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鹤梦白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句] 冬日偶得(兼新人报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33:06 | 只看该作者

    iu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9-29 22:34 编辑
    云平 发表于 2014-9-29 22:24
    不要小气嘛,我无非砸了下结句,感觉怪怪的是一开始,原因说不上来。后来简单分析了一下。

    另外,也不是故 ...


    我不是你们诗词圈的,我只做过这一首。

    就这一首,你也可以随便谈。谈的话就多谈一些,你常常就只说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你的字真那么金贵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4-9-29 23:26:20 | 只看该作者
    冬日偶得
    参差三十年,萧萧万里风。
    鹤梦白云上,琴鸣涧底松。
    ——————————————————————————————
    其实没啥好说的。前三句都挺潇洒的,结句就立意来说也可取。
    但意象上就不太舒服,这种跌宕,如果是工整的一联,俺觉得或许好些。

    涧底松,往往是幽独的(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琴鸣,本是潇洒的雅事,但与涧底松搭配就不佳了,感觉生硬。
    先不要说琴鸣是松声什么,俺先看字面的。

    还有就是,涧底松,你不说涧底松,让人感觉像涧底松,那才好。
    自己直说,要么牢骚,要么自诩,你说呢

    题目冬日可能为了配合松,感觉也没什么必要。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山菊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4-9-30 00:09:41 | 只看该作者
    云平 发表于 2014-9-29 23:26
    冬日偶得
    参差三十年,萧萧万里风。
    鹤梦白云上,琴鸣涧底松。

    鹤梦那时刚开始写格律诗,看现在进步真大。

    我讲两个真实故事,说说我的看法。过去曾经有个很喜欢品评别人诗词的人,后来终于发表了一个“七律”,倒是每一行都是7个字,可是连8行都不是。更不要说平仄、对仗的最基本特征了。我好心建议说教七古吧。结果引来一番教导,说我对格律诗一窍不通,连七排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想我也没必要再说什么了,因为他大概以为那样就会使大家认为他懂。

    还有一个人发表了一首翻译的诗。那首诗是美国大学广泛采用的例文。我看了一下发现他只翻译了一半,只是好心提醒他原诗还有另一半呢。我招来的指责是我什么都不懂,只不过在网上搜到一点别人的牙慧而显摆一下。而他之所以只翻译了一半,那是因为全是他自己的东西。对这样的人,我就不会再搭理了。后来这位也曾来这里贴过什么帖子,连基本感念都不懂,但是敢说自己是如何如何的第一人。你曾经反驳了他。

    其实如果有人肯评说,对作者来说是件很好的事。起码我们可以知道别人怎么读自己的东西,即使别人说得不对,也可以作参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山菊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44#
    发表于 2014-9-30 03:34:44 | 只看该作者
    偶都忘了这个帖子~~~原来两位抬杠已经有历史啦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7 05:25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45#
    发表于 2014-9-30 06:5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板筐 于 2014-9-30 07:13 编辑

    拜读。应该是普通话的绝句啦,但也不押韵。大概北方曲艺十三辙中可以押韵的。而失粘、失对,使得这首大作基本上不能签为绝句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07:1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9-30 07:15 编辑
    云平 发表于 2014-9-29 23:26
    冬日偶得
    参差三十年,萧萧万里风。
    鹤梦白云上,琴鸣涧底松。


    云平主要是认为涧底松“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从而认为这个比喻不恰当。

    这个首先我本人不做官,无意官职,象我这种学技术的也不可能做官,这是其一。

    其次云平认为不管我自认是否“德才高”,不应该自诩,即使才高也应该让别人去说,所以他认为我在此有自我标榜之嫌。

    再次他也觉得我这是不是在发牢骚。

    感谢他的直率,我认为他从一个旁观者而言,所言不可谓没有道理。

    我不想说太多,只想说一下我对“涧底松”这个形象的感觉。

    涧底松,根扎得深,树站得稳,常常郁郁涧底松,可见涧底松一般长得非常茂盛,给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借涧底松这个意象,我希望自己在为学方面,做一个踏实稳重严谨的人。

    涧底松不凭借立足之势,不求风光,虽然没有“山上苗”那样的高位,但也得到了营养充足的有力条件,避免了“土壤贫瘠、风大”的不利因素,更有利于生长。对于一棵树而言,海拔高度是次要的,只要自身茁壮就是好的。

    至于说到底,涧底松是否有说大话之嫌,那么这个随便别人怎么看,我从来不在乎。我在实际生活中比在网上还要更特立独行。

    至于幽独,这个点得是对的,我很享受幽独的感觉,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我的理想。我还写过几篇分析所谓“幽诗”的古诗,这显然体现了我对这种“幽独”的欣赏,比如滁州西涧。

    总之,涧底松对我个人而言,主要是一种“生命”意识。

    写这首诗时,正好在我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之时,后来我决定做了,涧底松长得郁郁葱葱,也表示我自己希望事情最后能做好点,因为这事儿很困难,名和利上又不可能又多少回报,具体我不想说了。我以前说过一句话,人生在于完成,而不在于得到。

    至于琴鸣,这个古琴和我还是有点缘分,我家里就有一架古琴,学过几天,当然我不想让人误以为我弹得一首好古琴,实际我还不能说自己会弹琴,虽然和人学过几天,说琴鸣,一则是琴这个东西虽然对旁人属于陌生的东西,但对我则是很身边的东西,象朋友,如果云平认为琴鸣和涧底松搭配显得生硬,这个我提过李白,提过高山、流水,琴音好比心音,有志在高山,有志在流水,那么志在涧底松,恐怕也不是那么稀奇。

    现略微说到这里。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山菊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4-9-30 13:26:43 | 只看该作者
    云平主要是认为涧底松“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从而认为这个比喻不恰当。


    不是俺认为,本来就是如此含义。也没说比喻不恰当,只是感觉意象组合不舒服。
    你举太白一首,说明琴声也是松声,但不清楚,太白很清楚,

    听蜀僧浚弹琴(唐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你看万壑松,是什么感觉,什么阵势。还有如听。

    当阳寺(宋 林诰)
    何处遇幽景,当阳绝顶寻。云霞千古态,松竹四时阴。
    岫列天边嶂,泉鸣涧底琴。高人不游此,应负爱山心。

    干嘛是泉鸣,不是松鸣?

    送客归黄山(明 沈一贯)
    万壑拥空岑,孤峰下夕阴。马归松影没,人静月华深。
    黄帝去已远,白云留至今。鸣琴幽涧底,独夜老龙吟。

    这个是减法,虽然前面松用过了。

    松声疑涧底,草色胜河边。(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

    这个更虚,但琴声可以联想。

    而你“琴鸣涧底松”是既舍不得涧底松,又舍不得琴,所以都要放,但反而满,比较生硬。注意是比较。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山菊 + 10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5:00:18 | 只看该作者
    云平 发表于 2014-9-30 13:26
    不是俺认为,本来就是如此含义。也没说比喻不恰当,只是感觉意象组合不舒服。
    你举太白一首,说明琴声也 ...


    如果结句你认为“不美”,我觉得倒是不奇怪,那四句在文字上都没什么出奇之处,也谈不上文字上有多美。这个我是承认的。四句话,表示一下胸意即可,所求不多。

    我觉得“琴鸣涧底松”至少是通的,不必管什么松声涛声,就是说琴音带有涧底松的精神。古人说闻弦知雅意,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流水到底还有点声音,那么请问“高山”有什么声音?钟子期说伯牙琴音“峨峨兮若泰山”。这在你看来恐怕根本就不通。那就是一种精神面貌。

    “高山”一曲,姚炳炎的版本最佳,你可以找来听听,是否有什么“高山”之音。那完全是一种精神意识在里面。你哪能真去找什么“涛声、松声、泉声”呢?大山无声,你哪里能找到什么高山之音。那是一种“山高谷深”而生的意。

    琴鸣涧底松,在意不在声!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4-10-7 03:25:0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赞一个——“你太有才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7 16:31 , Processed in 0.04298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