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互联网你到底想干神马?!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4:4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名: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1 k# ^5 T; O" ?8 G( ^5 @2 D
作者:  Nicholas Carr
3 |: y& `: ^* l+ r4 ]7 K
0 p. Z3 J, K7 {; i本书的题目,"互联网你到底想干神马?", 有点危言耸听阴谋论的味道。(事实上作者好像的确和互联网的最杰出先进生产力代表GOOGLE不对付,颇花费了一些章节腹黑GOOGLE,不过那个不是这篇非常厚道的感想的重点。)
" o9 d9 ^) d1 u  L! m1 ^
, c/ c: D6 l* @. L( `/ I本书的主要论点:人类发明,掌握,应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介;互联网反过来也影响人类的行为思维, 甚至于改造人的大脑。
3 v- B( i) E8 m( k4 x6 @: o% D# Q  q6 i3 M
下面几个记得住的方面,随便谈谈:7 Y! K% O- O/ A8 Q
- G; N2 q: @  ~& \. y
一,互联网其实是"返祖现象"?& h/ y% b0 m$ g. y0 y, i, E" h
4 b. h5 {( [% [& z; k
书中的一个观点是:互联网虽然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才被发明,却是更接近人的天生动物性感知和处理信息方式的一种媒介。  P) O3 k6 I) S0 z. J
/ A1 U& W9 y- T2 R9 v) c- h! K
与互联网相对照的,是传统的文字书籍---作者称之为线性媒介。什么意思呢?
: W! N: l  X7 I2 V# ^# \4 s6 q' s3 ]  U% D7 S( ~& T5 [6 N
看文字书的时候,你心无旁骛,尽量集中注意力排除周围干扰。会看书的人很容易"看进去",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完全进入作者用文字构造的世界。而且一般人读书是从头到尾,没有太多的分岔,因此书本是线性媒介。$ a) A, a1 l9 J4 n' p
9 `, B8 w+ }; n$ G  y) j
在漫游WWW时,思维是发散的,非线性的,多线程的。。注意力不会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个地方。你不仅敏感,而且渴望接收到各种纷繁的信号:同时开N个窗口,每个里面还有M个TAB,  不停地追着联接从一个页面跳到另一个页面,焦急地等待下载完成但几乎没有耐心看完整个节目,每隔三秒钟就要瞥一眼"新邮件",等等。。。4 ?+ v( m3 _" R  e6 W2 Y

# ?; ]: q9 N" J: w实际上,你是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非洲大草原上,手拿梭标,既紧张又激动地应对周围的大千世界。你必须对任何的动静都好奇,都敏感。每一个新信号,都是一个未知,可能是危险,也可能是下一顿美餐。你必须快速的做判断做决定,然后丢开,准备好玩下一个游戏。9 n' R5 Q) L1 N# F; E/ n5 @

5 K% S$ B# ~: L3 e% a* I这说明了为什么小孩子上网跟本不用学,因为接近本能么。小孩子跟小猩猩的精神力水平差不多,只能对一个东西保持半分钟的注意力。而互联网,天生就是为了分散注意力而设计的。
" C! J% Y$ U# M, c9 p1 @
) ]7 u: k0 d/ i1 c2 s. V老人上互联网,也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上网半小时,对反应,判断,决定等脑力活动的锻炼,  相当与玩一个复杂拼图游戏。
& u! g5 ]3 A% Y  i% }' d9 K6 E% g) a) d9 B3 P
读书的话,却需要功夫和训练,十年寒窗。这个不是我们的错,错就错在读书不"自然",对人的大脑原本思维方式来说是"逆天"的。当然呢,通过训练,我们如果能在闹市中还能物我两忘的"读进去书"。那么想必对精神,意志,和注意力提高有好处。# h7 K1 ~2 c. f1 M
' U7 D9 H( t, L$ p1 J2 y# G
文字书是这么"逆天"的媒介,那么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它的兴衰对人类的思维和文化,又意味着什么呢?2 m- b" B9 d( g2 u

$ f; U, e! f! ](互联网的非洲大草原本质,也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善挖坑者能吸引眼球。。。因此我就要去喝口水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3 04:0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沙发
    发表于 2011-9-30 23:32:19 | 只看该作者
    正在听该作者的一个讲座。有很多很有趣的观点和想法。
    : X3 o( g2 c, [9 T5 v4 R8 n7 z8 ~* |  U# l7 ~
    这里是一个Link,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 14:12:33 | 只看该作者
    Highway 发表于 2011-9-30 23:32 # X$ ~# x9 w3 t3 N. |7 e
    正在听该作者的一个讲座。有很多很有趣的观点和想法。# U! W' v+ ]9 Z; v9 Q' Q
      R$ a* {, {' V, `- J  ~/ I: G
    这里是一个Link,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What the Inter ...

    " A5 q( ?0 V: Y. B# W嗯,遇上方家了。. f1 y/ \7 p( {! Q
    # O" U  S8 u6 ~4 c
    作者写文梢有点罗琐,不知道讲座怎样?

    点评

    总体还行,说话还都在点子上。当时不像那种stand-up comedians,不是那么引人入胜!  发表于 2011-10-3 20:02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12:48:15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笔记:互联网你到底想干神马?!(二), n) @9 d# l5 G7 M# C7 h6 J

    4 N5 w* o  m; d4 h上回说到,互联网实际上是更接近人类动物本能的一种媒介,而文字书籍,尤其是"大部头"书,却是需要经过训练和学习,才可以适应和掌握的。
    " F8 J8 ^( n. j6 Z2 ~
    1 W; E& g7 D+ ^$ z% {9 W$ _: h那么,"大部头"书又是怎样在人类历史上逐渐发展起来,直到成为人类历史文化文明的主要载体的呢?互联网的兴起,对"大部头"书,人类的认知思考方式乃至大脑的构造,乃至​人类文明,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 ~  i; d9 I: _3 Q; A) B7 C  e8 m; R7 F; t
    我们先从今天向后看,观察一下文字书籍,这个人类历史载体本身的发展历史。: _, m' m# R: {/ h
    8 q2 l; T4 g% Z0 T7 F! M+ X
    人,是先学会说话,再学会写字的(废话)。说话并不是人类的专利。稍微不是太古朴的动物都或多或少会一点,有的动物甚至能学会人类的语言。写字好像是人类的专利。写写画画​,见过描自画像的大象,画抽想画的猩猩,但是从来没有能写字的动物。
    0 ?+ D+ u) v- P9 E) F6 W1 b
    ; z  J; w" |9 q1 R% E人类会说话的时间,要比会写字长得多得多,至少有好几万年了。而运气最好的人类社区,也只是在几千年前才开始了码字。大家展开想象力,想象一下在没有文字的环境下,我们怎​样才能"天天学习,好好向上"?
    ( T) d0 q& v8 `3 z* J1 Z: ?: N) s1 W, N, a1 S! t/ P. R
    答案,基本靠"聊"。+ V" o8 z3 Y! R2 }! G- a

    3 x8 I8 d8 T+ p# a+ J) {% v大早起来,先跟溜鸟的大爷聊聊天气,再跟卖菜的大婶砍砍市价;跟隔壁的MM打听昨晚篝火晚会上不得不说的故事;跟邻居的大兄弟讨论下次狩猎的安排。到了晌午,正经的学习开​始廖。搬个板凳到村中广场,今天咱村来了个哲学家。那时的哲学家都幽默,讲课就跟马三立似的。要不人记不住,那你的课就白讲了,知识观点也传不下去。(还有一个技巧是不断​地问听众问题,也能给人深刻印象。西村的老苏,就是这方面的行家。8过,问题太多太尖锐,听众会反弹,这个就不和谐了,这是后话。)
    2 f& \$ I5 i8 M; s
    $ k4 t, {" r) ]; Y6 C" }总之,您看出来了。在书面文字出现前,您要有志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您就必须投入到与人面对面交流的伟大事业中去。"书呆子"这个概念还没有。您也可以看​出来,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在文字还没有发明的时候走得是个很"社区化"的模式。现代的互联网是不是有些神似呢?
    8 Z& V% }9 ]9 X6 E' m# U* f- V: H
    5 u% t3 F- j" ?6 k: k' b  a到了几千年前,人们逐渐开始使用文字。文字刚发明时,不是人人都看好的。前文中的哲学家老苏,就唱衰。理由是,用了文字之后,人就不用用自己的脑子记住知识了,记都记不住​,还可能有哲学思想么?!可见唱衰的人什么时候都有,智慧如老苏,亦不免。- m+ B4 u8 R% k6 i- e$ B5 R

    . [8 P1 {% L$ ?8 v# c  M一开始,文字是用刀刻在石板,骨头,和龟壳上的,“写”起来很费劲。最初的文字,只是用来纪录简单又重要的信息的,并不会被用来纪录复杂深邃的东东。当时的人要记些写些什​么,一般不自己动手,而是请专门的“写手”“捉刀人”,你念,他啃吃啃吃地刻。这样的话,即使你复杂深邃,纪录表达也会有折扣。
    , E- X6 a4 H9 a2 {9 \& [- T+ O/ U7 f) x/ s+ m5 k
    幼年时的文字,很不成熟。比如说,没有文法,没有段落章节,没有标点符号,有的甚至于还没有“字”的概念---只有一串音节。(本书没有涉及中国的象形文字,cad认为象​形文字作为书面语言有一定的优势。)就像这样:
    9 q* `& }2 J# _2 F! d5 y! g7 e3 L
    ' v5 E, Q9 r8 |
    4 {5 x2 w( ?+ w+ ?' U. l7 }DrConradMurrayscomplicatedlovelifebecameentangledwiththelifeanddeathofhispatient ​ MichaelJacksonprosecutorssuggestedTuesdayastheycalledaparadeofwomenwitnesseswhor ​eceivedphonecallsfromthedoctorasJacksonwasneardeath$ _( n) \* Z' X- ?6 U

    1 E" Y6 e) ?1 ^- ^3 [% N
    / U+ L' y3 P) a& l; f' H2 V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口语的书面纪录。因此开始的人读“书”,是不可能默念的。必须一个个音节大声读出,才有可能断句,揣莫出个意思来。) i/ M9 p9 F2 I* _5 ]
    / ~  E, ]; h  |* c4 W
    人类聪明,突破瓶颈后,通常会有爆发性的发展。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打破了书面文字发展的瓶颈。在印刷术发明前,书本是非常昂贵和稀少的,有钱人家置个图书馆装样子,只要​几本十几本书即可。印刷术刚发明时,古登堡的老板推着一车书去巴黎卖,差点让人当巫师给办了---人们不相信一个普通人能趁这么多的书。* b8 `. {+ E7 J$ i6 ?

    ) V! X4 H1 }2 K) j+ }% I4 f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后,书籍大爆炸。有人唱衰:书太多了,是个人就能写书,有点钱就能付印。各种思想观点都有,草民们不知道该信哪本书,成何体统!
    : {( h- y6 i9 E$ D; G' I. Y( r3 W; k% E1 R6 d7 B! t
    ”是个人就能写书“的预言的确实现了,但结果却是正面的。当文字书从精英媒介转化成草根媒介后,人类文明百花齐放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文学,哲学,科技,艺术。。。当个人有​机会把奇思妙想,有时超期时代离经判道的东西付诸文字,并可以传诸与世的时候,创造力和多样性被解放了。一时间,大牛与小虾齐飞,板砖和鲜花一色。
    - J* x- {$ Z1 _: I1 v3 p+ L' I0 {: c; L
    ! Y# B/ l7 P  z4 p# y: o4 y6 k  G媒介呈载思想,思想又被媒介影响。因为书籍固有的大信息容量,作者有空间充分发展升华自己的思想。现代很多高深的理论,微妙的文学,抽象的科学,如果没有大部头书籍,很难​想象凭口语媒介发展传承。书籍的写作和阅读都是相对孤独的活动,人的个性和多样性有机会充分生根发芽。如果必须通过"社区化"的媒介,那么特立独行的思想也生存不易。总之​,书籍这个媒介,不仅提供信息知识,还"诱使"作者和读者望深里头想,抽象升华自己模糊的观点。这就是媒介影响思维的概念。
    & G/ H$ y5 v& ~1 T& z9 X7 S. I2 t. j9 h  v9 v
    那么现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介,对人类思维方式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22:5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adgn 于 2011-10-8 09:56 编辑
    & Z0 P4 H  _9 l9 u& w. h/ M/ |# U3 R/ J$ k/ d( n
    [互联网你到底想干神马?! (3)]/ i% ]5 |8 w1 S5 L7 J7 |0 ]4 [
    % N  O8 I3 U+ C8 I9 c- }0 w; n* V6 O7 {
    TBD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13 21:08 , Processed in 0.04427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