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哲学

相关日志

分享 从政治哲学到政治科学
gordon 2014-3-7 16:43
明白了就觉得没什么意思,解决的都是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没有挥斥方遒的感觉。 参考阅读: 《 概念引入:从政治哲学到政治科学——政治科学中概念的引入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 《政治学:范围与方法》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 ××××××××××××××××××××××××××××××××××××××××××××××××××××××××××××× 科学就是反“政治权威”,就这么简单 政治哲学家从事的基本活动大概是规范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 科学活动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价值判断要表述的却是:政治哲学家认为应该是什么。 我们将会看到, “是” 和 “应该是什么” 之间的区别是理解当代政治科学的基础 。 权威当然很牛逼啊,都是爷,对别人进行价值判断的。 科学就是挨打的医生, 谁都比医生懂的多,那你来看医生干嘛? ××××××××××××××××××××××××××××××××××××××××××××××××××××××××××××× 空对空打嘴炮,当然有意思了,因为啥都不用干嘛,就看谁编的圈更花花,呵呵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间大卫·伊斯顿(David Easton)、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Gabriel Almond)等倡导的行为主义革命,促使学术领域里针对个人和团体的科学研究从原本有系统而严厉地学科里逐渐游离。同时政治学的分析领域也朝向更深层和复杂的部分,也使政治学与其他不同的学科的研究关系更加紧密,尤其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人类学、和统计学。政治行为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倚赖以科学的方法做学术研究,如量化研究、方法学等,根基在对政治走向的经验证实和推断的假设前提上,并归纳针对人类与团体的政治行为解释。在上一个世代里,政治学科越来越注重与现实间的关联,或以使用新的方法和途径来研究如何解决政治和社会上的问题。 wiki 百科 政治学词条,我估计丫们连 wiki 百科都没看过。 现代政治学 发源于 “芝加哥大学”,和经济学 类似,都是科学方法论转向的结果。 approach 和 method 自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美国政治学者大体上採取历史研究法(historical approach)、制度研究法(institutional approach)、规范研究法(normative approach)等三种研究法,从而将其研究焦点,集中在政治思想、政府体制、伦理学、以及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与法律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谓的「研究法」(approach),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方法」(method)。一般所说的「方法」,乃指收集资料与处理资料的技术。收集资料的技术,包含问卷法、访问法、实验法、参与观察法等等,而处理资料的技术,则包括各种统计方法与电脑模拟法。至于所谓的「研究法」,则指选择问题与资料的准则。这种意义之下的「研究法」,旨在建立一个组织性的概念(an organizing concept)或一套概念架构(conceptual framework),以期确定研究方向,并汇整各种资料。
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东西方的生存哲学与军事的比较
热度 4 gordon 2014-2-22 14:31
生存是一系列长期反复博弈的事件,一次博弈不能说明这一过程。 在东方,由于地大物博,所以比较擅长迂回战术。文化传统里也是这么体现的,总有离家,改名换姓刻苦攻读,然后中状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说明共鸣者众。 一般说来,在一个狭窄的地方争斗,总是资源多者胜利的。 所以,在毛的军事文集中,也是反对硬拼的。 但是在西方,由于丘陵地和高攻高防地形,他们却诞生了另一种军事技能。 在无法迂回的条件下,西方人采取了向自然要效益的方法,开拓了另一个空间,即突破“迂回” 这个平面的束缚。据说在西欧的地形上,重装步兵从来没输过,了不起的成就。 采用观察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然后隐藏信息的办法,就可以创造自己独有的空间。就会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起到 “出奇兵”的作用。 幸运的是,自然科学是试验数据,而社会学科是观察数据。相对来说自然学科还好处理一些,因为每次试验,数据都不会变,多次重复后就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而社会学科是互动的,每一次前进,周围的环境都随着你的前进而变化。在数学上更难处理一些。 东方社会虽然自然科学的萌芽没有成熟,但在社会学科方面却有着大量的经验,这其实是一笔财富,省却了很多尝试,诞生了很多思想萌芽。当然了,永动机就来自印度嘛,呵呵 这是我粗浅的总结,和世俗生活的人共享。 俺估计爱坛里的人很少有在一个小地方和村长弄事的经历,两只老鼠在狭窄地方格斗估计从来没有尝试过。 在某种意义上,日本是一个偏西方的国家。但是日本没有发展出西欧那种体系。主要是因为日本不象希腊有宽广的大陆做纵深,最后可以由马其顿集其大成。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时的环境和日本的文化传统,和西欧非常相近,胜过和中国相近。日本是中国接纳西方文明的桥梁 西方人确实很不擅长迂回,据说他们的战略还是跟汉尼拔学的。 关键是西方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夏虫不可以语冰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确实算是异类。 首先称汉尼拔为“战略之父”的也是罗马人。虽然早在汉尼拔之前一百多年亚历山大大帝就曾在战略的认识与运用上显示过至少不亚于汉尼拔的水平,然而 罗马人对他却所知甚少。他们之懂得重视战略还是在汉尼拔手下体验了失败的痛苦以后才真正学会的 。 注:其实这是在回复coo 的概率问题时引出来的,大家估计都有这种生活经验,但是没有总结出来罢了。 叶子的面试题目引出来的话题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1753-37029.html
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贴]西方哲学的诞生
热度 5 平沙落雁 2014-2-17 03:12
什么是哲学?我只知道西方关于哲学的定义。苏格拉底说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爱智慧体现了对智慧的追求,也暗含着人是缺乏智慧的。从这个角度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只有在古希腊环境下才能最淋漓尽致地活出来。 古希腊是“公民社会”,涉及城邦的大小事务都要大家一起讨论决定,如果有了诉讼,公民还要去做陪审员。于是就产生了古希腊才有的辩论,辩论不同于 一个人的沉思,也不同于两个人的争执,除了辩者双方外,还需要听众,需要裁判,两个人争论一番后是由听众决定谁的说法更可信,更合理的。 古希腊哲学是在如此的辩论场中发展来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在广场上到处找人辩论的人,并逐渐在他的身边汇集了一批仰慕者。在苏格拉底之前有所谓智 者,即所谓自明智慧的人,以传授辩论术为业,收人钱财,教你如何在公民大会上取悦听众,教你如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对智者而言是没有真理的,为了客户的 利益,他们今天可把白说成黑,明天也可把白说成白。但智者也发展出了辩论所必须的形式技巧。 苏格拉底认为智者败坏了雅典城邦的风气,他反对知识的相对主义立场,即反对知识是不可获得的,如能获得也是无法表达的,如能表达也无法交流,苏格 拉底反对这些。苏格拉底把知识与善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有知识我们才可能去做善事。苏格拉底还认为:对那些我们通过理性即可知道的事情还去询问神的旨意是对 神的不敬等等。 苏格拉底是反对智者的,但可悲的是大多数雅典城邦的公民认为苏格拉底就是智者的代表,他们还认为苏格拉底不敬神,败坏雅典青年。苏格拉底被民主的 雅典判了死刑,苏格拉底自己为自己辩护,本来根据法律只要付一笔罚金就可免于死刑,但苏格拉底并不讨好大众,反而继续刺激他们的神经调侃说城邦应该付钱给 苏格拉底。死刑判决后,苏格拉底的朋友劝说他逃离雅典,但被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认为遵循城邦的法律是雅典公民应尽的职责。 苏格拉底之死深深地刺激了他的最天才的学生——柏拉图,他对雅典的民主制,对真理和大众产生了很多想法。一个优秀的公民——苏格拉底竟然被自己的 城邦判了死刑!柏拉图希望改革雅典的政体,并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他曾多次去叙拉古,希望在叙拉古实践哲学王(让最有知识的人管理国家)的政治理想。但柏 拉图的政治实践惨败,还被叙拉古的国王卖为奴隶。柏拉图晚年回到雅典后专注于他的学园(Academy),希望能把他的思想和主张流传到后世(中国人所说 的“为往圣继绝学”)。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多(柏拉图在遇到苏格拉底之前曾写了很多戏剧,后来碰到苏格拉底认为以前的文字没有价值,遂付之一炬),大多数都是对话体,对话 的主角大多是苏格拉底,一般认为柏拉图的前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和学说较贴切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中后期对话,则仅仅是借苏格拉底之口去说柏拉图的学 说了。柏拉图晚期作品,甚至有向论文体演变的趋势。 怀特海说:“欧洲哲学传统最确实的一般特征是,它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构成。”可见柏拉图地位之重要。柏拉图最得意的弟子是亚里士多德,但亚里 士多德很有反叛精神,他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相比,更重视具体的经验,但忽视数学(另一种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数学没柏拉图 好)。亚里士多德的早期也曾模仿柏拉图写一些对话体的作品,都没流传下来,但据说也写得极具文采。亚里士多德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是讲课的讲义,大多数应该 是学生的记录,包括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的授课讲义,也包括亚里士多德后来在自己的吕克昂学园的授课讲义。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早期思想对柏拉图思想有较 大修正,而其晚期又有重新回到柏拉图思想的倾向,也有人说亚里士多德思想是了解柏拉图思想的入门途径。 亚里士多德一般上午对一小撮亲随弟子授课,讲授比较艰深的课程(比如《形而上学》),下午则是对更广泛的公众授课,讲授一些容易理解的入门课程 (比如《植物学》)。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是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人(柏拉图的体系则散布在各对话录中,或对话体本身就制约提出一完整哲学体 系),他对广泛的学科(从诗学到物理学,从植物学到伦理学等等)都有阐述(当然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思维广度也是一样的)。 讲西方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最关键的阶段。阅读西方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逃不掉的。当然公认的入门书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43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过分强调哲学化,中国社会的痼疾—— 揭批公知系列(转)
热度 1 gordon 2014-2-15 11:31
过度政治哲学化,将使政治学难以前行。一个“自由”概念,也可以搞一辈子,而且还搞不清楚。 国内语境中说的政治学一般都局限于政治哲学。其实在国外学术期刊里,自由这种大词已经很少出现了,大多是研究可观测、可量化的现象。 公知的产生和 XX 主义 长期盘踞在课堂有很大的关系,你懂得 ×××××××××××××××××××××××××××××××××××××××××××××××××××××××××××× 说到哲学,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就是卡尔纳普 当然中国人更熟悉的是罗素 卡尔纳普是弗雷格的学生,是当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张五常那么扎势的人,都是卡纳的学生。 以前讨论过 直观和科普的事,卡纳的观点是 数理本来就是你应该掌握的技能,是你应该提到这个层次 ,而不是我给你讲简单,讲直观。 啥时候数理过关了,咱们再来谈政治。 谁也无法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 肖申克的救赎 》里说, 其实是因为你在体制里生活时间长了,对那些墙已经习惯的缘故。 这还跟中国自身的经验有关,当年社科类的经验是只有写成数学公式,才能逃避审查。 忽略了数理的实在意义,以为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注:俺是从哲学方向入门的,不希望你们走俺的弯路。学数学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就是作图,可视化方法可以改善知识传播,直观性很好,有很多软件可以用。 不过要记住,并非所有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都可以或者适合于可视化. 克莱因虽然推崇 B 进程教学法, 但历史事实是他那一派赢了 。 讨论这方面比较好的文章就是 《 复分析-可视化方法(译后记) 》 逻辑的方法是入门易,越往后越难; 个人感觉还是代数、几何 这种传统的方法更好一点。 大脑能力有限,逻辑的方法有时候你扯不清楚 ,明白吗? 当然俺也是充大,俺自己的数学也不好。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U1MDc3NjA=/v.swf
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聊聊“洋奴哲学”
gordon 2014-2-7 05:54
世界上的事很有意思,第一线工作的人不知道怎么干,后面瞎指挥的人倒知道怎么干了。 老毛一辈子都是糊涂虫,不是他不成熟,他成熟起来就那样。 年轻时候是公知,到老了变五毛了。 天生彷徨 适逢战乱,学的东西不多,闲了再聊 北大物理系为什么不如清华和燕京。
0 个评论
分享 加缪的存在主义——非理性哲学(转)
热度 2 gordon 2013-11-11 12:46
技术理性和人的异化 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即生产自动化和消费社会化。韦伯把现代历史进程描述为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合理组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一切都从提高效率而合理组织经济事业的必要性出发, 经济事业合理化的进程无限扩展, 遍及整个生产生活) ) ) 劳动的集体化, 人的职能专业化, 科层化的官僚体制, 对生活的技术控制,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日益发达的新闻事业。 技术理性给这个时代形成一整套完全依赖外部情况的生活方式。这种合理化、外在化的结果是, 人本身缩小成一个影子和幽灵, 失掉个性和独特性。 机械化生产的庞杂体系, 无个性的消费本身, 把人变成机器的附属品。 人创造的物质成了奴役人的力量,人创造的技术成了控制人的工具。随着人类技术力量日益增长, 个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日益下降 。在 “机器成人”和 “人是机器 ”的倒错中, 在社会的科层化组织化过程中, 面对各种异己的力量, 人内心世界的基本价值被扼杀, 被抛入一个非理性的无法控制的事件洪流中, 经历种种苦难的历程和严峻的考验。 他们在难以驾驭的科学技术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前, 感到无能为力, 表现出孤独感、陌生感、无力感, 也即荒诞感, 即使是处在他自己的这个人类社会中, 他也感到是个局外人。 时代思潮和哲学范式的转换 西方进入现代以来一个中心事实是宗教式微。宗教的式微诚如尼采所言, 是人类心理进化的重要阶段之一, 但其意义远不止如此。宗教是一个涵容人的整个生活的结构, 为其提供一个形象和象征的体系, 借此其可以表达自己对于精神完整性的热望。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丧失, 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 而且成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并独立面对世界的全部非理性。失去精神容器和终极关怀, 人必然感到无家可归, 成为茫茫大地上的流浪者。把人褫夺得赤条条的, 这始于新教而在20 世纪达到最高潮。新教剔除大量偶像和象征物, 科学更加残酷无情, 褫夺了大自然种种人的形态, 呈现出一个中性、异己和无限的宇宙 。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问世, 传统中的绝对性、本质性、必然性、普遍性和确定性观念被相对性、具体性、或然性、特殊性和模糊性所代替,近代范式向现代范式转换。随着科学发展和人类力量增长而来的是人类有限性的认识。科学在其自身领域遭遇到人类的有限性即理性活动的限度, 包括在作为严密科学的物理和数学中。 在这些理性学科最可靠领域中出现人的不牢靠感, 标志着西方思想中的一个转折点。人的视界的缩小, 等于是对其一种褫夺, 剥得赤裸裸, 不得不在自己的视界中心面对自己。西方传统思想是理性主义、绝对主义, 在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本质主义、客观主义、整体主义、一元论和因果决定论。现代西方哲学坚决与传统哲学划清界限, 反对形而上学和绝对主义, 提倡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多元论和非决定论。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坚持哲学的对象是人或自我意识, 强调人的生命、意志、体验, 关注人的意义、价值和地位。 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主要是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 加缪的哲学即是在这种土壤中生长出的一株奇葩异草。 生活经历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 1913 年11 月7日生于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位于贫穷和阳光之间”的地方。父母出身贫寒, 来自移居阿尔及利亚以寻求出路的欧洲人家庭。父亲吕西安在附近的种植园做工。一战爆发, 父亲在加缪才8 个月时应征入伍, 不幸阵亡。母亲是个文盲, 在听说方面存在缺陷, 沉默而迟钝。在丈夫参战后她就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 住在阿尔及尔贝勒科贫民区, 靠做清洁工维持生活。外祖母专横粗鲁, 常用马鞭管教孩子。加缪的童年生活交织着严酷的贫穷和简单的快乐。地中海的阳光和海水滋育着他, 阳光和阴影奠定了他理解生活的方式和他的思想基调: 双节奏, 两重性。阿尔及尔人既无罪过感, 也无不朽的想法, 他们着眼于今生, 追求生活的乐趣, 而不问来日如何。这给加缪以很大影响。加缪靠考取助学金继续读中学, 但不幸在17 岁时患上肺结核并困扰了他一生。死亡威胁着他, 使他认识到命运的荒诞性, 同时也激发了他生活的激情, 孕育了他的反叛精神。“一个酷爱生活的人眼看着自己被莫名其妙地剥夺生命, 这就是荒诞的最初表现之一。”“它支持着人为摆脱必死无疑的命运作出不懈的努力。”加缪指出, 若无生之绝望, 便无对生活的热爱。高中教师、哲学家让.格勒尼埃给了加缪最初的哲学和文学上的启蒙, 以其怀疑论影响了加缪。大学毕业后加缪做了记者, 开始大量接触社会政治问题, 并结识了报纸主编帕斯卡尔.皮亚, 他对荒诞的看法与加缪不谋而合。同时这是个“荒诞的人”的活标本, 一个虚无主义者, “最安静的绝望者”。面对他的悲观主义, 加缪需要以全部热情使人相信: 也许有理由活着。二战爆发后, 一向反抗暴力和杀戮的加缪参加了抵抗运动, 以笔为武器, 为和平、正义和自由而战。其间, 完成第一系列——荒诞系列作品: 哲学论著《西西弗的神话》, 文学作品《局外人》、《卡里古拉》等。战后, 加缪酝酿创作了第二系列——反抗系列作品: 哲学论著《反抗者》, 文学作品《鼠疫》等。战后东西两大阵营冷战时期,加缪拒绝站在任何一方, 宁愿保持自由评判的权利, 结果受到知识界围攻, 陷入孤立。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 由于他对法国当局种族主义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暴力行为的批评, 陷入两面夹攻境地。1957 年, 由于他始终以其重要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人类良心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 年1 月3 日,因车祸身亡。 这个致力于探讨荒诞的人被荒诞的命运过早地夺取了生命——他常说没有比死于车祸更荒诞的了 。 ×××××××××××××××××××××××××××××××××××××××××××××××××××××××××××× 我不认为自己有权把个人观点强加给别人, 我也知道通过强力地推行了逻辑,毫无同情心地谴责“思想中坏的、过时的、混乱的习惯 ”,是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有更多的建树。 但是,人总是最重要的。 不同的人们确实会按不同的方式思考,喜欢按不同的方式做事情,对于这种情况的高度容忍和接受是我最愿意的事情。 我的希望是慢慢地——经常是令人痛苦的慢——推动人们去试验新的技术,接受那些适合他们需要或者是口味的东西。确实存在着更有效的技术去达到“宗教信仰转变”或者“革命”,但是我极端厌恶这类技术,从根本上怀疑它们在长时期和大范围上的作用。经常的情况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很容易地转变到“信仰”X,那么进一步转变到“信仰”Y 也是很可能的。我喜欢怀疑论者而不是“真诚的信徒”。我把一点点实在的证据看得比许多理论更有价值,把实际经验结果看得比许多逻辑论述更重要。 这些观点也很容易走向宿命地接受现状 。此外,一个人如果不打破几个鸡蛋是做不出鸡蛋饼的,而大部分人实际上确实不希望变化——至少“不是在现在”,不是以某种可能搅乱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方式。这就是需要尊重事实、需要一点理想主义出现的地方。一般地说在世界上,事情并不总处在很好的状态,要改进它们,有许多事情可以做的。 你知道我已经不愤怒了,现在有点谦逊和保守。 人性复苏 ××××××××××××××××××××××××××××××××××××××××××××××××××××××××××××××××××× 今天看到 “红军小学学生参观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这则新闻,不知道为什么莫名的愤怒,现在才明白是我自身思维的盲区。
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没有捷径,“厚积薄发” 谈哲学(转)
热度 8 gordon 2013-10-30 15:45
注:某些人的思维得一点一点矫正。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曾经一度迷恋哲学。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说哲学是智慧的凝结,懂了哲学就懂得了一切。 可是我读过几本哲学书之后,却感到很茫然,并没有茅塞顿开,变得聪明的感觉。 注:你想让党棍给你讲哲学,哈哈 大 学的时候课业很繁重,我的基础并不好,所以渐渐就忘记了哲学,一门心思开始钻研学业。我学的是数学,经常遇到一些很优美的定理。它们陈述的往往是很令人惊 讶的事情,例如 (N-1)!+1 能够被 N 整除当且仅当 N 是素数。这些优美而又令人吃惊的定理往往有一个不平凡的证明,构思往往很精巧,以至于我觉得匪夷所思。一开始我试图从哲学上想清楚这些定理和它们的证明是 如何来的。主要思路是辩证法。具体如何,我就不多说了, 因为这种思路是错误的 --我总是不停地发现那些漂亮的证明们常常来自于我已经努力构造好的哲学圈子之外。用个比喻: 当我以为我已经把所有的羊都放进圈里,正准备关门的时候,总有羊又出现在门口。 注:亲,学点黑格尔哲学,忘掉辩证法吧 真 正让我体会到如何学习数学的,是一次我一个很聪明的同学教我如何证明积分 收敛。他说,“你看,如果我们只对1/x作积分的话,积分是发散的,因为1/x 的反导数是logx。可是一旦加入 sinx的话,情况就变了,因为sinx时正时负,所以函数图像下的面积时正时负,可以互相抵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证明这种互相抵消后得到的净面积是一个 有限的数。”顺着这条思路,我用义普斯隆-德尔塔(没法敲希腊文 )语言严格的证明了这种直观。后来上习题课的时候,老师讲了一个更巧妙的方法:作分部积分,-sinx/x dx = dcosx/x = cosx/x-dx/x^2。这样作的好处是1/x变成了1/x^2,而后者在无穷区域上是收敛的。 这 件事对我人生影响很大。(不要笑俺土。 俺从小学,初中,高中,上的都是烂校,从来没有人给我系统地讲过如何解题 。) 我初步体会到没有包治百病的哲学方法, 有的只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关键诀窍,对症下药。 从这件事上,我也体会到毛主席的实践论说的道理,“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注:早学英美的经验主义不就没事了,也不一定,格物致知,得有亲身实践才行。陶行知,陶行知,不是陶知行。 再后 来,我学习的数学理论越来越深入,抽象。有的时候,觉得怎么可能有人构造出如此精致的理论来?可是一个师兄告诉我,庞加莱在代数拓扑上作出突破性贡献的时 候,拓扑学的好多基础性的东西都没有被人完全奠定好,指引他的是对拓扑学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很多东西在现代已经被整理的很好了,可是它们在科学史中的来 龙去脉也往往被抹掉了。就像一座漂亮的大楼,建好后脚手架都被拆掉,我们自然就看不到它们是如何自然地在科学的发展中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被整理成理论的 了。 在数学家中流传着一句老话:“一个技巧变成了一个方法,一个方法变成了一个理论。” 科学史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破除笼罩在艰深的理 论上的神秘面纱,可以破除关于科学家们的种种神话。无论他们是如何的伟大,天才也是有迹可寻的(参见丘成桐的演讲,我的数学之路,其中尤 其提到青少年时代他父亲谈论哲学对他后来的巨大影响。)我个人的体会,哲学就蕴含在人类的历史之中,尤其是科学的历史之中。 在大学第三年的 时候,我偶然读到了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系列的两本书,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和自然哲学,十八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 和自然哲学。这两本书对于现代科学的起源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我切身地体会到了科学史是对现代科学的抽象性最好的解毒药。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个细节: 西班牙的王室想要在一座山的山顶上建立一座宫殿,需要相应的供水系统。工程师们为此设计了相应的管道设施。可是当时的冶炼技术还不能大规模冶炼强度很高的 钢材,只能用青铜管道。但青铜的强度不够,水管很容易就破裂了。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导致了整个工程计划的失败。 在我后来开始关心国家大事的时候,这个细节 总是在提醒我,看上去很美的社会改造构想是否已经真的在细节上成熟了? 所以如果一定要和人谈论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的话,我一定会先和贩夫走卒,和自己的爸 爸妈妈聊天。聊聊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聊聊他们对参与社会改造有何见解,聊聊他们自己是否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否能够理性地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对科学 史的了解,使我体会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份量。也让我体会到文史哲不可分家,文理科不可分家。哲学对于我来讲,就是每天的实践,然后不断的在理论上总 结,再从实践中修正,再总结。。。如此循环,永不停息。 注:知道英美传统的厉害了吧,谦逊而保守。 这篇文章只是讲了一些学习哲学的点滴体会。很多哲学的道理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可惜我现在的水平不足以把道理讲清楚。但有一点我是毫无疑问的,对于没有做过什么实事就坐而论道的“哲学家”,我是懒得跟他搭理的。 ×××××××××××××××××××××××××××××××××××××××××××××××××××××××××××××××××××× 多提醒一点,经验主义后来有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元数学就不是经验主义可以解释的。
49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成仙之道:学哲学
热度 21 寞洑 2013-10-28 05:32
成仙之道:学哲学
如果有人跟你说,你现在不是在教室里考试,而是在睡梦中梦见自己正在考试,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证明他是错的?(20分) 标准答案提纲: 答:1.意识(梦)是个体(人)的组成部分,故梦中的组成部分为人的组成部分。既人为整体,梦为人的部分,梦中的人又为梦的部分 根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高于部分,具备部分所不具备的特性,故部分无法代表整体,既梦中的人(部分)无法等同于,更不可能高于梦(整体)。 综上所述,“梦中的人”在哲学上无法对梦进行正确定义,亦无法对人的状态进行正确定义。 2.意识是“自我的认识”,而非“他人的认识”。 意识,代表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立性。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意识是个体对自然的认知,是固有的,不以其他个体的干扰而改变。 He is watching you!
39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三种物理学家
热度 3 gordon 2013-9-7 18:00
注:由于《原理》的第一版印得很少,牛顿的朋友本特利(R.Bentley)劝说牛顿修订再版,并让科茨(Roger Cotes,数学家,1682-1716)担任编辑。《原理》的拉丁文第二版于1718年出版。与第一版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在第三卷的末尾加上了一篇“总释”,把原来的第三卷中的“假设”改为“研究哲学的规则”。在牛顿逝世的前一年,由彭伯顿(H.Pemberton)编辑的《原理》的拉丁文第三版出版。牛顿在世的时候,主要流传的就是第二版。 罗杰·科茨为《原理》第二版所作序言 我们在此向仁慈的读者呈献他们期待已久的牛顿哲学的新版本,它已得到很大的修订和增补。读者可从前面的目录中了解到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序言中已对修订或增补的部分作了说明。我们在此要补充的是一些与这一哲学的方法有关的问题。 研究自然哲学的人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中,一些人给事物归结出若干种形式和若干种隐秘的特质,并据此认为种种个体现象是以某些未知的方式发生的。导源于亚里士多德和 “ 亚里士多德学派 ” 的一切经院学派的全部学说无不以这一原则为基础。 他们坚信物体的若干效应就是由这些物体的特质引起的。但他们却不告诉我们物体的这些本性从何而来,因此他们等于什么也没说。 且因为他们全都关心事物的名称而不是事物本身,他们应被认为是发明了哲学谈论,而并未传习哲学。 所以,其他人希望通过抛弃这些无用的混杂的词汇,以辛勤的努力获得称誉。且因此他们以为所有的物质是同质的,在物体上被辨别出来的各种变形起源于构成它们的小部分的非常简单的和极容易理解的相互关系。 如果他们不把小部分的原始的相互关系归之于自然所赋予的关系之外的关系,他们建立的从简单事物到更复杂的事物的进程是正确的。但当他们利用自由,随意想象人们所不知道的部分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不确定的位置和运动,且甚至虚构隐蔽的流体,它们能非常自由地流入物体的小孔,因为它们具有全能的细微性,且由隐蔽的运动所推动;当他们这样做时,便陷入梦想 ,忽视了事物的真正构造;当它甚至有最确定无疑的观察也难于发现时,由虚假的猜想寻求更是徒然。 那些把假设作为他们推测的基础的人,即使他们之后按照力学的规律极精确地发展,也只是一出传奇 ,也许优雅而动人,然而不过是认真准备的传奇。 现在剩下的是第三类,也就是 那些坦率地承认实验哲学的人。的确可能存在从最简单的原理导出一切事物的原因,但他们不把尚未由现象确定的东西作为原理 。在物理学中他们既不虚构,也不接受假设,除非是为了讨论问题的真理性。所以 他们发展了双重的方法:分析的和综合的方法。从某些选择的现象用分析法导出自然界的力和更单纯的力的定律,然后由它们通过综合法给出其他现象的构造。这是最佳的哲学方法 ,是我们无与伦比的作者认潍应优先采用的方法。且独自认为这值得用他的劳作耕耘和点缀。所以对此他给出了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即是极幸运地从重力的理论导出了宇宙的系统的解释。其他一些人曾怀疑或想象重力属于物体的普遍特性,但他是第一个且惟一的一个人,他能从现象证明它且把他的出色的研究建立在最牢固的基础之上。 ×××××××××××××××××××××××××××××××××××××××××××××××××××××××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物理学(physics)这个字乃是关于希腊人所称为“phusis”(或者“physis”)的科学;这个字被人译为“自然”, 但是并不恰好等于我们所赋给“自然”这个字的意义。我们仍旧在说“自然科学”与“自然史”,但是“自然”其本身,尽管它是一个很含糊的字,却很少正好意味 着“phusis”的意义。“phusis”是与生长有关的;我们可以说一个橡子的“自然”(“性质”)就是要长成为一棵橡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以亚 里士多德的意义在使用这个字的。亚里士多德说,一件事物的“自然”(“性质”)就是它的目的,它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的。因而这个字具有着一种目的论的 涵义。有些事物是自然存在的,有些事物则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存在的。 动物、植物和单纯的物体(原素)是自然存在的;它们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原则。(被译作“运动”的这个字,有着比“移动”更为广泛的意义;除了移动而外,它 还包括着性质的变化或大小的变化。)自然是运动或者静止的根源。如果事物具有这种的内在原则,它们便“具有自然(性质)”。“按照自然”这句成语,就适用 于这些事物极其本质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观点,所以“不自然”就用以表示谴责。)自然存在于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质料之中;凡是潜存的血肉就都还不曾获 得它自己的自然(性质),唯有当一件事物达到充分发展的时候,它才更加是它自己。整个的这一观点似乎是由生物学所启发的:橡子就是一颗“潜存”的橡树。 ××××××××××××××××××××××××××××××××××××××××××××××××××××××× 从自然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据《欧洲思想史》一书中说,伽利略曾在天主教改革派修道僧所办的学院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熏陶,从1592年到1610年,伽利略在帕杜阿当教师,当时帕杜阿的思想氛围还是反对教会权势、反对托马斯主义的,讲解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侧重其中科学的方面,而且早自14、15世纪便对物体运动的原理进行了研究。 在帕杜阿,从14世纪起,经过十代人对自然的观察,终于为欧洲的科学观带来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那种纯逻辑推理,从中引申出虚构的因果关系、等级关系的论证方法开始让位于观察试验的方法。 他一直生活在焦虑之中,深怕被那古老的世界和陈旧的思想吞噬了。在他内心,他长期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柏拉图在斗争。他著名的《对话录》以及有关信件,并不是虚构的谈话,而是忠实反映了他在内心与自己的长期对话。 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和神学家们把诗歌和真理看作神圣的一体,伽利略却把诗歌和真理明确地分开。自古以来,诗歌被看成和神学、哲学、科学一样,是宇宙自我表现的一种伟大形式,自哲罗姆和希腊教父起,一千年来的人文主义著述都援引古代诗人、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来论证宇宙的逻辑等级结构。 伽利略宣告了一切人文主义的破产 ,伽利略通过自己的观测证明:对世界的古老的解释是出于肤浅的观测、欺骗性的比拟,感官的幻觉和综合时的误导。 旧的世界观是靠一种外在的逻辑形式主义维系的,它的肤浅、武断性质表明人的头脑多么容易受感官印象、习惯、情绪和权势利益所左右。伽利略渴望从“诗歌和真理”的混合体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这便是新的自然科学。 和伽利略同时代的开普勒便仍然生活在这种法术——人文主义宇宙观之中。 他生怕被卷进法术的玄想中去,他所寻求的是从自然中找到解释。因此,他觉得吉尔伯特的磁理论很有说服力。 吉尔伯特从自然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正击中巴洛克时期自然哲学的要害 ,因为当时的自然哲学把物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一种共鸣(sympathy)的关系。与此同时,他又攻击用拟人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现象。对伽利略来说,潮汐所受到的引力作用并不是思辨、想象和自然科学的混合物——开普勒的许多观念还未脱出这个窠臼。 ××××××××××××××××××××××××××××××××××××××××××××××××××××× 演绎逻辑(传统逻辑)的局限 逻辑是分析的,而非构成的,涉及到建构问题,用到逻辑就会出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形而上学。 在古典传统中,逻辑是通过否定而成为构成性的。在初看似有许多统一可能的选择之处,逻辑必须仅取其一而否弃其余, 而被选取的这一个则被宣布为已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了的。于是世界仅由逻辑而无须诉诸具体经验就被构成了。 分析中的否定没问题,建构中的否定就变成了先验,这是因为逻辑是思维规律,而不是事实本身。 培根提出了下面一个逻辑建议: “应让人们暂时尽力摆脱自己的概念的束缚,让自己习惯于事物本身。” 逻辑可以指出未想到的一些选择的可能性,建构方面,逻辑仅能做到这一点。 逻辑一方面使想象可以自由设想世界可能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拒绝对世界是什么作出立法的规定。这个由逻辑内部的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已经把传统形而上学的野心勃勃的构造扫荡殆尽了 这就像牛奶质检,检查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是通过检查含氮量,逻辑是作为检验使的。 合格的牛奶含氮量肯定达标,但含氮量达标的牛奶却不一定是合格牛奶,里面可能加了三聚氰胺。 ××××××××××××××××××××××××××××××××××××××××××××××××××××× 摆脱“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错误思想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又不是生活在希腊的哲人时代,努力一下吧。 牛顿还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修订版中提出了他的名言“我不做假设。”(Hypotheses non fingo),这人真狂啊 伽利略可以算作是反对公知的第一人了,呵呵 ××××××××××××××××××××××××××××××××××××××××××××××××××××× 关于美 历史上就有这种反例,在天文学领域,毕达哥拉斯教义大胆地宣称大地是球形的,宗师自己相信如此。毕达哥拉斯认为球形是立体物体中最美的;他教导说宇宙自身就是这完美的形状,渐渐地,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说法赢得了广泛的赞同,尽管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的作品中暗示道,那时不同的看法并没有消失。 科学的早期就受神秘主义之苦,搞了很长时间,才从圆形轨道换到椭圆轨道的。 杨振宁脑子秀逗了,当然,走江湖,这种东西免不了,理解一下。 如果生活欺骗了你,那就大笑一场吧,谁让你笨呢,呵呵
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人生总有一段自己要走的路,告别哲学的日子
热度 1 gordon 2013-9-4 08:12
罗素在《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一书中写道:“自古至今,比起其他学问,哲学自认为有资格获得的极多而实际成果却极少。” 说实在话,罗素是对的,哲学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思想,如果你告别了讨论,告别了思维碰撞,哲学对你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只有研究社会学或者研究人类行为的人,研究哲学才有意义。 人生总有一段自己要走的路。 ************************************************************ 实际上,自从 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提出以后,欧式几何的逻辑推理方法就让位于新的方法了。 这是演绎逻辑构成的倒立金字塔 和 实验方法构成 的 正立金子塔的差别,“ 演绎逻辑的倒立金子塔 ” 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由实验事实 构成的正立金字塔,如果有错误,只需要修补一下就可以了。 即使理论出现漏洞,事实还是可以重新利用的。 经验世界观已经变成受过基本科学训练的人们心理习惯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经验的世界观,而非任何确定的论证削弱了古典传统对哲学研究者和普通公众的束缚。 培根曾经这么说,“决不能给理智加上翅膀,而毋宁给它挂上重的东西,使它不会跳跃和飞翔。” ************************************************************ 当哲学变得无用以后 当哲学变得无用以后,突然幻化成了神秘学科,好像只有一些 遁世深山的白胡子老头才能讲出道道来,呵呵 其实只要你 “ 认知心理学 " 和 "数学" 好,哲学著作你很快就可以看完了,因为它简单。 洛克在《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中译名 人类理解论)中说, “ 这个时代既然产生了许多大师,如惠更斯(Hygenius)同无双的牛顿(Newton),以及其他同类 的人;因此,我们只当一个小工,来扫除地基,来清理知识之路上所堆的垃圾,那就够野心 勃勃了。现在的聪明勤恳之士,在努力研究时如果不曾受了障碍,则世界上知识之路一定已 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现在的人们竟然自矜博雅,虚伪造作,在各科学中应用了奇怪、荒 诞而不可理解的许多名词,建起一大套空中楼阁来。” 狂揍 “笛卡尔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几个大师,“笛卡尔、斯宾诺萨、莱布尼茨 ” 。 不过话说回来了,认识论的基本思路是笛卡尔提供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发思想来自 圣奥古斯丁 ,这是奥古斯丁当年和怀疑论者论辩时提出的,你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怀疑本身”,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来源。 现代学科中,你得把科学家和哲学家分开,understand ? 历史上也不是没人做过这个事。 孔德的分法是正确的,他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曾明确提出“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 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注: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么一个译名,译成 《 研究“人的理解能力” 的论文》 多好。 一本科学著作生拉硬扯为 哲学著作,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们国家学术界连对孔德都很生疏,至少我就很生疏。 惠更斯于1629年4月14日出生在海牙,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其父康斯坦丁·惠更斯(Constantijn Huygens,1596-1687)为外交家,是数学家笛卡尔的朋友,家境富裕。 惠更斯自幼聪明好学,思想敏捷,多才多艺,13岁时就自制一架车床,并受到 笛卡儿的直接指导,父亲曾亲热地叫他为“我的阿基米德”。 ************************************************************ 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 笛卡尔提供了一个 认识论的基本思路,但他没有能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洛克开启了 认识论学科的大门,洛克是一名医生。 休谟更是在 《人性论》中主张,要把脑科学和认知科学 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 孔狄亚克 的《人类知识起源论》更接近于 现代的认知心理学,拉瓦锡更是在 孔狄亚克 的著作之上建立了化学学科。 可以这么说,在近代是 物理学 构建了整个学科大厦的根基。新的数学也是从应用学科中萌芽的。 注: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第一人,经院哲学的最后一人。牛顿说的“巨人”就是此公。 ************************************************************ 在以前哲学和科学是同义词,当亚里士多德说到“科学”的时候,他所指的也是“哲学”。在他的时代,甚至直到两千多年后的18世纪,哲学与科学还是同义词。不仅许多自然科学家的著作冠以“哲学”的字样,如牛顿的物理学著作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甚至有些科学试验的仪器还被称为哲学仪器。 我们所说的科学通常指的是科学技术,它们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这样的科学对希腊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按照希腊人的观念,宇宙自然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自然是神圣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因此,他们的确主张认识自然,认识自然的本性,并且把这种认识看做是人的使命和最高的境界,但是却没有“改造自然”的观念。自然不能“改造”也不应该“改造”,那将使神圣的活生生的自然失去生命。其实不仅是希腊人,古代各大古老文明都具有类似的朴素观念,所谓“改造自然”的观念是近代才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活动集中体现了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学以致知,为知识而追求知识,为智慧而追求智慧的探索精神。对他来说,知识尤其是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而且仅仅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是因为自己无知而求知的。因此,他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异”。 人追求知识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求知,当然,一般的知识总是有一定的目的的,不过真正的知识——哲学则是无目的的,或者说它本身就是目的。所以在一切知识中,所有的知识可能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惟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   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雄伟壮丽的成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虽然不是中古光景,可是也没有近代气象;倒比较类似希腊的全盛年代。十六世纪耽溺在神学里面,中古风比马基雅威利时期还要重。按思想见解讲,近代从十七世纪开始。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没一个会让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感觉不可解;路德会吓坏托马斯·阿奎那,但是阿奎那要理解路德总不是难事。论十七世纪,那就不同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和奥卡姆,对牛顿会根本摸不着头脑。 ************************************************************ 逻辑的功用 逻辑是分析的,而非构成的,涉及到建构问题,用到逻辑就会出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形而上学。 在古典传统中,逻辑是通过否定而成为构成性的。在初看似有许多统一可能的选择之处,逻辑必须仅取其一而否弃其余, 而被选取的这一个则被宣布为已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了的。于是世界仅由逻辑而无须诉诸具体经验就被构成了。 分析中的否定没问题,建构中的否定就变成了先验,这是因为逻辑是思维规律,而不是事实本身。 培根提出了下面一个逻辑建议: “应让人们暂时尽力摆脱自己的概念的束缚,让自己习惯于事物本身。” 逻辑可以指出未想到的一些选择的可能性,建构方面,逻辑仅能做到这一点。 逻辑一方面使想象可以自由设想世界可能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拒绝对世界是什么作出立法的规定。这个由逻辑内部的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已经把传统形而上学的野心勃勃的构造扫荡殆尽了 这就像牛奶质检,检查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是通过检查含氮量,逻辑是作为检验使的。 合格的牛奶含氮量肯定达标,但含氮量达标的牛奶却不一定是合格牛奶,里面可能加了三聚氰胺。
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推荐 经院哲学和近代哲学
热度 1 gordon 2013-9-3 00:08
经院哲学和近代哲学 这段历史 有着当代中国的所有答案。 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讲 “ 经院哲学和近代哲学 ” 才最带劲,只可惜我没有时间。
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转>闲聊希腊哲学
热度 3 gordon 2013-6-18 13:00
哲学不是科学,两者的“发展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是“线性的”知识积累,我们用不着非要了解一门科学的历史一样可以学习和利用它的成果,因为它的最新成果就凝聚在当下的某种载体之中,我们拿过来学就可以了。 但哲学却不是如此。 如果有一个问题,我们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有了惟一正确的答案,那么虽然以往的探索都具有历史的意义,但是在这个惟一正确的答案面前,它们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用不着理会它们,只需要掌握这个正确答案就行了。然而,如果有一个问题是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那么在这些解答方式之间就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它们都超越了时间和历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供后人选择的道路。 换言之,由于哲学问题乃是永恒无解因而万古常新的难题,故而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就像唐诗和宋词,彼此之间无法取代。如果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文学家们将某一种艺术形式推向了顶峰,而哲学家们则是将一条思想之路走到了“极至”。 哲学家通常思考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思考的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走“绝”了,他只好换一条路走。 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 哲学就是自己把路走完,走尽,让别人无路可走,不得不另辟蹊径。 从中国哲学作为起步来认识希腊哲学 中国本土的道家学说,爱讲“有、无”;中国广泛流传的佛家学说,爱讲“空”。但 不论是“有”或者 “无” ,又或者 “空” 都是一种状态,都是一种 “存在” 方式。 “存在”概念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语言学背景,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印欧语系所特有的系词结构的产物。 不同的语言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形成不同的表达哲学思想的方式。 在印欧语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基本的语句结构,即系词结构:一个语句通常是由系词连接主词和宾词而形成的。 在希腊人看了,语言所表述的东西与被表述的东西是一回事。 在语言中,主词和宾词都是可变的,惟有连接两者的系词“是(Being)”是不变的。天“是”蓝的,花“是”红的,这“是”一棵树等等。 一切东西首先是,然后才是什么 ,换言之,这个“是”是使什么成为什么的根据和前提。 现在我们要寻找变化中不变的东西,而不变的只有这个“是”,加之由“是”的不定式亦衍生出了它的分词形式和名词形式,这就使我们可以像追问其他概念的含义一样,追问“是”是什么。 在巴门尼德看来,正是这个“是” 使 “是什么的东西” 成为了 “什么”,正是这个“存在”使存在着的东西存在出来了。 这就是说,“是”先于所是的东西,“存在”先于存在者。一切存在者先要存在然后才能存在出来。 于是,存在不仅是所有事物中惟一不变的东西,而且它也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和根据。
3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转>闲聊政治哲学和希腊哲学的诞生
热度 2 gordon 2013-6-12 18:20
  政治哲学是什么? 政治哲学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它产生于古希腊的政治生活;从传统上看,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是一回事。这一见解体现了政治哲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经验性特质。   苏格拉底创立了政治哲学,用西塞罗那段广为引用的话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唤到尘世之人,他甚至把哲学引入寻常人家,迫使哲学追问生活与习俗,追问好与坏。”苏格拉底开创的古典政治哲学,具有鲜明的“目的论的实践性格”,它“始终关切着政治与人生的价值关系”。   斯特劳斯认可西塞罗的说法,并据此认为苏格拉底也是整个自然权利传统的始作俑者:“由苏格拉底始创,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亚派和基督教思想家们(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所发展的那种特定的自然权利论,可称之为古典自然权利论。”自然权利可谓古希腊评价良好政体或社会的重要标准,与此相关, “政治哲学或政治科学最初是对最好政体或最好社会的探求,或对关于最好政体或最好社会的学说的探求。这一探求包括对所有政体的研究。” 注:这段文字解决了困惑我很久的疑问 ,亚当斯密怎么会是一个道德哲学教授,而这个职位又在 格拉斯哥大学 位列前三 。很简单,其实就是行政或者政治学教授,而 斯密本身就负责学校行政事务 。(这个看亚里士多德 的 《尼各马克伦理学》和《政治学》就明白了 )   作为政治哲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个究竟:什么是正义、虔敬、美好、政治、高尚、好人……“这种提问方式意味着要阐明所问事物的自然(本性),即事物的形式或特征”。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在《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中,以自己的方式继续探讨政体的稳健性这一问题。他考虑的问题主要关注两种因素:哲学生活的可能性和习传的社会生活方式。显然,柏拉图的问题是从苏格拉底的问题来的:哲人与民众习传的生活方式的冲突,导致苏格拉底被判死罪。 苏格拉底主要想的问题是:何为以及如何成为“好人”;而柏拉图主要想的问题是:苏格拉底这样的“好人”何以会被民主政体处以死罪。 如此看来,柏拉图考虑什么是“好的”或稳健的政治制度时,是从哲人的处境出发的。二者的问题都关系到人的基本权利问题。如果说苏格拉底主要关注求善的权利的含义及其实现手段,柏拉图则主要考虑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 提到哲学就不能不提政治学,古代希腊虽然统称为希腊,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地域较小、相互独立的城邦所组成的,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学(politics)就起源于治理“城邦”(polis)的学问。 希腊早先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与当时的东方文明非常类似, 也是中央集权式的帝国。如果这种制度延续下 去,可能就不会有城邦制的希腊文明了。 然而, 公元前12世纪时多利安人部落闯人了希腊半岛,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土崩瓦解,毁于一旦,这就 使希腊文明的历史出现了“断层”,以至于后 来的希腊人除了神话传说而外,甚至不知道自 己还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去。值得注意的是,在 那场文明浩劫之中,不只是一个朝代灭亡了, 而且是一种王宫制度被永远摧毁,一种以王为 中心的社会生活形态被彻底废除了。 公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部落闯入大陆希腊,摧毁了那里仿东方体制的迈锡尼文明。希腊出现一个与外界相隔绝的、成为历史断层的漫长时期。然而,历史是一个多 面神。多利亚人入侵纵然对已经高度发达的迈锡尼文明是一场灭顶之灾,却因彻底埋葬了秘密宫殿中不受限制的王权、埋葬了以王宫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形态而使另一 种文明的诞生有了可能;至少,没有了王权对社会生活的绝对控制和监视,希腊人有了发展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他们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的空间。这对于希腊人将 来要进行的重塑社会形态的活动至关重要。 迈锡尼制度瓦解后达几个世纪的与世隔绝也并没有凝固社会生活,而是使希腊得以在东方文明的强势影响之外去蕴酿自己 的特性,一旦重新恢复与东方的交往,这个阶段的蕴酿使希腊文化可以以新形象面对亚洲。所以,历史断层不是空白,希腊社会在这期间孕育了变革的条件,为城邦 和理性思想这两种影响深远的创新作了准备。当希腊与东方恢复接触,走出隔绝状态以后,希腊已经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充满自信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探索的成果是城邦的出现。 城邦初期,技术、经济及土地占有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冲突和混乱无序状态,社会充满暴力、专横和不公正。在人们对这 一状态的普遍拒绝和谴责中,在对包括宗教在内的全部价值体系的质疑中,在重新组织社会生活的普遍要求中,一种世俗性质的政治伦理思想出现了。在最杰出的人 物那里,这种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公正,其发展路向是以理性型关系取代力量抗衡型关系。这既要求重新整合混乱的和受到质疑的价值观,也要求进行现实的社会变 革。那批杰出的智慧人群的伦理思考促成了一套有张力的价值观的产生,它疏导了人身上的狂野力量,而且可以引导人们形成与他们追求的公正、理性的社会格局相 适应的公民品质。而在社会变革方面,关于杀人罪的立法是建立新秩序的一个有意义的开端。它以有组织的和在社会监督下对罪行实施的制裁取代了血族复仇,从而 否定了私人代行正义。当秩序、法律、平等、公正等观念最终在城邦赢得胜利之日,也是城邦呈现出崭新特征而名符其实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创新之时。 城邦制度特征首先是话语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具有压倒一切权力手段的特殊优势 :公共决策诉诸演说、诉诸辩论、诉诸听众,由听众表决。话语的优势力 量意味着政治生活中理性因素不仅渗入而且占了主导地位。第二个特征是社会公共领域的出现和社会生活的公开化。 希腊人的大多数活动是在露天广场进行的。广场 是人们集会、演讲、交流、对话的场所。通过广场,城邦将自己的全部生活展示于外,一切活动在公众面前进行,接受公开检查。城邦的这种公开化特征显然与话语 的力量相联系。但文字对于公开化也意义重大。经改造后的希腊文字几乎口语般的简单,这使文字由过去宫廷书吏独占的特殊技巧变成了全体公民的共同财富,文字 的功能也因此而由过去用于书写对公众保密的宫廷档案转变为赋予一切公众所关心的事物以公开性和客观性。文字促成的公开化,其最重要成果之一是成文法。 法律 被书写下来公布于众,摆脱了由个人权威“言说”的随意性、主观性; 而法律本身又是在希腊人对公正的追求中产生的,而不是按“成王败寇”思维方式由强者制订 的。因而不是阶级专政工具或强权工具,而是体现了各方意志的合力,是适用于所有人但又高于所有人的理性规范。法律的神圣性正由此而生。话语的威力和政治生 活的公开性都使公民产生出“同类人”甚或“平等人”的观念。这一观念构成城邦的又一特征。它否认东方式人与人关系上服从与统治的绝对分野,否认固定这种分 野的等级关系。 相反,这一观念相信,人作为政治上可以互换位置的个体处在相互可逆的关系中,适合这一关系的体制须以平衡为法则,以平等为规范。 希腊城邦制基础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奠定的。紧随其后出现在米利都的哲学,其特征正好与城邦的特征相对应。韦尔南认为,是城邦的社会政治条件激发了思想突 变,而思想突变所具有的前述特点,是一批哲人把城邦的政治伦理现实投射于宇宙、自然的结果。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宇宙本原和宇宙构造这类高远宏阔的问题,又 创造性地把在城邦赢得胜利的那些观念运用于构筑他们的宇宙新模式。其中,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构想既是最严谨的,也最鲜明地表现出城邦现实对哲学思想的深刻 影响。如同城邦否定了王权和个人统治而以平等为基础建立秩序,宇宙也同样:秩序不再是等级,而是各种相互平等的力量之间的平衡,任何一种力量对其他力量实 行最终统治,都将导致宇宙的毁灭。大概基于这种认识,阿那克西曼德拒绝把作为万物本原的第一实体设想为任何具体元素,以避免打破各种元素在宇宙中的平等关 系。 由米利都开端的思想变革迅猛而深刻。人们当然有理由认为,是一批天才凭借自身的存在体现了这次突变。然而,如果没有城邦社会格局的启示,没有城邦提供的条 件,这样的突变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韦尔南要说, 希腊理性是城邦的女儿 。这个结论与他在书中展示的希腊理性思想特点和城邦的特点一样,都是标新立异的但又 十分严谨的,是出人意表的但又是与我们过去了解的研究成果相吻合的。这使人在接触本来就迷人的老话题时又增添一份豁然打开一条新思路的惊喜。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c2NzExMzYw/v.swf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UyOTAzODYw/v.swf
2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小熊维尼演绎的是中国道家哲学?
热度 28 到处停留的叶子 2013-3-26 05:23
昨天中午中文学校之前去大千美食林喝豆浆,等待的时间无聊,女儿给我们讲学校上课的趣事一则。 Social Study 谈论到古代东方中国的哲学,放了个小电影。是小熊维尼的故事。 小熊维尼早上醒过来,发现脸上掉了两片叶子,他跳 起来大叫,啊,秋天来啦,生活多美好! 老师说,这只不穿裤子只穿上衣的小熊的态度,就是中国的道家哲学~ 那么,我问,儒家呢? 那是兔子,兔子说,胡萝卜就是应该用这样的方法,在这样的时候才可以拔出来。还有,春天要大扫除,不管你愿不愿意,春季大扫除有益身心。blabla~ 还有呢?哦,还有就是那只驴子,他总是很悲哀,他是佛家子弟。峨嵋豆腐~ 看过维尼电影的同学们觉得这些描述如何? 听完故事,我想了想,问道: 那么,你觉得你自己呢? 女儿笑嘻嘻,但很认真的说,我当然是那只兔子!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个人分类: 写字的乐趣|10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一个已知的结论,其哲学意义通常大于数学意义 ... ... ... ... ... ...
gordon 2013-3-11 05:17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是《数学文化》的发刊词解决了我的困惑。 “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一个已知的结论,其哲学意义通常大于数学意义。” “数学的首创是指在全人类中首创,新定理是指在人类历史中是新的。” “数学中不存在省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一说;数学与工程的评价标准有很大的不同。” 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一个已知的结论,这种训练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其意义正在于其哲学意义。 这种训练提供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从而为首创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智力准备。 ×××××××××××××××××××××××××××××××××××××××××××××××××× 我写这个是说什么呢? 一些从数学系 跑 到 其它系 的,被其它系的同学 视为天人 的 同学,其实是数学系的逃兵,呵呵 非数学系的同学 终于能喘口气、伸伸腰 了,呵呵 不是我过于小气,而是因为一些未知,会影响你的认知,对你的决策造成干扰。
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新年谈谈西方思想史(加工中)
道孙吴 2013-1-2 11:07
第一澄清一下所谓西方思想史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眼里的西方国家一般指的是西欧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巴门尼德先提出了关于存在的问题 万物要存在才有意义。 哲学辩论到后面 开始进入无用的阶段 柏拉图说好好生活吧 基督教 三位一体 先信再说,道德束缚权利 理性的上帝杀死基督教的上帝
0 个评论
分享 试分析日本人的生存哲学
热度 19 河蚌 2012-9-22 20:31
草纹MM写了篇日志,描述她所见到的日本社会中一些令中国人很不解的行为方式。俺看了也觉得很有意思,再联系上俺在日本的亲戚所描述的日本人的趣闻,比如十分的安份守己,做事情精细到变态,忽然发现日本人的生存哲学真的很有意思。不由地浮想联篇,俺觉得可以用生活环境决定论来分析一下日本人的生存哲学。 咱中国人说“狗急了还跳墙”,估计日本肯定没这一说,你想,就那么一个小地方,被人欺压着,那就只能受着,跳个墙试试看,跳过墙去,或者是海,或者还是 人家的地盘。说白了,俺觉得日本人的封闭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们没有反抗文化,因为中国很大,反抗了可以跑到别的地方去,让你根本找不着,而日本人反抗 了,那就只能更惨,因为根本没地方逃。 所以,中国人从古到今流传出的很多人生社会理论,从来没有在日本出现,比如“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再比如“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老子拉下马”,再比如“强得怕横的,横得怕不要命”的。主要是因为中国,以下犯上之后,能有多种选择,而日本根本就没有。 由这个生活环境,再推论日本人的生活哲理,所有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基本上就只能是十分稳定的贵族社会,所有的下位面的反抗最终都 会被镇压,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座大。这也就形成完全的一种等级社会,下位者无法反抗上位者,那就只有依赖上位者,在任何情况下,讨上位者的欢心才是生存 的根本。任何为了面子或者道理而做出的坚持,所带来的都只能是被上位者镇压。 而这种社会,这种较狭窄的空间,只需要由上至下形成严密的金字塔控制体系就可以做到社会的稳定,而并不需要如中国这样需要在社会中通过一套虚的完整的伦 理体系来维系。所以,日本社会的基本生存哲学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各安其位”,说白了,就是在完全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认命”,服从上 位者的命令,同时保证下位者的忠诚。 所以,日本人不是不讲道理,而是他们的道理就体现了对上位者的服从上。而最上位者,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自洽的思想体系来支撑他们的世界观,所以他们的思想也就随时跟着环境而改变。也因此,对于他们,没有那种可以永恒不变的真理。 上面这些,其实都是空谈,是基于俺觉得生存环境对于人类群体行为影响的推论,有可能是十分荒谬的,如果有不同意见,尽管拍砖。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1049 次阅读|40 个评论
分享 元气的哲学概念
热度 3 gordon 2012-7-2 10:55
在谈到疲劳时,经常会用到这个词,“元气”。 元气一词的哲学思想应该来自“《老子》”,指的是一个对象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会有一定的寿命,过度使用就会“折损寿命”,“消耗元气”,现在在会计科目中还有类似的用语叫做“折旧”。 但是“使用寿命”一词只能是指在某种条件下的使用寿命,由于口语的模糊性,仅能指在一般条件下的统计值。
4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21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
热度 3 南方有嘉木 2012-2-12 13:46
这本书的核心如作者在扉页说述,全引如下: “当中国要思考整个世界的问题,要对世界负责任,就不能对世界无话可说,就必须能够给出关于世界的思想。 中国的世界观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 已经在舞台上了,就不能不说话。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思想任务和必然逻辑。 我们所谓的”世界“现在还是一个非世界(non-world),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严重问题,并不是在世界中存在着所谓的”无效国家“(failed states),而是一个”无效世界“(failed world). 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把信徒和异教徒独立起来,把西方和东方对立起来,把所有并不对立的事情对立起来,这就是西方的基本政治意识。这样的政治意识没有世界,尤其不能对世界负责任。” “对世界负责任,而不是仅仅对自己的国家负责任,这在理论上是一个中国哲学视界。在实践上则是全新的可能性,即以”天下“作为关于政治/经济利益的优先分析单位。从天下去理解世界,也就是要以”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超越西方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就是要以世界责任为己任,创造世界新理念和世界制度。”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204--《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诸问题》
热度 7 南方有嘉木 2012-2-5 14:37
作者是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吴根友。 我大致读了通钱穆之后,算是对宋明理学的传承有了点基本概念。读这本书就好入手多了。 这本书的序言写得不错,其中提到的问题也正是08年以来西河一直在讨论,或者说我自己和朋友一直在思考的: 1. 中国的现代化难题。即我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生活模式? 2.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泛化的新时代,中国人如何参与到世界秩序的重建之中,并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保持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独特地位? 3. 多元的文化格局是否能达成一个低度的文化共识? 4. 如果全球化时代的各民族国家之间缺乏基本的低度文化共识,我他之间的交往是否可能? 5. 如果有一个基本的低度文化共识,那么其理念或内核该是什么? “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之中的中国人,一方面眷恋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感叹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的肤浅化与人的平面化。”作者认为“现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承认个人自由......而儒家思想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是其”仁学“思想,该思想中的核心是”把人当人看“。正因为这一核心,儒家思想与现代精神才拥有了可以沟通的精神通道。 与西方哲学始于惊异、终于”求智“(或曰爱智)的精神风貌略有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神韵还在于此世生活中理想人格的养成。” “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自19世纪末以来,“古今”、“中西”之争成为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两大问题“,这本书就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给出的个人回答。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作者之个人回答的四个方面,甲编是对明清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这里头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在做文化的比较研究时,是将”他者“的文明做”价值中立“的参照系,还是做评判标准。说实话,我自己觉得“价值中立”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作为本文化体系下的个体,对本文明做观察的时候,很难不带上感情的烙印;另一方面,让人看到两件事物,却不予一个高下的判定,太难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还是能依据一些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标准排出个1、2、3、4的,那么“落后”的向“先进”的学习,也就是应有之义。我们现在能够不像百年前那么自卑,能够在心理上站直了,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好几代人的反省、学习、建设和积累上。 乙编说的是戴震、郑板桥与明清哲学研究。主要是想说明清之际的中国哲学出现了“自由”、“仁爱”、“求真”、“贵我”等现代性因素。我虽然很喜欢作者对戴震的书写(我太喜欢戴震了!),但是就其明清哲学中的现代性因素分析,略觉牵强。 丙编讨论“儒家思想和政治哲学”,这个部分我看得比较粗略,因为谈政治哲学,若没有对应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性分析,就很容易流入空谈。 丁编讨论“理想人格与现代性反思”,这是我看得最为仔细的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介绍了冯契提出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和殷海光的个人自由思想,并对儒家的”君子人格“从现代化的角度予以解释。作者问道,”当我们真的拷问了自己的灵魂,在我们真的获得了自由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德性能否承担得起自由所带给我们的一片虚无?或者自由带给我们的沉重的负担“?想起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电影中,身处现代社会的安娜终究选择了离开,而承受世俗责难的萨拉却能勇敢坚持对自由灵魂的追求。作者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立体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精神修炼。我们只有通过内在精神深度的不断开掘,才能更好地把握外在世界,使复杂多元的外部世界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生意义。而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就在于它能为现代社会丰富人性的养成,提供一种精神的向导作用。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还在一种比较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从我自己对儒家典籍的阅读体会,我也曾有过和作者一样的观点,但近来又略有变化,人格教育和社会现实是很难分割的,我们不可能做一个”绝对“独立于社会条件之外的人,其实就儒家本身,其君子人格和养成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另一方面,正如和葡萄讨论时提到的我们现在没有时间等新儒家重新构建我们自身精神家园的内核,只能边做边建立。 总的说来,这本书较好地介绍概括了一些前人的哲学观点和思考,但在作者自己思想的展开上,还是比较粗略。算是一本比较好的索骥之图。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3 14:40 , Processed in 0.049073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