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柳叶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知青五十周年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0801#
发表于 2019-12-16 04:4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9-12-15 15:51 编辑
% G) l5 |: G) ?$ O+ N& P' w) l$ j, W/ r5 Q
作者错失了一个巨大的要点:知青下乡对大多数农民和农家子女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外来的文明因素。没有这个“好奇心”和“城里人”的具体化,很难说是不是会有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大进城。穷则思变是要有具体的目标的。对于60-70年代的中国农民来说,“城里人”的生活和见识就是具体的目标。# W9 E- e" R4 W( D4 y3 D& t% W

: i4 P7 c3 j+ C; H6 `% @% r知青中有从下乡经验中悟析人生的,也有更多没有。同样一顿饭吃下去,有人转化成能量,长肌肉,动脑筋,有人就直接变成屎,等明天接着吃饭了。能从生活(不管是什么生活)中悟析人生的永远是少数,多数人总是觉得各种乏味、荒废。“正常”的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对很多人来说是无聊的一眼望到底的人生,“不正常”的知青下乡只是有一个容易敲打的目标而已。
0 R  [6 R! W/ X' q2 D
7 X6 ^% N3 W5 R1 P. b7 i: p8 J6 g( a现在以各种名目的聚会很多,但“在一起插过队”的聚会哥们是最铁的,可能与“一起当过兵”有一比。这种聚会不是比惨,而是共同体验导致的特殊凝聚力。" p/ r+ a) C% Q" o' n! N& c

& C6 f! [& p* L$ d# x2 ]具体到知青这段时间是否浪费了,77、78、79届大学生一般公认与后来的大学生不同,他们的使命感和驱动力特别强,具有知青或者工人经验恰好是他们与后来大学生最大的区分点。, G- T6 ?- C* k" C# S" s
" E4 T' [/ @% q' Z: ?
至于损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这是neither here nor there。知青不下乡,这也是文革中期,大学不开门,谈不上上大学。开门后,也只有工农兵学员,轮不到不下乡的知青。这是时代的问题,不是知青下乡的问题。' t6 e/ U  A/ R. n

% |# l- Q! g0 v把知青下乡与反城市化相连更是荒唐。城市化必然是与工业化相连的,中国真正的工业化是改开之后开始的,没有知青下乡什么事。另一方面,文革中工厂不开工,农民不种地,知青不下乡自己养自己,谁来养?还是那句话,这不是知青下乡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2 H  y; T. j0 X# D" ~/ V- B

. f- }: U- ?2 o/ L个人认为:知青下乡对知青个人来说,大多成为悲剧,但对中国的进步来说,还是得大于失的。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发表于 2019-12-16 05:15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1 09:05 , Processed in 0.03439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