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普知识] 中国基础科研大概有55 万 “零经费” 科研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肯定我国科技投入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其结构性问题——对底层科学原理的探索,即基础研究,尤其是自由探索式的纯基础研究,投入依然严重不足。# _" o# Z) E; X4 T* p# i$ K  u2 g
* u% {/ @( h' j# o- w7 q
根据《2024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企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仅 0.8% ,其余 99.2% 集中在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如产品迭代、工艺改进)。以华为为例,2024 年 1900 亿元研发投入中,仅约 5% 用于基础研究,且聚焦通信、芯片等与业务强相关领域,绝少涉足数学、理论物理等 “无直接回报” 的基础学科。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和高校对“基础研究”的界定常有所不同。企业更侧重与未来业务强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其目标是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而本文重点关注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以探索未知、拓展认知边界为首要目标的纯基础研究或自由探索式研究。后者正是科技成果最深层的源头活水,却也最缺乏稳定投入。  P3 ?& I6 a1 Z. P$ N, N: L8 W! a
  e) e# s5 t' J# S' P' D! @. h8 u
地方政府投入同样如此:2024 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 8436 亿元,其中 80% 投向产业园区、技改补贴等 “短平快” 项目,真正用于高校基础研究的资金不足 500 亿元。当企业与地方都紧盯 “能赚钱的科研”。
4 j: _2 }1 f  |# o( v
9 ?, U; I4 e" H这使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为了约60万人(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10/content_7044393.htm,感谢观察者网友桑干河边卖水)基础研究人员的“生命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5年度投入395亿,若将其简单分摊至从事纯基础研究的约60万科研人员身上,理论人均经费仅6.5万元,这甚至不足以购置一套基础实验设备。更严峻的现实在于,基金的资助具有高度的竞争性。2024年,全国仅约4.4万人获得面上与青年项目资助,这意味着超过55万的基础科研人员实际上处于国家项目“零基金”状态。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均6.5万元”只是一个虚幻的数字,“零经费科研”才是他们面临的真实困境。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后而言,没有国家基金项目,在“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下直接面临失业风险。这种“一无所有”的境地,使得争取基金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之战”。- m0 S7 b% z9 j9 W+ ^

7 x+ e1 v; Q: _) l2024 年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总投入 6.8%,而美国为 19%、德国 15%、日本 12%。若按人均基础研究经费计算,我国科研人员人均基础经费约 3.2 万元,仅为美国的 1/8、德国的 1/6。当美国科研人员可用 50 万美元开展一项自由探索课题时,我国同行需用 5 万元完成同类研究,这种 “压缩式科研” 靠的是科研人员每天 12 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长(《2024 中国科研人员生存报告》数据),而非 “投入充足”。* Z. l7 j+ q2 F6 L5 \

# a" {8 c" k% F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多依赖 “国家重大专项”(如量子信息专项),而非自然科学基金。2024 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 “重大项目” 仅 890 项,总经费 24.92 亿元,平均每项 280 万元,远低于美国 NSF(国家科学基金会)同类项目 500 万美元的资助强度。这意味着,我国基础研究的 “高峰成果” 靠的是 “集中力量办大事”,而非 “普惠性投入充足”,大量普通科研人员仍陷在 “经费短缺” 的困境中。
) d. t% G  M2 A" Q8 D
% f, V! M1 V2 g* R9 o5 N  u 当自由探索类经费仅占研发总投入的 3%(自然科学基金自由探索项目约 171 亿),当 60万基础科研人员拿不到基金,当实验经费需从 “牙缝里挤”,“基础科研投入少” 就不是主观判断,而是数百万科研人员的真实处境。为他们发声,不是否定科研进步,而是期待基础研究能从 “压缩式发展” 走向 “可持续发展”—— 毕竟,靠科研人员透支换来的 “高产出”,不该是中国科研的常态。来自群组: 科技探索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46 学识 +2 收起 理由
helloworld + 10
indy + 10 谢谢分享
老票 + 12 + 2 涨姿势
唐家山 + 4
mezh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31 10:54
  • 签到天数: 20 天

    [LV.4]金丹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3:1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强调的是“有组织的科研了”。。。

    点评

    是的,这下完蛋了。我一向自由散漫。  发表于 昨天 22: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70 天

    [LV.Master]无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40 | 只看该作者
    这问题两看:1、基础科研人员要保底,而不是超越。就是保障基本科研和生活条件,而不是向技术和高收入人群看齐,用爱好而不是挣钱心态来做基础科研。我瞎说一下,北京地区入职工资从1万-到3万/月左右,博士到教授,教授内也可分年限,这点国家做得不好,老要想让基础科研去争项目去养活自己。潜心科研,争取到项目可适当改善自己(10%之内),主要用于增加科研设备,增加学生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力度。2、国家立项大型基础设施,这点中国已经赶上来了,科研人员可以申请成本并不高但相关的基础研究,很多只要出差费用即可,甚至从旁观的角度揣摩基础理论。基础科研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挂钩,如航天、海洋、青藏铁路等等,基础科研人员做基础事,份内事,除非有转行考虑,不要手伸得太长反而效果不佳。这点主要与1配套,要让基础科研人员有合理的科研和生活水平,否则会为了钱做不善长的事。

    点评

    同意。我回来一个国家项目也没有拿到。这里面我的问题很多,但感觉NSFC的问题更大。说起来都是。。。  发表于 昨天 22:07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 收起 理由
    西行的风 + 1 油菜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0-19 15:44 , Processed in 0.03128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