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大西洋月刊專訪特朗普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1 00:00
  • 签到天数: 793 天

    [LV.10]大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朗普罕見接受“敵刊”專訪,萬字對話透露何種信息?

    劉怡

    4月29日,第二屆特朗普政府正式就職滿一百天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特朗普專程趕到汽車業重鎮密西根州,用一場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渲染了這一百天對美國和世界的影響。同樣是在這一天,訂閱量超過110萬份的美國名刊《大西洋月刊》,在它的官網上登載了對特朗普的獨家專訪。專訪全文我給你附在文末,你可以用翻譯工具對照查看。

    這篇訪談也聊了一個多小時,譯成中文得有一萬多字,但它的風格和特朗普自己的演講完全不一樣。三位採訪者沒有由著特朗普做自我吹噓,而是反復誘導他做心理獨白,把他過去幾年的心路歷程問了個遍。哪怕你不喜歡特朗普這個人,聽聽這次訪談的內容,對你理解人性的複雜也會有幫助。

    你可能會覺得,這不算什麼大事。畢竟,政治人物接受媒體採訪,本來就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何況特朗普還是那麼一個愛說話的人。不過,這次專訪還真有三點特殊之處:第一,《大西洋月刊》3月份才和特朗普政府結下一樁梁子。彼此的敵意還沒消退,就能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聊上一個多小時,可見雙方的職業素養都很過硬。第二,特朗普是主動打電話,邀請《大西洋月刊》的主編和兩位記者上白宮的。聯絡過程有許多精彩的細節,很能反映特朗普的性格。第三,參加訪談的三位作者,本來是帶著興師問罪的心態上門的。事後他們卻都承認,特朗普的確有他特殊的魅力和政治技巧,並且能自圓其說。注意了,《大西洋月刊》主編傑佛瑞·戈德貝格,那可是一位從業經驗超過30年,和四位美國總統做過長談的頂尖媒體人。連他都承認,特朗普是一位“魅力先生”,講話很專注,溝通技巧很嫺熟。這可比特朗普陣營的自我表揚,要有說服力多了。

    我自己過去也採訪過阿富汗前總理、黎巴嫩國會議員這樣的政治人物。總的印象是:他們在面對媒體時,會流露出很強的表演色彩。不僅遣詞造句非常謹慎,而且極其擅長利用記者,給自己的形象做宣傳、搞公關。一般來講,記者很少會和受訪者當面懟起來;因此最終成文的訪談,往往會變成受訪者的單方面輸出,還有不少浮誇的漂亮話,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特朗普的這篇專訪,多多少少也是這樣。但採訪之前的聯絡環節,卻是既真實,信息量又很豐富的。受訪者不願談論哪些話題,他怎麼對待身邊的工作人員,他的團隊分成幾個層級,怎樣做決策,這些隱藏信息的價值,往往不亞於最後的訪談本身。所以我為你講解特朗普的專訪,不光會按原文的表述來。我還參考了三位訪談者——《大西洋月刊》主編戈德貝格、資深撰稿人艾希莉·派克和邁克爾·謝勒的播客節目,為你補充信息。

    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大西洋月刊》和特朗普的梁子是怎麼結下的,聯繫採訪的過程又有多麼戲劇性。在美國,《大西洋月刊》的立場屬於中左翼,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內就和他關係不睦,去年大選支持的也是哈里斯。不過,採訪總統畢竟是每家媒體都想爭取的機會。派克和謝勒作為報導美國國內政治的記者,在今年1月底,還是給白宮發了一份採訪提綱,想請特朗普聊聊,他是怎樣在政壇東山再起的。特朗普那邊一個多月沒回話,但他對《大西洋月刊》的口誅筆伐,一直沒有中斷過,尤其是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直接懟派克和謝勒。特朗普講,派克是個“激進左翼瘋子”,“根本做不到公正中立地採訪”,謝勒也是個“愛撒謊的傢伙”。看上去,採訪多半是沒戲了。

    不過,派克和謝勒也是兩個不走尋常路的人。他們想辦法搞到了特朗普本人的手機號,在3月22日早上10點多直接打了過去。當天是星期六,特朗普自己接了電話,他聽說對面是謝勒,馬上嚷道:“我知道你!你就沒寫過我一句好話。”但特朗普沒有掛電話,而是滔滔不絕地談論起了他上任兩個月來的政績,還回憶了自己過去四年的經歷,聊了半小時。他甚至反客為主,給謝勒拋了個誘餌說:“如果你的稿子寫得好,我還會再給你兩次直接通話的機會。”

    聽上去,事情突然峰迴路轉了吧?可沒那麼簡單。僅僅過了兩天,《大西洋月刊》就又跟特朗普起了衝突。這一回是一起離譜的洩密事件,這件事情的經過,我在3月26日的直播裡做了詳細講解,你可以看重播,這裡只做簡要回顧。話說3月中旬,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因為操作失誤,把《大西洋月刊》主編戈德貝格拉進了Signal軟體上的內部聊天群。群裡有副總統萬斯、國務卿魯比奧、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等十幾位高官。他們熱火朝天地討論著美軍空襲葉門的計畫,還把絕密軍事方案直接發到群裡。戈德貝格“潛水”了三天,等空襲結束了,就在3月24日把這段經歷寫成了文章。世界輿論為之譁然。特朗普對此當然大為光火,但他沒有正面批評沃爾茲,而是把矛頭對準《大西洋月刊》,說他們“虛構”了整個事件。謝勒和派克憋了兩個多星期,估摸著特朗普的氣性過了,就在4月初給他打了一通新的電話。這一回特朗普沒有接,白宮也沒有回復他們的語音留言。看上去,專訪又沒戲了。

    4月13日是一個星期天。謝勒起床後,發現手機上有一個未接來電,是特朗普的號碼,來電時間居然是凌晨1點28分。他趕緊上網查總統的日程表,發現前一晚特朗普正在邁阿密觀看UFC格鬥大賽。按時間推算,凌晨1點多特朗普正在去機場,準備搭專機返回首都。謝勒趕緊回電話,特朗普還是不接,但他發來一條短信,對謝勒說:“你比那個派克靠譜。趕緊把稿子寫出來吧,那樣說不定你們雜誌還有銷路。我沒什麼要說的。”白宮團隊隨後再次拒絕了謝勒的通話請求。

    看上去,特朗普只是突發奇想,在大半夜和記者搞了個惡作劇?當然不是。因為9天以後,白宮直接給《大西洋月刊》發了正式邀請,讓謝勒4月24日到白宮,面對面給總統做專訪。特朗普還專門叮囑,要把他罵了好幾年的派克,以及洩密風波的主角戈德貝格也叫上。甚至到了專訪成行當天,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發了個帖,陰陽怪氣地說:“今天我就要見《大西洋月刊》的戈德貝格了。他可是虛構過許多關於我的離譜故事呢。”

    怎麼樣,這段一波幾折的經歷,是不是很有意思?特朗普獨特的性格和處世之道,是不是一下變得鮮活了?我們趕緊來看專訪的完整內容。本期專欄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我會帶你聽聽,特朗普在一個多小時的採訪裡是怎樣給自己做辯白的,他的專訪主要說了些什麼。第二部分,我會結合三位訪談者的觀察,分析他們眼中特朗普的行事風格和表達技巧。最後,我再結合另一位專訪過特朗普的美國媒體人的分析,試著給特朗普畫一幅“政治肖像”。

    01-特朗普的自白:三項動力

    先來看專訪全文。坦白講,特朗普在談論自己的政策議程時,沒有講出多少新意。他只是一味辯解說,烏克蘭戰爭是在拜登任內爆發的,自己不用對此負責。即使調停失敗,他也已經盡力了。對關稅問題和美國國內政治,他也只是重複了先前的論調,宣稱“這對美國和世界都好”,避談負面影響。但有三件事,他的執念非常深,可以說是他第二個總統任期的深層動力。它們分別是:第一,特朗普認定,自己領導的是一場全新的政治運動,一般的成敗標準評判不了他。第二,他相信言論輸出可以直接創造現實,並且他的團隊一直在附和這一點。第三,他認定其他人的思維方式跟他是一樣的,也能把壞事當成機會,所以他不用體諒其他人。下面我就展開為你做解讀。

    特朗普宣稱,2025年的自己,權力比第一個總統任期要大得多。2017年時,他除了管理美國,還得“為自己的生存而戰”。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不光民主黨人在反對他,中間派官員乃至資深的共和黨政客,對他這個政壇新人都有敵意。許多共和黨人私下認為,特朗普不過是他們請來的選舉“工具人”,利用完了就可以踢走。特朗普講,自己那會兒“在華盛頓不認識人”,不知道該信任誰,只能看著政府內部不同的派系勾心鬥角,把他想做的事都耽誤了。2020年敗選之後,特朗普尤其感到,自己被美國政壇拋棄了。他哀歎說:“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像我這樣,被(國家機器)追捕。”當他在2021年黯然離開白宮,回到佛羅里達州隱居時,連記者都不上門了,只有檢察官的傳票還跟著他。

    那特朗普是怎麼東山再起的呢?按照他的說法,自己從2021年開始,就謀劃用一場政治運動來替代黨派。這裡說的運動,自然就是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兩者有什麼區別呢?特朗普沒有細講。不過,他的幕僚長蘇茜·懷爾斯向三位記者解釋說,政黨有固定的規則,有妥協和利益分配機制,它不是效率優先的。政治運動就不同了,它既關心“我想要什麼”,也關心“怎樣做效果最好”,非常靈活。特朗普雖然不是MAGA運動的創始人,但他在過去七八年,始終是這一運動的靈魂人物。像懷爾斯這樣的組織者,會根據特朗普的要求,為MAGA運動配置人力資源。

    MAGA運動的人力圈子分為四層。最外層是極右翼網紅、短視頻博主和播客主播;通俗地說,就是靠“特朗普流量”吃飯的那批人。他們提供的是曝光度和基層動員能力。第二層是希望借投資政治,為企業謀取回報的商人,比如馬斯克。他們提供財力。第三層是政策專家,他們分佈在形形色色的智庫裡,負責提前預備點子。像特朗普的關稅戰智囊斯蒂芬·米蘭,他在去年就把顛覆全球貿易體系的方案寫好了。第四層,是那些名義上加入共和黨,但在黨內缺乏根基的資淺政治家。他們負責控制國會,讓立法機關和特朗普保持一致。第二屆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成員就來自後面三個圈層。特朗普可以自由地調度這四個圈子的資源,用於具體的政策目標,也可以拋棄其中他不滿意的個人。四個圈子卻沒法聯合起來反對他。這樣一來,有沒有共和黨這個形式上的政黨框架,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聽到這裡,你應該發現了:按照特朗普的邏輯,他目前掌握的權力,其來源並不是美國固有的政治體系,不是華盛頓和國會。所以他可以完全無視過往的政治規則,自己發行加密貨幣,讓外部盟友操盤政府改革,甚至公開談論自己在2028年再度參選的可能。選舉只是一種檢驗,檢驗特朗普的四個人力圈層,能把多少潛在的支持者轉化成選票。至於他的具體得票率究竟是多少,那是MAGA運動的效率問題,只是技術細節。特朗普甚至宣稱,他已經通過MAGA運動,“重置”了美國的政治體系,並且影響會持續很多年。他的一位顧問告訴《大西洋月刊》說,特朗普的終極目標是:即使有一天他退休了,他選定的繼承人也能通過這個運動網路和四級圈層,繼續維持政治能量。

    說完了MAGA運動,再來看特朗普對輿論戰和信息戰的認知。他告訴自己攻擊過的女記者派克說,他相信“語言能塑造現實世界”,“只要敢於說出來,事情就能變成真的”。這聽上去很荒謬,但特朗普卻在親身踐行這一點。專訪過程中,他一直在強調,自己沒有輸掉2020年大選,他現在是“第三次當總統”。他也不是重返政治巔峰,因為他就沒從巔峰狀態下去過。

    派克在播客節目中認為,特朗普說這些話,有兩點意圖。首先,他相信語言是自我推銷的工具。只要他不斷發言,政治對手就不得不轉入防禦狀態,他就可以占領受眾的注意力,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他們。自從今年1月20日就職以來,特朗普幾乎每天都會給自己安排一個多小時的媒體採訪,還會在社交帳號上連篇累牘地發言。通過這種方式,他不僅左右了媒體的重心,還讓美國公眾形成了接收慣性。當特朗普日復一日地強調,自己是2020年大選的贏家,拜登政府把美國經濟搞得一團糟時,總有一些人是會聽進去,並對此深信不疑的。那麼有朝一日,當他發表更不可靠的言論,甚至號召支持者投入行動時,也會有人追隨。這時候,言論本身就成了現實。

    另外,你可別以為特朗普說的那些大話,全都是信口開河啊。謝勒提到了一件事:特朗普的一位顧問告訴他,嚴控非法移民是第二屆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承諾之一。但他們擔心,如果只出臺這一項政策,自由派媒體會集中火力攻擊他們。這時候,特朗普主動提出,把特赦2021年國會騷亂者的法令,和移民政策捆綁起來,這樣媒體的注意力就分散了。甚至美國公眾也會被層出不窮的信息壓垮,會跟不上。信息攝取跟不上,採取行動的可能性就小。這樣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在過去三個多月,特朗普政府出臺了那麼多離譜的政策,美國卻只發生了零星的抗議活動。謝勒認為,特朗普把以往幾年的信息量,在幾個星期裡集中投放下去,形成了“信息震懾”。這也是在用語言塑造現實。

    當然,語言畢竟只是語言。如果特朗普僅僅滿足於自我吹噓,事情可能還不是很嚴重。派克回憶說,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內,當他提出一些荒唐的點子時,資深的建制派官員會想辦法阻止他,甚至用其他議程糊弄他,讓事情推進不下去。不過這一回,特朗普有了四個人力圈層;他把想法轉化為政策的效率,得到了空前強化。現在,特朗普團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任何一件事,只要總統說了兩次,就得拿出具體方案,不管後果有多嚴重。因此,第二屆特朗普政府推出新政策的速度,比拜登時代快了幾十倍。即使這些政策在外交層面,發揮不了預期效果;即使選民會慢慢發現,特朗普的承諾沒能兌現,但他們總能找出幾項自己喜歡的政策。特朗普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說完了前兩點,再來看特朗普的利益觀。這裡有一個鮮活的案例:戈德貝格跟特朗普一見面,就問他,既然答應接受專訪,為什麼還要在社交媒體上攻擊《大西洋月刊》,他對Signal洩密事件又到底怎麼看。特朗普驚訝地說道:“那可是件大新聞啊!你已經成功了。”戈德貝格感慨地說,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在小布希或者奧巴馬任內,他們一定會字斟句酌地推敲該怎麼回答,甚至拒絕評論。但特朗普不同,他有兩條法則:第一,能吸引到關注就是成功,不管這種關注是好是壞。在洩密事件裡,《大西洋月刊》捅出了大新聞,提高了訂閱量,這已經是莫大的成功了。這種“成功”部分要歸因於特朗普政府的話題性,那他反過來攻擊《大西洋月刊》就不算失禮,只是找回面子。第二,特朗普把一切事情都看作私人關係。他自認為給《大西洋月刊》提供了頭條新聞,還給了三位記者專訪的機會,這是在釋放善意啊。按照這個邏輯,戈德貝格要是還在洩密問題上揪著他不放,就不夠朋友了。他應該做出回饋。

    如果用這兩條法則來審視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許多反常現象就有答案了。他把正常的國際貿易視為個人恩惠,覺得發動關稅戰,只是在“討還歷史欠債”。他甚至認為,是自己的關稅戰,提高了加拿大自由黨政府的支持率。那自由黨就應該和《大西洋月刊》一樣,“享受”這種意外收穫,並回饋美國。在俄烏戰爭問題上,特朗普也是用私人視角做判斷的。他宣稱,這場戰爭本來和他無關,他是因為重視普京和澤連斯基這兩位朋友,才出面調停的。按照這套邏輯,國家利益完全被消解了,而且一切善意都要歸因於特朗普。這在現代政治史上,也算是罕見的個案了。

    02-三位記者點評特朗普

    好,剛剛我結合特朗普專訪的全文,為你分析了他的自白。有意思的是,雖然三位採訪者並不喜歡特朗普,也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但他們對特朗普的個人魅力和表達技巧,印象還是非常深刻。

    記不記得一開始,我講到的一波幾折的聯絡經過?其實這件事就很能反映特朗普的個人性格。如果3月22日那天,接電話的是白宮的工作人員,他可能直接就把謝勒的採訪申請給拒了。但特朗普不一樣,他不光聊了半個小時,還表現出一種姿態:雖然謝勒不喜歡自己,但自己很重視謝勒,讀過他的文章,還用未來的採訪機會吊住謝勒。凌晨打來的電話,還有發給謝勒的短信,則是拉近個人關係的表現。

    派克進一步分析說,特朗普商人生涯的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個時候,登上《時代》雜誌和《大西洋月刊》的封面,是社會聲望的標誌。特朗普內心是有這種征服慾的,但他又不想被媒體拿捏,所以要故意製造一些障礙和戲劇性。等記者上門了,特朗普前三分鐘根本不談正事,卻拉著戈德貝格幫他參謀,要不要在辦公室裡裝個水晶吊燈。可以說表演色彩拉滿了。

    那麼問題來了:在三位記者眼中,特朗普有哪些獨特的氣質和表達技巧呢?我綜合他們的意見,歸納出了三點。第一,特朗普把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當成表演,他想要演得漂亮,實際情況則無所謂。第二,特朗普非常清楚,要贏得不同人群的支援,需要不同的技巧,並且要找到自己的獨特優勢。第三,他認為混亂的局面可以提供更多機會。

    說到表演,這和特朗普的注意力哲學,以及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交易的藝術”,是有內在關聯的。你可能會覺得,交易的目的是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但特朗普或許不這麼想。戈德貝格指出,特朗普確實渴望勝利,但他要的是勝利的“名”,而不是“實”。畢竟,按照特朗普的邏輯,現實就等於語言,關注度就是一切。那他只要演得足夠出彩,就可以自行宣告勝利了。這肯定不是一種正常的價值觀,卻是理解特朗普言行的一個切口。

    當然了,表演不光是演給自己看的,更是為了征服觀眾。觀眾喜歡什麼?謝勒的答案是:噱頭、戲劇性和新鮮感。特朗普每個星期簽署新的總統行政令,就是在製造新鮮感。他的關稅戰,背後當然有經濟邏輯,但換個角度看,也是在搭建一個世界級的舞臺,供自己表演。謝勒評論說,特朗普和拜登是美國政治家的兩個極端。拜登非常老派,做事內斂有節制;特朗普卻總是渴望更多:更多冒險,更多表演,更多勝利。他充沛的精力,也適合這種角色。

    說完表演性,再來看特朗普的表達技巧。戈德貝格講,他原以為到了白宮,特朗普至少有20%的概率會對他大發雷霆。沒承想,對方完全控制住了敵意,在一個多小時裡出色地扮演了主人的角色,仿佛當天早上那條嘲諷戈德貝格的推文,是其他人發的。這讓戈德貝格意識到,特朗普會給不同類型的受眾,提供不同的表演。他很清楚,社媒上的粉絲需要的是輿論場上的靶子,需要把《大西洋月刊》這家老牌嚴肅媒體,當成虛假新聞的代表來貶低。特朗普邀請《大西洋月刊》記者上門,那他就成了粉絲眼中的勇士,敢於和嚴肅媒體為敵。但在橢圓形辦公室裡,只要他表現得足夠友善,《大西洋月刊》在刊發專訪時,至少會少批評他幾句,甚至會說他的好話。那特朗普就如願達成了“征服”這家老牌媒體的目的。再進一步講,邀請“敵刊”記者上門,本來就是特朗普主動發起的交易。他在白宮這個主場,可以把自己的魅力攻勢發揮到極致。事實證明,《大西洋月刊》在最後的文章裡,也確實對他筆下留情了。

    最後,特朗普還有一個特質,那就是他對混亂局面的鍾愛。特朗普的一位顧問告訴謝勒:“如果所有人都被裝進洗衣機滾筒,每一分鐘都在顛來顛去,對我們是最有利的。”因為混亂會讓對手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不容易集中目標,也就猜不透特朗普最在意的議程是什麼。這一點在專訪當中也有體現:特朗普時不時打亂節奏,讓三位記者無法深入追問。比如,他從現任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的洩密事件,突然就跳到了拜登政府國防部長奧斯丁的健康狀況,又跳到了阿富汗撤軍問題。如果不是女記者派克窮追不捨,洩密事件恐怕就被特朗普混過去了。他對美國的一些嚴肅政治問題,比如自己會不會在2028年第四次參選總統,會不會和最高法院的判決對著幹,也釋放了前後不一的信號。謝勒評論說:“特朗普很享受這種感覺。”

    03-理解特朗普的商人屬性

    好,講到這裡,特朗普的這篇專訪我就為你介紹完了。很遺憾,參加訪談的三位記者,我並不認識。不過,我的老熟人、《彭博商業週刊》記者約書亞·格林,在去年6月也採訪過特朗普,和他的團隊打過不少交道。上周讀完《大西洋月刊》的專訪,我給格林發了個信息,問他:去年他見特朗普那次,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麼?

    格林回復我說,他和特朗普在海湖莊園聊到一半,莊園的公關經理碰巧路過。特朗普把這位經理叫過來,指著格林對他說:“告訴這位先生,我們的高爾夫俱樂部會費現在是多少錢?”經理說:“70萬美元,但再過三個月就要漲價了,漲到100萬美元。有一堆人在排隊。”格林對此很納悶,他以為特朗普是在炫富。過了幾個月,格林把這個故事告訴了特朗普的前高級顧問班農。班農當即表示:“這是特朗普在展示他的經濟學模型呢。你想,在海湖莊園這麼一個地段好、客人少的地方打高爾夫,就得支付溢價。把海湖莊園理解成美國市場,那高關稅就是特朗普要的溢價。”

    聽了這個故事,我馬上想到,特朗普在《大西洋月刊》的訪談裡說,美國就像一家大商場,人人都想過來購物。他自己則是店主,既要保護商場,又要負責給商品定價。這跟一般意義上的商人,其實很不一樣。按照正常理解,美國在外貿市場上,是一個主要購買者,海外出口國才是商場。但在特朗普看來,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才是最稀缺的商品。它和海湖莊園的會員資格一樣,是限量供應的,應該讓出口國來競價,直至美國人認可。換句話說,雖然特朗普經常自比推銷員,但他並不是一個認可“薄利多銷”的推銷員。他要的是抬高美國的估價,收穫額外的溢價。

    說了這麼多,該做點總結了。特朗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治家呢?《大西洋月刊》的幾點判斷是:他相信直覺,相信“信息震懾”能影響人的認知。他喜歡表演強硬,喜歡把複雜問題解構成人際關係,再在自己擅長的環境裡俘獲對手。他喜歡強調“一切都是交易”,但交易的目的不光是獲得利潤,還要贏得關注。和2017年時相比,他現在有了四個圈層的人力資源,在美國國內更不容易被扳倒。但他能否在國際舞臺上獲得可觀的進賬,卻是很成疑問的。

    另外,考慮到特朗普對即興表演的喜愛,儘管他在三位記者的追問面前,透露了一些心聲,但未必句句都是實話。畢竟,他誇口說自己要“拯救世界”,並且“在外交關係上做得很成功”。這些認知,顯然只存在於他自己的印象裡。

    来自群组: 龙的天空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testjhy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4-20 01:13
  • 签到天数: 299 天

    [LV.8]合体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13 | 只看该作者
    希特勒与戈培尔的合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1 00:00
  • 签到天数: 793 天

    [LV.10]大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39 | 只看该作者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25-5-4 21:13
    希特勒与戈培尔的合体?

    不要侮辱艺术生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5-6 12:02 , Processed in 0.0354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