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 一叶知秋——经世济民之学在中国(1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27 14:41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辟谷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21:0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信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如果大家对资本主义这样的字眼感到不爽的话,可以用迂回的生产方式来代替。  W  U4 g2 c0 S7 _3 ~

    # B& C# e" y# Q9 ]) w  j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于亚当.斯密的年代,它区分于其他的生产方式的地方就在两点:社会化的分工和交易。全社会的个体不再仅为自己而生产,而是在逐利中成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即为资本主义。新经济就是这个生产体系最复杂最新颖的版本,换个名字就叫全球化。
    1 j* h" u" {0 }9 j3 Y2 @
    5 v8 G, w. P5 o' {& X+ Y7 m新经济是美国英国及其追随者处心积虑设计的全球战略,其目的就是要维持英美双角龙体系在新千年的全球竞争优势。
    4 }3 w. M0 r1 ~$ a1 l/ @, S. S
    1 o% Y# p- X5 j8 ^这个怪物用单纯的力量是杀不死的,当你一剑把它的头砍掉时,它立刻就长出三个头,分别是:科技创新机制,全球化金融贸易体系和军事超级霸主。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这个过程,看看这个新三位一体是如何通过信息通讯技术全球制霸的。  `) n% s6 N5 {
    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可以叫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讯技术)制造阶段。
    - F9 y6 Q/ A! y" d: X2 f  Q4 F
    . C4 P- h9 Q7 t插一个小花絮,现在很多河友对电子产品尤其是ICT制造业发展状况的了解还处于上世纪80年代,所以才会喋喋不休地吹捧日本半导体意大利电冰箱等等。
    ; m7 u# Q- j5 F7 M0 G, O3 N6 U% ?0 u& J
    这是因为在8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进入消费收益阶段。正好这个时候,美英已经放弃了这些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冰箱彩电等主要生产基地已经迁到日本和欧洲大陆国家。所以,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就是从日本和欧洲大陆国家的耐用消费品开始建立的,而对美英开始扩张的信息通讯产品(比如说个人电脑)根本买不起也不会用,所以也就没概念。
    1 L7 w  c. i: J! W' }& V' I/ `! R0 `- b; |3 }! S! F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80年代90年代,中国和德法日意的关系那么好吧。人是一种消费动物,非常容易受消费品的影响。具体场景就是:
    : I& v' N5 N9 |漆黑的夜,黑白电视机,沙滩,海鸥
    . m$ W8 x4 x! M5 Q  t一个小胖在深情地呼唤:
    + I7 z) r* U, d, T% \: z美菱~! O  O8 L- k  d2 r. \4 ^. Q0 C/ E
    另一块沙滩, E# b9 t4 m( M( [
    一个小胖妞回眸一笑,深情地回应:
    2 s6 }: _4 f7 `+ M  }5 v) e4 k& q$ s阿里斯顿~/ ~* T# b% P2 V& z, ^

    * t- K3 H# v* q& k) M) u$ i6 O凡是懂我在说什么的,都是70后当年蹲在黑白电视机前流着口水的小屁孩,所以现在在强烈反对小虎挺英美。而那些8090后看了小虎的东西,打开IPOD,带上耳机,说了一句,SHIT,这不明摆的嘛。
    / s5 i! F; F' t/ E2 U3 g8 u) e6 Y7 e# U, N
    这就是不同时代消费模式对人思想的束缚。1 y" W% g( j! I1 I

    + e( I$ w6 U: j2 s+ N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现在中国和德法日意交恶,而中英美结盟了吧。
    6 Y# @, z; j$ B- |1 l0 t/ Y- q0 |$ g2 g$ s$ ?2 X
    时代变了,人也要变,我们不想要阿里斯顿了,我们现在想要芯片想要好莱坞想要哈里.波特。$ X3 b! Q( k1 x0 o, n# l
    6 p+ P# ^$ T# w
    所以,为了帮助那些还停留在80年代的人,小虎不得不用数据纠正他们已经落伍了的观念(本来说好了不谈数据了)。1995年美国的电子产品(ELECTRICAL AND OPTICAL EQUIPMENT,包括ICT)的附加值大概是2437亿美元,同期日本的电子产品附加值大概是1663亿美元,德国是512亿美元,英国是310亿美元,意大利是178亿美元。
    ' p' P  I, b7 {
    , `, z) i) S$ ~/ I3 b2 `- a1995年美国的电子产品附加值大概是日本的1.5倍,德国的5倍,英国的8倍,意大利的14倍。在1995年后,我们看到截然不同的产业扩展路径(以1995年为100的比较, EUKLEMS)
    ' B9 @$ R" Y) H! P' v
    6 j" r2 Z& w5 J* f; H" ]7 q% Y' ~2 c$ ?! u2 u0 V5 u
    十年后,2005年美国的电子产品附加值大概是日本的2.6倍,德国的13倍,英国的27倍,意大利的53倍。所以我说,美国在电子产品制造业上已经无敌于天下。
    2 @  Y/ U/ O0 h, `* M# [- j0 k' ~7 j: Q/ l
    日本在2002年后调整战略想在电子产品制造业上跟上美国(见我的前文世界经济周期)。美国顺水推舟地把一些已经成熟的技术转到日本,带来了2003年后的繁荣(老萨不就是在干这个的电子工程师)。
    : [! w- |2 f3 d- g
    9 q  n. X2 I6 U2 W可是这次危机日本的经济遭到的打击最大,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比上季度下降3.3%,按年率计算则下降12.7%。统计数据表明,受全球经济衰退和日元升值影响,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电子和汽车产品出口骤降使日本出口环比下降了13.9%,为历史最大季度降幅。日本严重依赖电子和汽车产品出口的经济结构弱点暴露无遗。0 t9 _( C, a2 F2 F% S  j* z" P
    6 k, T; v& |1 L0 p: |. x
    谁腆着脸靠圣人这么近,站得这么直,当然要被用来挡灾避劫。- M$ z% w! k6 _* K+ W" j) ?

    . x2 N: u- H" i3 O' B德法意以前就吃过这个暴亏,这次他们为了避祸躲得远远,所以你看他们的电子行业根本就跟不上趟,就不跟了。可是分赃的时候没有他们,吃挂落的时候一个也跑不了。谁要你不是圣人,又不识时务呢?
    / |- n( K. [( Z& ^
    2 b& W: I/ Y( ^% |  D- ^英国就很聪明,跟不上就拉倒。& _" A7 Z/ T' _) `, J- q* t
    ' _( n0 F2 d& n: n; {: L! W2 j, s
    它找到的技术创新之路,就是新经济的第二步:ICT的使用。
    4 r/ R1 P# K1 y% [/ q. x
    7 b9 e- Q' [$ p也就是说,英国放弃了和美国在电子产品制造业上的争夺,全力以赴把美国的ICT产品设备引入到经济中的各个行业。通过教育扩张来适应美国的技能偏好技术,促使ICT资本在各行各业的投入,终于迎来15年的经济繁荣,使产业得到全面升级。它的努力非常的有效果,见下图:
    ; S/ s) p$ ~$ p0 K, t3 u% ^( B4 P4 X& a2 v; N% J$ t. Y  K) M
    英国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终于使得劳动力大军中的无文凭比例从1972年65%下降到现在的10%。而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凭者从1972年10%上升到了将近60%,其中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凭的占40%左右。英国是世界上第二个完成教育升级的。现在,英国劳动力市场是最符合美国技术要求的,所以在吸引FDI中所向披靡。0 V" B/ x5 Q! R, ~( a, v+ @

    , H; u$ |, c1 _& T% X  X再看ICT资本的回报,英国在1995年大概是493亿美元,少于人口是它两倍的日本(1450亿美元),略逊于德国(555亿美元),远高于意大利(193亿美元)。而在1995年后,英国在诸国中遥遥领先,甚至在速度上高于美国。到2005年,英国ICT资本的回报达到2300亿美元,基本上和日本相当,是德国的2倍,意大利的5倍。(以1995年为100的比较,EUKLEMS)! p- i$ t1 ?% V% e( Z, p9 ~

    8 Z$ z$ h; i3 S, J$ t' p1 t" v# \( i" B7 E' Z% V1 D
    这就是英国战略。8 o7 w  q9 I( m. i4 H1 n7 q7 h7 Q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9 10:26 , Processed in 0.03295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