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论:正确认识、冷静分析以“北京共识”为核心的,对于中国故事的叙述。
! V, i) I) z0 }
& c; ^( r, u6 m, U首先,对于华盛顿共识,这些叙述毕竟是一种“相对正确”的论述。, W. Q8 I; P7 V5 N4 |
其次,因为视野、角度和思想基础的差异,这些叙述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2 v, v1 I7 e9 D7 z
最后,我们现在尤其要警惕“另类捧杀”。不能排除有些人,利用中国急于获得话语权的心理,表面上高度肯定中国的经验,实际是要利用自己的话语权优势,在中国自己的系统的正面论述还没有提出的时候,就提出一套“中国从自己的国情和传统出发,逐步实现向西方接轨”的模式,在国际上垄断对中国经验进行解说的话语权;在中国内部,则引导舆论和学界,把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引导到威权资本主义。其核心价值,还是中国向西方接轨。只是接轨的过程与方式,不同于华盛顿共识鼓吹的“政经一步到位”的休克式“改革”,而是由威权资本主义而“好的市场经济”,实质是由执掌威权的阶层寻机化公为私,实现寡头垄断的宪政资本主义模式。4 k- b% j" |% \+ h
这个模式一旦实现,中国的社会分裂、国家解体、人民苦难是必然的。即便不能成功误导中国,只要掌握了诠释中国经验的话语权,也可以堵死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路径。道理很简单:既然中国的发展方向取代美国,现在又是美国人解释了中国经验的实质,那么,大家为什么不继续认美国作带头大哥,以制衡这个赶超者的势力,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要认一个新的带头大哥呢?如此,中国将在国际上继续作为一个被恐惧和孤立的对象,而非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斗争的领导者存在。这样,中国将无法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被锁定在美国的跟班的地位。不论一时可以得多少实惠,最终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模式。作为“北京共识”范式内的“中国故事”的袖珍先行者的新加坡,近两年积极呼吁美国重返东南亚,得到一些在经济上实际对中国具有依赖性的国家的响应,这不是一句“脑残”或者“混蛋”就可以解释的。中国没有能够说清楚自己与美国的根本不同,没有讲清楚自己和平崛起•发展的实质所在,那些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高度敏感,又实际上“器小易盈”的国家,有那样的表现是再正常不过的。- s* a: p6 K1 {( i5 b8 I
需要声明,我很尊重那些国家。我认为,面对现实,我们应该反思自己,为何那些国家在经济上已经和中国建立起了远比和美国更紧密的关系,却表现得既不仗义,又很愚蠢?作为有志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体化的领导者的大国,中国自己的意识形态论述,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与其指责某些国家,还不如以那些国家的行为作为自己反省提高的契机,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这才是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的实质。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实现厚德载物,超越包容。今天,中国仍处在战略机遇期。但这个机遇期,与前一个阶段需要“闷声发大财”的情况,已经有了重大变化。适应新的形势,在务实和务虚两个方面都做出调整,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1 Y& h6 b! G- q
所以,现在尤其要注意掌握好在和西方交往,特别是和一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亲切交流时的,“觥筹交错心不醉”这个原则的尺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