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火箭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更多的300毫米远程火箭弹打击图片
热度 42 李根 2016-10-5 10:07
昨天的照片原来还有更多的,这个定点打击的坑很深,感觉像是钻地弹头: 这个是火箭弹弹头装上自动寻的的末敏弹之后,攻击集群装甲目标的效果,车的舱盖都被开了窟窿: 由此系列图可见远程火箭弹末端是垂直下落的,模拟的目标,似乎是港口里的小艇们: 传说中的末敏弹弹头,自锻成型,在炸药爆炸的驱使下,由后面那个金属大饼变成前面那枚锥状物,高温高速地从坦克装甲车辆最薄弱的正上方贯顶而入——这个具体过程得问不爱吱声——弹头本身不需要爆炸,贯穿之后车辆内部有大量会自己爆炸燃烧的东西可资利用: 末敏弹被释放出来之后,在降落伞的帮助下螺旋形下降,当弹体上的红外探测器发现热源后,即刻引爆战斗部,形成一枚每秒2000米速度的穿甲弹头直接击毁坦克。整个的远程火箭弹发射——散布末敏弹——自动寻的——自锻成型自主打击流程: 一辆在实验中被击毁的62式轻型坦克: 参加阅兵的PHL-03火箭炮 西藏军区所属远程火箭炮营在高原训练
233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涡轮式火箭弹 不一定是日军的设计
gordon 2016-5-25 22:26
这个涡轮式火箭弹啊,德军也有这种设计。 现有的资料里,钟林在兵工署的时候,德国战败后,钟林有一套德国的图纸。 钟林不是设计过火箭炮嘛,就是照着德国的图纸搞的。 这个德国图纸哪儿来的, 中国是战胜国呀;当然有一份啊 妖猫认为是沈阳兵工厂 造过 涡轮式 ,认为是从日本人哪儿来到。 但是来源不一定 注:因为开头给的要求只是 50米,很可能是从这儿来的。 最后一种 型号的射程 66yd(60.3m) *******************************************************************************     有一种武器确实曾经消灭过坦克,而且消灭过比一辆要多得多的坦克,这就是“喷气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Faustpatrone)。这是第一种真正的单 兵反坦克武器,它既轻便灵活,又富有实效,于1942年下半年首次发往部队。它在战场上的出现,曾经引起了一场小的革命,使得位于狭长堑壕内的单个步兵一 下子达到了近乎与坦克势均力敌的地位。不仅如此,它也是当代抛射武器的先躯,就其简单性、有效性和低成本这几方面来说,它和现在正在服役的很多武器相比, 仍然毫不逊色, 唯一的缺点是射程太近 。    这种“喷气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或“轻型火箭筒(Panzerfaust)”,实际上就是1门小型无座力炮, 它的发射筒是一根薄壁钢管 ,筒长31.5 in(800.1mm),口径接近2 in(50.8mm)。发射筒内装有3 oz(85.1g)重的黑药作为发射药,发射药借助一个简单的火帽进行点燃,火帽安置于筒壁上的一个孔内,它可由一个由弹簧提供动力的击发杠杆进行击发, 触发杠杆用一颗双头螺栓连接在发射筒上。双头螺栓就是扳机,射手用姆指就可毫不费力地将扳机推开。行军时,击发装置被一块由薄钢片制作的扳机护盖盖着,护 盖被轻轻弹起后就成了瞄准装置的照门。照门上排列有一系列小孔,不同的小孔对应着不同的射距所相应的射角。对射手来说,除此之外,出就再没有别的什么部 件。火箭上有一个结构精巧的战斗部和一根短小的尾秆。战斗部内装有重量为3.5 lb(1.59kg)的炸药,可以穿透7-8 in(177.8-203.2mm)厚的装甲。火箭弹的尾杆是一根木质的管形杆,杆基周围环绕着四片柔软的尾翼。装弹时,火箭弹的尾部首先被推入发射筒 内,装填到位后,弹尾抵在发射药上。装上一发弹后,武器系统的全重为11.5 lb(5.22kg),其中火箭弹部分约占近7 lb(3.18kg)。    发射时,首先需拔出保险销,将扳机护盖解脱,然后,向上推动扳机护盖,并使其与发射筒垂直。这同一个保险销还可用于使火箭弹在发射筒内定位,所以,在发射 操作阶段,射手不能猛烈晃动或倾倒火箭筒,如果不能保证作到这一点,则任何危险都有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退出火箭弹,将其放在地上,然后,再重新 进行装填。这样,发射时就不会爆炸。然后, 将发射筒挟在右臂腋下,并用左手迅速握住筒口后方,再低下头去进行瞄准 。在进行立姿射击时,完成这套动作颇不轻 便。而在进行蹲姿或卧姿射击时,完成这套动作就更加困难。事实上,在进行卧姿射击时,完成这套动作最为困难,因为此时为了使自己不致遭受后喷火药气体的伤 害,射手必须将发射筒的后方指向自己躯体以外的空间。发射筒的准星就是火箭弹弹体最大外径的外缘曲线,表尺就是处于垂直状态的扳机护盖上的某个通孔。这种 武器的瞄准基线很短,所以在射击难度较大时,不易使用,但在非常近的有效射击距离之内射击时,还是颇为有效的。这种火箭的初速是 145ft/s(44.2m/s),比最好的扳球投掷手的速度稍快一点。由于火箭战斗部在爆炸时所产生的破片对射手有破坏作用,因此,为了免遭意外,射手 在射击时,必须戴上头盔。它的作战距离为30m,或33yd,尽管 这个射程很近,但它总比派一名士兵跑到坦克跟前,将一枚“圆盘”地雷扔到坦克后甲板上的 办法要好得多 。早期型号的“轻型火箭筒”制作非常粗糙,在—些情况下,射击也不大安全,但这种设计后来有明显改进,战斗部的性能也有所提高。 它的最后一种 型号的射程已经增大到66yd(60.3m) ,但超过这一距离之后,命中概率急剧降低。它的要害问题在于弹尾在发射筒内的运动距离太短,因此,无论是提高 初速还是提高精度的余地都很小。但即是这样,它也已能够满足作战要求。    相对其尺寸而言,“轻型火箭筒”的战斗部威力相当高,这主要是因为在战斗部内使用了黑索今炸药。黑索今炸药,由于其安全性较差,所以,通常都只以少量作为 起爆药使用,现在将好几磅重的黑索今装入“轻型火箭筒”战斗部内,确实具有相当的风险。为了防止发射时由于黑索今炸药分子互相摩擦,从而产生足够的能量而 使炸药在炮口爆炸,因此,在黑索今内掺上了蜜腊。即是这样,也不时会发生一些不测事件。曾经使用过这种武器的大多数德国射手,他们都毫不掩饰对这种武器的 恐惧心理。它的战斗部的破甲威力非常惊人,其空心装药战斗部所形成的金属射流长度达5-6 ft(1.52-1.83m)。1944年,在法国曾经发生过一起有据可查的情况:有一辆“舍曼”坦克在某个小城内沿街行驶时,它的侧面被“轻型火箭筒” 所发射的火箭弹命中,金属射流在穿过乘员舱并将一名炮手杀死以后,又穿过另一侧进入大气中。坦克遭受了巨大破坏,而坦克乘员——除了那位不幸的炮手以外 ——都只负了点轻伤。在另外一些战例中,“轻型火箭筒”的战斗部射流曾经很容易地就穿透了“舍曼”坦克的炮塔,但从炮塔一侧穿透到另一侧的情况,却还不曾 见诸报端。 四种肩射反坦克武器: A.德国1943年式反坦克火箭筒(Raketenpanzerbuchse),它所安置的大块方形防盾,是为了保护射手免遭后喷火焰的伤害。它的看起来很大的空心扳机,实际上是电击发机构的扳机手柄。 B.美国“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的一种早期生产型号。弹头呈圆形的火箭弹是一种晚期型号;弹头呈尖形的是一种早期型号。摆在一起,就可以比较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C.德国的60式“轻型火箭筒”(Panzerfaust),它是在曾经被大量投入使用的该武器系列中,尺寸最大的一种。这具火箭筒的瞄准具已被扳起,扳机也已处于待发状态。 D.苏联的RPG-2火箭筒及其火箭弹。使用这种武器时,火箭弹须从炮口装入筒内,而战斗部则停留在发射筒口部。    德军的“轻型火箭筒”曾经给盟军装甲部队造成很大伤亡,然而,它对盟军装甲部队所造成的最大破坏,还是心理上的影响。在缺乏强大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坦克在 接近遮蔽物时,就变得极其谨慎小心。即是这样,一名隐蔽巧妙的火箭筒射手仍然可能从壕沟或大树背后突然跳出来。有时,虽然只有寥寥几名射手,但却可以起到 意想不到的结果。1945年3月29日,英军皇家坦克团的一个坦克连,曾被一支用“轻型火箭筒”装备起来位于坚固路障后面的德军小分队阻挡了4h。这并不 是由于这个英军坦克连的乘员缺乏勇气,而是因为,在德军这些火箭筒手被彻底消灭之前,采用试图靠近敌人的办法,并无多大价值。在盟军穿越法国和欧洲低地国 的攻势中,有不计其数的“舍曼”坦克,就是由于坦克乘员们采取了鲁莽的冒险行动,结果遭到了被消灭的命运。
1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拦截火箭弹的以色列 铁穹 系统
gordon 2014-7-13 14:06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A4MTUwNzMy/v.swf
0 个评论
分享 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是日本的知识产权吗?
热度 12 gordon 2012-7-12 07:33
注:图书馆找书查的,属于纸上谈兵。 妖猫在《旧日本陆海军的火箭武器》中做过这么一个推测,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可能来源于日本“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那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因为完全没有历史资料,所以,只好从火箭弹的原理进行推测。 在无控火箭中,其主要部件是发动机和战斗部;发动机包括燃烧室和喷管,战斗部包括引信。 火箭发动机    无控火箭发动机很简单,就是一个作为发射装药在其中燃烧的燃烧室的外壳。外壳前端封闭,结合在战斗部上,里边装有点火管,后端装有喷管。发动机外壳必须具有足够强度,以承受发射药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和高压。如果发射时外壳容易弯曲或者外壳的形状不好都会增加火箭在目标上的散布。 推进剂和点火管    无控火箭一般多使用固体推进剂,避免使用液体推进剂,尽管液体推进剂也可以使用。不论是就推进剂产生的能量或是就其性能来说,液体推进剂都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使用液体推进剂的主要不利处是它将增加火箭发动机结构复杂性;与此同时,也相应增加了火箭的成本。固体推进剂尽管产生的能量不高,对给定性能来说重量较大,但使用时简单、可靠,因此,人们往往选用固体推进剂。然而,由于液体推进剂能产生较高的能量,燃烧持续时间长,并适应于断续控制使用,所以,一般在远程制导武器上被广泛使用。    对使用固体推进剂的火箭来说,其点火装置是很重要的。它们通常用电点火管。点火装置必须安放在使发射装药能在所有可燃表面上同时开始燃烧。因此,这种点火装置一般都较大,并放在装药前端以使点火火苗向后移动至喷孔的同时能经过发射装药的全部外露面积。 喷管    无控火箭使用的一般喷管类型是收敛-扩散型喷管,有时也叫拉瓦尔喷管。使用喷管的目的在于把热能和压力能量转换成动能。喷管形状之所以能作到这种转换主要 是因为喷管具有一段使燃烧气体外泄的、横断面积逐渐减小的开孔。由于流过喷管的气体质量流量是个恒定的值,所以气流逐渐被加速。当气流流出喷管窄狭段,即 从喷管喉部排出时气体膨胀,温度和压力降低,从而获得了高速。燃料气体具有的推力就是由流经喷管时气体动量的变化产生的,这种动量变化对火箭形成了一种推 动力。 注:动量=mv ,质量不变,但是速度增加,动量增加。 火箭的一般原理    如果把某种气体经过压缩置放在密封管里,则气体作用在管壁各个方向上的压力将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见图7.1)。如果在管子的一端开有缺口如火箭那 样,且气体压力是靠推进剂的燃烧来维持,则气体作用到密封端的压力将大于开口端,在图7.2中用虚线表示的压缩能量将消耗在赋予逸出气体速度上。逸出气体 的作用是使火箭向封闭端方向移动。但是,由于逸出气体的质量小于火箭的质量,所以火箭将在与逸出气体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较小速度运动(相对逸出气体的速度)。    在上述条件下,控制火箭运动的原理就是“线性动量守恒”定律:即 线性动量=质量×速度    火箭加速度值可由下式算得:    火箭加速度直接与燃料消耗速度成正比 。此外,如果燃料能以恒速燃烧则火箭加速度将随使用燃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逸出气体具有的速度越大,火箭得到的速度也越大。逸出气体速度视火箭使用的燃料,燃料燃烧时的压力和火箭的排气条件而异。所谓排气条件就是指燃料气体从火箭开口端排出时的条件。在这些因素中尽管上述各个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其中可能以所用燃料一项最为重要。 注:都是初、高中物理的知识,不要说不会算啊。 火箭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的计算式如下: 该最大速度值与燃料消耗速率无关;不管火箭本身在加速过程中其加速度的大小如何,火箭最终将达到同样的最大速度值。对火箭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值来说,与其 有关的最重要的参数是逸出气体的速度和燃料在火箭中的总的重量比。此外,在火箭的一般特性中,还有两个特性值得注意。其中一个是火箭具有的推动力不受火箭 速度的影响;另一个是火箭具有的推力与大气无关 ( 火箭自带推动气体 )。 发射装置 火箭发射装置是支承和使火箭瞄准的装置。由于火箭是靠气体后喷向前推进,在发射架上除了火箭和导轨间的少量摩擦外不存在很大后坐力。如果要使发射架在火箭发射时不存在任何后坐力,就必须使火箭逸出气体在向后面喷出时不受发射架的任何阻抑。 当火箭沿导轨运动如果导轨很长则导轨很易产生偏移,为了缩小火箭散布范围,对发射架导轨长度的效能来说,火箭在导轨上的运行时间与火箭发动机燃烧时间的比值是很关键的。火箭在导轨上的运行时间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    t=火箭在导轨上的运行时间    S=导轨长    a=火箭的加速度    显然,用燃烧时间短,加速度大的火箭发动机将是有利的。只要能满足上述要求,较短的导轨也足够用的。 注:其实火箭筒的设计,主要是弹的事,和身管没啥特别大的关系。 火箭弹和炮弹的区别 推力角偏差    当火炮弹丸离开炮口并脱离从炮口喷出的气体作用范围以后,影响弹道形状的作用力将只有风力、空气阻力和重力。如果炮弹的旋转能保证飞行稳定性则只有风力和偏流是使得炮弹偏离射向的主要因素。这两个使炮弹偏离射向的因素都能在射击前计算出来。而火箭则不同,促使火箭运动的推力主要是在火箭离开发射装置后由火箭发动机提供的。如果该推力方向不通过火箭重心就会有“推力角偏差”的出现。除非火箭旋转,不然这种角偏差将使火箭在射向上产生相当大的偏差。 当年724厂遇到的问题,参考《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徐兰如 词条》,原句照抄如下: 1950年4月,徐兰如奉调到沈阳724厂时,正值该厂试制的A3 式火箭弹(射程为4000米)遇到了问题。在靶场试射中散布极乱,固体推进剂也发生过几起爆炸。工厂很是着急,成立了由7位专家组成的火箭弹研究小组,组 织攻关。徐兰如是这个小组的副组长(组长是吕去病)。他们很快投入故障分析,弄清了引起爆炸及散布度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室压力过低,双基药柱未加安定剂, 导致燃烧不正常,喷射的火焰很不稳定,活动式尾翼也难保证火箭弹稳定飞行。随即拟定固体火箭弹的修改方案:改用斜倾式多喷管,得到旋转稳定,改善了射击精 度;同时,加大药面比,以保持在低温时的燃烧室压力达到稳定喷射。并在李乃暨主持下,推进剂中加了安定剂和软化剂,控制压制过程的温度,得到稳定燃烧的推 进剂。设计成旋转稳定式固体火箭弹。 注: 吕去病是60迫击炮的发明人,也就是身管是 吕去病负责,火箭弹是徐兰如负责。 为什么要一位擅长设计迫击炮的设计者为组长,这可能和钟林早年仿制过铁拳有关,铁拳的弹道是弯曲的和迫击炮类似,也就是说当时他们对火箭筒的原理没有深刻的认识。 他们当时遇到的问题技术分析    如果火箭制作准确,火箭推力能准确地对正并通过火箭重心,则火箭在目标上的散布将大为减小。但是,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它不仅是个如何将推进剂置中,使推进剂与火箭共中心轴的问题,而且跟喷管的喷孔中心和喷出气体的推力轴是否与火箭重心对正也有关系。另外,除非火箭外壳完全对称,不然在火箭发动机高内压气体作用下外壳可能弯曲,因此,这里必须强调外壳的机械公差。外壳弯曲还可由于火箭发动机加热不对称引起。如果在火箭上出现推力角偏差,火箭将出现转动和摆动。为减少推力角偏差,火箭在设计上应力求仔细,在制造上力求公差精确;当然,这将增加火箭成本。 火箭弹制造的关键就是精确,不然推力方向不通过火箭重心,就根本谈不上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了。 双基药柱未加安定剂, 导致燃烧不正常,喷射的火焰很不稳定, 这个没啥说的,燃烧不稳定,火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谁知道火箭弹将会朝那个方向跑。虽然上面没写,但是我估计当年的外壳加工精度也不行。 既然加工精度不行,那么减少推力角偏差影响的另一种办法是使火箭在发射时或发射后具有缓慢旋转和减少发动机燃烧时间。如果发动机燃烧时间很短,由推力角偏差引起的散布也会相应减少。无控火箭的发动机燃烧时间一般约1-3秒,如果能更短当然更好。但是,总的说来,燃烧时间越短发动机气体压力往往越大,这就需要用一个又重又笨的外壳。缩短火箭发动机燃烧时间对减小地表横风对火箭的影响也有好处。 总结起来解决方案是这么几条: 1、减少发动机燃烧时间, 加大药面比,以保持在低温时的燃烧室压力达到稳定喷射 ,解决 燃烧室压力过低的问题 。 2、 没有尾翼的自旋稳定,解决加工精度误差的问题。 3、 推进剂中加了安定剂,使得燃烧曲线更为平稳。 为使固体发射药燃烧均匀而平稳,可在发射药中加入一定量的铅盐,使其燃烧性能如图4.9压力-燃速曲线所示,有一平台特性段,此即称平台化。 诺,最后造出来的东西就是这个。 其实关键点就这么几块,壳子、喷管、助推气体的稳定喷射,火箭发射药的消耗速度(燃速),没了。 火箭发射药的消耗速度(燃速)是决定推力、加速度和燃烧时间的重要参数。 ================================================================= 回到我们的问题,那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是日本的知识产权吗? 从外形上看,确实不好分辨,而我既没有中方的资料,也没有日方的资料,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我们知道火箭弹最重要的是装药,而设计火箭弹的两个因素:助推气体的稳定喷射,火箭发射药的消耗速度(燃速)都与装药有关,而妖猫提出的最有力证据就是昭和12年,秋山健一 摸索出了无溶剂法制备双基药的工艺。 那么是不是火箭弹一定要用干法双基药呢?干法双基药和湿法双基药区别又在哪里呢? 胶质火药是纤维素硝酸脂与溶剂以及其他附和物混合在一起,用一定方法制成的胶体物质,是现代枪炮弹的发射药。其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弹头做功,讲弹头从膛内发射出去。由于胶质火药不像黑火药那样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所以也被成为 无 烟火药。 胶质火药按照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基药和 双基药 两种: 1、单基药 单基药的正式名称是硝化纤维素火药,是用乙醇和乙醚的混合溶剂使硝化纤维素(纤维素硝酸脂)溶解并且胶化而制成的火药。这种火药,其中的硝化纤维素如果是由面纤维素制成的硝酸脂即硝化棉,则成为硝化棉火药。如果是由木纤维素制成的硝酸脂即硝化木质纤维素,则成为硝化木质纤维素火药。通常使用的是硝化棉火药。 之所以称这种火药为单基药,是因为在这种火药中,能量的来源仅为成分中的纤维素硝酸脂,溶剂并不是能量来源,故成为单基药。因为这种火药在胶化过程中所用的乙醚乙醇溶剂都是挥发性溶剂,因此也成为挥发性溶剂火药。 2、双基药 双基药顾名思意就是火药的能量来源有两种成分的火药。一种还是纤维素硝酸脂,而另一种则是溶剂。和单基药不同,双基药的溶剂也是能量来源。按照溶剂的不同双基药主要分成两种,一种叫做硝化甘油火药,它是硝化棉溶解在硝化甘油中制成的火药,还有一种叫做硝化二乙二醇火药,是硝化棉溶解在硝化二乙二醇中制成的火药。因为作为溶剂的硝化甘油和硝化二乙二醇都是难以挥发的无知,所以双基药又叫作难挥发性溶剂火药。 硝化甘油火药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巴力斯特型火药,这类火药用含氮量较低的硝化棉溶解在硝化甘油中制成;另一种叫做柯达型火药,用含氮量较高的硝化棉溶解在硝化甘油中制成。因为含氮量较高的硝化棉难溶于硝化甘油,所以需要用丙酮作为辅助溶剂。    发射药有三种基本的制造方法,简述如下。    溶剂法。硝化纤维单基发射药用湿法生产,即用酒精脱水并用乙醚胶化,最后形成的胶结状面团经模具挤压成形后再切断与干燥。制作双基和三基发射药时,先把硝化纤维和硝化甘油在水中混匀,干燥成糊状后再将含有其它组分并以丙酮及水为溶剂的掺和物混入糊状物中间产物内,使其呈面团状,然后再将面团挤压成所要求的形状。最终的干燥工序需几天甚至几星期,需用较多的时间和空间。    半溶剂法。半溶剂法除溶剂改为纯丙酮外,在混入掺合物以前的工序均与溶剂法相似。该法对单基、双基和三基发射药的生产均适用。混入掺和物后的面团状中间产品,经过滤板挤压成适当大小的条状物后进行干燥以减少所含溶剂,在最后挤压前再经热滚轧使发射药呈片状;挤压后经烘干以去除剩余溶剂。半溶剂法需用溶剂较少。因而发射药弹道性能也较好。    无溶剂法。无溶剂法仅适用于生产双基发射药,该法以加热和机械法取代溶剂而使硝化纤维胶化。所形成的糊状中间产物在挤压前先经干燥和压延,故挤压形成的最后药形尺寸比前两种制造方法更为准确。但用此法生产时药粒尺寸受一定限制。 火箭发射药和火炮发射药并无多大区别,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白了,之所以用干法而不用湿法制造双基药,是因为火箭用药对精确度要求高,湿法生产挤压成型,干燥后会有一定的变形。但是采用自旋稳定后,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自旋稳定的关键点在于,减少发动机燃烧时间,也就是说要 加大药面比, 解决 燃烧室压力过低的问题 ,保证在低温时的燃烧室压力达到稳定喷射(朝鲜的气候比较寒冷)。    火箭的散布受火箭推进剂燃烧速度变化的影响。即使是推进剂燃烧速度变化很小,它使火箭在推进剂最后燃尽时的速度也显著不同。对典型的使用固体推进剂的无控火箭来说, 无论是推进剂的形状或其装入火箭的方式或位置都要考虑使其能在尽量大的面积上同时点着。常用的推进剂的形状都有较大的燃烧表面积 ,如空心药柱、多个空心药柱等。此外,火箭推进剂的装药重量是逐批进行调整正的,以保证其有相同的弹道性能。 装药的燃烧速度受温度和压力影响: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则燃烧速度也越快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火箭以高于设计规定的温度射击时,压力将很快增加使得喷管来不及释放,以致使火箭散布增大,甚至使火箭外壳损坏。与此相似, 如果火箭在低于设计规定的温度下射击,则装药燃烧缓慢,散布增大且射程缩短逐发不一。 也就是说,真正的问题是加大 燃烧表面积 ,空心药柱的问题。在仿制中,工程师王道周设计了梅花形粒状发射药,而巴祖卡60mm火箭筒装药结构为5根单孔双基药柱。 综上所述,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是中国人自己的知识产权,普通的火炮用药 湿法双基药 就可以使用。 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网站上《 新中国最早的兵器专业科研机构 》一文中说, 先后用湿法与干压制法研制成功了火箭发射药, 这个记述应该是正确的。 http://www.cngc.com.cn/cn/newsdetail.aspx?id=19468type=54 =================================================================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采用电击发? 由发射装置引起的误差    影响火箭发射精度的一个主要误差来源是火箭齐射或连射时产生的发射装置的不稳定性。尽管我们说发射火箭没有后坐,但发射时火箭发射系统总是有些移动,因而影响系统瞄准,结果使火箭在目标上的散布增大。 火箭弹使用机械撞击,实在是不合适。 ================================================================= 传统认识的以讹传讹,传统认识一般认为火箭的制造要求低,实际上,恰恰相反,火箭的加工精度要比炮弹高的多。 那为什么采用火箭这种兵器呢,除了战术原因,在技术上的原因是,材料和装药实验周期过长,再加上我们在火炮、坦克和西方国家、苏联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两害相比取其轻,所以,我们采用了提高加工精度这一短期内可以提高兵器战术能力的办法,来避开我们材料、火箭燃料上的差距。 红旗-9就是由于 固体燃料 火箭 技术不成熟导致该导弹尺寸过大。 ================================================================= 二战期间美国的火箭推进剂 (摘自《火药简史》) 尽管美国改进常规武器发射药的工作充满艰辛, 而发展适合的火箭推进剂更是困难重重. 从一开始人们就认为单基药缺乏足够的能量, 必须使用双基药. 采用溶剂法制造双基药在美国已沿用多年. 用丙酮-乙醇溶液胶化双基药, 制成所需的形状. 大约1939年, Hercules发明了一种无溶剂双基药的制法, 通过加温加压然后辊压成片状, 用作迫击炮附加药. 但是火箭推进剂要求棒状或颗粒状, 没有片状, 而且必须有稳定的燃烧速率, 不能有过多裂纹. 哪怕是一点细小的裂纹, 都会引起压力的波动, 继而引发爆炸或偏航. 因此, 用溶剂法制备的安全可用的推进剂, 意味着必须采用小截面药粒, 这样干燥后的变形较小而且容易检查疵病. 30年代末英国发明了用干式挤压法制造无溶剂双基推进剂. 这种制法要求采用重型挤压机, 将发射药挤压成所需形状. 最后,老大是利用挤压弹体的水压机,压制出固体火箭推进剂。 《解密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兵器工业》一文中说,1950年11月,在钟林副部长的指导下,成立了以吕去病为组长的研制小组,开始了90mm火箭弹研制工作。仅用两个月,就设计出135式90mm 涡轮式火箭弹,射程1000米,可穿 透100mm装甲。1951年3月生产出了几十发到前线进行实战试验,随后志愿军随即派了一个排来厂坐催,东北军区炮兵司令万毅也来厂督促。工厂紧急投 产,生产出一万枚送往前线。 说明当时已经很急了,用干法产,产量不可能得到保证。
1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5 15:57 , Processed in 0.02710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