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兴起后,很多应用蓬勃发展,象今年出现的将图片改造成“吉卜力”漫画风格的工具,就在网络上风行一时。其实,前几年这种工具随着Midjourney,文心一言等一键生成图片的AI软件就已经出现了。2020年,中关村这边有一个软件公司研发了一款变身漫画的AI工具,这家公司投资上千万元,征集了30多名漫画师,画了5万多张特定风格的漫画,通过AI学习,开发出相应的APP,这款软件上市,迅速风靡一时,上线的三天就达到千万的下载量。
可是,过了没多久,这家公司就发现朝阳区某个公司开发的一款相机App也有一个少女漫画的功能,用同一张照片,产生了看不出差别的漫画效果。于是,中关村的公司一纸诉状把朝阳的公司告上法庭,认为朝阳的公司抄袭了该公司的软件,侵犯了他们的知识产权。
为了证明朝阳的公司侵犯了他们的知识产权,他们特地邀请行业专家参加了他们对朝阳公司的软件破解,破解的结果,证明朝阳公司使用了与中关村公司相同的深度学习架构,都采用了36层的卷积学习层,其中33层的学习参数完全一样。这个证据作为AI的知识产权呈交给法院,并要求朝阳公司赔偿损失500万元。朝阳这边的公司坚持没有抄袭,是他们委托韩国一家公司做的产品,但他们无法提供开发产品的合同。据此,朝阳区法院判处该公司败诉,经过权衡,要求朝阳公司赔偿中关村公司160万元,朝阳公司不服,上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过审理,决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个案例有两个看点:一是架构和参数是AI核心知识产权,而不是一般的发明专利,电子版图等等。二是原告方利用专家观看他们破解软件,看破解结果作为证据,虽然这有一定的证明力,但从法理来说,本应是法院作为中立方做的行为,这才有足够的证明力,被告是否有权指责原告非法采取证据?
我估计原被告方可能用python之类的解释型语言编程的,这既方便盗版,又方便反盗版,还是功力差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