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拯救美国大兵的中国人 上 -- 《突破缅北的鹰》节选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3-16 09:29 编辑
; h d! R4 u' m- ]5 S _$ b' w; _1 I
: w6 p0 K" ]0 j" J$ |# V% C
美军拍下的一名中国远征军战士,正在演示怎样一个人使用迫击炮,经过几十年连续的战争,中国军人在战场上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
. ~1 y. m5 Y4 m
* z- r- e. z {& l! v1944年3月3日,缅北胡康河谷,沿胡康河谷东进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部队与日军18师团在孟关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
7 E; ^" o' U* O, P' N3 q8 L n2 W! T2 k& S# h
就在这一天,正在孟关城下拼死抵挡廖耀湘部猛攻的田中新一中将忽然接到一条噩耗 -- 在孟关背后的日军后方基地瓦鲁班已被迂回的美军攻占,连后撤的必由之路南尤河渡口都落入了美军手中。
4 s: ^. X* f8 ^- m9 X& Z, }
$ U: H. n8 U! M, R5 i. I美军?!缅北哪儿来的成建制美军?估计第18师团上下对此不靠谱的情报一定骂声一片。5 ]+ k$ V, O) \7 _8 O1 s: m% j4 j
6 W3 F& L& V3 S& Q( ?; s2 N# j; H
这个情报是准确的,缅北还真有一支美军,而且是精锐的美军丛林战部队,这就是史迪威抽调美国各地具有山地丛林作战经验士兵组成的5307部队 -- 这支被称作“抢劫者”的部队便是今天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的前身。8 v! }7 a9 n g# y/ K5 z4 {+ U; ]
1 W+ q( L5 X# r6 K
史迪威,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美国老头,但却被很多中国士兵视为最亲切的长官* _/ ~9 X; W$ z8 V8 z# x, m" n
这支部队,从装备角度来说,比中国远征军还要精良。远征军所用机枪是已经落后的水冷式M1917式机枪,只能架在支架上打,准备时间长,需要冷却水才能使用,转移起来十分不方便;步枪则是只能单发射击的M1903式,尽管射击精度很高,火力密度却有所不足。这些武器与当时国内的装备相比好很多,但跟正宗美国现役部队的装备比起来,却还是差了一代。“梅支队”的美国兵使用的是轻便灵活的风冷式M1919重机枪,这种机枪枪管外面没有了厚厚的水冷套筒,也不再需要冷却水,大大减轻了重量,必要时可以不使用支架;他们的步枪则是久闻其名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大规模列装的半自动步枪,一个不必经过多少训练的射手,也可以在两秒钟内打完弹夹中的八发子弹。) ?$ y" S, m1 \6 k& g
o4 K _# g. H! S
甚至,这支部队中还有若干日裔美军。这些“忘了祖宗是谁”的黄皮肤美国兵并没有忘记祖先的语言,因此无论是穿插中冒充日军,还是窃取日军情报,都可以事半功倍。
, z2 F; H: T& v5 M$ k: z' ^" y5 z3 ], U7 O) h, W: ~
在远征军的归国之战中,“梅支队”作为忠实的友军,一直伴随远征军作战,很多美军官兵为了打通这条帮助中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道路而血洒缅北。
7 n e( y6 C2 j# D0 n/ l, g1 g8 [
5 S7 ?, ~8 d G0 I& y. U9 N但是,这支部队也有它的问题。. v* Y& h8 I1 c" M1 v
3 S1 S+ @4 ~% h9 j- ?' W7 g
: c* a) t% Q5 _. O5 V6 X. b史迪威本意是从美军各个部队中选拔熟悉丛林战的精兵,无奈各部队毕竟有自己的私心,许多美军部队送来的干脆就是本部队的“问题儿童”。这支放荡不羁的部队很快就获得了“抢劫者”的绰号。
) S: D' i4 A0 u
$ X2 f' N; w5 {; r, X: H
9 a+ j# T% _" v6 V1 L史迪威给“梅支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孟关敌军进行迂回,攻取瓦鲁班,切断田中新一的退路。
5 F$ n3 h2 b1 L' G U# {" O
) }1 v2 S$ k- @9 Y1 W缅北战场示意图,标有5307th的,便是抢劫者部队- C* o; e# Y, D, I$ G
9 I& r9 h# K+ j& L1 d5 [$ T( D
美国军队的历史上,迂回曾是一种经典战术。格兰特将军就是以这一战术杀入南军后方,闹得南军背后狼烟四起,一直打到了南方“首都”里士满,为南北战争的结束立下大功。然而,二战中的美军将领似乎大多对这一战术完全没有感觉。这并不是说美军将领们头脑愚蠢,而是因为美军重装备、大军团的作战方式,更适合正面突破。既然面对面的战斗最适合美国人,如果再注重迂回穿插这种轻兵疾进的东方战术,反而有以短击长的问题。
. v# `5 X" @1 r: ^# R) \7 W' x但是,迂回战术,在丛林密布的缅北战场上却是最有效率的打法。也许是受到孙立人和傅宗良几次成功迂回作战的影响,史迪威作为一名优秀的陆军将领很快就放弃成见,有模有样地组织起类似的打法来。. ~, M. R( c: U5 S. W1 T
( u9 i: Z4 Q" u/ k! \, v, r“抢劫者”的迂回,并不是蛮干,而是在美军飞机准确的空中侦察和测量之后,按照最佳道路实施的,结果果然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夺取了瓦鲁班和南尤河渡口的“抢劫者”部队首战告捷,志得意满。
; W" k0 U! k( k3 J: Z5 {$ D7 s9 q% e" M9 J, \: O& u; z" v
4 K! u+ R e* U8 Y+ g! r迂回中的美军“抢劫者部队”$ b3 S6 j8 O5 N
6 |! b9 Z- l4 I- V0 c" C曾经担任日军大本营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的田中新一,是日本陆军中一员出色的悍将,他从最初的惊讶中恢复过来,立即下达了一连串清晰明确的命令。日军在他的命令下,没有急于从孟关撤出,而是一面分两路后撤,以滚筒式的撤退阻挡廖耀湘的步伐,一面集中机动兵力,主动向南尤河渡口发动攻击。这一招是美军没有想到的,胜利之后接着就是一记重锤,志得意满的“抢劫者”很快落到需要中国人救援的地步。5 |5 x0 @! m/ ]. k& u
# T: y$ g1 C: {尽管败而不乱,3月4日,对田中新一来说,依然是漫长的一天。这一天里,分两路后撤的日军不得不重新合二为一。
% G% b2 O, W+ j' ?) n% A9 h6 [
3日从孟关退出时,田中新一师团长与长久竹郎大佐率领的第56联队在一起,师团步兵团长(相当于旅团长)相田俊二少将指挥第55联队准备分进合击,左右夹攻南尤河渡口。但是,很快,第55联队日军发现前方简易公路已经被中国战车部队截断。已经胆寒的第55联队官兵不敢应战,转道投田中新一部一同撤退。傍晚,田中新一注意到,后面丛林里不时传出惊天动地的巨响,那是155毫米重炮爆炸的火光。这说明中国军队已经修复了公路,其重炮部队已经逼近日军后卫部队。. M9 e! [4 a7 A( w( t# g
5 t2 O+ p- d6 b0 m% U" J
* n2 F: L0 x4 P8 ?" h
在孟关正面进攻日军的中国新22师官兵6 X) p' W. s% p, G! V8 Z5 ^2 m* s
孟关到瓦鲁班只有12公里,155毫米大炮从孟关可以直接威胁到进攻南尤河渡口的第18师团,使其腹背受敌。 J/ E$ c* _. M3 w2 L
最先冲到南尤河渡口的日军,是长久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吉田武司大尉)。由于日军没有空中掩护,于是,为中美地面部队提供支援的P-51野马战斗机不断攻击和扫射撤退中的日军。这样的攻击使日军的转向变得迟缓和混乱。直到3月4日,吉田大尉才能够发动对南皮尤渡口的攻击。
3 z n2 G; Z+ W4 W2 P, M1 [+ J7 X9 f" ]) P8 `
眼看师团已落入包围圈,吉田大尉率部向南尤河渡口发动的是一次自杀式的冲锋。
, Y( [" y9 Q+ Y8 x: j+ r( C, Q
/ t1 k0 v2 n+ V/ G) w7 w不料,进展却出乎意料地顺利,让日军未曾料到的是,装备精良的美军竟然一触即溃,有一部分甚至反而被日军包围了起来!9 P* R& D M9 W5 @$ T9 j2 b: `- e* z
8 V+ S/ L: E9 |" k3 L, X
6 g& Y7 U1 H- g' w E日军指挥官田中新一中将
4 \# T* y/ A3 n& [, D8 w" f6 G [2 m2 L3 Q; _9 `, B! \! g
南皮尤渡口的美军部队,根本没有预料到日军会发动如此疯狂的攻击。守卫渡口的美军是利夫少校(Major Lew)指挥的抢劫者部队第二营,他们占领了这里,并奉命掘壕固守,与此同时第三营破坏了日军从瓦鲁班到渡口的简易公路。不过,第二营此时最重型的武器是火箭筒和轻机枪。而且,从3月3日起,不断遭到日军的袭扰性攻击,在穿插和战斗中打掉了大部分弹药。此时美军对自己能否守住阵地信心不足。事实上,前一天晚上,抢劫者部队的指挥官梅里尔准将已经给了少校授权,在无法守住阵地时向瓦鲁班撤退。
/ ]( v$ d' V. @ t3 O* ?$ @+ `2 N6 C" m1 _& g, u0 E( @
根据《梅里尔的抢劫者》(MERRILL’s MARAUDERS,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WASHINGTON, D.C.,1990)记录,瓦鲁班的胜利并非一般记载的那样简单。尽管3月1日部队已经穿插到位,而且发现瓦鲁班内只有日军后勤、医院等部门,但是攻击瓦鲁班的美军依然受到顽强抵抗。主要是后勤部队的日军放弃村落,据守仓库,和美军顽强交锋。与此同时,周围各据点布防的零散日军发现美军的穿插动作后,奉命不断向瓦鲁班方向集结,试图消灭穿插过来的美军。这种缺乏组织而且近似添油的打法如同飞蛾投火,并不能扭转战局。$ f8 k8 J( R. T' ?, R% Y, m) ]; L
" M$ N9 [' z% T
更要命的是,在梅里尔手边,还有两个“活宝”。
; ~& }* j) e G. s/ \0 z+ u: X* Y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