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5-1-14 11:32 编辑
8 L! `4 x; H7 a- [" x1 D& p
g* @/ R( a3 o, T7 f1944年6月5日凌晨,盟军的百万大军在英国各个港口枕戈待旦。计划了数年之久的诺曼底登陆如箭在弦上。然而,包括丘吉尔,艾森豪威尔,戴高乐在内的各路将帅都在战战兢兢地等待着一名上校决定何时发动这场解放欧洲的战役。这位英国首席气象官詹姆士.斯塔格上校准确地预报出了一个大风暴,已经迫使登陆行动推迟了二十四小时,以躲避比纳粹更可怕的自然之威。( w) T0 M3 }1 \2 D$ q k$ `4 @9 s+ Y6 c
8 J7 h* E. Q- ]$ e7 N. I
幸运的是,斯塔格大人发出了许可,根据爱尔兰布莱克索达气象站提供的信息,一股楔形高压将迫使风暴短暂偏离,英吉利海峡在几个小时后会变成适宜作战的晴天。盟军上下如蒙大赦,立即开始行动。而此时德军的天气预报是“恶劣天气将直到月底”,连统帅隆美尔元帅都回巴黎休假了。诺曼底战役成为欧洲战场的转折点,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背后还是一场气象学家之间的战争。
+ s3 I7 P: A+ Q2 t
/ L5 t$ ?% X. i+ Y1 ^. @7 @
; M4 r2 U' Z r! s! T6 K6 i6 E1991年在日本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解思梅,时年五十一岁* s# y7 x$ r/ D1 `
6 e! \/ ~/ u" y; y, i. W
在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上,也有一位如同斯塔克上校一样仿佛可窥天机的人物,她,就是中国极地气象专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研究室主任解思梅。
$ o. j. Q8 W0 E" a: h9 S2 A
% O+ ?) D" o8 J; K, b: p& w
: Z; f& ~5 L! `: M7 m1993年游筑波大学 - 时年五十二岁* S; ?5 ?1 e+ s! f; x; N1 Z
. p! O& `6 L& p
1996年,中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队所乘的雪龙号破冰船在南冰洋遭遇特大气旋,此处正位于航海家所称“咆哮的四十度“,即便平时也以西风怒号著称,此时在气旋影响下更是波浪滔天。偏偏就在这时,船上装备的美制气象卫星接收机和日本气象传真机因海况恶劣同时失灵,一时既无法接受气象预警,也无法获得日本方面国际气象组织发布的气象动态,雪龙号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 B3 X, V6 B9 X& o% ]2 O5 F% v
! W) U' h- A9 C0 m8 e* u
, g5 g6 m3 K1 k" F$ U, @
三个大气旋夹击雪龙号时那张关键的云图
: m/ U* }1 ^- y3 h) F3 q4 I9 e; V# C+ B) G5 X, V! h: z1 O1 _9 h
面对极大压力,考察队副总指挥在此时心脏病发作,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担任领航和极地气象预报的解思梅身上。; @6 h# E4 c5 W
* f3 ^9 D! G9 {9 K }' j
其实,由于雪龙号上的人员是由我国海洋科考的精兵强将组成,面对如此艰局大家也在思索怎样解脱危局。根据过去的经验,有指挥员做出了改变航向,从气旋后方通过的计划。这是因为南冰洋的气旋常常是一周一个,如果等待时间过长,很有可能造成考察队工作计划的大幅延误。
, \& k# P( u! n1 \" s% e0 h
5 i- A$ ?4 e2 ^# }$ i就在这时,解思梅研究员镇定自若地走进了船长办公室,她拿出了一张云图,放在办公桌上。围拢过来的众人看了之后,无不倒吸一口冷气。% }# w A; z- u" `, t; J2 o$ f
! z$ K* [7 o# p' ` u" M$ ~这是一张异常清晰的云图,只见雪龙号面对的气旋后方,还有两个庞大的气旋仿佛暗藏的杀手,在阴险地徘徊。假如雪龙号凭借经验试图从第一个气旋后方通过,便会一头撞进三个气旋的包围圈,结果将九死一生!: D# Y5 g* P, J; T6 s) q
# [: t& R& u& g" E5 A6 W! }这一张图对雪龙号而言,如同诺曼底登陆中斯塔克上校的预言般关键。设备失灵和三个狰狞的气旋,仿佛天地故意为雪龙号设下的罗网,却被窥破天机的解思梅信手破去。雪龙号紧急转向,擦着最后方的气旋边缘衔枚疾走,迅速穿过危险海区,继续奔赴南极。
8 T6 O5 @# o$ ~0 G: w
/ u' G% I' {( b6 i9 D# \# g: U7 H2015年元旦刚过,记者在北京国家海洋局略显冷清的院子里,见到了这位被南极科考队员称作“雪龙号的眼睛”的解思梅研究员。身材不高的解思梅走在北京的街头,很容易淹没在五光十色的人流中,但她清澈的目光和机敏的动作,让我相信这就是那位我要寻找的,中国第一位同时参加过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的女科学家。( {6 v" x: Q# Y" V/ x# Q
0 S! r6 c% e0 Q/ |1 J解思梅,1941年出生于山东青岛附近一个普通人家,1961年考入山东海洋学院,毕业后分配入国家海洋局工作。1981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日留学,提出“极冰,大气,海洋对气候的相互作用”问题,至今是国际气象界的重点课题。1990年,获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学位,随后致力于我国极地气象事业的开创,曾先后参加我国赴南极和北极的科学考察队,是我国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优秀学者。
) g% }2 ^; L" s+ G$ ]
9 D O5 h/ `0 g. G6 d% ^( V
% f8 O% a U( ]* S0 O首次北极考察船起航(正中挥舞花束的是解思梅,时年59岁)
7 h4 R8 a* G( I1 g/ g+ @
$ L& ?1 Y- N; V0 {- @! q& f采访前,在我心目中这是一个“诸葛近妖”般的人物。实际上,此前便听说过她的不少趣闻。有的八卦性质比较高,比如说她在南极摸过海狮的鼻子;比如说毕业时她选择到北京而不是上海是因为怕热;比如说她五十岁时常被人当成不足三十岁;比如说她在到北极科考时带着半自动步枪防范来袭的北极熊等等,这些多少有些难以考证,但有些事儿肯定不是传闻,比如她1981年出国前参加高等数学考试,仅仅备考一个星期,便在微积分考试中独拔头筹,不但每道题都做了逆运算,而且“谦逊”地告诉阅卷老师 -- 那其中有一道题记得我大学时候做过……% ^" D1 }0 U2 x* r& H9 f
' f, F5 t0 ?, U
' o) z- S# |" j- c* j# w+ j在北极科考中练习射击,以防登岸后遇到猛兽的解思梅* L+ Z# C/ u$ O/ F
' Q% v9 ^$ u4 S) {: h听到我对她的第一印象,解老师哑然失笑。她说我晕船很厉害的,第一次上船出过很多洋相呢。就说那次过“咆哮的四十度”,当时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晃得受不了,但作为气象工作者偏偏气候越糟糕越必须坚守岗位,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最后实在不行了,船长要求她回舱去休息。女同志在船上两人一舱,一边一张床,中间一张桌子放水瓶水杯。刚躺下船猛然一晃,水杯翻倒,她的同舱女伴起来去抓,自己竟然被甩得飞了起来,从桌子上飞过,落到了解老师的床上,不等两人感到诧异,船体再次向相反方向剧烈晃动,这位女同志又嗖地一下飞了回去,比武侠电影里面的轻功还厉害!
/ J7 I) ?, V5 [2 K3 E# T$ O! e6 _( F' C& g& }8 e
+ X% Y) o: a) ?& U v8 R解思梅主持研制的船载气象卫星接受系统
G# G) \0 V1 y2 P' N' y3 J, D; s8 n# k' n* D+ x- l- W
至于那次让雪龙号摆脱危机的预报,解老师并不觉得多神奇。她说那是几年努力的结果,可不是一时灵感大爆发。3 B0 ~1 L+ z' D$ O
! Y3 U0 D0 P4 L' b8 M A, X关键是那张海图怎么来的。) d6 o% k9 C: @$ ]6 Y* |' \
I0 A. o! J o# @' z/ R% X怎么来的?我们自己的系统接收到的。解老师说起自己的专业来如数家珍。2 f$ j/ l9 f% c% W
, V' ]7 j; h a- i, F5 P原来,我国南极科考曾长期由极地号考察船担任运输任务,但1988年进入在南极大陆的中山站建站时期之后,这条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巨轮便显得力不从心了。一次该船曾被流冰包围,船体被挤压撕裂,出现了一条两米多长的大口子。幸好该轮是双层壳体,加上处置得当,才得以顺利完成任务。痛定思痛,海洋局一方面紧急购买具有一点五米破冰能力的雪龙号破冰船,代替已经老旧的极地号,一方面大力加强对极地气象预报方面的投入,以期从软硬件双方面增强南极考察的能力。
4 ~7 Z5 l* K; R- U5 w+ N& U8 Y/ O$ Q+ b- c3 o" ]
; L) d$ o+ m9 f9 g在南极长城站7 x$ E3 V1 t/ S$ W/ y9 V" F
2 g8 ~+ T8 V4 } f, J: v
解思梅此前已经全力投入对南极科考工作的支持。她通过在日本学习期间结识的国际学者,帮助我国获得了大量南极冰区的历史气象资料,对考察队的航线制订,建站选址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不过,发布即时的海冰预报,甚至直接在考察船上为随时调整航线提供气象依据,所需的数据要更加翔实和迅速。
8 t6 a6 n$ }0 x4 M0 J% L1 i: R
' Z% K7 O$ H; E y) G; i针对这一问题,解思梅提出的解决方案,当时是十分超前的,那就是研制和在雪龙号上安装船载气象极轨卫星的接收和应用系统。
( U$ k4 Q A/ s# E4 @) t; p W: c. i% l, _
当时可以从卫星获得的气象资料,主要是同步定点气象卫星提供的数据。这些卫星运行的轨道十分特殊,可以保证其环绕地球飞行与地球本身自转的角速度相同,看起来好像固定在空中某个位置一样,所以可以长时间提供某一固定区域的气象信息。不过,这种卫星运行的轨道较高,所以拍摄的云图不够清晰。
. p( _3 F6 s; s# {2 ]8 s' x1 I7 J0 A$ ~3 j9 E2 P. `& `% A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清晰度的图片呢?谢老师告诉笔者,我们需要的是可以看到大海中冰缝的卫星图片,这样才能通过预报,引导我们的雪龙号从冰缝中前进。这样的图片,只有极轨卫星才能提供。这样的卫星飞行轨道低,速度快,要捕捉和稳定接收其信号很不容易。
$ v/ {" Q! P% J* z" Y0 _
& ^% Y! c+ u0 f0 k; D' d% l2 s国外当时已经有这样的系统了,但价格十分昂贵,而且后来看来,万一买来的系统也和雪龙号上的美国卫星接收系统一样“罢工”,那大家只有跳南冰洋一条路了。/ T6 x4 D2 l4 m V" ?4 L
; g- p2 u' y) r* c- w: \
我国的这套接受系统,是解思梅老师的研究生(负责软件硬件接轨),航天部二院(负责定位和稳定伺服),从事卫星接收系统的一家公司(负责接收信号)共同研制的,极地科考队给的研制经费还不够买一套接收系统的八分之一。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硬是把这套设备研制成功了,三月立项,八月地面测试,十一月份上船,除了个头大一点,所需性能一点儿都不差。
: `' E6 a! {9 K2 R+ B; r3 m9 B
% X. K& r" K6 K; I2 a正是这套系统,提供了那张关键的云图,让雪龙号闯出绝境。也正是这套系统,使当时已经五十五岁,身患多种疾病的解思梅老师仍然登上了雪龙号,因为没有她在,使用这套系统无法安心。
7 J, ?% P1 S; W* k T+ }8 o' `- t. t# R8 k7 O3 }
( g' i2 n1 z" ~/ j$ C在极地考察雪龙号船上 19996 A5 W. h, W* p* \. K, p
7 D5 [* @9 ~6 \) ]& V" V7 x4 @说到这套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系统,解老师略显几分自豪,她说起了这次考察中发生的另一件事情。- a ^) v* q- W- |9 s7 L- e
4 d5 ]) H/ s% q E P' ]; W
雪龙号那一次要为我国中山站提供越冬物资,人员和科考设备,也同时承担着为俄罗斯青年站运输设备的国际任务。他们躲过“咆哮的四十度”之后,进入南极洲罗斯湾,停靠青年站。完成任务后,雪龙号准备开赴普利策湾的中山站。由于罗斯湾外有大型冰障存在,俄方派出的领航员建议雪龙号绕冰障外缘行进。但解思梅却提出了一条新的航线。她对船长说,我的云图显示在冰障和大陆之间有一条航道,雪龙号肯定可以开过去,你敢不敢走?
! c# v: X9 t) ?1 C5 X( m+ u/ Y* }' t7 q1 W- V/ d+ `& e: X5 }# E
敢,船长看完云图,马上做了决定,并说道,解老师你说怎么走,我们就怎么走。0 X; `8 [* ^: e8 k7 Z. U. E8 C
4 N# y8 G( D" B# \$ \% \“我爱人说你到了船上,只给人家做预报啊,可千万不要告诉人家怎么走,那是船长的工作。”解思梅谈起同行的丈夫,露出一丝微笑,不过,似乎并没有全听他的意思。
* b7 b2 {4 a: a6 e' N6 X* _: _3 U! v, B% X3 ]
- \$ O6 ^- g3 N) g从青年站到中山站,解思梅选择的路程少了600海里
; F% W# J+ a i- U) J6 [' z/ F& ~& u4 h G+ p
结果,这条航路为雪龙号节省航程六百海里,提前四天赶到了中山站。到达中山站卸货时,正值除夕,岸上人员锣鼓喧天欢迎雪龙号的到来。
. F" ^: j* Q3 z) n8 l! P- d& W. f/ S7 Z
“好多企鹅也赶来凑热闹,一点儿都不怕人。”解老师微笑着说。
0 Z d0 W. \, W4 _* D# F
: {- l/ N+ g/ ~4 }2 e: \" {0 {那一天,队员们挽留解老师在条件比较好的站上过年,可是解老师觉得她的部下们还在雪龙号上,自己还是赶回去。于是,她在除夕之夜又返回了船上,还带了一件随手捡来的礼物 – 南极冰盖取来的一大块冰,这东西化了之后可比所谓“来自阿尔卑斯山千年冰川”的高级矿泉水更加纯净。
% O+ F" i- _+ @8 H+ r: K3 N$ B7 m0 _/ m3 ?* u
结果,小艇离雪龙号还有几百米,船长的大嗓门便传了过来 – “解老师回来啦!”船员们也一起跟着喊,气氛热烈万分。
1 `" G/ ]1 n# Z! |/ E
* V: y; v+ ]- W F3 E9 _# B“那是我一生最快乐的时刻,人生真的为大家作了事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种高兴无法用语言形容。”曾经为在动乱时期耽误了十年青春而扼腕不已的解思梅这样说道。# [* Y+ z/ }+ A5 Z, g4 O! c0 W
8 l& [& j! i2 V8 z: ]
[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