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下是五十年后英国新闻业的伟人之一,《周日泰晤士报》的菲利普.奈特利(4)首次接触新南威尔士里斯莫尔《北方星报》的经历: ' F, d- q# @/ S, o0 b8 n
 U4 [' |* s+ G“通过电话采访某人的想法我们想都没想过——我们总是走出去与受访者面对面接触。我们是社区的一部分。我们认识所有人,所有人也都认识我们。要是我拼错了某人的中间名,走在街上就会有人拦住我抱怨。要是我的报道有误,那我就再也清净不了了……你绝对不能倚仗身为记者的特权闯入他人的生活,把人们吸干榨尽之后一脚踢开。你既有个人的责任也有公职的责任。”' [' j1 ~7 N' d% O
 
 6 W1 Y$ c7 ~% c2 f& m, `有一项所有年轻地方记者都知道的仪式,名叫死亡叩门——上门拜访一户最近刚刚痛失亲人的家庭,如果事故背景特别骇人或尴尬则更好不过。在纽卡斯尔的培训课上我们学会了如何施展魅力并散发同情心从而登堂入室,还学到了在记录采访笔记时瞅准机会——最好能获得死者家属的同意,不过实在得不到也无所谓——拿走摆放在壁炉顶上的死者照片。对于此类故事的采访往往令人感觉十分糟糕,很多人就此远离了新闻采访行业。我在培训课上有一位同学名叫菲欧娜.安德森,现在在伦敦为BBC工作。她刚入行的时候在凯特营某地方报社从事采访工作,一次采访使她遭遇了与六十年前的克里斯滕森十分相近的感受。“我必须报道一个老人被卡车撞掉脑袋的新闻故事。我告诉主编与审校编辑警察还没有向死者的家人通报这一点。”她以为这个可怖的细节不会见报,可是她刚一离开办公室主编就把这个细节添加了进去。第二天早上她不得不亲自登门去拜访死者家属。
 & e  s) ?$ ?/ d5 Z" D% F, ^4 d
 $ A  `# z4 |; Q, u2 Z/ ^1 o. p+ _“报童刚刚把当天的报纸扔在门口我就到了,这一来他们什么都知道了。死者的妻子说:‘可我不知道他是这么死的啊……’我只能无言地为她泡了一杯茶。紧接着是住宅失火,三个孩子进了医院,其中两个当天晚上就去世了,第二天早上我不得不去采访他们的父母,感觉好像被人灌了一肚子大便。再然后我们自己的一位印刷工的儿子在车祸中丧生了,我又得过去……终于我实在受不了了。”
 * d; f' S4 c% a. P7 P; _3 j2 L' W9 x; m, y
 巴里.诺曼(5)的登门造访体验倒是没这么折磨人。他在起步的时候为《速写报》担任八卦写手,显然他十分厌恶这份报纸。他记得有一次他受命去采访一位喜好猎狐的贵族,他的妻子跟着猎狐犬饲养员跑掉了。4 P7 \4 i  Q: \- E8 ]0 W4 S! w
 
 1 Z- A8 d9 @! O, N“勋爵大人亲自打开了屋门,这多少有点令我出乎意料,因为我原本以为来开门的会是管家。‘你是谁?’他问道,我告诉了他。‘你想干嘛?’我也磕磕巴巴地告诉了他。‘那个什么,您知道,您的妻子和猎犬饲养员……一起离开了……我就是想问问您……’”
 " \6 ?7 S$ k: _  D3 ^3 G' o$ y1 |- ?& ?( D2 T8 M4 t
 “‘这他妈的干你什么事?!’”
 ' f( G6 P4 E( E5 h: i# L# W# ?
 : _. E9 s( G  ]2 M“这一句话就把我问住了。我一句整话也说不出来,因为我也知道此人的家门不幸的确与我或者《速写报》的三俗读者们没有一点关系。我咕哝了几句希望听取他的说法以免偏听偏信之类的话,还没说完他就当着我的面狠狠地把门合上了。我不能怪他,换了我也会这么做的。”4 p+ E! j9 o& ?! j: _% ~
 ( h% F* T; u' @3 V0 o
 虽然刨根问底令人厌恶但同时也十分有趣的新闻业可以将这个故事当做一项道德测试。诺曼的解决方法是告诉自己的上级,自己将进一步骚扰那位戴了绿帽子的贵族,实际上他跑到咖啡馆里玩了一天的填字游戏。从做人角度而言他做得很好,从新闻角度来说他则非常失败。( h: `" h$ G* C
 
 / ?- w9 {2 \& Z, w另外一件记者们很快就会发现的事情是这份工作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会很无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里有一位记者直白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如下描述:“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报纸记者每天不过因循常规而已。他被派往警察法庭、听证会、市政府会议、商会午餐、教区聚餐以及医院联欢等等场所,不停记录直到胳膊僵硬为止……记者成为了机器人,毫无个性的存在,报社也成了无止境沉闷的聚合体。”% M" }+ [# O, C- Y- n$ K
 " W, P; |* B: A& l( q* t2 t' Z
 尽管今天人们依然可以这么说,但是地方报纸一直依靠地方责任勉力维持了下来。但普里斯特利尖刻地指出,一旦这些写手搬到伦敦,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 W7 `& z" M( j/ o: K
 7 U, P$ F2 p! C: B! j: ]( [4 j“我从来无法理解伦敦的主编们究竟如何得知读者需求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读者,从来没有与他们交谈过。他们就好比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层僧侣。他们依靠统计数据或者手下记者的汇报来作出判断,前者一向以误导著称,后者则往往脑子进水。”& U& z6 G% h1 h! u$ Y6 n) w
 
 5 g( @9 J) `+ x/ a: Z6 Y  _+ l3 e/ i/ T# n: \6 i: j, B2 R: V2 n) c, W% k
 (1)http://en.wikipedia.org/wiki/Hugh_Cudlipp
 3 Z1 F* |$ B2 k2 D(2)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Cameron_(journalist)
 , m( B9 G& Y+ a: a; s" L7 P4 K(3)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hur_christiansen
 & v5 V* k: j% L(4)http://en.wikipedia.org/wiki/Phillip_Knightley
 $ f. u2 D. P: n% {/ ]$ N3 l' e(5)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ry_Norman
 * P3 d4 l# W" v; l$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