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90|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英帝国的崛起之六:海上霸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0:15: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 g( x: Q+ W4 M% U& ~  z0 ]# N
舰队将官无论何人,倘若因为胆怯、疏忽、或心怀不满,在战斗中擅自撤退或畏缩不前,或未能竭尽全力履行义务,俘获、击沉每一艘敌舰,以及协助、营救每一艘皇家海军和盟军战舰,经军事法院判决有罪以后,将被处以极刑。

) ^* @6 F4 q8 {. b0 s% H- q8 r
3 |# S$ }( f! N. P- ]        ---《1749年战争条例》第十二条
3 N# F# H5 u8 I+ W% K : s- K' u) I9 [, b( |

# [" B" P4 C' Q6 T  g7 [2 E$ @) R$ p1756年6月的一天,忧心忡忡的英国首相纽卡斯尔公爵找到海军部司库道丁顿,向他通报了米诺尔卡陷落的消息。道丁顿大吃一惊,问道:何至于此?难道拜恩将军没有跟法国舰队交战吗? 纽卡斯尔于是抱怨英吉利海峡的防卫空虚,无法抽调更多的战舰,造成拜恩的地中海舰队实力孱弱。道丁顿追问:您为什么没有做好准备?为什么没有动员更多的战舰和官兵? 纽卡斯尔面露尴尬之色,说因为首席海军大臣安逊声称拜恩舰队足以击败地中海的任何一支法国舰队。道丁顿察言观色,已经明白纽卡斯尔此刻但求自保。4 F, t( N- F# _) c
% j0 z, Y, ], a, f; V; v  D
米诺尔卡海战的全部细节浮出水面之前,英国内阁已是一片惶然。6月20日,国务大臣福克斯向道丁顿抱怨说,一旦出事政府高层总是众矢之的。道丁顿冷笑道:不错,除非他们能找到一个替罪羊。 福克斯眼睛一亮,问道:您觉得公众能够被说服,相信这是他的责任吗? 道丁顿当然明白福克斯所指何人,心中颇有悔意,因为拜恩的父亲是他的老朋友。
. k; ]0 `1 y/ F- ~& }4 V" q ) T8 ]8 Z" z- K' Q9 T+ m
纽卡斯尔内阁于是统一口径,将责任全部推到拜恩头上。海军部尚未接到拜恩的正式战报,就着手解除他的指挥权。6月16日,拜恩的战报抵达伦敦,被海军部删改得面目全非以后刊载于《伦敦公报》,立刻引起群情激愤。来自英国各地的请愿书雪片一般飞进伦敦,要求政府追究米诺尔卡沦陷的责任;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走上街头,焚烧装扮成拜恩模样的稻草人;拜恩在赫特福德郡的议员办公室遭到暴民打砸抢;英国城镇大街小巷流传着辱骂拜恩的民谣。拜恩尚未归来接受审判,就已经成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罪魁祸首。面对汹汹民意纽卡斯尔胆战心惊,接见伦敦市民代表时脱口而出:当然,他应该立刻接受审判,应该直接送上绞刑架。
: T- l/ A- q) `$ e% S+ C3 @% ^
% t! T& e/ A! i) z/ Y2 f& K/ C米诺尔卡陷落引发的政坛风暴很快席卷唐宁街,内阁成员为了推卸责任不惜相互攻讦。拜恩尚未受审,纽卡斯尔内阁便告垮台。1756年10月,福克斯和纽卡斯尔相继辞职。德文郡公爵领衔组阁,皮特出任国务大臣。新内阁对拜恩的态度相当友善,皮特要求下议院立案调查上届政府丢失米诺尔卡的责任。拜恩的命运似乎出现转机。然而英王乔治二世并不信任新内阁,对拜恩也充满敌意,因此制造了一个政治僵局。
" A5 m* ^4 F/ Z& ]& O% L - M% E$ m) p1 B
1756年12月27日,已被关押五个月的拜恩终于走进军事法庭。审判持续整整一个月,最终法庭认为胆怯避战心怀不满等控罪不成立,但宣判拜恩未能竭尽全力救援米诺尔卡。按照《1749年战争条例》第十二条,拜恩将被处以极刑。没有人认为这个判决真的会得以执行。军事法庭全体成员在判决书的结尾恳请有关方面赦免拜恩,其中几位提请上议院推翻死刑判决,然而提案未能通过。拜恩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英王乔治二世的手里。
3 J2 a+ {" S) j " ^7 }# J1 }' N% i
国务大臣皮特和首席海军大臣坦普尔为此求见英王乔治二世。皮特开门见山请求国王赦免拜恩,表示这是下议院的普遍诉求。七十三岁高龄的乔治二世并未年老昏聩,反唇相讥道:您曾经教导过我,要在下议院以外探求民意。 坦普尔傲慢地递交了海军部的赦免请求,将拜恩的所作所为与乔治二世在欧登纳德战役的表现相提并论,言下之意很明显,既然乔治二世曾经临阵脱逃,就应该对拜恩同病相怜。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乔治二世顿时面红耳赤,恼羞成怒。拜恩的生路就此断送。
6 I1 D6 x" ]0 ]  ^( X* F  I" ] 4 }8 o1 A( i% q
1757年3月14日,拜恩在朴茨茅斯港自己的旗舰甲板上被行刑队执行枪决。伏尔泰对此有一句著名的评语:这个国家时常需要枪毙一名海军上将以激励其他的人。
" c2 @# y& y+ O$ [# K2 l9 y! x( ?# v
; D/ u2 p$ S! l( p8 [* Q) ^9 C( u& \, V) y" G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32 学识 +10 收起 理由
水风 + 8 + 3
MacArthur + 10 + 3
橡树村 + 8 + 4
老票 + 6 先付定金~ 期待更多的后续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8-3 10:49:20 | 只看该作者
乔治二世在欧登纳德战役有什么临阵脱逃的典故吗?我还以为乔治二世没有亲自指挥战争的经历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8-3 15:37:29 | 只看该作者
老史这是在玩“倒叙”的修辞手法啊!, Z( v" _* ~) p4 A0 V! x. i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4 05:41
  • 签到天数: 1013 天

    [LV.10]大乘

    地板
    发表于 2012-8-3 16:30:1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呀 虽然这个道理已经懂了 但看着史鉴兄的大英帝国崛起系列还是感叹2 x) m( k0 E  D% l- K9 |2 R
    有好几次 我都以为已经崛起了 看到后来才知道没有9 @8 b$ Y# _6 e; |) v- g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 马太效应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9-13 10:09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5#
    发表于 2012-8-3 18:34:18 | 只看该作者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8-3 15:37 : T2 b; I$ T2 g, }! ]8 l' l1 C8 C7 n
    老史这是在玩“倒叙”的修辞手法啊!

    . l+ }/ r- Y! `老史的倒叙功力非常深厚,就算他每篇文章都这样写,我还是每篇文章都看得很入神,无可奈何啊,哈哈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1-14 09:42
  • 签到天数: 4 天

    [LV.2]筑基

    6#
    发表于 2012-8-4 09:30:55 | 只看该作者
    这事情啊,其实就是官僚系统找人背锅。任何时代都会有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9:39:21 | 只看该作者
    领班军机 发表于 2012-8-3 10:49 5 [& `% I6 _- ]1 K+ f& ~
    乔治二世在欧登纳德战役有什么临阵脱逃的典故吗?我还以为乔治二世没有亲自指挥战争的经历呢 ...

    3 I/ j5 y" f7 ?" p  q! b欧登纳德战役是1708年,当时还是王储的乔治二世只有26岁,作为骑兵军官参加了战役。战役期间他所在的部队抵挡不住法国骑兵集群的逆袭,被迫后撤。乔治二世即位以后指挥了1743年的德廷根战役,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亲临战场的国王。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9:43:49 | 只看该作者
    ccqi 发表于 2012-8-3 16:30
    9 }# ]# _$ q" f9 u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呀 虽然这个道理已经懂了 但看着史鉴兄的大英帝国崛起系列还是感叹+ r* ~7 ?" [& b- r. s
    有好几次 我都以为 ...

    * X( T8 U0 B$ D0 K2 q$ H/ z6 y4 k1704年布伦海姆战役以后,英国算是公认的欧陆强权之一,但大英帝国的霸权要等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才真正确立下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9:45:16 | 只看该作者
    晨池 发表于 2012-8-3 18:34 & I# H" P- @( }& u3 V: |# y
    老史的倒叙功力非常深厚,就算他每篇文章都这样写,我还是每篇文章都看得很入神,无可奈何啊,哈哈 ...
    % C3 ?' t) ^% N' N
    我自从八年前开始写东西,就是这个路子,一招鲜吃遍天。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9:47:40 | 只看该作者
    马克西姆 发表于 2012-8-4 09:30 9 k$ L, x( s4 Y0 P$ a. V
    这事情啊,其实就是官僚系统找人背锅。任何时代都会有的。
    ; ^% q% E2 x: B4 j2 k
    十八世纪的英国官场实在是乌烟瘴气,腐败成风,买官贿选都是家常便饭,但大英帝国的霸权就是在乌烟瘴气之中竖立起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9:54:03 | 只看该作者
    , d# u6 s5 L' i+ `* m
    1. 战术教条
    4 T- J1 ~1 y: I% r7 O
    9 t* u( ~. d. F
    : I; L6 S- q& E- \
    . {9 p4 X5 {# u0 U0 }6 M$ |( t& l( Z) E
    十八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头戏是英法争霸,而英法两国海军领衔主演了帆船时代绝大多数的欧洲著名海战。从1689年到1815年,英法之间爆发了七次大规模战争。大联盟战争(1689-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3)是法王路易十四挑起的欧陆角逐,英国通过这两场战争脱胎换骨,跻身欧洲强权之列。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48)和七年战争(1756-63)的主战场依然在欧洲大陆,但英法之间的一系列海上较量确立了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而法国为了洗雪战败的耻辱,不惜全力介入美国独立战争(1775-82),终于挽回了脸面。这场昂贵的战争却引发法国财政危机,导致波旁王朝的颠覆。英法争霸的收官阶段是法国大革命(1793-1802)和拿破仑战争(1803-15),大英帝国的欧洲霸权最终崛起在法兰西帝国的废墟上。3 x& @' m: i4 Z0 B
    3 J& J6 d) y" I2 d6 ?/ H
    英国能够在这场持续百余年的争霸角逐中胜出,应首先归功于其地理优势。英吉利海峡如同天堑横亘在欧陆强权面前,任何一支敌军如果无法渡过英吉利海峡,便不能入侵英伦三岛。因此英国能够将绝大部分防务经费投入海军,而不必担心国土防御的问题。反观法国,陆军从来都是国防的重中之重,军费开销上海军往往只能分一杯羹。这个战略劣势在十七世纪还不明显,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经济总量是英国的两倍,财政收入是英国的五倍,财大气粗的路易十四不但养了一支四十万人的陆军,还置办了一支实力堪比英荷的海军。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的迅速增长,同时谋求欧陆和海上霸权的法国越来越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此十八世纪的法国海军再也未能重现路易十四时代的荣光。& @) d8 e$ o7 n* j

    % ?9 d/ X% t  P; M( O/ I' h& g法国的另一个地理劣势也相当致命。由于伊比利亚半岛的阻隔,法国拥有两条海岸线,因此不得不将海军分割成为两支舰队 - 大西洋舰队驻扎布列斯特港;地中海舰队驻扎土伦港。法国海军单凭大西洋舰队,根本无力争夺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法国海军无法控制英吉利海峡,陆军便不能跨海入侵英格兰;法国不能入侵英国,便无法一劳永逸地消除英国的威胁。因此英法争霸的百年大计,取决于法国两支舰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合兵一处。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法国在这一百多年间策划了五次跨海入侵英格兰的军事行动(时间分别是1692年、1759年、1779年、1797年、1805年),法国两支舰队只成功会师了一次,充分体现了帆船时代通讯条件和指挥系统的局限性。1779年夏天,法国地中海舰队终于冲破皇家海军的重重阻拦,与大西洋舰队会师,暂时控制了英吉利海峡。不幸的是此时天花和坏血病在大多数军舰上肆虐,迫使法国海军无功而返。+ v5 m& C5 a. Q7 Y4 f
    1 m, i7 ?8 \# @6 |' g7 p* f
    英法之间的海上争霸,与此前的英荷争霸迥然不同。荷兰的地理劣势决定了三次英荷战争的主旋律必须是舰队会战。英吉利海峡是荷兰的生命线,英国只有控制英吉利海峡,才能阻断这条生命线;荷兰只有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才能保证这条生命线的畅通。英荷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皇家海军攻击性十足,一直以消灭敌方舰队为最终目标。法国海军最初也效法荷兰,寻求海上决战。1690年7月10日的比奇海德海战(Beachy Head)中,图维尔(Anne-Hilarion de Tourville)率领70艘法国战列舰击败了54艘战列舰的英荷舰队,击沉敌舰16艘,赢得了法国海军空前绝后的胜利。短短两年之后,英荷舰队便卷土重来,在巴弗勒尔角(Cape Barfleur)重创图维尔的法国舰队,击沉法舰15艘。! V4 W( k/ V) g0 _

    ; R8 D/ p' ?1 k/ i) ^% _0 z7 z! f) a1695年,法国军事家沃邦元帅撰写了《游击备忘录》(Memoire sur la Course),影响了此后一百多年法国海军的战术思想。沃邦在书中认为战列舰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战绩完全辜负了国王的期望。 他认为法国海军应该抛弃舰队作战(guerre d'escadre)的理念,而专注于游击作战(guerre de course),即以海军巡洋舰为基干,组织私掠船队出海袭击英国商船,打击英国的海外贸易。法国战列舰的任务不是出海决战争夺制海权,而是作为战略威慑,迫使英国海军集结力量与之对峙,而无暇为英国商船提供护航。0 m/ ^7 T5 v# L% w1 _+ S* j

      Q4 z" _; L( T' J0 U十八世纪历次战争中,法国掳获的英国商船数量相当可观:大联盟战争是4,000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4,500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3,300艘;七年战争4,000艘。虽然法国的游击作战战果累累,却无法影响战争的结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法国掳获的英国商船多达11,000艘,却只占英国海商船队总吨位的2.5%。海上游击作战的劳而无功迫使拿破仑强制施行大陆体系打击英国经济,不许英国商船进入欧洲港口。这项政策直接导致法俄关系的破裂,成为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导火索。! `' @. u- ^; s4 s1 M$ r7 s9 z# S/ X
    # q* Q7 D, K) u8 A& `
    游击作战战术思想也导致了法国海军将领缺乏舰队会战的心理准备。海战中法国舰队往往自动选择下风向,以高射角发炮破坏敌舰的风帆桅杆,而随时准备脱离战斗。除非有明确指令,法国舰队基本不会主动寻求决战。拿破仑曾经感慨说,法国海军最大的问题是将领贪生怕死,这个评价相当不公,因为无数战例证明法国将领的勇敢精神不输对手,只不过他们所灌输的战术思想迥然不同。
    4 ?+ M' l' @# C
    2 [3 N/ N) M( @5 M6 v% o" S+ B) ]无独有偶,十八世纪英国皇家海军也犯了画地为牢的错误,制造了束手束脚的战术教条。- C8 [# @3 m5 t9 a8 J" G7 P

    ) ?) j* T! ~; M# G1 ?从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到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将近一百年间皇家海军总共进行了26次大规模海战,其中8次追击战全部决出输赢,18次舰队会战只有3次决出输赢,这充分体现了帆船时代盛行的战列线战术的弱点。这个持续百余年的战术僵局着实令人费解。因为早在1697年,一位名叫奥斯特(Paul Hoste)的法国耶稣会教士出版了《海军的艺术》一书,就总结了三种击破战列线的海战战术:+ a* D# |; m3 H

      C" e& D" O* ?4 g' K·      集结:我方缩短战列线的间距,集中力量攻击敌方战列线的一段,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其余战舰拉大彼此间距,担任牵制敌方火力的任务;
    4 N# d# x9 t0 Q1 [·      包抄:我方的战列线绕过敌方战列线的一端,对敌舰队局部进行两面夹击;( |9 [5 [5 ^* C9 _- y
    ·      突破:我方的战列线整体或部分突破敌方的战列线,以求获得两面包抄和以多打少的局面。1 N0 n( X( a3 h  N  a; }4 U
    . v& m6 W! G) H+ ?5 e
    比奇海德海战中,法国舰队就成功贯彻了包抄战术。此役法国舰队前队横越英荷舰队的前进方向,然后绕到对方战列线的另一侧实施夹击,结果赢得大捷。1702年,法国舰队和英荷舰队再战西班牙港城马拉加(Malaga)海外。此役法国舰队试图故伎重演,包抄英荷战列线的前端不果,又试图突破英荷战列线中央,都遭到有备而来的英荷舰队挫败。双方激战整日,各自发炮十万余颗,伤亡两千余人,但战舰无一沉没。最后英荷舰队弹尽,主动撤离战场。此战以后,英法两国的海军将领不约而同总结出一条战术原则,那就是竭力保持己方战列线的严整,坐等对方不支撤退而投入追击。+ U' B3 N3 E/ M9 Y. ^

    9 Y" [( m* ~2 }2 B5 o) u- s马拉加海战之后八十年,再没有一位海军将领敢于在战斗中包抄或突破对方的战列线。这期间英法海军进行了14次舰队会战,几乎都是以两条战列线并行对齐的方式较量炮火,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英国海军名将圣文森特伯爵评论道:两个实力相当的舰队永远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战果,除非双方都想一战定输赢,或者其中一方的司令官瞎指挥搅乱了自己的战列线。
    % G# ]& @( `! j; M
    4 I1 O: `4 h- _& {2 [$ i- j& W7 S造成这种战术僵局的原因之一是英国海军部颁布的《皇家海军作战训令》,又称《印行作战训令》(Printed Fighting Instructions)。《皇家海军作战训令》于1653年问世,此后经历数次补充修订,到十八世纪初期固定下来,由海军部印刷发行,成为皇家海军将官人手一本的战术指南。# ?1 ]8 n: C* E$ g
    4 Y1 z. \+ ^' t  d4 }
    1702年版《印行作战训令》着重强调保持战列线的纪律性。第17条规定占据上风向的英国舰队遭遇来犯之敌时,必须迎上前去,直至前队与敌后队对齐,后队与敌前队对齐,然后同时掉头转向,与敌并行交战;第19条规定如果英国舰队处于下风向,而且已经组成一条战列线,则己方前队应与敌前队保持一致航向,逐渐逼近接敌;第21条明令禁止英国战舰脱离战列线,直至敌舰队被摧毁或者逃散。约克公爵主持编篡的1672年版《作战训令》中有关突破敌方战列线的条款,1702年再版时遭到删除。
    5 k6 L. C$ U% ]2 i2 ?' x5 C: ?2 C# D7 f
    " W6 U' b# E% B' `! c8 C9 f# b值得一提的是,《印行作战训令》并非必须遵守的军令,而是行政管理的权宜之计,免得每一任海军司令另起炉灶制定一套大相径庭的训令,造成战术思想的混乱和训练的不便。事实上《印行作战训令》未经海军司令签字下发之前,根本不具有任何约束力。而历届海军司令都有权对《印行作战训令》进行删改增减。《印行作战训令》僵化成为战术教条,始于1744年的土伦海战。' b" R* O  _- z$ F; f
    & T& ~* X* T% }: t
    1740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以后,英国向西班牙宣战,法国名义上保持中立。1744年2月,12艘西班牙战舰逃进法国土伦港避难,皇家海军中将马修斯(Thomas Mathews)率领30艘战舰接踵而至,封锁土伦港。因为预期法国随时会参战,英国海军部给马修斯的命令,是一旦法国海军护送西班牙舰队出海便发动攻击。几天以后,15艘法国战列舰果然一马当先,驶出土伦港,后面紧跟着12艘西班牙战列舰。法国舰队司令德科特(Bruyere de Court)的任务是冲破英国海军的封锁,但绝不率先向英舰开火。4 F9 S8 K% u2 z" K1 a; v1 Q* X* y
    9 ]. ^# u; o) W7 m3 q, n
    由于英舰出海已有数月,船底长满贝壳,与法舰相比速度处于劣势。法西舰队扬帆疾行,眼看就要绝尘而去,马修斯的舰队前后脱节,尚未排列成一条战列线。2月11日中午,急不可耐的马修斯不等后队跟上来,便挂起攻击的旗帜。结果英国舰队的前半段和法西舰队的后半段接战,马修斯的后队直到海战结束都未能投入战斗。最初英舰队占据上风,俘虏了西班牙战舰皇家腓力号,但德科特很快率领法国舰队掉头杀了一个回马枪,不但夺回皇家腓力号,还重创了围攻的英舰。没有后队支援的马修斯寡不敌众,只得撤离战场。9 Q9 N9 c0 `) K2 D
    6 \( U( F2 _* E& F  L2 u+ r
    实力明显占优的皇家海军竟然无法击败对手,战报传到英国,舆论立刻沸腾。地中海舰队司令马修斯、副司令莱斯托克、以及十一位舰长被送上军事法庭。虽然针对马修斯的十五项指控大多无法定罪,但法庭认为马修斯未能在组成战列线之前贸然接敌、在他的前队未能和敌舰前队并行时便发起攻击、自率旗舰攻击皇家腓力号而不顾他的前队遭受优势敌人的围攻等等罪名成立。马修斯因此被开除军职扫地出门,遭到同样处罚的还有其他七位舰长。4 U8 Y- R2 |' }% s( A

    / z0 K3 d) o6 m) }* F这次审判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从此以后皇家海军将领如履薄冰,一丝不苟地遵循《印行作战训令》。1749年,英国下议院修订1661年颁布的《战争条例》(Articles of War)以严肃海军军纪。《1749年战争条例》只有三十二条,却包含二十四项可判死刑的罪名,其中十二项竟然是死路一条,连军事法庭都无权量刑。大概没人料到,《1749年战争条例》颁布八年之后,便将一位海军上将置于死地。" p5 n6 d9 Q) A; a
    , K5 R1 l* z. r
      ]$ S# z4 J% T" u$ J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6 学识 +7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8 + 3
    橡树村 + 8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8-8 11:42:24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8-7 19:54 - V; G1 ?; r# u3 p, m
    1. 战术教条

    8 H+ l: L/ ]. M1 y8 @, x# n  C8 n) }当时军舰很难击沉是因为火炮使用的都是实心炮弹吧,当时军舰上有没有装备开花弹的臼炮呢?如果有使用开花弹那时的木质战舰应该很容易就击沉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8-8 15:31:5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战术教条只是海军战术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毕竟部队作战要有明确的战术纪律,否则轻则各自为战,重则四散奔逃。当有更好的战术在实战中发展起来,战术教条才会发生变革。" z, P% m) [2 o( j: W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1-14 09:42
  • 签到天数: 4 天

    [LV.2]筑基

    14#
    发表于 2012-8-8 16:15:01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8-8 09:47 " \( m- J* L2 y% j2 z4 X
    十八世纪的英国官场实在是乌烟瘴气,腐败成风,买官贿选都是家常便饭,但大英帝国的霸权就是在乌烟瘴气之 ...

    # c" U& ]  u0 N. r/ i的确如此。看事物的发展还要看主要矛盾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9:29:54 | 只看该作者
    领班军机 发表于 2012-8-8 11:42
    ' D6 b" R% |  u当时军舰很难击沉是因为火炮使用的都是实心炮弹吧,当时军舰上有没有装备开花弹的臼炮呢?如果有使用开花 ...
    # W5 Q$ N* o# n. |" c

    " r) H% i+ `. e! Z6 z臼炮射角过高,主要用于轰炸固定要塞,对付较小的移动目标就力不从心了。因此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舰炮炮弹主要是实心弹,杀伤力有限,战舰经常中弹几百颗还没有沉没。十九世纪中期冶金技术突飞猛进,发明了能够承受舰炮膛压的开花炮弹和可靠的定时引信,才打破了这个局面,促使欧美各国争相发展铁甲舰。* p3 v: f5 _0 x
    9 M0 r8 q6 A5 `; F" S
    开花炮弹上舰之前,皇家海军普及了康格列夫火箭,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舰炮的不足。第一次鸦片战争英舰Nemesis在穿鼻海战中用火箭射中广东水师一艘战船,造成大爆炸。下面是两幅描绘当时战况的图:$ _2 ?1 Z& v. I9 ]2 @# {: o
    + o2 G- a) M0 Z7 d8 `

    3 Q3 E. s5 a# r7 B5 Z/ c- q广东水师战船中弹爆炸,右侧远处江面上的蒸汽船就是英舰Nemesis,火箭的航迹依稀可见。
    0 l9 \7 ?. k1 m: q- M, E1 w& Y1 m
    ) Y5 Z$ M. q0 W! ?$ V+ W
    0 D1 j) G: u9 C; a9 ^+ ]7 u+ e; c1 m7 R& h; t$ L% J' D4 x6 ~
    这是另外一个角度描绘Nemesis的火箭攻击。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9:34:13 | 只看该作者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8-8 15:31
    : Y. q; I/ l4 K8 ?* l我觉得战术教条只是海军战术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毕竟部队作战要有明确的战术纪律,否则轻则各自为战,重则 ...
    , x  S. J# e# u; B* f8 n" ]
    不错,战术纪律相当重要,脱离战列线往往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直到皇家海军的战术素养提升到相当高的层次,能够乱中求胜,才出现战术革新。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8-10 10:22:46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8-9 19:29
    ( D; s) u9 C& x" u+ W8 _臼炮射角过高,主要用于轰炸固定要塞,对付较小的移动目标就力不从心了。因此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舰炮 ...
    ' M4 r8 n! V0 I: m1 }8 D
    史鉴老大真是无所不知啊,而且举例子贴图都是信手拈来。风帆时代军舰对射时的距离也不算很远,而且最后接舷站都靠到一起了,对于臼炮来说这就是很容易命中的目标了啊,完全可以让军舰上装备大量的臼炮,海战时迎着对方的实心炮弹贴上去放榴弹,反正实心炮弹吃几颗自己也不会沉

    点评

    既可以发射实心弹,也可以发射霰弹,发射霰弹后,估计上层建筑就站不住人了,然后再用实心弹锤。和甲午海战一样,速射炮的弹雨+鱼雷。  发表于 2012-8-13 15:38
    不一定是臼炮,也可以是卡伦炮,近战用的轻型加农炮。  发表于 2012-8-13 15:33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1:14:03 | 只看该作者
    领班军机 发表于 2012-8-10 10:22 4 K4 k& j; w* T# k* |
    史鉴老大真是无所不知啊,而且举例子贴图都是信手拈来。风帆时代军舰对射时的距离也不算很远,而且最后接 ...
    3 g4 p  n8 l0 D8 u, x8 o' w! z* ^
    这里肯定有技术性难题,十八世纪欧洲海军早就大量装备炸弹艇(Bomb Ketch),专门用于轰炸要塞,但极少用于攻击敌舰。臼炮的准确性一直成问题,高射角击中敌舰难度很高。
    6 Q( L$ Q4 `  X- P: k# X$ [
    / |' v3 ]8 b( D. z " y3 K9 |0 i3 n9 W  c

    , h& l- L1 m- ^' T, O十八世纪炸弹艇的模型,装备两门臼炮。3 F* L- V6 Z8 q: I) s/ W
    7 Q: Z; s" o" n; B! f3 ^
    4 S8 f/ v% u, x' @4 {3 h

    5 n# S1 C2 \/ D0 K6 t6 m1812年英舰以臼炮轰炸巴尔的摩要塞。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8-10 22:34:02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8-9 19:29
    7 M! ?% x; |& }) i/ Z臼炮射角过高,主要用于轰炸固定要塞,对付较小的移动目标就力不从心了。因此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舰炮 ...

      c& o) n  y( M, ^如果舰炮都是实心炮弹的话,英军当年是怎么攻陷虎门定海这些炮台的,直瞄火炮很难产生杀伤力,而且除非直接命中大炮,基本上炮台上损失的只能是几块砖头,被舰队轰几个小时炮台也不应该有太大的损失,那种电影里出现的一炮打过来就炸开花的场景应该不会出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20#
    发表于 2012-8-12 10:44:18 | 只看该作者
    领班军机 发表于 2012-8-10 09:34
    : s9 ^5 q- N2 K7 C- r* N1 G( x如果舰炮都是实心炮弹的话,英军当年是怎么攻陷虎门定海这些炮台的,直瞄火炮很难产生杀伤力,而且除非直 ...
    ( q4 e2 H, P# f% G' X4 Z
    这里有一篇非常详尽的文章: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技术比较 -- 彼时英军已经大量装备了开花弹和燃烧弹,而清军的火炮虽然重量大,却只能打小弹丸,往往还被英舰舰体(优质橡木制)反弹回来。。。 : O. a- X* S7 O& R

    点评

    正是  发表于 2012-8-13 01:36
    链接打不开啊,刚才搜了一下,是不是刘洪亮写的那一篇?  发表于 2012-8-12 22:09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 22:53 , Processed in 0.064619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