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喋血孟关 -- 《突破缅北的鹰》节选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3-5 00:03 编辑
; D }- h& S# ?) w) T4 h+ H7 G$ _* q5 Y. w0 z
( T. W$ S& Q3 F! e# p% L- F, y
胡康河谷战斗中,远征军战士在炮弹上书写“到东京”的字样1 v1 Y( } n5 g: Q1 ]
1 @8 ?' {/ Z# y' x
一九四四年二月,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部队从印度东进,以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为主力,如双鬼拍门,兵进胡康河谷。胡康河谷中,日军的第一个要塞便是第十八师团师团部所在地孟关。第十八师团是日军王牌师团之一,人称“丛林之王”,面对远征军的进军毫无惧色,师团长田中新一甚至曾上书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要求以攻为守。然而,尽管各显其能中,中国军队最初的攻击曾经受挫,但当中国远征军战车部队首次出现在战场上,战争的天平终于在缅北的丛林中倾斜向了那些喋血异域的中国军人。同时检看双方对这一战的记载,当年热带林莽中那段血战的真相便呼之欲出。# x% t5 J* K% u1 R# r6 S: P
9 i! l$ A3 D& h
孟关之战的精彩之处,在于迂回。
" f. I# ~" }) X+ `! v! O6 e- q. C8 m3 O9 L+ C$ h
当双方在孟关外围打成胶着的时候,中日将领都在绞尽脑汁思索对策。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双方打成顶牛,也就意味着无法取得较大战果,胡康之战有陷入持久战的可能,这不是中国远征军所想要的,也不是史迪威所想要的。中国远征军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给日军以致命性打击的机会。对于日军来说,中国军队每天都有进展,而且进展速度超过自己所期,也必须寻找一个机会,一举扭转战局。不愧都是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双方高级将领的目光同时投向了孟关侧面的丛林地带。
- L% K: G8 p+ A4 d: ]
6 n0 y- [$ |: s% }/ d0 E' R2月底,日军第18师团,调动刚刚补充完毕的精锐第55联队(第一大队不含),令其穿越孟关侧面的丛林,绕到远征军进攻部队的身后,力争在炮兵的掩护下打出一记侧钩拳,瓦解远征军的攻势。
Z+ \2 v4 i* G! ^
- @: G1 ^4 ]; Y无独有偶,同样时间段,孙立人,廖耀湘调动部队,穿越孟关侧面丛林,意图绕到日军后方发动攻势。这一次,史迪威没有表示反对,相反,这位善于观察的将军还把手中仅有的美军“梅支队”投入一线作战,随同中国军队发动对日军背后的袭击。
0 C' a. K' Z" h& G D. `; i0 h, T+ n) R$ Z
同样富有眼光的中日两国将领没有想到,对方也在采取同样的战术。3月1日,双方的迂回部队在丛林中猝然相遇,带着同样的惊讶开始了战斗。, J7 @2 n5 A; f2 e+ ]% A7 Y
5 @6 u% W, y3 c2 Z& A
/ P* W" N9 b9 P" Y( S
远征军普通战士& N4 v E, ], l
这次遭遇战很像解放战争中的潘塘之战。
( z. ?) M- ?4 `, a7 {- B( P* C: E& Z* s7 C* S' J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黄百韬的第7兵团被解放军团团围困在碾庄。为了救援黄百韬,杜聿明率领两个兵团东进救援,与赶来阻击的解放军展开了激战。混战中,双方同时选择了向对方背后迂回的招数,两军的夜袭部队在无名小镇潘塘遭遇。本来以为对方是小股游击部队,双方在最初都不想改变各自的原定计划,只想把这支“游击队”吓跑了事。然而,遭遇的交火很快蔓延开来,双方都发现对方毫无退却的意思,而且队伍长得不像话。
$ @8 @9 c. k5 @* z/ O- y ~( X' N
# q |2 U& @4 Z' F5 F6 N$ t潘塘之战就此展开。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那次两败俱伤的生死之战,背景就是这一段历史。6 F2 P$ Z% s" U
% J& Y( @/ z1 T1 e5 p4 @' P
潘塘之战最后打成了一个胶着的局面,双方均宣布自己取胜,但是都没有达成作战目标。8 I7 c" f% A* |8 B
9 Q( _$ e( n6 P0 f! z4 c# z3 `) T孟关之战并没有打成胶着,因为中国远征军比日军多了一张王牌。在印度兰姆伽训练的远征军战车部队终于在此战投入战斗。这次奇袭孟关的远征军部队,打先锋的就是布朗上校和赵振华上校共同指挥的远征军战车第一营。$ E) [& _4 h: {# M! N5 R s; P% ^
: n% @0 ^ C C( E
这是一个装备M3A3斯图亚特式坦克的中美混合战车部队,M3A3坦克可以压倒所有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现役坦克。而且远征军还派出了L3联络飞机在空中协调坦克部队的进攻,装甲推土机在地面为坦克在丛林中开路。这个阵容,可比日军阔气多了。
9 i) [' L* H5 _/ `# `- Y5 L
* [) H3 t: s% P' a5 f# C' U
5 t; Z/ b! } b缅北战斗中的中国坦克部队6 |0 O+ u* [7 h3 {
9 O N( |! [" c! w3 K+ e. P
日军第18师团是一个山地战师团,虽然炮兵力量得到最大的加强,但只有师团部直属一支主力为九五式、九七式轻型坦克的装甲部队。这次出击的日军主力第55联队参战的第二、第三大队,完全是一支步兵部队。
& @. U# I7 _4 f" W6 r尽管如此,开始的战斗对中国军队并不有利。日军由于侦察更为出色,他们首先发现了远征军部队的行踪。震惊于中国军队兵力强大之余的日军第55联队,将炮兵和步兵摆开了一个埋伏的阵容。中国远征军的部队一头撞入了日军的伏击圈。M3A3式坦克虽然可以击败任何日军战车,但在日军装备的一式75毫米反战车炮面前并非无敌,一开战就被日军打掉两辆,均翻覆入一边的河中,乘员非死即伤。1 h! Q! C# l* v/ r+ \/ M+ U# J1 }
P6 r+ q; }1 Y0 [8 l4 L+ |) n+ v不过中国装甲部队的战士堪称训练有素,在混战中很快冷静下来。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参加真实的战车作战,但是充分表现出了中国战士坚韧顽强的特点。在布朗上校的指挥下,战车第一营的部队摆开了一个标准的防御阵容,并通过电台呼唤伴随的新22师步兵向自己靠拢。战车和步兵共同构成的防御阵容,浑如一个钢铁的刺猬。 E) r T1 b3 n. O- W) l! Q
2 T! o4 Q# M7 M: p8 O; ^3 z
日军几乎毫不犹豫地发动了对这个铁刺猬的突袭,却在密集的弹雨面前吃了大亏,一千余人的第二、第三两大队几乎全军覆没,连两个大队长都送掉了性命。日本陆军依靠刺刀去拼坦克这种蛮干的做法,在此显示了恶果。( S$ O# V4 @% ]
- q3 q' b# E9 h2 V: t( F对于中国战车部队在缅北反攻中的首次战斗,中国方面的记录很多,有的坦克手回忆战斗打响时还以为是在演习,直到战斗结束,看到履带上沾满的日军血肉,才明白自己真的和日军打了一仗。) D& F1 c+ f {
! Q: b% Q# R; i9 H
日军的记录,似以原第55联队第三大队副官井上咸大尉的回忆文章最为真实准确。他在《孟关平原的突袭——冈田大队长的战死》(发表于《丸》杂志1988年别册第10号)一文中详述了第三大队这一战的经过:$ s5 X6 K% u, i6 S
|/ r# n# t0 G- w9 ~
, q+ A; w, ^, }) C2 W缅甸战场上的井上咸 K6 n+ g/ c5 h5 M- @, _1 P% }
孟关这一面的地形,是茅草覆盖的开阔地,附近的河水已经干涸,土地质地松软,易于挖掘战壕。面对发现敌军装甲部队伴随的突击军团,大队长试图组织一次正面伏击作战。
9 Z! D) z+ n0 t& [$ [9 f. H
q' C8 Q K8 ~ i' R( _( X F冈田大队担任迂回作战中的右地区队,出发前曾在参谋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过艰苦的步兵—炮兵协同演练,可以熟练地进行炮火掩护下的突袭。大队长选择的设伏地区在干涸的坦盖河河畔,那里简易公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横越河川。在道路附近,可以看到满是赤锈的炮车和卡车残骸,星星点点,那是两年前,遭到日军追击的中英军败退时丢下的装备。$ |7 V+ @2 {% P/ r
( y# C, U( V8 Q9 J( d) s
连续几次被敌人追着屁股打,终于可以对敌设伏,主动出击,部队的求战情绪高涨。战斗在3月1日黄昏打响,随着敌军出现的报告,山炮部队开始猛烈开火,两翼各中队的官兵组成一条横线,跃出战壕向中国军发起冲锋,大队总部也不例外。
) O" ~/ l8 d+ A% l0 M2 A+ m7 q
& g5 c' N I, m( z% z意料不到的是遭到袭击的中国军队毫不慌乱,就地开始用火炮还击。刚刚冲出数步,我们周围已经接连落下了多枚炮弹,其中一发正在我身边爆炸。就在我身后几步的冈田大队长,“啊”地一声大叫,仰天倒下。硝烟中,我还记得看到有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军官在疯狂地蹦跳。事后,我发现这是炮兵派来协同的联络官天野中尉。/ g1 e8 p7 N+ R
" ^! |' U9 u, W; r$ x- ]3 w
在和敌军短兵相接的状况下,作为副官,如果大队长被敌人抢去……我的脑子中只有这一个意识,几乎是本能地扛起满是鲜血的大队长开始向后奔跑,一跑就是几百米。冈田大队长是个大个子,那种背负的感觉今天提起来,还能感到当时肩头仿佛被烧伤一样的痛。3 `$ r( k8 t& T$ z
; r0 m; X O4 i0 n! {5 f$ U6 }- L, F冈田大队长在后送中死亡。
4 A, Z8 d9 e1 q! L/ t- V$ g% o7 k) @( @6 j. W5 J( \/ {6 }3 D0 H
这时,大队部遭到敌军集中射击,高级军医官大石少佐负致命伤,随即死亡。大久保辅助军医官、我、突击尖刀中队指挥官岛田中尉等均负伤,一时整个第三大队失去了指挥,没有负伤的军官几乎没有。冲出阵地的部队全靠军曹一级进行指挥,整个突袭陷入失败。4 I5 g/ W& c+ @5 {- |
$ j. }& t5 A5 o+ o* o2 A这次突击前的夜晚,冈田大队长的勤务兵完成到东京送阵亡官兵的骨灰任务,带着家书返回部队。那天夜里,冈田大队长和新婚不久的大石军医在蜡烛下读家信的情景,我至今无法忘记。
- I3 }8 ?0 s* V- w0 j
3 G. G, H. O0 E1 [! f我所负的伤幸好不重,当时我左手握着军刀向前冲锋,一块迫击炮炮弹弹片击中刀锷又反弹击中腿部,形成一个盲贯。深夜,整个战线都崩溃了,部队开始向出发阵地奔跑退却。敌军打出的炮弹密集如雨,红色和黄色的曳光弹远远看去仿佛烟花大会。
0 G0 h2 P9 A. Q$ K c8 d1 O5 T. q1 ?3 L# A9 o
敌军发射的迫击炮弹,间杂使用瞬发引信和延时引信,后者可以钻进战壕内部爆炸。日军无论躲在壕沟里,还是冲出来突袭,都难以避开它的杀伤,在反击中,第二大队管尾大队长也战死了。1 u, q Q4 j! b" A. o
( W+ t7 U# H* c( Z* f, ]
8 S/ G0 X; B9 s8 e井上咸绘制的战斗示意图1 g9 ~& n. [4 x( p; [( T- k
两个大队长的战死严重伤害了士气,第三大队的官兵丧失了斗志,开始纷纷自行脱离战场,继任的代理大队长木村大尉拼命收容,才将部队稳定下来。
: _2 ^- M0 h2 u: a/ k& W7 @* \3 ]( a
孟关平原的会战,尽管师团对迂回作战赋予很大希望,仍然以失败而告终。主要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想到敌军强大的装甲部队会越过丛林来发动攻势,而且其火力之强大超出预料,我军全力突袭依然无法完成任务。这一战失败以后,中国军队暂时消失了踪影,当他们再次出现时,却是在师团的后方基地瓦鲁班……$ @; f2 |+ c4 w6 r8 I; h H# k
- |( W z+ E" H M7 {1 K
应该说,井上的文字,比较好地重现了当时的战场,也许,当年的远征军将士并不知道,在他们的这一次战斗中,就让日军付出了两名大队长阵亡的代价。一战击毙两名日军大队长,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也是个不常见的战例了。
& ^; S/ a0 N- Q) c! P! T0 q/ X. I1 D+ a9 H/ y9 E' B8 X5 }0 `
于是,日军坚守胡康河谷的第一道要塞孟关,便和他们曾经飞扬跋扈的信心一起陷落在了中国军人的脚下。" @3 G, ~1 Y9 m0 p+ F' M8 g
6 k# a0 J$ c6 l$ w. G2 d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