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朝鲜战争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朝鲜战争

相关日志

分享 三三制正典(三) —— 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的步兵战术和志愿军的比较 ...
热度 1 gordon 2017-5-26 08:09
随便画几个圈就是“三三制”这个太牵强了,小组和三角队形几乎是散兵线冲击时的必然结果,因为这样是唯一可靠的指挥方式。 二战时所有采用散兵线战术的军队在班内都细分为若干个任务组(在这里称之为任务组是为了跟美军后来采用的那种火力组相区分,其实也可以叫做火力组,下同),比如德军步兵班的步兵就会分为3个左右的小组,平均每组3个人,日军亦同。 二战时期的美陆军步兵班,可以看到任务组的划分。 到二战之后,从美军开始推广的火力组(美陆军为例,现在的美陆军步兵班包括9个人,班长和2个4人火力组,每个组包括组长、掷弹手、自动步枪手和步枪手各一名)和双三角队形已经在西方非常普及,还坚持散兵线的国家也就是采用苏军步兵战术的华约各国了。况且苏军也会在步兵班内设置任务组,梯次掩护跃进。 ************************************************************************** 至于所谓“三三制”的出现原因,与其说是志愿军战术先进,不如说是志愿军武器落后 :志愿军的步兵装备过轻,不说更高级的支援火器,连轻机枪的数量都不足,导致 全班绝大多数人是步枪手 。 在这种情况下划分不出任务组 (大家的武器都一样),又不能扎堆,所以不如平均分配成三人小组。而相较之下二战期间的主要国家步兵班基本都是围绕着班级支援火器(轻机枪、掷弹筒)展开,真正所谓“线列战争简单延伸”的散兵线在一战以后就不存在了。 ************************************************************************** 至于网友说的, 《一点两面与班组的三三制战术教材》 也是很不错的读物 但里面的内容在军界都好久了, 那是古斯塔夫发明的 ,好不好,以为林总发明的 真逗 注: 我对四野 研究比较少, 具体什么情况不清楚 。 俺都是看历史书,历史书上说, 第一次是古斯塔夫发明的 。 以后谁再发明就不知道了。
31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最优秀的步兵 ——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转)
gordon 2017-5-24 12:00
很多人不知道美国陆军在一战、二战之间是最优秀的陆军 只是有两个弱点 1、不懂战役学 2、对后勤依赖太大,战斗兵和后勤的比例 “差距太大” 。 它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 ********************************************************************* 美国陆军的战斗兵太少,不是一个大陆型国家的陆军强权 美国陆军单位战斗力,比苏德都强。装备更好(除了坦克),火力强,训练好,员额充实,后勤丰富。但战斗单位很少,只有80多个师。与火力和装甲高度集中的苏德相比,美军突击力量分配平均,战法谨慎,突破能力较弱,进攻速度慢。美国陆军更像陆战队的廉价放大版,而不像可以纵横大陆纵深的大陆军。 美国在朝鲜投入的总人力,也是190万左右——可美军在朝鲜的地面部队却只能维持20万人左右。这190万人,大部分是三年期间参与过后勤服务什么的…… 500万苏联陆军,包括师以外的加强部队和后勤,是300个师——德国300万陆军也可以编制150个师连同加强部队和后勤——不要以为都像美国人那样,500万陆军只能编制80多个师 ​​​​ ********************************************************************* 美国军队特有的人员结构,也决定它很难适应超大规模大陆战争。二战美国动员1600万军队,只组建了90多个陆军或陆战师。后勤比重过大。比较来说,德国动员了1700万军队,组建了300多个陆军师。假设1945年美苏开干,美国只能用50-60个师对抗苏联的500个师加6个坦克集团军。 ​​​​ 同样数量战斗部队的前提下,美国的后勤人员起码比苏联和德国要多2倍以上。换言之,苏联和德国那样的战斗部队规模,是美国的人力资源所无法维持的,就算武器足够也不行。 也就是美国在他国看来近乎于奢侈的后勤拖了后腿? 后勤比重过大 ********************************************************************* 朝鲜战争,武器代差 也不大 根据兰彻斯特方程, 它凭什么跟你打 ********************************************************************* 大家都有轻视美军而看重德国的习惯 。其实论单兵素质,美军可能是二战中最好。因为美军的训练时间最 充足 ,而这些训练又基于对其他参战国经验的及时总结。美军士兵的年龄也最合适。德军高素质的说法更多只是个神话。和苏联一样,德国更多靠的是整体战略和战术比较先进。比较来说,美国陆军战术比较保守。 ​​​​ 大战训练最好的还是美军。身体条件好,年龄适当,训练时间长,训练器材和弹药油料都 充足 ,战术上的调整和改进也很及时。但美军的战役指导相当保守,不喜欢冒险,对后勤和侦察也极度依赖。所以往往给人突破力不强的错觉。但总体力量可怕。 ********************************************************************* 三三、四四、五五 这种编制啊,得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资料看 都是美军搞的 增加技术兵器,增加后勤,提高突破能力 。 就是为了打德国人嘛,只不过突出特点是 以强打弱。 ********************************************************************* 美国军队二战时代一个很大优势,在于它原本是一张白纸,但却有很 充足 的时间静观学习别的国家如何打仗。 从情报战角度说,战前其他国家对美军,特别是美国陆军的了解,到战时很快就过时了。 注:朝鲜战争中,也感受到美军 “民主、讨论、创新能力好” 这个特点。
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的近代之路,还是吃了朝鲜战争的红利
gordon 2017-5-20 16:34
没有朝鲜战争,中国还认识不到 火箭筒的巨大作用 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导弹了 ************************************************************************ 中国的火箭炮,最原始的来源,并非是来自 苏联,而是来自德国 其实那个玩意,就是喷气推进的 迫击炮弹 ,100迫 (火箭助推的迫击炮弹) ************************************************************************ 和德国火箭炮相比,其实喀秋莎有个致命弱点:体积太大,生存力弱——苏联火箭炮经常被德国空军发现并摧毁 苏联的火箭炮只能苏军用,其它军队 不合适。 ************************************************************************ 扩展阅读: 二战中德国的火箭炮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68822 ************************************************************************ 红军在1939年共计拥有24个炮兵团与数个超重炮兵营,而在芬兰战役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红军需要更多的重炮兵火力。红军的122榴炮团明显地威力不足,因此被打散到各个步兵师中,使每个步兵师获得一个额外的122炮兵连。原本的炮兵团则被重组为拥有4个炮营、每营3个4门152榴炮的榴炮连。部分炮兵团则被改组为203mm超重榴炮团。 红军总参谋部(Stavka)于1942年10月31日宣布成立了26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单位 ——— 炮兵师,在这个单位之中包括了3个榴炮团(122mm 榴炮)、2个加农炮团(各有18门122或152公厘加榴炮)、3个战车猎杀炮兵团(每个有24门76mm炮)外加上一个观测营。这种一次将六个射击单位放在师指挥所管制的架构,很快就被证明是不适当的,因此在12月6日新的编装就公布了出来,在炮兵师中增加了迫炮单位,同时设立了4个旅指挥部来进行协调管制。所有的炮兵师在1943年1月前都改组为新的架构。   进一步对炮兵单位的强化、集中化在1943年4月实施,一个重要的变革是设立了5个炮兵军指挥部以管制多个炮兵师作战,另一个变革是新的「突破炮兵师」(Breakthrough Artillery Division)架构出现。所谓的「突破炮兵师」可被视为是一个标准炮兵师加上两个重炮团:1个152榴炮团与1个203榴炮团。第一波在4月份有7个炮兵师被改组为此种架构,到了1943年底,26个炮兵师中的17个被改组为「突破炮兵师」。而在剩下的9个未改组的炮兵师中,仅有6个维持着1942年的组织架构,另外3个被改编成纯粹的加农炮兵师,以作为方面军进行反炮战之用。 ************************************************************************ 中国军队,没有这些东西,基本还是日军的办法, “集中 + 主动性的组织” 参考《论炮兵》 ************************************************************************ 正是因为 特纵这种编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所以一些技术因素被淹没了。 到了朝鲜战争,反坦克火箭筒 地位的凸显,才把一些 隐性 的信息 凸显出来。 ************************************************************************ 这里面,徐兰如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散布比较大” 这种问题,确实是关键问题 ************************************************************************ 其实,徐兰如还在 导弹 仿制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啥叫总工? 就是别人都不干的,让你干 钱学森在 加州理工的时候,是做理论计算的。 加州理工学院 喷气推进 实验室, 钱学森 任喷气研究组组长(共 弹道 、材料、喷气、结构四组) ************************************************************************ 钱学森 是 迭逢奇遇,因为物理化学的发展,后来 “材料” 也能算了 当年,老钱真是个人才。 ************************************************************************ 看着原子弹是咱们自己搞的,实际上是苏联支援的 看着导弹是苏联援助的,实际上是咱们自己搞的 ************************************************************************ 看着最 驴的一个人 ,实际上,他是最有本事的 看你识货不识货了,呵呵 ************************************************************************ 我他妈草 ************************************************************************ 我没干过总工,只干过 高工 ; 总工 老是 蹂躏我 日他妈的逼
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同盟的裂缝:朝鲜战争期间中朝高层的矛盾、分歧(超长文) ...
热度 14 youyouyuyu 2017-3-23 17:10
同盟的裂缝:朝鲜战争期间中朝高层的矛盾、分歧(超长文) 作者=沈志华 来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中对峙和冲突的一种特定形式,“冷战”至少具有两个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特征:其一是具备浓厚的意识形态背景,即对立双方都把自身的制度和价值取向作为一面旗帜,强调对方存在的非正义性,尽管意识形态本身未必就是他们各自对外政策的终极目标;其二是表现为明显的全面同盟形式,即对立双方都是以形成某种政治、军事的国际集团方式参与冷战的,而美国和苏联则分别成为这两大阵营的首领。亚洲的冷战同样具有这两个特征,这在朝鲜战争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关于意识形态在冷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国际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题目之一,至于对冷战(特别是亚洲冷战)中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的研究,学者们讨论较多的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中苏关系,而对于大国与小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则相对较少专门的研究。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与朝鲜的关系,作为亚洲冷战中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大国与小国的关系,这一案例无疑具有典型意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人们只知道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患难与共,在战争中培养起鲜血凝成的友谊,却不了解中朝高层之间也存在着重大的矛盾和分歧,而这些矛盾和分歧及其解决方式,与冷战在亚洲的格局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拟依据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披露战争期间中朝高层关系的紧张状态,及其得以缓解的途径,以便使人们对此期中朝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分析这种紧张状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以及对亚洲冷战格局未来发展的影响,但希望本文的论述将为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提供有益的前提。 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问题 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过程,通过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中俄双方档案材料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其中包括中国领导人(至少是毛泽东本人)早在战争之前和初期就有心援助朝鲜。而人们不太清楚的是,直到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之前,北朝鲜领导人对于中国方面提供援助的愿望始终拒之门外。 1950年1月底,斯大林突然一反常态,同意金日成到莫斯科来商谈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问题。在4月10-25日苏朝领导人举行的三次会谈中,斯大林强调,对南方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美国不进行干预,其次是获得中国领导人的支持。金日成保证,由于有苏联和中国作后盾,美国不会冒险发动一场大的战争。而毛泽东一向支持朝鲜解放全国的想法,并多次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将帮助朝鲜,如果需要还可以提供部队。但金日成相信,他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军队统一朝鲜。斯大林反复强调,苏联不准备直接卷入朝鲜事件,特别是如果美国冒险把部队派到朝鲜,金必须同毛泽东进行商议并获得支持。 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访问北京,通报了他准备进攻南方的计划。尽管毛泽东对此感到意外,但在收到斯大林14日的电报后,仍然表示了支持的态度。在15日与金日成的会谈中,毛泽东建议朝鲜人民军要速战速决,对大城市要迂回而不要恋战,要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解释说,他曾设想朝鲜在中国攻占了台湾以后再开始进攻南方,那时中国就可以给予朝鲜以充分的支援。但既然朝鲜决定现在就打,而这又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那么他表示同意并准备给予必要的协助。毛泽东指出,如果美国人亲自参战,中国将派出部队帮助北朝鲜,还问,是否需要向中朝边境调一些中国军队,是否需要提供武器弹药。金日成对这些建议表示感谢,但没有接受。在金日成看来,既然莫斯科已经答应给予全部必要的援助,他此番来中国,只是奉斯大林之命取得毛泽东对发动战争的认可。因此,会谈刚刚结束,金日成即当着毛泽东的面向苏联大使罗申宣称,在会谈的所有问题上都达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 在踌躇满志的金日成面前,毛泽东的尴尬处境是可以想见的。 战争果然在没有事先通知中国的情况下爆发了,毛泽东甚至是从外国报纸上得知这一消息的。尽管中国领导人对此颇有不满,但在美国直接参与战争的情况下,还是表示要支持北朝鲜。7月初,中国政府同意将东北军区部队中的200名朝鲜籍干部送回朝鲜,以便加强人民军的干部素质。同时,周恩来还向罗申表示,中国同意苏联政府提出的请求允许经长春铁路和中国领空向朝鲜运送军用物资的要求。中国领导人特别向苏联提出了为朝鲜提供军事援助的问题。7月2日,周恩来会见罗申时通报了中国对朝鲜战局的估计:美国可能向朝鲜增兵,在南方一些港口登陆,并沿铁路线北进。建议人民军加速南进,占领这些港口,尤其是应在仁川地区组织强大的防御,保卫汉城,并防止美军陆战队在此登陆。周恩来一方面抱怨朝鲜领导人无视毛泽东屡次提出的美国将进行军事干涉的警告,一方面又强调,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组成穿着人民军制服的志愿军对抗美军。周还说,目前在东北已集中了3个军12万人的兵力,希望苏联能够提供空军掩护。7月4日,中国情报总署署长邹大鹏甚至向罗申讲述了如何通过山东半岛的港口将北朝鲜军队运往南朝鲜,以及如何将中国的军事专家送到南朝鲜战场帮助朝鲜人民军的具体设想。 对于中国的建议,斯大林马上表态支持:“我们认为立即集中9个中国师到中朝边界是正确的,以便当敌人越过三八线时在朝鲜开展志愿军的行动。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斯大林还催促中国尽快派代表到朝鲜,以便加强联系和解决问题。此时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尚在国内养病,为了保持与朝鲜方面的联系,周恩来早在6月30日就临时改派原定去东德工作的柴军武(后改名柴成文)以政务参赞名义去朝鲜。临行前,周恩来指出:“现在朝鲜人民处在斗争的第一线,要向朝鲜同志表示支持,看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做,请他们提出来,我们一定尽力去做。 保持两党两军之间的联系并及时了解战场的变化,是当前使馆的主要任务。“然而,朝鲜领导人却对中国使馆采取了封锁消息的作法。据柴成文回忆,当他7月10日到达平壤后,金日成给予了很高的礼遇:”今后有什么事,可以随时找我“,还指定人民军总政治局副局长徐辉每天向中国武官介绍一次战场情况。但不久中国使馆便发现,徐辉所谈的情况,绝大多数都是朝鲜当晚对外广播的战报,而柴也不可能经常见到朝鲜最高领导人。对于中国使馆提出派副武官到人民军部队参观学习的请求,朝鲜方面则一直拖而不答。在同其他朝方人员的接触中,柴感到军事情报对于中国人基本上是个禁区。尽管朝鲜政府内务相朴一禹曾在中国工作过,此时常到使馆吃中国饭,但显然是受到纪律的严格约束,他也从不谈及内部的军事情况。与此同时,中国军队拟派往朝鲜了解情况的参谋团,也遭到拒绝。 然而,战事的拖延使中国领导人越来越感到必须做好出兵援朝的准备。8月11日,已经集中在东北的第13兵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召开了所属各军、师干部会议。高岗在会上充分阐述了准备出国作战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必须主动地、积极地援助朝鲜人民,帮助朝鲜人民解放,使朝鲜成为独立、民主、统一的国家:“到朝鲜去是以志愿军的名义出现,穿朝鲜服装,用朝鲜番号,打朝鲜人民军的旗帜,主要干部改用朝鲜名字”;各项准备均应专人负责,严格检查,限期完成。8月19和28日,毛泽东两次与来华帮助修订和出版《毛泽东选集》的尤金院士长谈,其中特别谈到,如果美军继续增兵,仅靠北朝鲜是对付不了的,他们需要中国的直接援助。只有这样才能打败美军,推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最新情报表明,美国决心大规模增加在朝鲜的兵力。中国领导人也直接提醒朝鲜方面对战争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出兵的问题,但言外之意是可以领会的。毛泽东在8月和9月初两次接见朝鲜代表李相朝讨论战争形势,指出人民军的错误在于没有建立足够的预备队而是全线平均分配兵力,不去歼灭敌人而只想击退敌人夺取领土。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仁川-汉城和南浦-平壤这样的主要枢纽地区可能遭到敌人袭击,应考虑到将来退却和重新部署兵力的问题。刘少奇也指出应当让人民作好战争可能旷日持久拖延下去的思想准备。 对于中国方面的建议,甚至包括苏联军事顾问的警告,朝鲜领导人置若罔闻。究其原因,第一,对战局的估计过于乐观。当9月4日柴成文直接向金日成提出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时,他很有信心地说,釜山战役已经开始,当精干的突击部队上去后,就会打破僵局;当问道美军有无可能在后方登陆时,金日成肯定地回答:“我们估计美军目前反攻尚不可能,他没有较大兵力的增援,在我后方港口登陆是困难的。”第二,普遍存在着速胜论和冒险主义倾向。 柴成文报告说,朝鲜领导人开始没有考虑到美国出兵,预计一个月结束战争。及至美军参战后,又提出“八一五前解决问题、8月要成为胜利月”等口号。从动员大批技术工人和学生入伍,以及人力、财力严重浪费等情况可以看出,完全是孤注一掷的拼命打算。9月10日,柴成文回国汇报后再次返回平壤,并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紧急向金日成报告,希望朝鲜军队考虑战略退却的问题。金日成的回答是:“我从未考虑过后退。” 在当时的种情况下,如果中国军队及时出动,无论是在后方防御美军登陆,还是在釜山前线协助进攻,都会明显地影响战局发展。然而,由于中朝双方对战争局势的判断和战略安排存在重大分歧,即使没有其他的原因(如金日成对中国出兵心存顾忌),朝鲜方面也不会考虑请中国出兵援助的问题。 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成功以后,局势立即发生了严重变化,中国领导人感到派兵赴朝参战已经不可避免。9月18日,周恩来会见了苏联大使和军事顾问。周恩来首先询问了朝鲜战局的情况,并抱怨说,中国领导人除了报纸上公布的材料和平壤电台的报道外,不掌握任何情况,甚至驻平壤的中国大使也收不到关于军事形势的作战通报。周恩来还指出,在军事问题上同北朝鲜领导人的接触很少,中国方面根本不了解朝鲜人民军的作战计划。中国曾试图派一些高级军事干部去北朝鲜观察战场形势,可是至今没有收到平壤的任何答复。周恩来建议,如果人民军没有足够的预备队,就应将主力北撤,并建立突击部队以备万一;应当利用西方对中国和苏联参战的恐惧心理,“采取能证明我们意图的步骤”。罗申答应立即报告莫斯科,还建议派一位负责干部去朝鲜弄清情况,消除误会。20日莫斯科答复,朝鲜方面没有向北京提供军事情报是“不正常的”,但原因是他们没有经验。至于目前的军事部署,同意中国提出的朝鲜人民军主力北撤的建议。 9月21日刘少奇进一步向罗申表示,中国军队士气高昂,如果需要,他们愿意,也有信心打败美军。中国领导人认为,如果美国威胁到北朝鲜的生存,中国必须帮助朝鲜同志。同日,周恩来告诉罗申,除了金日成表示“朝鲜人民准备长期作战”的讲话外,北京还没有收到平壤的其他消息。尽管斯大林派往朝鲜的私人代表扎哈罗夫大将也曾劝说金日成向中国求援,但朝鲜方面对此始终毫无反应。直到9月28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才做出请求苏联和中国出兵的决定。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一致认为,汉城陷落后已无法阻止联合国部队越过三八线;如果他们越过三八线,朝鲜人民军残余部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战争将在很短时间内结束。北朝鲜领导人一致同意要求苏联和中国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并通过了递交斯大林和毛泽东的两封正式信件。即使如此,朝鲜领导人也是先试探莫斯科的态度。第二天,金日成就如何向斯大林求救而征求苏联大使什特科夫的意见,在什特科夫对此采取回避态度后,感到“混乱、失落和绝望”的金日成和朴宪永不得不硬着头皮给斯大林发出了信件。10月1日斯大林回电表示,提供援助的最好形式是派遣志愿军,而且首先需要同中国商量。万般无奈的金日成于当天深夜紧急召见中国大使,要求中国尽快派已集结在鸭绿江边的第13兵团过江,支援朝鲜作战。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朝鲜领导人从内心是拒绝中国直接提供军事援助的,分析个中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金日成过于自信,对局势的估计也过于乐观;其二是中朝两国历史上存在的特殊关系使得朝鲜领导人对于中国出兵有某种担心和忧虑,所以金日成宁可依赖苏联也不愿中国插手朝鲜事务。这两个问题在中国出兵朝鲜以后仍然困扰着中朝关系。 中朝军队的指挥权问题 虽然由于中国领导层内部的意见分歧和苏联在出动空军的问题上犹豫不决,10月1日至18日期间,中国派兵赴朝作战的行动一再受阻和出现反复,但毛泽东本人的决心从来没有改变。在周恩来赴苏与斯大林讨论武器装备和空军援助的问题时,中朝已经开始商谈中国出兵的具体事宜了。 不过,因情况紧急,双方并未就出兵后的指挥、通信、补给、运输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更没有达成任何协议。10月8日毛泽东即致电金日成,通知中国已决定出兵,并要朴一禹到沈阳与彭德怀和高岗商议志愿军入朝诸项事宜。当日黄昏朴赶到沈阳,但并未谈及志愿军入朝的具体事项,只是根据金日成的要求,称美国正在朝鲜继续增兵,催促中国部队立即出动,控制咸兴和新安州。至于后勤问题,仅提出志愿军入朝后一律使用朝币,以后再按比值偿还,所用柴草一律由当地政府采购,按市价提供。朴一禹还说,目前金日成在德川,金的意见是志愿军的指挥所也设在那里。这就涉及到了对中朝军队的统一指挥问题。 据柴成文观察,金日成开始的想法比较简单,即在敌情紧迫的情况下,请求中国出动军队帮助朝鲜顶一阵,这样,军队的指挥权自然要由朝鲜领导人掌握。当他得知中国准备派几十万部队分批入朝作战后,才感到事情重大。显然,由朝鲜人来指挥中国军队是不现实的。因此,金日成只是提出双方指挥所合在一起。 彭德怀当然另有一番考虑。首先,斯大林在10月1日建议中国出兵的电报中明确表示,志愿军“当然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其次,在朝鲜的所见所闻,实在令人对朝鲜人的军事指挥能力担忧。彭德怀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反映,“朝鲜党征兵问题异常严重,16-45岁男子全部征调入伍。入伍工人家属无人过问,一般群众没饭吃。一切无长期打算,孤注一掷的冒险主义从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军事指挥异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结果3万人未退出多少”;朝方“虽同意在人民军中开展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但不同意建立政治委员制度”等等。后来彭曾对柴成文讲:“我要对中朝人民,对几十万士兵负责啊!”因此,在彭德怀看来,根本不存在将中国军队交给朝鲜指挥的问题。至于对朝鲜军队的指挥,一则不了解朝鲜方面的主张,二则人民军主力部队已经溃散,新兵正在中国境内整训,尚无法直接参与军事行动,此时还不宜提出。于是,当10月21日彭、金在大榆洞第一次会面时,双方均未提出统一指挥问题,只是在谈到两军如何配合时,金日成同意派朴一禹驻彭处保持联络。 10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朴一禹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党委副书记。 随着战事发展,两军统一指挥的问题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彭德怀屡次报告,因中朝之间缺乏协调——语言不通、地形不熟、朝鲜党政军民撤退堵塞道路等等,“志愿军行军作战受阻”。特别是还多次发生人民军误击志愿军的事件。如11月4日志愿军第39军在博川东南围攻美第24师时,遭到奉命向顺川挺进的人民军坦克师的误击,致使被围之敌逃脱。在物资供给、交通运输等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协调指挥,也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为此,彭德怀通过北京委托中国使馆人员向金日成提出作战中的协调统一问题,希望人民军总部能够靠近志愿军总部。11月7日彭又请朴一禹面见金日成,反映几个问题。但商谈3天的结果令人失望:1、开辟敌后战场问题,由于什特科夫坚决支持中国方面的主张,决定派方虎山和崔仁两个军团深入敌后,金日成对此勉强同意。2、两军配合问题,金日成坚持只派参谋担任通信联络,交换情报,既不同意两军总部靠近,更不同意采取联合的形式。3、朝鲜严重虐待俘虏,甚至殃及英、美使馆人员的问题,彭德坏对此婉转地提出了意见,金日成收下彭介绍中国战俘政策的亲笔信后,未置可否。4、对待逃避兵役的朝鲜平民问题,金日成同意志愿军帮助召回逃跑者,但实际上准备以反叛罪名对这些人进行武装围剿。在此期间,彭请求中央军委转告金日成,人民军第6师尚有6200多人,且已同志愿军125师会合,希望让该师留在当地协同志愿军作战。但金坚持将该师调走了。后第7师5000余人又与125师会合,彭再次提出留下该师,金日成则不予答复。此外,朝方和驻朝苏联军事顾问还反对彭德怀提出的后撤几十公里设伏的第二次战役作战方针,主张志愿军应继续向清川江以南追击敌人。 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军队指挥权的归属。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决定一方面请中朝两军最高指挥官直接面谈,协调双方立场,一方面向莫斯科反映意见,以求得到支持。 11月15日,金日成和什特科夫应邀来到志愿军总部,高岗也专程从沈阳赶到。会谈一开始,性情直率的彭德怀便提出了两军必须统一指挥的问题。高岗也解释说,朝鲜半岛地域狭窄,战役上没有统一指挥不行。什特科夫明确表示应该由中方统一指挥,并批评人民军以最好的苏联装备打了败仗,而赞扬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消灭了大量敌军,认为对中方指挥的正确性不应存在任何怀疑。但金日成在发言中只介绍了人民军的情况,而对指挥权和有关政策问题却闭口不谈。情急之下,彭直接提出了自己设想的方案,即由金、什特科夫和他本人组成一个三人小组,负责对军事问题进行协商和统一指挥。对此建议,金日成未置可否,什特科夫因未请示莫斯科,也不便表态。最后决定,待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召开会议再行讨论。 毛泽东在11月13日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转述了彭的建议:“希望金日成同志和什特科夫同志能常驻前方,并由金日成、什特科夫、彭德怀组织三人小组,负责决定军事政策,包括建军、作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以及与作战有关的许多现行政策,求得彼此意见一致,以利战争进行。我们同意这个提议,现特电告,请求您的指示。如您认为可行,即请由您处向什特科夫同志和金日成同志提出为妥”。毛泽东特别指出:“现在的重要问题是朝、苏、中三国在那里的领导同志们能很好的团结,对各项军事政治政策能取得一致的意见,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作战上能有较好地配合,并能依照您的提议有相当数量的朝鲜军队和中国志愿军混合编制在一起(保存朝鲜军队的建制单位),倘能如此,胜利是有把握的。”17日,毛泽东致电彭、高说,斯大林已回电,完全赞成由中国同志来统一指挥,并将电告金日成和什特科夫。另外,苏联驻中国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也赞成统一指挥。毛泽东要彭观察金日成的反应。 鉴于莫斯科已表明态度,金日成便提出要去北京与毛泽东商谈。在12月3日的会谈中金说,斯大林有电报指示中朝军队应统一指挥,因中国志愿军有经验,应由中国同志为正职,朝鲜同志为副职,朝鲜劳动党政治局会议对此已同意。随即,毛泽东告以中国方面推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金日成提出金雄为副司令员,朴一禹为副政委,并确定以后联合命令即由彭、金、朴三人署名,对志愿军的单独命令仍照以前署名不变。联合司令部成立以后,凡属作战问题及前线一切活动均归其指挥,后方动员、训练、军政、警备等事则由朝鲜政府直接管辖,但联司得向后方提出要求和建议。联司下仍分为两个机构:志愿军司令部和人民军参谋部,合驻一处办公。联司的建立对外不公开,仅对内行文用之。铁道运输、修理亦划归联司指挥。会谈后周恩来起草了《中朝两方关于成立中朝联合指挥部的协议》。金日成返回朝鲜后,7日同彭德怀再行商议具体事宜,所谈甚为融洽。双方商定数日内组成联合司令部,金保证今后不再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而且接受了中方的建议,取消此前对人民军第3军团的部署,令其就近听从志愿军9兵团宋时轮指挥。彭德怀对此表示满意,并反复指出,“人民军勇敢、顽强的精神和一套严格的苏军军事管理制度,是值得学习的”;指令9兵团干部,应以学习的态度去了解第3军团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机介绍中国建军中的各项政治工作和地方工作经验”,但如与对方的原有制度有矛盾,“切不可生硬搬运”。 截至1951年4月15日,由于在中国受训的部队回国,朝鲜人民军共有7个军团。其中4个军团在联合司令部领导下行动,3个军团直接隶属于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除了地面部队,空中作战也需要联合行动。1951年1月初,扎哈罗夫通告,苏联空军两个师将于近日入朝掩护辑安至江界、安东至安州两线。此外,4月初中方空军将有5个师、朝方空军将有3个师参战。因此,在苏联顾问的赞同下,中方提出需成立统一的空军指挥部。后经中朝协商,于3月参照联司的组织原则成立了中朝空军联合集团军司令部。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及双方语言不同的原因,苏联空军未加入联合司令部。 至此,在莫斯科的干预下,中朝两军统一指挥的问题从组织机构的角度得到了解决。如果说联合国部队由美国统一指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那么中朝两国军队联合作战和统一指挥的问题则处于两难的矛盾境地。对于朝方,存在一个国家主权问题,加上长期以来朝鲜对中国依附和朝贡的历史因素,要他们交出自己军队的指挥权,的确在民族感情上难以接受。而中国主要考虑的是战争胜负问题,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作战经验上讲,中方显然具有绝对优势。权衡利弊,从战场形势和现实利益出发,把军事指挥权集中在志愿军手里是势在必行的结果。 关于战争是否继续扩大的问题 当志愿军胜利地结束了两次战役,将战线推至三八线附近后,作为战地指挥官,彭德怀考虑到战场的实际情况,要求部队进行休整。彭报告说,由于胜利,朝鲜党政军民情绪高涨起来,但速胜和盲目乐观的情绪也在各方面有所滋长。“苏联大使说:美军将速逃,要我军速进。这不仅是苏联大使的意见,而且是朝鲜党中央多数同志的要求。”彭认为,“朝鲜战争仍是相当长期的,艰苦的。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战线缩短,兵力集中,正面狭小,自然加强了纵深,对联合兵种作战有利。”敌军士气虽较前低落,但现在还有26万左右兵力,不会马上全部撤出朝鲜。所以,“我军应采取稳进方针”。但毛泽东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强令志愿军立即发动第三次战役,越过三八线。 不过在军事策略上,毛泽东还是赞成彭德怀提出的长期打算、稳步前进的战役部署,同意越过三八线打一仗后就收兵,全军主力(包括人民军)退后几十公里进行休整。战局发展正如彭德怀所料,第三次战役虽然突破三八线并攻占了汉城,但联合国军是有计划撤退的,中朝联军除占领了一些地盘外,没有对敌人有生力量造成什么创伤。1951年1月3日彭德怀电告金日成:敌人在防线被突破后迅速逃跑,故战果不大,只俘虏3000余人。如敌继续南逃,即跟踪追击至水原待命。此役以占领汉城、仁川、水原、利川等地以后即停止前进,准备休整补充。如敌以重兵防守汉城,则我暂不强攻,因各种条件均不成熟。毛泽东也把这一决定转告了斯大林。鉴于志愿军在战场上已成强弩之末,且“敌阴谋诱我深入到洛东江的早已设好的坚固阵地,并诱我攻坚”,彭德怀于1月8日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全军休整。此举引起朝鲜方面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由于前期作战失败的教训和压力,金日成曾表示同意越过三八线后休整两个月的部署,但他内心实际上主张速胜,只是发表意见时比较策略,总把新任苏联大使拉祖瓦耶夫和朴宪永推到前台。就在停止进攻的当天,金日成向柴成文表示,部队休整不宜过长,有一个月足矣;若时间过久,河川及稻田化冰后,将增加部队运动困难,且敌人企图拖长时间,以利补充装备和部队喘息。金还拟赴彭处面谈。彭即将金的意见电告毛泽东,但坚持部队必需休整补充的决定。1月9日上午,扎哈罗夫得知在朝部队已经停止前进后也表示反对。他不满地说,世界上哪有打胜仗的军队不追击敌人、不发展胜利成果的呢?这将给敌人以喘息机会,犯下丧失战机的错误。虽经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耐心解释,扎哈罗夫仍然坚持己见。恰在此时,斯大林来电称,为避免国际上对中国的责难,建议由志愿军控制三八线以北及其两侧海岸,而令人民军继续南进追击。毛泽东随即将此电转发彭德怀。 1月10日晚,柴成文陪同金日成来到彭德怀的指挥部。会谈中,彭在分析了敌我实际情况后强调,我军必须休整,经过充分准备以求在下一战役消灭更多敌人。金表示同意休整,但提出时间要尽量缩短,可先出动3个军南进,其余休整一个月。彭认为,现在出动可能压迫敌人再放弃几个地方,但过早将敌主力压缩到釜山狭小地区,不利于分割围歼。金争辩说,不能消灭敌人,扩大领土也是很重要的。彭说,扩大领土不如首先消灭敌人。消灭了敌军,自然就得到了领土。金坚持认为,目前多占领土,增加人口,才有利和平解决后的选举。彭认为不必多考虑这些,目前的中心任务是多打胜仗,消灭敌人。由于双方争执不下,彭这时拿出毛泽东9日电交金日成。金则称,他谈的不是个人意见,而是劳动党政治局的集体意见,于是打电话叫朴宪永星夜赶来。 1月11日彭德怀收到毛泽东急电。针对金日成主张缩短休整时间的主张,毛依据斯大林来电提出:人民军一、二、三、五军团均可置于汉江以南之第一线,志愿军撤至仁川及汉江以北休整两个月至三个月,仁川及汉城之守备由志愿军担任。人民军应将现在东北训练的新兵加以补充,如金日成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前进,亦可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可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志愿军担任仁川、汉城及三八线以北之守备。当日黄昏,彭、金、朴进行了更加激烈的争论。金日成和朴宪永认为,斯大林所说让人民军单独前进,是指目前形势有利,美军要退出朝鲜。朴宪永列举最近一些新闻和苏方提供的情报,得出结论说,美军一定会退出朝鲜,但我军不追击就不会退出,因为美国要找借口。彭德怀反驳说,我不追击,美国可以自动退出,这是很好的借口。朴回答,不追击就不会退出,应该利用美国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彭说,只有再美军消灭几个师才会加深这种矛盾,这一因素才会成为有利条件,而志愿军只有休整后才能再战。这时金日成插话,重提在半个月内志愿军应有3个军继续南进,其他部队休整一个月后再进攻的主张。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提高嗓门激动地说:你们的看法是错误的,都是从愿望出发。你们过去说美国一定不会出兵,从不设想如果美国出兵怎么办,现在又说美军一定会退出朝鲜,再不考虑如果美军不退出怎么办。你们指望速胜而又不作具体准备,结果只会延长战争。你们把战争胜利寄托于侥幸,把人民的事业拿来赌博,只会把战争再次引向失败。志愿军休整补充需要两个月,一天也不能少,可能还要三个月,没有相当的准备,一个师也不能南进。我坚决反对你们这种轻敌的错误意见。你们认为我彭德怀不称职,可以撤职审判,可以杀头。彭德怀接着根据毛泽东来电的意见指出:由仁川至襄阳线以北,全部海岸警戒和后方维持交通,由志愿军负责。人民军4个军团约12万人已有两个月休息,归你们自己指挥,照你们的愿望继续向南前进。美军果如你们想象的那样退出朝鲜,我当庆祝朝鲜解放万岁,如美军不退走,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南进作战。在这种情况下,金日成只得表示,人民军还没有准备好,元气也未恢复,不能单独前进,承认确有速胜情绪,并勉强同意志愿军休整两个月。最后,双方决定召开两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交流经验,统一思想。 斯大林得知中朝之间在军事指挥上的争论后,曾在一封电报中说,“中国志愿军的领导是正确的”,“毫无疑义,真理在彭德怀同志手里”,称赞彭以那样劣势的装备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斯大林还批评苏联大使不懂军事,不准他再干扰彭德怀的指挥。此时,毛泽东也进一步施加压力,于1月14日致电金日成指出:“在最近2-3个月内,中国志愿军和朝鲜军队要克服严重困难,并完成繁重而艰巨的工作,具体包括:用经过训练的新兵补充部队,使经过训练的新兵学会老兵的经验;加强部队的武器装备;恢复铁路;准备好给养和弹药;改善运输和后勤工作。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保障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认为,在敌人准备继续抵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才能继续作战。不然,我们就会重犯朝鲜军队1950年6月至9月所犯过的错误”。“中朝两国同志必须耐下心来,进行必要的准备”。第二天毛又将此电转发斯大林。这样,在1月16-18日再次与彭德怀会晤时,金日成表示朝鲜人民军单独南进是带有冒险性的,朝鲜劳动党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中方提出的为了今后更好地实施进攻,而必须利用两个月时间进行休整的建议是正确的。然而,金日成心中的不满是可以想见的。苏联驻朝鲜大使后来报告说:“当美国人已经准备从朝鲜撤出的时候,中国人却离开水原回到三八线地区,他们放弃了大规模的进攻行动,经常派出一些没有准备的军队去参加进攻行动,明显地追求在三八线地区停止战争——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在朝鲜领导人心目中的威信,尽管朝鲜人也清楚,中国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从军事角度讲,彭德怀的主张当然是实事求是和有充分依据的,而朝鲜领导人一厢情愿、一味蛮干的情绪,显然是受到其政治考虑和其他因素影响的。不过,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朝之间的这种分歧,只是在军事策略方面持有不同主张,而从总的战略方针来看,北京同平壤、莫斯科是一致的,都主张通过军事手段或军事压力把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半岛,以彻底解决朝鲜问题。在这种情绪下,毛泽东和金日成都没有认真考虑此时联合国提出的停战谈判的决议案,从而失去了一次尽早结束战争的有利时机。 停战谈判的签字时机问题 第五次战役以后,中国方面也感到战争难以继续下去了。1951年5月下旬,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并决定了“边谈边打,争取谈判解决问题”的方针。毛泽东随后请金日成于6月3日抵达北京进行商议,接着又要求斯大林接见金日成和高岗,同时希望在苏联养病的林彪也参加会谈。经斯大林同意,6月10日金日成和高岗乘苏联派来的专机飞往莫斯科。 他们与斯大林交流了看法之后,于6月13日向毛泽东做了汇报。斯大林也来电表示,“我们认为,现在停战是件好事”。 据苏联大使观察,“朝鲜领导人对于停战谈判有些戒心,尽管他们没有公开和直接地表达出来”。金日成从北京回来以后,心情十分沮丧,认为苏联在联合国的代表马立克6月23日呼吁停战谈判的发言“是中国力图达到停战和摆脱援助朝鲜这一负担的最明显的表示”,甚至在马立克发表声明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北朝鲜的报界以及其他宣传机关,对此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也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文章”。虽然朝鲜领导人后来也“认识到了缔结停战协定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必要性”,但他们认为中国代表团(主要是其负责人李克农)为能达成停战协定而对美国人过分宽容和让步,同时也抱怨中国人在谈判过程中没有及时地、充分地听取朝鲜代表的意见。特别是当7月27日毛泽东通知金日成,如果美国人坚持将现有的前线作为分界线的话,那么中国人认为可以向美国人做出让步时,金日成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他立即答复说,“这种让步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对朝鲜的“严重的政治打击”。金日成甚至对朴宪永说:“我宁愿在没有中国人的帮助下继续进行战争,也不愿意做这种让步”。 后来因美国代表在分界线问题上提出了过分,并在谈判区的进行挑衅,中方表现出强硬立场,才使朝鲜人的情绪有所好转。不过,苏联大使注意到,“最近数月来,朝鲜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明显地冷淡了,朝鲜人更加坚定了依靠苏联的方针”。 然而,中朝双方对谈判的态度不久便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1952年下半年,在朝鲜战场双方基本取得力量平衡的同时,板门店的停战谈判却陷入了僵局,问题竟胶着在毛泽东起初认为最容易解决的战俘问题上。此时,毛泽东主张把战争继续下去,而在和平谈判问题上坚决不能让步,但朝鲜方面却希望接受美国的停战条件,尽快在停战谈判协定上签字。斯大林从苏联与美国对抗的全球战略出发,再次支持了毛泽东。 1952年2月板门店谈判达成协议:在签订停战协定后90天内召开相关国家的政治会议解决朝鲜问题,但在其他议程,特别战俘问题上还有争议。这时,朝方主张尽快结束谈判,金日成还直接向毛泽东表示出“不愿继续进行战争”的意见。拉祖瓦耶夫向莫斯科报告说:“金日成在与南日讨论谈判陷入死胡同的原因时表示了这样一种看法:应该建议签订停战协定,而把所有未解决的问题移交给政治会议去研究。金日成认为拖延谈判是不利的,因为美国的空军正在继续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造成惨重的损失。他看不到继续就战俘问题进行争论有什么合理性,因为这些争论正在导致更大的损失”。金日成还认为,中国志愿军的大多数战俘都是以前蒋介石军队的人,在政治上不可靠,所以“为了他们去斗争没有特别的意义”。“金日成指示南日弄清楚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并建议以李克农的名义在战俘问题上做出让步”。拉祖瓦耶夫还反映,中国领导人“担心大量的苏联军备的供给会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而减少或中断”,并认为匆忙地解决问题,“只能相反地导致削弱中朝方面的力量。李克农认为,如果不发动国际社会的舆论力量,如果不作长期斗争的准备,那么美国人是不会做出让步的。毛泽东同志也是这样判断谈判前景的,毛泽东给李克农下达了这样的指示:只有坚持锲而不舍、坚定不移的立场,你们才能赢得主动权并迫使敌人做出让步。 为了在谈判中实现这一目标,你们应该准备与敌人再作几个月的较量“。 5月2日,朝鲜停战谈判五项议程中的四项已经全部达成协议,但在第四项议程,即关于战俘安排问题上,美国方面提出了自愿遣返的原则,而中国方面坚持应全部遣返,双方的谈判由此陷入僵局。朝鲜领导人原指望不晚于5月份与美国人签订停战协定,并依此来计划安排1952年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没想到谈判因战俘问题产生争议而拖延下来,“这使朝鲜领导人感到莫大的失望。金日成建议中国同志在战俘问题上做出让步,并争取签订停战协定”。或许是考虑了朝方的意见,7月3日,中朝代表团提出了新建议,除非朝鲜籍战俘仍需全部遣返外,同意朝鲜籍战俘无须全部遣返,“即其居住地在敌对方的朝鲜籍战俘应返回敌对方领土;在应召入伍前居住于俘获方领土上的朝鲜籍战俘,应全部留在原处并应被释放遣送回家”。但是美国方面不顾中朝方面的一再退让(包括已不再坚持遣返全部被俘人员),于7月13日提出了总共遣返83000人(包括人民军被俘人员的80%和志愿军被俘人员的32%)的概数,并声称这是最后的、坚定的、不可改变的方案。中朝方面被迫做出最后选择。 对此,中国领导人的态度十分坚决。毛泽东在7月15日给金日成的电报中说,在敌人狂轰滥炸的军事压力面前,接受其挑拨性和引诱性而并非真正让步的方案,对中朝方面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是极为不利的。战争继续下去,固然会给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带来进一步的损失,但中朝人民也在战争中愈战愈强,鼓舞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去反对侵略战争,并推动了全世界保卫和平运动的发展。战争使美国的主要力量陷在东方继续遭受损失,而苏联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并影响着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因而也就推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毛泽东保证,中国人民愿尽一切可能帮助朝鲜人民解决困难。总之,“在现时形势下,接受敌人这一方案必然要长他人志气来灭自己威风”。最后,毛泽东不无用意地告诉金日成,中方的看法和方针,“当转报菲利波夫同志征求他的意见,得复再告”。同日,毛泽东也致电斯大林,“主张坚决拒绝”“敌人这种挑拨性和引诱性方案”,并表示准备战争扩大。毛泽东还通报说,“金日成同志对此有不同看法”。尽管金日成在回电中表示赞同毛泽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感谢中国将全力提供援助的承诺。但在同一天给斯大林的电报中,金日成抱怨说,由于消极防御的方针,敌方轰炸给朝鲜的城市和平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拒绝接受敌方的条件。虽然他表示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但还是希望尽快停战:“我们必须坚决力争尽快签订停战协定、实现停火和根据日内瓦公约交换所有战俘。这些要求会得到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支持,并使我们从被动的局面中摆脱出来。” 中朝之间在谈判中的战俘问题上持有不同立场,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原因,即双方的战俘政策完全不同。由于受国内战争传统作法的影响和缺乏国际斗争经验,中方从一开始就未曾想过扣留战俘。1950年11月17日彭德怀致电军委,拟在战役发起前释放100名战俘。18日毛泽东复电,“释放一批战俘很对。今后对战俘应随时分批放走,不要请示。”这样,中方掌握的战俘即相应减少。此外,1951年11月中朝商定,为便于释放战俘工作,以后南朝鲜战俘交由人民军管理,而志愿军只管理其他国家的战俘。这样,中方实际看管的战俘人员十分有限,没有多少谈判的本钱,这大概也是中国主张“全部遣返”的原因之一。而朝方出于战后经济建设需要劳动力的考虑,则暗地里扣留了大量战俘。据苏联大使苏兹达列夫的报告:“朝鲜同志认为将大量的南朝鲜的战俘扣留下来,让他们在北朝鲜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比较好,而无须去考虑他们要求返回自己家乡的愿望”。因此,他们扣留了13094名李承晚军队的战俘,其中6430人在人民军中服兵役,其余的人则在内务部和铁道部从事不同的工作。此外,还扣留了战争前期从南朝鲜被“动员”加入人民军的42262人。在这种情况下,朝鲜领导人当然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坚持“全部遣返”的原则。问题最后还是在莫斯科得到解决的。7月15日毛泽东电告斯大林,美方提出的方案,“两者比例极不相称,敌人企图以此来挑拨朝中人民的战斗团结”。“在敌人的压力下屈服,对我极为不利”,并表示即使谈判破裂,也绝不让步,“因为这个问题是个政治问题,不但对朝中两国,而且对整个革命阵营都有影响”。第二天斯大林即复电:“你们在和平谈判中所持的立场是完全正确的”。 周恩来随后于8月访苏,并与斯大林举行了多次会谈。中途赶来的金日成、朴宪永和彭德怀参加了后期会谈。除了讨论中国经济建设的问题外,会谈的重点在于确定以后战争的方针。周恩来介绍了战场上中朝力量的情况,认为“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把握,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作战,并且因为建立了坚固的坑道工事,也经得住轰炸”。关于战俘问题,斯大林首先指出,美国人想按自己的主张解决战俘问题,而根据国际法,交战各方必须遣返除罪犯以外的所有战俘。斯大林问,毛泽东对战俘问题是怎样考虑的:是让步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周恩来简要地介绍了在这个问题上中朝之间存在的分歧, 并表达了毛泽东“必须坚持遣返全部战俘”的看法。周恩来说:“朝鲜人以为,继续打下去不利,因为每天的损失要超过在遣返上有争议的战俘人数,而停战对美国不利。毛泽东则认为,战争打下去对我们有利,因为这打乱了美国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斯大林当即肯定说:“毛泽东是对的。这场战争伤了美国的元气。北朝鲜人除了在战争中遭到牺牲以外,并没有输掉任何东西。美国意识到,这场战争对他们是不利的,必须结束它,特别是当他们知道仍有我军驻在中国以后。需要的是毅力和耐心。”斯大林还提出了一个更能触动中国领导人神经的问题,他提醒周恩来说:“对美国必须强硬。中国同志必须了解,如果美国不输掉这场战争,那么中国永远也收复不了台湾。”关于解决战俘问题的具体方法,周恩来谈到,如果美国人做出某些让步,那么可以按以下方案之一继续谈判,第一,在美国仍然坚持遣返部分战俘的情况下,宣布扣留同样比例的美韩战俘;第二,战俘问题交给中立国(如印度)进行调解;第三,先签订停战协定,战俘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在交谈中,斯大林倾向第一方案,而周恩来重点谈的是第二方案。 不过,他们一致赞同的前提是首先坚持全部遣返战俘,并要美国先行表示让步,而不能在美国的恐吓面前退缩。 对于平壤的说服工作,自然还要莫斯科出面。在9月4日与金日成会谈时,斯大林问到,朝中之间在谈判问题上是否存在某种分歧。金日成回答:“我们之间不存在原则上的分歧。 我们同意中国同志提出的那些方案。但是,由于朝鲜人民目前处于的严重状况,我们更愿意尽快缔结停战协定。“斯大林立即说:”我们在此已经与中国代表团讨论了这一问题,并表达了这样的建议:不同意美国人提出的关于战俘问题的条件而坚持自己的条件“。”如果美国人不愿意遣返20%的中朝战俘,……那么他们的那20%的战俘也不能返回,一直到他们不再扣押中朝战俘为止“。斯大林最后以肯定的语气结束了这一话题:”这就是我们对此问题的看法“。 此后直到斯大林去世以前,金日成没有再提立即停战的主张,而是关注于如何更多地取得苏联援助物资的问题。不过,在战争即将结束之前,中朝之间在是否立即签署停战协定的问题上又发生了争论,这是战争期间的最后一次分歧。1953年3月以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战争方针发生改变,从而促进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程。但李承晚不想停战,并以擅自释放战俘的做法破坏协定的签字。为此,中方主张再发动一次战役,借以争取更好的停战条件。而朝方则要求马上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对李承晚释放战俘的行为不必追究。彭德怀没有理会金日成的主张,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按自己的意愿发动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阵地突破战,并取得成功。 显然,在停战问题上,金日成考虑的是朝鲜的实际利益,既然无望在战争中取胜,那么最好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尽早结束战争,转而进行经济建设,巩固对北朝鲜的统治。而毛泽东因其对亚洲革命负有的领导责任,则必须着眼于两个阵营之间对抗的总体形势,着眼于在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安全利益。惟其如此,在中朝之间发生分歧时,毛泽东才屡屡得到莫斯科的支持。 总之,上述中朝领导人之间矛盾和分歧发展及其解决的过程,除了历史因素以外,反映了阵营内部国家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当国家主权利益与整个阵营的共同利益发生冲突时,必然是前者服从后者。总体说来,中朝之间的问题,并不单纯是各自利益的对立,而是阵营全局利益(往往由中方代表)与当地局部利益(一般由朝鲜提出)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苏联立场的偏向,也并非仅仅是考虑到照顾中国的意见——尽管相对来说莫斯科处理同毛泽东的关系时更加慎重,而更多地是因为中国的主张比较符合斯大林认定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亚洲冷战中的总体利益。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所谓共同利益或总体利益,一般是依据在阵营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领导人的认识和理解确定的。因此,一旦某一主权国家不再认同这种共同利益,或阵营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这种局部服从全局的逻辑就不再发生作用,他们之间的同盟关系也就面临着终结。中朝关系是如此,中苏关系也是如此。
982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朝鲜战争与荷兰的崛起
gordon 2017-3-12 03:47
朝鲜战争的财政,就是很诡异,越打仗越富 ******************************************************************* 荷兰和西班牙的战争,就是越打仗越富 西班牙的经济在热那亚人手里掌握,热那亚人利用西班牙从美洲带回来的白银,和当地意大利人竞争,并把德国白银产地挤出了市场。 ******************************************************************* 荷兰人主要是垄断波罗的海的贸易 并且把 威尼斯立足自身的策略和 热那亚依靠外国的策略 进行有效的融合 所以后世的军事革新,像瑞典的军事革新 ,都是从荷兰来的 基本上,俄罗斯也算是波罗的海国家,彼得大帝也是从荷兰学习的
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乃木希典、朝鲜战争 与武士道的再发明(转)
gordon 2017-3-7 05:43
那个年代,都是如此 ,类似的人还有一个就是 德国的 沙赫特。他儿子死了,他却活着,真是莫大的讽刺。 ******************************************************************** 乃木希典 这种人是江户时期儒学家和国学家、以及明治时期的绝对主义国家神话创始者联合熏陶出来的产物, 他不是封建时代的正常产物 ,可以说他是明治时代的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这个人虽然有功劳,但是在封建时代大家却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建武中兴的时候朝廷也没有给他多大的官,最后他死难了,也是默默无闻地过了几百年,一直到水户藩开始提倡儒学的时候,也就是重新发明历史、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的时候,把这个原来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拿出来大大地夸张了一下。 因为按照封建时代的常规,宗主和藩臣的关系是一个契约关系,不是绝对的效忠。所谓的“武士要效忠于领主,对领主耿耿忠心”,这是有条件的。镰仓幕府时代的格言是,如果宗主、领主不给武士全部俸禄,那么武士会仇恨主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敌人一样,这就充分说明了封建主义的基本精神。 真正的封建主义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契约冲突,跟现在的罢工是一样的。领主如果待武士不好,武士可以反对他,双方的关系不是绝对的 。“ 武士必须绝对忠于领主,牺牲自己的生命和一切都要无怨无悔”这种伦理,不是真正的鼎盛时期封建主义的伦理,而是后来儒学和国学兴起、绝对主义国家兴起以后产生出来的新式伦理 。这些伦理的动机也不难理解,德川幕府的权力比过去封建领主的权力要大,所以他不能满足于过去封建领主能够满足的东西。 过去经典的封建领主像现在的一个企业家一样, 我付给你多少钱,就指望你干多少活 ,不是说我给了你几百块钱,就要指望你给我杀身以报,不是这样的,我多给你钱,你就应该多给我干活,少给我钱,你就应该少给我干活,双方的关系是成比例的;而 德川既然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他就开始贪心不足 ,同时受到大陆方面明清朝廷和大陆儒学家的影响, 他就觉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逻辑比对等的按比例效忠的逻辑要好 ,因为他自己就站在比较接近于君的位置上, 他当然希望,不管我待武士好不好,武士都要对我效忠,我多给你也好,少给你也好,你都要留下来对我效忠,杀身以报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觉得像楠木正成这样无限效忠、尽管朝廷待我不好但是我还是愿意杀身以报朝廷的角色, 比平常那些正常的武士,那些讨价还价、你多给我钱我才对你效忠多一点、少给我钱就效忠少一点的武士,要好得多强得多 ,值得效仿的应该是像楠木正成这样不在乎你给我多少、反正我都要对你杀身以报的典型,而不是给我多我就多给你干活、给我少我就少给你干活那种斤斤计较的正常武士 。 等到明治绝对主义国家兴起,德川幕府倒台,新的国家理想把天皇抬到了封建时代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封建时代的天皇是周天子那样的角色,他当然是全国人民热爱的对象,但是他是以礼法驾驭臣下的,按礼法驾驭臣下,就是有等差的;而明治绝对主义国家就希望所有臣民都要无限地效忠天皇,对我好也是这样,对我不好也是这样,不能说是对天皇斤斤计较,天皇多给我钱我才应该多效忠一点,少给我钱我就应该少效忠一点,因此楠木正成这种人在明治时期的发明中取得了比德川时期更高的地位。尽管楠木在他活着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土豪,不为建武朝廷所重视,后来的历史学家在他死难以后虽然也把他说成是好人,但是没有觉得他跟其他正面人物有多少区别,有多少特别值得推崇的地方—— 也就是因为他的做法其实不符合当时武士的正常做法的,但是到了明治时代,这样的无条件效忠、无限效忠的武士就变成正面典型了,大家都希望武士都像他这样 。 但是楠木毕竟是一位古人,而乃木却是一位活人。乃木和后来日俄战争时期争先恐后要为国家效忠而却被他们的长官训斥、要他们保全生命、更好地为天皇服务的那些人一起,构成了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正典。 所谓现代的武士道,就是这样一个重新发明的过程,它跟封建鼎盛时期的武士道有渊源和承袭的关系,但是并不完全等同。 历史人物楠木的塑造和现实人物乃木的塑造,都是配合这个历史形势变化而产生出来的,有传承的部分,也有创新的部分,而创新的部分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新需要。 ******************************************************************** 东方教主,寿与天齐,雷霆雨露,皆为君恩 这句诅咒,要等到若干年以后,一位有血有肉,有正常人感情,“举重若轻” 的政治家来打破。 ******************************************************************** 1931年楠公祭, 靖国神社的前身东京招魂社即为其而建 日本海军回天特攻队“七生报国” 楠木正成(1294?-1336),世居河内国石川郡赤坂村的土豪,1331年响应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运动,攻下赤坂城,1333年据守千早城,为各地倒幕军的兴起争取了时间。建武政权建立后,叙任从五位下。1336年5月楠木正成同新田义贞一同迎击反叛的足利军,兵败自杀,死前表示要七生报国,讨灭朝敌。明治时代被 追赠正一位 , 尊称为大楠公。东京皇宫前立有他的塑像。 ******************************************************************** 怪不得,楠木正成的像,我看着那么熟悉,那么勇武;浑身都是肌肉 草 呵呵
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抗日战争 那场革命性的历史巨变
gordon 2017-2-26 06:40
张学良倒戈 —— 丁玲的到来,可抵 百万大军 “必也正名乎” 这句话出于《论语 子路篇第十三》,原文中的意思,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这些名分不可混淆。后面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是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君君臣臣,政治正确这一套很厉害。 当年参与 “画大饼”的,还包括陈云同志 没有想到,把张学良给忽悠来了。( 他当年杀了杨宇霆,也无路可走了 ) ****************************************************************************** 奉系里面,最主要的是杨宇霆,而杨宇霆的发家并不依靠张作霖,而是因为他自己。 他和徐树铮以前是同学, 张作霖,当然有个基本盘子。但是中兴却是因为 杨宇霆,杨宇霆的劫械事件。 这是北洋的另一个支脉 ******************************************************************* 他虽然忽悠了一帮年轻人,但这帮年轻人也影响着他 还有一个大忽悠,就是张爱萍,很多人都是他忽悠过来的。(以前张爱萍是大领导) ******************************************************************* 胡适和蒋延黻 都是主和的, 合作其实也是博弈策略的一部分 一场历史性的革命巨变把这一切都吞没了,对于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已经很难查考 “他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这是了解这次革命巨变的关键”。 **************************************************************************** 从解放战争来看,很像是下面的原因: 美国社会面临的技术鸿沟 http://www.aswetalk.net/bbs/blog-663-66515.html **************************************************************************** 也就是当时中国各个阶层的境况都很差,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一样, 所有阶层都想打一仗 。 或者像甲午战争,受后勤的限制,两支军队都想 夺取对方的后勤。
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学校生活 —— 汽车发动机 “怠速” 模型
gordon 2017-2-12 10:03
学校的学习,不能够一开始就“理论联系实际” 要先让发动转起来,克服发动机本身的阻力,先别传动,先别对外做功呢 你让“小鸡”去拉车,不扯淡嘛 至少是个“大牛” ********************************************************************* 那 “理论联系实际”怎么办? 整一个专家团,到处跑不就完了嘛 咨询公司,飞行“专家组” 不就解决了,有啥解决不了的。 ********************************************************************* 自身的经验呢 朝鲜战争的时候,不是邓华和黄永胜 指挥系统对调嘛 ********************************************************************* 你说我没开过车,那举个 “烧火” 的例子 你得先把火烧起来,才能做饭呢。很多杂物都能用,垃圾发电 要是半着不着,净是烟。 “火要虚心”,塞那么多东西,承担不了,这火就 “着不起来”,就没什么用处
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朝鲜战争中的火炮(二)
gordon 2016-12-22 08:18
“忽悠” 掩盖了对真正问题的洞察 说一下机枪这个事情 解放军长期缺乏摩托化机动,因此对于重机枪 等步兵火力支援武器的轻量化要求较高,而M2机枪对解放军来说太重了, ***************************************************************** 随着解放军摩托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观念不断转变,到那时……M2机枪说不定已经被淘汰了。 注:造成了很多观念的断层,只是一种进步主义的意识。什么先进,我就先用什么。 “ 先进、落后怎么衡量? 这是一个先验的东西” 是你自己说,“什么先进,什么落后”。自己立个靶子,自己证明 呵呵 ***************************************************************** 愚昧嘛,瞎解释 五行八卦也能解释,老中医总是有办法的
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朝鲜战争中的火炮
热度 1 gordon 2016-12-22 06:18
实际上, 朝鲜战争中方的火炮并不比 美方弱 。 虽然杂式武器多,但大多是 二战后期的火炮, 美军也是二战时期的武器。 一个量级的 **************************************************************************** 真正体现差距的,首先是高炮和飞机;苏联的85炮就补上了 下面就是反坦克武器,火箭筒、无后坐力炮,ZIS 3 。 75毫米无后坐力炮, 射程达2200米,能穿透美军80毫米—100毫米装甲, “它发射的聚能破甲弹,靠高温和高压射流烧穿钢板!” 首次打破美国坦克 “不可战胜” 的神话,就是 “加农炮” 打的。 90式野炮 —— 日本的ZIS 3 **************************************************************************** 其实还有一个很弱,就是机枪 “冷枪冷炮” 运动,来抵御 75山炮和75野炮,炮龄老、射程近,因此将其抵近前沿,以直接瞄准射击 (速射炮,这个东西本身就是 “火炮攻击,步兵占领”;后来让位给榴弹炮了) 主要是打固定火力点坦克(山地, 很特殊的用法 ) 和机枪 注: 老美的机枪是 高射机枪平射, 压的抬不起头来 **************************************************************************** 山地作战,地形复杂,死角多,而迫击炮机动性好,射速快,弹道弯曲, 压制野榴炮不易射击的敌冲击出发位置和集结地,并以固定拦阻射击打击透过野榴炮火的残敌
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讲讲朝鲜战争中的火炮
gordon 2016-12-2 06:56
60毫米迫击炮轻便灵活,能为一线连队提供及时的火力。如果配备榴迫弹,则可以发挥出类似于爆破筒的威力。重迫击炮因库存旧炮太重,射程小,不适于前方使用,改用82毫米迫击炮代替。国内大量制造迫击炮以82毫米、107毫米化学迫击炮为主。 反坦克火炮中以51式90毫米火箭筒、75毫米无后座力炮,美式枪榴弹最好用。 苏制107毫米重迫击炮,部队反映其威力大,使用频繁,平均每门每月消耗291发。 各型山炮中以日制94式山炮性能最好,但是其驻退系统漏油漏气问题比较突出。1952年下半年,军委为彻底解决94山炮漏油漏气问题,派太原兵工厂4名技工赴朝修理,经过127天的工作,修好了94式山炮92门,各军自己也学会了驻退系统一般的检修。 经实战检验,苏制76.2毫米野炮、日制90式野炮能在战斗中发挥较大作用。 大口径榴弹炮中,以美制105毫米、苏制122毫米、苏制152毫米、美制155毫米性能最好,其次是日式96式150毫米榴弹炮、91式105毫米榴弹炮。其中,苏制122毫米榴弹炮,部队反映因其仰角大,山地到处能用,因此比别的炮使用得多。 ******************************************************************************** 苏制122 值得大说特说 一番 野榴炮 山炮化 , 能打出大仰角,以弥补牺牲强度所减少的初速与射程。 设计的好 作为摩托化炮兵来说,苏制76.2毫米野炮,122 榴弹炮 都值得大书特书 。 当然作为骡马炮兵,偏重。 以后也不会 用骡马炮兵了。 ******************************************************************************** 美军也没招,就是在远战炮群、飞机、机枪 上占 点优势而已。 师属炮兵,也就那样
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老兵进汉城旅游的某电视剧宣传片
热度 77 landlord 2016-9-12 00:26
关于那个宣传片我说几句。 首先,朝鲜战争(或韩战)就是一场内战,不是什么侵略战争。而中国参战就是抗美援朝,是这场战争的一部分。中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战略缓冲,对方是对“共产中国”尽显敌意的美国——一开战(中国还没表态),美国的舰队立刻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 战争的结果,中国即使不是最大的赢家,也是赢家之一:战略上得到了缓冲;经济上得到了苏联的工业培养;国内,和美国(联合国军)打平的结果意义深远;国际上,让世界几十年来第一次重视中国军队——没法子,最近几十年让人家打进首都3次,还都是以少胜多——不怪麦帅以为打中国军队应该会是“打火鸡”。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才是这场战争的意义。你可以不喜欢的那个视频,但最起码应该尊重那些老兵。因为中国/中国人(包括你自己)现在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是这些老兵和他/她们的战友用献血和生命换来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将士们永垂不朽!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499 次阅读|30 个评论
分享 从库尔斯克会战 看 朝鲜战争的反坦克武器
gordon 2016-6-22 14:55
1951年5月,中国方面再次与苏联进行新的武器引进谈判。双方打成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60个师的武器。 这60个陆军师的武器装 备,是按照苏联正规编制配备的:每个师(14963人)有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独立高炮营、1个独立五七反坦克炮营。炮团装 备有122毫米榴弹炮、76.2毫米野炮、120毫米迫击炮各1个营(12门),坦克自行火炮团装备Т34坦克24辆、76毫米自行火炮16辆,独立高炮 营装备37毫米高射炮12门,独立反坦克炮营装备57毫米反坦克炮12门。全师步兵武器13938件,炮303门,汽车261辆,特种车84辆,马车 517辆,马1136匹。 但是由于交货时间问题,这60个师苏械师,只有3个师进入朝鲜作战。这60个师的装备,志愿军比较喜爱1939年 式37毫米高射炮,这种火炮射速快,威力十足,可以执行多种任务。76.2毫米加农炮由于射速快,射程远,也受到志愿军的欢迎。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由于其 122毫米主炮威力十足,对于打对方远距离工事效果极佳,但是数量偏少。 ******************************************************************* 反坦克,这种重型坦克 防御用也挺好使的 57毫米反坦克炮,也是非常好的。 苏联从德国引进pak 36 型37 毫米反坦克炮,没有量产。量产的是45口径的,炮架还一样,就是换了炮管 1943年,德军在东线投入虎式和豹式坦克,才有这个57毫米炮。M1943 (ZIS 2) 型。 这个注意一点,库尔斯克会战 及以后的苏德坦克会战,苏联是有制空权的。 和朝鲜战争完全不同,呵呵 ******************************************************************* 国军在抗日战争中用的小巧的 37 毫米反坦克炮,那是因为日军坦克的装甲薄。 苏军其实还有100 毫米反坦克炮呢 注: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是一群大白痴,爱胡说八道。 明明自己用了好东西,在哪儿瞎扯 76 野炮也可以当作反坦克炮使 76毫米自行火炮,在库尔斯克会战 反坦克很烂。在1944年底编入 步兵师属自行火炮营,协同步兵作战,摧毁碉堡和防御工事。(76毫米自行火炮,库尔斯克会战时候,当过反坦克炮,后来就不这么用了) 发现了没有,这些东西都是 库尔斯克会战 时候的东西。 ******************************************************************* 实际上, 中国想要什么东西呢 ,想要抗日战争时候的东西。 像国军的 Pak35/36 反坦克炮 ,很低矮,跟步兵炮一样。 坦克装甲厚了,大哥 削足适履,还真让它找到了。 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非常适合我们农民用。 注:其实它用的是先进武器。米格-15 , 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 二战时候,苏军都没这东西。 ******************************************************************* 综上所述,抗美援朝战争是 志愿军用先进武器 和美军打了一个平手。 这才是公允的评价。 ******************************************************************* 抗美援朝战争和苏德战争最大的差别,就在制空权上 苏德战争,制空权上,基本 平分秋色, ******************************************************************* 当然,苏联把火箭筒拿出来就好了, 我去, 它要能拿出来,不早拿出来了。 苏联还有100毫米反坦克炮呢,实在不行, 152 加榴炮也可以用 。
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朝鲜战争,我们接到了多大一个盘子(转)
热度 11 gordon 2016-6-6 23:16
铁路,铁路就不说了。 铁路、公路联运,当然公路系统可能是继承抗日战争的 *************************************************************************** 重炮 二战前后的时代,陆军火炮家族中,口径6英寸级别或更大的重炮,被视为国之重器,地面战的致胜法宝,不是那么随便给人的……苏联自己也是如此,坦克和飞机都可以大大的给,轻炮也可以给……要给重炮,可没那么容易 注: 据说我们是没有日式重炮的 兴万涛的回忆,他们都说是假的;也没有参加过朝鲜战争 *************************************************************************** 重炮比坦克更难补充 当然后来有火箭武器了,这个就不重要了 *************************************************************************** 陆战不是完全靠技术的,战役学很重要。二战初期的德国陆军很菜,坦克质量也很差,机枪就能打穿,但就是能赢——因为战役学先进,懂得如何集中装甲部队快速突破 德国的步兵不好——除了坦克,德国陆军最大战术优势是炮兵,重炮多——步兵在苏德战场最大作用就是保持战线的完整性 二战的德国步兵和一战没办法比 *************************************************************************** 一战到二战,陆军战役学最大发展是什么?一战证明 火炮 是陆战最重要杀伤手段。一战前,后勤主需求是给养。而 到一战,弹药成了最大需求 。那么一旦切断其弹药供给,军队就将丧失战斗力。但一战陆军过于笨重,又缺少交通工具,所以很难大规模切断对手的交通线 *************************************************************************** 反坦克武器 苏德战争尾声,反坦克手段的对比还是很鲜明的。德国人有的是75甚至75+的重反坦克炮,88-128的重高炮,几百万发“铁拳”。而苏联步兵师的标准反 坦克炮还是45-57毫米,往往依赖榴弹炮和火箭弹去击退德国坦克群。而这需要很强的战机捕捉能力。 苏联步兵师的反坦克火力还是太弱。 *************************************************************************** 炮兵 tg炮兵在朝鲜战争后期受俄国人影响很大,集中射击,短时间里的高密度射击等等……美国的炮兵很优秀,三八线阵地实际是靠他们维持。但按苏联标准,美国人对炮弹的使用太浪费而且不够集中,陷入低效率的“日常炮击” 俄国人的打法非常有效。就是用大量的小炮构成高密度的射击正面……苏军的重炮其实并不太多,防御方的德军重炮上往往还有优势 可德国人就是被俄国人的炮兵一路给掀掉了……在苏军炮群集中射击下,一个德国步兵师甚至可能一天都撑不住 *************************************************************************** 火箭筒 二战的苏联步兵师 反坦克火力本来就不足 当然,它的火箭筒不愿意给我们,人之常情,那时候火箭筒算先进武器的 *************************************************************************** 查漏补缺 这个好重要啊,你有过生活经验就知道了,差了一点东西,凑不齐 就需要费好的的劲儿 去补这个缺口。
6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朝鲜战争第一战 —— 40军万岁(转)
热度 1 gordon 2016-6-5 17:32
应该说作为一支军队,40军是幸运的,不仅完整的参加了朝鲜战争的五次运动战,而且更因为打响了朝鲜战争的第一枪而永载史册。118师在温井的那场伏击战规模虽不大,但意义重大,因此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有些细节很值得谈谈。 慎 重初战是解放军多年以来的传统,记得六十年代对印反击战打响前,为了确保首战必胜,对于究竟先歼灭阿三一个旅还是一个营争论了好久,官司最后打到毛主席那 才了结。原以为朝鲜战争是解放军第一次出国作战,首战一定是慎之又慎的,看了这本书我才最终相信,因为当时情况混乱,情报不明,志愿军各级指挥官均未料到 会很快与联合国军遭遇。1950年10月25日的清晨,当最前沿的40军118师354团发现南朝鲜军已经迫近时,他们已经无法向上级请示了,因为为了保 密,各级电台均实施无线电静默。整个战斗都是354团自己指挥与实施的,不知道这些年轻的军官日后回忆起这次战斗,会不会产生创造历史的豪情。 这 还不算完,俗话说: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大战在即,354团政委陈耶发现他们居然把团长丢了。书中说“陈政委本来是个慢性子,此刻却急得团团转”,是啊, 谁能不急啊,三个步兵营的电话都打了,都说没看到团长,再向师里请示,电台呼叫不通。这是出国第一战啊,我要是陈政委,撞墙的心都有。好在人家不象小成这 么没出息,马上组织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及几个股长开会研究战斗部署。大家一合计,都主张冒点风险把敌人放进来打歼灭战,于是就这么定了,具体战斗由参谋长指 挥。不过谢天谢地,战斗打响前团长找到了,原来他也没想到会这么快遭遇敌人,还在四连检查工作呢,听政委讲完战斗部署,完全同意,战前部署就这么结束了。 ********************************************************************************** 人生的转弯,往往如此 **********************************************************************************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 那一日 ,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朝鲜战争,步枪以日式为主
热度 2 gordon 2016-6-5 05:23
朝鲜战争,步枪以日式为主。( 美制M1917步枪 ) 日式的步枪很不错的,好不好。 在美械和日械 这种问题上纠结什么呢 。 日军的步枪很牛逼的,它要比 国械 好的多。 中正式 由于其弹药与日式武器和美式武器不能通用,数量并不多 *************************************************************************************** 美制M1917步枪 P-14 步枪精度很好,然而在大兵团战斗中,英军士兵更喜欢 使用 SMLE 步枪。 SMLE 步枪吸取了布尔战争的经验教训,火力迅速、装填便捷、可靠性高,而 P-14 在容弹量、射速方面都比不上 SMLE , 英军士兵认为 更适宜在僵持的战线上打冷枪,而不是在 埑壕战中冲锋陷阵 。所以尽管 P-14 步枪的装备数量巨大,但当一战结束后,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军队和步枪时,英军撤装了所有的 P-14 步枪,只保留了 SMLE 步枪。撤下来的 P-14 有许多被送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另外有近 70 万支 P-14 入库封存。 ******************************************************************************************** 摘自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 在中央军委的统一组织下,总后勤部、东北、中 南和边防军为加强部队的装备,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想尽了一切办法,尽了最大的努力,使部队的装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即便如此,东北边防军仍然无法 统一武器制式,只能在现有条件下以连、营为单位将同型号武器装备调剂,尽量集中使用。 据第13兵团估计,边防军与美军相比,就火力 而言,团以下部队除了没有坦克之外,其他火力与同建制美军部队差距不是太大。但师以上部队的火力则有悬殊差距。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有效的反坦克和防空兵器, 已经确定列编的师属战防炮营和军属高炮营,均因缺乏武器而没有正式组建,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的工业落后、经济困难,无法满足部队对装备的要求。 注:高炮、反坦克炮是一个难点。在二战中也是难点。 ******************************************************************************************** 从当时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的编制装备来看,38军、39军、40军的武器配备远远超出了国内其他部队。其中又以39军为最强,号称美械装备。 根据1950年9月的部队战斗实力统计,39 军共装备38式步枪7320支,79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美制冲锋枪3058支,捷克式轻机枪790挺,美制M1918式轻机枪 168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17挺,美制M1917式重机枪155挺,日制92式重机枪7挺,60毫米迫击炮260门,81毫米迫击炮82门,82毫米 迫击炮15门,120毫米迫击炮12门,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2门,国产6管102毫米火箭炮9门,92式步兵炮36门,41式山炮12门,94式 山炮12门,美制75山炮12门。 由此可见,39军虽然被称为美械装备,但实际 上仍然大量装备了各种杂械,尤其是步枪仍以日械为主。所谓美械,只不过是较多地装备了一些美式冲锋枪、轻重机枪和60毫米迫击炮而已。39军的装备水平是 平均每连步枪120支,冲锋枪36支,轻机枪9挺,60毫米迫击炮3门;每营重机枪6挺,81、82毫米迫击炮3门;每团92式步兵炮4门,重迫击炮3 门;军属炮兵营辖3个山炮营(每营12门),1个火箭炮连。 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50军由于准 备时间仓促,来不及补充调整,部队的装备水平很差。据战前统计,50军共装备38式步枪1565支,79步枪6111支,英制恩菲尔德步枪458支,美式 卡宾枪716支,美式冲锋枪1575支,捷克式轻机枪821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20挺,马克沁重机枪125挺,92式重机枪3挺,60毫米迫击炮 230门,81毫米迫击炮4门,82毫米迫击炮52门,美制60毫米火箭筒4具,美制57毫米无后座力炮4门,92式步兵炮14门,美制75山炮16门, 日式37毫米战防炮7门,美制37毫米战防炮36门。 和39军相比,50军装备的步枪以国械为主,冲锋枪数量明显减少,近战火力不足。营以下火力与39军相差不大,但炮兵的数量、质量差距明显。 注: 50军就不行,冲锋枪少,火力不足。 ************************************************************************************** 轻机枪以捷克式为主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共损失: 轻机枪4325挺(其中歪把子3挺,苏制德普式1711挺,美制M1918式321挺,日制96式7挺, 英制布伦式55挺,加拿大制7.92布伦760挺,捷克式1407挺 ,比利时拉启利式44挺,杂式轻机枪17挺); 注:这个布伦式就是 捷克式。 只不过是 英国、加拿大造的而已。 日式机枪不要考虑,日式机枪好烂的。 损耗最多的就3种: 苏制德普式、美制M1918式、捷克式 (勃朗宁 1918 也是好枪;转盘机枪也不错) ************************************************************************************** 我国于1951年初从苏联进口的36个师的步兵轻武器中,步枪型号是莫辛纳干M1930型。与M1891型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枪管短了(从803毫米 缩短到729毫米),采用了简化工艺的圆形机匣等。这批莫辛纳干式步枪生产较早,历经二战考验,多为战场回收品,附件都不全,很多都使用过度。朝鲜冬季气 候寒冷,经常把这些枪的枪拴冻住, 许多志愿军战士被迫用脚蹬,部队反应强烈,给这批莫辛纳干式步枪起名为脚蹬枪 ,认为还不如国产中正式。 ************************************************************************************** 苏联即使在后期,对德国的炮兵优势也主要在75-76这个级别,在100以上的级别,苏联的优势不大。德国人始终以105-150为野战炮兵主力 注:我现在想了想,几乎没有什么办法。 美国的炮兵跟德军差不多,唯一不同就是 “同时弹着”,所谓的 VT 引信 苏联刚打过二战,苏联顾问在哪儿呢 空军、坦克、步兵、没招儿。 那是个山地,野战炮兵也不是压制炮兵。(几乎想不出办法) 75 和 105 也就是差了一代。(那是个山地,重装备也不一定比 75 火炮占优势) ************************************************************************************** “同时弹着” ,就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用的榴散弹 「多点火炮,几发炮弹,突然打在同一个点上」。这种以「单一点」当作目标的方式大幅简化了火力管制程序,只要事先把地图上各个目标编成一个一个代号,在需要火力时只要简单发出目标 代号就好。这种射击方式不进行「试射」,而每一门收到命令的火炮锁发射的第一发炮弹就是「效力射」──虽然这样的做法会让每门火炮射击的准确度下降,但这 样正好避免了当所有火炮对准单一坐标射击时落弹过于集中的问题;因 为 每门火炮射击时的误差,正好可以在目标坐标周遭行程一整片弹幕 。所有的炮兵都知道,第 一群炮弹的威力最大,这样的作法──第一次齐射就是「效力射」──通常都可以逮到没有心理准备的敌人,可达到最大效益,同时也可以在使用最小弹药量的情况 下达到最佳效果。 ************************************************************************************** 很多事情都跟条件限制有关 每个国家对于普法战争的经 验有着不同的结论,大部分的炮兵们都在教训中学到了必须尊重步兵步枪的威力,因此 反对将炮兵将火炮推到敌人步枪的射程范围内 。 德军对于炮兵人员的死伤比较 不那么计较,反而把让步兵孤独地放在火线下去承受敌人步枪子弹这件事情看得比较严重 。 注:德国敢这么做,是因为它的人员培训便宜。体育老师教的。法国就不行,高工高师毕业的,培养成本太高了。 德国这种培养模式,炮兵和步兵有什么差别吗? ************************************************************************************** 几乎没有什么办法 就是炸汽车,炸铁路线。 实在不行,就跟二战一样,炸 德国工业区。 局部战争,几乎没招儿
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12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5 01:40 , Processed in 0.05434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