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58|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女王驾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12: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5-4-18 06:49 编辑

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女王无疑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不像400多年前的伊丽莎白一世那样文治武功压身,但她的时代毕竟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没有战争和动乱。但在现在的欧洲,真正一言九鼎的女王是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


既不是特别有魅力,也不是特别强势,但默克尔是真正的欧洲女王

历史上不乏有名的女总理,英国的撒切尔就是一个。据说她有一句名言:“先生们,我们的公事办完了,现在去会会女士们吧。”她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作女士。默克尔不同,她至少在做派上并不强势,在德国有“大妈”的称呼。但这是一个绵掌铁腕的大妈。

德国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后起之秀,但在英德竞争中一直被英国压着,试图翻盘的结果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电影《柏林女人》是根据德国女记者玛塔•希勒斯的同名回忆录改编的,深刻描绘了二战战败后德国的屈辱和悲哀。战败国是没有尊严的。但德国从废墟中重新站了起来,而且成为欧洲的经济火车头。

战后德国有过好几个有名的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与夏尔•戴高乐联手,打造德法联合,法德轴心成为战后欧洲政治经济秩序的支柱,在此基础上最终发展成今天的欧盟和欧元区。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一跪,化解了犹太人对德国人的怨结。赫尔穆特•科尔在柏林墙意外倒塌的时候,抓住时机,促成了德国统一。但正是默克尔这个“大妈”才是把德国带领上欧洲领导地位的德国总理。

阿登纳与戴高乐打造的法德轴心是战后欧洲政治现实的结果。战胜国法国寻求独立与美苏之外的中间强国路线,希望领导欧洲联合,代表欧洲发出强大的声音。但法国在经济上打残了,战胜国的傲慢则拖累了法国的复兴,福利主义则彻底剥下了法国经济发达的皇帝新衣。德国得益于战前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基础和马歇尔计划,迅速恢复经济。但由于战时阴影,德国不便也不愿在欧洲政治中出头,而是满足于充当法国的跟班。法国的政治领导,德国的经济拉动,这是战后很长时间里欧洲政治经济的基本格局。

在这盘欧洲大棋里,英国的地位尴尬。在经济上,英国经济与法国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英国经济金融化导致的经济空心化和制造业衰退比法国更加严重。在2008年经济危机前夜,伦敦的金融贡献了英国GDP的40%。另一方面,英国离岸平衡的政治传统使英国对法德轴心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若即若离,最终被边缘化。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萨科齐和默克尔曾认真推动过欧洲金融改革,其中的银行改革尤其引起英国的不安。但在英国指手画脚的时候,萨科齐和默克尔不客气地指出,英国不在牌桌上,没有资格对牌局指指点点。

美国对欧洲大棋的作用也日渐微妙。战后初期处于冷战需要,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帮助重建欧洲,德国成为主要受益国。与此同时,英国、法国等传统欧洲强国都处于空前虚弱状态,苏联成为共同的威胁。政治上的强势,经济上的援助和让利,军事上的保护,使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当然领袖。但是现在,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向亚太转移,在经济上与欧洲争利,以邻为壑,甚至在一些问题上罔顾欧洲利益(比如量化宽松、利比亚、叙利亚、以巴和平、乌克兰)。更重要的是,如今美国的相对国力下降。不管从道义上,还是实力上,美国对西方世界的领导作用要么主要存在于美国人的心里,要么只有在欧洲需要美国的时候才得到承认。

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一个转折点。

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美欧经济在两条道路上已经渐行渐远。美国经济日渐空心化,金融的高度杠杆化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由此引发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美国部分。欧洲的情况不同。以德国为首的少数国家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在财政上量入为出;但是英国的经济空心化比美国还要早,还要严重,更重要的是,PIGS(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为代表的部分国家无度发展福利主义,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债台高筑,生产力低下。欧盟与欧元则从均富裕、共发展的良好愿望出发,推动了实际条件并不具备的一些国家的福利主义的盛行。而德国控制的欧洲中央银行从保守理财概念出发,拒绝用量化宽松来稀释债负和强力刺激流动性。各国财政政策和欧洲中央银行金融政策的脱节成为经济危机的强力杠杆,希腊经济本来并不起眼,但小小火花立刻在整个欧洲点燃熊熊烈火,至今余火甚旺。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采取接连释放量化宽松的自保措施,引发世界性的流动性泛滥。法国为首的很多欧元区国家也要求欧洲中央银行仿效,萨科齐亲自向默克尔呼吁,但遭到明确拒绝。德国的谨慎是有道理的。德国经济健康尚好,如果纵容流动性泛滥,欧元贬值的损失将主要由德国承担,其他国家在财政上的“无组织无纪律”也得不到惩戒。

但在经济危机大潮冲击下,欧洲尸横遍野。作为欧盟的经济支柱,为了欧洲团结,也为了德国的市场稳定,德国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千呼万唤中被迫出手援救。这也是德国施加影响、改变欧洲很多国家不负责任的福利主义财政的开始。德国对谨慎财政的理念倒是一直在推动,但在欧洲经济运作尚好的时候,没人对德国的劝告多加理会。现在不同了,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德国的经济援助附加了严苛的条件,迫使受援国紧缩开支,平衡财政,事实上主导了受援国的基本财政方针。受援国民众不仅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还受到大量削减福利和大批丢失公职(很多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并不发达,政府工作成为就业的重要来源)的双重打击,自然激起强烈反弹。一时间,德国成为欧洲很多国家最遭人恨的国家。但德国也充满了委屈。经济援助的负担严重拖累了德国,迫使德国政府也大幅度紧缩开支,削减福利,裁减公职人员。“经济危机又不是我们造成的,为什么要我们吃苦头?我们援助他们,为什么我们自己反而丢了工作?”德国国内也是充满了反弹。默克尔在艰难地走钢丝,但最终压住了受援国政府,也说服了德国公众。

欧洲还在恢复中,但不管有意无意,欧洲的经济大政已经控制在德国手里,或者说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经济太上皇。英国在欧洲经济话语权上进一步被边缘化,法国只比PIGS好一点,荷兰本来就和德国在经济理念上志同道合。在欧元区内,金融政策被上缴到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基础利率、货币发行量这些金融决策都在法兰克福作出。本来各国还有独立的财政政策,但现在都主动被动受到德国主导。在和平时期,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控制比政治控制更加有效,更加可靠。德国对欧洲各国和欧洲事务的影响从来没有这么大过。英国人酸溜溜地哀叹: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用铁与血没有做到的事情,默克尔用支票做到了。当然,默克尔的不同还不仅在于用和平的方式,还在于德国这一次是主动争夺欧洲领导权,而是被动出掌的。默克尔在一开始并没有行动,是在美国、法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强烈催促下才开始行动的。历史反复证明,这种“不情愿的英雄”常常是领导地位坐得最稳固的,因为他们的出山不是出于野心,而是出于众望所归。

希腊是欧洲经济恢复的一个巨大威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波最终冲上欧洲,2010年希腊爆发经济危机,这正是欧洲经济最脆弱的时候。如果希腊经济崩盘,大批债务将拖垮已经不堪重负的欧洲银行,有可能拖垮整个欧元区。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果断出手,救援希腊。德国救援不是要解救希腊人民于水火,而是要保住欧洲的金融秩序,其结果是希腊陷入5年严重衰退,民不聊生,最终导致2015年初希腊大选中齐普拉斯上台。齐普拉斯和他的财政部长瓦鲁法基斯试图玩硬的,逼迫德国承认希腊已经无力还债的现实,从而争取德国注销希腊债务。希腊还试图拉拢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向德国施压。但德国坚决顶住,在确保希腊按期还债的问题上寸步不让,甚至并不隐晦地暗示不惜希腊退出欧元。事实上,默克尔也没法退让,经济援助用的是德国的公款,德国民意绝不可能让德国人的公款在希腊打水漂。时光不同了,如今欧洲经济尽管还在恢复之中,已经有能力承受希腊赖债的损失。但德国决心要把希腊作为一个坏榜样,告戒其他国家,不要挥霍无度,必须实行谨慎理财理念,并且要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承担后果。只有这样,欧洲经济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才能回到社会稳定。德国也是在用隐晦的高压手段约束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的反紧缩政策的左翼政党的影响:“不要用民意来要挟德国,此路不通!你们的民意不能否决德国的民意!”另外,要是希腊破产,要确保希腊退出欧元,不再拖累欧元。就德国看来,这是截肢手术,痛苦,但是为了欧洲的集体健康,这是必须的。至于希腊以后怎么办,只有自祈多福了。齐普拉斯还在跟德国纠缠二战赔款的事情,真是不审时度势。要是还在幻想用小动作折腾德国、迫使德国就范,幻想德国不敢下狠手,这就真是误人误己了。

德国在欧洲经济中的领袖地位在最近的量化宽松问题上进一步凸显。德国经济最终也受到拖累,当德国松口的时候,欧洲中央银行果断决定实行量化宽松。2009年萨科齐反复要求的事情,2014年默克尔一句话就搞定了。

但德国在欧洲的政治领导问题上也走到前台了。乌克兰冲突是二战之后欧洲最严重的武装冲突,烈度远远超过前南斯拉夫。德国和法国成为欧洲对乌克兰和平的主要推手,默克尔和奥朗德到明斯克去和普京会谈,英国、美国根本没有插上手,这是战后欧洲安全事务中极其罕见的现象。有意思的是,普京曾经是KGB驻德雷斯顿站长,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默克尔在东德长大,由于苏联影响,说得一口流利的俄语。三人在明斯克会谈时,开始还按照外交惯例,没人说话完毕后,停顿一下,有人翻译成另外两国语言,然后继续。这样做很费时费事。很快,默克尔和普京索性用俄语直接交谈,把奥朗德撇在一边。更重要的是,默克尔和普京(在奥朗德的旁观下)达成了明斯克协议。在不久前的伊朗核谈判中,德国也作为唯一非五常国家参加了谈判。

在2014年5月的欧盟大选中,“亲欧洲”与“亲独立”政治力量激烈交锋。“亲欧洲”力量主张强化欧洲联合,欧盟在欧洲各国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欧洲中央银行则增加对各国经济生活的影响。“亲独立”力量则反感欧盟对各国事务的过度干预,更反感欧盟涉及民族自尊的司法和文化事务,事实上也有抵触德国倡导的量入为出的经济紧缩政策的暗流在内。大选中,“亲独立”力量攻城略地,大有炸平庐山之势,但“亲欧洲”的卢森堡前首相让-克洛德•容克最终在默克尔的支持下当选。英国向来对欧洲事务若即若离,既要介入,又不肯被拖住,而英国“亲独立”的独立党也在造出很大的声势。卡梅伦出于国内政治目的,可能也有抑制德国影响的目的,联合匈牙利,强烈反对容克当选。默克尔本来只是低调支持容克,但这时站出来强力支持容克,最后容克当选。


谁能想到,这个糟老太才是真正的Fuhrer!

默克尔是一个欧洲主义者。即使在希腊问题上,默克尔也是从欧洲立场出发的,而不仅是德国立场。当然,作为欧洲领袖,欧洲立场和德国立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欧洲联合曾经是法国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但现在成为德国苦心维护的政治现实。有意思的是,欧盟的前身煤钢联盟是为约束战败国德国而建立的。以至于英国人酸溜溜地指出,德语中领袖一词为Fuhrer,这个词上一次大量使用的时候指的是希特勒。问题是,历史上,欧洲人民埋葬了希特勒;现实中,欧洲人民在千呼万唤中把默克尔送上了领袖宝座。默克尔是当今欧洲真正的女王。

如今王国真正的问题是默克尔之后。默克尔已经当总理10年了,也已经60岁了。不出意料的话,2017年之后,默克尔不会在竞选。默克尔不是一开始就众望所归的,但德国再找这样一个外表亲和、内心强韧、善于周旋的领袖不容易。

评分

参与人数 11爱元 +54 收起 理由
蓦然回首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ddww111 + 6
兰凯 + 6
到处停留的叶子 + 6 给默大妈加分!
jellobean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4-18 01:54
老欧洲要是能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对世界的影响小不了。

现在似乎老美在玩祖宗的离岸平衡术,试图削弱老欧洲 ...

是啊,和当年一上台就和老和尚缠呼到一起相比,现在是妥妥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默克尔以后的回忆录一定有意思。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1: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仙人 发表于 2015-4-18 07:24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发展本国经济;坚持谨慎的财政政策;坚持韬光养晦不主动谋求国际政治领袖地位;坚持区域 ...

其实,崛起时代的美国也是这样的。崛起之后能不能hold住,就是问题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1: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旅途愉快 发表于 2015-4-21 03:37
默克尔经济上多少也算摘了施罗德的桃子吧?

问题不是谁摘谁的桃子,而是在危机的时候如何应对。施罗德可能也能干得好,但他的任上没有可以和这相提并论的危机,而默克尔则是一个接一个,都干得很出色,不容易。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3 14:18 , Processed in 0.03967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