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 Q) u9 M! n* r! Z7 v
6. 布伦海姆战役
( Y% C& t* f0 L n3 ^7 V. g1 h; a9 ~" B9 E$ r) a3 ]
1704年8月13日清晨,正在布伦海姆村一个粮仓里酣睡的法军将领梅罗德(Jean Philippe Eugene de Merode)突然被惊醒,原来是勤务兵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敌人来了!”梅罗德不以为然地问道:“哪里?”勤务兵一言不发,推开粮仓大门。梅罗德一眼望去,只见朝阳映照下的布伦海姆平原上人喧马嘶,万余联军骑兵组成一道屏障;远处的旷野上游动着九条巨龙 - 那是正以九路纵队急速行进的联军大部队。梅罗德在日记里写道:“我冲出村庄赶去报告塔亚尔元帅,路上没有见到一个行动起来的士兵,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赶到大营,看到的是同样景象。人们依然在帐篷里酣睡,而敌军如此接近,他们的战旗历历可数。我军的前沿步哨已经被迫撤退,而大营里似乎没有人担心。” y( W5 y- g* F
! O. T6 z; _& I) l
两位法军统帅完全没有料到马尔博罗会主动进攻。法军拥有兵力优势,占据有利地形,修筑了坚固防御工事,几乎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塔亚尔坚信这是联军撤退之前的虚张声势。无论如此,两位统帅下令各部进入战场。法军反应迅速,有条不紊,体现了路易十四时代军队建设的成果。法军将十几门24磅重炮推到阵前阻军敌,并烧毁了战场中央的几座小村落,以免为联军所用。早晨8点,法军前沿大炮齐鸣,得到联军大炮的回应。隆隆炮声传到60公里以外的英格尔施达特,路易斯亲王在给皇帝的信中写道:“今天欧根亲王和马尔博罗公爵在西面与敌接战,上帝保佑他们。”
7 O$ G8 K. H" f( i" q: `$ F. v5 { r; A6 x& ?+ y C9 L+ Z: _! c
布伦海姆战场宽约6公里,内贝尔河(Nebel)横穿战场中央,自西北流向东南,汇入多瑙河,是两军之间的界限。法军总兵力60,000人,100门大炮;相比之下联军一共52,000人,66门大炮,除了骑兵数量占优,总体劣势很明显。即使如此,法军依然采取守势,面向东北排列战阵,右端依托多瑙河,左端直抵侏罗山脉(Franconian Jura)脚下。法军战线右半边是塔亚尔军团的35,000官兵,左半边是马尔桑和伊曼努尔的24,000法巴联军。法军以三个村庄为防守核心,分别是多瑙河畔的布伦海姆村(Blenheim),两个军团结合部的奥贝尔格劳村(Oberglau),和西端巴伐利亚军队据守的卢岑根村(Lutzingen)。9 j3 m1 j8 |( ~7 H* }
7 }* I! G" @$ J- v" \7 U9 y布伦海姆村是重中之重,塔亚尔在这个弹丸之地部署16个步兵营,大约8,000官兵,军团预备队11个步兵营部署在村后几百米,随时提供支援。克雷兰伯特(Phillipe de Clerambault)中将奉命坐镇布伦海姆。塔亚尔将如此多的步兵集中在防线右端,造成中路兵力空虚,仅有新组建的9个步兵营据守三公里长的防线。为了弥补中路步兵的不足,塔亚尔在此部署了80个骑兵连将近一万人,其中8个骑兵连乃是法国近卫骑兵(Gendarmerie)。近卫骑兵源于中世纪法国贵族的侍从骑兵,拥有三百年历史,是享誉欧洲的精锐部队,上次战争中屡建奇功。
3 L3 s% o7 B0 M( L1 t: z6 k/ y2 s2 u* f' l! ~" j
马尔博罗率领麾下36,000将士在左路布阵,面对塔亚尔军团。英军卡茨中将(John Cutts)率领20个步兵营和15个骑兵连集结于战线左翼,奉命强攻布伦海姆村。马尔博罗的弟弟查尔斯指挥16个步兵营和72个骑兵连位居中央。欧根亲王的16,000军队组成右翼,进攻马尔桑元帅的法军左翼。欧根亲王担负艰巨的使命,他的部队必须跋涉数公里来到战场西端,然而攻击优势之敌。
, }9 U) ^7 K& x% S
3 }, f% i& y- n- S/ Q, g
+ c+ u' Y2 Z- w$ S( {1 a布伦海姆战役双方的排兵布阵,红色为盟军,蓝色为法巴联军
( m8 j/ {# ?9 v. [# J5 E- H
* B Y0 y4 @( o) x8 Y' X9 J十八世纪初期的欧洲战争荟萃百年军事革命的成果,与上个世纪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英国内战时期步兵方阵的长矛如林,此时终于销声匿迹,而燧发火枪和刺刀成为步兵的制式武器。滑膛火枪的极限射程三百米,精确射程不超过五十米,因此这个时代的步兵战术以火力的密集弥补准确性的不足,步兵方阵正面越来越宽,纵深越来越浅。英军步兵排的标准方阵是14人一行,3行纵深,一个步兵营由18个步兵排组成绵延两百米的一字长蛇阵,平推前进至敌军阵前数十米以后三线齐射,各步兵排轮番开火,杀伤力着实骇人。然而步兵方阵为了保持队列整齐,推进速度异常缓慢,而行进当中无法射击,因此必须承受敌人数轮齐射而无还手之力。' W$ i! H- p' M7 ^5 ]5 v
2 O/ F/ r3 B4 _/ g& o( }
由于战场狭窄,卡茨将麾下20个步兵营组成四条前后相叠的战线,罗伊准将(Archibald Rowe)亲率五个英国步兵营位居前列,其后的三条战线分别是五个黑森步兵营,五个英国步兵营,以及五个汉诺威步兵营。十七个骑兵连组成两条战线位于步兵之后。上午10点,卡茨一声令下,罗伊率领第一线步兵奉命出击,五个步兵营排列长达一公里的战线稳步前进,涉渡内贝尔河,一直逼近至布伦海姆村法军阵地两百米以外才止步,等待后续部队。本来马尔博罗与欧根亲王商定,上午11点同时发起进攻。然而欧根亲王所部由于地形阻碍,尚未抵达攻击地点。此后两个多小时,罗伊的五个步兵营整齐排列在布伦海姆村前,忍受着法军炮火的不断袭击,等待冲锋号令。 V! S3 V2 [$ {% v9 s1 t
' A, n; b; A" T! n法国名将沃邦元帅在此前的战争中完善了跳弹战术。法军火炮水平发射实心炮弹,炮弹落地角度很浅,因此并不钻入土里,而是如同打水漂一样弹跳前进。跳弹是方阵步兵的噩梦,因为这个时代的战术纪律规定步兵不许擅自脱离阵列,也不许闪身躲避,只能直挺挺地面对炮火,听天由命。跳弹速度并不快,步兵可以清楚看到炮弹一起一落向自己飞来,情景异常可怖。一颗跳弹窜过密集排列的步兵方阵,往往击毙重伤数人。即使力道将尽,在地上滚动的时候,实心炮弹依然携带巨大动能,足以击断步兵的腿脚。法军部署在布伦海姆村阵地的六门大炮,在两个多小时里发炮数百颗。24磅重的实心炮弹不断窜入英军步兵阵列,造成残肢断臂、肝脑涂地的杀伤效果。法军炮兵上尉德昆西事后回忆:“我们的炮火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都很兴奋。每一颗炮弹都穿过了敌军的步兵方阵,有些炮弹是斜向贯穿,击倒了整行的敌兵。真的是弹无虚发。”罗伊步兵旅尚未进攻就损失过半,伤者撕心裂肺的哀嚎声响彻战场。
: m4 j! T) K! [4 x1 `) l" G5 g2 B. F! X! P: W/ ~
% B. g/ j) w0 d, F9 ?, c
英军迎着炮火逼近布伦海姆村
9 y1 q$ W( s/ {- n7 v i* K) V8 f6 k& |
眼见自己的精锐部队惨遭屠戮,马尔博罗心急如焚。信使飞驰来去,在两位联军统帅之间穿梭。正午时分,欧根亲王终于做好进攻准备。马尔博罗立刻翻身上马,吩咐众将:“先生们,请各就各位。” 卡茨一声令下,后续三条步兵战线依次渡河,在罗伊步兵旅后面列队。这期间联军遭到来自正面和右侧的法军炮火袭击,不断有人中弹倒地,但各部队依然按部就班,秩序井然,体现了高度的纪律性。/ J, f& n5 ^8 }, D8 f- b
8 S3 k- l/ F* T6 y4 c
下午一点,罗伊步兵旅向法军阵地挺进。罗伊深知麾下官兵攻击过程中只能齐射一次,没有机会停下来装填弹药,于是命令部下不许随便开火,等待他的指挥刀敲击法军阵前的栅栏才一齐射击,然后冲入敌军阵地,用刺刀消灭敌人。据守布伦海姆村的法军是百战劲旅,经验丰富,直到英军逼近至三十米的距离上才施放一轮齐射。震耳欲聋的枪声过后,法军阵前一时硝烟弥漫,什么也看不见。待到硝烟散尽,法军这才看到第一轮齐射击毙数十人,击伤百余,但英军后排士兵上前填补前排的缺口,整条战线在罗伊的带领下队形严整,步步逼近。村内法军利用兵力优势,轮番上前齐射,保持不间断的火力打击。罗伊手持指挥刀正要敲打栅栏,便被一颗火枪弹击中倒地。近旁两位副官连忙上前救助,也被密集的火枪攒射击倒。主将阵亡群龙无首,罗伊步兵旅架不住法军猛烈的火力,终于溃退下来。
6 F( a+ v+ O S8 E% k& t; k9 [" }+ u" N7 {! L
近旁的法国骑兵立刻追击,试图将卡茨的后续部队赶下河去。位居二线的黑森步兵旅丝毫不乱,闪开几条通道让溃退的英军撤到后面修整,然后以井然有序的火枪齐射将法国骑兵击退。卡茨看到过河部队右翼空虚,立刻派遣五个英国骑兵连增援。这800名英国骑兵刚刚过河,便遭遇1,500法国近卫骑兵的攻击。英国骑兵指挥官帕尔姆斯准将面对强敌毫不气馁,命令部下抽出马刀迎上前去。
# M: g: V" E$ H2 L* i' z
. _) c/ V# g+ j" |马尔博罗组建的英国骑兵继承了内战时期的古典战术,打仗依靠战马的冲击力和马刀的近距离格斗。马尔博罗要求他的骑兵作战时心无旁骛,火枪笨重费力,极不牢靠,只会降低骑兵的战斗力。马尔博罗认为“骑兵善用马刀非常关键,因为这是英国骑兵攻击敌人的唯一武器,除此以外都无关紧要。”为了贯彻这一战术理念,马尔博罗严格限制骑兵使用火器,每人只发给三颗子弹,仅在遇到伏击时用于自卫。$ D" ]. k2 N5 n' p7 X# Z: ]
. G4 W# T& ^% ~! G
相比之下,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骑兵却经历了一场似是而非的战术变革。面对步兵方阵的刺刀如林和齐射火力,骑兵集群的高速冲击危险极大,却往往徒劳无功。法国骑兵于是重拾百年前流行的迴旋战术(Caracole),即排列三条战线以小步跑逼近敌阵,火枪齐射以后掉转马头回撤,装填弹药再进行下一轮攻击。只有当敌军队形混乱开始溃散时,法国骑兵才纵马追击,挥刀杀敌。经过五十年的战无不胜,法军骑兵已经无法胜任冲锋陷阵,这个致命弱点将在布伦海姆战役里充分暴露。
& ^: r1 w# J" e" |1 A/ R3 v6 W/ O, t0 ]8 [$ O+ v8 r. ~& J. z
法国近卫骑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原以为寡不敌众的英国骑兵将会一触即溃,未曾想对手抡着马刀狂呼呐喊猛冲上来。法国近卫骑兵火枪齐射以后未能阻敌,此时再纵马扬鞭为时已晚,眨眼之间便被英国骑兵冲得人仰马翻,狼狈逃窜。这个情景让战场上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前来观战的伊曼努尔惊呼道:“法国骑士们逃跑了?这怎么可能?”梅罗德在日记里沮丧写道:“近卫骑兵乱哄哄地败退下来,潮水一般涌进我麾下骑兵阵列的空隙。毫无疑问,法国骑士们遭遇惨败。” Q E( Q2 W4 C% ~( i
# }0 j1 ^$ S5 o; C9 X& o% P L8 w近在咫尺的布伦海姆村守军目睹近卫骑兵败退,不免士气低落,军心浮动。卡茨麾下的英国和黑森步兵旅前仆后继发动正面强攻,小股部队几次突入法军防线拼刺刀,布伦海姆村里一片鬼哭狼嚎。其实联军每次冲锋投入的兵力只有两、三千人,而布伦海姆村内守军有八千之众,足以应付局面。然而守将克雷兰伯特慌了手脚,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没有事先征求塔亚尔元帅的意见,便接连调入军团预备队。布伦海姆村里守军很快增至万余人,官兵摩肩接踵拥挤不堪,连装填弹药的空间都没有。- p& y2 I! {4 P$ s* k3 R1 v
* V- g5 f* K) V7 q# F% R
马尔博罗敏锐地察觉到法军兵力部署的弱点,立刻命令卡茨停止冲锋,将战线延伸至布伦海姆村以西数百米,组成一个半圆形围困布伦海姆村,然后将五个步兵营和九个骑兵连调到中路。然后这样卡茨的5,000联军钉住了布伦海姆村内的12,000法军。马尔博罗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中路,准备直捣法军防线的软肋 - 五千法国新兵据守的中腹要害。' M! ~# l# U, t$ x5 {8 F3 v
" D6 r( v1 G4 `
在战场西面,欧根亲王以劣势兵力猛攻法巴联军。这一侧的战场地形沟壑纵横,起伏破碎,欧根亲王的大炮无法及时推到前沿。与此同时,巴伐利亚军队的火炮占据有利地形,猛轰进攻的帝国军队,造成可怖伤亡。欧根亲王麾下的步兵三分之二是普鲁士军队,三分之一是丹麦军队。普鲁士步兵以坚韧顽强著称于世,迎着飞蝗一般的霰弹轰击向前冲锋,竟然一举夺取巴伐利亚军队的炮兵阵地。曾经担任帝国军队总司令的伊曼努尔绝非浪得虚名,趁联军立足未稳之机,投入骑兵预备队凌厉反击,一举夺回炮兵阵地,并将帝国军队赶过河去。帝国军队丢失十面军旗,官兵被俘数百,几乎溃不成军,多亏了欧根亲王的统御能力才稳住阵脚。$ s2 b6 u" U' j8 |9 ^
& p+ m( w" C5 D2 f( c欧根亲王不屈不挠,亲率二线骑兵发起冲击,企图迂回卢岑根村的东侧,突入敌军防线。欧根亲王的三千精骑行至卢岑根和奥贝尔格劳两个村之间的开阔地时,遭到守军猛烈炮火的两面夹击,伤亡惨重,一时裹足不前。伊曼努尔立刻亲率巴伐利亚骑兵迎头痛击,帝国军队又败退回来。欧根亲王斗志不减,再次组织进攻。他的部下回忆道:“亲王两眼放光,怒火万丈,风驰电掣来回奔波,高声咒骂,鼓舞、督促他麾下的老兵们前进,而且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 g0 `3 L+ a! y& h
# [5 `3 R6 r$ R" |4 k欧根亲王麾下的骑兵已经精疲力竭,士气低落,第三次攻击一触即溃。欧根亲王对部下的表现大失所望,亲手击毙两个企图逃离战场的骑兵。关键时刻还是普鲁士步兵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再次推进至内贝尔河南岸,钉住了数倍于己的敌军。法国骑兵的数次进攻都被普鲁士军队鼓点一般节奏鲜明持续不断的火枪齐射击退。然而欧根亲王很快意识到,面对敌军的数量优势和坚固设防,自己无法在这一侧的战场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只能竭力吸引敌军的兵力,寄希望于马尔博罗的神来之笔。
3 N e3 `# V6 R+ C
. ]) ]; k+ K* U7 s9 E9 b欧根亲王进攻卢岑根村受挫的同时,联军中路霍尔施泰因亲王(Prince of Holstein-Beck)率领一个荷兰步兵旅进攻奥贝尔格劳村。荷军刚刚过河列队,九个法国步兵营便从奥贝尔格劳村里蜂拥而出,迅速逼近,以密集的火枪齐射反击。霍尔施泰因亲王请求部署在近旁的帝国骑兵将领福格尔(Fugger)支援,福格尔以自顾不暇为由拒绝。荷兰步兵旅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突前的两个步兵营覆灭,霍尔施泰因亲王重伤被俘。余下的三个步兵营如果崩溃,联军战线就出现一个缺口,倘若法军从此突破,便将联军战线斩为两段。塔亚尔事后回忆道:“此刻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英军随营牧师桑德比(Josias Sandby)也在回忆录中表示:“下午三点的时候,我以为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役。”
( o6 ?. P" y9 A' \+ T K
$ K# ?9 _- F5 _" q: c/ {% B马尔博罗反应迅速,亲自带领五个步兵营和三个炮兵连赶来堵住缺口,稳住了荷兰步兵的阵脚。联军炮兵将十门6磅野战炮推到阵前,以葡萄弹猛轰法军,迫使其撤回奥贝尔格劳村。马尔博罗预料自己的阵地必将遭到法军骑兵的反击,派人送信给欧根亲王,请求福格尔将军驰援。欧根亲王不顾自己的兵力捉襟见肘,慷慨应允。福格尔带领一千奥地利胸甲骑兵赶来支援,正遇到法军骑兵迂回攻击马尔博罗的侧翼,于是率部斜刺里冲入法军骑兵队列。奥地利胸甲骑兵是帝国精英部队,头戴铁盔,身穿重甲,如同虎入羊群,挥舞马刀奋力砍杀,将法军骑兵阵列搅得一团糟。马尔博罗乘机率军前进,组成半圆形战线围困奥贝尔格劳村。八个联军步兵营在十门火炮的支持下,钉住了村内十四个法军步兵营。这样共有四十一个步兵营困守两个村庄动弹不得,法军的兵力优势至此荡然无存。
+ I' D% i+ S. S" u l! k* p7 A( }
/ Q- L) y5 Y) T' @ p: _下午四点,战役进入胶着状态。梅罗德在日记里写道:“从布伦海姆村的教堂顶上,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敌军在左右两翼的进攻都被击退。双方攻守如同起伏的海潮;从西端到东端,白刃搏斗充斥了整条战线。真是叹为观止的景象。”
! p. \$ e9 T4 E! ^: V$ }
2 t% d5 r. w( @/ ?% c$ i; W在这关键时刻,马尔博罗策动了一场决定胜负的中路突击。布兰海姆村和奥贝尔格劳村之间的战场地形平坦开阔,最适合骑兵作战。这里也是法军防线的软肋所在,仅有九个步兵营扼守三公里长的战线。塔亚尔为了弥补步兵的不足,在此集结了64个骑兵连。一位英国史家感叹道:“这里八千精骑严阵以待,法兰西最勇敢最优秀的部队尽在此间,数十面猎猎飘扬的战旗上绣着法国所有贵族世家的纹章。” 马尔博罗争锋相对,在对面集结了压倒优势的兵力 - 23个步兵营和81个骑兵连,总计25,000人。
+ `) ~8 [# n5 I4 j8 w$ D q
/ q. H( g9 E, C0 b( V( u下午五点正,马尔博罗拔出佩剑,下令吹响总攻号角,然后纵马向前,对身边副官说:“今天我要么征服,要么毁灭。” 马尔博罗耗时三月的劳师袭远、千里驰援,以数万官兵和自己身家性命为筹码的孤注一掷,成败终将立见分晓。
2 v7 v4 w( d$ D+ y' @
$ f- r& M8 Q3 g% @# L( ^塔亚尔见联军阵容强大,便下令骑兵先发制人,全线出击。法军骑兵近距离施放火枪以后,便纵马冲来。正在缓慢推进的联军一线骑兵抵挡不住法国精骑的冲击力,败退下来,从二线步兵阵列空隙撤到后面整队。乘胜追击的法国骑兵迎面遭遇联军步兵三十米距离的火枪攒射,人仰马翻,仓皇退却。鏖战正酣时,一个帝国骑兵军官丧失斗志,企图逃离战场,却被马尔博罗礼貌地叫回来:“阁下,您弄错了,敌人在那个方向。”
& @& c. X3 x2 {/ X$ U% `2 B5 @. Z4 P5 j* ^8 p5 a$ Y
此前养精蓄锐的联军后备骑兵奉命越众而出,发起猛烈冲锋。已经鏖战几个小时的法国骑兵精疲力竭,几乎一触即溃。法军阵线门户大开,联军步骑一拥而上,围攻九个法国步兵营。这些部队大多数是新兵,却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纪律性。接下来的战斗宛如一场屠杀。面对来自四面的火枪齐射和大炮葡萄弹的攒射,五千法军竭力保持各自的阵列,前仆后继,不断有人填补队列缺口。等到法军死者累籍,队形涣散,联军骑兵蜂拥而上,将残余士兵一一砍倒。英军将领奥克尼伯爵(Earl of Orkney)事后感慨道:“这些步兵一直保持着严整的方阵队列,各自矗立在行列中被劈成碎片。” / [7 @( ~. [ U$ w& W1 J
$ a( o2 K, I) t5 m% k" s7 X) A8 d
塔亚尔在中军大帐后面树立起自己的帅旗,召集溃退的法国骑兵,企图整军再战。他急忙派人去向马尔桑求援,却遭到拒绝 - 马尔桑慑于欧根亲王不计伤亡的猛攻,不敢分兵救援。梅罗德试图从布伦海姆村里调兵过来堵住缺口,几个步兵营还没走出多远,便被守将克雷兰伯特全都叫了回去。法军指挥体系至此完全失控。8 o3 ]7 v9 L5 e; m4 ? m
& Q5 o+ a/ D* ~; o" l8 S马尔博罗下令骑兵发起最后的冲击。万余骑兵排成两公里长的密集阵列,纵马挥刀,疾驰而下,如同海潮席卷战场。法国骑兵斗志全无,纷纷掉转马头,逃之夭夭。梅罗德的部队也被冲散,他在日记里生动记述当时的混乱情景:
6 H3 o1 } T5 X: R8 _) t* |
$ I- A2 c# M# p8 V: D, N1 }“无数敌骑冲击我们的两翼,我们如同身陷汪洋之中,被推挤得人马相叠不住后退。敌骑的洪流如此强劲,我的战马四蹄离地被裹挟后退三百步,直到一条深深的河沟边上,然后疾冲二十余尺,失足跌进河沟沼泽里。不一会儿又有几个骑兵连人带马摔下来,堆在我身上。我被压在战马底下动弹不得,眼睁睁看着河沟上面我的部队呼啸而过,身后敌骑紧紧追赶。”
4 y& H ]* ~6 x: P* u
+ I3 G1 C1 o: s梅罗德换了一匹马跳入多瑙河,游到对岸得以逃生。其他人可没有这么幸运 - 大约有三千法国官兵淹死在多瑙河里,其中包括布伦海姆村守将克莱兰伯特。塔亚尔也被乱军裹挟着溃逃,途中被联军骑兵俘虏。西侧的马尔桑和伊曼努尔看到联军中路突破成功,明白大势已去,各自领军逃离战场。欧根亲王的部下鏖战一天,精疲力竭,已经无力追击。困守布伦海姆的12,000法军坚持到傍晚,最后不得不放下武器。
k Q1 w) p, }; e5 r) v0 c
' z; U4 T8 t; K& g# x% O O! z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人还从未见过整个法国大军逃离战场的景象,联军官兵都欣喜若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马尔博罗纵马巡视战场,看到胜局已定,便叫副官拿来纸笔。副官找了一张酒馆的账单,马尔博罗便在账单背后龙飞凤舞写道:“莎拉,我没有时间多说,只想请你代我向女王述职,让她知道她的军队赢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 Q6 `) r6 p7 s8 w% H6 D" C- J; P- N9 Z4 z
6 [* C- \7 u: P/ J
法国溃兵慌不择路冲入多瑙河
8 ?" v6 i2 N1 h6 H* a
! o- I: |" p3 V; U
$ R6 [& f+ \3 c- a# q
马尔博罗在马上写信给妻子莎拉) O) r# Y% m3 L+ w% E1 L+ z
; O6 U1 |1 q3 y& m$ O6 _* x
盘点布伦海姆战役,参战的法国、巴伐利亚军队将近60,000人,战役中阵亡、受伤、被俘35,000人,撤退途中逃亡7,000人。马尔桑带回斯特拉斯堡的残部总计16,000人。将校的损失尤其让人触目惊心 - 参战的4,500名法国、巴伐利亚军官,仅有250人生还。加上此前的舍伦堡之战,联军总共缴获了129面步兵营战旗和110面骑兵连战旗。这是法国史无前例的一次惨败。
, I8 u$ M; ]8 f9 N+ I& i s7 X" J7 `! G5 a
一将名成万骨枯,联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阵亡4,542人,负伤7,942人。此役英军伤亡2,234人,加上舍伦堡之战的伤亡,这次远征英军损失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部队。英军步兵上尉布莱卡德(Blackader)从平民百姓的朴素角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深刻反思:“这场胜利果然耗费了大量的鲜血,尤其对英国人来说。我一直认为英国人将在这个国家付出巨大代价,而当我扪心自问,为什么需要抛洒如此多的鲜血才赢得胜利时,我茫然若失,找不到答案。或许我们为了正义而战,因此上帝成全了我们的远征;但我们在上帝眼里一定很邪恶,所以我们的尸体才如同肥料一样遍布德意志的田野。”
8 B' ]* Z% n n/ x! {: P. d$ c, w
! i6 ?: `5 \) X2 `.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