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00|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事热点] 美欧的第二波通胀来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03: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1-28 09:22 编辑

第一波通胀的高峰在2022年上半年,这是美欧财政不负责任的大放水直接造成的。在美联储和西方央行的大力打压下,现在通胀趋缓,但不是说物价跌落了,只是涨势放慢。但中国经济重新强势崛起将打乱西方的通胀控制,已经抬头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就是先兆。

更强大的兆头来自中国春节消费。据统计,2023年春节国内旅游出行2.08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88.6%;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恢复至2019年俗话IP的73.1%。春节是传统的消费高峰,但2023年春节离疫后放开才一个月不到。可以预期,2023年的全年增长非常强劲,传说中的报复性消费和报复性增长不是神话。

这对世界经济是很矛盾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增长强势拉动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市场,增加的中国进口对这些国家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另外,2019年中国出国旅游为世界带来225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这当然是天女散花到各国的,但平摊下来,依然是很可观的。2023年春节出国旅游还不算多,但国内旅游的报复性恢复是对出国旅游的强有力暗示。在通胀和低增长的时候,真金白银为王。

另一方面,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费国来说,中国需求拉高了世界价格。能源是整个价格体系的基础,能源价格拉高的影响将影响所有国家,还迫使消费品价格水涨船高,使得美欧的通胀控制格外艰难。

美联储可能被迫进一步加息,否则就只有坐视通胀再度飙升了。但进一步加息要是那么容易,美联储早加息了,毕竟通胀只是涨幅压下来了,离回到2%通胀目标还差得远。问题是,再加息的话,可能就真的集体跳水了,还是崖山的那种。

但这只是对美元经济圈来说。在美联储加息中,西方央行纷纷跟进,但中国央行没有跟进,反而减息了。中国的通胀压力不大,刺激经济的压力更大。另外,中国基准利率在前几年也没有追随美联储减息,还保持在健康水平,现在有减息空间。

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也是一样。以美元计价的话,看涨;但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话,涨幅未必有多大,除非只是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单位,实际上还是锚定美元。

这就对世界各国经济界提出一个难堪的问题:继续锚定美元,还是反周期、脚踏两条船、分流一点到人民币?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PPP GDP早已超过美国,名义GDP也达到美国的77%,制造业增加值更是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的总和,有说法甚至超过G7之和,后面几个反正是零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记得大跃进的口号是赶英超美吗?

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世界上的第二极,但大部分国家还在观望中,对拥抱这个世界经济新秩序还有疑虑。这里面有意识形态因素,但更大的是思维惯性因素,走出舒适区需要勇气和动力。

第二波通胀或许正是那个动力。至于勇气,这就是各国的问题了。这对西方国家可能还是远忧,但对广大亚非拉国家,这就是近虑了。对于他们来说,横跳的成本低,但本来没有横跳的选择,现在有了。当然,横跳就是横跳,既然能跳过来,也就能再跳回去。往哪里跳,既取决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算计,也取决于中国是否能一举冲破马太效应的临界点。中国已经强势将世界经济从单中心时代推入双中心时代,新冠疫后可能是从双中心时代推向新的单中心时代的关键时刻。

有意思的是,眼下是美欧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关键时刻。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大势下,中国一枝独秀,这还不仅是增量,存量也是举足轻重。在这样的逆水行舟中,美欧要继续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定力。没错,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经济的水了,而美国成了舟。

乌克拉战争迫使美欧重新加大军费开支,一方面应付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压力,另一方面应付更加简单粗暴的坦克、大炮、弹药的补货压力。这是西方经济眼下最不需要的额外负担。

美国还在想堵上河流,但越来越吃力了。最新的例子是拉上日本和荷兰对中国实施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封锁。在过去,这是白宫一个电话的事情。现在,连日本都不容易说服,荷兰更是不情不愿。当然,美国的淫威还在,最终会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日本和荷兰必须低头。问题是,牛头按多了,会发牛脾气的。美国与日本、荷兰的协议内容是保密的,在反对中国这样“同仇敌忾”的大事上保密,只可能是美国做出“可耻的让步”,公开出来将使得其他盟国和国内反对派义愤填膺。

更重要的是,阿斯麦CEO反复强调,禁运只能减慢中国的步伐,但不能打断中国的发展。一旦中国形成独立的半导体生态,甚至实现弯道超车,西方就连汤都喝不上了。对于西方,问题不在于是否还是领先,而是中国发展的相对速度。载在中国之水上,西方之舟或许能保持差距;脱离了,中国的发展会放慢,但西方的发展更慢,丧失领先只是时间问题。以后中国经济的报复性回升使得西方的供应链去中国化和技术封锁更难。以后中国经济的报复性回升使得西方的供应链去中国化和技术封锁更难。

只有在很少的技术领域,中国还没有冲过马太效应的临界点。继续“有控制的供应”降低中国建立独立科技生态的动力,其实是有利于保持马太效应临界点始终在中国前面差一步的地方的。但美国想的不是马太效应,而是彻底关门。那就回到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问题了。大禹是通过疏导才治住大水的,诺亚则是造好方舟一走了之。

评分

参与人数 9爱元 +68 收起 理由
tanis + 4 给力
helloworld + 4
老票 + 12 伙呆了
老财迷 + 8
johnsonji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05: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豪哥豪哥 发表于 2023-1-27 15:37
节点不是gdp赶超,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创新能力赶超还要加强,日本在信息时代被美国赶超的教训历历在目。 ...

日本从头到尾的症结在于崛起和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锚定美国的基础上,不管是科技还是经济增量。中国曾经有这个问题,现在想有这个问题都不行了。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菜: 5.0
油菜: 5 给力: 5
  发表于 2023-2-1 16:43
给力: 5
哈哈  发表于 2023-1-28 15:19
油菜: 5
  发表于 2023-1-28 06:58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3-1-28 06: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2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1-28 08:11 编辑
老财迷 发表于 2023-1-28 01:59
世界银行依然没有日本、加拿大的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数据,如果用日本2018年数据(近年最高值),则2021年“ ...


多谢数据!今年G7被高利息压得喘不过气,而中国报复性增长,看是不是能缩小差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23: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财迷 发表于 2023-1-28 09:11
2022年够呛,人民币汇率走低,用美元比会吃亏很多,当然比G7中的那6个能强些。
2023年人民币走强应该没问 ...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变量,这本身就是颠覆性的。

前一段世界能源价格降低,是受中国疫期需求低迷的影响;接下来中国经济报复性回升,拉高世界通胀,还是中国影响。

美联储还是有影响,但现在调节手段与着力点脱节,调控就一厢情愿、力不从心了。

2023年中国给美国和整个西方出的最大难题不是台海,不是暗戳戳支持俄罗斯,而是“自说自话”拉高世界通胀。不同的是,美国通过大放水拉高通胀,中国通过大需求,一虚一实,高下立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0: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财迷 发表于 2023-1-28 09:49
中国经济报复性回升,能达到多少?要看两会上,中国正式公布的预期GDP增长率了。
“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 ...

考虑到去年Q4的暴跌,我估计会6-7%。

点评

油菜: 5.0 给力: 5.0
油菜: 5 给力: 5
向着7%飞奔,希望能成功  发表于 2023-1-29 10:30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老财迷 + 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节 发表于 2023-1-28 10:23
这两天听茶话会,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可能我们很多人都忘了,2008年的备战节点。
2008年作为一个备战 ...

这一轮经济危机中,我看德国最危险,可能拖带法国、意大利、荷兰、波兰一起下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0: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semtex 发表于 2023-1-28 10:31
昨天看亮亮的政评,他说美国通胀,工资占50%,房子/房租占30%。

很有可能。然后消费品水涨船高,通胀真成了number's game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0: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节 发表于 2023-1-28 10:38
我感觉现在疯传的麦卡锡要4月去台湾是给自己挖坑。通胀刚刚压住一点势头,一旦再次转向量化,必然反扑。 ...

我认为麦卡锡没有那么大的棋盘,他只是出于个人和党派政治算计在“脑袋跟着屁股走”。在对华问题上,国会是踩油门的,白宫是踩刹车的。麦卡锡只需要给拜登出难题,其他的他不管。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1: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节 发表于 2023-1-28 10:54
我感觉日本,英国都很难善终。日本的国债飞起,只能宽松,而外贸赤字,支撑不起宽松,退出宽松国债就崩, ...

咳咳,日本、英国已经成为西方集团的“零头”了,崩或者不崩已经很难形成连带效应。

撒切尔之后,英国陷入停滞,全靠金融在吊命;90年代之后,日本也陷入停滞,连靠什么在吊命都说不清楚。两国都看不到走出困境的清晰道路。

德国在乌克兰战争之前一直是在相对健康的路上的,连带拉动了欧盟,至少对冲了欧盟内的呆滞因素。现在,要是德国崩了,欧洲就完了。

好笑的是,波兰实际上经济靠德国,但在政治上拼命自挖墙脚,还真以为美国靠得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2 09:58 , Processed in 0.03696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