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8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史记] 如果吴蕴初生在70年后的美国(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5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蕴初很会做生意,他首先是个企业家、生意人,其次才是一个化学家。他的特点有:韧性、敏锐、吃苦、贪婪、胆小,还有很多。如果简单的描述的话,就是一个现在很多人心目中的传统江浙商人,并且他在很多地方领先了时代一步。
9 Y# K4 H- m1 ]5 b/ P: T0 i: o0 z# `6 H5 i0 e
拜德州爆炸等等和史老七这倒霉催的家伙,然后是研究生投毒案,这两天化学化工的帖子搅得天翻地覆,好像我们学化学化工的一个个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活着干、死了算”,这怎么行?这样折腾下去,后来的人们就都不学这个了。2 A) R2 D" B# m2 g+ f9 {

# @' }6 E3 V( C- E# k0 _其实化学化工没那么危险是危险,胆小怕事的小商人也能玩,在这里介绍一下味精大王吴蕴初,和我以前介绍过的范旭东先生很不一样。
* S% {5 k7 g5 B. n' @  y1 B
& X0 `9 G2 j% d/ I7 w对范旭东先生,我想用一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尊称一句;对吴蕴初先生,尚不能用这个评语。两人起点不同,终点不同,发展的人生轨迹也不同。如果范先生出身是高富帅的话,吴先生的出身可以用“屌丝”来形容。- |- q3 @  a. x9 I- X  U" x. I* |
, k3 j  ]2 f0 g  A1 d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范先生起点是10 ,终点是100;吴先生起点是1,终点是10,。虽然吴先生为国家的贡献是比不上范先生的,但是对于个人,他也做得足够了。4 l( S% A+ P5 r' I
8 X# j8 _- H' N7 R# a5 m6 T
吴蕴初家说屌丝也不完全对,他父亲曾经在圣约翰大学做过中文教师,他自己十岁就中了童生,不算神童的话,在同龄人里面也是出类拔萃了。不过家里比较穷,又捣蛋,被从私塾里赶了出来。& \% q2 U! y. n; M! d2 ]

- k- n* F: m: O  p$ x吴蕴初一生做事很专注,一旦选定了就很投入。吴蕴初离开私塾就给自己定了人生目标,他认为自己考不上秀才,更不要说以后科举的重重关卡,于是他选择了去上海学外语,虽然祖父认为他学了外语,也不过是给洋人做下人。
4 O3 `4 {' ]% m( o3 j
/ P" p) ]3 l: g2 z3 [吴蕴初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上海学了一年英文,因为家贫而且自己是长子,不得不退学回来做英文教师,挣钱养活五个弟妹。放不下学习的吴蕴初,在听说陆军部兵工学校招生有奖学金,于是考了进去学化学。因为家贫,还兼职在附属小学做教师。听着很不错,实际上这时候的吴蕴初很屌丝,穿的棉衣被硝酸腐蚀了得一塌糊涂也没钱买新的(硝酸和棉衣,他没出事故命真大),穷光蛋吴蕴初还曾经推黄包车上桥挣几文钱,聊以养家。
( M" ^+ G- z% o2 P
# P7 |) u9 N5 r简单地说,就是吃过大苦,受过大罪,天资很好,意志力又强,这种人总会成功的,不同的是成功的方向和程度了。; g% b- h' n- j3 `/ r4 I8 I' i' y
- N/ g4 \: O! W' Y
他当时有个德国来的化学老师杜博,这个杜博老师给中国带出来三个化学实业家,分别是味精大王吴蕴初、日化大王方液仙、香料大王李润田。可惜的三个人中竟有两个死于非命,方液仙死于汪伪特务之手,李润田赴巴西拓展业务时遇害。PS,方液仙当年的日化产品用“三星”作为商标,两弹一星元勋赵忠尧创立的铅笔品牌也叫“三星”。- ~4 o. t, Q  f4 x) h! o3 ]/ b
  ^3 L3 U2 _  m) H
虽然穷,学业倒是很好。20岁那年毕业后,托自己的德国老师杜博介绍,吴蕴初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是汉阳铁厂的化验师。也结了婚。夫人嫁入吴家之前闺名戴仪,嫁入之后称吴戴仪或吴仪。. b6 G( i& @+ n5 Y; `% n
- p# Y+ j) [6 ^# b8 [; m2 N  h2 g
22到24岁期间,吴蕴初又一次成了屌丝,因为被请到天津做工程师,但是股东们出了问题,工厂办不下去,吴蕴初被迫困居天津一段时间。后来不得不重回武汉,凭借研制出耐火砖为敲门砖,然后被聘用为炸药课的课长,外面的公司也聘他去做氯酸钾。这时候的吴蕴初已经是白领阶级,从此和屌丝告别,再也没有回来。( p$ b/ M* w  g' g  ?/ k

3 m) l3 h- {" h; C$ \$ e吴蕴初是挺感恩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的吴蕴初曾经去德国专门拜访当年在兵工学校提携他的德国老师。不过下面我们首先要介绍的还是他如何走上功成名就的道路。
) p# a$ S( I/ Q5 k( U: c* h# V8 y6 Z7 s' v3 W& m& D+ q- ]
吴蕴初的第一个想法是做氯碱厂,技术和想法他是有的,但这属于大化工。当时二十出头的吴蕴初钱是有一点,但是对于这种涉及到国家基础的大化工产业,杯水车薪都算抬举他了;再加上自汉口铁厂离开后的数次创业,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外货的涌入与优势。只有在质量与成本方面造出较外货都更为优良的产品,方能在市场上立住脚,也才能将外货抵制出去。外货虽然数目庞大,可终究是有数的,只要人人属意于此,今日一种,明日一种,不愁没有将其全部驱出中国市场的一天,至少它不至于如此垄断,如此霸道,可在贸易上取得起码的平等。”于是他就选择了精细化工。定下了精细化工的路子,吴蕴初就盯上了利润率极高还离不开的味精。选择味精还有个好处,文献比较齐备,他有英文基础,德文阅读也无问题,动起手来难度较小。! h. {; _# z3 A( L- H

. E$ x% s# h9 [2 ?2 e1 c+ {0 m5 O吴蕴初也是一个很会炒作的生意人,白手起家最怕的是没有知名度。自己做了几十克味精之后,就有了吴蕴初去饭馆喝汤的故事。他去饭馆喝汤,喝汤的时候取出自己的小瓶子,往汤里倒了点东西,喝了一口,随后做出一副满意的样子。这种怪异的行为自然吸引了别人的注意。如果在现代,大家估计感觉奇怪,但一回头就给忘了,但是在当时,总有好奇搭茬的,这人一搭茬,吴蕴初就往人家碗里倒了点请他品尝,人家自然不干。这一争执,就吸引了人围观,围观的人里面正好有一个商人感了兴趣,尝了一口汤,这个商人发觉汤味美可口,于是有了兴趣,味精也打开了走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步。这个商人,就是后来吴蕴初的总经理王东园。" A" F. z) C. k( @) G
5 c4 o( i1 ~) o( ?. H7 I
有人会说了,历史充满了巧合,如果当时没有这档子事呢?我告诉你,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巧合,如果当时没有王东园在场,大不了吴蕴初赔别人一碗汤钱,有饭馆老板罩着又不会打架,全是上海小男人打架也出不了什么大事,要是在东北或者南京吴蕴初恐怕就不这么干了。使劲折腾,能陪几百碗汤钱?这些钱恐怕还不够在报纸上做一次广告或者拜访一次投资商的,甚至不够整一套像模像样的衣服的。还有一件事情你们恐怕不太容易看到:吴蕴初实际上早就瞄上了王东园和他背后的老板,认为这两个人是可以合作的伙伴,但是如何才能找到最有利的合作机会呢?吴蕴初跟着王东园一块吃饭可不止一次了。所以他做的这次广告非常成功,投资少,见效快,还是精准投放类型的。, _$ r3 H2 n# w4 _2 N& s% t6 m5 r  w

/ _5 D& F3 v  |9 Y+ @1 y% y. d王东园这时候也还未发迹,只是个小推销员,他的老板是开酱菜园子的,所以王东园才对口味如此敏感。因为王东园是自己人,酱菜园子的老板张逸云很快就同意了投资给吴蕴初先生产一些尝试一下。
* C0 G6 Y) R8 ?4 f& k
* w% U. A* i( A1 O有关资料记载,他们这次聚会是这样的。宾主相见,略事寒暄,两个饱学的读书人又极为投合,便已倾盖如故了。张逸云起身拦住欲叫菜的吴蕴初说:9 u3 s9 r# v8 f) i7 S: x/ K
"今天咱两谁也别请谁,合伙作东:我出饭菜,你出调料,公平合作如何?"/ W) @7 R& o$ z
吴蕴初开怀大笑。/ x7 y, t# @2 n$ ]! r7 z
尝过经吴蕴初加料的汤后,张逸云喜形于色,连赞此品绝不稍逊于"味の素",吴蕴初更是兴奋异常,说:"您使我相信,我的实验目的是达到了,至于更大的目的,就需要先生您支持了!"
$ h/ g) |+ i( u6 F张逸云正色道:"吴先生,我辈读书人岂不知民族兴亡的道理?您有话只管直说吧,可是要阿拉合作?"7 x2 N' |; B5 ]  j8 N
待吴蕴初点头后,又道:"阿拉出钱,你出技术经营就是,你开口吧,先要好多?"9 K& O  A4 ~/ P
吴蕴初说:"就请先出五千银洋吧!"% J8 x! `' k; ]$ @, M; B
于是,两下里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决定共办一个生产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调味品厂。

  E9 H8 K; t. x
; A# A6 J' }* Y2 Z& q' o. p张逸云举人出身,但是他家往上查三代出身则低得多。张逸云的祖父本是个小贩,因为拾金不昧被失主看中品格不错,带去上海学做酱菜,后来升做掌柜,因老板无后,便继承了老板的产业。他父亲继承家业之后,更是财源广进,因为出身低贱,便极为看重子女学习,张逸云、张逸云之长兄、长兄之子先后考中举人,加之本是富商巨贾,一时声誉卓著。
- V( }4 K5 }" |% i6 x; W& O* c) V: v( X9 T- O5 }8 r+ j
张逸云和他所在的酱菜业在管理企业上很有一套,当时的上海,共产党如同水银泻地一般,在各个工厂内渗透,但是在张逸云旗下的酱菜园子,共产党竟然无法建立有效的组织,共产党第一次渗透入酱业,竟然是1939年,这时候抗战已经开始两年,酱业很多上层人员逃往重庆,而内部的严密组织则在日本人和76号的联合打击下趋向瓦解。到1946年上半年,酱业这个系统内的TG党员竟然两只手可以数过来;到上海解放,全行业共有TG地下党员25人。这种公司,你就是再努力,也不可能让共党对你永远放心的。后来吴蕴初的天字号集团也有这个特点,解放初年吴蕴初字美国回国后,曾经向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女儿抱怨,大意是什么样的资本家像他一样活得和三孙子似的:长期住在厂里,连家都没时间回;工作时间比任何一个工人都多;身上到处是研究与生产时期留下的伤;工人福利高的一塌糊涂;这样的资本家不能说是良心满满,但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把经营权给收走了。我想直到他去世,他也没意识到一个针插不进的工业集团对于共产党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并不仅仅是剥削问题。( ]! @& V6 X" X4 w) c

( T# I2 t# ?, ]. t张逸云和吴蕴初在给产品取名的时候煞费苦心。首先这个东西要和特性挂钩,其次要和日本人推广开的产品“味之素”挂钩,还要一看名字就让人联想到美味,,于是味精这个名字就此诞生。至于产品的商标,取名“佛手”,是张逸云酝酿多时提出来的,意在此品是天上菩萨才能享用的珍品,味精鲜美又不属荤腥,最适宜吃素人。且张、吴两人都信佛教。厂名则定名为“天厨”。味精的包装,则直接向日本人学习了,因为他们发现,日本人这个包装设计的非常好,看着很大,其实里面没多少东西。论公斤买来的东西,加工之后论克卖,不挣钱才有了鬼。
& j7 n1 B, D: |% [1 A3 v: i' O- ]- C% b- |+ e1 S
还有一点,味精的主要原料是面筋,这东西本来是纺织厂的下脚料之一,因为纺织厂需要淀粉,而上海纺织业又很发达,所以来源广泛、原料成本又低;相比日货,需要海藻做原料,而且要海运过来,显然不如当地生产成本方面有优势。- ^* B6 {, D/ Z4 E+ v

3 K8 r) a, f8 F& t" r6 d$ a9 ]- v另外一点,心理效应,具备了国人当时因备受列强侵害,对列强,并因列强而及洋货,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的普遍的现实作用。% g+ y5 U. }# P6 S; n' S

' {$ Z. w" N6 B, s: B9 d再一个因素是有效的广告,前面从寻找投资商上面,我们已经看到吴蕴初乃是一个精明的广告达人,张逸云则于味精厂开业之初,便将新产品佛手牌味精移来门面好、信誉高、历史久的张崇新酱园一并销售,在他那福建路临街的大门脸上几乎贴满了彩色斑斓、令人醒目的广告:"天厨味精,鲜美绝伦";"质地净素,庖厨必备";"天厨味精,完全国货"……王东园又是位很出色的"公关人员",眼光敏锐,机变灵活,每天几乎一刻不停地驾着一辆小彩车,作着生动活泼极为吸引人的宣传。小车上插着五彩缤纷的小旗,旗光闪动间是一条醒目的标语式广告:"天厨味精,胜过日本的味の素"。车行时缓时停,广告声却一刻不断,后面还跟了几个敲锣打鼓吹喇叭的人,大助声威。王东园用他那甜而亮的宁波腔诱人地喊着:"天厨味精,天厨味精,佛家妙品,人间享用!""国货味精,国货味精,完全国货,与洋货不同!""超过味の素,价格更公平,不信您就尝,一尝保相中!"……: r7 `, ]8 A8 H2 M
2 Y- B" H8 d( _' X7 {7 n0 }0 }
天厨建厂之初,是合伙性公司,公司股份共分十股,每股五千元。张逸云自己占四股,张家的亲友共四股,另一家老板一股,最后一股是吴蕴初的。吴蕴初拿不出那么多钱,以技术折两千元入股,另外三千元以带张逸云的第三个儿子出师折价,等于吴蕴初一分钱不出,干落一股。$ p( h$ Y& i+ o  ~$ P$ V2 x

  J  S1 A4 o7 O; x, H0 r, d; D不仅如此,吴蕴初还很有前瞻性的提出了按产量提成的概念,要求每磅味精一角提成。此要求从未见过,其余股东大哗,认为此条件太过苛刻。关键时刻,还是张逸云一锤定音,成交!他的态度是没有吴蕴初,这个味精厂建不起来。
& {8 U9 |7 ?! @" i$ ^1 E% L
% S6 B- y, d/ |( {; J7 ~) J. x吴蕴初不仅仅要提成,他还提出了负责生产和享受总经理的红利的要求,在钱上吴蕴初毫不含糊。入股之初是五千元一股,到打败日货的时候,每股每年的分红已经是叁拾伍万元了。  S. ]" d+ V0 t' r# Q2 S
$ ~6 G7 _0 d" ]- r
完全国货的天厨味精,恰好适合了国人抵制日货的心里,加上天厨味精确实不错,把日货打得一败涂地,不过在日货惨败的同时,天厨也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暗地超低价吃进购入日货,之后偷偷改换包装,以国货的名义出售。这事对不对此文不评论,仅记载在此。
/ m# W% q) {1 v0 S
" S+ d2 b* F$ P- E
& i$ ~% q- j7 k' a" N# f" A

: T' N+ Q% r4 e7 @/ B, H3 Q' `/ K% W  i, Y) N+ J/ Z
; m/ L. ~1 V' U. r% v% |
7 {$ S# }  {8 g4 d/ R( u
日本人吃了亏,就去北洋政府告天厨侵权,这一招一百多年来他们一直在用。这时候经理王东园又出马了,找了不少人,走了不少门路,看来当时的北洋政府也不算太昏庸,认定日本人的味之素来源于海藻,中国的味精来源于面筋,故对日本的味之素不构成侵权。
(吴蕴初的味精之所以能够赢得这场中日大战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决定性的原因是技术上的突破。依赖于海藻的日本技术和依赖于面筋的中国技术,显然在产能上日货远远比不上中国货。性能上差不多,产能上高得多,当时的反日情绪,三者缺一不可。)
此事之后,张吴二人立即着手进行海外专利申请工作,开中国海外专利申请之先河。

评分

参与人数 9爱元 +62 学识 +5 收起 理由
水风 + 8 + 1
农民家的狗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山远空寒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老芒 + 10
橡树村 + 4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28 12:53
  • 签到天数: 46 天

    [LV.5]元婴

    沙发
    发表于 2013-6-5 22:47:07 | 只看该作者
    从蛋白质分解出谷氨酸,这也不容易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3:52:2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吴蕴初生在70年后的美国(二)

    一九二五年,因有了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相助,日货更受抵制,本来无力与味精竞争的味の素更趋颓萎,连南洋的华侨也弃日货味の素,改用了国货味精,进入了"天厨"。佛手牌味精不但打入了南洋各国市场,而且很快就成了该市场的紧俏商品。产量也因之较一九二四又翻了一番!直到一九二八年,几乎是年年翻一番,产量自一九二四年起翻了近五番。此间,每年除扣除公积金外分红两次,每次一股得银洋一万七千五百元,总经理和经理尚有额外所得,须知一九二三年秋集资时,每股才是五千元哪!6 [$ t/ y* `$ z: C& w) w$ u

    & X( c: W2 [8 |  J) P9 L. Q# K$ w# u1931年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发表《创造味精的吴蕴初君》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邹韬奋说:“味精每年营业近300万元,此每年300万元的生意, 实无异由先生从‘味之素’掠夺中抢回来者……故记者常以为空口提倡国货无济于事,必国人多出其聪明才智,研究创制各种价廉物美之商品,始有实效可言。”  `8 @, ^8 m( J9 e
    7 I% z+ R% p' G+ m
    1925年-1926年间,中国在世界的较量中,颓势尽显:在生丝的出口上被日本全面赶超,在茶叶市场也被印度茶排挤。1926年世博会上,中国参展商品中值得骄傲的是天津永利制碱厂的“红三角”牌纯碱和上海天厨味精厂。( w+ n" ^2 U! u9 F. g6 d0 t
    % H2 k1 K$ B5 _# e! y
    这之后就是果粉所谓的“黄金十年”了,但是果粉有意无意的忘记了国府的“黄金十年”可是包含着东三省的数据的。1933年的世博会,中国的企业家还是自筹资金去的, 1934年,仅上海一地,就有254家企业倒闭。1935年,数字增长到469家。
    2 G% F1 b9 z) ~! q1 E5 H
    : _: S) g  w1 A2 P法国学者白吉尔评价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时说:“大量事实表明,国民党政府对发展私人企业的态度相当冷漠,南京政府竟然不愿为濒临绝境的民营企业家提供任何支持。
    ! `4 ^2 H2 t9 q6 \7 ~: z5 S0 U9 L5 m
    ………………………………………………………………………………
    ; ]/ R5 u$ D% k% }% ~1 J( m  g" `# d
    味精制造,工艺简单,本小利重,所以味精厂就好像今天的各种山寨厂一样,一转眼就遍地都是了。起初天厨依靠高质量维持优势,但是竞争对手们一方面也在提高质量,一方面也在挖角,这就使得技术保密变得无比重要。. c( {1 R/ e0 X) Q  \) h% s* u
    / \5 D1 k4 Z' @+ r1 u6 d3 c+ _% f
    为了技术保密,吴蕴初等人煞费苦心,其中的有两项措施很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其一是佯称天厨味精之所以优质,是因为味精制造过程中需要添加某种特殊粉末,此粉末由吴蕴初在密室内配制,然后交由一不识字的老人分包后送交工厂;其二是关心员工生活,建崇德堂,列去世职工名位,春秋祭祀;对生活困难及死亡职工以崇德堂基金会名义补助;对于患病职工,可以凭卡就诊,医药费由崇德堂支付,这是张逸云的意思。
    ) k. ]0 L+ {# L
    9 ^1 x8 A' Q1 p, @化工的基础是三酸两碱,味精的主要原料是三酸中的盐酸。当时的中国,盐酸不能国产,五十公斤盐酸需要消耗白银四两,成本甚高,吴蕴初有过电解生产氯酸钾的经验,现在有了钱,电解法制备盐酸开始提上了日程。
      h5 N" h6 [8 [$ _" ]; f9 f, l/ _4 i+ |' K
    有技术和能生产是两回事,有技术还要有设备,设备还得看好不好用,安装调试情况。当时恰好法国人在越南有个法国人办的盐酸厂经营不善,面临关门,吴蕴初便和张逸云筹资盘了下来。法国派来负责安装调试的工程师是个二货,吴蕴初不得不亲自上阵。此厂建成后,定名天原电化厂,日产盐酸二吨、漂白粉三吨、液碱(即烧碱NaOH溶液)四吨。顺便说一句,当时做盐酸所以氢气是放空的。感兴趣的人可以估算一下当时的这个厂一天放出多少氢气。上海的各位们,你们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们的爷爷奶奶们都是幸运儿呢。- _3 y9 q/ S! \; G! |

    : u, `: s4 i- f- W盐酸除了自用,因为成本低,很快击败日货;漂白粉因为有个保质期的问题,在上海生产的国产漂白粉和日货相比,较为新鲜,很快再次击败日货。化工行业基础的三酸两碱,两碱指的是烧碱和纯碱,很巧的是这两者在国内占垄断地位的都是卜内门。我们知道范旭东和侯德榜先生等人击败了卜内门,让中国的纯碱不再受制于人;吴蕴初的做法则是向卜内门示弱,并变更产品,慢慢磨,等到卜内门觉得不划算,竞争也就不了了之了。- F$ s; x& }0 a" a! |
    9 y, P1 Z0 B8 o# C+ I
    吴蕴初是个竭尽全力挣钱的人,他看到当时使用的耐酸陶瓷制品必须向法国进口,深感痛心。他自己以前做过耐火砖,觉得耐酸器皿完全可以自制,于是他又投资建了天盛陶器厂,转制耐酸陶瓷。吴蕴初也不仅仅是痛心于没有国货,更重要的是痛心于成本,当时盐酸并非贵重原料,但是从法国进口耐酸陶瓷做盐酸的包装器皿,包装成本是原料成本数倍。$ W8 h! m4 |6 I* T
    $ I! R/ V2 B4 \4 o0 K
    当诸多游商打快拳似地逐利于浅层经营时,吴蕴初立足长远,出发点高出一筹。踏踏实实地构筑着基础化学工业,不断向深层探求。
    / s" u( X0 s' Q3 T* h% ]6 ~* Z8 E! U+ A# w
    考虑到盐酸生产中多数氢气只能白白放空,善于赚钱的吴蕴初绝不会让钱白白流走。美国老牌大企业杜邦公司余下了一套合成氨设备,正在寻找买主。原来杜邦公司为了搞合成氨的试做,在西雅图置了一套相应的中试设备。试验完成了,设备也就无用了。一时又找不到买主,就想到了在当时已很有名气的中国吴蕴初,于是主动上门来销售。吴蕴初不想买,害怕做了合成氨就得做硝酸,做硝酸就得和党国机关打交道,于是漫天杀价。哪知道杜邦急于脱手,一口应了下来,吴蕴初只得回来说服老板投资。这也是张逸云做下的最后一次买卖,不久后便英年早逝了。! Y) N7 U0 ?5 o7 `% L& y) [6 u, Z
    ' o1 W: i4 R: }  @
    挺好的东西,可是中国人不识货。还是吴蕴初极为讨厌的日本人,首先发现了他生产的硝酸质量好、价格便宜。他的“天利”,也就是合成氨企业,才度过了最初的危机。
    * S! S/ Z0 J) L; g
    $ H4 p# h* z* V! b- k随着吴蕴初的硝酸铵规模扩大,和范旭东的硫酸铵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是不可避免。为了避免兄弟相残、外人得利,两人约定以长江为界,江北归范式、江南归吴氏。
    ; E. y9 w7 d/ t2 w$ K* r* T4 X" Z4 t0 F. X4 c
    当一九二八年,天厨厂为他和他的同伴股东们刚赢了五年利时,他觉得他已达到了"足够"的标准,便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一部分所余组建了"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在上海的菜市路(今之顺昌路)租下了房屋,并进行了装修,购买了相应的化学试验仪器与试剂,聘请程在章博士为所长,另聘了一些研究人员,他则自任为董事长,研究化工产品与接受化学研究的委托项目,兼培育化工人才。不久后,又与"中华化学工业会"合并,该会自北京南下相就,并推选大同大学校长曹惠群为理事长,吴蕴初则为副理事长。恢复了《化学世界》杂志,还办了小型图书馆。这是个对吴蕴初来说只赔不赚的"买卖",然而他乐此不疲,不但投以很大的精力关注,而且率先垂范,自己投资自己试验,在陶瓷釉彩、高效漂白粉、粘胶人造丝等项目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所也成功了不少试验项目,如抗战前对饮料、芳香油、防腐剂、氯苯及特殊钢都有进展性的研究;抗战爆发后,又进行了军工方面的实验及对四川的一些地产化工材料做出了研究分析。这是中国较早的专业研究机构,当然范旭东那里也有一个黄海化工社。
    8 o& f$ k% Z/ W3 X! u
    + m2 `1 }* K0 F3 ~% d  j到了一九三一年"足够"之外又有了富余,他又积极主持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由他出五万元做为基金,聘请几位化学界人士为委员。同时又在沪江大学化学系设立化学奖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投资捐办了理化教室。由基金会主持每年对大学化学系一年级学生与高中一年级学生分别考试,从中选出十余名优秀者发给奖学金,发给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费用,标准三百元。当时的十元法币已经可以风风光光的办一次酒席了,三百元法币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 `2 j7 D9 |  \2 c) f: w
    ( q& Z, m/ R( V8 o9 Z( y" o
    1935年,张家公子投资房地产失败,吴蕴初借机改组天厨公司,从而将公司收入麾下。此事道德上且不评说,但是能保住这个行业对国家以及对张家的后人也是有利的。
    9 G" g, Q/ R; `$ m
    + o' V$ D4 X% Q( |3 N抗日战争爆发时,吴蕴初不在国内,他千方百计赶回来,与自己的企业一起奔赴国难。八一三之后,吴蕴初把他的企业迁往重庆,自己则担任了“资源委员会”的委员。在重庆期间,他有两个颇为信任的朋友,一个是KMT的钱昌照,一个是TG的王若飞。
    - G6 `8 L8 m& u- i# P( K8 o  z' L) {2 {
    此后重庆谈判,TG想找一些工业界人士座谈,请了两个人士都不愿出面,便通过中间人找到了吴蕴初,吴蕴初便出面邀请刘鸿生、潘昌猷、胡西园、章乃器、范旭东等人来到了张治中将军的公馆——上清寺的和桂园,在会客室里受到了太祖的接见。太祖回延安之前,特意安排王若飞、邓颖超去向吴蕴初辞行。辞行之时,吴蕴初还希望王若飞他们能把三儿子吴志进带到延安去,被王若飞和邓颖超以贵公子尚幼,吃不得苦婉拒了。(后去海外)
    ! ?3 y. J: n9 q- Q0 d0 D" H8 d1 t7 W  n# z4 X! s
    而吴蕴初回国之事,即便是自己的儿子要他回来,他依然犹豫,最后向钱昌照要一句话,方才回来。可惜此时他的另一位好友王若飞去世已经四年。7 L0 h4 o/ V7 _2 D& Q9 m! F2 i8 Q5 O

    % R! J% S( N' F% }PS,大概是因为王若飞和博古两个人去世比较早,博古以前又犯过错误,有些他们当年在重庆的事迹被想当然的放到了周公的身上,这是不合适的。比如南方局的琐碎工作博古干了好多,王若飞则是统战好手,这两个人性格和办事能力上都是周公的好搭档。, [3 H' @( r  E

    ) ?. Q9 T# x$ k. B在美国发展的吴蕴初三子吴志进回忆起重庆这段时光,更多的是少年与父亲相处的温馨。和父亲一起用火药炸麻雀,偷喝父亲的酒等等。其中偷喝父亲的酒这一点很有意思。吴蕴初不让子女喝酒,就在酒瓶上做记号,喝到那里就留个记号。吴志超就先偷喝,然后把记号抹去,重新画一个。/ w" D8 J) p( o9 z9 B
    3 _( v9 G6 B' y* a' S7 o0 t
    和老三比,已经成人的老大吴志超和父亲的关系则不是那么融洽。吴志超不喜欢经营工厂,倒喜欢投机和金融,让吴蕴初担心自己的这个长子会不会把家业败光。要是吴蕴初在天之灵发现这个不务正业的大儿子几十年后干到了中信(香港)的总经理,不知道他会不会哭笑不得。
    7 B! a, F* g7 |- P1 }  C" \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10 11:39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农民家的狗 + 2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3:53:5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吴蕴初生在70年后的美国(三)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马甲 于 2013-6-13 13:55 编辑
    2 l( W9 a3 r! L/ n
    ; I3 w6 l6 |- n- U. ?# I$ }吴蕴初没有前后眼,他担心子女会败光家业,于是仿效杜邦建立了基金会掌控股权,他自己的梦想也是成为中国的杜邦(杜邦的持股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很多历史上的财阀股权往往被枝繁叶茂的后代们稀释了,而杜邦家族直到今天,仍然对集团有很强的控制力)。
    3 K1 V0 G3 ^+ Z
    # p, J- h5 s' G1945年9月8日,吴蕴初正式向国民政府经济部呈文,志愿将“生平投资各种事业之股票全部交出”,成立“蕴初资产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吴蕴初公益基金委员会),由基金会统一保管。9月20日, 经济部正式予以批复。这个委员会由吴蕴初家属、政府人员、社会人员共同组成管理。成立初期的简则有8条,主要是:规定股票集中管理,永不得变卖或转移;每 年盈余一半用于已投各企业发展改造,1/4充社会公益,1/4充遗裔之无力者教养费;上述各条一经政府核准即生效并永不得修改。后来,这个简则又修改为年 盈余半数用作社会公益,半数留作企业自身发展,“于必要时酌提蕴初遗裔之无力者教养费”。 ( V/ C8 W; d1 u
    ; ~$ c" M+ e7 H; b8 T, w" u
    她女儿说父亲这个决定在当时遇到了很多阻力。有人说他“沽名钓誉”、“总有一天悔之晚矣”,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家族内部。母亲吴戴仪不同意,大哥吴志超也不愿意,但 是他根本不会跟他们商量,家里的事情就是他自己说了算。
    * P: b, n$ E( T: ~1 V7 H: f
    0 `9 ~* C. Y" e& L* p# c后来他女儿吴志莲参军要填家庭经济状况,吴蕴初很不高兴,就说让他们去基金会查去,我自己也不清楚。
    & z# q+ d# ~( s( Y5 |9 F; L7 V2 ]1 V, D2 `* }$ r
    抗战之后,吴蕴初回了上海。6 j' L# c2 E4 E$ w+ o4 O
    & E! Y; }" X3 n' P2 I3 J" j) E5 Q) r
    凯申公想请吴蕴初出来做经济部长,顺便利用他和TG之间的关系尚且不算对立,请他去做和谈代表。吴蕴初一生重名利,重名甚于重利。收到这个邀请,他有意出山从政。但是TG这边托人给他带消息,让他不要接这个烫手山芋,虽然好吃。吴蕴初关键时刻后退了一步,这时果脯已经招人的时间不多了,王云五当上了这个经济部长,没过多久,王云五成战犯了。
      V' y( d* {. _$ [
    ' s) [! p$ Y% j一九五○年十月,吴蕴初由香港乘船抵达天津,再转道北京,受到了中央统战部领导的热烈欢迎。几天以后,在钱昌煦的引领下入中南海拜见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他热情欢迎,见面握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味精大王回来了!欢迎!欢迎!"因此有人说,吴蕴初的"味精大王"是周总理命定的。
    $ T0 \5 ^# b7 `8 p& q4 {% b; C2 w/ c8 c5 g: A5 K* u" z
    吴蕴初回上海不久,即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任以及化学工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不久,又增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总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还准备让他去中央政府参与国家化学工业的领导工作。! |6 X. m5 h1 t7 ~  y

    ; ^7 n  Y2 U1 U6 N$ A3 G; c“好,你们今后总得要照国家指引的方向走下去”这是吴蕴初1953年去世前留下的唯一一句遗言,这句话透着聪明。后长子吴志超任中信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中信香港总经理、民建副主任委员;女儿吴志莲任中国煤炭报副总编辑;三子吴志进定居海外。
    6 M! t- v! f; e4 ~! V8 H$ y6 l/ a% @5 }; x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10 11:39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30 14:50
  •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元婴

    5#
    发表于 2013-6-13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过去好像拍过一 吴蕴初的电视剧 感觉拍的不咋地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6#
    发表于 2013-6-17 07:50:16 | 只看该作者
    很精彩的人生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8-6-2 22:44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金丹

    7#
    发表于 2013-6-17 09:06:43 | 只看该作者
    当初,他老先生咋管理企业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42:01 | 只看该作者
    包子 发表于 2013-6-17 09:06
    0 s9 H, V$ ~1 w' r1 u9 r: H" g当初,他老先生咋管理企业的?
    $ _9 p/ |  ~" S9 o, H7 Z
    说一点:( P) g% g" e; f9 C, j* Z9 h

    9 t# m6 J- W% m. W" U+ W7 m9 a1 v对基层员工是高压力、高强度、高福利。他的企业员工劳动强度很大、下班基本就没时间想别的了;利润高,给员工的福利也高,这样共产党常用的那套就不太好使了;管理上压力很大,很严格、有连坐,地下党要想渗透得同时渗透很多人。
    5 b5 C" T: ]% N# s! i  P% U
    - ?& J! v' N+ c9 {; B+ |其实员工文化程度与设备复杂程度不匹配的大型化工厂实施连坐有一定的合理性。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10 11:39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6-17 23:22:32 | 只看该作者
    全是上海小男人打架也出不了什么大事
    - j: t  g4 G+ L8 j' K& V6 J  N
    & a3 b  l6 o0 y
    抗议抗议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28 23:33 , Processed in 0.04665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