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中国教育

相关日志

分享 中国教育因为缺钱,导致不重视 动手
gordon 2016-7-27 16:29
中国的教育还是讲理论比较多,所以容易被电影电视剧,舆论宣传蛊惑。 老外的教材都很厚,很详细 中国的教材都是 老师总结的薄薄的理论,让你体会发散 呢 老外的教材是 好厚的一本,让你自己总结薄 的 ************************************************************************ 中国的教育不重视动手,也没钱, 脱离身边常识太远的想法,都是不靠谱的 当然,有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 反正我不是。 偶尔有想对的,想错的概率更大 注:不靠谱,不沾边,出思想家比较多。 ************************************************************************ 欧陆和英国,整个方式方法,都有差别 看法也有差别
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教育整个的一套东西都是贫乏时代的产物
热度 4 gordon 2014-11-5 13:06
中国教育整个的一套东西都是贫乏时代的产物 直线型思维的痕迹非常明显,我要有一个什么东西,就能怎么怎么样。 缺乏周转的概念 事实上呢, 直线型思维,跨度大,难度高 。 持续所需要的成本高,所以只有像国家投资这样大规模投资才能适应这种方式。 ×××××××××××××××××××××××××××××××××××××××××××××××××××××××××××××××× 对于个人来说,教学相长,多周转,少说大的,才是持续之道。 不然的话, 很快就搞不定了。 跨度过大 注:当年老大的搞法是砸锅卖铁,破釜沉舟的勇气。 个人就是砸锅卖铁,才有多少铁。 ×××××××××××××××××××××××××××××××××××××××××××××××××××××××××××××××× 我一见什么奥数之类我就愁,我数学向来不好,我只会简单的。 人笨了,就多干点简单的。 难的,就让牛人去干吧,反正俺不是牛人。 注:穷人有这种毛病, 恭喜自己,从此摆脱贫瘠时代了 其实很多人都跟我妈说过这个事,包括俺的语文老师,英语老师。 但是我父母认为跟他们说的人,混得还不如自己,所以听不进去。他们还嘲笑小孩在新加坡留学的,呵呵 现在想想真有意思,突破原生家庭就是非常难。 单亲家庭的小孩,重组家庭就比较困难,没有经验积累,碰见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31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教育 2
热度 2 gordon 2014-4-8 16:30
“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 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注意力,忽视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注:中国的信息封锁将使人更加穷困,至少使得受教育的人更穷困。信奉市场经济的人,因为所需的信息少,反而不会受到束缚。 有效信息不足 不过话说回来了,都明白了,未必有利润。有人明白,有人不明白才有钱挣呢 ××××××××××××××××××××××××××××××××××××××××××××××××××××××× 摆脱贫困的第一步,先攒点钱。先别想摆脱贫困,摆脱不了。 教育不解决问题,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你口袋里的钱不一样,你头脑里的想法就会不一样了。 仅此而已
323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教育
热度 1 gordon 2014-4-8 16:15
《五人墓碑记》、《冯婉贞》 ,公知净整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其实不是,是教育滞后。古典的东西教的太多,现代的东西少。 过分推崇理念、理想化、柏拉图。还批判亚里士多德。政治干预教学。 教的很多东西不实用,跟现代社会脱节。 ××××××××××××××××××××××××××××××××××××××××××××××××××××××××××××××××××××××× 象如何认识媒体这样的课程,它都不教。 文人们怎么容许 自己掀自己的底裤呢。 这也属于公民必修课。
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教育差在什么地方?
热度 2 gordon 2014-2-13 22:24
很多人并不明白中国的教育差在什么地方。 实际上中国的教育是和世界同步和接轨的,法国大革命的教育虽然不错,但毕竟 “巴黎高工” 带点专门领域的性质。 通常所说的教育是从德国开始的,而中国在“天津教案” 时期,也就是普法战争后就开始学习德国。值得庆幸的是这条路一直没断,最大规模的知识转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事实上中国即继承了德国教育的优点,也继承了它的弱点。 例如德国的社会学是很糟糕的,法国和美国的社会学不错,但建国后社会学消逝了一段时间。 德国的自然科学教育并不差, 是其本身的社会问题限制了德国教育的发展。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 ,而无法用其它手段解决。 单就教育领域,手段已经用尽了,反而有过度的倾向。 就像中国的小农经济一样, 真正的问题在于 “过密化” ,过于“下苦” ,劳动投入过多 。 而普通大众不富裕, 他们期望通过教育的方式摆脱贫困,这也是传统的路径。只是把科举换成了科学,如果考公务员不成,有一门手艺可以吃碗饭,比旧科举的 “孔乙己” 好一点。 这才是中国教育真正的困境。 ×××××××××××××××××××××××××××××××××××××××××××××××××××××××××××××××××× 我估计国内很少有人看研究 “ 纳粹问题 ” 的论文,中国身上一直都有德国的影子。 幸运的是 中国出了一个伟人 core 2 ,而且由于 90后事件,彻底和知识分子阶层闹掰了,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 伟大,伟大。。。
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教育规模与质量影响 经济增长的内生路径分析(转)
热度 4 gordon 2013-11-15 09:43
注:关于教育的资料非常少,不好找。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情况: 创造性毁灭起主导作用和资本化效应起主导作用 。 意识形态教育跟以前的德育类似 ,其消亡过程,可以用“创造性毁灭”来理解。 “资本化”是指符合条件的相关费用支出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项目管理。说白了,就是 支出改变了一种形态,以资本的方式存了起来 。就像水变成水蒸气消散,或者变成冰存了起来。 几个结论: 1、教育在有些国家对经济增长起正的作用,而在有些国家不起作用, 甚至是起负的作用。根据本文的模型分析, 不起作用或起负的作用的原因可能是高等教育有所过度, 也有可能是由于创造性毁灭的效应过强。 2、教育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在有些国家较大, 而在有些国家则较小。起较大作用的原因是资本化效应起主导作用, 而起较小的作用则是创造性毁灭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3、对于一个特定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言, 不同层次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作用。本文主要的分析对象是高等教育, 而参数λd 可以反映初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如此, 本文模型也涉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还要与物质资本保持一定的比例。本文模型显示, 高等教育不能过度, 这隐含着高等教育的规模要与其他因素相匹配, 而高等教育与其他因素相匹配的具体关系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对中国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只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力结构才能最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 我国现阶段应大力普及9年义务教育; 转变人们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 积极发展技术教育 ; 适度投资高等教育。使得初中等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与资本的组合最能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 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当经济水平上升到更高台阶后, 方可推进12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化, 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否则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教育成本浪费, 形成就业难题, 反而不利于国家稳定及经济发展。 地区差异:教育的生产性作用在东部体现得较为明显 , 教育的信号作用主要在西部体现。 即使在东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效果都不太明显 ,教育产业每增长1%而经济发展只提高0.16%。 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格局和竞争程度的不同, 造成教育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具体机制存在较大差异。 ( 1)教育的生产性作用在东部体现得较为明显, 教育提升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教育的信号作用主要在西部体现, 通过教育筛选出劳动生产率本身较高的劳动者。( 2)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在制造业, 与此相适应的 初等教育以下劳动力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较大 。( 3)西部地区多在垄断性较强的采矿业发展, 劳动力进入门坎限制使得受到 中等教育的劳动力与经济增长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 2001 至2009 的十年间,政府虽依然是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的绝对主体,但投资的比例已开始下降,社会投资的比率也渐呈下降趋势,相反,个人投资的比例则由2001 年的近四分之一上升为2009 年的近三分之一,一举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主体。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D·布鲁斯·约翰斯通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 高等教育投资的原则主要依据两个原则 :一是受益原则,即 谁受益谁负担 ,获益多者多负担;二是能力原则,即根据利益获得者的付款能力来确定负担程度,从理论上说,谁占有国民收入多,谁就应多负担。 中国目前的创造性毁灭作用大于资本化效应 , 一是由于 生产单位采纳新技术的概率比较低, 致使资本化效应比较薄弱, 经济创造新就业岗位的能力不强 ; 二是由于中国劳动者与生产单位之间的匹配速度是比较慢的, 不仅因为中国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不是很高, 还因为中国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机制比较僵硬。如果人们接受教育的水平提高, 对提高匹配速度和技术更新会有促进作用, 这有助于增强资本化效应。当资本化效应增强到起主导作用时, 教育规模提升经济增长的幅度会加大, 如“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模型( Ⅱ) ”所示。 ×××××××××××××××××××××××××××××××××××××××××××××××××××××××××××××××××× 普通居民没有什么投资渠道 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符合货币泛滥和金融管制这两个条件,几乎都会发生传销大案。人们如果只是对传销人员实施打击,是不足以制止的,因为根子在于政府把钱发多了,又 没有足够的投资机会让人们把钱放出去 ,这样硬捂着造成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会让人们产生恐慌,四处寻找钱生钱的机会以图保值,这样,靠许诺赚大钱来蛊惑人心的传销也就应运而生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钱多的没地方搁能怎么弄。教育该投还得投,没啥用也投。毕竟这是素质嘛,呵呵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规模与质量影响 经济增长的内生路径分析》 《教育对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 《教育发展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结构合理吗_基于2001_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的数据》
305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给受中国教育 and 爱看都市剧的人
热度 1 gordon 2013-10-17 11:48
中国大陆的教育 , 有点像受二战时期 “受军国主义训练的旧军人” , 幼年学校、中学、大学 ,这样拔苗助长上来的。 造成的结果是 除了学校的专业外,啥都不会干。养成了 “ 爱剥削人 ” 的坏习惯,要从根子上,思想根源上深挖。 劳动创造人,要努力成为一个能 “自食其力的人”。 这是一个很艰苦的工作,我知道大家生活压力都很大,但这是“避无可避” 的。 教育本来就是很费钱的,把宝贵的时间投给自己,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花的值。 说实话,我们都是被 “普世价值” 洗脑的人,我们的来源都追溯到 希腊、意大利诸城邦,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 。 我们的技能都是偏都市型的,我们还爱看都市剧,这是无法改变的。 但至少我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搞的很好。 ××××××××××××××××××××××××××××××××××××××××××××××××××××××××××××××× 在这里,劳动已经脱离了它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休闲。 在现代生活中这是很奢侈的,但钱花在了你身上了不是。
2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大师与煮米 —— 中国教育的谎言对普通人的影响
热度 8 gordon 2013-8-2 06:47
中国教育中的谎言,多不胜举,尤其是对天真而真诚的人来说杀伤力巨大。 反而不信的人却没有什么事,这非常有意思。 数学、动力学和弹性力学事实上不是牛顿的主要兴趣所在。 他的心思是在炼金术、关于年代学的研究以及神学研究上 。 只是由于一种内在的力量在驱使他,他才把注意力转向数学的再创造。 有时他在这些“消遣”上所花的心思比花在他的正式工作上的还要多,他由于夜以继日地思考月球的运动而重病一场,他说,月球运动的问题是唯一曾经使他头痛的问题。 物理学根本就是牛顿的一个“业余爱好”, 我们的说法是他是一个物理学家,到老了相信神学 。以为牛顿是毛主席,还是汉武帝,“虽然人的普遍规律是老年人是比较倔的”,但事实如此。 如果不是哈雷巧妙耐心的诱哄,牛顿根本就不会出版自己的“业余爱好”。 普通人谁去思考这种问题啊。亲,我们都是平常人,正常人。 莱布尼茨更离谱,他是一个外交官,他一生都有这么一个特点:他具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工作的能力。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既颠簸又四处透风的破马车里写出来的。 莱布尼茨和笛卡尔很像,莱布尼茨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博士学位,古典语文不能满足他了,然后转向了逻辑学。(笛卡尔也是法律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 注:开拓者和后继者是很不相同的, 开拓者很多都不是全职从事这个职业的,很多都是业余爱好,瞎想本身就是一种消遣一种放松 ,普通人谁会这么想。 职业工作者是另一种工作状态。 ×××××××××××××××××××××××××××××××××××××××××××××××××××××××××××××××× 真正受爱好驱使,去从事这项事业的是另一个人“拉格朗日”,他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很像。 他迷上了哈雷写的称赞 “ 微积分比希腊人的几何方法更优越” 的文章。 在短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内,他就完全靠自学掌握了他那时的现代分析。19岁时,拉格朗日成了在都灵的皇家炮兵学院的数学教授。(都灵研究学会的早期发起人之一,这个学会后来发展成为都灵科学院) 19岁时,把自己的一些著作送给欧拉,最后,欧拉使拉格朗日在23岁时当选为柏林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达朗贝尔让拉格朗日适当注意自己的健康,达朗贝尔训斥这个年轻人用茶和咖啡提神。事实上,在16岁到26岁期间的过度用功已影响了他的消化系统,他在这以后终生迫使自己严格遵守纪律,特别是在过度工作方面。 到中年的时候,由于持续专注于头等重要的问题,使拉格朗日的热情锐减。在刚刚40岁时,心理疲劳就很严重了,达朗贝尔给了他鼓励。 不过“因祸得福”,巴黎人发现他在谈话中温和而有礼貌,而且从不争先。他说得很少,显得心不在焉,非常忧郁。这是长时期连续过度工作造成的神经衰弱的明显症状。 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平稳的度过了法国大革命,呵呵。 当巴黎高师在1795年创办起来时(第一次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拉格朗日被任命为数学教授。师范学校关闭后,在1797年成立巴黎高工时,拉格朗日规划出数学课程,任第一位教授,他被找来给程度很差的学生上课。拉格朗日适应了他的未经训练的学生,他似乎更像学生中的一员,而不像他们的教师。 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成了一个伟大的数学教师。 “我希望死,是的,我希望死,我在死亡中发现了一种愉悦。但是我的妻子不希望我死。在这样的时刻,我竟宁愿有一个不是这样好的、不是这样热切地想恢复我的活力的妻子,那样的妻子会让我平静地死去。我过完了我的一生;我在数学方面得到了一些名声。我从不恨任何人,我没做过什么坏事,这样死去会是很好的;但是我的妻子不希望我死。” 他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他的朋友们(蒙日等)离去以后不久,他昏了过去,再也没有醒过来。1813年4月10日凌晨他去世了,终年76岁。 注:著名的“ 三体问题 ” 就是拉格朗日提出的。 ××××××××××××××××××××××××××××××××××××××××××××××××××××××××××××××××× 约瑟夫·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1813)全名为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 , 1736 年1 月25 日生于意大利都灵;1813 年4 月11 日卒于法国巴黎.数学、力学、天文学. 拉格朗日 父姓 拉格朗日 亚(Lagrangia).拉格明日在都灵出生受洗记录上 的 正式名字为约瑟 普·洛德维科· 拉格朗日 亚(Giuseppe Lodovico,Lagrangia).父名弗朗切斯科·洛德维科·拉 格朗日亚(Francesco Lodovico, Lagrangia);母名泰雷萨·格罗索(Teresa Grosso).他曾用过 的 姓有德·拉·格朗日(De la Grange),拉·格朗日(La Grange)等.去世后,法兰研究院给他写 的 颂词中,正式用现在姓名. 父系为法国后裔.曾祖是法国骑兵上校,到意大利后 与 罗马家族 的 人结婚定居;祖父任都灵 的 公共事务和防务局会计,又同当地人结婚.父亲也在都灵同一单位工作,共有11 个子女,但大 多数夭折, 拉格朗日 最大. 据 拉格朗日 本人回忆,如幼年家境富裕,可能不会作数学研究.父亲有一条家规:必须有一 子继任他 的 职业, 拉格朗日 也不反对.但到青年时代,在数学家F.A.雷维里(Revelli)指导下 学几何学后,萌发了他 的 数学天才.17 岁开始专攻当时迅速发展 的 数学 分析 . 18 岁时(1754),他曾用意大利语写出第一篇论文,是用牛顿二项式定理处理两函数乘积 的 高 阶微商.寄给数学家G.法尼亚诺(Fagnano),并用拉丁语写出寄给在柏林 的 L.欧拉(Euler).可 是当年8 月他看到了公布 的 G.莱布尼兹(Leibniz)同J.伯努利(Bernoulli) 的 通信,正是这个内 容,即后来 的 莱布尼兹公式.此不幸开端并未使 拉格朗日 灰心,9 月给法尼亚诺 的 信中说他正研 究等时曲线,并于年底开始研究变分极值问题. 拉格朗日 在1755 年8 月12 日写给普鲁士科学院数学部主任欧拉 的 信中,给出了用纯 分析 方 法求变分极值 的 提要;欧拉在9 月6 日回信中称此工作很有价值.他本人也认为这是第一篇有意 义 的 论文,对变分法创立有贡献.此成果使他在都灵出名.9 月28 日,年仅19 岁 的 拉格朗日 被 任命为都灵皇家炮兵学校教授.
4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听听摇滚,突破中国教育的束缚
热度 4 gordon 2013-5-13 03:23
中国教育是一个受束缚的教育,但有一些硬约束,吕叔湘他们搞的那一套,是在当时环境下最优的选择。 能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很不容易的。但毕竟那是有缺陷的,会妨碍你以后的发展。 当你已经参加工作了,有了点钱,如果你想补课,可以做一点。(不想就算了,毕竟挣钱吃饭更重要,有个哥们说的才逗呢,如果我把花在自习室看书的时间用来挣钱买房,我现在已经可以像马云一样退休了,呵呵) 《中国教育 · 补遗》 第一步就要花费无数的功夫,无数的小细节,应试教育缺的课太多了,动手能力要密集式的迅速补课。(用进废退) 第二步 思维的改变更难,critical thinking ,这也是要花很长时间矫正。(真正的目的是搞清楚 “这么做” 的含义) 第三步 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需要机缘,在某一个清晨,你偶然想通了,就是如此。 一切的过往犹如潺潺流水,清澈透亮。 ××××××××××××××××××××××××××××××××××××××××××××××××××××××××××××× 其实第二步丫根就是第一步带出来的,不思考的原因就在于“ 没干过活 ”,上套捆到磨上拉两圈 ,就是 牲口 都知道要思考了,呵呵。 不要认为 农民 就会干活,传统的思维根本就不正确,那些家伙根本就不懂怎么干活。 我曾经干过重体力劳动,找俩农民干,干的拉稀,再也不来了。再换一批,又跑了,最后一个村子的人,谁见谁害怕,钱多钱少都不来了。 劳动改造人,劳动是需要知识的,不思考连体力活都干不了。 我现在也明白了 奴隶和自由民的差别了,就是干重体力劳动,奴隶也干不过自由民,呵呵 注:我也试过 用镢头刨地,干不过他们。他们干时间长了,我也没心思干这个,所以就算了。 也不要以为当过兵就会干活,因为专业化分工,当兵是吃食堂饭的,当兵退伍连饭都不会做(毛泽东时代的兵)。 也不是完全不会做,做的不好。做饭难道真有人不会做,做的好坏而已。不过会挖野战灶 ××××××××××××××××××××××××××××××××××××××××××××××××××××××××××××× 我们都是不读书的,不读书的打败了读书的。中国人都是挺逗的,编了一个 “知识改变命运” 的段子,呵呵 更简洁的说法,第一步,要多做。第二步,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三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以前没想到,刚刚想到的。 没人给你讲,你自己摸索就是一个一个的点。有人给你讲,可能会串成一条线。但面的知识还是有赖于 “讨论和自己动手” 。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E2MTQzMzA4/v.swf
34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再论“中国教育之 读书无用论”
热度 4 gordon 2013-4-17 18:07
还是老观点,直觉经验最直接,“知识改变命运”的段子,因教育致贫的教训,事实摆在那里。 媒体砖家说的,和老百姓的个体经验根本就不一致。边上还有认死理的,拿不知道什么年代的老黄历在哪儿吹风。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这得从 人力资本 的提出说起。 中国人的老黄历经验就不说了,“老黄历”早就老化了,风一吹就片片粉碎。为了安慰 everyone 的情绪,还是朗诵一首,反正挺押韵。 “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Very Good 。 好啦,拉回来,拉回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西奥多舒尔茨从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从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舒尔茨发表了一篇很有创见的演讲,其题目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他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然而,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人力资本的投资就像是 家庭中的耐用消费品,一次投资,终身受益 ,布拉布拉,反正就是耐用就是了。 你学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还有英语都是很受益的。 这里边钱伟长的认识是对的,死活抱着 “通才教育(education of liberal arts)” 不松手,哈哈。 解放后的教育重应用,计划经济嘛,你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毕业生不愁分配,如果你能稳住啊,稳在哪儿不动,就能得益。 市场经济后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大学收费,谁投资谁得益。其二是教学和就业市场脱节, 学的东西换不到钱。技术更新换代后 成为沉没成本了,这笔钱是找不回来的。(对于基础学科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例如英语,学得好就能受益。所以大学里经常发现猛学英语不学专业课的,高手在民间,群众最聪明,高高在上者最愚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讨论时为了反驳我提出的反例,“ 我们上硕士和博士的同学都挺好 ”,这得益于他们在上研过程中学会的 “研究能力” ,这也是一种 耐用消费品。 综上所述, 落在底层最背的 可能 是 扩招后的本科大学生们,如果没学到一技之长,或者技术更新换代过快,自己的技术又不值钱了 ,人力资本投资损失最大。
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个人观点——中国教育搞错的概念
热度 4 gordon 2012-5-27 18:01
何为基础? 在中国的学校,你学习一碰上磕绊,老师就会说,你的基础不牢固啊? 但是什么是基础呢?基础到底是什么呢?老师却从来没有回答过这个问题,在本篇文章中试着分析一下这个概念。 这个基础是在大学阶段学完“分析”以后,把自己有错漏的部分,欠缺的部分规约为一个最小完备集,然后打牢这个最小完备集基础,然后一步一步这样过来的基础,而不是从小学、初中、高中 学习的东西,学到的基础,中国的整个教学都搞错了。 注:你学习不好,是因为你基础不牢,但是这个“基础”的意思搞错了,初、高中死记硬背没用,还不如多学点动手能力呢。现在看来美国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 小学、初中、高中 学习好,只不过你回过头来补课的时候成本低一点罢了。
44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28 03:20 , Processed in 0.032952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