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计算机

相关日志

分享 从软件系统看历史人物(一)
热度 31 mark 2016-2-17 20:43
当年在河里看了史MM的《那年庐山》,对史MM的史学功底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小小的细节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蒸出好几个大包子来。不过看了那篇文章后,反而让俺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这么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评判一个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直到有一天,突然鬼使神差的把历史和俺的专业联系起来,从俺十几年从事软件系统开发的经验出发,这些困惑俺的问题一下就迎刃而解。当然类比论证的方式,从逻辑上来说是不严密的,但从思路上,俺觉得还是有一定启发,所以还是写下来探讨一下。 首先,确定一个标准。我们评价一个政治家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把政治家比作软件项目的LEADER,那么我们只能对他专业的评价当然是他领导开发的软件系统的质量,而非这个人离了几次婚,骗了几个小姑娘。对一个政治家的评价,那就是构建社会系统的愿景和实施的手段,已经最后达到的效果。 如果把国家社会看成一个软件系统,那么中国历史上二三百年的朝代周期,其实和俺们用计算机用个几年就要重装一次是一个道理。也许是数据太多了,也许病毒侵袭,也许是一个系统核心文件被破坏了,这些都是重装系统的原因。中国的历代王朝总的来说,体系架构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变化,直到近代碰到了西方现代化的新系统。两个系统一碰撞,高下立分。一批见识了新系统厉害的中国人,也开始对中国的系统开始重新规划,希望仿照西方也用起新系统。这批重新规划中国未来的人,用俺们现在做软件的行话来说,就是叫系统构架师。 孙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系统构架师。且不论他拐走日本小姑娘和宋大小姐的私德,从系统架构的角度评判,他是一个合格的架构师。他提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系统的VISION,虽然其中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但他的VISION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系统的雏形。有人说袁当政会不会比孙更好,俺觉得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袁虽然有实力,有手段,但他明显缺乏像孙这种对现代化系统的认识。 蒋和毛都是中国第二代架构师,他们对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明显有很严重的分歧,毛坚持要格式化分区重装新系统,而蒋觉得目前系统分区还能WORK,只想在孙建立的系统上做一些小的重构。两个架构师为了掌握对项目的领导权大打出手,最后蒋含恨落败,隐退台湾。毛把中国彻底的进行了一次格式化,参照苏联的分区模式,构建了中国现代化新系统的基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牺牲确实很大,但是荡平了一切旧数据,甩掉需要兼容的包袱,直接进入现代化。而同时期的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则和蒋的思路非常接近。在保留原有阶级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逐步改良,来建设现代化社会。通过这几十年的建设对比(参考晨大的印度系列), 格式化确实是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捷径。
116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TED】用计算机教孩子真正的数学
热度 1 gordon 2016-1-4 16:04
http://open.163.com/movie/2010/11/J/1/M77TH78HU_M78B4KQJ1.html **************************************************************************************** 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计算,计算占据了大量的人类劳动。 数学已经从计算中解放出来了。 有新工具当然尽量用新工具啊, **************************************************************************************** 关于数学训练 有新工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数学思维,爱咋训练,训练。 难度是不一样的,从 “目的地到出发点” 和 从 “出发地 寻找 目的地” ,难度是不一样的。 只要你知道答案,一切都迎刃而解。 爱咋训练咋训练,有自行车不骑,你就跑步,谁管你呀
3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嬉皮士怎么会和 计算机 搞到一起 (转)
热度 2 gordon 2015-7-12 07:02
注:首先得知道 嬉皮士(flower children)运动三大标志:吸毒、摇滚乐和性解放。 计算机空间象是吸食毒品后,那种迷幻效果, 恰恰有助于人类对一个尚不存在的世界展开想象。 个人电脑已经成为了 新的迷幻药 ****************************************************************************** 摘自《乔布斯传》   20世纪60年代末,各种文化潮流在旧金山和硅谷交汇。技术革命伴随着军事承包商的发展而兴起,并迅速扩展到电子公司、微芯片制造商、视频游戏软件设 计师和计算机公司。这里出现了黑客的亚文化群——云集于此的有资深玩家、电话飞客、电子朋克、业余爱好者以及纯粹的极客——包括那些不愿遵照惠普模式行事 的工程师和他们不合群的孩子们。这里有准学术性的团体在研究迷幻药的效果,参与者包括来自帕洛奥图增强研究中心 (AugmentationResearchCenter)的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Engdbart),他后来参与发明了电脑鼠标以及图形用户界 面;还有肯·凯西(KenKesey),他为了歌颂毒品举行了一场声光盛宴,请来了一支乐队表演,而这支乐队就是后来的“感恩而死”。在这里,湾区垮掉的 一代发起了嬉皮士运动,伯克利的言论自由运动诞生了一批叛逆的政治活跃分子。在此基础上,一系列实现自我、追求心灵启迪的行为风靡一时——禅宗和印度教, 冥想和瑜伽,原始尖叫和感觉剥夺,和电击休克治疗法。   嬉皮士信仰与计算机力量的交融,思想与科技的结合,都在史蒂夫·乔布斯的身上得到了体现,他早晨冥想,然后去斯坦福旁听物理学课程,晚上在雅达利工 作,并梦想着能创办自己的事业。“有些奇妙的事情正在这里上演”,回首彼时彼处,他说道,“最好的音乐来源于此——感恩而死、杰弗逊飞船乐队 (JeffersonAirplane)、琼·贝兹(JoanBaez)、詹尼斯·乔普林(JanisJoplin),集成电路以及《全球概览》 (TheWholeEarthCatalog)之类的事物也在这里诞生。”   起初,技术人员和嬉皮士们并没有多少交集。很多反主流文化的人认为电脑是不祥的,是奥威尔式的专制统治工具,应该为五角大楼和统治阶层所独有。在《机 器神话》(TheMythoftheMachine)一书中,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警告说,电脑正在一点一点吞嗤我们的自 由,损害“有益人生的价值观”。那一时期穿孔卡片上的一条警告语——“请勿折叠、卷曲或损坏”——成为了左派反战人士的讽刺用语。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们的想法开始转变。“计算机从作为官僚机构的控制工具而被不屑一顾,变成了作为个人表达与自由解放的象征而被欣然接 受。”约翰·马尔科夫(JohnMarkoff)在他研究反主流文化群体与计算机产业关系的书《睡鼠说了什么》 (WhattheDormouseSaid)中这样写道。理查德·布劳提根(RichardBrautigan)在他1967年创作的诗《慈爱的机器照看 一切》(AllWatchedOverByMachinesofLovingGrace)中就描绘过这样的场景,而当蒂莫西·利里宣称个人电脑已经成为了 新的迷幻药,并将他改写成“开机,启动,接入”(turnon,bootup,jackin)时,电脑致幻便得到了证实。后来成为乔布斯朋友的音乐人波诺 当时经常与他讨论,为什么那些来自湾区的沉溺于摇滚乐和毒品的叛逆反主流文化分子,最终帮助创建了个人电脑产业。“那些开创了21世纪的人,都像史蒂夫一 样,他们是来自西海岸、吸着大麻、穿着凉鞋的嬉皮士,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他说,“东海岸、英格兰、德国以及日本的等级制度不鼓励这种与众不同 的思考方式。60年代孕育的这样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思维模式,恰恰有助于人类对一个尚不存在的世界展开想象。”   有一个人在推动反主流文化人群与黑客的联合中发挥了作用,他就是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Brand)。这个爱开玩笑的梦想家,在数十年间不 断制造快乐和创意,参与了60年代初在帕洛奥图的迷幻药研究。他与一同接受试验的肯·凯西创办了赞美迷幻药的“旅行节”,他还出现在汤姆·伍尔夫 (TomWolfe)的《令人振奋的兴奋剂实验》(TheElectricKool-AidAcidTest)的开头, 他与道格·恩格尔巴特合作创造了利 用声光演示新技术的方法 ,并称其为“演示之母”。“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人都将电脑看做集权控制的化身而蔑视它”,布兰德后来写道,“但有一小部分人——也 就是后来被称做黑客的人——欣然接受了电脑并开始将它们转变成解放的工具。这一举动后来被证明是通向未来的正确道路。”   布兰德经营着一桩名为“全球卡车商店”(TheWholeEarthTruckStore)的生意,刚开始只是一辆四处游荡的卡车,出售各种很酷的工 具和教育材料。1968年,为扩大影响范围,他创立了《全球概览》。创刊号的封面就是那张著名的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副标题是“通往工具之路”。潜在的 含义是科技也能成为人类的朋友。布兰德在创刊号的第一页上写道:“ 一个关乎私密的个人力量的领域正在蓬勃发展——这样的力量可以让个人实现自己的教育,找 到自己的灵感,塑造自己的环境,与任何感兴趣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全球概览》的宗旨就是寻找和推广可以协助这一发展进程的工具 。”巴克敏斯特·富勒 (BuckminsterFuller)紧随其后写了一首诗,开头是这样的:“我在那些可靠的工具和器械中看到了上帝……”   乔布斯对《全球概览》着了迷。他尤其钟爱的是1971年的停刊号,当时他还在上高中,之后他一直带着这期杂志,去了大学,去了团结农场。“ 在停刊号的 封底上,有一幅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就是那种如果你有冒险精神,会在搭便车旅行时看到的景象。照片下面有一行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布兰德将乔布 斯视为该杂志致力于颂扬的那种混合文化的最完美的化身。“史蒂夫就处在反主流文化与科技的交汇处,”他说,“他看到了工具为人所用的本质。”   布兰德出版这份杂志得到了波托拉协会(PortolaInstitute)的帮助,这是一个致力于当时计算机教育这个新兴领域的基金会。该基金会也帮助成立了人民电脑公司(People'sComputerCompany),这并 不是 一 家公司,而是一个出版通讯的组织,他们的口号是“向人民传输计算机的力量”。该组织偶尔会在周三的晚上举行聚餐,两名常客——戈登·弗伦奇 (GordonFrench)和弗雷德·摩尔(FredMoore)——决定成立一家更正规的俱乐部,大家可以在这里分享个人电子设备的最新消息。   他们受到了《大众机械师》(PopularMechanics)杂志1975年1月刊的启发,这期杂志的封面照是第一台个人计算机——阿尔泰 (Altair)。阿尔泰其实没什么——只是价值495美元的一堆零部件,还必须被焊接到一块电路板上才能执行非常少的任务,但对于业余爱好者和黑客们来 说,它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来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PaulAllen)看了那一期杂志后,就开始研发用于阿尔泰的BASIC语言版本。乔布斯和沃 兹尼亚克也被这期杂志深深吸引了。当阿尔泰的评测样机来到人民电脑公司的时候,它立刻成为了弗伦奇和摩尔决定成立的俱乐部的首次会议的中心议题—— 第五章 Apple I 开机,启动,接入 家酿计算机倶乐部   新成立的组织叫做家酿计算机俱乐部(TheHomebrewComputerClub),它如同《全球概览》一般,融合了反主流文化与科技。这个俱乐 部之于个人电脑时代,就如同土耳其人咖啡馆(Turk'sHeadcoffee-house)之于那个时代,思想在其间得以交流和传播。会议于1975年 3月5日,在弗伦奇位于门洛帕克的车库中举行,摩尔为此写了传单。“你想搭建自己的计算机吗?抑或是终端机,电视机,打印机?”传单上这么写着,“如果是 的话,来参加与你志趣相投的人们的聚会吧!”   艾伦·鲍姆在惠普的公告栏上看到了这张传单,然后打电话告诉了沃兹尼亚克,沃兹同意跟他一起参加。“那天晚上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夜晚之一。”沃兹尼亚 克回忆道。另外还有差不多30人出现在当晚的聚会上,弗伦奇的车库都被挤满了,大家轮流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摩尔的会议记录显示,沃兹尼亚克——后来他承 认自己当时极度紧张——说他喜欢“视频游戏、酒店里的收费电影、科学计算器设计以及电视机设计”。会上演示了阿尔泰计算机,但对于沃兹来说,更重要的是他 见到了一枚微处理器的规格表。   当他想到微处理器时——也就是带有一整块中央处理单元的芯片——他有了一个想法。他一直在设计一台终端机,带有键盘和显示器,可以连接到一台小型机 上。利用一枚微处理器,他就可以将小型机的一部分性能转移到终端机上,这样终端机就可以变成一台独立的小型台式机。这个主意在他脑海中萦绕了很久:键盘、 屏幕、计算机整合在一套个人装置中。“我脑子里就突然冒出来这个关于个人电脑的设想,”他说,“那天晚上,我开始设计后来成为AppleI计算机的草 图。”   起初他打算使用与阿尔泰上一样的微处理器,英特尔8080。 但每一枚芯片“比我一个月的房租还贵”,所以他就开始寻找替代品。他找到了摩托罗拉 6800,他有一个在惠普工作的朋友能以40美元一枚的价格搞到 。之后他又找到了MOS科技公司(MOSTechnologies)制造的一款芯片,在电 子特性上与摩托罗拉6800是一样的,但每枚只要20美元。这样一来他的机器的价格就会更低廉,让人买得起,但也为此付出了一个长期的代价——英特尔的芯 片后来成为了行业标准,而苹果的电脑因为与之不兼容而饱受困扰。   每天下班以后,沃兹尼亚克就回到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晚饭,然后就回到惠普公司连夜研究他的计算机。他把零件散布在他的小隔间里,搞清楚它们放置的部 位,然后焊到主板上去。 之后他开始编写软件程序,能够让微处理器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因为承担不起使用电脑的花费,他所有的代码都是手写的。几个月之后,他 准备好测试了。“我在键盘上按了几个键,然后就震惊了!那些字母都显示在了屏暮上。”那天是1975年6月29日,星期天,个人电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时刻。“那是历史上第一次,”沃兹尼亚克后来说,“一个人在键盘上按下几个字符,然后在自己面前的屏幕上看到它们立刻被显示了出来。”   乔布斯也大吃一惊。他连问了沃兹尼亚克好几个问题:这台电脑能联网吗?是否有可能添加一块磁盘作为存储器?他还开始帮沃兹尼亚克找来零件。最为重要的 就是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 乔布斯打了几个电话,就免费从英特尔得到了一些芯片 。“史蒂夫就是那样的人,”沃兹尼亚克说,“他知道怎么跟销售 代表说话。我就不行,我太羞涩了。”   乔布斯开始跟随沃兹尼亚克一起参加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会议,他背着显示器帮忙组装。这个会议已经吸引了100多个狂热爱好者,会议地点也转移到了斯坦 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大礼堂,之前乔布斯和沃兹也正是在这个中心找到了那本帮助他们制造蓝盒子的电话系统手册。会议由另一位反主流文化与计算机产业融合的代 表人物李·费尔森施泰因(LeeFelsenstein)主持,他手拿指示器,态度随意自由。他是工程学院的辍学生,曾经参加过言论自由运动,也是一名反 战分子。他也曾为地下报纸《伯克利芒刺报》(BerkeleyBarb)写过文章,之后又干回老本行,成为了一名电脑工程师。   每次会议开场,费尔森施泰因都会进行一个“映射”环节,发表一些简短的评论,然后由一名指定的爱好者进行正式的演示,最后是“随机存取”环节,大家随 意走动,互相交流。沃兹由于太害羞,通常不会在会上发言,但大家在会议结束后会聚集在他的机器旁,他就会很自豪地演示他的进展。摩尔为这个俱乐部灌输的精 神就是交换与分享,而 不是 做买卖。“这个俱乐部的主题,”沃兹说,“就是乐于奉献,帮助他人。”这是黑客伦理的一种体现:信息应该是免费的,也不能迷信权威。“我之所以设计AppleI,就是因为我想把它免费贡献给别人。”沃兹尼亚克说。   但比尔·盖茨 不是 这么想的。 他和保罗·艾伦完成了阿尔泰电脑的BASIC语言编译器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成员复制了该编译器并且在没有付费给他的情况下相互分享,这让盖茨很是没料 到。于是他给俱乐部写了那封著名的信:“请大多数业余爱好者们意识到,你们的软件都是偷来的。这公平吗?……你们这样做只会让别人不再愿意编写好的软件。 谁能承受得起无偿进行专业的工作?……如果有谁愿意付钱的话,给我来信,我会很感激。”   与盖茨类似,史蒂夫·乔布斯也不希望沃兹尼亚克的发明——不管是蓝盒子还是电脑——是免费的。所以他说服了沃兹,让他不要再免费送出他的设计原理图。 反正大多数人也没时间来自己搭一台电脑,这是乔布斯的理由。“我们为什么不做好印刷电路板然后卖给他们呢?”这就是他们合作关系的一个写照。“每次我设计 出一样很棒的东西,史蒂夫就会找到办法为我们赚到钱。”沃兹说。他承认,他自己绝不会有赚钱的想法。“我心里从没有想过要卖电脑,”沃兹回忆道,“是史蒂 夫说的,我们把这些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卖出去一些。”    乔布斯想到了一个计划,付钱给雅达利公司的一个熟人,让他帮忙绘制电路板 ,然后制作50张左右。这样的花费是1000美元上下,还要加上给设计者的酬 劳。他们可以把每块电路板卖40美元,这样的话利润大概是700美元。沃兹不相信他们能把电路板都卖掉。“我甚至看不出怎么收回成本。”他回忆说。因为银 行拒付他的支票,他已经惹恼了房东,现在每个月只能用现金付房租。   乔布斯知道怎样说服沃兹。他没有争辩说他们一定能赚钱,而是说这一定会是一次有趣的经历。“即使我们赔了钱,我们也能拥有一家公司,”乔布斯说,当时 他们正开着他的大众汽车转悠,“在我们的一生中,至少有这么一次,我们会拥有一家公司。”这句话对沃兹尼亚克的诱惑太大了,比变成富人的诱惑还要大。沃兹 尼亚克回忆道:“想象一下那种情景我就兴奋,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创办一家公司!天哪!我立马就同意了,我怎么可能拒绝?”   为了筹集所需资金,沃兹尼亚克以50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惠普65计算器,但是最后买家只给了一半的钱。乔布斯则把自己的大众汽车卖了1500美 元。 当初他父亲就反对他买这辆车,乔布斯也必须承认父亲是对的。事实证明那辆车的确让人头疼 。实际上,买下这辆车的人两个星期之后就回来找乔布斯,说引擎 坏掉了。乔布斯同意支付维修费用的一半。虽然有这些小挫折,但在把各自微薄的积蓄投入之后,他们现在已经拥有了1300美元的运营资本,还有产品设计以及 一个计划。他们就要建立自己的电脑公司了——
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终于考过了职称计算机
热度 26 樱木花道 2015-5-23 01:01
终于考过了职称计算机
对于一个12'、岁就玩8086的童鞋 这种考试近乎侮辱。 不过 还是要过 哥 是俗人。 还是补考过关。 xxxx
619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分享 sb了 报了职称计算机 忘了去考。。。
热度 39 樱木花道 2015-1-25 21:02
我好无语!
669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计算机协会向自然科学一等奖表示祝贺
热度 30 楚天 2015-1-23 23:46
如果你找昨天俺给的链接: “该内容已经不存在” 昨天没读的同学,后悔吧 转载CCF启事 : 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起草的关于推进政府奖励制度改革的提议在网上公布后,引起公众关注。本提议是在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半年前已开始酝酿,于去年10月成稿。该提议与2014年授奖无关,希望不要引起部分公众误解。现将提议从CCF网站撤稿,通过各种渠道提交给相关部门。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在此,中国计算机学会对本领域获得国家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15年1月23日
955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有钱真好,怎么牛x怎么说! ...
热度 22 不知 2014-11-28 08:20
马云说错了,医生永远会有工作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马云先生再次语出惊人:“阿里想干的是健康和快乐两个产业,如何让人更加健康,如何让人更加快乐?不是建更多的医院找更多的医生, 更不是建更多的药。如果我们(投资)做对的话,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医院、药厂越来越少。” 依据为西医是循证医学,而循证现在绝大部分都机器化了,治疗方案也是标准化的,电脑的准确性更高,以后可能只需要执行医嘱层面的护士、治疗师了。 巨头们总是爱放大人工智能的可能效应,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一切;其实90年代俄国的科学家就有这种想法了,如果制造一个软件,输入人体的症状,他就可以自动诊断疾病,进行治疗了。其结果当然是失败的,哲学家分析说其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人不是简单的机械组装,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机体。 机器诊疗就是把所有的可能都储存在计算机中,然后通过方程式算法来判断用户提出的要求是否有相应的结果或近似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本身思考了吗?没有。 任何一个完美的程序,都是一个个代码组成的,而如何组成,来自工程师的大脑。 人的生命也是来源于一堆DNA分子,当人类认识到染色体中隐藏大量生命的秘密时,欣喜若狂,以为若能将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约四万个基 因的密码全部解开,解秘“生命天书”,便可以对自己的生老病死了若指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完成了对全人类的基因组测序,却无法读懂其中的真正含义。 人类的现代社会发展很快,从机械化,自动化,再到智能化,甚至生物化,成绩斐然。人类有点自以为是,殊不知人类对生命的认知还处于起点,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极其地有限。 医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需严密结合的学科。同时人体和疾病具有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属性。细菌就一个细胞,可每个细菌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单细胞的生 物,人类研究了上百年,还不知其究竟,更何况是极为复杂的人类呢。病毒、细菌都在变异,人的个体差异很多,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个学医十年,从医几十年 的医生,都不敢拍胸脯说自己可以去认知一种疾病。而马天王就来断言医生将会被取代了。 马云做电商,是因为他尊重了千千万万小的网店,方便了万万千千的网店主和剁手族。而到了医疗领域,他就敢说取代,敢说颠覆。我个人十分崇拜马天王,但马天王对医生的态度实在不敢苟同,这也反应了大多数人对医疗行业认识的不够深刻。 不尊重这个领域的主体,是不可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 没了医生,医院的药方您真的看得懂?先进的仪器您会操作?无菌手术您真的可以做? 医生只是写药单,药房只是卖药那么简单吗? 开了个网络药店就扬言医生都要下岗了,搞清楚医疗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是吃药吗? 买药是买菜吗?把人吃死了这官司找谁打呢? 巨头对生物科技,如指纹技术,瞳孔辨人,十分着迷,其技术的根本就在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可到了人体看病,却可以认为有这么一种程序,可以批量地,流程地去看病。光靠机器怎么就能诊断和治疗所有的疾病了? 互联网威力强大,它可以对传统行业进行重组,进行颠覆,如打车、购物、游戏,但这些行业都是门槛很低的,模式较轻的行业,对于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 型的产业,互联网能做的不是颠覆,只是改造与提升。以后网络或者虚拟的医疗肯定会对一些疾病的现有治疗及诊断的方式产生影响,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替代医生 的角色。 医生是医疗体系的主体,是生产力;医院是医疗体系的组织形式,是生产关系;强大的互联网思维,可能重组医疗体系,可以取代医院,可以取代药房,但没 有医生万万不能。马天王即将启动的网络医药市场会很强大,可以一定程度上冲击医疗行业中的生产关系,但一个个医生的个体,是核心生产力的代表,只会变得更 重要,而不会被取代。 中国现在医疗模式,大家都在抱怨,但也有它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一个社会对待医生的态度,就代表了它对生命的态度。现实中,人们对这个行业的主体,医生,缺少的尊重,对生命缺少敬畏。 人们对医学常识,近乎无知; 人们对治疗要求,近乎无理; 人们对医生态度,近乎苛责; 对医生盲目的要求,在一点点压榨医生做选择的空间,在消弭这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在一点点地断送未来医疗环境改善的根基。 医疗改革的口号一次次地喊响,但医疗环境一天天地变差,原因是多方面的。逮着医生可劲地骂,不公平也不应该。医患关系是一种生命健康委托关系,而非 简单的经济关系或消费关系。只有对医生的尊重与信任,医生才能承担起这一重大的信任委托。这种信任的缺失尤为可怕,如果不能得到改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未 来十年之内中国的医疗环境,医务人员和患者都会是受害者,两者的损失都会是巨大的。 只不过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医疗环境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能解决的,医疗行业是个劳动力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一个行业,想要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合理的期待,健康的机制,有力地保障,科技的进步,缺一不可。马云能做的是引入一个竞争机制,去撼动这个僵硬的医疗体制,把医生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服务热情。其他方面还需要这个社会合力去解决。 支付宝可以方便人们付款,但我没钱怎么办? 我有很多钱,但癌症晚期怎么办? 人是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在它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总统肯尼迪,能开展登月的阿波罗计划,也还是因小儿麻痹症下身瘫痪。 尼克松1976年就提出过治愈癌症的计划, 号称癌症“登月”计划,现已成笑柄。 是他们能力不足吗?是他们财富不够吗? 奥巴马倾全国之力都未能成功进行医改。马云也不可能匹敌美国,以一己之力就改变现有中国的医疗模式。 一句话总结,理想化是巨头们的通病。 遥远而又遥远的未来,医院也许会消亡,药店也许会消亡,但医生不会,医生将会随着人类的存在而一直存在着。再对不懂医学的马晕说一句话:所有医生没有工作的时候(或者说没有医生的时候)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候。
16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挫男就要多努力一点
热度 3 gordon 2014-11-24 13:16
传统上,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欣赏品学兼优,又擅长体育、社交的男性。他们高中时代是是查尔斯河上的划艇运动员,是爱荷华农田里的橄榄球队队长,未来是美军上校,IBM蓝血精英和华尔街投行家。 但 这让另一些男性受到了冷落——那些瘦弱、矮小、貌不惊人的男生。这些Nerd往往不被主流认可,但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使得Nerd们扬眉吐气:通过比尔盖 茨,扎克伯格这些IT精英们,人们发现,原来高中时代那些躲在角落里,带着厚眼镜,腼腆不说话的“盖茨”们,居然能通过看似呆滞的计算机工作,改变世界, 积累起惊人财富。 1980年代,Nerd文化逐步成型,其标志性电影“The Revenge of a Nerd(Nerd的复仇)”、“War Games”等,都在这一时期推出。他们重复强调同一个主题:貌不惊人的高中男生,通过玩计算机,不仅干掉了学校的霸凌(Bully),还拯救了世界,再 抱得校花归。 这 种文化从最初被视为弱者的Nerd的美国男性,逐步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的青少年中(其实印度、中国的理工男在西方社会的整体形象,就是标准的Nerd)。 好在今天Nerd们已彻底咸鱼翻身,《生活大爆炸》和《社交网络》大热让Nerd们扬眉吐气。这种文化之下,编程,仿佛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式橄榄球,成为的 男性骄傲的标志——前者代表着巴顿式和华尔街式的领导力男孩,后者代表着比尔盖茨和穆斯克式的腼腆但却能改变世界男孩。 **************************************************************************** 赢弱身体,厚厚的眼镜片,就是比尔盖茨 这样的挫男。 因为长时间没有照到阳光,皮肤有点发白。 不聪明,你能怎么办?只能多努力了。 参考资料: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45625.html 计算机与消费文化 —— 为什么男性抢走了计算机岗位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g5MzU0NTA4/v.swf
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计算机与消费文化 —— 为什么男性抢走了计算机岗位(转)
热度 6 gordon 2014-10-30 05:20
多数码农(程序员)为男性,人们通常解释为:编程需要数理等逻辑思维,感性的女人天生不适合。但计算机发展初期,女程序员占绝大多数,占行业统治地位。为什么会这样? 文/hitay 提起程序员,人们通常会想到一群不修边幅的男子,顶着奇厚的镜片,在屏幕前面无表情的工作——似乎是一个专属男性的行业。 一群女程序员聚在一起?这让人无法想象。但美剧《曼哈顿计划》就有这一场景:男主角弗兰克第一次抵达核试验场地,他的上司指着一群年轻姑娘们,对他说:”Come,Meet the computers!(来,见见这些程序员!)” 美剧《曼哈顿计划》 但在当时,这是极普遍的现象,甚至“程序员”一词都带有性别色彩——二战结束以前,Computer是指办公室里操作手摇式机械计算器的姑娘们。 这一定程度上是20世纪初第一波女权运动争取的结果:西方社会终于能够接受女性在办公室工作。不过,男性仍然强势,仍占据着重要的管理岗位,只有地位相对较低、看似繁琐无趣的Computer等角色留给了女性。 直 到1950年代,欧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女性最理想的工作都只是当一名Computer——毕竟能够进入办公室了。更多的Computer为高中毕业,或者 接受的职业教育(vocal training)。正是这些女性Computer,占据了第一代“码农”的主体。著名的Elsie Shutt就是其中之一。 Shutt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系,成绩十分优秀,获得过富布赖特学者奖学金——美国政府设立的对年轻学者最高的表彰。不过,1940年代的数学界还是男人的世界,哈佛等学校甚至数学课采用男女分班,连助教都有区分——女助教只能教女班。 因此,Shutt毕业后无法继续从事研究,只好和当时其他的优秀女性一样,在雷锡恩公司做一份Computer的工作。 当时的雷锡恩公司正在为美军研发新一代雷达,需要大量的计算,因此装备了ENIAC的第二代产品——ORDAC,基本操作和ENIAC一样,区别仅在于编程时不必手工修改电路连接。 Shutt在这个岗位表现出色。50年后,因为在ORDAC的优异工作,获得了ENIAC 50年纪念徽章。 但Shutt的著名还不是因为她是第一批女“码农”,而是另外一项男人没有做到的事情——组织了可能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软件公司。 某种程度上,这与当时的女性工作环境有关:上升空间有限,还要承担家庭责任。Shutt一直从事编程工作,但她结婚后,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 1950 年代的计算机,还没有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概念。程序员都直接用010010的机器码和硬件对话,因此,码农们多数是驻场IT。Shutt却与众不同,回家 后,她接受了老板的提议,在家继续写程序。她干得不错,于是工作越来越多,以至于不得不联络以前的老同事们,一群为了带孩子离开工作的女性 Computer,一起写程序。最后,为了更好地组织,Shutt开了一家公司,如此崭新的商业模式令人眼前一亮,她也登上了《商务周刊》的封面。 女程序员们看起来干的不错。但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女性并没有把衣钵传承下去,现在男性甚至占据了程序员的绝大多数。这种趋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美国女性在一些传统男性占优的领域里获得专业学位的比率图 从 教育学位的获取中,我们或许能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在美国,1965年后法律、医学、物理学等此前男性主导的多个学科,女性获学位的比率都在不断上升。大多 数学科的趋势在1984年后仍旧延续,只有计算机科学(红色线)例外——1984年后,女性计算机科学学位获得者突然下降,并持续走低。 1984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难道美国女性突然失去了对计算机的兴趣吗? 很遗憾,虽然很多社会科学家关注这一现象,仍未产生共识性的解释。不过,一些因素是大家都认可的,比如1984年前后计算机的普及。 1980年代以前,计算机主要是生产工具,普通人不可能买一台价值百万美元的IBM System360。因此,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工科一样,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专业技能,基本只有进入大学的相关专业才有接触。 1980年代后,个人计算机普及,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也开始能够买得起。但当时的计算机远不如现在发达,尤其是个人计算机,对民众来说功能有限:文字处理类功能早有传统的打字机可替代,互联网远未民用。 1984年,苹果公司发布Maciontosh标志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 那它能做什么? 娱乐。更准确的说是打游戏。这是专业人士以外,第一代个人计算机的最主要功能。尤其是打打杀杀的半军事类电子游戏。 当时,科幻文化在美国如日中天,《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回到未来》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它们天马行空的想象,非常适合开发为电子游戏:反正谁都没见过宇宙飞船长什么样,随便画几个三角形就可以代表。同时,宇宙是黑的,很适合当时黑色的电脑屏幕。 邓小平视察小朋友用电脑。那时的电脑除了玩游戏也做不了什么太实际的工作 受此影响,许多大男孩爱上了家庭中的电脑,为了玩当时流行的科幻类游戏。1980年代这群玩着电子游戏长大的男生们忽然发现,在大学的计算机系,他们有着比女性同伴们好太多的计算机基础。 这 会让很多女性觉得压力太大而选择放弃这门课程:和中国不同,美国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以后才决定专业,很多人在第一、第二年都会尝试各种课程,如果一个从没 玩过电子游戏,没尝试过自己编程的女性,在大学里和一堆从小玩着APPLE II的BASIC语言(早期很多电子游戏直接以BASIC语言的形式分发,甚至有计算机杂志一行一行打出贪吃蛇之类游戏的BASIC代码,让读者们自己输 入电脑,运行游戏)长大的男同学们一起上课,难免感觉压力太大。 这是一种对个人电脑普及初期男性程序员增多的解释。1990年后,个人电脑进一步普及,功能逐步增加,许多适合女性的功能也可以开发。这一时期女性获得计算机科学学位仍旧下降。这又是为什么呢? 许多社会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解释:Nerd文化。 这是发生在美国社会的特殊现象。传统上,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欣赏品学兼优,又擅长体育、社交的男性。他们高中时代是是查尔斯河上的划艇运动员,是爱荷华农田里的橄榄球队队长,未来是美军上校,IBM蓝血精英和华尔街投行家。 但 这让另一些男性受到了冷落——那些瘦弱、矮小、貌不惊人的男生。这些Nerd往往不被主流认可,但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使得Nerd们扬眉吐气:通过比尔盖 茨,扎克伯格这些IT精英们,人们发现,原来高中时代那些躲在角落里,带着厚眼镜,腼腆不说话的“盖茨”们,居然能通过看似呆滞的计算机工作,改变世界, 积累起惊人财富。 1980年代,Nerd文化逐步成型,其标志性电影“The Revenge of a Nerd(Nerd的复仇)”、“War Games”等,都在这一时期推出。他们重复强调同一个主题:貌不惊人的高中男生,通过玩计算机,不仅干掉了学校的霸凌(Bully),还拯救了世界,再 抱得校花归。 小蜜蜂。这个任天堂的经典游戏,其实是复刻的最早的电子游戏:星际大战 这 种文化从最初被视为弱者的Nerd的美国男性,逐步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的青少年中(其实印度、中国的理工男在西方社会的整体形象,就是标准的Nerd)。 好在今天Nerd们已彻底咸鱼翻身,《生活大爆炸》和《社交网络》大热让Nerd们扬眉吐气。这种文化之下,编程,仿佛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式橄榄球,成为的 男性骄傲的标志——前者代表着巴顿式和华尔街式的领导力男孩,后者代表着比尔盖茨和穆斯克式的腼腆但却能改变世界男孩。 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并没有让所有人信服。更多的人似乎相信,是因为数学原因,女性退出了这一领域——计算机科学越来越依赖高深的数学,越来越依赖严密的逻辑,而“感性”的女人因此被认为不能胜任。 不过,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67年以后美国女性获得非医学领域的科学学位比率呈清晰的上涨趋势,直到接近50%,部分学科还超过了男性。 美国女性获得非医学领域的科学学位比率 (数据来自美国统计局 hitay制图) 了解美国大学学习压力的人会明白,几乎所有的科学学位,对数学的要求都不会太低。如果女性真的无法胜任,那么这些学历几乎不可能拿到。 无论是什么原因,今天程序员这个群体悄然成为外界刻板印象最强烈的人群,以至于在中国,一谈到宅男屌丝、直男癌,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程序员,能拯救这个职业整体形象的,只有更多的女程序员了。 ×××××××××××××××××××××××××××××××××××××××××××××××××××××××××××××××× 注:估计是通用的 冯诺依曼机。不必手工修改电路连接,这个是典型的冯诺依曼机的特点。和 ENIAC 的区别。 雷神公司的老大,这个也不必说,整个信息技术的老祖宗。(以前转过他的一篇文) 美国计算机的普及,7、80年代在超市门口发一些 unix 的手册,呵呵,很强悍 ×××××××××××××××××××××××××××××××××××××××××××××××××××××××××××××××× 我个人的看法,这个跟计算机的学科性质有关。 实际上有严格数学基础的人,学习计算机应该更好的。但是呢,技术呢不会有那么大。反而从棋牌类游戏 这种途径入手的人,比较容易上手。 游戏 Nerd 是这一群体的主力。 因为 从严格数学基础入门,它比较难,限定了从这种方向涌入计算机学科的人数 ,呵呵 ×××××××××××××××××××××××××××××××××××××××××××××××××××××××××××××××× 早期的机器码编程和后来的高级语言编程完全两码事,前者差不多就是把现成的方程翻译成机器码,工作性质类似电报译码员,逻辑建模过程在之前已由他人完成,不包括在编程工作中。 早期的计算机谁用的,例如财会,财务算账用的,手摇计算机。 象会计啊、电报员 都是女性。 打毛衣或刺绣 都是女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出死力气的工作方法,不适合从事计算机行业。 ×××××××××××××××××××××××××××××××××××××××××××××××××××××××××××××××× 从严格的数学基础出发也不靠谱 离散数学这个问题啊,拉格朗日 就遇见过,大大超过他想象的难度。 早期的科学啊,还重视图像和直观,是从法国大革命的高工、高师开始,重纯理性和推理。但是当时法国还是有直观传统的,例如 他们的头头,就是推荐拉普拉斯那个人,达朗贝尔 。就是如此。 因为法国的启蒙是从英国传过来的,例如伏尔泰。 法国早期还是英国的学术传统,意大利、解剖学 等等,后来就把直观扔了。就纯理性,这是当时法国学术的一个特点。 注:英国重实验,法国重理性。 达朗贝尔出名比较早,和后来的这几个人相比,水平不高。 启蒙运动最早的人物,和狄德罗编写 百科全书。数学和自然科学条目。 基本上法国启蒙运动这帮人水平都不高,没有后来的一帮厉害,3L (拉格朗日、拉普拉斯他们),以前还有过 欧拉 刁难 狄德罗的段子。 ××××××××××××××××××××××××××××××××××××××××××××××××××××××××××××× 《分析力学》是拉格朗日 19岁时候想的点子,52岁时候才出版,老拉就说了一句很牛逼的话,“ 这本书里找不到图 ”。他本身也是意大利人,都灵皇家炮兵学院的。 拉格朗日非常年轻就是 都灵皇家炮兵学院的数学教授,他祖父是法国人,在都灵定居,取了一个意大利人做太太。 拉格朗日,标志着和希腊传统决裂,像牛顿就比较看重欧式几何,见《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从拉格朗日开始,转向了分析。 拉格朗日转向分析是看了哈雷的东东(牛顿的朋友),他早年是迷恋古典文学的。他学习数学是出于偶然,呵呵。 所以有些历史高峰很难跨过 你要用连续数学去解决离散问题啊,我只能告诉你,当年把拉格朗日都难住过,呵呵
45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工具的力量——计算机带来精确性
gordon 2014-3-27 06:02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天生就是不精致的,生活粗糙,生活品质差。 其实很多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钱造成的,没有自行车,你只好多走两步。 这样你的工作时间必然比别人要长,但效果是一样的。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多,绝对劣势是人均资源低,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 所以,以往的治理都是粗糙的,兜住底线,不出大乱子就行。象有些问题,例如邻里打架,夫妻家庭暴力之类的都不太管。 随着 计算工具的日益 平民化,精细和细致有了可能。 当计算的价格 非常低,从而大规模普及,就象智能手机,势必引发一场革命。 智能手机比计算机的力量还大。 不过可能对美国这样的社会影响不大,因为这样的社会本来就比较精细 。 就象大数据的金融创新 vs 高利贷 ,这都是东亚社会才会有的。 这种创新放在精细社会,爆发不出这么大的力量。 注:我现在反而担忧,科技创新速度太快,对原有社会的冲击。 断崖式的风险,因为不知道这种增长的变化规律 新新人类可能会问 “微软霸权” 是什么,他们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 传说中的一个腐朽政权,现在已经被扫进垃圾堆里了,呵呵 ××××××××××××××××××××××××××××××××××××××××××××××××××××××××××× 我都说过N 回了,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很少有专门针对他们发明的工具。 例如大加重、解放鞋、工兵锹、洗衣机、智能手机、低利率的小额贷款 你们都没想,为什么你们不买国债,这是因为你们的资金成本高啊,傻子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c1NTA1MTI0/v.swf
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更难,但“常识”还可以解决
热度 12 2014-2-26 00:54
有一个计算机随即生成0或1,两个数字出现的机会均等。 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所生成的序列里,出现011的频率和出现010的频率哪个大? 如果不用程序你能想到吗?或者,你能给出直观的解释吗?
629 次阅读|27 个评论
分享 火控系统为什么和计算机分道扬镳了?
热度 3 gordon 2014-2-6 16:43
19世纪中期以前,战舰炮多是前装弹滑膛炮,射速慢、射程近,作战距离很近,一般保持在五个跳板长度的距离内,靠火炮数量多取胜,实在不行就来接舷站,所 以火炮排列密集,射界极小,根本不需要精确计算瞄准点,再说当时的火炮本身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也实在是达不到精确,打中就不错了。 随着线膛炮的出现,交战 距离越来越大,专用瞄准器也就应运而生了 。 时间进入20世纪,火力控制逐渐形成一种系统,因为 此时的交战距离已经超过5000米,简单瞄准器不能适应这种远距离需要 ,作为直 接指挥火炮射击的枪炮长急需一种能够快速测定目标距离、航向和航速的新办法,很快,由陀螺仪、光学仪器和计算尺组成的最初的火控系统诞生了。陀螺仪是必备 的,他是用来解决射击的首要问题的。因为战舰在交战是不可能停下来,就算停下来射击,放浪的影响也势必造成舰体摇摆不定,影响火炮射击精度。 陀螺仪的作用 是确定一个水平参考面 ,在射击前测出舰体纵横摇摆引起的甲板倾斜,并修正其对火炮射击的影响,所以 不管舰体如何摇摆,舰炮都能以水平面为基准进行射击 了。 各种光学仪器是火控系统的关键。交战中没有人能够拿着皮尺丈量舰体之间的实际距离,枪炮长只能通过光学仪器来读算距离,指定火炮角度;同时观测弹着点,确 定下次齐射位置。早期的计算尺只需要确定适合的仰角和提前量就可以了。在一次大战结束以前,由于战舰航速、火炮种类的限制,早期火控系统的关键还是在光学 仪器,尽管交战距离扩大到20千米,高精度的光学仪器还是可以确定误差最小的距离。事实上,曰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精准的光学仪器, 才能够重创英国人。 一战结束后,来自空中的威胁使战舰设计者不得不考虑将高射炮安装到战舰上,以对付飞机的轰炸。目标的高速运动使问题变得复杂起 来,简单 计算尺被摒弃,光学测距仪器第一次与机械计算器结合起来 ,测出运动目标距离数值,并且连续计算目标的距离,高度变化。同时修正风速,弹丸初速变化 的影响,当然计算时间要很短,这就使火控系统开始正式被称为系统。二战当中出现了两种对火控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雷达和简易计算机。战舰安装 上雷达,由它连续不断得向计算机输入目标的距离等数据,计算机不但自动进行计算火控系统所需的各种数据,同时及时修正舰身纵横摇摆的影响,给枪炮长提供精 确的瞄准数据。虽然这种火控系统对今天来说还很原始,因为雷达一次只能跟随一个目标,只能计算一个目标数据。但是对于传统海军来说,这是一个噩梦,也是一 个标志。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知道,部队的战斗力只能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军事技术,可以称其为硬件;另一个就是人员素质,我们称之为软件。在技术发展 缓慢的时期,部队的战斗力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人员的训练程度和士气,战士训练有素,士气高涨,才有可能保证胜利。同样的,在训练水平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那支 部队技术先进,那支部队的战斗力可能就要强一些。事实上,提高一项技术是很困难的,需要若干一段时间的努力,但是效果难以确定。所以各国通常的办法是在人 员上下功夫,通过强化训练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二战期间,德国、曰本的海军就是如此。尤其是曰本海军更是把夜战训练成拿手好戏,至少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结束以前是这样。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训练水平不再是衡量部队战斗力的主要标准,取而代之是技术优势。在惊涛骇浪里,浓厚的暗夜中,精确计算的结果超过了 经验丰富的枪炮长,标志着技术已经不能为训练弥补了。 在1923 年以前,世界舰艇上虽然有火炮、鱼雷、水雷等武器,但它们的射击与投放,靠作图、拉计算尺、查射表等人工手段。1923 年, 英国伦敦埃利奥特(Elliott)兄弟有限公司首先制造了使用摩擦积分器等机械解算元件的模拟式计算机,帮助火炮射击运动目标,当时称之为“射击控制表”。 20 世纪30 年代对射表编制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机械模拟计算机也在加速发展,但是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仍然停留在射击诸元求解的射击装置阶段 。究其主要原因,发明雷达是在1935 年,雷达真正装备舰艇是1938年的事,如何运用雷达信息求解目标运动参数是当时的重大难题。 机械模拟计算机,所用器件有:摩擦积分器、差动器、正余弦机构、随动系统、图板机构、齿轮(平板、锥形)传动、非圆轮、劈锥、万向轴、连杆、手轮、度盘等。这些器件的诞生促进精密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模拟计算机是那个时代尖端技术,其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了解算功能,特别是提高了整机精度。 注:机械时代中国就不能提,还是算了吧。小崔,把这一段恰了,不能播。 指挥仪系统经历了机械模拟式、机电模拟式、电子模拟式、小型数字计算机式的指挥仪系统发展,机械时代啊,需要解决 “机构精确度” 的问题,这个别提了。 电子模拟式指挥仪 出现在机电模拟式指挥仪发展的中后期,当时虽然也大力提倡和发展,终因电子数字计算机早已于1946 年诞生,并逐步从电子管向晶体管发展,因此,电子模拟式指挥仪虽在短期内装机运用(典型的产品有美国MK-68 火炮射击指挥仪),但由于电阻、电容、电感元件在恶劣环境下性态变化,组装成较复杂的模拟计算机,可靠性仍然是一个问题,所以并没有很强大的生命力。 小型数字计算机式指挥仪系统 20 世纪60年代初至70 年代是其发生发展时期,它的上舰历程曲折。可以说电子管式及分立元件晶体管式计算机在舰艇上基本上没有站住脚,只有到小规模、中规模组件的小型数字机,才使数字式指挥仪得以列装,发展到大规模组件的小型数字计算机式指挥仪系统后,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成批量大规模装备在舰艇上。 注:既然都是从计算这一个问题引出来的,那为什么火控系统会和计算机分道扬镳呢?很简单, 火控长期以来都是机电式的 ,电子管、晶体管 在苛刻的环境下没站住脚,只有到集成电路的时代才用上。
3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的诞生
热度 3 gordon 2014-2-6 11:25
约翰·埃克特(John Presper Eckert,Jr.)1919年4月9日生于美国的历史名城费城。他的父亲是通过艰辛劳动一步一步变成富有的不动产开发商和建筑商。埃克特从小就表现出 很高的智商和创造力:8岁时在铅笔上装了一个晶体收音机;12岁时制作了一艘模型船,船底下安装一块磁铁,使船可以在水中运动,他的这个小发明在一次业余 发明博览会上赢得了一等奖;15岁时他设计了一个遥控炸弹(当然不是真的有杀伤力的炸弹),把它放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在观众席中按一下按钮就能把它引 爆;中学毕业前,他为当地Laurel Hill公墓设计了一个很实用的消声装置,能把火化场附近的噪音吸收掉,使在公墓中哀悼死者的人们得以清静。1937年埃克特中学毕业时,已学完了大学一 年级的工程数学课程。他本想进MIT深造,并已被MIT录取,但因为他是家中的独子,他母亲舍不得他离家那么远(实际上,费城和MIT所在的剑桥同在美国 东北沿海,两地相距不超过500公里),他父亲也不喜欢埃克特学理工,而动员他学商,因此骗他说,MIT的学费十分昂贵,他供不起,于是埃克特不得已就近 进了宾州大学的金融学院(Warton School of Finance,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但埃克特对金融实在不感兴趣,因此很快就转系了, 本来想转物理系,但因为物理系注册名额已满,只好进了莫尔电气工程学院 (Moore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进了宾州大学以后,埃克特知道MIT的学费并不像他父亲说的那样贵得供不起,自己受了骗,十分恼怒, 情绪很低落,因此第一学年 他的成绩很不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埃克特的情绪才慢慢平复过来,他的创造力也重新焕发出来。在莫尔学院期间,他发明过用紫外线测量萘蒸气的浓度的仪器,改 进了压力计的电路,开发了测量金属疲劳极限的仪器,对模拟微分分析器进行了改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根据战争的需要又研制出了侦察磁性 水雷的仪器,这个仪器能记录磁场的极微小的变化;他还利用延迟线发明了用于雷达测距的装置等。1941年他大学毕业,取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并留校继续念 研究生。 埃克特曾为未能如愿上MIT而烦恼。但宾州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为他开辟了另一条走向辉煌的道路,因为莫尔学院与美国陆军军械部有着不同寻常的关 系,承担着为设立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基地弹道研究实验室培养人才和计算弹道的任务。 1942年,盟军进攻北非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由于北非的地面 比马里兰州的地面软,原先的火炮射击表都不能用了,必须重新计算弹道和编制射击表 。莫尔学院和阿伯丁实验室的人员利用当时的计算工具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这 个任务。因为 计算一个弹道平均需要750个乘法和更多的加法、减法 , 如果考虑各种初始条件(如方位角、炮口速度、气温和湿度、大气压等),对一种型号一种 口径的火炮的完整的射击表,应该计算2000~4000个弹道 。而台式计算机完成一个弹道计算要几个小时, 即使用当时最强大的差分计算机,编制出一个射击 表也要30天。那么多型号、那么多口径的火炮的火力表要到哪一天才能完成? 因为当时美国仅有4台差分计算机, 莫尔学院只有一台,另外三台中有1台在通用电 气公司,2台在MIT 。在这种情况下,研制比差分计算机快成千上万倍的电子计算机的任务就被当做当务之急提出来了。 注:当时清华曾经计划造 bush 的差分计算机, 这玩意很贵 ,维纳提出用全电代替机械。世界上有的估计也就是 挪威的奥斯陆大学、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不要说计算机了,差分机就很贵。 布什:微分分析器耗费了我们25000 美元, 而这只是实在的开支, 即薪水和购买设备之类的支出, 不包含管理费用, 管理费可能与前者同样多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分析器更加庞大而精良, 是 政府出资建造的, 耗费是我们的两倍。 清华当年真是牛叉,造风洞、造计算机,呵呵 1941年夏天,刚大学毕业的埃克特留校参加了一个服务于战备的电子学工程师培训班,培训班共有来自全美国的20名学员。在这里,他遇见了比他大几 岁的莫奇利。 莫奇利对气象学有兴趣,在研究气象预报中萌发了研制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念头,但他对电子学不太熟悉 。两人交换了思想以后,一拍即合,从此携起手 来共同投入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事业。 莫奇利在结束培训班以后调至莫尔学院任教,1942年8月起草了一份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报告:“The Use of High-Speed Vacuum Tube Devices for Calculating”,得到军械部与莫尔学院之间的联络官哥尔斯廷(H.H.Goldstine,他也是计算机先驱奖的获得者)的赏识,他让埃克特增 补了一个附录,对莫奇利的方案如何实现具体化( 因为莫奇利的报告比较简单,只有5页,只提出了大致方案和论证了可行性 ),交给军械部。1943年4月9 日,也就是埃克特24岁生日那天,经过开会讨论,军械部决定采纳这个方案,投资40万美元建造这台电子计算机,这就是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开始时,这个名称中并没有“Computer”这个词 ,因为当时只计划用于计算弹道方程和编制射击表。后来机器也被用来解其他问 题,才加上了“Computer”)。项目被简称为PX(Project X)。过了约两个月,即 1943年6月5日,项目正式签约上马,合同号为W—670—ORD—4926。莫尔学院组织了50名技术人员投入项目,任命埃克 特为总工程师,莫奇利为顾问。 这些人除了莫奇利以外都是全力以赴的,而莫奇利则因为有教学任务而例外 。其时,埃克特只有24岁,还是一个在学的硕士研究生 (他的硕士学位是当年稍后才取得的,而由于研制计算机妨碍了学业,他的博士学位直到1964年才取得,是“名誉”的)。莫尔学院领导人慧眼识英雄,而且不 拘一格用人才,表现出了令人叹服的胆识;而埃克特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挑重担,其勇气和才华也着实令人钦佩。 注:清华大学这一时期,在计算机的研制思路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维纳提出的“全电” 思想,取代了布什的机械部分。 维纳自传: “ 李和我实际上所试做的, 是步布什的后尘制造模拟计算机, 不过我们使之达到电路的高速度, 而不是机械的轴和积分器的低得多的速度。这个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事实上后来也为其他人所彻底实行。” ENIAC的研制可谓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这不单因为它没有先例,还因为它是一个有18 000多只电子管,7 200只晶体二极管,10 000多只电容,7000多只电阻,5万多个焊点,消耗功率174kW,重约30吨,占地200 m2的庞然大物。这么多的电子元器件放在一起, 尤其是电子管本身寿命就短,容易损坏,如何保证有一定的可靠运行时间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因为 在ENIAC 以前,用电子管最多的仪器是雷达,但只有200只电子管,而ENIAC用了18 000多只,是这个数字的90倍 ! ENIAC方案在讨论时被批评得最多,认为不可行的,主要是这一点 。 埃克特在研制中着力解决了这个问题,他采用使电子管 在“降额”情况下运行,即远低于额定功率运行,以及开机后尽量不关机,避免开、关时电流冲击等办法提高了电子管的使用寿命和工作可靠性。此外,当然还有必 要的降温措施 (传说ENIAC每天要用成吨冰块冷却机器)。由于机器连线总长度达到数十公里,而机房中有老鼠,如何防止老鼠咬断电线也成了一个问题。为此 他们甚至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捉几只老鼠关起来锇它们一段时间,然后把各种不同的电线放进去,看它们喜欢咬哪种电线,以此决定机器中用哪种电线。 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ENIAC在1946年2月终于完成,这时战争已经结束。ENIAC的总成本为48万6千8百美元。它包括控制部分、高速存储部分、运算部分和输入输出部分,采用十进制,运算部件能通过直接计数而不是用逻辑电路进行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和开平方运算,其累加器则具有加法运 算和存储I力能。输出采用IBM的穿孔卡片机,每分钟能输入125张卡片,输出100张卡片。输入输出可以重叠并具有缓冲能力。ENIAC中还有只读存储 器ROM,通过ROM、累加器和程序面板一起实现程序控制,通过改变面板插接线改变程序。ENIAC中的基本电路包括“门”(逻辑与)、缓冲器(逻辑或) 和触发器,这些都是后来计算机的标准元件。除了没有存储程序的功能以外,它几乎体现或包括了现代计算机的一切主要概念和成分。ENIAC主频100 kHz,加法时间0.2 ms,乘法时间2.8ms。 ENIAC制成以后,曾在莫尔学院用于数学、力学和核爆炸计算,显示了它的强大计算能力。1947年8月,ENIAC被运至阿伯丁试验基地运行,完 成了许多弹道计算和原子弹的计算问题,也曾用于天气预报、宇宙线研究和风洞设计。ENIAC工作了10年之久,1955年10月退役后保存在华盛顿特区的 史密逊安学会。 ENIAC的伟大意义不但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启了计算机时代,而且还在于它培养和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主持 这个项目的埃克特、莫奇利和哥尔斯廷以外,参与ENIAC项目开发的绝大多数技术人员后来都成了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其中包括后来也获得计算机先驱 奖的儒科夫(H.Lukoff)、伯克斯(A.W.Burks)、赫斯基(H.D.Huskey)和华裔学者杰弗里·朱(Jeffery Chu)等。但在1946年2月16日ENIAC正式对外宣布和演示以后,当时的绝大多数媒体并未意识到这是标志着一个新时代来临的重大事件,有些媒体只 作了轻描淡写的报导,有些媒体甚至根本忽略了它。只有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看出了ENIAC对未来的某些意义,在封面上刊登了ENIAC的照片,在内页上刊登了它的两位主要发明者埃克特和莫奇利的照片,用的通栏标题 是“电子计算机闪电般给出解答,可加速工程发展”(Electronic Computer Flashes Answers,May Speed Engineering)。 注:协助开发的设计工程师团队包括罗伯特·F·肖(函数表)、朱传榘,榘 ,同“矩” (除法器/平方-平方根器)、托马斯·凯特·夏普勒斯(主程序器)、阿瑟·伯克斯(乘法器)、哈利·Huskey(读取器/打印器),还有杰克·戴维斯(累加器)。 前面已经提到,ENIAC还不是存储程序式的计算机,编程是通过手工插接线的方式进行的。 还在ENIAC研制过程中,埃克特和莫奇利已经发现了这个 严重缺点,并开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1944年1月29日,埃克特经过严密思考,写了一个有关磁盘计算机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将程序和数据都放在磁盘上的设 想,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存储程序思想。 但由于此时ENIAC的设计已经定型,电路的试制和安装也已基本完成,未能将此思想在ENIAC上实现 。后 来,1945年3月,计算技术的先驱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来到莫尔学院(他与奔波于阿伯丁实验室和莫尔学院之间的联络官哥尔斯廷一次在火车站上巧遇,得知ENIAC研制情况 产生兴趣而与莫尔学院建立联系的),与埃克特、莫奇利、哥尔斯廷、伯克斯等人进行了两天讨论,拟定了存储程序式的电子计算机的方案。 其中,存储器采用水银 延迟线也是埃克特建议的 。他们把这台计算机起名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方案经冯·诺伊曼整理后于1945年6月发表,但只署了冯·诺伊曼一个人的名字,这使埃克特与莫奇利十分恼火和不满。由于在专利权问 题上与学校产生分歧,埃克特和莫奇利在ENIAC完成后不久即辞职离开了莫尔学院,因此没有参与EDVAC的实际开发。这个代号为“PY” (Project Y)的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拖到1952年才完工。EDVAC只用了3 600只电子管,占地面积不足ENIAC的1/3,几乎具备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一切特征,尤其是 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几乎都是在EDVAC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包括先于EDVAC问世的英国剑桥大学的EDSAC计算机 。 ×××××××××××××××××××××××××××××××××××××××××××××××××××××××××××××××× 冯诺依曼做事其实很不地道,冯以前也是搞弹道学的。 他学的是量子力学,但是找不到这方面的工作,找的工作就是弹道学 。 大舰巨炮时代,原子物理可是找不到工作的,纯科学的专业就这样。 他在柏林大学是希尔伯特的助手,但在柏林大学根本显不出来他, 是美国这个环境让他脱颖而出的。德国的教职制度也是有问题的 ,他很早就来了美国。(冯来到普林斯顿,和康普顿的教育改革有关) 战后不知道他处于什么样的考虑,那个署名问题。 美国氢弹研制用的那台计算机就是仿 冯诺依曼在普林斯顿造的那一台,不是同一台,是类似的结构。军方项目不有的是钱嘛。 注:多说一点,清华当年可是没造出来计算机。但他们两人在这阶段的合作成果是研制出一种新型继电器, 并且改进了早期李-维纳网络并获得了1938 年两项美国专利。李郁荣是布什的学生,也是贝尔的。 他不出名的原因是,二战爆发后,他被隔在日占区, 二战结束后,一切都变了。他学的东西过时了 ,二战研发是一个很大的分水岭。 当年布什这种分析机就没几台,美国仅有4台差分计算机,莫尔学院只有一台(政府资助的),另外三台中有1台在通用电 气公司,2台在MIT。剩下的就是挪威的奥斯陆大学、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 其实普通人应该感谢冯诺依曼, 要不是他公开了那份方案,普通大众估计听都不会听说有计算机这回事。 ENIAC是个独一无二的设计,从来没被复制过 。1943年设计的冻结意味着,计算机设计缺乏创新,发展得不好,尤其是缺乏存储程序的能力。 因为有缺陷,所以全世界就这一份儿。
11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科学历史学家George Dyson讲述现代计算机是如何诞生的
热度 2 gordon 2014-2-5 11:19
http://swf.ws.126.net/openplayer/v02/-0-2_M7SMFM3N7_M7SMG442F-vimg1_ws_126_net//image/snapshot_movie/2013/11/N/J/M9DRE4SNJ-.swf ××××××××××××××××××××××××××××××××××××××××××××××××××××××××××× 他讲的不一定对啊。 电视和计算机的核心技术都是从 Vannevar Bush 的“分析机”衍生出来的,你们不知道显示器的诞生有多难。 RCA 的决策根本就没错,早期的计算机只要在少数几个地方使用,电视到处都可以用。计算机的普及还是小型机、微机的时候才普及的。 还有一点 计算机的出现也跟原子弹没有关系 ,是美国在制造氢弹的时候科学家队伍产生了分歧,没有办法了,才使用了计算机。 计算机的诞生和弹道学密切相关 ,高炮、飞机的飞行模拟这样的应用。 分析机时代就是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计算,一个是预测。说白了就是高射炮打飞机那个火控。 其中贝尔和MIT 起到核心的作用。Vannevar Bush 以前就在贝尔干过,更不用说香农了。因为控制涉及到通讯,控制和通讯是相互依存的。维纳是个数学家,不懂电子,为了做 “分析机” ,bush 从贝尔派了一个人给他。 高炮问题是飞机速度越来越快,不得不考虑如何用电机控制火炮。这也是早年的计算机人才都是从电机系出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搞雷达的,其实一回事,高炮和雷达是一个体系的,一回事。 注:高射炮和电视,都是很难的,非常难。 ××××××××××××××××××××××××××××××××××××××××××××××××××××××××××××× 对普通中国人来说,一个空白的点是霍布斯,霍布斯搞数理逻辑确实很早。 埃尼阿克 (ENIAC)实际上还是个分析机, 英文全称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 computer 是后来加上去的 。 早年它就叫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电子数字积分器。 现代所说的计算机都是从冯诺依曼开始 ,ENIAC 这一票机器的老大是 Vannevar Bush 。 ××××××××××××××××××××××××××××××××××××××××××××××××××××××××××××× 美国原子弹研发和氢弹研发是一个飞跃,原子弹研发的时候是 “ 核心团队+ 找下线 + 下线再找下线 ” 。核心团队都是拿6、7 个不同学科学位的人。 氢弹是核心团队+ 计算机就搞定了。 某第三世界国家,因为落后, 落后嘛就优先采用新技术 ,直接就是核心团队+计算机。 落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找不到那么多科学家 ,总不能找一个苦大仇深的大字不识两个的当下线吧。 美国二战时期,人才鼎盛,它的这个模式是其它国家学不来的。 为什么教育不能改变命运? 因为你的工作早就被计算机取代了。为什么国家还在鼓吹这个,因为它想要的是 拿6、7 个不同学科学位的人。 广种薄收,大撒网嘛,总会捞上几尾鱼的。
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微型计算机 CPU 溯源 (五) 字符从键盘输入到在显示器显示出来的详细过程 ...
gordon 2014-1-31 13:43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想搞清楚,当我敲下键盘时,计算机到底做了些什么,让我能看到一个字符被显示出来。 这个过程其实是这样的: 1)首先知道一下键盘的构成;6位的计数器经过两个八选一译码器对键盘进行扫描 在键盘没有任何按键时,扫描随着计数器的循环计数反复进行。 可以这么想,扫描就是一束光线,当没有键被按下时,光线可以横穿过键盘的任何位置。 2)若有键按下,扫描会发现该信号(键被按下以后挡住了光线的横穿),该信号使计数器停止计数,将扫描码发送给 8042。 每一个键的位置都用一组数字表示,这组数字就是所谓的扫描码。 你可能好奇,扫描码怎么就传给8042了? 其实特简单,就是直接用电路联通的。 3)8042将该扫描码放在缓冲区中,并告诉8259A产生了中断。 缓冲区大小为1byte,如果此时键盘又有新的键按下,8042将不再接收,一直等到缓冲区被清理。 4)8259A识别出键盘中断,将cpu的中断寄存器的特定位置为1。 注意到目前为止cpu一直再执行其它程序或者空闲,根本还对键盘按下的事件没做任何反应。虽然描述的比较复杂,但这个过程其实特快。 5)接下来就是典型的中断处理过程了。 cpu执行完一条指令后,发现有中断存在,进入中断周期,通过IDT的映射将其处理交给键盘处理程序。 6)键盘处理程序第一步就是从8042的缓冲区(仅有一个字节)将该扫描码移动到键盘缓冲区(链表实现的 大小可调整,太大了也没什么用),此时可以接受下一个字符按键了。 7)若键盘缓冲区非空,则开始处理这些按键码,首先将扫描码转换为ASCII码 若是可打印字符如a 则将其显示 其他功能键做相应处理。 最后就是显示的过程了: 可通过bios调用或者写显存实现。 1 将该字符的ASCII码加上一些属性(如颜色控制,最简单的rgb,此时只有最纯的rgb三种颜色及其叠加的组合共8种),这些属性也是由01表示的,0代表无,1代表有 放入显存中(集显就是内存中的特定位置 )。 2 字符发生器,通过读这个特定位置的数据,将ASCII码及其属性信息转换为一个光点矩阵,1表示有光。 字符发生器实际是一个rom,用映射的功能实现这种转换。 如ASCII = 65, 字符发生器会把其转换为a的光点矩阵,颜色由后面的3把枪控制。 3 该光点矩阵可以作为显示器的输入信号。每个点都有3把电子枪发射(分别发rgb)的光叠加成的。
0 个评论
分享 微型计算机 CPU 溯源 (四) 分时系统的终端
gordon 2014-1-31 07:47
终端其实就是一种输入输出设备,相对于计算机主机而言属于外设,本身并不提供运算处理功能。早期的计算机终端一般是机电的电传打字机,比如ASR33。但是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它们太慢了。 The Teletype Model 33 is an electromechanical teleprinter designed for light-duty office. 中国人把 teleprinter 翻译成 "电传打印机" ,它其实就是一 “传真机” ,明白吗?呵呵 There are three versions of the Model 33: the Model 33 ASR, (Automatic Send and Receive), which has a built in 8-level punched tape reader and tape punch; the Model 33 KSR (Keyboard Send and Receive), which lacks the paper tape reader and punch; the Model 33 RO (Receive Only) which has neither a keyboard nor a reader/punch. The Model 33 was one of the first products to employ the then new ASCII code. A companion Model 32 used the more established five-level Baudot code. Because of its low price and ASCII-compatibility, the Model 33 was widely used with early minicomputers. 发送是 punched tape 就是 “ 纸带、穿孔带 ”的意思。接收是 tape punch (纸带穿孔) ASCII 码,有效信息是7位的,有一位是同步位,所以加起来是8位,就是 那个8-level 。 由于穿孔带有固定的代码孔不易受环境如磁场的影响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且程序的储存量大故至今仍是数控机床主要而常用的信息输入方式。 穿孔带和缺点是当传递的信息量多时纸带会很长有几百米甚至超过1千米使其不易保存。常用标准穿孔带有五单位带宽17.5毫米和八单位带宽25.4毫米两种。五单位穿孔带每行最多可穿5个孔,因此它所能记录的信息较少用于线切割简易数控及点位控制等简单功能的数控机床上,而八单位穿孔带能记录的信息较多广泛用于车、铣、自动换刀等多功能的数控机床上。实际中运用最广泛的穿孔带是黑色纸带八单位穿孔带的尺寸,其每一行最多可有8个信息孔且必须有一个同步孔。 两种国际通用标准即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及EIA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标准。我国已正式批准的数字控制标准有JB3208—83《数字控制机床穿孔带程序段格式中的准备功能G和辅助功能M的代码》等标准。 波德码:一种以五数元代表一字符的数据通信代码。波德码是一位早期的法国电报工程师艾美波德的构思,很多电传打字机都采用这个体制。 Coding schemes used for teleprinters included a variation of the Baudot code (1920s) and ASCII (1960s). 用于电传打字机的代码序列包括博多电码的变体(1920年代),和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1960年代)。 找个东西一看,你就明白了,呵呵 1970年代初许多计算机公司认识到电视输入终端比穿孔卡片要好得多,而且可以使得计算机更加容易与用户互动,产生新的应用。当时的毛病在于相对于当时的小型计算机来说要显示一页文字所需要的内存太大了。在集成电路普及以前要显示电视信号所需要的速度对当时的逻辑门所提出的技术挑战也太高了。当时有一家公司宣布要生产一台价值15,000美元的视频终端,吸引了许多购户,但是最后它的工程师们决定这个计划无法完成。 另一个解决方法是泰克公司发明的存储管,这台机器可以显示输出给它的信息,但是无法刷新。 直视存储管最初是为单次示波技术而研制的,由于在CRT 内部有泛射枪(flood guns)去保持屏面上的图形,因此不需要高价的刷新存储器,从而减少了图形显示器的价格,导致了分时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和图形显示系统的增长。    保持屏幕图形的方法是直视存储管(DVST)通过紧贴在屏幕荧光层后的电荷分布来存储图形信息。DVST使用两支电子枪。一支是基本枪,用来存储图形图案;另一支是泛流枪,用来保持图形显示。 如果按照CRT 的管面结构和电子扫描方式对CRT 图形显示器加以分类,它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 (1)随机扫描直视存储管显示器(直视存储管型);(2)随机扫描屏面刷新显示器(随机扫描型);(3)光栅扫描屏面刷新显示器(光栅扫描型)。 在早期的分时系统中,用直视存储管构成远程终端有着明显的优点。由主机一次产生一个图形向量传送给廉价的直视存储管终端,在屏面上建立图形以后,不再需要 本地存储器或刷新电路。但是,由于它不能进行部分擦除,所以它不能像另两种显示器那样具有会话能力,这一点大大限制了它的用途。 早在50 年代初就诞生了第一个带有CRT输出的计算机; 雷达显示器广泛地采用雷达示波管(早期的随机扫描CRT)。但是, 大部分指、火控设备, 不管是机电的还是数字的, 用的还是刻度盘、指示灯, 雷达显示器的CRT采用的也是模拟控制电路。 6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 微电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特别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小型机的发展, 促进了CRT控制电路由模拟向数字电路的转变。 注:你要是相信平民英雄了,那我也没有办法。 Datapoint Corporation was created in 1968 by two engineers, Phil Ray and Gus Roche, who had acquired cutting-edge(尖端) knowledg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rough their work on various NASA projects. 真正重要的是未来,尤其是对过去的统计推断不是线性外推。 当为华尔街承销商评估高级存储系统时,我与这个领域的几个专家就晶体管密度在1970年代增长的推测进行了商讨。在执行那个评估时,与此领域的一些专家的讨论使我很受益。当时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 Carver Mead 教授,就是那些专家中的一位。他的物理定律对晶体管密度的增长设定了底限的观点使我印象很深。 由于每单位面积晶体管数量的快速增长,无可避免的是, 在某个时候,一个整块的中央处理器将可以在单个芯片上实现。虽然我不能判断最低需要多少晶体管才可以将一个中央处理器实现为一个单个的集成电路,但似乎一代或二代的每单位面积晶体管数量的 4 倍增加就应该足够了。 计算成本的下降比每晶体管成本的下降更急剧。在像计算机终端的设备上, 单片计算机可以执行更昂贵组件的任务,然后还留有时间基本免费地执行本地数据处理的操作。 数据库本质上就是非本地的。在评估期间,信息处理也同样是非本地的。但是计算成本大幅下降的前景暗示了一个即将到来的集中数据存储和使用点信息处理的分离。因此,在我看来,一个从远程计算和本地共享计算的根本转变将是不可避免的,同时, 使用点计算将出现成为一个根本的新趋势。 我与时任 Datapoint 公司研究与发展副主席的 Austin (Gus) Roche 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讨论。我向他转达了我的想法,即“使用点”电脑将取代哑终端电脑。Gus 向我妥协了,同意一个有着中央处理机的智能终端机,将是下一步的自然趋势。 早期的视频终端使用特别的逻辑门,没有自己的中央处理器。发展微处理器的动机之一就是要简化终端里的电子组件的复杂性。大多数终端的屏幕是绿色或者橙色的,它们与大型计算机相连。典型的终端使用RS-232之类的串行数据通信与主机相连,后来所谓的智能终端(如VT52和VT100)被引入。 今天依然有许多这两个终端的模拟软件。这些终端之所以被称为“智能”是因为它们理解转义串行,可以定位光标和控制显示位置。重要的非VT100终端有IBM 3270、Tektronix 4014(著名的泰克公司)。 英特尔在当时的主营业务是设计和生产 1024 位动态随机存储器芯片。另外,英特尔也在为日本的 Busicom 公司设计用于计算器的可编程芯片组(后被命名为 4004)。当英特尔意识到其技术人手不够同时研发这两个产品时,便搁置了 8008 的研发。 当一听到英特尔搁置了 8008 的开发后,我立即与当时英特尔的 CEO,Noyce 博士会面了。我向他表达了我的观点,即:4004 不适用于大众需求,因为:它的 4 位芯片甚至不足以表现字符数据。我让他知道我坚信 8 位单片微处理器将彻底改变电脑业,我劝他恢复 8008 项目,并建议他我可能是 8008 的第一个客户。随后,Noyce 博士同意在首先为 Busicom 完成 4位单芯片组后,继续完成 8008 的开发。他还补充道:英特尔在恢复 8008 项目前,将需要获得 Datapoint 公司的一个发行。我便告诉 Noyce 博士,我会和 Datapoint 的主席 Phil Ray 谈谈关于授予你需要的这个发行。然后我回到圣安东尼奥与 Phil Ray 见了面,他答应了提供给英特尔所要求的发行。 8008 引发了 8080 的设计,最终诞生了奔腾处理器。4004 和随后的微处理器家族在设计上没有共同点。因为事实上:8008 是由 Datapoint 完成逻辑设计部分,不过英特尔授予了 4004 第一个微处理器的历史地位。 连指令集都是datapoint 公司的,intel 只是一家半导体制造公司,不是一家计算机公司,understand 1972年,Intel发布了8008微处理器——世界上第一款8位微处理器。8008微处理器有18个引脚,其中地址总线使用了14个引脚,并且与8位数据总线复用引脚。 指令集源自是Datapoint公司为计算机的CRT-键盘终端设计的但相当通用的指令集。当时英特尔还是一家生产DRAM为主业的公司,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储备。 我只找到泰克公司为什么要用8008 的资料,《1975 IEEE intercon conference record》“ The Microprocessor as an instrumentation interface component”。 在两年前已经诞生了一种最新颖的元件——单片计算机即微处理器。在计算机领域看来,它是计算机的一种自然的发展,然而在电子工程的其它领域里,微处理器则视为一种革命性的元件。 因为可以用非常低廉的计算、控制元件,从而有可能用新的途径来设计许多小型系统,诸如测试仪器、计算机终端、仪器接口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的控制装置。 它具有许多优点:使得系统的特性取决于控制程序而不是硬件电路。程序一般都是存储在标准的ROM 中,因此系统的特性改变仅仅变更ROM ,无需再去改变电路板重新连线了。由于能够更快地转向新的设计,所以这种灵活性对设计者和生产都是有价值的。其它的优点包括组装简单、功耗小、冷却要求低、印刷电路板与接插件少,系统的测试简单、而且还缩减了设备清单。 电气设计师发现他所面临的某些不太熟悉的软件设计任务,这就要求他们用一行行代码来编写程序,从而代替实验电路板。对很多设计师来说,编制软件设计是一项新的尝试。 最典型的就是CCDOS 的设计者严援朝,最后不得不去学C 语言。他以前做过“电视机改装成终端”的改装。 ××××××××××××××××××××××××××××××××××××××××××××××××××××××××××××××× 其实啊,8008 是4位运算器+ 微程序 实现的,除了运算器以外还有一个微程序时序发生器。 通常,微程序设计的机器与无微程序设计的机器可按下面方式加以区别:教老的、无微程序设计的机器是利用门和触发器的任意连接组合实现机器控制所需要的时钟和控制信号。而微程序设计的机器则是高度时序化的,并通过控制操作段来组织各种操作。在最简单的定义中,微程序控制器由微程序存储器和确定下一条微指令地址结构的那二部分组成。 为什么要有时序,因为要同步嘛,组件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复杂。
0 个评论
分享 微型计算机 CPU 溯源 (三) MIT 旋风计算机 与 分时系统
热度 5 gordon 2014-1-31 05:15
  我们介绍MIT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首先应该提及MIT的Whirlwind(旋风)计算机,它于1950年12月投入运行。我们知道,在它之前的ENIAC是十进制并行计算机,不能存储程序。而EDVAC、EDSAC虽然能存储程序,但又都是串行计算机,速度较慢。 旋风计算机 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存储程序的并行计算机,而且对存储器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它对后来计算机工业的巨大影响,就是它的历史意义。    旋风计算机 是弗瑞斯特(Jay Wright Forrester,1918- )领导制造的。弗瑞斯特1918年生于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牧场主家庭,偌大的牧场当时还没有电灯。他上中学时,利用旧汽车部件制造了一个12伏的风力发电 机,使牧场首次用上电。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内布拉斯加大学。1939年他来到MIT研究生院,先在高电压实验室作助理研究员,后来又去伺服系统实验室,开 发火炮及雷达装置的电动与液压伺服机构。1944年弗瑞斯特打算离开实验室,去做自己的生意。实验室老板深知他的天赋,没有让他走,而叫他选择一些项目去 领导。他选择了海军资助的设计 旋风计算机 的项目,以便处理风洞实验数据而设计新的飞机。   弗瑞斯特参考了ENIAC的模式,改变了海军原来的计划,把模拟计算机改为数字计算机。最初使用了威廉斯静电管作存储器,脉冲频率为1MHz,字长较短,为16位二进制数,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不过,海军对此已经没有兴趣。    他最重要的改进是1949年发明了磁芯存储器。 顺便说一句,美籍华人科学家和企业家王安(Wang An,1920-1990)几乎同时独立发明了磁芯存储器。于是 旋风计算机 在1953年用磁芯存储器取代了静电存储器作内存,使用磁带和磁鼓作外存,使计算机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当时正在MIT访问的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威尔克斯目睹了这一技术更替,他说“几乎一夜之间磁芯就使存储器变得稳定而可靠了”。   由于1949年苏联试验成功原子弹,这重新唤起美国军方对 旋风计算机 的重视。于是弗瑞斯特又领导了SAGE项目,其含义是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即半自动防空系统。它是以 旋风计算机 为控制中心、把美国各地的防空雷达站连接在一起的实时防御系统。SAGE系统于1958年投入运行,1963年的规模是分为17个防区,每个防区的指挥中心都装有两台 IBM 公司的AN/FSQ-7计算机,用通信线路把各防区内的雷达观察站、机场、防空导弹和高射炮阵地连接成为联机计算机系统。该系统一直工作到上世纪80年代。 IBM AN/FSQ-7电脑是美国IBM公司为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研制的一种第一代专用电脑,它使用了58,000支电子管,耗电1,500千瓦。   现在,弗瑞斯特仍然健在。后来他转入MIT管理学院当教授,其创新工作是把电力系统的工程观点应用到人类社会系统上,用计算机来模拟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系统动力学”。   网络的构思   在MIT围绕计算机以及SAGE参加过工作的计算机名人不少。例如,网络畅想家里克里德的许多灵感是在这里产生的;第一位图灵奖得主艾伦·佩利也是在这里开始程序设计工作的。   1950年里克里德来到MIT,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计算机。他既为 旋风计算机 的 出色工作赞叹不已,也为它的交互能力差、实时反应不快而下决心加以改进。此后,里克对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浓。他在SAGE上工作,其设计目标是建立一个基 于计算机的防空系统,以防御前苏联的袭击。SAGE可以说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先驱。当然在该项目完成前,1957年里克又离开了MIT。   1968年到1970年里克回到MIT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担任MAC项目(实现分时系统)的负责人,并在系里当教授。1968年他写了重要文 章:“Computer as the Communications Devices(计算机作为通信设备)”。1974年到1975年他曾经返回ARPA担任IPTO的主任。1975年到1986年又返回MIT的计算机科 学实验室当教授。1986年到1990年成为MIT的名誉退休教授。不言而喻,通过他的交互影响,MIT与ARPA的关系更加密切。   里克在ARPA时,曾找到在整个美国领先的计算机研究所,为它们安排研究合同。不久,十多所大学和公司就开始为ARPA的合同而工作,包括MIT、斯 坦福、伯克利和UCLA等。里克开玩笑地把他的这个组戏称为“星际计算机网”(Intergalactic Computer Network)。这个组就成为后来创建 ARPANET的核心。   1963年里克给他的“星际计算机组”(Intergalactic Computer Group)的成员写了一个备忘录,提出各成员所用的不同类型计算机应该标准化的问题。里克要求研究人员能够建立在相互工作的基础上。但是他们彼此物理上 的距离和互不兼容的计算机都成为障碍。如果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能互连起来,研究人员就容易进行数据通信。里克建议了连网,他说:“在一个集成的网络中,整个 系统一起运作,这将有可能改变使用计算机而机会稀少的状况。开发集成网络运作的能力,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   1965年他写了一本书,名叫《未来的图书馆》(Libraries of the Future)。他在书中讨论了如何用电子学的方法存储与检索信息,这正好是今天“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顺便提一下,第一位图灵奖得主艾伦·佩利(Alan J. Perlis,1922-1990)是1950年MIT的博士,毕业后去陆军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工作了一年。1951年又回到母校在 旋风计算机 上进行软件开发,开发了符号汇编程序的解释系统。他只工作了一年,就去了其他学校。另外, 旋风计算机 对 IBM 的700系列计算机和DEC的早期研制工作影响很大,DEC公司初创时期的不少人来自MIT。例如DEC的创始人奥尔森(Ken Olsen)就参加过 旋风计算机 的开发工作。   林肯实验室   在弗瑞斯特开发 旋风计算机 和SAGE的 基础上,MIT于1951年在麻省的列克辛顿(Lexington)创建了林肯实验室。该实验室是联邦政府投资的研究中心,其基本使命是把高科技应用到国 家安全的危急问题上。它很快在防空系统的高级电子学研究中赢得了声誉,其研究范围又迅速扩展到空间监控、导弹防御、战场监控、空中交通管制等领域。   林肯实验室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出项目的概念,通过模拟与分析,开发硬件、软件,最终给出集成系统。实验室的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装备先进、设施现代, 能激发人们的创新与挑战意识。1957年该实验室建成全固态、可编程数字计算机控制的雷达系统 (Millstone Hill radar),实现了对空间目标的实时跟踪,既能跟踪苏联卫星的活动,也能监控卡那维拉尔角的火箭发射。后来, 这发展成弹道导弹战略防御系统,其中关键性 的技术是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林肯实验室开发了卫星通信系统,导致8颗实验通信卫星的发射。在20世纪 70年代初期,实验室开始研究民航交通管制,强调雷达监控,进行恶劣气象的检测,开发了航空器的自动化控制装置。在20世纪80年代,实验室为克服大气紊 流的影响,开发了大功率激光雷达系统。20世纪90年代,为NASA等开发了传感器。现在,林肯实验室则在开发陆地图像处理设备。   为了支持庞大的创新研究,林肯实验室一直保持了在基础研究上的领先地位,例如表面物理、固态物理以及有关材料的优势。它完成了开发半导体激光器的早期研究,设计了红外激光雷达,并开发了高精度卫星定位与跟踪系统。   林肯实验室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以及设计与建造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等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信号处理毕竟是实验室许多项目的核心技术,包括高吞吐率的通用信号处理器。它在语音编码与识别方面也有许多出色工作,为自动翻译开拓了道路。   林肯实验室现有雇员2432人,它在2003财政年度的经费是5.226亿美元,其中91.6%即4.787亿美元来自美国国防部,这就不难理解MIT林肯实验室事实上是美国军事电子系统的大本营。   人工智能实验室   1959年明斯基(Marvin L. Minsky,1927- )和麦卡锡(John McCarthy,1927- )在MIT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明斯基对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数学、计算语言学、机器人及光学都有许多贡献。他1927年生于纽约。1950年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54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虽然他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工作过,但是自1958年来到MIT后就一直没有离开。他关于人类智能结构与功能的观念都 概括在《精神的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一书中,这也是他在MIT讲课的题目。   说起人工智能,我们都会想到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第一次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会议的东道主是麦卡锡,发起人有麦卡锡、明斯基、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和 IBM 公 司的罗切斯特。当时麦卡锡的想法非常宏伟,想通过集体努力搞出一台真正的人工智能机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会议的3个亮点是麦卡锡的α-β搜索法(下棋程 序的有效搜索法)、明斯基的SNARC(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西蒙和纽厄尔的Logic Theorist(逻辑理论家)。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奠定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石。   麦卡锡1927年生于波士顿,1948年加州理工学院毕业,195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至1962年曾在MIT工作,其间与明 斯基共同创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他离开MIT后,一直在斯坦福大学工作。他开发了著名的LISP语言,对人工智能有多方面的贡献。麦卡锡(1971)、明 斯基(1969)、西蒙和纽厄尔(1975)都获得了图灵奖。   MIT人工智能实验室是跨系科的,有200多人。它的使命是理解智能的本质,了解人类意识的工作模式,并建立能展示智能的工程系统。鉴于语言、视觉、 机器人是理解智能的关键,因此它们成为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2003年7月1日该实验室与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阿帕网问世   因特网的前身是阿帕网,而阿帕网的问世又与MIT有一段特殊的缘分。   1966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ARPA)认识到昂贵的大型计算机设备必须共享,于是开始了一个共享资源的阿帕网(ARPANET)项目。   阿帕网立项后,领导ARPA计算机项目的泰勒就开始物色项目负责人。他们找到在MIT林肯实验室工作的罗伯茨。劳瑞•罗伯茨(Larry Roberts,1937—)当时只有29岁,他性格内向、矜持腼腆,在林肯实验室做图像处理工作,在他的领域已经颇受人尊敬。由于他更喜欢研究工作,因 此没有答应这个要求。   但ARPA并没有放弃,于是展开了三顾茅庐的历程。ARPA展示出他的优点:有良好的管理才能和奉献精神,还有网络工作的经验。的确,罗伯茨1965 年曾与ARPA接触并建立一个项目,把林肯实验室的TX-2计算机与远在Santa Monica的SDC Q-32计算机建立了一个实验性的连接。ARPA的官员认为这是一个好想法,而林肯实验室的负责人正好让罗伯茨负责这个小项目。这个实验虽然在规模上比 ARPANET要小得多,而且响应时间比较慢,连接的可靠性也比较差,但罗伯茨的项目却很成功,从而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看来罗伯茨既有管理才能,又有当 时罕见的网络经验,因此他的确是领导ARPA网络项目的理想人选。但罗伯茨还是谢绝了ARPA的邀约。   由于林肯实验室有一半多的经费来自ARPA,因此泰勒决定采用强硬的办法解决问题。他又去找ARPA的主任Charles Herzfeld,希望他劝说林肯实验室的主任让罗伯茨接受这个职务。Herzfeld欣然同意。后来罗伯茨回忆到:“Bob(指泰勒)请求 Herzfeld打电话给林肯实验室的头说‘你的钱有51%是我们给的,为什么不尽快把罗伯茨派到这里来?’于是林肯实验室的头把我叫去说‘如果你考虑这 件事的话,它大概对我们双方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1966年罗伯茨上任后,决定先把四个结点连起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斯坦福研究所(SRI)、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和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 罗伯茨提出先用小型计算机作为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连成通信子网 ,然后再分别与各自的Host连接,形成资源子网,这确定了 ARPANET的体系结构。顺便说一句,这4个结点并没有MIT,为什么呢?因为有人反对连网,而且是一些重量级的人物,他们就是麦卡锡、明斯基等。若干 年后,他们才吞吞吐吐地说网络也给自己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好处。 注: 早期的路由器就是unix 小型机 ,把小型机用芯片做小一点就是路由器,加一些专用算法、专用协议 、专有的操作系统。李书福的汽车就是这样造出来的,呵呵。 大型机就是资源子网,小型机就是通讯子网嘛,就这么简单。   1969年ARPANET计划开始启动,1969年4月7日第一个网络协议标准文件推出。1969年8月,IMP (小型机) 先后运抵UCLA和SRI。同年10月25日从UCLA向SRI发送了第一个报文,于是ARPANET诞生了。鉴于罗伯茨的贡献,他被誉为阿帕网之父。   克莱因柔克   在因特网建立的过程中,许多人作出过贡献,其中有一位重要人物是列奥纳德•克莱因柔克(Leonard Kleinrock)。他于1963年在MIT获得博士学位,就是他的那篇博士学位论文对网络的通信模式奠定了基础。   克莱因柔克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当时的热门学科是信息理论,但他不愿意做许多人都热衷的事,而选择了比较冷僻的通信问题。在此期间他创立了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成为支持因特网的基础技术。   毕业后,克莱因柔克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工作,一直到现在。我们知道,UCLA是阿帕网的第一个结点,克莱因柔克亲自参与了这个结点机器 的拆箱、验收、安装和调试工作。此后,又组织了4个结点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他撰写了第一篇讨论阿帕网的学术论文,发表了第一本阐述阿帕网的书 籍,而且还指导了第一个报文在网上的传送。因此,人们公认克莱因柔克是因特网技术的发明人之一。   Mac的作用   MIT在早期发展分时操作系统方面曾有过重要贡献。   首先是在1961年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分时系统CTSS(Compatible Time Sharing System),开创了交互方式、多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资源的时代。   其次,这个成功受到国防部的重视,于是ARPA出巨资支持研发第二代分时系统,建立了MULTICS(MULTiplexed Inxxxx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项目,即多路信息计算系统,简称Mac项目。该项目从1963年7月1日开始。就在Mac项目进行的同时,MIT成立了计算机科学实验室 (the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cience,简称LCS),该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多路访问计算机系统(Multiple-access Computer Systems)。   CTSS项目和Mac项目的负责人都是考巴托。费尔南多•考巴托(Fernando J. Corbató,1926—)1926年7月1日生于加州奥克兰,1950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56年在MIT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留校工 作后,他参加了MIT计算中心的组建工作(1956—1973),1962年升为副教授,1965年升为教授。从1963年开始他天天在LCS工作,到 1969年10月MULTICS终于投入使用。   考巴托希望当时的主要计算机公司都参加Mac项目,如GE、 IBM 、DEC、 UNIVAC、宝来以及贝尔实验室等, 但 IBM 集中精力搞自己的360系统,贝尔实验室中途退出,其他公司也各有打算,因此MULTICS只在GE 645上实现 。尽管如此,它对后来操作系统的发展亦有很大影响,例如Unix的两位作者就参加过Mac项目。   由于考巴托对多路访问操作系统所作的卓越贡献,他获得1990年度的图灵奖。   CSAIL的建立   MIT的电机工程原来属于物理系,在1882年变成独立的学位课程,1902年MIT在新建的罗威尔大楼(Lowell Building)成立了电机工程系(当时MIT还在波士顿的科普来广场附近)。该系从1917年就成功地执行了VI-A实习专题,学生必须与产业界结 合,并写出实习的论文。在1973年秋天,该系搬到谢尔曼•费尔柴德电机工程和电子馆(Sherman Fairchil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Complex)。考巴托曾长期担任该系的副系主任(1974—1978和1983—1993)。   1975年,由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研究持续增加,系名称才改为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该系的主要使命是教育培养学生,并提供了大量的课程。它的三种大学部的课程吸引了MIT 30%的大学部学生,而博士学位计划也名列前茅,培养出了相当多的精英。   MIT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所特有的传统计划VI-A实习专题仍然坚持执行,学生必须花费三个暑假和一个学期在产业界实习,同时交出相关的论文。该系最近刚规划了一个五年的工程硕士计划,只要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五年的学业,学生就可以同时获得工程学士与硕士学位。   2003年7月1日,MIT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二为一,成为统一的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原来的两个实验室都继承过Mac项目的“遗产”,因此CSAIL的成立会成为Mac的40周岁生日庆典。   夹板的宫殿   无论是辐射实验室,还是电子学研究实验室,无论是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是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它们最初的栖身之地都是MIT校园中最简陋的楼群“20号大 楼”(Building 20)。该大楼是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临时建筑,因为是临时的,无论是设计,还是材料,都是“凑合”的,所以称为“夹板宫殿”(Plywood Palace)。然而这个楼群的容量却非常大,该楼有A、B、C、D、E五个翼。在这座楼里,如果你从一个房间要穿一根导线到另一个房间,不用任何人批 准,只要在石棉墙上用电钻戳个孔就行。 当初盖楼是用于建立辐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人员最多时曾有3800人,对美国空军的作战有很大贡献。    从1943年建成20号大楼,到1998年拆除,没有想到它会使用55年这么久 。据统计,55年里有100多个单位、办公室、研究课题使用过这里的房 间。在这55年中,正如蛋糕上写的:MIT’s Building 20 is Magical Incubator,即20号大楼是不可思议的孵化器。1998年3月27日MIT召开了“20号大楼纪念会”,有250多位在这个大楼里工作过的专家、 教授出席了纪念会,10多位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纪念会主席彭费尔德(Paul L.Penfield)教授说:“如果它是一幢普通建筑,完全没有必要像这样举行聚会向它告别。但是我们知道它太不一般了。它有传奇般的、不可思议的力 量,为我们每个人带来最美好的东西。”教务长Joel Moses说:“这个大楼使各种学科的人们共处。”林肯实验室主任Walter E. Morrow说:“这个大楼促使人们相互沟通,各个房间的门总是敞开着。当你在走廊里漫步时,就会看到房间里进行的工作,你能学到许多令人惊奇的事,并把 它用于自己的工作。”有三位在大楼工作了50年的老教授回忆了难忘的工作,例如原子钟、液氦下磁共振在医学中的应用、超新星和黑洞产生的重力波的检测等。   纪念会的晚宴由司塔塔夫妇做东,Maria Stata和Ray Stata是1957届MIT校友,他们馈赠母校2500万美元,兴建取代Building 20的新楼群。   1998年夏开始拆除,20号大楼夷为平地。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训练轰炸机飞行员,美国海军曾向麻省理工大学探询,是否能够开发出一款可以控制飞行模拟器的计算机 。军方当初的设想只是希望通过该计算机将飞行员模拟操作产生的数据实时反映到仪表盘上。和以前的训练系统 “ 林克训练机” 不同,军方计划 系统能尽可能真实地根据空气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以使其能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飞机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因为 在这个计划中产生了很多计算机科学上的全新设计。 对无经验者来说,动力飞行是相当危险的尝试,因此自很久以前就不断地有各种方法让新飞行员在非真实飞行的情况下学习控制飞机。例如,“桑德斯老师”是一架装在万向接头的完整飞机,可以迎风并自由地旋转及倾斜。在大约1910年时的某种飞行模拟器是将一个木桶剖开,装在一个铁环上。 使用木桶、铁环与木头支架做成的飞行模拟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有人开始尝试使用机电设备来制作模拟器。最有名的莫过于1929年美国艾德温·林克所发明的林克训练机。这部机器具备了一个气动平台,可以提供俯仰、滚转与偏航等飞行动作,然后上面架有一座普通驾驶舱的复制品。它的设计是提供比飞机的危险性较低且成本较便宜的仪表飞行教学环境。本来此设备一直不受专业飞行界的关注,但是经过一连串的仪表飞行意外后,美国陆军航空队于1934年买了四套林克训练机,于是飞行模拟产业从此诞生。在1939年至1945年的战争时期中,大约有一万套林克训练机被用来培训同盟国的新飞行员。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初期,仍有些国家的空军在使用这套设备。 麻省理工对军方给予了肯定答复。于是海军以旋风计划为名,开始向该工程提供资金,Jay Wright Forrester被选任为项目负责人。 研发人员起初开发的是大型模拟计算机,准确度和灵活度均不符合标准。更加大型的操作系统成为研发的必然,然而难度不堪设想。 1945年,项目组成员杰里・克劳福德在观看过埃尼阿克的试运行后提出,可以以数字计算机作为项目的解决方案。其优点在于, 由追加程序取代追加零件,将有可能提高模拟的准确度。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 计算机拥有极其高速的运算速度,无论如何复杂的模拟,理论上均可实现 。 注:软硬件是等价的,这是计算机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RISC 和 CISC 之争中还会碰到。 实现一个功能,是添加一块电路,还是添加一段程序? 当时的计算机只能够进行每次一项任务的批处理作业。运算数据提前输入,计算机应用 “已输入数据” 进行运算,最后生成运算结果。但这不足以满足旋风系统的要求。 设想中的旋风系统需要对实时变化的输入数据进行连续运算 ,这其中,速度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以往的计算机都是将运算结果印刷输出,极其耗时,而旋风系统的速度无法提升,则意味着飞行模拟的复杂程度将受到极大限制。 1947年,Forrester等人完成了 “高速程序内置” 计算机的设计。当时的计算机多采用“bit串联”的方式运行,即对每段代码的字符进行逐一运算,而代码的长度通常为48bit或60bit。由于该模式性能恶劣,旋风改用“bit并联”,并安装了能够并行处理16bit的计算通路。忽略存储速度不计,其计算速度相当于主流机型的16倍。时下的所有电脑几乎都采用了这一模式,但并行规模已扩大到32bit至64bit。 旋风机先为每条指令指定存储地址再进行运算。其原理与采用逆波兰表示法的计算器类似,即所有操作符均位于操作数之后 ,区别仅在于旋风机不存在堆栈。为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存储空间,旋风机的地址宽度被设定为11bit,附加识别16到32种命令所需的5bit,合计16bit。据说,冯诺依曼在获悉旋风机的字长只有16bit之后,当即对旋风机失去兴趣(冯的兴趣在于科学技术运算,为提高精度必须延长字长)。 翌年,实体机开始生产,共175人参与,其中70人为技术人员,耗时三年,于1951年4月20日问世。旋风机的开发最早是应海军的要求,最终却被美国空军的SAGE系统应用。 海军方面每年要为该项目提供数百万美元的经费,业已失去兴趣。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美国空军为加以应对,最终将旋风机揽入怀中。 旋风机的“磁芯” 旋风机起初的运算速度只有20kips,投入实用还有相当距离。问题主要集中在主存储器——威廉姆斯管的使用上。为解决难题,Forrester曾尝试过使用螺旋状磁带代替,效果不佳,最终选择了磁芯内存。由此,旋风机的运算速度得以提升至原来的2倍(40kips)。 由于磁芯内存的应用,旋风机的运算速度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加法速度8微秒,乘法25.5微秒, 除法57微秒(除去存储器读取时间) 。 使用磁鼓存储器时8500微秒的读取时间在改用磁芯内存之后仅为8微秒。 注:当年的磁性存储器是读慢写快,和当代计算机的读快写慢不同。这一历史因素影响到以后的CISC 设计,当年读取指令时间是非常慢的。 旋风机的高速化使得SAGE系统的开发成为可能 ,并开始量产AN/FSQ-7。 生产商为IBM,并非当时实力雄厚的RCA 。此后,IBM又将旋风机的实时技术应用到了SABRE系统当中(机票预约系统)。AN/FSQ-7的量产始自1957年,建筑物,输电设施,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也于同期开始建设。 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始为美国空军设计称为SAGE的半自动化地面防空系统。该系统分为17个防区,每个防区的指挥中心装有两台 IBM公司的AN/FSQ-7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防区内个雷达观测站、机场、防空导弹和高射炮阵地,形成联机计算系统。有计算机程序辅助指挥员决 策,自动引导飞机和导弹进行拦截。 SAGE系统最先采用了人机交互作用的显示器 ,研制了小型计算机形式的前端处理机,制定了1.6kbps的数据通信规 程, 并提供了高可靠性的多种路径选择算法 。这个系统最终于1963年建成,被认为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先驱。 网络不是某个人设计的,最初是美国军方的创意,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叫做ARPANET。ARPANET是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缩写,又称ARPA网。 点击看大图 ××××××××××××××××××××××××××××××××××××××××××××××××××××××××××××××××××××××××× 当年的高炮是打不准的,因为引信问题。弹道学也支持这一结论,所以使用了概率的方法。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一书中说: 在朝鲜战场, 野战85毫米高射炮和76.2毫米高射炮因人工操作,特别是人工标定爆炸引信,延误时间,又不准确,故而打下的敌机少 ,只是对敌机构成威胁。 由于敌机飞行员每次飞行都在航图上作出中国高射炮火力配置的标记,志愿军便采取游击方式,经常转移高炮阵地,使敌飞行员以为到处都有高炮,出航时顾忌颇 多。 对用于 城防的85毫米高射炮,苏联研制出计算机自动指挥系统,可使数门高射炮同步联动,自动测定方位角、高低角,标定爆炸引信,指挥员只需按电钮发射 。1954年6月,苏联主动向中国提供这种新型85毫米高射炮图纸, 高炮射击指挥仪是高射炮兵用于测定目标坐标,连续地计算、传递射击诸元的仪器。简称指挥仪。高炮指挥仪早期都是模拟的。
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微型计算机 CPU 溯源 (二) 分时系统
热度 5 gordon 2014-1-31 03:13
 那是50年代末期,而你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计算机操作员,正在一台由IBM捐赠的计算机上从事一项需很长时间的工作。这时电话铃响了。电话是IBM总裁打来的,他在Long Island Sound上玩滑艇比赛游戏,请求运行给这些船只分配一些障碍点的程序。   这项请求意味着你必须中止正在进行的工作,安装一个新的磁带,然后重新从零开始进行当前的工作。   或者你也许是个计算机编程人员。傍晚的时候,你正在整理你当天早上启动的计算机程序的运行结果。打印结果中包含有一项错误信息。在为获得程序运行结果而等待了1天之后,你发现你漏掉了一个逗号。   正是在这种环境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John McCarthy向该院计算机中心主任Philip Morse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概述了一种叫做“分时”的新概念。这种新的计算模式和批处理不一样,可望使计算机更容易让用户访问并与用户发生交互作用。而在批处理模式中,编程人员将程序放在穿孔卡片上,交给计算机中心。   由于Morse鼓励实现这一概念,一位名叫Fernando Corbato的副教授及其领导的小组于1961年开发了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CTSS),首次演示了“分时”的实现过程。简而言之,“分时”能够让一台计算机同时为许多用户服务,所以每个用户感觉好像是在使用自己的私人计算机一样。   就功能而言, 分时计算机可以让一项很长的工作停下来,将内存拷贝到磁盘上的某个地方,运行其他程序,然后再启动那项很长的工作 ,而此期间并不中断用户的工作。Tom Van Vleck是CTSS小组的一名资历较低的成员,也是CTSS的后继系统Multics的一名开发人员。他解释说:“每个用户的程序可使用机器的全部资源,而且几个程序可以在该机器上分享时间。”   此外,计算是交互型的。编程人员在键盘上创建程序之后,计算机几乎立即做出响应,显示运行结果或错误信息。   虽然这对90年代的用户来说是完全合理的,但在1961年,甚至连硬件都没有为这种激进的观念做好准备。例如,Corbato的小组使用的IBM 7090就没有键盘。Corbato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从ATT公司那里能够得到Teletype电传打字机,并有IBM的Selectric电子打字机。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必须为大写体和小写体而绞尽脑汁。”   Corbato的小组与IBM合作,对第二台机器IBM 7094进行了修改,以解决这一问题及其他许多问题。Corbato说:“这些解决方案中有许多今天仍在使用。” 这些解决方案包括一个中断用户程序的硬件定时器 ,还有一种阻止程序在指定存储器边界之外运行的方法。   据Corbato说,1961年的演示是“粗糙的和不完整的”。不过,它证明了“分时”是一种可行的概念,而且许多分时系统后来遵循了CTSS演示的方式。最后完成的分时系统向麻省理工学院、新英格兰的一些大学以及Woods Hole海洋协会提供了分时服务。   但最重要的是,CTSS演示导致了“MAC项目”的设立。 1962年ARPA资助此项目300万美元,其首要目标是开发一个完善的分时系统,名为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ystem(Multics)。Multics直到1969年才准备好,它在商业上从未取得成功。不过,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举例来说,Unix的发明者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使用了来自Multics的许多思想。 ×××××××××××××××××××××××××××××××××××××××××××××××××××××××××××××× IBM 704 IBM 704 于 1955年推出,是 IBM 700 科学计算机系列的第一款计算机—专为工程和科学计算而设计。 它是第一款采用磁核内存的机器,也是第一款采用 FORTRAN 编程语言的机器 。1957年在法国安装的 IBM 704 被称为“最强大的电子大脑”。 IBM 709   IBM最后一批的第一代真空管的科研计算机的IBM 709,于 1957年推出,是 IBM 704 的后续型号。它拥有更多磁核内存,增加了大量新指令,并采用独立输入/输出 (I/O) 通道, 这是第一台拥有数据输入输出通道的计算机。 下图是机器的处理器单元。IBM 709还包括诸如内存,数据通道以及电力供应单元,另外还有读卡设备、打字机以及一些驱动等等。 整个系统的造价是250万美元,只有大型企业,政府实验室或是大学能够拥有1到2套整个系统。 近距离看IBM 709 正在工作中的 IBM 709 IBM 7090 1959年,IBM 推出IBM 7090。 该机器是 IBM 709 的晶体管版本 ,其计算速度比 709 快五倍。 IBM 7094 1962年,IBM 7094 推出。该机器每秒可执行 500,000次逻辑运算、250,000次加减运算、100,000次乘法或 62,500次除法运算,比 IBM 709 快 1.4 至 2.4倍。 IBM 7094 Model I  IBM 7094 Model I是IBM第二代中期的计算机,采用的是分离式晶体管,它是IBM 709的升级版,因此好多709能够运行的软件在它上面也适用。上图中下面一排从左到右分别是读卡设备、数据通道控制器、系统打字机,后面一排则是CPU 和内存,蓝色是内存,内存总共1Mb. 上图是IBM 7094中用到的磁盘驱动器IBM 2320,24英寸,能够存储300MB的数据。 IBM 702 IBM 702 在 1953年推出,比 IBM 701 的计算能力低,因此适合商业计算,而非科学计算。
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去,NBA的波什大学里居然也学的计算机
热度 9 黯影 2013-3-3 17:18
http://www.kaixin001.com/repaste/5220814_8054710663.html 乔教主说“everybody in the country should learn how to program a computer...because it teachs you how to think”.总有人说美国失业率太高,没有实业,看到这个视频,看来美国人的想法跟我一样,ICT就是美国最大的实业。我记得我上小学时看过CCTV的一个新闻,说微软一个员工可以为当地提供7个工作岗位,我想这就是过去的,跟将来美国解决失业的方法吧。 有能百分百预测国内市场的大神说美元的地位是靠石油建立的,石油不行了美元就不行了。我从小到大在学校里接受的各种教育告诉我的跟这个视频里大佬们告诉美国人民的主题思想没什么本质区别(就是太宗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十年前就至少把自己一半身家压在ICT上的美元,07年次贷危机后更是压了更多筹码在里面,我是真心看不出来未来十几年内它会怎么没落。 计算机代表了人类目前为止生产力的极限,我相信马克思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相信历史最后选择的都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那个。 缠中说禅当年说欧元兑美元的中间位置是1:1.2,在几年前的位置时认为美元没落下去说不定能到1:2(我能理解缠那时的估计,因为那时候诺基亚彻底战胜了MOTO,成为手机业霸主,别的行业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但残酷的现实是到1:1.6时候欧盟内的最优质资产之一北欧的诺基亚就快黄了,真到1:2黄的就是的德国西门子大众了. 百年后人类中没几个人会在乎美国人百年前用美元占过别人便宜,人们只会知道他们上学时得学习一门课程,名字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像现在全世界中学里都得学习物理化学,而没几个人关心当年欧洲人殖民过别人,甚至灭过几个种族
9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心中的女神是计算机
热度 2 樱木花道 2012-12-20 19:14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wNzUyNzI4.html
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30 03:57 , Processed in 0.058248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