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海] 美国为什么要澳大利亚帮着造制导武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4:3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澳大利亚宣布,美国将帮助澳大利亚在建立起GMLRS制导火箭弹的制造能力,使得澳大利亚两年后有能力向美国和盟国出口制导武器。军工是美国制造业少有的亮点之一,也是非常赚钱的生意,美国为什么让肥水流到他人田呢?
# @/ X2 \3 }; Q% d2 R* k! p& I, S; l7 \& U+ D* c9 a
在乌克兰战争中,美国突然意识到军工生产能力的不足。战争爆发得很突然,开始的时候,美国军援直接从库存调拨,让正常生产随后补充。但美国很快意识到库存下降过快生产补充跟不上。一开始时,问题出在“标枪”反坦克导弹,很快,155毫米炮弹成问题了,现在依然是大问题。据认为,即使现在加速生产,也需要至少5年才能补足库存。“标枪”导弹问题现在不再紧迫,主要是因为俄军放弃装甲进攻,转为步兵战。“毒刺”防空导弹在一开始问题不大,因为俄罗斯空中力量出动较少,现在因为巡航导弹、巡飞弹的打击增加也消耗大增。0 T8 k1 C' }, B
" w7 w) F6 h. q/ l% a
美国在乌克兰战争开始后不久,就开始张罗加速弹药生产。拨款不是问题,但产能扩张受阻,人力资源、设施、供应链都不是拨款就能立竿见影的,美国去工业化是全方位、全层次的。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道理是一样的。6 e# F2 w3 P& l% S8 Y& L8 h

8 n1 p7 J) C$ H, P5 E9 e- b7 Y5 {$ E% X美国在倾尽国力支援乌克兰的时候,没忘了最大的战略挑战依然来自台海和西太。在乌克兰对付病熊尚且险些断供,面对世界上唯一的制造业超级大国中国,美国的军工产能断然不够用。在台海和西太,155毫米炮弹还是小事,各种导弹、舰船、作战飞机、坦克装甲车辆甚至枪炮和弹药的产能都成了大问题。! N  l8 g% \4 ?' n8 {3 c

; T3 {) m0 S$ ]; \  f1 d实际上,慢说战时产能,现在平时产能都不能满足平时需要。AUKUS规定美英向澳大利亚先提供现成的核潜艇,然后再转移技术、就地制造,但美国死活腾不出产能,让AUKUS核潜艇“插队”,尽快交付澳大利亚。美国核潜艇数量在“澡盆曲线”的底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急于用新建的“弗吉尼亚”级替换扎堆到期退役的“洛杉矶”级,恢复必要的艇队规模。但澳大利亚的“柯林斯”级也等不及了。美国国会早打钱了,但造船厂不敢拿,因为交不出货。美国援助乌克兰的M1A1坦克翻修也排不进队。这些只是冰山一角。8 E! a. K* c  @
& L  Z  k4 {3 a: V
在二战时代,美国是“民主兵工厂”,产能支持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倒是老大帝国英国,军工技术不缺,但产能很缺。和今天的美国一样,英国缺人力资源,缺设施,缺供应链。英国的办法是调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前殖民地的产能,解放战争时代各种“加拿大造”轻机枪和手枪就是来自战时剩余物资。
" F4 o6 y$ n% a( ~% t
  W1 V, {' X3 D. N( Q7 S美国现在想做的是同样的事情:调动盟国产能,填补美国的产能空缺。但是时代不同了。7 b) X& p! D/ f: f
  S: P3 e/ h5 N
战时加拿大是世界上位居前列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加拿大的制造业是和美国同步发展起来的,得益于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水系便利的内陆水运。人们熟知的底特律汽车制造业实际上一半在美国一侧,一半在加拿大一侧,至今如此。美国老工业区集中在东北,加拿大老工业区集中在东南,与美国隔河相望,不是偶然的。
  X, V5 `  ?6 y* e9 o5 N+ `0 K; K) z# K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只要转移一些技术,加拿大马上能接过生产。一些武器弹药在加拿大的产量甚至超过英国,还有一些把英国技术和美国技术结合起来,如加拿大制造的“谢尔曼”坦克采用英国的17磅炮,火炮威力大于美国原版,机动性强于英国坦克,大受欢迎。
$ a' O) s9 ]/ z4 H$ a0 k1 j: W, R' b' p% G. P* T, Q' j0 P
但现在,加拿大的去工业化也是与美国同步的。美国工业存在的问题,加拿大一样不少。不管美国主观上怎么想,客观上加拿大已经靠不上了。9 k9 f: j2 z1 ]
4 l/ q$ U5 Z/ C. }
澳大利亚则是另外的情况。澳大利亚偏居一隅,远离欧洲和北美。在经济还没有全球化的时代,澳大利亚只有高度自给自足,形成了小而全的汽车、造船和军工工业,已以及相应的钢铁、化工、机械工业。同样,英国转移一些军工技术,澳大利亚就能有模有样地本土化生产。
7 f2 Y4 `) [1 v
# Q0 e. X& ^% L/ U但澳大利亚的去工业化同样严重。在全球化之前,航运成本太高,航运时间也太长,小而全的本土生产具有生命力。但全球化借助航运效率和规模经济,把各国各地的小而全制造业冲得稀里哗啦。澳大利亚曾经有还算发达的汽车制造,甚至出口到欧美,现在全军覆没了。在主流工业制造中,澳大利亚品牌闻所未闻,澳大利亚制造也是稀罕事,澳大利亚经济已经以资源和农产品出口为主了。/ ?* A  r' P( H4 h7 \' l

( a! `! Y4 x9 n$ ?澳大利亚知道工业化的重要,一直努力保持工业制造。但本土市场狭小、偏远,靠自己很难成长出足够健康的主流工业,融入欧美体系因为距离遥远也难成首选。在信息时代,远程合作在理论上不成问题,在实际上面对面的团队依然是最高效的,否则也没有硅谷、深圳这样的扎堆效应了。* X2 v( M7 N7 u: q6 J4 @9 J
9 j  A- }( r* P
澳大利亚对独立军工特别重视。一怕战时遭到封锁,二怕被欧美“遗忘”。偏居南太的孤岛容易遭到封锁显而易见。在冷战时代,主要战场依然在欧洲,次要战场在东北亚,只要战争不打到南太,澳大利亚很容易“被遗忘”。澳大利亚只能尽量靠自己。尽管周边较少“天敌”,孤立无援还是很可怕的。
' n9 N% x; [$ H, B7 a8 I4 P4 V% {/ {  \1 {+ B1 i
从二战时代开始,澳大利亚就注重军工生产的本土化,一直坚持到现在。澳大利亚空军的F-18A/B(经典型)就是在澳大利亚制造的,设计当然是美国的,但制造的本土化程度相当高,比加拿大组装的F-18A/B高很多。澳大利亚海军的主力舰艇都是在按照欧美设计在本土建造的,连AUKUS核潜艇后几艘最终都需要在澳大利亚建造。澳大利亚制造的“拳击手”装甲车是按照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制造的,现在反向出口到德国。: A# W( H: P  Q2 e# t: I7 \( |
: E3 v# q# [: r+ E; R* J
但澳大利亚军工也受到科技和工业基础的限制。澳大利亚在引进欧美设计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独特要求提出各种修改,但与以色列不一样,很少有能力插入澳大利亚自己设计制造的模块。# n$ H6 Y4 \8 i4 `8 S: i3 R

7 p& p! V, A8 L& j1 b3 A规模经济原则也使得澳大利亚逐渐放弃高端装备本土制造的要求,F-18E/F和F-35就直接引进,不再坚持本土组装,甚至放弃本土大修的要求。只有批量小、“手工”成份大的舰船制造还坚持本土化,尽管设计都来自欧美。8 K# h4 {3 i  f5 n

: X/ }5 A1 M8 ^4 D另一个问题是:现代高端装备的供应链长度远非二战时代可比。在二战时代,从矿石煤炭到坦克飞机,供应链相对较短,从头到尾存在于单一国家不难做到。现在不同了。F-18E/F和F-35的组装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但电子设备占比很高,供应链已经不可能由澳大利亚这样的中等国家完整地“吃下”。大量关键系统需要来自遥远供应商的话,只有就地组装对本土化的意义就不大了。美国手里的“工业之花”也所剩不多,不肯把过多关键技术转移出去,哪怕是五眼铁杆跟班。
- q- u$ R  U8 x% X1 ]$ N0 w+ G; \# w1 g! `6 o" F1 A/ Q  j
这使得澳大利亚能承接的美国军工生产实际上有限。美国愿意转让的军工生产其实也有限。首先计划转移的是GMLRS制导火箭弹,这是GPS制导的227毫米火箭弹,可用MLRS或者“海玛斯”发射。计划在2年后开始交付,不光为美国GMLRS生产增加产能和分散化生产基地,也减少澳大利亚对进口的依赖。
2 G0 Z" Z% A: M1 v6 ^) Z8 k" n  P4 U5 _; x
澳大利亚还将获得美国转移的155毫米榴弹炮弹的制造技术,以及Mk48重型鱼雷和“标准2”(SM-2)舰对空导弹的维护、修理、全面检修和升级能力。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公司被澳大利亚选为军工合作首选伙伴。
- Y5 Y/ b: y  L3 L
2 P& h) _# R9 B1 r) x+ O但21世纪的美国与二战英国面临的是本质不同的问题。二战英国拉上加拿大、澳大利亚帮忙扩大军工产能,但最大的靠山还是美国。美国不仅提供武器弹药,还最终成为盟军兵力的主要来源。
; B9 i  m! I4 b& G. h- l: T5 }9 A7 L' G* x5 q" ?0 @; Z
21世纪的美国没有二战美国那样的大款可以依靠,美国本身就是最大的款。美国自己靠不住,那盟国也是靠不住的。7 Q. T: j' ]' T4 G5 ~0 \0 [, q

- A# [% E( f$ F不过对于21世纪的美国来说,军工生产转移到澳大利亚还有额外的用意。二战英国本身处于前线,大西洋海运线还算可靠,加拿大生产的武器弹药运到英国使用,诺曼底登陆后进一步运到欧洲大陆。在台海和西太,美国作为主要军工基地,远离战场但运输线很容易被截断。澳大利亚离战场近得多,供给相对可靠。
9 Y5 _0 Y9 w$ Z2 k/ z4 r3 G1 v1 ^
, o( z$ X; t$ _- o: @$ A另一个与二战时代不同的是:二战时代的加拿大处在战场之外,除了德国潜艇偷鸡摸狗登上来几个间谍,根本不受德国任何军事威胁,是妥妥的战略大后方。二战时代的澳大利亚受到日本的威胁也很有限,而且也只有很短时间。1 s9 D1 n1 P( c) `
: C6 N$ i9 ^0 t2 V$ c, _, ?4 j% ?& v
现在,澳大利亚还在中国的陆基战役打击范围之外,中国的战略轰炸机还在路上,但中国的海基打击力量正在发展。从潜艇、战舰发射的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导弹不说,中国航母也在构成现实可信的打击能力。一直有人把中国航母看成海上移动的舰队防空战斗机搭载平台,这是错误的。
1 z) B. o& l' t+ D- i! w/ i1 a  Q. v8 A8 u2 j& \0 a* |+ M
航母的生命力在于海上控制。也就是说,通过对海洋的控制,可靠地实现自己的战略战术目标,最终体现在从海到陆的进攻,而不仅仅是限制敌人舰队行动和切断敌人海上交通线。
, M9 Y3 H2 b+ _/ y2 j! z$ `
3 f- k' H  k( ?/ ^7 l' P$ Z更重要的是,战争实力不只在于军工供应链,而在于广义供应链。战争中消耗最大的的不是武器弹药,而依然是与吃穿用住行相关的一般工农业产品。二战美国不仅是“民主兵工厂”,也是世界最大的一般工业品甚至农产品供应源头。美国制造不仅保证战时军供,也是战后欧洲民生的主要保障。《查令街84号》里英国书店老板和美国女作家的友情帮助前者获得珍贵的罐头食品,柏林空运中用手帕扎成降落伞空投的巧克力赢得了一代德国人对美国景仰,就是例证。
- L- k  @4 e% o) S# l: L. B
9 K. n- F% y2 j( ^4 I8 ~在今天,美国倒是农产品出口大国,澳大利亚这样盟国的还是矿产、能源出口大国。罐头食品和巧克力不成问题,红酒、可乐更是保证供应,但一般工业品和制造业中间品就大量依靠全球供应,尤其是源自中国的供应链。夸张点说,到了战时,扩编美军和盟军的军装、军鞋、止痛片、口罩都可能因为中国供应链断裂而供不上,更不用说一般民生所受的影响。
: n/ U4 m4 Z& q. P4 ~" `
3 b2 Z; C3 D5 \0 s- Z' {而澳大利亚在去工业化后,工业基础已经很薄弱。军工正是澳大利亚试图通过政府采购而拉动的高水平制造业,希望以此拉动一些就业和科技发展。. ?- X: w' a* P0 @0 _3 ]9 X! X

0 |! v2 m# }$ C+ G1 R& h7 F. K) aGMLRS火箭弹的制造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也没有多复杂。MLRS和“海玛斯”的火箭弹是共用的,只是MLRS携带两个6发模块,履带式底盘;“海玛斯”只带一个模块,6x6轮式底盘。MLRS/“海玛斯“的射程只能说还可以,但是精度不输身管火炮,关键在于发射系统和弹药的精密性。这也使得本应以廉价著称的火箭弹成本不菲,无制导MLRS火箭弹单价在9万美元级。
6 S; l. m0 p# J# u' R3 T* h' F" H* {2 a2 _* T- G: }1 f0 u( n1 u
加上GPS制导后,GMLRS火箭弹在极限射程上依然具有15米的命中精度,被誉为“70公里射程的狙击步枪”,弹药成本相应提高,达到25万美元级,但制造精密度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由于成本高昂,产量不可能多大,所以转移到澳大利亚,经济和就业拉动作用也不大。) J6 ~2 a6 l# H$ ]

+ ^  i# y9 {6 m, n7 o但是,说到底,火箭弹就是火箭弹。朝鲜、伊朗都能在半灰不白的技术转移条件下大批制造足够管用的火箭弹,朝鲜火箭弹还有自主研发的超口径,澳大利亚需要美国转移技术才能按照许可证生产。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这不是工业技术的荣耀,而是汗颜。
. L& z) S) Z2 x- r4 A) {
4 L6 d; p/ o/ A  w" F5 `7 Q4 O美国还要向澳大利亚转移155毫米榴弹炮弹的技术,这更尴尬了。尽管一言不合就爱炸个膛,连印度这样的“伪工业国”都有独立的炮弹制造能力,澳大利亚竟然没有能力按照北约弹药标准自己设计、建立炮弹生产线。
) @( O7 Y8 |6 d; f7 }8 f8 l/ x' I. e2 E3 w
在战争时代,一方面装备和弹药强调高度通用化,另一方面也根据战场实际在迅速改进。T-34坦克在一开始用的是76毫米炮,后期改为85毫米炮,弹药完全不同。德国坦克从I、II、III、IV型到豹、虎、虎王,火炮在不断改进,弹药也在不断改变。澳大利亚要是连标准的155毫米炮弹都需要美国转移技术才能生产,在战时迅速迭代的要求面前,如何跟上?
/ m% m6 E! x3 D3 ]: `, y2 h( s$ ^$ _* ~$ z5 b7 g
有意思的是,日本、韩国的工业和技术基础比澳大利亚好得多,离台海和西太战场更近,美国并未加强向日韩的军工技术转移,反而对日韩发展尖端军事技术的野心多加限制。美国还是很“内外有别”的,哪怕“内”不大给力。1 _; |; t: I: n7 W% E! v" P

1 |- s: v4 ~1 ^5 A+ @; c要命的是:美国要澳大利亚帮忙造制导武器,是因为美国已经去工业化了,但盟国也去工业化了,而且更加彻底,本来工业化就没有美国走得远。% N9 n1 F4 l' u" ^  A! ~  V6 {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34 学识 +2 收起 理由
老票 + 18 + 2
pcb + 4 精彩
landlord + 1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4 16:50 , Processed in 0.03717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