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52|回复: 0

[读书笔记] 《别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旷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14: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别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旷达
    0 q5 G( c( v2 h, y: m
    3 F: T! H7 W6 c/ d' }9 a8 t% O二十四诗品读古文系列已经写了三分之一,这是第九篇。趁着上次写前赤壁赋的那个劲头。我把自己也颇为喜爱的另外一篇千古名赋拿了出来。但是还是老规矩,之前要先上二十四诗品的意境——旷达。
    # P: A8 L9 j: j* s) V4 M! \& x' X" w  }% p
    旷达  {- u: W& J  `* r8 j( r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3 m0 [4 R: m! o$ w2 s3 N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 n" V% h  W2 u: q+ B, P
    这个意境,似乎是我这样一个貌似油腻的中年胖子所最倾慕的感觉了。前四句,“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写尽人生感悟。也颇有些曹丞相短歌行的味道。但是后面就转向了陶渊明的调调。尊酒烟萝,檐花疏雨,随酒而尽兴,仗藜而行歌,最后看看峨峨南山,心里暗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样的一个前后搭接的意境,却似乎是一个中年人最实际的体会。前四句是人生之忧,后面则是人生之愿。而隐藏在这二者之后的,就是现在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卖给中年人的焦虑。所以说,旷达其实都是被现实的焦虑生活逼出来的。这个焦虑有可能是风雨飘摇,江山残破的乱世,也有可能是屡试不第,看人变化的际遇;当然最有可能的还是在蝇营狗苟的世俗之中挣扎的无奈。所以说旷达的意境也只有拿江郎的千古名篇别赋来解,才似乎能稍合情绪吧。
    # E4 R& H& |& w: a, X( k7 M; r4 r2 G: n2 ]( `

    6 R) \  m0 j$ f" f  ?如下就得上别赋的全文了,略长,但是却很有味道。和恨赋一样,典故与情绪齐飞,丽词共名句一色。- O! V& \/ w0 D3 [. h% H( `9 v
    《别赋》0 `2 z2 Y# u& M
    江淹【南朝】 
    - w5 R" K6 A2 u$ L. ?2 y( |& L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V/ X  L4 G- e/ g2 I4 F: I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f0 X; w/ Y; R# C' E% H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 ?: r5 D! |- n$ c& p( ]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r, D: j, I( m1 K9 C5 F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5 L* g" p& @0 E$ l+ C# K( b# p$ o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 m5 Z9 H7 g5 x' ?- e* R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0 @. H* G. M2 F8 N$ C% c7 H8 ?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x( Z# U6 I( |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7 {8 I3 k) H4 _& t4 \

      c# k5 e+ s/ M9 J  Z和恨赋不同,别赋的第一段没有恨赋那一大段的天问。毕竟别不是恨。别可能是长久也可能是暂时,但是恨却只能是永恒。所以,别赋的第一段就如同预告片一般快速剪影般的叙述了后面可能提到的那些别情离恨的场景。这一段情绪饱满而极具感染力。首先的第一句,因为金庸老先生的神雕侠侣而家喻户晓。黯然销魂掌的名头真的是好大,连星爷恶搞食神的时候也做了一碗黯然销魂饭。但是这某某者某某也,区区十个字,当真是道尽天下别情。什么能让身处繁华闹市的游人瞬间孤寂?什么能让呼朋引伴寻欢作乐的才子忧从中来?什么能让快意恩仇,单骑千里的侠客豪情尽颓?也许只有这个黯然销魂的离别。因为离别总是伴随着无时无刻的思念和怨念,就像一杯冰冷的水。在你尽兴之时或兜头而下,或轻渗浅流;在刚才还火热的心田里留下瑟缩的一瞬。所以后面的那一段兮声不断地古文确实在是令人心悸。, B+ G  ^3 F! ~& f7 c
    黯然销魂饭.jpeg
    : ]0 R9 l% Q  Q" R7 w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 y1 Q4 C) T  O1 ~- t8 ~+ l试着解析一下第一段:秦吴燕宋,是去国之别;春来秋去,是时间之别。游子旅途因别情沉颓而百感凄清,所以风萧萧、云漫漫、舟凝滞、车逶迤;船棹无力,马鸣不前。这一番天地变色的情景归根结底都是别情深陷所致。然后以游子的视角没开始掩酒不喝,凭栏眺望;而所见之场景就更是让人感伤,日落月出,露洒红兰,霜染青楸;此时想到因别离而思念的人正在巡楼抚幕,空掩虚凉。而这样的别愁离绪之下,就算是梦里也会踟躇男性,魂魄也会因思念而纷纷扬扬的离散。所以说别离此情,为天下万事皆然。& ]5 O+ I' d6 D* h# p8 B2 Z
    这样的一段场景,也真是印证了世人所说的江郎才气。一段骈文加骚体,把离别之情写的天地含悲,万物应景。而两三句一韵,朗朗上口,又让人极容易的产生共鸣。这样一段文字拿来做开始的起范儿,实在是让人叫绝。最后一句却又散开文脉,将一段具象的描述,抛散到世间万般场景之中。此等手段,当真是大手笔。8 _* x7 c. C3 l, a/ x
    之后的这七个别离的场景和恨赋的写法不同,恨赋是实际点出了真实的典故人物,然后借此铺演,浇自己的块垒。但是别赋的写法则是以一种很有文学风致的情景描写来呈现的方式。就好像很多鸿篇巨制的历史小说在描述大场面之前的细节铺陈一样。一种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既视感。而反过来看,也正是如此,反向的去猜一下可能的历史典故似乎也是一个很好的游戏。
    3 @9 u, U! l9 l/ S# a# q3 I/ c" h4 p% V! w1 y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5 z7 W$ L" D8 o5 b; \" p7 O0 E
    这一段简直就是天生的洛神赋场景,之前我写二十四诗品纤秾的时候分析得足够。东都和金谷都是最好的点题映射。而这样的曹子建梦回洛水,追忆洛神而此生永别的意境作为别赋的第一个场景确实也是当之无愧。抛开美人香草式的隐喻,单就一个才子与美人的故事来看,这样的瞬息而别也确实是人间至痛。其实后世写这种命定无常却常思美人恩的作品中,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把这种人世间的偶然相逢、感情的火花和最后离别与思念的感觉描述的最为到位。但是江文通却只用这几十个字便仿佛描述出了近千字的洛神赋。这个就像元稹用二十个字连昌宫词写尽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般。; ]  x7 \9 }& ]2 h: o
    连昌宫词
    . O7 W' ]/ @& ~3 c& q& [寥落古行宫,! j/ b- w( c7 Y
    宫花寂寞红。
    / B7 a$ T7 e; y4 D5 \+ A白头宫女在,$ G$ g8 \  r  ?, c5 U' y
    闲坐说玄宗。' U3 G3 x0 j' {
    洛神赋.gif
    % i7 ^' b& m' w4 [% c7 Y洛神赋
    ( O+ r" w# E) r8 D* J: R$ N  u# e8 \# B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K8 M! T3 E  k$ M! ?( i! r% h
    这第二个场景,却是蕴含了好几个故事的意境。但是像史记的刺客列传一般,都是些决死之人的揖生别死的壮烈情怀。聂政豫让、专诸荆轲。生别之时都是“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而这其中的别情固然悲怆,但却别有一番追求者的豪迈,每读至此,就好像日剧中承继别人遗志的人物,信誓旦旦的说请让我守护您的理想一样。这样的悲情别离,其实是一种理想之下的取舍和决绝。但是这样的场景,我却觉得还是稼轩那首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更能尽兴。
    ) e9 e$ k  F4 G2 N) s+ e 豫让.jpg
    % j, f4 n9 L: @2 \' Q( U5 a6 p豫让
    : b8 ]6 p* a- I0 a" n/ Z1 \+ S; s( x# |3 O, w- t9 K1 ^0 F$ R' W
    $ H7 Y6 A; E# o' j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C/ v& A3 p; l3 g4 s, Q4 s4 @
    这一段别情离绪是典型的出塞与闺怨。这也是后来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试想一下,为帝国开疆拓土的战士从君而去,留下来的闺怨在相别的时间就开始蕴蓄累积……直到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结局后,彻底崩溃。这样的别离也是生命中难以承受的东西。唐诗之中描写此类场景,无论是打起黄莺儿、不得惊梦的娇嗔,还是河边无定骨,春闺梦里人的沉郁。在这国仇族恨与儿女情长冲突背景之下,都显得无比悲凉凄怆。
    ' y/ o( @4 Q; P3 R) ~从文字来看,”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是好一派男儿许国的风发意气;“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却又是好一派天真烂漫的儿女情长。最后“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景色虽然尚自和悦,但是其中的催心伤感之意呼之欲出。能把四六字的骈文写的如此朗朗上口,感情充沛,也真亏江郎妙笔。
    , X9 z9 f8 S9 S 河边无定骨.jpg
    ! `3 W; d% J. E- o: y! W' n5 G
    " \; ?* U+ }6 u% @6 _1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 `( D' K' P& [. j4 x( m5 @相比于之前的三段别情,美人之别、刺客之别和战士之别;这一段别情写得更隐晦,却也格外动人,看的明白的人读这些典故,绝国、乔木,班荆、樽酒。这其中的韵味和含义都不只是字面上的,还有典故中的。简而言之这一段其实是去国之别,也就是游子孤臣之别。绝国是孟尝君故事,乔木是去国之故臣的象征物;班荆也是两个去国故友相遇共诉别情,樽酒就更是牧羊一十八年的老苏武了。所以这些典故不得不让人对这段别情有所疑惑,进而会去探究江文通究竟是在何等的境遇之下写下这千古名赋的。其实似乎也很简单,据考证,别赋是在他被建平王刘景素贬谪到吴兴做县令的时候做的。所以这样的心情也不难理解。而后面的“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就是最典型的即景生情。秋雁飞,白露下;远山曲,长河湄。仿佛如画境一般。' A7 s! t9 t1 X3 X+ B
    班荆道故.jpg 2 G+ m  b  }2 Z2 n( H% P
    . B8 Y3 L3 v: \0 l) F' e4 e  `( y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中断来说一下江文通的身世,这样更能让人理解这前四别。之前写恨赋的时候,只是罗列了些简介,并没有深入。所以这次展开的说一下江淹在发迹之前的身世,也许就是这恨、别二赋的渊源所在。6 N( t: G' ^' M( L2 E
    4 V5 c# ^3 }! t0 ~  L+ Q; R6 j
    江淹的身世,很多史料所言他是“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而且曾经十三岁就已经砍柴奉母为生。这样的说法似乎江淹是贫下中农出身一般的寒门细族。其实看看江淹的籍贯就应该知道,他可是济阳考城的江姓。这是当年典型的士族之一,纵然不如四海大姓的“崔卢王谢”,却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士族。这一点从江淹初入仕途的起点,二十二岁就已经以始安王老师的职分任奉朝请。依当时官制,奉朝请虽然是散官,但是级别应该是六品起步——起点就是市局级啊。这样的起点一般是世家子弟出仕的待遇。所以从这点上说,江淹的身世孤贫可能,但却不寒微。而且出手就是宗室王爷的师傅,起点并不低。
    5 V7 B0 b6 l1 d, f7 ]' M! p; p  ~8 G: C0 ~  |
    如果以这样的节奏向后发展,估计江淹也写不出恨赋和别赋。所以紧接着就是转换侍奉的王爷为建平王刘景素,刘景素是以着意结纳文士著称的贤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江淹在刘景素手下不仅没有发达,反而还因为广陵令郭彦文事发而获罪,罪名是受贿。而江淹只好在狱中作《诣建平王上书》,虽然最终以文字打动了刘景素,但却也丢了官职。这篇文字也算是千古名文,钱钟书的管锥篇中评价——此书出入邹阳上梁孝王,司马报任安书两篇间。这算是江淹仕途的第一劫。
    0 q: L6 j0 m  G0 I
    % j* h& O. W2 L6 R7 Q接着江淹却觅到了好机会,举南徐州秀才。这个秀才可是和后来的秋风钝秀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据考证整个南朝大约也只有八十多人的规模。得了这个功名,又在巴陵王刘休若幕中打了转,重回建平王刘景素门下。还好这次被刘景素重视,作为主簿参与文事。但是由于刘景素此时的篡位的野心已起,江淹逐步的与其产生分歧;终于在元徽二年(474)外放为建安吴兴令。这也算是江文通仕途的第二劫。之后则刘景素起兵反叛被后来的开国齐帝萧道成讨平,事败身死。其后江淹也被萧道成简拔逐步走入高官阶层。而恨赋和别赋就应该是江文通在建平王刘景素幕中这段时间里写成的。
    2 S: \; x1 u: K7 G; t8 k+ \ ZL0395齐高帝萧道成7782.jpg 0 p# J  r8 N- j- b: `  A0 \
    齐高帝萧道成
    1 d5 v4 b7 x  R$ J* ~0 d  B6 L5 E" c/ _( r
    所以从以上的拉拉杂杂描述的江淹仕途来看,推断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似乎也就容易理解这前四别所指了。美人之别其实是离骚仿佛,以美人香草喻忠臣别主。刺客之别其实是感叹分歧,以自己的原则而宁可别过主公一意孤行。战士之别其实也是类似描述自己的心境,想要努力规劝刘景素的野心不要起事而无可奈何。最后的去国之别就更是仿佛去建安任吴兴令的途中之景。一次分析看来,这前四别应该是一类情绪,都是我爱国而国不爱我的忧愤。8 o# s# n1 j4 s4 h7 |2 c

    % J; B' `* c- V, m& ?$ t! L再来看后面的三别吧,解读一下背后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
    ) x& T2 ]4 {0 ^* C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 ^& d* w7 ~# x' N这一段却是闺怨,与之前的战士别妻不同。这一段是孔雀东南飞式的生死别情。君居淄右,妾家河阳。这两句被后人用来代指两地分居的地名其实背后是有深意的。个人考证,淄右,其实也就是淄水西面,而淄水实际是西南到东北流向的,所以淄水西边也就是淄水北边,山南水北为阳,所以淄右其实就是淄阳。淄阳这个字眼一出来,熟悉三国史和书法史的马上就能想到一个人,也就是卫瓘。是西晋的淄阳侯。再看妾家河阳。说明这是一个女子思念丈夫的口吻。于是这一个故事也就呼之欲出。这是卫瓘四子卫宣和繁昌公主的爱情故事。
    6 K7 W& |2 S) i宣尚公主,数有酒色之过。杨骏素与瓘不平,骏复欲自专权重,宣若离婚,瓘必逊位,于是遂与黄门等毁之,讽帝夺宣公主。瓘惭惧,告老逊立。乃下诏曰:“司空瓘年未致仕,而逊让历年,欲及神志未衰,以果本情,至真之风,实感吾心。今听其所执,进位太保,以公就第。给亲兵百人,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及大车、官骑、麾盖、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给厨田十顷、园五十亩、钱百万、绢五百匹;床帐簟褥,主者务令优备,以称吾崇贤之意焉。”有司又奏收宣付廷尉,免瓘位,诏不许。帝后知黄门虚构,欲还复主,而宣疾亡。
    , y. O1 m7 S+ C9 b: f, W 繁昌公主.jpg & A4 m' D- V1 Z; u% u! p# E
    繁昌公主
    7 `5 x- i5 Q- S! z0 `0 Q
    ) U6 O" L& m0 v7 p! e这是晋书所载的事情,因为政治倾轧的谣言,卫宣和繁昌公主被生生拆散。等到事情澄清的时候繁昌公主想再回到卫宣身边,而卫宣却已病死。这个故事展开了说就是一个政治版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而这一段别情类比的含义似乎也很明显了。后面的一段,无比优美的文辞和甜蜜温馨的春夏秋冬场景,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曲罢泣已尽,回文影独伤。所能展现的也正好就可以类比江淹因为劝谏不得,自贬吴兴避祸,虽然对于事态发展已经无能为力,却又心系建平王刘景素的心情。! Z% j/ k" g0 |5 D: j  Y9 _
    7 k* B" ?& s% M5 o* d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 H8 X  Y# Z3 P; B2 n( f这一段是修仙之别,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之前的种种别情格格不入,显得相当另类。但是仔细探究一下也就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关联。华阴上士的典故,应该是刘向《列仙传》中的修羊公。
    + C5 L/ i$ U# K& e6 u修羊公者,魏人也。在华阴山上石室中,有悬石榻,卧其上,石尽穿陷。略不食,时取黄精食之。后以道干景帝,帝礼之,使止王邸中。数岁道不可得。有诏问:“修羊公能何日发?”语未讫,牀上化为白羊,题其胁曰:“修羊公谢天子。”后置石羊于灵台上。羊后复去,不知所在。) P/ P$ S' p% t8 f( F0 j" g
    修羊公.jpg 0 \  d: S/ x, g; L8 N! n
    修羊公# A+ P4 r# i0 B
    这个典故其实也是和帝王相关。就算是华阴隐士,也是在汉景帝的王府之中数年,然后升仙而别的。这个别,其实是喜别。有点告别旧主获得新生的感觉。这也可以结合江淹后来的发展。在刘景素起兵被萧道成讨平之后,萧道成成为实际上的政权控制人,也就迅速地简拔江文通为尚书驾部郎,并为自己的竟陵公府参军,并实质性的起草萧道成的各类文诏。后来萧道成篡宋为齐,也就是后来的齐高帝。江淹在萧道成的麾下也终于成为中书令的副手——中书侍郎,位不高而权极重。所以明晰了这一段历史也就清晰的知道这个修仙之别的寓意,不过也就是换了码头而已。
    ; i% G. S+ _' \0 o2 a  t% ?7 m: _' R- _2 U( l6 ~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D. C# e# [! L+ c9 ?1 V
    这一段的别情描述就更有意思了,典故用得眼花缭乱。但是隐含的内容解析起来却并不费力。“芍药之诗,佳人之歌”这个说的是诗经中的《溱洧》的场景,简而言之就是春秋版的非诚勿扰或者百里挑一,春秋时代的大型相亲会。"桑中卫女,上宫陈娥"说的也是诗经中的场景,出自《桑中》篇,说的一个登徒子与多个女性约会的情景。这两个场景实有相似之处,而这些男女之别的怨愤,又和之前的各类情爱之别颇有不同。之前的情爱之别或有国仇家恨,或有离骚之悲;至少也还是一对一有固定对象的情爱思念。这最后一段的别情,却是大型相亲会或者万花丛中过的浮浪别情。其中的韵味也很有意思,这最后的收束,实在是有点“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意思了。' X% B0 b, P; f0 u( [/ T
    溱洧.jpg
    - e( }# G  u9 ?$ R  R4 t/ X溱洧+ p$ F3 y5 U/ B7 Y

    # }- t+ q7 ?$ |; p$ i 桑中.jpg
    2 a4 V# \* H8 ~% f桑中
    ) b- ?, K0 l9 g* d+ }
      p" v) o1 n; e( o; }" L4 F综合起来看这千古名赋中的七大别情,前四别还颇有些去国孤臣的忧愤。后三别,却变成了无可奈何的怨愤,改换门庭的伤别和待时而飞的惆怅。
    5 r6 ]- r  E; d1 Z- k" ]6 J/ ]9 x% K' j0 ~3 U
    再来看最后一段的结论。; ?* p$ x. z: L7 L3 V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e9 s% i1 D3 c$ U& B' f
    离别的原因很多,离别的场景也是千变万化。但是别情必然充斥着怨愤。所以会让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这个说法和首句的黯然销魂交相辉映。也是多少沉溺在别离之情的痴男怨女的痛点。但后面的金闺和兰台的说法也暴露了江文通的野心。金闺也就是金马门,一般是学士待诏之处,西汉名相公孙弘就曾经待诏金马门;兰台就更不用说了,班固、傅毅都曾经是兰台令,最后也都随着大将军窦宪参赞军务。这也正和江淹曾替萧道成参赞文事相类似。: b! e7 a' O/ \& O
    兰台.jpg
    6 L! @  r8 Y5 F
    - I8 l" m. I! a$ P5 n% [) [& H综合起来看,我还是比较认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判定的先恨赋后别赋的写作顺序的。这个之前有业人士专门撰长文质疑过。我却从自己推测的角度来看,恨赋其实是因,别赋其实是果。有因才有果。有了对于自己仕途蹉跎,命运多舛的恨,才会有后面虽然依依不舍,但却斩钉截铁的别。这个其实也是江淹成长的历程之一吧。有人把这个结合到江郎才尽上去解释,似乎也说得通道理。但是从后来江淹历侍齐、梁的经历来看,他的政治手段是日臻成熟。但是却还是没有冯道那般的精纯。但这日渐成熟的政治能力已经足以消磨这个震烁千古的文人才华了。套用钱钟书对于恨赋的评价,其实在南朝的文人之中,能在有生之年立足于政界不到的人物,也得想众星拱北辰一样算得上这江文通一号了。所以说从恨赋中能够挣扎出来的人物,才能够在别赋中真正的旷达起来。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0 收起 理由
    蓦然回首 + 6 颊齿留香
    龙血树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3-29 14:23 , Processed in 0.05459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