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13 04:19 |
|---|
签到天数: 248 天 [LV.8]合体
|
先说一个小故事。大家都知道,联合国有五种大会语言,(中、英、法、俄、西班牙,大会发言可以用),六种工作用语(前五种加上阿拉伯语)每一份文件,按规定都要翻译成六种文字。有一位华裔职员到散发文件处,指着最矮(想了半天,只有用这个“矮”字了,也可以用薄,好像不太形像)的一摞文件(文件是按不同文字的文本摆放的)说“请给我一本中文的(某文件)”。工作人员拿了一本给她同时很惊奇的说,你怎么知道那是中文?那位华裔职员一楞,她只是下意识的指着那摞书,并没有想为什么?回来细想,才发现,六种文字的文件并排摆在那里,最薄的准是汉字本。
' h: B2 a5 I6 Q* X0 j
" ?$ [, ~& K" a6 ~- ?( M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同样的词汇量,汉语包含的信息量最大。在信息社会,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优势。可以说省时省力,甚至节省能源。仅纸张就可以节省多少啊!5 d% I7 h% P; x+ T" J
P; p t" ?) }8 r# ]
汉字是象形文字,自身就拥有丰富的信息量,很少有拼音文字能够象汉字这样用少量的字就可以表达大量的信息。这就是汉字简洁性的体现。
q# F" C% H, e9 s6 e( f4 G0 ^& [- A
3 @( I2 i$ H" R$ g 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语素为主的语言,一个汉字作为一个符号,既表示一个音节,又表示一个语素,还表示一个意思,汉字就成了形、音、义的结合体。这样,汉字就与汉语简短明确的优点相适应,使之与拼音文字相比,不仅无多词之难,且书写简明。无多词之难,是指单字可以组成词,不用造新字、新词。1 q9 r( ^9 [% M9 R6 \4 C; |
- s" B, [- Y* Q% s7 J3 v 还要指出的是,古汉语中的文言文是与口语有一定区别的书面语。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极短的文字,往往包含极丰富的内容。这点我们都有体会,古文注释部分的文字往往比古文本身要多的多。当然,当代再写文言文也无必要,经过五四运动期间以胡适为代表各位大师推动“白话文”,文言文已经是“明日黄花”了。不过,本人也挺喜欢读些文言文,真是言简意赅,令人赏心悦目。
/ k0 o8 K; x" a2 d8 O
- o- h% V5 w0 Y# F" r 好了,上面说的是汉字的简洁性,再说说汉字的稳定性。3 L/ W! F* @; R* v, ]
% D& g5 h8 w- B6 Y% W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学家及语言学家推断,早在六千年前,我国就开始有了文字。当然,比较成熟的文字出现在夏商之后,距今也有四千年之久。历经沧海桑田、千年变迁,汉字除了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对自身进行的不断改进之外,一直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性,它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改变。这就是汉字的稳定性。
& g4 D! C+ {* l8 l( V$ d/ h. @
5 n' ? g' k4 G# k5 O* P# D4 ]5 o! _ 还是让我们用数字说明,再次引用列宁的话“如果你能用数字说明一个问题,就说明你对那个问题很了解了”(不是原话,大意了)。从古今用字情况看,中国古籍精典《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累计用字589283个,其中不重复的单字只有6544个。这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古代用字的最高约数。
; V& k% V* G9 p$ R" F% S8 _$ d' _6 f. X3 ^. W
(别问我出处,还是想不起来。实际上也很简单,如果有毅力,在网上搜出这几本书,打开,点击“数字统计”就行了)。
5 Q, j( y: G/ R- u1 K6 M. T
; w+ s- g% T+ ~+ v* i9 Z6 [ 现代,北京新华印刷厂等单位曾编辑了一本《汉字频度表》,根据86本书、104本期刊、7074篇文章的统计,共用字21629272字,不重复的单字也只有6335个。这基本上可以代表现代文章用字的最高约数。3 k( v" z( m( w# l
- {7 D& Z( I. A; h# Q 从这两个材料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今汉字的实际用字的数量基本相当。足以说明汉字的稳定性。* ^: } x/ a5 X& x* t
: R- q2 }, [4 S O7 W- s
顺便说一句,在本系列开场白中曾说过,在十几万片甲骨中,不重复的单字有四千六百多个,确认的只有一千七百多个,就是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字和五千年前老祖宗使用的字相差无几。
& p% }6 P: U8 n8 L4 p% t% D+ `2 g; l. o1 j; q) m
正因为如此,一位致力于汉语音韵训诂研究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对汉字有过一段生动的论述。他说:一个中国人一旦掌握了它,他所读的一首诗无论是在基督时代(公元一世纪),或公元一千年以后,或是昨天写的,从语言学的观点上看,对他都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时代写的,他都能够理解并欣赏它。可是在别的国家,书写文字随着口语的演变,在很少几个世纪中就可形成一种实际上完全新的文字。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四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一个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他都能了解。
. L2 w+ C6 J& {8 f6 [& U* b6 C' i
斯言不谬,只要你学过少许中文,看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八个字,就算你不知道如何解释,但你肯定知道大概什么意思。: Y# g! O! z# |" K' h' M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