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粮食

相关日志

分享 看好粮食
gordon 2015-12-23 18:37
明年会出现全面的,旷日持久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潮”,特别提醒货币信徒,国内的流动性的“分配与分布严重不均衡” 你呆的地方,和其他人呆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 资产负债表式衰退,私人部门投资是无法改善的,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也在持续的高房价下恶化了。 你肯定要保房价,那么 靠近家庭部门的公司 ,例如淘宝、苏宁之类的,明年也是, 不知道 。 市场会最终醒悟过来,工业品继续下跌,而农产品因为需求刚性上涨。 ******************************************************************************** 别胡闹,看好粮食。 粮库也得去看看。(你懂的)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E1NTMwMDA=/v.swf 岁月无情 注:牛逼,那是因为你还年轻呢
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文摘】四川调粮问题的幕后
热度 7 duanjian 2015-12-20 14:55
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国务院为了缓解当时一些省、市特别是京、津、沪几个大城市粮食供应面临脱销的严重局面,多次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四川等省粮食外调,必须服从并限期完成中央下达的调粮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本省粮食大幅度减产、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压低农村返销和城市供应,挤出粮食完成外调任务。由于口粮严重不足,四川城乡的浮肿病人和非正常死亡人数急剧增加。 1962年初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四川到会的有些同志,对死人多的问题反映强烈,对过头调粮也有埋怨情绪。四川省委进行过初步检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四川过头调粮的问题作了重要的说明,但仍有部分同志有意见。“文化大革命”中,这个问题成为“李廖死党”特别是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的重大“罪行”,有的人认为是“只管讨好上级,不顾群众死活”,是“保官位”,甚至说“李井泉的政治局委员是靠外调粮食和牺牲群众生命买来的”……众说纷纭。总之,一句话:当时外调粮食过头有罪。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廖志高回忆说: 四川历来就是外调粮食多的省份,“一五”期间共调出粮食162.72亿斤,平均每年32.54亿斤,尽管数字不小,但每年外调加上内销后尚有结余,从当时四川粮食生产较好的情况看,还是可以承受的。在1958年“大跃进”的“左”倾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四川从1959年开始,连续三年粮食大减产,但粮食外调任务却连年递增。1959年外调49亿斤,比1958年的39.6亿斤增长23.3%;1960年外调68.4亿斤,比1959年又增长28.3%,比“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外调32.54亿斤增长一倍还多。 由于外调任务过重,原有粮食库存被挖空,省内农村粮食返销严重不足,以致农民实际留粮水平锐减人均留粮(包括种子、饲料和口粮)从1958年的512斤猛降为278斤,1960年又继续下降到260斤,两年都低于全国农村人均378斤的留粮水平。城镇居民粮食供应也压低到每月21斤,大大低于全国城镇平均27斤的水平,后来还要求机关厂矿职工每月节约两斤,只有19斤。 1959年完成中央外调粮食任务后,四川农村由于缺粮面大,开始出现浮肿病和死人的情况,1960年矛盾更加突出。省委分管财贸工作的阎红彦在出席全国财贸、粮食会议期间,也曾多次向中央分管的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反映四川缺粮的情况,要求减少外调任务,并且按照省委的意见表明:四川的浮肿病和死人情况日益严重,多调出一亿斤粮食,就会增加几十万人的缺粮面,必将导致肿病、死人大大增加的严重后果。 当时,全国粮食紧张形势也越来越严重,许多粮食调入省纷纷要求增加调入,调出省又一再要求减少外调,中央的粮食调拨计划难以落实。为此,中央曾多次发出紧急指示或召开电话会,要求各省市务必完成粮食调拨任务。有一次,中央召集各省市区在京开会的财贸和农业书记讨论粮食问题,主持会议的李先念在说明中央处境困难的情况后,提出了一个经修改后的调拨计划,要求大家顾全大局,承担任务,但会上一直无人表态。先念同志一再说服,几乎到了“乞求”的地步,最后不得不请周总理出面做工作。总理说,现在中央掌握的机动粮已基本告罄,先念同志焦头烂额,我这个总理日子也很难过。我们是几亿人口的大国,灾情发展下去,城镇粮食供应不上,出了问题后果难以设想,国际国内的影响不好,苏修也会看我们的笑话。如果大家今天不把任务背回去,那就只好不散会,都坐在这里“熬鹰”(指驯鹰时不让老鹰睡觉)好了。 到1960年底,全国形势更加严峻,许多城市、厂矿和灾区不断向中央告急,要求增加调入,特别是京、津、沪几个大城市的存粮只能供应几天,已面临脱销的危险局面。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下达了四川等粮食调出省必须按期按量完成并突击运粮的死命令。省委当时收到的电话通知,主要内容是强调这是国务院的命令,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还讲到京、津、沪当时的紧急情况,并且说,中央领导认为,问题发生在四川总比发生在京、津、沪造成的政治、经济和各方面的影响要小一些(后来被传为“宁肯四川死人也不能让京、津、沪死人”)。当时省委正在开会,李井泉激动地说:你那里是国务院,我这里也是个小国务院嘛(“文化大革命”中就把这句话当作李井泉搞“独立王国”,想当“土皇帝”的“罪证”)!实际上他是对过头调粮有意见。后来,经省委反复研究讨论,最后一致认为:我们只能坚决服从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挤出粮食,继续外调。 时任温江地委第一书记的宋文彬回忆说: 一九六0年秋,省委在重庆召开地、市、州委书记会议,讨论粮食分配问题。省委意见,农村按人均每天半斤大米留口粮。我和其他一些地委书记的意见是,农村按人均每天一斤原粮留口粮。李井泉同志说:农民留多了,国家过不去。我说:农村不按人均每天一斤原粮留口粮,不仅生产不容易恢复,肿病和非正常死亡也停止不下来。李井泉同志说:问题己出了,是出在京、津、沪、辽,出在成都、重庆,还是出在你们专县,出在京、津、沪、辽是全国性的问题,出在成都、重庆是全省性的问题,出在你们专县是局部性问题。有的地委书记建议,把我们四川的情况向中央反映一下,意即使中央了解四川的情况,少调四川的一些粮食,我们好安排群众的生活。廖志高同志说:我们已反映了,而且话说到这样的程度,多调一亿斤粮,多死多少人(具体数字记不得了);中央还要调。就在这个会议期间,中央来电报说,北京只有三天的粮食,要四川在三天以内运五百万斤粮食到北京。省委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温江地委完成。我计算了一下时间,只有新都县火车站仓库的粮食,动员于部、群众连夜搬运才能赶得上,又把这个任务交给新都县委完成。在这种已经造成全国严重缺粮的局势下,只好局部服从全局。温江地区自己生产的粮食被外调一部分,本地区农民和全省农民一样人均每天吃半斤大米。在这样非常严重的困难面前,我们地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各县县委书记和地级机关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决定,从地委起,全区各级机关干部都和群众一样吃(农民大小人平均每人每月十五斤大米,机关干部大人多每人每月十九斤大米)。粮食不够吃,每人每天加四两糠(粗细混合),一斤蔬菜。如行了,我们就和群众一道同甘共苦度过困难。如不行,再说。 以上内容,摘自宋文彬的博客,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d2c8a0100032c.html
67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ZT-- 美印化解粮食补贴争议
热度 8 jerf71 2014-11-20 00:15
三哥还是不错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以后可以有新条款了,“ 直至正式协议达成前,这一过渡性条款应永久有效。 " 为落实贸易便利化协定扫除障碍 美印化解粮食补贴争议 2014年11月14日 美国政府发表声明说,美印同意印度的粮食补贴计划将不受世贸条规的制约,直至就这一课题达成永久性的解决方案为止。由世界贸易组织发起、历时超过10年的贸易便利化协定谈判,终于取得突破。 (新德里法新电)由世界贸易组织发起、历时超过10年的贸易便利化协定谈判,终于取得突破。印度和美国宣布化解了在粮食安全政策方面的争议,使这个历史性的环球贸易协定得以继续推进。 世贸组织成员国去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峇厘岛开会,一致同意落实贸易便利化协定(Trade Facilitation Agreement,简称TFA)。 今年7月31日是签署协定的最后期限,然而印度却没有签字。 印度强硬拒绝签署协议与其国内的粮食存储和补贴政策有关。印度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政府向需要救助的家庭提供带有补贴的粮食。为了满足这些家庭需求,政府以超过市场价的价格在全国各地收购粮食。 贸易便利化协议规定,发展中国家每年对粮食补贴的上限不得超过10%, 但经济学家估计,近年来印度存储的粮食迅速增加,补贴额早已超出规定的上限。 印度商务部长斯塔拉曼昨天指出,粮食储备和补贴是为了保护贫困农民和消费者。她说,许多国家认同印度的做法,但却没有明确表达出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担心印度的储备粮食若流入国际市场,将扭曲粮食贸易。 在峇厘岛会议期间, 世贸成员国同意制定一项“和平条款”,让印度免因粮食存储和补贴而受罚。美欧仅允许这一“和平条款”维持四年;而印度则认为,直至正式协议达成前,这一过渡性条款应永久有效。 贸易便利化协定谈判因粮食补贴问题陷入僵局,世贸总干事阿泽维多上周更一度表示,这个僵局导致“世贸组织的多边谈判实际上陷入瘫痪”,他形容这是“世贸历来最严重的危机”。 印度新总理莫迪9月访美与奥巴马总统会晤时,双方讨论了此课题,从而带来化解僵局的一线希望。 昨天事态终于出现转机,美国政府发表声明说,美印同意印度的粮食安全计划将不受世贸条规的制约,“直至就这一课题达成永久性的解决方案为止”。 白宫表示,这个共识将“为全面和立即落实贸易便利化协定,扫除障碍,该协定将能减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成本”。 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有信心峇厘岛协定将终于得以签署。印度则表示对印美成功化解分歧感到“非常高兴”。 贸易便利化协定是世贸组织近20年来的首个多边协议,也是重启多边贸易谈判的基础之一。阿泽维多一直不遗余力地要挽救这份将简化全球货物跨境流动的协定,他称,协定每年将能创造数十亿美元的效益。
4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你这么浪费粮食,你麻麻知道嘛?!
热度 8 dzhen 2014-10-8 05:35
也没啥,当笑话了,呵呵,欢迎大家围观 http://www.aswetalk.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603page=1#pid499729 Webb 2014-3-2 06:26 砸了1个鸡蛋 并留言:帮你度。 http://www.aswetalk.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603page=1#pid499767 Webb 昨天19:49 砸了2个鸡蛋 并留言:砸死你,砸死你 原来同一贴的ID都不一样啊~
831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资料】1958-1965年的粮食进出口情况
热度 13 duanjian 2014-8-18 11:01
以下内容摘自《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和《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957-1958年每年进口粮食4亿斤左右 1958年净出口65亿斤,比1957年增长73.1% 1959年净出口94.8亿斤,比1958年增长45.9% 1960年进口35.8亿斤, 原定的粮食出口计划经过削减和推迟,净出口20亿斤 1960年底,中央决定从1961年开始大量进口粮食, 1961年2月第一条进口粮船抵达中国 1961年 第一季度进口10亿斤,第二季度进口33亿斤,从而 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脱销,全年 进口133.2亿斤, 完全用于弥补国内粮食收支缺口 1962年进口123亿斤, 部分补充库存 1963年进口168亿斤, 以补充库存为主 1964年进口155亿斤, 以补充库存为主 总计,1961年度到1965年度共进口粮食547亿斤,年均109.4亿斤 同期出口粮食127亿斤,年平均出口25.4亿斤 净进口420亿斤,年均84亿斤
1326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你不知道的小故事:古代骑兵的干粮--------肉干
热度 18 天狼星 2014-7-14 02:04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古代的游牧民族,匈奴还是啥的,宰杀牲畜后把生肉放在马鞍下,靠骑马的时候不停挤压,把肉里的汁水榨出来,一天下来就可以吃了,这是最早的肉干,行军粮食,可以节省做饭时间,这是游牧民族的骑兵能够长时间都在马背上生活作战的技能之一。 据说现在还有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牛肉干,据尝过的人说味道及其恐怖,跟现在流行的草原风干牛肉干是两回事。 根据大家的回复,我google了一下,找到了: http://www.romanarmytalk.com/25-allies-a-enemies-of-rome/322068-huns-tenderizing-meat-under-saddle.html I was reading Otto J. Meanchen-Helfen's book The World of the Huns he mentioned Ammianus Marcellinus's description of the way the Huns warmed raw meat while on horseback he mentioned that this theory has been rejected as a misunderstanding of a widespread steppe practice; the Huns are supposed to have used raw meat for preventing healing the horse's wounds caus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saddle. He did add that at the end of fourteenth century a Bavarian soldier named Hans Schiltberger who probably never heard of Ammianus, reported that the Tartars of the Golden Horde, when they were on a fast journey, “took some meat cut it into thin slices put it into a linen cloth put it under the saddle rode on it." http://cookingrosemary.hubpages.com/hub/steak-tartar The origin of Steak Tartar is one of the great old food myths, it is not certain when or where it was first created, but legend has it that Mongolian horsemen would place steaks under their saddles to cushion and soothe their mounts during days of riding, when they retrieved the meat, it would be so tenderized from the saddle’s friction that they could eat it raw (as be fitting for barbarians).
114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民国的粮食产量
热度 4 gordon 2014-5-9 15:34
注:听到傻货在狂喷工业化,就想抽工业化蠢驴的大嘴巴。 有时候啊,人过得不好,都是自找的 。地命海心,呵呵 其实是想考公务员的,懂你,嘿嘿 想当官的心,请听一听,请听一听。 看懂了的,请抽自己耳光一百下 ,呵呵 冷战不亲苏亲美,也不好整。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事实上苏联的威胁比美国还大。只能亲苏,呵呵 真想研究,研究一下帝俄时期的经济,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现在和帝俄时期很象,帝俄时期也是投资黑洞,战争和长期投资比较多,还是实行了金本位以后,俄罗斯的经济才稳定下来,崩溃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近代中国的粮食生产 ( 单位面积产量 ) 确实是处在下降的过程中,尤其是 19 世纪 50 年代以后更是急剧地低落。 19 世纪末叶以后一度有所回升,局部地区在个别年份粮食亩产量甚至超过清中叶的水平,但总的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区甚至持续衰退,因而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发展与迟滞交替并存的局面。 185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战争的原因粮食减产很正常。甲午战争前,同治中兴是黄金时代。 以后由于投入减少,粮食一直是减产的。 建国后,粮食倒是增产,投入多嘛。不过农产品剩余出口换工业品了,压低人民的生活水平。 所以,陈云说,中国在民国一直都是进口粮食的,新中国出口粮食,可能不长远。他也是靠经验估的。 中国经济模式没有什么稀奇的,就是出口农产品换工业品 ,出口纺织品、轻工产品换工业品,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没有社会上的人说的那么神奇。 扩展阅读: 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 ——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8533 ××××××××××××××××××××××××××××××××××××××××××××××××××××××××××××××× 粮食问题还不是一个 “统购统销”问题 在“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前,我国仍有粮食市场,粮食可以自由买卖。国家要储备粮食除了向农民征粮外,还得从粮食市场收购。这时期,粮食市场并非全由官家控制的,也有私人粮商。 建国后,城市人口快速发展,国家粮食储备一直购少销多,入不敷出。1953年春,局部地方出现霜灾,到1953年秋, 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无论是卖给国家还是私人粮商 ,致使国家粮食购少销多的局面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国家完全控制粮食市场,也难以从农民手中购得足够的粮食,因为农民根本不愿卖粮 。正如陈云在论证实行统购统销的必要 性时所说的:“有的同志提出,去掉商人,我们可以多买一点粮食。我看 去掉商人并不等于农民的粮食一定可以多卖给国家 ”。 在此形势之下,显然已不是国家与私人粮商之间的争夺了,而是国家与农民之间战斗了 。当时,政权采取政治权力强制推动粮食征购。 1953年,毛泽东让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办法。中财委负责人陈云顾不得养病,急忙赶回北京。中财委开始提出8种方案,最后选定统购统销的方案。陈云 1981年回忆说:“我下决心搞统购统销,钻了两个礼拜。那时候许多同志不赞成……到了十月一号,在天安门城楼上,我跟毛主席讲,不搞这个我们没有出 路。”(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618页。) 1953年10月2日晚,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了陈云的汇报,采纳了陈云的建议。当时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中规定, “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收购标准和供应标准,收购价格和供应价格等,都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统销政策正式出台。中共中央和政务院还分别在 1953年11月15日、1954年9月9日做出《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关于棉花计划收购 的命令》,对油料、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对棉花实行统购。这样,粮、棉、油等比较重要的农产品退出了自由市场,都开始由国家垄断经营。 “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1953年霜灾造成的国家粮食购销紧张只是直接原因,并不是政策的根本动因 。因为在1953年在此之前,领导层就已酝酿实行粮食的统购。 我国“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后,城市人口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逐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大,粮食问题供应紧张。 1952年,陈云与李富春、薄一波给中共中央的《关于一九五二年财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实行粮食征购的意见。报告中说 明:“由于 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粮食将不是宽裕的,而且城市人将逐年增加,政府还须有粮食储备(备荒及必需的对外贸易),因此征购粮食是必要的 。只要使人民充 分了解征购意义,又能做到价格公平合理,并只购农民余粮中的一部分,则征购是可能的。目前先做准备工作,在一九五二年夏收时,采取合作社动员收购和地方政 府下令征购的方式,重点试办,以观成效。如试验成功,即于一九五二年秋后扩大征购面,逐渐在全国实行。” 上述种种事实表明,对于粮食问题的决策者来说,实行粮食征购在当时是既定或至少是比较倾向于采用的解决粮食购销问题的方针,只不过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 1953年霜灾导致的粮食紧张,加强征收粮食确保温饱就成推行政策的绝好契机。 统购统销还为了粮食出口和积累工业原始资本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城市人口增长,除了急需粮食保障温饱外,工业化发展也需要资金和原料。 据统计,“一五”计划预备累计投人折合黄金7亿两的巨额资金用于各项建设事业, 其中有55.8%为不能短期收回的基本建设投资。这样,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资金筹措成了一个急待解决问题 。当时,领导层主要采取从农业积累工业资金,也清楚地表达这一思路。 毛泽东1955年7月31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时说:“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 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这 除了直接的农业税以外,就是发展为农民所需要的大量生活资料的轻工业的生产,拿 这些东西去同农民的商品粮食和轻工业原料相交换,既满足了农民和国家两方面的物资需要,又为国家积累了资金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82-183 页) 统购统销制度正是适应了工业资金积累的需要。在运作过程中,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实现了农业积累向工业领域的转移 。所谓价格剪刀差,就是:采用农产 品的国家定价形式,从农民手中低价统购,又对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低价统销, 用以维持大工业低工资和低原料成本,提供不断产生超额工业利润的条件,最后又通 过工业上缴,集中起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资金 。“剪刀差”实际上是一种“暗税”。农民向国家除了缴“明税”,即公粮以外,在售农产品的同时,还上交了“暗 税”。 注:老办法嘛,低工资,低工业原料,超额利润。 1953年不提高价钱刺激农民卖粮,是担心国家预算提高和物价通胀 正是统购统销政策要实现工业资本积累,所以1953年出现粮食危机时,并没有提高收购价格来刺激农民卖粮及种粮,而采取强制征收 。在陈云关于实行粮食征购 办法必要性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对于稳定粮食市场、稳定物价的关注。1952年,陈云说“ 粮价涨了,物价就要全面涨。物价一涨,工资要跟着涨。工 资一涨,预算就要超过。”这样一来,预算中的工业投资就失去了保证。能否进口粮食呢?”陈云又说:如果把外汇都用于进口粮食,“就没有钱买机器设备,我们 就不要建设了,工业也不要搞了 ”。 (朱佳木 :《陈云与中国工业化起步过程中若干基本问题的解决》,人民网) 经济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因为统购统销的实施, “一五”时期尽管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 注;GDP 有啥神奇的,一五就是高增长。 从上述种种事实可以看出, 统购统销的实施,已不是单纯的温饱问题,粮食供应问题了,而是事关领导层优先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实施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了 。所以,统购统销政策过程中,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往往压倒“温饱”问题;因而,农民为此作出“牺牲”就在所难免了。 统购统销实施以后,国家收购的应当是农民的余粮,但征收时,也把农民的口粮、种子、饲料收购走了。超过余粮部分称为“过头粮”。由于征了“过头粮”,不得 不再“返销”给农村。每年返销给农村的粮食中征购粮食的比重达38.9%到49.3%。 这些粮食在城乡之间往返运输,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尽管浪费,政府先 把粮食抓到手比较稳妥放心 ,“过头粮”还是年年征。返销给农民的粮食比“过头粮”要少。 注: 这些活动并非无意义的,政府转嫁了风险啊,把风险转嫁给农民了。 风险,它是有价格的。你们买保险公司的保险不亏。 自从实行统购统销以后,中国农民就半饥半饱。 “现在国家对粮食的需要量,同农民愿意交售的数量之间,是有矛盾的,而且矛盾相当尖锐。 如果按农民的意愿,他只愿意在自己吃饱了以后才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 家。假如让农民统统吃饱了,然后国家才征购,那末,我们这些人就没有饭吃了 ,工人、教员、科学家以及其他的城里人都没有饭吃了。这些人没有饭吃, 工业化也 搞不成了,军队也要缩小,国防建设也不能搞了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27日,载《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北京,1985年,第441-442页)” 饿着肚子把粮食卖给国家,农民当然不乐意。基层为了完成征收任务,有时动用过激的征收方式。 据1955年4月22日,国务院第一办公室提供的几篇题为《关于农村粮食紧张情况的调查》中反映,山东郓城县按实际产量只能购余粮2022万斤,上级下达 了3300万斤任务,实际完成2900万斤。由于任务过重,干部强迫命令,比较普遍对群众捆打游街。三区一副区长在彭庄乡陈庄领导秋购中,造成自杀3起。 区干部在杨庄集逼粮,打8人,扒衣服挨冻16人,吓跑3人,一些群众不敢在家里睡觉。(国务院第一办公室:《关于农村粮食紧张情况的调查》,1955年4 月22日)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出现农民闹退社。譬如,1956年冬天,河南的临汝、永城、夏邑、虞城、民权、商丘等12个县,共有278个合作社发生了闹社、退社现 象。“在闹社退社中,有的社员到乡、县、专区甚至到省告状请愿;有的社员私自拉走社内的牲畜;有的社员私分了社内粮食、种子、油料、农具和牲畜的饲料等公 共则产;有的社员殴打社、乡干部和工作组的干部。” 还有,一些地方农民“闹粮”。山东惠民地区的利津、广饶两县,1957年5月12日至18日,连续发生群众抢粮13起,其中已抢者8起,劝阻回去者5起, 涉及两个县的3个区、8个乡和37个村,参加抢粮的群众约有4800余人,共抢去粮食92000余斤。利津、广饶部分乡镇发生抢粮事件,也主要是群众缺 粮。 1962年,中央召开大会(后称“七千人大会”),要总结大跃进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推动粮食征购。 会议的初始阶段,中央强调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这也便 于中央征调粮食。 但当会议改为以总结经验为主,号召大家“开出气会”后,会议不但没有在粮食问题上大做文章, 反而决定把工业发展速度再调低一些,把进口粮 食的时间再延长一点,减少了粮食征购任务 。同时,相关部门检讨,认为征粮过度又放粮食卫星,导致农村出现饥荒。 在会上,粮食部检讨说,1959年全国粮食产量是3400亿斤,可是征购就拿了1200亿斤,占三分之一强,这是农村伤了元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还检讨 说:1960年本已出现全国大面积的饥荒,饿死人的情况已很严重,可是粮食部还自以为天下太平,可见粮食部见事太迟。全国出现大饥荒原因可能很多,但粮食 征购过头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人民日报》、新华社检讨了对“大跃进”中浮夸风、瞎指挥等问题所起的推波助澜的坏作用。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就是出 自于当年的《人民日报》社论。一些天文数字的高产“卫星”,也多来自于《人民日报》或新华社 ,如河南的早稻亩产48925斤,广东的中稻亩产60400 斤,北方水稻亩产124329斤……放高产“卫星”导致了盲目乐观的估产,导致高征购(即购过头粮),导致农民手中无粮而饿死人。(唐正芒:《粮食问题 ——“七千人大会”上的重要议题》,人民网《党史博览》,2008年01月07日) “统购统销”一实行,社会立即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又因为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和城市都是“世袭”的,农民很难变成城里人。吃“农业粮”者实际成为“一等公民”,要想成为吃“商品粮”者,确乎“难于上青天”。 市民暖瓶成心病:发梦不是梦见买新暖瓶,就是梦到暖瓶被打 票证的种类达到顶点。从鸡鸭鱼肉到烟、酒、糖、瓜子、花生、粉丝……从自行车、缝纫机、座钟、大立 柜到线袜、尼龙袜、卫生纸、打火石、火柴、肥皂、灯泡、线团……许多东西只有在年节才有供应, 不仅限量,而且“限时,过期作废” ;即便是票证规定的东西, 也只有北京、人津、上海才能保证供应,其他许多地方连票证规定的东西都不能保证供应。生活是纷繁复杂的,这种简单的“一刀切”造成生活的荒诞。 百花文艺出版了一部《票证旧事》,辑录了一些人写的亲身经历。如 市民宁宗一当时小孩才出生几十天,家中唯一的一把暖瓶被打,生活极不方便。而一把暖瓶要一 年所发全部“工业券”,根本无法购买,只好硬头皮向邻居暂借 (邻居也只有一把),以渡过难关。 此后,暖瓶成了他的一种心病,生怕打破,“夜里睡觉都变成了 大喜、大悲和大惊的梦”,不是梦见买到新暖瓶,就是梦到暖瓶被打 。(海波:《统购统销》,《档案天地》2008年 第11期 ) 注:成心理疾病了。 票证成为社会控制手段,催生腐败 票证,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措施,而日“成为社会、政治控制”的手段,个人的消费选择自由极其有限。人们往往为多买半斤肉、一把粉丝、几包火柴、一块肥皂…… 而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当基本生活必需品都要“走后门”才能得到满足时,“走后门”越来越普遍了。
1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能说独立与统一的问题么?
热度 37 贾大松鼠 2013-6-14 08:06
跟lg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分歧。他总是觉得东北独立好。我总是觉得大一统好。 双方论点如下: 正(我): 1,大一统有资源调配能力。比如洪水呀地震呀什么的。就无偿给地方政府支援了。如果独立了,遇到饥荒,你得买粮食。别人还不一定卖给你,估计还哄抬物价。 2,苏联的例子。形成寡头。还不如政府。 反(他): 1,东北在统一以后就一直是给其他地方贡献。“我们”的石油凭什么利润给了在北京的中石油大厦。 2,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无法形成凝聚力的,靠的就是集权制。否则为什么蒙古他们不回来? 3,苏联是失败的例子,美国还是成功的例子呢。 当然了我写日志的重点想来都是在最后! 重点是! 我发现我们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 如果云南和河北同时出现灾害,作为一个北京人,我觉得都要救!而且不分先后! 而如果河北和辽宁同时出现灾害,作为一个东北人,他觉得应该救辽宁。 我觉得问题到这里就变成无法解决的了。
个人分类: Randomly|2301 次阅读|35 个评论
分享 天涯热帖。『国际观察』 [探讨]本世纪的粮食战争中国反败为胜,但国际粮商仍未服输 .. ...
热度 21 不打不相识 2012-7-2 20:55
天 涯热帖。 『 国际观察 』 本世纪的粮食战争中国反败为胜,但国际粮商仍未服输 作者: _这下闹大了 发表日期:2012-7-1 18:46:00 采用流水账的形式,记录本世纪中国和国际粮商对撼的过程。总体而言是先在大豆上小输,然后全面大胜。大胜的时间点正好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点吻合。   先说大豆:   中国传统的大豆产区在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大豆生产出是豆油和豆粕,豆油都清楚是食用油,而豆粕是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1994年以前,中国的大豆是基本自足的,还少量出口,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对肉类的需求增加,中国开始成为纯进口大豆国家。   到2011年,中国75%的大豆需要进口。相应的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从几十年前的不到10公斤/年,上升到2011年的60公斤/年,接近欧美国家的水平,远超亚洲其他国家(比如2011年的韩国是37公斤)。   而国际粮食贸易基本上被ABCD四大国际粮商垄断,既然中国75%的大豆需要进口,他们当然不甘心卖低价,同时他们更希望控制中国的大豆压榨市场,把整个供应链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于是本实际初,他们开始行动了。   2001~2004年,因为炒作中国需求,美国大豆从415炒到1064(单位是: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国大豆也跟涨。导致东北豆农大量扩种,国内压榨能力也大幅增加。然后从2004年4月,国内外大豆价格暴跌,短短7个月时间,美国大豆从1064跌到500,拦腰跌去一半还多。国内的大豆价格也一样暴跌,很多豆农巨亏。而国内的压榨企业,他们进口的大豆还在海上,价格就已经跌去一大截,不得不“洗船”,就是宁愿违约罚款,也不愿收货,让卖家转卖给其他人。很多国内压榨企业由于居额亏损倒闭,外资乘机低价收购布局,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压榨行业。可以说这次大豆战争,中国输了,而且输得很彻底。不过也警醒了中国,在随后而来的更大规模对撼中,中国有了经验。 既然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压制市场,他们当然要追逐最大的利润。于是从2006年开始,又一波更大的上涨开始了,美国大豆从500多,一直涨到2008年7月的1654,对中国的影响就是:豆油从5000/吨,最高涨到15000/吨,豆粕从2000元/吨涨到4000多/吨。导致国内的食用油和猪肉价格在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   而当时,中国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在2008年以前,中国的粮食储备以主粮为主(小麦和玉米),大豆和豆油的储备很少。不过中国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在2008年3月,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限制企业对食用油的涨价幅度,同时安排中储粮和中粮等国企入市,采用小包装食用油定点供应。豆油价格从3月4号开始暴跌,短短半个月,从15000跌到10000左右。很多哄抬价格和搞囤积的商家血本无归。   豆油价格是压下来了,但大豆的价格没办法,因为主要靠进口。于是国内外投机商接着把豆粕的价格炒到4200/吨,导致肉类和家禽类价格暴涨,不过就在这时候,全球的金融形势已经开始见顶。 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豆价格也随之暴跌,从7月初的高点,到年底价格跌去一半。中国的豆农再一次面料巨额亏损。   这时候中国突然大量收储,价格比市场价高,又略高于豆农的种植成本。   这时候,整个市场发现,中国已经改变策略了,那就是:既然国产的大豆不可能满足需求,我就靠巨量的储备来稳定市场价格。价格太低时,我收购,价格太高时我抛储。但中国的大豆储备达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消耗量时,没人敢去炒。   可以说从08年以后,中国虽然大豆进口量越来越多,但国内的大豆价格基本上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投机者只好在豆油和豆粕之间玩翘翘板,没人敢去炒大豆了。 以中国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来说,中国不可能让主粮和大豆同时自给自足。所以中国现在的策略就是:主粮一定要自给自足,大豆靠进口。对于东北大豆种植区,一亩地主粮的产量是大豆的三倍。如果要实现大豆自足,每年粮食就会有1亿多吨的缺口。这是很恐怖的事情。   大豆少了,无非是做菜少放点油或者少吃点肉,但如果主粮少了,就要出大事。有人说主粮也可以进口,下面我会谈到的,看看主粮如果也靠进口,中国可能比印度还惨。   中国现在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的价格越来越高,这钱花的是非常值得的。比如每年多花100亿元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让农民觉得划算而愿意种粮,这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靠国外进口,可能要多花1000亿甚至上万亿。   对于美国和南美的农民,中国事实上也在帮他们撑价,让外国农民觉得价格划算而愿意为中国种大豆,这是中国最好的选择。 我是现写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所以没那么快。我之所以写这贴子,是发现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农业形势,个人思维和国家思维是有很大差别的。   本来我对于某个经济学家并无好感也无恶感,但自从看见他的谈到农业,说中国耕地红线没必要,说中国粮食可以靠进口,我就对他彻底恶感了。如果他真是经济学家,那他就是其心可诛;如果他根本不懂经济,那他就是一个骗子。   下面谈的是重点,就是06年-08年,中国和国外资本在主粮上对撼的过程。规模宏大,空方是中国ZF,多方是国际投机资本、国内买办、国内的小投机商。到08年7月结束,空方大胜,多方全面爆仓。 ———————————————————————————— 主粮篇:   从2005年底开始,国际粮价开始上涨。理由是什么呢?就是炒作全球粮食紧张。其实就算有缺口,按照当时的数据,估计全球也就是千把万人口的粮食缺口。问题是粮食啊,你不吃不行,不吃就得饿死人,不象铜铁等工业品,价格高了我可以不用。   既然说粮食不够,那好办,就涨吧,谁花的钱多就卖给谁。比如地球上有100个人,以前每餐是1元,现在突然某种原因只有99个人的饭了,让大家竞价,会是多少钱一餐呢。 也许有人说只有1%的缺口嘛,按理只涨1%-5%就差不多了。事实会告诉你,可以涨到无限,一直到最后有人因为买不起而饿死,才会恢复平衡。 帮LZ补点资料:   国际四大粮商ABCD简介   (一)ADM:粮食巨人   ADM成立于1905年,目前总部设在美国狄克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ADM现在是世界第一谷物与油籽处理商,美国最大的黄豆压碎处理商和玉米类添加物制造商,美国第二大面粉商和世界第五大谷物输出交易商。其2009年营业收入达700亿美元,员工28000人,在全球设有60多个分支机构,旗下企业涉及食品(如可可、玉米加工、食品添加物、营养补助品、食用油)、饮料、饲料、农粮储备与交通运输等等。   (二)邦吉:最老牌的国际粮商   1818年,邦吉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创立,最初从事海外殖民地香料与橡胶的进出口贸易,1876年进入南美后从事农作物实体经营,1999年总部正式迁至美国纽约。邦吉现在是巴西最大谷物出口商,美国第二大大豆产品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全球第四大谷物出口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其2009年营业收入超过526亿美元,员工超过25000人,在全球32个国家拥有450多个工厂,业务涉及粮食加工与出口、化肥、纺织、油漆、银行等等。   (三)嘉吉:全球粮食行业的老大   嘉吉于1865年在艾奥瓦创立,公司从储运业务起家,其总部多次变动,辗转后移至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嘉吉现在是全球第一大粮食贸易商,全球第一大牲畜养殖商,美国最大的玉米饲料加工商,美国第三大面粉加工商。其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166亿美元,员工人数接近160000,分支机构横跨五大洲66个国家,并拥有全美最多的粮仓、400条平底运粮拖船和2000辆大货柜车。这一切都表明嘉吉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头号粮商。   (四)路易达孚:粮商中的“拿破仑”   路易达孚创立于1851年,总部设于法国巴黎。路易达孚也是以贸易起家,其开创和发展了欧洲的谷物出口贸易。路易达孚现在是世界第三及法国第一粮食输出商。其2009年营业收入超过200亿美元,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立有分支机构,旗下企业从事谷物、油料、油脂、饲料、大米、棉花、肉食、食糖、咖啡、电力、天然气、石油产品及各类债券和银行业。在业务版图扩张上,路易达孚继承了拿破仑席卷欧洲的气势。 05年12月-08年7月,   国际小麦价格从300涨到1330(单位:蒲尔/美分),涨了3.4倍;   国际玉米价格从185涨到758,涨了3.2倍。   仅仅千万人的粮食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0.2% ,粮价居然翻了几倍? 是的,没错。因为再贵也得买,不买就饿死。   同期中国的粮食价格呢,当然也涨了,涨了多少?   小麦从1400左右涨到2000左右,涨了0.7倍;   玉米从1200左右涨到1800左右,涨了0.7倍。   为何国际粮食暴涨,而国内粮价如此平静?   其实并不平静,国外国内的资本都来了,想炒国内的粮价。问题是中国有个国家储备,于是战争爆发了。   在国际粮价暴涨的同时,国内的粮价也蠢蠢预动,中国开始抛储。抛储的粮食来自那些经常被媒体批评为管理落后、蛀虫多、跟不上时代的国家粮库。   抛储开始,多方拼命抬价,全部吃进,造成供不应求的形势;   再抛储,多方再抬价,再全部吃进   。。。。。。。。。。。。。。。。。。   最后多方发现,抛储源源不尽,越来越汹涌,到了最后,没人敢买接了(是不是有点象上海刚解放时的情况?)   没人知道中国的粮食储备到底有多少,所有投机者都开始心虚了,想撤,可惜晚了。粮价见顶和金融危机的爆发点高度巧合。   为什么金融危机后,西方那些大投行纷纷倒闭,唯独中国过得很滋润。  在08年上半年,中国海关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查走私粮食,是查那些把中国的粮食向国外走私。因为当时中国的粮食太便宜了,很多人把中国的大米向越南和泰国走私,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本来是向中国出口大米的国家,现在反过来从中国走私大米。   所有这一切,归功于粮食的自给自足,并能略有赢余,可以建立庞大的国家储备。1000万人的粮食缺口,就导致国际粮价涨了3倍多,如果中国的主粮也要进口,哪怕是100万人的粮食缺口,现在的大米不可能是2-4元/斤,10元/斤小意思,50元/斤不是没可能。 那段时间,中国刚开始抛储粮食的时候,也比较小心谨慎,开始是十天半个月一抛,到后来每周一抛,最密集的时候,每隔一两天抛一次。当时好多先期已经吃进的人估计傻了,不敢买进了。这时候中国又放出风声,说中国的贮备粮有1亿吨,够全国用一年的(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不过所有人都相信,中国的储备足以撑死炒作的投机资本,于是多方崩溃了。   连锁反应之下,所有的大宗商品价格全面暴跌,时间就是2008年7月初。 从08年底的大豆收储,再谈谈个人、企业、国家的思维差异;   08年底,金融危机导致的暴跌,国内大豆已经跌到3000元/吨左右,这价格已经低于豆农的成本,而且市场预期还会继续下跌。这时候,中国突然宣布收储780万吨的巨量大豆,相当了于全国一半的产量,更不可思议的是收储价格:3700元/吨!高于市场价格700元。当时全球农产品一片哗然,不明白中国要做什么,国内的很多人也说这政策太蠢,收购价格太高浪费钱。我想,当时只有两波人明白,一波是中国ZF,一波是国际粮商。   反正这780万吨大豆是收储了,同时趁着国外的价格低进口了一大批。   如果是企业和个人收购大豆,肯定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当从国家层面,需要考虑的不是眼前,更要考虑明年后年甚至更远。如果当时中国不高出市场价格收储,农民会亏损,会伤害到农民的积极性,为来年埋下隐患。当时不仅仅是大豆,好多农产品都高于市场价格收储,包括菜籽、白糖等等。   马上翻到2009年,南美大豆主产区发生严重干旱,按照以往的历史,这种干旱不涨个一倍都不好意思,但这次,国内的价格只是波动了一下。为什么,08年底收储的780万吨大豆还悬在那里呢,谁都怕突然砸下来。无论中国08年的巨量收储是有远见还是歪打正着,反正市场服了。从投机角度而言,近几年无论国外大豆怎么折腾,国内的大豆就是半死不活。 @wainim520 2012-07-01 20:59:58  以前在益海这个工厂呆过,后面出来了。像这样的企业当时也是控制着中国的食用油市场,只是在中国,国家的强有力的控制力,当时说不准涨,真的,这样的企业也就乖乖的不能涨了,他也不是国企,不过国家在这个时候真的还是有用的。   -----------------------------   是的,2008年初,食用油开始进入最后的冲顶阶段,每天涨几百元,中国的食用油储备又很少,还没有能力靠抛储来调节价格。不得已,只好采用行政手段干预,要求小包装(即超市卖的桶装油)涨价必须经过批准,外资不敢不听。但散装油不在规定之列,于是出现了超市的油基本稳定,而批发市场的散油继续暴涨,超市居然比批发市场便宜一大截。其实当时从整个市场来说,食用油并不缺少,但因为暴涨,很多商家拼命囤积,大量的油沉淀在流通渠道中。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3月3号,整个油脂市场陷于一种疯狂的气氛中。当天中国宣布放储30万吨豆油,并指定生产厂家完成小包装并定点投放到消费者手中。30万吨的量真的很少很少,问题是时间点把握的相当好,而且投放的方式非常好,直接面向消费者,没人可以大量吃进。第二天(3月4日),豆油从最高价瞬跌1000元,之后几天,几乎天天都是暴跌。国内囤积者死伤无数。同期在国外,炒作美国豆油的国际投行凯雷被清盘,几乎天天跌停,成为第一个倒在农产品上的国际投行。 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巨头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旗下的一只投资基金——凯雷资本公司(Carlyle Capital Corporation),准确的说,是一只对冲基金,在2008年3月的豆油暴跌中破产。 再说个2008春节前后,食用油暴涨时的欢乐事。   由于食用油是老百姓的日产必需品,对价格的变动非常敏感,很容易传导到其他食品上去。所以当时不仅中央在想办法打压食用油价格,也要求各地政府采取措施。   实际上呢,那时候地方政府根本没办法,但中央的命令必须执行啊。某市就采购了一大批带刻度的小油壶,免费发给市民,并通过媒体向市民宣传:油吃多了不好,要适量,请按油壶上的刻度定量用油,即省油又有益于身体健康。   虽然比较欢乐,但也说明了当时从上到下的执行力还是比较强的。 08年之后,中国的储备体系已经逐渐完善,不仅有中央储备,很多地方(尤其大城市)也建立了地方储备,包括食用油、猪肉、白糖等等。   上面也说了,在某些特殊时候,不能指望商人的良心,也许他们本质不坏,但身份使然。当商品暴涨的时候,他们会囤积,会惜售,以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让价格的上涨火上加油。这时候,就需要一种不谋取私利的力量来介入,只能是ZF。 ————————————————————————————————————————————————- 未完,请关注原帖。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503147.shtml
1926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猛啃《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热度 7 小绿爷 2012-4-5 15:42
老九要是别往东南跑,坐镇关中可能又是另一番情景。 搜山检海明显只有老九一个目标,既然往哪跑人家都要追,还不如去关中划拉人手准备干一仗。依托关中,河北和河东就更难搞定,搞不定河北河东,即使金人三占开封,也只能后退,须知进入中原时间越长金军就越来越成为一支依赖后勤辎重的军队了。
626 次阅读|16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6 03:09 , Processed in 0.03530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