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土耳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土耳其

相关日志

分享 严复与土耳其的世界 (转)
热度 1 gordon 2017-6-8 14:49
严复,生于咸丰三年(1854)。他父亲开医馆,本来颇有名气,在乡民当中有“严半仙”之称,但因好赌成性,家道中落。他去世时,儿子才十四岁。严复走上“两榜正途”的机会,从此烟消云散。“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陟冈则无兄,同谷歌有妹。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上掩先人骸,下养儿女大。 富贵生死间,饱阅亲知态。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五更寡妇哭,闻者堕心肺。”(《为周养庵题篝灯纺织图》) 船政学堂对这个家庭的意义, 相当于1980年代所谓的“不交学费”、“管吃管住”和“包分配工作” 。富有的优等生应该从容不迫地上高中,然后报考重点大学(科举);贫困的优等生初中毕业,就要赶紧考中专技工。当时社会对这两条道路的预期是:科举产生的士大夫,将来可以做总督巡抚;学堂出来的技术员,一辈子给水师修管子。世界变化的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大家的设想。船政学堂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福建和广东”。严复以优等成绩从理论科毕业,跟刘步蟾、邓世昌一起实习。英国教习说他们好静不好动,像菩萨的塑像一样,更适合放在壁窿里,缺乏欧洲青少年的活泼,但事实证明他们在没有敌人和战斗的情况下,还是能够把船开到香港和新加坡的。 李鸿章费了几年时间,终于争得了北洋水师的经费。他知道欧洲发生了铁甲舰革命,左宗棠和沈葆桢在福州引进的技术已经过时,决定派十二名学生去英国实习,其中包括严复、方伯谦和刘步蟾。严复在格林威治海军学院期间,得出了一个跟英国教习差不多的结论。“西洋筋骨皆强,华人不能。一日,其教习令在学数十人同习筑垒,皆短衣以从。至则锄锹数十具并列,人执一锄,排列以进,掘土尺许,堆积土面又尺许。先为之程限,一点钟筑成一堞,约通下坎凡三尺,可以屏身自蔽,至一点钟而教师之垒先成,余皆及半,惟中国学生工程最少,而精力已衰竭极矣。”他没有想到当时非常流行的种族主义解释,继续坚信教育无所不能。“此由西洋操练筋骨、自少已习成故也。” ①(《郭嵩焘日记》第三卷,第406-407页) 1、光绪四年的元旦(1878年2月2日),驻英公使郭嵩焘招待留学生,严复偕五位同学一起来使馆拜年。郭嵩焘询问他们学习情况甚详,而独与严复叙谈最畅,印象最为深刻,还特别记下严复所说中国学生体力不如洋人的这段话。 李鸿章在帝国士大夫群体眼中,已经跟汉奸没有多少区别,但在严复眼中跟曾纪泽差不多,都是胆小怕事的负面典型。曾纪泽收回伊犁,连英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严复却说他“天分极低”,“又复偷懦惮事,于使事模棱而已,无裨益。”(《郭嵩焘日记》第三卷,第950页)李鸿章的琉球和越南交涉,也遭到严复的激烈批评,其实从庚申以前和甲午以后的标准衡量,这些都是难得的外交成就和自强运动生效的有力证据。 “文忠亦患其激烈,不之近也。”(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墓志铭》)其实,李鸿章已经是最有可能重用他的大臣了。社会主流舆论仍然认为,海军不过是匠人而已,跟张佩纶、陈宝琛、郑孝胥这样的清流不在同一个层次。李鸿章在天津开办水师学堂, 仍然“恐读书世家子弟,尚多观望迟疑不肯应试者” 。(《天津新设水师学堂章程》) ********************************************************************** 这时,他更像一个业余爱好者。他刚刚开始读斯宾塞,主要是因为时间太多。时间太多,主要是因为在“正途”上展布不开。 他读闲书有了点心得,就胡乱发表在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媒体上面 。无论他本人还是社会,都不觉得这些闲事能比今天的博客重要到哪里去。他忙于经营的正事是:报考科举,弥补童年的遗憾!顺便说一句,他没有考上。科举的年龄偏好性很强,范进中举只是神话。 1886年,《天津时报》创刊。传教士李提摩太主笔,介绍各种西洋杂学,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启蒙。严复后半生所做的,就是这种接力棒工作。东亚自古以来位居文明输入链末端,思想、技术、秩序的第一代祖师都是洋人。过去是内亚人、波斯人和印度人,后来是西洋人、日本人和俄国人。严复和李提摩太的关系,相当于慧能和达摩。 历史编撰家或发明家喜欢运用ps技术,把前面的一截咔嚓掉,这样制造的叙事体系,自然会给人留下强烈的断裂感和扭曲感。 严复既然养成了这种爱好,就更别指望李鸿章以外的大臣重用他了。甲午战争以后的急转直下把他变成了先知,斯宾塞主义(不是达尔文主义)红极一时。他本人的感受,倒是更像林琴南。后者以古文大师自居,最讨厌别人说他是个翻译。 ********************************************************* 严复在古文方面,正如他在诗歌方面或一切方面,都是野路子,不懂桐城义法或江西家法,全靠天资和悟性,在普通读者的眼中,几乎可以乱真,但在郑孝胥这种方家看来,两者依然泾渭分明。严复对文字非常敏感,《天演论》的文本和《法意》的评语堪称精金美玉。二十世纪的汉字文学创作当中,找不到可以相提并论的范例。然而赫胥黎的原文在他自己的创作当中,只算中下水平;在英语文学的浩荡江河之中,连泡沫的资格都没有。 严复邀请古文名家吴汝纶作序,多多少少暗含挑战和炫耀的意味,然而在吴汝纶的眼中,仍然应该归入六朝文的范畴。六朝文的芜杂和瑰丽,离不开中亚和印度文化的输入。典故和隐喻犹如波斯的金线和宝石,在壁毯的纹理当中闪闪发光。古文家追求的简练和纯净,犹如一杯清茶的幽香,即使一粒胡椒或一滴肉桂,都像难以容忍的杂质。牛肉汤的爱好者对清茶颇有猎奇的兴趣,但反过来就不是这样了。 1、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进士,授内阁中书,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他是桐城派末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大弟子”,又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曾、李奏议,多出其手。 ********************************************************* 古文家主张文以载道,也就是说 思想比文笔更重要 。吴汝纶不承认《天演论》属于古文,却坚信严复的诠释堪比诸子①。从东亚思想史的角度看,这话无疑是事实,正如太平洋群岛的土著认为带枪的英国逃兵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武士,同样都是事实。赫胥黎祖述的斯宾塞主义,虽然在严复心目中是古今一切学问的集大成者,但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命运更像济慈所谓“留在水上的字迹”。年高德劭的女王尚未撒手尘寰,就没有几个人记得这片“去年的雪花”了。他们谁都没有想到:“物竞天择”居然会变成二十世纪东亚思想文化的底色,构成三教九流唯一的共识和毋庸置疑的圣经。 王国维说严复眼中只有十九世纪的流俗,并没有看错他②,然而即使 十九世纪的流俗,对于严复的几代粉丝而言,都已经是高不可攀的天花板了 ,足以唤起老鼠一头撞进大米口袋的感觉:好大的宝库,几辈子吃着不尽了。严复看得见文质彬彬的十九世纪议会和陪审团,却看不见撒克逊武士的刀剑;看得见自由贸易的小册子,却看不见《圣经》。他的自由观和进步观缺乏历史纵深,以为世界大体上是平坦的,盎格鲁的传统可以像海军一样引进。 ********************************************************* 严复在戊戌前后的斯宾塞主义宣传,主要是为了策应维新党人的民族发明学,首先把国家偷换成物竞天择的主体,然后将他们构建的中国概念塞进英国、法国和日本当中。 闽越的舞台太小,早已无法满足他胸怀的大志。闽越精英传统上分两类。一类出海搞走私贸易,但在内亚-东亚帝国的话语体系当中没有自己的声音。另一类进京走科举之路,相当于接受政治-文化意义上的阉割手术,从此永远切断了自己的根须。两类精英的分裂,长期以来是闽越民族构建的最大障碍。严复属于第二种。 他既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逆转,又看清了帝国的没落无法逆转。在这两方面,他都酷似奥斯曼帝国的“英国人”阿赫迈德·里扎①。“英国人”是 侨居 帝都君士坦丁堡的 匈牙利叛教徒 , 不像天生的突厥穆斯林那样,缺乏身份焦虑 。他们都相信,只要开明人士足够努力,就能把普世帝国发明成民族国家,让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戴上英国宪法的帽子。维新派把文化概念中国偷换成政治概念China,意在柔性颠覆Amba daicing gurun。 满洲人看待维新党人,犹如突厥人看待盘踞要津的归化人 ,既不明白他们哪一点比洋人和革命党更好,又不明白皇上和太后为什么容忍他们这么久。 归化人凭借西学,比真正的穆斯林更容易升官发财 ,还要得寸进尺,企图把帝国变成冬虫夏草。政变是早晚会发生的。 ———— 1、阿赫迈德·里扎(Ahmed Riza,1859-1930)青年土耳其党早期领袖。父亲曾任第一届帝国国会议员,被流放后死去。母亲是一位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匈牙利贵妇。曾留学欧洲,归国后曾任布尔萨教育局局长。1895年在国外创办《协商》半月刊,宣传青年土耳其党的政治纲领,并秘密运往国内。政治纲领是保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反对苏丹专制,赋予议会权力,实行司法独立。 ********************************************************* 戊戌政变将维新党人切成两片,照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说法是公开流亡派和内部流亡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属于前者,占据了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郑孝胥和严复属于后者,不得不低调做人。 严复暗中抱怨跑路党只顾逍遥海外,不在乎连累他们口头热爱的皇帝人质。在这方面,他和可怜的皇帝同病相怜。无论他怎么想,反正形势比人强,允许他充当激进分子的社会环境,从此一去不复返。他没有遭到清算,主要是因为没有卷入针对太后的政变计划。因此,他和袁世凯也没有反目成仇。辛亥革命结束了这种分裂的状态,但对他来说已经为时太晚。后革命时代的新人占据了舞台,他那些洪水猛兽的理论已成老生常谈。他发现自己的公共形象变成了“渊博的学者和教育家”、“有原则的立宪君主派”,只能将错就错了。李鸿章为他安排的教育家角色,最终证明是他安身立命的家园,只是业余爱好战胜了本职工作,将海军学堂变成了北京大学。 ********************************************************* 严复早在袁世凯政权巩固以前,就对辛亥革命颇有微词,预见到革命将会产生更加暴烈的革命,而且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态度。“东南诸公欲吾国一变而为民主治制,此诚鄙陋所期期以为不可者。”(《与张元济书》,1911年10月)“因此根据文明进化论的规律,最好是建立一个比目前高一等的政府,即保留帝制,但受适当的宪法约束。”(《致莫里循书》,1911年11月7日)“吾国形势程度习惯,与共和实无一合,乃贸然为之,以此争存,吾决其必无幸也。”(《复熊纯如书》,1916年12月25日)“夫九年卤莽共和,天下事至于如此,自常识而云,复辟岂非佳事。”(《复熊纯如书》,1920年7月10日)“仆自始至终持中国不宜于共和之说,然恐自今以往,未见有能不共和之日。”(《郑孝胥日记》,1920年9月25日,第1842页) 旧国会激烈攻击袁世凯的时候,严复就一再发表文章为袁辩护,那时连袁世凯本人都没有把握战胜国民党,更不用说称帝了。(严复:《宪法刍议》)袁世凯草拟新宪法的几次会议,他都名列其中。袁世凯放弃帝制以后,他仍然公开反对他辞去大总统职务。“国民程度如此,人才消乏,而物力单微,又益之以外患,但以目前之利害存亡言,力去袁氏,则与前之力亡满清正同,将又铸一大错耳。”(《严复集》第三卷,第633页)“近代求才杰,如公亦大难。六州悲铸错,末路困筹安,四海犹多难,弥天蕺一棺。人间存信史,好为别贤奸。”(《严复集》第二卷,第394页) 他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不幸生在东方,犹如列宁嘲笑的俄罗斯自由主义者, 属于自己的时代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
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这么多年我才明白,真正限制我的是 帝王思想
热度 4 gordon 2017-5-29 18:47
这么多年我才明白,真正限制我的是 帝王思想。而这个帝王思想的产生,源自于 中产阶级或者说资产阶级在中国社会无法生存下来。 公民权的资格却不是黎凡特 殖民地臣民有望染指的。 中产阶级或者说 资产阶级,在中国很难生存下来。它整个一套体系就是为了对付 中产阶级的。 ********************************************************************** 中文里偷换了概念,在西方的意义上,中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 它们最早是反对贵族的。 这个词后来不敢提了,就是因为 大革命,无产阶级 接着 反对资产阶级。 (搞 “炸窝了” ) ********************************************************************** 实际上,中国社会普遍承认的所谓 优秀的品德,都是中产阶级的 ********************************************************************** 多做体育运动 雷厉风行,恩威并施 (基层干部) 会点拳术也不错 在中国 做一个 中产阶级是很难的 。 ********************************************************************** 参考阅读: 西方文明的土耳其(转) http://www.aswetalk.net/bbs/blog-663-69049.html 日本帝国的新闻*审查,洗脑以及民族主义(转)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56898 为我的 “粗鄙” 道歉 http://www.aswetalk.net/bbs/blog-663-69039.html 卑鄙的东方民族 想腐蚀 高贵者,就像西班牙 驱逐摩尔人 ********************************************************************** 腐蚀、拉拢、攀附, 典型的东方民族的行为,把这种人都撵走 鄙视,是维持 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办法
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有没有土耳其这样的朝代
热度 1 gordon 2017-5-29 03:58
中国有没有土耳其这样的朝代 答案是,有的 唐王朝就是重用胡将。 为什么用安禄山,因为安禄山是做生意的。就不会打仗,呵呵 胡旋舞,禄山 哥的最爱 *********************************************************** 哥舒翰不是 瞧不起安禄山嘛 哥舒翰守潼关的时候,被安禄山逮住了 “小样,还看不起我,我不是把你逮住了” *********************************************************** “哥舒夜带刀”,吹牛逼 ,净是纸老虎 其实,在古代,这一套就没有成功过 *********************************************************** 像司马迁, 猛歌颂,就是因为这一套从来就没有成功过 *********************************************************** 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重要参考 这一套从古到今 就没有成功过 *********************************************************** “越说某个地方是一个好地方,那个地方八成就不是好地方” 呵呵
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西方文明的土耳其(转)
热度 1 gordon 2017-5-29 03:27
跟大多数人想的不同,土耳其 确确实实是 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这一切都得从 土耳其 残酷的继承人制度说起。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有一个极有特点的制度,就是最高统治者苏丹大位的继承制度 ********************************************************************** 奥斯曼这样一个与中国的明朝和清朝相始终的国家,同样实行严格的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世俗最高统治者叫做苏丹,类似中国的皇帝;而且苏丹也有宫禁森严的后宫,有无数的后妃,甚至和中国一样也有太监。在中国古代,皇帝继承制是父死子继,但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当然也有不少非嫡子非长子继承的例外;且在清朝中后期更是实行秘密立储制度。这种继承制度也会有争夺皇位的残酷拼杀。而奥斯曼帝国并没有这样的制度,在继承问题上更为野蛮残酷。 起初,苏丹把自己的儿子分到各地进行治理,积累经验,在最有能力的里面挑选继承人。从行使上讲,这些儿子们都具有平等的继承权,谁也没有优先权。结果这种貌似公平合理可以挑选贤才的制度,却造成严重的冲突和内讧。既然谁都有继承权,那么,谁都想拼死一争;而且每位王子都有一个庞大的支持者团队。这些支持者中,首先是母亲,母亲的娘家,如果已婚,当然还有老婆丈人那一党,自然,还有一些太监,大臣,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拥趸,都眼巴巴等着老老苏丹咽气,好进行最后的争夺。每次的传位接班,几乎都是在动荡中进行的。   于是,一种叫做Fratricide的制度或者说惯例,建立了起来。这个Fratricide,字面意义是杀害兄弟或姐妹。但从奥斯曼的实践中看,不但杀害兄弟,有时还要杀死侄子,不但杀死兄弟和侄子,有时还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老子的做法,也是有的。总之,这个制度就是杀兄屠弟灭子。也就是说,为了保证政权或者江山的稳定,必须消除政权的竞争者和挑战中,而兄弟以及兄弟的儿子当然是最有力的挑战者和竞争者,所以,一旦一个苏丹已经确立,那么,首要的任务就是立即杀死兄弟们,一个也不留。这如同农民的间苗。农民种了庄家, 为了让某个苗子长得好一些,得到的养分水分和光线充足一些,就会将周围的其他禾苗拔掉 。奥斯曼的Fratricide,正是这样一种制度。 注:实际上,中国也有类似的制度,就是 幼子母妃还年轻,将母妃赐死。(垂帘听政,管不住) ********************************************************************** Fratricide法既不是被完全废除也不是认真在执行,它只是偶尔被实行,总的来说,Fratricide法实行的两百多年中,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且这种斩草除根的做法,限制了皇族人数的增加,减轻了人民负担。在差不多同时期的中国明朝和清朝,皇族人数剧烈增加,几乎吃垮了一个王朝。而奥斯曼通过不断处死皇族的做法,使这个群体的人数受到限制不至于膨胀,人数可能维持在人民可以负担的范围之内。而在基本上不实行Fratricide法,而实行以年龄来决定继承的资格以后,宫廷的动荡更加加剧。这种习惯法对于维护奥斯馒的江山社稷说不定真的还大有作用呢。   当然,不管它有什么作用,这种做法血腥残酷,毫无人性可言。不过,他们生孩子,他们杀孩子,这不过是人家的家事,哪里能够轮的上旁人置喙呢!在Fratricide法实行得最残酷的大致同时,中国同样残酷的明永乐皇帝朱棣从侄儿的手中夺取皇位,朱棣逼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说自己是效法周公辅成王的故事辅佐侄儿建文弟。方孝儒反问朱棣,朱棣理屈词穷之时,只好说:“此朕家事!”方孝儒真正是天下第一大愚,谁当皇帝谁坐江山,还不是他们的家事?用得着你操心? ********************************************************************** 西方文明的土耳其 东方和西方对抗的主题首先在希罗多德 ① 和埃斯库罗斯 ② 等的伟大戏剧中出现。谁能忘记温泉关 ③ 的舞台呢?斯巴达的三百勇士面对薛西斯波斯帝国国王薛西斯一世的百万大军,向世界展示自由人如何遵守自己的律法。萨拉米斯 ④ 的希腊联合舰队勾心斗角,猜忌邻邦多于猜忌敌人。波斯的附庸海军更关心万王之王的喜怒,不太关心战争本身的得失。 亚细亚依靠廉价的生命和诡诈的权术,欧罗巴依靠自由民的勇敢和优越的技术。西方本来能够以少胜多,但内部的分裂和技术的流失破坏了他们的优势。东方本来能够以多胜少,但宫廷的混乱和将领的奴性虚掷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这种戏剧结构似乎非常契合人类共有的思维模式,从“大卫和哥利亚” (⑤ 的故事开始,一次又一次重复。 流水的演员,铁打的主角。十字架与新月旗取代了希腊人和波斯人,但剧本的结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第一幕:拜占庭的黄昏。罗马的荣耀在君士坦丁堡的没落帝国手中黯淡下来,但帝国的断壁残垣仍然保护了欧洲的摇篮。阿拉伯人如火如荼的弯刀在金角湾 ① 的铁索前折断,将舞台让给了迟缓而坚韧的土耳其人。拜占庭的柔道能够消解哈里发的轻锐之师,却在苏丹的耐性消耗战中败北。第二幕:土耳其继承了哈里发和恺撒的双重遗产,君临四分五裂的欧洲。西班牙人和法兰西人勾心斗角,尤甚于当年的雅典和斯巴达。苏丹的大军似乎所向披靡,却在勒班多 ② 重演了萨拉米斯的败绩。地中海保护了大西洋,正如当年拜占庭保护了欧洲。 ********************************************************************** “奥斯曼帝国军事行动的一大特色就是,他们 动员人力和资源的规模 远远超过敌人的计算能力。”土耳其人是东方主义刻板印象的最佳体现者:庞大、专制、重量不重质, 关键的技术部门依靠西方的客卿或叛教徒 。帝国为他们提供的优厚待遇和荣升机会,是他们的母国望尘莫及的。相反,西方在这次战役中充分暴露了涣散和分裂的本性。君士坦丁堡在其最后的人口统计中,发现“真正的罗马人”只剩下几千。帝国的精英丧失结婚和生育的习惯,为时已久。他们更擅长在修道院里著书立说,驳斥节节胜利的穆斯林。皇帝 依靠突厥雇佣兵打击竞争对手 ,依靠西方干涉的威胁恐吓苏丹,勉强拖延苟且偷生的岁月。这样的国家和民族似乎不可能产生英雄人物,但英雄人物居然出现了。君士坦丁十一世搭乘的快船离开暂时可保无虞的爱琴海隅,偷渡不再属于帝国的色雷斯海岸,越过金角湾的横海铁索,迎接不再属于自己的命运。 即使如此,帝都的主要卫士仍然是热那亚人和西方雇佣兵。这些人组成数十人、至多数百人的小分队,彼此没有合作的习惯。他们参加远方的战争,主要是出于冒险的癖好和丰厚的酬金。真正的 罗马人和正教徒直到最后关头,仍然将罗马教皇视为最大的敌人 ,多次扬言宁愿要土耳其人,现在土耳其人果然来了。他们依照惯例,带来了二十倍于守方的部队。匈牙利人为他们造炮,意大利人为他们造船。巴尔干基督教家庭为他们提供了近卫军的兵员, 真正的穆斯林反而无望高升 。然而,苏 丹的宠臣永远不能跟欧洲贵族相比 。他们都是苏丹的奴隶,随时可以被刑讯或处决。在奥斯曼帝国的黄金时代,战败的将领是没有多少生存机会的。 晚期的苏丹开始对臣子心慈手软,军队的战斗力也就每况愈下了。 穆罕默德二世 (1432-1481,奥斯曼土耳其苏丹,1444-1446、1451-1481在位,1453年率军攻占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并迁都于此,改称伊斯坦布尔。常被人们直接以外号“法提赫”即征服者) 相称当然不是这种弱者,他的赏赐和惩罚同样慷慨。他精通拉丁文,懂得运用特洛伊战争的典故,却仍然无愧于薛西斯的传人,不介意临阵拷打大将,似乎并不在乎军心士气。苏丹希望部下害怕自己的惩罚,超过害怕敌人的火力。西方骑士那种无法无天的个人英雄主义,对君主的危险性经常大于对敌人,绝不是他愿意鼓励的。土耳其近卫军的美德是集体主义,不以人力物力不成比例的消耗为耻。欧洲人发明了三角堡和棱堡 (把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 ,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使数百人的交叉火力足以长期抵抗数万大军。土耳其人发明了义务劳役制度,让数百万东正教和穆斯林顺民免费修缮道路、运输辎重。君士坦丁堡战役的胜利是由无数民工的滚子和推车造就的。没有这些无名英雄,土耳其人的消耗战就会首先将自己消耗殆尽。 欧洲人鄙视东方顺民,包括自己的东正教表兄弟,为此付出了代价。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 都将这些软弱的土著视为纯粹的贸易和财政来源 ,一面从他们身上赚取巨额利润和酬金,一面将他们排斥在自己的小团体外。骑士团根本不把没有战斗力的东方人放在眼里,更怀疑他们反复无常的效忠。 土耳其人不善于经营货币经济,却更擅长组织古老的劳役制度 。在劳动力充足、经济贫困、集体主义文化盛行的东方村社中,看似原始的劳役动员制度往往更有实效。土耳其的专制主义也比欧洲的法团自治政体更开放。帕夏和军官都是苏丹的奴隶,除了才能没有别的门槛。热那亚共和国 (1100-1815,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利古 里亚地区的独立城邦,1805年被拿破仑暴法吞并) 。1814年复国,最终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的公民权或圣约翰骑士团 (全称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又称罗得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最后演变成马耳他骑士团。联合国观察员的“准国家”组织。最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骑士会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世界最著名微型国家之一) 的资格却不是黎凡特 (下图) 殖民地臣民有望染指的。 ********************************************************************* 第二幕开始时,西方更换了自己的演员。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证明了东方组织模式的成功,土耳其人的兵锋随即指向罗德岛 (希腊第四大岛,爱琴海东南部和地中海的交界处,与土耳其隔马尔马拉海峡相望,古希腊城邦时期建造太阳神巨像,半个世纪后毁于地震,遗迹7世纪被阿拉伯人运走) 。“保卫罗得城的守军很可能只有五百名骑兵、一千五百名雇佣兵和当地希腊人。”苏丹苏莱曼的工兵就有六万人,总兵力很可能三倍于此。 骑士团进行了短暂而英勇的抵抗,最后还是决定签署和约,把岛屿交给土耳其人 ,换取少量精锐部队全师而退。苏丹得到小岛的喜悦,还赶不上得到意大利著名军事工程师塔蒂尼的喜悦。英明的苏莱曼非常清楚土耳其的优势和缺陷。这种体制的动员能力比一盘散沙的欧洲大得多,却很难产生为世界提供创造力的关键少数。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帝国像土耳其人一样,文武精英和技术人员主要依靠敌对势力供应 ,将国家变成了汲取穆斯林和东正教顺民、 奉养叛教徒 帕夏 (奥斯曼帝国行政系统里的高级官员,通常是总督、将军及高官) 和士兵的机器。 即使以前的阿拉伯帝国也有自己的贵族骑士,只是在专业技术方面依靠犹太人和希腊人。 奥斯曼其实没有自己的海军传统,直到他们招安阿尔及尔的海盗王国。他们用陆战的方式打海战,沿着海岸线步步为营地推进,逐一拔除威尼斯人的港口据点。最后,城邦和帝国的角逐形成了奇特的布局。地中海四分之三的海岸线已经落入苏丹手中,大部分岛屿仍然在基督教欧洲各国掌握之下。由于航海习惯的差异,大多数有经验的水手都是意大利人或其他西欧人。 苏丹依靠海盗和叛教徒建立海军,表面上比西班牙人或威尼斯人强大得多 ,但表象总是欺人的,土耳其舰队只有经费和原材料属于苏丹。 航海和贸易不是土耳其人的正常生活方式,像铸炮和棱堡一样依赖高薪引进的客卿。 苏丹比国王和大公强大得多, 但苏丹的臣民几乎没有在地中海洗脚的自由。如果苏丹不再有钱雇用西方的叛徒,土耳其就不再是一个海上国家 。相反,意大利民间的船队比政府的舰队多得多。英格兰和荷兰更不用说,击败无敌舰队的战役大部分由伦敦市和士绅自己筹款建立的武装民船完成。 东方依靠中央集权的统一规划和动员效率,弥补民间社会缺少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弱点。西方本来处于绝对优势,却因为政治的分裂和混乱,无法发挥应有的优势。威尼斯人其实更关心将敌对的城邦赶出黎凡特贸易的禁脔,跟土耳其人友好相处。即使在苏丹一再侵夺他们的殖民地以后,他们仍然擅长利用基督教盟国的胜利,作为跟土耳其单独议和的资本。西班牙国王更关心保存舰队,而非争取胜利。如果他能挪用意大利和德意志各邦筹集的反土耳其经费,讨伐荷兰和英格兰的另类异教徒,他也不会觉得问心有愧。海军司令多利亚 (乔万尼·安德拉·多利亚,1539-1606,意大利海军司令,在勒班多海战中负责指挥神圣同盟舰队右翼) 不愿让自己出资的几条船冒险,积极执行菲利普国王 (腓力二世,1527-1598,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1581年起称腓力一世) 不得浪战的旨意。只有年轻的堂·胡安 (1547-1578,神圣同盟舰队统领,西班牙指挥官唐胡安,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同父异母的弟弟) 急于 追求荣誉 ,才打响了意外的勒班多战役。 注:很多年以前,看西方文学,说某些青年追求冗余,一直不知道是什么,现在知道了。 ****************************************************************************** 战役当天早上,未来的《堂吉诃德》作者正在发烧。但他听到炮声,立刻跳下帆布床,迎接荣誉和牺牲。多年以后,他跟人打笔仗时,仍然自豪地宣称:我的手臂是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役中残废的,如果我能重新选择,也一定不会珍惜手臂,错过这次战役。的确,勒班多战役打破了多年的海战常规。失败的土耳其人几乎全军覆没,折兵两万余人。过去几十年来,双方将领忌惮大海的不测风云,很少恋战,更擅长掳掠倒霉的沿海居民。 考虑到他们大多数都是意大利同行 ,只是一部分叛教、另一部分没有叛教而已,这种表现不太令人惊讶。上个世纪的职业雇佣兵轮流为意大利的敌对城邦作战,表现也是这样。堂·胡安这样 不按牌理出牌的外行 异军突起,才会造成这样出乎意料的大战。 基督教联盟出于一贯的勾心斗角,没能利用勒班多战役的胜利。其他各国参战,原本是为了援助威尼斯人,威尼斯人却抢先议和,使他们丧失了继续作战的动力。菲利普国王不是苏丹在西方的镜像,只是列强的一员。他在基督教世界有太多的敌人,不能在地中海全力以赴。法兰西为了打击夙敌,很乐意将土伦港借给共同信仰的敌人。北欧各国正在开发新式快船,很快就要将圆胖迟缓的地中海大帆船变成任人宰割的猎物。德雷克 (Sir Francis Drake,1540-1596,英国著名海盗、探险家和航海家,第二位在麦哲伦之后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 舰队一旦驶入大西洋-美洲航线,就会给西班牙造成比土耳其人更大的威胁。无敌舰队出海以后,地中海不再是菲利普二世政府的战略重心。 几乎与此同时,土耳其人放弃了海上霸业。 他们公开宣称并不介意勒班多的损失,确实也神速地重建了更大的舰队 ,“比胡须生长的速度更快”。 他 们 的压力不在战争,而在财政 。只要苏丹宫廷的慷慨依然如故,不愁没有技术能手叛教投靠,改名易卜拉欣或阿里,踏上帕夏的荣华或死亡之路。然而,一旦发生财政危机,在帝国事务的优先级顺序中,买来的海军近代化是排不上前几名的。一旦没有海军,阿尔及尔的海盗和开罗方面就会恢复桀骜不驯的本性,恣意欺凌可怜的土耳其总督。通货膨胀一旦引起禁卫军的愤怒,苏丹就会自身难保。土耳其帝国沿着这条下降的螺旋线,在两百年内沦为西亚病夫。
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要有师这么一个单位呢?
热度 1 gordon 2017-4-28 11:31
每一个强国在战争中遭到意外的失败时,就会认真地进行这样的努力。 例如,奥地利人首先在和土耳其人作战中遭受挫折,后来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1740—1748)与普鲁士人和法国人作战又失利。这促使奥地利政府发展了比以往任何大炮都更机动、更准确的野战炮。改良后的哈布斯堡大炮在七年战争中使普鲁士人意外地吃足了苦头。 但是,战争结束后境况最糟的是法国。 由于它先后败于普鲁士军队和英德军队,它以前在战场上享有的优势就有了疑问。因此,毫不奇怪,法国在 1763年签订巴黎合约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前这段时间里 成了最重要的军事试验和技术改革中心。 例如,靠粗略的观察和骑兵侦察进行指挥的局限性慢慢地通过绘制准确的地图,改变指挥组织和由经过特殊训练的参谋军官事先准备书面命令等方式得到克服。1750年,法国人率先开始编制经过精确的测绘,适合参谋人员使用的小比例尺地图。 但是,多年以后,才绘制出这种小比例尺的欧洲全图, 使战地指挥官能够根据地图作出每日行军计划 。 尽管如此,早在1763年一位名叫 皮埃尔布尔塞的法国将军就这种可能性;在其后的几年里,确实为法国边境一带的战役和入侵英国的战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他在1775年编制了一本题为《山地战的原理》的手册,在法军内部非公开发行。他在手册内说明指挥员应该如何按地图规划部队的每日调动和供应。 依靠地图控制行军需要一批会看地图的专家和后勤专家。布尔塞懂得这一点,所以在1765年建立了一所学校来培育掌握这门新技术的副官。学校于1771年解散,1783年又重建,1790年又被压下去。 这建了散,散了又建的做法反映了法国军队内部个人的和学说上的争论 ,这种争论是七年战争结束以至26年后大革命爆发的整个时期的特点。 在这种气氛下,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发展。高级指挥部依靠地图和经过特殊训练的参谋军官事先准备好的书面命令可以控制庞大的军队,其人数也许比以前 莫里斯德萨克斯 认为能够有效指挥的最高限额多两三倍。但是要指挥这么多的军队,将军就必须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 因为当时的道路和供应线不可能同时容纳数以万计的人马 。这就要求许多自给自足的单位齐头并进, 在行进的路途中遭遇敌人时能够自卫 。( 自存自卫 ) 这一问题由于发明了师的编制而解决了。师是军队的一个单位,其中步兵、骑兵、炮兵和诸如工兵、医务人员、交通联络专家等支援分队的部署可以由一个适当的参谋机构协调,从属于单一的指挥官。一个师的官兵可达12000人,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或者有时可以和其他的师联合起来,按照上级指挥部制订的计划合力进攻一股敌军或一个战略要点。法国军队在这些方面所进行的试验早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期间就已经开始,但是一直到1787年和1788年间才长期按照师的编制安排军队的管理工作,在战场上 ,到1796年才普遍实施师的标准化建制。 到1788年,法国由于有了地图、技术熟练的参谋军官、书面命令以及师的建制,就能够超越原有的野战军有效规模的限制。 否则,1793年的全民总动员就不会有任何用处 。如果在战场上不能作有效的控制,单凭人多势众不可能取得革命军队实际上所取得的胜利。 **************************************************************** 乔治·华盛顿和莫里斯·德萨克斯 都曾发表过如下独特的见解:取得战争胜利的军队是精锐的军队,而不是庞大的军队。这一见解至今仍广为流传 。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超过限度就会变成谬误 ,因为一个强壮的大个子几乎总是能够打败一个同样强壮的小个子。而且小部队往往缺乏灵活性,展开后很快就显得兵力太单薄。但如果反过来,又可能把军队搞得过于庞大。臃肿的军队会耗尽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结果将是削弱而不是增强国家的安全。 **************************************************************** 军委、总政对全山东政治工作会议的指示 (一九四四年二月五日)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45/4490684.html 在军事教育方面,政治工作须极力协助,过去那种政治工作不关心军事技术的提高应澈底纠正之。军事教育方针上要养成部队白 刃战、夜战、进攻战的最高度的勇敢性与熟练、结实的技能,在教育上应养成部队有打蛮仗打猛仗的真本领。在实战时则应养成各级指挥员机动灵活的弹性的指挥, 有利时须行勇猛的作战,不利时不投入战斗或干脆的撤退。 在官兵教育上应着重于士兵 ,在士兵教育上应大大的侧重于刺杀、投弹、射击、近迫作业,对于刺、投、 射及军事体育(有练力、练勇、练身之功)四者,应当每日晨夕练习。仿用中国古时练拳术,练武艺的精神与经验, 以各个教练为主 ,班教育 为次,排教练更 其次,部队教练应更少或从略,依实际的程度而逐渐课以更高要求(如提高米达数),对士兵的各个战术动作,应以仅次于练武艺的精神而进行演练。如爬行、滚 行、跃进,利用地物地形的隐蔽前进,以及学习步哨勤务与步哨顽抗等。对于夜摸教育除一般部队进行外,各部应指定一部连多学,增加夜操,减少昼操。干部教育 应首先学会教士兵学技术与教士兵学战士之战术。其次为详细研究作战的经验与方法,应以高度的具体性、切实性、创造性去学会打仗的办法,反对教条主义,提倡 参考过去经验与参考书上的道理,根据具体条件,自己搞出道理与办法来。 一定要养成我军有以少胜众(例如打顽军时) ,在攻击时一人能打敌三人,一班能打敌一 排,在追击时一人能打敌十人,一班能打敌两排。要养成使敌不能奈何我们,执拗的找他拼刺刀的那种不怕死的作风。除军事官兵外,其余人员亦必须学习一定限度 的军事知识与技能,务使人人皆兵。 **************************************************************** 敌后武工队,当然短小、精干没有错。但是在一个宽大正面,没有地图,完全是不可想像的。 总动员,你怎么弄? **************************************************************** 耶拿会战,腓特烈的问题,普鲁士的失败。 事实上,腓特烈对大炮的新发展感到沮丧,因为他看到,在军备技术竞赛中,普鲁士的装备十分简陋, 根本就无法与俄国强大的钢铁工业相抗衡,甚至连奥地利和法国的水平都赶不上。 他的反应是一面贬低炮兵,一面强调纪律和荣誉 ,即一直使普鲁士官兵准备为祖国 献身的品格。因此,腓特烈和他的继承者宁可依靠旧式的军人品质,而故意抛弃 格里博瓦尔的理性试验和技术改革。 在耶拿战役中,普鲁士人的勇气、服从和荣誉感根本不足以与当时法国人已使之完善的新规模战争相抗衡。
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荷兰最近很火爆
热度 26 野草魂 2017-3-17 21:47
俺这里不是说得荷兰足球队也不是荷兰滑冰队喔。 是荷兰这个国家,较准确的说法是在政治外交方面。 荷兰刚举行了选举,投票率达到惊人的80%,关键是引来全球关注。为什么,因为据说保守主义大潮要横扫世界。荷兰是欧洲大陆的第一个标尺。 以退出欧盟和禁止遮拦教的极右政党来势汹汹。这次选举结果对全球市场都有不小影响。 在遥远的远东,自称金正男的儿子发了一段录像表示对4个国家的感谢,有中国,美国,还有一不具名国家,猜起来像是韩国。这些都好理解,荷兰也是被感谢的国家之一。荷兰驻韩大使的答记者问好玩,我和我的国家都看了这段录像,但是对这段录像没有什么好评论的。 荷兰和土耳其打得不亦乐乎,虽然隔着一大片国家。荷兰拒绝土耳其外交部长入境,土耳其也拒绝荷兰大使入境并威胁断交。 注;遮拦出自水浒108将。
个人分类: 时事|1386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游击队的崛起
gordon 2017-3-12 05:59
小规模战斗最初在欧洲的战争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要归因于奥地利军队。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将长期守卫土耳其边界防御当地突袭队进攻的民兵并入野战军。 事实证明,这些狂野的“克罗地亚人”凌乱地散布在战线前面,使敌人穷于应付。 其他的军队很快地开始组建自己的“轻步兵”承担类似的任务。 因此,1763年至1791年间法军可以任意吸取欧洲其他军队的经验以改进自己的战术。 1778年法国的野战演习是在诺曼底一个灌木篱和旷野交错的地区进行的。法国人因此考虑到西欧地形的这一变化。 ************************************************************************ 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导致过百万人死亡。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宣布向爱尔兰农民捐出一万英镑振灾,但英国女皇要求苏丹只捐出一千,因为 她只捐出二千。苏丹于是捐出一千,但暗中派出三艘装满食物的船只前往爱尔兰。爱尔兰人民给苏丹写一封信,感谢“苏丹陛下的仁慈和慷慨援助”。 ​​​​ 当时奥斯曼还是从多瑙河到波斯湾的主宰,耶路撒冷和的守护者,犹太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的共主。 奥斯曼土耳其是因为金融的原因,金银货币的问题,通货膨胀,而衰落的 ************************************************************************ 老大当年的金融很强悍,信用货币嘛, 在越南战争中把美国打的 “哭爹叫娘” 后来,弗里德曼的主张才占主流 美国也开始实行 信用货币了 注: 常备军以后的历史,要讲就要讲很多了。 ************************************************************************ 参考阅读: 《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 第五章 欧洲暴力官僚化所带来的压力(1700-1789年)
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英国的角度理解中国近代史—— 除了利益外还有理想
gordon 2017-2-24 14:08
还是用我的这个 现代性框架来分析问题, 人如何和变动的社会相处 let‘s go *************************************************************************** 如果认为英国在中国的目标只限于保护英国自己的利益,那就错了, 因为在整个十九世纪中,英国人民是极富于理想主义精神的。他们和亚洲日益增加的接触,使他们对于他们所看到的贫困和苛政极为震惊,对亚洲人民所受的痛苦也极为同情。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们是十分虔诚和具有高度的博爱精神的,而物质上的繁荣,又使它勇于自信。英国人认为他们有责任来进行干预,以便把这些国家中的老百姓从他们统治者的压迫下解救出来。 这种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主义的能力,甚至在英国今日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 在美国,人们常常在回顾历史时,把英国帝国主义看作是一个向来很正派的民族一时不幸所犯下的道德错误。 中国作者,在他的字典中把帝国主义解释为“可恨的、不公正的外国压迫”。 人类理想的改变,观察起来极其有趣,但是我们的祖父一辈人的思想竟然已经如此迅速地使我们不可理解,确也使人心惊。 因为在整个十九世纪中,英国的一再干涉土耳其内政,原是出于它的一番好心,是想结束那种被它认为是奥斯曼政府对自己人民的“可憎恨的压迫”而作的努力。 *************************************************************************** 在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期,理想主义开始慢慢地改变了它的观点。人类是由民族组成的, 而每个民族都应该是一个自足的、独立的单元,这种看法,逐渐地受到人们的拥护。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方面形成了一次革命,这一部分是因为战争加速了一个已经在进行中的变化, 一部分是因为美国的强有力的干预。美国人对于亚洲情况没有亲身的经历,他们在整个十九世纪中始终忙于开发他们自己的广大领土,无暇他顾。 他们也曾经一度是殖民地的人民,后来起义而获得了独立。 所以在他们看来,国家的独立就是一切,而威尔逊的“十四点”,又以其极其炽烈的热诚动摇了世界上人们的看法,使他们转而拥护独立这一新理想,把它看成是人类的伟大目标。 这样一来,干预其他国家以使那些国家得有较好和较人道的政府一事, 当年常被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看成是一种责任,现在却忽然变成不合道义了。 这种变化是如此彻底,以至我们的祖父一辈人的最珍爱的理想,很快就被我们这一代人看成是 “可憎恨的外国压迫”。 这种变化,大部分实际上发生于1914——1918年的战争岁月中,其结果则是 在1915年曾被相信是明智和公平的措施,到了1920年已经被看成是不正义的了。 那时,不论英国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在它看来是不公正、腐败或暴虐的政府, 英国就认为它有责任出面干预,以保护那些可怜的人民,使他们不受自己的统治者的压迫。 *************************************************************************** 吉普林 《白人的负担》,你的父辈骗了你 (有个电影) *************************************************************************** gordon 注: 我说说这怎么回事啊,不就是工业革命嘛,然后亚当斯密,苏格兰启蒙运动 英格兰的看法和苏格兰的看法完全不同,英格兰就是经营殖民地 工业革命后,英国产业的竞争力大增,这种自由贸易的观点,更容易推销产品 看看,英国怎么把葡萄牙坑了,就明白了。 (葡萄牙当年是和西班牙,平分世界的帝国) *************************************************************************** 对于中国来说,就是金融抑制 早期是造成了太平天国,后期是压制了民族工业,造成了工人失业。 肯定得搞 关税壁垒啊 而英国又打你,壁垒也搞不成。 蜜蜂就是靠这根毒刺生存的,没有这根刺,就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就没办法生存。 *************************************************************************** 我污浊可我热爱飞翔 人也是进化的,有时候 成功需要两三代。给自己点时间 *************************************************************************** 今天的狼和当初被猎人宁录追猎的狼一个样。 而人,虽然出生时带有许多狼的特征,他却是被养驯服了的狼,对于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变得驯服的技艺,他既做了传播,又施以改进。他进入一种社会的遗传过程,每一代人在把它传给其后代之前,都给它添上自己捐献的善与恶。 *************************************************************************** 中国的教科书上说,1840年鸦片战争是因为东印度公司,净胡扯 草,呵呵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女演唱:我是游击队员
热度 12 草蜢 2016-12-2 15:51
这是一首著名的库尔德(工人党)歌曲《Gerillame Ez》Gerilla是库尔德语中的游击队。 这个词和英语游击队guerrilla的词源是一样的,都来自西班牙语guerrilla意思是“小战争”。拿破仑入侵西班牙扶植自己哥哥当西班牙国王,引发西班牙各地民族主义高涨,发动游击战袭击法国占领军。 西班牙名画家戈雅的著名《1808年5月2日》描绘马德里起义,市民攻击法军的埃及马木留克骑兵 《1808年5月3日》描绘法军疯狂报复 guerrilla一词从此成为游击战的代名词。 不太清楚,Gerilla一词是神马时候进入库尔德语的。 这两个都是土耳其库尔德妹纸 歌唱大意: 我被占的家园支离破碎,我在札格罗斯山上打游击。 我有许多名字,但请叫我游击队员。年轻的母亲不要为我哭泣,我是一名游击队员。。。 我是雷锋,上两个不同的美女版本 你们更稀饭哪个?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MDgwOTU0MA==/v.swf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NDI0MzM3Ng==/v.swf
78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绿皮蚂蚱!
热度 12 天地一沙鸥 2016-11-9 10:16
介个蚂蚱,整天不是库尔德妹子就是伊朗妹子、土耳其妹子……介样下去早晚得皈依驴教! 也不奇怪,蚂蚱有绿皮滴!
7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123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7 06:53 , Processed in 0.03743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