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7-18 09:55 |
|---|
签到天数: 698 天 [LV.9]渡劫
|
最近重读水浒,温故而知新,对晁盖之死有了新的看法。
. N: G* _! L! {/ ?0 f9 T1 V0 W2 f
) p, F/ ~) i7 F* V8 v' P$ A, Q《水浒传》中是这样描述晁盖之死的,在攻打曾头市前三日交锋无果的情况下,第四天,有两个和尚投奔献计劫营,晚上劫营途中,发现中计,即刻撤军,走不到百步,伏军四出,晁盖率部“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箭杆上刻有“史文恭”三字,又是一枝药箭,晁天王终不治归天。( p3 j. V+ @3 s3 v q! F
, Q1 M& j5 a5 |, ~8 _至此之后,所有人都认为史文恭杀了晁盖,但细读之后,我对史义恭杀晁盖这一定论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认为杀晁盖另有其人。
2 a! J, I* `4 K4 w9 `: U. z1 V, [1 t
, a/ X* a9 j$ T5 h" r原因如下:9 g* |4 h5 _! g$ e
- u1 D& C! F4 p) b8 S% Z$ F$ b
一、金沙滩饯行0 E+ p* x9 n% ^- t/ [
3 I# I+ L7 N% g5 \8 ]
原文如下“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断”金沙滩在梁山泊山口,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山口的风一定是大的,但大到了将新制旗杆栏腰吹断,未免有点夸张,为什么宋江若干次出征,毫无意外,而晁盖唯一的一次就蒙上了这样的一层阴影。这很值得思考。而旗杆被吹断也无外乎于以下几种可能
8 }7 L% h8 h+ F, [' Z6 z1 }5 G. Q) ?: _' s6 W. ?/ P/ H
①上天预警,希望晁盖不要出征
3 u( b' J6 Q$ j$ J9 }: x' R/ [, f+ P
②风力太大,吹断旗杆
, f% e' \# \. h2 ?' a' l8 W8 G/ j8 t, Y& Q% @( }
③有人在做旗杆时,动了手脚,故意制造凶兆,为晁盖遇难做舆论准备。 D9 `! } D0 f: w
5 y1 }% j. z; v5 n
二、在吹断旗杆后,宋江等的劝解8 F' n. q5 [9 F5 R3 A8 W
, e" V9 q+ \6 R* ^4 o, ]. T: M旗杆吹断后,吴用是这样劝的,“此乃不详之兆,兄长改日出军。”$ ]0 J6 E! \: R; ]
6 [( o5 d: ?4 V; V' K* o
宋江劝的更绝,“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厮理会,未为晚也。”
^* t- W$ p- z" _3 O+ a% `
4 s: ^! ?! O& w# X) ~4 H3 d" M/ c7 o1 K在中国军事风水传统中,主旗被折预示折损一员大将或主将,这简直就是常识,而宋吴等人的劝解很耐人寻味,并未劝阻晁盖撤军,而只是说过一阵再去。
5 o" B+ j6 L/ T8 l. E. V; p8 y, t. |1 S
我不知在这样的劝解下有几人会听从,想来晁盖也是骑虎难下,“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
8 W" Y' A+ G, ?0 e1 I& x6 a/ J
$ i" ^' E$ q4 ~% Y# ?三、箭杆上刻有“史文恭”- h1 `; \( y$ I9 z# k( b% @- P$ r2 D
$ h: T* g: X. R
晁盖夜袭曾头市,发现情况有变,“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遇伏后,晁盖“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 W2 G: r4 J4 O' S1 j3 j0 y4 j
6 ~' _- @) O) [9 w$ ^通过施公描述,我们知道晁盖中箭是在回营路上,即面向本方营寨时中的箭。 U! t5 u% u" D( u
: ^' K0 r" o5 x/ e
我有一疑问,在两军对垒设伏时,作为曾头市主将的史文恭,不作镇中枢,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反而跑到第一线去当射手,舍大义而拼小力,似乎和史文恭“三日不出战”耐着性子和晁盖磨,引其入套的一贯作风不符。7 c( g6 T* R6 ? `/ W: S3 ~7 C
- b W g2 q l
而且文中从未描述过史文恭箭法有过人之处,他是如何在夜色茫茫中一箭射中晁盖的呢?
8 X( W7 } ]/ W$ y' o2 N: p
/ s9 e$ Q" W p5 s6 E3 S& o( R四、晁盖死后,双方的反应
% m% T6 B. D: q! D2 `
( W; a% z* \) c$ A3 T' `曾头市唱有一首歌谣:“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交锋过程中,曾家五虎之一的曾魁也曾说过要捉晁盖请赏的话,这至少证明,曾头市是死心踏地和梁山为敌的,也不怕与梁山为敌的,而且在第一场战斗中,曾头市大获全胜,以弱胜强,且击毙敌方首脑,这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战绩,但是铁心和梁山泊为敌的曾头市却从未宣传过,而且在二打曾头市中,两军对垒时,曾头市也从未提到过这一大捷,用以打击梁山土气。: M) G& a/ v( g' U: G1 B
2 N2 c' c. y2 _, u+ |而梁山方面也很奇怪,在两军对垒时,宋江也从未公开提出要为晁盖报仇,或指出双方曾有过这样的仇恨。* k" R4 ?" Q3 O. r( s+ E
7 c6 z! ?( ?- [* \7 p; W
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认为梁山泊二打曾头市是为晁天王报仇,实际这是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仔细阅读你会发现,二打曾头市,夺马方为原因,为晁盖报仇只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幌子,而且是个不光彩的幌子。
6 U9 Y9 [9 T6 v9 V# U3 m& e
# Y2 E, s( b2 S# |2 V4 O在曾家二虎丧命后,曾长官下书是这样说的,“向日天王率众到来,理合就当归附,奈何无端部卒施放冷箭,更兼夺马之罪,虽百口何辞,”因:“今顽犬已亡,遣使讲和。”
6 f4 v6 t. F: p* I) z# C5 r& Z/ S# E
我抢你几匹马,放几根冷箭,至于有这么大的仇吗?今天我儿子也死了,这罪我也算赔了,咱们讲和吧。……哈哈,原来曾头市压根就不知是他们杀了晁盖。" |( C7 A1 D( F+ R! ]; n' ]
7 n6 [% w9 x8 w$ A. {, |# {
宋吴二人的回信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也很有意思“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各守边界,”“若要讲和,便须发还二次原夺马匹,并要夺马凶徒郁保四,犒劳军士金帛。”
7 ^( ? T0 w4 e9 E# k& Z
; K% M- P! Z/ [3 ] f看明白了吧,两家的冤仇不在晁盖、史文恭,而在于马匹,大家有点自作多情了,而且这个仇也很好解,还马交点钱,再交出一个人,这人不是史文恭,而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郁保四,这还不耐人寻味吗?
* e4 z' m' A% j% p0 _& q" d* P9 Y. F. \- q! H0 P1 t3 |% f
五、晁盖遗嘱) f. I; F: r: L1 y0 {
' D8 s' |1 [ o; |: W智取生辰纲一案曝光后,宋江冒天大风险通知晁盖,使得晁盖死里逃生,而晁盖自此后视宋江为再生父母,见一次,必让山寨之主一次,凡此不下五次,而且都是在公众场合,只有一次没有再谦让,就是临死之前,他放下遗训,“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一下子推翻了他以前所有的推让之举,是什么让晁盖做出了这么大的转复呢?晁盖是不是在临死前发现了什么,,才导致这样的转变,等于直接否定了宋江继任的可能!因为大家都清楚,山寨之中能捉史文恭的人太多了,但宋江却是绝对的不可能之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Y: r8 i! w2 g3 M& I
" W5 O& g% q! K+ k( x i8 c, D9 j
六、晁盖死后宋江的反应8 a* A- b; I* m4 T5 x R5 O
- {: o+ T8 p* n5 ^晁盖中箭后,宋江即不求医,也不问药,“守定在床前啼哭”——等着他人死。 ]+ [3 Y; L$ O# N# o2 k
4 l0 K# p2 p, y; x
晁盖死后,山寨不可一日无主,有晁盖遗嘱当前,梁山泊理应墨纟至出兵,立即为晁盖报仇,然后拥立新寨主,但是宋江却“每日领众举衰”,“无心管理山寨事务”,寨中事务一乱,大伙只能推他出来收拾,且宋江一坐到主位,即刻发了一大通号令,把山寨大小职务安排的有条不紊,哪里象是哀恸过度乱了方寸之人。
- |0 U/ P2 p4 R9 H" X- M; S, p2 z( z( j* ^
根据以上几点,我认为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晁盖并不是死于史文恭之手,而是另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其实《水浒传》里已经讲到了。1 V0 I8 S9 \ O7 y w
5 F. r5 S! {7 \6 x6 K; N: e# F8 r) g
一.白龙庙小聚义
( N) p: _' X w) l C, p7 ^) v2 e/ A
劫完江州法场齐上梁山,山寨中共有四十位好汉,晁盖此时便又要让出山寨之主,宋江坚辞不就,坐了第二位,吴用、公孙胜做了三四位后,宋江喧宾夺主,“休分功劳高下,旧头领重主位,新头领坐客位”,读来轻描淡写,但实际内容丰富,本来一到梁山大家便是兄弟,不分你我,按功劳排座次,并且应该紧密团结在以晁盖同志为核心的梁山泊中央周围,宋江硬要分宾主,咄咄逼人,旧头领才9人,新来的头领多达27人,这样一来人为的阻止了头领间的融合。
7 o# g3 ]8 \, e& Y: Q% i: Y% R( F# `0 k* r& ?
我们可以替晁盖想想,千里跋涉救宋江回来,又多了众多好汉,本是一桩盛事,庆功宴上,被宋江这么一搅,两列好汉众寡悬殊,壁垒分明,晁盖居中,又怎能端坐,新头领的喧嚷,反衬出旧头领的寒碜,身旁又是顾盼自雄的宋江。
/ P7 H4 m4 ^# Y2 i5 ?( x( z0 A4 \
这哪里是庆功,简直是受罪!
* m. G; j6 s& I, D+ ^6 i" g2 B, i0 T
二.出征- _1 c) v0 }1 x) Q# f
5 t; g I8 A0 K
宋江不以山寨大义为重,把梁山头领视为已出,培养心腹不让晁盖染指,每逢战事,“哥哥是山寨之主,如何可使轻动,”使得晁盖一、指挥不动新头领,二、结识不得新好汉。宋江出征,新到的好汉越多,旧头领的比例越低,晁盖的影响力越弱,晁盖能出战的唯一前提就是打恶战、险战。% \" Q L4 O I( C" `4 S
/ o; \& M" Y7 D- d, W
三、晁盖的话
# U; V( [4 T, P2 I0 r
! f1 ~% X3 {& B- ~, o% C打曾头市时,宋江不让晁盖出战,晁盖这回是这样说的“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一山之主,居然还怕别人怀疑自己和属下抢功劳。可见晁盖当时在山寨中的影响已大幅度下降,他也深深感受到宋江咄咄逼人的威胁,明知此战危险,仍然要挺身而出。
* v( u. \3 U6 H3 k0 ]$ r5 N, ~+ M+ Z( d
在夜袭曾头市中,林冲要替晁盖劫营,让晁盖接应,晁盖是这样回应的,“我不自去,谁肯向前”,八个字里,透出多少心酸和无奈,堂堂一寨之主,令不能行,只好自己在前杀开一条血路。
! I4 y! R: i+ w, g- F6 c; f( n8 j$ y4 t7 A
四、下属的话, a2 _ r7 z4 I9 a, ~# T
# ~: E, P8 w1 `, y% `+ }晁盖中箭后,除三阮、杜迁、宋万护送回山外,剩下15人商量时说“不想遭这一场,还应了风折认旗之兆。”(舆论效应出来了),“我等只可收兵回去,曾头市急不能取得。”而呼延灼一句顶死,“须等宋公明哥哥将令来,方可回军!”而梁山泊被劫寨大败而归,只有戴宗一人信令撤军——哪次宋江吃败仗,晁盖不是倾山寨之力营救。: f. c- X3 [6 v8 `2 _# F& k# \2 y8 Y
6 t) Y# t- B7 Q+ W, z& N" q+ Z
以上几条已充分反映梁山的权力斗争已进行的一个关键时刻,晁盖作为一个直性子的人,已不符合梁山泊的发展,他出兵曾头市的命运是注定的——他一定要被史文恭杀害。
, w( ?& \4 w9 O2 @: f
5 Z5 M6 J) {1 W+ [) j( Y$ s如果史文恭没有这个能耐,那就由有这个能耐的人替他完成这个任务,梁山伯上箭法如神的人只有一个——小李广花荣,而他又正是宋江心腹的心腹。2 n, K4 i* ?, b) E
0 w v" K: p7 J. ?, g" A4 G. O' U
所以我的结论是晁盖并非是死在史文恭箭下,而且死于权力斗争,死于暗箭,直接策划人是宋江,执行者便是花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