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7#

楼主 |
发表于 2017-8-3 16:42:28
|
只看该作者
* d- T/ U! W5 n5 e2 H+ w( C. h混合壳体
- n8 ?4 l! T; I, W8 d4 g! V D0 {# F" q5 V# t
至于到底是采用我军传统的双壳体还是改弦更张,采用西方的单壳体设计,这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理论上,在拥有同等艇内容积的情况下,单壳体潜艇水下排水量更小,湿面积更小,达到同等航速时对输出功率的要求低,这似乎更适合我国艇用核反应堆技术积累少的现实。, c) t" L0 R, R% b, S1 l' R
( z7 }9 m8 ^! Z1 {3 l* V但是,双壳体不仅储备浮力更大,能将一些设备移至耐压壳和非耐压壳之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大艇内可用容积。由于非耐压壳体几乎不承力,因此用材可以较薄,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虽说采用薄壁金属非耐压壳的双壳体潜艇高速航行时,壳体激励噪声水平较单壳潜艇为高,但内部机械噪声向外辐射的水平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外壳体激励噪声的问题能够通过安装消音瓦加以缓解(消音瓦不仅吸收声能,还起到增大壳体阻尼的作用)。由于双壳体潜艇的舷侧声纳阵列无需突出于非耐压壳之外,因此潜艇的表面光顺性优于单壳体潜艇,而且更易于实现接近理想值(7-9)的长宽比。因此综合来看,二者各有利弊。
$ j0 @. M# |: b/ ?& i$ a. A* N+ p* x3 a5 G- ^3 m& _
考虑到此前我国并无单壳体潜艇制造经验。因此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我国与俄罗斯签署合作研制“拉达”级常规潜艇协议,目的就是汲取单壳体潜艇设计经验。不过,俄罗斯自己在单壳体上的技术积累并不比我国多多少,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笔者倾向于我国未来核潜艇采用单双混合壳体设计。即在包括动力舱在内的中间舱段使用双壳体设计,以利于屏蔽噪声,而在潜艇艏艉两端使用单壳体结构,以尽可能减少潜艇湿面积,在反应堆输出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航速。
2 O; }9 q* C+ u, y&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