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2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史] 亚历山大征战记之一:马其顿的军事革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0 07:26: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马其顿的崛起
    3 [8 p2 {& b6 }8 K/ t
2 ~- x( S# v' y' O
5 F! v, J' B) Q  G' \
马其顿王国位于希腊半岛北部,领土面积大概相当于整个希腊南部城邦的总和。这里的阿克修斯河(Axius river)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灌溉农业;中上游崇山峻岭包围中的河谷丘陵地区则适合畜牧业。这一地区最早的居民是来自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Thracians)。色雷斯人和希腊人的体貌差别非常大,肤色更浅,金发碧眼,身材高大,保加利亚出土的古代色雷斯人遗骸,男性平均身高超过1.90米。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色雷斯人是瑞典人的先祖之一。
7 ~% Y3 D2 P& E8 e3 Z 7 S! u' }9 j3 _9 ]; b
公元前25世纪希腊人的分支多里亚人(Dorians)进入该地区,同当地人通婚而形成后来的马其顿人。虽然马其顿人讲希腊语的多里亚方言(斯巴达人也讲这种方言),但体貌和生活方式都深受蛮族影响,因此在注重血统的希腊人眼里和蛮族无异,而马其顿也从来不是希腊城邦联盟(Hellenistic League)的成员。马其顿王国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政体一直是部落联盟,8个小王国各自为政,但名义上向马其顿国王效忠。希波战争期间的国王亚力山大一世是马其顿历史上首位明君,他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加强与希腊城邦的关系。公元前496年,亚力山大一世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只有希腊人才有资格参加运动会,这意味着马其顿至少名义上被接纳成为希腊人的一员。; L  _1 R" D" l7 t% X4 u
$ H8 o/ d$ l) }
公元前359年,菲利普二世成为马其顿国王。菲利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高瞻远瞩,野心勃勃,立志要结束希腊各国的内战,实现统一,建立一个马其顿领衔的大帝国。但菲利普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克服三大障碍。首先,马其顿人始终没有摘掉蛮族的帽子,希腊人对马其顿人缺乏文化认同感,势必将马其顿的统一视作异族统治;其次,希腊人虽然同文同种,但注重血统和家族,地方主义思想严重,除非大敌当前很难团结一致,对中央集权的帝国政体尤其厌恶;最后,希腊城邦的武装力量,尤其是斯巴达和底比斯的重装步兵,实力很强,马其顿如果想以武力征服希腊,就必须缔造一支具有压倒优势的军队。
- Y7 h: B4 A9 u% y3 o. E
; @8 ~) h5 U; I雄才大略的菲利普即位伊始就着手克服这三大障碍。为了改变马其顿人文化落后的形像,菲利普以重金聘请希腊知名人士到马其顿讲学,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后来成为亚力山大的老师。他还命令马其顿贵族学说雅典口音的希腊语。碰巧的是,关于克服第二个障碍,雅典著名学者、演说家伊索克拉底(Isocrates, 436 – 338 BC)早已给菲利普指明了方向。伊索克拉底对希腊城邦无休无止的内战纷争深感失望,在公元前380年提出“泛希腊主义”(Pan-Hellenism)理念,号召希腊人停止自相残杀,团结在一位强有力的统帅周围,同仇敌忾向波斯帝国开战,征服亚洲以后大量殖民,以解决希腊贫民没有出路的社会问题。菲利普崭露头角以后,伊索克拉底眼前一亮,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统帅。公元前346年,90岁的伊索克拉底发表题为“致菲利普”(Philippus)的演说,呼吁菲利普将整个希腊当作自己的祖国,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领导希腊人推翻波斯帝国,建立一个希腊人和平共处、繁荣富强的邦联制国家。
4 w9 w) ]5 ?! H9 V- K  S: V( X
7 J+ Q2 P4 ^1 P1 m: h$ T% c" [值得一提的是,伊索克拉底在演说中恭维菲利普是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里斯(Heracles)的后裔,但依然将马其顿人视作蛮夷,这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普遍看法。伊索克拉底理想中的希腊联邦基于各个城邦的独立自主,他主张希腊各国接受菲利普的领导,但反对马其顿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这未免太天真了一些。公元前338年凯罗尼亚之战马其顿击败雅典和底比斯联军以后,希腊各城邦沦为马其顿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98岁的伊索克拉底理想破灭,愤然绝食自尽,死前修书一封给凯罗尼亚战役中崭露头角的亚力山大,苦口婆心谆谆教诲,这封信对亚力山大日后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6 w) u  A2 o; @  q! W' C3 o . i9 d3 R+ C( k  Z
菲利普后来得以名垂青史,主要因为他实施的一场军事革命。菲利普缔造的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整个希腊,后来在亚力山大的统帅之下,一举攻灭波斯帝国,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菲利普的军事革命。
% H- y. e* f: L5 p; r 2 q+ X- a& M0 S5 C

7 Z2 y+ a. U) x! O" t4 P. l- f/ m2. 马其顿军队的构成: C9 K3 T: ]* p* _: s4 ~

& H- r: S8 L  R' O) S2 W菲利普实行的军事改革,其实是集前人之大成,然后发扬光大。希波战争结束以后的100年间,希腊出现了很多军事革新,以弥补步兵密集阵在灵活性和机动性方面的弱点。
( \: m9 c  x, n- N) M ( K1 {0 d, l5 D8 O/ R
首先是骑兵的发展。整个希腊半岛只有中部的特萨利(Thessaly)因为盛产良马而重视骑兵,其他城邦都不以为然,希波战争期间希腊骑兵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此后骑兵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最后连斯巴达这样保守的军事强国也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公元前394年斯巴达国王阿格西拉(Agesilaus)就用这支部队击败来犯的特萨利骑兵。7 v# o9 h/ O8 ?# a6 \

& `+ r: C: T& H& e' I8 [其次,雅典雇佣军将领伊菲克拉底(Iphicrates, 415 – 353 BC)认识到轻装步兵的战术价值,模仿色雷斯标枪手创建了游击步兵(Peltasts),士兵只带金属头盔,身上不被甲,装备几支标枪、一柄短剑、和一面小圆盾。游击步兵组成松散的阵形,进退迅捷,可以在任何地形作战,即能投掷标枪远距离攻击敌人,也能逼近以短剑格斗。在一次战斗中,伊菲克拉底指挥的游击步兵全歼600名斯巴达重装步兵,威名远扬,游击步兵很快进入希腊各国军队的编制。多兵种部队协同作战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叙拉古(Syracuse)的独裁者迪奥尼西(Dionysius, 430 – 367 BC)首创轻重步兵、骑兵和海军协同作战的战术理念,深受其影响的伊菲克拉底有过这样的总结:“轻装步兵如同双手,骑兵如同双脚,重装步兵如同被甲的胸膛,而统帅如同头颅。”
8 c+ n; g; d) L$ u8 k3 b
1 o8 N( A) |- Z2 N; U; g希腊半岛的军事革命最终出现在马其顿是有原因的。处于蛮荒之地的马其顿,受希腊军事文化的影响较小,希腊密集阵从来就不是马其顿军队的传统战术。菲利普以前的马其顿军队,更象一支蛮族军队,由各部落贵族率领的骑兵为核心,加上大批临时征召的农牧民组成的乌合之众。由于马其顿经常遭到北方蛮族的侵袭,马其顿骑兵百炼成钢,骁勇善战,在希腊半岛首屈一指。步兵则缺乏组织和训练,不值得一提。因为没有陈旧军事思想的桎梏,菲利普实施的军事革命也就没有任何阻力。菲利普的新式军队,是为统一希腊和征服波斯这个战略目标服务的,部队编制和战术运用都非常有针对性。
9 U) @7 f4 H- {6 n! j# z
( d8 I  c& e2 E$ |3 _4 K6 k5 U首先,菲利普建立了一支常备军,而不是希腊城邦民兵性质的公民军队。此前希腊半岛的职业军队,除了斯巴达以外,就只有雇佣军了。职业性质的军队在训练和纪律方面有了保障,因此能够发展出比较复杂的战术。职业军队的副作用是军费开支巨大,菲利普为了养活这支军队,不得不连续发动扩张战争掠夺财富。亚力山大东征波斯帝国,某种意义上也是冲着波斯王的金库去的。
9 l0 C. I; J3 y8 B* r  a1 H
$ I+ t: N4 v- m: g  T7 \% x' K; F

1 A6 j% Z; D8 [
0 Z1 v0 H0 R: K/ t4 p
其次,菲利普对希腊密集阵的战术思想进行革新,设计了更坚实、更强大的马其顿密集阵。马其顿重装步兵的防护装备同其他希腊重装步兵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是长矛和盾牌。马其顿重装步兵的长矛(Sarissa)大约有6米长,比普通希腊步兵的长矛长出一倍,尾部装有铜锤以使重心后移,这样整个长矛重达8公斤,必须双手握持。正因为如此,马其顿步兵的盾牌直径只有60公分,用一条皮带悬挂在士兵的脖子上,然后固定在士兵左臂臂弯处。除了长矛以外,马其顿步兵还佩戴一柄短剑作为辅助兵器。 6 L4 ]0 g, k- a+ C2 F/ \
1 s! d9 D$ u2 J& t8 y  |# S) H
7 {( M8 ~3 c5 _* k- l0 s
马其顿密集阵通常16行纵深,是普通希腊密集阵的两倍,加上长达6米的长矛,这样设计很明显是为了取得对希腊密集阵的压倒优势。列阵完毕的马其顿密集阵,前5排的士兵持矛重叠向前,后11排士兵将矛架在前面士兵的肩膀上,斜向前竖立。单个纵列16人为一个班(Stichos),4个纵列64名士兵组成的一个排(Tatarchy),8个纵列128名士兵组成的一个连(Taxiarchy),16个纵列256名士兵组成的一个营(Syntagma),营级方阵是最基本的战术单位。4个营1,024名士兵组成一个团(Chiliarchy),而4个团4,096名士兵组成一个师(Phalangarchy)。独立作战时,马其顿步兵师除了重装步兵以外,还配属一个团的散兵(Psiloi)1,024人(大致相当于侦察兵),两个团的游击步兵2,048人,和一个团的骑兵1,024人,这样总兵力达到8,192人。集群作战时,所有的重装步兵部队组成一个巨大的方阵,通常构成马其顿阵线的左翼。菲利普时代的马其顿军队有4个步兵师,一共3万2千余人。
4 x# A% o8 b' B9 r马其顿军队的职业性质使马其顿密集阵能够演练熟习几种复杂的战术队形,比如斜线、楔形,钳形,圆形等等,并可以按照指令迅速转换。尽管如此,马其顿密集阵同希腊密集阵相比,优缺点都很突出。马其顿方阵的冲击力更为强劲,正面攻势锐不可挡,但由于其16行的厚度加上笨重的装备,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很欠缺,对破碎地形的适应性很差;因为马其顿步兵的长矛过长过重,无法迅速调整方向,方阵侧翼的防守尤其脆弱;由于马其顿方阵双倍的厚度,相同兵力条件下战线长度就比希腊密集阵短一倍,很容易让敌方从两翼包抄。搞出这么个尾大不掉的马其顿方阵,菲利普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 c7 I0 D; \7 m' R 5 @6 A2 e; @" h3 X7 d6 U1 t# ^
菲利普设计的马其顿密集阵,其实是建立在全新的战术思想上的。和传统的希腊密集阵不同,马其顿的战斗序列中密集阵并不是突击部队,其作用是压住阵脚,象一块觇板一样吸住敌人的兵力,突击敌阵的任务交给重骑兵。马其顿步骑协同的战术稍后探讨,现在先来看看马其顿的重骑兵。& f8 m4 m, _! o* Z& }& {

* `, U: p3 k" C0 s- I

6 M: m) T+ C  N* x( M9 F
9 l. a3 \5 A: n+ n7 y
马其顿重骑兵源于国王的骑兵卫队,因此被称为“近卫骑兵”(Hetaeroi,也有人译做“伴随骑兵”)。经过菲利普扩充的近卫骑兵,一共有8个骑兵营(Ile),分别由马其顿8个小邦的贵族子弟充任。一个骑兵营正规编制是256人,但实际上参差不齐,少则150人,多则300人,这样总共约2千人的兵力。近卫骑兵是菲利普和亚力山大手中的突击部队,往往能够决定胜负。马其顿的骑兵有数百年的传统,战术素养在希腊首屈一指。近卫骑兵战斗时通常以营(256骑)或连(64骑)为单位组成阵列,集群行动。战斗队形多种多样,有矩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倒三角形、楔形和菱形等等,各有不同的战术目标。比如冲击敌阵时采用正三角形或楔形以利突破,敌人溃退时用矩形或倒三角形以追求宽大的冲击面。菱形是特萨利骑兵习惯的阵形,这种阵形的优点是可以迅速改变攻击方向,左冲右突变换自如,非常适合混战。
+ S# P! y/ n5 g0 E; V4 X古希腊著名军事史学家色诺芬(Xenophon, 430–355 BC)的著作《骑兵论》里对希腊重骑兵的装备有一个非常详尽的描述。色诺芬写书的时间正是菲利普登基前后,因此书中的描述可以视作马其顿近卫骑兵的标准装备。古希腊骑兵的战马品种源于南俄草原,体形较小但吃苦耐劳,骑兵通常撑矛跳跃上马。重骑兵的防护装备类似重装步兵,披鳞片甲保护上身,胸背关键部位加佩整片的青铜胸甲,小腿正面着胫甲。近卫骑兵佩戴“伯奥提亚”头盔(Boeotian Helmet),这种头盔取消护颊以保证骑兵有开阔的视野。骑兵的左臂因为需要控马而非常关键,一旦受伤就会导致骑兵失去机动能力,因此骑兵左手佩戴“铁手套”(Gauntlet) - 即镶嵌铁片的绵织长筒手套 - 保护整条手臂。色诺芬书中的骑兵装备一支两米长的矛和两支标枪,辅助兵器是一柄短剑。色诺芬推荐骑兵使用波斯弯刀(Kopis),因为这种刀的弧度利于劈砍。希波战争以后波斯弯刀在希腊相当流行,马其顿骑兵大量装备。! {7 E1 Y! {" j0 v' R. V& j5 {
, O5 j  U* D$ S7 V# B+ L$ A
某些战史著作认为,马其顿近卫骑兵装备类似重装步兵的长矛,作战时右手持矛,矛身挟在腋下,高速冲击敌阵,这是不符合史实的。首先,马其顿长矛必须双手握持,骑兵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其次,古希腊时代的战马还没有装备马鞍和马蹬,只有一块加厚的毛毯,骑兵坐在上面位置并不稳固,如果挟持长矛冲击敌阵,强大的冲击力会将骑兵掀落马下。福勒认为,马其顿骑兵使用长两米左右的轻矛(Xyston),冲锋时右手将矛倒持 - 如同持标枪一样 - 矛身架在肩膀上,矛尖冲下;接敌时将矛举起,从上向下朝盾牌后面的敌兵猛刺(这个姿势被称为Overhand Thrusting),然后长矛顺势脱手,拔出短剑或弯刀劈砍格斗,或者投掷标枪杀敌。- |% x- J! m$ }' T9 E4 S! x; z) y3 `4 u  V
0 v! h- w/ d3 o/ W' `. u& ~3 M) C" w, x

" `* }/ D, G% s9 d( E
   许多绘画作品里表现的马其顿重骑兵,战马都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绝大多数古典史料里面也没有提到战马被甲。马其顿重骑兵经常需要冲击防卫森严的敌阵,面对密如飞蝗的羽箭,没有甲胄保护是不可想象的。色诺芬在《骑兵论》中指出,战马受伤会给骑兵带来巨大的危险,普拉提亚战役中波斯骑兵统帅马希提就是因为坐骑受伤狂跳,被甩下马来丧命。正因为如此,战马必须严加防护,佩戴青铜面甲(Chamgron)保护脸部,鳞片甲保护头颈,整块打造的青铜胸甲(Peytral)保护前胸,前大腿也要包裹鳞片甲,最薄弱的两肋和腹部由镶嵌铁片的毛毯或兽皮包裹。道奇(T. A. Dodge)也认为马其顿骑兵的战马是被甲的。' R0 d! ~! j( J! `8 I* M

2 g' o. D3 j1 f% Y0 P5 L, s除了近卫骑兵以外,马其顿军队还有一批轻骑兵,主要来源于希腊藩属和色雷斯,总共约1千人。这些骑兵佩戴头盔,但身上不被甲,装备一面盾牌和几支标枪,他们的任务是提高侧翼掩护,侦察敌情,以及远距离投掷标枪骚扰敌人。
9 ]- ^# g8 m4 j7 [2 |1 z+ }1 V
: C+ n7 b+ `2 ?+ i4 G( Q$ X/ D菲利普将原先的国王步兵卫队扩编成为近卫步兵(Hypaspists,直译为“持盾卫队”), 3个团的编制一共3千人。史学界对近卫步兵的装备一直有争议,有的认为他们是重装步兵,有的认为是轻装步兵。近卫步兵是精英部队,士兵都是从其他部队中挑选出来的,个个百里挑一。近卫步兵在马其顿阵线里位居中央,连接左翼的步兵密集阵和右翼的骑兵方阵。战斗开始以后近卫步兵的右翼跟随骑兵进攻,左翼依然保持同密集阵的接触,这样形成一条斜线,队形也逐渐拉开。因此近卫步兵的作用如同手臂的关节一样,即要支持右翼骑兵的突击运动,又要保持阵线的完整,这对士兵的战术素养要求相当高。亚里安在《亚力山大远征记》中记载,近卫步兵还担负攻城、突袭、掩护骑兵进攻等高机动性作战任务,证明他们的装备应该比普通重装步兵轻便。道奇认为近卫步兵防护装备同重装步兵一样,但使用两米长的轻矛以提高机动能力。/ t1 M+ u! ]3 P
* G; u' ?/ P$ g: z; _1 J  k# J& a
菲利普创建的新式军队实现统一希腊的目标绰绰有余,但还不能完成征服波斯帝国的使命。波斯帝国幅员辽阔,马其顿军队深入敌国作战,必须解决两大难题。首先,希腊军队的后勤系统非常原始,大大制约了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菲利普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马其顿军队的后勤供应体系,才敢深入敌国转战千里;其次,希腊半岛物力有限,无法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因此马其顿军队面对波斯各地的坚固城池,必须具备强大的攻坚能力以求速战速决。
3 o# N* z3 [. d* c+ T
: ]8 c$ ~' y3 t" V/ L
! M8 z1 v# P6 Y0 X: ]3. 马其顿军队的后勤和器械
  u/ D6 x- j- p' ^* U / E; z$ w& A( T  D
传统希腊军队的后勤保障数百年不变,每一个重装步兵自带一个仆人背负装备,后勤运输仿效波斯,大量使用牛车。希腊军队允许士兵家属、以及大批营妓和小贩随行,这样每1万战斗部队就会有2、3万非战斗人员随行,大大减慢了行军速度,增加了后勤供应的压力。希腊军队的这个时代因为使用颈圈(Neck Collar)套牛拉车,一辆两架的牛车只能拉500公斤重的货物,超过这个重量颈圈就会压迫牛的气管,使之无法呼吸。一辆牛车的两头牛每天需要草料50公斤,每天只能走15公里,以后就会精疲力竭。另外牛车对道路条件要求很高,基本没有翻山越岭的能力。这种运输方式显然效率不高。
4 e: b0 Y8 J7 x: u# g , O; e! i9 H0 x& M) L" j# C3 ]
和希腊重装步兵的地主出身不同,马其顿步兵都是农牧民出身,吃苦耐劳,从来没有雇佣仆人的习惯;骑兵则通常有两、三个仆人随行。菲利普改革后勤,首先禁止士兵雇佣仆人,而专门建立服务步兵和骑兵的后勤部队,数量大概是步兵的十分之一,骑兵的四分之一。菲利普还禁止非战斗人员随军,包括士兵家属和营妓。不过这个规定在亚力山大东征期间被废除。马其顿步兵除了必须自己背负装备以外,还要自带15天的口粮,这样马其顿步兵的行军负重超过50公斤,对体能要求非常高。这些规定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菲利普的另外一项改革是大量使用骡马背驮物资,只有少量牛车运输大型器械。驮马每天只需要10公斤草料,可以驮运100公斤货物走45公里,还可以翻山越岭,大大增强了马其顿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菲利普和亚力山大两次强行军几百公里,出其不意兵临雅典城下,体现了菲利普后勤改革的效果。
0 _9 g/ Z/ @! {$ |$ _- y- X8 W0 j
, o; c1 F5 G9 C# |虽然经过后勤改革以后,马其顿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已经足以深入敌国作战,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攻城器械,顿兵坚城之下的马其顿军队只能束手待毙。菲利普是西方军事史上首位将远程火力纳入军队编制的人。, H* `7 g/ w  K+ o7 K8 I
- T% m; u; C, o+ Z- q# p. g+ q5 D1 A

" h6 ?5 n* o0 D( b, t  A$ \
据《自然史》的作者、古罗马科学家普里尼(Pliny the Elder)考证,弩炮(Catapult)和投石器(Ballista)是公元前5世纪腓尼基人发明的。弩炮其实就是一副固定在发射平台上的大型弓弩,可以将一支轻型标枪水平投射600米远,经过改造的弩炮能够发射安放在槽道里的数十枚铅弹,射程可达300米,效果类似近代的霰弹炮。投石器的弹道弯曲很像现代的迫击炮,可以发射重达20公斤的石头,射程最远可达500米。除了石头以外,投石器还可以发射燃烧的火球和装满滚油的瓦罐等等。马其顿炮兵部队使用的轻型弩炮,重量只有38公斤,一匹驮马能够运输两架弩炮。投石器关键部件驮运,其余部件就地伐木打造,然后一起组装。马其顿工兵还能够就地建造巨型移动攻城塔,有好几层高,底层是一个攻城槌,用来撞破城门或城墙;上面数层装备弩炮和弓箭手,顶层能够容纳十几名步兵,放下跳板就可以冲上城墙撕杀。
# q* J) Y! J/ b2 N5 l7 D; O1 w菲利普将炮兵部队编入战斗序列,使其作用并不局限于攻城,而可以在野战中发挥远程火力。亚力山大征服北方蛮族的战争中,在佩利昂(Pelion)不得不转攻为守,将部队撤过一条河流,而敌军在后面紧紧追赶。亚力山大过河以后,立刻在河边高地部署炮兵部队,数百门弩炮以高射角发射标枪,越过撤退部队的头顶在他们后面形成一道弹幕,以掩护部队安全渡河。这是西方军事史关于炮火掩护最早的记录。
# X/ \0 g" j, C5 E) b+ A! R ( Z! |' ]& M/ V

" i( d" h3 C; P2 U! s! \4. 马其顿军队的战术# |2 J/ W7 X( P9 C2 V' g+ ^

4 t: H, |5 ]( O/ z: Z/ @3 W战术方面菲利普也是集前人之大成,然后推陈出新。菲利普之前的古希腊战术大师当属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Epaminondas, 418 – 362 BC)。菲利普15岁时在底比斯当了3年人质,曾经跟埃帕米农达学习战术,他后来缔造的马其顿密集阵基本就是照搬埃帕米农达首创的斜线战术(Oblique Order)。3 y8 h' e- ?$ |8 u! _$ o! G
0 A1 U% d: ]+ A: I8 J
传统希腊密集阵战术讲究阵线平推进攻,两军接阵以后就发展成为互相推挤的混战,结果往往是对阵一方因为精疲力竭而阵形瓦解,导致失败。这种打法纯粹是在角力,毫无智谋可言,兵力优势往往可以决定胜负。埃帕米农达在卢克特拉战役(Leuctra, 371 BC)中,利用斜线次第进攻一举击败强大的斯巴达军队,首次改革了希腊密集阵战术。5 w% P! W5 b$ ^- z  `

. y  j3 m2 K  |& v2 [! k此战埃帕米农达率领的底比斯军队有重装步兵6千人,轻装步兵1,500人,骑兵1千人;斯巴达军队由国王克里翁布罗托(Cleombrotos)率领,有重装步兵1万人,轻装步兵1千人,骑兵1千人。底比斯军队不但兵力处于劣势,而且士气不高,因为斯巴达重装步兵在希腊首屈一指。斯巴达军队摆出传统的8行纵深密集阵,克里翁布罗托亲率700卫队在右翼远端。埃帕米农达将6千重装步兵分为4个方阵各辖1,500人,中央和右翼的3个方阵只有4行纵深,最左边的方阵却有50行纵深。两军都把骑兵部署在两翼提供掩护。# Q( B- y* I- m5 s5 Q
& R- @5 k  O/ D% ]) ^
两军各占据一块高地对峙,阵前是一条干涸的河道。斯巴达军队率先发起进攻,整个阵线稳步前进,经过河道向坡上的底比斯阵线逼近,埃帕米农达看到敌军已经前进到距离200米的地方,下令出击。两侧的骑兵先冲下坡去同斯巴达骑兵激战,很快将其击溃;左翼50行纵深的方阵率先前进,然后右面的3个方阵依次出发,形成一条斜线。这样当左翼方阵接敌的时候,其他方阵还拖在后面。色诺芬记载道,底比斯左翼50行纵深的加强方阵借助地势冲进斯巴达国王克里翁布罗托亲率的右翼方阵,如同一艘战舰拦腰撞击敌舰,斯巴达方阵顿时土崩瓦解,克里翁布罗托力战而死。此时斯巴达阵线其它方阵正等待对面底比斯步兵的进攻,只能坐视右翼方阵的覆灭,传统希腊密集阵笨拙僵硬的弱点在此暴露无遗。消灭斯巴达右翼方阵以后,底比斯的左翼加强方阵士兵全部右转,开始攻击斯巴达阵线暴露的侧翼,而其他底比斯方阵此时也陆续接敌,会同左翼方阵两面夹击,一个接一个地击溃斯巴达阵线的各个方阵。
- m. d, L. c- ~, x+ S; D* i# R  m7 @) z $ f. b6 ^$ ~' {/ _4 E2 r' x
此战埃帕米农达运用了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原则,梯次配置兵力,创造了两面夹击敌人的机会。这是希腊密集阵战术300年来出现的最革命性的创新。菲利普统一希腊的凯罗尼亚战役(Battle of Chaeronea, 338 BC)就借鉴了埃帕米农达的斜线战术,但推陈出新,步骑协同进攻一举击败雅典、底比斯联军。
, V, \6 h' N/ l/ q+ ?* P; s ) _/ U1 x8 e% o' f& }# }# L: O8 \
凯罗尼亚战役参战的雅典联军兵力一共3万5千人,包括大约3千骑兵,马其顿军队不足3万人,其中包括近卫骑兵2千人,特萨利重骑兵1千人。雅典联军安装惯例排出8行纵深的密集阵,骑兵在两翼保护,雅典军队组成左翼,底比斯军队在右翼,左右各有一道山脊和一条河流保护侧翼,占据的地形相当有利。马其顿阵线中央由64个营的密集方阵组成,菲利普率领近卫骑兵和近卫步兵组成右翼,18岁的亚力山大率领1千特萨利重骑兵和数千游击步兵组成左翼。
' p+ L5 S+ [* T: w 4 N/ u1 _! O5 M' H  `. S( S3 f- d
菲利普带领近卫骑兵率先发起进攻,稳步向雅典军团前进,他们左边的12个营的近卫步兵方阵一个接一个地跟随前进,形成一条梯形的斜线。近卫步兵全部出动以后,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右翼也跟着次第出动,加入这条越来越长的斜线阵形,但密集阵左翼和亚力山大的部队按兵不动。雅典军团等到马其顿的右翼逼近以后立刻发起冲锋,雅典步兵同马其顿近卫步兵接战,雅典骑兵则同马其顿近卫骑兵捉对撕杀。这时菲利普率部开始且战且退,雅典军团见敌退却,信心倍增,紧追不放。马其顿右翼一直退却了200米,退到自己阵线的后面,而近卫步兵方阵依然是梯次后退,保持密集阵和骑兵方阵的联系。雅典军团越来越多的部队被退却的马其顿右翼调动,加入追击,最后整条阵线都开始前进。此时右翼的底比斯军团就面临一个选择,是跟随雅典阵线前进,还是原地不动,静观其变。由于不明白马其顿军队的意图,底比斯军团决定按兵不动,这样雅典联军的阵线就出现脱节,雅典军团右翼完全暴露,菲利普等待的战机终于出现。
$ y1 ~: q, E) k0 G
- F1 T# s5 c* P1 I在一片号角声中,亚力山大率领特萨利骑兵以菱形突入雅典方阵的右侧,而游击步兵向底比斯军团发起进攻,阻止他们援助雅典军团。与此同时,菲利普的右翼和马其顿密集方阵也向雅典军团正面发起攻击,雅典阵营在两面夹击下很快崩溃。然后亚力山大的骑兵绕到底比斯军团后面,向压阵的底比斯精英部队“圣军”(Sacred Band)发动进攻,将这300人全部歼灭。至此雅典联军全线溃退。
( B5 m6 e) v4 v6 w5 `$ h
+ }5 a4 T0 \) y! T$ T% i" p凯罗尼亚战役开局,雅典联军战线两侧有自然屏障保护,可谓毫无破绽。菲利普的战术机动有效调动了敌军,制造了一个先前并不存在的暴露侧翼,然后亚力山大的骑兵抓住机会完成致命一击。此战菲利普并没有照搬埃帕米农达,而是充分利用重骑兵的突击能力,步骑协同两面夹击。凯罗尼亚战役体现出的战术思想,亚力山大将在征服波斯的三大战役中反复运用,写下西方军事史最为辉煌的篇章。
2 O5 o' H6 Y" q4 w. i, c8 h; M
7 D1 n: D  n9 g! @% `. j9 J  Q/ l: Y1 P* G6 e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19 捐资 +6 学识 +3 收起 理由
大黑蚊子 + 4
老票 + 5 + 2 + 1
煮酒正熟 + 5 + 2 + 1
万里风中虎 + 5 + 2 + 1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6-5 13:01
  • 签到天数: 115 天

    [LV.6]出窍

    沙发
    发表于 2011-8-10 16:41:19 | 只看该作者
    一提起色雷斯人,首先想到而且唯一知道的就是斯巴达克斯。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8-20 01:05
  • 签到天数: 1020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1-8-13 07:16:46 | 只看该作者
    马其顿工兵还能够就地建造巨型移动攻城塔,有好几层高,底层是一个攻城槌,用来撞破城门或城墙;上面数层装备弩炮和弓箭手,顶层能够容纳十几名步兵,放下跳板就可以冲上城墙撕杀。
    $ m+ @8 ^- @0 O5 W: q' x$ D
    前两天重温指环王,黑暗势力也是这么攻城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7:38:10 | 只看该作者
    牛铃 发表于 2011-8-13 07:16
    6 j7 H& f! M7 l1 d# t8 X7 Q& P前两天重温指环王,黑暗势力也是这么攻城的

    7 g( F2 M) f- i6 ^5 D) _托尔金是牛津大学历史教授,指环王里面的学问深着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23 17:02
  • 签到天数: 529 天

    [LV.9]渡劫

    5#
    发表于 2011-9-10 18:44:35 | 只看该作者
    占个位置,假日慢慢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6#
    发表于 2011-9-12 23:18:24 | 只看该作者
    忘了在西西河有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何希腊盟邦和马其顿都大力发展标枪,以及射击标枪的弩炮 ---- 弓箭呢?  h: \/ k6 o; d4 \3 M7 C3 i1 z
    : P' E/ M* w% w6 D( O6 V. m; K' [
    同期的波斯军队好像有弓箭部队,但大家似乎都没有对弓箭给予重视,更别提发展出后来蒙古式骑射战术。。。
    $ p2 b" w" F3 |* R9 X) [1 |: k
    9 n4 }1 e, o2 y" X8 o3 ]9 x跟标枪相比,弓箭的优点是节省体力而且射程超远。一个骑兵只能带两根投枪,这要换成弓箭,起码二三十根没问题。这个火力密集度不可同日而语呵。。。
    " X/ [8 O! w1 l) q! Y
    " `9 M3 N2 D& o  c0 A9 M' F还是说,那会儿的制弓技术落后,做不出后世那种强弓来?
    2 y1 h  Y+ f$ H  ]$ N
    ' }& ~+ r8 L: A) J& e4 w! l6 G1 ^% e, }) A5 P: l) P- d3 }* E+ l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07:53:15 | 只看该作者
    MacArthur 发表于 2011-9-12 23:18
    + Q8 S' H& C4 }7 \7 \2 Y. @2 L忘了在西西河有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何希腊盟邦和马其顿都大力发展标枪,以及射击标枪的弩炮 ---- 弓箭呢 ...

    " B% m( r4 x; |! @( e. Z: B$ s& Z骑射兵基本上是中亚草原的产物,别的地区根本没有发展出这个兵种。欧洲骑兵不必说了,从一开始就使标枪,就连驰名罗马帝国的北非游牧民族努米底亚人,也使标枪。波斯帝国的骑射兵基本都是中亚草原的斯基泰人,波斯本部的骑兵依然使用标枪(见下图)。原因我也不清楚,估计是中亚草原的组合反曲弓,技术比较复杂,别的地区做不出来尺寸很小但威力很强的弓来。$ ~6 J# ?7 G8 l6 L$ |: e8 K

    " l5 E; j5 t* _+ x: v$ S3 R! H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8#
    发表于 2011-9-13 11:41:01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1-9-12 18:53 9 S' g8 @( I( J- i; @% O' _
    骑射兵基本上是中亚草原的产物,别的地区根本没有发展出这个兵种。欧洲骑兵不必说了,从一开始就使标枪, ...
    3 j1 N9 i5 r5 R) x0 g
    不说骑射,为何不发展步弓手呢?比方说像后世的英格兰长弓部队,射程、杀伤力都很可怕。。。
    4 U8 j3 g4 P# f. S- R
    ! [- `9 Y8 N! g0 [- L估计是公元前时代,制弓技术和箭镞都不过关,除了斯基泰弓,其余射程都很近。。。 就算射上了,没有穿甲箭镞,也伤不了敌人。。。 所以弓兵部队只能用来对付敌方的轻步兵,遇上铁甲骑兵或者持盾步兵就抓瞎了。。。 / n2 N8 ?$ A# H6 j( a
    * i6 c& ^  @( Q1 p( u" R
    马其顿军冒着波斯箭雨冲锋多少回了,结果一场战役下来才死个几百人 --- 这要换成英格兰长弓,恐怕早就全军覆灭了。。。 你想连中世纪板甲都能击穿,马其顿军的那点儿铁片儿,跟光膀子也没多大差别。。。 % i5 R3 `3 z, k
    & F" o! j3 F: ~* q% f$ c5 R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08:43:30 | 只看该作者
    MacArthur 发表于 2011-9-13 11:41
    # I$ F0 U8 C* w2 p不说骑射,为何不发展步弓手呢?比方说像后世的英格兰长弓部队,射程、杀伤力都很可怕。。。 ) J- J. N2 Z1 Y* B( E, f
    0 O- B! D2 }! X% o
    估计是公 ...
    ' A* R5 i  w& d: Z
    波斯有步弓兵啊,而且动辄上万,射的箭遮天蔽日,但对付不了希腊人的青铜盔甲。步弓最大的弱点没有抗打击能力,需要长矛兵的保护。波斯步弓满打满算三百米的有效射程,骑兵冲刺三百米只需要二十秒钟,也就是三次齐射的功夫,加上宽刃箭簇破甲能力弱,造成的伤害很有限,而眨眼间敌骑就冲到眼前,跑都跑不掉。骑射兵的优势是机动性,尤其是中亚轻骑兵可能马上回身射箭,这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不给敌人贴身的机会,而保持不间断的攻击。克拉苏的罗马军团就是这样被帕提亚骑兵歼灭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4-28 06:05:36 | 只看该作者
    精彩!长见识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3 12:44 , Processed in 0.04569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