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1 u- u& R, L! a5 q
2. 以自由的名义4 J0 a k3 r- I/ E: e3 r2 Y
8 a/ {( s& n" N& r- w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过世,死对头腓力二世已在五年前先她而去。由于伊丽莎白没有留下子嗣,苏格兰国王詹姆斯登上英国王位,统一英伦三岛,开创斯图亚特王朝,史称詹姆斯一世。此时西班牙战争已经持续了十八年,两国精疲力竭,人心思定。詹姆斯一世即位不久便展开和议,受到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积极响应。次年两国订立《伦敦条约》,正式停战。詹姆斯一世在位22年间没有打过一场对外战争,英国老百姓百余年来第一次享受到了持久和平。, i0 B. `( Z# k
4 `4 F1 b W: `) T承平日久,武备难免废弛。英国海军长期赋闲,二十年间最大的一次行动是1620年远征阿尔及尔惩戒北非海盗。待到1625年查理一世即位,和西班牙重新开战,英国海军已经不堪使用。这年10月白金汉公爵效法当年德雷克的壮举,集结100艘舰船远征加迪兹,结果英国海军洋相百出,铩羽而归。一些将领无地自容,哀叹道:“伊丽莎白时代无论贵族、乡绅、还是商人都积极投入海上事业,现在我们既没有当年的舰船也没有当年的热情...”“现在的海军既无组织也无统御,舰长和军官的愚钝无知叹为观止...” “派遣如此破烂不堪的舰队出海作战,真是闻所未闻,我们的敌人要为此笑掉大牙。”" Z5 r+ Q' o3 g9 A) I
5 C5 d* j; h e% Z+ q沉舟侧畔千帆过,英国海军被周边国家迅速赶超。此时的荷兰海军无论数量、吨位、还是战斗力,都远胜英国海军。经过多年的海上挫折,法国痛定思痛,将庞大的财力投入海军建设,矛头直指英国海军。法国到1631年已经拥有200吨以上的战舰39艘,而英国同等战舰仅有28艘。查理一世面临荡涤沉疴、重建海军的艰巨使命,却得不到议会的支持,无法增加税赋。1629年议会召开时,查理一世就关税问题同议员发生激烈争吵,一怒之下解散议会,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独裁统治。, L5 t! Q1 [; `; Y( R
3 k) {/ I1 |! x: v西方史家因此对查理一世多持否定态度。平心而论,这并非查理一世的个人问题,而是当时欧洲的普遍现象。各国议会固执坚持中世纪的封建传统,坚决捍卫所谓“自由和权利”,说白了就是贵族豪绅免于缴税的权利。议员们依然认为外交和战争是君主的责任,军费应该由君主自掏腰包。十七世纪军事革命席卷欧洲,战争的财物耗费呈几何级数增长,各国君主为了增加税收解决财政困难,势必要跟地方势力和陈旧观念发生冲突。西班牙、法国等少数变革成功的国家,便创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制,组建强大的常备军称霸一方。无法与时俱变的国家就要面临被征服吞并的命运。" T+ s2 I- O* a6 x
; d, j9 \6 q) P8 v' U/ y3 v( \
查理一世的英国没有销售税和所得税,税负大概是整个欧洲最轻的。同时期法国的人均税负大概是英国的三至四倍,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是英国的五倍。路易十三时代诺曼底一省的税收就相当于查理一世的全部财政收入。英国的军费开支跟欧洲强权相比也微不足道。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西班牙每年的陆军军费为1,300万杜卡特(价值375万英镑),法国每年的陆军军费为3,800万锂(价值300万英镑)。这样的开销查理一世做梦都不敢想。, {* B) X: P, I; D& g
: _( `: i( ]2 ?3 q. o
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绞尽脑汁巧立名目,其中最可笑的当属“骑士罚金”(Distraint of Knighthood)。这是爱德华一世在1279年颁布的法律,对缺席国王加冕典礼的骑士处以40英镑的罚款。查理一世依据这个中世纪的法律,向外地豪绅大开罚单。查理一世治下最重要的税赋首推“船税”(Ship Money)。这也是源于中世纪的法律,授予国王在战争时期向沿海地区征收财产税的权力。1634至1640年之间,查理一世的船税总收入为80万英镑,虽然没法跟路易十三相比,但已经非常可观。然而英国老百姓对船税深恶痛绝,抗税事件此起彼伏,成为英国内战的导火索之一。( E9 O3 g- \& {% G
4 P- y/ x7 }8 `: N& u4 t有钱才好办事。查理一世独裁时期新建或重建500吨以上战舰10艘,极大增强了英国海军的实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战舰当属1637年下水的“四海宗主号”(Sovereign of the Seas)。该舰排水量1500吨,拥有三层完整的火炮甲板,装备102门青铜炮,是当时的世界之最。“四海宗主”号舰身涂成黑色,遍布金色浮雕,外表富丽堂皇,是查理一世最为得意的面子工程。该舰造价65,586英镑,足够建造十艘两层甲板40门炮的普通战舰。$ y& p3 ~3 q6 K) j) ~3 w
' b! S' L+ Q+ F* Q*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的造舰理念发生变化。霍金斯倡导的“减低造型”让位给船身高大$ d3 t c, y- f9 y, V
宽阔的巨舰。这类战舰水线以下的船身线条非常饱满,牺牲灵活性而换取稳定性,以增加舰炮数量。经历过伊丽莎白时代的老造船师们不免大发牢骚,认为此类战舰笨拙缓慢,根本不适合机动多变的海战战术。多亏了崇尚火力的查理一世大力支持,这类战舰才成为皇家定制。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个遭人非议的战舰造型便是战列舰的前身,日后将主宰海洋三百年。
' m6 s( Y+ D" w1 x0 N4 M Z2 U
+ r) A' U- m1 I* X- I8 ^3 p& l查理一世的苛捐杂税加上宗教政策的失措,导致民心丧尽,1642年英国内战终于爆发。这场战争中议会高举“自由”大旗,号召国人打倒“专制”。1645年议会组建“新模范军”- 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职业性质的国家武装。新模范军为了“伟大理想”(The Good Old Cause)而战。何谓“伟大理想”?步兵上校阿克斯特尔(Daniel Axtell)一言以蔽之:“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就是在议会的领导下捍卫基本权利和自由。” * u% \% C) M3 O) U% l/ v/ x/ \
; T% W$ `0 Y$ f" u O6 J _查理一世耗费巨资打造的英国海军倒向议会一边,为新模范军运送部队给养,阻截查理一世的海外援助,发挥了关键作用。1648年内战接近尾声,查理一世身陷囹圄,保王党败局已定。议会企图同查理一世和谈,建立君主立宪制,被政治激进的军队视为背叛革命。普莱德上校(Thomas Pride)带兵堵在议会大门口,不许异议人士进场。经过“普莱德大清洗”(Pride's Purge)以后,471个议席的下议院最后只剩下不足200个议员,史称“残余议会”(Rump Parliament)。残余议会在军方的操纵下通过法律以叛国罪公审查理一世。1649年1月31日,查理一世被斩首示众,英国进入共和时代。( Q! g: R8 ~' M+ u& P
. _* k/ F# {% [: u& j8 h" n# W" P
欧洲历史上首开弑君记录的英国共和政府实质上是军事独裁,其统治基础是武力而非法律。行政机构“国务委员会”主要由军人充任,主席是新模范军魁首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经常只有七十余人出席的残余议会无法代表英国民众,共和政府的合法性很成问题。但克伦威尔一伙自诩上帝的代言人,革命得以成功完全是上帝的旨意,因此并不屑于谋求人民的支持。由于不得民心,共和政府需要更多的军队维护其统治,需要收更多的税养活军队,于是更加不得民心,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 ~' A" s9 S0 p6 A. i5 s/ s
: G2 m8 f' G6 ]/ E8 G6 k6 _0 V$ H7 H3 n
共和政府大规模扩军,陆军扩编至7万人,海军新建或购买战舰42艘。1654年为止,英国海军拥有200吨以上战舰78艘,其中载炮50门以上的主力舰20艘,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新建的海军旗舰“纳西比号”(Naseby)的船头雕塑是总司令克伦威尔将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法国、和荷兰踩在脚下,炫耀武力到了赤裸裸的地步。共和政府执政五年间,海军军费总计320万英镑,陆军军费更是数倍于此。如此庞大的军费开销连亨利八世也要自愧弗如。
. \* l5 r! N. J! z9 `' [: }( q4 S e% R- L; |4 j$ D, E( Z+ ^* r
军费从何而来?共和政府四面树敌,海外贸易江河日下,关税收入杯水车薪,只能去掏老百姓的腰包。1643年起征的销售税和1645年起征的财产税是共和政府主要财政来源,其中财产税一项每年就有超过100万英镑的进账。内战期间议会批准的税赋是战前的十倍,内战结束后税赋有所回落,但依然徘徊在战前五倍的水准。英国学者凯尔西(Sean Kelsey)总结道:“共和政府的横征暴敛比历代英王都要冷酷无情。” 冠冕堂皇的伟大理想,落到实处却如此狰狞。4 ~4 t$ M5 J! E& C, H
) w- B+ S1 m" @) U: C
1652年,共和政府终于肃清了盘踞苏格兰和爱尔兰的保王党残余,陆海军的出色表现让欧洲敌对势力望而却步。然而共和政府最惧怕和平。只有大敌当前,各个政治势力才能团结一致为生存而战。外部威胁一旦消失,内部纷争立刻尘嚣日上。共和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发动一场对外战争势在必行。
! A: W6 `* j' q4 l) G8 \$ W. Y$ r0 `3 O6 f7 r/ T" L
悍然弑君的共和政府在欧洲恶名昭著,一眼望去到处都是敌人,挑选对手颇费思量。共和政府挑来挑去,最终选择的对手竟然是荷兰。1651年,议会通过《航海法案》,要求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商船、原产地或目的地商船承运。对于“海上马车夫”荷兰来说,这个法案的矛头所指是不言而喻的。
) V' b+ a" y% |9 f: B- a) C; ]3 U3 p3 r- R) B% E/ \5 S
荷兰是英国半个多世纪的盟友,是伊丽莎白女王竭力扶持的新教兄弟政权。1625年对西班牙的战争中,英荷海军曾经组成联合舰队并肩作战。英国共和政府充满宗教狂热,做出这个抉择似乎不可思议。然而这却是一个理智务实的选择。用英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的话说,1651年《航海法案》体现了“政府与工商业的联盟,前者确保后者能够繁荣昌盛,以换取关税和销售税的增长,以及议会对贸易保护政策的投票支持。”# Q, b! H6 M7 c1 W1 S8 N, k
2 B1 s7 c" A( `6 _. R7 W" e
此前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期间,英国充分利用中立国身份,海上贸易得到长足发展。1630年以后西班牙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每年消费大量英国毛料。1646年西班牙海港毕尔巴鄂出入的商船有四分之三来自英国。然而早在1641年,英国外交家托马斯·罗(Thomas Roe)便高瞻远瞩地指出:“事实上我们的贸易发展得益于邻国的战乱,为此我们几乎垄断了欧洲市场。有朝一日法国、西班牙、尼德兰联合省达成和平,必将分享我们独占的市场份额。我们必须为这一天做准备,只有基于自力更生才能稳固长久。”
" V' c4 y/ ~! ]/ X* Q6 U% }' X( [# ^3 H& n0 v5 [3 N5 H
1648年西班牙与荷兰签订停战合约,荷兰商船重返伊比利亚半岛,英国贸易的繁荣泡沫立刻迸碎。面对荷兰人低廉的运费和利息,英国海商毫无竞争优势,短短两年间就丧失了一多半的海外市场。1647年英国还几乎垄断西班牙的羊毛出口,三年后荷兰就夺占了80%的贸易份额。1647年之前英国毛料几乎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畅销的欧洲纺织品,两年之后就已经无法同荷兰高档毛料竞争,只能困守中低档市场。英国在波罗的海市场的贸易份额也急剧萎缩。1647年通过丹麦海峡进入波罗的海的英国商船有129艘,此后直线下降,1651年跌至20艘,而这一年总共有1000艘荷兰商船进入波罗的海。5 w8 Q- M. w% x8 C% K# F' ?! `) v
9 x4 O8 }6 ?% h0 E2 V6 F1651年《航海法案》只是共和政府的一厢情愿,因为能够承运英国进出口货物的海商船队还不存在,而英国这个经济落后地区的贸易对于荷兰来讲根本无足轻重。荷兰国会照例派遣使团前往伦敦进行贸易谈判,并且指令游弋北大西洋的荷兰海军舰长们,面对英国人的挑衅要戒急用忍。次年2月消息传来,一支英国舰队前往加勒比海执行《航海法案》,掳获24艘荷兰商船。荷兰国会顿时一片哗然,荷兰和锡兰两省代表怒不可遏,推动国会颁布备战法令,禁止海船、火炮、火药等海战物资的出口,紧急动员150艘武装商船,使荷兰海军战舰总数达到226艘。
. @+ \5 ^" h* [& v3 n$ I
; J4 a. N7 G }# x; n5 k( R荷兰国会期望通过整军备战吓阻英国,迫使对手知难而退。未曾想英国共和政府存心要打这一仗,立刻拿荷兰扩军大做文章。正在伦敦和谈的荷兰使团报告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人的战争部署和准备,明火执仗毫无遮掩,就好像他们预先知道谈判即将破裂,并且接到了上峰的明确指令。”5 ^" g" g' Z3 E' }7 K
/ A/ M2 E6 ~ r5 a3 t; P
战争迫在眉睫,荷兰国会胸有成竹,认定独立战争期间的海上战略能够为荷兰赢得胜利。然而英国的战略态势远比西班牙更有威胁,荷兰人很快将为盲目自信付出惨重代价。' p$ P5 u: L" J& E; c4 d" e
: c; P6 A H" F* P9 I2 x' e
$ K0 V$ Y, J+ j9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