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情感的生命 (读后散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4-3-29 21:20 编辑 2 [% }) o8 Z& R
    / |" Z* J, b0 a- U  C8 Q
    那已经是若干个月之前了,我借了王安忆的一本读书笔记,其中有这篇文字《情感的生命 - 我看散文》
    9 x. A' S3 E  C. E- W* h
    7 V# w5 p, e6 E4 q在网上搜了一下,新浪有位博友全文转载了她的这篇文字,我就先不管这个人是否有版权的问题了,把链接放在这里,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 \4 x0 Q" C3 C$ Z2 Y9 u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4dde30100tfej.html$ n+ T5 k! i% C& k

    ; p& v0 l# i# o- u7 z( }2 c--------------------------------------------------------------------------------------------
    1 g4 G* u# O, W1 j" z# L  [2 p' c4 ~& D
    看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没有完全看懂她的意思,那时我和友人写信还提到了这篇文章,我说,好像王安忆自己也有很多事情没有完全想清楚,至少逻辑上还没有彻底理顺,又一想,或许是我自己没有完全跟上她的思路和逻辑。0 v# H3 W* v+ i4 C

    8 @* |" [8 Y* v$ ~但这篇长长的散文有些地方非常触动我,我读了好几遍。仿佛是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露出的蓝色天空,然后乌云又迅速合拢,只留下我思索着刚才看见过的那个窗口。6 j; R9 x) y5 X5 x3 Q2 B0 L

    2 y3 N, y! n& {2 ]$ a) @6 B5 }天一直没有完全放晴,但好歹我觉得也见过几眼蓝天。
    5 R. ?! Z' c8 j: y! U/ q0 y- R% |: ^7 o7 v0 ~; Q
    在这里摘抄了一些当时的摘抄,算是这个大雨的春夜,沉淀后又浮起的纪念。. M$ }5 a4 ~1 F8 t9 Y

    - R0 z; n0 t7 Q9 @-------------------------------------------------------------------------------------------------------------------
    5 x/ u# k% l- x+ J5 H7 ~  m) w2 C" J- G" l% ]$ C) z
    现代散文在挥霍文字的同时,其实也在挥霍文字所赖以表达的情感。
    / t; s1 K" M" M5 D6 Q0 N. T在煽情和滥情的空气底下,其实是情感的日益枯竭。

    - S# f+ Z8 a" D; |* C: U, ~' c6 A2 g
    它以蚕食的方式,将一些大体积的情感状态分解成支离破碎散作一地……

    , r8 m1 H$ U% G' _2 w( i4 \8 n2 U9 Z  M4 P; p$ q
    文中好几次,王安忆很详细地描述了张爱玲的散文特点,以及分析了张对生活细节的喜欢,王安忆说张不够勇敢。然后她说,我们开始说到点子上了。
    : R/ {, g! S% C! w
    我觉得,现在我们开始说到点子上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有效地瓦解情感,这也是一种能力。其实是出于一种化险为夷的本能。我们都不想把自己弄得太绝,到好就收则罢
    % E# k# |, t" ]" |; G0 F
    7 F, Z, \8 k  @; H3 ]1 h
    她讲到中国古代诗词。' W" P3 D3 v* z6 J+ u& N5 }

    + a2 l7 G4 y5 X5 V) U
    中国古代诗词,讲的是“深哀浅貌,短语长情”,是微妙的趣味。这种审美的要求,是需用隐和略的。实证和推理的过程,便在隐和略中消遁了。感情的形成进展,走向终极,都是要有实证和推理的过程。事情出发的时候也许并不知道结果,可你必须试一试,你一旦去试了,或就能有意外的收成。可是隐和略的方式,提前就下了结论,取消了尝试的机会。
    0 c2 ~9 Z7 }9 J, s
    7 l) i3 r  u0 }! J+ F* O
    中国诗词的意境追求,使我们陷入趣味的迷宫。这确是很令人着迷的,由于趣味中所含有的高级心智和机巧,使我们认同了这种审美理想,专注于其中。也正是趣味的缘故,它使那些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痛苦,还有崇高壮美的欢乐,全都温和化,委婉化,并且享受化了。它其实是有害处的,它就像是蛀虫,蛀空了感情的肌体,使它坍塌下来。从此,我们就以为,所谓情感,就是那些填砖缝的小东西,而不知道,它也是有着自己的体积。

    & J6 q* t- |7 C: }6 T* O' H
    1 Y+ D  n+ \/ I她随之探讨了中国的中庸哲学理念:到底是因为化险为夷的本能找到了趣味化审美观念,还是因为趣味观念培养了化险为夷的本能?这是现实的中国哲学和写意的中国文字间接的一个结果吧?
    : [- q9 q; k* ]: h8 g! F% K& F% X2 s6 z! J5 K% O4 |- e0 l0 \
    她说,这其实是一个形式和内容结合非常完美的事情,是悠久文明的成熟果实。中国人的很多哲学,都是为了消化痛苦的,将痛苦弱减到身心可以消受的程度。于是一个愁字,什么都是愁,花谢柳败,日东月西,燕去燕来~~至于那底下的东西,就自己去想吧。( n3 Q' G: N. k' |  i6 v3 J
    ' X  o! V7 |3 V# }# z3 U
    于是到最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们面对的问题其实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痛苦。
    5 l% t- J* Q5 C: q& m  h而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态度,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 x+ \2 W# ]3 G1 u, M' S$ V6 N
    8 s. f; X% |5 _5 U2 _" J5 C1 ^王安忆是追求伟大的,她提到加缪的“灵魂之死”。她的理想是大悲欢,情感之走向伟大。她说到了边缘,她提到了悬崖。她说绝大部分人到了边缘和极处,都本能的后退了。6 W9 x7 n/ S. _1 V* d! s( m. c
    一切不再是甜美和温馨,而是变得尖锐和痛苦。这就是感情的锐度,也就是边缘的情景。
    , O. ]/ V! e0 ]5 t+ h) @

    / M( [1 M& y" V她也提到了史铁生的《我和地坛》,以其对生之痛苦不穷的追究。她引用了这段话:$ c; E8 a0 I+ a

    " v; v  f: p0 n- b
    最终他这样写道:“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O1 F. c$ g9 `* J& @! l0 v9 `' v2 l0 Z

    6 o" T& @$ |+ i0 M7 X; K  “当然,那不是我。
    ( l; r+ G4 d1 \+ x& a# {  “但是,那不是我吗?
    * Y5 q; z  {7 J  ?- r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0 a& y  ^+ b- U8 f! {
    + e3 C8 o7 e5 e1 b5 \2 F
    最后,是王安忆的结论,也是我一直没有完全理性地理解的部分,但读来让人十分感动,文字中好像蕴含着某种不能描述的激情。
    ! D0 j1 h6 i6 }5 Y# `* H就用来做为今天我的读后感之读后感的结尾吧。# O( t: Y6 V& u4 m

    / j9 f; r2 O0 n' a$ J
    最后,我想引用刘烨园的《夜在当代讲述什么?》的当头一句:“激情,不过是分散了。”我很愿意相信这个,它可使我们持有耐心和乐观。我们等着激情凝聚起来,结成一些大歌舞,可在天地间展开的。它不仅与散文有关,与文学有关,与艺术有关,它实在是与我们的生存有关。我以为在这起首一句之后,还隐藏着一句:“理想,不过是分散了。”当这人世间无数的零碎的欲望终于合成一个的时候,也是理想到来的日子。理想是须有精神空间生存的,这空间,是要有情感的锐力开拓与突破第一块石壁,为理性开道。情感到哪里去汲取力量? 大约就是到张炜说的那个“野地”。话说远了,还是从近做起,那就是,让我们铺开洁白的稿纸。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36 收起 理由
    禅人 + 8 谢谢分享
    如若 + 2
    容易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MacArthur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山菊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05: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4-3-30 16:22 编辑
    9 B3 x: R. O1 M! X* s) ]/ D
    cadgn 发表于 2014-3-29 23:30
    " F" O2 E. f' h8 ~谢谢推荐美文。很有诚意的写作。
    3 {6 b' D) r  N
    . B7 }2 Y$ w; E- t写文,有个能不能面对自己的问题。生活中的无数挫折和COMPROMISE,当铺开 ...
    / p1 o5 s9 f+ ~. K1 t( }
    / J( B  {+ _: N0 g
    很有诚意的写作,这个评论很好。
    . x2 y1 X3 s9 m. Q- @& v) U/ d1 ?+ h& T
    就像楼下葛教授说的,可能王还没有到到达导师的火候,她的这篇散文,基本上属于自说自话。而我觉得比较可贵的,也正是这种自说自话。
    + ?1 I5 n: a+ h( |- y% R也许她自己还没有彻底的理清楚头绪,但是她很真诚地把自己的思考尽可能有头绪地写了出来。
    8 m# p9 ~$ j* p0 S% ^, D6 |  j9 u  a而我们读者,如果能够在她并不很明确的这些自说自话里面,从正面也好反面也好,找到一点顿悟,就是读这样的文字的收获了。  B" O" g8 a. i  X0 }: ^$ B$ g

    ( c+ Y2 T9 L9 h- R/ h- e; \# u其实大部分人真正面对自己写作的时候大概很少吧。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0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4-3-30 19:36 编辑 # r* T* E: q' h5 [- S+ U% o
    graceusa 发表于 2014-3-30 14:47 2 H" E6 q' s! }' a
    卷四的副标题是“面对自己”,我把它理解为作家自说自话,不适合我这样的读者阅读。. \* ]  z0 D; C* O; S  b
    其实,深邃的思想能 ...

    1 t$ F4 r5 F9 {. ?7 o4 U+ k- B! R* J7 r! U7 {9 U, a: S/ c
    对王安忆,我的确有很多地方是不能理解的,她的小说,也不是我的那碗茶。但我有个表姐特别喜欢她,很早就向我推荐她的书。。。
    6 |# ?( ?' v1 ^  ~! y1 Y# h3 Z我在图书馆借到的那本册子,都是她的读书笔记,大多是些小文章,有时候就是某本书的读后感,从她很小的时候读图书馆的书开始絮叨,的确是她的自说自话选集。& O; L5 g9 r3 ]) P) E4 V

    - R, Q$ F4 B' c! f不过此文,我并没有觉得她在拗造型。刚才看了楼上伯爵的文字,他的猜测是因为她本人生活不幸福造成了一种压抑的情感。我是否可以说,王是个文人,她试图在文字中剖析自己。当然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过激和混乱的地方,但是我觉得还是很真,很诚恳的。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1: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下 发表于 2014-3-31 03:34 # V8 @6 T! c# X, b+ @
    毕淑敏还好了。没怎么看过她的散文,大概口气是有点你说的味道,但我觉得可能跟她当兵的经历有关系。她的 ...
    1 O& `/ h. P( B8 s3 T8 S+ h# e. T- n
    毕淑敏的散文从来没有看过,但是我觉得她的小说还是很扎实的。我看过并记得她的作品有短篇《预约死亡》中篇《昆仑殇》长篇《红处方》,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她的中短篇,或者说,她的前期作品,虽然题材都沉重了一些,但我觉得她的小说是有自己的生活做基础的。据说她曾经是个医生,一个随军医生。8 t2 W, s  e: h' H; m' ~

    * g$ W6 O7 I+ C) h+ Q+ L9 g散文是很考验人的,也很容易暴露人的内心缺陷,同时还有不同时代的人思维和表达的代沟问题。像毕淑敏和王安忆,都是我婆婆那一辈的人了,看她们的散文,尤其是看她们近期的散文,估计就和婆婆聊天一样,对她们的优越感和生活方面的指指点点,如果抱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就会好很多。5 |$ j, ^2 D1 V! {
    2 A0 i7 F. g/ S6 d/ k9 X! K7 M0 u
    不过,你对周国平是有点刻薄,他好像是你的校友来着   & `) z  v6 I# \- k9 T2 c
    我没有看过周国平的近作,但是他翻译的尼采《悲剧的诞生》,另外写的那本关于尼采的书,在我们高中可是风靡一时的。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2: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graceusa 发表于 2014-3-30 20:23
    % ~6 t. U9 Q. a) y发重复了,又删不掉,那就修改一下内容吧。
    5 o/ }' [0 [4 m) u$ L我们这里的图书馆大陆作家的书籍有一些,但不多,其中王安忆 ...

      E: @' {2 m# q1 U" ~  ^8 s我们这里图书馆里的中文书不算很多,大陆和港台的倒是基本持平。这两年翻新了不少,以大陆的为主。* l5 B9 x% d. L  [1 P0 @$ G
    $ g, }; v" E2 W2 h6 h( Z9 j
    和你相反,我一直不太喜欢王安忆,她最出名的长恨歌,迫于压力读了一下,不舒服了好几天。或许这也是她的成功之处吧?
    ) k! K! {  d" f4 p7 l( Z5 ]
    & R! q$ E8 t2 V7 ~, W# h这次读她的读书笔记,就是因为这本书是新进来的,翻了前几篇,发现倒是写得挺平实可读的,就借了。后来我并没有读完所有的文章,只看了其中的一半多一点,因为有很多书我本来就没有读过,读她的读后感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
    # \0 \) ?( B1 h' T
    8 H& J" }' ~0 a% N3 R/ e& y3 V* K- k至于你说的高高在上的腔调,也许我不是很敏感,也许就像我和雪山下说的,因为先入为主已经把她们当作婆婆辈的老人了,比较能够容忍。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9: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若 发表于 2014-3-31 16:37 + n& E: Y1 z" t6 C" q  f  n
    王安忆看的不多。; l3 e6 L& h# ]4 L

    + ]# {  b0 B1 M4 r8 I长恨歌没看完。偶觉得她写得好用力,偶读得好辛苦。

    " H" k  j+ X+ ]- q$ j4 P如若你形容得真是形象极了!!对,就是很辛苦的感觉,好压抑的氛围。。。3 c+ Y  P4 x/ W# u. I( j
    ( Q; M: H7 T+ _# v7 C, ^; T$ J4 A0 x
    就像葛教授说的,写书那时候她还很年轻,据我表姐说,王的确是当时很有才华的一位女作家,文笔很细腻。, _1 N% O- O2 p; l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细腻描写太形象生动,带给我压抑的感觉,所以我不太喜欢读她的东西。记得那时候我在读金庸和三毛,还有很多外国科幻,美国的,苏联的都有。. f" O7 ^0 K; _; Y6 v4 S! s

    / z% D/ {& `6 X. H1 t* d* {! v我也是第一遍没有看完就搁下了。不过我后来在加拿大的时候居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中文书,就把她借回来看完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09: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4-3-31 21:40 编辑
    # ^' I6 j4 a! z  p0 C8 p( {+ e  {2 i
    graceusa 发表于 2014-3-31 18:10
    4 l  Z! y3 p) Y我读王安忆的时候还很年轻,当然,她那时也不老,因此,从来没有把她当做老人。读她,是从中短篇小说开 ...
    % [  y& m" u2 J+ y

    ' Z) r& N: b2 ]3 o6 I8 i, A对对对,就是要说到她对旧上海和文革时期老上海人的心态描写。我表姐为何会那么推崇王安忆?她就是说王把那些老上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得极妥贴。可是这也是我无法理解的部分。而我母亲就比王大几岁,她还念的是中文系,她也不怎么喜欢读王安忆,为何呢?
    1 e7 B! U1 j& x# q  |0 M
    / T6 F. S6 _# n除了个性可能不同,仔细回溯她们的成长历程,就很容易解释为何有这样不同的阅读感受。我外公外婆以前住在石门二路附近的石库门房子里,那也是我表姐的母亲成长的地方。但是我母亲,是在他们逃避战乱到江苏乡下的时候生的,我母亲说她从小成长在乡下,整天只知道在野外玩,挖各种野菜,抓青蛙,抓蛇什么的。我表姐的母亲虽然也去了乡下,但她那时候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女了,从来不适应户外劳动,也没有适应过乡镇的生活,基本在家里帮外婆做家务带妹妹还有就是跟外公读书。几年后解放了,女生可以接受公共教育,她本来文化就有基础,读了两年小学和初中后,立刻考到上海的学校去了,那时候应该是中专吧,她后来又读成人大学,文革结束后,一直在上海一家大专教书,住的地方也是几十年没有动过。她的女儿,就是我的表姐,在市区出生,长大,经历了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上海,然后出国了。
    ! r8 P+ M1 n) F; e我母亲呢?在江苏的小镇(后来归上海市)长大,读书,考大学,文革前的最后一届大学毕业生,分配去了河北,工作若干年之后,在北京和承德随军,一直到人到中年才回到上海。从这个角度来说,她自己总结说,她不算是个上海人。作为她的女儿,我大概也不太正宗吧?我觉得这也是我和《长恨歌》最出彩的生活细节不仅没有共鸣,还多了一层隔阂的原因。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23: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Dracula 发表于 2014-3-30 16:19
    9 ^7 e8 [7 B% X( q4 d刚读过你提供的全文链接,说实话,这篇文章的风格不太对我的口味。就散文来说,我更喜欢直来直去的文风。2 F8 _8 @7 A: t

    ! a: _3 Y4 v1 R9 n7 M' N* d9 A ...

    . k1 ^0 w, i" O! E/ A" ?/ F) F2 X: c一直想好好回复一下的,觉得要说清楚,还需要整理一下思路。
    ! I$ \# _' n5 z+ E3 v! o9 b" n8 X
    8 [! N) c4 {7 Q" J2 s0 P  |( G首先,谢谢你读了全文,那么大概也知道不是我摘抄的问题,而是作者原来的文章就不是那么让人能够明白的,我说她自己也没有想明白,但文章充满了真实的困惑和思考,还有一种无处可跑的激情,这对一个文人,我想是难能可贵的写作动力。
    , }! Z( C( R' z& b4 t. Z3 N. l& T: g& U. P4 d" p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未必是要寻找一个明白的答案。有时候就是一个启示,就像我说的,正面的也好,反面的也好,让自己在某个问题或者环节上思考,甚至突然打通一些关节。
    ) }5 b# E9 a0 D4 _$ S王的这篇文字对我起了一点这样的作用。
    7 R+ i- M7 f: X$ h7 E( \. n, G$ V+ z8 Y; M  D* K0 o. ~, G7 l
    王和她的大部分同时代人,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都是严重缺乏的。这点我们这一代可能反而有一种优越感。但我不想剖析她的这方面原因,当涉及个人,我们最好不要对他人的生活随便评论,即使她是个公众人物,即使她不可能看到我们对她的议论。
    1 q; w1 {6 S* Q- s( u# z- u+ _; C) d8 A! R1 r" O
    我想说的是她推崇的大悲欢和把痛苦推向伟大的这种思考方向和我基本上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你说加缪的存在主义和她的思想比较合拍。我猜大概是的。我对哲学的各种主义不是很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感受聊一下。8 g+ r/ }  [  l9 D
    ) h  Y) ^, C& a  V, i
    我得到的启示和领悟是另外一方面的。我非常着迷的是她用语言反复描述的,把大块的情感打碎的那种形象化。在我看来,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她描述的这种景象,就像种子撒向大地。从角角落落,从砖石的缝缝里,去年的种子经过了严寒的冬天,一场春雨,几日阳光,绿色细细碎碎的占领了所有的边边缝缝。" Z# l0 \: H5 T( E& N8 T' \, w
    , G+ V; Z$ Q0 _* Q& y  p& E, ?+ l
    王害怕把大体积的情感分解成支离破碎,但是我的想法是,只要原来的情感够大体积,即使分解成支离破碎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并没有消失,反而占领了世界。
    $ Q+ g3 c& O% m( k. W( F7 K
    ! {* m1 y4 h# \& g  D4 N) O为何一定要追求伟大呢?

    点评

    @如若 是的,幸好生活里有诗,有歌,有各种细小的美丽~~  发表于 2014-4-2 09:15
    说得真好,幸好生活里有这么多细小的美丽。。  发表于 2014-4-2 07:52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如若 + 2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2: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4-4-2 14:03 编辑 % M  S: y: M6 b* q7 J9 l
    Dracula 发表于 2014-4-2 05:36 ) E: d7 }  v& U& z( A
    我对她个人的一些猜测,用词是欠妥,多谢指出。
    5 \* L0 B8 ?+ i) F* V5 {) O" V' j. K
    她对伟大的追求,我到能够理解。我作研究,写论文,也希 ...
    4 S' k* \0 [) `! ~- w% M* j

    ( P8 {9 R" O3 k. b你第一句多谢,让我很不好意思,因为其实你并没有什么不妥的言语。一般来说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对他生平和生活的了解是必须的,有些猜测也是不无道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出名的作家难免就被人议论和研究,甚至说,这些猜测议论和研究是对他的一种恭维,只要是出于对他作品和思想的兴趣出发的议论研究和猜测。! H8 i6 Z6 _8 f

    ( b3 y+ K) r  V不过,虽然不是对你,我那句话的确是有感而发。我总觉得现在的网络上很多对公众人物的言论很没有节制,也许很多很多人内心的准则是:公众人物一旦选择成为公众人物,就应该接受群众全方位的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爱听就别看。5 R3 l/ C; B. N! r. g# Z
    " _( W6 q- ~3 M- k! J/ S1 J$ M' B
    很多言论其实放在任何人家聚会的餐桌上,就着小酒,拍拍桌子,都没有任何问题,那些斗嘴的小机智小刻薄,大伙儿哄堂大笑一下,散伙以后也就忘了。但是我觉得网络上的言论还是不太一样的。8 ]: C* ]7 W$ ~/ m

    6 c0 T1 j! H/ x& q4 b也许是个人教育和成长的环境影响,我总是不习惯在公众场合看到过于刻薄的对个人的评判和嘲讽。也许我成长的环境是比较无趣了一些,这也是一个既成事实。* Q+ |- Q* K/ N; I6 c+ A

    : z& c% y6 n" k- y/ Z! o" i4 [网络上的言论尺度,我相信这是一个发展中的现象,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者的自我反省,肯定会有一个平衡,这个现象将越来越不是一个问题。这个话题有点和我这个读书笔记没有关系,就此打住。; `! g9 |: l7 u. p  y9 y6 S4 b
    4 L* f  T% O/ r# J3 U  \
    ---------------------------------------------------------------------------------------------

    点评

    因为你为人宽厚,所以才不习惯看到过于刻薄的对个人的批判和嘲讽  发表于 2014-4-4 15:19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4-4-3 21:21 编辑
    5 q% S% K0 ~- I7 Q4 g% q
    Dracula 发表于 2014-4-2 05:36
    8 V, g$ K# Q7 q# E. L- g9 f我对她个人的一些猜测,用词是欠妥,多谢指出。
    1 Y# J6 V5 W: i4 y9 L
    ! h& ^4 Q" D$ D$ I8 h) `- o9 N" Y她对伟大的追求,我到能够理解。我作研究,写论文,也希 ...

    ( G2 [9 ?, x! B$ t" o7 |" n# Z, N7 c4 g& k
    昨天的回复,结果把该讲的话倒是忘记写了。( g. a; H) F+ @1 |7 Y' [# A0 L
    + P4 k. o/ B; p3 r4 `1 `5 j
    你提到的简奥斯丁的小说,也是我想说的,和王的追求似乎是背道而驰的,但一百多年来(哦不,两百年了~),读者群一直在增长,这里面肯定有一些内在的原因。你看,我和我女儿都非常喜欢简奥斯丁的小说,尤其是我女儿,她宣称简奥斯丁是她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
    5 T7 M" y! c3 g- S# h. c
    ' V. P4 G4 L# e3 n9 j或许我要纠正一下,其实我上次描述的那种细细碎碎占领了世界的,用你的说法,也是伟大的一种吧?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伟大,王追求的是高山大川的那种大体积的伟大,而我们说的也许是细雨阳光的那种遍地存在的伟大。
    $ D  k# k7 N( I8 T( Z; L% q, o9 r% D6 E4 g$ S3 ~0 q
    人生一世希望留下一些永恒的东西,或者说大一些的影响,这些想法谁都会有,至少有过。年轻的时候更积极和激进一些,年纪大一些,锐意渐消,所以我觉得王安忆这点很不容易,能够把激情保持这么久。
    ' C2 j( p- \6 l& o8 A
    6 q8 k8 N) j# F5 v# [4 v. t! c谢谢推荐加缪的鼠疫,我一直听说,但没有读过,有机会要看看。至于存在主义的文章,我猜自己大概也是读不进去的了。至少现在读不进去,读这类书也需要一个好的契机。/ o/ {- s8 t$ q: `) {& l
    # i2 e) [2 n; y8 G, v) A% {
    顺便问一下,你很喜欢吸血鬼伯爵么?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23: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Dracula 发表于 2014-4-4 00:16
    8 M/ F/ H7 o; d2 W9 y& ~$ n个人的文学口味有不同,这也很正常,托尔斯泰就很不喜欢莎士比亚,George Orwell 还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这 ...
    5 q; S$ t+ _4 `# s' L: Q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还真是的。。。我没有看过这个系列,不过我听过一张CD,所以知道这个名字。。2005年的% G0 U) c, M3 N. U7 T

    2 y6 j6 d; i$ DLive Fast, Die never  M& a" `0 |6 Q& Z

    & _; C! Z+ C8 L- `# t* g如果不是有人特别推荐,我一般不是十分喜欢吸血鬼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可能是没有这个文化背景没有共鸣吧?不知道爱坛有没有你的同好。。。
    9 c1 d: ^, K/ Q, Z7 s; ~5 j- t( o7 q+ ?8 G8 [
    3 O: g6 t: t  b( |( h) w7 q  c9 g
    0 {" i* S8 Z: a& M6 K' \
    文学口味这个东西,和吃东西一样。有时候口味也会变化,的确是不必求同的。我前面和葛教授聊到的家庭背景,也许是一种解释,先天的个性也是一种解释,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口味有不同的反应这样才对么。
    . p) Z8 `3 D# f0 P( X7 t2 d- Q1 `. H& m* h0 s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简爱的中英版本到处可见,但简奥斯丁的书很少看到。用比较流行的阶级论来看,前者饱含无产阶级的呐喊不过后来还是妥协了,后者就是小资产阶级的琢磨,但琢磨来琢磨去还真的把生活琢了个透彻,倒是坚持到底的。
    4 b% ^+ G6 l& E/ R用我经常引用的先天性格的星座论比较一下两位女作家,前者是春天出生的热情冲动型的白羊座,后者是十二月的射手座,冷静旁观,激情内敛。这两个个性放在类似的同性身上,一定是相斥的。异性倒说不好会互相吸引。5 N. u! B/ G; {1 N1 W
    0 c, J: A% A$ ?, B' s8 i3 k
    是啊,看你摘录的Charlotte Bronte的回信十分有意思。“the Passions are perfectly unknown to her” 哈哈,这样的评论挺符合这位女作家的个性的。 简奥斯丁的小说,尤其是Emma,确实是太不符合夏洛特口味的书。夏洛特想要的是:熊熊的大火烧起来吧,打破旧的,建立新的,这样的激情。而简奥斯丁的激情是潜伏在深处的,即使有一点点冒出来,她还要想办法用冷嘲热讽风趣幽默把它给遮掩起来。她们的共同点是,生活中,她们都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她们都真诚地写作,把自己内心的折射反应到了她们的作品中去……
    ) i! i. n6 N$ E0 o2 ?' _  J, ^: T+ O; R1 D) f" x& i
    4 `% u! X/ f& A: E( ^7 E
    或许,夏洛特那种大块的痛苦和激情是符合王安忆的口味的。简奥斯丁则应该不是王的茶。对大部分读者,简奥斯丁机智风趣冷嘲热讽透彻,但没有几个会评论她有激情。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1: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穿着裤衩裸奔 发表于 2014-4-4 11:48 ! J% k, t0 w+ m; l  l* [$ I: n
    太深奥了,作为一个俗人写两句,可能文不对题。+ _  C5 q; |- L
    2 U- ^8 i4 R8 A* Q+ T  o: L; J/ D- `
    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面对生命的孤独和死亡的必然。中国的文学 ...
    ' ?- r0 n/ j. ]' Q& y7 G5 ~" z
    点评之后不过瘾,来歪楼聊聊现在对人的基因的研究给人类全体带来的一个诱惑:决定人类寿命的基因。1 t( r  Q+ N. C9 u& z, a
    据说从技术上来看,好像不是十分遥远不可想象的问题了。% q) [9 o7 i7 f# m2 T% P
    9 j0 k% N/ E  q; q* K  b' h
    当然当然,我们这些已经被制造出来了的人,已经没有希望长生不老了。但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或许可以通过基因的改造,活得更更更长一些。
    5 b" d3 v: r* L8 Y% f, k8 M9 r& t' d% n  l3 L( Y
    因此产生的问题其实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我们人类真的准备好掌握自己的生命了么??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23: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穿着裤衩裸奔 发表于 2014-4-5 01:52 9 ?: B' n  X# H+ k( r3 W6 A
    实话说,我不想长生不老,做什么都不会死=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这是彻底的虚无,这样的条件下生命与顽石并 ...
    & b! O" _" |$ M' V# Z( W& E
    顽石也可以成为齑粉啊~~自然的风化,暴露在空气中的石头若干年后都会变成泥土,然后生长植物,植物生生灭灭。。。! i8 n" [& F  ]- R9 ~

    9 j! _9 P! Y% ~: H当人类真的掌握长寿的技术,只是说如果你不去有意伤害,好好保护的话,人的躯体可以用更久。哪里可能会有神话里的那种做什么都不会死的不老仙术?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8 23:37 , Processed in 0.05875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