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易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读《易经》心得】未济卦:从头再来 by wxmang
热度 4 燕庐敕 2013-7-18 23:38
最后一卦。 未济卦:从头再来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坎水 上离火- 火水未济卦)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大意: 未济卦象征事有未竟之意。正因为事未成,可以促使其成,所以亨。未济虽有可济之理,但若处事不够敬慎,将如小狐涉水渡河,濡湿其尾,不能顺利渡水成济,只是徒劳而无益。(汔,音气,将近)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物不可穷,所以既济之后是未济。既济卦形旋转180度即为未济卦形。 未济与既济的意思正好相反,既济以渡水已竟表示事已成,未济以渡水未竟表示事未成;两卦上下卦也正好相反,既济是离下坎上,未济是坎下离上,水在下,火在上,火继续往上,水继续往下,是两不相交之象,水火不济,象征事未成。而且六爻皆失位,所以说“未济”。既济六爻皆得位,未济六爻皆不得位。这种情况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是绝无仅有。既济卦到上六则势已穷,所以未济则尚可望其济。所以未济之时,有致亨之理,才有致亨之道,那就是慎始慎终慎处。这就是《易经》变易无穷的辩证法之理。 既济、未济两卦在六十四卦中的地位是极为特殊的,可以说仅次于乾、坤两卦。《易经》把事物看作有始有终、终而复始、有生有灭、生生不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阴阳相聚所形成的天地为起始的,故以乾坤两卦为《周易》之首:天地生成万物,遂有千种变化、万般运动,所以乾坤两卦之后次之诸卦,展开各种矛盾斗争:从自然规律到政治形势,从统治阶级到普通百姓,从婚姻家庭到衣食住行,从文化民俗到哲学思想,无所不及。然而过程总有穷尽之日,矛盾总有解决之时,所以经过无数阴阳消长、事物盛衰的矛盾斗争,终于有了一个终结,迎来了阴阳协调、矛盾消失、大功告成、万事亨通的既济时代。但是矛盾止息只是相对的,矛盾的运动才是绝对的,随着旧的过程止息,新的过程必将产生,所以《易经》不以既济作结,而是以未济作结。所以《序卦传》说:“物不可终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以未济作结,充分反映了宇宙变易无穷的自然规律。这种以乾坤为开首,以既济未济为终结的安排,使得《易经》“变也”这一深刻的思想得以巧妙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易经》的哲学价值。 卦辞是描述一只没有经验的小狐,在大河即将渡过,对岸近在咫尺时,被即将到来的成功冲昏头脑,竟然在水中欢呼跳跃起来,结果沾湿了尾巴,差点被水淹死,功亏一篑,终于未能成济。这个故事是寓言,它告诉我们不论干什么事都要慎始慎终,有一个环节疏忽大意,就可能前功尽弃。 未济也言“亨”是因为变易,正如既济会走向其反面“初吉终乱”一样,未济也能够向既济的方向发展,由事未成发展为事已成,故未济亦有“亨”。“未济有可济之理,所以得通”所以既济“亨”是已然之亨,未济“亨”是未然之亨。未济的“亨”最终将决定于事态的发展和主现的努力。 既济之时要慎终如始,未济之时则要慎始慎终,“自始济以至于将济,不可一息而忘敬慎也。”否则就会像小狐涉水,接近成功之时,却濡湿其尾,必将不能成济而无所利。因为一般说来,都是始之易,终之难。 未济也是提醒人生奋斗就像没有终点的旅程,生生不已而无穷。所以《易经》终于未济,有“变通不穷”,从头再来之意。 黄寿祺先生说:卦辞小狐之象,与初六爻辞“濡其尾”正合,强调未济“慎始”之义。乔莱曰:“小狐,专指初也。既济之乱在终,而未济之难在初,过此未必不济也。初六爻辞曰“濡其尾”,则小狐指初明矣。”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岀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大意: 《彖传》说:未济卦之所以得亨,是因为六五爻以柔居中而下应九二,能以柔纳刚,而刚柔相济,所以得亨。也即未济是可能转为既济的。 九二爻有小狐涉水,将济而未济之象,是因为九二居下卦坎水之中,尚未能岀于坎险之外。 初六爻居于卦最下位,阴柔势弱,有小狐涉水却濡湿其尾,无所获益之象,是因为力有未逮,阴居阳位失正,不能固守贞正,所以有始无终,不能持续至终。 未济卦的六爻虽都不当位,但是刚柔有应,所以存在化未济为既济的可能,这也就是未济之所以能致亨通之理。 传统解释: 既济以下卦为主,以柔中为善,未济也是以下卦为主,以柔中为善。因为既济卦下卦是离,上卦是坎,离为光明,坎为险陷,所以既济下卦处于离明之本,六二柔中也处于离明之内,合于既济《彖传》所言“初吉,柔得中也”,若再向外发展,进入坎险,就转向未济而要“终乱”了。未济卦下卦是坎,上卦是离,也以下卦为主,下卦为坎险,体现了未济的卦义,再向外发展,进入离明之体,则有可能转为既济而得亨。所以《彖传》开头说“未济亨,柔得中也”。 所以未济之亨在于柔得中,而未济卦恰恰是处于上卦的六五为柔得中。《彖传》说明未济卦以下卦为主,下卦的坎险体现卦义,所以下卦无亨可言,只有发展到上卦才有可能转向既济,有亨可言。 从卦象上看,六五已走出坎险,进入离明,这是客观条件;就六五自身而言,六五下应九二,上承上九,既能纳刚健,又不违刚,处事柔顺适中,有可济之象,故可至亨。 “小狐汔济”是指九二,九二处在坎险之中, 上有六五之应,似乎将要出险,但毕竟尚未出险,所以《象传》 解释说: “ 小狐汔济,未出中出。” 未岀中,指九二在坎险之中,还未能岀。不续终,指初六,因为其象为尾,有始无终。九二之所以不能岀险,是因为初六阴柔力微,所以首济而尾不济,不能续其后。所以小狐处在“汔济”之时,只要再加一把劲就可渡过河去,到达成功的彼岸,可惜它未能坚持到底,可能由于即将成功而过度兴奋,也可能是力量不济,总之小狐顾头顾不了尾,把尾巴弄湿了,而尾巴一旦沾湿则影响渡水,无所利益,所以《彖传》说:“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感喟小狐的努力未能持续至终。从《彖传》的语气来看,未济之时未必不能成功,小狐若能慎始慎终,不把尾巴搞湿,还是能渡过河去的。 卦辞言“未济,亨”正是说事未成可以发展为事已成。《彖传〉最后说“虽不当位,刚柔应也”,也是从六爻来阐释这一卦义的。未济卦六爻皆不当位,有未济之象,但六爻均刚柔相应,若合力相拯,慎始慎终,还是可济的。 所以“小狐汔济,濡其尾”其实就是警告要慎终如始。儒家认为: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怠,孝衰于妻子都是不能慎终如始的结果。 未济卦充分体现了《易经》变易的思维方式。本来未济卦刚柔失正,无所作为,但是爻象却刚柔互济,能同心协力以图济,存在可变化而成既济的可能。正因为有既济的可能性,所以卦名才叫“未济”,“未济”只是尚未济,而不是不能济。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大意: 《象传》说:未济卦下卦是坎,是水,上卦是离,是火,有火在水上之象。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火在水上,则两不相交,不能济物,所以有未济之意。 君子观察未济卦火在水上,两不相交,且六爻皆不当位之象,感悟到未济之时,必须审慎辨其物性,使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各当其所,以促成既济。 传统解释: 未济卦下卦是坎,上卦是离,坎为水,离为火,所以是火在水上之象,与既济卦水在火上可以煮成食物相反,火在水上,不能烹饪,未能济物,所以象征事未成。 火在水上,居位不当,致使难以煮物,君子观此卦象感悟到未济之时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分辨万事万物,并使之各居其所,以便发挥各自的作用,以促成未济转向既济。 《彖传》以推演卦辞小狐渡河的故事来阐述慎始慎终的卦义,《象传》则以上下卦体为喻象,继续发挥这一思想,引导去分辨和区别各种事物的不同特点,用其所长,弃其所短,最大限度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争取形势的根本好转。 既济之道在于“防”,未济之时贵于“慎”。所以这二卦居下经之终,以应于上经之终的坎离二卦。既济之中含未济,不防则功败于垂成;未济之中含既济,不慎则不能转乱而为治。防之于未然,慎之于既然,则既济可常济,未济可终济。所以未济内含既济,就像太极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理。 黄寿祺先生说:处未济之道,以审慎为主,故大象传强调“慎”字。项安世曰:“必加慎者,以其未济也。水火交则有难,辨之不早辨,居之不得其所,皆难之所由生也,可不谨乎?” 初六,濡其尾,吝。 大意: 初六阴柔处坎险之下,位卑力弱,当未济之初,不可轻进,但是因为上应九四,而且阴居阳位,冒险躁进,以致有小狐濡尾差点溺身之象。急于求济,反而不济,所以有憾惜。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冒险躁进,致有小狐濡尾溺身而未济之象,是因为初六既不知时不可济而冒进,亦不能敬慎以终济。(不知极,即不续终也。极,终) 传统解释: 初六处于未济的开始,并不具备可济的条件,且本质阴柔,力不从心。但初六居于坎险之中,阴居阳位,急躁冒进,急于脱险,又应于九四,处险则不安其居,有应则志行于上,必欲上行,而九四本身并不是中正之才,不会前来援助,所以初六必然半途而废。爻辞以小狐渡河为喻,说明初六犹如柔弱幼小之狐,不度量自己的才力和客观形势冒险躁进,结果未游到对岸就气力不济,沾湿了尾巴,终有憾惜。 既济初九虽然也是“濡其尾”但既济初九阳刚得正,处离明之体,当既济之时以“濡其尾”戒其谨慎守正,不轻举妄动,所以得“无咎”。未济初六是不自量力而进,“濡其尾”是指其欲济而终不能济,所以有“吝”。同样是“濡其尾”,由于所处时位不同,既济初九喻其当济而慎于济,未济初六喻其不当济而急于济。 九二,曳其轮,贞吉。 大意: 九二以阳居中,当未济之时,虽上应六五,但仍居坎险之中,居中就能守正,所以能谨慎而不轻进,所以有拖曳其轮,车行缓慢之象,能谨守正道,可获吉祥。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之能谨守正道,而获吉祥,是因为阳刚居中,能守持中道,所以行为必能端正不偏。 传统解释: 九二上应六五,既有阳刚之才,又得柔中六五之助,是可以有为的,但是以阳居阴,得位并不正,尽管身处坎险之中,急于脱险,但因为九二得中,所以能够持中守正,保持贞正,不急不偏,所以能够谨慎自止而不敢轻进,就像向后拖曳车轮使之缓行。能如此谨慎守正,自然可以获吉。 《易经》原则是正未必中,而中无不正,不必当位为正。九二能居于中位,则必能行正,所以《象传》说:“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既济初爻亦言“曳其轮”,两者说的都是要审慎而行,但两者义同而时位不同。既济初九因居于一卦之初,故以“曳其轮”为喻成其小心行事,未济九二以阳刚而获中德,但仍然要像既济初九那样“曳其轮”,可见未济的处境是多么艰难,故尤须谨慎行事。 其实在既济之时,初九、六二两爻都不敢轻举妄动,何况未济。不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而勇于赴难,不过匹夫之勇,必败无疑。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大意: 六三阴柔失正,处坎险之上,力弱不足以济事,所以不宜躁进,若急于求进,必有凶灾。所以不利于做大事。 这里只有在利涉大川前加一个字才能解释。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力弱不足以济事,若急于求进,必有凶灾者,因为六三阴柔失位而不中,又处坎险之上,居位极其不当。 传统解释: 六三的爻辞似有矛盾,既言“征凶”,又言“利涉大川”,历来说《易》者曾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圆满。 因为从六三的《象传》“位不当也”来看,是表示“不利涉大川”,可能是辗转抄书,脱去一个“不”字。 如果这样,就是六三在事未成之时,以阴柔之质处坎险之上,属居位不当,此时不宜妄动,更不利涉大川,若强行前进,必有凶险。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六三居下卦坎的极位,阴柔不中而居险,而乘承皆刚,所处又刚,阴柔力弱不足以济,未有可济之道,所以凶,所以说“未济,征凶”。但是六三又上应阳刚上九,有助,所以未济有可济之道,险终有出险之理,若能涉险而往从上九,居于坎极,是将出坎险之象,有“利涉”之象,所以可以济,所以说“利涉大川”。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大意: 九四已岀下卦坎而入上卦离,秉阳刚文明之质,事有可济,但是失正而有悔。所以如果能固守正道,则可获吉祥而无悔。所以如果能振奋有为,敬慎济事,则可成就非凡,就像攻打蛮夷鬼方,三年而有成,将被封赏为大国之侯。(震,同“振”,振奋有为)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秉阳刚文明之质,若能固守正道,则可获吉祥而无悔,就可以践履其济险之志。 传统解释: 九四已脱离下卦坎险进入上卦离明,总体说来命运已开始改变,未济将有可济的希望。但九四以阳居阴,处位不正,仍然有悔,须守持正固方可获吉,消除悔恨,所以爻辞戒之以“贞吉”。 九四处在未济之时,要真正地守正除悔,不能靠坐等,而应奋起斗争,立志于求济的行动,这就是《象传》所言“贞吉悔亡,志行也”之意。因为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要想拯救未济走向既济,就要全力以赴投入艰苦卓绝的斗争,像爻辞所比喻的那样,以雷霆震动之势讨伐鬼方,坚持不懈地战斗三年必能取得胜利,获得封赏为大国之侯。 既济卦九三也以伐鬼方为喻,这是因为既济九三倒转过来就是未济九四,所以喻象相同(既济九三,以阳居阳,是君伐之;未济九四,以阳居阴,是臣用君命伐之),不过既济九三与未济九四两爻喻意各有侧重。既济已处于事成之时,言高宗伐鬼方之事,只是说明胜利来之不易,故在胜利之后要谨慎行事,“勿用小人”。未济处事未成之时,举伐鬼方之事,意在说明要经过艰苦斗争才能转向既济;而三年得胜更是强调斗争的艰巨性、持久性,劝勉九四拼搏到底:“有赏于大国”则说明只要坚持不懈,必可获得成功。 《易经》是积极向上的,喜欢说“贞吉、贞凶”,也就说吉凶结果不在天而在人,事在人为,人生祸福无不是自己求来的。未济一卦三言贞吉,就是劝告。 从卦象看,九四不得位不得中是有悔的,但是九四岀坎入离,阳刚文明,是能济险者。以刚居柔,柔者臣职,刚者臣才,上近虚中文明之君,奋其戡乱济世之才,信专宠固,所以有赏于大国。 未济至此,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胜利在即,曙光在望。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大意: 六五居离明之中,高居尊位,有文明之德,得中,所以能谨守正道,所以可获吉祥,虽不得位,亦无所悔憾。更因为下应九二,上比上九,均为阳刚济事之才,若能以其离明虚中之德,诚信待人,任人以能,则事有可济,并得以显现其君子之光彩,所以可获吉祥。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内蕴诚信,外耀辉光,诚于中而形于外,故获吉祥,所以具有君子之光彩。 传统解释: 六五是从未济转向既济的关键,六五虽以阴居阳不当位,但居中,^中则无不正,所以可守持正固获得吉祥,而没有悔恨。 九四言“悔亡”,是指有悔而后悔亡,六五言“无悔”是根本没有悔恨。所以六五爻位非常好,《彖传》说“未济亨,柔得中也”,指的正是六五。 六五得中,所以“贞”;居离明,所以“光”;虚中应下卦坎中,所以“孚”。上下交孚,事无不济,“吉”。 六五居上卦离卦之中位,是文明之主,以阴柔之德,居离火之明,有虚中之美,六五他不仅自己能守持正固获得吉祥,没有悔恨,而且以柔居刚,下应九二,上比上九,象征着他能带领大家共同渡过未济难关,进入既济的太平盛世,一人之光及于天下,天下之光皆其光。所以爻辞将六五君子之德比作东方的太阳,礼赞太阳驱散了乌云,光照大地,给人们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带来了幸福吉祥。 六五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完美统一体。所以《象传》说”君子之光,其晖吉也“,晖是阳光照射,光披四海之意。君子之光所以能带给人们吉祥,是因为它不是只照亮了自已,而是同时照亮了大家,使入们告别了黑暗,走向光明。 黄寿祺先生说:六五居上卦离日之中,所谓“君子之光”也,正是化未济为既济之写照。杨万里曰:六五逢未济之世而有光辉,何也?日之在夏,曀之益热,火之在夜,宿之弥炽,六五变未既为既济,光明之盛,又何疑焉?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大意: 上九以阳刚居未济卦之极,物极而反,遂成既济,所以诸事皆宜,心无烦忧,诚信孚众,饮酒逸乐,无所咎害。而若其饮酒逸乐无度,荒废政事,则有涉水濡首之危,这样诚信孚众就会丧失。(失是,有失正道。是,正)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居安不能思危,行为不知自我节制,饮酒逸乐,荒废政事,而至于失其诚信,偏离正道,有濡首之危。 传统解释: 上九以刚在上,刚之极;居上卦离明之上,明之极。明能看清楚形势,刚能决断,刚极而能明,所以不会浮躁,也不会犹豫不决。但是居未济之极,非得济之位,无可济之理,只能乐天顺命,安命顺时,待机而行而已,则可无咎。 但是上九以阳居未济之极,物极必反,未济有可能既济,于是举杯庆贺,天下太平,得意忘形,这时就不能安其处,这样就会诚信全失,人心涣散。就会转向其反面,重演小狐濡首的悲剧,正道尽失,既济又将变为未济。未济转既济的核心其实是孚,也即以诚信获得人心,凝聚人心。 既济卦之终,有乱之理,所以上六以濡首为时事之危象征,未济之终,有济之理,所以上九以濡首为人事之失告诫。 在这最后一爻中,再次浓缩和再现了未济转为既济、既济转为未济“物不可穷”的观点,提醒审慎小心,须臾不可耽于逸乐。这就是辩证思想。 黄寿祺先生说:上九已从未济转为既济,但若逸乐无度,必将再从既济返回未济,爻辞“无咎”二字,含有“善补过”之义,正见其设诫之深。李简曰:“未济之终,甫及既济,而复以濡首戒之,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 小结: 未济卦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慎始慎终,就能从未济转变成既济,这是包含了《易经》最根本的思想:变,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情都能变。 从六爻来看,下面三爻处于未济之时,强调要慎,上面三爻开始向既济转化,强调要进,要行。因为下三爻都处于坎险之中,初六有“濡尾”之咎,九二有“曳轮”之贞,六三有“征凶,位不当”之戒,都是没有成功;上三爻处于离明之中,九四是“伐鬼方,有赏”,六五是“君子之光,有孚”,上九是“饮酒,无咎”,是大功告成。但是成功是暂时的,不成功是长期的,随时既济就会转成未济,由既济而未济的变化关键在于“不知节”。所以实际上是在警戒不要得意忘形。 至甘之中,藏有至苦,厚味之中,含有厚毒,恃其有孚,而必然失去。所以《易经》以“时中之道”示人,既则太过,未则不及。所以《易经》核心无非“一中”而已,不易者,易之中也;变易者,易之时中也。 《易经》由既济卦而未济卦的安排实际上是朴素的否定之否定思想,体现了《老子》的“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附,孰知其极?”思想。 其实《易经》讨论的是生活常识和智慧,是古人对生活的感悟,64卦描述了入生波澜起伏的过程,总结了上升下降的经验,把人生生长衰亡,从头再来的循环展示给我们,让我们可以鼓起勇气,正视人生的残酷,奋勇拼杀。 二、牵强附会--屡败屡战 楚汉相争,刘邦屡败屡战,经常从头再来,其坚韧不拔是成功的关键。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后,实际是被软禁在汉中,北边三个王看着他: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这三人由于对 20万秦卒被坑和 焚烧咸阳 负有主要责任,在关中已经失去民心,秦民痛恨不已。实际上项羽为刘邦修建的这个监狱,已经不堪一击 。 韩信于是公开宣布修建栈道,并有意让关中守将注意力集中在栈道的工程上,然后攻击陈仓。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果然章邯中计,当樊哙的前军已攻陷陈仓时,章邯才勉强集结手中军队,赶往陈仓驰援。但民心向背,一触即溃。陈仓陷落后,章邯向东退却。这时,刘邦进入陈仓,指挥樊哙、灌婴、周勃三大军团会师。 章邯军队则退至好畤,布阵准备抵挡刘邦大军,并派急使向司马欣、董翳等求救,司马欣、董翳因为民心已无法掌握,自保都有问题,坚守不出。而韩信引臃河之水淹灌章邯都城废丘,章邯自杀身亡。 刘邦于是轻易攻入咸阳,司马欣、董翳投降。由于刘邦深的秦国父老推崇,所以顺利控制关中,这时离他被迫进入汉中只有四个月的时间。 萧何把关中划为渭南、河上、上郡三个郡,纳入汉国的管辖中。 当王陵营救刘邦家属离开沛县,使刘邦无后顾之忧后,开始与项羽作战争天下。 其实王陵倒向刘邦,就是项羽火烧咸阳导致的。而项羽不能让王陵投降,竟然烹煮王陵母亲尸体泄恨。 张良这时开始起作用,先是写信给项羽,表示: “ 汉王离开汉中,以目前动向来看,只是想占有关中,以取得他原来应得的关中王而已,我看他仍不敢轻易东向而进入中原。” 然后 将齐王田荣和梁王魏豹联合造反、昭告天下的文件同时交给项羽,并表示齐国将联合赵国和梁国来共同对抗楚国,这股势国将比同是楚国出身的汉王刘邦军队,对项羽威胁更大。 项羽与蒋介石一样,攘外必先安内,首先要消灭原楚怀王(义帝),下令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联合袭击义帝,并暗杀之于长江中。然后开始北伐。 在韩国的张良确认项羽已全力部署北征计划后,便暗中由韩国进入关中,重行投奔刘邦,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于是在张良策划下,刘邦率军出函谷关,镇抚关外的秦部落长老,并掌握韩地。河南王申阳原为张耳部属,在张耳号召下也投奔刘邦,成为汉国的河南郡。 这时项羽正在亲自率军北上,准备和田荣决一生死。当时田荣已经控制原齐、赵、梁地。项羽一天之内便将田荣大军击溃,田荣兵败为乱民所杀。田荣战死后,其弟田横收拾残军数万人,坚守在东南淮州的城阳,并拥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 为了报复自项梁时代以来齐人不肯积极协助楚国的旧账,项羽军队于是焚烧城郭、屋室,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一路之上,楚军军纪败坏,丧尽天良,无恶不作,“烧夷齐城廓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使军队所到无不残破。这就彻底激起齐国的反抗,齐国人民组成游击队袭击楚军,使项羽的楚国主力部队深陷于齐地。 刘邦决定趁此机会袭击项羽的大本营彭城。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楚国的董公对刘邦说: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对如此十恶不赦的共贼,一定要向天下公布其滔天罪行,以此东伐,则师出有名,四海宾服,成就三王之业。 刘邦接受了董公的建议,立即郑重其事地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同时派出使者奔赴各地,向各路诸侯发出讨伐项羽的皇皇檄文: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前戏做足,刘邦开始出兵, 为收服人心刘邦下令军队所到之处不可扰民,遵守严格的军纪。 但是刘邦兵力实在可怜,进入汉中时,刘邦只有三万人左右,沿途流亡及逃回中原的大约有三分之一,最后核心部队只有两万上下。在关中补足了一些兵力,以秦人为主,也就三万,所以刘邦进攻彭城,只有六万不到。 然而项羽除掉征齐十万主力部队外,留在楚地的守备人马还有 十万以上。 所以刘邦只能大量采用结盟方式,拉拢集结诸候的兵力,根据史料记载,进入洛阳时的刘邦阵营兵力已高达56万之多。 但是 直属部队不到十分之一。而补给上由镇守关中的萧何负责。 当刘邦进入外黄时,盗贼出身的魏地大角头彭城也率领属下三万多人前来投奔。 当韩信率领50万大军火速攻向彭城时,楚地附近的长老几乎完全束手旁观,亲项羽的九江王英布等人也不愿卷入这场为义帝复仇的攻防战,项羽的确没有凝聚力。 刘邦顺利拿下彭城,也被这次的大胜利冲昏了头,他下令没收项羽私有的货宝、财富、美女,并且每天在项羽的宫殿里开庆祝酒宴。攻进彭城的联盟部队实际是土匪,好淫掠杀,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为了抢女人和财物而兵戎相见。 项羽之所以忘了彭城的防务,是因为他从未想过有人会攻击他的基地,他自认天下无敌。 由于田横采用游击战术,项羽的十万大军高度分散,要集结并不容易,项羽立刻将指挥交给大将龙且,自己则率领三万余主力部队急速返回彭城。 而此时刘邦的庆功宴还没有开完。破晓时刻,项羽亲率大军攻入部署于彭城西北方的汉军。当时汉军大部分犹在睡梦中,根本毫无准备,因此溃不成军,大多火速退向彭城。 在彭城的刘邦听到楚军反攻,也立刻集结人马准备抗拒。但军纪混乱的乌合之众一触即溃,韩信只能下令掩护刘邦撤离彭城。彭城汉军大乱,自相践踏。 刘邦逃命途中,在灵壁东边的睢水附近被项军追击溃败,张良和陈平各自逃命,夏侯婴则率领侍卫军勉强保护刘邦逃入山中。 汉军被挤杀在睢水中十数万人,睢水为之不流。 刘邦攻打彭城时,他的家属想回沛县得瑟,显摆衣锦还乡,但是彭城大败,只得紧急移送刘公、吕氏至山区避难,但是最终被项羽抓获。 刘邦脱离战场后,也和夏侯婴火速返回沛县,但找到刘邦两个孩子,载上车共同逃亡。楚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刘邦只好亲手推下两位孩子,以求减轻重量逃命。 这时原投入汉阵营的诸侯纷纷反叛,魏、赵等均投降楚军,连关中的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也加入楚军行列。 刘邦这时一败涂地,陷入绝境,身边只剩数十骑逃命。逃命途中,在下邑碰到张良,根据张良的情报,项羽南回后,田横又收复了三齐,所以项羽必须重新北伐。 刘邦可以稍喘一口气了。 其实刘邦是自取其败。 乘项羽不在彭城投机一把是失败的关键。 因为 张良、韩信和萧何是知道乌合之众是毫无战斗力的,一旦碰到逆境,就会做鸟兽散。 彭城败讯传出时,镇守关中的萧何便将关中守军分出一部分进占米仓荥阳,以保证对中原粮食的控制。接着急速编组未满20岁的青年军和年纪较大的老弱军,由其负责关中地区的守备,以及关中和荥阳间的联系和补给。 所以刘邦说: 只要萧何还在,我就有拚下去的本钱。 乘项羽北伐,刘邦根据张良建议,在荥阳建立根据地,筑甬道将敖仓和荥阳接连,打通黄河运输线,保证关中粮食供应,准备和项羽开展持久战。 而 史书中关于楚军粮少、粮尽、粮绝的记载不断。 刘邦接着开出价钱:” 愿意放弃函谷关以东的统治权,让给肯和我合作共同来对抗项羽的人”。这其实是楚汉相争中,刘邦用与人共分天下建立联盟的基本策略。这个策略是针对项羽对有功者忌之,不愿给予奖赏的致命缺点的有力武器。 张良认为:可以有效地协助对抗项羽的有三个人。第一位是九江王英布,是项羽以外的楚国猛将,在灭秦战役中曾多次出任先锋大将,出生入死,功劳卓越。所以他对只得到九江王之位,心里非常不满,和项羽间已出现严重貌合神离的现象。第二位是游击王彭越,他的出身低,和项羽一向格格不入,分封时他和田荣一样遭到刻意贬低,所以不久便加入齐国反叛阵营,目前已掌有大部分梁地。 第三位是 韩信,可以独当一面,独立掌握一个军团,以和汉军互为犄角。 所以可以 联合这三个人分享天下,便足以击破项羽。计议已定,立即实施。 从此楚汉相争态势形成,双方互有胜负,一直呈胶著状态。 然后 刘邦将荥阳交给韩信,返回关中,梳理内政: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命萧何协助太子主守关中以稳定后方,并下令大赦,同时设置了中地、北地、陇西3个郡。并着手建立法令制度,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并授权萧何诸如民政、徭役、治安、税收、财政等等全权管理,遇有紧急的事情可不用禀告即可实施,只要事后备案即可。 紧接着关中发生大饥荒,一斛米值万银钱,易子而食。刘邦移关中居民到汉中垦殖。 待后方稳定后,刘邦又蠢蠢欲动了。 彭城大战后,魏王豹公开向项羽投诚。魏豹说自己投降项羽的理由是:汉王粗野傲慢,不懂国际礼节,常无故对诸侯怒骂,对待群臣如同奴才,我不想再看到他了。 刘邦决先向魏豹下手,以韩信率领灌婴和曹参去攻击魏国。魏豹本人御驾亲征,率主力于蒲坂,韩信利用其后方空虚,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安邑,魏豹急速返回救援,结果半路遇伏,全军覆没,魏豹被俘,魏地向汉军投降,改置河东、上党、太原3郡。 彭城大败后,陈余也宣布脱离汉军联合阵营,联合齐国田横抗击刘邦和项羽。 韩信建议以魏国首都安邑作攻击发起点,带兵三万,向北攻略赵国和燕国,并东击齐国,向南切断楚军攻打荥阳时的粮食补给,以彻底奠定楚汉南北对抗的局势。 刘邦同意韩信的计划,并派张耳率军支援。 韩信最大征服中原的关键是井陉之战。当时韩信张耳只有 2万多人, 陈余的赵国大军号称20万,李左车认为韩信和张耳乘在魏、代的胜利,士气颇高,不可轻视之。但最头痛的是粮食问题。井陉口的地形有利,道路狭窄运粮车无法并行,骑兵也不能成列,因此以奇兵从小路袭击他们的粮袜补给队,主力深沟高垒坚守防线,不与其作战。如此一来,韩信和张耳大军前不得战、退不得还,又没有可以劫夺粮食的地方,不到10天,这两位敌将的头颅一定可以呈献在将军麾下。否则我们若过于轻敌,反将为他们所败。但是陈余轻敌。 韩信摆下背水阵 , 吸引赵军出战,陈余下令开关迎击,韩信、张耳在前冲杀,汉军士气高昂,赵军不能胜。陈余亲率大军,倾巢而出。韩信下令尽弃鼓旗,火速退回在河边的阵营。赵军随后攻击水边的汉军阵营,战况激烈,死伤惨重,陈余下令关上守军全部出动,加入战局。 汉军已无退路,全力死战。 这时候,埋伏的汉军乘机攻入空虚的井陉关口,激战数小时,赵军一直未能有效突破韩信的背水阵,准备退回井陉关口休整,发现关口堡垒已为汉军所占,立即混乱,传言说赵王歇已向汉军投降,赵军士气崩溃,纷纷逃散,陈余死于乱军之中赵王歇被擒,赵国残军全部投降。 韩信背水一战,征服赵国,这时楚汉相争态势已经逆转。因为项羽虽号称拥有楚梁,实际上梁国大部地区是在彭越的控制下,楚国也有不少地区是由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统辖。所以项羽真正掌握的区域仅彭城和江东地区而已,和刘邦掌握荥阳、关中、汉中相比,项羽已经没有优势。韩信拿下中原的魏、代、燕、赵,刘邦实力已经占上风。这时候,楚汉相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 而项羽深陷齐国,数十万大军在项羽不在时,为田横所败而退回楚境。 然后韩信利用李左车建议,暂时按兵不动,向刘邦建议命张耳为赵王,以安抚方式来稳定赵国,然后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去燕国要求和谈,制服燕国,使之成为汉军盟友。然后再兵临齐境。 这时项羽正在做把同盟者推向对手的事情。 韩信于井陉口大获全胜之时,项羽已亲临荥阳,准备对荥阳发动总攻击。刘邦一边希望韩信支援,一边希望九江王英布反水,使其从后方牵制项羽,以减轻荥阳的压力。 而这时候项羽又派使者到九江来催逼英布共同出兵荥阳,以配合全力攻击刘邦的军事行动。 但是刘邦派出的 随何探听到此消息,立刻赶往开会地点。楚使者正在传布项羽指令,责备英布为何迟迟未能发军配合。随何直入会场大声表示:九江王已加入汉军阵营,不可能再发兵协助楚军了。随何随即向英布表示:事情已决定了,请立刻杀掉楚军使者,莫让他回去泄露军机,并且请求汉王助您对抗楚军。 英布此时即使杀了随何也很难解开项羽的怀疑,因此英布只好杀害楚国使节团,正式起兵加入汉军阵营,准备和楚军作战。 项羽在获知九江王英布造反后,非常愤怒,立即派龙且率5万人攻打英布1万多人,英布战败,只好率直属部队突围而出,直奔荥阳,刘邦拨出数万兵力,由英布率领而驻守于成皋。项羽将英布妻子家人全部斩杀。 项羽全力猛攻荥阳,刘邦也尽其所能地防守荥阳,他将大多数兵力部署在荥阳及前哨站的成皋间,以此一犄角阵式来阻挡楚军的猛烈进击。 敖仓居于荥阳和成皋之间,在荥阳东北方的黄河边,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关中各地运送粮食的库存站,萧何从关中转运来的汉军粮食都囤积在此处。四方虽有足够的防御工事,但没有可以驻军防守的屏障。刘邦只能在外围部署机动性较大的骑兵部队来护卫安全。 项羽把攻击放在敖仓,荥阳守军若缺乏粮食,立刻会溃不成军。所以张良主张放弃荥阳,退入关中后再谋重举大业之事。 为了保证 刘邦撤退时不致有被追击的危险,决定让纪信作替死鬼,以拯救刘邦及荥阳守军。 纪信假扮刘邦,大声表示: “ 荥阳粮食已尽,汉王向楚军投降。”刘邦领数十骑火速撤向成皋,和英布的守军会合。项羽在荥阳城外火烧纪信。 刘邦逃回关中后,不禁对自己的作战能力有点气馁,但这时镇守和经营关中地区的萧何却将编组好的生力军和粮袜交给刘邦,让刘邦自己去决定是否要卷土重来。 刘邦决定再从头再来一回。这一次不敢再去荥阳冒险,而是出武关、入宛城,以便吸引项羽引军南下,为韩信的北方守军获得休养生息时间,有可能安抚河北赵地并联合燕、齐军队,由北方威胁牵制楚军,然后才能再入荥阳和楚军正面对抗。英布也和刘邦会军于宛城。 项羽听到刘邦在宛城驻守,立刻率主力军南下,企图击溃刘邦。 这时彭越也放弃他在梁地占领的城池,引军北上到黄河北岸打游击,突击楚军粮道。在刘邦出兵宛城,项羽主力南下时,彭越攻击在下邳的薛公和项声,结果薛公战死,项声则侥幸逃出以奔告项羽。项羽立刻率军东向攻击彭越,以免危及大本营彭城。 刘邦立刻北上猛攻成皋,再次得手。 项羽大军回防下邳,彭越听到楚军主力东返,立刻下令向北撤退。项羽再次火速引军攻击荥阳,不久攻陷。并烹杀守将周苛。 攻破荥阳后,项羽主力开始攻击成皋,刘邦判断无力防守,唯恐重蹈荥阳大败覆辙,放弃成皋,率军退回宛城。 公元前204年,楚军攻占荥阳、成皋。但是没能乘胜追击,因为项羽军粮已接近磬绝。 刘邦立即北渡黄河,亲自去向韩信调军。凌晨天未亮时,刘邦便和夏侯婴快马驶近韩信驻营,自称为汉王使者,急驰进入韩信大本营。韩信和赵王张耳均犹在睡梦中。 刘邦向值夜将官显露身分后,就到韩信卧房内夺其将印。刘邦仍命张耳驻守赵地,又拜韩信为赵国相国并统领部分兵力,然后立刻带着韩信的兵南下驻军于小修武,准备渡河与英布等败兵会合,再和项羽对抗。刘邦此时决定以高垒深堑以待项羽,再联合友军从各方面侵扰楚军并断其粮给,采取消耗战持久战解决项羽。 于是派刘贾和卢绾将步兵2万人及骑兵数百,渡过白马津后进入楚地,与彭越的游击队合力袭击楚军粮道,造成项羽主力部队补给粮食的严重困难,项羽不得不回师对彭越展开攻击,彭越的所有部队弃城,包括陈留、外黄、睢城等均再度回到项羽的掌握中。 刘邦对又遭项羽轻易击破感到灰心丧气,打算放弃。这时郦食其说: 民则以食为天,敖仓自古以来便是粮食转运站,储存有大量粮袜。楚军攻陷荥阳后认为他们的粮食补给路线在东方,因而不愿坚守敖仓,只将重军安排在成皋以阻挡我军,这无疑是上天对我们特殊的资助。 所以 希望陛下尽心整顿兵力,努力收复荥阳并再度拥有敖仓,若陛下能据守成皋之险,杜绝太行之道,以防诸侯西向,拒兵于蜚狐山口,坚守白马津渡口,将楚军限制于梁楚之地,这样打败项羽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 韩信利用郦食其在游说齐国与刘邦结盟,放松戒备之时,先锋部队攻到了齐国首都临淄城。齐国不得不派使者向楚国求救。项羽派出龙且驰援,龙且的救援部队号称20万,韩信军队却5万不到。 当时齐国建议龙且采用防御策略,让韩信缺粮,不战自溃,但是龙且轻敌,急于会战。 韩信在潍河截水,制造人造洪水,诱敌打败渡河的楚军,龙且死于万箭之下,楚军瓦解。然后齐国兵败如山倒,完全征服了齐国。 《资治通鉴》记载: “ 四方归心焉!”刘邦已取得绝对优势了。这时《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道: “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据说鸿沟和谈成功后,项羽立刻下令大军火速返回彭城,以补充粮秣袜: “ 急行军到彭城,便可吃一顿饱餐。”这种状态必败无疑。 ) 这以后,项羽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至于以后的鸿沟议和,垓下之战都只是历史插曲。 楚汉相争四年后,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死时仅三十一岁。 刘邦之所以能成功,第一是顺从“民意”:国家要统一,社会要安定,百姓要和平与安宁的生活;第二就是坚韧不拔,随时可以从头再来。而且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与天下同利,还能知错必改。《明太祖实录》卷一,朱元璋说:“陈涉作难,豪杰蜂起,项羽狡诈,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强忍而承以柔逊,知其暴虐而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刘邦才是打不死的小强。
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节卦: 克己至亨 by wxmang
热度 6 燕庐敕 2013-4-22 00:26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兑泽 上坎水 -水泽节卦) 节,亨;苦节不可贞。 大意: 节卦象征节制,凡事能适当的以制度节制,则可致亨通。然而过度的节制而至于痛苦,则为人所不堪,而有伤事理,所以不可固守而以为正常之道。(贞,正,常)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涣卦是离散,但是物不可以总是离散,必须有节制,所以后面是节卦。 节就是有限而止。节卦卦辞意思很简单:凡事只要能够适当节制,就会万事亨通。 “苦节不可贞”是指节贵适中,过则苦,也不当乎天理人情,节至于苦,就不能长久,就不可固守,就“不可贞”。 从卦象看是上卦是坎,是水,水要流动,下卦是兑,是泽,泽要会聚水,水有泽则不妄流,水流则不过盈,这就是节制之象。又兑卦是秋,坎卦是冬,春夏生发过甚,秋收冬藏以节之。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大意: 《彖传》说:适当的节制可致亨通,是因为节卦上卦坎阳刚,下卦兑阴柔(前面卦介绍过如何判断卦阴阳的常识),刚以济柔,柔以制刚,刚柔分明而相互节制。同时九二、九五爻阳刚得中,不失之过与不及。 但是若过分节制而至于痛苦,为人所不能忍受,就有违天理人情,而失节制之道,而且不能长久。 节卦上卦是坎,是险,下卦是兑,是悦,说明心情欣悦,则能勇于赴险蹈难。而六四、九五当位,则能自觉,能够节制其施于天下之权。又九五居中得正,有刚中之才,诚信中和,则能舒通百姓不满,满足百姓之志,处理政事能平顺通畅。 天地间寒来暑往,各依其序,则一年四季自然按时而发挥其功能;君王能以制度为节,行权有道,役民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民生自然富庶太平。 传统解释: 事有节就自能亨。 “刚柔分而刚得中”是以上下卦象与二、五爻象来解释卦辞,“节, 亨”之义。节卦为下卦兑上卦坎,下卦兑为阴卦,上卦坎为阳卦,阳上阴下,这是常理,而且节卦阴阳各三爻而适均,这就是刚柔相分,男女相别,刚以济柔,柔以 济刚,正是节制之大者。节卦九二、九五爻都是刚爻居中,这就是刚得中,而刚中是最为《易经》所推崇。 刚柔分就不乱,刚得中,就能节制,这就是节之义。节卦如此,自然可以获得亨通。 所以节卦贵乎中,能够处中,就会亨通,亨与穷是相对应的,节如果不能处中,节过了头,变成苦节,失去节制应该保持的正确适中的度,这样就必然会失去节制之道,使节制之道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从而走入困穷之境,所以《彖传》才说“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 是就卦体而言的,说即悦,指下卦兑,险指上坎,这是说节卦有“说以行险”之象,也即心情愉悦就能涉险渡难。 “当位”指六四和九五当位,当位则能自觉,有节天下之权。 “中正”指九五,则不失之过不及,当然亨。既然要节制,就免不了会有阻碍难通之事,九五处尊位,居中守正,内心欣悦,通不畏险,能通天下之志。说明节得安稳自如,顺利通畅,可见要想能够“节,亨”,节制必须不违“悦”,适当而不可过“中”。这实际就是节亨之义。 “当位以节,中正以通”,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董仲舒说:“喜气为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四气者,天与人所共有也,非人所能畜也”。所以事情一般都是可节而不可止,节就顺,止就乱,不通则苦。节是顺势而为,止是逆势而行。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是指有所节制是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共有的普遍 规律,刚柔相节,生成春夏秋冬四时,冬不能无限长,以春节制,夏也不能无限长,以秋来节制,使之适止。这种节制之道对圣贤君主来说是很有启发的,制定适当 的制度,从而保证资财的使用更为合理,否则失去了制度典章为节,就会伤财,伤财必会加重人民负担,也就会害民。所以“节用而爱人”。伤财必然害民。李世民 说过:“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矣”。 黄寿祺先生说:君王能以制度为节,行权有道,役民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民生自然富庶,此为周易节用爱民之经济思想。欧阳修曰,“君子之所以节于己者,为其爱物也”。正是此意。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大意 :《象传》说:节卦下兑泽、上坎水,故有泽上有水之象。泽上有水,虚则容,满则溢,以泽之大小,为其限量,所以为节。 君子观察节卦泽上有水,虚则容,满则溢之象,感悟到应当制定礼数、法度,作为取才用人时的评审标准,确定品德才能优劣。(数度,礼数与法度。议,评议、审度) 传统解释: “泽上有水”是指节卦下卦兑,上卦坎,兑为泽,坎为水,是泽上有水之象。泽是储水之所,其容水量有限,超过限度就会溢出,有限度即为有节,所以用来象征节制,这就是卦名节之由来。 君王效法这样的卦象,制定一定的礼数和法度,作为节制的准则,并以此作为详细考察评议人的道 德行为上下优劣的标准,然后任用之,使他们皆得其宜。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否合乎礼数法度,这是评价人的重要条件,有标准才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古 代议德行的内容包括正直,刚克,柔克,评价结论是尚忠、尚文、尚质。数度,物之大小、轻重、高下、文质,也指尊卑礼数多少。德行,指人才堪任优劣) 初九,不岀户庭,无咎。 大意: 初九居节卦之初,虽阳刚得正,上应六四,阳刚上进,但前路为同性相斥的九二所阻塞,知不可行,在当节之时,审时度势,能节制慎守,不踏出户外庭门,待机而行,所以可无咎害。(户庭,户外庭门) 象曰:不岀户庭,知通塞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在当节时知道当止则止,是知安危通塞的君子,所以因前路为九二所阻塞,知不可行,就能节制慎守,不踏出户外庭门。 传统解释: “不出户庭”是指初九虽处于节卦之始,居得其正,上应六四,有阳刚上进之象,但是前进路途中有同性相斥的九二相阻,当节时,施行畅通则行,阻塞即止的节制之道亨,所以能够节制自己行为,耐心慎守,等待时机,足不出户,呆在家里,以静制动不,以免除咎害。 “知通塞”也指初九能慎密(慎言语,守机密),就能知通塞,知其不能通,则止而不出。 黄寿祺先生说:系辞上传引孔子语云:“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岀也”。故此“不岀户庭”,又含有慎言语、守机密之象征意义。 九二,不岀门庭,凶。 大意: 九二有刚中之德,但是阳居阴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又与上无应,当节之时,有过于节制之象,其实这时九二前面有六三,六四二阴相伴,正是路途通畅之时,可以上进建功立业,但是九二担心自己失正、无应之忧,足不出门庭之外,失去机会,所以有凶险。 象曰:不岀门庭,凶,失时极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正当路途通畅之时,却仍怀失正、无应之忧,足不出门庭之外,所以有凶险。是当时机可为而不为,只求自全而无功于人,是丧失其有所作为之适中时机的胆小鬼。(极,中) 传统解释: 这里“不出门庭”是指九二前面是六三六四二阴,阳遇阴则通,通则利往,所以九二应跨出家门有 所作为,到广阔天地中去大展宏图。但九二虽刚中之质,但是阳居阴位,居兑而承柔,处阴不正,居兑失刚,承柔近邪,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过分拘于节制,而节 之道是必须阳刚中正,九二失其阳刚之德,所以虽前途畅通却保守不出,所以九二违时有凶。(不出门庭,也指不从于九五。九二九五非阴阳正应,所以不相从,若 以刚中之道相合,则可以成节之功,但是九二自己失德失时) 初九是明知无可为之时,则不岀,这是识时务;九二是有可为之时不出,是胆小懦弱,所以九二失时,节所不当节,所以凶。 从卦象看,初九阳爻前有九二阳爻阻挡,是闭塞之象,所以为户;九二阳爻前是阴爻,有开通之象,所以为门。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于路途阻塞时,节制不岀;九二于路途通畅时,仍节制不出。故前者知几而无咎,后者违时而凶。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大意: 六三阴居阳位,又乘凌于初九九二二阳之上,有骄横过分,不知节制之象,但是若能嗟叹自悔,知其错误,知错就改,而能自我节制,则无咎害。(若,语末助词)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若能嗟叹自悔其行为的不知节制错误,而有补过之心,则别人将不会归咎于他。 传统解释: 六三以阴柔之质居阳刚之所,失其当位,乘凌阳刚之上,又处下卦兑之终,有不知天高地厚得意洋 洋的骄侈之象,过乎中而不知节,而且上又面临坎险,一般情况下这种处境是危险的。但是六三柔顺而和悦,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居不自安,并开始懊悔自己 的过失,则人将原谅容纳,谁还会加害于他呢?所以六三可以“无咎”。 解卦说:“自我致戎,又谁咎也”,是指我不能归咎于别人,节卦说:“不节之嗟,又谁咎也”,是指别人不能归咎于我。 从卦变来理解,节卦的六三是乾卦九三变来的,乾卦到九三就到极位了,过了,不节有亢龙之悔,节之就成为六三,就成为为兑卦,而悦,所以“无咎”。 六三居兑悦之极,容易放肆,但是互震知惧(也即九二,六三,六四成为震卦,震有恐惧之象),所以能知错就改,可以无咎。 六四,安节,亨。 大意: 六四阴柔得位,下应于初九,谦恭自抑,有安于守正而有所节制之象;又顺承九五,能安然奉行九五中正之道,所以亨通。 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能顺承九五的意志,安于守正而有所节制,所以能安然奉行节制而得亨通。 传统解释: 六四以阴居阴,安于正,当位,为有节之象;居上卦坎初位,坎是水,水上溢为无节,就下有节, 六四下应于初九,安于节,又顺承九五刚中之道,是以中正为节,而且又互艮止(六三,六四,九五形成艮卦,有止之象),是安于节之象。而九五居于上卦坎的中 位,坎水为源,九五中正以通,所以能致“亨”。因此前景一片亨通。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下乘重阴,为节卦之主,以能施行适当的节制为甘美之事,所以可获吉祥。而其推行节制之道于天下,必受尊尚。(甘,美) 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居位中正,行事不失其中,不伤财、不害民,所以能施行适当的节制为甘美之事,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九五以阳刚居中,处于尊位,是节卦的卦主,《彖传》所说“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就是指九五而言的。 九五的节制是甘节,这是节制的最髙境界,安节只行于己,唯有自身安而巳,但别人未必可安。甘 节则不是这样,九五身为尊贵之君,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以节天下国家,这种甘节既施之于己,也施之于人,故而不仅像安节只获亨通,而且可以获得吉祥。 “节以制礼,以礼为甘,礼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也。”这就是“往有尚”。 节卦贵中,九五之所以能够得甘节之吉,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居位处中,当位以节的缘故。 《中庸 》说 :“中和之节,其效足以位天地、育万物。” 礼,和为贵,而节在其中。”凡人过心过形皆苦,去其太甚则甘,知穷而通,惟此中正。节以中为贵,九五居尊而有中德,故无过无不及,而发而中节之谓和。甘节者,和之至也。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大意: 上六处节卦之极,节极过中,又乘阳无应,有节制过苦而有所不堪之象。但是上六柔居上位,未失其正,所以告诫要谨守正道以防凶灾,则可免于悔憾。 象曰: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有苦节之象,节制过苦而至于不堪,已陷于困穷境,必须谨守正道以防凶灾。 传统解释: 上六的“苦节”与九五的“甘节”刚好相反。上六居于节卦之极,已经过中失度,节制过苦,人们 不堪忍受,所以是苦节。不过,节制之道虽然到上六已经道穷,但是上六以柔居上,未失其正,行节之苦心,又不能完全否定掉,所以爻辞特别加以诫勉,要守持正 固以防凶险,这样悔恨自可消亡,含有劝上六回头,化“苦”为“甘”之义。固守过极则凶,悔则凶亡。 儒家认为微子、箕子都是苦节不可贞。而比干是得苦节、贞凶、悔亡之道者。 黄寿祺先生说:上六“苦节”而“道穷”,宜其有凶。但行节之苦心,又未可全非,故爻辞特加诫勉,微含有劝其回头、化苦为甘之义。 小结: 节制之道,贵在“持正”和“适中”,节制虽然可致亨通,但不可过分拘于节制,否则物极必反。 节卦中六爻两两相比,呈现出相反相成之义,三正三反之象。初九与九二相比,初九因知趣,不做 对抗,识时务,“不出户庭”则“无咎”;九二违时,当进不进,犹豫不决,“不出门庭”则“凶”;六三与六四相比,六三阴柔不正,为“不节”,本来有悔,但 知错改过,所以无咎;六四阴柔得正则为“安节”,心平气和,适可而止,所以至亨;九五与上六相比,九五阳刚得中,则为“甘节”,能节制利民利国,所以吉 祥;上六失位过中,则成“苦节”,如果不改正,则会有凶。 六爻中凡是有凶咎的,都是不中不正导致的。所以适可而止可以避祸。 二、牵强附会--相忍为国的周恩来 周恩来从 1927年出席中共“五大”,入选政治局,任军事部长到去世,一共49年,他“创造了在共产党领导层工作时间上的最高纪录。无论活着的人或是已死去的人,中国的和外国的,包括毛和斯大林在内,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建国后直到去世的 27年,周恩来始终是国务院(1954年以前为政务院)总理,曾兼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党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等。建国初,他还兼任外交部长。   在经济上,周恩来筹划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争取苏联 156项援助做出关键贡献。不过由于大跃进和陈云一起由于“反冒进”受到毛主席冷落,以后经济发言权被大大削弱,直到文化大革命。 中国历史上,除了周恩来,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从建国到去世一直担任宰相的,而且还是在一个 雄猜之主手下(看看彭德怀,贺龙,刘少奇,林彪等等这些稍微靠近最高权力宝座的人的下场)。一般说来,雄猜之主的副手下场都不好,朱元璋杀功臣,胡惟庸 案,蓝玉案;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还要杀自己结拜兄弟,救命恩人张琼,放逐韩重赟;刘邦就更极端,除了明哲保身的张良,创业功臣人人自危。。。。。。 可是周恩来不同,从 1949 年当政,直到去世,都是政府首脑。这不是运气,而是节制,克制,忍让,甚至忍辱负重的结果。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中对他的评语是“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 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其实周恩来为人处世带有明显的温良恭俭让的儒家人格色彩,沉稳内敛,待人谦和,克己忍让,行事处世恪守中庸 之道,从不走极端。 但是这种忍让到什么程度呢?先来看一封去世前周恩来给毛主席写的亲笔信: 主席: 问候主席,您好 ! 我第三次开刀后,这八十天恢复好,消化正常,无潜血。膀胱出血仍未断,这八十天(从三月二十六日 -- 六月十六日)只有21cc(克)不到,但较去年十一月十二日到今年二月四日,中间还去主席处五天,一月开全会共两次,共八十多天只有13cc,还略多:那 八十多天只有增生细胞二次,可疑细胞只三次,这八十天却有坏细胞八次,而最后十天坏细胞三次,所以我与政治局常委四位同志面谈,他们同意提前进行膀胱照全 镜电烧,免致不能电烧,流血多,非开刀不可,十五日夜已批准--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六十一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手术后情况,当 由他们报告。 为人民为世界人的为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原文如此),恳请主席在接见布特同志之后,早治眼病,必能影响好声音、走路、游泳、写字,看文件等。这是我在今年 三月看资料研究后提出来的。只是麻醉手术,经过研究,不管它是有效无效,我不敢断定对主席是否适宜。这段话,略表我的寸心和切望! 从遵义会议到今天整整四十年,得主席谆谆善诱,而仍不断犯错,甚至犯罪,真愧悔无极。现在病中,反复回忆反省,不仅要保持晚节,还愿写出一个像样的意见总 结出来。 祝主席日益健康! 周恩来 75.6.16.22 又给当时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附了一张便条: 玉凤同志: 您好 ! 现送十六日夜报告主席一件。请你视情况,待主席精神好,吃得好,睡得好的时 (候) ,念给主席一听,千万不要在疲倦时念,拜托拜托。 周恩来 1975.6.16.22时半 这封短信让人百感交集。让我们理解了 286说的:“周总理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也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 其实周恩来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周恩来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兼常委秘书长和中央组织部长,曾是毛主席的顶头上司,前后大约有八年,直到遵义会议以后,才慢慢改变。 他们后来形成“谋事在毛,成事在周”这种关系,也即毛主席掌舵,是精神领袖;周恩来执行,是内政外交的大管家是起于抗日战争,而且这种关系以后就一直持续到周恩来去世为止。 一开始二人是有冲突的。一九二七年中国的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首先认识到中国的共产革命实质 上是一场农民革命,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样一味搞城市的武装暴动。而周恩来则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贯彻执行共产 国际的指示、决议,做事总是奉命唯谨,习惯于围绕著共产国际的指挥棒转,用他后来在延安整风中检讨自己的话来说是“党内奴性”作祟:因为 Tg 是共产国际下属的一个支部,按照组织原则,Tg必须绝对听命于共产国际。而共产国际是根据苏联的国家利益制定其策略的,因此毛主席的种种离经叛道的言行, 自然为共产国际所不容而成为党内反倾向斗争的目标。所以毛主席和周恩来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而且当时Tg实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所以有的事情令毛 主席日后耿耿于怀,怨恨难消,动不动就要翻出来算老账。 一件是在一九二九年六月间,周恩来根据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的建议起草的中央“二月来信”,使毛主席在Tg红四军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前委书记落选,灰溜溜地 离开自己一手创建的红四军,这对于毛主席来说是政治上的一大打击。随后周恩来还指派刚从苏联回国的刘安恭参加红四军的领导工作,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兼临 时军委书记,而且还提出调朱德、毛主席离开红军,说:“两同志得到中央的决定后,不应图于一时群众的依依而忽略了更重大更艰苦的责任,应毅然地脱离部队, 速来中央。” 而且这事情还引起毛主席跟陈毅的过节。毛主席曾经回信挖苦接替他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陈毅说:“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这是陈毅主义的眼中钉。陈毅要我做八面美人,四方讨好,我办不到。我不能够随便回来,这个路线问题不解决,我就不能回来。” 后来红四军军心涣散,连吃败仗,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当时Tg党内最高军事首脑的周恩来不得不承认中央“二月来信”“是有些毛病”,为了维护已经形成的 毛主席作为红四军政治领导中心的地位,周恩来代表中央发出“九月来信”,宣布仍然由毛继续担任红四军的前委书记,强调“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机关,这是 正确的,绝不能动摇。不能机械地引用‘家长制’这个名词来削弱指导机关的权力,来作极端民主化的掩护”。 第二件是一九三二年十月宁都会议,用周恩来本人的话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罪恶”,毛主席在会上被批判斗争后离开军队,被完全剥去军权,由周恩来取 而代之,成为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毛主席由此被完全排除在处理军机大事之外,无人理睬,整整坐了两年的冷板凳。而妨碍毛主席重返军中的最大障碍便是周恩 来。毛主席由此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失意落寞的两年多时间,毛主席自己说他成了“茅坑里的石头”,“连鬼都不上门”。 而且周恩来对毛主席所擅长的游击战术也评价不高,认为中央红军的战术水平不高:“指挥战争顾虑太多,且主意不定,长于巧妙之机动,勇猛果断之行为不足,尤不喜乘胜直追,歼灭敌人”。这是很伤毛主席自尊的。 更让毛主席不能原谅的是,当 Tg 临时中央迁入江西后,对毛派势力大兴问罪之师,以反”罗明路线“,斗“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来肃清毛主席在党内军中的影响。四 十年后,周恩来在毛主席的指令下,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当着各地党、政、军负责人的面,以讲党内路线斗争为名,再一次历数他在历史上反对毛主席的错 误,其中把宁都会议列为他本人“犯路线错误中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对此感到痛心疾首,最后归结为个人思想没有得到改造,私心杂念作祟的缘故,说自己当时 “怕掉乌纱帽,所以有丝不同意见也不敢提。到了宁都会议掌军权,那就不是怕掉乌纱帽而是抢人乌纱帽的资产阶级个人私心膨胀了。”周恩来在作这番报告时,内 心的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周恩来后来为什么能够相忍为国呢? 起于 Tg在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最后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突围西征与湖南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这次突围转移实际上变成了一次搬家式的大撤退,随 军携带的坛坛罐罐太多,甚至包括笨重的造币机,致使主力部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行动迟缓,无法机动作战,一路被动挨打,屡失先机,最后在湘江一役遭致惨 败,军力折损过半,由刚出发的八万五千人骤减为三万余人。眼下事关几万红军的生死存亡,只能“相忍为党”,请毛主席来收拾残局了。因为周恩来是当时Tg中 央领导中第一个意识到毛主席的军事才能确有过人之处的人。 当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时,周恩来作出了大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由他主持在黎平 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采纳了毛主席的建议而与李德彻底闹翻,会议并决定进入遵义地区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失利的经验教训,解决 领导层内部主力的争论。所以在遵义会议摊牌前,周恩来就已倾向于请毛主席重新出山。 周恩来本人在延安整风时是这样回忆的:“从湘贵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 线,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 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渡乌江北上。李德争论失败大怒。此后我与李德的关系也逐渐疏远。我对军事错误开始有些认识。军事指挥与 以前也不同,接受毛主席的意见,对前方只指出大方向,使能机动。因此遵义会议上我与博古的态度有区别。” 对于当时的情况,毛主席在二十多年后曾在一次党内高层小范围的谈话中说:“在长征路上,暴露 出他们那一套不行了。这一套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每次政治局开会,我只有一票。后来我病了。王稼祥负伤了,我们两人都在担架上,在一起走,我就作了稼祥的 工作,他同意了我的许多意见。通过王稼祥,又作了洛甫 (张闻天)的工作。洛甫 也转过来了。可是以后再作别人的工作,就再也作下动了。他们死抱著斯大林的圣旨。每次政治局开会,都是三票对四票。我这一边,我一个,稼祥一个,洛甫一 个。他们那一边,博古一个,李德一个,朱德一个 ,周恩来一个。老是这样,三对四,解决不了问题。后来军事形势更糟了,他们那一套实在混不下去了。我就提出,我们不要老是开这样的会了,不行了。可以扩大 一下,扩大到军团一级,这里边有赞成我的意见的人,也有赞成你们意见的人,开一个政治局扩大会议来决定吧!他们也同意了,这个会就是遵义会议。”“那时争 取到周恩来的支持很重要,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 周恩来态度的转变,对于当时Tg党内领导层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以及后来事态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他是当时党内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团”中的成员,他的倒戈,给了博古和李德致命的一击。 一九三五年一月, Tg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检讨总结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队指挥上的错误。会上,周恩来主动请求中央撤换他本人的职务,同时推举毛主席出来指挥红军作战。促使会议形成了最终的决议。同时,他本人也由此得到多数人的谅解,在政治上渡过了难关。 所以现在一般认为遵义会议就是毛主席周恩来两人政治关系和党内地位逆转的关节点。但是实际上还不是,现在最权威的历史文献是陈云手写的《遵义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扩大会完毕后中常委即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遵义会议后,周恩来被推举出来主持军中大计,但毕竟是个"败军之将",不能获得全军信任,而且作为一个指挥全军的统帅,需要独断决行的权力和意志,行事举 重若轻,敢于放手一搏,但是周恩来的气质并不属于这种类型。所以周恩来本人对此是有自知之明的,在遵义会议后有意退让,而让毛主席在实际指挥中唱主角。这 样一来,毛在遵义会议后的党内地位大为巩固,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毛主席与周恩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毛主席雄心勃勃,敢于迎接挑战,这正和担当全军统帅所需要的气质相合。后来的事实讲明,毛主席无论是政治谋略还是军事才具都高人一筹,光一个“四渡赤水”就令 Tg党内所有的对手甘拜下风。 所以遵义会议真的改写历史。 可是到了大跃进,毛主席和周恩来又冲突了,还是为了国家利益。 1955年12月5日,中央召开座谈会,刘少奇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还传达了关于党的“八大”的准备工作的指示:“中心思想是要讲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 刘少奇说:“经济上先要有框子 ,财政上也要有框子,互相冲突,就把保守主义冲掉了。只要克服了经济上的保守,财政上的保守主义就好办了。‘二五’计划财政收支的盘子定在2800亿至3000亿是可以完成的。”提出到1967年,粮食产量达到1万亿斤,棉花产量达到1.2亿担。 1956年1月初,《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出台了。粮食、棉花产量每年分别以8%、10%以上的速度递增,把远景计划所规定的8—12年的任务,提前到3—5年内完成。 1956年1月,周恩来、陈云在中央会议上发言:在经济建设中,不要做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提出“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次我们国务院召集的计划和财政会议,主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同月底的政协第 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政治报告》中,周恩来又指出:“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这样做,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 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勉强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盲目冒进的错误。”2月8日,周恩来又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提 出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并告诫大家:“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各 部门订计划,不管是12年远景计划,还是今明两年的年度计划,都要实事求是”,“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会清醒些。各部专业会议提出的计 划数字都很大,请大家注意实事求是”。 2月10日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抓住严重脱离物资供需实际和破坏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指 标,进行了尽可能的压缩,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由170多亿减到147亿元。3月25日,国务院下达压缩后的《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4月上旬, 财政紧张,建筑材料严重不足,使国民经济出现相当紧张的局面。 4月下旬,毛主席在Tg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再追加上几笔大数额的基本建设投资。周恩来恳切陈词,直言劝阻:“如果还要追加建设投资,经济秩序就搞乱了。”但毛主席在会议结束时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1956年5月11日在国务院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反保守、右倾从去年8月开始,已经反了八九个月了,不能一直反下去了!”明确提出:“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急躁冒进倾向。” 6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反对急躁情绪》,正式发表,毛主席审阅时,他批示“不看了”,刀已经悬到头上。 1956年9月15日到27日,Tg八大召开,毛主席公开批评“反冒进”。 1957年10月9日,在八届三中全会闭幕的这一天,毛主席对“反冒进”提出了公开批评,他 说:“去年这一年扫掉了几个东西。一个是扫掉了多、快、好、省。不要多了,不要快了,至于好、省,也附带扫掉了……”“还扫掉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这个 ‘四十条’去年以来不吃香了,现在又‘复辟’了。”“还扫掉了促进委员会。我曾经谈过,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各级党委会,还有国务院,各级人民委员会…… 应当是促进委员会。”并说:“去年那股风扫掉的促进委员会,现在可不可以恢复?如果大家说不赞成恢复,一定要组织促退委员会,你们那么多人要促退,我也没 有办法。”由此揭开了反“反冒进”的序幕。 紧接着 ,毛主席 先后亲自审阅批发了11月13日和12月12日《人民日报》名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高潮》和《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的两篇 社论。这两篇社论公开指责反冒进,号召人们批判所谓右倾保守思想,要求“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并指出:反冒进使“本来应该和可以多办、快办的事 情,也少办、慢办直至不办了”,因此“起了消极的促退的作用”。 1958年1月,毛主席在杭州会议上有针对性地发了一通脾气,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序言在全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各地报纸、大小刊物都登载了,是“个人崇拜”、“崇拜偶像”,这样我就成了冒进的罪魁祸首”。 1958年1月11日至22日,毛主席在南宁主持召开了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华东、中南等地区九 省二市领导人会议。会议一开始,毛主席就严厉地批评了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财政工作报告和计划工作报告。对国务院的工作提出了批评,并尖锐地批评了Tg 中央一些领导人实事求是地纠正经济建设中急躁冒进倾向的反冒进“错误”。他认为,一个时候搞得快一点,多一点,调整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要再提反冒进这个 词了。反冒进使6亿人民泄气,这是政治性、方针性问题。”“右派的进攻,把一些同志抛到和右派差不多的边缘,只差50米远了!” 在这次南宁会议上 , 毛主席还对《人民日报》1956年6月20日反冒进的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进行逐段逐句的批判。他把社论的摘要发给参加会议人员, 并加上批语:“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庸俗的辩证法,文章好像既反‘左’又反右,但实际上并没有反右,而是专门反‘左’,而且是尖锐地针对我的。” 毛主席还认为 ,《人民日报》反冒进社论使用的是战国时代楚国一位文学家宋玉攻击登徒子大夫的手法,“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16日上午,毛主席拿着柯庆施的《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文章,对周恩来说:“恩来,你是总理,这篇文章你写不写得出来?” 周恩来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准备检讨反冒进“错误”的发言提纲。 19 日晚,周恩来在会议上作了检查。检讨说:反冒进是一个“带方针性的动摇和错误”。这个错误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没有认识或者不完全认识生产关系变革后将要有 跃进的发展,因而在放手发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示畏缩。“这是一种右倾保守思想”,“是与主席的促进方针相反的促退方针”。他表示:“这一反 冒进错误,我要负主要责任。” 3月25日,Tg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周恩来再次检讨反冒进“错误”。毛主席对周恩来的 检讨仍不满意。他在周恩来检讨后说:“关于反冒进的问题,我看以后不需要谈很多了。在我们这样的范围,就是谈也没有好多人听了。”“这个问题,不是什么责 任问题,也不是总要听自我批评的问题。在南宁会议我们都听了,在北京也听过了。” 5月5日,作为对全国性“大跃进”进行总动员,并对1956年反冒进作正式结论的八大二次会 议在北京举行。被认为应该对1956年反冒进“错误”负主要责任的周恩来、陈云被安排再次在中央党的会议上进行检讨。17日是周恩来作检讨。为了这次检 讨,他花了10多天时间,其中有7天闭门未出,停止了一切对外活动,数易其稿并经过若干次修改后才写成。在周恩来、陈云检讨以后,毛主席在会上公开宣布 “反冒进(的问题)解决了,现在中央是团结的,全党是团结的”。 由于周恩来相忍为国 ,顾全大局,主动承担了责任,未对毛主席脱离实际的批评作任何解释和申辩,使事态没有向恶性方向发展,保护了一大批干部,使大规模整人没有继续下去。但是也就失去经济问题上的发言权,直到文革。 反“反冒进”的结果是“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总路线和“大跃进”这个恶魔出笼,中国由此上演了一幕使国家和民族遭受巨大灾难的历史悲剧:生态破坏,资源破坏,人心破坏。 不过到了文革,也还是很麻烦。陈毅就说过:“说什么文化大革命是新文革和旧政权的矛盾,说到底,‘文革’第一要打倒刘少奇,第二要打倒周恩来。” 周恩来不止一次的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这样一句无可奈何的话,他说:“我真没有想到,有些人我没有保他,他的日子还好过一些,我保了他,他的日子就更难过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周恩来相忍为国最好的证明是文革时期周恩来赠中联部部长耿飚的几句话:“耿飚同志,我送你三句话。第一,人家要打倒你,不论怎么打,你自己不要倒;第二,人家赶你,不管他怎样赶,你自己不要走;第三,人家整你,不管他怎样整,你自己不要死。” 为什么这样?朱德说得好:“我们这些人为了革命干了一辈子,现在为了顾全大局,作出这样的容忍和个人的牺牲,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是少有的,将来许多问题都会清楚的。” 最后,看看第三者的评价:“周终于成功的秘密,在于他有这样的机智,足以认识到莫斯科处理中 国的教条主义态度是无益的,而他自己缺乏纠正中共的政策以适应中国情况的创造能力。正因为他知道他自己的局限性,所以他能够从他作为毛的上级……改任毛的 下级,支持毛在长征中担当中共的领导。周的国际经验和他对待各种不同类型的圆满态度,给中共的成功提供了一个要素。毛泽东如果没有他,不可能成长得这么高 大……他又从周的作为调停者、外交家和行政者的不寻常的能力中,获得了教益。不但如此,周还代表了一个集体的连续性。”(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986) 周恩来是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伟人。
22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兑卦 by wxmang
热度 3 燕庐敕 2013-3-17 23:15
兑卦:心悦则亨通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上下皆兑泽 - 丽泽兑卦) 兑,亨,利贞。 大意: 兑,就是喜悦,愉悦,欣悦。当事物感觉欣悦之时,必可畅达亨通,但不可为了悦而为非弄邪,所以告诫应固守贞正。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兑者说也。”说即悦,有喜悦、和悦的意思。巽卦是被纳入,纳入而后悦,所以巽卦之后是兑卦。 兑的象为泽,“泽以润生万物,所以万物皆说(悦),施于人事,就像君王以恩惠养民,民无不(悦〉也。”物喜民悦,惠施民悦,能悦于物,物莫不悦,必至亨通。 所以悦是至亨之道,但是并非任何悦都能至亨,如果不以正道求之,而是为满足一己之私欲,那就会陷于谄邪,流于放僻。所以卦辞告诫要“利贞”,要持中守正,持守正道是和悦相处时总的行为原则,违反了这个原则,不惟不能至亨,还要有悔厉。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大意: 《彖传》说:兑卦象征欣悦之意,卦中九二、九五两爻,阳刚居中;而六三、上六两爻,阴柔居外,内外刚柔并济,能悦而不谄媚,不暴戾,利于固守正道。所以兑悦之道,是上顺天理而下应民情。 人处平安适意之时,理当欣悦,但是如果能够在劳苦犯难的处境而悦,才是真悦。圣人君子能先民之劳而劳,则能使民任劳而不辞;能先民之难而犯难,则民赴难而不畏生死。光大兑悦之道,则民就能自我劝勉,努力以赴。 传统解释: “兑,说也”这是解释卦名的。“说”和“悦”是通假字(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不过也有认为在汉代以前表示“喜悦”的意思用“说”字表示,后来表达说话,才又造了一个“悦”字专门表示喜悦之意。 “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指兑卦上下二卦皆以刚爻居中,所以称“刚中”,而上下二卦又皆以 柔爻居上位,所以称“柔外”。阳刚居中,有中心诚实不虚伪之象,阴柔在外又象征对外待人接物柔和逊顺而不粗暴,内心诚实而不虚伪,待人逊顺而不粗暴,这当 然给人带来喜悦,大家和悦相处,所以无所不亨。所以“刚中,故利贞;柔外,故说(悦)亨。” 兑卦一阴居二阳之上,是阴悦于阳而为阳所悦之象,九二、九五二爻以刚居中,有中心诚实之象; 六三、上六以柔居外,有接物柔和之象,内中正而外和悦,悦而违刚则谄,刚而违悦则暴,刚中则利贞,柔外则悦亨。兑卦刚中而柔外,也即刚德而有柔克,所以刚 而不失其悦,这是上顺乎天,人心悦于惠泽,能以惠泽悦人,这是下应乎人。所以悦以利贞。 所以悦而能贞,是以上顺天理,下应人心,天理顺即人心安,所以顺天应人。所以兑卦“刚中诚信则顺乎夭理,柔外和顺则应乎人心”,就是对兑卦的总结。所以《彖传》对卦辞加以发挥“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是指如果能以诚恳和悦的态 度与人民相处,带领人民前进,那么人民的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当需要人民出力的时候,人民就会忘其劳,当需要人民赴难的时候,民就会忘其死。适意时 悦,处平安时悦,都不是真悦,当劳苦患难而悦才是真悦。统治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能使人任劳苦而不辞,赴患难而不畏。(“先民”的意思就 是引导民众前进。劝,就是指相信而勉力顺从) “劳”与“死”就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来说是想竭力避免的,小惠不足以悦人,私爱不可以求悦。 所以能够使民忘劳与死非顺天应人不可,所以君王若能仁爱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老百姓和悦相处,则百姓忘劳忘死,无悔无怨。所以孔子感叹道:“说之 大,民劝矣哉!”和悦的意义是多么弘大。这就是高明的统治者与笨蛋的区别,一个是诱导民众自发执行,心甘情愿,任劳任怨,一个是高压强迫,随时坐在爆发的 火山上,惶惶不可终日。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大意: 《象传》说:兑卦上下卦皆兑,所以有两泽相连之象。两泽相连,则互有滋益,相互欣悦,象征欣悦之意。(丽,并连) 君子应效法兑卦两泽相连,互有滋益而互相欣悦之象,乐于和朋友讲道、习义,相互切磋以增进学问。(讲习,即讲其所未明,习其所未熟) 传统解释: 兑卦上下卦均为兑,兑为泽,泽不能相重,只能相连,所以称“丽泽”,意为两泽相附丽,相连。两泽相附丽,交相侵润,互有滋益,正是和悦相处之象。 君子效法两泽相丽彼此浸润滋益之象,聚集朋友互相讲习,彼此切磋。古人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寡 闻,所以历来重视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强调要“不耻下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儒家认为:“天下之可悦者,莫若朋友讲习,惟朋友讲习,固可为悦之大 者,然当明相益之象。”(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兑卦与坎卦都是刚中,但是意思大异,重坎涉险,是刚中而陷于阴柔,岀险非易。重泽滋润,则刚中而顺乎柔外,涵润无穷。 黄寿祺先生说:论语学而篇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正与大象传以“朋友讲习”,阐释兑卦欣悦之义相符。 初九,和兑,吉。 大意: 初九以阳居下,上无应援,不结党营私,在兑时能广泛和悦待人。又阳刚得位,秉刚健之质,行事公正无私,人所不疑,所以获吉祥。(和兑,能和悦待人,无所偏私)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秉刚健之质,行事公正无私,不结党营私,能广泛和悦待人,为人所不疑,所以获吉祥。 传统解释: 兑卦卦辞已指出处兑之时利于守持正道。 “和兑”是指初九阳刚居兑之初,上无阴爻相应。阳刚则不卑,居下则能逊顺,处悦则能和,无应则不偏,所以没有党派,不结党营私,能卑下和顺,能够广泛对人和悦。以和为悦而无所偏私,这就是悦之正,所以吉。 “行未疑也”是指初九虽然处兑卦在下,也非中正之位,但是悦而不谄,阳刚居正。阳刚则行为不邪谄,居正则行为端正,这样一来,初九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过失,也没有什么可遭人疑忌的,当然可获吉祥。 古人认为:“初九居于下则无所争,远于阴则无所系,如平旦阳和之气,赤子中和之德,无杂无妄,无感无触,悦而中节曰和。说之本,和之至也。”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得位,体秉阳刚,和悦端正,遂获吉祥。故蔡渊曰:“初九爻位皆刚,不比于柔,未牵于阴,得说之正,和而不流者也。” 九二,孚兑,吉,悔亡。 大意: 九二以阳居阴,又上比于六三阴爻,有失位、比阴之悔,但是阳刚得中,能以诚信之心,欣悦待人,所以能够获吉祥而无所悔恨。(孚兑,谓以诚信之心,欣悦待人)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心存诚信,信于人而有自信,诚于中而形于外,所以能以诚信之心,欣悦待人,而获吉祥。(信志,心存诚信) 传统解释 : 九二与初九都言吉,但九二的处境比初九要艰难一些。初九阳刚居正,而且远离六三阴柔小人,所 以和悦而又端正,行为也无可怀疑,其获吉是轻松而又自然的。九二则不同了,九二以阳居阴,失位,本身就有犹豫不决的象,且又面临六三阴柔小人的谄媚,有失 位失正之悔。好在九二以刚居中,孚信存于中,有中正诚实之德,一方面心怀诚信和悦待人,一方面自守不失,与六三相和而并不同流合污,君子和而不同,悦而不 失刚中,这才获“吉,悔亡”。 真正做到与人和悦相处首先是自己要心怀诚信,以正与人相处,不以谄媚来取悦于人;同时也要警 惕别人的媚态招引、邪道诱感,以正自守。要做到这两个方面,思想必须始终信实而坚定。正因为九二思忠坚定不移,经得起考验,所以《象传》说九二“信志 也”。所以悦之本在于真诚,在于诚信,只有真情实感而伴随忽悠,才能感动人,带来真正的悦。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之吉,在于刚中,是既欣悦待人,又心存信实之象。故龚焕曰:“己以孚信为说,人不得而妄说之,所以吉也。” 六三,来兑,凶。 大意: 六三阴居阳位,居位不正,上无应与,又处于上下两兑卦之间,六三试图取悦下面阳爻,以谋欣悦,有邪佞谄媚而妄自取悦于人之象,所以有凶灾。(来兑:以己来物曰来,以物引己曰引。下兑自内,故曰来兑;上兑自外,故曰引兑)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居位不中不正,又处于上下两兑之间,处境困难,有邪佞谄媚而妄自取悦于人之象,所以有凶灾。 传统解释: 六三以阴处阳,阴柔不中不正,且与上无应,所以六三不是以正来与人相处,当兑之时,谄媚取悦于人下阳爻(来是指往下),初九、九二二阳。 但是悦有道,是不可故意来求的。如果内心无诚信之德而表面装出一副媚态笑脸来取悦于人,这是谄邪求悦,必有凶险。 而初九刚正,九二刚中,都是正派之人,不会去搭理六三的。而六三之所以邪佞得凶,也正是由于其居位不中不正。《象传〉说“来兑之凶,位不当也”,位不当则行为不正,行为不正必致凶险。 现实社会有大量的巧言令色而阉然媚世,同流合污而取悦于人的所谓“能人”,也即孔子说的“为德之贼”。 黄寿祺先生说:六三之凶,在于阴居阳位,求悦心切。故李鼎祚曰:“以阴居阳,居位不当,谄邪求悦,所以必凶。”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大意: 九四以阳居阴,失正不中,上承九五阳刚中正之尊,下比六三邪佞谄媚之人,进退两难,斟酌忖度,心有未宁。但是若能本阳刚之质,隔绝六三邪佞,则终将获有喜庆。(商,斟酌忖度。介疾:隔绝邪佞之人。介,分隔)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能上承九五阳刚中正之道,而下能隔绝六三之邪佞,终将获有喜庆,其个人之喜而使天下人皆有庆。 传统解释: 九四上承九五之尊,下比六三之佞,而自身则刚居柔位,犹豫不决,刚能守正,柔则不坚定,因此 对于究竟是接受六三的谄媚求悦,还是上奉九五的刚中之尊,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如果上从九五阳刚之道,又有违自己犹豫不决本性,下顺六三阴邪佞欲,又不 安于良心,但是又喜欢六三的谄媚,所以内心斗争激烈而不能自宁,这就是爻辞所说的“商兑未宁。” 但是九四毕竟本质阳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决定与六三划清界线,把六三隔开,不让他越过 自己进而再去迷惑九五至尊,并疾恶六三阴柔邪恶,九四能做到这些,自然是喜庆之兆,所以爻辞又说九四“介疾有喜”。其实这也是儒家的希望和告诫,现实社会 未必如此,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谄媚而不能自拔。 而《象传》说“九四之喜,有庆也”是指九四能够隔断阴柔疾恨邪恶,说明他不再被疑虑所困挠, 重新回到真正的和悦之中,这对九四来说是可喜可贺的,但九四的居位说明九四不仅是属于他自己,同时还属于国家,因为他位居近君的大臣之位,这样九四的隔阴 疾邪就有了匡济国家之功,其个人之喜也就成了国家之庆。 所以九四能够战胜自我,是以“有喜”,而能建功于国,是以“有庆”。 初九和兑,是因为没有任何困难和挑战,九四商兑,犹豫,最后以刚制悦,是经过挑战,并战胜的结果。这就是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实天下的问题,未有不由悦而生。 九五,孚于剥,有厉。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而高居尊位,极尽悦道之善。但是近比上六消剥君子的小人,却能孚以诚信而感化之。圣人又惧于悦之易于惑人,故又戒之以或有危厉,欲使之视安若危也。(剥,指上六,用阴消阳者)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能以诚信使小人信服而感化之者,乃以其居位阳刚中正而高居尊位,极尽悦道之善者也。 传统解释: 九五阳刚居尊位,且得乎中正,但在和悦相处这个问题上,仍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九五密比于上六之阴,而上六为阴邪不止之人,别无系应,专附于九五,用巧言令色将自己的祸心包藏起来,引诱九五信任于他,以便消剥九五阳刚。剥就是阴能剥阳,也即小人道长。 “孚于剥”是指九五处尊正之位,比于上六,而与之相得,不悦信乎阳,而悦信乎阴。九五如果真 的谬信小人,受其谄媚,沉醉于欢快和悦之中,那无疑是在为自己构筑通往死地的道路。所以爻辞告诫说:“孚于剥,有厉。”这是在警告:安不妄危,存不忘亡, 治不忘乱,必须以中正之道而行。 “位正当也”是指九五以正当之位,信于小人而疏君子。九五处于尊位,最易受蒙蔽,而且九五密比于上六,正是处在易于被小人佞悦而割剥之位,这里正当是正处在的意思,而不是正确恰当的意思。 上六,引兑。 大意: 上六阴柔得正,处兑悦之极,下无应与,感悦于九四、九五两阳而诱引之,以谋欣悦。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以柔媚诱引他人相与欣悦,不光彩,不过未必可以得逞。 传统解释: “引兑”是指上六以阴柔而居悦极,是极其阴邪不正之人。他的危害性不仅在于其阴邪不正,更在 于其以巧言令色包藏着割阳的祸心,用谄媚的手段来引诱别人与之和悦相处,以便实现其阴谋。“引兑”也指悦不在己而在人,所以需要勾引九四九五。招物使入是 来(由外而内),六三在下卦(内卦),所以说“来兑”;诱物使出是引(由内而外),上六为上卦,所以说“引兑”。 《象传》更是明确指出“引兑”不是光明正大的做法。 其他卦至极则变,兑卦则悦极而愈悦。上六居悦之极,是悦而得意忘形,找不到自己了,而且又勾引九四九五,但是物极必反,此时实无所悦。此爻不言其吉凶,只是告诫九五小心不要被邪佞之悦勾引,以免过犹不及。 小结: 兑卦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和悦相处,悦可至亨,悦可使民忘死建功立业,但又强调和悦相处要以贞正为先决条件。阿谀奉承,拍马逢迎都不能长久。 六三与上六以柔媚取悦于人,不能长久,是取凶之道;初九行为端正,所以获“吉”;九二心怀诫 信,所以“无悔”;九四隔阴疾邪,所以“有喜”,“有庆”。他们都能以正道求和悦。九五因其近比上六则诫之以“孚于剥,有厉”,也即信任谄媚小人有被剥夺 阳刚,陷入阴柔的危险,最终成为小人。 二、牵强附会--苦瓜脸的崇祯 历史上最不欣悦,或者一天都没有愉快的过的皇帝,可能就是崇祯这个苦瓜脸。 崇祯自己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李自成也认为“君非甚黯”。清朝张廷玉也说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崇祯的确与许多亡国之君不同,虽然不一定有才干,但勤俭治国,殚精竭虑。许多史学家也认为崇祯不应该是“亡国之君”,崇祯只是个倒霉蛋。 但是崇祯性格上有致命的缺陷:悲观,悲观导致缺乏自信,缺乏自信导致焦虑,焦虑导致疑神疑 鬼,在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皇帝最需要的是气定神闲,深谋远虑,而不是急功近利,焦躁不安,疑神疑鬼,刚愎自用,犹豫不决,朝令夕改,结果导致无 可用之人,无用力之士,孤家寡人一个,这就是一切悲剧产生的根源。 崇祯一继位,就剪除魏忠贤阉党,赠恤天启朝遭迫害的杨涟、左光斗等正直之臣,继之毁《三朝要典》为东林党人辩冤,并起用袁崇焕等人。由于取得士人欢心,一时有了“英容中兴之君”的美溢。 但是他不知道当时的明朝的大形势,与北方女真族矛盾已经激化到临界点,火山立即爆发;由于小 冰期农业歉收,农民造反已经是星火燎原之势;而宫廷内各派政治势力由于缺乏遏制力量,都在为既得利益或瓜分更大的利益进行着殊死搏斗。当时整个社会就像火 药桶,只要崩上一星火花就会引发大爆炸。 在这种危若累卵形势下,只能采取忍辱负重,固本培元,慢慢消化的保守政策,而不能急功近利,妄想毕其功于一役,那样只能是自杀。恰恰崇祯自以为雄才大略,就想毕其功于一役,急于求成,结果是自杀。 所以崇祯的“宵衣旰食”,励精图治,要中兴明朝的伟大理想,恰好是不识时务,根本不懂得治国之道,愚蠢之极的表现。 说明崇祯的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最好的例子就是南迁。当山西全境被李自成全部占领后,京城已是 岌岌可危。此时,北方不稳,民心大乱,但是南方却相对稳定,驸马都尉巩永固劝谏崇祯南迁,说:“若南迁,可召募义兵数万人,寇乱不难平也。”“若徒守京 师,京师已玩弊久,只坐困无益也。”(《流寇长编》卷十七),但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等人害怕南迁会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说:“不斩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计 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反对南迁的朝臣们后来都叛变投降李自成),而崇祯顾虑到自己的名誉,不愿意承担放弃京师的恶名,希望能在朝廷重臣的提议下实 现“南迁”,而不是自己提出来。所以,他一再征询内阁首辅陈演和魏德藻的意见,而此二人,前一人坚决反对南迁,后一人始终不予表态,崇祯非常恼怒却也无可 奈何。等到北京危在旦夕,朝臣们的意见仍不统一。崇祯只能愤愤地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拂袖而去。南迁之议自此夭折。 另外一个例子是即使李自成的军队打到了北京西直门外,李自成也并没有灭掉明朝的打算,而是提出谈判条件:只要崇祯割西北一带,让李自成分国而王,并犒赏军 银百万两,李自成便可退兵。这是拯救明朝最后的机会,崇祯直到这个时候,仍然再三征询魏德藻的意见,希望魏德藻承担割地责任,而魏德藻故伎重演,仍然三缄 其口。到最后,崇祯虽然气急败坏,但仍无勇气自己承担谈判的责任。崇祯自己毁灭了明朝。 当然另外一个没有担当的例子是崇祯曾经授权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与后金议和,所议秘密文件被陈新甲的书童误以为是兵部应发的邸报稿被送出印制散发,于是全国大哗。崇祯杀陈新甲为自己做替罪羊、以塞众人之口。 说明崇祯刚愎自用,疑神疑鬼的例子是随便杀人和罢免大臣。粗略统计崇祯在位 17 年,共任命过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副相),吏部尚书13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7人。杀戮了相当于首辅的内阁大学士2人,总督7人、巡 抚11人,被迫自杀的1人,关押、殴打、间接逼死、自杀或判刑、流放的巡抚和尚书、侍郎几十人。崇祯14年(1641年)被关押在大牢里的三品以上的官员 145人,当时崇祯朝举国上下大约有文官一万多人,其中三品以上的文官不到1000人。在这部分被关押的高官中,有人无罪而且有功,只是崇祯轻信谗言或被 顶撞而已(例如办事极有能力的辅臣刘鸿训.只因背后说了句“皇上毕竞太年轻”,就为崇祯所忌恨,必欲置之死地,因众臣力救才得免死,充军后死于戍所,其在 位不足半年),结果造成人人自危、个个不敢任事的局面。他这样凶横地践踏朝臣,群臣自然也不会死心塌地为他效劳尽忠。(而且有时杀人莫名其妙。例如崇祯二 年,努尔哈赤南下,京师被困,兵部尚书王洽下狱论死;山西巡抚耿如杞统兵五千入援先至京师。按军令:兵到汛地扎稳,才给饷。兵部第一日调耿部开通州、明日 又调其守昌平,又明日再调良乡。由于不得汛地,三日五饷,于是兵饥无食,鼓噪大掠,崇祯竞下令斩耿如杞。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南下,文武诸臣 罪分五等,36人同日问斩。其中山东巡抚颜继祖视奉命移驻德州,标下兵卒仅三千人,还不断被更换。兵部尚书杨嗣昌亲令颜继祖专防德州,济南因而空虚。颜继 祖也曾就济南增防事提出意见,未被采纳。清军克济南俘德王而德州城防完好,崇祯不奖守德州功竞将颜继祖下狱问斩) 其中最让人感叹的就是处死袁崇焕。在群臣的举荐下,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袁 赴任时,他还设盛宴款待,亲赐尚方宝剑,“令其便宜行事”。而袁崇焕也感激涕零,雄心万丈,说五年可以平辽。而且当时崇祯绝对信任袁崇焕,袁崇焕要撤消辽 东巡抚的建制,要撤消登莱巡抚的建制,都同意,要银子给银子,要粮饷给粮饷,要信任就给信任。当时可谓是股肱之臣。 可惜不到一年,当后金绕道蓟门,长驱直入关内的时候,袁崇焕急忙率军救援,皇太极则利用崇祯 的多疑妄动心理,散布谣言袁崇焕拥兵纵敌,暗中与敌媾和,与后金订立了“城下之盟”等等(“都下流言皆出三大营官军,一人造谣进营,传之一队,一队传一 营,一营遍传部下,不三日传之内廷,达御前矣。大臣黜陟,往往由此。朝廷以为舆论无私,不知其由于匹夫之恩仇与奸人之反间也”)。崇祯平台第二次召见,劈 头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尔擅杀大帅,以今日又不能抵御,恢复之言何在”袁崇焕面对崇祯的这一质问,张口结舌,“并不能对”。。崇祯不假思索,当众宣布袁崇 焕通敌叛国,于是“命下锦衣狱”,接着凌迟处死。“自崇焕死,边事更加无人”(《明史》)。 其实袁崇焕自己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他在给崇祯皇帝的上疏中说过这样的话“以臣之力,制全辽 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 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 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袁崇焕说这些话是要求崇祯信任自己,不要为流言所动,不要中了敌人的反间计。 当然袁崇焕也未必不该杀,明代谈迁在《国榷》中说“袁氏杀岛帅(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 明末张岱也讥讽袁崇焕“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明朝王在晋说:“袁崇焕中奴之诱,先杀 毛文龙,除奴肘腋之患。已巳之变虏遂以蓟镇深入,薄都城,舍山海,而以蓟宣为屡犯之孔道。向使袁崇焕„„不杀岛帅则奴顾巢穴,必不敢长驱而入犯。”《明 史》:“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袁崇焕杀毛文龙这种事情呢?根子还在崇祯的急于求成和翻脸无情,导 致大言不惭的吹牛家被寄予重任。 所以明朝人汪汝淳认为“封疆之臣递坏递更,递更递坏。然期间岂无长城之足恃,究竟同归于一败?此其故盖有难言者”,“今日之病,病在议论繁而私意广,浮夸大而经制疏,既无补于实际,安望其有实功。”其实就是指崇祯自己糊涂。 说明崇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例子是敲骨吸髓。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 中央财政收入仅两百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四百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五百二十万 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年收入达到两千余万 两白银(崇祯三年十二月,加派辽饷,每亩在原来已加银九厘外,再加三厘。崇祯十年又下令加征剿饷,按亩征派,增征银子 280 万两。崇祯十二年,又命加征剿饷,增征银子730余万两。这三项加派合起来多达1670万两。当时,国家正常的赋税征收,每年大约为银子1460万两,崇 祯十三年又下令增征关税银20万两),但是代价是逼得北方农民纷纷造反,当时又是小冰河期,导致北方粮食多年绝收,饥民满地,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崇祯 十三年(1640年),陕甘和河南等地大旱,饥民们将可食的野菜挖尽,树皮剥光,灾区饿殍遍野,甚至有易子相食的现象发生。崇祯接到各地官吏请开官仓济饥 的报告,不予理睬,说:“帑藏如洗”。其实当时政府是有能力救济的。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查没的明廷内帑,就足够这个新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支用”,入京的 李自成,缴获了的内帑,略计白银3700万两,黄金150万两。(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明朝最终还是灭亡在农民造反手里,得不偿失。 最离奇的是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崇祯认为问题症结全在文武百官身上,而且认为登极不久后作出 的限制宦官出城、解除宦官兵权的决定错了,到崇祯四年十月,又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派往边镇的叫“监视”,派往内地的叫“监军”,并且赋予他们极大的权 力。并在服侍自己的宦官中选拔亲信,培植鹰犬,然后利用东厂、锦衣卫进行恐怖统治。在崇祯自杀之时,宫中宦官总数不下十万人,创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纪 录。太监们滥权的结果是在军队与皇帝之间埋下了离心离德的祸根。以至于李自成攻城时,军队拒绝出战,而崇祯当成心腹,寄予希望的太监们干脆打开城门迎接闯 王。人生失败莫过于此。 后来为了控制国家财政,也派太监监督,例如崇祯四年派太监张彝宪去监督户、工二部的钱粮收 支,授给太监与总督相同的地位和权力,专门为张彝宪设立一个名叫“户工总理”的衙门,位居二部长官尚书之上,崇祯五年,工部侍郎高弘图对张彝宪盛气凌人的 做法不满,崇祯立即下令削去高弘图的官职。两年之后,又派太监张其鉴等人到国家各仓同提督诸臣共同盘验各库的收放。甚至派太监监督尚书,例如孙居相为户部 尚书,总督国库收放。崇祯让太监去私拆其来往信件,某天发现给事中杨时化给孙居相的一封信中,有“国事日非,邪氛益恶”等语,立即下令逮孙居相下狱,削职 发配边地,含冤死于戍所。这人心理阴暗已经到了极品。 孟森先生说:“崇祯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我要说,崇祯无知人之明,也无知己之明,更无知事知明。而此三者又是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的。”这才是总结。
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 巽卦:逊顺求进 by wxmang
热度 13 燕庐敕 2013-1-11 22:51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上下皆巽风 - 随风巽卦)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大意: 巽就是逊顺。巽卦上下卦都是巽,象征谦逊柔顺。巽的象又是风,风无所不入,所以巽又有进入,融入之意,也即被人接受,被人容入,容纳。所以巽卦是以谦逊柔顺为手段,而以被人容纳为目标。 逊顺的原则是以阴顺阳,以臣顺君,即能以谦逊柔顺的态度处事,则可得亨通;若刚大逆上而为,则难有成就。巽卦中二阴初六,六四都处于上下卦巽的下位,是顺从阳刚之象。而谦逊柔顺则无所不被容纳,所以利于有所作为,卦中初六、六四两爻,柔行遇阳而得刚柔互济,阴阳相通,这就是“利有攸往”之象。 而下顺上、臣顺君的目的是利于大人的申命行事,最后实现施治。卦中九五爻阳刚居尊,上下顺从,正是“利见大人”之象。(小亨,指以谦逊柔顺的态度处事则可亨通。大人,指九五)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旅卦是无所容之象,所以接着是巽,被人容纳。 《说卦传》说:“巽,入也,盖以巽是象风之卦,风行无所不入,故以入为训。若施之于人事,能自卑顺者,亦无所不容。然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以容入为用,故受巽名矣。” 从卦象上看,巽卦一阴伏于二阳之下,有逊顺以被人容之象,上下卦皆为巽,所以象征逊顺。 巽的象又是风,风能在每一角落和每一裂缝中穿行,并且风可以随时令变化而变化,智者遵循这一原则,不断调整自己,以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生存和竞争的能力,所以从人事上来看,巽卦象征柔顺以寻找机会生存。 下卦的初六和上卦的六四这两个阴爻是巽卦的主爻。初六和六四虽然处在阴柔卑下的地位,但由于能以阴从阳,逊顺以容于人,人无不悦,所以能够扭转局面,走出逆境,又因为巽卦以阴为主,所以卦辞说“小亨”,也即服小则有亨通。(《易经》以阳为大,阴为小,巽卦以阴为卦主,所以“小亨”) 逊顺而容于人,委屈求全,不是目的,只是以屈求伸的手段。以阴从阳,所以卦辞说“利有攸往”。 “利见大人”是指盲目前往是不会致亨的,又知道必须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知道自己目标,所以知道逊顺只是手段而已,所以能够“利见大人”。也即在行动中须有刚德之人指导,须有大人君王申命施治。卦中九五阳刚居尊,上下顺从,即为大人之象。 巽卦与兑卦,都是阳刚中正之卦(阳卦),意思也相当,但是兑卦是亨,巽卦小亨,这时因为兑卦柔在外,用柔;巽卦柔在内,性柔。 尚秉和先生说:初、四皆以阴承阳,故曰巽。巽,顺也。顺阳故曰“小亨”。往而遇阳,故“利有攸往”。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大意: 《彖传》说:全民上下皆能谦逊而顺从,正适合大人君王申饬其命令。而九五爻阳刚居尊,有中正之德,其他众爻皆谦逊而顺服,所以得以行其申命之志。卦中初六、六四两阴爻,都能顺承阳爻,所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重巽,上下皆巽,指上下皆能谦逊顺从之意。申,反覆叮咛。巽乎中正,指能谦逊顺服于有中正之德者。志行,所申饬之命令得以践行) 传统解释: 巽卦《彖传》不逐句解释卦辞,而是总论卦义。 “重巽”是指巽卦上下卦皆为“巽”。由于上下卦均有一阴伏于二阳之下的卦象,也就是上下皆逊顺。上下皆逊顺,就利于九五这个统治者颁布命令,众人执行,所以《彖传》说“重巽以申命”。所以上下皆顺,重巽之象就是上面君王顺从治国大道而颁布命令,下面老百姓奉命而顺从之义。重巽同时也有重复叮咛命令的意思。(同时巽的象在天为风,鼓舞万物而生长,在人则为君王命令,能鼓舞万物而变化) 九五是君王,阳刚居巽而得中正,所以巽顺于中正之道,众爻皆逊顺于他,所以他可以发号施令,并得以推行他的意志。这也就是《彖传》说的“刚巽乎中正而志行”。又上下卦的柔爻皆巽顺于刚,刚柔互济,所以可以“小亨”。 巽顺之道,无往不能入,所以“利有攸往”,“利有攸往”就是“志行”。九二、九五是阳刚中正的大人,“柔皆顺乎刚”指初六、六四两阴爻皆顺承阳爻,能巽顺之则为利,既然顺承阳爻,也就是“利见大人”。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大意: 《象传》说:随,相继,随风就是象风一样连续不断,相继而行。风行无阻,无所不入,风相随而行,则无所不至,无所不顺。 君子效法巽卦巽风相随而行,至为巽顺之象,所以申告其命令于众,践行其政事于天下,而无有不至,无有不顺。 传统解释: 《象传》的“随风”与《彖传》的“重巽”相似,也是以上下卦象来解释卦义的,巽为风,巽卦卦体两巽相重,是风与风相随而吹拂,风之入物无所不至,无所不顺,所以《象传》说:“随风,巽”。 君子观重巽相继以顺之象,认识到要效法风行天下无所不顺之象来行使自己的权力,于是发布命令,施行政事。上顺下而出之,下顺上而从之,命令、政事顺理,则合民心,而民顺从。这就是“君子以申命行事”。 黄寿祺先生说:巽卦之旨,立足于下能顺从,归结于上可申命,下以顺承上,上亦以顺治下,两者相辅相成,遂见其意。故彖传云“重巽以申命”;而大象传言“申命行事”。郭雍曰:“巽主之号令,犹诗之言风也。君子之德,风也,有风之德,而下无不从,然后具重巽之义。”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大意: 初六阴柔失位,卑顺太甚,有当进不进,犹疑退缩之象,所以勉励其发挥武人刚正之威。(进退,当进不进,犹疑退缩之意) 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阴柔失位,个性懦弱,意志不坚,行事多所疑忌,所以有当进不进,犹疑退缩之象。勉励初六应当培养刚毅坚强意志,有武人刚正之威。(治,修立、培养) 传统解释: “志疑”是指初六进退失据。初六阴居阳位,不得位,又处于在重巽之下,体弱性柔,所以失位故疑,是进是退,不能决断。 志疑其实只是初六的外在表现,内在原因是由于体性柔弱,自卑志短,逊顺太过造成的。因此补刚是初六的首要任务,所以爻辞说“利武人之贞”,即初六要增加一点武人之勇。如果临事能用增加一点武人的正气,则可勇猛果断,济其柔弱不足。 “志治”是指通过“利武人之贞”,也即初六增加一点英武之气,就能够从柔弱不决之人变为贞固勇决之人。而初六柔顺上承九二阳刚,,正可利用可利用九二治之,增加英武之气。 所以没有人天生就是懦弱之人,也没有人是一成不变的,永远是懦弱之人,只要能够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就能改变。 逊顺是为了进取,如果逊顺到进退犹疑,不能有所作为,那就失去了逊顾的意义。 在《易经》系统中,柔的特点一般都是疑: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进退两难。而疑神疑鬼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只能是得咎。 黄寿祺先生说:巽卦所谓顺从之义,以初、四两阴爻为主。但初六位卑极弱,恐其不能有为,故勉之以“武人之贞”。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大意: 九二阳居阴位,失位,而且卑居下位,这时如果过于卑逊,就将如初六一样犹疑徬徨,退缩不前,志疑而有心疾,所以初六有巽在床下之象。但是九二毕竟与初六不同,九二居位得中,本身又有阳刚之才,所以能守持中道,如果能效法祝史和巫觋以接事鬼神的卑恭态度,来申命行事,则可获得众人的信任,就能获得吉祥而无过咎。(巽在床下,指初六,巽有木象,而且上实下虚象床,初六志疑有心疾,象巽在床下。用,效法之意。史巫,皆为接事鬼神之人。史,祝史,善占,以人意通之于神;巫,巫觋,善交神,以神意通之于人。纷若,众多) 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居位得中,能守持中道而不偏,如果再能效法祝史、巫觋,以接事鬼神的卑恭态度而申命行事,则可得众人的信任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巽的另外一个象是木,巽上实下虚,象床,初六阴虚,象在床之下,九二的象是床之中。(程颐认为九二就是“巽在床下”,因为以阳居阴,卑巽之甚。) 九二阳居阴位,谦恭自抑,表现得很逊顺,但是九二可不是初六这样懦弱之人卑屈于床下匍匐不起,疑神疑鬼,九二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不疑其所行,九二逊顺是为了向九五君王表白自己的诚意,以便取得九五的信任,开拓自己的事业。 因为九二是刚爻,刚爻往往不逊顺,且九二与九五敌应,这些都容易引起九五对九二的怀疑。所以九二担心九五不信任自己,所以九二为了表现得非常逊顺,就效法祝史,巫觋与鬼神沟通时的虔诚和卑恭态度来服侍九五,与九五沟通,以便使九五解除怀疑,能够申命行事,象风一样以达上下之情,通人神之意,从而获“吉,无咎”。 所以九二的获吉,主要是得益于他的居中,《象传》说:“纷若之吉,得中也。”居中则无过刚之弊,能逊顺从上;居中也可避免卑屈谄媚,而与九五形成一种正常关系,达成谅解。所以九二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终于获得吉样。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有阳德,当巽之时,当以正道顺从于上,不可卑屈于威势,故爻辞以“事神”为勉,而象传则申“得中”之旨。 九三,频巽,吝。 大意: 九三以阳居阳,居位得正,但过刚而不中,是急躁上进之象,但是上面又为六四所乘凌,上又无应,无可奈何,志穷才困,有申命不当而屡更其令之象,所以被别人所疑而不信任,致其号令不行,而有憾惜。(频巽,指申命不当而屡更其令) 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屡更其令,致其号令不行而有憾惜,所以九三申命行事之志,不得遂行。 传统解释: 九三阳刚不中,在下卦之极,以刚亢之质,居巽顺之时,不是能逊顺的,勉而为之,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上为六四阴爻所乘,不得不皱着眉头勉为顺逊,忍受屈辱,无可奈何,只能生气。但是九三阳居阳位,刚猛上进,当然十分不愿意,心中当然有所恨。 “频巽”是指九三居两巽之间,一巽方尽,一巽又来,比喻九三行事多谋少断,申命朝更夕改,事不能治,人何以堪。所以频巽就是屡变。 志穷与志疑的区别是:初六的志疑,是面对前进与后退的不同选择,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根据初六的具体情况,可以以补之以勇气,则冶。巽卦的要点是“刚巽乎中而志行”,而九三过刚而不中,所以令“频巽”,而志不得行,所以以“志穷”。志始于疑而终于穷,疑之极则穷。所以九三无法救治,是以“吝”。 黄寿祺先生说:九三居位本正,但下无阴可乘,而上反为柔所凌,遂至忍屈顺从,故象传谓之“志穷”。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大意: 六四下乘凌九三阳刚,下无应,本当有悔,但以阴居阴,得位柔顺,顺承九五之阳,所以悔亡。以此奉行君命而行事,能除暴建功,就像畋猎而掳获三品,获益至大。(田获三品,这里比喻奉行君命,除暴建功而获益至大。田,畋猎,三品,古代贵族畋猎之物,一供祭祀,二宴宾客,三充君庖) 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能奉行君命,以柔御刚,除暴建功,就像畋猎而掳获三品大获其功。 传统解释: 六四阴柔无应,又乘凌九三阳刚,处境不利,本该有悔,但是另一方面,六四以阴居阴,上承九五之阳,依尊履正,所以虽有悔而终当“悔亡”。 “田获三品”的“三品”是指《礼记。王制》中所言的“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肉,一为宾客,一为充君之庖”(古代贵族田猎所获之物有三种效用,即供“干豆”、“宾客”、“充庖”三用,干豆指将干肉盛在祭器豆中,宾客指招待宾客的食品;充庖即供君王食用)。这里“田获三品”就是猎获盛多之意。 六四与初六同样处于二阳之下,但六四吸取了初六进退犹疑的教训,不但以逊顺上承九五,而且又能遵命君王,除暴安良,积极建功立业,“田获三品”,终于有所建树,获得成功。所以《象传》说:“田获三品,有功也”。 从卦象来看,六四得位逊顺,居大臣位,推荐引荐贤才以事君王是本职,且与初六同德,而且顺乎九二、九三之刚,所以六四联络下面三爻(初六,九二,九三)一起来逊顺九五,就像田猎三品之获,所以“利有攸往、利见大人”,都是六四之功。所以悔亡。 田获是武事。初六进退犹疑,利武人之贞;六四田获有功,就是增加了武人之贞的结果。所以巽之道不是一味柔弱畏懦,也不是盲从卑顺,而是刚健之德积极上进,建功立业。所谓“柔而能刚则美”。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大意: 九五居位中正,行事正直,可获吉祥,但是当巽顺之时,以阳居阳,本有过刚之悔,但九五为申命之君,秉其中正之德,宣其令而众服之,所以悔亡,而行事亦无所不利。而九五申命行事,能慎其终始,渐行有序,就像在象征变更的庚日,前三日申布新令,而后三日始实施新政,则能深入人心而上下皆服,故获吉祥。(无初有终,有终则有始,乃慎其终始之意。庚,更也。庚为天干中的第七位,在己之后,为过中之数,故古人取以象征变更之意) 象曰:九五之吉,谓正中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之君因居位中正,行事正直而能守持中道,所以能获吉祥。 传统解释: “贞吉,悔亡”是指九五虽然阳刚得正,又居尊位,但处在当“巽”之时,以阳居阳,刚猛上进,似有不甚逊顺之象,可能有悔,好在九五刚正居中,能持守贞道,所以得“吉”使“悔亡”并“无不利”。 《彖传》中说的“刚巽乎中正向志行”就是指的九五爻,刚是指九五,“中正”与爻辞的“贞”相合,“志行”与爻辞的“无不利”相合。《象传》也说:“九五之占,位中正也”也正是此意。“无初有终”是指没有良好的开端却有良好的结尾,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九五由于以阳居阳,损于谦逊,所以初以刚直待物,人皆不悦,但由于九五终能秉乎中正,邪道与悔恨终皆消失,变得无所不利。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的庚与蛊卦的甲、革卦的己一样,都是天干纪日中的符号名称。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干中,戊、己为中,过中则变,庚为过中之数,古人常取以象征变更,此处作为更布新令之象。”先庚三曰“是指在象征“变更”的庚日前三天发布新令,”后更三日“是指在象征”变更“的庚日后三天实行新令(古代是先令之,后申之,不从而后诛)。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实际是说当国家社会发生弊病时需要改革,要改革就是要制定政策,发布命令并具体实施,在这一系列过裎中特别注意做到谨慎,不可躁进躁动,要酝酿宣传在前,试行并总结经验于后,这样才能深人人心上下顺从,获得吉祥。 至于爻辞为什么偏偏要说”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而不是二日或四日,仍然与天干有关。庚日的前三天是丁日,后三日是癸曰,丁借为叮咛之叮,癸借为揆度之揆。变革之际,叮咛于先,揆度于后,办事如此严谨,当然可以获吉。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大意: 上九阳居阴位,处巽卦之极位,虽有阳刚之质,却逊顺过甚,就像初六一样匍匐在床下,有进退不定,犹疑不决之病,丧失其处事的才能及刚断的本性,颇有凶险,所以告诫爻谨守正道,以防凶险。(资斧,指资财、利斧,即处事的才能及刚断的本性) 象曰:巽在床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处穷极之位,物极必反,穷上反下,逊顺过甚,就像匍匐在床下的初六,有进退不定,犹疑不决之病。上九丧失其资财及利斧者是指丧失其处事的才能及刚断的本性,所以处于凶险之境。 传统解释: 巽卦的柔顺,必须辅助于刚中控制,刚柔互济,不然就会过于柔顺到卑躬屈膝地步,导致凶。上九阳刚之质本有刚断和上进能力,但上九居巽极,穷上则必反下,不善用柔,并失其刚,所以丧其资而不能行,丧其斧而不能断,自失于正道。这就是失刚中之德,无控制,无刚柔互济,所以“贞凶”。 “巽在床下,丧其资斧”是指上九是一个真正的儒夫,不仅象初六屈居床下,连象征做事能力的资财和临事决断的利斧都丢了。与其说上九的行为是逊顺,倒不如说是卑躬屈膝更贴切些。 上九处逊顺穷极之位,即《象传》所言的上穷,物极必反,就会下卑,过于卑顺,而且只屈不伸,所以爻辞戒之以“贞凶”,《象传〉也指出要“正乎凶”。上九如果不能做到守持阳刚之正,等待他的只能是凶险的死路。 巽卦中,六四柔服于九五,九五能用六四以申命,用九二以治疗初六的志疑,而上九皆不能,物极则反,巽极而失去九五控制,凶。 黄寿祺先生说:上九与九二同有“巽在牀下”之象,但不如九二之能顺事神祇,而仅能穷于顺从,大失刚正之德,故爻辞既以“丧其资斧”为喻,而象辞又以“贞凶”为戒。 小结: 巽卦虽然强调逊顺服小有亨通,但更鼓励待机而行,积极行动,建功立业。对君王来说要敢于申命变革,对百姓来说要善于以屈求伸。 逊顺并不等同于无条件的盲目卑顺,更不是卑躬屈膝,而是要持守中正阳刚之德。而且阴爻柔顺逊顺,反过来阳爻就在控制阴爻不要过于卑躬屈膝,爻刚柔互济。 所以九三以刚屈柔,一味逊顺,则生“吝”;上九卑躬屈膝,失去决断,则生“凶”;而初六虽有犹疑,但居刚位,勉之“武人之贞”,九二救治,则能改变;六四顺承九五阳刚,积极遵守命令,获“田获”之功;九二以屈求伸,以诚信获得九五信任,获吉;九五以中正之德申命行事,上下皆顺,更是逊得当,吉而又吉。 所以巽卦所言的逊顺,其目的不在于逊顺本身,而是在于通过逊顺,被人容纳,减少对抗和阻力,营造一个利了进取建功的宽松环境,所以逊顺就有一个度的问题,过刚不逊,傲慢无礼固然不好,而卑躬屈膝、任人宰割当然也不会有好结果。在人事交往中不亢不卑、逊顺容入是需要智慧的,以屈求伸的方法并不容易掌握。 二、牵强附会--努尔哈赤的成功之道 努尔哈赤的崛起离不开李成梁。 李成梁,朝鲜族血统,出身于中级武将家庭。明朝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获得了辽东军事要塞险山堡(丹东市附近)参将一职。这一年努尔哈赤八岁。第二年,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由于赴援有功升副总兵。以后在张居正支持下,按照考成法,因抗击蒙古人有功,加封为太保,世荫本卫指挥使,后来晋封为宁远伯爵,岁禄八百石。在数十次战役中,李成梁“出师必捷,威震绝域”,百战百胜。《明史》评论其战功是明朝“二百年来未有也”。(《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李成梁) 据《明史》记载,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年,师出必捷,威震绝域。不但他的子弟,就连他家里的仆人都成了高官显宦。他的九个儿子中,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五人当上了总兵官,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四人官居参将。他的四个兄弟和两个侄子也都官居副总兵或参将。他的部下有几位甚有出息,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将领;他家中的奴仆也既富且贵。 就是这位战无不胜的李成梁,却成就了努尔哈赤的一切。孟森先生曾经断言:努尔哈赤“与李成梁结托极深”(孟森《明清史讲义》)。在一些史籍中,分别有努尔哈赤曾经做过李成梁的书童、侍卫、侍卫长,甚至被李成梁收养为义子的说法。 1570年,建州右卫 王杲 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 阿台 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兵 李成梁 又发动攻击,努尔哈赤祖向导 觉昌安 和父 塔克世 进寨劝降,结果没能成功,也没能出寨,在破寨混乱的屠杀中被杀。 李成梁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之后,对努尔哈赤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其一,将努尔哈赤父、祖曾经享有的三十道敕书(贸易特许状)全部转给了努尔哈赤;其二,奏请中央政府批准,由努尔哈赤袭任建州左卫指挥使的职务。( 觉昌安 和 塔克世 都是李成梁当时的合作伙伴) 但是后来努尔哈赤搞了李成梁最宠爱的第六位如夫人,不得不逃出总兵府。根据《清史稿》本纪一,太祖本纪记载,努尔哈赤在他的父、祖被误杀时,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都进入李成梁的总兵府,然后,“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 其实努尔哈赤对明朝误杀其父、祖是不记恨的。万历十九年( 1591年), 当叶赫部纳林布禄派人以发兵征伐相威胁时,他骄傲地怒斥道: “昔我父被明朝误杀, 与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 送还尸首, 坐受左都督敕书,续封龙虎将军大敕一道,每年给银八百两,蟒缎十五疋。汝父亦被明朝所杀,其尸骸汝得收取否?” 这段话很能说明李成梁对他的支持是多么有力,使他在女真各部中有了多么优越的地位, 有了骄人的资本。(有敕书才有通贡市的权利,而贡市是女真人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 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 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重病后死了,控制李成梁的人没有了。万历十八年(1590年)一股蒙古敌寇侵入辽阳、沈阳、海城、盖县一带抢掠。李成梁秘密派遣一支奇兵出塞袭之,结果遭遇埋伏,战死一千余人。李成梁却在报告战果时,隐瞒了战死的人数,只上报杀敌二百八十人的战功。以后李成梁谎报军情、战功之事屡屡发生。 再以后李成梁不但谎报军情,而且开始杀良冒功,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整个辽东的商民利税都被他一个人所侵吞。然后,用这些钱财贿赂各级政府官员,笼络对他有用的中央机关干部。“全辽商民之利尽拢入己。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李成梁。) 后来,情形发展到李成梁每打一次胜仗,捷报传来时,内到中央政府的内阁、五府、六部,外到当地各级官员都可以一起领受封赏。而一旦出现了掩败为胜,或者杀良冒功时,下到地方长官,上至五府、六部乃至内阁,都会自动帮助李成梁遮掩(每一奏捷,内自阁部,外自督抚而下,大者进官廕子,小亦增俸赉金)。曾经有几位监察官员准备弹劾李成梁,都被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给压了下去。另外一些监察官员抓住人证物证后,交章抨击的结果是,李成梁安然无事,这几位监察官员却分别受到了上级的斥责和处分。(阁部共为蒙蔽,督抚、监司稍忤意,辄排去之。。。。。。,事颇有迹,卒赖奥援,反诘责言者)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万历三十六年。当时,先后几位监察官员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熊廷弼,一起弹劾李成梁,奏章交到了皇帝的手上。万历皇帝对那些证据确凿的报告,根本不予理睬。(战功率在塞外,易为缘饰。若敌入内地,则以坚壁清野为词,拥兵观望;甚或掩败为功,杀良民冒级),巡按陈登云、许守恩等人打算告发他(拟论奏之)(《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李成梁。) 李成梁在本质上与他所对抗的那些敌寇已经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他的作为比那些明火执仗的敌寇,对明朝具有更加巨大的杀伤力和损害。 在热络时期,努尔哈赤将自己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李成梁二儿子(后来明朝辽东总兵)李如柏做如夫人。并定期将数量不少的牛羊、马匹、人参、貂皮、东珠、银两和奴隶等,输送进明朝辽东总兵府。孟森先生在《明清史讲义》中评论道:“太祖(努尔哈赤)求媚于成梁,自亦无所不至。”这种行贿导致李成梁对努尔哈赤放弃了职守,纵容或默许了努尔哈赤发展实力,使这个最初只能凭借十三副盔甲起家的地方土酋,得到了长达三十多年实力扩充的时间,并最终灭亡明朝。 李成梁帮助关照努尔哈赤,主要是在努尔哈赤起兵前后,多次出兵征剿当地蒙古部落和其他女真部族,那些势力强大,有能力和努尔哈赤相抗衡的女真部落,都遭受过李成梁的军事打击。在客观上,李成梁在运用明朝国家机器的力量,帮助努尔哈赤发展起来了个人势力,为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李成梁所给予努尔哈赤的支持,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实在是太珍贵了。 其实当时努尔哈赤的实力远不像他的后代愿意让人们相信的那样强大。清代施行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酷、持续时间最久的文字狱。因为满清皇帝担心别人说恩将仇报,所以隐藏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曾经受到过明朝长时间的优待和汉族的长期帮助。 努尔哈赤的家族属于边疆部族,永乐初年,他的六世祖带领斡木河(图们江)女真部落归服朝廷,被永乐皇帝封为建州卫指挥使,是明朝辽东建州左卫指挥世家的子孙。所以努尔哈赤六代祖先,都是接受过明朝朝廷封赏的地方土酋。明朝正统七年( 1442年),设置了建州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努尔哈赤的几代祖先便世袭成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当时建州左卫指挥使的头衔虽然级别不低,实际上离开了他们那小小土城之外,其权力便有限得可怜。除了每年来自朝廷不多的财政补贴,他们最大的实惠就是朝廷发下来的敕书。这些敕书的作用大约类似于后来的委任状、特别通行证、特别身份证、特别护照之类,还兼有贸易特许证或今天的进出口许可证的综合功能。只有在这些敕书规定的范围内,努尔哈赤们才能够把出产的人参、貂皮、东珠等等宝贝,换成他们极其需要的各种生产与生活资料。他们也才能凭借获得敕书的这种特权,控制住自己的部族人众。明朝对于边疆包括东北地区成百上千女真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城主、部落头人、土著酋长的控制,凭借的就是敕书(政治、经济羁縻)再加上军事威慑这两条腿。 努尔哈赤即建州爱新觉罗家族就是这几十上百个部落酋长中的一个。当时,中央政府发给东北地区女真部族的敕书一共有一千五百道,建州三卫合计可以分到五百道,而努尔哈赤父、祖总共才可以拿到三十道。 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到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李成梁第二次担任辽东总兵的七年间,努尔哈赤的羽翼基本丰满,而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即将退休的李成梁突然上书皇帝,请求万历皇帝批准,准备主动放弃宽甸六堡及其周边的八百里国土,将其事实上让给努尔哈赤。万历皇帝几乎是无条件地欣赏和信任李成梁,竟然问也不问就稀里糊涂地批准了这个计划。致使努尔哈赤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八百里土地,并自动消除了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与威胁。 三十多年前,在张居正支持下,李成梁重新整治好了这些国防线上的要塞,环卫土地八百多里。随后,设粮仓、建学校、开关市,致使各地无地农民纷纷前来定居,最后竟多达六万多户。迁徙令一发,六万多户人家二十多万人口立即变成了流离失所的无家可归者。史书记载李成梁出动大军,强迫这些居民撤退到辽东腹心地区。许多青壮年愤而投奔了努尔哈赤。 这样到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努尔哈赤就能逼迫明朝辽阳副将同他立碑为界。碑文是: 各守皇帝边境,敢有私越境者,无论满洲、汉人,见之杀无赦。如见而不杀,罪及不杀之人。明朝如负此盟,广宁巡抚、总兵、辽阳道、副将、开源道、参将等六衙门官员,必受其殃。如满洲负此盟,亦必受其殃。 这个界碑说明1608年明王朝已经无力控制建州地盘。 所以官员们,在缺少制度性约束的情况下,为了一己私利,是可以丧心病狂地把国家利益转化为私人交易的。在现在也是如此。 在翻脸之前,努尔哈赤表现得是极端恭顺的,一份努尔哈赤写给朝鲜国王的信就可证明:“我屡次学好,保守天朝九百五十于(余?)里边疆。”信件后面很郑重地加盖了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之印。(《李朝实录》,二十九年正月丁酉,宣祖三十三年七月戊午。) 明朝蓟辽总督在写给皇帝的报告中,也曾经这样评价努尔哈赤:“奴儿哈赤忠顺学好,看边效力。”(《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六年二月癸未。)努尔哈赤曾经将违犯明朝法律的人捕捉起来,移交给明朝,也曾经把女真人掠走的汉族人口交还回去。女真木扎河部落酋长克五十,率众掳掠柴河堡,并杀死了明军指挥刘斧。努尔哈赤知道后,立即斩杀了这个酋长,并将其首级交给明军查验。 再例如明朝万历二十年( 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攻陷汉城和平壤,朝鲜国王请求明朝帝国援助。在这场战争中,努尔哈赤一再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允许他带领自己的部下,参加战斗,为天朝和皇帝陛下效力。被婉言谢绝。恭顺之极。这种恭顺的利益是在将近七年时间里,当明朝全神贯注地对付丰臣秀吉,辽东地区部队入朝作战,防务空虚时,努尔哈赤可以从容地巩固建州女真的势力。 努尔哈赤八次亲自来到北京朝贡,还用金钱铺路,结纳帝国高官。 而且善于演戏,一次明朝辽东总兵举行操典,努尔哈赤满面惶恐畏惧,连声赞叹“天威赫赫”,并一再表达自己“愿充天兵中一小卒”的强烈愿望。致使明军将领对于自己的威慑力与感召力极感满意。 万历十七年(1589年),通过李成梁活动,中央政府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掌握的敕书由当年的三十道猛增到了五百道。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央政府以努尔哈赤“保卫边疆的重大功绩”,晋升他为正二品龙虎将军,并享受中央政府每年八百两白银、十五匹绸缎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三十余年时间里,努尔哈赤一方面不停地向朝廷表达谦恭与忠诚,另一方面,则以武力兼并女真各部族(先后用兵征服了下列女真部族:建州女真五部:苏克素浒河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部;长白山三部:鸭绿江部、朱里舍部、讷殷部;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女真四部:叶赫部、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乌苏里江流域野人女真三部:渥集部、瓦尔喀部、库尔喀部)。“以韬光养晦示朝廷,以衔枚疾走创业绩”,使朝廷始终把他看作无足轻重的疥癣之疾,以为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和小流氓一样的"属夷首鼠常态"(孟森《明清史讲义》)。 李成梁是在八十三岁时离任,活到了九十岁,李成梁死的同一年,(明朝万历四十三年( 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死后后仅仅一年,即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国,定赫图阿拉为首都,定年号为天命元年,努尔哈赤成为天命汗,全称是“覆育列国英名汗”。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 1618)四月,努尔哈赤走上灭亡明朝征途,出征之前,为了激发士气,宣读了对明朝的“七大恨”,宣布明朝就是女真人所有苦难的根源。 万历四十七年( 1619)二月,萨尔浒大战爆发(在今天辽宁抚顺市东大伙房水库一带)明军四路出兵,明朝号称调集了四十七万全国精锐部队,实际到达指定位置的大约为十四万左右(正规军八万八千五百九十余人;朝鲜军队一万人左右,叶赫部一万五千人,共计十一万三千六百余人;再加上其他土司、镇道的游兵散勇,明军总体上有十四万人上下),努尔哈赤约有5、6万人,结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从此改变力量对比,努尔哈赤占据了战略主动地位,明朝进入全面防守。明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观点是李成梁在以夷制夷。《明史纪事本未 .辽左兵端》称:“建州主名哈赤,父塔失,王杲女孙婿也。先是李成梁藉之克阿台,死于兵。时建州主兄弟入中国,后海西南、北关更相仇杀,而速把孩、伯言把都等复跳梁于西,成梁势不能东西奔命,遂复建州以杀海西、毛怜之势,而建州主乃还国,收集旧部,生聚教训,阴有并吞诸部之志。”李成梁希望通过扶持努儿哈赤来牵制辽东诸部落,从而达到稳定辽东局势,结果却是养虎为患。 可是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以夷制夷的原则是谁露头就打谁,谁强大就灭谁,李成梁打蒙古如此,打叶赫部如此,打哈达部也如此。但是努尔哈赤从一个弱小部落逐渐强大,统一了建州女真,李成梁却视而不见,海西女真四分五裂,叶赫哈达部只是刚刚冒泡,就被他一顿猛打,压制下去。 简单梳理一下李成梁对努尔哈赤帮助: 万历十一年( 1583)二月,努尔哈赤祖父、父亲被误杀,努尔哈赤接受委任,管理部落。 万历十一年( 1583)十二月,努尔哈赤部的死敌,海西女真中最强大的叶赫部贝勒清佳努被讨伐,所部两千余人全部被李成梁杀,势力大减。 此后不久,努尔哈赤率兵攻打尼堪外兰,尼堪外兰自认有功,投奔李成梁,李成梁把他交给了努尔哈赤。 万历十五年( 1587),海西女真哈达部孟格部禄联合叶赫,被李成梁发现,随即攻打,斩杀五百余人。 万历十六年( 1588),叶赫部再度强大,李成梁再次出击,杀死清佳努的儿子那林脖罗,斩杀六百余人,叶赫部实力大损,只得休养生息。 万历二十一年( 1593),努尔哈赤终于统一建州女真,成为了女真最强大的部落。 万历二十一年( 1593)九月,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努尔哈赤,海西女真叶赫部联合哈达部、蒙古科尔沁部等九大部落,组成联军,攻击努尔哈赤,失败,被杀四千余人,史称古勒山之战。 战后,努尔哈赤将叶赫部首领分尸,一半留存,一半交叶赫部。自此,叶赫部与爱新觉罗部不共戴天。据说其部落首领于战败之时,曾放言 : 我叶赫部若只剩一女子,亦将倾覆之。 所以历史真相可能是:李成梁庇护努尔哈赤,只是利益,努尔哈赤听话,只是策略。
10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丰卦:如何保持如日中天 by wxmang
热度 6 燕庐敕 2012-12-24 19:34
丰卦:如何保持如日中天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离火 上震雷 - 雷火丰卦)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大意: 丰卦象征事物丰盈盛大状况,这时万事都是亨通的。“王假之”是指只有有德的君王才能能获得致丰之道,而有丰硕的成果。 但是丰盈盛大之时总是难以维持长久,所以可喜之时也是可忧之时。有德得君王,应该如正午的阳光,普照万方,才可永保丰盈而不忧。(丰,多,大,有丰盈满足之义。假之,指获至丰硕的成果。假,至) 传统解释: 丰卦的盛大非同一般,而且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绝对盛大。“王假之”是指有德君王能够获得或导致天下之君至尊至贵,天下之物至富至有,天下之人至繁至庶,大下之土至广至大,这才是天下之盛大,只有这样的盛大才可导致亨通。 “勿忧”说明原是有“忧”的,因为万事万物无不物极必反。月盈则亏,日中则昃,盛大一旦超过极点, 必然会由盛变衰,其实盛大的背后就隐唱着衰落,这不能不使人如履薄冰,为之忧心仲仲。 所以“勿忧”是因为“宜日中”,也即采取措施保持如日中天之势。日中指一天的正午,正午的阳光最为充足,其势最盛,一旦超过正午,太阳偏斜,就会走向衰落。所以盛大的表面是喜悦,实际上是忧虑,不要头脑发昏,使自己的行为超过极限,只有做到“宜日中”,才能保持“勿忧”。所以卦辞实际是说只有谨慎从事,才会永保如日中天,永远强盛不衰。所以“宜日中”是一种告诫:不要过中--也即要适可而止,不能偏激。 儒家认为人之心就如天之日,获取民心的政策之类,一旦偏激过中,失去平衡就会丧失民心,适得其反(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贫富悬殊这种失去平衡)。所君王要修养道德,不追求自己的富贵福泽,而是忧勤于未丰之时,敬慎于既丰之际,做保其丰之事,以常使心如日中,普照万方,则丰可久。盛之至就是衰之始;满之极就是亏之渐,常人所不忧,而君王必须忧。 黄寿祺先生说:丰卦象征丰盈硕大,惟求丰不易,保丰更难,故卦旨诫以丰不忘丧,盈不忘亏之理。而善处丰大之要有二:(一)道德盛美:故言仅有德君王可获此致丰之道,保此丰大成果。(二)光明常照:故欲君王常如日中之光,普照万方,而不可过中。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大意: 《彖传》说:丰卦象征丰盈盛大之意。下卦是离,是明,上卦是震,是动,有光明之德并且施于行动,就能获得丰盈盛大的成果。 “王假之”就是王获得。是指君王位尊而德美,广受贤者尊重,所以能获得致丰之道,而有丰硕成果。 “勿忧,宜日中”,则是在警戒有丰亨之运,就有易衰之忧,君王如果想德光永被,则应永如日中之时,德光徧照天下,恩泽广被。 君王以丰盛美德治临百姓,就像日到中天的阳光广照天下。但是日过中则西偏,月满盈则亏蚀,天地日月随时节变化,盛盈必亏,以此现象施于人事,则是万事万物都有丰极则衰的道理,就是施于鬼神,亦是如此。 传统解释: 《彖传》幵头几句是解释卦名,其中“丰,大也,”是以“大”解释卦名“丰”的含义;“明以动,故丰”则是以卦象释卦名,因为丰卦下卦是离,是明,是太阳,上卦是震,是动,离明在下,震动而上行,象征太阳升至高空。太阳刚升起或将降落时都不可能有丰盛的光照,只有升到高空时,才有万丈光芒,无所不照,听以《彖传》说:“明以动,故丰 ” 。 君王能达到盛大亨通的境界是由于崇尚弘大之德的缘故;君王为了使自己盛明的品德之光普照天下,无所不用,无所不至,就必须像太阳正居于中天一样,保持充盈的光辉。 所以《彖传》说明了儒家处盛之时的两项准则:一是君王必须有盛大的道德,内心要“尚大”(崇尚弘大的美德);二是必须将此盛美之德推及于人,犹如以其正午的太阳光照天下。 这样才能保持如日中天之势,才能常明不昏,常中不昃,长盛不衰。不过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才是绝对的。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是指太阳到了中天就会偏斜,月亮满盈即将亏蚀。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是指日月盛衰盈亏的现象不仅仅是日月特有的,而是自然界普遍现象,万事万物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盈虚盛衰的变化,天下之事,丰极必衰,衰极必丰,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而且鬼神也不能例外。所以这几句话是根据天地日月盈盛虚亏的现象,来推广人事。 盛者必速衰,而衰者不复盛,所以最好常如日中,则丰可常保。这是是以变化的绝对性来反证守中保丰的重要性,要想处丰不变,盛大不衰,就不能超过盈的极限。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大意: 大意:《象传》说:丰卦下卦是离,是火,上卦是震,是雷,有雷电皆至之象。雷电皆至,既明又动威势浩大,所以为丰。 君子观察丰卦雷电皆至,明动并行,感悟到明就能明白事理,动而威势浩大就能震慑,所以在审理诉讼之时,秉持电的光明,以决断狱情,效法雷的威动,以动用刑罚,则刑狱之事,必得轻重之宜,而不违情实。(折狱,审理诉讼以决断狱情。致刑,动用刑罚) 传统解释: 丰卦上卦震下卦离,震为雷,离为电,所以说“雷电皆至”, 雷震威动,电火光耀,雷电皆至,威明备足,震雷惊电、威力无比,浩大且灿烂,这就是就是丰的意思。所以雷电皆至之象可以象征盛大。 君子看到这种现象,受到很大启发,将之用于“折狱致刑”,效法离电可以明察断案,效法震雷可以威严执法。如果动而不明,违背情实,如同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则会冤枉滥刑,草菅人命,那就永远也不会走上亨通之途,只会步步维艰了。 《易经》系统凡是遇到雷电相遇,必然以刑狱为象,因为取其明以动之象。而离艮相遇,则说无敢折狱、无留狱,取其明以止之象。例如噬嗑卦是明在上,动在下,是明得事理,先立法于此,所以说“明罚饬法”。丰卦动在上,明在下,是用法之时,须是明见下情曲折,不然威动于上必生过错,所以说“折狱致刑”。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大意: 初九居下卦离明之初,上应九四震动之初,离是闪电,所以是闪电之始发,适逢震雷之初起,是同德相配,所以说初九遇到相匹配的主人(震卦未阳,离卦为阴,所以是离卦追随震卦,所以震卦为主人)。虽两阳不相应(本来同性相斥而为敌应),但是明动相生相依(雷必生电),所以明动能够带来灿烂壮大的结果,这是致丰之道,所以虽两阳相敌,亦无所咎害,所以初九适宜前往相应,必受尊重而获有成果。(配主,指相匹配之主人,此指与其相应之九四。旬,均,指皆阳)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大意: 《象传》说:明动相资是致丰之道,所以就算两阳相敌,亦无所咎害。初九与九四两阳,若有互胜之心,不能协力从事,则将遭遇凶灾。(过旬灾也,谓两阳不相敌配,势力不均,则有灾难) 传统解释: 初九以阳居阳,是刚正之质,九四也是刚阳之质,由于同性相斥,两者构成敌应关系。“遇其配主”是指明动相生相依,初九是闪电初起之时,必须有雷震才能成,所以认为九四雷震初起是自己的配主,而前往相从,与九四合作而不是对抗,共同达到电闪雷鸣而“盛大”的目的。所以初九遇合九四,不仅没有得到咎害,因为有所行动还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美。 初九处于下卦离之初,是明始,九四处于上卦震之初,是动始,明动互相,刚柔互济(离卦是阴卦,震卦是阳卦),这是致丰之道(导致电闪雷鸣的盛大状态),所以说“虽旬无咎”。 “过旬灾也”,旬就是均衡平等态势。也即初九不能得意忘形,不能破坏与九四的均衡平等,甚至想超过压倒九四,一旦破坏了这个合作均衡态势,不仅不会获得亨通,相反还会招致灾祸。这是对得意忘形的人的告诫。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大意: 明动相资才能能成盛大状态,才能丰。六二处下卦离明的中位,有光明之德,但是以阴居阴,有柔顺自抑之象,所以上行力不从心,有当丰之时藏在草莽荫蔽之处之象,所以有昏暗障蔽光明,小人蒙蔽君子之象,就像正午时分,天空却能看见北斗星。如果打算寻求五位之助,又因为六五无应,而且由于同性相斥,还有被猜疑妒忌之患。但是六二居中得正,有诚信之象,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展示诚信,感动六五,得到六五信任,就能得到六五之资助,下卦离就能与上卦动结合,成为雷动离明的丰大之状,必能摆脱昏暗的障蔽,而获吉祥。(蔀,音部,指草莽荫蔽之处,也指障蔽光明之物。日中见斗,指正午太阳被遮蔽而能看见北斗。日中,正午时分。斗,指北斗星)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有被六五疑忌之患,所以应该通过展示诚信获得六五信任,才能开拓其盛大之志业,而不常困于阴暗之地。 传统解释: 从卦象看,离为日,六二居位下卦离中位,所以说“日中”。北斗指六五,因为六五五居帝位。一般北斗只能夜见,白天见是六二被遮蔽了,日光掩,则斗见。所以“日中见斗”是指六二处于下卦离的中位,是离明之主,居中得正,阴居阴位,柔顺自抑,所以有上行力不从心之象,犹如太阳被被草莽遮蔽,日中正午却看见北斗星。 六二想上行五位寻找相应帮助,但是丰卦卦主六五是昏暗之君(因为北斗只能夜间见),以阴柔之才窃取尊位,而且与六二同性相斥,六二有被猜疑的危险,所以说“往得疑疾”。六二身处进退两难困境之中,上力不从心,不上被遮蔽。摆脱昏暗遮蔽的唯一办法就是“有孚发若”,即用自己的至诚之心去感化六五,如果六五醒悟过来,乌云散去,猜疑变成信任,结果自然还会是吉祥。而六二虚中,正是有孚之象。 而博取猜疑得君王信任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始终要诚以待人,需要坚韧不拔得毅力,不能半途而废。 刚生明,所以初九应九四为“往有尚”;柔生暗,六二应六五为“往得疑疾”。 另外一种解释:六二居位离卦中位,是明主,又得中正,可谓明者,而所应的六五,阴柔不正,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非能动者,在明动相资之时,居相应之地,六五力弱势单,之才又不足资于六二,则六二独明不能成丰,所以会丧其明,所以说“丰其蔀”。六二无明则为昏暗,则日中盛明之时,就能见到北斗,所以说“日中见斗”。六二以至明中正之才,遇柔暗不明之君,六五既不能下求于己,若往求六五,反得疑猜忌疾。但是六二有虚中之德,是有孚之象,所以如果能够尽其至诚以感发六五,诚意能动,则昏蒙可开,柔弱可辅,而不正就可正,则得行其道,不困于暗,所以吉。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折其右肱,无咎。 大意: 九三居下卦离的上位,阳刚得正,本为英明有为之才,但是其所应上六阴柔无位,为不可倚赖之主,当丰之时,丰在荫蔽天空的幡幔之下,有昏暗障蔽光明之象,就像正午时分却出现昏夜中的小沬星,荫蔽至为深广。故其无以施展才用,如失其右肱,难以综理大事。惟其若能知所进退,屈己慎守,则可无咎害。(沛,同“旆”字,即幡幔,可荫蔽天空。日中见沬,喻其荫蔽深广,尤甚于蔀。沬,音媚,指小星星)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当丰之时,丰在荫蔽天空之的幡幔之下者,意指其多受蒙蔽,失去其承担大任之才能。而谓其如失去右肱,难以处事者,则说明其当知所进退,屈己慎守,终究不可自恃其明而为所欲为。 传统解释: 九三阳居阳位,至刚至明。离卦的象是火,火体外明而内暗,如果使用过度,则明者转暗,二、三爻都取象于此。九三处明之极,过用其明,所以转暗,有阴蔽、肱折,终不可用之象。明与动相资而成大事,“无咎”是告诫人要自守其明,不能恃明而用,否则“终不可用”。 六二的光明虽被遮蔽,但能看见较亮的北斗七星,而九三的光明完全被黑暗所代,伸手不见五指,连天上的无名小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日中见沫”比 “ 日中见斗 ” 的情况要严重得多。这是因为九三过于刚猛,恃明而用,结果盛极而衰,反而由明转暗,以至于就像被旛幔遮蔽,出现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 寻求上六相助,上六是阴爻,处于上卦震(雷)极,物极必反,震终则止,是趋赴阴暗之所,是不能动之象。丰之道必须明动相资而成, 所以不能帮助九三实现明动相资,创造大丰景象。也即九三以刚阳至明之才,过于刚猛,自视甚高,又遇上六这个无可赖之主,结果就会遭受到至昏至暗的境遇,就像日当中午却被夜幕笼罩,仅见微弱小星,虽有才能也无法施用,如人折断右臂,欲动不能。所以九三在这种处境下不能有任何作为,如想有所作为,必有咎害,无奈之下,只好屈己自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九三位置是下卦之上,在人体位上正是右肱,所以说“折其右肱”) 所以物极必反,自恃才高都是灾难,如果能够谦恭自抑,屈己自守,才能无咎。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大意: 九四以阳居阴,本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之象,不想动作,就像太阳藏在草莽障蔽之处,而掩蔽其光明,所以正午时分也可看见北斗星。但是九四能遇合同具阳德的初九,互相有需求,通过合作实现明动相资而成丰盛显发之功,所以有吉祥。(夷主,地位对等。夷,平,对等之意,此指同具阳德的初九。主,彼此相应,互称为主)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被草莽障蔽掩蔽其光明,正午时分却可见北斗星,仅见幽暗而不见光明。是因为以阳居阴,居位不当,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而受蒙蔽。但是九四能遇合同具阳德的初九,实现明动相资,而获吉祥,九四将可遂行其丰大的心志。 传统解释: 九四爻辞与六二相同,义也相似。九四处丰之时,以阳刚之质居阴柔之位,居位不当,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之象,而且上承六五这个阴暗柔弱之主,是盛明之躯却隐入柔暗之所之象,就像太阳藏入草莽中,盛大光明被掩盖,如日中天也能看见北斗星。 六二靠诚信感化他人而获吉。而九四处于震动之初,初九处于离明之初,两者虽然同是阳刚之才,形成的是敌应,但如果能够携起手来,就会创造丰大盛景。 初九爻词是“遇其配主”,说明初九愿意携手合作,九四爻辞又说“遇其夷主”,这就说明初九与九四能够携手合作,一拍即合。作为明之主的初九求动为主(初九只有动(往)才会有丰大成就,被人夸赞(尚)),在他看来,处于震动之处的九四是他的配主;而作为动之主的九四正好又求明为主(因为幽不明,只有明才能创造丰大盛景),在他看来,处于明之处的初九是他的夷主(平等伙伴)。这样明动相济,以九四之才,得在下之贤为助,则能致其丰大,所以可以获得吉样,而不会招致灾祸。 所以这是《易经》辩证法,穷则思变,变则通。 六二能“有孚发若,吉”,是因为六二得中,虚中,就是有孚。六四不中不正,只能“遇其夷主,吉”,也即应初九之求而有遇。二爻意思差不多,都吉。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大意: 六五柔顺得中,高居尊位,如果能以柔中之德,谦虚待人,招徕天下彰明的人才,为民服务,则福庆将被及天下,而六五将誉满天下,就能吉祥。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君王如果能谦虚待人,使彰明的贤才皆来辅佐,百姓因而有福庆,就能得吉祥。 传统解释: 六五以阴居阳,且居君之位,虽不称位,但如果能够用柔中之德,善于利用天下俊才,从而达到万物顺遂,天下盛大的目的。所以要求六五德才兼备。 “一人之明不足以照天下, 惟能来天下之章,而以群贤之明助一人为明,则天下远近幽深无不照矣。”六五如果能如此,天下就将有福庆。六五就能获得荣誉与吉祥。 章,就是明的意思。下卦离明为章,所以章美之才在这里指六二而言,初九与九三、九四也都是阳刚可用的贤才。虽然卦象上看六五没有虚己下贤的意思(因为阴居阳位,有躁动不安,而又犹豫不决之象),爻辞是在告诫。所以君王虽然柔暗,若能用贤,则也可以为天下之福,就怕不能。 六五是君位,也就是“王假之”的王,卦辞含义是明以照天下,六五虽然不在明体,但是下应六二文明之主,六二又有孚,而六五又有柔中之德,所以能够实现明动相资创造丰大盛景,卦义的“勿忧,宜日中”实际与爻辞相应:也即六五暗弱,有担忧之处,但是如果能够柔中,不过中,就无忧。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阒其无人,三年不觌,凶。 大意: 上六居丰卦之极,以阴居阴,物极必反,从丰大的光明之时转为昏暗之时,是体柔昏昧之象,徒自丰大其住屋,却荫蔽其家,有深居以藏身,居处不明之象。而自外窥其门户,亦是寂静无人,且历经多年,亦不见有人出入,在处于丰大之世,却自绝于人群,所以有凶灾。(闚,同“窥”,暗中察看。阒,音去,寂静无声。觌,音笛,见) 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闚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居穷高虚位,犹如腾飞于天际,与人不相往来,就像丰大其住屋却荫蔽其家,自外窥其门户,亦是寂静无人,上六自藏其身影,自绝于人群。 传统解释: 丰卦六爻只有上六一爻是“凶”,是因为上六以阴柔之质居于丰卦之终,处于震动之极,物极必反,是静止不动之象。而且丰卦之极,物极必反,必将由光明盛大转为昏暗。 所以上六也头脑昏暗,自恃居位崇高,志得意满,得意忘形,飞扬跋扈,拼命地扩大自己的房屋,结果不但没有光显门第,相反倒自家障蔽起来,从而与社会隔离、使自己孤立,被社会集体所遗弃。最后甚至没有人与与他交往,从门户中向里窥视,只有深宅大院,幽深寂静,杳无人迹。时间一长,越发恶性循环,形成肃杀之象,陷入绝对的孤立而难以自拔。 一般说来,处丰大盛景之时,最好谦恭自抑,而上六所处极高又不知谦屈,例如“丰其屋”;创立丰大盛景之功在于刚健上进,所以需要阳刚正气,光明磊落,而上六阴柔,例如“蔀其家”;当丰大之任在于得时,而上六处动之终,是静止之象。所以上六处无一当,高亢昏暗,自绝于人,所以“闚其户,阒其无人”,其凶可知。 儒家认为:上六无德而贪,不知求贤自辅,是自蔽其明,入于幽谷。 “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大收其声,地藏其热,髙明之象,鬼瞰其室。”上六自蔽自藏,也是自致其凶。 小结: 丰卦极力阐明丰可至亨通,但又强调保持强盛不衰的艰巨性,其中最要的是:君王必须道德盛美,只有有德之君子才可至丰,即“王假之”;必须光明常照,不可过中,即“宜日中”。丰卦揭示的道理就是要想永远获得盛大之吉,绝对不能过中,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一旦超过极限,就会物极必反,就要自取灭亡。 丰卦爻辞也体现了这一点,凡是处下或守中者,均为谨慎修己以求强盛不衰,所以初九、六二、九四,六五诸爻虽阴阳不应,却多吉祥,凡处上下卦之极者,由于过中而损丰,所以九三、上六两爻虽阴阳有应,但九三不免“折肱”而一事无成,上六或终至凶险。而二、三、四爻都称“日中”,都有所蔽,六五无蔽,就是“宜日中”,也即告诫的要小心谨慎不要过激,不要过中。 所以也有人解释,在当丰大之时,以同德相辅为善,不取正应。初九上求九四则以九四为主,九四下应初九则以初九为主,这就是明与动相资。六爻都取明动相资为吉,恃明妄动为凶,不象他卦以阴阳相应为善。 丰卦提醒丰不忘丧,盈不忘亏,求丰不易,保丰更难。 二、牵强附会--盛极而衰的盛唐之时 中国的盛唐是我们的自傲和自豪,可是一个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就断送了这丰大盛景。究其原因,无非政治经济两方面都犯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长远来看,经济上的错误更大。先说说经济问题。 在经济上,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时代。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就是明证。其盛衰转换的财政制度大概有以下几点: 唐朝统一中国之前,四百年战乱人口大量流失,生产凋敝,货币“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宋书·颜竣传》),腐败横行,(例如梁朝的竟陵太守鱼弘说:“我为郡,所谓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百姓尽。”(《梁书·鱼弘传》),猖狂之极),社会道德崩溃(例如,政府求才文告公然提出“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三国志·魏武帝纪》))。所以隋唐几乎是在经济废墟和道德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唐朝早期的成功依赖于财权的中央集权和经济政策改革开放。 唐以前,中央财权是被分散的(例如汉代财政分国家财政、皇室财政,,曹魏时又增加军事财政,北魏萧梁更是多套财政机构并存,就算北魏太和年间对机构进行了整理,但财务行政权还分设在度支、殿中、祠部、七兵、都官五部门)。 唐朝开始,财权才集中到中央,一是设立户部掌管国家财政,下设的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运作(户部司主要掌户口、籍帐、赋役、收税等,相当今天税务局;度支司掌预算;相当于今天财政部预算司;金部司掌国库钱帛,相当于今日央行;仓部司掌谷粟出纳审批,相当于今日粮食局。 二是建立预算体制,有一整套套编制国家预算程序。户部司根据计帐折算来年收入,金部司根据各地上报都帐核实所需支出,度支司综合收支数据编制预算。地方的预算要“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新唐书 · 食货志》),以便群众监督。而以前财务行政混乱,收支无度,贪腐严重。 三是收缴地方财权,缩小地方权力(隋统一后在全国取消郡一级,以州统县,成为州县两级。而之前是州郡县三级)并大量合并州县,减少冗员,规定地方裁减吏员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节省了政府开支,也提高了行政效率。并在在预算制基础上,进行赋税三分,一分留在地方供地方官禄等行政费用支用,一分配送边州储备以供军备,一分送中央供中央支出和储备。 四是减轻税制 , 唐初简单税制,固定为租、庸、调三项。 并 设义仓,“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以此为义仓储备,到了荒年则开仓赈济。在中央地方的事权划分中,把赈贷等都划归中央财政,由中央财政统一负责。同时中央政府建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份高价收购粮食储备,以免谷贱伤农;在歉收的时候,则低价卖出粮食稳定粮价;同时还用常平仓粮食进行低息放贷,春借秋还。 然后是改革开放,“宽商利末”,发展经济,对商业采取了放任政策,开关弛禁,实行零商税政策,不仅不征收商税,连关卡稽查制度都废除了。(因为唐朝君臣认为汉武帝的重税政策,虽然集聚钱财一时,但也断掉了财政开源的空间) 而以庸代役和纳资代役(只要交纳一定的绢帛就可以免服劳役)政策,把农民工解放出来,为国家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劳动力。(例如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卷七)。 通过均田制保证小农家庭拥有一定量的耕种土地,同时采用“丁租二石”的超低田租减轻农民负担(唐朝采取的放水养鱼政策,认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唐朝由盛转衰,就是上述正确的政策出现问题。 首先是财权由集中到分散。从高宗开始,到玄宗李隆基为止,政府懈怠日盛,中央为图一时方便, 经常 在制度之外,临时派遣专门办理某项事务(类似现在的各种任务办公室),例如财务行政的临事办公室代替制度始于开元九年的括户,后来出现的转运使、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租庸使、两税使、出纳使、出纳使、青苗使、铸铁使都是临时机构变成固定单位,并且取代和分解了户部全部事务,形成政出多门 ,互相扯皮,就像现在的中央政府。同时由于中央当权者私心, 为了更好监察地方,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设观风俗使,唐玄宗时又分为十五道,设采访处置使。最后这些临时机构演化成州上一级的行政机构,逐步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本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结果极大削弱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这正是君主便其利,百僚贪其权,宦官窥其隙,终对原体制造成极大冲击和破坏,直至整个体制崩溃。 其次是预算体制简化。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的户部尚书李林甫认为预算一年一造,劳民伤财,于是将收入各项,编成书籍,称为长行旨符,颁之州县,凭以征收。长行旨符就是将稳定的项目编入长行旨符,不必每年更动;其他不稳定的项目,随时补充,这样预算对支出的制约就弱化甚至消失了(以前的两税三分调拨制度是在预算严格规划下,地方支出必须申报到度支、金部,并无自由支配权。后期的两税三分制下,“除上供外,留后、留州任于额内方园给用。”《全唐文 · 加尊号赦文》)),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就大行其道,中央财政迅速枯竭,下面的钱收不上来,中央统治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安史之乱后,财政预算和审计系统也就不存在了。 其三税赋负担不断加重。在租庸调外,先有户税地税的征收,开元元年(713)开始征盐税,开元十五年(727)开始征矿税,至德二年(757)开始征关市税,广德二年(764),开始征酒税,建中四年(783)开始征茶税,青苗钱,房屋税……各种税相继开征(于现在情况类似)。专供义仓的税收演化成国家正式的地税。这时的义仓已经成为地方官员贪污腐败之源:遇到灾荒年份,地方官将粮食贷给富豪,让他们囤积居奇,高利贷给贫民。这是普遍现象,因为皇帝一再下圣旨禁止这样的行为。(《册府元龟》卷502)唐代有顺口溜:“义仓义仓,仓在官府,义在何方,卖儿卖女,也得交粮。赈济未见,人已死亡。” 最后的结果是: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民膏日已瘠,民力日逾弊。”赈贷等下放地方,由地方财政负责(类似现在社会福利养老之类政策中央请客地方买单政策)。 均田制也同时瓦解,税收急剧减少。民不聊生,中央凝聚力下降,被推翻也就是时间问题。 再说说政治问题。 开元元年( 713年),玄宗发动政变清除太平公主,获得政权,开始开元之治时代 ,先起用 姚崇 、 宋璟 为相,其后又用 张嘉贞 、 张说 、 李元纮 、杜逻、 韩休 、 张九龄 为相, 励精图治, 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开创了“开元盛世”。 当时在政治上实行科举制度和中央集权官制制度。科举制度既有利于人才选拔,又有利于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官制制度是指郡县僚属(副职)不再由主官(正职)自己选配。“大小之官悉由吏部”,所有的官员都由中央任命。 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发展农业;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开元盛世,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经济繁荣,财政充裕。但是土地兼并加速,“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但是善始难终, 承平日久,国家无事, 唐玄宗 开元后期耽于声色、失去进取心,任用 李林甫 、 杨国忠 , 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奸相当道、弱干强枝,土地兼并和上层骄奢淫逸在唐玄宗主政时相继出现。 但是最要命的还是藩镇割据。 本来按照唐朝的制度,派出驻守边关的将领隔几年就调动一次,如果战功卓著皇帝会把他上调中央担任宰相级的官职,这就是所谓的“出将入相”。出将入相名义上是升职,实际上是剥夺兵权,防止尾大不掉。古代皇帝历来是防内乱甚于防外患。 李林甫担心军人宰相不容易受他摆布,影响他的权势,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出将入相”, 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 李林甫向玄宗建议边防军本地化,利用边疆善骑射的少数民族驻守边疆,使内地农民免去戍边的兵役和劳役之苦,安心生产。由此,番将番兵逐渐取代汉将汉兵把守唐朝的边疆,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胡人将领成为手握重兵的边疆大将。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役,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所以由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不得不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 玄宗晚年,节度使的权力已经太大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不但控制地方军事和政治,也在经济上形成自收自支的独立王国,而且死后由儿子或部将接替,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地方割据已经形成(例如安禄山赐爵东平郡王,兼河东节度使(今山西),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升任平卢节度使(今河北),又兼范阳节度使(今北京))。而与此同时,中央武备却日益空虚。例如天宝元年,边镇节度使增至10个,拥兵49万,仅安禄山掌握的兵力就达18万之多,而朝廷辖统的部队总共才有12万人。唐朝瓦解只需要一根火柴: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 公元 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并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 唐玄宗听了监军 宦官 的诬告,以 “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例如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唐宪宗初年宰相 李吉甫 上《元和国计簿》中,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造成税户比 天宝 年间减少四分之三。 安史叛军内部矛盾重重。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但是士气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的力量进一步被大大削弱了,普遍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是因为参与平叛的各位将领,都被唐朝政府授以节度使职务,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而朝廷没有力量消灭他们,就只能安抚他们(唐代宗就任命安史降将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并赐名李宝臣;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而且对藩镇统治下的人民,“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物力为之损屈”,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唐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唐玄宗,善始不能克终,刚猛而不柔顺,过中而不谨慎。
27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渐卦:循序渐进 by wxmang
热度 4 燕庐敕 2012-12-14 20:18
渐卦:循序渐进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艮山 上巽风 -风山渐卦) 渐,女归吉,利贞。 大意: 渐卦象征渐进之意。就像古代女子出嫁须待男方六礼毕备,渐进以施,才能成其礼,而后能正夫妇之道。女子出嫁以渐进为正道,天下事也都是渐进为理,循序渐进才可行。所以做事情利于守贞正(贞正就是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渐,指事物缓慢移动。归,女子以夫家为家,所以女子出嫁是归)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艮是止,但是事物不能总是终止不动,所以有渐卦。 渐进就是缓进,循序渐进,不越次序,因而缓慢。渐卦的主旨就是要阐明事物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渐卦卦辞借用女子出嫁来说明循序渐逬的规律:古代女子以夫为家,出嫁称之女归,出嫁要行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出嫁必须严格按照这六个步骤,缺一不可。女子出嫁遵循了这六礼,这桩婚姻就是正常合理的,如果女子不按这个程序完婚,那就是不正常的,就是私奔,私奔是不会获得吉祥的。没有哪户人家嫁女是不求吉祥的。 事物如同女子出嫁那样,都是循序渐进的,不能随便逾越中间任何一个步骤。 “利贞”是指女子出嫁须守持正道,保持廉耻之道,贞正合礼才是有利的。渐卦取女归之象,而女归本身就是贞正合礼的,所以女子出嫁之事必然可以获得吉祥。 从卦象看,渐卦下卦艮止,上卦巽顺,巽卦在上,是长女在外(巽卦象是长女),下乘艮止,而不能立即上前之象,所以待男而行,六礼必备,才能渐进。 咸卦是男感女为,咸卦是男主动,所以说娶女;渐卦是女循序渐进以为正道,渐卦是女主动,所以说女归。 儒家认为:君子处穷贱,也不可邀君求宠,急于求进;处下位,也不可谄谀佞媚,以希高位。必须循序渐进,而不奢望一飞冲天,否则必凶。拔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反害之。所以士进身开始就不可不正,臣进于朝,人进于事,必须循序渐进,否则违反游戏规则,凶咎随之。孟子说“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如钻穴隙之类也,女之归,士之仕,其义一也。”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大意: 《彖传》说:天下万物的演进变化和执行,都必须如嫁女一样的循序渐进,只有遵守基本规则,才会吉祥。 以九五爻而言,由渐进而居尊位,这是循序渐进的功劳。而六二,九三,六四,九五诸爻均居得正位,所以能层层守正,所以本心不乱,可以循序渐进做事,所以可以端正民心,安定邦国。 九五爻居位阳刚中正,所以有中正之德,下应六二,刚柔互济,所以能以渐进为功。而渐卦是下卦艮止,上卦巽逊,是静止而谦逊之象,所以能够循序渐进,而且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传统解释: 《彖传》是逐句解释卦辞,推阐卦义的。 “渐之进也,女归吉也”用女子出嫁循六礼而获吉之象,比喻事物都有循序渐进之理。 “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是指渐卦六二、九三、六四、九五这四爻都得位,所以安邦定国、建功立业的条件具备,可以正邦国。其中九五不但得位,而且得中,正是完成渐进之功、大有作为之时。而九五的得位,是循序渐进价的结果。由于六二也得中,为避免被人错误理解为六二,所以《彖传》后几句特别加以说明,强调是“刚得中”而不是“柔得中”。九五以阳刚中正居尊位,得天下之大位,行天下之中道,可主天下之进,使无不出于正。“往有功”是指九五是循序渐进而得贵位。而且六二,九三、六四,九五阴阳各得正位,所以渐进之时,进而有功。“进以正”是指六二相应九五,是身得正,以正道而进,可以正邦国至于天下,凡进于事、进于德、进于位,莫不皆当以正也。进得位,进以正,这就是说九五能够“利贞”。 “止而巽,动不穷也”是从上下卦位来说明渐进之象。渐卦艮为下、巽为上,下艮为山,为止,止则凝滞不躁;上巽为风,为木,巽则欲动不急,谦逊和顺。在下的不动,在上的缓动,这正是渐进的象。只要能够具备此种守静不躁而又谦逊和顺的美德,自然是“动不穷也”,行动起来永远也不会走入困窘之境。 儒家认为,人要上进,如果仅仅基于利欲熏心,则必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躁而不渐,所以必然会陷入进退两难困穷之境。 渐卦的进是有别于晋卦与升卦之进的,渐卦之进未必皆吉,必须循序渐进才吉。 黄寿祺先生说:见卦之谓“渐之进”,立足于“渐”字。晋卦之称“晋,进也”,主于进长之义,两者意旨不同。故毛璞曰:“易未有一义而明二卦者。晋,进也。渐,亦进也。何也?渐非进,以渐而进耳。”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大意: 《象传》说:渐卦下卦是艮,是山,上卦是巽,是木,是山上有木之象。木在山上,可以逐渐长高,这就是渐的象。 君子观察渐卦木在山上,逐渐长高之象,感悟到要修养贤德,改善风俗,必须是经年累月,逐渐积聚而成。(居,积。善,动词,改善) 传统解释: 渐卦下卦为艮,为山,上卦为巽,为木,所以《象传》说“山上有木”。 升卦是“地中生木”,地中生木是始生之木,幼苗破土而出,按照自然规律,必然要生长增高,日新月异,其生长变化人人都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象征上升。“山上有木”是高大之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虽然它实际上每日每时也仍在生长,但人们却难以觉察,感到生长缓慢,所以象征渐进。从人事上看,尽管升卦也要积小以至髙大,但毕竟处在无所阻碍的时位,强调的是“顺势向升”,而渐卦则是有所等待而进,如女子出嫁要循礼渐进,强调的是“循序渐进”。 君子观渐之象,认识到自身品德的修养和社会风俗的改善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象传》说“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强调一是要修己,一是要化俗,这两件事情都不能设想一朝一夕即见成效,而要靠累积渐进。 所以贤德以谦恭自抑则积,风俗以温文尔雅改善。德以渐而成,俗以渐而化,移风易俗,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儒家认为政治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移风易俗,因为国泰民安依赖于良好风俗和世人道德水平)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大意: 初六阴居阳位,柔弱卑下,上无应援,处于渐进之初,就像大雁渐进于水边,位处低下,又未得食宿安宁。也如小民百姓,易受言语中伤而有危厉。但是初六有不急不躁之象,能渐进勿躁,所以无咎。(鸿,大雁。干,音岸,同“岸”,水涯。小子,指庶民百姓。有言,受言语中伤)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为庶民,易受言语中伤、凌辱而有危厉,但是初六不会急功近利,能渐进勿躁,所以无咎。 传统解释: 渐卦卦辞取女子出嫁之象,而爻辞都取鸿雁渐飞之象。鸿就是大雁,大雁向来按次序飞往远方, 不可能一下飞出好远,是-个“渐”的过程,这就是渐进。 “鸿渐于干”的“干”是岸的意思,就是初六渐行到水边。初六位卑力弱,是阴柔软弱之才,不具备一飞冲天展翅万里的条件,又处于渐卦之始,只能渐到水边,但没有入水,处于没有安定环境或处境状态(大雁是水禽,入水才能有食宿),但是初六能力太弱不能深迸。 “小子”是指普通百姓,易于因为蒙受言语中伤而出现危险或困难,这里是比喻初六就是位卑力弱的小老百姓,哪怕语言中伤都能带来危险,形容初六处境困难且脆弱。 爻辞这里其实是在告诫初六不必去在意人们这些谗言恶语,关键要认真地审时度势,渐进不燥,只要进身以正,不违礼义,自然就可以获得最后的成功,言语相伤什么后果也不会有,只要不在意。而初六只能这样做,因为以阴柔之才,身处其下,要想上进,绝对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如果初六用刚急进,就会欲速而不达,甚至还会招致咎害。 黄寿祺先生说:渐卦卦辞拟取“女归”为象,而六爻则取“鸿”为喻,其义理上有何关联?李鼎祚曰:“鸿,随阳鸟,喻女从夫;卦明渐义,而爻皆称鸿焉”。何楷曰:“六爻皆取鸿象,往来有时,先后有序,于渐之义为切;而婚礼用雁,取不再偶义,又于女归之义为切也,故爻皆取鸿象。”故“女归”“鸿飞”之象虽不同,其于渐进之义则完全一致。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大意: 六二阴柔中正,上应九五,就像大雁飞栖于磐石之上,呼众相聚,和乐相处,安然得食,所以获吉祥。(磐,安稳山石。衎衎,音看看,和乐貌)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居位中正,近承九三,远应九五,遇合以道,就像臣事君而得禄养,居得其所,食得其宜,像大雁呼众相聚,和乐相处,安然得食,但是六二不是尸位素餐,空饱饮食混饭吃的,是靠功绩获得的。 传统解释: 六二柔顺中正,循序渐进,以中正之德,上应九五中正之君,进而平安,有渐远于水,进于磐石而益安之象,所以吉。 初六只是“鸿渐于干”,六二更进一步,已是“鸿渐于磐”,渐进于磐石之上,获得安稳之所,这是比喻六二本无禄养,进而得之,当然欢乐。这样六二的地位的巩固已如磐石之安,有吃有喝,欢乐相畅,自然吉祥如意。不过,六二并不是无功受禄,“不素饱也”就是不白吃饭,这就说明六二依靠自己的升进之功获得如此荣禄的。 六二为阴柔居中之臣,谦恭自抑,忠心不二,上应九五阳刚之君,以阴辅阳,克尽臣道,治理得国家如磐石之安,以功受禄,当然不是白吃饭。孔子担心人们会误解爻义,特在《象传》中加以指明。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大意: 九三处于下卦艮(山)之上,刚健得位,有大雁渐飞栖于陆地平原之象,但是上无应,以致于失去刚柔互济的支持依靠,所以只能进而与六四相比,欲求阴阳投合而相得。但是六四乘刚,九三以阳承阴,二者不合之至,必然相冲,以致有夫出征而不复返乡,妇怀孕而无颜生子之难,所以有凶灾。所以告诫九三慎用其刚,以刚御寇,不可强进,则凶灾可避。(陆,高平之地。水鸟渐陆则失其所依。夫征不复,妇孕不育,比喻三四相比,以阳承阴,不合之至。夫,指九三。妇,指六四)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亲比于以阴乘凌的六四(阴乘凌于阳是不好征兆,比喻次序颠倒,人伦混乱),而远离于初六、六二这些顺从九三所匹配之同类,所以九三就像岀征的丈夫不复返乡,因为离开同类。六四有违夫妇相亲之道,导致怀孕而无颜生子。而告诫九三应慎用其刚,以刚御寇,则在告诫其不可刚亢躁进,应当与其同类和顺相保。(丑,类,指初六、六二两阴) 传统解释: 渐卦六爻中,唯有九三言凶。陆是平原,九三在下卦艮之上,是进至于陆之象。九三以刚阳之质居于阳位,是阳刚上进者,过于刚猛激进,又处渐进之时,于是刚亢躁进,失渐之正,一失到底,不知回头是岸。但是九三上无应援,所以应当安处平地,守正以俟时,才能得渐之道。 但是六四阴柔在上而密比,为九三所悦,九三阳刚在下而相亲,为六四所从,而九三与六四不成阴阳相应的近邻关系,六四乘凌九三,是不正常的人伦颠倒关系,而却相比无间,互相投合,而远离顺从追随的初六,六二这些可以互相帮助的伙伴,所以会有“夫征不复,妇孕不育”的凶象,也即丈夫被征招一去不回,乐于邪配,妇失贞,非夫而孕,不能生育,故不育也。这是比喻见利忘义,贪进忘旧。 《易经》体系中,震卦是长子,巽是长女,所以长子长女相随(长子在上,长女在下,男主外女主内,上震下巽)就是就雷风相与,是恒卦;艮卦是少男,兑卦是少女,少男少女相随就是山泽通气,是咸卦;这两卦都是夫妇之象,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渐卦中爻九三、六四互坎离(也即九三,六四,九五形成坎卦;六二,九三,六四形成离卦),坎卦是中男,离卦是中女,亦是夫妇之象,但男在下,女在上,但是坎离是水火之象,而且水在上,火在下,必然变易冲突,所以如果九三不能守住自己,妄动失位,则有不复、不孕之象,这不是正常夫妇之道。 《象传》“夫征不复,离群丑也”是指九三叛离了自己的同类,投身邪配,成为独夫。 “妇孕不育,失其道也”是指夫妇相亲之道,只有合礼义才得孕育子嗣,但九三却与六四露水苟合,私情相悦,以至虽孕而不育,必凶无疑。 这里的爻辞是要守正自持的人要以九三为戒。 不过九三是阳刚得正之爻,如果能够谨慎运用其刚其强,渐进不亢,不为淫邪所动,这样则有利于以其刚强来防御强寇(一切非理而至的行为都是寇)。如此,就可以避免那种“夫征不复,妇孕不育”之凶,所以爻辞特意从正面告勉说“利御寇”。 “顺相保”是指九三如果能够谨慎自守,与初六,六二刚柔互济,互相帮助,就会使强寇无所乘,不但御止其恶,自守以正,所以说是相顺相保(与其同类和顺相保)。这是比喻异体和好,顺而相保,物莫能间,所以“利御寇”。 黄寿祺先生说:九三居位虽正,然过刚不中,躁进必失,故爻辞以凶设戒,并谓若能取柔济刚,守渐有道,必可化凶为吉。故李光地曰:九三惟能谨慎自守,使寇无所乘,则可以救其过刚之失而利。”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大意: 六四阴柔得正,上承阳刚九五,渐进不躁,就像大雁飞上树梢,虽然违反常理(大雁是水禽,无法抓牢树枝,所以栖息于树上是反常的),但是因为九五照应,能够暂时栖止于平柯之上,所以获无咎。(桷,音掘,树木枝间之平柯)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柔顺得位,居上卦巽之初,个性温顺,态度谦逊,上承九五、上九二阳,受到刚柔互济照料,能渐进不躁。就像大雁飞上树梢,暂时栖止于平柯之上。 传统解释: 大雁是水居之鸟,脚趾是连着的,不能握枝,无法栖居于树上,现在六四“鸿渐于木”,到了不该到的地方,处境当然险恶。也即六四以阴柔乘凌九三阳刚之上,上面又没有援应,就像大雁上树,摇摇欲坠,所处非安稳之地,居于不当居之处,所以爻辞以大雁栖居髙木之上为喻,说明他身处危境。 “或得其桷,顺以巽也”是指六四居位柔正,以阴居阴,处得其位,又处上卦巽之下,柔顺谦逊,有柔顾之德而又能渐进不躁,谦逊待人,又上承九五上九之阳,能够刚柔互济,所以虽处险恶之境,也可转危为安,宛如大雁栖于高木,如果能够获得一根横平之柯,自然也就居位稳当,平安无事。 所以六四能够转危为安,是因为他以阴居阴,又处于上卦巽卦之中,有巽顺之德,既善干行权,又处事灵活,所以才能逢凶化吉,变有咎而为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尊位,就像大雁飞栖于山陵之上。九五虽与六二相应,但是九三、六四阻隔,阴阳不能相配,就像有妻子多年不孕之象,然二五正应,终将会合,非外物所能阻扰,所以获吉祥。(陵,山陵,艮上为陵。妇,指相应的六二。三岁,比喻多年)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与六二相应,虽中有九三、六四阻隔,但终将会合,非外物所能阻扰,最终获吉祥,所以九五最终能遂其与六二阴阳应合的愿望。 传统解释: 九五取象于“鸿渐于陵”,陵是高岗,这是大雁所能栖息的最高处了,象征君王之位,所以这也是渐进的最高境界。九五以阳居阳,而且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这也是渐进所要具备的最好条件。 九五与六二之间是阴阳正应,六二好像一时未得九五之合,因此六二竞然多年未能怀孕,这是因为九五与六二之间还隔着九三和六四(三比二、四比五,都是隔其相应),九五是经过长期的斗争,克服重重阻力,才达到与六二相合的目的,从而完成渐进之功,阴阳相合,最终吉祥。 《易经》系统中,爻的阴阳相应有一定之位。初与四应,二与五应,三与上应,就像一夫一妇的关系不可乱。 黄寿祺先生说:九五、六二两爻,有居中守正之象,因此并获吉占。华学泉曰:“二不轻进,五不轻任,相需之久,相信之深也。”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大意: 上九高居渐卦极位,但是却退居于无位之地,就像大雁飞越山陵,而退栖于山下的陆地平原。行其道而不计其功,高洁可法,其行为足以为世人表率,有如大雁羽毛,光洁亮丽,堪为仪饰,所以获吉祥。(陆,上九之陆即九三之陆,指上九退回山下的平原)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虽已去位,但是仪型犹在,可以立典范而善风俗,卓然不可乱,也即上六的行为足以为世人表率,就像大雁羽毛,光洁亮丽,堪为仪饰,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九三说“鸿渐于陆”、上九也是“鸿渐于陆”是因为上九与九三都与处卦上(上九处上卦之上,九上处下卦之上)。也即上九从山巅最高位回到平原,是渐进的过程,到此已是登峰造极,从绚烂归于平淡,形容进取高洁,不累于位。 上九处巽卦之上,以阳居阴,为人谦卑柔顺,而且失其正位,这使得上九更不愿高高在,而欲超然于进退之外,听以爻辞才说“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是指上九德行可为风范(也即上九超然物外,志存高洁的风范),羽是德行的比喻说法,仪指的是风范。 《象传》说“志不可乱也”是赞扬上九头脑清醒、心境高洁、不贪恋禄位的志向。 尚秉和先生说:上九居无位之地,然年高德劭,足以为人表率,其志卓然不可乱,位虽穷而用无穷,所谓积渐大成,仪型万方,光照人寰也。 儒家认为:君子之进,自下而上,由微而着,跬步造次,莫不有序,无所不得其吉也。故上九虽居穷高,而可为仪法者,以其有序而不可乱也。所以六二居有用之位,有益于国家,非素饱者;上九居无位之地,亦足以为人表率,而非无用者;六二志不在温饱,上九志卓然不可乱。 小结: 渐卦核心思想就是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循序渐进道理。卦辞以女子出嫁比喻,说明循礼渐行可获吉祥,六爻以大雁渐飞比喻,由近渐远、由低渐高,与卦辞遥相呼应。 渐卦六爻还特别强调以阴阳相合为佳,所以初六无应,有“小子厉”;六二应于九五,所以稳如千年磐石,且对国家有用,能够正邦国;九三失应,一派叛离失贞之象;六四虽无应,但或许能上承九五之阳而得一可居枝柯;九五历经险阻,终于与六二相合,获得吉祥;上九失位,但是居于谦恭的极处,以阳居阴,谦逊柔顺,获得超然于进退之外的贤良操守,堪为人效法。 其中最特殊的是九五,由于九三与六四的阻碍,使他暂时不能遇合六二,但是九五这样的刚猛之人以自己柔顺中正的高贵品德,从容待时,不急于进,不急于求成,耐心待时,最终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吉祥,这是“渐”义的充分的体现。 二、牵强附会--拔苗助长的顾雏军 顾雏军, 1959年生于 江苏 扬州,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77级本科毕业,1984年天津大学动力工程系硕士毕业,前 天津大学 老师,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据顾雏军自己介绍,1988年他在美国的 《能源》 上发表了论文《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卡诺循环理论,被国际工程热物理学界命名为“顾氏循环理论”,以此理论发明了格林柯尔无氟制冷剂。但学术界认定顾氏循环不成立,顾雏军是在“哗众取宠、糊弄外行”。他的研究生导师吕灿仁直接指出:“顾氏循环是骗人的,只是只是劳伦兹循环的重述”。但顾雏军对批驳者提出了“侵害名誉权”的指控。 顾雏军曾任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 董事长 、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1989年下海经商(在惠州用自己专利顾式制冷剂技术生产小康空调,据说盈利1亿元,后来被惠州技术监督局认定质量不过关而停产,远走美国);1990年在英国成立首家顾式制冷剂分销公司;1993年业务拓展至美国;1995年成立格林柯尔中国有限公司(在天津建立制冷剂厂);1998年在 北京 和深圳成立格林柯尔工程公司;1999年在 湖北 和海南成立工程公司;2000年7月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 氟利昂制冷剂 的生产厂商之一(融资5.5亿港币。上市后顾雏军套现3亿多,又分红1亿,这就是收购科龙5.6亿资金来源);2001年底,顾雏军控股科龙电器(前身是华宝空调,被容声冰箱收购后改命科龙);2003年5月,收购了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然后连续收购吉诺尔、上菱电器、阿里斯顿、中山威力等非上市企业,占中国冰箱制造业25%的产能;2003年11月,顾雏军收购亚星客车60.67%的股份;2004年4月,收购襄轴股份29.84%的股份,收购了法国汽车配件商Tomkins,又收购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 显然这是一种拔苗助长,因为收购速度如此之快,根本来不及消化战果,结果蛋白质就会成为毒药。 所以顾雏军是中国商场上拔苗助长的典型例子,老梦想蛇吞象,结果被大象把肚子撑破了。 2005年9月顾雏军正式被捕,2008年因 虚报注册资本罪 、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被判被判12年执行10年,并处罚款680万元。(虚报注册资本最高量刑为有期徒刑五年;提供虚假会计报告最高量刑为有期徒刑三年;挪用公司资金最高量刑为有期徒刑十年;侵占公司财物最高量刑为有期徒刑五年) 2005年7月29日下午,顾雏军在北京首都机场被抓(据说是当时任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局长郑少东安排人抓的,不过郑少东后来东窗事发,因为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案件查处等方面谋取利益,索取、收受他人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826万余元 , 被判死缓,在狱中企图自杀。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 随后一年多时间里,包括香港格林柯尔在内的“格林柯尔系”冰消瓦解( 2007年4月被香港创业板上市委员会注销上市地位;天津格林柯尔也于2007年4月被法院将其位于天津经济开发区的7万多平方米主厂房以5600万元价格拍卖);尚未完成收购的襄轴宣布解除股权转让合同;亚星汽车和美菱电器分别被当地政府以诉讼和回购等方式收回股权;海信收购科龙电器。 实际上顾雏军早就已经知道,退出科龙是唯一的结局。不过他以为自己愿意出让科龙股权就算是跟 XX“摆平”了此事。 检方认为的犯罪理由是: 1、虚假注资:2001年11月,顾雏军为收购科龙电器法人股,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2亿元的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顾雏军无形资产出资占注册资本总额的75%,而当时公司法规定无形资产出资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2002年4月,顾雏军通过来回转账的方式制造了 天津 格林柯尔向顺德格林柯尔投资6.6亿元的假象,并提交虚假资料通过 会计师事务所 的验资。(这是目前中国企业界较为普遍的现象,一般也能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2、做假账:2000年和2001年,科龙电器连续两年亏损,被证交所戴上“ST”的帽子。为防止科龙电器在2002年继续亏损而退市,2002年至2004年间,顾雏军加大2001年的亏损额、压货销售、本年费用延后入账、作假废料销售等方式虚增利润,科龙电器2002年、2003年公布的 虚假财务报告 显示,其利润分别达1亿余元、2亿余元。   3、挪用资金:2003年,顾雏军为收购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的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筹集8亿元的现金出资,以 江西 科龙、江西格林柯尔为操作平台,调拨8亿元资金经天津格林柯尔转入扬州格林柯尔。2005年3至4月间,在未经扬州亚星客车董事会同意的情况下,要求扬州机电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将应付给亚星客车的股权转让款及部分投资分红款共6300万元支付到扬州格林柯尔的账户。 但是抓捕顾雏军不是上述罪名,而是侵吞国有资产和证券违法,所以法院也一直无法解释是否有人陷害的原因。所以从被捕到判决,顾雏军始终不承认自己犯了起诉书中的任何一条罪名,并一次又一次地对外声称自己是被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阴谋陷害,并且在庭审期间以绝食相逼,要求法庭向媒体公开庭审内容及自己的举报材料(顾雏军认为自己被“陷害”的理由并不存在于公诉方的起诉范围之内,而是早在 2004年底由广东省证券监管局出具的一份询问函,调查科龙电器是否从广东发展银行开出一份2.76亿美元的担保函。并因此引起多家银行对科龙收缩信贷,以及中国证监会于2007年5月10日对科龙正式立案调查等一系列事件。而子虚乌有的2.76亿美元担保,正是“利益集团”为了让科龙资金链断裂的手段)。 顾雏军举报材料中也提到格林柯尔进入科龙以后,上交政府的税收从 2001年的2.1亿元持续增加,从2002年的3.5亿元、2003年的4.5亿元增至2004年的5.6亿元(2004年科龙电器亏损6000余万)是被迫的(收购科龙,地方政府要求由格林柯尔承担政府担保的巨额债务,同时保证科龙电器的税收增长,收购科龙是因为顺德政府要套现退出)。 其律师认为 : “挪用资金”一项罪名判处的刑期为 8年,但是证据相当牵强,法律也不清楚,而且现行体制和法律下,将上市公司资金转入其他公司也是法人行为,并没有流到自然人手中,就够不上挪用资金罪,是民事行为; 在“虚报注册资本”罪名下,顾雏军以个人专利使用权评估为 9亿元,但是在当时无形资产出资突破25%是有依据的,工商部门也是认可的。而且无形资产出资,涉及到知识产权评估、企业注册资本管理等一系列尚存争议或处于变动之中的法律规定。而且实际上政府是是允许企业“先上车,后买票”; 在“违规批露、不批露重要信息”罪的调查过程中,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对家电行业通行的“压货”没有清晰的会计处理准则,因此对于“常规”和“非常规”压货难以区分,商家包销等方式很正常,不存在签假合同虚构利润,即使签了合同后全部退货,也是合法有效的正常市场行为,亦难以分辨其是否构成“虚假销售”; 实际上上述问题都涉及到现存法律和市场制度中的大量“规则边界”问题。政治对头,就是改革先锋,政治不对头,就是罪犯。 “虚报注册资本”的判决显示,尽管地方政府“配合”了顾雏军在企业注册过程中的违规操作,但是对于这种行政干预,法庭判决并不予以司法支持 . 而在全案的审理过程中,公诉机关所提供的 22个司法会计鉴定报告,由于违反法定程序,被法庭认定全部无效(指证顾雏军有罪的只有22个有顾雏军签字的书证,但是明显是找了一个顾雏军的一个签字和一张汇款批准单放在一起复印合成的伪证。其伪造之处十分明显。顾雏军庭审时,向法官指出了这22份书证的签字全部都是伪造的。法官转过来问公诉人怎么回答,公诉人回答说,我们也没有说这就是顾雏军的签字,我们只是提供这个证据给法官看看而已,法官既不追究这些伪证的来源,更不追究制造这些伪证的人的法律责任,就这样过去了。甚至22份司法会议报告的鉴定人都没有司法会计资格证书,在被告律师要求公诉人出示鉴定人的司法鉴定会计鉴定资格证时,说没有。结果法官终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在一审判决书中宣判这22份司法会计鉴定报告全部无效)。 而在公诉方起诉的四项罪名中,预期量刑最重的“职务侵占罪”,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被法庭不予认定。 所以很说明问题。 据说当广东省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到广东佛山南海区看守所要顾雏军签字转让科龙电器的股权时,顾雏军要求先办理取保候审之后再签科龙股权转让协议,顾说,他可以坐在南海看守所大门的台阶上签这个转让协议,广东省要求先签股权转让协议,再办取保候审的手续,双方不肯让步。两个多星期后有一天,全国工商联黄孟复主席派全国工商联执行副主席谢伯阳来南海看守所会见顾雏军,带来口信,“要相信政府,不要用科龙电器的股权转让要挟取保候审,让顾雏军显示一下我们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风度。” 当场,顾雏军就把科龙股权转让协议所需的十六个签字都签完了,并且当场手写一封辞去科龙电器董事长的辞职信。 自顾雏军签了科龙股权转让协议之后,全国工商联法律部的人每半个月就像有关部门申请一次顾雏军及其同事的取保候审,都失败了。当顾雏军的律师李贵方在北京得知顾雏军在科龙股权转让协议上签字后,叹了一口气,说了三个字“他完了”。 当然顾雏军倒霉实际上还是咎由自取,过于着急,过于急功近利。当时在电视台的豪言壮语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买下来”。   顾雏军其实运作体系并不复杂,他通过其个人全资公司 Greencool Capital Limited(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非上市公司)控制三大产业:制冷剂,冰箱和客车。制冷剂产业包括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冰箱产业包括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下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客车产业包括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的扬州亚星客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收购主要采取杠杆收购(负债收购)。从报表看收购科龙,收购美菱,收购亚星,收购襄轴,投资南昌工业园,投资安徽格林柯尔,顾雏军整个花掉了 41亿人民币左右。但是南昌工业园投资3.6亿美元并未实际投入,所以实际使用资金只有9亿多人民币。 顾雏军收购对象都是经营困难,且政府准备退出套现的企业,科龙、美菱、亚星、襄轴无不如此。 例如科龙电器 2000年年报显示其亏损已达6.78亿元,顺德市容桂镇政府准备套现脱身,2001中期报表显示,科龙销售收入和利润继续下跌,与2000年同期相比销售收入下跌9。8%,纯利急降85%,每股盈利0。02元。中报发布当日,该公司在香港股价下跌12%。 再例如美菱电器 2001年,美菱电器亏损3亿多元,业绩一路下滑。 再例如亚星客车业绩从 1999年一路下滑,直至2003年被收购前每股收益跌至-0.78元,息税前利润为-1.4亿。2003年一季,亚星客车合并报表显示,主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38.69%和43。95%。 再例如ST襄轴从 1999年开始业绩也一路下滑,每股收益和息税前利润都为负值。    顾雏军在收购过程中一般都要承担原来控股股东债务,替人家买单。 例如在收购科龙电器时,顾雏军向政府表示,如果让他收购,容声集团欠科龙的钱就可以不用还了(当时容声集团欠上市公司 12。6亿元的债务),容声集团可以其拥有的“科龙、容声、容升”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的转让价款64400万元,以及土地发展中心拥有的399614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款中的人民币21339。71万元用于代容声集团归还容声集团欠科龙公司的欠款,科龙电器同意免去容声集团的资金占用费5043。66万元。 收购美菱电器也是如此,美菱电器以其 42725.09万元的应收款、集团公司对股份公司10110.53万元的债务、洗衣机公司对股份公司30918.49万元的债务受让集团公司拥有的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934984。67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及洗衣机公司房产和附属设备。 当然顾雏军并不傻,不会当雷锋。他给原来大股东(一般是政府或政府下面的国企)收拾烂摊子,抹平债务,堵塞漏洞,当然是有交换的。就是帮助他想办法做业绩来消化收购成本,羊毛出在狗身上,让股民买单。 而做业绩,当然是必须做假账的,一般是大幅拉高收购当年费用,形成巨亏,为将来报出利好财务报表留出腾挪空间。 例如科龙电器 2001底针对容声集团对上市公司的8.6亿元的欠款,出于稳健性原则,ST科龙按20%的比例提取了应收账款准备金1.72亿元,一次亏够,同时,股市做出负面回应,股价应声下跌。然后净利润由2002年10127.70万元增至2003年的20218.02万元,每股收益是0.2025元,股价回升,效果明显(根据科龙2002年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在2002年,科龙公司坏账准备转回约0.5亿元,存货减值准备转回约2.12亿元,冲回广告费7900万元,维修费拨备相对2001年度减少计提约5000万元;合计约3.9亿。那么如果2001年没有这些坏账准备,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和广告费用、维修费用照常提取,科龙2002年还是亏损)。 再例如美菱电器 2003年报亏1.95亿(第一次亏损),管理费用及经营费用迅猛上升(2002年末期,公司管理费用是0.49亿元,2003年达到1.56亿元;经营费用也由2002年的1.86亿上升至2003年的2.23亿元),股市随即下跌。然后第二年盈利,股价回升。(其实仔细分析报表,与科龙情况一样,都是做账做出来的) 再例如亚星客车 2003年12月15日公告亏损1.48亿(2002年的盈利是2229.65万元,业绩首次报亏)。每股亏损0.78元。管理费用由2002年0.42亿元上升至2003年的1.02亿元,翻了一番。经营费用2002年是3200万元,2003年则增至5260万元,股市随即下跌。然后第二年盈利,股价回升。(其实仔细分析报表,与科龙情况一样,都是做账做出来的) 而且顾雏军扩张的钱都是借鸡生蛋来的,利用了科龙电器的现金流而不只是其他。例如,科龙电器 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为61.7亿元,科龙的经销商都是先付款后提货,而在供货商科龙可以拿到30天到90天的账期。以60天的平均账期来计算,就有10亿元的现金一直留在科龙的账面上(61.7/360×60)。所以科龙是可能提供现金的。 中国证监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查出顾雏军涉嫌通过伪造身份、虚假注资、造假账、诈骗国家土地等八项犯罪手段,侵占、诈骗、挪用科龙资金总额高达 34.85亿元。而科龙聘请毕马威的调查结果显示,科龙与格林柯尔之间非正常的现金流达到75亿元,至少给科龙电器造成5.92亿元的损失。 顾雏军的悲剧其实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我买的都是坏公司,谁也不要的,我弄好了之后谁都想抢着要。”他不给,人家就要抢。 有人劝他不要这么强硬,应该多拉拉关系,他眼皮一翻,请他们吃饭?我把企业搞这么大,税收、就业增加这么多,应该他们请我吃饭!
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艮卦 by ----wxmang
热度 6 燕庐敕 2012-12-4 19:30
艮卦:适可而止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上下皆艮山 - 重山艮卦)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大意: 艮的象为山,有静止之意。施于人事,则多侧重于抑止人的邪欲之意。而抑止邪欲,要抓住要害而有办法。 “艮其背”是指抑止欲望要施行于看不到的地方,即不使人看到欲望而心生欲念,就像老子说的“不见可欲,则其心不乱”。 “不获其身”是指人形影相背,行于庭园之间,距离虽近,也是不见其人,比喻不见欲望本身,也即不使人心生欲念,所以无所咎害。 另外一种解释为:以人之身体为例,背为全身脉络会聚,五官百骸之主,能控制欲望止之于背,则全身的动静都可主宰,邪欲就不能在身上发生。庭是指心,能止欲望于心庭,则行为举止,自得约束,其人邪念不出,所以无所咎害。 总之都是要控制或抑止自己欲望和情感,当止则止。 传统解释: 艮卦是由两个三画卦的艮卦组成的重卦。三画卦的艮卦是一阳爻居于二阴爻之上,阳爻性动,阴爻性静,二阴在下静止不动,一阳已升至极位而止,虽然可动也不能动,下静而上止,艮就是止的意思。另外艮除止义之外还有山的卦象,这样艮又有安重坚实之意。 艮卦卦辞意思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君子能够自我控制,不使思想信马由缰,而保持内心的安定,这样冷静行事,当然没有咎害。 “艮其背,不获其身”是指人身以背最为止而不动,又是自身看不见的部位,所以止于背就是止于该止的地方,止其所当止。 “行其庭,不见其人”是指两个人行走于庭院,由于背对着背谁也看不见谁。 儒家认为看不到的东西,则自然静止(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背是自己是看不到的,所以是无见,所以静止,所以说“不获其身”。相背的两人虽近而不相见,所以“行其庭,不见其人”。这是比喻背虽至近,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这就是止之道,所以无咎。 人之所以内心蠢蠢欲动,不能安于止,是因为有情欲之累,而采取强制手段抑止一种东西而不管人的内心,那就是缘木求鱼,就不会成功,就会奸邪并兴,则凶。所以艮之道就是“艮其背”,即抑止一种东西于无形,让人看不见,使无欲以乱其心,就自然而止。 所以“艮其背”实际说的是人要止于心无外求,也就是自我控制的问题,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抑制自己不良的欲望,修正己心。 当止则止关键是掌握握止的最佳时间点,止其所当止,就能收到好的效果。止是自我安止,自我控制,不是靠外力来制止,外在的控制导致的止只是暂时的,只是强装出来的,只有内在的修养提高了,才能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纯正而淡泊,永远也不会遭受什么咎害。 序卦传说:震是动也,但物不可以总是动,总有停止之时,所以震卦下一卦是艮。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背),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大意: 《彖传》说:艮为静止之意,也即当止则坚决止,当行则坚持行,动静看审时度势的记过,这才是止的本意,并不是只是一味的停止。 依后天八卦,艮的方位是东北,在时间上是冬春之间,为一年之终,亦为一年之始,是所谓万物成终成始之时,天道运行极其刚健,所以人的行止要效法天道,动静不失其时,则其前途光明。 彖辞“艮其止”就是“艮其背”之意;艮其背是止于其所当止,例如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交止于信,都是知止而得其所止,这里的止是坚持。 艮卦上下相对应之爻,都为同性相敌而不相亲,这就是卦辞所谓“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之意。 传统解释: 止是静止,但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行止各有其时,时止而止是止,时行而行也使止。所以 “动静不失其时”不仅指静止,也指行动。止于止是止,止于行也是止,有行才有止,有止才有行,止与行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彖传》说“时止则止,时行则 行”,坚持不懈地就是止于行的止。所以这里的“止”就是坚持,就是自我控制。但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事情必须停止,这时就要止于止,即抑止于停止。这里的 “止”也是坚持、自我控制。 所以止之道的要害是时间的把握,无论是行动还是抑止、都要符合时宜,顺势而为,该动则动,该 静则静,抑止为宜则止,行动为宜则行,则顺理而合义,例如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交止于信,就是止得其所,止而能止。不合乎时宜,就会 出问题。动静合理义,其前途就光明。 所以“时机”把握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成功需要审时度势的判断能力。把握住顺势而为的时机, 也就是把握抑止之道,这样艮止的道理就会被发扬光大而变得光辉灿烂。所以《彖传〉说“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也即不管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该行动,什 么时候要抑止,根据自己对时机的判断心中有底,就会感到前途光明。 卦辞是“艮其背”,《彖传》是“艮其止”,所以背就是比喻止,或者说背比喻止的最佳处所。因为背是人体中唯一止而不动而又是自身看不见的部位,这是最为理想的抑止之处,这就是《彖传》的“止其所止”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指艮卦上下两卦都是二阴在下,一阳在上,阴阳各止其所,安然不动,是相背不见之象。初六于六四,六二与六,九三与上九均两两互不相交应,不相应就是“敌应”。所以卦辞才说:“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从变卦看,震卦是得乾卦的初爻,是阳气方起之象,所以动;艮卦是得乾卦的上爻,阳气已终,所 以止(乾卦两个阳爻已经变为阴爻)。一般人认为动静是对立的,而不知动静也是统一的。因为天行无一息停,而有永恒;地运亦无一息停,而有无限,车轮之动有 不动的轴,水流千里也有不动的本。所以动静一体,动静如一,才是现实。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大意 :《象传》说:艮卦上下都是艮,有两山重叠之象,故称兼山。艮又有止象,所以兼山则大得艮止之功。 君子观察艮卦有两山重叠,镇止不动之象,感悟到内心之所思,应当当不逾越本分和职责。(位,指本分所守的职责)。 传统解释: “兼山”是指两山并立。艮卦上下艮均为山之象,如两山相重并立。在《易经》系统中,两雷两风两水两火两泽都有互相交应的可能,唯独两山对峙,不可能有任何呼应,谁都不作移就,各在各的位置上互不相涉,有抑止之象,象征“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所以说“兼山,艮”。 君子从两山各居其位、各止其所的象中,悟出行事要适得其位,所思所虑也要不越本位,思所当思,虑所当虑,所思所虑一旦越位,就会成为邪欲。 所以艮止也在提醒人要各安己分,各司其职,不越位,不渎职,官不侵职,在《周礼》中就说得很 清楚“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也即要守本分,这就是止。至于《大学》中说得更直接“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与信”,抑止要适当其位,思虑要切合时宜,不能超越本位,以免放纵。程颐说:“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 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 黄寿祺先生说:杨万里曰:“大哉止乎!有止而绝之者,有止而居之者,有止而约之者。艮其背, 所以绝人欲而全天理,此止而绝之者;时止时行,必止乎道,此止而居之者;思不出其位,各止其分,此止而约之者。”此说指出,艮为止之含义有三:一是抑止邪 恶;二是止于正道;三是止于本分。惟若合而观之,前一义实可统包后二义,即能抑止邪欲,则必能止于正道,止于本分。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大意: 初六居艮卦最下,有足趾之象,就像足趾将动之前停止,不使有失正道,故无咎害。但是初六阴柔失正,担心其能始而不能终,所以告诫应始终固守正道,才能长保无咎。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居位在下,能施止于足趾未动之先,说明其虽阴柔失正,却能不使有失正道之事发生。 传统解释: “艮其趾”是指止于其趾,脚趾处人体之下,人要行动则趾先动,而初六在尚未开始行动时就予以抑止,知不可为,则开始就不为之。止而不动,无意、无必,不逆诈,不亿、不信,可以无咎。 “止”不外乎两种情况,止于行(坚持前进)和止于止(坚决停止),也即应当做的事一开始就要 坚决去做,不应当做的事一开始就坚决不去做。只有这样,才不会招致什么咎害。所以抑止不正当的行为,一定要早,力争抑止在第一步中,把问题或遗憾扼杀在萌 芽状态。否则一旦行为已经产生,然后再去制止纠正,就会事倍功半,吃力也难以讨好。 初六以柔爻居刚位,以阴居阳,是不得正位,力弱位卑又急躁冲动,有悔。但是处于艮止时期,一开始就抑止了,是事情应当抑止而且又能抑止于始,没有动作,所以行为“未失正也”,所以无咎。 但是初六终究阴柔弱质而又有冲动特点,担心其抑止不能坚持不懈,恐其久而有失,所以爻辞才又勉励初六说“利永贞”,要始终守正,坚持不懈,不急不躁,才可以永保无咎。水久澄则泥沙下,心久空则嗜欲消,故利于永远正固。 黄寿祺先生说:初六之“无咎,利永贞”者,在于能止邪于未萌也。郭雍曰:“止于未动之先则易,止于既动之后则难,象言“未失正”者,乃止于未动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此初六所以无咎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大意: 六二阴柔中正,但上无应与,本应上承九三之阳,以拯救九三阳刚不中,危厉忧心之困。但处于艮止之时,六二阴柔力弱,阻止其上行,就像施止于小腿肚上,能行而不得行,不能进而拯救所欲追随的九三,承阳之志难遂,所以其心不快。(腓,小腿肚。随,指所欲追随之人,此指九三)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上承九三之阳,但不能拯救九三之困,原因是九三在上,阳性上行,而六二止于其腓而不得行,欲求九三退而相比,则有所不能。 传统解释: 人的下肢由股、腓、足组成,动止相随,随足而动,随足而止。六二在取象上是腓位,在艮止之时,随足而止(初六是艮其趾)。 六二虽然柔中得正,但处于下卦艮止得中位,在艮止之时,力弱不能上进,又与上卦六五不相应, 没有外力相助,所以六二寸步难行,就像小腿肚被止住了,这就是“艮其腓”。虽然上承九三,且在艮止之时,九三急躁冒进,需要刚柔互济的帮助以便摆脱困境, 但是力不从心,当行而不得行,想动却动不了,这使六二感到非常痛苦,所以其心中不快。这就是《象传》说的:“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而六二想要九三下来相应,接受帮助,九三急躁冒进,刚愎自用,不听,所以是“未退听也”(退听,就是指九三退而就六二。而九三阳性上行,不可能退听六二之拯)。 尚秉和先生说:腓之用在行,“艮其腓”是不行也,然阴以顺阳为天职,仍须随阳,既不可动,又须随阳,进退不能自主,故“其心不快”。听,从也。腓之用在动而前进,“不拯”是不动不前而退听也,然阳在上,义必随行,是又不能退听也。 黄寿祺先生说:六二柔中得位,上承九三,动无不正,却有被强止的情形。故孔颖达曰:“此乃施止不得其所者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大意: 九 三处上下卦之中,是人体中腰的象,“艮其限”就是被拦腰截止,是施止不得其所,有背脊断裂之象,其危厉有如烈火薰灼其心,致其心神不安,进退失据。(限, 界也。指人身上下体交界的腰部。列其夤,指其背脊断裂。列,通“裂”;夤,音银,里脊。厉薰心,指危厉如烈火薰灼其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施止不得其所,就像被拦腰截止,遭遇到危厉忧心之困,如烈火薰灼其心。 传统解释: 九三以刚居刚而不中,处于下卦艮之极,居位上下卦连接之处,以一阳而居卦中,所以象心。这时 艮止,是拦腰截断之象,所以说“艮其限”,在人身则如脊背断裂,使身体上下不相从属而分裂,血脉不通,水火不济,心薰不安,无以自主。这是不当止而止,结 果是或强制其心,或强御其气,皆反为害。心为血气之主,“艮其背”是心止其所,性定而百体从令;“艮其限”是非止其所,心妄而脉络不通,危历薰心。所以显 然是行止不宜,有危惧不安之虑。 九三由于刚居阳位,又无中正平和之德,急躁冒进,偏激偏执,有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能审时度势之象,属于不顾一切头撞南墙不回头的特点,所以必然是身败名裂。 从卦象看,九三以一阳而处四阴(初六,六二,六四,六五)之间,有分裂象;又处上下卦两山之间,也是分裂象。分裂则内外不能一致,心身失衡,动止失据。 动止失据必然君臣失调,妻离子散,朋友失义。 止道贵时,一件事情是坚持做还是坚持不做,必须依据时间的变化与地点的迁移而灵活掌握,进退有度,《礼记》说:“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所以时当为则为旨,时不当为则不为之。 黄寿祺先生说:九三阳刚得位,正宜慎行,却被止腰断脊。故孔颖达曰:“此亦明施止不得其所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大意: 六四居艮卦的上卦,是人身的上体,当艮之时,有艮其身之象。但六四阴柔得正,身不妄动,以礼自守,正是止得其所,可无咎害。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阴柔得正,身不妄动,能以礼自守,所以能自我静止其身,不为躁动,(躬,自身) 传统解释: 六四已经进入艮卦上卦,以阴居阴,位得其正,虽然没有中和之德,但是柔顺谦恭,不会急躁冒进,刚愎自用,所以在艮止之时,能够做到心静守安、抑止自己全身不燥动,当止则止。所以《象传》说“艮其身,止诸躬”。能够自止其身,反躬修己,当然没有咎害。 非礼勿动即是“止诸躬”,而且不但非礼不可妄动,即使事情本身合于礼,但是做事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亦是非礼。所以“止诸躬”是告诫警告之词。 从另外角度看,六四居大臣之位,本来职责是止天下之当止者,但是六四以阴柔而不遇刚强之君(六五也阴柔),所以不能止物,但是六四能够自止其身而止于正,所以也可无咎,明哲保身而已,如果是施政则有咎。 九三的问题是止于下体,不与上交,所以脊背断裂;六四则已入上体,不是上下不接,所以能静止其身,不为躁动。所以无咎。 .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大意: 六五以柔居尊,虽阴居阳位,但是有柔中之德,能够持中不偏,就像处于口辅之位,而能慎止其言语,能使言之合理稳当,所以无失言之悔。(辅,上牙床,此处指口。言有序,言之合理稳当)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虽阴居阳位,但是居位得中,能守中不偏,所以能慎止其口辅,而无失言之悔,所言皆合理稳当。 传统解释: 六五居君位,是艮卦之主,主天下之止者。但是六五阴柔之才,不足以当此重任。所以只能说说,而不能做什么(大概口才派都是这样的)。 六五以阴柔居阳位,居位不当,本该有悔;但六五得中,柔顺谦恭,刚柔互济,有中和之德,所以能够做到“艮其辅,以中正也”,恶言不出于口,悔恨也就消亡了。 止之于口,是指不妄说,不信口开河,并不是要求永远保持沉默。在言语之时,时当言则言,时当不言则不言,六五居于君王尊位,言不轻发,发必有序,这样就可以免使后悔的事情发生。如果君王言出无序,就会招致咎害,祸从口出。 儒家认为说话要合乎义理,合乎时宜,讲究先后缓急而中节不乱。 上九,敦艮,吉。 大意: 上九居艮卦之终,在兼山之上,以阳居阴,有敦厚之象。能以其敦厚之德,当止则止,而止得其所,故获吉祥。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以敦厚之德,当止则止,止得其所,能止之有恒,自始至终,不迁改其所行,所以获吉祥。 传统解释: 上九居于艮卦之极,抑止已到极点,按照《易经》的一般规律,物极必反,应该由止走向其反面。但从爻象看,上九以阳刚居阴位,刚柔互济,有自抑之象,所以有坚笃于止之象,所以爻辞说“敦艮”。(敦,笃实) 初六的抑止只是无咎,上九的抑止却可获吉,这就是“始止无咎,终止有吉”,这是《易经》系统 强调善始,但更强调善终的原则体现。一般说来,人之止,难于久终,所以一般是善始者多,善终者少。上九能敦厚于终,当然是止道的至善者,所以吉。所以《象 传〉说“敦艮之吉,以厚终也”。《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九三与上九是艮卦中仅有的两阳爻,九三抑止则“厉”,上九抑止为吉。这是因为上九与九三虽然 都居于二阴爻之上,伹是九三位当上下卦体交会之际,在时不当止的时候止,这就是时不当止而止,所以危险得很。而上九处全卦之终,时当抑止,上九抑止了,所 以获得吉祥。这就是时当止则止,适可而止。 小结: 艮卦是用人体各部分来取象的,六爻分别取象于人体各部位。通过不同角度揭示了抑止的不同情况。抑止的原则其实就是要适时 而止,适可而止,止其所当止。 艮卦的“止”并不是简单的停止,“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坚持干什么,坚持不干什么都是止,关键是要“动静不失其时”。所以需要审时度势能力。 初六止于趾动之前,六四自止其身,六五慎止于口,上九敦厚于终止,这都是说的适时而止。适时而止的另一面,则是当行则行,不能静止不变地看待止。所以六二当行而不能行,九三宜动而不能动,说的都是施止不当之义。 因此艮卦所说的止其实是一个启我控制能力,事当做则做,不当做则不做,做就要善始善终,不做就要义无反顾;话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讲,讲就要言之有物,简单明了,不当讲就要哑口无言,不要吞吞吐吐。 儒家认为要做到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言行,首要的是“思不出其位”,思想上要加强修养,经常反躬自省,使自己成为自己内心的主人,而不是被内心的欲望或情感奴役控制。 二、牵强附会--黄陈之争 要举一个不适可而止的例子,最好的还是国美的黄光裕与陈晓的纷争,在这场纠纷中,双方都过激了,适得其反。 2006年7月,永乐跟摩根士丹利对赌失败,国美以52.68亿港元股票+现金收购永乐,陈晓被国美收编,进入国美做职业经理人。2008年11月,由于涉嫌经济犯罪,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被拘。两个月后,即2009年1月,陈晓走马上任,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 这二人有明显的不同,例如黄光裕做事一贯霸道,赌博心态,只需有三成把握,便放手出击;而陈必须有十成把握,才肯动手。 陈晓与黄光裕产生冲突起源于黄光裕入狱。当时国美面临的局面是:主要的合作 银行 都采取了审慎态度,甚至停止了合作。其上市部分的整体授信额度,从60亿元陡降至10亿元,应付票据及银行借贷已达86.57亿元,而当时现金仅为30.51亿元,还面临一笔52亿港元债务的赎回压力,整个资金缺口达30亿元以上,融资成为活下来的唯一途径。 陈晓首先将个人资产和股权进行质押换取银行授信的恢复。 然后在陈晓主导下,国美在黄出事后一个月开始与贝恩资本接触, 2009年6月签订协议:贝恩出资15.9亿元,获得国美可转债(可转为国美10.8%股权),通过增发,可将其持股份额提升至上限23.5%,而黄光裕如果认购能力不足,所持股份将被摊薄至27.2%,其大股东地位危险。 陈晓引入贝恩资本,刺痛了黄光裕,认为这是在争夺国美控制权力。   2009年5月,羁押中的黄光裕听闻陈晓与贝恩资本接触的消息后,接连发出两封亲笔信,信中措辞强硬、明确:公司缺钱,可以降低股权,但不能放弃控制权。 建议不被陈晓接受后,黄光裕为保证 34%控股权,孤注一掷:7月20日,以每股1.705港元价格,通过二级市场大幅减持,套现资金约4亿港元,随后于7月31日以每股0.672港元价格,出资5.49亿港元申购配售新股。最终所持股份保持在33.98%。 紧接着,在贝恩加盟 15天后的7月7日,陈晓宣布国美把占现有已发行股本约3%的股权,授予副总监级别以上的105名高管。以当日每股1.90港元的收盘价计算,激励方案总金额近7.3亿港元,创下了中国家电零售业的纪录。 黄光裕为人刻薄寡恩,在他控制时代,股权二就是高压线,即使当时极负盛名的左膀右臂,都无一敢有染指之心,曾经的国美电器总裁何炬就是因为提出股权要求而被黄光裕驱逐。 陈晓的股权激励迅速笼络了上下的人心,将公司整体利益与大家捆在一起。 黄光裕得知消息后,立即发出信息,反对股权激励。这不但因为不符法律规定而无效,反而导致自己彻底丧失民心。众叛亲离。直到身陷牢狱之灾,手下大将纷纷倒戈反水时才如梦方醒,一再发函承诺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可是已经晚了,所有人都看清楚此人的心胸和贪婪。 陈晓做的第三件事情是改变从前扩张门店的发展战略,全年预计将关闭大约 100 家店面((2009年,国美上市公司部分关店189家),进入网络的优化阶段(这正是陈晓当年为永乐制定的战略),缓和与供应商关系,实现合作共赢,长远 发展。陈晓的理由是,门店扩张策略沉淀下了一些亏损且无望盈利的门店,这些门店占用了公司大量资金和资源。国美2008年第四季度利润率只有0.78%, 降至历史最低。这一策略得到了内部的职业经理人支持,认为关闭亏损的门店后,对资金压力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结果时2009年国美销售收入426亿 元,同比上一年减少7.02%,但是净利润达14.09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34.45%,综合毛利率从14%提升到18.2%。这种做法是符合职业经理 人的基本信条的:运营企业目的就是获取经营利润,没有利润,企业便没有生存价值。 而这不是黄光裕的信条,黄光裕不是企业家,而是江湖人士,他的信条是:做企业就是做面子,只要有面子,就能借来钱或搞来钱,企业就能活下去,企业规模越大,越有面子,就越能生存,大而不倒。 所以陈晓的舍规模、求利润战略,自然与黄光裕做面子抢地盘战略发生严重冲突。 黄光裕做面子抢地盘的具体表现就是他曾定下了一条不可违抗的铁规:一定保持规模对苏宁三分之一的领先,一旦苏宁的发展规模达到国美的 90%,那么国美将非常危险。 当然黄光裕的想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目前中国零售业只有三种运营模式。一种是打着零售业 的旗帜,做商业地产运营,也即把城市里最好的商业位置或口岸的商业物业整体包租下来,进行整体装修,维护,物业管理,然后招商,提供统一品牌,统一结算和 抱团采购这种外在包装,请各色经销商进驻,通过收取销售提成+保底销售额来获取收入,实际上是各色商品经销商的二房东。目前主要在百货业中大量采用。但这 种模式随着房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在中心城区的饱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迟早完蛋是必然的。而且由于采取这种模式长期运营商业地产,这些企业并不具备运营 零售业的基本能力:例如品项配置和品项优化;物流优化和库存优化管理;系统营销和需求引导等等,所以他们是介于房地产开发商与零售业之间的一个业态:商业 地产运营。 第二种模式是目前国内大多数连锁零售商的模式,也即抢地盘模式,通过规模,做到店大欺客,强 迫生产商或经销商让利,有点像山大王收买路钱,因为好的销售网络和场地被连锁零售商占领,生产商自己没有能力开拓地盘,只好忍气吞声,被零售商用各种巧立 名目的收费项目盘剥,零售商以此获得利益。但是这种模式零售商面临的风险是成本控制或者卖场选址一旦不好,巧立名目的收费就不能覆盖成本。这是一种粗放经 营模式,完全依赖于对市场的垦荒,没有真正的运营技术支撑。而且目前一二级市场门店饱和,三四级市场受地区势力抵抗,同时, 海尔 、 格力 、 美的 等企业均在乡镇市场建立了大量的自有营销渠道,难以为继。 第三种模式就是真正的零售业模式,也即通过品项配置和优化引导刺激消费,通过物流配送优化提升物流效率,通过精耕细作控制运营成本等等。这种模式在一些运营治标领先的零售商采用。 当陈晓判断市场需求逐渐饱和,靠拓荒来扩张规模难以为继后,想回归真正的连锁零售业,精耕细 作,提高运营效率,但是他面临没有人才,没有技术储备,没有运营经验的困境,而市场又不会给他时间来培育,结果就是悲剧。实际上国美现场管理非常混乱,例 如现场销售常常以低价诱导消费者不经国美买单,而直接供货。 所以黄光裕在狱中骂陈晓牺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大量地关闭平均线以下门店的方法, 通过“做业绩”,来粉饰国美报表,达到在国美内部和市场上扩大个人影响的目的。“陈晓的业绩,是通过丧失市场份额达到的,我们因此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之一, 比如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苏宁电器的规模原来只是国美电器的 60%左右,现在正在全面超越,就是明证。(2009年与2010年苏宁销售收入与利润收入开始超越国美,而且实际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 这三件事情使双方撕破脸,最终做出都不理性的事情,偏激极端,适得其反。 黄光裕做的偏激事情是 2010 年5月11日,国美召开年度股东大会。黄光裕以大股东身份,在12项决议中连续投了5项否决票,导致贝恩资本竺稼等3人连任非执行董事的议案未能通过。根 据协议,如果贝恩在国美董事会中失去席位,国美必须作出高达24亿元的赔偿。黄光裕显然这是为一己私利不顾国美死活。 当晚,陈晓立即召开紧急董事会,以“股东大会决议不能代表大部分股东”为由,驳回大股东的决议,重新任命了贝恩的三个董事。 陈晓做的偏激事情是作为反击,陈晓率领董事会在香港向黄光裕提起诉讼,意在制造舆论效果,将黄的案底在公众面前再次抖出来,让投资者们对黄的所作所为彻底失去信心。并在 6 月24日向记者说:“近20个月过去了,这时的国美已经与2008年11月黄总出事时有了很大差别,现在的局面是由董事局和管理层来控制的,要想回到20 个月前是不可能了。”“董事局目前空前统一,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措施让大股东出局,只不过碍于昔日的情面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黄光裕始终没有看清楚结 局,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政府都不可能让一个经济罪犯再在上市公司发挥重要的支配作用。” 2010年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之后,陈晓、贝恩、管理层寻求与黄家和解,不要再继续打仗,11月签署了谅解备忘录,邹晓春与黄燕虹进入董事会。2011年在3月初的国美年度大会,陈晓和贝恩董事均未出席,而杜鹃则在会上发言,要求控制公司管理。 陈晓的离开是早晚的事,因为资本要牟利,而在在对抗局面下难以实现,所以陈晓并无长期对抗黄光裕的资本,因为黄光裕认为陈晓做法不符合家族利益,不退出不与投资者合作。 而 2010年8 月下旬,陈晓与贝恩翻脸。陈晓领导的国美董事会公布了一个“未来5年新增700家门店”的谨慎扩张计划,而苏宁的计划则是“未来10年新增3000家门 店”,这就意味着国美家电连锁龙头的地位将被苏宁取代,资本的利益受损。同时黄光裕威胁将其持有的372家未上市门店从国美割裂出去,陈晓未经董事会表 决,便回复黄:“你们把未上市门店拿回去自己经营吧”。这对期待早日套现的贝恩来说,从那时起,陈晓就已经开始成为一个价值破坏者了。当陈晓成为高位套现 的最大障碍时,贝恩的唯一合理选择便是放弃陈晓。当他被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与二股东贝恩视为共同的敌人时,他被迫离开的命运,就已经无可避免。 2011年3月9日陈晓退出国美。 陈晓离开国美后,接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朗朗采访,曝光了国美的潜规则,违反了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 陈晓说:对供应商来说,国美收取的费用最高,从总部到柜台,每个环节都向供应商收费,包括大量灰色收费,即使海尔、西门子,每销售 100元也只能从国美拿到55元回笼资金。而最弱势的小家电企业回笼资金拿得更少,帅康每销售100元,只能从国美回笼25元。 虽然国美电器经常以低价促销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但是实际上其销售价格都已经失去了 以往的竞争优势,不仅比电子商务高,而且比其他的渠道都要高。他同时表示,国美电器内部巨大的财务漏洞也是问题,国美电器从总部到大区,再到分公司,甚至 门店和柜台都成为了收费点,除了总部敲定的年度合同外,供应商还要与国美各个层次的领导交纳相当数量的费用,导致供应商不堪重负。国美电器的很多较好门店 一个普通的柜台主任每年从每家供应商处获得的收益都超过万元,这样的财务黑洞可谓惊人。 他手中持有的国美电器股票也将很快卖掉,因为国美电器的股价不可能再涨了,从机构云集的热门股票到现在成为散户的集中营,国美电器的股票在投资价值上没有前途。 这导致了他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前结束。离开国美后,陈晓以小股东的身份投资了其老部下束的明巢实业家居用品连锁公司,西门子中国区前销售总监吴建科的服装企业,在国内网上二手车租赁的 51汽车网等等。 杜鹃刚刚回到国美,仍然采用黄光裕的战略,目标是:2011年扩张480家门店(实际只完成了282家),重点拓展二三线城市,重新改造门店,电子商务销 售20亿--30,到2014年,国美的门店数量到2000家,销售额2400亿元。此时黄光裕仍然认为中国家电零售市场,仍处在跑马圈地的粗放阶段,包 括百思买、国美乃至沃尔玛在内的零售商,其核心价值仍在于网络的规模效应,等客户忠诚度形成了,方可以优化网络。 在 2011年三四月,国美就新开150家门店,全年净增门店390家,不少门店依然开在本来已经严重饱和的一二线城市。 但是形势比人强,黄光裕判断失败了。 2012 年第一季度,国美当季营业收入仅为苏宁的三分之一强,在单店盈利和至电商发展上国美均已全面落后苏宁,国美2011年营销费用同比上涨35%,但其年营业 收入仅增长17.5%。2012年7月底,国美电器进行业绩预警,其公告称由于销售收入下滑以及电子商务业务亏损,2012年上半年将“录得亏损”。这是 上市八年以来首次业绩净亏损。股价7月25日开盘后一度暴跌18%至上市以来最低的0.62港元,最终以0.65港元收盘,而7月26日再次下跌6%至 0.60港元,而市值一度跌破100亿港元。高盛预期2012年全年国美电器同店销售收入将同比下降25%,2013年将继续下滑。 国美电器把八年来首次业绩净亏损归结为两点:销售收入下滑和电子商务亏损影响。 其实核心问题是卖场需求饱和,地租成本过高(目前国美已经无力支付一些地方的租金,国美电器 2011年年度就需要支付26.2亿的零售店面租金,而租金一般每两年或三年就会递增一次),卖场模式盛极而衰(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家用电器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4%,而2011年全年增速16.9%)。 一国美的高管认为:如果坚持陈晓推行的提升单店赢利能力的策略,而不是继续推行黄光裕时代的狼性粗放扩张策略,也许今天就不会面临着这么多的问题。可惜没有后悔药。 杜鹃无奈之下,想炒冷饭,重回陈晓模式,决定关掉表现欠佳的店铺及削减经营面积,目标是 2012年底经营面积减少10%至15%,涉及门店170到250家。其关店参考的指标是资金销售比,这与2009-2010年陈晓主政期间关店的标准几乎一样。结果大势已去,只能悲剧。因为靠压榨供应商挣钱不是长久之计。 美林认定国美业绩下滑是“销售结构性问题”,也即现有门店连锁销售模式风光不再。而且美林还认为国美领导层的执行管理能力“也让人关注”。而作为国美电器战略投资者入股的贝恩资本账面亏损超过 46%。(2011年8月份,贝恩资本投资18.04亿港元,2011年8月15日,国美电器股价收报于3.79港元,贝恩资本每股净赚2.68港元,贝恩当时变现的话,可赚取约45亿港元, 投资 收益率达249.45%。2012年8月15日收盘价0.69港元,相比于2011年8月15日的3.79港元/股,贝恩资本浮亏51.98亿港元。相比于贝恩入股国美的成本价1.108港元,贝恩资本浮亏7.3亿港元)。摩根大通持股比例则从6%下滑至5.68%。 进入电子商务,国美仍然看不到前途,因为国美的后台全都是外包给第三方的,比如售后、物流、安装等,而苏宁在这方面都是自己的。因此在电子商务的物流效率上,国美就无法对抗了。因为国美并不理解电子商务成功的核心是物流效率+结算效率+品项配置优化。 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得适可而止,都不能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震卦 戒惧警惕,敬慎小心,转危为机 by wxmang ...
热度 5 燕庐敕 2012-11-25 10:24
震卦:戒惧警惕,敬慎小心,转危为机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上下皆震雷- 重雷震卦)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大意: 震,就是动。震卦象征打雷导致万物皆感惊惧引起的震动,是一种心理震动。比喻人事,就像君王号令威严,震慑天下,万民顺服的那种心理:震撼而畏服。儒家认为这样就会万事可致亨通(因为都是顺民),就能欢笑连连。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就是雷威震动,天下震慑,万物谨慎,莫敢妄为,然后可获致安福而欢笑连连。 比喻于政治,就是君王号令如雷威震动,惊闻百里,则全国整肃,社会安宁。“不丧匕鬯”是指君王可常保宗庙祭祀,社稷平安。(虩虩,音细细,恐惧貌。哑哑,音饿饿,欢笑声。百里,比喻地域宽广。匕鬯,比喻宗庙祭祀之意。匕,音比,古祭祀时盛食物之勺。鬯,音畅,祭祀用酒) 传统解释: 震卦的上下卦均为八卦中的震卦(三画卦),卦形都是一阳生于二阴之下,阳欲动而上进,与阴相激,有震动之象,所以称为震。震不仅有震动而惊惧之义,而且有雷的震奋之象,不仅仅是动而已。 震的象是雷,是天之威动,惊惧以威,所以震是心理震动,是一种恐惧,震撼,震震撼会导致人奋发,奋发就能上进,就能肃整怠慢,恐惧会导致人不敢为非,会保安祈福,会反躬自修,修养身心就可以亨通,就会笑语连连,所以震则有亨。所以震卦特点是亨通。 “震来虩虩,笑哑哑”是指震雷打来,有人平时气宇轩昂,但是惶恐畏惧;有人平时不敢自宁,小 心谨慎,这是一种惧(但并非是胆小怕事,是对任何事都审慎对待,不敢掉以轻心),正因为在思想上对外在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在行动上谨小慎微,所以当真正地 突然遇上重大亊变,反而能从容不迫,能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所以人生是辩证的,这就是《易经》的精髓。 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对没有思想准备的人,是一种突然而至的恐惧,就像从来没有过挫折的年轻人面对危机,经常会彻底精神崩溃,而不管平时表现得多么意志坚定,雄才大略。但正如暴雨有时会形成洪灾,闪电也可能造成火灾,然而这些都是生活一部分,都是必然的结果,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 狂风暴雨都是正常生活一部分,最后都将云开雾散,生机勃勃。在风雷激荡的岁月,在危机重重的时刻,没经验,没准备的人可能会失败,但同时也可能会遇到各种 意想不到的机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人随时保持震惧,就能达到亨通。这种震惧实际是对危机或困难谨慎和预防,而不是恐惧。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进一步补充了“笑言哑哑”的意思。天上虽然打着响彻百里的雷,许多人 都为之震惊而恐惧不已,但是正在主持宗庙祭祀的人却从容不迫,丝毫不为所动,祭祀照样顺利进行,这是何等的涵养。而这个主持祭礼而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从 容不迫的人就是能够身负重任的人。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大意 :《彖传》说:君王的严厉号令,就像雷声震动,可以惊骇怠惰,整肃散漫,所以可致亨通 “震来虩虩”是指雷威震动,大家因恐惧而行事谨慎,所以可获致平安幸福。 “笑言哑哑”是指能戒惧而知谨慎,而后能享有幸福欢乐,进而彼此劝善,而后人人能遵章守法。 “震惊百里”是指雷威震动,远近百姓皆受其震慑,所以国家安定、社会安宁。(“不丧匕鬯”)则是说明当国君出行巡狩时,长子亦能掌握政权,代为祭主,长保宗庙、社稷之祭祀。(则,法则、规范) 程颐、朱熹都以为此段彖辞,脱“不丧匕鬯”四字。 传统解释: 卦辞已经解释了震卦的要点就是亨。能恐惧、自修、自慎,就可以得到吉祥,能恐惧而后当然就安分守己,遵纪守法,这就是自处有法则,有法则则安而不惧,这就是处震之道。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是说人遇危难之事而生恐惧之心,也因此而使人反躬修己,审慎警惕,如 此则因恐惧而反致福泽。“笑言哑哑,后有则也”,是说由于恐惧而知谨守法则,然后致福而欢笑。“惊远而惧迩”是说雷震及于百里,远者惊,迩者惧,遇震惊百 里之雷,无论远近,都势必会恐惧。在方圆百里皆惊惧的炸雷声中,君主的长子若能有“不丧匕鬯”的修养和气度,从容不迫,处变不惊,那么在君主外出之时,就 可以留守宗庙社稷,悠然自如地处理政事,主持祭祀典礼。 《彖传》讲的就是由震致亨的道理,因为恐惧而导致顺利。同时担当重任的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要能够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只有这徉,才可以担负起国家或历史的重任,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于既倒,从而扭转乾坤。 儒家认为:君王需要有雷霆之怒,保持其惊远惧迩的威信,这样才能提醒人心,使大家敬慎警觉,不敢以怠忽而失职守,威能播广,则就能下服者众,就可以守宗庙社稷。这就是儒家宣扬的畏天之威。(另外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爱人,这就是恩威并重) 殷代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不专门传长子。文王时代改变,以震长子为不丧匕鬯,后定为同室传子之法。 黄寿祺先生说:淮南子、尧戒云,“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此说明凡事要戒惧警惕,敬慎小心,自古圣贤未有不“忧勤惕厉”者也。同时并阐明震卦之雷动震惧,可致亨通之道理。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 大意 :《象传》说:震卦,上下卦都是震雷,有雷声相续之象,所以说“洊雷”。震与坎的卦象相似,坎,是“水洊至”;震,是“洊雷”,指雷声相续而至。 君子观察震卦雷声相续而至,有威震天下之象,感悟到应当畏天之威,惧雷之怒,而能自我修身,省察己过,遏人欲以合天理,则事事可致亨通。(洊,音健,相重、相续也) 传统解释: 震卦是震下震上,由两震相重叠而成,而震的喻象为雷,上下皆雷,所以说是洧雷。 君子从天上接连滚过的响雷中,感悟到应当恐惧天威,进行自我修省,“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 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这个与卦辞“震,亨”的意思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恐惧才能导致顺利(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或者说淹死的都 是胆大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无知的胆大只能失败。这也是君子自身必须具备的素养。 震的意思有三:天之震是雷,事之震是忧患;心之震是畏惧。儒家认为:人心非震不惕,君子畏天 之威,恐生于心,惧见乎象,才能反躬自省,修身养性,省察其过,使事事合天理,使事事遏人欲。就算是震不来之时,而恐惧修省没有间断时候,就像人心中存有 连续不断的震雷在时时刻刻警告自己。人在颠沛流离之时,会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恐惧,而国家在风雨飘摇的时候,人会有内忧外患的恐惧,只有始终戒惧才乃 可免祸而致福。 黄寿祺先生说:大象传言“恐惧修身”,即卦辞所谓“震而后亨”,“虩虩然后笑言哑哑”;“震惊然后不丧匕鬯”之意。亦与彖传所谓“恐致福也”,其义相同。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大意: 初九阳刚得正,处于震卦初位,虽然阳刚上进,但是位卑力弱,只能耐心等待。在惊雷来临时,开始是惊恐万状,然后是慎始惧初,有谨守勿用之象,所以能够先恐惧,然后修省,最后欢笑连连,而获吉祥。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处震卦之初,是能慎于始而惧于初之象,能够因恐惧而自我修省,所作所为能遵循法则而行,所以最后致福,能欢笑连连。 传统解释: 卦辞的“震来虩虩”与“笑言哑哑”是并列关系,说了两种人:一种是平日松懈自己,没有恐惧的 人,当震雷炸响时却恐惧不已,无听适从;一种是平日不敢自宁,谨慎戒惧的人,当震雷炸响时反倒镇定自若,谈笑风生。而初九的爻辞,说的是第一种人,是希望 这种人由于对震雷的恐惧而能修己省过,从此不敢自宁,谨慎成惧,做到这一点就能如同第二种人,当危难到来之时能够镇定自如,处变不惊,谈笑风生,获得吉 祥。所以震来知惧能修身则无患,因为惧于心思虑必慎其始,则不违于道,惧于身则进退不履于危,则百行不罹于祸。所以初九震来而致福,是因为慎于开始。 卦辞“惊百里,不丧匕鬯”是补充说明卦辞“笑言哑垭”的,也是说的第二种从容不迫的人。而初九爻辞的“震来虩虩”与“笑言哑哑”是承接关系,说的是前一种人前后的发展。也即只有改变平时大言不惭,得意忘形的态度后,小心谨慎,戒惧自己,修己省过,才能“吉” 平日戒慎自惧,做事不掉以轻心,当危难来临之时,则能镇定自若,这种涵养君子应该基本具备。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大祸临头,才想起要恐惧修身,省察己过,这时是无用的。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大意: 六 二以阴柔乘于初九阳刚之上,当雷威震动而来时,心生危厉。有丧失大量财币而避难之象,但六二阴柔中正,虽遇危厉而能固守其中正之道,不顾财币损失,而避登 于高峻山陵之上。不用追逐,过不了七日,财币自可失而复得。(亿丧贝,谓大量丧失财币。亿,大,多。贝,古代货币。跻,音积,攀登。九陵,指高峻山陵,九 为阳数之极)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因阴柔而乘于初九阳刚之上,初九为震主,当雷威震动而来时,首当其冲,而心生危厉。 传统解释: 《易经》体系认为阴凌驾于阳之上不吉,所以六二的处境很不利。六二以阴居阴,居中得正,本应 无悔,但初九是阳刚得位,刚猛向上,而且象征震源,有威骇怠懈,肃整惰慢的责任。六二居中得正,柔顺自谦,善于处理与强者关系,但初九有雷霆万顷之势,看 起来势不可挡,六二又乘凌在上,这意味着阴阳颠倒,违反天道,故前途危险,震来则危,所以必丧其所有,亡其所居,根据爻辞,六二为了平息乘凌初九的问题, 将会失去很多财产,不过破财消灾。所以说“震来,厉,亿丧贝”。 而爻辞说“震来厉”,这个“厉”不是外在的危险,而是指内心认识到有危险而产生的恐惧。而且六二得中位,有中德,所以能够处理与初九关系,不至于产生后悔局面。 “跻于九陵”是指六二为了避祸,只能远避,攀登髙高的九陵之上避祸。而且六二柔顺谦恭,能够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心中具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所以,足以自守,所以不求外力帮助,也即“勿逐”而自得。“七日得”是卦六位,七就是新的开 始,也即时过事已,则一切将恢复正常,失去的也能回来。 这就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歩海阔天空,最终什么也不会损失。 黄寿祺先生说:六二因乘刚而有危厉,因危厉而知警惧,遂能慎守其阴柔中正之德,不恋所失,终能失而复得,此即“恐惧脩省”“因恐致福”之义。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大意: 六 三阴居阳位,居位不正,当雷声振蛰,万物甦醒之时,有不胜雷震之象,但是六三不乘刚,上又承阳,能因震惧而自我修行,奋发有为,所以尽管雷声震惧天下,可 无灾眚。(苏苏,谓万物甦醒。苏,同“甦”。眚,过。另外一种解释震苏苏是雷震导致恐惧。震为惧,苏苏,神气缓散自失之状,疑惧貌)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阴柔不中,居位不正,在雷声振起蛰,万物甦醒之时,有不胜雷震之象。 传统解释: “震苏苏,位不当”是指六三以阴居阳,居位不正,处不正,有急躁难耐之象,平时都不能安稳,何况处于大震状态?所以震惧而惊恐万状(震苏苏)。 但是六三下不乘刚,上又承阳,有刚柔互济之助,如果因震惧而能去不正而就正,怀着惊惧之心谨慎前行,终日修身省己,则可以无过。 黄寿祺先生说:六三下不乘刚,上又承阳,虽不当位,却能怀危惧之心而慎行,终日惶恐修眚,遂可避免灾患。赵光大曰:“天下不惧有忧惧之时,而患无俢省之功,若能因此惧心而行,则持身无妄动,应事有成规,又何灾眚之有?” 九四,震遂泥。 大意: 九四阳居阴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又陷于上下四阴之间,阳德不足,当雷威震动之时,惊慌失措,无所作为,有陷落于泥潭之中不能自拔之象。(遂泥,指陷落泥潭不能自拔。遂泥为连义词。遂,音坠,通“坠”。陷落。泥,音溺,沉滞)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虽具阳刚之质,但深陷于阴气之中,雷威虽能震动,然还不能观大而发达,所以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传统解释: 九四与初九同样居于震卦之下,初九可以获得吉祥,而九四却有艰难的困穷之象,是因为初九是以一阳动于二阴之下,得震之本象,是雷震之源,所以初九的爻辞得以与卦辞之旨相合,福与卦同(即震惊百里,不丧匕鬯也),小心谨慎九能获得吉祥。 而九四却以阳刚之躯居阴柔之位,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刚健之道,况且陷于四阴之中,向前行进不了,向后退守也难,所以九四的爻辞是陷于泥潭中。而且九四则一阳动乎四阴之中,震变成坎,无“震远惧迩”之威。 九四以阳刚处上卦震卦初位,有动的象,本来有解除其他人恐惧的机会,有光亨之道,但是阳居阴 位,失位不正,优柔寡断,失刚健之道,无中正之德,又处四阴之中,居恐惧之时,不能自振奋起,位不正不能除恐,使物安己,这就是“未光也”。所以最终深陷 泥潭不能自拔,也即“遂泥”。 所以古人说:处震惧而莫能守,欲震动而莫能奋,岂复能光亨也? 所以九四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的才能为环境所削弱,不能乘势而为,所以纵使是阳刚君子也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和处位才是。九四因处境不好而痛失刚健之道,又陷人阴柔小人的包围之中,所以空有冲天志气,也无法得到施展,其本来具有的刚阳之德更是无法得到发扬光大。 黄寿祺先生说:震之义,在于“恐惧脩省”、“因恐致福”,若六三、九四均失位,而六三能承阳慎行,故获无眚;九四则阳居阴位,自削其刚,又沉陷于众阴之中,故惊慌失措而不能有为,有颓萎不振之象。此象传所以言“未光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大意: 六 五阴柔居尊,上往则遇阴得敌,下来则乘刚有失,所以上下往来皆有危厉。但六五有柔中美德,能以危厉戒惧之心,慎行中道,不敢冒然往来,所以能万无一失的保 有宗庙祭祀,即卦辞所谓“不丧匕鬯”之义。(亿无丧,大无丧,万无一失的意思。有事,指保有宗庙祭祀之事。事,指祭祀之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有事在中,大无丧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往来皆有危厉,所以能够心存危惧,恐惧脩省,所以最终因恐致福。而且六五能慎守中道,所以能万无一失而保有宗庙之祭祀,保有人民的拥护与国家的安全。 传统解释: 从爻位来看,六五以阴居阳,是为失位,有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之象;处震之时,下又不得二位之应,孤立无援,势单力薄;又乘九四之刚,受到反击;往上则遇到上六,同性相斥,又遇敌人。是往来都有危险,陷入进退两难困境不能自拔的象,所以爻辞说:“震往来,厉。” “亿无丧,有事”是指六五虽然以阴居阳,居位不正,但以柔居刚又得中,是有中德之象,所以能 够持中求正,不偏不倚,又有至诚之心,所以能坚持心存危惧,谨慎前行,同时也能慎守中道,有中和之德,所以当危历乃来临时.能够万无一失,还能长保祭祀之 权。这也是《象传》说的“危行也”和“其事在中”的意思。无丧就是指“不丧匕鬯”,也即宗庙祭祀不会受到损害,象征国家没有大事。《春秋》凡祭祀都说“有 事”。危厉其行,即“恐惧修行”。 所以六五正体现了“震,亨”之意。由于六五能够“震来虩虩”,所以才能“笑言哑哑”和“亿无丧”;由于能够“不丧匕鬯”,所以才能“守宗庙社稷”而“有事”。这就是面对危难,既小心谨慎,又积极进取,从容不迫,处变不惊,无所畏惧。 其实这里也有另外一个道理,六二是臣,所有的只是财产而已,所以可以舍财免灾,而六五是君王,所有的土地、人民、社稷,无一可丧失,所以要想免灾,不能逃避,只能面对,以危惧之心,守中而行。所以古人说:自古圣贤未有不“忧勤惕厉”者也。 黄寿祺先生说:六五爻阴柔居尊而处震,凡一举一动均能戒惧危厉,慎行中道,故“无丧、有事”。此即象传所云,“危行”、“其事在中”之义。熊良辅曰:“震往亦厉、来亦厉,皆以危惧待之,故能“无丧、有事”,盖不失其所有也。此卦辞所谓“不丧匕鬯”,能主器以君天下者与?”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大意: 上六阴柔处震卦之极,过于震惧而不知所以,致有精神消索沮丧、双目左右张望,神情不安的情状,以此惊恐不安精神状态前往处事,必有凶险。 但是上六如果在雷威震起,仅及其近邻而未及其身之前,能及早戒备,恐惧修省,则可无咎。 而当身处震惧之极,必多有疑虑,很难与外物相合,所以不可急于谋求阴阳应合,以避免因意见不合,而有言语上之争执。(索索,指精神消索沮丧之状。矍矍,音决决,双目左右张望,神情不安之貌。婚媾,谓谋求阴阳应合。有言,因意见不合而有言语上争执)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处震之极,震惧不已,以致有精神消索沮丧、双目左右张望,神情不安的情状,说明上六心中未得处震之道。但是上六如果能够借镜于近邻的震惧经验,能恐惧脩省,提前有所戒备,这样就会虽有凶险而终无咎害。 传统解释: “震索索,视矍矍”是指上六面对震动之雷,极为恐惧,以至于两腿筛糠,不能前行半步,左顾右盼,进退彷徨,而心神不定。在这种惊恐万状的精神状态下如果冒然前进做事情,不顾现实,必定凶险无疑。 但如果上六预先作好准备,有备无患,就会“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也即上六如果能在震动尚未震及其身而仅降临到邻居身上时,就提前戒备,就可以免除灾祸,不会招致咎害。 “婚媾有言”是指上六以阴柔之质居震卦之极,势必会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所以上六才会寸步难移,当然不适合做任何事情。“婚媾”是指阴阳相合,处于震卦之极,这种阴阳相合的行动肯定不适合,婚媾必然导致言语纷争,结果必然是“征凶”,所以告诫不宜做任何事情。 上六虽然阴居阴位,得位,但是处于震动之极,物极必反,过中而不得中,未得中道,所以险象环生。 但是上六因为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也即《象传》说的“虽凶无咎,畏邻戒也”,所以上六能够躲过劫难,获得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上六于居惧极有凶之时,能勉以因邻之震惧,而预为修省,则可无咎,其诫意至为深切。郑汝谐曰:“人之过于恐惧者,固无足取,若能于举动之际,覩事之未然而知戒,亦圣人之所许。” 小结: 震卦讨论的其实是人生态度,人面对危机的态度,面对顺境的态度。震卦的《象传》中“恐惧修省”很好地概括了全卦的卦义,揭示出惶恐惊惧与修身省过之间的关系。 震卦六爻展示了震动惊惧的不同情况,初九知惧而得福;六二守中,失而复得;六三惶恐不安,能慎行免祸;九四过分惊惧不能自拔,深陷泥潭;六五“危行”而保尊位;上六知惧而预先戒备逃过劫难。 所以震卦的卦旨就是知戒惧可以免祸。在“震惧”的原则上,谨慎前行,就可以得到亨通。这也就是如何化危为安的道理。当然知戒知惧并不意味着畏缩不前,而是周密计划,细致准备,这样一旦遇事才可胸有成竹,应付自如,胆小怕事或裹足不前与谨慎戒惧是不同的。 二、牵强附会--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地球上最具有危机意识的人群,非日本鬼子莫属,有时甚至到变态的程度,这种这种危机意识,虽然也使他们抓住了几次机会,例如 70年代能源危机,就使日本汽车业成长壮大起来。但是总体来说,防卫过当的结果,不但增加国家运营成本,也失去奋勇拼杀的勇气。所以过犹不及,并不是所有 戒惧警惕,敬慎小心,都能转危为机的,有时适得其反,过于小心反而丧失脱困的机会。 日本的危机意识一方面来自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来自吸收的中国儒家思想,例如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 , 再加上政府也经常用资源匮乏、生态危机、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等等问题来激励国民奋发图强,导致日本人普遍有防卫过当特点,以至于相当抑郁和悲观。当然日 本人经常自我赞美这种防卫过当为冷静、谨慎、自省与忧患,但是物极必反,忧患过头了,就成为绝望,面对真正困难,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只能坐以待毙或妄想 上天恩赐。日本的长期走不出经济危机阴影跟这个心态也很有关系。例如从日元升值、泡沫破灭、平成萧条后,就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必然导致其喜欢储备物资,当然也导致其国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日本 99%的石油、73.3%的煤炭、99%的铁矿石以及100%的镍、锰、钛等稀有金属均依靠进口。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导致所有的重要物资都实施储备制度。 而石油储备是重中之重, 1975 年,日本通过了《石油储备法》,规定日本国家石油储备量为全国90天的消费量,所有从事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的商社和从事石油提炼、批发的企业必须储备70 天消费量。到1996年,日本已经有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海上油罐、半地上油罐和地下洞库),共储存石油或石油制品超过了5000万千升,民间共储备 石油1700万千升,目前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的石油储备量可供日本全国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全国拥有的石 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天然气和铀也是重点储备。 1998年,日本政府设立了“日本天然气储备公司”,专门从事国家天然气储备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不过,天然气储备由民间企业唱主角,承担储备50天的需求量,国家承担30天需求量。储备量已经达到。 目前日本至少已经储备了 30.41万吨天然铀,可供日本全国使用20年。    法律规定的大米储备量为全国 3个月的消费量,大约在150万吨左右。小麦为全国2.6个月的消费量。饲料为1个月的消费量,大豆为20天的消费量。实际日本的粮食储备大约能够供全国消费6个月左右。    此外铁矿、钒、铬、锰、钴、镍、钼、铂、银、铜以及钨等其他稀有金属矿都是战略储备物资。 那么这个防卫过当的民族,面对真正的危机考验是怎么做的呢?简单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毫无系统管理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能力。 例如 70年代初 期,日本遇到“尼克松冲击”、“日本列岛改造论”、“第一次石油危机”,日元汇率、国内物价、企业成本的迅速攀升,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日本在美国支 持下,从1955年到1973年保持18年的长期高速增长,70年代初日本完成工业化。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 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达20%。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 到17%) “尼克松冲击”是指美国政府为应付越南战争带来的社会失业和通货膨胀,减缓美元暴跌危机,于 1971 年8月发表了“经济紧急对策”,宣布放弃金本位,对黄金不挂钩,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货币升值,结果导 致布雷顿森体系崩溃。1971年年底在美国举行了西方10国财长会谈,美国财长要求日元升值25%。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至308日元,升值幅度 为16.88%(自1949年以来日本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低汇率已持续22年)。 “日本列岛改造论”是指 1972 年6月,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首相田中角荣认为日本未来目标在于调整高速增长带来的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消除农 村与城市、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过大差距,提出到1985年期间保持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要在全国建设众多的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对国土进行全方位的 大规模开发,结果股市和地价飞涨,日经平均股指从1970年12月的平均1987点猛升至1973年1月的5256点,短短25个月上升2.65 倍;1971年--1975年的5年间地价上涨1.93倍。抢购土地的风潮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相呼应,进而形成了全国性的物价上涨。1973年日 本通胀率达到了两位数。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指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全球油价上升,油价从过去的每桶2.8美元涨到11美元,涨幅达4倍。1973年二季度,日本消费者物价较前期增长率 达到了12%。1974年进口物价上涨66.3%,批发物价和消费者物价分别上涨了30%和23%。受其影响CPI上升了24.5%。当时发生了许多哄抢 商品和囤积居奇的事件。 针对恶性通货膨胀,大藏相福田纠夫首先说服田中角荣首相叫停“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并迅速出台强硬的抑制政策: 1、对石油产品等进行价格统制。 2、采取紧缩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从1973年4月至1974年3月,政府两次推迟公共事业计划的实施时间;央行1973年一年内连续5次提高利率(共4.75%),央行再贴现率从4.5%一直调高至9.0%;五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 3、强化“窗口指导”(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进行干预和限制,包括城市银行、地方银行、长 期信用银行、互助银行和外国银行。结果城市银行的贷款额在1973年4月--6月停止增长,7月--9月转为负增长,10月--12月资产资金供给总额也 开始下降。1978年CPI终于降至3.8%的正常水平) 结果企业的设备投资增长率出现大幅下滑,日本的钢铁、造船、石油化学等高耗能行业失去了竞争力。 到 1975年,日本政府决定:加强水力发电能力,实现年均3.4%的增长;开发地热,年增长数达到39.7%;提高原子能发电能力,实现年均增长32.3%;以提高处理公害的技术为前提保证,增加煤炭等非石油能源的进口。目的是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特定萧条产业稳定临时措施法》,把钢铁、铝精炼、化学纤维、造船、氨制造、纺织等14种产业定为结构萧条产业,决定去产能过剩,政府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用基金,为处理过剩设备提供必要的融资。 1978年7月,日本政府为了产业升级,填补萧条产业去过剩产能留下的产业空间,颁布了《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将机械、电子、软件开发三大行业列为政策扶持重点,指定电子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等88种设备或机种为政府财政援助对象。 因石油危机而因祸得福的是日本汽车产业,油危机之后汽油价格上升,对低燃料的小型汽车的需求快速增长,日本汽车的份额因此迅速扩大。日本的汽车生产辆数在 70年代后半期持续稳定增长,到70年代末已经可以与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美国相抗衡。 但是上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的后遗症还是很大,对日本企业最大的冲击在于打击了企业通过 间接金融筹集设备投资资金的积极性,企业关注的重点从原先的扩大设备投资事业转移到了通过节省能源和节省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行 业出现了为了削减成本而废弃设备的现象,导致银行坏账增加,以至于影响到 80年代后期的银行生存,一批世界名列前茅的百年老银行倒闭或被兼并,当时震动世界(例如1994年12月,东京协和和安全两家信用社倒闭,1997年山一证券和北海道拓殖银行也倒闭,而被并购的大银行比比皆是)。 再一个说明日本人防卫过当,悲观导致失误的例子是最近的。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每年以5.5%的速度增长,广义货币M2年增长率不到10%,物价一直维持在低位,形成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 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调低利率,在 1986 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 (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 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也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 1986 年到1989年,日本地价和股价在这段时间里的疯狂上涨,到1989年底,日本股价上涨了三倍,公司股票总市值超过美国,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却 是日本的两倍,土地价格更是离谱,在泡沫的最高峰,东京帝国广场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价格,比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值还高,一个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 国全国的土地价格。 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成为日本经济的转折点,以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日本股票市场陷入长达十多年的熊市之中,日经指数下跌近78%。 紧接着是地产。 1991年地产泡沫破裂,10年后,土地价格基本回到了泡沫产生前1985年的水平。 日本人将 1992 年--2002年称为“失去的十年”,这期间,日本名义GDP增长率不到1%,(除自1997年第二季度之后的四个季度外)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 0.2%,1998年跌落为-0.6%。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GDP平减指数均为负增长,失业 率从2.1%上升到5.4%,工薪阶层的实际月收入逐年下降,例如1998年比1997年下降了1.8%。 从 1991年开 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为1.48万家,1997年达到1.64万 家,1998年有1.92万家企业破产。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然而在1991--1996年的6年 间,年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少则5.6万亿日元,多则9.2万亿日元,到1998年则进一步达到14.38万亿日元。银行坏账超过6000亿美元。 而这期间,日本政府判断失误,日本央行迟迟没有采取货币紧缩政策,认为日本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此时,日本的 CPI始终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前几年日本前央行行长来中国金融学会演讲时,曾经多次以日本的这一教训为例,提出“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一般商品价格,同时也要关注资产价格”) 现在大家的共识是日本政府应对失误,过于悲观,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面对未来恐惧,恐惧通胀,恐惧财政赤字,没有担当。老想防患于未然,结果顾此失彼。因为从来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只能两害取其轻,从来没有万无一失的事情。 因为日本曾经有摆脱困境的机会。例如日本在 1991 到1995年因为在公共建设工程上的万亿美元投资,使1996年GDP 增速一度达到3%,1997年,日本政府判断失误,误将稍见起色的经济形势看做经济已经走出景气低谷的标志,而且财政赤字的压力,使决策者胆怯了,不敢再 坚持既定政策,开始缩减开支,提出财政重整计划,桥本龙太郎首相实施增税,以降低预算赤字,从而使日本经济从1997年又开始急剧恶化,结果前功尽弃。 于是日本政府又恢复了赤字开支, 1998年日本实施了一个新的大规模公共建设工程,经过三年频繁的政策摇摆后,到1999年,日本经济开始出现了复苏的曙光,实际增长率重新回到了3%左右。 这时日本政府再次判断失误,对前途的悲观和恐惧,导致他们在错误的时点再次决策失误,担心通胀压力, 2000年8月,日本央行在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很大时过早结束零利率政策,上调利率,又一次将经济复苏势头扼杀在萌芽之中。 其实,日本还有其他选择。克鲁格曼就认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让通货膨胀率高一点,因为只有 这样能帮助我们摆脱流动性陷阱这个大麻烦。日本央行前总裁速水优说:“实际上,在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断真的是非常的困难。其中的一个理由 是,我们无法否定这是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可能性。”这是在推卸责任。这就是防卫过当的必然表现。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表现形式是约束自我的思维方式,谨小慎微,担心未来,甚至悲观绝望(某种程 度成为其价值观的基石)。当然日本的危机意识应对灾难等突发性事件有一定的准备功能,那就是无所谓,麻木,表现出来就是不惊慌失措。在去年的大地震海啸和 福岛核危机中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民族的绝望。
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革卦:扫除旧世界 ---by wxmang
热度 14 燕庐敕 2012-11-11 09:39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离火 上兑泽 - 泽火革卦)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大意: 革卦象征改革、改革之意,己日是指施行改革转变的适当时机已到,应当果断的推行,并须心怀诚信,以取信于天下大众,使民众支持和追随,改革的结果必然至为亨通,大吉大利。同时在推行改革时,又必须固守正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可急于求成,这样就可避免悔恨之事发生。(己日,指转变的适当时机。古代以十天干纪日,己当十天干的第六,正是过中而交相转变之时,有转变的象征寓意。其后一日为庚,庚者,更也。所以庚则有已经变更之意。所以己日就是指转变的时机已到) 传统解释: 革卦象征改革。 “己日乃孚”意思是在“己日”这样的必变之时推行改革,自然能取得人们的理解和信服。(古代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 10个天 干来配合纪日,按照传统计时方法,天地运行过中则变,例如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十天干则戊己为中,己则过中而将变之时。天下之事,当过中将变之时,就是改革的机会了,这是天时合适。“己日”正处于前五日与后五曰的交相转换之时,含有“转变”的象征意义。“孚”诚信之意)。其实是比喻改革具备必须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必须充分准备,动手早了,思想没有统一认识,人财物准备不充分,不能被人们理解、接受,就不可能全力支持,甚至反对,导致失败。所以如果冒然改革,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必须耐心准备,待机而行。而改革取得大家信任是第一位的,让大家相信对自己有利才行,不能损上益下,也不能损下益上,而要作加法,增加可分配利益才能得到拥护,才能顺畅,改革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卦辞说“己日乃孚,元亨”就是此意,也即准备充分,思想统一,大家都信任和支持的改革才是顺畅吉利的。 其实人的本性是不喜欢改革的,而喜欢守旧,因为人趋利避害,不喜欢不确定性的未来。所以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人的思想,所以统一思想是改革的前提。所以改革极为艰难。因为那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不损害某一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改革机会是很少的,所以形成全体共识,获得全民支持是很难的。 “利贞,悔亡”是要求改革者必须遵循正道去做,不急不躁,不偏不倚,诚信踏实,如果任意妄为,改革只会失败。如果能够坚守正道推行改革,循序渐进,虽然耗费时间多一点,困难更多,但最终会获得成功,当然也就没什么悔恨。改革是没有捷径的,无法靠投机来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改革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两点:一要充分准备,统一思想,抓住机会;二要取信于人,利益分享,坚守正道。 黄寿祺先生说:依卦辞之意,则改革成功之要素有二:一、外在的要素:适时的把握转变的时机,故卦取“己日”也。二、内在的要素:当取信于人而推行正道,故强调“乃孚,利贞”。内外相济,革道乃成,因此可获“元亨”而“无咎”。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大意: 《彖传》说:革卦象征改革之意,革卦(上卦是兑,象征水,下卦是离,象征火)由性质不同的水与火所组合,火上攻而水下流,最后导致水变汽而火变灰,出现改革。革卦的下卦离又是中女之象,上卦兑又是少女之象,两者同居一室而志趣各异,必将产生冲突而发生改革。所以称之为革卦。(息,变化更替) “己日乃孚”是指推动改革必须把握适当的时机,且能取信于人,则天下人必将纷纷信从追随,就能成功。而从卦象来看,下卦离是文明之象,上卦兑是喜悦之象,则改革之时能行文明之德,则天下之人,均能心感愉悦。改革必须固守正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则改革过程必大为亨通,而改革的结果必至为稳当,则一切悔恨必将消失无踪。 天地之道是阴阳升降,温暑寒凉,迭相变更,所以四时变易而万物有成,这是基本自然规律。殷汤流放桀,周武王诛纣,革其王命,改其恶俗,都是上顺天命,下应人心,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事情。所以把握改革的时机,是多么重要。 传统解释: 之所以会有改革,是因为现状矛盾太多,不得不改,不然无法继续生存。所以改革的核心是有矛盾和解决矛盾。所以有冲突,有矛盾的水火不容之象就是改革。革卦是下卦是离,离为火,上卦是兑,兑为泽,是水火不容之象。火欲上而泽欲下,水火相战而后生变,火燃则水干,水决则火灭,最后是水成汽而火成灰。这就是改革,变革。 虽然睽卦也是水火共处,但是位置不同。革卦是水在上而火在下,水之性向下,火之性向上,泽在上而向下流,火在下向朝上腾,谁也不让谁,两者相遇,就相克相改革。而睽卦是火在上,水在下,向上的火继续向上上,而向下的水在继续向下,相互背离。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是指革卦下卦是离卦,其喻象为中女,上卦是兑卦,其喻象为少女,少女在上,中女在下,合在在一起,就是两个不同年龄的女人同居一室,不但其志趣必然不相投,而且违反长幼之序。必然产生冲突:相克相息。所以二女同居而志趣不同,也是矛盾之象,所以也是改革。 中国自古以来推行改革都要遇到相当大的阻力,甚至会出现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政权瓦解灭亡,例如王莽新政。所以改革者的第一考虑问题不是改什么,而是要如何保持改革稳妥得当。 中国自古就有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要干成一件事,既要有天时地利外在条件,又要有人和内在条件,而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人和其实就是统一认识,形成共识和凝聚力。所以“己日”就是比喻关键时刻的把握,一旦形成共识,就必须立即抓住亟需改革的机会,该变则变,不要犹豫,这种改革必然可以取信于民,得到夭下人的理解,为天下人所接受。这就是《彖传》所说的“己日乃孚,革而信之。”人民不信不能改革。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是用来解释卦辞“元亨,利贞”的。革卦离下兑上,离为火、为文明,兑为悦,“文明以说(悦)”强调“文明”,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即改革必须有文明的美德来包装,则会顺应民心而使民心悦愉(所以意识形态的宣传对改革极为重要,引导一种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大亨以正”则指只要守持正道,做任何事情都无不亨通;也即只要改革目标清晰,利益共享,步骤稳妥得当,不急于求成,不欺骗民众,纵使在一定的时期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受到人们的怨恨,但是随着改革的成效日益明显,各种悔恨也必然消失。 所以革命必须有中正诚信之德,以凝聚大家,而且要利益共享。改革不是摧毁过去,而是改良完善;不是消灭对手,而是培育强大。当革而革才合乎天道:适可而止。改革成功后要及时隐退,不以功臣自居。所以“元”就是改革故更新;“亨”就是改革而后通,“利”就是改革后所以适宜有利,“贞”就是改革所以使偏激以归于正。如此则悔亡。 所以《彖传〉又说:“革而当,其悔乃亡。” 这几句话是《彖传》的作者孔子对革卦的意义的体会和发挥:天与地相改革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交替变化。而汤武革命(古人认为王者之兴受命于天,所以这种改朝换代的改革谓之革命),也是适应客观规律而进行的,那就是顺乎民意,这才是改革的要点。(夏桀,商纣都是古代着名的暴君,凶残暴力,引起天怒人怨,于是商汤与武王顺应大意与民心,放桀于鸣条,诛纣于牧野,革掉他们的王命) 所以任何改革都要顺应民意与民心,不到改革的时候不能逬行改革,到改革之时一定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成功。 “顺乎天”的“天”,其实是指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顺乎天意就是合乎时宜的,不是顺应了上帝鬼神的意旨。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大意 :《象传》说:革卦下卦是兑,是泽,上卦是离,是火,有泽中有火之象。火燃则水干,水决则火灭,水火相克,两不相得,最终是水成汽而火成灰,变化改变。所以是改革。所以水泽中有烈火,象征改革。 君子观察革卦泽中有火,水火相克,两不相得,而最终改革之象,感悟到事物矛盾存在和矛盾解决的演化过程是世界的基本道理,所以撰制历数,推演日月星辰的迁易,以明四时变化之序,为人事更迭标准。 传统解释: 泽中有火,水下流而火上攻,水火交战,水火不容,结果水变成汽,火变成灰,终于变易,这就是改革。是解释卦象的。 普通人对改革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一年四季的变化。所以《象传》认为观察到四时的变更,就能从中当从悟出改革的道理,也即治历明时,所以用修治历法来比喻改革。所以改革变易之道,最明白简单的模型就是自然界四季更替,观四时而顺改革,则就掌握了天地秩序(古人讲究法天而行,天人合一。儒家认为治一世之历,可以明天、地、人,五行气化流行的变革,治一岁之历,可以明十二月、六十甲子的变革。所以人事必须依靠天时,治历则天之革可知,其不革者亦可知)。 黄寿祺先生说:改革的义理,所涉至广,而大象传所谓“治历明时”,则是就天地变化一端抒发其旨。朱子语类云:治历明时,非谓历当改革,盖四时改革中,便存有个治历明时的道理。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大意: 初九阳刚卑微,上无应援,处改革之始,虽然上进积极,但是势单力弱,不能推行改革。应当持中驯顺之道固守常规,不要妄动,就像以坚韧的牛革予以系缚,使其不变。而不敢妄行改革,否则适得其反。(巩,固守。黄牛之革,比喻以持中驯顺之道而使之守常不变。黄,中色。牛,驯顺之物。革,坚韧而可用于系缚之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位卑无援,力弱势单,应当固守常规,就像以坚韧的牛革系缚,不可妄行改革,而求有所作为。 传统解释: 改革是除旧布新的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配合,必须有其时、有其人、有其位,审慎而深谋远虑,进行计划,而后才可以无悔。 论时,初九居革卦之初,如何改革形势还不明朗;论人,初九卑居革卦之最下,无可革之权,上无相应之助,无共革之人,力弱势单,不具备推动改革的实力;论位,初九虽然是阳刚之才,但处于离卦之中(离卦象征火),躁动有余,而沉稳不足,不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没有推动改革的能力。强制推行改革,就有僭妄之吝,凶咎必至。 所以初九不能有所作为,更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初九只好取用坚韧的牛皮把自己紧紧地包束起来,待机而行。 “黄牛之革”的黄为中色,比喻持中驯顺,牛革为坚韧之物,比喻守常不变,这就暗示初九在改革时代,要以持中驯顺之道巩固自守,还不应该有所作为。这时初九轻举妄动,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改革的烈士非常多,原因就是不识时务,过早暴露在敌人枪口下牺牲了。(巩就是挶束。黄,中色。牛,温顺。革,包束。比喻初九应当坚确固守,而不可以有为,不可革而不革) 《易经》中提到黄牛之革有两处地方,一是遯卦的六二,居中有应,欲遯而不可遯;革卦初九,在下无应,当革而不可革。意思相通。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大意: 六二柔中得正,上应九五,为处于改革时代而又有改革条件的情况,而且六二其居下卦离之中位,有日中将昃之象(离是太阳之象),所以断然推行改革时机已经到来,就像时値己日待变之机,这时能及时进行改革,必然有所作为,则可获吉祥而无咎害。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文明中正,上应九五,犹如时値己日待变之时机而进行改革者,其必有所作为,可获亨通而吉祥,所谓征吉。 传统解释: 六二阴柔得正,又居中位,柔顺而有有中正之徳,上又有九五阳刚中正之君相应帮助,再加上六二居下卦离之中位,有日中将昃之象(离是太阳之象),是改革机会来临的“己日”已到,同时六二柔顺中正,为文明之主,上应阳刚之君,中正而无偏敝,文明则尽事理,应上则得权势,体顺则无违悖。时可、位得、才足,有了推行改革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一旦行动,必然天时、地利、人和均具备,所以说“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唯一问题是六二自己缺乏刚中之才,有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特点,不能果断领导和推进改革,因为阴爻的特点是不能统帅而能顺从,所以六二不能领导改革,而能顺从追随改革。所以当六二柔中有应,又值将变之时,爻辞要求六二一定要配合阳刚九五,努力革故除弊,采取改革行动。“征吉,无咎”就是对六二的劝勉和喊话:机会已经有了,帮助外力也有了,改革一定成功的征兆也有了,现在改革不会有问题,九五已经发动,就等你下决心了。所以“己日乃革之”是喊话,勉励,鼓励下决心。 黄寿祺先生说:六二柔中有应,时值将变,必当配合阳刚尊者,努力革除旧弊。故爻辞勉其“征吉”“无咎”,而象传称其“行有嘉”。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大意: 九三处革卦下卦之上,有改革小成之象,可审慎的继续推动改革,但是九三以阳居阳,又居于下卦离卦终位,阳刚躁进,但是上接兑泽,足以熄灭在下的离火,所以警告急躁冒进将有凶灾,应当固守贞正,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以防危厉。所以九三应当放慢改革的脚步,多番的俯就民意,抚慰民情,安定社会人心,使改革的措施,能先取信于民。(言,语助词,无义。三就,是指再三的俯就人情民意)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大意: 《象传》说:九三因为躁进将有凶灾,所以必须放慢改革的脚步,多番的俯就民意,抚慰民情,以安定社会人心,如果改革的诚信未得到大家信任和认可,继续推进也不会有任何好处。(又何之矣,就是指躁进又有何益) 传统解释: 九三以阳刚之才居阳位,并不居中得正,而且居下卦离终位,说明九三只是个躁动之才,像个楞头青,身处改革之时,九三将十分偏激。这样的过刚不中之才如果躁动而往,结果必然极为危险。所以爻辞极力告诫“征凶”。 因为采取行动会有凶险,所以九三只能“贞厉”,即坚持正道来防备危险:不急不躁,求中持正,审慎稳进,不宜贸然行动。当然按兵不动,耐心等待机会对九三这个急性子无异度日如年,十分困难。 “革言三就,有孚”是指对改革初步成功产生的不利舆论,群众不安情绪,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的研究探讨,进行审慎周密的考虑安排,向大家证明改革确实合理可行,没有什么问题,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俯就民意,抚慰民情,安定社会人心,使改革的措施,能先取信于民,产生凝聚力,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九三才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否则没有信任,没有共识,继续推进改革不会有什么好处,明躁动无益。所以《象传》说:“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黄寿祺先生说:九三改革虽已初成,但物情未安,行事若稍有不慎,必将前功尽弃,危及大局,故爻辞特言此时尚有凶、厉,深寓戒意。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大意: 九四以阳居阴,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下又无应,本当有悔,但处上卦兑悦初位,又是上下卦水火更革之际,是刚柔能变之态,刚居柔位,刚而能柔,刚柔互济,合于推行改革得需要,所以其悔亡。但应当诚信于民,凝聚人心,才能革除旧有天命,而获吉祥。(改命,即革除旧有的天命。命,天命)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大意:《象传》说:九四刚柔不偏,诚信足以凝聚人心,所以能行其改命之志,革除旧有的天命,而获吉祥。 (信志,指得行其志。信,音伸,通“伸”) 传统解释: 九四以阳刚之质居阴柔之位,处位不当,有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之象,下又无应,没有强力相助,力弱意怯,不是推行领导改革之象,应该有悔。但是九四已进入革卦上卦兑卦,有喜悦之象,说明改革将成功,改革的行为已经得到人民的理解与信任,不再有任何怨恨,改革后的美好前途也已经清晰可见,前景一片光明,而且处于上下卦水火转换之际,又阳居阴位,是刚柔互济之象,所以不偏不过,而且上比九五阳刚中正,在水火相灭相息的改革之时,大家志向相同,能够提携合作,所以九四也能推行改革,革之必当,纵使入们有怨恨也当消失,所以爻辞说“悔亡,有孚改命,吉”。 改革如果有悔,就不如不革;就算悔可亡,也不敢轻言改革。但是如果人心所向,天命所归,不改革也是违抗天命。 这里的“改命”是指改变天命。《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答楚庄王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所以旧朝代仍然存在就叫天命未改,新朝代建立之后就叫天命已改,,所以“改命”就是改朝换代。也指翻天覆地的改革。 “信志也”是指改革成功需要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百折不回,直至成功。 九四在《易经》系统宗是佐命大臣,这里不说“革”而说“改”,是因为革只是去故,改则兼有新义。 尚秉和先生说:改命则实行革命,故曰“信志”,言得行其志也。志行故吉。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尊位,有大人之象,其推行改革,功绩昭着,成果斐然,就像老虎皮毛得斑纹一样亮丽,其无可置疑的诚信已让天下人民信服。(未占,不须置疑。占,有疑而问)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阳刚中正,有大人之象,其推行改革,功绩昭着,成果斐然,文采彪炳,文德辉煌,能伸大信于万民,修文德以召百姓。有如老虎皮毛得斑纹一样亮丽。(文炳:指文采彪炳,文德辉煌) 传统解释: 九五是革卦之主。九五为阳爻,居中得正,又处尊位,有阳刚之才,中正之德,所以称为大人。大人是改革的主体。 九五以其大人之道,改革天下之事,而无不当,大人实行的改革,其事理非常显明,天下人知道大人推行的改革是顺天应人心,为民谋利的,大公至正的,没有什么阴谋可疑之事,改革得成就就像是老虎身上的斑纹一样昭然可见,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无不信从。所以说“虎变”。虎是大人之象,虎变就是文采焕然一新。虎变就是比喻顺天应人之时的改革成果令人耳目焕然一新。 天下人民享受大人的改革成果,不需要再迟疑,知道结果是好的,相信会更好,所以说:“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传》说:“大人虎变,其文炳也”,文是指老虎的虎纹,比喻九五以中和之德损益前代章法,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其文彪炳。所以有“虎变威德,折冲万里,望风而信”之说,也即领导人的中正之德,超群之智,服人之信,就能凝聚人心,团结一致,推行改革。 在改革的时代,推行改革之事,没有改革的德才势力,都不可能成功。而九五阳刚中正居尊位,才、德、位兼全,所以其能够变礼易乐,新天下之耳目,而不失中正,推行改革成功。 所以任何人在推行改革之时,必须能够做到德行天下,说清楚改革的理由和好处,天下人自然会群集响应,这样的改革前景当然美好。这就是以德治人,以德行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大意: 上六处革卦之终,是改革事业大成之时,上六以隐退大臣之身,协助君王实施改革,尽忠职守,就像隐身于深山的斑豹,现身以立功,展现文彩,而天下百姓小民亦纷纷改变倾向,以顺从于君王。但当大局已定,改革成功之时,应当静居守正,才可获吉祥。否则不安于现状,再思改革,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必致凶险。(君子,指居高位者。小人,指百姓小民。革面,指改变方向)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以隐退大臣之身,出而协助君王实施改革,如隐身于深山的斑豹,现身以立功,辅助改革有成,勋望俱隆,其美德蔚然成彩。而天下小民心悦诚服,纷纷改变倾向以顺从于君王的改革。(蔚,文彩映耀之状) 传统解释: 九五是全面改革之时,上六则是改革成功后的继承守成之时。所以九五称大人、称虎变,上六称君子、称豹变,这里君子是指能够追随君王改革的大臣(豹性好隐,所以也有暗示君子功成身退归隐之义)。 虎的斑纹炳然可见,所以将全面改革的九五比喻为虎变,意为大人的全面改革业绩彪炳,文明可见;而豹的斑纹细密蔚溽,所以将继业守成的上六比喻为豹变,意为君子润色鸿业,使改革之事理更加细密,以各项法律制度的形式将改革的成果及每一个细节固定下来,继续下去。 以周朝为例,大人虎变是文王武王改革创制,功业显明昭彰,君子豹变则是成王康王继业守成,润色大业。 天下大事,改革之前,主要的问题是改革,一旦改革成功之后,主要的问题就不在于改革而在于守成了。上六居改革之终,改革已成,功成则再做事必损,所以必须无为,所以此时上六持中守正才能吉,上六这时如果还要继续采取改革措施,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上六时代是改革既成,重要的事情当然不在“征”而在于居贞守成。 “小人革面”是指小人们因为处在治于人的地位,未必对改革有自己真正的认识与理解,往往是革面不革心,只是在表面上赞成改革而已,所以上六当此大局已定之时,要好好地巩固改革的胜利成果,持守正道,以使老百姓逐渐享受到改革的利益,使他们由革面而发展到革心。如果此时不安守既有成果,又思改革,势必会过犹不及,导致凶险。 对比一下,爻辞说九三征凶,是戒其妄动;上六也说征凶,则是改革已经成功,不必画蛇添足。所以九三是改革未成,上六则改革已成。 所以历朝历代在经济与政治改革获得一定的成功之后,就一再强调要稳定,稳定压倒一切。这就是革卦总结的历史经验。 小结: 革卦下三爻都是位卑力弱者,所以行动都是革;上三爻都是位高权重者,所以行动都是改或变。革只是去故,改则兼有新义。 初九势单力薄,改革的时机和条件尚未成熟,不可妄动;六二得中,正好处于改革机会,应当行革果断;九三不得中,改革很危险,要谨慎小心,考虑事理要至审至当;九四处于改革将要成功时,改革已经普遍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所以要继续进行改革;九五是大人信德眧彰,开创了伟大的改革事业,引导大家成功;上六则是君子巩固胜利成果,静守居正、历虎变而至豹变,稳定压倒一切,改革至此大成。 革卦虽然谈的是政治改革,但是其卦理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可以广为旁通,绝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改革。不管千什么事,要想取得成功,都要按革卦所提示的那样去做:一是要把握时机;二是是要取信于人。 改革需要上下信任,凝聚共识,精心计划,草泽英雄,妄思革命,不度德量力,故不旋踵而灭。他们以为以武力就能震耀天下,金钱就能收买万民,殊不知威天下不以兵革,服众人不靠金钱,诚信而已。 二、 牵强附会--一波三折的中国改革 中国现在的改革,是人类历史最大的改革,也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 286总结是:“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 “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 改革的目标 286总结是:“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一是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二是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于上述政治判断,成为发达国家是我国改革的目标清单; GDP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市场取向是我国改革的方向;刺激需求、拉动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理论;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成为我国的国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遵循世界的经济规则是我国的方针;承认物质利益、鼓励发财致富成为我国的价值导向。 最终中国将融入现代文明,走上现代化道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286接受了非均衡发展理论,反对平均发展,说: “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办法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286警告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现在让少部分人富起来实现了,但是贫富差别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的现实已经导致社会不稳定。所以下面的改革必然是分配公平为重点。 中国的改革开始于 1979年7月,当时国务院财经委成立体制改革研究小组,由张劲夫领导,当时设想改革分为三步: 1、扩大企业自主权,按市场效率配置资源; 2、完善产业链,组织专业公司; 3、银行商业化,为产业发展筹集资金。 但大原则不变:即“计划调节为主,引入市场机制”,指令性计划不可能取消,要以计划调节为主,引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另外全民所有企业(就是大国企)是根本,不能动摇。 引入市场机制,承认价值规律,恢复奖金制度,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建立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是为了改变企业吃大锅饭。 这就是 1979年12月成型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意见》的要点,也是中国改革的第一份蓝图。即使今天看来,也仍然让人叹服:多么有预见性,多么有洞察力。 1980年初,国务院财经会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意见》这个稿子,形成文件试行。 1980年,紫阳真人担任总经理,接手华国锋搞的“洋跃进”烂摊子(引进宝钢等22个大项目,发生财政巨额赤字)。 当时整个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财政赤字严重,无法推行任何改革,先得解决吃饭和生存问题,中央的改革方针不得不改成以调整为主,改革要服从调整。 中国的经济调整,其实就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求得收支平衡。结果库存必然增加,钢材卖不出去了,机器卖不出去了,水泥卖不出去了,生产就萎缩,收入下降;而人员不得裁减,工资还得照发,支出不能喊少,导致恶性循环。 当时紫阳真人认为摆脱困境是把主动压缩这部分生产能力腾出能源、原材料,来大力发展消费品产业,以增加收入,稳定市场,使经济由被动转为主动,使消费品产业所增加的收入,不仅能弥补压缩生产资料生产所带来的收入的减少,而且能弥补各项补贴、经费等支出的增加,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紫阳真人认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不搞消费品生产,怎么发展经济?高消费品生长也能调动地方、社队企业、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结果这个政策成功了,中国经济转危为安,摆脱困境。当时这时需要冒很大政治风险的,因为传统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发展重工业,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紫阳真人这种做法有搞资本主义嫌疑。 1981年4月紫阳真人发表了上台后的第一个施政纲领,要点是:目前第一个任务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轻纺工业。苏联是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长期调不过来。我们从1980年开始,就发展消费品生产,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冰箱、电视机等“三大件”、“五大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第二个任务是农村改革(要点是要搞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第三是要搞城市改革(要点是搞国有企业承包制)。 但是对于下一步对于改革的方向、目标,紫阳真人认为应该调整。 1979年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意见》只是说:“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1980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的提法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并存的商品经济”。1982年紫阳真人认为应该改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在1983年紫阳真人改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5年紫阳真人最后确定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紫阳真人这些改革目标变化其实是在不断挑战国家为主组织经济活动的体制。这时政治问题,有很大政治风险,紫阳真人是有政治勇气的。 传统体制上,中国就只有一个企业,其他生产企业都是车间,国家计委就是企业的计划部,通过指令计划、调拨物资、规定价格来控制下面几十万个车间,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经委是企业运营部,监督所有车间运行,而商业部,外贸部和供销总社组织企业的产供销,从中央到省、市、县设立一系列部门。除了计委、经委、财政以外,还分专业设立治金、煤炭、机械、电子、纺织、轻工、物资、价格……单机械行业就有一机部到八机部。 紫阳真人的改革目标,,关系多少部门的生死存亡以及权力的分配?人家不会拼死反击? 在这场斗争中 286的立场则是摇摆的。例如政企分开的观点,有计划按比例规律和价值规律是双胞胎的观点,都被整成“精神污染”。1986年9月28日十二届六中全会,胡耀邦与胡乔木、邓力群围绕提不提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展开了激烈斗争,286站到了胡乔木、邓力群一边,明确提出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讲十年、二十年。 经过斗争, 1987年7月4日,286在《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说:“搞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存在‘左’和右的干扰问题,……最主要的是‘左’的干扰。建国后,从1957年到1978年,我们吃亏都在‘左’。”开始摇摆回来。 所以 1987年10月紫阳真人才能在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中国改革的市场取向才得以最终确立。 其实中国改革始终面临有三大难题:一是利益分配(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人民,企业与政府);二是权力分配(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人民,企业与政府);三是公平正义与效率利益的平衡。 1987年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企业开始承包制改革,中央地方财政开始承包,搞分灶吃饭,全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头,有利就干,无利不干。这时确定利益的根本问题价格就是改革的核心了(比如玻璃,按面积计算价格,那就大量生产薄玻璃;按重量计算价格,就大量生产厚玻璃。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价格太低,加工工业品价格太高,结果基础工业越来越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 当时的局面是:煤炭价格调一点,电力就要涨价,铁路运输要涨价,企业成本上升,为了保持稳定,销售价还不让动。当时对付的办法是:调价以后,谁利润增加了,国家收回来;谁吃亏了,国家再补贴。最后什么结果是拿到好处的,国家收不回来;亏损的,国家必须补贴。结果中央财政难以为继,日子过不下去了。 这就是物价改革被迫闯关的时代背景。    1984年9月3--10日,在浙江省德清县召开了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莫干山会议”。核心就是讨论物价改革闯关方案。 莫干山会议讨论结果由体改所的徐景安写成《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报告上报张劲夫。 报告要点是:考虑到由国家计划供应和统一分配的能源、原材料比重太大,煤炭占 50%、钢材占70%, 建议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方针,先将供求基本平衡的机械、轻工、纺织的价格放开,所需的原料也由计划价改为市场价;随着一个个行业的放开,统配煤、钢材的比重就会缩小,这时较大幅度地提高能源、原材料价格就不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很大冲击。一个个行业的放开,就会出现统配内的计划价与自销的市场价,应配套建立物资市场。也即一种物资两种价格,市场价高于计划价,分配比例逐步缩小,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官倒的来源就是这里) 报告送上去后, 10月10日赵紫阳真人批示:“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很开脑筋。总题目是如何使放、调结合,灵活运用;因势利导,既避免了大的振动,又可解决问题。广东的从改物价管理体制入手;江苏乡镇企业走过的路,协作煤价的下浮;及粮、棉由大量搞超购价的结果带来了比例价,都实质上是放、调结合的成功事例。”这就是我国价格改革实行双轨制的由来。 价格双轨制,将价格改革的大系统,化为一个个可以操作的小系统,避免了大风险,纠正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带动了计划、物资体制的改革。这是对计划经济制度的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国商品经济制度的基础。后来我国的经济改革其实就是从价格双轨制开始的。现在其实实行的也仍然是双轨制:央企与民营企业不同待遇(政策支持,信贷支持,资源支持等等)的双轨制。 中国改革的模式实际就是双轨制渐进改革模式,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是为了应付政治保守派、减少改革阻力的机智策略,是被逼出来的)。 当然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讲,价格双轨制就是狗屁不通的东西,完全缺乏理论可行性,可是诡异的是不但在中国推行了,而且还有效果。所以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法,显然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现实。 但是双轨制本质是中国休克疗法,必然导致新旧体制的矛盾、摩擦、漏洞,腐败也由此而生。官商结合、倒卖物资,不断将计划内倒到计划外,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暴富者。两极分化、贫富扩大、权力腐败也就从这里开始。 紫阳真人当时认为改革就是赎买权力,就是承认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就是买你支持改革。否则就得革命,就得死人,而且革命带来新的掌权者,结果还是腐败。(一个腐败代替另一个腐败) 进入九十年代后,改革主要是把土地、资本、劳力、企业等资源市场化,由此一方面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极大提高,同时也给给权力带来更大的谋利机会。除劳动力以外,资源大都掌握在各级政府手里,所以便于官商勾结,炒批文、炒地皮、炒股票、炒企业造就一批批的巨富。 九十年代的改革给民众带来下岗的痛苦,尤其是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中推卸政府责任,大幅提高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无权力、无资源、无关系的大多数人从改革中获得的利益递减,却承担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通货膨胀的恶果。 当然没人否认我国的财富总量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人身自由基本实现,是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成就,但是目前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犯罪严重,道德堕落,信仰迷失,社会已经严重不稳定,以往的以效率优先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路径显然难以为继。 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问题都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带来的后遗症。 例如政治改革不动、经济改革先行,保障了政治稳定,为经济改革创造条件,但是权力失去制衡,腐败也就泛滥猖獗。 再例如鼓励创造财富,忽视财富分配,带来分配的严重不公、贫富差距急剧拉大。 再例如为了利于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加 GDP,重视资本的权利,忽视劳动的权利,工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内需的萎缩。 再例如为了挤压农村劳动力进城提供廉价的血汗工厂劳动力,强调城市化,也就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 再例如一方面鼓励为人民币服务,另一方面却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结果导致全社会的价值观迷茫。 。。。。。。。双轨制曾经可能是成功的,但是继续下去,必定是失败的,社会必将爆发冲突。 所以可以预见,未来的改革将不再是经济改革,而是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想获得成功,还得赎买权力。这就是中国现实。 不过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乐观,因为我们已经明白问题所在,华罗庚说过,知道问题所在,问题就解决一半了。 毛主席说过:“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91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井卦:天下为公 by wxmang ...
热度 12 燕庐敕 2012-11-5 23:08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巽风 上坎水 - 水风井卦)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大意: 古人凿地取水,以瓶罐引汲为用,就是井。一般说来,城邑村镇都可以迁徙,但水井不可迁移,以此比喻井有恒久不变之德。而且井水汲之不竭,注之不盈,有无丧无得得(不多不少)的特点,以此比喻井有始终如一之德。又以居民来来往往,不断的取水为用而赖以为生,以此比喻井有养物不穷之德。 所以井卦主要讲君王的道德问题,以井比喻君王应象井一样,象井水集聚一样修德以养民,嘉惠百姓,有常不变,始终如一,养物不穷。 (改,迁移。往来井井,指反覆不断的取用井水,取水时,汲水而上,提水出井,则得以为用。若未提水出井,或水瓶倾覆,则不仅无所获,反而有凶。以喻人的德行不能有常不变,不能善始善终,必将一无所成而导致凶咎。汔,音气,通迄,几也。繘,音欲,汲水索也,此谓汲水为用之意。羸,倾覆,毁坏。瓶,指古代汲水器) 传统解释: 井卦取象是以水井特点与汲水之道来比喻人事。 “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是指是即使城池村邑迁移了,水井却依旧在那儿。而且井里的水汲出不见其少,泉流注入也不见其多,比喻水井的恒久性。 “往来井井”就是指来来往往的人不断地使用水井。(“井井”的前一个“井” 是动词,后一个“井”是名词) 儒家认为水井有“养人”之德, “养物不穷,奠过乎井”,所以用井来比喻人应当修养己身, 惠物无穷。同时儒家也认为水井定居不移,无竭无盈,不断奉献,比喻人要守恒不渝,大公尤私。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是指在井水上汲到接近井门,将要出井时,如果汲水的瓶罐坏了,那么就会一无所获,结果必有凶险。这是比喻人如果不能善始善终,比定会导致凶咎。 所以井德就是恒久不变,井道以水已出井为功,水未出井,或倾覆,就无用。 井汲之而不涸就是“无丧”;注之而不盈就是“无得”。物有得丧必然不可久,井无得丧,所以久而不改。一般人的德行是有得有丧的,政治法律制度也是有得有丧的,所以都不能长久不变。 所以井卦实际上是强调人要具有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也是儒家对理想君王的道德寄托:修德养民,有常不变,始终无改,养物无穷。 黄寿祺先生说:卦辞以井喻人,先言水井的各种德性功用,再言汲水之道,层次极为分明。邱富国曰:改邑不改井,井之体也;无丧无得,井之德也;往来井井;井之用也:此三句言井之事。汔至亦未 繘 井,未及于用也;羸其瓶,失其用也:此二句言汲井之事。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大意: 《彖传》说:井的形成是顺着水的下渗性,掘地开孔,引水使上。而井水愈汲愈生,供应无穷,给养于人亦无穷。 “改邑不改井”是指卦中九二、九五两爻恒守刚中,犹如井德有常不渝,而能养物不穷。 “汔至,亦未繘井”指出水未及提用,则井养之功未成,就像人的德泽未能造福于人,就没有功德。 “羸其瓶”是指汲水未出井而覆,比喻修德未成而止,不能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因而有凶。 传统解释: “巽乎水而上水”是解释卦名为什么叫井。井卦是下卦是巽,上卦是坎,巽为风,为入,坎为水,入乎水而上水,就是说以物(指汲水用的瓶罐之类)入水而使水向上运行,这正是从井中汲水之象,所以巽下坎上的这一卦,就以井来命名。 “井养而不穷”是对井德的概括,也即无私奉献。井水供人使用,任人予取予求,既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种类限剐,来取即给,因此井水有养人无穷之德。 “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是指九二、九五以阳刚之质居中,如同阳刚君子,具有刚中之德,刚则强实,中则不偏,实而不偏,怎么会迁移,所以九二,九五的守恒刚中,决定了井德有常不渝。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是指如果井水虽被汲到井口,但最终还是没有出井,功亏一篑,水井自然就还没有起到施惠于人的作用,所以无功。导致汲水失败的原因是“羸其瓶”,即汲水的罐子坏了,比喻自己修养不足,能力不够,积累欠缺,不能成功事情。所以功败垂成往往不是水井(机会)的问题,而是自己取水的工具(能力,修养,心理素质等等)的问题。当然水罐破碎必然失败,所以是凶兆。所以自己修养能力都还不够时,勉强去做事情,一般后果是凶多吉少。 黄寿祺先生说:井卦将井予以人格化,先以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之特性,描绘一个守恒不渝,大功无私之君子形象。再以“汔至,亦未橘井,羸其瓶,凶”,告诫君子者修德惠人,要有始有终,不可功败垂成。后汉李尤“井铭”曰:“井之所尚,寒泉冽清,法律取象,不槩自平,多取不损,少取不盈,执宪若斯,何有邪倾。”此铭将寒泉视为清廉公允的象征,称颂井水不损、不盈之品质,寄托作者对政治清明的殷切期望。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大意: 《象传》说:井卦下巽木、上坎水,故有木上有水之象,木上有水是说井上架木,成为桔槔(桔橰,以横木架于井上,一端挂汲水器具,另一端系重物,以杠杆原理上下运动而取水),把井水汲引而上以养人。 君子观察井卦木上有水,井水汲上,以养万民之象,感悟到井田之法,通过教导人民,使民勤于耕稼以奉养其上,并劝民相友、相助、相扶持,以广益于民。(劳民劝相,指使民勤劳,并劝民互助。相,助) 传统解释: 井卦下卦为巽,上卦为坎,巽为木,坎为水,合起来就是“木上有水”的象。郑玄说“巽木,桔槔也”, 这是说木就是桔槔,以横木支于木柱上,一端挂汲水器,另一端系重物,通过杠杆原理上下运动来汲水。所以“木上有水”就是“井上有吊架”,可以取水了。这大概象征井水能被汲上养人之象,所以是井。 君子看到这个现象感悟到井田之法,使民服田力穑,勤劳以奉养其上,又劝其相助而不懒惰,勉励老百姓互相资养、帮助(劝相是井田制时代的互助经济特点,即相友、相助、相扶持)。同时以己之徳惠养万民,效法“井养不穷”之德,做到修养己身,行善乐施,广益于人,惠物无穷。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大意: 初六阴柔卑下,象征在井底,上又无应援,尽管自己想上进,也难以施用,正如井底沉滞淤泥,不可以供民用。又如井泥淤塞,年久失修,不仅人不汲食,连禽鸟都不栖息。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居位卑下,力弱位低,就算努力上进,其才也难以施用,就像井底的沉滞淤泥,不能供民用,。初六又如井泥淤塞,年久失修,不见疏浚者,说明初六已不合时用而遭舍弃。(时舍,不合时用而遭舍弃)。 传统解释: 初六处于井卦初位,象征在井底,阴柔居下,上无应援,无上水之象,是沉滞滓秽污泥的象,井泥不可食,所以毫无用处,不会有机会。井是供人饮水用的。如果井里积满了沉滞的污泥,久不修治,井水变成污水浊水,无水可以养人,人们也就不会再来汲水,甚至连鸟雀都不来光顾。 初六遭到人鸟共弃,是因为水井一旦长期不能修治,必定会见弃于人。 至于出现水井淤塞,是因为无人疏浚,无人疏浚,是因为时间或地点原因放弃了。因为井用处就是有水养人,无水则舍置不用或无人用则无人疏浚。这里比喻人想有一番经世济民的作为时,居位卑下而才弱无援,不能得遂所愿,为时代或命运所舍弃。 所以井德之中一旦渗入污垢而变浑浊,必定要被所有的人舍弃。无用之物,人皆弃之。这是在告诫修养道德,培育能力不可一日松懈,就像疏浚水井一样,必须时时进行。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大意: 九二虽阳刚居中,但阳居阴位,犹豫不决,上又无应,力弱无助,是有经世济民之志而未能济用于民,就像井中容有一点点清水而未见汲用。而九二下比初六,就像以一点点清水只能养活小鱼(鲋,就是指初六),还不堪大用。又如井中汲水的容器破漏,无法汲水取用,不能有功。(井谷,井中容水之处。射鲋,指以井谷之水而下注于小鱼池,比喻不堪大用。鲋,音富,小鱼。瓮敝漏,指汲水容器破漏,比喻无用之才)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虽为刚中之才,有养民济物之志,但是上无应与,因此无济用之功。就像井中有少许清水而未见汲用,只能养小鱼。(无与,指无应与) 传统解释: 井卦总的倾向是向上好,向下不好。因为水井的功用就是井水上出以养人。九二虽为阳刚得中之才,本可以养人济物,但是阳居阴位,对上升有犹豫不决之象,是居位不当,而且上无应,而下比于初六,是不上而下之象,而且离井底污泥(初六阴爻)最近,九二向下就污泥,养小鱼而已,水不能出则失井之道,是无用,另外九二又如已经取水在瓮,本可为用,但水具破敝而漏,也是无济用之功之象,所以不利。 “井谷射鲋”是指井底穴窍已有清水汩汩而出,说明不是泥井,但水不多,仅够“射鲋”,射是注的意思,意为注入的水仅能养活小鱼。可是水虽少,如有合适的汲水器具,多少也能汲出一些,供来来往往的人饮用。但是本来水就少(九二阴居阳位,不当位的结果),而汲水用的瓮又破又漏,已经无法使用(九二上无应援的结果)。所以“井谷射鲋,瓮敝漏”就说明了九二的不利之处:不当位,无应援。 九二身为阳刚之质,本来应该能够拯济万物,惠养百姓,大展鸿图的,然而事到如今,因为不当位,无应援,未立任何功业。不当位导致其犹豫不决,上进心不够,无应援导致其势单力薄。 所以做任何事情,自力更生必不可少的,天助自助之人,只有自强,才有外援。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汲用,王明,并受其福。 大意: 九三阳刚得正,为可用之才,积极上进,但是前遇坎险(上卦是坎),一时不为人用,就像水井修治洁净而未被汲用,使其心生悲凄。但是九三与上六有应,终将有施展长才之时,犹如水井洁净,随时可为人所汲用,若君王有用贤之明时,则可使君臣万民同受其福泽。(渫,音谢,指除去污浊。为我心恻,指使我心生悲凄。为,使。我,九三自称。恻,悲凄)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为可用之才,却不为人用,就像水井修治洁净而未被汲用,连行道之人亦为其感到悲凄。而祈求君王明智,能知人善任,则能利泽天下,使全民同受其福泽。 传统解释: 九三处下卦之上,阳刚得位,有才(水井经过清理,变得干干净净,可以饮川了,伹是却没有人去汲用。比喻九三虽为阳刚之质,有用之才),而且应于上六,有井水上升出井得用之象,所以“可用汲”。但是上卦是坎险,九三又处刚而过中,汲汲于上进,急于求成,反未得其用,意味着想受用还有阻碍“王不明”,所以悲戚。井水清洁而人不饮用,这是人之不明;有才之人不被任用,而不能发挥作用,这是王之不明。 若上有英明君王,才会用之,贤才能被用,则得行其道,所发挥出的功用岂止一人之幸,正如井水养人,惠物无穷一样,君臣百姓都可以受到有才之人的利益。 司马迁在《屈原传》中就感叹:“《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是福哉”。 所以这段是盼求英明君主能够思贤若渴,举贤授能,让有才能的人都能像水井那样, 发挥效用,惠养百姓。 黄寿祺先生说:九三爻辞充满期盼之情,以井水已清,应当及时汲用之心情,期盼居上位者能思贤若渴,举贤授能。 六四,井甃,无咎。 大意: 六四柔顺得正,上承九五之君,但下无应与,力弱不进,只能自守而无能济众,就像井已经颓坏,六四能予以修治,而不能能汲水养人济物,所以六四静守修德,待机以成,则可无咎害。(甃,音宙,指砌砖以修井)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柔顺得正,安分守己,仅能自守而无能济众,能修德以补其过,就像能修井以使井水清澈,所以可无咎害。 传统解释: 六四以阴柔之质居阴位,得位得正,但六四阴柔才弱,且下无所应,才不足以广施利物,是安分守己之象,所以这就决定了他无法上进,只能在下面做点修井的工作。而井卦状态下是上进好,因为井水上进才能为人所用。做修井这样的工作是可以的,伹还不能养人无穷,所以仅仅是没有咎害,所以爻辞说“井甃,无咎”。若不能修井,而废井养人之功,则失井之道,其咎就大了。而且六四近比九五,修井就能储存九五的清泉,是合格的大臣,帮助君王成就井养之功。 “修井”也是提醒六四此时宜修养自己的品德,以弥补素质的不足和行为的过失,而不可急于去惠养万物。因为自身存有敝端而养人,恰是以其敝端来害人。 《易经》经过儒家解释,以修身、尊贤为最要。井卦九三爻强调君王要尊贤,要任用贤才;六四爻则是强调要修身。惟能修身者,乃可以为贤,尊贤当以修身为本。 九五,井洌,寒泉食。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尊位,而亲比上六,犹如寒泉般清澈洁净的井水,可以供人汲用,而成井养之功。(洌,指水清彻洁净。寒泉,美泉,寒是水的本性,泉是有本源之水)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有阳刚中正美德,正如寒泉般清澈洁净的井水,可以供人汲用,可成井养之功。 传统解释: 九五以阳刚中正居于尊位,既有阳刚之才,又有中正之德,才德兼有,完美无缺。就水井来说,是一口凊凉甘泉,就人才来说,是绲鹏展翅,可以大展鸿图,发挥作用的时候。 水井中既然有甘美请洁之水,人们都喜饮用,说明这口井能施养于人,且养人无穷。养人无穷,这是“井德”至美的境界,象征贤君高居尊位,惠人无穷。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大意: 上六居井卦之终,下应九三,犹如井水已汲出井口为用,有养物不穷,井养之功大成之象,但是不能擅自拥有,不私夺其利,而应心怀诚信,广施井养之德,则至为吉祥。(收,指收其成果。勿幕,指不擅自拥有,不私夺其利。幕,覆盖)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高居尊位,心怀诚信,广施井养之德,井养之功已大功告成,所以能获得元吉。 传统解释: 《易经》六十四卦一般至卦终则易变,物极必反。但井卦上六却是功成业就,“元吉”。因为井卦的特点是上进为好,向下为不吉。上进就可以水为人用,而上六正居于井卦之颠,表明井水已经汲上来了,所以说“井收”(收,汲取),正是大功告成之时,因此理所当然元吉。 “井收勿幕”是指打完水不要覆盖井口,因为水井是供人汲水饮用的,如果自己汲出水饮用后,马上就把井口盖死,那么一口水井如果只为个人独用而不养大家,就会反“井德”惠养万人之道而行之。汲用井水的人越多,水井施泽的范围就越广,“往来井井”就能实现。这才是儒家德政治理想:仁政。 “有孚”即有信,就是要我们相信井水是源出不穷的,与卦辞的“无丧无得”相互呼应,也只有这样,水井养人的功用,即水井之德,才能永远得到发扬光大。井以养生,政以养德。井为惠民,礼为兴教。 井卦的解释带有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怀。 黄寿祺先生说:井水升之愈高,汲用愈广,愈见养人之功无穷,故上六极居卦终,以井用大成而获“元吉”。程颐曰:“他卦之终,为极为变,惟井与鼎之终,乃为成功,是以吉也。” 小结: 井卦的旨意,概栝地说就是“修身”与“养人”这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为人处事原则。 为人要有“井德”这种惠养万人的高尚境界,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自己德才兼备,就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修养提髙了,才能广施恩惠,养人无穷。 而处事在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善始善终, 千万不要虎头蛇尾,以致功败垂成。 这两个方面是互为因果的。 所以井卦实际上是讨论价值观问题:人生目标是为己还是为人。儒家当然推崇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普遍价值观,例如被划归道家或法家的管子,也是如此。 二、牵强附会--吃水不忘挖井人 管仲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最杰出的就是在我们文明面对北方夷狄草原民族冲击,已经不绝于缕,命悬一线时,他站出来。孔夫子说过:“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我们现在都是野蛮人也说不定。 管仲(约前 723或前716-前645),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 齐桓公 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最著名的观点是主张 富国强兵 ,尊王攘夷。 最著名的名句是“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想国家富强、社稷安定,必须先得民心,要得民心,应当先爱惜百姓,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 管仲一生主持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郡县制雏形,中央集权的开始);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科举制雏形,打破世袭制开始);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土地私有制雏形);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国有企业老祖宗)。 我们下面主要赞扬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政策,因为挽救了华夏文明的存在。 尊王攘夷,就是拥戴天子,对付蛮夷。尊王是手段,通过肯定周天子的权威,拥戴周王朝的道统,来凝聚诸夏;攘夷是目的,团结诸夏,加强对四方蛮夷的抵御,对华夏汉文明的维护。 管仲提出“尊王攘夷”政策时,正是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在北上蚕食,严重威胁 中原 诸夏文明,当时的形容是华夏文明不绝于缕,命悬一线。 而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管仲说:“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 尊王攘夷 ”,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旗帜。 根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的薰育,商代的鬼方,西周的鬼戎、昆夷、混夷、畎戎、串夷、犬戎、猃狁,春秋战国时代的戎、狄,秦汉时代的胡与匈奴,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族类,只是由于时间、地点、音译、诬称以及个别支派之不同,而异其称而已。据周予同先生考证:“山戎,部落名,与熏粥、淳维、鬼方、猃狁等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名称,即后来秦、汉时的匈奴。”《史记·集解》言:“服虔曰:‘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春秋时期,山戎活跃在中原西北部,以游牧为生,其民着装与中原华夏族不同,一般披发左衽,而华夏族是束发右衽。 据历史记载,华夏族从诞生起,就在不屈不挠的与他们战斗。 《小孟鼎》铭记载:康王二十五年,周人大败鬼方,俘获“人万三千八十一人”,酋长四人,还获车、马和“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廿八羊”。《诗经·六月》说:“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今陕西三原附近)。” 整个西周时期,中原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势力,在不断的扩充中,日渐强大,而相反西周王朝江河日下,失去了反击的力量,西周末年,他们已经逼近周都,“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虽无固定城郭,但各有分地。 山戎以游牧为主,随着其种族的不断扩大,所需的物资必然缺乏。于是利用其骑兵的机动灵活的特点,向中原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攻击。而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中原民族,就处于弱势,屡屡以失败告终。山戎每到一处,皆以抢劫为主,屠杀人民,生活在边境的饱受其害。《诗经·采薇》言:“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竹书纪年》载宣王“使秦仲伐西戎,为戎所杀。”到幽王时,申侯、缯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 齐桓公当政时,戎狄的不断南侵已经威胁诸夏生存,华夏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北狄和南夷指的是北方的山戎和南方的楚国。 管仲以“明辩华夷”、“同恶相恤”和“诸夏亲昵“为口号,说服齐桓公出兵讨伐戎狄,以“尊王攘夷”。管仲认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 在管仲的大力号召下,华夏诸国逐渐意识到切身利害,华夏各国联合起来,击退了戎狄的进攻,把一些小国从戎狄的蹂躏下拯救出来。 北伐山戎是齐桓公针对戎狄势力入侵的最重要的一次反击,其直接导火索是“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 周惠王十四年 (公元前664年),山戎统兵万骑攻打燕国,燕庄公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举兵救燕。山戎落荒而逃入孤竹国,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数给了燕庄公。 从现存传世文献齐桓公亲自出征山戎,到达的地区是令支、孤竹(《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一十里,殷时孤竹国也。”《史记索隐》:“离枝,孤竹,皆古国名。秦以离枝为县” ),这次山戎以沉重的打击,不仅击退其凌厉的攻势,还扩大了燕国等华夏族小国的疆域,疏通了各诸侯国朝贡周王的通道,解除了华夏种族的危机。 鲁闵公元年(公元前 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前660年,狄又破卫(今河南淇县),卫人连夜弃城而逃,逃过黄河的只剩七百三十人。桓公把他们和共邑(今河南辉县)、滕邑的人集中在卫国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总共只有五千人。齐于是出兵救邢存卫,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滑县),这就是《左传》闵公二年所说的“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而且管仲制定的“尊王攘夷”战略也推行到淮河流域,变成“弱强继绝”战略,打击楚国侵犯淮河流域、问鼎中原的嚣张气焰,援救淮河流域众多弱小诸侯国,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盟,在淮河流域成功举办了“陉邑会谈”“召陵会盟”“首止会议”“葵丘会盟”等重大的结盟会议。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发源于楚蛮,公元前 671年,楚成王继位,势力迅速发展到淮河流域,给淮河流域诸侯国带来威胁,先后灭掉了黄淮之间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公元前678年,“楚伐郑”,郑国是齐国的盟国,郑国支持不住,准备背齐向楚。针对淮河流域的局势,管仲认为:“天子幼弱,诸侯亢强,聘享不上。公其弱强继绝,率诸侯以起周室之祀。”要点是扶持周王室,扶持弱小诸侯国,遏制和削弱“亢强”的楚国,这实质是“弱强继绝”。 鲁僖公四年(公元前 656年),齐桓公率齐、朱、陈、卫、许、曹、鲁等国军队攻伐追随于楚国的蔡国,蔡溃败,齐于是伐楚,最后,双方结盟于召陵(今河南邱城)。齐国这次虽然未能把楚国压服,但是暂时挡住了楚国北进的势头。 以“尊王攘夷”的口号北伐山戎,摆脱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民族的威胁,扭转了“南夷”、“北狄”交伐中原的危机形势,有效地保卫了华夏文明文化。孔子盛赞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在矣”(《论语·宪问》)。所以《吕氏春秋或问》卷十二说:“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葵丘之盟;东会于淮,桓公之威加于天下者略遍矣!此伯者之极盛也,桓之心直是欲耀其威于天下,以威遐荒,以懼诸侯。”《春秋公羊传》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 直至葵丘之盟,齐桓公先后帮助了 30多个小国,保护了周王朝太子郑的地位,拥立周襄王顺利继承王位。召集诸侯国兵车之会六次,乘车之会三次,九合诸侯,修钟磬而复乐。 但是管仲并非圣人,不符合儒家圣人的标准。孔子对管仲的就有否定性评价,即所谓“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管仲并不算“内圣”,管仲器小、不俭、不知礼,管仲在旧主一死而事新主,且新主又为旧主之弟弟,此为不忠不德。管仲“不知圣贤大学之道,”“不能还身修德以致主于外道。” 例如《论语》:“或曰:‘管仲俭乎?’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所谓三归,就是市租本应收归公有,但管仲却收归己有,供自己享用。按照孔子的理解,这当然是“不俭”) 而且管仲的尚侈:“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撩然后焚之。”而孔子认为管仲的“尚侈”做法不合时宜,不符合“俭”的原则。 孔子的治国之道,即“以国为礼。”,对于“政逮于大夫”非常反感,当有人问“管仲合礼乎?”孔子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管仲非礼行为的愤恨情绪:“邦君树塞门(当门立照壁),管氏也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在堂上设有献酬后回放酒杯的台子),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按照周礼,只有国君才有资格当门立照壁,才能在堂上设有献酬后回放酒杯的台子)。 但是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子有仁。 儒家的仁体现在利在天下。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人们直至今天还在享受着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人们大概已沦于夷狄。管仲的行为,功在社会,利在民众,这就是“仁即爱人”。 管仲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诸侯间的矛盾,使人民免罹战争之苦;同时,又集中了中原国家的力量,抵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使人民免做“被发、左衽”的野蛮人和亡国奴,这就是“仁之美者在于天下仁也。” 所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孔子最赞美的道德,因为仁是达到礼的手段,礼才是仁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对政治家,没有道德审判,只有结果审判。就算是五毒俱全,如果能够实现国泰民安,民富国强,也是合格的。用道德瑕疵纠缠政治家,小人尔。
1553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困卦:困境必须自强不息 by wxmang
热度 19 燕庐敕 2012-11-3 19:32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坎水 上兑泽 - 泽水困卦)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 大意 :困卦象征穷厄困顿之意。卦辞实际上在强调自强不息,君子处穷困之时,能努力奋起,以自求救济,天助自助之人,就可致亨通。 卦中九五爻阳刚得正而处中,就像困处穷厄的大人,也能固守正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急于求成,也不灰心丧气,所以可获吉祥而无咎害。 但是在处于困境之时,单凭说话就想解困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没人会相信处于困境的人的话,只有少说多做才能脱困。 传统解释: 《序卦传》认为由下往上升是需要很多气力的,如果升进不已,超过 储备力量的限度,就会强弩之未势不能穿鲁缟,一定会气衰力竭,走人困境,所以升卦之后是困卦。 困的定义是穷厄委顿,道穷力竭,不能自济。所以困,就是陷入困境。 困卦是下卦是坎,上卦是兑,坎为水,兑为泽,如果水在泽上表明泽中有水,这是常理,困卦坎下兑上,是水在泽之下,显然是泽中无水而致干涸之象,是困乏的表现,所以卦名为困。 《易经》是辩证且乐观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困必变,变必通。面对困境而不能奋勇拼杀,就是小人而非君子。自强不息是君子最基本的素质。在“困”境之时,君子能够通过自强不息而获得“亨”,因为中国人既信服天无绝人之境,天助自助之人,又信服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困境对中国人来讲,并不是绝境,相反可能是机会: 学以困而进,才以困而成,境以困而通,道以困而大。 “贞,大人吉,无咎”是指只有持守正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大人君子(也即有中正之德)才能变困为亨,才能获得吉祥而不致招来灾祸。古人说:“小人遭困则穷斯滥矣,君子遇之则不改其操。君子处困,而不失其自通之道,。。。。。。处困而能自通,必是履正体大之人,能济于困,然后得吉而无咎。”所以君子在面对困境时,也不会偷鸡摸狗,行苟且之事,仍然会持中求正,不急不躁,乐天安命,奋勇前行,绝对不自暴自弃或束手待毙。所以君子处困境,能济于困,能够“吉”而“无咎”。 所以困卦很好解释了传统中国人对处于困境时的态度:持中求正,不做苟且之事,否则必然会遭祸得咎。 “有言不信”是指一个人身处困穷之时,纵使有所言语,别人也会认为是不真实的,很难使人相信,所以在身处困境时,少说多做,因为说什么别人都不信,都认为你是大言不惭,事实胜于雄辩。这时最好洁身自好,反躬自省,踏实做事,而不是到处诉苦,没人相信眼泪。 从卦象看,困卦上六在九四和九五二阳之上,而九二处于初六和六三二阴之中,都是阴柔遮蔽阳刚态势,象征君子为小人所困之时。但是九二、九五刚中,有大人象,九五又得正,能固守其中正之德,不偏不倚,所以能够脱困而出。 彖曰:困,刚揜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大意 :《彖传》说:困卦象征人处于穷厄困顿状态,其卦象是阳刚为阴柔所掩盖,上六荫蔽九四和九五二阳,而九二又处于初六和六三二阴之中,是小人遮蔽君子之象。困卦下卦为坎为刚(坎为阳卦),上卦为兑为柔(兑为阴卦),坎在兑下,是阳刚为阴柔所掩盖之象。 困卦的卦象是下卦坎险、上卦兑悦,是大人处困(九二九五是大人,九二被阴爻夹击,九五被阴爻压制),虽险犹悦之象。因为九二九五都有刚中之德,所以能够不失贞正之道,所以能自济,能处事亨通。小人不能处困,一旦面临困境将无法摆脱。所以说“其惟君子乎?” “贞,大人吉”是指大人因为具备阳刚中和的美德,所以能济困求亨。“有言不信”是指专赖言语口说以求免困,将更致穷困。(揜,同“掩”字,刚揜,刚被柔遮蔽) 传统解释: 从卦象看,困卦是坎下兑上,坎为阳卦,在下,兑为阴卦,在上,而一般说来,阳上阴下才是常理,伹这卦是阳下阴上,就好像阳刚在下被阴柔掩蔽一样,因此使得刚阳无法得到伸展,以至陷人困窘。所以说:“困,刚掩也”。再从爻象上看,刚爻也为柔爻所掩。本卦九二陷于初六与六三两阴爻之中,而上六又凌驾于九四与九五两阳爻之上―。阴柔小人占上风,阳刚君子自然就陷人困穷,而步履维艰了。所以困卦之所以为困,就是因为以刚为柔所掩蔽,阳刚君子为阴柔小人所掩蔽。 ( 阳卦阴卦划分原则来自《易经》中的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奇为阳,偶为阴,单阴是阴,单阳为阳;双阴还是阴,双阳则为阴等等原则。 所谓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是指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八卦是由阳爻和阴爻组成的,三个爻就组成一卦。 所以阳卦如震、坎、艮,都是由一个阳爻两个阴爻组成的(另一个阳卦乾是三个阳爻);而阴卦如巽、离、兑,则是由两个阳爻一个阴爻组成的(另一个阴卦坤则是由三个阴爻组成)。 至于重卦阴阳要复杂一点,八卦是三画卦,三这个数,本来就是一个阳数(偶数是阴数,奇数是阳数),重卦是六根画卦, 6这个数本身就是阴数。所以八卦和重卦的阴阳卦是不同的。比如坎卦,八卦是一阳二阴,是阳卦;重卦后的坎卦,就是二阳四阴,反而是阴卦了;离卦二阳一阴,是阴卦,重卦之后的离卦仍然是阴卦。八卦之中的乾卦重卦后反而成为阴卦了。这就是易的变化之道,阴阳互易,阴阳互生的道理,太极动而生一,一动而生二--阴阳。所以,八卦之中的乾卦本为阳卦,两两相重而成为六爻卦后变成阴卦就好理解了)。 “险以悦”这一段,其实是说人在处于困境时应该拥有的心态。 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唉,越是可以栓验出人的心理素质和人品,那种怨天尤人,灰心丧气的人,都是成不了大器的。处险而致悦,困而得亨,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小人是做不到的。因为君子具有刚正之徳,能坚守正道。 《易经》是极重视刚而守正的。困卦中九二、九五两爻都是刚爻,是刚正得中之象,不但能够自强不息,而且还能持中守正。所以自然可以拯济困穷,获得吉祥,故《彖传》说“贞大人吉,以刚中也”。 至于“有言不信”,是说人处在困境之时,是会被人看低的,无论怎么说,人家不但不会相信,还会讨厌,认为是怨妇祥林嫂。所以既然说了没有什么用处,还会起负作用,那还不如不说的好。俗语说,沉默是金,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蕴含着相当深刻的人生哲理的。摆脱困境的最好办法也不是光靠嘴说,更重要的是要去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摆脱面临的险困处境,没有人会在困境时救你,只能靠自己。锦上添花是常事,雪中送炭是故事而已。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大意 :《象传》说:困卦下卦是坎,是水,上卦是兑,是泽,是水在泽下,水下漏而泽枯无水之象,这就是困。 君子观察困卦水在泽下,泽枯无水之象,感悟到命定于天而志存乎己,当处困穷之时,则一切生死委诸天命安排,则能置死生于度外,就能坚定意志,实现崇高的理想。(致命,一切生死委诸天命之安排。致,委。遂,实现、完成之意,致命就是授命) 传统解释: 水下漏,则泽上枯,所以“泽无水”。所以是困境。 《彖传》要求临险犹悦,刚中守正,且要少说为佳,多修己德。《象传》从另一个角度闸明君子应取的做法,那就是在处于泽无水般困境的时候,要能超然物外,生死置之于度外,反而能够坚定意志,实现自己的崇高志向。要自强不息。儒家这里引申为舍生取义的坚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儒家认为命是天理主宰之名,命定于天,但是志存乎于己,所以困之事多由乎人不能控制,而困之亨否,则在于己。也即困境是必然的,面对困境奋勇向前才是正道。 儒家认为,处困穷之际,就是要致命遂志,这样面对困境,就只有是非而不是利害,只有轻重而不是生死,自强不息,奋勇前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幸而身存则名在,不幸而身死,则名亦不朽,这就是身困而志亨。所以就是生死置之于度外,奋勇向前,只有这样才能虽困而亨。 《易经》中经常用命与志对比,命是运气和气数,是人不能控制的,只能安命顺时,坦然面对和接受,不管是顺利或是坎坷,都不能怨天尤人或沾沾自喜;而志是人心的根基,是人的存在价值,是人奋斗的目标和生存的理由。所以“致命遂志”就是坦然面对命运,奋勇前行,自强不息,实现自己志向。 黄寿祺先生说:困穷有时难以避免,正气却不可一时稍颓,大象传曰,“君子以致命遂志”,正合此义。故孔子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帛书周易有凶字)。 大意: 初六处困境之时,阴弱卑下,虽与九四相应,但九四阳居阴位,失位不正,有犹豫不决的象,又困于上六的隐蔽,无力相助。初六又阴居阳位,又有急于上行之象,但前进又前临坎险(井卦下卦是坎,初六位于坎险最下),所以穷厄不能自拔,犹如困坐于无所遮荫的枯树之下,居处难安,无计可施,只得退入幽谷之中,多年不露其面,以待困情缓解。(将有凶险。)(臀困,比喻坐困。株木,枯树。三年,多年。觌,音敌,见)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自藏于幽暗不明之处,而陷于至为艰难的困境,就像困坐枯木之下,居处难安,只得退入幽谷之中。 传统解释: 初六是阴爻,处困卦之始。其素质本来就柔弱卑下,缺乏阳刚气质, 又居下卦坎险之下,在处困之时 必然陷入困境之中, 更 是雪上加霜,进退不得,被困到底,不能自拔。 初六当然也不能坐以待毙,还得自强不息,但是不能指望患难之中有朋友来帮助他,雪中送炭。因为从卦象上看,九四虽然与初六相应,但是并不能帮助初六脱离苦海。因为九四本身居位就不中不正,以阳刚之质居阴柔之位,是犹豫不决的象,自己又还受到上六阴的掩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时候,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来支援初六脱离困境。所以初六处境就像枯木没有覆荫,无法借力。 所以初六因为无所庇或相助而不得安其居(因为臀是居的意思,臀困就是坐卧不宁, 进退两难, 不得安其居),再加上初六阴居阳位,又有不安分守己盲动特点,所以必然迷闇妄动而入于深困幽谷,而无自出之势,所以终困而不遇其所亨。所以只能“入于幽谷,三岁不觌”,也即退入幽深的山谷,从此隐性埋名,因为不觌,是指不遇其所亨,也即遇不到好运气或脱困机会,只能多年不露面目与行踪。(这段话来自诗经“出于幽谷,迁于乔木”。初六阴柔处困境最下,不能自迁上升于乔木,只能坐困于枯木之下,是反向,所以只能愈入于幽谷而已,比喻人处境卑暗穷陋而不能自拔) 所以枯木不可困,幽谷不可入,这样看来,初六困入,是自取的结果。因为夬卦、姤卦都以三、四两位为臀,困卦则以初位为臀。人行则臀在中,而坐则臀在下,初六是坐之象,所以困不能起是其自找:不能自强不息。所以警告初六只能耐心等待,修身养性,积累力量,等待时机,自强不息,不能指望外援,要靠自己,否则必然大凶。 九二,困于酒食,朱袚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大意: 九二阳刚得中,有刚中之才,有经世济民之志,但阳居阴位,谦恭自抑,所以面临困境时,有犹豫不决之象,不能奋勇拼杀,泽济万民,解天下之困,所以深以为忧。 但九二与九五一样,都有刚中之才,是志同道合,同德相求,而且又都诚信待人(阳爻居中位都是实诚待人之象),所以能以至诚感通于九五,最终能为九五君王所举用,而荣膺重任。 但九二身处下卦坎险中位,是深处险中,不是积极上进之时,不能得意忘形,如果过于努力上进,必多凶险,此时只能保持刚中美德,面对困境,持中求正,不急不躁,循序渐进,慢慢脱困,不能急于求成。而且要对困境导致的后果置身于度外,舍身遂志,这样就会虽身困而道亨,最终获无咎。(朱袚方来,指将荣膺重任。朱袚,尊贵之服,比喻荣膺重任)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因为有刚中美德,所以面对困境之时,虽然不能立即遂其志以济民解困,但经过努力,最能还是能获国君赐福,获得喜庆。 传统解释: 酒食,人之所欲,这里比喻是人为了实现自己目标而所以施惠。君子的目标是泽天下之民,济天下之困。所以困于酒食就是不能实现自己目标而苦恼之意。 九二虽然是刚中之才,但是由于阳居阴位,犹豫不决,面临困境,不能奋勇拼杀,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不能实现自己泽天下之民,济天下之困的目标,所以反困于所欲之多,所以说“困于酒食”。 九二是刚中有才之人,要想遂志,必须有道之君求而用之,才能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九二上有九五刚中之君,道同德合,必来相求,而且九二有刚中之德,当困之时,甘贫以守中德,而为人君所举用,所以说“朱绂方来”。而且九二是阳居阴位,谦恭自抑,又正好居中,有中正平和之德,所以会有福庆。所以《象传》说”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在面对困境之时,九二能够持中求正,利用至诚来为人处事,就像享祀神灵祖宗时一样,必然能感通于九五君王,获得信任和帮助,脱困。 “利用享祀,征凶”是指刚刚有荣禄降临到九二身上,此时行事千万要小心谨慎,最好是做些祭祀上帝鬼神的事,以求得神明的理解与保佑,不要搞什么大动作,否则就会失去已得的荣禄,重新走进困境,所以爻辞告诫:“征凶”。也即警告不要一旦时来运转,就得意忘形,小人得志,非要搞什么几把火,以显示自己高明或尊贵。 至于“无咎”是指九二困中求进,确实颇多凶险,但没有咎害,这是因为九二具备了刚中的美德。所以持中求正,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得意忘形,是人生得意时免祸的要点。 所以君子居困之时,千万不要消沉,要相信眼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必须坚持,做到刚中自守,安贫乐道。因为“困于酒食”之时,就是“朱绂方来”之时,只要你自己守得住。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大意: 六三以阴居阳,有刚武之气,但是居位失正又无上应,是力弱急躁冒进之象,所以急于想上比承于九四,但是九四已经与初六相应,不予回应,这样六三就像受困于坚石之下。同时六三又乘凌于九二之上,而《易经》体系认为乘刚多凶,犹如身据棘刺满布之蒺藜之上,处境极为困难。所以六三坐卧不宁,进退维谷,只得撤退返家,但是六三没有正应,所以茕茕独立,难以求得配偶,又无以为家,故有凶灾。(石,比喻阳刚九四。蒺藜,音极离,一种有刺的植物。宫,指居室)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犹如身据棘刺满布之蒺藜之上,处境极为困难,是因为乘凌于九二阳刚之上。而六三退居回家,却茕茕独立,难以求得配偶,是因为没有正应,无以为家,情况极其不祥。 传统解释 : 六三以阴柔不中正之质,处下卦坎险之极,而阴柔居阳用刚,是极端之象,不善处困之甚。六三阴居阳位,不当位,阴柔之质居阳刚之位, 势单力薄,所以是无才无德,偏又不甘寂寞,有急躁冒进之象,但力量又不足,爻辞中“石”是指九四,“蒺藜”是指九二。九四是刚爻,像块坚硬难移的石头,居于六三之前,阻挡着六三,使六三寸步难移;九二也是刚爻,以阳刚之质居中,如冋带刺的蒺藜,更非六三所能据坐(《易经》中认为阴爻乘凌阳刚是很严重的事,这里的六三以阴柔乘凌于九二阳刚之上,等于是坐在棘刺上,是不能坐安稳的)。所以六三处于两难之中,陷人困境。 六三既然已处于这样穷厄之中,只能退居其室。但六三退居其室,因为没有正应,找不到配偶,所以见不到妻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陪伴自己的只有那份难耐的寂寞与孤独。所以如果不能安分守己,静心修养,肯定不会吉祥,将没有未来,也没有归宿。 妻在这里指安身安之主,所以不见妻是知进退之不可,又失其所安,进退与安处皆不可,则唯死而已,其凶可知。(妻是指上六,由于六三是阴爻,无法与上六相应,所以六三无妻) 一般用六三比喻小人窃位而自困者。系辞说:“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大意: 九四阳刚想下应初六,但前面为刚中的九二同性相斥所阻,就像受困于金车,所以有犹疑缓行之憾。但是九四以阳居阴,虽然有犹豫不决缺点,但是也能能行谦谨之道,谦恭自抑,所以最终能够与初六应和。(来,自外卦而内卦,此指九四来应初六。徐徐,犹疑缓行之貌。金车,指有阳刚之才的九二)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阳刚,虽然其居位不正,但与初六阴阳相应,欲下应初六,因受阻于九二,致有犹疑缓行之憾,而最终能与初六应和,说明其一心求与在下的初六应合,又上比九五刚中之君,有所助与而成。(有与,有应与。也释为有助与) 传统解释: 九四阳居阴位,不当位,有优柔寡断,被困的象。所以有“困于金车”之说。虽然有初六正应,但是苦于被困,又犹豫不决,所以相应不很痛快顺利。有应而不能济,所以“吝”。 《易经》中的“往”是自下向上,“来”是自上而下。因为九四处上卦兑泽之初,是刚爻,初六居下卦坎水之初,是柔爻,九四与初六正好形成正应。为了得到初六的配合与帮助,九四当然要自上向下去。“来徐徐”说的是九四要向下去,但是为九二所阻,所以犹豫不决(徐徐,其实是疑惧之辞)。因为此时九四还处在金车之困中,这里的“金车”就是指横亘在九四与初六之间的阳爻九二,同性相斥。(因为九四虽然与初六为正应,但是九四不中正,处困境之时,其才不足以济初六之困。初六比近九二,九二有刚中之才,足以拯初六出困,所以初六更愿意从九二,所以九四觉得九二在阻挡,犹豫不决,迟疑不定,不敢遽前,这就是“来徐徐,困于金车”) 九四以阳爻居阴位,是不当位,本来应该是有吝的,但是与九五互助的“有与”弥补了九四不当位的弱点。因为九四与九五同为刚爻,相邻成比,在一般情况下会同性相斥,但是当处于困境时,它们都被阴爻上六之所掩蔽,处境相同,利害一致,所以就会出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团结合作。而且九四以阳居阴,谦恭自抑,有履谦之道,量力而处,不与九二争,在九五相助下,“有终”。而且初六是九四正应,仅仅只是怀疑初六会因为近比九二而将从之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事之所归终究是正。初四正应,终必相从九四。 所以九四与初六之间虽有金车九二阻困,但这是暂时的困难。阴阳相应,终难阻隔,只要坚持住,自然能渡过这个难关,获得一个好的结果,爻辞最后说:“吝、有终” 黄寿祺先生说:九四失位受困,而所以“有终”者,其主要原因在于,阴阳相应,难以阻隔。兪琰曰:“六爻中,二、五皆刚,三、上皆柔,惟初与四刚柔相应,故特以“有与”明之。”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大意: 九五阳居阳位,行事刚猛,就像施用刑罚以治理众人,上伤其鼻,下伤其足,致有众叛亲离,困于尊位成为光杆司令之象。但是九五居位中正,有阳刚中正美德,能逐渐修正其行事刚猛之弊,必能得到人和,而获有喜悦。此时宜以至诚感格神灵天地,祈求赐福以解困。(劓刖,音易悦,施以刑罚。劓,削鼻之刑。刖,截足之刑。赤绂,古代贵族祭服配饰,借喻居九五之尊位。徐,渐)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行事刚猛,就像施用刑罚以治理众人,上伤其鼻,下伤其足,但是必然众叛亲离,其济困之志就不能实现。而九五因为具有阳刚中正美德,所以能逐渐修正其行事刚猛之弊,所以能逐渐脱离困境,而获人民支持拥戴喜悦。九五此时宜以至诚感格神灵,祈求获得神灵赐福而解困。 传统解释 : 九五以阳爻处尊位,居中得位,有刚中之德,但是处于困境时,位尊权重的处境更为痛苦。因为九五邻近上六,被上六阴爻所掩蔽,人民不亲附,陷入困境,形势极为严峻,使他终日处于不安的状态。这时九五气忿人之不附而用其刚猛,猛行其威刑,导致其众叛亲离,所以说“劓刖,困于赤绂”。劓是截鼻,象征伤于上;刖是去足,象征伤于下。从卦象看,九五上下皆掩于阴,为其伤害劓刖之象。伤于上,必然上下无与,不来贤臣,伤于下,必然人民乖离,众叛亲离。 不过物极必反,困不会永困,亨也不会永亨。九五尽管面临上六小人掩蔽的困境,但是九五居上卦兑悦,而有刚中之德,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不丧其所守的中正之道,不会一致执迷不悟,面对困境,能够迅速改变,而且下有九二刚中之贤相助,道同德合,势必相应,以共济天下之困,所以能胜天下之艰巨,所以是势始困而徐徐有喜悦状态,所以说“乃徐有说”。 而君王处困之时,能够用祭祀神灵祖宗这样的至诚来招徕天下之贤,就能济天下之困。所以爻辞劝九五“利用祭祀”,就是此意。(祭、祀、享的划分是祭天神、祀地祇、享人鬼) 所以君子处困之时,不但要审时度势,从容不迫地迸行奋争,而且保持心灵清明,修身养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困境时对济困的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大意: 上六以阴居困卦之极,下无应援,又乘凌于九四九五二阳刚之上,就像困于藤蔓缠绕,又身处于危坠不安之地,行则羁绊,居则不安。但困极必反,其虽处境困难,如果能动其悔悟之心,吸取教训,而确实悔悟,谨言慎行,必能解脱困境,所以只要其有所作为,则获吉祥。(葛藟,藤蔓缠绕之草。臲卼,音孽物,动摇不安之状。曰,思谋之辞。动悔有悔,指能动其悔悟之心,而确实记取教训有所悔悟) 象曰:困于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大意: 《象传》说:上六因其以柔乘刚而无应,居位不当,所以行则羁绊,居则不安,这是处困之道不当。如果上六能动其悔悟之心,而确实悔悟,并采取行动,就能解脱困境,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困卦中,九二、九四、九五阳爻都不言吉,初六,六三也不免于困,只有上六得吉。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困极必反。困到到极点,势必就会不困。但是上六得吉,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克服重重困难之后获得的。 “未当也”是指上六以阴柔乘凌九四和九五阳刚,下又不与六三有应。 所以上六才会被缠绕的藤蔓所困,而又濒临于危坠之地, 所以上六动则有悔,什么也不能干,被困死在极位。(上六所应在三位,但三位是阴爻六三,因为同性相斥,所以是以柔附己而牵,这就是“葛藟”,欲行不能行,其心不安。上六所近比是九五,以柔凌刚而难安,所以是“臲卼”,欲居不能居,其身不安。身心都不安,就会穷则思变。) 由于穷则思变,困则谋通,处至困之地,用谋之时,谋之所行,上六反而清楚了自己为什么会动则有悔了,也即爻辞所说的“有悔”,即有所觉悟。通过闭门思过,吸取教训,重新再来,即爻辞所说的“征”,则可转危为安。所以上六明知“动悔”而能“有悔”,吸取教训,谨慎从事,从山穷水尽进柳暗花明。所以“动悔有悔,征吉”。 《象传》中的“行”就是行动,上六获吉的关键就在于悔悟和行动,绝对不能坐以待毙。 面临困境对所有人都是必然的,但对困境如何处置对待,却是很不同的,光说不做的,将在困境里灭亡。 在困境里自强不息,不坐以待毙,不怨天尤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德。 小结: 困卦就是讲如何处困和出困。困厄对所有人都是必然存在的。困卦中的初六、六三、上六三阴爻都不是善于处理困境的人。初六入困而难以自拔,只能死守待时;六三逬退维谷,四处皆凶;上六尽管由于“有悔”而“征吉”,伹能否抓住困极必变,行动起来,还不一定,因为阴居柔位,不是行动坚定的象。而九二、九四、九五三个阳爻虽然也处于困境之中,但都能以自己的阳刚之质,通过持中守正,自强不息,奋勇拼杀而脱困。 困卦的最典型特点是柔掩蔽刚,只有刚者能处困,能脱困,柔者不能。所以君子之困,为命运不济,或时代之穷,而不是自己原因。小人则往往自取困境而已。 所以对君子而言,困穷之境在一生中是难以避免的,但永远不能消颓的是人的一身正气和上进心。 受困之时不能急躁,要从容不迫,徐谋出困之计;人一定要有一定的精神支柱,要看到光明的前途,而不要在精神上自己先把自己打垮了;处困出困,不能光靠口说,而要有实际行动。 行动与否要因时因势而定,时不宜动而不可躁动,时适宜动而不可不动。必要的时候,甚至致命遂志,舍生取义。 困卦中三阳三阴,阴象小人,小人之困在身,所以是株木、石、葛垒;阳象君子,君子之困在道,所以是饮食、金车、赤绂,这都是小人以为荣而君子之所以所谓困的东西。从六爻来看,只有自强不息,持中求正的君子可以脱困而出,自寻死路又不能自强不息的小人,没有机会。初六是不能自强不息的小人,只能束手待毙;九二是有刚中之才的君子,持中求正,一定能获得重用,大展宏图;六三比喻小人窃位而自困者,进退维谷,必死无疑;九四是犹豫不决的君子,不过终于在坚守正道下能够脱困;九五是刚猛的君王,通过至诚改变自己的错误,终于吉祥;上六是悔过自新的小人,能够改弦易辙,获得吉祥。 所以困境是时势适逢非由己致,应当守刚中之德,也即“贞”,这样困而不失其所亨。若困由己之柔暗而致,应当变更所为,也即“悔”这样就能以免于困。 二、牵强附会--自暴自弃才是绝境 根据 Tg出版资料,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余人,过湘江后,已锐减到3万余人,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雪山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此时,中央红军人数已减少至2万余人。据《彭德怀自述》回忆,1935年9月,当时编为陕甘支队的红1、红3军计1.4万余人。1935年10月,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此时的兵力总数约7000余人。 在 1936年8月28日中革军委参谋部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中说: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约8000人,第15军团约6000人,直属部队7300余人,地方部队6000余人,红军大学800人,在陕南的红74师2000余人。以上共3万人。 红 25军出发长征时,共2980人,到达延川永坪镇时,全军共有3400余人。 1934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长征开始时共8万余人,据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张国焘给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电报中统计:总计是3.81万人。1936年10月25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人数约2.2万人左右,基本全军覆没。所以余下万余人。 1934年8月,红6军团西征时,全军团约9700余人。1934年10月,红6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红2军团)会师时,3300余人。红3军(红2军团)同红6军团会师时,全军约4400余人。两军团合计约7700余人。1936年7月,红2、6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其兵力数为1.43万人。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张国焘在给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电报中说,据1936年9月1日统计1.4379万人。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有兵力1.1万余人。 综上所述,中央红军主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约 7000余人;红25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兵力约3400余人;红四方面军除去牺牲的西路军2万余人,保存下来约1.2万人;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时人数为1.1万余人。总计,红军长征胜利最后保留下来的兵力3万多人。且武器弹药十分缺乏,全军平均每支步枪只有十几发子弹,轻机枪才有百余发子弹。中央机关的许多人手里只有刀矛,长征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徐特立(出发时58岁)为自卫,手里拿着一支红缨枪,有时还当拐棍用。 所以毛主席在 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毛主席在1971年视察南方讲话中进一步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1944年4月12日,毛主席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说:“共产党在一九三七年,因为在内战时期受了挫折的结果,仅有四万左右有组织的党员和三万多人的军队。” 这就是当时 Tg的全部家当。 而逃命到的陕北,也是困境。按彭德怀在《自述》中说法,陕北地瘠民贫,根本养不活几万人马,外面又是三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围困,蒋介石的军师杨永泰给蒋的计策是三虎争食,也就是把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放在陕西狭小的区域,然后逼迫引诱他们三者自相残杀。 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立足地最早在陕北较繁华的镇子瓦窑堡,后来被东北军进攻,被迫放弃,迁往保安县。直到西安事变后, 1937年1月东北军让出了延安,中共中央才进入了延安。 根据后来的陕西省省委书记马文瑞回忆,当时陕甘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很快就出现了供应困难。陕北根据地没有粮食,当时保安全县只有 1万多人口。而且阎锡山将山西黄河沿岸的20余县划为防共区,想在经济上困死红军。与此同时,蒋介石又命令张学良、杨虎城所部由南向北,陕北军阀高双成的二十二军及高桂滋部八十四师由北向南,甘肃、宁夏的马鸿宾、马鸿逵部由西而东,对西北根据地实行四面合围,形势非常严峻。 而且当时陕北人少地贫,发展红军困难,于是1936年2月至5月,红一方面军为活命和拓展生存空间,不得不东征山西(刘志丹就是死于这一次行动),打地盘,抢粮食,筹款50万元。据 彭德怀 回忆录称,东征扩大了红军8000人,新参军的大都是由河南、山东流落到山西的人。此前部队经过长征大都成了空架子,一个团不过几百人。但是4月中旬,红军在晋军和中央军压迫下,已经撤退到黄河一线的狭小区域,处境艰难,如果再不撤退回陕西,很可能全军覆没。到了4月底,晋军和中央军已经将黄河东边的红军团团包围,红军迫于现状,下令主力撤退回陕西。到了5月初,红军各部渡过黄河,撤退回陕北苏区,由此红军东征全面失败。 所以不得不在 1936年6月开始西征,目的也是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拓展生存空间。但是西征收效不大,因为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更恶劣,而且面对马家军的骑兵。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分别在甘肃会宁地区和静宁地区胜利会师,毛主席针对陕北苏区粮食、经费困难,难以支撑和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组织“通渭会战”,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河东的西(安)兰(州)通道地区的严峻形势,决定提前执行夺取宁夏、打通苏联的战略计划,于10月11日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决定主力向北发展,夺取宁夏,扩大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根据地,占领河套地区,获得生存空间。但被马步青、马步芳部疯狂反扑,到次年3月,彻底失败,2万多人基本全军覆没。后来,西路军余部七八百人在 李先念 率领下回来。 所以在西安事变前,红军一直在为吃饭穿衣等生存问题拼死挣扎。 其实就算是 1942年,陕甘宁边区财政也是入不敷出,边区政府穷得无法负担必要的开支。1942年陕甘宁边区二十八县人口还不足二百万人人。当时粮食的缺乏极为惊人,部队筹措不到食用谷物,只能以黑豆充饥。这种黑豆,本来是用来喂牲口的,而且这种黑豆也供应不足。部队、机关每天只能喝黑豆煮的稀饭。毛主席在回顾1940年和1941年的经济困难时说:“我们曾经弄得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们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解决如此严重的经济困难,单靠陕甘宁边区的力量显得太单薄了。 所以贺龙在 1942年负责边区政府财政工作后,对军队领导讲过:“靠上头是没有办法的,相反上头要靠你们养活,靠你们吃饭,因为,第一、你们有地盘,陇东、关中、绥德和直属区等;第二、你们能挣钱;第三、你们有群众;第四、有枪杆子;第五、有商店;第六、有工厂;第七、有几百个骡马大店;第八、有运输站;第九、你们也有钱。这些东西都在你们手里。还要上头来养活你们,从道理上也讲不通。” 1942年冬天,毛主席对高岗、林伯渠和肖劲光三人说:“你们三人中,一为边区书记,一为边区主席,另一人则为留守兵团总指挥。而我们到陕北,快满六年了。我们来干什么?是来革命的。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都想困死我们,当然也想饿死我们。你们说怎么办?我看有三个办法,你们同意哪个办法。第一,革命是革不下去了,大家解散回家,免得在这里挨冻受饿。第二是不愿散,找别人要去,别人又不给,大家等着饿死。第三,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团结一条心,共同克服困难。”所以才有以后的屯田垦荒。 但是就算是屯田,在陕北那种贫瘠少雨地区,也是不可能生存几万人军队的。这个困境的解除,还是依赖西安事变这个机会。 西安事变起因是 1936年冬天,蒋介石认为红军的处境已难以为继,以蒋鼎文为西北“剿总”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陕甘绥宁边区总指挥,准备彻底消灭Tg于一役。 在临潼华清池附近的临时行辕里,蒋介石召见张学良、杨虎城,向他们提出最后通牒: 1、服从“剿共”命令,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全部开到陕甘前线作战; 2、如不愿“剿共”,就将东北军调往福建,第十七路军调往安徽,让出陕甘,由中央军“剿共”。 张学良、杨虎城无法接受这两个方案,痛哭流涕地向蒋介石“苦谏”,反又遭到蒋介石的严厉训斥。这就把张、杨逼到了绝境,终于采取非常手段,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和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十多名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沈钧儒、邹韬奋等,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的当天清晨,张学良致电中共中央:“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及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张学良、杨虎城又联名电邀中共中央派人来西安共商大计。 中共中央在同一天复电张学良:“提议立即将东北军主力调集西安、平凉线, 17路军主力调集西安、潼关线。”“红军担任钳制胡(宗南)、曾(万钟)、毛(炳文)、关(麟征)、李仙洲各军。”“恩来拟来兄处协商大计,如何盼复。” 在紧接着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先发了言:“我们对这一事变的态度怎样?应该拥护,还是中立,或反对?应该明白确定,是不容犹豫的。”他断言:“这次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有积极的意义”,“就是在他的自卫的出发点上也是革命的”,“是应该拥护的”。 他说:蒋介石最近立场虽是中间的立场,然在“剿共”一点上还是站在日本方面的。这一事变的影响很大,打破以前完全被蒋介石控制的局面,有可能使他部下分化转到西安方面来,同时也要估计到他的嫡系胡宗南、刘峙等进攻潼关,威胁西安。在兰州、汉中这些战略要点,我们应立即部署兵力。他当时的设想是:“我们应以西安为中心的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前线,影响全国,形成抗日战线的中心。”他着重提出:“我们的政治口号:召集救国大会。其他口号都是附属在这一口号下,这是中心的一环。” 张国焘说:“在西安事件意义上,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内乱是不是可免?这是不可免的,只是大小问题。”“因此,打倒南京政府, 建立抗日政府,应该讨论怎样来实现。”(可以看出张国焘的战略眼光比毛主席差得太远) 张闻天不同意张国焘意见,说:“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队伍。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治上采取进攻。” 毛主席在作结论时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历史事变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前途摆着许多通路,同时也有很多困难。敌人要争取很多人到他们方面去,我们也要争取很多人到我们方面来。针对张国焘“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的说法,毛主席强调:“我们不是正面的反蒋,而是具体地指出蒋的个人的错误,”“又要反蒋,又不反蒋,不把反蒋与抗日并立。” 周恩来在 1936年12月17日到达西安,立刻同张学良面谈,且于当夜致电毛主席并中共中央,报告国民党中央军刘峙部已以五个师入潼关渭南。“张拟以杨部控西安,东北军主力集渭水北备战,决战必使红军参加。”他已同张学良商定红军南下延安、庆阳一线接防。电报中还报告说:蒋鼎文已释放,持蒋介石信令停止内战,宋子文明日来西安。“我们商定条件: 1、停止内战,中央军全部开出潼关。 2、下令全国援绥抗日。 3、宋子文负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一切亲日派。 4、成立抗日联军。 5、释放政治犯,实现民主,武装群众,开救国会议,先在西安开筹备会。” 第二天,周恩来又两次来电报告情况:“南京亲日派目的在造成内战,不在救蒋。宋美龄函蒋:宁抗日勿死敌手。孔祥熙企图调和,宋子文以停战为条件来西安,汪将回国。” 在收到周恩来来电的同时,毛主席又获悉:日本外相 17日声明,南京若与张、杨妥协,日本将不能坐视;日本关东军发表声明,要求南京“反共防共”。他和张闻天、博古等商定,主张有条件地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8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表示“为国家民族计,为蒋氏个人计”,要求国民党:“召集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决定对日抗战,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开放人民抗日救国运动,实行言论集会结社的民主权利,释放一切政治犯及上海爱国领袖。”并表示:“本党相信,如贵党能实现上项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不但国家民族从此得救,即蒋氏的安全自由当亦不成问题,否则糜烂横政,民族生存与贵党生命均将为贵党错误的政策而断送干净也。” 12月19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毛主席在会上做了报告和结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的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捉蒋介石问题上,动员一切力量来对付西安,把张杨一切抗日主张都置而不问,更动员所有部队讨伐张杨,这是西安事变发生后所引起的黑暗方面的表现,这是对于抗日不利的。”“目前问题主要是抗日问题,不是对蒋个人的问题,盲目的拥护蒋个人而不问抗日是完全不对的。”“在另一方面,西安事变的发生是由于南京政府不立刻对日抗战、尤其是由于蒋介石的“剿匪”政策所造成的”。“能更促进抗日(力量)与亲日(力量)的分化,使抗日战争更为扩大,这是光明的一面”。我们应该“坚定地站在抗日的立场,对于好的方面发扬,对于黑暗方面给以打击”。他明确地提出反对使内战扩大,也就是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张,说:“我们主要是要消弭内战与不使内战延长。”当时,苏联《真理报》两次发表评论,指责西安事变是日本人造成的。毛主席不同意苏联的这种说法,指出:“日本说苏联造成,苏联说日本造成,双方对于事实的实质都有抹 煞。”他坚持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表示:“我们准备根据这样的立场发表通电,国际指示还未到,或者要隔两天再发。” 会议讨论时,政治局内部的意见很一致。博古表示:“我完全赞成毛主席这个解释。”“我们应着重指出,目前的问题是抗日不抗日的问题,不是蒋个人的问题”,“不采取与南京的对立”。张闻天说:“我们的方针,应确定争取成为全国性的抗日,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我们应尽量争取时间,进行和平调解。” 毛主席作结论指出:“西安事变是站在红军的侧面,受红军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结束内战才能抗日”。“现在应估计到这次是可能使内战结束。”“我们应变国内战争为抗日战争。”“我们要争取南京,更要争取西安。” (以上内容全部来自现在已经解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 会议通过《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提出:“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同时,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联名向南京、西安当局发出通电,表明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由于政治局内部意见已很一致,这个通电并没有等候共产国际的来电,就在 12月19日当天发表了。 共产国际的来电,是在第二天( 20日)收到的。它的内容和中共中央已经作出的决定基本一致。共产国际来电的全文如下:“既然发动已成事实,当然应当顾及实际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在下列条件基础上,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甲、用吸收几个反日运动的代表即赞成中国统一和独立的分子参加政府的方法来改组政府。乙、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丙、停止消灭红军政策,并与红军联合抗日。丁、与同情中国人民反抗日本进攻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但不要提联合苏联的口号。” 同时,潘汉年经过宋庆龄的介绍,从上海到南京住进了宋子文公馆。他收到 12月18日的《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立刻把它交给宋子文转送国民党中央。他还以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特殊身分,从旁支持宋美龄等力排众议,主张和平营救蒋介石。当他接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通电》立刻交给宋子文,并说:宋委员最了解张学良将军,他一定会热情欢迎您去西安的。宋子文认为潘汉年这个话反映了中共的意向,就在经过同亲日派的辩论后获准“以私人资格前往西安”。20日上午,宋子文由顾问端纳陪同飞抵西安。张学良在见到宋子文时,坦率地告诉他:只要蒋答应张、杨通电中的八项主张,东北军、17路军和红军将一致同意释放蒋介石。随后陪同他一起去见蒋介石。周恩来也明确转告宋子文:中共并未参与此事,对事变主张和平解决,希望他劝说蒋介石改变政策。 毛主席在 21日又致电潘汉年,提出同南京政府谈判的五项条件,要他立刻向陈立夫等提出,并且表示:“在上述条件有相当保证时,劝告西安恢复蒋介石先生之自由,并赞助他团结全国一致对日。”潘汉年立刻向陈立夫等提出,并且从旁促进宋美龄去西安。22日,宋美龄接到张学良欢迎她前往西安的电报后,立刻在端纳、宋子文等陪同下飞赴西安。 谈判从 23日上午开始,南京方面出席的有宋子文,后来又加上宋美龄,西安方面出席的有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一开始,张、杨重申他们在通电中提出的八项主张,周恩来也说明中共的六项主张。经过两天谈判,宋美龄和宋子文对谈判的一些问题都作了明确的承诺。 谈判结束后,周恩来由宋氏兄妹陪同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当面向他作了表示。那就是周恩来当时向中共中央所报告的:“子、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丑、由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我 解决一切(所谈如前)。寅、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 张学良以为蒋介石已经承诺了和谈条件,又怕时间久了在内部会横生枝节,经宋子文请求,就在 12月25日同意蒋介石离开西安。他事前没有告诉别人,连周恩来也没有通知,下午三点多拉着杨虎城陪同 蒋介石夫妇乘车直奔机场。蒋介石临行时对张、杨说:“今天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 西安事变后几天,原来在延安的东北军就撤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机关随即从保安迁往延安。毛主席也在 1月13日一起来到延安。从这时起,他在延安工作和生活了整整十年。彭德怀也率万人自陕西淳化进据三原。 Tg也停止了反对国民党的活动,停止了没收地主的土地,准备改红军为国民革命军,准备在苏区用民选的政府代替苏维埃制度等。南京方面,也作出积极的反应:停止对红军的进攻,取消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而且拨发红军作为国民革命军部队应得的饷金的五分之三,即三十万元。 当然这种合作不是无原则的,周恩来在杭州直接同蒋介石谈判时,毛主席曾电告:“与南京谈判,在红军、苏区方面以保证我们的绝对领导为原则,在两党关系方面以保证我党独立性为原则,这些方面绝对不能让步。” 关于对三民主义的态度问题,毛主席说:我们老早就是不仅信仰共产主义,而且同时也信仰过三民主义的。不然,我们为什么在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能够加入国民党呢?我们党中曾经有若干人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及省党部委员,我就是其中的一个。现在的任务是必须为真正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而奋斗。这就是说,对外抗战求得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民主自由,求得建立普选国会制、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与改善人民生活,求得解除大多数人民痛苦的民生主义。这样的三民主义与我们现时政纲,并无不合,我们正在向国民党要求 这些东西。至于我们还信仰共产主义,那是不相冲突的,孙中山先生在世时曾经同意我们同时信仰共产主义。只要当前革命政纲取得一致,即构成了团结救国的基础,即可泯除一切猜疑,走上共赴国难的轨道。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实际上接受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标志着“联蒋抗日”策略的成功, Tg也从困境中突围,获得发展成长的机会。 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国共合作,就不可能形成全民抗战势态,没有举国一致的同仇敌忾,就没有抗战胜利,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所以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转折意义,不次于遵义会议。
195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 益卦: 放水养鱼 -------by wxmang
热度 16 燕庐敕 2012-10-7 09:07
益卦:放水养鱼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震雷 上巽风 - 风雷益卦) 益,利有攸往,利渉大川。 大意: 益卦,是讲损上益下的道理。明智的君王,都知道适当的放水养鱼,损上以惠益天下,借此凝聚民心,通过益下而益己。益卦的卦象是下卦是震,是雷,上卦是巽,是风,是雷动风行,无所阻碍之象。所以损上益下之道,意味着无所困难,无所障碍,往必有利,利于做成大事,跋涉大川。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益卦是损卦的综卦,也即损卦旋转 180 度就是益卦,损卦是损下益上,益卦是损损上益下,意思相反。 按照卦变的原则,益卦可以看作是由否卦(上卦乾下卦坤)演变来的,益卦是否卦的上卦乾卦损阳爻增益下卦坤卦,使否卦的九四与初六互换位置,变为六四与初九,就形成益卦。 《易经》体系的所谓损,一般就是损阳刚,即由阳爻变阴爻,损卦是损下卦的阳爻九三变成六三,益是指阴受益,即由阴爻变阳爻,损卦是上卦上六便上九。益卦是损上卦之阳爻增益下卦。所以尽管损益二卦都是上下卦互换一个爻位,但两者是有实质性区别的。损卦损下益上,是减损在下的老百姓的财富来增益在上的统治者,而益卦的损上益下则是在下位的老百姓得到益处。 损下益上看起来是老百姓的财富被搜刮到上边统治者那里去了,但是实际上统治者也受损,因为民为邦本,老百姓受损无异于统治者的根基也受损;损上益下的情况正相反,看起来是损上,上面利益受损,但由于益下则本固,本固则枝荣,所以实际上是上下都有益。 由于损上益下可以凝聚民心,所以可以济险救难,所以益卦是上行惠下之道,利益万物,是建功立业的有利时机,所以卦辞说“利有攸往,利涉大川”,鼓励人们奋通前往,济大难、图大业、干大事。 黄寿祺先生说:损上益下之道,犹如取墙上多余之土石,增益墙下之基础,则墙基坚实,墙体安固。范仲淹曰:损上则益下,益下则固其本。是也。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渉大川,木道乃行。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大意 :《彖传》说:益卦源于否卦,是损上卦乾的初阳,以益下卦坤的初阴,使否卦的初爻由阴变阳,四爻由阳变阴,所以有损上益下之象。能损上而益下,就是居上位者施惠于百姓,自然民众欣悦无比,所以损上惠下之道,必广受推崇。 “利有攸往”是指九五爻刚中居正,并与六二正应,是以中正之德,而能施惠帮助于下,所以有庆,所以能够做事而无不利。 “利渉大川”是指行损上益下之道,就像乘舟船而行,能渉大河困难难如常,处变不惊,征途通畅。 益卦下卦震是奋动、上卦巽是顺入,是奋勇上进,凡事无不可为,而且循序渐进,日有进益,且远无止境之象。 损上益下之道,就像天施惠阳光于大地,则大地万物生长而欣欣向荣,其所受益者,遍及万方。 但是损上益下之道,不可滥施泛益,必须适时而行。(木道,就是舟船,所以能涉大川而不溺) 传统解释: 益卦是损上益下,损在上之刚,益在下之柔。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就是统治者自损以补益在下的平民百姓,人民得到益处自然是喜悦无限,欢欣鼓舞,所以《彖传》说“损上益下,民说无疆”。 因为一般情况下,“上约己而裕于人,人必悦而奉上,岂不谓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诸己,人必怨而畔上,岂不谓之损乎?”人民得到益处,统治者自身也会得到益处。民贫,国家的统治就不稳固;民富,国家才能免除忧虑。所以高明的统治者善于使用损上益下之道,从上方施利于下,其统治才能光明昌盛,也就是传说的放水养鱼。所以彖传》说“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而“中正有庆”是说是就六二与九五这两爻都是中正得位的,所以大吉。益卦与损卦都是六爻皆应,但损卦的九二与六五是虽然居中却不得正(二位是阴爻,五位是阳爻才为得正),益卦则与损卦正好相反,九二与六五变为六二与九五,既居中处尊位又得正,以中正之德益天下,天下享受其补益.必有福庆。此时有所前往必然有利,即使是涉险历难渡越大河大川也是无所不利。 “木道”就是舟道,乘舟而行可以涉川。因为震卦和巽卦在尚秉和先生的《易经》系统中也都有木的象,而益卦二、三、四三爻都是阴爻,阴为虚,所以是乘木中虚之象,而木头中间空就是舟楫所以木道就是乘船渡水,所以说“利涉大川木道乃化”,所以说明以益涉难,征途畅通。所谓“木道”的“道”其实质就是“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的“道”,也就是损上益下的益道。 “益动而巽”是指上卦震为动,比喻振作有为,下卦巽为顺入,比喻逐渐深入,又指顺乎事理。是有作为而又逐渐深入,顺乎事理之象,其增益必然能日进一日,功业也必然日益发展,无可限量。 “天施地生”是指上卦四位的阳爻增益到下卦的初位,象征天施阳气于地;下卦的阴爻往上居于四位,象征地化生万物而上长。如此阴阳互动,天施地生,显示出增益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无所不在,所以《彖传》说“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益与损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减损与增益,盈满与虚亏都是相机而行的,所以损益上要依时而定,损上益下或损上益下的要害都在度与时,在自然界,春不至不生,夏不至不长,在人类社会,损上益下也讲究岁不歉不与,时无灾不赈。损上益下是为了救济下不足,下满而益之, 是害之道。所以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大意 :《象传》说:益卦下卦是震,是雷,上卦是巽,是风,雷动以振奋人心,风散以荡涤人心,雷动风散,交相助益,象征增益之意。 君子观察益卦雷动以振奋人心,风散以荡涤人心,风雷相益之象,感悟到能够通过迁善改过,就能增修己德(迁,就,往)。 传统解释: 《彖传》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个角度谈增益,那么《象传〉则是从个人修养这个角度来谈增益。 益卦上卦巽为风之象,下卦震为雷之象,所以益卦是风烈则雷迅, 雷激则风怒,二者互相增益其势,所以说风雷相助象征增益。 从象来看,雷动是阳气迸发,所以象征人心奋发,勇于行善,所以有迁善之义。风扬是阴气消散,所以象征人心荡涤,消其恶念,所以有改过之义。而儒家认为:善是天理,是人性所固有,所以日益向善而日益修养;过是人欲,是人性所本无,所以日改则日无,益于修养。 君子从风雷相益之象中感悟到个人在道德修养上也要有所增益,做到“见善则迁, 有过则改”。见善则迁,就能有天下之善;有过则改,就能使己无过。所以改过向善是互相增益的。 黄寿祺先生说:大象传阐明益卦迁善改过之理,重在自益美善;而阐明损卦惩忿窒欲之理,则重在自损不善。二者论理不同,而着重于俢身之道则一也。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大意: 初九阳刚居益卦之始,位卑力弱,但是上应六四,因居民位,所以利于做大益于天下的事情(也有解释是垦地耕植之事,因为古代益之大者,莫大于百姓垦地耕植),所以至为吉祥,而无咎害。(大作,大有作为。民之大作在于垦地耕植。程颐解释是:作大益天下之事)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勤于有益天下之事,能够至为吉祥而无咎害,是因为居上位的大人不增加下民其他劳务,不找麻烦。(也有解释不厚事是不厚劳于下民,不夺其耕种之时,不增加下民其他劳务,使能专事耕种) 传统解释: 益卦是否卦损四益初形成的,所以初九是全卦之主,为处下获益之象,是“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爻,他的发展是无限量的,所以说利于大有作为。 初九本来位卑处下,是难以胜任大事的,但由于受益于上卦的阳刚之德,知恩图报,想做一番大事业,同时又上应六四, 有六四辅助,所以爻辞才说“利用为大作”。但由于初九地位低下,做大事如不能获大功,就要受到非议,只有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得元吉,才能无咎,所以有人解释说:夫居下非厚事之地,在卑非任重之处,大作非小功所济,故元吉乃得无咎”。所以《象传》说“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是解释为什么元吉才得无咎的。 “下不厚事也”是说初九本来力薄位卑,处在下位,不能胜任大事,现在得阳刚之益,获益而图报,要“为大作”。 对爻辞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因为初九是小老百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耕稼是益人之本,老百姓的当务之急就是种地,天下最大的大利就是种地。六四大臣相应帮助,鼓励农民种地,不要用劳役来干扰农时,则百姓受益,国家也受益。所以说“利用”。这样就形成上损己以应下,下殚力以事上,交相为益。这是因为周的先祖世勤耕稼,益以兴利,才能富国强兵,所以才有这种劝农的经验总结:“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而且处于下卦震之初位,又阳刚得位,所以阳刚上进,而且上有六四大臣损上益下的相应帮助于己,所以其才足以益物,所以能够反过来辅助六四,作大益天下之事,以行其志。而且所为必须是大善的大事才能得吉利,才能无咎,做点小善小事都不行。儒家认为“大作”,也就是大的善事是:天人合一之事,也即事有天时而无人功,或有人功而无天时,则所作皆不能称大。大作就是在上者因势利导而善之,在下奉公益上而不自厚其私。 所以初九的爻辞和《象传》是互补的,一方面强调获益当图报,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广益他人,然后才能自受其益。在上者损上益下,在下者则百倍图报。这实际就是统治者收买人心的原则,也是治国的基本技巧:只有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获益,人们才会真心拥护你,并心甘情愿,诚心诚意为你奉献。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大意: 六二阴柔得位得中,有柔中之德,又获应于九五之君相助,在上面行使损上益下之道时,受命荣任要职,就像受赐以价值昂贵之大宝龟,而未能推却辞谢。就像获上天的佑助,益不召而至。但是六二由于柔顺,但力弱,所以要长守贞正之德,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尽心国事,则可获吉祥。而君王九五则在这个时候,最适宜祭享于天帝,为民祈福,能获吉祥。(享于帝,祭天祈福,天子之事。帝,天)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因其虚中处下,与九五正应,所以受九五赐以价值昂贵之大宝龟,益是意外而来,无心而获。(自外来,无心而受益) 传统解释: 损卦的六五爻也说“或益之十朋之龟”。益卦与损卦正相反,所以损卦的六五倒过来就是益卦的六二。由于两爻都得中虚中(得中指处上卦或下卦的中位,虚中指阴爻,阴爻是虚而不实),有道德中正且虚怀若谷之象,能得到天下人的助益,所以爻辞都是“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 因为常识是满则不受,虚则来物。六二柔顺中正,有虚中之象,以此求益,是能顺从天下,谦恭自抑,所以大家都会帮助而益之。(损卦的六五是上九益之的,益卦的六二与九五相应,得九五的余刚,所以损卦六五的《象传》说是“自上佑也”,益卦六二的《象传》说是“自外来也”,都强调这种增益是不招而至的)。 所以两爻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损卦的六五柔居阳位,刚柔得中;而益卦的六二,爻、位皆阴,本质阴柔,刚德不足,有动摇妥协或摇摆之象,所以损卦六五的爻辞是“元吉”,而益卦六二的爻辞是告戒要“永贞”才“吉”,即受益必须永远走正道才能得吉。具体做法就是爻辞所说的“王用享于帝”。也即六二虽然中正虚中,得到天下人的帮助,甚至有人赠送他大宝龟(这里一般指天下英才),但六二不能将增益之物据为己有,而是将之奉献给于九五君王,九五君王用之作为天帝的祭享,祈福天下吉祥。这与初九获益图报,欲“为大作”有共同之处。 而这里九五是明君,所以损己益六二,而获六二忠诚回报,所以“元吉”,六二是忠臣,能够永远坚守正道,诚心诚意辅助九五,所以“永贞吉”。“享帝”是九五君王祭祀之事,不是六二的职责,所以须“王用”,这样天帝就会降福于天下。所以六二不但受益于人九五,也受益于天。 黄寿祺先生说:损益互综,益卦六二、损卦六五,其卦辞皆言“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文字相同而寓意有别。损六五君位,居上而受下之益,故其占为“元吉”。益六二臣位,居下而受上之益,故其占为“永贞吉”。(旋转 180度就是综卦)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大意: 六三阴居阳位,不得位,不得中,居位不正,又处多凶之位(《易经》系统认为三位凶,四位疑,也即三位象征一线执行的大臣,做事越多,越容易犯错获罪;四位是靠近君王的内阁大臣,靠权力太近,容易引起君王猜疑),在君王要行使损上益下之道时,必须全力投身于平险救凶之事,以广益于人,能善处其时,则可获无咎。而平险救凶时要心存诚信,依中道而行,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并将凶险之事,实事求是诚敬不茍的秉告君王,以求救济。(用凶事,即平险救凶之事。凶事,指丧葬、饥荒、兵革、水旱灾等事。中行,持中道而行。告公,晋见九五君王。用圭,卿大夫于祭祀、朝觐时,手持玉器,以示郑重其事,并用以申其诚信。圭,玉器)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理所当然必须竭尽全力把君王损上益下的益处给老百姓,全力以赴尽心于平险救凶之事,这是固有的职责。 传统解释: 六三不中不正,是多凶之象(凶事如丧葬、饥荒、兵革),六三从爻位看,处于下卦之上,相当于郡守县令之类的官员。在荒歉之年或其他凶险之事来临时,他必须竭尽全力赈济灾民,奋不顾身,把君王的损上益下好处普济老百姓,体现君王的损上益下之道,尽职尽责,这样就必无咎害,而做这些拯灾救患的本职工作时,要心怀有诚信,必须有爱民的诚意,也要实事求是,才能有信于上,并持守中道,慎于行事,这样才能惠泽百姓而无弊端。即爻辞告诫说“有孚中行”,万不可借机中饱私囊。因为六三阴柔失位,也不居中,不中不正,有贪污腐败,徇私舞弊风险。 “告公用圭”是指有丧葬则告讣于君王,有饥荒则告灾于君王王,有兵革则告变于君王王,损上益下之事不可专行,必须向上级实事求是请示报告,获得批准方可进行救助。所以六三要手持玉圭向王公报告,而用圭是表示郑重其事,实事求是,以便取得君王信任。 官员执行君王的损上益下政策救济凶事,是其本职固有工作。所以说“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大意: 六四柔顺得正,上承九五阳刚君王,有依附君王以施惠下民之象。当君王行使损上益下之道时,能依中道而行,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实事求是。晋见君王,为民谋求福利,而君王无不听从。君王亦依六四之议,而迁其国都,以恵庶民。(依迁国,古代君王经常有据老百姓利益而迁国都的情况,如盘庚迁殷)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大意 :《象传》说:六四因为深知九五君王有损上益下之志,所以晋见君王,为民谋求福利,而君王无不听从。 传统解释: 六四爻辞所说的迁徙其国都而避害就利,带领人民到庶富之地去耕耘收获,重建家园。而古代的确常有迁徙国都之事,《尚书盘庚〉就载有“迁殷”的史实。这是典型的损上益下之举。 六四处上卦巽之始,阴柔当位,是柔顺大臣之象,在上相应于下面初九老百姓,上传下达,是损上益下的关键点。六四虽然主张益下,但他不在君位,迁国大事须请示君王,所以爻辞说“告公”。 但是六四处不得中位,而所应初九又不中,是不足于中,有偏激之象。但是六四阴柔得位,是柔顺之象,有柔顺之德,而君王九五刚中,所以六四能卑不穷下,高不处亢,适可而止,行中行之道,能实事求是,持中求正,大公无私为初九老百姓谋求利益,能够把上下的关系理顺,使上下都能认识到这样做的意义,争取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君王当然会信任,会听从,所以建议的迁都趋利避害建议,当然会听从。爻辞“利用为依迁国”,正是依附顺从君王实施迁国,无往不利之意。 这里说六四有“中行”之德,是告诫他必须持中守正,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其实益卦的六三六四都不得中,所以都以要他们中行为戒。 其实“事君者不患上之不从,患其志之不诚”,但是益卦的九五君王之志在损上益下,六四得正,也有益下的志向,而且柔顺,所以恰好能沟通上下,所以吉祥顺利。 黄寿祺先生说:六四而能言中行者,其释义有二:一、以三爻、四爻居一重卦之中,故言其有“中行”之德。二、一般谓三爻、四爻均居位不中,易旨恐其失德,乃特申诫勉其趋向中和,行中行之正道。于此当取诫勉之义为佳。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大意: 九五,阳刚得位得中,有阳刚中正之德,尊居君位,下应的六二也中正不偏,就像心怀诚信的君王,有忠心耿耿的大臣相助,以损上益下、施惠天下为念,所以毫无疑问必获“元吉”。而其行惠天下,老百姓广受其益,所以老百姓也以诚信相报,而感惠九五,上下交惠,心志相通,大得民心。(惠心,施惠天下之心。勿问,不必多问、毫无疑问。惠我德,天下人感惠我的恩德。我,指九五)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因为阳刚中正,所以必然心怀诚信,以损上益下、施惠天下为念,必然至善大吉,不问可知。而老百姓广受其益,也必然以诚信相报,而感惠九五。所以九五就能实现其损上益下的心志。 传统解释: 九五得位得中,以阳刚中正之德居君位,下应六二,有忠诚六二相助,而且九五阳实在中,是有孚之象。就像怀有诚信惠下之心,即爻辞所言“有孚惠心”,天下人民受其恩惠,当然是不待问而必有吉祥,所以爻辞说“匆问元吉”。 九五以至诚减益自己以益于天下,天之人当然会真心诚意爱戴,并心甘情愿的回报其恩德。爻辞“有孚惠我德”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就形成九五君王以心布惠,老百姓以惠印心,君王益于天下,天下人无不至诚爱戴的良好循环,不言而喻是社会和谐,上下一心的吉祥状态。至于前边说惠心,后边说惠德,是因为这心与徳是一回事。从九五角度来看,惠益下民是自己的心愿;在百姓看来,这就是赐于他们的恩徳。九五有至诚惠民之心,作为反馈,民则全诚回报九五之德,所以“惠我德”的“惠”与“有孚惠心”的“惠”不同,后者是施惠,前者是感惠,有回报的意思。 至于《象传》说“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是因为损、益两卦的第五爻都有元吉说法,损卦的六五是受下之益,益卦的九五是自损以益下,而益下就是益自己,所以《象传》认为九五元吉无疑,不必有所疑问。 至于《象传》说“惠我德,大得志也”也是类似原理,也就是民众回报我的恩德,说明九五完全实现自己损上益下,最终益己的目标,所以《象传》说“大得志也”,描绘出了九五踌躇满志的神态。九五才是个高明的统治者,管理者:做到了让老百姓心甘情愿,诚心诚意向自己奉献,拥护自己。 所以儒家说:为益之大,莫大于信,为惠之大,莫大于心,因民之所利而利焉,惠而不费,惠心者也。信而惠心,尽物之愿,故不待问而元吉。 黄寿祺先生说:损益两卦之第五爻均称“元吉”。但前者是下之所益而施益于下,而后者则一心自损以益下,两者立义角度不同。由此可看出两卦在义理上的相对性与互补性。故郑维岳曰:“损之六五,受下之益者也;益之九五,益下者也。损之六五受益而获元吉,益之九五但知民之当益而已,勿问元吉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大意: 上九处益卦之极,阳刚亢盛,物极必反,贪求过盈,不愿意损上益下,而是变损上益下而为损下益上,所以老百姓因为无所获益而不予认同,或有群起而攻的情况。且其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不能专一,且贪得无餍,所以必然有凶灾。(立心勿恒,居心无常,不能永恒于一)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因为行为与损上益下之道相反,贪得无餍,求益不已,而不为他人所认同,使万民无所获益,所以或有群起而攻之情况发生,有意外的凶险。(偏辞,偏激之辞,以其违反常道,不得他人所认同) 传统解释: 上九与九五的情况大相径庭,不但天下无人来追随相助,反向群起攻之。关键在于上九居益卦极位,物极必反,已经不是损上益下之人,而是倒行逆施,损下益上,贪得无厌。再加上“立心勿恒”,即益下之心不能恒久,反而要求损下益上。益卦讲究损上益下,益下才能自益,所以陷人凶险的境地,“莫益之,或击之”。 “立心勿恒,凶”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告诫政治家不可钻到钱眼里,把利益看得太重,是大凶之道。 “或击之,自外来也”,与六二的“自外来也”相仿佛,只是六二不招自来的是益者,上九不招自来的是损者,是来攻击他的。 上九的爻辞从政治角度来看,就是统治者如对人民取而不与,只有无休止的榨取,侵夺和剥削,老百姓会起而反抗。 作为统治者上九是一个贪得无厌、目光短浅的昏君。在告诫统治 者。 黄寿祺先生说:损上九,本于损己益人之心,终能获益于人,以至得臣无家。益上九,抱有损人益己之念,反受损于人,以至被击而罹凶。此阐明“自损必益,自益必损”之道理。 小结: 益卦全卦就是围绕统治者怎样益民及民怎样受益来阐发大义的。卦辞首先指出在上者能损上益下则无往而不利,接着六爻从正面和反面阐述,利民,益民的深刻意义,表明自损必益,自益必损的道理。 损益两卦反覆相循,损极必益,益极必损。所以一般都是把损卦与益卦互相参考来看的,因为损、益两卦的立意是相通互补的。损下以益上,上者受益当施惠于下;损上以益下,下者受益当回报于上。损与益又是相互转化的,不当损而损之,不当益而益之,就会适得其反,凶险必至。孔子读《易经》至损、益两卦时,曾发出这样的慨叹:“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此外,与损卦一样,益卦也应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来分析。凡施惠于人者终将获人之益,凡损于人者终将自损的人际关系规律,对于提髙修养,净化心灵,正确健康地处理人际关系是大有益处的;益卦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利弊、祸福交互变化的客观规律,对我们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正确对待人生的成功与挫折也是大有益处的。 初九爻阳刚居初位,虽然违背力弱但是刚健上进,得六四相助,必然知恩图报,所以六四损上益下,则能够获得益己之效;九五阳刚中正而居尊位,六二也中正柔顺得位相应,刚柔互济,是以中正之道益天下,天下受其福庆,所以无所不吉;六三不中不正,艰险危难时,必须持中求正,才能“利涉大川”;上九则过犹不及,一味损下益上,必然身败国灭。 我们还是需要牢记 2000多年前《尚书》说的: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意思就是:老大都是孤家寡人,只能靠诚信和公正凝聚弟兄们。老百姓都是白眼狼,只能靠利益忽悠笼络他们) 孔子也说:“聚敛而附益之,鸣鼓而攻之可也”,“倍地而不行仁,是动天下之兵也”。(意思是:孔夫子教导我们:贫富悬殊就拿起刀枪抢他娘的) 二、牵强附会--从长计议而不竭泽而渔 不竭泽而渔的最好例子应该是亨利·福特的薪酬制度改革。 被称为“汽车界的哥白尼”的亨利·福特 1863年出生,一生干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生产了最便宜的T型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909年福特汽车的价格是950美元,10年之后是300美元);第二件是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模式,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福特T型车产量高达1500万辆);第三件是率先实施每日工作8小时(当时日工作时间普遍为10或12小时),每日工资5美元(当时美国一般的技术工人平均工资是2.5美元)。在汽车价格940美元时,福特工人可以用半年的工资买一辆车,而价格到了300美元时,只要两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了。福特的这一决定造就了一大批美国中产阶级,而且改变了美国工人生活方式,增加工资不仅提高了工人的购买力而且也使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这其中,发明流水线最为关键。流水线流水作业法使批量生长成为可能。极大促进了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制成品在流水线上变成了标准化商品,被大量生产出来,规模经济效应出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流在不增加用工量、不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使得工作效率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在确保市场需要的同时,也有效的控制了生产成本。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价格也就有了大幅下降的可能,原来买不起汽车的人成为新的消费群体,市场被创造出来了。而且流水线的投入解放了福特汽车员工的劳动力,从而为福特实行每天 8小时工作制打下了基础。也使廉价成为可能。福特说:“轿车价格每降低1美元,我就可以新增1000个购买者”。(基于流水线生产模式,福特建立了一种简单品种、超大规模生产、低价销售网络的企业运营模式,流水线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以活塞杆组装为例,按照老式的方法,28个人每天装配175只,每只3分5秒;,而流水线作业后,7个人就能每天装配2600只。这种高效率生产就是福特成功的根本原因,使汽车成功进入大众消费品市场。例如T型车最初售价850美元。随着设计和生产地不断改进,最终降到了26O美元。第一年,T型车的产量达到10660辆,创下了汽车行业的纪录。到了1921年,T型车的产运已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56.6%。 直至1927年夏天T型车成为历史,共售出1500多万辆) 由于有了廉价的产品,使得更多的人买得起车,为汽车的普及扫清了障碍,把市场给作大了,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商机。虽然单件商品的利润额下降了,但由于销量的迅猛增加,可以弥补损失,利润就增加了,就能为员工提供高工资和高福利。 良好的工作环境,高于同行的工资待遇,就能留住对工作轻车熟路的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凝聚力,大幅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责任心,效率就提升了。例如 1913--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再次实现了翻番,可是在此期间工人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14336人减少到了12880人。 所以单纯从影响来看,福特最主要的贡献除了流水线生产模式,就是他理解并创立的老板与雇员的相互相存关系。 福特在《我的生活与工作》一书中写道:“因为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工资生活的,他们生活的提高--即他们的工资增长率--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繁荣”。亨利·福特希望企业领导者能够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作为领导者,雇主的目标应该是比同行业的任何一家企业都能给工人更高的工资”。好的企业不仅要股东回报高、税收多,职工工资也要比其它企业高。 福特首先确定雇员每天工作八小时(当时一般企业工作时间是 10小时到12小时),1913年时每天的薪金是5美元(对当时来说相当可观,因为当时一般的技术工人,每小时工资是2.5美元)。1918年被提高到每天6美元。对当时的情况来说这是前所未闻的。福特的举动引来广泛的批评,许多工厂主甚至福特汽车的股东批评亨利·福特,说他是为了赚钱在宣传自己,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商业的天条:少发工资才能多给资本和国家带来利润。 而亨利·福特不为所动。他认为这种“天条”或积习是应该改变的,企业的发展只有立基于增进工人福利,才能够创造未来,低工资高工作量的企业注定是短命的。 当有人问福特:一个清洁工如何可以拿到那么高的工资?福特的回答是:“ 较高收入可以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地板上的小工具和小零件,这样清洁工每天可以为我们所节省的远超过 5美元。员工对工作投入的热情,绝对不可能通过强迫或压榨得到,而必须通过高于社会平均收入的切实好处,唤醒他们的合伙人意识。”所以福特认为劳资双方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协作、双赢的关系。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员工有责任感的工作,这种责任感不仅能极大地提高了产量,而且能稳定质量。 亨利·福特认为,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靠工资过活,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这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作为领导者的雇主,应该具备的野心和自尊心是,付给工人的报酬应该比其他同行业的雇主还要多。如此就会培养起工人的归属感,他们会把自己当作工厂的一部分,他们自己和公司发展都靠他们努力工作。这样,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形成。而且企业提高员工收入是使国家繁荣的基础。因为每个人首先是个消费者,然后才是生产者。每个企业员工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他也必然面临生活带来的经济压力。当员工的收入难以维持其生计的时候,就不会把精力集中于工作中,效率就会下降。而且当工薪族的购买力下降的时候,企业将会因为东西卖不出去而蒙受损失,甚至破产,继而引发裁员,导致整体社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整个社会必将面临经济大萧条。所以企业领导者努力维持员工的购买力处于一个良好的水平是他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甚至国会为此开了听证会,以检验亨利·福特此举究竟是一种欺骗性做秀还是一种商业行为。亨利·福特作证时坦然地说,我造的汽车现在美国人还买不起,提高美国人的收入总要有一个开始,总要有人突破,其他人必定会跟上来。把企业增长的红利多分给员工,我心底坦荡。 除了高工资,福特还有福利。享有福利的条件是:负担家庭生活的已婚男人,以及“生活节俭”的单身男人和抚养亲戚的妇女。高工资结合福利有助使工人对工厂有深厚的感情,这些制度留住了那些最好的技工,提高了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所以当时福特工人积极性高涨,提高效率、增产节约的创造性办法层出不穷。据统计, 1920年一年福特公司在流程优化上节约的收益超过四千万美元,从清扫的垃圾中一年可以获取60万美元;采用一种特殊螺丝一年可节省50万美元……。 此外福特还奖励雇员的发明创造,让他们分享他们的发明带来的赢利。 8小时5美元的工资改变美国工人的工作方式,日工作时间从当时普遍的10或12小时减少到8小时,工厂从双班变成了三班。而且,病假和改善了的工伤医疗得以制度化。福特汽车公司是最早建立技术学校来培训专门技工和为移民开设英语学校的工厂之一,建立的职业学校为数以万计的贫困孩子提供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修建的医院、铁路则为同行树立了标杆。公司甚至雇佣残疾人和有前科的人。 福特也建立福利组织--消费合作社,向工人低价销售一些生活用品,以抵御通胀。刚开始时,只是一些杂货和日用品,到后来则发展到供应粮食、衣服、鞋帽、燃料等一二十种商品,面包是用福特公司的农场所生产的小麦制作的,牛奶也来自公司的农场,为了确保公司的能源供应,福特还收购了一些煤矿,负责向公司提供生产和工人生活所需的燃料和能源。供应工人的所有商品,价钱比市面上便宜 25%左右。 亨利·福特说:“成功的秘诀,在于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里,进而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服务就是这样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场去看整个世界”。所以有一年福特的利润远比期望的多,于是公司自愿返还每一辆车的车主 50美元。 对比之下,现在的人还没有亨利·福特 100多年前的见识。改革30年来,贫富悬殊越来越大,消费在GDP中的比例不升反降(目前居民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仅35%左右),因此即使我们的GDP再高,老百姓从中获利仍不大,这不是放水养鱼,而是竭泽而渔。 而目前中国产能过剩,出口市场萎缩,宏观经济陷入进退两难境地,解决唯一出路就是启动内需,但是如果企业家和地方政府都是周扒皮,所有启动内需,调整分配的政策都将是缘木求鱼。 福特不仅改变了世界的工业生产模式,而且其管理思想至今仍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客户至上和善待员工。流水组装线不仅仅为汽车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界带来了伟大的变革。  但是晚年的老福特被荣誉冲昏了头脑,独断专行公司的一切决定都由他一人说了算。这种家长式的领导体制造成公司管理的极度混乱。由于任人唯亲,在公司担任高级职员的 500余人中竟没有一名 大学毕业生 ;设备、厂房陈旧,无人过问技术更新;财务报表像杂货店账本一样原始;没有预决算;甚至早已死亡的职工名字还列在工资单上。  在产品更新换代、企业管理上,老福特更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在T型车问世的19年里,他一直以这单一的车型维持市场。就在福特公司停滞不前时, 通用汽车公司 迅速赶超了上来。1928年,福特公司无可奈何地让出了世界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1929年,福特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为31。3%。到1940年,跌至18。9%。 所以世界上没有长盛不衰的东西,太阳都要落山,何况人。
1933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姤卦:一女多夫,三心二意,不能长久----by wxmang ...
热度 14 燕庐敕 2012-10-6 11:51
姤卦:一女多夫,三心二意,不能长久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巽风 上干天 - 天风姤卦) 姤,女壮,勿用取女。 大意: 姤,音构,原意是相遇。姤卦象征阴阳相遇,君臣遇合之意。卦象是一阴在下,上遇五阳。从人事看,则为一女而遇五男,有女壮过盛之象,所以告戒人不宜娶此女子。(用,宜。取,通娶) 传统解释: 姤卦是夬卦旋转 180度。 从卦象看,姤卦是一阴始生,然后有慢慢生长,逐渐壮盛的趋势(在十二消息卦中,姤卦是五月,盛夏),其势自壮)是一阴在内而为主,五阳在外反为客之象,所以阴在下而进,阳在上而退。一般说来,进则势盛,阴长则阳消,女壮则男弱,所以阴终必消阳,所以说“壮”。(女壮的意思郑玄解释是:“一阴承五阳,一女当五男,苟相遇耳,非礼之正,故谓之姤。女壮如是,壮健以淫,故不可娶”) 儒家认为阳当强,阴当弱,女反而壮,非家庭之福,所以警告不要娶这样的女人。因为传统上娶女是希望女人有柔和顺从的特性,以保持家庭的稳定。女渐壮,就有失去柔和顺从的趋势,则失男女之道,家道必败。姤卦虽然是一阴甚微,但是有渐壮趋势,所以预先警告。 姤的原意是遇,就是不期而遇。儒家认为不期而遇本身就是不正的,带有侥幸运气的,本来就不是好事情,不期而遇,婚姻之礼不成。而姤卦再以一阴遇五阳,而且阴道从一,以一阴而承五阳,非女之道,是女德不贞,且女有逐渐健壮趋势,对男人不正有害。所以说“勿用取女”。 大壮卦四个阳爻才说壮,而阴才开始一画就说“女壮”,有防微杜渐之义。 黄寿祺先生说:史记佞幸烈传序云: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此史迁用以鞭笞巧言令色以求遇者流,与垢卦主张相遇之道,当合礼守正之卦旨,略可相通。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大意: 《彖传》说:姤是相遇之意,从卦象看是阴柔初六遇上阳刚上五爻。象征一女遇合五男。“勿用取女”是指不可迎合或相应此阴爻,助使阴气继续增长。象征一女遇合五男,既不正也不足以称美,必然伤害。 但是如果是天地间的阴阳正当相遇,则万物皆因此而发展昌盛。阳刚若遇中正的阴柔,则天地化育之功,必将大为流行;而男得幽贞之女,则天下人伦教化,就会大行其道。所以阴阳相遇之时,有其重大的意义。(品物咸章,指万类事物都因此而彰显。章,通彰,显)(这是儒家典型的泛政治教化牵强附会解释) 传统解释: 姤的本意是不期而遇,卦象是柔遇刚,一阴刚刚生长,就与阳相遇。“柔遇刚也”是以六爻之象解释卦名,柔指初六,刚指九二以上的五阳爻,姤卦的卦形就是一柔上遇五刚。“不可与长也”是解释卦辞“勿用取女”的,因为她不合相遇之正道,有违礼之乱,因此不可与之组织家庭,长久地生活。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是从正面闸明遇合的意义的。这段话赞美遇合,但与卦辞并不冲突。卦辞只是反对不符合正道的遇合,并不是反对所有的遇合。天地阴阳的正当的遇合是万物生长昌盛,显明昭彰的重要因索,如果大地各亢所处,阴阳不相交遇,那么万品庶物怎么得以化生,怎么得以彰显?这是就宇宙和自然而言的。就人类而言,男女不相遇合,人类怎么得以繁衍发展,人伦教化怎么得以大行于天下?只是刚要遇合中正之柔,男要娶得幽贞之女,而不是卦辞所言的“壮”女。 所以遇合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正道。违礼失正的遇合,令入深恶痛绝;合礼守正的遇合,则姤道可美。姤之道是好是坏,全在于时机的把握。这就是“姤之时义大矣哉”。 在坤卦中,初六象征有霜但是还未成冰,但是爻辞已经告诫要防其结成坚冰;在姤卦中,初六象征女生长但还没有壮,但是爻辞已经警告要防其壮。因为阴气逐渐增强,必然要侵蚀阳气,所以阳气必须在阴气尚未壮大时控制遏制她长大,这样阴就不会危害,而且会有刚柔相遇之美,能够化育庶类,万物彰明。这是儒家政治思想中一贯的防患于未然。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大意 :《象传》说:姤卦下卦是巽,是风,上卦是乾,是天,是天下有风之象。风行天下则无物不遇,所以称为姤。 君王应效法姤卦风行天下,无物不遇之象,感悟到应当施发命令,以告化四方之民,以求君民能上下遇合,互相沟通,而能凝聚民心,获得爱戴。(后,君王。诰,谕告) 传统解释: 姤卦上卦是乾卦,下卦是巽卦;乾为天,巽为风,所以说“天下有风”,而风无处不在,自然能和各种品物相遇。天不能直接与万物相遇,但可通过风与万物相遇;君王不能直接与万民相遇,但他可以效法“风行天下”之象,通过实施政令、布告于四方与万民相遇。 姤卦与观卦相似。姤卦是“施命诰四方”,是自上而下,是“天下有风”之象;观卦是“省方观民设教”,是周历徧览,是“风行地上”之象。 儒家认为,君子之德就像风,可以荡涤灰尘,除隐慝,,而民望风能够确定倾向,所以君子德能够象风一样风动四方。 黄寿祺先生说:卦辞以反面取义,表明不正之遇,不足以称美,故诫以勿用取女。彖传则先释勿用取女,乃不可与长也,后释阴阳正面相遇,则天下大行,而结称姤之时义大矣哉。大象传则专从正面阐释君民上下遇合之道。可见经文、传文之取义及阐释,各有不同的角度。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大意: 初六一阴居下,处姤卦之始,处下卦巽风浮躁之体,又阴居阳位,有急躁上进去遇合阳爻的象。但是如果初六上承阳刚得中的九二,九二就能系止其冒进(也有说是九四的,但是姤卦以不期而遇的意义为主,初六与九四是正应,不是不期而遇),就像奔行的大车有刚坚的煞车器可加以控制,所以这时初六就能谨守正道,而获吉祥。如果初六想往上攀附,想往前有所作为,不能上承九二,就不能为九二所系止,则就像受困的母野猪,轻浮躁动,踯躅徘徊,心不能安静专一,则必有凶险。(金柅,刚坚的煞车器,指阳刚九二。金,比喻刚坚之物。柅,音你,制动之器。羸豕,受困的母野猪,比喻初六。孚,通浮,轻浮躁动。蹢躅,通踯躅,徘徊不能安静之状) 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以阴柔浮躁之体,而为阳刚得中强健的九二所系止,是指初六其必须守持柔顺之道,屈服而依附于阳刚九二。(牵,受牵制,有屈服依附之意) 传统解释: 卦辞“勿用取女”是从整个卦形来说的,由于一女而遇五男,不合礼不守正,为“女壮”,故“勿取”。 爻辞是只是就初六这一个爻位而言的,初六为阴爻,又处卦之初,象征一柔弱女子,初六上承阳刚得中的九二,象征阴系于阳,所以说“系于金秜”。柅能止车,是因为其金刚坚硬,所以《象传》说“系于金柅,柔道牵也”,欲使初六不得进,使其守贞正之道。也象征阳制阴于未盛之时,阴以从阳为正,初六阴承九二之阳,巽入而得正道,所以说“贞吉”。初六阴柔之才,位卑力弱,不敢必进,浮躁之性又不能静守,所以会犹豫不决,彷徨不安。(羸,困,豕是阴躁之物,初六准备上前遇五刚受阻,所以说羸。蹢躅,坐卧不宁)其实初六一阴始生,静正则吉,往进则凶,这里是告诫小人,不要急躁冒进,不要陷害君子,否则有吉而无凶。如果初六不受控制而进往,则渐盛必害于阳,是见凶之兆。但是初六是“羸豕孚蹢躅”,其势不可止,所以警告君子要提高警惕。因为小人虽微弱之时,未尝无害君子之心。爻辞是告戒世人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羸弱之时如不能有效地控制,一旦壮大起来就无法控制了。“壮可畏也,赢不可忽也。”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初六上应于九四,此时若能专一系应于九四,长守正固,就可获得吉祥。 黄寿祺先生说:卦辞以初六为“女壮”,是从全卦“一女遇五男”之卦象而言,故戒阳刚者勿用取女;爻辞则以初六为羸豕,是以此爻处位卑微柔弱而言,故戒阴柔者守贞不动。可见卦辞、爻辞拟象之角度不同。胡炳文曰:“彖总一卦之言,则以一阴而当五阳,故于女曰壮;爻指一画而言,五阳之下,一阴甚微,故于豕曰羸。壮可畏也,羸不可忽也。”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大意: 九二阳刚居中得正得位,下乘比初六一阴,是阴阳相遇而相得之象,就像遇到鱼,能控制而包有获得,所以无咎害。但不宜外享于其他宾客。(包有鱼,指阳刚遇阴物,能制之而包有) 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大意 :《象传》说:因为初六与九二阴阳相承,九二又阳刚居中,能够包容初六于内,就像九二遇到鱼,能控制而包有,不使外浸他阳。(义,宜) 传统解释: 包的原意是以外裹内,初六在内(下卦是内卦),所以九二、九四、九五都说包。(这里不说九三包,是因为九三与初六,既不是九二与初六相比,又不是九四与初六相应,更不是九五有君王临下之权,所以九三与初六没什么控制关系,不可能控制初六,包内以制于外)鱼在《易经》系统中是阴物之美者的象征。在其他卦以相应为优先考虑,但是姤卦原意是不期而遇,所以以相遇为优先顺序。初六与九四相应,但在姤卦中,次于初六先遇的九二,所以初六为九二所包,而九四成为宾客。 所以在姤卦之时,关键在九二,假如九二能控制初六,容于内而制于外,则刚柔相遇,万事大吉,所以“无咎”。如果九二不能控制初六,则阴柔之道就会渐长,逐渐侵蚀阳刚九二,使其变成阴爻,最后就会成为遯卦(下面二爻阴爻),上面四个阳爻只能逃跑躲避。 相遇之道,主于专一。九二刚中得位,如果初六相遇以诚,守正坚固,必然大吉。但是初六阴柔躁动,再加上群阳在上,必然不诚不正,,所以九二其实是能以得到初六的诚心的,所以这种不期而遇是不正的,因为初六去与其他阳爻遇合,违反了相遇之道专一的原则,必然不吉,危害大家。 黄寿祺先生说:当姤之时,九二秉刚中之德,遇于初六而能以正道为制约,不擅据初六为己有,也不使之遇于宾客,实为善处姤时之象,故获无咎。吴曰慎曰:“以义言之,不可以使遇于宾也,若不制之,而使遇于宾,则失其义矣。”此释彖传义不及宾,颇有可取。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大意: 九三过刚不中,急躁冒进,但是下不遇于初六,上无应于上位,无助无遇,没有机会,就像有臀而无肌肤,居则不安,行则不进,犹豫不决,将有危厉,但是居位得正,上下皆无所遇,可免遭阴邪之伤,所以无重大咎害。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因为未获所遇,即使心恋于初六,居则不安,行则不进,但行止并未受到外物牵制。 传统解释: 臀无肤与包有鱼一样,都是比喻的说法。九三过刚不中,上无应,下无遇,本应安分守己,但九三却存有求遇于初六的想法。尽管这一想法只是一闪念,却造成了九三进退失据的危险局面,就如同臀部没有皮肤,坐也难,走也难(《易经》系统中认为,阳所据的是阴,九三处下卦之上,无阴可据,上又无应,所以居不获安,坐卧不宁)。不过九三毕竟居位得正(阳爻居阳位),经过犹豫不决,终于能知危而改,免遭阴邪之伤,故虽危“厉”而“无大咎”。《象传》说“其行次且,行未牵也”,正是强调九三虽动过求遇于初六的念头,伹由于居位得正,知其与初六无应,故犹豫不决,进而知危能改,终未去牵制初六,避免了不正当的遇合,这样一来,自然也就没有大的咎害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九二与初六相遇,九三喜欢初六,但是为九二所忌恶,九三又没有什么办法,所以就像臀部没有皮肤一样,坐卧不宁,进退两难,无可奈何。但是九三刚正而处巽卦终极之位,有不终迷之义,知其不正而怀危惧,不敢妄动,可以无大咎。 黄寿祺先生说:困初六谓“臀困于株木”;夬九四、姤九三谓“臀无肤,其行次且”,三卦皆取“臀”为象。李简曰:“居则臀在下,故困初六言臀;行则臀在中,故姤三、夬四言臀。”此从居与行的角度,分析象辞与爻位的关系,似合于诸爻之义。 九四,包无鱼,起凶。 大意: 九四与初六有应,但是九四阳刚失正,不中,有犹豫不决和不守信用之象,所以虽然与初六相应,但是初六背叛九四上承九二,与九二遇合,所以九二能够包有鱼,而九四包无鱼。而凶灾亦因此而起,咎在自取。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因为其居位不正,失中失正,远离下民,失去民心,所以虽然与初六有应,但是初六却背己承九二,致使有无鱼之凶。 传统解释: 一般说来,九四与初六为正应,应当相遇,但是在姤卦之时,不期而遇优先于正应。所以初六已先期与九二相遇了,九四失其所遇,就像包中无鱼(鱼指初六),亡其所有。包无鱼之象,是说非本无鱼,是失其鱼,包无鱼则民去己。 从卦象看,九四得位不中不正,所以有无信不中正之象,所以会而失去民心,导致老百姓离他而去,所以凶。这其实是咎由自取,因为上失道而下必离,阴阳相遇而不相得,这就是祸乱之所由。所以忽视民心,其实是在政治自杀。《象传》说“无角之凶,远民也”,是说包无鱼只是比喻的表面现象,实质是由于九四不中不正而疏远下民,失去了民心。失去民心,当然会产生凶险。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大意: 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尊位,有刚中之德,诚信中正,能够任用贤臣九二,所以能获得初六民心的拥护,就像种瓜人在瓜田栽种高大的杞木,使蔓生的瓜藤能附之以生,并有荫凉可依。九五如果能内含至诚而外显中正,则所求相遇的贤才,将自天而降。(杞,高大之木,叶大成荫,指九二。瓜,柔蔓附物以生之植物,指初六。含章,含藏章美。陨,音允,降落)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五因为有中正之德,所以能内含至诚而外显中正,所以能用贤人而得民心。而其所求相遇的贤人,将自天而降,这样九五就能尽全力以合天,心志不违天命。 传统解释: 含章就是指九五含中正之德,德充实则成章而有辉光。杞树是高木叶大,可以包物,瓜是在地下的美实,初六柔生于下,如将蔓之瓜。 九五尊居君位,而下求贤才,以至高而求至下,礼贤下士,任用九二,而九二阳刚与初六相比,就像用杞叶包瓜。所以这是九五以九二的刚中,包初六的柔脆,有用贤得民之象。 九五又内蕴中正之德,充实而章美,所以一旦所求贤人,则无不至,所以所求无不遇。否则其德不正,君子亦不屑来。 所以姤卦中,金柅、包杞都是指九二,豕、鱼、瓜都是指初六。 《象传》根据爻位解释九五为什么能内含章美,那就是九五的爻位居中守正。人君能做到中正,就能以中正之德充实内心,说明他存志合于天理,必然不愿与“不正”者苟遇,而是屈己谦下,等待理想的遇合从天而降。所以“有阳自天,志不舍命也”。 黄寿祺先生说:九五秉中正之美德,必不愿与不正者苟遇,故自含章美,屈己谦下,以待天降理想的遇合。李光地曰:“九五为卦主,而与阴无比应,得卦辞勿用取女之义也。夫与阴无比应,而为卦主,则有制阴之任焉,故极言修德回天之道。”此说合于爻理,可备参考。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大意: 上九阳刚居姤卦之终,穷高极上,就像身处荒远偏僻的角落,相遇无人,所以有所憾惜。但是上六也与世无争,不追求相遇,所以也未遭阴邪所伤,所以无咎害。(角,喻荒远的角落) 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居穷高极上之位,以致有相遇无人之憾,就像身处荒远偏僻的角落。 传统解释: 上九居姤卦之终,处穷高极上之地,既无失去民心之凶,也无贤才自天而降之福,就像立于荒远空荡的角落,处遇之时,却一无所遇,难免产生遗憾;但上九因所遇无人而与世无争,从而免遭阴邪之伤,故虽“吝”亦“无咎”。所以与其遇于不正,不如干脆不遇。 角原意是偏隅之区,初六、上九皆角,在《易经》系统中,阴阳之气每至角而变。上九说“姤其角”,是说上九与初六并非不能遇合,而是在角,就算遇上,也已经变易,所以不如不遇。 黄寿祺先生说:三、上两爻,均以阳刚而无所遇,但或称无大咎,或称无咎,其义皆表明,与其遇合非正,宁可不遇而免咎。胡炳文曰:“九三以刚居下卦之上,与初阴无所遇,故虽厉而无大咎。上九亦以刚居上卦之上,与初阴亦不得其遇,故虽吝而亦无咎。遇本非正,不遇不足为吝也。” 小结 :姤卦闸明事物相遇之道,强调遇合要合礼守正。卦辞从反面设喻,表明不正之遇合不足称美,从而启迪人们遇合之道必须合礼守正,《彖传》则先释卦辞的勿娶之义,然后发挥阴阳相遇的正面意义;《象传》则从正面阐发、赞美上下遇合之道。可见儒家对《易经》的解释是的的确确的牵强附会,为我所用。 六爻从不同角度推阐卦义。初六作为阴爻,必须专一系于上承的九二,守“贞”则吉,另有所求则凶。但遇合不正不能完全归罪于某一方,双方都有责任,都有急功近利或欲望过度的原因;二至六阳爻是不同的处“遇”情况,九二刚中守正,能严守正道,不擅有阴物,获无咎;九三过刚不中,始存求遇于初六的非分之想,“厉”,但能知危而改,终“无大咎”;九四不中不正,失去民心,“起凶”;上九与其遇合非正,宁可不遇免咎;只有九五至诚中正,内含美德,屈己求贤,必有理想的遇合从天而降。 姤卦所说的遇合之道不仅仅是男女遇合,也包括自然界与社会政治的各方面的遇合。 儒家解释的姤卦在很大程度上寄托了儒家的政治思想,也即合礼守正,上下遇合的政治理想追求,九五爻内修美德,屈己求贤,正是儒家心目中居尊位者圣君的典型代表。 其实儒家对姤卦的解释过于牵强附会了(主要在《象传》中),姤卦本来并没有这些政治或道德说教,不过是说说生活智慧而已,那就是遇合之道贵在专一,不管是夫妻遇合,君臣遇合,还是统治阶级合老百姓遇合,都贵在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脚踩两只船,更不能一女多夫,否则必然凶兆。专一则能同心同德,大吉大利。 二、牵强附会--三顾茅庐的非浪漫解释 我们最熟悉的君臣遇合的典范莫过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文学夸张,似乎这一对君臣成为历史上最浪漫最温情的政治同盟。但是,政治就是政治,没有温情,也不浪漫,只有审时度势合精心算计。 三顾茅庐,无非是刘备需要诸葛亮代表的荆州士族的力量来壮大自己,诸葛亮无非是要刘皇叔的舞台来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非是诸葛亮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局势的结果。 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君臣际遇,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呢?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同记载,《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见”。而这个的证据出自 诸葛亮 《 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但是 《魏略》 和 《九州春秋》 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 中国 ,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于是诸葛亮就北上 樊城 去见刘备,刘备把他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不管怎么说,刘备诸葛亮合作了,相遇了。 可是当时 官居左将军领豫州牧的刘备 这种老江湖为什么 仅凭徐庶等人的几句赞誉之词 ,就 选择 一个年仅 26岁, 既无 政治军事 实践经验,又无名气的无名之辈呢? 这得先说说荆州当时势力分布情况。 当时荆州襄阳一带,是豪强大姓集中的地方,有影响的大族有庞、黄、蒯、蔡、马等。东汉中后期,地方几乎为豪强地方势力控制,大大小小的各个豪族势力(称为宗贼),十分猖獗, 刘表 受中央任命为荆州刺史来上任的时候,他们竟能阻止刘表上任不了。刘表无奈,与其中的蒯、蔡两家结盟(其中娶了蔡家的女儿),平衡各路宗贼利益,才算在荆州站住脚,平定了荆襄九郡四十二县。所以没有他们的支持,认同,要想在当地站住脚是办不到的。 蔡家的代表蔡瑁是东汉末年荆州名族蔡讽之子,姑母(蔡讽之姐)是中央政府太尉张温之妻,蔡瑁大姐与二姐先后嫁给黄承彦与刘表, 蔡瓒 ,为郿相, 蔡琰 ,为巴郡太守,都是蔡瑁同堂。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就是靠与蔡瑁和 蒯良 、 蒯越 辅佐,才收回了零陵、桂阳诸郡,平定荆州宗贼。蔡瑁历任刘表下属的江夏、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刘表获得汉廷封赐镇南将军时担任其军师。 蒯家的代表蒯越(字异度)是 西汉 初名臣 蒯通 之后。据《三国志》记载,初平元年刘表初到荆州,江南宗贼甚盛,吴人苏代领 长沙 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而作乱,群众不附,难以立足。蒯越为刘表定下安抚 荆楚 的战略:“治平者以仁义为先,治乱者以权谋为先。兵不在多,在能得其人。苏代、贝羽皆一勇之武夫,不足为虑。宗贼首领多贪暴,为其属下所忧。若遣人去示之以利,宗贼首领必定持众而来。使君便诛其无道者,再抚而用其众。如此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使君之 盛德 ,必扶老携弱而至。既而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并佐其成业,“蒯越遣人往诱宗贼,来者五十五人(《后汉书》载十五人),皆斩之。并袭取其众,或即授以部曲。唯有 江夏 贼张虎、陈生拥众据守襄阳,刘表乃使蒯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于是江南悉平”。蒯越因此任 章陵 太守,封樊亭侯。(曹操 平定 荆州后,蒯越随刘琮降,为光禄勋,封列侯。曹操作书与 荀彧 “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 当时蒯蔡两家势力已经过于强大,威胁到了刘表的核心权力。所以当刘备来投奔时,刘表准备用 刘备 来削弱蒯蔡两家力量,平衡蔡家蒯家势力。所以刘表对刘备是扶持兼抑制的。而刘备想在荆州站住脚,不想做刘表的工具,就必须得到本地豪族的支持。 因此,刘备也和刘表当初一样,寻找本地豪族,以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诸葛亮十二岁时,父亲诸葛珪逝于泰山郡丞任上。次年,诸葛亮和兄、姐、弟随叔父诸葛玄为避战祸逃到了荆州,投奔诸葛玄的老朋友刘表。诸葛亮十六岁那年,刘表任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在与刘繇争夺豫章时,诸葛玄负伤死去。诸葛亮领着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回到荆州,刘表安置他们在南阳邓县的隆中住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诸葛亮结交了荆州名门望族的朋友,如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侄子庞统;宜城的马良、马谡等五兄弟;博陵崔州平(中央政府 太尉崔烈次子。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 ;颍川徐庶、石韬;汝南孟建等。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家的蒯褀(蒯祺后来任曹操的房陵太守),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自己由司马徽做媒,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是蔡瑁的妹夫,刘表的夫人蔡氏又是蔡瑁的姐姐,蒯越和蔡瑁是刘表最得力的重臣。 庞德 公家族是当地一大势力旺族,仅次于蒯、蔡,庞德公又是荆襄豪族中的头面人物,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大名士,刘表曾几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因此,诸葛亮实际上是荆襄地主豪强集团的代表人物。 所以刘备看中诸葛亮的,首先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背景势力。刘备聘请诸葛亮后,《三国志》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刘备的目的达到了。 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因为《三国志》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治国平天下。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因为刘备有皇叔的招牌,没人才,当时身边除了关、张、赵云,就是孙乾、简雍这样的书生。有机会一步到位。 诸葛亮选择刘备是深思熟虑的,刘表虽然是亲戚和世交,但是当时荆州士族对刘表的评价不高:能容人,不能用人,没有远图大志,不会成大器,且夸夸奇谈,跟袁绍一样,没前途。 不投奔曹操是因为不可能被重用。初出茅庐,不过一无名之辈,一无声名,二无实践经验(诸葛亮虽然自比管仲、乐毅,但“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而曹操手下已经有五大谋士,郭嘉,贾诩,荀彧,程昱,荀攸。郭嘉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也仅仅是个军师祭酒。其余像刘晔、满宠、华歆、杨修、王朗、钟繇、董昭、陈群、毛玠等二流的谋士更多,甚至像司马懿这样的人才,在曹操生前都没有得到重用。对于有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诸葛亮的来说,吸引力不大。 至于江东孙权,更是没机会,当时孙权的统治形式实际上类似江东豪族联邦,豪族都自有武装,具有排外趋势,外人很难插进去。而孙权手下一流的人才鲁肃,周瑜,张昭,顾雍之类不说,就是一般的严畯、阚泽、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庞统、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等也不是等闲之辈。 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势力是最弱的。其时刘备依附刘表,地不过新野小县,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赵。但是刘备的独特资源是号称汉室中山靖王之后,打出的是“复兴汉室”的旗号,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招徕人才的作用,所谓“名正言顺”,同时刘备具有良好的亲民形象,而且刘备在当时已经名气很大,是英雄。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就讲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手下的谋士奇缺,处境艰难,赵翼《二史札记》卷 7描写,刘备是“羁旅奔逃,寄人篱下,无寸土可以立业。”正是能发挥诸葛亮能力的时候。 其他人,诸葛亮就认为没有机会成功了,不用考虑。马援对刘秀说过:“当今天下,君择臣,臣亦择君”。周瑜也对鲁肃说过。所以辅佐刘备是诸葛亮深思熟虑的结果。 但是诸葛亮跟了刘备,刘备自比“如鱼得水”,说明还并没有把诸葛亮看作是张良、姜尚式的人物。而且对诸葛亮并不是绝对信任,甚至终其一生。 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临终前曾“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李严传》也说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而且刘备还“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也即诸葛亮掌握政权,李严掌握军权。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公元 223年)春, 刘备 病危之时,召丞相 诸葛亮 、尚书令 李严 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段话和事情的经过,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的白帝托孤。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因为当时诸葛亮的声望民心是刘备一人之下,若诸葛亮要夺权,刘禅是无法阻挡的,所以刘备这样说说明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时就已经很清楚,当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留在后方,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势力膨胀。 诸葛亮实际上在加入刘备集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 孙乾 等人高。 刘备担心诸葛亮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国家政务全部由他自己处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几乎不问刘禅意见,例如 六出祁山 就是。而且在刘备托孤八年以后废掉了李严。 据《三国志。李严传》,蜀汉建兴九年(公元 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严督运军粮。李严当时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这年夏秋之际,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方。于是,李严就派人到军中说明情况和想法,请诸葛亮回师(呼亮来还),诸葛亮也答应了(亮承以退军)。但是,当诸葛亮退兵的消息传来时,李严却故作奇异大惊小怪地说,唉呀,军粮很充足嘛,为什么要撤退(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刘禅,说诸葛亮的撤军是“伪退”,目的是诱敌深入(欲以诱贼与战)。 诸葛亮只好把李严前前后后亲笔所写的书信都原原本本地拿出来给大家看(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这下子李严辞穷情竭,只能低头认罪。 这个显然是典型的职业谋杀。(在噬嗑卦的牵强附会中已经详细分析了)。 诸葛亮为什么要职业谋杀李严? 从史籍知道,蜀汉政权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也有三重矛盾。一是“益州派”,包括原仕洛阳的益州官僚和仕于益州的本土豪强;二是“刘璋旧部”,包括追随刘焉父子入蜀的和后来投靠刘璋;三是“刘备亲信”,包括刘备的骨干(如关羽、张飞)和后来投靠刘备的(如马超)。刘备采取的策略是依赖嫡系,团结刘璋旧部,防范益州派。 刘备在猇亭和夷陵一败涂地后,内部开始内讧,刘备败退永安后,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就反了,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各郡居然全都反了。所以刘备忧虑的事情就是政权稳定,李严不但是另外两股力量的代表人物,也有足够能力和实力控制诸葛亮的异动。(史书说李严“理民治戎,干略亦优”)。刘备安排李严留镇永安就是在暗示诸葛亮,如果当真取刘禅而代之,李严就可以从永安出兵勤王。 而且刘备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狠话,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因为儒家知识分子是无法说“好”的。而以后若真的取而代之,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是欲擒故纵的权谋。 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李严为都乡侯。诸葛亮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李严则假节、加光禄勋之衔。建兴四年 (公元226年),李严由辅汉将军晋升为前将军。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李严又由前将军晋升为骠骑将军,他的儿子李丰还被任命为江州都督,统帅江州军队。 至于为什么诸葛亮要鞠躬尽瘁而不篡权?其实也是政治利益考量的结果。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的三股政治势力组曾大打出手,刀兵相见,主客新旧矛盾,荆州集团与益州、东州两个集团的矛盾也依然存在。据《华阳国志》,刘备败退永安后,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反,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各郡全反(南中诸郡,并皆叛乱)。所以刘备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而诸葛亮并无能力控制这三股势力。一旦自去篡权,必然导致内讧,下面军阀大臣拥兵自重,分庭抗礼,在曹魏压力下,只会导致蜀汉早灭亡。 所以政治家没有浪漫,只有利益精确考量和计算,浪漫都是读书人的意淫。
1606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解卦:拨乱反正 by wxmang
热度 16 燕庐敕 2012-9-8 14:51
本帖只限爱坛好友,禁止转贴。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坎水上震雷 - 雷水解卦)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大意: 解 就是解除,解决,象征消除险难之意。如果能够把解决问题办法施于西南众庶之地,则为有利,可使险难得以消除,群情得以舒缓。这样就将没有什么困难了(无难 可往),人民就可以安居乐业,就能阳气复生,以修治其内,就可获吉祥。若仍出现危难,则应立即有所作为,迅速予以解决,才可获吉祥。(西南,坤地,众庶之 地,《说卦传》以坤为西南之卦,坤又为众庶之地,所以西南象征众庶) 传统解释: 将蹇卦的卦体旋转180度就是解卦的卦体。两卦的卦义也正好相反。蹇卦是艮卦在下,坎卦在上,坎险在前,艮止在后,进退维谷,所以有蹇难之象;解卦下为坎险,上为震动,震动于坎险之外,而且愈动离险愈远,有脱离险境,蹇困消解之象,所以名为解卦。 同时,坎的喻象又为雨,震的喻象又为雷,雷之威无所不摧,水之德无所不涤,所以解卦的象是破天地烦郁之气而洗浊垢。雷雨已作,阴阳已和,也象征着矛盾已经解决,“天地解而雷雨作”。 解的原意就是解难而济厄。天下的蹇难刚刚解除,人民才刚刚从艰苦中逃脱,这时适宜采用宜宽大 简易的政策之治,如果没有什么困难,就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则人心安定,就不失中,所以说“利西南”(在后天八卦方位中,西南是坤,坤象征大地,象征广大 平易,象征大众)。所以“利西南”的本质意思是审时度势,避险就夷。消除险难之时,国家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这时的避险就夷是指自己内部不要无 事生非,无事求动,而要安易顺处,给人民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 实现“利西南”,一是要“无所往,其来复吉”,而“无所往,其来复吉”意思是在天下刚解除蹇 难的时候,要给人民重建家园、修养生息的机会,国家宜静不宜动,不要无事找事,因为既解其难,天下平安无事,就应当修复政治治理体系,恢复权力机构,申明 刚纪,修定法度,拨乱反正,反于正理,无为而治,这样就天下大吉。 二是要“有攸往,夙吉”意思是如果有必须立即解决的事情,有祸端萌发,为避免事情变坏变大,就雷厉风行,霹雳手段解决,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绝不让问题糜烂,解难济险,利施于众,所以吉。 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利西南”了。 这也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修养生息不等苟且偷安,是无事宜静不宜动,有事宜速不宜迟。 黄寿祺先生说:坤之得在西南,蹇、解之利亦在西南,三者取象皆同,而寓意各有所主:坤卦主阴柔当顺行、居后;蹇卦主济蹇,利在从平易着手;解卦则主纾解险难,应施于众庶。 《 序卦传》说: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 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大意: 《彖 传》说:解卦下卦是坎,是险,上卦是震,是动,是先动然后出于险外之象,有纾解险难之象,所以能免于险难,所以称为解卦。西南,是八卦方位的坤位,是大 地,象征为众庶之地。能前往为民众纾解困难,必得民心和拥护,所以有利。患难已解,无难可往,就宜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修复制度和体系,无为而治,就会吉 祥,这是合于中道的作为。如果有祸端萌发,则应雷厉风行,扼杀于萌芽,不可失其先机,待其坐大,不可收拾,亦可获吉祥,所以前往解难,会有功。 天地一旦纾解其蔽塞,就会冬去春来,草木逢春,春雨频频,种子胚胎逬裂,蓓蕾怒放,芽蘗滋长,百果草木莫不含苞待放,春意盎然。人类效法大自然,把握此纾解的时机是多么重要啊!(坼,裂,甲坼:孚甲开坼,指百果草木都含苞待放) 传统解释: 从卦象看,动能出险,所以说动免,免就说明险难解出,所以说“解”。险是难的主要原因,有难 而止则是蹇,有难而能出则是解,怎么出呢?因险而动,不安于险,这要靠动,险而动,动而免乎险。若动而不能免,还是不能解险。人事也是如此,在适当的时 机,稍微努力,就能事半功倍,动而险尽平,脱困而出,所以说“时大”。 解卦上下卦相易就是屯卦,屯卦的象是动于险中,屯卦的象是芽苗穿地而未成,正在萌芽状态,解的象则是雷雨大作,百果草木皆破土而出,含苞待放。 九二以刚爻居柔位,因刚柔并用而适中,因此他既要行“柔顺”(无所往,其来复吉),又要行 “刚直”(有攸往,夙吉),也就是说他既要开创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使得人民够修养生息;又要不懈怠地注意社会的动向,随时前往平定可能出现的醮成大患的 祸根,从而维护这样一个得之不易的环境。所以会有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解卦与蹇卦不仅卦画卦义相反,主爻也相反。蹇卦的主爻在九五,因为九五得处蹇的中正之道;解 卦的主爻在九二,因为九二得处解的中正之道。因此蹇卦要想得到中正之道,要上行,所以蹇卦说“往得中也”;而解卦要想得到中正之道则要下行,所以解卦说 “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所以解卦是要来复才能得中,才吉。蹇卦的“往”而“得中”正相反。解卦的这个“中”即九二。 冬季天地冻结,阴阳不通,自然界的草木果实也经受着一场蹇难。春季到来,天地阴阳之气交通而 解散,于是雷雨兴发,雨水的滋润使得果实的皮壳软化分裂,幼芽破土而出,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而这正是蹇难消解的结果,显示了解对于人类社会和 自然界的重大作用,所以《彖传》赞叹说:“解之时大矣哉!” “利西南、往得众也”,意思是说往西南方向去利在施于众庶,也就是在消解险难之时要给人民以修养生息的和平安宁的环境,由此将会获得众人的拥护。“往”大概就是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制定这样的政治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当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人同此心,占今无别。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大意: 《象传》说:解卦下卦是坎,是水,上卦是震,是雷,所以有雷雨交加之象。雷雨交加,就能万物回春,芽苗出土,生机盎然,所以有纾解之意。 君子观察解卦雷雨交加,天地否结消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象,感悟到应当赦免老百姓的过失,宽宥其罪恶,以体现开明而宽大的仁政。(赦过,赦免无心之过。过,无心之失。宥罪,宽宥存心之罪。 罪,有心之恶) 传统解释: 天地否结消解,就是大地回春之时,就有雷雨交加,所以雷雨作就是“解”的象。 “雷雨作”是由卦象而来,而雷霆之怒,威震千里,《象传》由此把雷比作刑罚,雨水之恩,润物 无声,《象传》由此把雨比作德泽。雷行于上,雨降于下.由此可见刑罚之下有德泽,而春雨过后“百果草木皆甲坼”,春意无限。君子观此卦象,感悟到到要减轻 刑罚,多施德泽,社会才能欣欣向荣,生机盎然,所以有过者赦之,有罪者宽之。所论与卦辞蹇难刚刚解除,以修养生息为上这一总的思想是一致的。 其实古代司法讲究赦免。如《周礼司刺》就有所谓三赦三宥然后用刑之说。社会处于险难刚消解之际,为了社会人心的稳定,应该缓解各种矛盾,所以要行赦宥之法,宽大为怀。当然对于严重防碍社会稳定的罪犯也不能手软,“有攸往,夙吉”。 初六,无咎 大意: 初六是危难初解之时,以柔处下,谦恭自抑,虽然阴居阳位,位卑力弱,但是上与九二、九四两阳相比应,应刚而承刚,得刚柔互济之助,助力强大,自己有谦恭自抑,所以蹇难必解,所以说“无咎”。(初六爻仅仅说无咎二字,没有象辞,是由于比喻已包含在爻象之中,不用多说)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大意: 《象传》说:初六以柔处下,与九二、九四两阳相比应,刚柔得以相互交接、遇合、相助,所以无咎。(际,交接、遇合之意。义,宜) 传统解释: 初六居解卦之初,虽然阴居阳位,有失位情况,可能有咎,但是处在蹇难始解之初,患难既解之 时,又以柔居刚,以阴应阳,以柔处下,上应刚爻九四,又承阳刚九二,具有柔而能刚,刚柔互济,助力强劲的特点。《象传》说“刚柔之际”,就是指初六与九四 正应这件事。在险难消解之时,处事能刚柔得宜,自然平安无事。由于全爻的喻意巳包含在爻象之中,所以爻辞不再取象,只是说“无咎”。 解卦上下卦相易,就是屯卦。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屯卦初爻是刚柔始交而未相会合,一动就入险中,所以说“有难”。解卦初爻是刚柔已相际接,动而岀险,所以说“义无咎”。 初六爻辞这么简易,也是因为解难之初,必须无为而治,无所事事,所以不必多言。 黄寿祺先生说:本爻仅言“无咎”二字,全爻的喻意已包含在爻象之中。胡炳文曰:“恒九二,悔亡;大壮九二,贞吉;解初六,无咎。三爻之占只二字,其言甚简,象在爻中,不复言也。”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大意: 九 二阳刚居中,上应六五君王,为君王所倚重。但是其位居下坎之中,所以得知坎险的内情,所以能解除众多隐患。九二又有刚中之质(二位是下卦的中位),象征其 拥有刚直、中和的美德,所以如能谨守正道,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必获吉祥。(田,猎,三,多,狐,喻隐伏之物。田获三狐,解除众多隐患。得黄矢,比喻拥有 中和、刚直之美德。黄,比喻得中,矢,比喻刚直)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因为拥有中和、刚直的美德,所以能行中直之道,所以能谨守正道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狐,是指隐伏之物,比喻小人。九二又处于处于坎险中位,了解坎险内情,所以能获隐伏,这就是 “田获三狐”,比喻清除了卑劣狡搰小人的隐伏之患。三是多的意思,获三狐就是说赶尽杀绝小人了。黄,是说其得中;矢,是说起其刚直,所以“得黄矢”是比喻 九二居中刚直的品质(古代时以为黄为中的颜色,“矢”是箭,其特点是直,“黄矢”就是中而且直)。《象传》说明九二获得贞吉的原因就是得中道。 小人如狐,狐性善媚,就像小人诱惑君子。其实小人常众,如果有一个刚明领导在上,则明足以照 之,威足以惧之,刚足以断之,所以小人一般蛰伏不动,一旦上面稍微松懈,就会出来危害。九二如黄矢,有刚中之德,有刚直之才,为六五所倚任,其力足以治邪 媚,狐去而黄矢如故。以中直之道解难就无难。所以“贞吉”。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以阳居阴,有失正之象,惟其刚直处中,有得“黄矢”之美,遂能排除隐患,田获三狐,故爻辞称其“贞吉”。象传所谓“得中道也”,即九二之所以能守正获吉之主因。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大意: 六三阴柔失位,阴居阳位,急躁上进,卑鄙阴柔,为无德小人之象,却乘凌于九二阳刚之上,就像背负重物的小人,而窃据高位。这就易于招致强寇掠夺。说明居非分之位都不能长久,而告诫小人应当谨守正道,改邪向善,以防憾惜。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以小人之身而窃居高位,说明其行为太过丑恶。而其招致兵戎侵伐之难,是自取其辱,又能归咎于谁呢? 传统解释: 六三以柔爻居阳位,阴柔失正,乘凌于九二阳刚之上,攀附九四,用柔邪以媚九四,是乘凌九二而 背负九四之象,像是小人得志。所以六三就是一个窃居高位的小人,《系辞传》说: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本来应该是是小人背负东西步行, 君子乘车,现在是小人背负东西乘坐在君子的车上,所以爻辞说“负且乘”。 而“负且乘”必然“致寇至”。因为贼寇对君子所乘之车一直想抢夺为已有,但是摄于君子之威, 不敢贸然下手,现在见小人占据了君子之器,马上有了抢夺的口实,遂前来夺之,所以爻辞说“致寇至”。所以“负且乘”的小人不但导致君子避祸,还会酿成大 患,导致险难再度出现。但处在险难消解之初,按《大象传》的说法,“君子以赦过宥罪”,所以爻辞只是规劝小人改邪向善,希望能守持正固,以免滑向罪恶的深 渊,造成终身的遗憾。 “负且乘,亦可丑也”是说小人得意忘形的样子令人恶心。 小人为什么能窃据高位,为佧么能占据君子之器?这一方面与小人善于玩弄阴谋有关,另一方面君 王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君王任人不辩贤否,轻忽不慎,才使小人得居君子之位,甚至将国之名器给了小人。这无异于诲盗,教咹人们觊觎他们不该得到的东西, 其后果是“致寇至”,招致冠戌来伐(寇小为盗,大则为戎),这就是兵戎相见的原因。而造成“致戊”的正是君王自己,咎由自取,勿怨他人。这是对统治者的警 告。 儒家认为:市井负贩小人,气质卑下,窃取盛位,乘公卿大夫的路车,此窃位、僭位之甚者。而负且乘(背着九四乘君子车),为可丑恶也。 对负且乘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六三阴柔无德,欲居高位以为荣,取非其有,力不胜重,高位有如负担。据非其地,以高凌人,有如乘车。而物非其所有者,有必不久;位非其所处者,处必不安。 黄寿祺先生说:系辞上传云:“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 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爻辞言外之意, 在说明小人能窃据高位,乃由于居上位者任人之轻忽不慎,而自招祸害。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大意: 九 四阳居阴位,失位不正,下应阴居阳位的初六和下乘阴居阳位六三,都为居位不正的小人,所以为其所纠附而失其诚信,犹如其手的拇指上有疾,阻碍九四与君子之 交往。所以必须解除其拇指之疾,然后君子的友朋才会来至,诚信才可以孚现。(而,尔,你,指九四。拇,手拇指。斯,则,就) 象曰:解而拇,未当位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阳居阴位,下应阴居阳位的初六和下乘阴居阳位六三,都为居位不正的小人,而者均失位不正,所以失掉诚信,因为失去君子的友朋。所以九四必须阻止初六、六三之类小人的纠附,就像解除手拇指上疾患。 传统解释: 小人整天纠缠附丽于君子九四,正事不干,专做拨弄事非的营生,就像手拇指上的脓疮,自惜羽 毛,爱好洁净的君子敬而远之,无人敢交往。所以不除掉这些隐患,就没有君子来亲近。不仅古代如此,现代也是这样,小人得志,君子必然远遁,小人不去,君子 不至,或虽至而得不到信任,因为为小人一定会从中造谣生事,挑拨离间。 九四是阳爻,在卦中是代表君子的。君子的责任是“解而拇”。只有“解而拇”,才能“朋至斯孚”。但是,《象传》说“解而拇,未当位也”。因为九四能解去小人,引来君子样的朋友并彼此取得信任,这当然是好事。 但小人纠缠九四就是因为九四“末当位”。因为九四以阳刚之才居上位,承六五之君,是大臣,但 以阳居阴,不中不正,本来就正疑不足,而且下与初六之阴为应,比于六三,有这两个阴爻的纠附,很容易被小人所附丽,是居上位而亲小人之象,失正更多,所以 贤人君子避而远之。如果能够摆脱小人纠缠,则君子就能来亲附且得信任。所以告诫必须“解其拇”,然后来君子,解其拇然后朋至而信矣。 另外一种解释是:因为九四比于六三,所以六三能够依附九四,所以六三就是九四有疾患的拇指,让君子避而远之。如果能够“解其拇”,摆脱掉六三纠缠,正应的初六就会来相应,然后朋至而信矣。 从卦象来看,九四已经离开坎险之地,进入上卦震,是出险而动的象,雷震而群阴散,所以说九四是“解”,也即九四能够摆脱掉小人。 黄寿祺先生说:二、四两爻皆有王臣之象,而居位均未正,九二能获三狐,赖其“中”德,九四被小人纠附,一方面由于“居位未当”,另一方面也因其“不中”之故。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大意: 六五阴柔而高居尊位,有君子之象,而且其柔顺得中,下应九二阳刚君子,所以能纾危解难,而获吉祥。又能以诚信感化小人,使之信服而无怨,化邪恶而向善。(维,语气词)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是居高位的君子,由于小人能感其德而自新,或自动隐退,所以能纾危解难。 传统解释: 六五居尊,中而应刚,以柔爻居于君位,柔顺中正,有君子之德。而君子所亲比必是君子,所解必 是小人,所以六五能严格甄别君子与小人,对君子绝对信任,用贤不贰,对小人则坚决清除,去邪不疑,让人们都知道“君子维有解”,完全能够解除小人的隐患, 使得小人没有丝毫空子可钻。小人去则君子进,正道行,天下治,所以“吉”。 对于狡猾、窃位、纠附的小人,揭露,斥责,清除都是必要的,但这毕竟是外力,要想真正清除隐 患,最好的办法是让小人自己感到绳营狗苟,搬弄是非是没有出路的,至于窃据髙位,占据君子之器更是不可能的。这样,小人就会去掉侥幸之心,让小人主动去改 恶从善,从而改邪归正,或自行退去。这就是“有孚”,就是可见可验,让小人看到并相信:小人之道无出路。 所以六五的“吉”不仅仅是指“君子维有解”,更重要的是由于坚决地清除小人,去棹了小人的侥幸之心,从而有孚于小人,使小人相信在六五这样的君子面前玩弄手段己完全没有出路,要么改邪归正,要么自行退出。所以《象传》说:“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一般说来,做事情必须先解去小人,师卦上六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小人不退,则大难不解,君子不进,则小人不退。 黄寿祺先生说:六五以柔中之德,抒解危难,故能以诚信感化小人,此即转化邪恶者向善,排除隐患之义。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大意: 上六处解卦之终,居上震之极,有王公能纾解危难之象。而六三小人窃位,如恶鸟盘据于高墙之上,上六射而获之,以消除祸患,所以无所不利。(隼,音准,贪婪残暴之鸟,比喻喻六三。墉,音壅,小城墙)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小人窃位,如恶鸟盘据于高墙之上,上六射而获之,是指上六能消除小人所造成的险难。 传统解释: 上六居解卦之终,居震动之极,所以是解除险难的王公之象。 六三失位负乘九二,且处下卦之上,是站在高墙之象。六三又不中不正,盗位害民,如隼害鸟。 如果害还在墙内,则是未解之时,若出墙外,则是无害,六三在墙上,是险难可解之时。所以上六一射即获,矢发必中。去一人天下安,解一官天下利,害除则利在其中。所以说“获之,无不利”。 至于上六为什么随时带着弓箭,孔子在谈解卦时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上六处解卦之极,危难已经解除,但新的隐患随时可能萌生,所以他随身带着武器,时刻警惕,所以一旦出现恶隼便能一举射杀。 九三获狐是治奸民,上六射隼是清君侧,都是必需雷厉风行,采取霹雳手段的,是不能赦宥的罪恶。 也有说隼是比喻暴君的,阴盗阳位,万事悖乱,上六射去之,所以《象传》说“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黄寿祺先生说:系辞下传云: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 动,何不利之有?此说一方面表明上六射隼,正当其时,故“无不利”。另一方面指出上六处解之极,危难虽已纾解,但新患或将又萌,故当预藏成器,随时警惕, 不可因一时之解,而忘他日之蹇。 小结: 解卦讲的是在刚开始拨乱反正时,正是蹇难刚刚解除之时,需要创造一个和平安宁,休养生息的环境,即卦辞所谓“利西南”,为了维护这个和平环境,需要从两个方面人手,这就是无难之时以“来复”安居为吉,无为而治,赦免为主;在有难之时则以雷厉风行,霹雳手段,速去解决为吉。 而在和平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难呢?最可能发生的也是最危险的,就是小人所造成的内部隐患。小人由于善于用高调的口号,道德的包装把自己的私利或野心隐蔽起来,不同于一般的坏人,很难发现,所以危害也特别大。如果小人的阴谋得逞,让他们窃居了髙位,好人就 会受难,国家将被搞乱,而且会“致寇至”,蹇困就会卷土重来。 所以解卦核心其实是在讲在拨乱反正时如何处置小人。初六因为位卑力弱,既不是小人,也接触不 到小人,所以平安无咎;九二“田获三狐”,彻底清除奸猾小人;九四“解而拇”,清除纠缠不休的小人;六五“有孚于小人”,让小人明白没有出路,自己退让或 改邪归正;上六“公用射隼”,直接射杀欺世盗名,窃位乱政的小人。都是从各种角度和不同地位谈处置小人的问题,而六三则是小人的代表,“负而乘”,窃据高 位,得意忘形。 其实表面制服小人很容易,让其暂时收敛也容易,但是化解其心很难,让其改邪归正很难。九二的 获狐,九四的解拇,上六的射隼都是以刚烈手段去对付小人,这些手段只能暂时让小人蛰伏不动,等待合适时机仍然会出来搞得天下大乱,只是治标之法。只有六五 的办法是治本,让小人亦感其德而自新,或改邪归正,或知难而退。所以说“有孚于小人”,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以德服人,教化于人。 二、牵强附会-- 勿损益之而得民心,损下益上而失民心 汉代扬雄在《法言·重黎》就发现历代王朝之所以短命,就在于统治者不按照天地自然的原理和原则去政治天下,而是“播其虐于黎苗,子弟且欲丧之,况于民乎”,也就是虐待和随意愚弄老百姓,从而导致了天下的动乱和国家的灭亡。 其实政治统治的历史规律和基本原则就是顺应天道和民意。人类任何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都不能 够违背天道和民意,一旦政治权力者过分看重自己手中的强权,就不可能不灭亡。扬雄说:“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 家,家之本在身……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 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所以治国无非就是顺从民心和民意而已。 民心和民意是什么呢?无非是国泰民安,民富国强而已。老百姓之心,就是以自己家庭是否安康幸福去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老百姓天生好“富贵生”(扬雄语),老百姓从来不关心意识形态问题,老百姓更反感党争内战窝里斗。任何政治家和所谓的圣人或者贤人都不能够违背老百姓的这种 人生价值观 ,必须最大限度地去让老百姓安乐幸福,如果把老百姓当成为了可以随意摆弄的愚民,就是覆舟之祸。 其实中国最近 30年的改革开放不过就是顺应民意,从狂热的意识形态口号中解脱出来,强调民生而已。所以一开始是勿损益之而得民心的,但是随着过于强调效率而非公平,导致社会贫富悬殊,分配不公,损下益上而失民心,又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286最大的功劳并不是 1978年 采取非常手段,在“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 的口号下,获取决策权,也不是我们熟知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等等言论。而是从实 事求是角度开始发展经济,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以民富国强为治国基本目标。 华国锋之所以不堪一击,主要是继续坚持那一套玩弄意识形态的口号不得人心。当时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而 286 要实事求是,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这个交锋把人民从极左的“富则修”和“穷革命”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为后面 经济改革打下基础,获得了民心。到了1978年底,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各总部负责人都公开表示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华国 锋完败。 但是 286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华国锋,而是既得利益集团。 中国改革的道路是多么的曲折,远远超越一般人只会从直线思维出发的想像力。因为当时老干部群 体的强大存在,对既得利益的拼死维护决心,使实际上中国当时进行改革的阻力根本不是什么“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疯狂意识形 态癔症,也不是华国锋的“两个凡是”极左路线干扰,而是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 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边缘化过程,才是实现历史转折的真正原因。 286辗转腾挪,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批老干部在玩弄权术上也不是吃素的,例如1973年前后,重新建立各级党委组织,复出的老干部在实践中间就已经把当时的革委会边缘化,重大决策都在党委内部协商作出,把政府(革委会)贬低为一个不重要的执行机构。 当时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维护既得利益的口号本质是“官僚本位的公有制经济”。在 286 决定性地完成边缘化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的大业之前,286文选中间的大量讲话,常常是讨好这些人的。直到1986年,286初步完成了边缘化老干部群 体既得利益集团,才在起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间,实现了与邓力群等代表的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决裂。这个决裂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表明改 革开放所需要的政治基础调整初步完成。此后,286的各种讲话,逐步地向1992年东风吹来满眼春的“南巡讲话”靠拢,他此后越来越少地受到老干部群体既 得利益集团群体意志的牵引和制约。 286当时认为“再不实行改革,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而想市场化改 革,286就必须先边缘化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调整利益分配格局,释放人民追求财富的激情,激励聪明才智集中到搞经济上来,奖励那些敢冒险,有本事的 人,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1980年8月18日286在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当时体制“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必须改变。提出要实现干 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和革命化”,知识化和年轻化是老干部无法达到的硬性制约。这是为了扫除改革的绊脚石。 当时 286是拿 美国说事的。美国的确是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因为它的政党仅仅是是选举工具,但是中国的是执政党,原本就应该是党政一家和政企一家的,如果真要分开,除 非是根本改变共产党的执政党性质,否则就无法实现。后来的实践也表明,实际是无法分开的,而且“四个坚持”中间唯一做到坚持的就是党的领导。所以两个分开 只是适应于特定时期“临时需要”而提出来的,这是286实用主义一贯特点,并不管逻辑是否严谨或是否打自己嘴巴。但是当时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并没有能 力认识这个问题,发现这个逻辑漏洞。 当时 286缺乏 毛主席从整体上驾驭官僚队伍的能力,又缺乏驾驭既有的权力体系的必要队伍,所以只能在党委系统之外通过扩张政府权力来实施。在边缘化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 团的同时,还不得不反复向他们重申各种肯定他们利益的政治承诺,例如“二十年不搞群众运动”之类。其实这种善于这种妥协正是286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能以 弱势地位办成大事。 而且 286为了让老人们的影响最小化,不得不以退为进,自己第一个退在幕后,以此要挟他人也退休进入顾问委员会。 对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的组织措施,许多是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的,甚至包括中国农村的庞大基层干部群体,所以过程温和,没有引发官场大地震。 对于一般老干部,多数是提一级到两级让他们离休,花费公款建设干休所和大房子,对文革中间的惩罚落实政策和“补发工资”。实际是一种赎买政策来释权。因此许多老干部得到了毛主席时代根本不能梦想的物质利益。 而为了防止军队干部的反对, 286别出心裁地让军队经商,算是创造了“赎买政策”的新形式。 “二十年不搞群众运动”的政策,实际上也是一个“赎买政策”,目的是降低既得利益群体的政治风险,甚至 1979年开始的“大平反运动”也是一种成功的赎买,从反面以“事后追悔”的方式,否定了从前对干部队伍的各种严厉监督管理措施乃至处分决定(不但反右之类不算了,甚至一些建国初土改和三反五反时期处分的干部也都官复原职)。 在分田到户的时候,杜润生等人判断“三五牌基层干部”(五十年代参加工作、年龄五十多岁、工 资五十多元)要反对,因此在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时期,放权给县乡基层干部大搞“农转非”,放手让他们扩张“七粮八所”以安置自己的至亲好友, 这样基层干部的注意力就成功地被转移到关注自身家族和裙带关系的利益安排上了,顾不上反对分田了。 这一整套措施有人曾经概括为“花钱买改革”。由于赎买成本过于巨大,对于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运作带来巨大麻烦和后遗症。 286边缘化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是分三步走的,从合作利用,到翻脸,到试图再次合作利用失败。 第一阶段是通过对国家政权体系和治理流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和专业化(知识化)改革,降低官员管理成本和政治风险,增加官员的控制权,同时降低工农的地位,这是政治权力在官员和平民中间重新分配的过程,这是对毛主席提倡的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背叛,这时 286争取到了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一致的支持。 第二阶段是通过先富起来的政策改革国民财富在官员和平民之间的分配份额问题,一些老干部从战 争年代形成的与老百姓感情关系出发,反对过分减少老百姓的份额和嫉妒别人的快速发财产生红眼病和失落感而显得“思想僵化”,他们以反对经济权力向少数人手 上集中的“私有化过程”为主要旗帜,因而产生了所谓的“老左派”,这时 286就与他们翻脸,开始东风吹来满眼春了。 第三阶段是随着新贵阶层逐步形成,社会贫富悬殊加大,社会不安因素增加, 286 意识到矫枉过正,又开始提共同富裕,例如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又说:“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 了”;“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 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 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 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 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九亿多人就要革命。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 本主义去了”。这时他再想笼络一批老干部群体既得利益集团来扭转乾坤,拨乱反正,可是这时没有人再听他的了,贪婪已经让人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也是悲剧。 其实人性中的贪婪就像魔鬼,一旦释放出来就没法再回到瓶子里重新封印。 中国历史上,解决过度的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一般只有两条路,一是无序的农民暴动,导致人员大量伤亡(例如赤眉绿林,例如黄巾,例如李自成张献忠,都导致国家人口大幅度下降),二是有组织的暴力革命(例如 TG 领导的土地革命,也是以几千万人生命为代价)。而且这种改天换地,不过是换一批坐庄的人,并不能根本改变弱肉强食,老百姓为鱼肉的结局,统治阶级仍然会快 速腐化堕落,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仍然会快速发生。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不公是常态,公平是意外。毛主席的伟大在于他实践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并差点成功。 下一次会是什么?革命或暴乱我们都再付不起人生命的代价,且结果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和平的解决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的道路前所未有,需要时间来证明我们未来能够找到这样的路。 所以列宁说: “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620页),所以中国以后持续的改革是必然的。
4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大壮卦:富而不骄,强而不霸 by---wxmang
热度 17 燕庐敕 2012-8-10 10:13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乾天 上震雷 - 雷天大壮卦) 大壮,利贞。 大意: 在《易经》中, 阳爻称大,气势逐渐强盛称为壮,也可说茁壮。另外壮也有壮观之意。大壮卦卦象就是阳气逐渐增长,所以是大且壮之象,象征君子之道正旺。而大壮之时,利于谨守正道。 大壮比喻事物正处于发展壮盛之时,应当谨小慎微,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急不躁,不偏不倚,持中求正,才能获吉的祥。切不可恃强激进,恃强凌弱,而要能谦退持中,谦恭自抑。 传统解释: 大壮卦是十二消息卦中二月之卦,卦象是四阳爻盛长,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正月是三阳泰卦,阳虽长而未盛,此时阴阳均;三月是五阳夬卦,阳已盛将衰,都不可言壮。阳象征君子之道,大壮卦正是君子道长之时。君子之道是谦恭自抑,持中求正。 大壮卦与遯卦是一组,把遯卦旋转一百八十度就是大壮卦。《序卦传》说:“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衰极必盛,否极泰来,这是《周易》的辩证法,退正是进的开始,飞遯之后就会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所以遯卦之后是大壮卦。 从卦象上也可以看出大壮之意。大壮卦下卦为乾,乾为天;上卦为震,震为雷。雷在天上滚动,有威震四方之象,也是强盛壮大之意。 “贞”就是“正”,“大壮,利贞”,就是说在大而强盛之 时,君子做事要循正理,行正道。大壮之利就在于正。不正则恃强凌弱,不贞则必暴,暴必折,所以大壮贵正。《杂卦传》说“大壮则止”也即此意,大壮即阳刚盛 长,阳刚盛长是阳刚当止则止的时候,适可而止,其实就是所谓持中求正的要旨。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大意: 《 彖 传》说:阳爻称大,阴爻称小。大壮卦的卦象是阳气从下而升,阳爻渐长已至于四,所以称为“大者,壮也”。而卦象是下卦是乾,是刚健,上卦是震,是动,满天 风雷,壮观无比,所以是刚健而又能奋起之象,所以说“壮”。卦辞的“大壮,利贞”是说刚健奋起的君子要能把握适可而止的尺度,保持持中守正,不偏激不过 度,这才是依正道而行。古人说:天地既大且正,长养万物而不有私偏。所以保持刚大正直的气质,就能展现天地的真性情。 传统解释: 大 壮就是四阳爻茁壮成长。下卦阳刚而上卦震动,阳刚是刚健坦诚,能战胜人欲之私,震动则能奋发有为,所以能够有正气在身,有所作为。不正不可以为大,否则不 过是恃强凌弱或爆烈短命。天地的特点就是中正,包容,人如果能以天地中正包容,适可而止为楷模,就能刚合天德--适可而止;动合天行--中正包容,就可以 做到效法天地。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这个大就是壮;“以直养而无害,则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个直就是正。 天 地不壮不能万物生机勃勃,君子不壮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元气不壮不能保身体健康心情愉悦。阳胜阴,君子胜小人,正气胜邪气,都是“大者,壮也”原理的体 现。《易经》在这里提醒,刚健盛气之时,千万要持中守正,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不能盛气凌人,恃强凌弱,否则必暴、必折、必害。违反中庸之道,必然祸患无 穷。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大意: 《象传》说: 大壮卦下卦是乾,是天,上卦是震,是雷,有雷在天上之象。雷在天上,声威动天,场面 宏伟 之意,壮观无比,刚健而奋起,这就是大壮。君子观察到大壮卦雷在天上,声威动天,刚健而奋起之象,感悟到在阳刚气势强盛之时,必须遵循正道,依理而行(礼,理)。 传统解释: 大壮卦是乾卦在下,震卦在上,所以说“雷在天上”,雷是阳气,是下卦乾的阳气茁壮成长至于上卦,所以能助于天威,情景壮丽无比,这就是大壮。 一般说来,人在盛极之时,顺风顺水之时,好生骄溢,自以为是,所以《易经》警告不要得意忘形,要“非礼勿履”,适可而止,不能狂妄自大,不能偏激偏进,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儒家认为君子最壮美和最难的事情,就是克己复礼。古人云:自胜之谓强,赴汤蹈火,白刃武夫之勇者也,至于克己复礼,则非君子之大壮不可。朱熹认为:人之克己,如雷在天上,威严果决,方能克去非礼。 儒家认为:自胜者强,只有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壮。战胜自己,实际上 就是控制自己欲望心魔,坚决按照中庸之道,小心谨慎行事。 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所谓克己复礼。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大意: 初九阳刚得正,本有诚信之德和上进之心,但居位卑下,上无应与,有所作为而力有不逮,所以有壮于足趾之象。若贸然躁动求进,急功近利,必然受到伤害,所以告戒有凶的征兆(有孚,必然)。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阳刚初壮,是想欲有所作为的,但是上无助而又无积累,力不从心,盲动必然有遭凶险之忧,所以应当诚信自守,安心暂处穷困,以积蓄力量,等待机会,相机而行,善养其壮。(孚穷,必然遭遇穷困之意。穷,指初九既无应援,又有卑下无位之困) 传统解释: 壮 于趾就是急于前进的意思。从爻象上看,初九处于大壮卦之下,对前途充满信心,急于上进。但初九以刚爻居阳位,阳上加阳,躁动过急,能力资源机会都积累不 足,力不能及,急功近利,不能循正理,走正道,也就是未能做到《象传》中所说的“非礼弗履”,前进必有凶险,也就是爻辞所说的“征凶”而“有孚”。所以 《象传》说“壮于趾,其孚穷也”,过于刚而急于用壮躁动,其穷困而致凶是必信无疑的。 黄寿祺先生说:趾为动象,初九壮于趾,犹盛于进。阳刚初壮即动,必遭凶险。故戒以守信不进,善养其壮。此亦周易慎始之义。 九二,贞吉。 大意: 九二阳居阴位,有刚中之德而能谦逊之象,所以其能谨守正道而获吉祥。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阳刚得中,所以能能公正处事,无所偏私,持中求正,不急不躁,不偏不倚,所以能谨守正道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九二处于下卦中位, 不过于壮,是刚柔得中,刚中有柔,壮而得中。 得中,所以能刚中守谦,刚柔相济,虽然失正,但因得柔相济,所以能够自抑谦恭,不极端偏激,不过壮。 同时,九二上应六五,刚柔相济, 不恃其壮,所以 能头脑清醒,所以九二遇事不盲目躁动,而能冷静处理,所以能守持正固,获得吉祥。《象传》明确指出“九二,贞吉”,是因为“中”,就是谨守中庸之道。 古人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所以故大壮四阳爻,居阳位都凶,居阴位都吉。 黄寿祺先生说:周易崇尚谦德,愈是大壮之时,欲以谦柔不用壮为美。故易祓曰:易之诸卦,阴阳贵乎得位,惟大壮卦阳刚或过,则以阳居阴位为吉,盖虑其阳刚过于壮者也,故二、四爻刚居柔位,皆言“贞吉”。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大意: 如果是 小 人,在大壮之时,一定高歌猛进,恃强凌弱。而九三阳刚当位,有应于上六,刚柔互济,是有为的谦谦君子,知道自己处于下卦乾健之极,是刚猛最盛之时,已经是 物极必反之时,居于多凶之位,不敢妄动应上以显其壮,所以只能谨守正道,谦恭自抑,低调隐藏,以防危厉。否则自恃其壮,犹如刚壮的公羊,冲触藩篱,再坚硬 的角亦将羸弱而受伤,必有凶厉临身。(罔,无,用罔,不用壮。 羝,音低,公羊、壮羊。羸,音雷,孱弱)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大意 :《象传》说:小人当其强壮之时,由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稍微行动必然偏激过中,只顾前进而不管身后,急功近利,这是致凶之道。所以这里是勉励九三应当以阳刚君子自居,不要象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小人一样得意忘形而逞其壮,自讨苦吃,自取灭亡。 传统解释: 九三处于下卦乾卦之终,以刚爻居阳位,且与上六相应,刚柔相济,正是高亢强盛到极致之时,小人处于这种形势就会利用其壮以呈刚强,凌犯他人, 动则过中,进则不顾,就像刚狠的公羊,虽藩篱在前,亦触突而进,以致反羸其角而进退不能, 凶险必至;君子处于这种形势则不妄用强盛,而是依循正道而行。 小人用壮是亢龙有悔,君子用罔是乾龙勿用。 从卦象看,九三、上六都是上下卦的极位,都有触篱笆之象,但是九三刚而上六柔,是上六本非壮,依恃九三之应而壮之象。所以“君子用罔”也有告戒九三不要应对上六,以免为小人所利用,利用九三支持来逞其壮。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大意: 九 四处四阳积累最盛之时,失位而且下无应,即孤立无援而有居于险地,本当有悔。但是九四阳居阴位,有谦恭自抑之象,所以行为不会违反谦逊之道,有谨守正道而 不失其壮之象,所以可消除悔恨而获得吉祥。又因为前面遇到的二阴六五,上六,所以能勇往直前,畅行无阻,就像刚壮公羊,冲触藩篱,一触而决,其角不受伤 害。又如大车有坚固强壮的轮輹,车行极其迅速,无所阻碍。(輹,车箱下木制器械,用以钩住车轴)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积阳最盛,又前遇二阴(阴阳相济),所以能畅行无阻,犹如刚壮公羊冲触藩篱,一触而决,其角不受伤害。说明九四可以向前进取而有所作为。 传统解释: 九四 居上卦之下, 居位不正 (刚爻以居阳位为当位,现居于阴位),且与下无应 助 , 阳刚盛长,居于阳爻极致,已大大超过中壮之地,是居于险地而无能为力之象, 失位无应应该有悔,但是九四刚爻居阴位,刚得柔相济,正如九二刚爻居阴位,有行谦持正之象,故可获得吉祥,而悔恨也随之消失了。 大壮是君子道长之时,要持正求中,谦恭自抑,这样才能逢凶化吉,所以告诫“贞则吉而悔亡”。所以九四以刚处柔,适可而止,收敛自抑,就能不用壮而壮,也即君子有大勇,以义理为壮,相反则气虽壮而不正,匹夫之勇不得为大壮。这就是说理直气壮才是正道。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九四虽已到极盛境地,但是因为前面是六 五,上六两个阴爻,刚柔互济而非同性相斥,所以没有刚性阻挡,所以不会停止继续上进的脚步,九四必然以正盛之阳,用壮而进,就像壮羊用角冲毁不坚固的藩 篱,一触即溃,莫有当之,一往无前,自己也不会受伤。也像一辆有强壮坚固车轴车輹的大车,将一往无前,滚滚向前。这就是“尚往”的意思。 黄寿祺先生说:二、四两爻都以阳居阴位而获贞吉,是其所同。朱熹辨析二者之不同曰:“九二贞吉,只是自守而不进,九四则是有可进之象。盖九四以阳居阴,不极其刚,而前遇二阴,有藩决之象,所以为进。非如九二前有三、四两阳隔之,不得进也。”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大意: 六五阴柔得中,处大壮已过之时,又因有应于阳刚九二,有九二相助代劳,所以自己无须用其壮,没有刚猛特点,犹如刚壮之羊,已轻易的消失其刚壮本性,所以不会有悔恨。(羊,指羝羊,言其壮。易,容易、不难)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以阴居阳,居位不当,又因四阳已过,所处非当壮之位,犹如刚壮之羊,已轻易的消失其刚壮之本性。 传统解释: 六五是柔爻居,居刚位(第五位为阳位),是不当位,又已经四阳已过,在大壮时 是力不从心之象,所处非当壮之位,也是不当位,如果自己用强力行事,则必然力所不能及,难以成功,而且会有悔恨。但是六五以柔居中,所以有无所用其壮之象。所以六五唯一选择的办法是消除急切上进的刚性,无为而治,就像公羊消失其刚猛本性,心平气和,如此则可以无悔。 另外一种解释是:羊是壮的象,易是场的意思。所以意思是:大壮卦四阳在下,所以称大壮。至六五已无阳,则已经丧失其所谓大壮的实质,所以有“丧羊于埸”之象。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大意: 上 六居大壮卦之终,处震动之极,是求进心切,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之象,却体质阴柔不刚,有如失壮年老的公羊用羊角冲撞篱笆,结果被卡住,进退两难,前后失据 之象,所以上六想有所为必然无所获利。但是上六下应的九三具阳刚之质,如果能心平气和,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坚贞自守等待九三来 援,就有阴阳应合,刚柔互济而并进之时,这就可获吉祥。(遂,进)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大意 : 《象传》说:上六有如失壮年老的公羊冲撞篱笆,进退两难、前后失据,是因为上六阴柔不壮却求进心躁,考虑事情不能审慎周详。如果上六能坚贞自守以待九三阳 刚之应,终会有阴阳相应而并进之时,就可获吉祥。而且只要有信心,有耐心,上六所遭遇的艰难和被动局面就不会维持太长久。(详,审慎周详) 传统解释: 上六处于震动之极(大壮卦上卦为震),求进心切,所以会恃强盲动。但上六以柔爻居阴位,体质柔弱,不能像九四那样利于进取,因此适得其反,自寻烦恼。 同时 从卦象看,上六有应于三,所以不能退, 上六处于大壮卦之终,也是进无可进。所以比喻是公羊之角挂在坚固的篱笆上, 进则碍身,退则妨角, 进退不得。是 持疑犹豫,志无所定的象, 处于这种困境和 这种情况下决策做事决事, 当然“无攸利”,干什么都没有利,什么也都干不成。 不过爻辞又说“艰则吉”,意思是由于上六其质柔不刚,所以能谦而退之,艰贞自守,而且居 处刚位,刚不害正,所以忧患消亡。 朱熹说:“然犹幸其不刚,故能艰以处,则尚可得吉也。” 九 三,上六各居上下卦的上位,都有“触藩”之象。上六质柔好动,所以进退失据。大凡为人处事,以为容易大都预后不吉,以为艰难则顺利。所以中国人做事情,大 多是做最坏打算,付出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古人说:艰则知其难而详慎,咎自不长。这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要旨。 尚秉和先生说:三、上为正应,终必和合,故曰“咎不长”。 黄寿祺先生说:上六既言“无攸利”,又言“艰则吉”者,正从两方面揭示爻义:谓此时若盲目强进必不利,若守艰缓图则有吉。朱子语类曰:“上六取喻甚巧,盖壮终动极,无可去处,如羝羊之角,挂于藩上,不能退遂。然艰则吉者,毕竟有可进之理,但必艰始吉耳。” 小结 : 大壮卦与《周易》其他各卦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在《周易》中当位好(即刚爻居刚位,或柔爻居柔位),但在大壮卦中,则基本上相反,初九当位为“凶”, 九三当位为“厉”,上六当位为“无所利”,反而九二不当位为“吉”,九四不当位为“吉,悔亡”,六五不当位为“无悔”。 因为大壮卦象征大而强盛,在壮大强盛之际一定要守正,即卦 辞所说的“利贞”。所以强壮之时不怕不壮,而怕逞壮。妄用强壮,虽壮而离正,就必然急功近利,得意忘形,必然短命凶险。因此为了持守正道(“利贞”),大 壮卦就不再像其他卦那样扬刚抑阴,而是要求刚而守谦,慎用强壮,更不可恃强凌弱,所以刚如能得柔之济,柔如能得刚之济,刚柔相济,强盛之时持中守正,就能 吉祥。这就是《周易》的辩证法。 二、牵强附会--恃强凌弱必遭报应 前苏联对东欧小伙伴,是典型的恃强凌弱,其瓦解后的待遇,也是典型的报应。 俄罗斯这个民族,最大特点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和土地扩张冲动,而且没有底线,无所不用其极。对东欧的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等小兄弟是如此,对中国也是如此,这也是最后毛主席不得不跟尼克松勾兑,并导致苏联最后被瓦解的一个原因。 东欧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是美英基于自己利益,与苏联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主要是 1944年10月由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莫斯科达成的“巴尔干百分比秘密协定”,和1945年2月丘吉尔、斯大林和罗斯福签订的雅尔塔协定确定的(《关于被解放欧洲的宣言》)。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东欧的奴役和殖民统治(所以英美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例如根据上述协定, 1945 年2月27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来到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威胁罗马尼亚国王“罗马尼亚国家的独立地位无法保障”,要求由亲苏的格罗查组织政 府,并获得成功,而英美不过是丘吉尔3月1日给斯大林发去一封电函,非常委婉地提示斯大林不要太过分而已。等于默许。 事实上,二战刚结束,东欧各国并非是共产党的天下,共产党只是联合政府中的一员。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组成的民族阵线政府,包括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共产党、国家 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人民党以及斯洛伐克民主党的代表;波兰则成立了由统一工人党、农民党、社会党和民主党组成并吸收伦敦流亡政府和其他民主人士参加的全 国统一临时政府;匈牙利组成的联合政府,包括小农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国家农民党、民主党、工会组织和无党派人士,其中小农党得到了57%的绝对多数 票,而共产党只得到17%而已;保加利亚由工人党、农民联盟、“环节”联盟、社会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组成的“祖国阵线政府”等等。 1947年在英美的默许下,苏联开始消除异已,一大批民主党头面人物被捕入狱或流亡国外,其 中包括波兰的米科菜契克、匈牙利的费伦茨·纳吉、罗马尼亚的尤利乌·曼纽、保加利亚的佩特科夫。1948年,东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全部合并于共产 党之中。例如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在2月、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党在4月、匈牙利社会党在6月、波兰社会党和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在12月,先后完成了与共 产党的合并。 这样苏联就把持了各国党和政府要员的任免权,以保证东欧国家的领导权掌握在亲苏联路线的人手 中,避免让亲西方分子担任要职。例如,战后初期,苏联领导人坚决不同意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回国,只支持苏联红军进入波兰时建立的卢布林政府,并将苏联元帅 罗科索夫斯基派到波兰去担任国防部长,后又任命为波党的政治局委员。又如,苏联领导人派遣外长维辛斯基去罗马尼亚改组原有的政府,指名要亲苏的格罗查担任 总理。当时,维辛斯基竟然威胁说:如不执行苏联的这一决定,“罗马尼亚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将可能不复存在”。这样,拉科西、贝鲁特、契尔文科夫等“苏联派共 产党人”均任要职。 1947年9月22~27日,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成立情报局的主要目的是干涉各国共产党的内部事务,阻碍它们独立自主的行动。例如 苏 联操纵共产党情报局开除南共,并号召南斯拉夫国内的“健康力量”起来推翻以铁托为首的南共领导,还主动废除了苏南友好条约。接着,在苏联领导人的指挥下, 东欧各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洗“铁托分子”的政治运动,造成了无数的冤假错案,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制造出了骇人听闻的“布达佩斯审判案”;仅在罗马尼 亚,先后就有 20万党员遭到清洗;大约1/5的保共产党员被开除;波兰第一书记哥穆尔卡也被撤销职务并被捕入狱。 而且西方也没有对苏联在东欧的行动实行干涉,那么苏联就在事实上占据并拥有了东欧,斯大林也就“成了半个地球的领袖”。这些是政治控制。 从经济控制看,更严酷。 1947年7月苏联分别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 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1949年1月。苏、波、捷、匈、罗、保六国在莫斯科召开会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东德于1950年加入),并限制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决定。 经互会为苏联控制东欧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经互会成立之初的主要活动是相互贸易。在贸易中, 苏联利用大国的有利地位,通过不平等交易剥削东欧国家。苏联从东欧廉价进口农副产品,把大量过时的机器设备高价出卖给东欧国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上台 以后,苏联进一步利用经互会形式为自己牟取利益。他们扩大了经互会的活动范围,在经互会内推行经济一体化,通过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和 共同建设等途径,使东欧国家逐步丧失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沦为苏联经济的附庸。目前,实际上已形成一个以苏联为核心,五国在原料、市场上严重依赖于苏联并在 一定程度上为苏联服务的经济体系。他们对苏联市场的依赖也相当严重,同苏联贸易占这些国家外贸比重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以上。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 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的制约,苏联也往往利用这些国家对其经济上的依赖而对它们施加压力,迫使它们在政治上顺从于它,苏联随时可以利用它手中的经济武器要挟 这些国家。 所以这些国家在没有摸清苏联的意图,苏联的需求和可能提供给它们的原料、燃料数量之前,无法确定自己的年度或五年计划。 而“协调计划”就是苏联控制东欧国家,使其经济按苏联所需轨道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971 年,经互会成立了“计划合作委员会”(主席是苏联计委主席巴依巴科夫),专门负责协调各国计划,全面协调供、产、销计划。“协调”的期限十年至十五年。五 年计划不由各国先拟草案,而先由苏联计划委员会制定出总计划大纲,然后各国照此来“协调”。所以东欧各国的计划实际上是根据苏联制定的总计划来确定的。 同时东欧各国产业结构配置必须转变为适应苏联需要的产业结构,基本失去独立的经济体系。这些国家生产专业化产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经互会国家出口,特别是向苏联出口,专业化将进一步加深东欧国家对苏联的依赖。 苏联宣称,在一体化条件下,大家庭国家不必搞重复生产,小国不必去“广泛发展”各个部门,而 要集中力量去生产出口产品,其他产品通过进口来满足。苏联认为,整个大家庭通过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来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结构的相互适应”, 最后形成大家庭“共同的经济结构”,“统一的再生产过程”,“统一经济共同体”。但是由于专业化分工过细,五国已无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 另外 搞“共同建设”,强迫东欧各国对苏联进行大量投资,大大增加了这些国家经济上的困难。如 1976 至80年期间东德向苏投资28至32亿卢布,捷26亿,波、匈各10亿,保6,7亿。1981年至85年,苏联、东欧各国用于共同建设的投资900亿卢 布,相当大的一部分要由五国负担。这笔额外的投资给本已负债累累的东欧五国经济带来极沉重的负担,如捷、匈被摊派的共同投资均占其五年计划总投资的4%。 因此,东欧五国都怨声载道。但是在贸易价格上,苏联说了算。 另外还用卢布结算剥削。 1963 年经互会成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经互会各国间的贸易用转帐卢布进行多边结算,苏联一直宣称,“转帐卢布能够执行国际货币的一切职能”,“它是世界上最 稳定最可靠的货币”。但这种转帐卢布实际上并不是货币,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只是作为一种统一的计算单位,用来换算各国之间外贸的盈亏,记在银行的帐面上。 但是经互会各国间的贸易都是双边进行的,所以转帐卢布的结算也只限于双边范围之内,并不能用外贸盈余的转帐卢布向第三国购货或转帐,因此所谓“多边结算” 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又因为转帐卢布不能在市场上流通,有顺差的国家也拿不到现汇,只限于在对方市场上购买商品,这样就造成了有顺差的国家吃亏,有逆差的国 家反而有利。而苏联一再强制把转帐卢布作为经互会的统一货币,损人利己。 而且苏联对不听话的小兄弟一直是不手软的,例如南斯拉夫铁托尽管保证“我们正在坚定地建设社 会主义,而且我们仍然忠于苏联,忠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但斯大林还是认定“南共已走上了脱离以苏联为首的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人民 联合阵线的道路”,“并采取敌视工人阶级事业的民族主义态度”。结果南共被“革出教门”。为防铁托式人物再度出现,苏联令东欧各国“连续不断地肃清可能的 铁托分子,并加快苏联化和斯大林化的步伐。”于是,苏联 30年代的肃反运动再现东欧。在这场预防性的报复面前,共产主义集团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哥穆尔卡、拉伊克、科斯托夫、斯兰斯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在被清洗之列。苏联强迫东欧各国共产党实行血的清洗,从而堵死任何敢于不听话的可能。 毛主席说: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斯大林 1953 年3月去世后,东德开始反抗,因为东德不仅要照搬苏联模式,而且还要按雅尔塔会议的规定向苏联交纳赔款。东德政府决议于1953年6月在不增加工资的情况 下增加工作定额10%,这种用行政命令强行提高工作定额的做法引起了工人们的不满。6月16日,柏林建筑工人首先罢工,罢工很快蔓延到其他行业及全国 270多个城镇事态迅速扩大,但很快被苏军坦克镇压(当时苏军在东德有45万驻军,11000辆坦克装甲车,1200架作战飞机)。 紧接着就是对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镇压。 1956 年6月在波兰波兹南爆发摆脱苏联控制事件,主张走“波兰道路”的哥穆尔卡当选为波党第一书记,苏联担心波兰退出华约。赫鲁晓夫飞抵华沙,但是受哥穆尔卡 骗:华沙条约符合波兰的切身利益,波兰关心华沙条约的巩固,波兰仍将是华沙条约坚强的一环。赫鲁晓夫停止调动苏军镇压,结果罗科索夫斯基最后失去对波兰控 制,不再担任波兰的国防部长。 波兰的成功传到匈牙利,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呼声甚高,人们要求为拉伊克平反,要求纳吉重新上台。赫鲁晓夫调动苏军开往布达佩斯,纳吉要求苏联撤军,宣布退出华约,最后苏军用坦克镇压了匈牙利,维护了华约的“尊严”。 以后陆续出现1961年的柏林危机,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结果还是出动苏军坦克镇压。 1980年8月,波兰因肉类涨价而发生罢工,并出现了影响波兰局势的团结工会。但苏联军队正入侵着阿富汗,它没有能力再开辟一个战场。 所以苏联长期是把东欧当成自己奴隶看待的,结果东欧社会主小兄弟义一直生存在武力威胁的阴影之下。苏联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来处理国际国内事务,而东欧各国则只能放弃国家利益来服从苏联的利益,苏联的利益高于东欧国家自身的利益。 表面看起来苏联是成功的,但是高压政策大大地伤害了东欧各国的民族感情,摆脱苏联控制变成了全社会的共识,至此,东欧巨变以至于苏联瓦解只是时间问题了,因为已经没有民心基础。瓦解的炸弹终于在 1989年爆炸,历史上的积怨一下子爆发并导致“多米诺骨牌式”的突变,东欧6国从波兰团结工会执政,到罗马尼亚政权更迭,共104天。 其实苏联对中国也一直是很霸道的。 1989年5月16日,286在同戈尔巴乔夫谈话时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我们的关系恶化了,基本上隔断了”。“这不是指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早在斯大林时期,就已埋下了中苏不和谐的种子。 30 年代初,斯大林认为“对待苏联的态度,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试金石”,要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服从苏联一国的利益。在30年代,第三国际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苏 联干涉别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工具。王明等人是百分之百地按照斯大林的指示领导中国革命的,王明“左”倾路线就是斯大林路线,抗日战争初期,王明右倾路线也 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斯大林先是不让中共打内战,说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快打胜了,又怀疑中国革命是铁托式的胜利,将 来会走南斯拉夫的道路。毛主席访问莫斯科期间,在同斯大林会谈时提出了废除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另订新条约的问题。斯大林怕搞坏同西方国家的 关系。借口不符合《雅尔塔协定》,一再推托。经几次商谈,他才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在签订这个条约时,又强加给中国一个 《补充协定》,即不准第三国的公民和资本进入东北和新疆。斯大林按照苏联和东欧的合营模式,还强加给中国四个中苏合营公司。斯大林时期造成的中苏之间的新 的不平等因素,在中国人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毛主席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他在各种会议上多次谈到这个问题,说:1950年在斯大林的压力下,搞了东北、新疆 两处势力范围、四个合营公司。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苏联派了一名情报人员罗申担任首任驻华大使,后又派了另一名情报人员潘友新担任大使。 当然毛主席不是东欧哪些傀儡, 1956 年后,毛主席对苏共老子党作风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进行了抵制和反对。例如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时,苏共代表团团长米高扬在会上宣读贺词并发表讲话。 他在讲话中没有肯定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似乎中国的每一成就、每一胜利都是按照苏联的经验取得的。毛主席事先看到这个发言稿后非常不 满,在米高扬发表讲话时,他没有出席大会。9月18日,毛主席在接见米高扬时,严厉批评了苏联领导人的老子党作风和大国沙文主义。他指出,对当年共产国际 和苏共的做法我们是有一些意见的,过去我们不便讲,现在要开始讲了,甚至还要骂人了。国际共运中出现的老子党与儿子党之分的不正常情况,不管口头上怎样称 做兄弟党,事实上一个党竟可以凌驾于其他党之上,形成老子党与儿子党的局面,破坏了兄弟党之间的正常关系。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不正之风。1956年波兰事 件发生后,苏共中央急电中共中央说苏联准备采取军事行动,并就此征求中共中央的意见。毛泽东召见了苏联大使尤金,并对他说:“看来波兰还不像马上要脱离社 会主义阵营、加入西方集团。它要改组政治局,就让它改组,承认哥穆尔卡为首的中央,同他打交道,在平等的基础上跟他合作。这样,就可以争取到波兰留在社会 主义阵营里面,留在华沙条约里面”。10月20日晚,毛泽东又把尤金叫到他的卧室,郑重其事地对尤金说,我们讨论了苏共中央的来电,大家一致认为,苏联武 装干涉波兰是违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希望你们悬崖勒马。如果你们依然不顾我们的劝告,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将公开谴责你们。请你把我们的意见立即打电 话告诉赫鲁晓夫。接着,中共中央派刘少奇、邓小平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协助苏共解决苏波危机。中共代表团在列席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讨论波兰问题时,坦率地 批评了苏联对波兰的政策。刘少奇说,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问题上犯了大国沙文主义、大民族主义的错误,这是波兰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这种大国沙文主义至今没有彻底克服。 而在对内上,从 30 年代起,斯大林借口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迫害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流放十几个弱小民族的几百万居民,反对和迫害许多犹太人。赫鲁晓 夫、勃列日涅夫接连不断地清洗与迫害少数民族,镇压对苏共民族政策不满和反对俄罗斯化的群众活动。苏联一直把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作为民族关系中的主要 矛盾,作为斗争和打击的对象,不仅严重伤害了非俄罗斯民族的感情,加深了民族离心倾向,而且助长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膨胀,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爆 发一场规模巨大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埋下了火种。 1952年10月,苏共十九大总结报告提出,在二次大战中苏联收复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四国归并苏联,收复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凡是过去沙皇征服过的领土都应归入苏联版图。 1954年12月1日《真理报》发表《关于纪念乌克兰同俄罗斯合并300年提纲》认为,俄罗斯帝国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其他各民族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它是苏联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犯的靠山。 1978年3月31日《真理报》发表《关于庆祝亚美尼亚加入俄国150年的决议》强调说,亚 美尼亚人之所以要求加入俄国,是因为“他们把俄国看成是亚美尼亚摆脱伊朗和土耳其压迫的希望”。所以苏联是少数民族的救世主,18世纪末沙皇吞并立陶宛、 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因为加速了这些民族同俄罗斯的接近,而俄罗斯帝国给中亚各民族带来了“文明和进步”。1957 年开始强迫少数民族人民应高呼“俄罗斯母亲”,要求少数民族对俄罗斯民族感恩戴德。实际上俄罗斯人非常蔑视其他少数民族,认为少数民族都是落后无知的“异 族人”,如把波兰人叫做“波兰棒子”,嘲笑勒粗人为“王爷”,叫乌克兰人为“鸡冠头”,称格鲁吉亚人和其他高加索人为“蛮子”,等等。苏联从心理上仍然继 承了以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沙俄帝国传统。 从法律形式上看,其他十四个少数民族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同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实际上 它们的地位仅相当于俄罗斯联邦的边疆区和州的地位,俄罗斯处于中央领导地位,而其他共和国则处于附属地位,俄罗斯联邦凌驾于其他共和国之上。实际上苏联共 产党中央就是俄罗斯共产党中央,苏联中央政府就是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政府,从而使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处在中央领导地位,其他少数民族实际上就处于附属的“次等 民族”地位。结果是少数民族对过去历史上压迫过他们的大俄罗斯人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和猜疑情绪,公开的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或要求民族分离。 历史证明 :政治家的个人行为风格,会对一个国家的战略发生重大的影响,一个国家政策的方向与特征,往往也与政治领导人物的思想水平、对形势的分析和估量,以及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判断相关。恃强凌弱的领导人个性,必然导致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137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恒卦:坚持不懈,坚韧不拔----by wxmang
热度 10 燕庐敕 2012-7-28 08:04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巽风 上震雷 - 雷风恒卦)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大意 :恒就是恒久。能持之以恒,不但万事亨通,而且无所咎害,利于守正,利于有所作为。 传统解释 : 恒卦的卦形与咸卦的卦形互为颠倒,咸卦从男女关系谈起,强调感情交流;恒卦则以夫妇为象,强调夫妇之道贵在恒久。 咸卦艮下兑上,少男在少女之下,象征男女交感(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互相交汇)。恒卦卦形颠倒后,成巽卦在下,震卦在上之形,少男少女已变成长男长女(巽的象为长女,唯一的阴爻是第一爻;震的象为长男,唯一的阳爻是第一爻),而且位置是长男在长女之上(上卦是外卦,下卦是内卦,所以男主外,女主内),已经越过了恋爱交感的时期,正式结为夫妻了。 古人认为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等是天经地义,是恒常不变的天道,是以恒久不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这种男主外,女主内展现的模式就是永恒。 卦辞提示的恒有两重含义:不易之恒与不已之恒。 不易之恒是指坚持不懈;不已之恒是指坚韧不拔。 “利贞”指的就是不易之恒,指守持正道,持中求正,不偏不倚,不急不躁等等不可一刻动摇,要坚持不懈;“利有攸往”指的是不已之恒,指施行正道,攻守均衡,善始善终,适可而止,有理有节等等必须坚韧不拔,进取不息。 恒卦上卦是震,是雷之起,下卦是巽,是风之行,天上雷地下风,雷风相遇必能生长养育万物,就像长男承长女,夫妇同心而成家,久长之道。另外,风雷都是动的象,男动于外,女动于内,是人道之常,天地常理。所以必然恒久。恒久则无不通,通则顺利,所以亨,亨则无咎。恒卦六爻都有正应,刚柔相济,所以“利贞”。利于守贞,就能得长久之道,终则有始,往而无违,就利有所往,干什么而不利? 序卦传说: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所以咸卦后是恒卦。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大意 :《彖传》说:恒卦象征恒久之意。卦象是上卦是震,刚在上、下卦是巽,柔居下,刚上柔下,天地之常;雷震则风发,风顺雷而后动,无有违逆,天地之常;卦中六爻都阴阳相应,为相助相伴之象,有长久之象,所以称为恒卦。 “恒,亨,无咎,利贞”,是说明天地运行有恒久不变之道,按照其规律运行,就能亨通顺利,顺利则无咎无悔,就能坚守正道。“利有攸往”说明天地运行的轨迹是终而复始,恒久而不穷。事物发展亦是循环不已,永不停息的。 日月按照天地之道顺行,就能永久照耀天下。四季依循时序的变化运转,就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遵守天道永恒,上下尊卑有序的原则,就能教化天下万民形成安分守己的良俗。 观察天地永恒之道的原则,就能了解天地万物能够常久的原因,那就是秩序和等级的稳定。 传统解释 : 恒卦的意思是恒久。上卦震卦为阳,为刚;下卦巽卦为阴,为柔。阳刚在上,阴柔在下,所以说“刚上而柔下”,这是恒常不变之事(这是儒家的哲学观点:世界和社会都是有尊卑等级的,上下关系是永恒的),所以有恒久之意。 从卦象来看,上卦的震喻象为雷,下卦的巽喻象为风,雷与风相激相助,阴阳相应,这也是一种常道,常道就有恒久的意义。 “巽而动”则是从上下卦的卦义来谈的。下卦巽,其义又为逊顺,上卦震则为动,逊顺而后能动,也是恒常不变之理。 “刚柔皆应”是就六爻而言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均为阴阳相应,没有孤立不应者,所以可长久。 所以就是:动而顺从,所以能常。刚柔相应,所以能久。男动乎外,女顺乎内,人道之常;男尊女卑,居室之常。 所以这里讲常久,就有两个意思。久就是恒于正道,常就是恒于动而非静。 恒久就可以亨通、无害。但如果是干坏事,那么坚持愈久危害愈大,久不会有亨通。久于正道,坚持而不舍,才会亨通、无害。所以要“利贞”。持中求正才是“利”之所在,是“恒”的根本。 “恒”不是静止的,天地的运行规律是恒久不变的,但它又是永无止息的,所以它是动的,而非静的。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终而复始的过程,一件事情的完结也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事物发展到极限则要求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恒”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静止不变只是相对的。因为从逻辑来说,风雷再大,也有停止的时候,为什么恒卦是永恒呢?天道循环,有发有收,所以长发,有生有息,所以长生。所以《易经》认为只要能循环变易,就能不易,就能永恒。凡是固定不变一种形态的必有时而终,而虚灵变化之物,循环周流,则万古不息。所以风雷永恒。 所以这里解释了“恒”的两种含义:不易之恒与不已之恒。不易之恒的前提就是守于正道,然后才是不动摇;不已之恒就是恒的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所以在坚持不懈地施行正道的同时,还要进取不息,探索不止。 日月照耀大地是永恒的,但日月要顺行天道(自然规律)才能永照。天道是尊卑有序,循环有常。长久是天之道的结果,人能效法天道,就可以长久。阴阳相应,是天道之恒,也是人道之恒,从咸卦看,就知道阴阳为什么会感应相和:异性相吸;从恒卦看,就知道阴阳相和恒久的原理:尊卑秩序。日月运行而光照四方,大河奔流不停而奔流到海,天行不已所以不终,水流不停所以不竭。不能有攸往,怎么可以称为恒。 所以恒既有长久的相对性,也有变化绝对性,只有终而复始变化不已才能永久生成万物。从《易经》看,中国古人在 3000年前就已经知道了恒久之道的辩证法。 黄寿祺先生说:荀子劝学篇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曰:“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这固然是论学,也深合于恒卦的旨趣。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大意 :《象传》:恒卦下卦是巽,是风,上卦是震,是雷,雷动风散,终而复始,恒久而不穷,象征恒卦。 君子观察恒卦雷动风散,终而复始,恒久而不穷的特性,感悟到人生无常而万变不离其宗:等级尊卑;世事无限而万变不穷之理:盛衰循环。 传统解释: 恒卦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巽,为风,雷在上,风在下,这是天地间一种恒久的观象。而风雷激荡,有雷必有风,这也是一种恒久的现象。所以尽管雷震四方,风行八面,雷与风都有着万般变化,但它们又有绝对不变的原理:上下等级,循环往复。 君子从中感悟到世间万物虽然复杂多变,如雷迅风骤,但原则简单,不会变化: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尊卑等级秩序,变化无非是盛衰循环。 所以君子面对凡事之来,万变不穷,以持中求正处之,有定而实无定,无定而实有定,这就是“立不易方”。 黄寿祺先生说:恒有二义:一、恒久不易:谓谨守正道,不可一刻动摇,如卦辞“利贞”者,不易之恒也;二、恒久不已:谓施行正道,必须坚持不懈,如卦辞“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此二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割裂。合而言之,乃常道也。倚于一偏,则非道矣。而大象传所谓“立不易方”,实亦含不已之意。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大意 :初六阴柔失正,居位卑下,上应九四,但是为九二、九三所隔,处恒道之始,想求深远的成果则欲速而不达,所以应该谨守正道以防凶险。否则不按部就班,蓄积能量,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必将徒劳无功,不得其利。(浚,音俊,深也。浚恒,求恒道深远成果)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大意 :《像传》说:初六刚刚初出茅庐,处于恒道之始,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欲求深远的成果,所以会遭遇凶险。未经长久的磨练,想成功是不可能之事。 传统解释: 从卦象看,初六以柔居刚不当位,质柔而志刚,性躁之象,初六又处于下卦巽初始,而巽是风,无孔不入,所以初六性格着急,善于钻营,所以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浚求恒”。初六初出茅庐,无德无能,就算行事端正,也会虽正亦凶。一般说来,为学则锐进者易退,为政则欲速而不达,所以是无攸利。 古人认为:君子事君,先取得信任才能进谏,君子治民,先取得老百姓信任,才能驱使他们劳作。没有取得君王和老百姓信任,就急于表现自己聪明才智,急于要驱使老百姓出政绩,就是这个初六:始而求深者--方有事遽望成尧舜,方为学即期成孔孟,所以凶而无攸利。恒之道贵久,久就是逐渐积累。做事情,能够循序渐进得才能持久。所以恒卦强调以渐为常。 九二,悔亡 大意: 九二阳居阴位,本有失正之悔,但是居位得中上应六五应中,所以能谨守中道而恒久不偏,所以能消除失正之悔。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大意 :《像传》说:九二之所以能消除悔恨,是因为能谨守中道而恒久不偏。 传统解释: 九二以阳居阴位,不得正,本应有悔,但九二以刚居中(居下卦之中位),又与六五正应,是动静皆得中。能恒久于中,则不失正,中为可久之道,则不正之悔皆亡。因此九二以恒久守中而消悔,所以爻辞说:“悔亡”。 《中庸》说:“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以恒久守中而消悔,可见周易重视“中”的思想。故郭雍曰:“可久之道无他焉,中而已矣,过与不及皆非可久也。中庸有言,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大意: 九三阳刚得位,应于上六,位处内外卦之间,有躁动盲进,机巧善变,守恒不终的象,所以人不可与他有合作来往,否则将蒙受其羞辱。所以警告必须谨守正道,以防遗憾。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大意 :《像传》说:九三位处内外卦之间,躁动盲进,机巧善变,不能守恒,所以为人所不齿,可能无所容其身。 传统解释: 九三以刚爻居阳位,得正,然而由于九三处于下卦之上,越过了中位,不能守中持恒;且应于上六,躁动不安,有守德不恒,朝三暮四之象。结果必然是因别人不信任被排斥,无所容身。 所以爻辞儆戒:人贵有恒,如果为人处事两面三刀、出尔反尔,必然要被朋友、同事所不齿,最后闹得个身败名裂、无处容身。 而且人无恒心,必无成就,如果还屡教不改,必然无处容身。 九四,田无禽。 大意 :九四阳刚失正,恒久居于不当之位,虽有应于初六,用事却每每徒劳无功,犹如畋猎而没有禽获。(田,畋猎)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大意 :《像传》说:九四居不当之位,就像其打猎于无禽之地,怎能有禽获呢?所以九四必徒劳无功。 传统解释 : 九四在震卦初爻而不中,是动而不已之象,以阳居阴而不正,不能持中求正,不能守正,是不得正道,是恒于所不当恒之象,因此纵然恒久坚持,也不会有成就。就像在无禽兽地方打猎,呆得再久,也不可能有所收获,也是徒劳而无功。所以恒久还必须方向对头。 一般说来,恒久猎于山必得兽,恒久钓于水必得鱼,若不得其位,犹缘木求鱼,断无所得。人之所为,得其道,而且持之以恒,就能成功,不得其道则虽久何益?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不当位,但能守中,故其“悔亡”。九四既不当位又失中,故劳而无获。吕枏曰:“君子久于仁义之政,则下足以化民;久于仁义之谟,则上足以正君。舍是而恒焉,则虽术之如彼诈也,行之如彼久也,只以滋乱耳,田何所获禽乎?”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大意: 六五阴柔居上卦之中,虽不当位,但下应九二刚中,有妇人恒久其德、守贞从夫之象。此于妇人则吉,于男子则凶。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大意 :《像传》说:妇人守贞可获吉祥者,六五如为妇人,则当顺从于丈夫一人,终身不改。若为男子,则当独当一面,决策果断,否则依循妇人顺从之道而行,必有凶灾。(从一,从夫。制义,决策) 传统解释: 六五以柔中之德,应于九二刚中,而以阴柔而应阳刚,居中而所应又中,恒卦贵中,得中位即得恒久之道,也就有恒久之德,故爻辞说“六五,恒其德”。 而且六五以阴居阳、以柔居刚,下应九二刚中,所以这个德是柔顺之德,是阴柔之正,是守正道,所以常久不变。是妇人恒久其德、守贞从夫之象,妇人以从为正,以顺为德,从一而终,这就是正道,这就是贞。所以说其吉是因为妇人守贞(也即从一而终),所以说“妇人贞吉”。 而男人应以阳刚去决断、制裁事理,不应长久地去行柔顺之德,以刚从柔,甚至听从妇人摆布,这样必然会坏事而致凶,故“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孟子说:“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是妇从夫。如果夫从妇,就不吉而凶。 风起而雷随之,阳唱而阴和之。六五阴九二阳,六五既有妇人之象。但是上卦震是长男,下卦巽是长女之象,所以五又有男人之象。所以这里爻辞有两个说法,以两为之象,而各示以道。 上六,振恒,凶。 大意: 上六处恒卦上卦震之终,性格燥动而不能持之以恒,有恒极致反,振动无常之象,所以有凶灾。(振恒,恒极致反,振动无常,振,快速)。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大意 :《像传》说:上六处震之极,志满于居上位,却振动无常,其处事必将将功败垂成,毫无成就。 传统解释: 上六居恒卦之极,在上卦震之终。恒卦之极则不能安定(物极必反),震卦之终则乱动。所以是不能安稳于位,乱动之象。乱动则有发无收,有起无息,长期躁动不安,怎么可能有功?所以“凶”。 其实迅雷不及掩耳,飘风不可终朝。振动而失其常,绝无长久之理。所以动静相间才是可久之道,例如雷有发有收,风有起有息,所以能恒久而成功。 小结: 恒卦大义就是“人贵有恒”。只要真正懂得恒久之道的精髓,即持中守正的不易之恒与终而复始的不已之恒,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并在立身处世时真正地持之以恒,那就会亨通,无害,利于守正,利有所往。 但是坚持恒久之道是极难的,所以恒卦六爻无一爻全吉。恒卦六爻之中,除居中位的九二与六五之外,均是凶、吝之类,九二也不过是“悔亡”,六五则是半吉半凶。初六欲速则不达,凶;九三不能持之以恒,吝;九四虽然能持之以恒,但恒而不得位,恒而不知守正,故劳而无功;上六躁动不安,甚至以动代恒,凶。九二知恒,守刚中,但由于位不得正,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只是悔亡;六五恒守柔德,但不知变化而能久成,不懂因事制宜,只得吉凶参半。 各爻爻辞均不吉利,是警醒大家:人贵有恒说得容易,作起来不容易。 二、牵强附会--坚持不懈坚韧不拔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 有一家企业, 21年前,靠政府1000万财政资金起家,21年后,报表资产超过3000亿,间接控制资产超过7000亿。他们21年来,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贯彻了最早制定的战略:实业带动投资,投资补贴实业的两翼齐飞战略,低成本扩张,全产业链整合。 同期类似的公司全国有 30多家,大多数创业初始条件都比他们好,但是这些企业或者没有正确的战略,困死在一个角落,或者战略千变万化,投机取巧,自己找死,结果现在硕果仅存一家。 这 21年,不管是顺利还是逆境,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没有动摇过对战略的执行决心。这才是他们比别人厉害的地方。 当然光有战略是不够的,因为战略本质就是一些设想,实际上没有可行的战略实施路径,战略本身就是吹牛的口号或骗人的鬼话。所以战略的价值在实施路径的可行性,也就是能够把设想变成行动,能够把行动变成成果的流程。 一般说来,能够坚持下来的战略除了有一定前瞻性和预见性外,更多是对系统能力的把握和长短利益,内外利益的平衡:也即发展和生存,防守与进攻,稳定与变革的平衡把握。 而这些平衡把握需要具体的工具和指标体系来评估,具体的管理平台来监控。也即战略实施是通过研发,生产,市场,财务,安全,信息,人力资源等等各个体系,以及实业和投资各个板块的关联业务的系统分析,实现决策前全面预算(不仅是钱的预算,也包括人和时间等等资源)和可行性评估;执行过程中动态监控和实时考核评价,随时调整状态,实现目标;任务完成后进行事后评估,业绩稽核,奖惩兑现的战略实施流程管理。 而这个战略实施流程是基于信息整合平台和系统解决平台。 信息整合平台是由很多工作标准和作业规范作为数据采集和分析模板组成的实时动态运营数据库,并且各个子公司互联互通。 系统解决平台由很多基本问题解决模型和模板组成,是一个集团专家知识积累形成的图形化的知识库+决策背景支持+会商系统。 这些平台目前连接的终端 超过 3万台,辐射到全国各分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连接所有业务板块和业务单位,并在此核心平台上建立了办公综合管理、公文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外围办公系统,所有的管理工作都能够在内部网络上完成。目前集团的公文从呈报到最终领导审批结束,一般只耗时6分钟。 另外一主要控制战略实施流程的平台是实业板块的生产与安全专用业务系统。该系统由计划系统、运营动态通告系统、人员排班系统、运行品质监控与动态模拟系统、维修数据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通讯系统等子系统构成,涵盖了运营的各种环节,能有效地对各种数据、情况进行汇集、处理、通报,不但大大提高了运营各个环节的协调性,改善了工作流程的效率,节约了运营成本和提高了运营质量,也便于发现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运营的安全性。 这个平台的使用同时 简化了生产指挥系统,组建了集团网络化生产运行中心(完全基于 SCM平台+KM决策支持平台+交互式图像模拟系统),协调各个板块和子公司的生产部门的协同动作,对生产经营、运行控制、安全管理、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监控和统一管理。在各生产部门中进一步突出了安全管理,按专业化管理和建设的要求对各种生产部门重新进行了整合,从而形成了网络一个生产运行中心,四大生产控制部门的生产管理组织形式(物流,安全,现场控制和维护),运营平台的专业化程度和控制能力都大幅超越国内同行。 为了对集团战略实施统一控制,实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集团是实行总师负责制(总经济师,总工程师,总检验师,总审计师等等),成立了相应的文件签报中心,运营情报中心、技术资料中心、技术性能检验中心、品质监控中心、运营调度中心、资金调度中心、项目决策中心等辅助组织,由各相关总师归口管理,实现对整个集团运营效率和资金风险的统一控制。彻底解决了一般在战略实施中,运营流程和控制流程相互之间协同配合的的问题,理顺了长期以来一线进攻和二线防御的矛盾,通过建立归口管理,减少许多接口环节责权不明晰的问题,做到齐心协力进攻,同心同德防守。较好的解决攻防的跷跷板问题。 当然集团还有市场销售平台、综合管理平台等。 不过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财务管理平台。这个平台的目标是:能够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回避财务风险、协调各方利益。这个管理系统是递阶控制系统。集团与各子公司之间根据授权,明确权力、责任,集团对资金进行统一调度、调剂、监控,各子公司按照规定的流程使用资金。管理系统的算法基于六项基本原则:资产合理配置原则;收支积极平衡原则;成本与效益原则;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集中与分级负责的全面预算管理原则;利益关系协调原则。这个管理系统涉及三个层次,即集团、分公司(板块龙头企业)、子公司(成员公司),三个层次各有相应的权利和责任,系统资源优化和平衡算法需要的外生参数根据战略规划目标来设定。这个平台包括五个子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核算管理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在每个层面的下级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都设有这五个子系统。这五个子系统基本覆盖了集团财务管理的全部工作,五个子系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另外一个有特色的管理系统是:强化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虽然只是五个子系统中的一个,但在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集团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龙头,是其他几个业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集团通过强化预算管理,编制覆盖集团各层面、各单位的年度全面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及时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衡量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进展和业绩状况,进行奖优罚劣、重奖重罚,从而推进和改善各项工作。集团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是设立一套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利润指标、负债率指标、资金平衡状况等,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严密监控,对各单位的损益设定 “高压线”,一旦发现异常,便及时通报、反馈,查找原因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售后服务管理系统是通过稽核督办体系来保障的。稽核督办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服务窗口网络,集团各企业设立在窗口单位的 “服务质量投诉及建议电话”24小时开通,反馈率是100%。二是专兼职督察员网络,由公司内部精心挑选的、经过认证的若干名人员组成匿名的督察员,常年进行内部督察。三是客户意见调查系统(对用户需求进行全程跟踪)。同时有严格的奖惩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产品和服务的高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很有特色,一个是层次分明、责权明确的分权干部管理体系,也即局部实现自由组阁,保甲连坐;二是人才战略储备与培养机制,已经建立起行业内全国最庞大的人才队伍的 “储备库”,每年投入上亿元以上用于加强运营、服务、安全、业务技能、管理技能培训。每年受训都保持在10万人次以上。 当然业绩网络考评系统也很有特色,在个人业绩自述的基础上,上级、下级、同级多方同时在网络上对被考核人进行考评。能够全方位、高效率、低成本和高质量的考核干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奖励。薪酬结构(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也是动态的,并透明的。此外还有一整套人性化的福利制度,如内部职工优惠、生日祝贺、病伤探望、互助基金、关爱下一代奖励基金、各种补贴、津贴和休假制度等等来保证人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留,与企业共同成长。 当然这些管理平台仅仅是长期实施战略的必要技术条件,企业领导人如果头脑不清楚,战略实施还是会走偏的。 其实就我体会,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最大的考验并不是不能吃苦耐劳或者不够又恒心,而是抵御投机的诱惑能力。就像本来去菜市场准备买土豆,结果旁边摊位在以土豆价钱推销鲍鱼,一般大多数人都受不了这种投机占便宜的诱惑,会放弃土豆选择鲍鱼,然后以后就不再殚精竭虑考虑把土豆做好吃,而是到处寻找便宜的鲍鱼,结果是做土豆技术流失了,鲍鱼又没有找到。因为偶然的投机机会一般并不能创造持续的成功。 国内能够抵御诱惑,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的,华为的任正非算一个,双汇的万隆也算一个。 当然公司与人一样,都有生命期,所有企业都跟跳高选手一样,一定在下一个高度失败。所以他们也不可能万寿无疆,只是目前还看不到失败的苗头。
233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 睽卦:求同存异 ----by wxmang
热度 25 燕庐敕 2012-7-10 17:14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兑泽 上离火 - 火泽睽卦) 睽,小事吉。 大意: 睽,音奎,乖违背离之意。睽卦上卦是离,是火,而火往上走,下卦是兑,是泽,而水往下流,所以二者背道而驰,所以是象征性格目标利益等等都各异,这就是睽,也就是乖违背离之意。小事吉是说以柔处事为吉,或含小心行事为吉之意。小在《易经》体系中一般有阴柔之意。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治家失败必然分离散伙,所以必然是睽。一般说来,家之睽都是由于妇人造成的,因为家人卦二阴(六二,六四)都得正位,睽卦二阴(六三,六五)都失正位(即阴爻居阳位),所以睽卦卦象为家人卦中女不正的结果,女不正则家道乖,导致家人背叛。 睽卦象征背离散伙.卦旨揭示如何化分为合。总的原则是:在解决背离对立的棘手矛盾时、须小心 翼翼,谨慎行事,后果会是吉祥的。事情虽已处于离异状态,我们却要看到,其中必有可合之点、可同之处,求同存异,委曲周旋,因势利导,终究可以化解前嫌, 把分离变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睽卦六爻虽然都处于睽分之中,但没有一爻是久分不合的,各爻都通过曲折之途走进分而再合之门。 小事吉也可以解释为:凡事物或人事背道而驰,同床异梦,反目成仇,背叛散伙等等扯皮打架情况 出现,必须以柔和平顺的方法来处理,小心寻求其中可合之处,求同存异,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感化融化,不为已甚,徐徐转移,才能转冲突背叛为和谐,若果 一味刚断强合,急于求成,必难济睽。 但是想大事吉,则必须志同道合。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大意: 《彖传》说:睽卦象征乖违背离之意,以上下卦而言,上卦离,是火,往上走,下卦兑是泽,水往下流,二者目标相反,利益相违,个性本异。 在《易经》系统中,离卦又是中女之象(二爻是阴),兑卦又是少女之象(三爻是阴),二女共居一家,理应志同道合,但是随着成长,年龄不同,对结婚要求不同,结婚对象也不同,必然产生背离情况。 从卦象看,下卦兑有和悦的意思,上卦离有光明或太阳的意思,是能和悦而附丽于光明,为处睽有道之象。六五爻柔顺居中,而上居尊位,下应于九二阳刚居中,所以能柔和平顺以接物处事,因此称小事吉。 天在上、地在下,相互背离(睽违),但是他们化育万物之功则相同。同样男女阴阳有别,交感求合之志则相同。万物群分类聚,各有不同,但得天地的滋润而生则相同。所以当乖睽之时,要旨就是求同存异,和合而可用事,所以合的功用是极其广大。 传统解释 : 睽卦由下卦兑上卦离组成,兑为泽,水往下流;离为火,火苗向上,泽本已在下更向下流,火本已在上更向上腾,所以说这是二者相违相离之象。 而兑卦上爻为阴,称为少女;离卦中爻为阴,称为中女。合为一卦,犹如二女同居室,然而这是长 不了的,必然同居而志异,她们都志在各自成家,总是要嫁到不同的人家,总是要分离的。所以从卦象看,离散之事在必行的。(其实《易经》中二女同居之卦很 多,但是单单只有睽卦和革卦有说法,是因为皆非长女。儒家认为:凡家有长嫡,则有所统率而分定,其不同行、不相得,而至于乖异变易者,无长嫡而分不定之故 耳) 睽卦虽然呈分离之象,伹从卦理上分析,其中仍包含着重新会合的因素。睽卦下兑上离,兑有喜悦之意,离为日,是光明的象征。而且六五得位,九二相应,这意味着,在下位者满怀喜悦地去依附在上位的光明之主(说而丽于明),这是有合作可能的迹象。 从在上位的睽卦主爻六五(第五爻皆为主爻〉来分析,六五其有柔进、得中,应刚三大特点,符合小心谨慎行事的特点,而其相应的九二阳刚得中,谦恭自抑,这时上下和衷共济的象,所以六五九二能够在样和之气中同心协力。 睽违对立或背离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必不可少的,天地对立,才能孕化万物:男女对立,才能繁衍人类。万物差异,才能成这个和谐的宇宙和世界。有睽才有合,有对立面才有统-体,对立统一才能使万物生生不息。没有对立,就没有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大意 :《象传》说:睽卦上卦是离,是火,下卦是兑,是泽,所以有上火下泽之象。而火的特性是火苗往上,水的特性是水往下流,两相乖违背离,所以称之为睽。 君子观察睽卦火苗往上,水往下流,两相乖违背离之象,感悟到解决睽违问题,合睽之理是谋求事物的大同,并保存不可同的小异。(同而异,求同而存异) 传统解释: 君子观察到泽与火虽然都能利人,却由于润下和炎上的不同性质而分散背离,因而领悟到应该求大同,存小异的道理。古人说:天下无不可同之理,而有必不可同之情,情出于理则同之,涉于俗者,不能茍同。 没有异的同,是不可能的,就算初期存在,也是最终会湮灭的,就像一言堂(例如邪教就是如此, 坚持一说,强人同于己,不允许质疑,不允许不同,否则就是异端,必然群起而怨怒攻击)。所以同正是以异为前提的。所以在合作中,不仅要异中求同,和衷共 济;还要同中求异,保持自己的主见。《论语》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中庸》的“和而不流”都是一样的道理:既和睦团结,又不要处处随人俯仰、人云亦 云,失去自己的个性。既然大同之中必有小异,我们在服从多数的同时,也该尊重少数。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大意: 初 九处在睽卦之始,就像刚刚与人乖违扯皮散伙,而且地位低下,力量不足,再加上上面没有相应帮助的人,本来是应当有悔倒霉的,但是初九阳刚得正,而且处于兑 卦之初,能心存悦道,所以能够与人合志,所以能无悔。而且初九处睽有道,就像丧失其马,知道一味追逐寻求是不可复得的,所以能“勿逐”,静待其“自复”, 则睽自消。又如对待与己对立之人,能和颜谦顺接见,待其改过迁善,则睽亦可消。所以初九能谦退勿动,居易俟命,则乖睽自消而无咎害。(见恶人,逊顺以接见 与己对立之人)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能和颜谦逊以接见与己对立之人,就能避免乖睽日渐激化的咎害。 传统解释: 初九居睽卦之始,地位卑下而阳刚上进,以刚动于下,力不从心,而且上无正应(九四在上也是阳刚)应该有悔倒霉,之所以悔亡,是在睽离时,初九九四自然同类相合,所以虽非正应,而同德易与同心(也就是处于艰难之时,就算是同性相斥的竞争对手,也要同舟共济)。 初九是背离之始,矛盾刚刚发生。这时还有不少回旋的汆地,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化解矛盾, 改善关系,导致悔恨之事可以消亡。人际关系处理是很微妙的,不必急于求成,就像失马逐之,则愈逐愈远,恶人激之,则愈激愈睽,要静心等待事态的发展变化。 而且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初九更不必过于主动,否则会使人怀疑动机是否真诚,是否在无原则巴结讨好,人家反而会提防你。 当睽之时,小人乖异者极多,若都弃绝不理,则将仇视于你,而祸咎必至,所以必须“见恶人”,以辟怨咎,并感化众人。圣人之所以能化奸凶为善良,革仇敌为臣民,就是这样。 从卦象看,九四居离卦初爻,急躁,所以象恶人。初九处兑卦之初,刚正而且明悦,所以能够不计前嫌,不立同异,自异而不异,不强其同,恶人与本人异,我不以异类视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善于处睽,所以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处睽之道有二:一是和同,即孔颖达所谓“和光同尘、不标显自异。”二是守静,即何楷所谓“静以俟之,逊以接之,泊然若不见其睽”者。夫惟不见其睽,而后睽可合。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大意: 九 二阳居阴位不得位,当睽之时,失位不安,本有咎害。但是因为其阳居阴位,是守谦顺时,谦恭自抑之象,又处在中位,行不失中道,不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所 以终能于不期然之间,与所应的六五于巷道相遇,睽违消失,和合一体,同心协力,所以无咎。(遇,无心而会。主,指六五,居尊应九二)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于不期然之间,与所应的六五于巷道相遇,说明九二虽失位,却未失其济睽之道:持中求正,不急不躁。 传统解释: 九二是阳爻,处于二这个阴位,阳居阴位,刚而能柔。九二又处于下卦之中位,能守中道,这些都是九二的优点,与九二对应的是六五,这两爻正好是一阴一阳相应,又都处于中位,这形势也是很有利的。六五处于上卦之中的尊位,是主,九二与六五相应就是遇主,所以必然无咎。 但是九二却也有不利因素,九二以阳爻处居阴位,虽然有守廉顺时的优点,伹这毕竟是失位(不当 位),是不利的处境。加之与它相应的六五是阴居阳位,也不当位,有职无权,也需要找同党相助,但是由于处于背离分散的睽的状态,其交非固,乖戾不合,所以 即使是相应关系,也只能是暗中相应,只能委曲求全,经历若干曲折,出门同趣,不期而遇,在小巷中私下与主人遇合。《春秋::礼不备曰遇。 《易经》认为,只要为了正大光明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私利而走后门,这样,即使在小巷子里秘密相遇,也是不失正道的。孔子说:遇主于巷,未必谓失道也。 黄寿祺先生说:九二济睽之道,在于刚而能柔,行不失中,所谓不强求合睽,其睽自合,足见其济睽,既小心又顺理。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大意: 六 三阴柔失正,夹于两阳之间,危险之极,就像一辆大车,后有九二拖曳着车座,前有九四按着牛角,进退不得,处境困难。又象将遭受刑黥额和割鼻刑罚的罪人,心 生疑虑和恐惧。但是六三虽处境困难,睽违不堪,因为他能专情于上九,不受九二九四的牵制控制,最终能与上九欢合,所以说“无初有终”。(曳,音易,拖曳、 拖累。掣,音撤,牵制。天,黥额,古代在罪人额上刺字的刑罚。劓,音义,古代割鼻的刑罚)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大意 :《象传》说:六三犹如一辆大车,进退不得,处境困难,是因为阴柔失位,又夹于两阳之间,居位不当。但是六三能专情阳刚上九,有应于上九的愿望不是九二、九四所能挑拨离间和阻止的,所以虽然起初处境困难,但最终还是能与上九欢合。 传统解释: 六三与上九正应,居九二九四二阳之间,后为九二所曳,前为九四所掣。而当睽之时,上九又猜狠 方深,所以并不容易相合。六三虽然阴柔,但是其阴居阳位,处刚而志行,所以能够奋勇上进,但终究是阴柔之质,力量薄弱,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无法与九二、 九四的阻力抗衡,付出了重伤代价(即所谓“天且劓”),弄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但是既然与上九正应,必然邪不胜正,终必有合。开始为九二九四二阳所阻, 是“无初”,后必与上九有合,是“有终”。 从卦象看,六三不中不正,处于上卦离火下卦兑泽相睽之间,想应于上九,而九二毁于后,九四阻于前,前曳后掣,进退维谷,黥其面使不得上仰,割其鼻使气不得上通。但是睽到了极点,必然是合。六三终将与相应的阳刚上九遇合。 所以只要坚持不懈,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黄寿祺先生说:爻辞“天”字,各家释义不同:一、马融曰:黥凿其额曰“天”。二、胡瑗曰:天当作“而”字,古文相类,后人传写误也,汉法有罪髠其鬓发曰“而”。三、俞樾曰:天当作“兀”字,以形近而讹误也,刖足曰“兀“。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大意: 九四处离卦之初,孤立无应,三、五两阴虽上下近比,但各有专主相应,所以九四独显其睽孤之象。而九四不强求阴阳相应,适逢初九也独处失应,当睽之时,两刚则引为同志,相交以诚,所以虽有乖睽之厉,终能无咎。(元夫,大丈夫。指初九。元,阳大称元)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与初九因都有求同存异之心,所以能相交以诚,所以最终能无咎,使他们的济睽之志得以履行。 传统解释: 九四正好与六三相反,以一阳处于两阴之间,两阴又各有专主 (六三与上九相应,六五与九二相应),所以九四倍感孤立,再加上与九四对应的元夫初九也是阳爻,其间并无阴阳相应关系,九四陷入无援绝境。 元夫是指本卦中的第一个阳爻初九,初九正处在与九四对应的位置,当此之时,初九和九四都孤独 无应,处境危厉,两个孤刚终于在危境中相逢,二者皆是阳刚,其本性原是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但是当下二者处境相似,都需要摆脱困境,于是九四毅然地与初 九合作,真诚地与之交往,终于在危境中避免了灾涡。同志相得而无疑就叫“交孚”。(现实中竞争对手强强联合,共度危难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国共合作救亡图 存) 古人说:不孚则疑,疑斯睽矣。故合睽之道,莫如“交孚”(互相不信任,就会猜疑,猜疑必然导致睽违背离散伙。所以解决睽违的办法,莫如交心信任)。 但是九四与初九的合作,不过是权宜之计,是险恶环境所逼,是九四和初九经过审势度时,权衡利弊的结果,当然这两刚也有合作的先天基础:九四居于阴位,刚而能柔;初九处于下位,阳而能让。二者都具备刚柔相济的品格,所以能诚信相交,同心协力,终于化危厉为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初九处下位,阳而能退,九四居阴位,刚而能柔,两者皆秉谦和之德,求同而存异,交相孚信,终能化睽为合。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大意: 六 五阴居阳位,不得位,本来有悔,但是柔顺居尊,下应九二阳刚,而九二正以柔顺平和的济睽之道,期待遇合,所以得以无悔,所以六五往应九二,必无咎害。(厥 宗,指九二,九二阳应于六五之阴,所以为六五宗。厥,其;宗,宗亲,阴以阳为宗。噬肤,比喻平和柔顺的济睽方法,肤,肉易噬吃的柔脆肥美部分)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大意: 《象传》说:九二以柔顺平和的心态处理睽违,并期待与六五的遇合,而六五与九二是正应,迟早都会得以两相聚合。所以六五去遇合九二,必有喜庆。 传统解释: 六五以阴柔居尊位,得位不正,力不从心,又处于睽离之时,必然有悔。但是由于下有九二这种阳 刚中正,谦恭自抑,柔顺平和的贤才与之为应,以辅翼六五度过睽违背离难关,六五自己又“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于刚”,也就是六五柔进、得中、应刚,也就是 说,六五为阴性,所以处事柔顺,顺势而为,而且身居阳位,必然上进进取;居于中位,所以能够掌握中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而与九二阴阳相应, 是能够得刚中之臣相助,所以一定能够排除逆境,逢凶化吉,使睽离转化为和合,所以“悔亡”。 厥宗,其党,其亲,也就是说六五与九二正应,相互成党。噬肤,形容噬啮其肌肤而深入的情况, 因为当睽违背离之时,大家互相都有猜疑戒心,不能深入结合了解,是不可能合作的。(古代,从天子到士族,祭毕天地祖先,都有“噬肤”之事,也即,聚其宗 族,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联络感情,凝聚民心。所以“厥宗噬肤”也有疏者亲,散者聚的意思。在睽之时,经常是疑往而不合,所以提示没有问题,不必猜疑)。 六五虽然是阴柔之才,但本质文明(离卦的中爻),柔进而上行(阴居阳位之象),有柔中之德,下应九二刚中之贤,辅以阳刚之道,就能刚柔互济。臣尊其君,君亲其臣,得贤臣以济睽,所以六五往去与九二相遇是有喜庆的事情,不会有过咎。 黄寿祺先生说:六五之所以悔亡,不但在于能与九二相应,更在于九二能小心寻求平和柔顺之道,期待遇合,因此往必有庆,得以两相欢聚。彖传曰“得中而应乎刚”,正与此合。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又说之弧(壶);匪寇婚沟,往遇雨则吉。 大意: 上 九阳刚失位,处睽卦之极,本与六三爻正应,但是由于睽离太久,长期孤独烦躁,以致妄生猜疑,心中产生种种幻觉,有时见六三变成丑猪奔驰于路途中,欲污上 九;有时又见六三用大车载着一车鬼,欲作祟害上九。有时又觉得六三像举起弓箭要射上九,后来又脱去弓箭不射(或谓:变成像端着酒壶来诱惑上九)。然而当上 九幻觉消失,猜疑既消,知道六三不是寇敌,而实为良配,若能前往相应,则阴阳和合,必可获吉。(说之弧或说之壶,这里有两种解释,张弧是疑寇欲射我,说壶 是疑寇之欲诱惑我。说,同“脱”,亦同“悦”。遇雨,形容六三、上九阴阳相应,终可和合。古人以为雨是阴阳二气交和之物)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在处睽之极而群疑纷生之际,最终能心平气和,柔顺疏通,就能群疑皆消,六三、上九就能实现阴阳和合而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曾国藩说过:凡睽起于相疑,相疑起于自矜明察。 上九位居暌卦之末,意味睽违之极,徬徨于外,与之相应的六三分离至久,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在孤独的境地是容易生疑的,所以遂成眩惑,怪生于心,妄生于目。 上九的个性特征是以阳刚之爻处于最上位,刚极则暴躁,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它所处的位置是上 卦离的极位,离为明,在离极位位意味或者过分聪明或者察察为明,这样的人很容易神经过敏,妄生猜疑。这样一种粗鲁暴躁而又神经过敏的性格类型,处于长期分 离、自感孤独的境地中,难免要疑心生暗鬼,甚至对自己的亲党六三(六三与上九位置相对、阴阳相应,是亲密的正应关系)妄滋疑端,产生误会,它先把六三当成 一头肮赃,可厌的猪,后来又以为是恶鬼,这都是疑忌丛生而导致心理变异,造成荒唐的幻觉(这些都是形容其睽孤之象)。古人说:睽极则拂戾而难合,刚极则暴 躁而不祥,明极则过察而多疑。 上九突然疑虑顿消,发现来来者并不是恶鬼一般的强盗,而是来迎接他的亲家。由于上九六三毕竞是阴阳相应的关系,所以就能化解所有的猜疑和误会,重归于好。 上九其实有六三的正应,并不孤独,但是因为其处于睽违之极,才性如此,,这种人虽有亲党,而多自猜疑,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也会常孤独的。所以说九四之孤是因无应而上下皆阴爻而孤独,上九之孤独是自闭孤独,因为心生猜疑而孤。 黄寿祺先生说:从心理学分析,人的睽违与猜疑,恶梦与苦恋,往往有一定的关联。马其昶指出, “今见道涂之间,豕负涂、鬼乘车,皆是疑极所生之幻觉。”上九既有此状,而六三之舆曳、牛掣,身遭髠、劓,亦未必不如是。当此睽极群疑纷生之际,唯能心平 气和加强了解,以“柔道”缓缓疏通,才能消疑合睽,复相亲和。六三之“无初有终”,与上九之“遇雨获吉”,正体现此一道理。 小结: 睽卦旨在揭示如何化分为合的道理,总的原则是卦辞中所指出的小率吉,小心行事,可获吉祥。 睽卦的内卦三爻所述的睽分状态,到外卦的相应三爻中都化分为合,初爻“丧马勿逐”,至四爻“元夫”;二爻委屈在小巷求遇,至五爻“厥宗噬肤”;三爻“舆曳”“牛掣”,至上爻“遇雨则吉”。所以没有一爻是久分不合的,都会分分合合。 二、牵强附会--同床异梦必然反目成仇 但是并不是所有睽违背离都能和合,在根本利益不一致,根本目标错位情况下,必然反目成仇,最好的例子就是当年的同志加兄弟的中越关系。 因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是把东南亚当成自己的战略缓冲区,为了国家安全,绝对不许在这里出现一个独霸的势力,更不允许一统天下;而越南为了扩张民族生存空间,必须在东南亚扩张,独霸中南半岛。所以这个矛盾是绝对不可能调和的,翻脸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事实上,中国与越南矛盾,一开始就存在的。 在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有一个悖论。从意识形态上说,按照国际共运的原则,无产阶级无祖国,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各民族的解放运动。但就民族国家利益而言, 支持了别的国家解放,就有可能对本国利益造成损害。如果不支持,又有损害他国民族解放之嫌。实在是进退唯谷。中国和越南就是这样。 《日内瓦协议》在中越关系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钉子。中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让越南暂时牺牲掉 了国家统一的机遇,尽管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共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高度评价中越两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合作成果,但私下里却是相当不满的。后来成为越共总书记的 黎笋,当时是南方局领导人,对于来自中国的压力非常愤怒。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劝说北越接受北、南暂时分治,是为了中国能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建设,主要基于中国的国家利益。 1950年代中后期,北越想在南方开展武装斗争,以武力实现国家统一,中国出于国家利益考虑 加以阻止,让急于统一祖国的北越深为不满。《日内瓦协议》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情况对越共方面极为有利。法国为了打印支战争,将“马歇尔计划”给他们的战后 经济重建援助全赔了进去,前后花了十六亿法郎,结果打了败仗。法国内阁倒台,新总理顺应民意决定通过和平谈判结束战争。越共方面,奠边府大捷带来士气高 涨,希望立即统一越南,而且游击队已经渗透南越一方,几乎是稳操胜券。 六月三十日周恩来与法国新总理会晤后,去广西柳州去看北越领袖胡志明。劝说他暂时忍耐国家分 裂的局面,越南的统一“时机与条件均不成熟”。胡志明听到自己最信得过的中国也如此说,十分痛苦和勉强的表态:“我可以再等几年,才收回我的另一半国土, 但统一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会的,”周恩来承诺:“到时候,中国将是你最信得过的朋友。” 七月十五日,越南共产党在河内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胡志明在报告中表达退让的立场:“美国正企图将战况拖延,我们必须做相对的让步,否则将会受到国际友人的孤立。” 周恩来七月十日重返日内瓦,立刻会见北越代表,传达其领袖胡志明同意妥协的圣旨。北越代表只好遵从,接受“两个越南”,提出以北纬十三度为界,法国则建议 以北纬十八度为界,最后双方同意以北纬十七度为界,但十七度线以南的越共游击队必须撤回十七度线以北。这一下,周恩来与许多北越的军事将领结下了深仇大 恨,认他是出卖越南人利益的罪魁祸首。 到了 1960年 代初中期,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介入日趋严重,中国又转而支持和支援北越在南越开展武装斗争。这是因为中国国内出现政治斗争,要高举反帝大旗,以国际促国 内。在北越看来,美国介入越南不只是阻止越南统一,更是在围堵中国。这样越南就成为了保卫中国的前线,中国出钱出枪支援越南进行武装斗争是理所当然,越南 在替中国打仗,不存在什么感恩。黎笋、长征、范文同等人到北京要援助要得理直气壮,弄得周恩来是非常无奈(据有的记载,为应付越南人的援助要求,周恩来连 续三十多个小时没合眼、刮胡子晕倒在洗手间。强打精神与北越总理范文同会谈,越方不停地提条件,不时又在出尔反尔,周恩来不停地喝茶,但他越来越掩饰不住 耗尽血汗之后的极度疲惫。他向服务员要湿毛巾擦脸提神,一次又一次,不断要求提高毛巾的温度,一边听范文同讲话,一边用烫毛巾灼自己的额头、眼窝脸颊、脖 颈,会谈从夜里两点一直进行到旭日东升) 1960年代末,北越和美国都打得有些力不从心,便开通了政治解决的渠道。这时苏联介入,牵 线搭桥,越美苏三方一同搞起了缓和。中国则非常愤怒,强烈批判苏联的修正主义和绥靖主义,斥之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又指责越南中了苏联的计,对美国搞妥协 投降。实际上当时中国想拉住北越与美国人打下去,目的无非是与美国有讨价还价本钱,为中美华沙秘密磋商提供筹码。对此北越人既无奈又气愤,认为日内瓦会议 的时候中国阻止北越乘胜解放南方,现在又阻止北越与美国和谈,反来复去道理都是中国的,拿越南利益作交易的倒正是中国。 即使如此,中国的态度仍然是越南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在 20 世纪50年代末和几乎整个60年代,中国都坚决反对越南与美国和谈,这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产生很大影响。直到1968年初,由于越南在“春节攻势”中遭到重 创(越南一直希望通过一次大规模战役,就像奠边府之战一样,毕其功于一役,迫使美国退出越南,越南的这种战略思想得到毛主席的赞同。1968年1月31 日,越南发动“春节攻势”,以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为主的近10万兵力同时进攻南越大部分城市,包括首都西贡。解放武装力量遭到重创,阵亡约 32000人,被俘5800人,而美军和西贡政府军只损失了3000多人,民族解放阵线的基层组织在南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30%的基层干部在“春节 攻势”中伤亡,还有很多人被俘、退出或叛变),这才促使河内最终下定决心,不顾中国的反对,与美国展开谈判。 1968年4月3日河内于发表声明,同意与美国谈判。4月13日,周恩来在会见范文同时说, 河内的声明是妥协退让,解决了美国的困难,“在世界人民看来,你们妥协了两次”,“越南同志太容易妥协了”。周恩来还要越南对和谈不要抱有幻想,“我们完 全相信你们的作战经验,但说到怎么与美国人谈判,我们的经验大概要比你们多一些。”周恩来向范文同强调,越南要准备打三年,即1968~1970年,要取 得彻底胜利,“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进行规模性战役”。在两天后的会谈中,周恩来再次指出越南妥协退让,要放弃革命。范文同态度强硬地表示,越南会考虑中方的 意见,然而,“毕竟是我们在与美国战斗并正在打败他们。我们对我们的军事和外交行动负责”。5月7日,周恩来在会见参加和谈的越南代表团团长春水时,又以 朝鲜为例,再次告诫越南不要对和谈抱有幻想,甚至表示当初不应该签署日内瓦协议。 中国的反对并没有改变越南的决定。5月13日,越南与美国在巴黎举行第一次公开会谈。美国不愿承认民族解放阵线,所以要求召开双方会谈:美国、南越为一 方,越南与民族解放阵线为另一方。而越南先是拒绝与南越谈判,继而试图迫使美国、南越承认民族解放阵线的合法性,竭力要求召开四方会议:美国、越南、民族 解放阵线、南越各为一方。为此,双方展开了冗长而激烈的争执,谈判毫无进展。由于公开谈判效率低下,美国和越南在瞒着南越的情况下,于1968年9月8日 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秘密谈判,而且越南对中国也隐瞒了很多。 为了促使谈判取得进展, 10月3日,越南外交部部长阮维桢指示越南代表团采取灵活政策,但10月13日,黎德寿就接到河内较为强硬的新指示:只有在美国停止对越南的一切军事活动,承认民族解放阵线,而且南越政府改变政策的情况下,越南才会同意召开四方会谈。 河内为何突然改变指示?是因为河内受到中国态度的影响。为了鼓励越南继续战斗,中国同意给予越南多项无偿援助。 6 月26日,中国同意给予越南南方价值7000万元人民币物资的无偿援助。7月23日,中越双方签订援助协定,中国给予越南价值7.7亿元人民币物资的无偿 援助,其中7.2亿元于1969年支付。接着,9月30日,中国同意1969年给予越南南方2500万美元外汇。此外,中国继续表达反对和谈,要求越南继 续战斗的意见。9月2日,周恩来在越南驻华大使吴明鸾为庆祝越南独立23周年举行的招待会上表示:越南人民只要坚持持久战争,反对投降妥协,就一定能够取 得抗美救国战争的最后胜利。10月6日,周恩来就越南要求派代表团访华一事,亲自起草致中国驻越南代办陈叔亮的电报,要他立即约见范文同,“告以中国党政 负责人在十月因国内事忙,不可能接待越南党政代表团”。10月9日,周恩来在接见越南外贸部副部长李班时再次表达了上述意见。 陈毅于10月17日会见了越南巴黎谈判首席代表黎德寿,向他转达了周恩来根据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指示而提出的个人意见。陈毅说,越南接受四方会谈是再次失去 主动权,是承认西贡政府而使民族解放阵线丧失合法性,“这使我们不得不认为你们是在加强敌人的立场,削弱我们的立场”。“我们认为,你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接 受了苏联修正主义提出的妥协和投降的建议。所以,中越两党和两国政府已经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中国反对越美和谈的强硬立场并未对河内的政策产生根本性影响。黎德寿返回越南,就是为了说服河内改变其10月13日的指示。河内很快便要求重新在谈判中坚持灵活性。10月20日,河内向越南代表团发出新指示:只要美国同意停止轰炸越南,就可以同意召开四方会议。 经过 10月21日、26日的会谈,在31日的会议中,美国同意于当晚宣布停止对越南的轰炸,越南则同意于11月6日之后举行四方会谈。春水还在会谈中宣称,越南一直要求美国无条件停止轰炸,而美方的宣言没有附加条件,因此,美国实际上已经同意无条件停止轰炸。 虽然考虑到中国的态度,越南特别强调美国是无条件停止轰炸,但其政策已经有所变化。经过磋商,第一次四方会谈于 1969年1月25日举行。 对于越南的做法,中国很无奈。11月13日、15日与17日,周恩来与率领越南代表团访苏回国途经北京的范文同举行了三次会谈。11月14日,周恩来向毛 主席汇报了与范文同会谈的情况,毛主席表示:一切由他们自己做主。17日,毛主席会见范文同。在会谈中,毛主席表示,很难通过谈判方式解决越南问题,“要 把它(美国)谈走也很困难”。他要越南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困难,还要看到美国的困难。随后,毛主席又提到了中国援越部队,“你们考虑一下,哪些可以留,哪些 不要留,对你们有用的就留,现在没有用的就撤,等到将来又有用了再去。”尽管毛主席说“我赞成你们又打又谈的方针”,但是在他看来,谈判与打仗一样,“有 时是要上些当的”。此后,中国从1968年底开始分批撤回援越部队,到1970年7月,全部援越部队都已回国。 但是 1969年3月2日,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两国关系完全破裂。3月15日,毛主席在听取珍宝岛事件等情况汇报时提出,“东北、华北、西北要准备苏联来,南方各省要准备美国来。”一切都发生变化。 珍宝岛事件之后,毛主席甚至做出最坏的打算:放弃大片领土,实行战略收缩,以空间换时间,发 动人民战争。“要准备苏联占沈阳。把沈阳、哈尔滨、长春都让给它,我们准备住乡下……让给他们东北、华北、西北,让他们都去占领。给他们一点面子,要他们 多进来一点,多占领一些地方,进来就好打了,然后慢慢地把他们吃掉。”当然,中国领导人并不愿意出现这种最坏的情况,在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 下,中国开始转变思路,寻求与美国缓和,以对抗苏联。因此,中国逐渐对巴黎谈判采取不干涉态度。 1969 年9月2日,胡志明去世。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于9月4日抵达河内吊唁,周恩来会见参加胡志明葬礼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时表示:“关于越南问题,越南继续抗 战也好,搞巴黎会谈也好,这完全是越南党自己的事……至于巴黎会谈,我们从来不过问,一则由于越南是主人,再则苏联插手了,我们更不愿参与。会谈进行快 慢,我们不予注意。”从周恩来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中国已不再直接反对越南与美国和谈。 而在珍宝岛冲突发生前几天的 2月28日,周恩来在接见几内亚政府代表团时,仍然认为谈判无法解决越南问题。周恩来说,巴黎谈判是谈不出结果来的。在战场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谈判桌上解决是不可能的。 3月18日,朗诺在美国的支持下在柬埔寨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政权。3月21日,范 文同秘密访华,周恩来与他举行数次会谈,讨论柬埔寨与印度支那问题。在会谈中周恩来表示,中方对西哈努克表示谨慎的支持。3月25日,周恩来就柬埔寨问题 和印度支那局势致信毛主席、林彪,告知西哈努克提出柬埔寨、越南、老挝三国四方发表反美联合宣言,中国准备借广州或南宁供他们召开会议。毛主席表示同意。 柬埔寨问题暂时转移了中越之间的矛盾,中方的意见得到越南的支持。而且为了表示抗议,中国连续两次推迟了中美华沙会谈。 而且由于与美国磋商的进展和与苏联对峙,此时的中国政府已经不希望战争继续下去。5月11日,黎笋访苏后途径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自1964年以来, 这是毛主席首次接见黎笋。黎笋的态度十分恭敬,他说:“我们所以能把工作做好,也是按照毛主席以前对我们讲到的三点去做:第一,不怕,不怕敌人;第二,要 各个击破;第三,要长期地打。”对此,毛主席表示:“你们要准备打持久战,但是如果打短一些不是更好吗?”毛主席接着说:“美国人就是怕打,他们没勇气。 你们可以谈判,我不是说你们不能谈判,但是你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打上。” 7月23日,周恩来会见越南民族、民主及和平力量联盟代表团。在会谈中,周恩来不再完全否定日内瓦协议,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他说:“签订日内瓦 协议有好的一面,但也有缺点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越南北方取得了暂时的安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缺点是南越的战士撤到北方……当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 种是签字;一种是美国不签,我们也不签。但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商量,认为签字好。后来毛主席提到也可以考虑不签字。胡志明主席、黎笋、范文同同志都说还是有 好处的一面多。现在看来,越南人民受了一段苦难,但也有好处,教育南越人民自动起来进行战斗,完全自力更生打出现在的局面。” 越南觉察到中国态度的变化。9月17日,阮氏萍在“三国四方”会议上宣布了民族解放阵线的八点和平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及其盟友的军队在1971年6 月30日之前撤离南越;在西贡建立没有阮文绍、阮高其、陈善谦(阮文绍时任南越总统,阮高其为副总统,陈善谦为政府总理)的政府。 就在阮氏萍提出八点建议的当天,周恩来在北京会见范文同。范文同特别解释了越南的外交斗争问题,他说,越南总是认为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外交斗争是有效的。对此,周恩来没有发表意见,只是表示要加强中越合作,中共会尽量帮助越南。 9 月19日,周恩来再次与范文同会谈,这一次周恩来明确表态:“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他还赞扬了春水在秘密谈判中的表现。周恩来的讲 话表明此时的中国已不再反对越美和谈。9月23日,毛主席接见范文同时表示,世界大战不太可能爆发。对于巴黎谈判,“我看你们能够指导外交斗争,而且你们 做得很好。谈判已经持续两年了。一开始我们有点担心你们会落入圈套。我们不再担心了。”“你们在战场上打得非常好。你们的外交斗争政策是正确的。我们一定 要给你们想要的。”此外,毛主席还说:“美国人仍想到北京谈。这是他们提议的。他们说华沙不合适,而我们答复说,如果他们想来北京,就来吧。后来,他们不 敢来。”这是毛主席在暗示中国与美国有可能进行更直接、更高层次的谈判。 为了消除越南对中国转变态度的疑虑,中国进一步加大了无偿援越的力度。 10月6日,中越双方签署援助协定,中方同意在1971年无偿援助越南价值12亿元人民币的物资与成套设备以及6000万美元的外汇。(援助数额大大超过了1969年、1970年)。 来自中国的压力消除之后,越南并没有因急于结束谈判而做出很大让步,反而在谈判问题上犹豫起来。谈判进展缓慢迫使尼克松不得不降低要求。10月7日,尼克 松在电视讲话中首次公开宣布,美国接受原地停火。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说:“1970年提出的原地停火的决定暗示了1972年的解决方案。停火建议暗示了越南 军队会留在南越”,但尼克松的建议遭到越南的拒绝,和谈再度陷入僵局。一直到1971年5月底之前,越美没有再举行任何谈判。越南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很 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到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 中苏关系的破裂与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给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迫使中国领导人转变思路,重新审视中美关系。而美国的战略收缩也使得中美缓和成为可 能。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在会见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时,请他转达中国欢迎尼克松访华的态度。而后,周恩来借助“乒乓外交”之机,于1971年 4月21日正式写信邀请尼克松访问中国。 在与美国接触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原有无偿援助的基础之上, 1971年2月15日,又与越国签署了1971年补充援助协定,中国向越南提供价值4亿元人民币的无偿补充援助。周恩来也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于3月5日访问越南,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 中方的举措并没有弥补中越间的裂痕,双方在对美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在3月7日的会谈中,周恩来对黎笋、范文同说:“毛主席同志曾对黎笋和范文同同志说 过,越南同志知道怎么打仗,怎么谈判。我也对春水同志和阮氏萍同志讲,谈判进行得很好。我以前也有一些谈判经验,但现在我要向你们学习。”对此,河内并不 满意。 3月25日,黎笋率领越南劳动党代表团访苏途经北京。5月10日,代表团返回北京。黎笋在北京期间,周恩来表示,中国支持越南提出的美国全面撤军、美国撤 军时间表以及不得重组阮文绍政府等要求。如果美国不同意,“我们会坚决战斗”。但中方的做法并没有打消越方的疑虑。对于中美之间的接触,越南方面有自己的 解释:“之前,中国不同意越南同时进行边打边谈的政策,是因为中国自己内部有困难。既然已经实现了文化大革命,毛主席的权力得到巩固,而且有越南这张王 牌,中国就想正常化与美国的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考虑它自己的利益;美国向越南施加新程度的压力;现在,在更困难和更复杂的条件下,只有越南不得 不继续与美国的战争。” 在美国的提议下,越南同意于5月31日举行秘密会谈,但河内显然没有诚意。对中美缓和充满疑虑与不安的态度的越南担心美国打中国牌,更担心中国为了缓和中 美关系而背叛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越南以恢复秘密谈判为掩护,开始策划另一场规模庞大的攻势:1972年初的“复活节攻势”。 但是“复活节攻势”再次以失败告终。这迫使越南重新与美国谈判,并最终通过谈判结束了越南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中越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从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到珍宝岛事件之前,中国一直反对和谈,强调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越南问题,并希望越南站在中国一边,反对苏联,但这最终并没有阻止越南与美国谈判。 在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国逐渐改变了原先的立场,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越南问题。 中国前后两种立场都引起越南的强烈不满。从事实来看,中国在中美关系缓和、鼓励越南和谈的同 时,已经在极力寻求国家利益与对越国际义务之间的平衡。在中美缓和与越美谈判的进程中,中越关系却不断恶化,为以后双方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对于越共来说, 因为中国干涉越南内政,阻碍了“国家统一”,对中国极端愤怒不满。 然后随着1972年基辛格、尼克松的先后访华,中美共同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拉中制苏的策略显露矛头。 这个消息对北越震动极大,在党内掀起了一股谴责中国的浪潮,周恩来去河内解释尼克松访华的事,就遭到了黎笋的猛烈质问,奚落挖苦,任周如何解释,终归无济于事。 在北越看来,中国与越南的仇敌握手,完全是一种背叛,是大国牺牲小国的卑劣行为。从此对于中国再也不能信任,反而要加紧防范。 而美国在越南撤退之前,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利益,加强了对北越的军事打击。这更让北越相信,正是因为中国的背叛,才让美国人如此肆无忌惮。 而随着随着越南入侵柬埔寨妄图统一东南亚,搞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威胁到中国国家根本安全利益。 而且从 1976 年起,越南违反中越之间的协议,开始强迫华侨加入越南国籍,在政治上歧视、迫害华侨,在经济上对华侨进行剥夺。国内舆论上则煽动仇华情绪,又在中越边境各 省推行所谓“净化边境地区”计划,驱赶当地华侨回中国。直至发展到在全国各地掀起驱赶、迫害华侨的浪潮,没收当地华侨所有财产,辱华、排华事件层出不穷。 到1979年,共有20多万华侨和华裔越南人被强行赶入中国境内,还有30多万人被逼出海逃亡。 也开始排斥和歧视中国在越南的派驻机构和援建人员。不得已之下, 1978年7月,中国召回了880名援越专家,并停止了对越南所有的援助项目。 1977年开始,越南也开始侵占中国边境地区,甚至喊出了口号:“不光这里是我们的,连广东、广西也是我们的,凡是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我们的!” 1978年11月3日,《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在莫斯科签字,双方规定了在发生战争时要互相支 持,越南将南部港口金兰湾租借给苏联,使苏联海军终于可以南下印度洋。该条约的第6款内容如下:“签约双方保证在涉及双方重要利益的所有国际问题上保持磋 商。如果任一方受到攻击,双方应立即协力消除攻击一方,采取合适和有效的办法来确保两国的安全和和平。” 通过这个条约,越南彻底倒向了苏联。 至此,中国长达 20多年的援越努力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敌人。 以后中越关系不断进一步恶化,直至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俗语说:“敌人会很快被忘记,但会记住沉默甚至背叛的朋友”。能够最好解释中越关系。 当然 79年对越 自卫反击战不但打破了越南统一东南亚的梦想,也为我们赢得了20年战略缓冲区稳定的时间。同时还有一个副产品:与西方改善了关系,相当于一份融入国家社会 的投名状。 例如79年战争打响后,卡特政府先说正在考虑推迟时任美国财长的布鲁门塞尔对中国的访问以示对中国入侵越南的不满,但是由于国内反对力量太过强大,连这点 姿态也没有办法摆出来,财长如期访华。 布鲁门塞尔访华签署了处理历史上的美国资产案及中国资产在美冻结案协定,使中美经贸关系走向正常化。然后两国之间文化、贸易、科技交流迅速增加, 1979 年8月美国副总统蒙代尔访华,和中国签了一个援助修建水电站协定和五年内提供20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协定。蒙代尔在北京大学演讲中说:“虽然我们制度不同, 但是我们有共同的利益,为此,我们将坚定的和你们站在一起。任何企图在世界舞台上孤立和削弱你们的力量也有悖于美国的利益。” 从此西方世界开始对中国的开放,投资、技术陆续进入中国,中国产品开始出口全世界。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利益,例如使得当年主要防备中共为主的半军事同盟“东盟”对中国关系解冻,东盟各国陆续和中共建交。    随着前苏联克格勃、苏军总参谋部和苏联驻河内大使馆的档案逐步解密,苏联在越南下的大力气慢慢浮出水面。例如1973年前苏联驻河内给外交部的关于度越南 形势的报告就已经明确说越南在《巴黎协定签订》倒向苏联,抵消中国的影响。报告中苏联本年度对越的援助有:减免十亿美元的债务,一千万卢布的物资援助,一 亿卢布的货款,大约七百万卢布的赠款。在1975年的报告里,已经开始密切配合的表述。 再例如一份苏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奥加科夫签字的报告中,完全倒向苏联的有总书记黎笋,总理范文同和国防部长武元甲,还有南方局书记范雄,副总理黎清毅,而与苏联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阻力则来自:政治局委员黄文欢、长征,巴黎谈判越方代表黎德寿及外交部长阮维桢。 在 1976年 12月召开的越共第四次大会上,苏联档案揭示在越南决策层完全消灭了亲华派(1976年12月越共四大选出了14位政治局委员和3位政治局候补委员,其中 黎笋、范文同、范雄、黎德寿、阮维桢、陈国环、文进勇、武志公、朱辉珉、素友等人都持鲜明的亲苏反华态度,在中央政治局中占了绝对上风。在中央委员中,负 责外交的阮基石,军队的黎仲迅、黎德英,国会常委会的春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黄国越等人也是亲苏反华派。也就是说,越共中央的党、政、军、宣传、组织等部 门都已经被亲苏反华派所把持)。所以苏共派出以政治局委员,意识形态主管苏斯洛夫率领的高级别代表团与会。 其实就算是最亲华的胡志明也依然对中国深有戒惧,例如在越南抗法战争之初,在危险关头,胡志 明提出过中国直接出动人民解放军入越作战的要求,但当战局稳定后,胡志明的心态就转变了,反而不愿意中国更深程度介入越南。他在越共高层内就说过:“宁可 暂时闻着法国人粪便的味道,也比什么都吃中国人的强。”“不要让中国人来,上次他们就呆了一千年才走。”所以对胡志明这种亲华者而言,越南民族国家的利益 仍然是放在第一位的。 实际上越南对中国的防范和戒心是一直持续不断的,例如 2009 年4月,98岁的武元甲大将上书越共中央,反对中铝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越南西原铝土矿建设工程:“宿命使我们国家与北方大国中国为邻,此国虽然地域辽 阔,但多高山峻岭、咆哮江河,余下地域或干旱大漠,或水乡泽国。此国人口稠密过度,生民贫困乃因无地可耕!此国统治者自古至今自封‘天子’,奉天之命统治 天下,开疆拓土!它的整个历史,无论是哪朝哪代,打的都是侵占我国领土的主意。。。。。。我们的民族意识稍微淡化,北方的侵略马上就来到。。。。。。”。 现时国家民族利益永远大于什么“同志加兄弟”的政治投机,黎笋本人就曾说过:“在打败美国人以后,我们保留 100万部队严阵以待,使得苏联同志问我们:同志们,你们保留这么大的一支现役军队,是准备和谁打仗呢?我说:以后,同志们,你们就会理解了。我们保持这样一支现役军队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对越南的威胁。” 其实中国倒也不必过于痛恨越南忘恩负义,当年新中国的工业体系还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建立起 来的,周恩来去莫斯科要东西那也是狮子大开口,甚至连原子弹样品赫鲁晓夫都答应给了。结果中苏反目后中国也是把赫鲁晓夫骂得狗血淋头,连带苏联的辛苦援助 也不提了。国际关系中需要的时候是互相利用,不需要的时候一拍两散。 所以,在今后 20年内,中越再次发生武装冲突是可能的,甚至发生中国以彻底消灭越南全部海空军力量为目标的战争也是很可能的。
161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读易经·心得】 离卦:毛总是要附着在皮上的 by wxmang
热度 21 燕庐敕 2012-7-8 08:35
一、原文简介 (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上下皆离火 - 重火离卦)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大意 :离,即丽,附丽、附着之意,就像火须附着物才能燃烧,人须附丽于所处时代和社会才能生存,所以离卦象征附丽。 凡事能依附于不急不躁,不偏不倚的正道而行,则可致亨通。 离卦是乾卦演变而来,是乾卦遇到坤卦,中爻交换而成离卦。 离卦为火、为日,其性刚烈,但是离卦卦中是阴爻,虚而不实,离卦所以本质以阴柔为主,所以离卦所为应以柔顺为正道。 牛体魄强健而温顺,母牛尤为驯顺,所以能畜养和学习这种柔顺、守正的美德,则可获吉祥。(畜牝牛,培养其顺德。牝,音聘,指雌性牲畜) 传统解释: 序卦传说:坎、离两卦阴阳相反,构成一组。坎为水,离为火。水总是流聚在陷穴中,所以坎又有险陷之义;火总是依附在燃烧物上,所以离有依附之义。遭遇险陷时,要有所依附,要有外力大助才能获援脱险,所以在坎卦之后就该是离卦了。 比卦 (第8卦)是亲附,比是紧靠、并列的意思,强调的是一方亲近地辅助另一方,侧重于主宾之间的亲辅关系;离卦是依附,离是附丽、附着的意思,强调一方密切地依附于另一方,侧重于主从之间的依附关系。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毛总是要附着在皮上,人在社会中也是如此。依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也是客观规律。当然依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依附原则是:利贞,亨。也即不但要有正确的目的,在手段上也要持中求正,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急功近利,才会有利,才会亨通。如不守正道,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卦辞畜牝牛吉提醒依附人必须诚实,温顺和任劳任怨,不能耍小聪明,投机取巧,这样很难取信于人。 从卦象来看,坤为牛,牛有顺德,牝牛尤顺,德可祭天,功可利人。离卦中位的阴爻来自于乾坤相遇,像是母牛孕育生出。所以用母牛刚健而柔顺来比喻人在依附别人时的行为准则。所以离卦是刚柔相济,柔得中位,所以坚守正道而顺利,阴阳交合相通,所以顺利。离卦是重离相继之象,母牛也有生生不穷之意。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大树总是要依附泥土才能长大,根深叶茂,必须土壤肥沃,土壤深厚;高楼大厦也必须依附在基础上,基础有多深,有多大,大楼就能盖多高,盖多大。所以依附什么,看你的目标,平房可以依附一个小基础,灌木可以依附贫瘠土地,但是想盖摩天大厦,就得依附一个巨大深刻的基础,想成为参天大树,就不能选择贫瘠土地。当然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或摩天大楼,关键看是不是中正,稍微歪斜,就经不起一点天灾人祸,地震或台风,都会让你轰然倒地,不管多高多大。所以正,稳,是依附基础的基本原则。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大意 :彖传说:离卦象征附丽之意,即万物皆有所附着,而各得其所宜,犹如太阳、月亮附着于天上,百谷草木附着于大地。离卦上下卦是两离相重,是光明普照,又附着于正道,正可推行教化而欣荣天下。 而六二、六五爻柔顺居中而处正,是为人方正,处事不偏的象,所以前景必然亨通。因此,修养学习如母牛既强健而又柔顺,温顺而淳厚,具备中正的美德,可获吉祥。 传统解释: 从甲骨文中看,离卦就是日。所以离象征光明,离卦为两离相重,所以是明而又明,称为重明。 丽,附丽,附着。例如日月附着在天上,百谷草木附丽于地下,天下万物莫不各有所丽。人也如此,但是人要仔细审查其附着的东西,基础扎实,行事正当,才能亨通顺利,附着在歪门邪道上,或者行事急功近利,都不能成功。 从卦象看,丽,是日,象征火,火无常形,附物燃烧而光明四射。一阴爻附丽在上下两阳爻中,是虚明之象。离卦是二柔附丽在四阳之中,得其中正。离卦上下俱离,既有重明之德,两阴在内,柔顺稳重,又附于正道,所以“化成天下”。六二、六五居中温柔,中则不偏,所以说“中正”。六五阴居阳位,虽然得位不正,但是小心谨慎,稳健求中,是事理之正,所以说“丽乎中正”。 从人事来看,日月丽于天,普照天下,是君臣上下都有明德,而且处事中正的象,所以可以教化天下而成文明。人能修养其至顺之德以附丽于中正之行则吉,所以说:畜牝牛吉。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大意 :《象传》说:离为火、为日、为明,其上下二卦相连,象征光明相续而起,光耀不息,普照四方,这就是离卦。 大德之人,如明君、如圣人,效法离卦光明相续、普照四方之象,以永续不绝的明德,感化天下,抚育万民。(两作,相续而起。继明,永续不绝的明德) 传统解释: 一般说来,八卦附会的象不同,而且因为卦体的位置、事义,随文而发。例如乾坤不论上下之卦,都说“天行健”、“地势坤”,以乾附会天,坤附会地。雷是连续的,水也是流注不已的,所以一般这两卦都取连续的意思,震卦说“洊雷”,坎卦说“洊至”。风是摇动相随之物,所以说“随风,巽”。离卦是两个明重叠,是积聚两明,所以说“明两作,离”。作,大火向上之象。 离为日,日为明,离卦是上下二离卦重叠,是继续其明照于四方之象。 大人就是大德之人,在下则是圣人,在上则是君王,他们如果有明德,就像日月在天空照明,就能化育天下,使世界变得文明而和谐。 从卦象看,离卦上下两卦都是二阳夹一阴,是阴为主而阳反居于外,如果人心易昏而难明,离中之阴私不去,那么天理之纯就不复。所以中心六二,六五必须丽于中正之理,这样则正而明,明则通,所以亨。如果人心丽于欲,则邪而昏,昏则塞,则凶。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大意 :初九阳刚居下,是万物生发之初,万事始作之时。初九阳刚而幼稚,就有步履错杂、躁动欲进之象,就咎害遗憾。但是初九为刚明之才,是能谦卑处下,敬慎处事之象,所以得离卦柔正之要,所以无咎害遗憾。(履错然,步履错杂、躁动欲进之象。敬之,能敬慎处事) 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大意: 《象传》说:初九虽躁动欲进,但是有刚明之才,能谦卑处下,敬慎处事,所以能避免咎害。(辟,避) 传统解释: 初九处离卦之始,以刚居刚,离卦是火,火的特性是炎上,志在往上附丽,所以必然躁动,有刚刚依附于人之时,就躁动冒进之象。这时还没有得到对方的信任,也不知应该如何做事,行为举止必然有不得当处,动则失附丽别人居下的本分,必然犯错误,有遗憾。这就是履错之象。而依附别人的原则是柔顺恭敬,初九以阳刚的姿态出场,这就错了。 所以爻辞警告初九初出茅庐,要知道自己缺陷,能够谦恭敬慎,所以不致犯大错。 古人说:敬者,人心之朝气也,能常敬则不昏矣。 六二,黄离,元吉。 大意 :六二柔顺中正,本来是坤卦的六二因为乾坤交会而依附于乾卦。坤为地、为土,土在五行中位置居中,黄土,其色为黄,所以称六二为“黄离”。六二由于来自坤卦,继承了坤卦母马象的柔顺品德,又居二位,又有中和中正之美,所以彖传说:“柔而离乎中正,故亨”,亨通,则必然吉祥。 古代以方位配合天干、五行及颜色:东方甲乙木为青色;南方丙丁火为红色;西方庚辛金为白色;北方壬癸水为黑色;中间戊己土为黄色。离卦中,黄色附丽于中,即柔顺附丽于中正,代表尊贵和文明,所以元吉。 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二以其居位中正,能以柔顺之体,而附丽于离卦中位,是中正之道,备有中正之德。所以必然亨通,所以吉祥。 传统解释: 六二居中得正得位,以柔处柔,附丽于离卦中位,是中正之象。黄色是中之色,黄色也是尊贵的颜色,所谓文之美,所以是文明中正,美之盛的象,所以说:黄离。 比喻下级以文明中正之德,上同于文明中顺(也即六五,也处中位,也是黄色,也是文明,而且阴居阳位,上承上九,是柔顺之象)之君,大善大吉。 从卦象看,六二要处阴爻的正位,而且得坤卦的中气,天地中和之气所由聚而发。所以是中和大吉之象。 离卦象是日,六二爻在离卦中,是日中之心,正好备中正之德,以坤卦的柔顺中正(坤贞)保护乾卦的积极进取宏大深远(乾元),阴阳相济,保持中道,也即天地之正道。所以离卦的美在中,所以元吉。 坤卦六五有“黄裳,元吉”之说,与离卦六二“黄离,元吉”类似。坤卦六五是君王之象,以黄裳正位于上,离卦六二以黄中之道附丽于下,有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象。(古代衣裳之制,取法乾坤,天玄地黄,上着玄衣、下着黄裳(裤子)。 黄寿祺先生说:离为火之象,焰猛而易烬,九四是也;过盛则有衰竭之凶,九三是也;惟二得中,离之元吉也。此说比较二、三、四爻之象,义有可取。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大意: 九三处下卦离之终,犹如已薄西山,即将殒落的太阳,有垂暮之年,时不我予之象,此时若不能鼓缶高歌,以乐余年,及时让贤任能,寻求薪尽火传,继明以照,则将有日暮途穷、晚景凄凉之叹,不识时务,必有凶险。(昃,音仄,日已过中而偏西。缶,瓦制乐器,用以节乐。耋,音蝶,年八十曰。大耋,极其年老) 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大意: 《象传》说:九三已有日薄西山,即将殒落之象,其还不想及时隐退,以乐治心,安享晚年,仍恋栈其禄位,还能长久如此吗? 传统解释: 九三处下卦离之终,是太阳将下山之象,所以说“日昃之离”。如果这时还不知进退,不识时务,不能急流勇退,让贤委能,一味恋栈不去,这必然后悔不已,大凶。所以说“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儒家认为,离卦本质是讨论人事的。九三居下卦之终,是前明将尽,后明当继之时,是薪尽火传,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之时,也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之象。是盛必有衰的自然规律,个人无法改变。所以面对这种日薄西山的情况,个人最好看开一点,身老而神明不衰,有始必有终,到该谢幕时就自动下台,鼓缶而歌。如果相反,以大耋为嗟忧,必然恒有将尽之悲,凶。这就是人生的基本道理。 九三居日落西山之时,又不得中位,是没有明德之象,且积极上进,而为物役,不知进退,必然哀乐无常,思晚景之娱,又悲死期之至,悲从中来,必然的下场是凶。 其实人如果到老年还不能体会中庸之道,感悟生死之困,时命之围,情欲之累的含义,就不能看开生死名利,就像不知日出日落是自然规律,人无能力改变常。真的明白人,都是看透生死玄关之人,知道往者不可追,来者不可待,真正有价值的生命,当下而已。所以古人说:“君子抱道在己,继往开来,可以生亦可以死,不必作达观之见,以得时行乐为高,而亦无死生契阔之戚。” 《礼记。乐记》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身,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现在九三不歌而嗟,是其不能致乐以治心,心昏神暗年老之象,何可久?(斯须,顷刻间。 易直子谅之心,安稳、正直、慈爱、诚信之心) 西沉的太阳总是要落山的,挥戈退日是不可能的。九三已到了下卦之终,日薄西山,本应以达生为乐,却是以刚居刚,过而不中,以致不当依附而依附,不应进取而进取,自取其辱是必然的:被称为老不死是很正常的。 黄寿祺先生说:荀爽曰:“初为日出,二为日中,三为日昃。”此将下卦三爻之象揭示甚明。作易者于九三设“嗟、凶”之戒,实欲人悟知,事物有日暮途穷之际,故当即时自抑,不可亢进不已。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大意: 九四阳刚失正而不中,下无应与,处上下两离之间,当前明始息,而其后明无法顺以继之,犹如显现突如其来之朝阳曙光,有烈焰焚烧之象,然欲速则不达,还来不及附着于上天,转瞬间即消逝殆尽,不见踪影。又九四处近君之位,上承六五阴柔之君,当两火相继之时,其刚盛之气如烈火之燃烧,是为不忠之臣、或为不孝之子,有如曙光突如其来而瞬即消失,失其善继之道。所为如此,宜其身罹祸害,而为众所弃绝。 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大意 :《象传》说:九四当两明相继之时,犹如显现突如其来的朝阳曙光,是瞬间即逝,为天下所不容。 传统解释: 九四处于上下两离卦之间的多惧之地,又阳居阴位,是不安分守己,急躁冒进之象,火炎上,所以急欲向上依附六五。但是九四以阳爻居阴位,失正而又不中,不能以中正之道行事,突然来依附居君位的六五,以阳刚进逼阴柔,如火焰之燎人,有强宾逼主之势。名为依附,实为逼迫,这必然会引起六五的戒备。六五处于尊位,在上面以柔乘刚,这显然是拒绝、抵制九四的态势。九四下无正应,上无正承,虽然咄咄逼人,毕竟失道寡助,贸然履险,凶多吉少,弄不好要丧失性命,或者被充军流放,弃于荒野。所以“突如其来如”的依附(焚如)不是依附,是大火烧,是不会被人容纳的,所以《象传》说九四“无所容也”。所以可能“死如,弃如”。显然,离卦描述的依附原则是“畜牝牛吉”,所以必须柔顺谦恭卑下而任劳任怨,而九四这种霸王硬上弓,当然就无吉可言了。当然九四的下场是非人不容,而是自失其所以容之道。所以古人深戒刚暴之流,而极言其祸。 荀爽认为:离在地为火,在天为日。九四处于黎明之际,如朝霞般“突如其来如”,然后耀眼之极,又居近君继承之地,刚躁而不中正,刚盛之势突如而来,六五阴柔之君,九四的刚盛之气如烈燄焚烧,所以说“焚如”。由于六五是君位,九四逼近至尊,又不得中,不得正,急功近利履,对六五形成压力,就像大火烧一样,所以六五必然拒绝,命必不终,所以说“死如”。九四违背离卦谦恭柔顺,中正不偏之义,下无应爻相助,上无六五接受,是众所不容之象,所以说“弃如”。 从卦象看,九四居不中正之地,是内卦之明方终,突起欲代,是继位之象。九四上欺六五之阴(古人认为逼迫长辈,是不孝),这是父死争立之象,也是杀君之象,所以天地所不容。九四下刚无人相应助之,上则必欲诛之,自作之孽,必不可活,所以说“死如、弃如”。 黄寿祺先生说:朝霞之出现是突来即消,只能暂显于东方低空,无法上附于高天。爻辞以九四之急于附五,终难遂愿,取喻甚为切当。李光地谓“九四不能以顺德养其明,非人不容之,自若无所容也。”正合爻旨。 六五,岀涕沱若,戚嗟若,吉。 大意: 六五处在后明继前明而兴起之时,以柔居尊,为继明之主,但是阴居阳位,二位又是阴爻,失位无应,所以心怀忧惧,以求复明,就像处易世而继位的君王,涕泣满容,忧戚叹息,忧国忧民,以期能顺利即位而明照天下。忧国忧民,小心谨慎,所以吉祥。(出涕沱若,泪流满脸之状。若、如、然,都是表示状貌之句末的语气词。戚嗟若,忧伤叹息之貌) 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大意: 《象传》说:六五因其有君王公之德,能心怀忧惧以继父承业, 所以能顺利继位,嗣位继明而光被八表,明照天下,所以吉祥。 传统解释: “离王公”就是《春秋》写的嗣位即位之意。所以这一爻讲的是六五继位。 六五阴居阳位,以柔居上,在下无助,以柔乘刚,不能制下,独附丽于刚强之间,下刚九四上进逼迫,进而来夺权相害,危惧之势,所以忧伤担忧害怕不已,以至于长吁短叹,以泪洗面,但是六五居尊而守中,有文明之德,身居君位,不恃其高位而忧国忧民,是君王之德,所以能继明而照四方,所以获得大家相助,惩罚消灭九四,终于获得吉祥。 从卦象看,下卦之明已终,上卦之明继作,六五居尊,是嗣王即位之象。以继父为哀,以承业为忧,不以得业为乐,丧事不哀,此后必不终,所以六五以悲哀为吉。 六二阴居阴位,既得中又得位,所以获得“元吉”。六五以阴居阳不得位,内柔弱而外躁动,所以有危象,以至流泪嗟叹。幸亏它在尊位而得中,居危而知惧,所以能够在强宾压主之时避凶得吉,当然及不上六二的“黄离元吉”。 上九:王用岀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大意: 上九阳刚居离之极,这时依附之道大成,众皆亲附之时,若仍有不服者,就必须征伐而讨罪。出征讨伐的首功当然是擒其魁首而歼灭之,至于所俘获的群众,并非与其同类,应当不予追究,如此则能安定社稷,平治天下,所以咎害。(有嘉,嘉美之功。折首,擒其魁首,或取敌人首级。丑,类,匪其丑,非其同类,指无异己之心) 象曰:王用岀征,以正邦也。 大意: 《象传》说:上九有心端正邦国,治平天下,所以受命征伐不服者。 传统解释: 离卦发展到最后一爻,依附道大成,众人皆来依附。这时仍有少数顽固分子离心离德,不肯归顺,就要加以讨伐问罪了。但是居君位的六五柔弱,无力征讨。六五上承上九,以阴承阳,是君王崇尚贤人之象。于是具有柔中之德的六五,任用具有刚健之才的上九为将,去征伐尚未依附的异己力量。 从卦象看,上九阳刚居离卦之终,是刚明之极的象。日在上则明及远,明则能照,就足以察邪恶;火势高则人畏而不敢犯,刚则能断,就足以行威刑。六五即位,威信道德不能化及天下,以至于迫于不得已用兵,所以仅能无咎而已,这是警告。 离卦是火,戒猛,所以原则是不用刚而用柔。禁暴止乱也是如此,只是惩罚渠魁,胁从不治,这才是正道。这是警告不要穷兵黩武,否则达不到取得对方依附的目的。但是通过征伐而让人归附,也仅仅无遗憾而已,是不可能吉祥的,毕竟动武了。 从上九爻看,离卦所说的依附,不仅仅是依附于人,也包括使得别人依附于己。 这一爻讲的是历史,这个上九就是周公,六五就是继位之君周成王。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 摄政 当国,平定“ 三监 ”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寿祺先生说:上九以刚明之德尊居离极,下所附丽者必众,背逆者必少,故此时征伐异己,势将有获无咎。彖传所谓“化成天下”,大象传所谓“以继明照于四方”,似在此爻有所体现。 小结: 离卦是讲依附的,总的原则是要行中正之道,要温顺而任劳,不强硬和偏激。同时要相机行事,灵活运用。从离卦六爻看,六二实行中道,六五位尊知惧,都由于阴柔而居中,获吉;而九三日暮失时,九四强宾逼主,都由于阳刚而不中不正,遇凶;至于初九、上九两爻,阳刚不中,本来是有咎的,但初九处下而敬慎,上九与柔中的六五亲比,都得以免咎。总之,离卦描述的是如日中天的状态,崇尚“柔中”,也即稳扎稳打,不急不躁,持泰保盈,事缓则圆;坎卦描述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状态,崇尚“刚中”,也即放手一搏,积极进取,奋勇拼杀,争取脱险。 《易经》的前三十卦为上经,上经始于乾、坤,这是众卦之首的祖卦,终于坎、离,这是乾、坤的体用。乾坤二卦是阴阳的极端,坎离二卦是乾坤二卦的变化。坎卦,一刚陷入二柔之中,象征艰险,以二柔为体,一刚为用,刚动而出险。离卦,一柔附着于二刚之内,象征依附;以二刚为体,一柔为用,柔顺则吉祥。上经三十卦到此结束。 二、牵强附会--请把你的花种在我的花盆里 一般说来,依附都是弱小的依附强大的,表面的依附本质的。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台湾经济依附于中国大陆,就是反向操作的结果。如果说 TG真的在下大棋,对台湾经济的反向控制和渗透就是一例,操作快30年了,也初步有成效。 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不但台湾会成为焦土,得不偿失,而且老百姓也会仇恨几代人,看看满满族对汉族的伤害,就知道武力征服导致的仇恨,几百年都不会消失。另外美国也绝对不会不利用这个机会削弱中国国力,甚至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武力不如和平解决有利。而历史上的和平解决割据势力,既有宋朝让 钱俶 纳土称臣,也有明朝让贵州水西安氏,水东宋氏土司改土归流,放弃独立。当然这些和平解决,都是在强大武力为后盾,经济利益为拉拢前提下实现的。 现在对台湾,也是如此。当然台湾并不是不知道这种政策,李登辉在任上就提出台湾企业南进政策,可是台湾企业本身没有什么竞争力,在东南亚与日本南朝鲜企业竞争打败,基本全军覆没,不如在大陆,在 TG 政策保护下,能够安稳赚钱。可是抽鸦片怎么可能强身健体,保护只能导致竞争能力萎缩,更离不开中国大陆。 其他一些人也不断警告,例如苏起等人,认为台湾经济不能过于依赖大陆。 蔡英文也说过: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是“将台湾锁进中国”。据民进党林浊水调查,台北、中、南都有超过六成人担心“台湾经济只靠大陆”。 这个依存度到什么程度呢?据台湾关税总局统计, 2011年台湾货物进出口额为57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出口2914.8亿美元,增长11.2%;进口2812.4亿美元,增长11.7%。贸易顺差102.4亿美元,增长0.1%。2011年两岸贸易额为1216.4亿美元,占21.23%;增长12.0%。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781.9亿美元,增长7.6%;自大陆进口434.6亿美元,增长20.9%;顺差347.3亿美元,下降5.4%。中国大陆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第一是日本,主要是台湾的关键零组件与技术来自日本)。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化工产品和塑料橡胶,2011年出口额分别为287.1亿美元、164.4亿美元、116.9亿美元和87.0亿美元,占对大陆出口总额的36.7%、21.0%、15.0%和11.0%。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下降6.4%,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塑料橡胶增长11.9%、19.7%和6.7%。机电产品中,对大陆出口电机和电气产品212.7亿美元,增长12.4%;对大陆出口机械设备74.4亿美元,增长10.8%。机电产品是台湾自大陆进口最重要的商品,2011年进口226.3亿美元,占自大陆进口总额的52.1%,增长15.0%。其中,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169.8亿美元,增长16.2%;机械设备及零件进口56.5亿美元,增长11.7%。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位居自大陆进口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位,进口额分别为48.7亿美元、44.4亿美元和23.1亿美元,占自大陆进口总额的11.2%、10.2%和5.3%,增长19.3%、60.9%和13.3%。在台湾贵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的进口市场中,大陆分别占其同类商品进口份额的29.9%、32.3%和56.5%,居台湾进口来源的首位。同时,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台湾省机电产品进口的最大来源地,占进口总额的25.5%,超过日本1.7个百分点。 总之,过去 10年内,台湾对大陆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了16.3倍,而对美、日仅增长24%和73%,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扩增35.13倍,对美国只增加2.5%。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10年内增长126%,2010年如果不是对大陆有425亿美元的顺差,台湾将出现27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而台湾70%的GDP是靠出口创造。 不过商人都是短视的,只在意今日有酒今日醉,所以台湾企业仍然源源不断投到被 TG 政策保护的赚钱怀抱,结果导致台湾现在实际上在进行去工业化过程,抽空其经济支柱,最终不得不纳土称臣。 实际上台商在外来企业里,是剥削农民工最重的,因为台湾的低附加值代工模式,没有竞争力,所以除了政策保护的中国大陆,他们那里也去不了。目前大陆对台湾每年几百亿的贸易逆差,就是这种政策保护的代价。 台湾经济是出口导向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台湾经济影响重大。在次贷危机之后,又有欧债危机,而且一直在延续与恶化,例如来自日本的外销订单大幅减少,台湾经济受到冲击。现在台湾内需不足,出口竞争力不够,所以投资不振,外贸出口出现负增长,今年 4月,台湾外贸出口衰退6.4%,1-4月平均衰退4.7%,成为亚洲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负增长地区。2012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官方已下调至3.85%。大陆现在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出口市场,随着欧美需求疲软,中国大陆是台湾唯一希望。 因为台湾经济一直是个依赖经济, 50年代对日本依赖程度很高,1952年台湾对日本出口市场的依赖度达52.6%,80年代初,台湾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度接近50%。目前台湾对大陆出口市场的比例30%,加上香港41%(韩、日分别有22%、16%的出口市场在大陆),相当于1972年台湾对美国的出口市场比例(41.9%)。 另外中国一直在挤压台湾经济生存空间,逼他只有一条路可走:来大陆生根发芽。例如一直在加强推动亚太地区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签署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协定,尤其中日韩启动自由贸易协定的协商,对台湾将形成更大的压力,台湾经济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台湾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越来越少,一些曾经的主力与优势产业陷入亏损与经营困难境地,经营成本上升与企业经营困难,产业转型不顺,企业倒闭现象大幅增加,经济竞争力持续下滑,不得不产业向大陆外移。 而且近年来台湾企业竞争力大幅下滑。 1994年台湾在大陆市场占有率12.5%,南朝鲜仅6.3%,但2005年台湾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降至11.3%,已为南朝鲜超越;2008年台湾占有率进一步降至7.6%,又被美国超越。201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是欧盟进出口总额5672亿美元,顺差1448亿美元;美国进出口总额4466亿美元,顺差2023亿美元;日本进出口总额3428亿美元,逆差462亿美元;中国香港进出口总额2835亿美元,顺差2525亿美元;韩国进出口总额2456亿美元,逆差797亿美元;中国台湾进出口总额1600亿美元,逆差898亿美元。与台湾贸易量目前只占全部贸易量36420亿美元 的 4.3 %,地位大幅下滑。 因此,给台湾放水,是有限的。 现在大陆准备抛出的第二个诱饵是农渔业合作,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问题,以及服务业有限开放,例如电信、银行、保险与证券。所以一段时间,两岸签署 ECFA或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共同市场都很热闹,台湾希望讨论商品与服务业贸易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捷化,大陆准备的货币清算、投资保障、金融监管、避免双重征税、海关关务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标准认定、司法互助、商务仲裁、渔事纠纷仲裁、司法互助、罪犯引渡等等都是需要先吃的大菜,就等台湾商人上钩。 当然现在除了对商人优惠外,对其社会中坚分子也开始诱惑,例如允许台湾人在大陆申请医师资格,报考大陆司法考试等等。在五月份台北商业杂志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被采访的青年有 64%的人希望能够到大陆工作。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八倍。现在居住在上海的台湾人超过80万,而在大陆台湾人估计在200多万,接近10%台湾总人口。 所以现在 TG对台湾策略就是外交上,政治上封杀不遗余力,经济上挤压不择手段,只剩下一条路:把你的鲜花种到我的花盆里来。当台湾人随时可能没饭吃时,什么独立,都是疯话。 这就是六五之君采用的六五之略。
1045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最近看了个介绍,就是说易经可能是天象的表述
热度 13 边寒剑 2012-6-4 17:31
比如武侠小说里面最著名的“亢龙有悔” 其实是亢龙有晦的通假字 而亢,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青龙。 而有晦,表示那天亢宿有云,有遮挡,从而有晦
个人分类: 喜好|298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周易:推背图 -- 见仁见智
热度 14 罢了 2012-4-4 01:10
http://www.tudou.com/v/C5ahLLSo2bI//v.swf 见仁见智,给大家看着玩。
个人分类: 随便哼哼|243 次阅读|1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29 15:03 , Processed in 0.204799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