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五大家之首,仙侠宇宙开创者——还珠楼主李寿民的传奇人生与不朽遗产(上)
' }: ^. B k# @: P6 U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还珠楼主李寿民(1902-1961)无疑是一颗散发着奇诡光芒、令人难以忘怀的星辰。他不仅是民国时期声名赫赫、位列“北派五大家”之首的武侠小说巨匠,更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开创者。凭借其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一手开创了“奇幻仙侠派”的独特风格,为传统的武侠小说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奇幻色彩与磅礴气象,极大地拓展了中国通俗文学的表现疆域。 他的鸿篇巨制《蜀山剑侠传》,自问世之初便风靡大江南北,倾倒了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发了阅读狂潮,更以其宏大的世界观设定、瑰丽的仙境描绘、层出不穷的法宝飞剑以及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创造性融合,对后世的武侠、仙侠乃至玄幻文学、影视、游戏等流行文化形态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新派武侠大师,乃至当今网络文学的众多写手,都曾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与养分。《蜀山剑侠传》及其衍生系列,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而迷人的“蜀山宇宙”,至今仍是华语世界重要的文化IP和取之不尽的想象力源泉。 然而,这位文学奇才的一生,却并非坦途。他的人生轨迹深深烙印着二十世纪中国剧烈社会变迁的痕迹,从早年的家道中落、颠沛流离,到创作生涯的辉煌鼎盛,再到抗战时期的民族气节与牢狱之灾,以及解放后试图适应新时代却最终在政治风暴中黯然陨落的悲剧。他的人生故事,既是一部个人奋斗与创作的传奇,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命运浮沉的一个缩影。
; V( ^! R. k: Q* e& p% H 第一章:人生轨迹——还珠楼主李寿民生平考证1.1 名号溯源,李善基、李寿民、李红与“还珠楼主”之谜还珠楼主一生使用过多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或多或少地映照着他人生的不同阶段与境遇。他最初的名字是李善基,后来改为李寿民,这个名字伴随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他还曾短暂使用过“李红”这一颇具时代色彩的名字。然而,对于广大的读者和后世的研究者而言,最为响亮、也唯一与他所有文学创作紧密相连的,无疑是那个充满诗意与传奇色彩的笔名——“还珠楼主”。 关于“还珠楼主”这一笔名的由来,坊间流传着多种说法,其中最引人入胜、也最广为流传的,是将其与作者刻骨铭心的个人情感经历联系起来的叙事。一种说法认为,“还珠”二字,源于他早年一段未能圆满的初恋。据考证,李寿民年轻时曾在苏州生活,期间与一位名叫文珠的姑娘深深相爱。文珠比他年长三岁,温柔娴静,且擅长弹奏琵琶,两人感情甚笃,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然而,命运弄人,就在此时,李寿民的父亲不幸病故,家道随之中落,他不得不黯然离开苏州。后来的文珠命运多舛,据说一度不幸沦落风尘。多年之后,当李寿民与她重逢时,两人都已各自成家,物是人非,这段逝去的恋情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与遗憾。因此,许多人相信,“还珠楼主”的“珠”字,正是寄托了他对初恋情人“文珠”无尽的思念与未了的情缘,“还珠”则寓含着“完璧归赵”而不得的深深怅惘。 另一种说法,则将笔名的诞生与他的妻子孙经洵紧密联系起来。孙经洵出身于上海的银行世家,其父孙仲山(恰好也是李寿民的同乡,并曾资助过李寿民扶父柩回四川)因嫌弃当时家无恒产、前途未卜的李寿民,而极力反对女儿与他交往。但孙经洵为了爱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与李寿民私奔,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说,在李寿民应天津《天风报》之邀,为了筹措与孙经洵的婚礼费用而开始创作《蜀山剑侠传》这部日后的煌煌巨著时,正是这位深爱着他、且颇具文采的未婚妻孙经洵,建议他使用“还珠楼主”作为笔名。其意取自唐代诗人张籍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举既巧妙地纪念了他那段逝去的刻骨初恋,也暗含了对两人历经波折终成眷属的珍惜与庆幸。 然而,浪漫化的叙事往往与历史的细节存在张力。研究者倪斯霆通过对老报纸的细致搜集与考证发现,早在1931年,李寿民就已经开始使用“还珠楼主”这一笔名了。当时,他是为自己的把兄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编写剧本。这一时间点的发现,对上述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提出了挑战。因为1931年,不仅早于《蜀山剑侠传》于1932年7月开始在《天风报》连载,也早于他和孙经洵在1932年2月5日举行的婚礼。这意味着,“还珠楼主”笔名的诞生,可能并非完全或仅仅是为了结婚筹款写作《蜀山》这一特定事件所促成。 这种叙事上的分歧与时间上的矛盾,恰恰揭示了个人历史,尤其是涉及深层情感的经历,在流传、记忆和被阐释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重塑与演变。我们或许可以推断,“还珠楼主”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笔名,其起源可能更为复杂。它或许并非单一事件的产物,而是承载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复杂而多层的情感寄托、身份认同与文学理想。它可能既包含了对逝去爱情的缅怀,也蕴含了对新生活的期许,甚至可能还折射出他对文学创作本身的某种理解或追求。其确切的起源与完整的意涵,或许比任何一种单一的解释都更为丰富、更为耐人寻味,成为了围绕这位文学大师的一个永久的谜团与话题。 1.2 生卒、籍贯与家世背景根据现有的可靠资料考证,还珠楼主李寿民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2月28日,出生在中国四川省长寿县(该地现已划归重庆直辖市)。他的人生终点定格在1961年2月21日,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59岁。 李寿民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名李元甫。关于李元甫的具体官职,存在一些不同的记载。有说法称他曾在清朝光绪年间担任过苏州知府,这无疑是一个显赫的职位。但也有更为细致的研究指出,李元甫实际上是在江苏省候补知县,之后被委任在苏州、南京等地担任官职,最终是在六合县知事的任上不幸病故的。无论具体的官阶高低如何,可以确定的是,李寿民的家庭曾有过一段相对优渥的时期,但父亲的早逝成为了这个家庭命运的转折点,直接导致了家道中落。这一变故不仅深刻影响了还珠楼主早年的人生轨迹,也可能间接塑造了他日后作品中对于世事无常、命运浮沉的某种感悟。他的籍贯四川,尤其是蜀地的山川风物与文化底蕴,也无疑对其代表作《蜀山剑侠传》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教育经历与早年生活:动荡中的积累还珠楼主的早年生活,充满了动荡与变迁,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他年幼时期,由于父亲担任官员,需要宦游各地,他便常常跟随父亲在大江南北辗转。这段经历虽然奔波,却也让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足迹遍及许多地方。这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为他积累了异常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多元的人生阅历。这些宝贵的积累,无疑对其日后创作中那些宏大奇幻、细节逼真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山川地貌的刻画,起到了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滋养作用。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的去世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家道中落,经济陷入困顿,使得原本可能接受完整系统教育的李寿民,被迫中断了学业。他仅仅在苏州读过几年中学,便不得不辍学谋生。尽管正规教育的缺失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遗憾,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学习。 不过从事实的作品上可以看出,还珠楼主自幼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拥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和广泛的兴趣。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广泛涉猎儒家、佛教、道教的经典文献,打下了异常深厚的国学基础。这种对三教经典的通晓,直接反映在他日后作品中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运用上。除了文史哲方面的积累,他还对中国传统的武术和气功抱有浓厚兴趣,并进行过实际的研习。更为难得的是,他还精通术数、医卜星相以及各种传统杂艺,这些在当时被视为“旁门左道”的知识,却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结构。 这些看似庞杂的知识储备和个人兴趣,共同构成了还珠楼主独特的知识背景。正是这种深厚的国学功底,加上对佛道精髓的理解,以及对武术、气功、术数杂艺的涉猎,为其日后创作那个充满玄秘色彩、融合三教思想、奇幻瑰丽的仙侠世界,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他的早年经历,虽然充满了生活的艰辛与学业的中断,却也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他日后非凡的文学想象力和独特的知识体系。 1.4 职业生涯:从公职人员到武侠小说泰斗中学辍学之后,年轻的李寿民便开始了为生计而奔波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大约在1921年,年仅19岁的他,便离开了家乡,远赴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北平(今北京),在北洋政府谋得了一份公职。这段经历的具体细节已不甚清晰,但标志着他独立生活的开始。1924年,他又辗转来到天津,这座日后对他文学事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城市。在天津,他曾担任当时声名显赫的将领、时任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的中文秘书。之后,他还曾在天津电话局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些早期的公职经历虽然都未能长久,也未必是他心之所向,但却使他得以在京津这一重要的文化区域立足,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并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人脉和经验。 天津,这座在民国时期作为北方重要文化中心和出版重镇的城市,最终成为了还珠楼主文学事业的辉煌起点。他曾在天津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天风报》担任编辑。这份工作使他得以深入接触报界和文坛,为他日后以写作为生创造了条件。 关于他正式开始武侠小说创作的具体契机,流传最广、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说法,是为了筹措与爱人孙经洵的婚礼费用。据说,当时经济尚不宽裕的他,接受了《天风报》的约稿邀请,开始动笔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无论最初的动机是否真的如此“浪漫化”,或者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促使他提笔,结果是确凿无疑的:1932年7月,《蜀山剑侠传》开始在《天风报》上连载。这部小说以其前所未有的奇幻想象、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瑰丽壮阔的仙境描绘,迅速征服了广大读者,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还珠楼主李寿民也因此一举成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编辑和前公职人员,一跃成为当时文坛炙手可热的新星。 天津不仅是还珠楼主的发轫之地,更是民国时期北方武侠小说创作的中心。他与宫白羽(笔名白羽)、郑证因、朱贞木、王度庐等才华横溢的作家共同活跃于此,形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武侠小说流派——“北派五大家”。他们大多以天津为主要的创作和活动基地,共同推动了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的繁荣与发展,将这一通俗文学类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随着《蜀山剑侠传》的持续火爆和巨大成功,各种稿约纷至沓来。还珠楼主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他笔耕不辍,不断续写、增补《蜀山》的故事,并衍生出前传、后传、别传、外传等一系列相关作品,逐渐构建起一个庞大复杂、自成体系的“蜀山”系列文学世界。他的职业生涯,从此与武侠小说创作,特别是他所开创的奇幻仙侠风格,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直至时代洪流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方向。 1.5 个人生活:婚姻、情感与创作的深层关联还珠楼主李寿民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深刻而复杂的情感经历,与其波澜壮阔的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映照的联系。他一生中有两位重要的女性,对他的生活和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们的影子,也被认为渗透到了他笔下那个奇幻瑰丽的仙侠世界之中。 第一位是他的初恋情人,那位名叫文珠的苏州姑娘。这段发生在少年时期的恋情,虽然因家庭变故和世事无常而未能走向圆满,最终以悲剧性的分离告终,但文珠后来的不幸遭遇(据传一度沦落风尘),无疑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如前所述,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被广泛认为是其笔名“还珠”最重要的情感来源之一,寄托着他对逝去纯真爱情的无尽追忆与无法弥补的遗憾。这种深沉的失落感,很可能转化为了他创作中某种潜在的情感基调。 第二位则是与他相伴一生的结发妻子孙经洵。孙氏出身于上海的银行世家,家境优渥,但她为了与当时尚无稳定事业和丰厚家产的李寿民结合,不惜违背家庭的意愿,甚至选择了在当时社会看来极为大胆的举动——私奔。这段冲破世俗门第观念阻碍、建立在真挚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无疑给予了在生活和事业上都面临诸多挑战的还珠楼主以巨大的精神支持和情感慰藉。孙经洵的坚韧与深情,成为了他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依靠。 这些深刻的个人情感经历,并非仅仅停留在作者的现实生活层面,而是被研究者和众多读者普遍认为,已经深度地融入、投射到了他精心构建的创作世界之中。最明显、也最常被提及的例证,便是“还珠楼主”这一笔名本身所蕴含的纪念意义与情感密码。无论是纪念文珠,还是纪念与孙经洵的结合,都表明作者有意将个人情感融入其文学身份。此外,研究者和读者们普遍认为,《蜀山剑侠传》中的一些核心人物关系和情感模式,明显带有作者个人情感经历的投射色彩。例如,书中作为正道领袖的峨眉派掌门妙一真人齐漱溟与其夫人荀兰因,被许多人视为是还珠楼主夫妇(李寿民与孙经洵)在小说中的理想化身。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相濡以沫、携手修行的关系,仿佛映照了作者对于理想夫妻关系的向往与珍视。 同时,书中描写的寒月大师、一音禅师与忍大师之间复杂而痛苦的三角恋情纠葛,则被一些评论者解读为作者自身情感遭遇(或许指向他失落的初恋,或者婚姻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波折与内心挣扎)的一种文学化、象征性的再现。更有甚者,提出了另一组可能的情感投射:极乐真人李静虚(其姓氏与作者相同,被认为影射李寿民本人)、五福仙子孙洵(其姓氏与作者妻子相同,被认为影射孙经洵)与百花仙子倪芳贤(有说法认为可能影射初恋文珠)之间,也构成了一组耐人寻味的人物关系。 这种将个人生活,特别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无论是失落的初恋带来的终生遗憾,还是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的婚姻——巧妙地融入宏大奇幻叙事的创作手法,无疑为还珠楼主笔下那个瑰丽奇绝、超越现实的仙侠世界,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情感内核与人性的温度。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何在他的作品中,某些特定的情感模式(如仙侣情深、历经磨难的爱情、令人扼腕的三角关系等)会反复出现。这充分表明,还珠楼主的创作并非纯粹的天马行空、向壁虚构,而是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生命体验的烙印,带有强烈的情感寄托、内心宣泄甚至理想重塑的成分。他的仙侠世界,既是他想象力的驰骋之地,也是他安放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的精神家园。 1.6 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辉煌、气节与悲剧还珠楼主李寿民的一生,恰好完整地贯穿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最为动荡、变革最为剧烈的几个历史时期:从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风云变幻,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重塑。时代的洪流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还珠楼主的经历,也因此成为了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家命运沉浮的一个生动而令人唏嘘的缩影。 在民国时期(至1949年),无疑是还珠楼主创作生涯最为辉煌的黄金时代。他主要在天津进行创作活动,凭借《蜀山剑侠传》及其系列作品的巨大成功,迅速走红,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家之一。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作品洛阳纸贵。然而,个人的顺遂很快就被时代的阴霾所笼罩。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土沦丧,生灵涂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还珠楼主表现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民族气节。他坚决拒绝为敌伪政权服务,拒绝为其进行文化宣传工作。据记载,在1939年冬天,他因为被日伪当局安上“涉嫌重庆(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分子”的罪名,而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遭受了长达七十余天的牢狱之灾,期间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后经友人多方营救才得以侥幸出狱,但身心已受到摧残。为了躲避迫害,他被迫离开天津,避祸上海。还有传闻称,他曾因拒绝为日寇创办刊物而再次遭到抓捕,并因此落下了严重的眼疾。战争的动荡、生活的艰辛以及政治的迫害,使得他的创作一度被迫中断,辉煌的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6年起,还珠楼主迎来了他创作生涯中的第二个高峰期。他选择定居在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上海,与多家书局建立了合作关系。他重新投入创作,笔耕不辍,在短短几年内又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当时的上海滩再次引发了一股“还珠热”,延续着他作为通俗文学大家的声望。 1949年后,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也给还珠楼主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据记载,在上海解放前夕,曾有香港的书商看好他的巨大商业价值和持续创作能力,为他全家买好了赴港的机票,力邀他南下香港,继续从事他所擅长的武侠小说创作。在当时的香港,武侠小说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出于对新中国的向往和期待,还珠楼主最终选择了留在大陆。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文艺政策的要求,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进行创作上的转型。在1949年至1951年间,他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尝试创作一批符合新时代价值观、摒弃“神怪”色彩、更偏向于“入世”精神的武侠小说,如《女侠夜明珠》、《力》、《独手丐》等共计十三部作品。他在这些作品中,力图表达除暴安良、追求公平正义、向往理想社会的主题,希望能与新的社会氛围相契合。他还公开发表了题为《从新写起》等文章,表明自己愿意学习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愿意改造思想,为新社会服务的积极姿态。 然而,个人的努力和良好的意愿,最终未能抵挡住日益收紧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随着各项政治运动的展开,文艺界的批评也日趋严厉。武侠小说,尤其是像《蜀山剑侠传》这样带有浓厚神怪色彩、宣扬佛道思想的仙侠小说,逐渐被视为“封建糟粕”和“精神毒草”,遭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和批判。在这样的氛围下,还珠楼主被迫彻底停止了他赖以成名、也最为擅长的武侠(尤其是仙侠)小说的创作。创作之路被堵死后,他将主要的精力转向了自己同样有所造诣的戏曲创作领域。他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为京剧名家尚小云(也是他的旧友)、程砚秋等人编写或改编了多部京剧剧本,如《汉明妃》、《岳飞传》、《十五贯》、《墨黛》、《卓文君》等等。他还曾在上海天蟾京剧团、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京剧团担任编导职务,试图在新的领域继续自己的文化事业。 但好景不长,政治风暴最终还是无情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958年,在“反右”运动扩大化的背景下,《文艺学习》杂志刊登了一篇措辞极其严厉、上纲上线的文章,题为《不许还珠楼主继续放毒》。这篇文章对还珠楼主及其作品进行了毁灭性的点名批判,将其定性为“毒害青少年”、“宣扬封建迷信”的典型。这次公开的点名批判,对于一生醉心创作、且内心相对敏感脆弱的还珠楼主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他不堪承受如此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精神刺激,突发脑溢血,导致身体瘫痪,从此卧病在床。在经历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和精神压抑后,这位曾经在中国文坛上呼风唤雨、创造了无数奇幻梦想的文学大师,最终于1961年2月21日,因食道癌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仅59岁。 还珠楼主李寿民的一生,从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通俗小说大家,到抗战期间展现出不屈的民族气节,再到解放后努力寻求适应新社会却最终在接连的政治运动中遭遇批判、身心受到重创、在创作盛年便黯然离世的曲折经历,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通俗文学作家群体,在剧烈的社会政治变迁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的困境、创作自由的丧失以及个人命运的身不由己。他的个人遭际,无疑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凌驾于文艺之上、意识形态扼杀创造力的一种悲剧性缩影。他的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时代、文学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沉重思考。
) Y; B, n+ Q8 J& N第二章:著作等身——还珠楼主主要作品概览 还珠楼主李寿民是一位创作力极为旺盛、著作等身的多产作家。据统计,他一生创作了四十余部小说,总字数估计高达惊人的四千余万字。他的作品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尤以《蜀山剑侠传》系列最为核心和著名。 2.1 《蜀山剑侠传》系列:一个宏大而未竟的仙侠宇宙 在还珠楼主所有的文学创作中,《蜀山剑侠传》无疑占据着绝对的核心地位。这不仅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处女作),更是他最为著名、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和持续受到的读者热捧,以及出版商的不断约稿,促使还珠楼主在正传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拓展和衍生创作。他陆续推出了被认为是《蜀山》系列的前传、后传、别传、新传、外传等多个部分,最终构成了一个结构复杂、人物众多、体系宏大,但遗憾的是由于外部原因未能最终完成的“蜀山宇宙”。厘清这个庞大系列的构成关系,对于理解还珠楼主的创作脉络和《蜀山》世界的全貌至关重要。 根据现有资料和研究者的整理,其主要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大致如下(部分作品的卷/集/回数、发表时间可能因不同版本或统计方式而略有差异;关于“伪作争议”,主要源于部分作品在风格、内容或人物关系上与《蜀山剑侠传》正传的主流脉络差异较大,且缺乏确凿的证据证明完全为还珠楼主亲笔所作,可能存在他人续写或冒名的情况,但这方面尚需更深入的考证): - 正传:核心是《蜀山剑侠传》(50集/309回,1932年7月起连载),篇幅巨大(约410-500万字),奠定了蜀山世界的基础。此外还有与正传人物关联紧密的《峨眉七矮》(3集/9回,1946年)。
- 后传:《蜀山剑侠后传》(5集/20回,1948年11月起),是正传的直接续作,但未能写完,部分版本或内容存在伪作争议。
- 前传:包括追溯峨眉派开派祖师故事的《长眉真人传》(24回,1948年),以及涉及蜀山早期人物或冒险的《柳湖侠隐》(6集,1946年)、《北海屠龙记》(3集,1947年)、《大漠英雄》(4集,1948年)等,用以拓展蜀山世界的历史背景与地理范围。
- 别传:主要讲述与峨眉派相关联的其他门派或人物的故事,如以青城派为主角的《青城十九侠》(25集,1935年),以及讲述武当派奇人异事的《武当异人传》(3集,1946年)及其续集《武当七女》(2集,1949年)。
- 新传:如《蜀山剑侠新传》(8回,1947年),故事与正传主要人物关联不大,也存在伪作争议。此外还有发生在边疆地区的《边塞英雄谱》(又名《边塞英雄传》,3集,1938年)及其续集《冷魂峪》(又名《天山飞侠》,2集,1947年)。
- 外传:数量最多,内容庞杂,多为蜀山世界观下的独立人物传奇或旁支故事。例如发生在边远蛮荒之地的《蛮荒侠隐》(5集,1934年),结构相对完整的《云海争奇记》(1集,1948年或更早),发生在西北地区的《皋兰异人传》(2集,1943年),以及《侠丐木尊者》(1集,1947年)、《黑孩儿》(3集,1947/1948年)、《青门十四侠》(4集,1948年)、《兵书峡》(1集,1949年)、《大侠狄龙子》(8集,1948年)等。其中部分作品如《女侠夜明珠》(又名《关中九侠》,5集,1948年)、《龙山四友》(3集,1949年)、《独手丐》(2集,1949年)、《铁笛子》(1集,1950年)、《翼人影无双》(2集,1950年)等,创作于1949年后,可能带有作者尝试“入世武侠”风格的印记。9 D8 c# J8 G) v. v% u
《蜀山》系列的这种庞大而复杂的结构,既是其独特魅力所在,也深刻反映了其创作过程的特殊性。最初,《蜀山剑侠传》是在报纸上进行长期连载的。由于作品一经推出便受到读者的空前热烈追捧,加上出版商为了商业利益不断约稿,促使还珠楼主持续地拓展故事的边界,不断增补新的人物、新的情节线索,将原本可能相对集中的故事主线,不断地向历史(前传)、未来(后传)以及平行空间(别传、外传)延伸。他仿佛是在用文字构建一个无限生长的世界。 这种因应市场需求和连载发表模式而不断“生长”的创作方式,带来了一体两面的结果。一方面,它造就了“蜀山”世界无与伦比的宏大格局与丰富细节。这个世界充满了枝繁叶茂的人物关系网、引人入胜的旁支传说和令人目不暇接的奇闻异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沉浸其中、无限探索的奇幻空间。但另一方面,这种开放式的、不断添加内容的写法,也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整个系列在整体结构上显得相对松散,部分重要的情节线索(如第三次峨眉斗剑)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或最终的收束,甚至在不同的部分之间,可能存在前后照应不足或细节设定上的微小矛盾。 最终,由于外部政治环境的剧变,作者被迫停止了《蜀山》系列的创作,使得这部鸿篇巨制永远地停留在了未完成的状态。这种开放式、衍生式的结构特点,以及其戛然而止的结局,被永久地定格了下来,成为了《蜀山》系列一个既令人着迷又深感遗憾的鲜明印记,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2.2 其他重要作品举要:多元化的创作版图除了围绕着“蜀山”世界展开的庞大系列之外,还珠楼主李寿民还创作了其他一些独立的作品或短篇系列。这些作品虽然在名气和影响力上普遍不如《蜀山剑侠传》,但也体现了作者在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上的尝试与探索,展现了他更为全面的文学才能。 根据现有资料,其非“蜀山”系列的重要作品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武侠或技击类小说,例如《轮蹄》(后改名《征轮侠影》)、《虎爪山王》、《万里孤侠》、《黑蚂蚁》、《黑森林》、《酒侠神医》、《拳王》、《白骷髅》、《力》等。这些作品中,一部分创作于1949年之后,如《力》,明显带有作者试图向更贴近现实、强调“技击”而非“神怪”的“入世武侠”或“新型技击小说”方向靠拢的努力,以适应新的文艺政策要求。 另一类则是历史或传记类作品,这尤其能体现还珠楼主深厚的国学功底与文人情怀。他创作了如《岳飞传》(可能是小说或剧本)、取材于汉代游侠的《剧孟》和《游侠郭解》、以及据称是他晚年病中口述,由秘书记录整理而成的《杜甫传》。 这一系列取材于历史人物或传记的作品,尤其是在他创作后期或面临题材限制时期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们共同揭示了还珠楼主创作中一个重要但有时被其仙侠光芒所遮蔽的侧面:他对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人物的深厚兴趣与敬意。 无论是像岳飞这样忠义报国的英雄,还是像剧孟、郭解这样的古代游侠,抑或是像杜甫这样在颠沛流离中坚守风骨、成就诗史的文人典范,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忠、义、信、仁、坚韧不拔等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显然深深吸引着还珠楼主。 特别是对于杜甫这位与他同为蜀人的伟大诗人,还珠楼主似乎抱有特别的偏爱。 杜甫一生经历安史之乱,饱尝战乱之苦,辗转流离于秦、陇、蜀、楚等地,其诗歌深沉地反映了时代的不幸和个人的颠沛。这种经历与还珠楼主本人在抗战时期以及后来人生中的某些遭际,或许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杜甫身上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文章憎命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与文人风骨,都可能是还珠楼主所钦佩并试图通过不同形式(无论是传记还是带有传记色彩的小说)来展现的。 因此,在奇幻仙侠的想象之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摹与演绎,或许成为了还珠楼主在特定时期寄寓家国情怀、抒发人生感慨、探讨理想人格的另一条途径。这不仅丰富了他创作的题材与内涵,也更加立体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的复杂精神世界,体现了他深厚的国学根基与挥之不去的文人情怀。 此外,还珠楼主在戏曲剧本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且渊源颇深。早在1931年,即在他因《蜀山》成名之前,就曾为京剧名家尚小云编写过剧本。后期,尤其是在无法继续创作小说之后,他更是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戏曲创作中,创作或改编了多部京剧剧本,包括但不限于《汉明妃》、《墨黛》、《卓文君》、《林四娘》、《福寿镜》、取材于佛教故事的《摩登伽女》、《南山化蝶》、取材于明末历史的《李岩之死》、《与人合作》(具体剧目不详)以及《十五贯》(可能是改编或参与改编)。他在上海天蟾京剧团、中央军委总政京剧团担任编导的经历,也证明了他在戏曲领域的专业投入。 这些非“蜀山”系列的作品,虽然在数量和影响力上无法与《蜀山》比肩,但它们共同构成了还珠楼主丰富而多元的创作版图,展现了他在不同文学体裁(小说、传记、剧本)和主题(仙侠、武侠、历史、社会)上的探索与尝试。它们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特别是面对时代压力时的创作选择与转向,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历史、文化与人生的持续关注。 未完待续, N3 ^1 u) b7 g.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