h
    9 m5 v, o4 P$ g) p* X
    英国史学界长久以来奉行一种观点,十八世纪英国造船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导致英国战舰在各项指标上都逊于法国和西班牙战舰,英国的海上霸权完全归功于皇家海军将领和官兵的职业素养和优异表现。这个观点未必有全面的史实根据,但迎合了两百年来英国社会各界对皇家海军的崇拜情结,因此广为流传。
    9 m+ p' ~5 y6 S# I  {& ?
    ) F  Q& d, h6 y# x/ s' [  w1714至1815这一百年间,法国建造的战舰有半数以上落得击沉或俘虏的结局。英法争霸的收官阶段(1793-1815),法国总共建造战列舰133艘,巡洋舰127艘,无论数量还是吨位都史无前例。然而这期间法国海军丧失战列舰112艘,巡洋舰126艘,平均每个月要丢掉一艘战舰。要知道法国海军绝非乌合之众,具体战例证明大多数将官的职业素养也堪比英国同行。在一个海战很难决定胜负的时代取得这样不堪入目的战绩,很难让人相信法国战舰性能优异的观点。2 v; s5 b3 J2 Z1 F

    : \) q9 m' ~9 q' \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造船业固步自封却是不争的事实。从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到1744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皇家海军战舰的定制三十年不变。海军部制定的《1719年定制》(The 1719 Establishment)在二十多年间只有细微的变动,英国战舰因此被法国西班牙的新型战舰迅速赶超。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并非技术落后,而是英国议会政治的保守和短视。无论海军理事会还是军械理事会,都对技术革新不感兴趣,因为铢锂必较的议会从来不愿在这上面花钱。英国政客们仅仅满足于纸面的兵力优势,只要皇家海军拥有足够数量的70门炮以上战列舰便万事大吉,没有人关心战舰的尺寸和性能,以及舰炮的口径。9 t$ ]  |, @) T" Q: B& k0 y" B
    8 Y5 c# G: A" n- p
    1739年英国和西班牙之间因贸易纠纷爆发的一场战争,却给皇家海军敲响了警钟。1740年4月间的一场海战中,三艘皇家海军的70门炮战列舰围攻一艘西班牙70门炮战列舰,经过六个小时的苦战才迫使对手投降。战斗中西班牙战舰的火力之猛让英国人大吃一惊。此后海军部咨询高级将领改革战舰规格,随即出台《1745年定制》。新定制依然未能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继承了旧定制的种种弊端,战舰吨位和舰炮口径只是略微增长。
    / _, c7 }, d2 a. s1 s; i# n: O
    : S) g6 ~% s7 `9 G  z, d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747年爆发的两次菲尼斯特角海战彻底暴露了英国战舰定制的保守落后。这年5月的第一次海战中,法国新型74门炮战列舰“无敌号”(Invincible)为了掩护舰队主力撤退,单独挑战六艘英国战列舰,战至舰上绝大多数官兵非死即伤才降旗投降。英国舰队司令安逊对“无敌号”的强劲战力深感敬佩,不但亲自上舰受降,还指示海军理事会派专家仔细考察这艘战舰。结果让海军部高层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2 I; z$ n4 T$ S& D
    0 J! b+ p# w4 R) U( b& c“无敌号”长52米,宽15米,吃水6.5米,排水量将近1,800吨,装备36磅火炮28门,18磅火炮30门,以及8磅火炮16门。“无敌号”无论吨位还是火力都超过英国90门炮的二等战列舰,最令人担忧的是“无敌号”代表法国海军主力舰的定制,同一档次的英国70门炮三等战列舰各项指标都望尘莫及。英法战舰火力的差距源于吨位的差别,而吨位越大造价越高,没有足够的军费一切争论都是枉然。海军部于是掀起一场追赶法国的政治运动,动员舆论压力逼迫议会拨款建造新式战舰。安逊出任首席海军大臣以后,立刻给海军理事会人事大换血,提拔斯雷德(Thomas Slade)为总建造师,开始大规模仿造法国的新型战列舰。此后三十年,排水量1,700吨左右的74门炮战列舰成为皇家海军的主力舰。
    / c  f- I2 R! s! W! i 1 r. ~5 r4 R, N8 S' D- y8 _. o1 }
    1784年,法国数学家波尔达(Jean Charles de Borda)出任海军舰船总监,重用舰船专家萨内(Jacques-Noël Sané),主持了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造舰计划。萨内是帆船时代最伟大的建造师之一,他为法国海军设计了全新的一、二、三等战列舰,无论吨位还是火力都全面超越英国同等战舰。萨内的成名作是1790年下水的118门炮一等战列舰“海洋号”(Ocean),虽然排水量超过5,000吨,但机动性能堪比巡洋舰。萨内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设计了“悍勇级”战列舰(Temeraire Class)。这款新型74门炮战列舰排水量2,900吨,舰炮配置为36磅火炮28门,24磅火炮30门,8磅火炮16门。“悍勇级”战列舰相比皇家海军的74门炮战列舰,吨位大70%,火力强20%。此后二十年,法国总共建造了“悍勇级”战列舰107艘,开创一项世界纪录。1793年英法重新开战以后,皇家海军俘获数艘“悍勇级”战列舰,再次为之震撼。1798年以后英国新建的三等战列舰几乎都是“悍勇级”的翻版。0 f$ u7 t& e+ ^! X1 B8 X6 t

    * B  T. h1 V, h9 s' ~$ F) g . p" x/ _0 B* O- i- v5 j8 F
    法国“悍勇级”战列舰
    * t; h/ g: A' E7 r4 n% _3 m
    ! G: U! ~! J/ ]" w4 M: E0 S( m/ |
    法国战舰的设计优势却未能转化为战术优势。十八世纪英国战舰的吨位和尺寸一直落后于同等法国战舰,但使用的木料厚重结实,经过长时间的干燥处理,木板接合牢固,桅杆、风帆、索具等等的质量都无与伦比。英国战舰的建造理念是结实耐久,维护费用低廉,能够经受风浪和战火的考验。反观法国战舰,虽然设计精巧,线条优美,但使用的木料轻薄,结构脆弱,抗风浪能力不强。法国布列斯特舰队司令罗吉弗尔(comte de Roquefeuil)在1771年抱怨道:“那些建造师都是骗子。他们造的船很长很轻,结构脆弱,因为他们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一切。新舰下水以后的首航如果表现优异,建造师的名声就得到了保证。然而短短几年以后这艘战舰就需要花费巨资重建才能编入战斗序列,而当初引以为豪的速度优势早已丧失。”
    ! a- q+ F; a0 p( {# i
    ( E' S$ Q% u- R8 R9 g虽然英国造船业的设计理念不如法国同行先进,但英国战舰在别的方面却领先潮流,取得了难以撼动的战术优势。
    / D; m0 R: Z" k- n' H! |
    ; L- T# }& _& T. r% _' m; u7 f最值得一提的当属火炮设计。帆船时代的舰炮设计自从十七世纪初期定型,其后两百多年没有质的飞跃,但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大幅度提升了火炮的战斗力。十八世纪中期,英国人发明了火炮燧发机。这其实将燧发火枪的击发装置放大以后安装在火炮上,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战术影响深远。此前的舰炮仍然依靠火绳点燃炮顶火门,从点火到发炮往往有几秒钟的延迟,使得火炮瞄准成为徒劳之举。燧发机消除了发射延迟,而且炮手可以站在火炮后面瞄准以后拉绳击发,极大提高了火炮射速和精度。由于燧发机无法在现有火炮上安装,皇家海军从1745年开始逐步更换燧发火炮,以四十年之功才基本完成换装。法国在这方面起步很晚,直到拿破仑战争结束还未能全部换装。英法争霸的收官阶段,皇家海军的炮火无论射速还是精度都远远高过法国海军,官兵训练水平高固然是主要原因,燧发机也功不可没。
    ; o0 X' o0 F3 v 5 b& K; N! D: L0 D9 R+ w" \7 w. n3 {
    皇家海军另一项火炮技术革新却是纯属偶然。1759年,卡隆(Carron)炮厂在苏格兰开业,几年后专为商船设计了一种火炮,冠名卡隆炮(Carronade)。卡隆炮的炮身长度只有相同口径舰炮的一半,加上火药用量少,因此份量很轻。一门36磅长身管舰炮往往重逾三吨,而36磅卡隆炮重量却不到一吨。卡隆炮的射程只及长身管舰炮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几百码的有效距离,但后座力也弱,操作方便,最重要的是近距离杀伤力非常强劲。因循守旧的军械理事会自然看不上这个怪胎,卡隆炮很多年都未能登堂入室,跻身火炮甲板。多亏了首席海军大臣桑维奇慧眼识珠,挑选几艘战舰试用卡隆炮,结果取得令人瞠目的战绩。
    5 N7 ?/ B; `: K; H' a- N1 c$ g% b# o/ U5 j! b5 H

    % _" |6 o0 ~* U
    & Z' z6 ?- F& L$ Z) W" Q- s' E1782年,装备卡隆炮的高龄战舰“彩虹号”(Rainbow)以猛烈的炮火逼迫法国最新型巡洋舰“黑贝号”(Hebe)投降,立刻引起轰动。此后卡隆炮迅速装备皇家海军各级战舰,基本取代了船楼的小口径舰炮。卡隆炮的口径往往比标准舰炮大一号,英国莱达级(Leda Class)巡洋舰装备的舰炮为18磅,装备的卡隆炮口径却几乎大一倍,弹丸重量为32磅。很多战列舰甚至装备了68磅卡隆炮,近战时发射五百颗弹丸的霰弹筒,对准敌舰尾部一炮轰去,便能荡平敌舰火炮甲板。卡隆炮在不牺牲战舰机动性的条件下极大地提升了火力,成为皇家海军的杀手锏。9 |9 E/ ?8 c3 f* I; h
    9 E" N% m# n3 \& c* p* d0 A
    最关键的一项技术革新却与火炮和战舰的设计理念无关。对于帆船时代的战舰来说,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敌人的炮弹,而是附着船底的贝类。这种俗称“船虫”(Shipworm)的海洋生物擅长在木头里打洞,能够将船底蛀蚀得千疮百孔,导致严重破损。此外长期出海的战舰船底还会附着水草,越长越多,使得船速越来越慢。人类自从有航海史以来,一直在寻求各种对策抑制船虫和水草的生长,但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性,效果都不够理想。各国战舰只能定期返回港口清理船底,不但耗费人工,还往往贻误战机。
    3 W0 W; q( M9 z* {7 m , e2 L% U/ o" K0 \7 w6 l, [
    十八世纪的欧洲是科学昌明的时代,冶金和化学发展迅猛。大概在1750年前后,英国开始试验用铜皮包裹船底,以杜绝船虫和水草的附着。1761年,皇家海军巡洋舰“警钟号”(HMS Alarm)在整个船底敷设铜皮,然后出海巡航两年以后回来检验,发现防护效果极佳,船底没有发现任何异物。然而新问题很快出现,包裹船底的铜皮几年以后开始剥离脱落,原因是固定铜皮的铁钉因电解作用而逐渐腐蚀,最终断裂。科学家经过多年试验攻关终于找到对策,1786年皇家海军开始用铜锌合金钉代替铁钉固定船底铜皮,解决了这个问题。
    6 O* Z" h$ c. `6 h
    # S  h& C' h: d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以后,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向英国宣战。皇家海军面临严峻挑战,舰队出海作战越来越频繁,时间越来越长,定期清理船底便成了奢望。海军部因此决定用铜皮包裹所有战舰的船底。到1781年为止,共有96艘战列舰、115艘巡洋舰、182艘其它军舰置备了铜底,成为世界上第一支“铜底”舰队。
    4 b/ I1 j- S$ i4 x4 Z  k. t# K) h1 s# l- s
    , S  a, J3 S' X: `) l* t1 X% i. N5 b
    英国“铜底”战列舰阿伽门农号模型$ y4 `5 G! l' C( r1 S

    & w; `2 O) r6 L; [6 n& ?. L( R铜底给战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战术优势。帆船时代的建造师费尽心思改良船体线条,以取得较高的航速。法国在这方面领先潮流,涌现了一大批精通“水动原理”(Hydrodynamics)的设计师。法国战舰素来以优美流畅的线条著称于世,然而相比英国战舰速度优势并不明显。法国海军将领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归咎于本国战舰的建造质量低劣。这其实是十八世纪科学界的一个认识误区。帆船时代的航速通常低于十节,这个速度条件下战舰航行的最大阻力来自船体表面和水的摩擦力,而与线条无关。铜底战舰因为船底表面光滑,阻力远远小于普通战舰。皇家海军战舰置备铜底以后,速度往往莫名其妙地猛长。这个意外之得颇让海军理事会的专家们摸不着头脑,只关心实战表现的将官们自然欣喜若狂。
    9 O9 ^4 [3 L6 d# B7 S) ]
    8 C4 I' A" m/ i0 [4 M8 G; ~十八世纪后半页,法国、西班牙屡次联手对抗英国,法西联合舰队也经常取得对皇家海军的压倒优势,却始终不能转化为胜势。皇家海军以掌握制海权为宗旨,以摧毁敌国海上力量为目标,以舰队会战为方针。英国战舰的设计并非先进,但取得了性能指标、战术原则与战略使命的高度一致。反观法国、西班牙战舰,虽然具备很多优点,却无法在战斗中发挥作用。归根结底,战舰不是一具空壳,而是战略思想和战斗精神的载体。法国海军想要战胜对手,仅仅依靠先进设计远远不够,还必须改进体制、提高组织纪律性和训练水平。然而直到法兰西帝国土崩瓦解,法国海军都未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军事奇才拿破仑可以打造一支所向披靡的陆军,却对海军束手无策,徒唤奈何,而法国海军的颟顸无能最终断送了拿破仑的欧陆霸权- y+ ^$ e9 b: X% m7 w) o# N
    + z' U7 T/ f8 K7 ?
    . S6 m# w$ G+ e  }5 W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28 学识 +7 收起 理由
    煮酒正熟 + 18 + 5
    MacArthur + 6 + 2
    燕庐敕 + 4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59#
    发表于 2012-10-6 02:3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cArthur 于 2012-10-5 13:37 编辑
    6 n: P! ~6 ^4 N: g3 v
    史鉴 发表于 2012-9-20 21:22
    $ O* C; o8 @3 l. r  {6 G法国布列斯特舰队司令罗吉弗尔(comte de Roquefeuil)在1771年抱怨道:“那些建造师都是骗子。他们造的船很长很轻,结构脆弱,因为他们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一切。

    $ W. U$ ~! w$ l  S7 C# k大笑。。。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法国人这个民族性格还真是鲜明啊。。。 虽然在大海上英国人是以“见敌必歼”著称,但是在欧洲大陆上,法国陆军才是“刺刀冲锋”战术的鼻祖,一向讲究冒死冲锋,白刃却敌。。。 苏沃洛夫的“子弹是懦夫,刺刀是好汉”已经是拾人牙慧了。。。 志愿军在砥平里碰了硬钉子,主要就是没有料到法国人胆敢白刃夜战,死战不退 - 这要是美国人,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 M8 \! |9 }8 G

    ( z( g6 u6 X$ E/ J法国的坦克,也是以速度快、火力强而装甲薄弱著称 - 他们的设计理念,就是以快速的机动、强大的火力,先发制人 -- “攻击是最好的防御”么。。。 在这种思维下出来的坦克,比方说AMX-30,成了“薄皮大馅”的典型
    . o" q4 b' {& k7 {7 u7 y+ B- b9 X& p2 Z! d/ a
    作为六十年代的主战坦克,前主装甲只有区区80毫米厚,相对于所有其他主要大国的坦克都是两百毫米以上的装甲,简直就像一个笑话。。。
    ; A5 O" R. g1 M2 b: `
    0 |- X/ x& n) @& B5 g8 X' ^/ Q
    归根结底,战舰不是一具空壳,而是战略思想和战斗精神的载体。法国海军想要战胜对手,仅仅依靠先进设计远远不够,还必须改进体制、提高组织纪律性和训练水平。

      w6 R! r3 ]9 X: m# y! }法国人不缺精良的设计,不缺水平高超的水手,不缺勇猛精进的将军和舰长 -- 他们的体制到底在什么地方比不过英国人呢?难道真的是需要枪毙上一两个海军上将?' v! Y- F8 @( F# L9 }8 \
    9 B6 Z1 }/ d1 H& O) }* |
    7 Y! W7 }/ |7 q7 L" w
    ) y2 _2 ~- \) _, v- x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7-7 20:03
  • 签到天数: 525 天

    [LV.9]渡劫

    60#
    发表于 2012-10-6 21:41:10 | 只看该作者
    日不落帝国的确名不虚传,英国有海盗的传统,这个可能也有关系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7 19:59 , Processed in 0.05336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