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个关于这个故事的故事挺长的,可能足够作为作品投稿了,虽然缺乏小说性和吸引力。。。 . }& z1 ^5 L8 ~, W/ ` : n) ~: ?& F* e0 j5 R# T) _读高中那三年,我是个文学青年来着。当然现在退役了。不过那时候我还是死胖子,所以文学青年也没有吸引力加成。反正当年同班有几个路数有些不同的文学青年天天在一起转文。这大概也是那时候多数高中班级里都有的现象吧,尤其我们那一级相当以文学青年多著称。 : H8 B& P) H5 M! s- A ; T- a. h# v. c3 n' ~- ~# ~几个文学青年转文转到一起,于是就很快形成了一套共同的人物和环境的设定系统或曰人设和世界观。例如,作为地点的陶城和瓷城,叫做猫儿、小悠、无色和绵绵等的人物。这些人物的设定大抵一开始都是建立在这个小圈子里的实际人物上面的。不过后来么,就演化成比较纯粹的虚构人物了。 " Z! p) [# w* _5 ^. E, H; X # X0 F( S9 l5 j( l# x围绕着这套设定,我们写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虚构和半虚构故事(其实统计起来,我写的故事大概最多也就占百分之一二)。其中大多数其实是腐向的,虽然我现在还觉得“男性作者写的腐向作品”这种设定很违和。。。不过这些东西里最成功的一篇(记得也是腐向的,所以当然不是我写的),题目叫《笑靥如花》,后来拿到了2001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三等奖。5 H" ]7 |: v& K$ e1 v# r
s, {/ C( d9 p8 @3 q. H( ~9 e
这些故事,大概也算研究我们那个时代高中文学青年心理状况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了。各个故事固然风格迥异,而且大多冗长而充满词藻堆砌,不过大概有一个类似主线的东西,推动故事从高一到高二再到高三演进。7 b+ p3 L! t5 Z
i5 p2 z: N4 J/ a! W$ o, K: A( r于是在高三的时候,看完某人写的某个故事之后,我想,这个故事体系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然后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把它的简单梗概写在了那个故事旁边的空白里。这个原始版本大概是这样的:傍晚。(高考出了问题的)小悠从悬崖上跳了下去。残阳如血。山间传来朋友们的呼唤声。# y2 }9 E/ o: R ^( p% b'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