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鲁迅

相关日志

分享 法三章者,话一句耳。 ​​​​
热度 3 肖恩 2019-9-18 06:35
凡为当局所“诛”者皆有“罪”。 刘邦除秦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而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 法三章者,话一句耳。 ​​​​ ——《小杂感》鲁迅
2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钱钟书的《围城》和 “没有能力”的鲁迅
热度 2 gordon 2017-3-14 16:17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围城人物谱之董斜川、褚慎明 》 这篇文,确实很有意思,确实揭露了知识分子的某些 ”小“ 来 从脑科学的角度简单说一说这个事 ******************************************************************* 不是狂, 董斜川,他有些敏感而脆弱 碰上现实问题以后,不是那么完美,就很容易被打击;跟自己人生观冲突, 大脑耗能很高的 ,所以才去喝茶。 散仙:褚慎明 狂也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因为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嘛,所以装“狂” ******************************************************************* 处理现实问题本来就很难 ,彭桓武都说很难。 你以为谁都是 钱伟长,万能科学家 因为其知识有缺陷,解决不了 现实问题。(我知道的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还来自李开复,来自 微软研究院 ) ******************************************************************* 鲁迅,有什么能力,他们那一批留日的,都没有什么能力 陈天华 跳海自杀了 ******************************************************************* 本身上学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就有欠缺 ******************************************************************* 套路和真本事 有真本事的人,在学校,学习成绩都是中等 学习中等,就拿不了奖学金 套路,就是听老师话,刷题 但是实际能力差 人们都是在选择,在自己的利益之间做权衡。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 。
3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海战的社会影响 ——— 鲁迅
热度 2 gordon 2017-1-5 01:40
在英国全盛时期,当时英美两国的校园文化是不同的 英国强调公平比赛,也就是所谓的 fair play ,而美国强调竞争 实际上,很难说,孰优孰劣 像许国璋英语,就是典型的英式英语。 有一段时间,很多中国留学生去美国,因为口音比较纯正。很多美国人也非常羡慕 ********************************************************************** 甲午那个时代啊,欧洲也是 剑拔弩张 ,普鲁士和法国 很是紧张,阅兵 普法战争后,法国学习德国 意大利这个国家比较奇怪,拿破仑三世时期,意大利和法国关系比较好。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有矛盾,普奥战争时,意大利加入了德国 一方 反正,当时欧洲不太平 ********************************************************************** 关于鲁迅,当下的评论 不能脱开时代背景 在当时,算是一个开拓者 (抗日战争后,日本向何应钦投降的视频) ********************************************************************** 像 何长工,上学时受的教育就是 fair play (何长工回忆录) 毛主席也一样,“ 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 ” ********************************************************************** 当代青年就比较背,学的是另一套 而且 人家的,心态平和、学术水平高,研究方便 老是 “搏杀教育” ,很长一段时间 什么都搞不明白 让人更加愚昧了,一种返祖现象 ********************************************************************** 重新研究是正确的 ——— 德国大学的精神 但是很难给 酷爱搏杀者,什么建议 ********************************************************************** 从搏杀起步啊,人会变得很狡猾的; 斗争产生的合作,是另一种合作 这种合作有点像诈术 ********************************************************************** 不撞南墙不回头,只能等到其 “人若死灰” 时,才能学会点东西吧 《顺流逆流》的主人公,影视剧作品演的挺好, 那个人也挺明白 。 最后又去犯罪了 就是如此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Ob//sid/XMjc4MDI5NjUy/v.swf
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要有鲁迅,必须要先有失败者周树人(摘)
热度 12 leekai 2016-11-20 18:00
要有鲁迅,必须要先有失败者周树人。 痛苦出诗人。失败和失意紧跟着周树人,许多年,加深了他的内向,他的深沉,一直到新青年的钱玄同来逼稿,才突然找到喷涌的出口,于 是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就有了一个极高的起点。没有爱情的生活,制造了对文字的爱情。但是在这个壮观的喷发之前,那是多少 年不得志的忧郁?多少年找不到感情寄托的苦恼?多少年碌碌无为的颓唐?多少年与幸福背道而弛的悲怆?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63761 Gordon转发
1505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看鲁迅文字的人,一般混的都很差(转)
热度 2 gordon 2016-11-20 16:11
在东京拜访一事无成者周树人 虹影 那是东京最热的夏天,是我移居国外后遇到的最酷热的日子,那是1996年。漫长宽阔的青山大道,我忽然觉得与我并肩而行的那个身着和服的人,似曾相识。他 沉静地走着,没有朝我看一眼。他走到一所房子前背对推拉门转过身来,进入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一个小伙子的样子,开始留小胡子,和日本青年没有什么区别。我 看见照片背后他题下的名字:周树人,1906年。这题字如我脚步一样有音有节。我转头看四周,并没有什么异样:皇宫大道美丽如初。我没有惊惶,因为我就是 来找他的,就象1936年的萧红,曾经在东京等待他的灵魂。阴阳两界,过去今日,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能够交会:遇到6字,就象火车开过叉口,扳道工的鬼魂 在关切地注视。 我看到的周树人,个儿不高,是不能嘲笑日本人矮的少数中国人之一。人偏瘦,完全没有后来那一身英气,那种嘲弄天下群雄的傲睨目光。他在成为把中国历史推上 审判台的鲁迅之前,一直是个意志消沉的人,一个一无所成的人。留学日本前后七年,可以说做什么失败什么。 不是不想做好,也不是没有能力做好,就是做不好 , 可能他认为命中注定是个失败者。 刚到东京读语言学校,那时还能写出“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的豪句,一辈子唯一的一句激情。到小地方仙台读医学院,成绩看来不行。据他自己说,凡是到了中 等,就会有日本同学怀疑老师藤野先生让他先看了题目,可见 他一直分数不高 。留过学的人,都明白,留学生成绩往往比较本国人好,因为本是精选出来的。《呐 喊》那篇著名的序言中写的新闻电影,被鲁迅专家门捧为“爱国主义的觉醒”,其实那时的他感到震惊的是中国人自己的麻木,以及他自己的无助。 于是他到东京,“弃”医而“自学”文学。从他这一段时间写的文章,可以看到他读书杂乱,漫无目标。《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被认为是尼采哲学的中国 版,仔细看就明白是乱抄书,自相矛盾之处甚多。外国文学读得多而不成系统,最后还是回归国学:每星期日去章太炎的东京寓所听经学课。 我想问,周树人如果在上海“自学文学”,又会如何?那里的南社分子已经非常活跃,并且开始转入小说。如果周树人的深刻沉静,昂然出世,代替徐枕亚,周瘦 鹃,包天笑之流领导中国文学的转型,可能新文学运动的起端,会提前在上海出现, 中国现代小说,就不会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一刀切开。我当然无法为历史作悬 测 ,但是周树人在日本,就在我提着裙子,低身脱鞋进入的一间房子里,闲住了两年多,只是用文言翻译了一本小说集,写了几篇头绪如乱麻的文化论文。这倒也不 奇怪:这个人终其一生,没有成为一个思索严密的理论家,外国文学也一直在介绍,但从无系统。在东京时,用了功夫,但是他不会在这两个领域里成功。 于是他投身革命,参加了浙江同乡组成的光复会。只是当派他到中国去执行刺杀任务,他犹豫了,因为怕母亲无人赡养。这是最好的推脱理由,他的领导马上解除了 他的任务,而且从此把这个怯懦的人视为不革命或反革命。我绝对不希望周树人枉死在反满恐怖的行动中,象俄国虚无党那样,用炸弹革命,反而推迟了国家的现代 化进程。但是此人后来写文章,说如果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当了皇帝,老朋友如他也会掉脑袋,就觉得他未免夸张了。鲁迅专家都避而不谈此事,我想替周树人辩护一 句:他的性格中缺乏以命相拼的血性,也无法冷峻到指挥别人去拼命--中国政治能干的人实在嫌多,太好:周树人有勇气做一个考验关头临场退却的人。 除了应母亲命回乡成包办结婚之礼,他似乎从来没有女人。现在写野史者纷纷扬扬,说白净清秀的信子,周作人的日本妻子,原是他的女友。此事已成千古之谜,没有足够证据,多说也是白说。我相信不是真的--他的性格中缺乏浪漫。 不管真相如何,在两性关系上,他并非没有兴趣,却始终只能压抑。他和那个从东北投靠他而来的年轻女作家的感情,我有中篇小说《归来的女人》写到中间曲折。 女作家不得不只身来到东京,如1996年的我,行影孤单,看每个男人都象那个人。但是一个一生忧郁的人,你能让他在病床上点燃浪漫?  我绝对不应当是发现他有忧郁症的第一个人。那么多鲁迅专家,应当看出,他在日本住了七年,竟然对日本景色秀丽,从不着一字,从来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如 果他是反日情绪强烈,倒也罢了。不,他并没有那样的排外情绪。他只是对什么都无法提起精神:当他在生病时,一人躺在榻榻米上,觉得四周的大楼正在坍塌,把 他吞没。只是没有自绝的必要,才撑着去买药和食品。多年后他喝醉了,对着月光下的自己的影子说:只有你知道,我是一个人在挣扎,只有你知道,有多少次,我 已经向命运投降,渴望一死了之,但我终于活了下来。他成为书写历史的胜者,成为每件事都做得惊天动地辉煌灿烂的大师,这真是命运的讽刺。 回国后他从中小学教师,做成教育部小官僚,谋生为业,其他一直没有兴致,也没有专业可言。唯一的兴趣,是校雠古籍,抄录整理古碑。回国后转向国学,是留学 生中常有的事,但是他做的闲事,与他的留学毫无关系,日本七年,在他的生命中成为潜流,至今没有人理解的一段生涯。但是我明白:要有鲁迅,必须要先有失败 者周树人。  周作人正好可以作为对比:小伙子一到日本就兴高采烈,事事新鲜。日本的花草树木悦目,日本女人的“素足”动心,日本类似唐俗的民风,使他终身回忆不尽。 周作人跟着乃兄“自学文学”,也真是认真,西洋文学,日本文学,都学到一个系统知识。在种族歧视严重的日本,他并没有气鼓鼓地勉强滞留,实际上周作人在日 六年,乐不思归。这里谈不上不爱国,留学而与环境心理对抗,无论如何不是好事。至于周作人的恋爱成功,更是没有自卑加自尊折磨的人才能做到。  面对历史,我只能说:痛苦出诗人。失败和失意紧跟着周树人,许多年,加深了他的内向,他的深沉,一直到新青年的钱玄同来逼稿,才突然找到喷涌的出口,于 是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就有了一个极高的起点。没有爱情的生活,制造了对文字的爱情。但是在这个壮观的喷发之前,那是多少 年不得志的忧郁?多少年找不到感情寄托的苦恼?多少年碌碌无为的颓唐?多少年与幸福背道而弛的悲怆?  我不止一次在梦里梦见他,那些在东京的日子,樱花早谢。我想到他,看见我自己如孩子的孱弱,我记得那天晚上,日落之时,我对着镜子换上一件深黄色和服, 插上菊鱼兰花,且学一次杨贵妃带到蓬莱岛的浓妆艳抹。从马篑坡死里逃生的杨贵妃,在日本开拓艺妓行业--她不会别的专业--我为什么不能做一次艺妓?这是 一种艺术职业,不是“妓”。鲁迅日记里,有“席中招妓”记录,那么,我就去。为鲁迅辩护的人说这是“同席招妓”。我知道不是,是他要我去说说话。因此,我 去,穿上让他或许会心里一动的服装,跟着他,走进那照片发黄的心境。  那年夏天在东京,我突然醒悟:我应当学学我去见的人,周树人从来没有梦想充当民族的喉舌,我也决定清除代小女子发言的打算。于是自己沉一沉气,开始乱读闲书,胡拼CD,让自己在忧郁中慢慢体验忧郁。心理消沉时,看男人女人,也就都平淡如水。 周树人近四十岁突然爆发,变成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变成的人:我在临近四十岁时渐渐沉静随遇而安,做一个努力模仿当年周树人的人 ——我终于敢做一个失败者。
4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鲁迅小说《肥皂》里的拳术 (转)
gordon 2016-2-3 02:41
我们读鲁迅的《肥皂》常把目光集中在“伪道学”四铭或是作为西方现代性象征的“肥皂”上,学程的“八卦拳”则往往被忽视。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正 是这一鲁迅小说中难得出现的拳术描写,为《肥皂》打开了更加广阔的阐释空间。我们也恰可借此一窥拳术在民初是如何成为问题的,知识分子又以怎样的方式介入 其中。 *************************************************************************************** 八卦拳是对身体的规训 最首要的,是对性的压抑 八 卦拳在鲁迅小说《肥皂》里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四铭买回肥皂,喊儿子学程要问英语“恶毒妇”的意思。学程没听见,说自己正在练八卦拳。第二次是晚饭前,四 铭监督学程练八卦拳,并以此作为“庭训”,有大半年了。第三次是四铭被妻子戳穿了心事,发窘,“脸上也像学程练了八卦拳之后似的流出油汗来”。 八卦拳是什么?《鲁迅全集》注明八卦拳是“拳术的一种,多用掌法,按八卦的特定形式运行。清末有些王公大臣和‘五四’前后的复古派曾把它作为‘国粹’加以提倡。” 全 集这样注释是暗示读者,“八卦拳”是孝道、移风文社等传统“国粹”序列中的一个。细读小说也确实如此,它与孝道、移风文社共同构成了道学家(旧文人)的生 活世界。所不同的是,孝道规训的是思想,而八卦拳是对身体的规训。小说里四铭不断地强调孝道,在训斥儿子时也将它与孝女并论,但有趣的是他对儿子真正的 “庭训”不是《诗经》不是《礼记》而是八卦拳: 天色比屋子里还明亮,学程就在角落上练习八卦拳:这是他的“庭训”,利用昼夜之交的时间的经济法,学程奉行了将近大半年了。他赞许似的微微点一点头,便反背着两手在空院子里来回踱方步。 八卦拳在这里不只是一个拳种,更是一种比“读经”还要有效的规训手段——用拳术驯服身体。除了让学程少言寡语、亦步亦趋、唯唯诺诺,拳术驯服身体最首要的,是对性的压抑。 “八卦拳”在小说中的功能与“肥皂”是相对应的。小说开篇,鲁迅对葵绿色肥皂不厌其烦地近乎色情的描写暗示了“肥皂”性隐喻的功能,而前文提到的“八卦拳”的三次出现,正与“肥皂”挑动起来的性心理相互呼应: 当四太太一边鉴赏四铭带回的肥皂一边为四铭“唔唔,你以后就用这个……”的言语以及射在她脖子上的眼光而脸热的时候,学程正在院子里练八卦拳。 当四太太听完四铭回忆光棍们说“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意识到丈夫买肥皂的真实心理之后,隐忍不发,而“四铭也站起身,走出院子去。天色比屋子里还明亮,学程就在墙角落上练习八卦拳”。 到了小说的高潮,在一家人团聚的饭桌上,四太太戳破四铭的性心理,“好在你已经给她买好了一块肥皂在这里,只要再去买一块”……“给她咯吱咯吱的遍身洗一洗,供起来,天下也就太平了”。此时,“四铭脸上也像学程练了八卦拳之后似的流出油汗来。” 鲁迅把“肥皂”置于读者目光注视之下而将“八卦拳”隐于其后,恰使得挑逗与压抑构成了小说的内在张力。 ************************************************************************************ 王伦为避免清廷剿杀 改以“义和拳”代称八卦拳 鲁迅小说中描写拳术的仅此一例,且面目可憎。作为小说的作者,鲁迅为何偏偏选中了“八卦拳”?他关注拳术的“兴趣”从哪里来? 鲁迅在《〈自选集〉自序》里说: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于是印集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 学程的八卦拳,也即当时社会的一段“较整齐的材料”。 前文引述的《鲁迅全集》对“八卦拳”一词的注释提示读者,小说中出现的八卦拳并非鲁迅突发奇想,而是关联着“清末王公大臣”以及“‘五四’前后的复古派”的一段往事。 八 卦掌与太极拳、形意拳并称三大内家拳,清末以来声誉极旺,习者众多。在称呼上,八卦掌与八卦拳有混用的现象,如孙禄堂的武学著作中称八卦掌为八卦拳,褚民 谊《国术源流考》中也称“八卦拳亦名八卦掌”。鲁迅小说《肥皂》中学程练习的八卦拳即有可能是八卦掌。但也有学者认为八卦拳、八卦掌是各有渊源的不同拳 种。八卦掌(拳)的起源问题在体育史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争议。在阅读八卦掌源流探究的文章时,笔者发现几种主要观点虽然结论各异,但论证过程中,都揭示了八 卦掌(拳)的传播与反清会党、秘密宗教的关系。 马西沙在《清代八卦教》一书中指出八卦教最初只以敛财为目的,并无拳棒传授。在乾隆中叶,清水教起义前数年,开始有八卦拳法流传。值得注意的是,八卦拳在教内影响很大,但王伦为避免清廷的剿杀,改以“义和拳”代称八卦拳。 此 时的义和拳并不完全等同于清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拳)。而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众运动,义和团聚拢了众多秘密宗教组织,八卦教也在其中。颇具反讽意味的是 八卦拳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反倒得益于清廷王爷贝勒对董海川拳术的推崇。而庚子年朝廷对义和拳的利用,又使得八卦拳与其的关系更加复杂。 鲁迅是否对武术史,特别是八卦拳史有过考证,不得而知,但八卦拳在小说中是作为一种符号出现的。说鲁迅在选择它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符号能够传递出的两层意思——传统与庸众,应当并不算过度阐释。 ********************************************************************************* 鲁迅与陈铁生 就拳术是否必要的论战 1918 年鲁迅在《新青年》五卷五号随感录一栏发文称“近来很有许多人,在那里竭力提倡打拳。记得先前也曾经有过一回,但那时提倡的,是满清王公大臣,现在却是民 国的教育家……”鲁迅认为无论在体育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没有提倡拳术的必要,并指出提倡拳术与义和团的关联——“这件事从前已经试过一次,在一千九百年。 可惜那一回真是名誉的完全失败了。” 鲁迅在《新青年》上的言论随即招致了武术团体的不满。精武体育会“精武四杰”之一的陈铁生首先发难,给 《新青年》写信,逐条驳斥鲁迅的观点,认为拳匪和拳术不能等同。义和团是鬼道主义,技击家则是人道主义,而鲁迅所说“外国人不会打拳”一条,陈铁生则以 BOXING为例反驳。且 陈铁生认为打仗冲锋肉搏时,拳术刺刀术依然有效。 鲁迅随即以《拳术与拳匪》一文回击,称自己文章主要针对的是社会现象,而陈铁生说的都是个人感受。如果武术只是特殊技艺,个人投师则是小事,但人人必学就是问题,“鼓吹的人多带着‘鬼道’精神,极有危险的预兆。” 陈铁生随后在自己主编的《精武本纪》中详细介绍与鲁迅论战文章中提及的外国人出版的中国拳术书籍并附插图。另有《〈新青年〉杂志主笔者听者》一文,言辞恳切,疾呼打拳强身的好处,并请求“《新青年》杂志里那些反对拳术的人也要听听我的说话”。 从鲁迅和陈铁生的论战中,我们不难发现论战双方都对“义和团”避之唯恐不及。义和团在当时拳术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看来,都是负面资产 、历史包袱, 即使要提倡拳术,也应尽快摆脱义和团的影响 。 鲁迅对于拳术的议论 直接针对的是马良的“新武术” 将拳术与义和团联系在一起并非鲁迅一人的观点。陈独秀《克林德碑》说“马良所提倡的中华新武术,现在居然风行中国,我看他所印教科书中的图像,简直和义和团一模一样”。鲁迅对于拳术的议论,直接针对的也是马良的“新武术”。 马 良(马子贞)是皖系军官,在山西武备学堂任教官时期就开始尝试自编武术教材,后来调任北京、保定、潍坊其间,编创并出版了一套“中华新武术”教科书。 1918年议员王讷《推广中华新武术建议案》被众议院通过,“中华新武术”将在全国中学、高等院校及专门学校中推行,这大概是引发鲁迅不满的直接原因。 但实际上马良自己恰恰对义和团深恶痛绝: 未有凭一言一纸即能杀人却敌者。况编指书硃,礼斗拜甲,如汉之黄巾,清之白莲义和团等等邪术之作用,考其究竟,亦终归于失败而已矣,安见所谓神奇哉。 教育部门对“新武术”的提倡不仅引起了鲁迅的注意,同样,也引起了中华武士会等民间武术团体的热议。 他们认为传统武术被统编为新武术会丧失各门派的个性 。鲁迅在《随感录五十三》中也对此大加揶揄: 北京议员王讷提议推行新武术,以“强国保种”;中华武士会便率领了一班天罡拳、阴截腿之流,大分冤单,说他“抑制暴弃祖性相传之国粹”。 无 论是马良、精武体育会还是中华武士会,民初这些提倡拳术的个人及团体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旧有的拳术资源摆脱义和团之类标签,在新时期发挥效 用。他们寻找到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即来自严复、梁启超社会进化论支持下的新民、尚武思想。而有趣的地方正在于,作为拳术批判者的“新青年”,又何尝不是此 种思想的接受者? 到了1918年 “拳术”成了与拳匪同义的“国粹” 面对西方冲击,近代中国“民民物物,各争有 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成群成国,则群与群争,国与国争。而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比任何理论都更有影响力。知识分 子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将审视的目光聚焦到了个人身体上,羸弱的身体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梁启超1903年在《新民丛报》发表《论尚武》,指出“柔弱之 文明,卒不能抵野蛮之武力。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 《新青年》也同样受此影响。陈独秀《一九一六年》一文称“一九一六年之青年思想动作果何所适从乎?第一,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新青年》(《青年杂志》)对精武体育会的创办者霍元甲曾详加传记,并着力推介精武体育会。 实际上鲁迅等“新青年”与马良、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分享着“尚武”这一共同的思想资源。 鲁迅早年也受尚武精神影响,读谭嗣同《仁学》(任侠为仁),刻有“戎马书生”“戛剑生”的印章。在日本时不仅乐于练习柔道,更在《浙江潮》发表《斯巴达之魂》,推崇战死、勇武。 由 此可知,鲁迅当然清楚马良、陈铁生是什么意思,对“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背后那套关于身体的论述逻辑也再熟悉不过,但鲁迅却依然反对打拳。 有文章据此 认为当年鲁迅过于偏激,不该不分青红皂白把扶乩、打拳、打坐等混为一谈统统反对 。支持者则认为鲁迅反对的是借国粹而夹带灵学私货的国粹家而非真正的国粹。 鲁迅在小说《肥皂》中写八卦拳有讽刺复古的国粹派的意思。国粹在鲁迅看来也是此一时彼一时, 国粹在章太炎手中曾有排满革命的功效,但如今再拿出来说,便是“艳若桃花”“美如乳酪”的无名肿毒。 无 论是尚武还是国粹,此时不再是一种普遍的共识。从《新青年》对“打拳”态度的转变也可看出,1916年的《新青年》(《青年杂志》)还在大谈“霍元甲” “精武体育会事”,编辑(陈独秀)在回复读者“什么运动好”时给出的答案是:“运动一道,愚酷好吾国之拳法、日本之剑术、欧美之体操。”1917年毛泽东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还在谈: 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东西所明者不一。庄子效法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冈,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 可是到了1918年,“拳术”成了与拳匪同义的“国粹”。 日本“武士道”的成功 给予了中国知识分子灵感 梁启超、孙中山、马良、陈独秀、毛泽东……几乎所有对拳术有好感(或曾有好感)者 都会津津乐道于邻国日本的经验——如何通过武士道的提倡,增强了民族的身体与精神,进而民强国富。 木 下秀明认为面对近代以来一边倒的西化潮流,日本本土开始酝酿一种相反的国粹思潮。随着日本维新的成功,国力上升,此种国粹思潮不降反升。日俄战争的胜利, 使得国粹思潮进一步膨胀。在解释日俄战争的胜利时,不只以军事近代化来说明,而要把斗志的高低考虑为决定性因素。这样考虑问题的结果导致 重视精神而不重视 技术,重视白刃而不重视射击的时代开始了 。 1898年,新渡稻造《Soul of Japan》(日本的精神)向海外提高了武士道的评价。1900年以《武士道》为题被译成日文。武士道成为了日本精神的代表。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武术 (柔术)变为了武道(柔道)。日本“武士道”的成功给予了中国知识分子灵感,梁启超写作《中国之武士道》显然受此启发。 或许可以这样讲,国 粹思潮与尚武思潮本身就是同一潮流下的不同面向。日本面对西方强大军事及文化压力下的反应,通过尚武(武士道)的提倡发明了日本的独特精神,且是现代化了 的本土精神。既让西方重新认识了日本,也让日本树立了自我认同。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试图效仿日本,建构中国的武士道传统 ,后来的实践者如中华武士会等 也正受此影响。鲁迅批驳陈铁生的话并不全对,在武士道精神背后是对技击观念的变化——武术到武道,柔术到柔道。拳术是重要的形式,而如何将拳术提升为国家 的精神象征,是晚近以来的拳术提倡者所共同思考的问题。旧有拳术资源是否可能被利用,如何利用,正是彼时争论的焦点。 此时鲁迅的态度 却有了微妙的变化 1924年鲁迅的《肥皂》发表于《晨报副刊》, 四铭这个维新时期曾提倡兴办女学的新派人物,人到中年面对西潮汹涌,退回到孝道与八卦拳中寻求归宿 。当四铭一家正为一块洋肥皂而鸡犬不宁的时候,墨守孝道、习练拳术也不再“理所当然”——成了需要被讨论、争论的问题。 1928年,西北军将领张之江离开军界,得到包括蒋介石、李烈钧、蔡元培等政界要人的支持,于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在梁启超开启的尚武理论和中华武士会、精武体育会、马良等拳术实践基础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术运动展开了——成为问题的“拳术”此后一跃而为“国术”。 1928年4月30日《语丝》有署名“文辉”的读者发文《这回是第三次》,引用鲁迅之前反对打拳的文章来挖苦国术运动: 据鲁迅先生说,“打拳”的提倡,已有过二次,一在清朝末年,一在民国开始,则这回应该算第三次了。名目前二次定为“新武术”,这次改称“国技”,前二次提倡的,一是“王公大臣”,一是“教育家”,这回却是“国府要人”。 文辉全文模仿鲁迅嬉笑怒骂的文风,显然是鲁迅的忠实读者,然而此时鲁迅的态度却有了微妙的变化: 在五六年前,我对于中国人之发“打拳热”,确曾反对过,那是因为恐怕大家忘却了枪炮,以为拳脚可以救国,而后来终于吃亏。现在的意见却有些两样了。用拳来打外国人,我想,大家是已经不想的了。所以,倒不妨学学。
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怀念鲁迅
热度 31 子奉不语 2014-9-30 16:33
怀念鲁迅是因为我比较爱看网络小说。 有神有鬼的叫玄幻小说; 有神无鬼的叫魔幻小说; 无神有鬼的叫鬼吹灯; 无神无鬼,你还想卖的话,那就只有情色小说了。 而除开情色小说, 那些我看过的上千万的文字,却比不上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 我都快忘记《故事新编》了 只记得那洪水滔滔中的某些大人; 只记得那寡言少语的某个刺客; 只记得荒郊野路里呱噪的孤魂; 只记得沸水翻腾中不屈的野鬼; 我还记得乌鸦杂酱面; 记得水中捞出的珍贵的叶子。 而那数千万字的网络小时里, 尼玛,我什么现在都不记得了。
90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再谈“鲁迅问题” —— 学术范式的重大转折
gordon 2014-4-17 09:44
前文说到,学校的灌输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真正的原因在于 演绎方法和形而上学。 你本来想把学校教的东西当作基石向前推进,结果天塌了。 真正的可以把握的方法,应该是 归纳的方法,唯象理论,不问原因。 把科学体系当作事实的概括,摒弃演绎方法和一切形式的形而上学,拥抱数学就好了。 注:很简单,数学 + 事实、归纳法、唯象理论 , 你就不承认一切演绎方法 ,它再灌输也没用啊。 和它硬磕,硬碰硬。 “ 苍蝇不盯无缝的蛋 ” ,就是因为你脑子里都是演绎方法和形而上学,所以被它抓住了。 从今天起,我们都是“ 大老粗 ” ,就没上过啥学,就相信经验和事实,稍微学了点数学 ,嘿嘿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就是劳心太多,劳力太少,成天不上体育课,光学习,只会考试。 所以被人家给抓住了,人家发明了 “ 洗脑 ” ,哈哈 这也是一绝,一大发明。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共教我们的笨办法,反而是对的。 唯一需要吐槽的是数学教学太差了。 这个需要吐槽,其它的就算了。不过 这也是一个世界问题,无奈哟 数学教学其实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问题,一个是从本学科的角度来解释问题。 大多数数学老师啊,都是数学专业的,没有能力从你本学科的角度来解释问题。 所以我一直说,大师不如大师兄。有些事问问师兄比问老师都强。 ××××××××××××××××××××××××××××××××××××××××××××××××××××××××××××××××××× 一般研究者最经常遇到的困惑:1、如何按照数学本身的逻辑结构去掌握最重要的数学工具 2、它与实际问题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本学科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做个明白人,不容易。 我以前犯过的错误啊,老想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不住实际。 只有先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 从本学科角度理解问题,工作实践中慢慢来吧,这都是大师的水平啦。 中国高手太少,所以它们给你讲的经验都是错的,或者是空话,例如这个 “理论联系实际”。 当然有高手啊,咱是低手,高手就甭来拍砖了。就是来拍砖,也拿点真东西,让我们也能学习一下。 不要太高,把大家讲的云里雾里的。 ××××××××××××××××××××××××××××××××××××××××××××××××××××××××××××××××××× 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 传统形而上学试图通过对世界的最高存在和终极原因的探求, 描绘出整个世界的图景, 推导出关于宇宙的一整套知识, 它的逻辑思维基础是以主谓式直言判断为主要命题形式的传统演绎逻辑。罗素等人发起的现代分析运动从新的逻辑理念出发, 批判了形而上学及其逻辑思维方法: 传统逻辑完全忽视了表示两个事物间某种关系的命题, 且对主谓式命题中主词、谓词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的理解是错误的; 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只不过是将主谓式命题的语句结构转用到客观的世界结构上来形成的错误 , 是没有事实依据的纯粹思辩的产物。 “从培根以来一切优秀的思想家都一再地指出, 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 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 。这条基本准则如果恰当地应用到人类智力的成熟阶段上, 显然是无可非议的”。因此他们都主张 以培根、伽利略等人开创的实证、实验方法取代传统的纯粹思辩和先天演绎的形而上学方法, 宣布实证的研究方法的时代已经到来。 紧接着这股实证的思潮, 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数学等领域中的危机与革命, 哲学的发展进入了所谓“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一个最强有力的倾向就是把分析作为当务之急, 这恰恰与哲学史上其它时期的庞大的综合的体系建立恰好相反。二十世纪的每一位哲学家差不多都把矛头对准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黑格尔老人, 他们彻底摈弃了黑格尔式的“大块整体宇宙” ( the block un iverse ) 和“该死的绝对”, 对以黑格尔学说为典型的传统, 从观点、方法和风格上都作了 全面的抛弃 。分析哲学家们不承认哲学必须缔造一个囊括和解释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和政治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而 宁愿“满足于从一个细节问题到另一个细节问题, 比较不大在乎缺少一种‘完全的哲学’ ( ‘rounded ph ilo sophy’) ” 正如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评价的: “现代的分析经验主义, ⋯⋯它与体系建立者们的哲学比起来有一种长处, 就是能够每一次抓住一个问题研究, 而不用一口气为整个宇宙制造出一个全盘的理论 。在这一方面, 它的方法与科学的方法相似。 传统哲学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 作出过种种建立体系的尝试, 但最终也没有能确定无疑地哪怕是解决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及其相关的其它问题 , 这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的许多问题是根本无法得到解决的, 形而上学的命题经受不住关于陈述的严格意义标准的检验, 它们只是一些词的无意义的结合, 是“废话”。而另外某些能够加以解决的问题又被形而上学的迷雾弄得模糊不清。 当然这种古典传统也曾遭到过弗兰西斯·培根等人的批判, 但是没有击中要害。还不得不提到的另一个人是 黑格尔, 他对传统的逻辑方法作过批判, 并代之以自己的辩证逻辑, 但黑格尔的观念和方法仍旧没有跳出亚里士多德的臼巢 。他的哲学中的全部推论不自觉地沿用了传统逻辑的基本方法, 他也完全相信, 通过先天的推论就可以证明世界必定具有各种重要而有趣的性质, 他关于哲学命题必须具有“绝对是如何如何”的形式这个观点, 仍然是对主谓式形式的普遍的传统信念。可以说, 正是黑格尔把这种传统信念发挥到了极点, 以至于他“为整个西方世界的青年们准备下了丰富的、极度复杂的哲学体系。
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鲁迅这种事,应该向谁追责
gordon 2014-4-17 08:10
鲁迅都是N 年前的人了,和他较什么劲呢。 你会去批柏拉图吗,然后去批亚里士多德,大哥,都N 年前的人了。 这种事应该向谁追责,向灌输 “革命史观” 的,向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人追责。 问题在于,你上的是国家的学校,它能教你什么,它只能教你这个。 怪就怪你没有上私立学校,呵呵 那是国家的学校,本来就是有倾向性的。 ×××××××××××××××××××××××××××××××××××××××××××××××××××××××××××××××××× “整理国故运动” 从顾炎武开始讲,音韵学,乾嘉学派,梵语,汉语拉丁化,拼音,简化字。 新的学术范式和方法论 呵呵 估计顶死就学了一篇 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 对了,革命史观还反封建 ,哈哈 这家伙太逗了,反封建、反亚里士多德、批判爱因斯坦,呵呵 ×××××××××××××××××××××××××××××××××××××××××××××××××××××××××××××××××× 总之,革命史观就是大老粗+不学习 ,它跟公知的小清新 + 不学习 ,是一体两面。 说实话,现代学术啊确实是反直觉的。也就是说反人性的,批判的好
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鲁迅的地位,这是没办法
热度 1 gordon 2014-4-17 06:41
一般说来,是不苛求前人的。象柏拉图的地位不是还在哪儿呆着的嘛 鲁迅留日是公费还是自费,这是一个问题。 周作人曾说,鲁迅是“由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据查,江南督练公所设立于1905年初,不可能在1902年核送鲁迅留日的。所以当以鲁迅自述由“两江总督派赴日本”为准。 ××××××××××××××××××××××××××××××××××××××××××××××××××××××××××××××××××××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内《在日清国留学生关系杂纂》中存有关于鲁迅等人留日的几份公函(据北冈正子《鲁迅弘文学院的入学》,载《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11期): 一份是当时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事务代理岩崎三雄的通知公函: “函第八二号(明治卅五年三月二十日接受) 南京陆师学堂俞总办带领留学生来日出发之件 江南陆师学堂俞总办江苏候补道俞明震此次奉两江总督之命,兼来日视察学务,带领该学堂毕业生二十二名,矿务学生六名,同随行人员,教习罗良监、王继美、翻译森村要、文案陈贞瑞、陈衡恪等将于本月二十四日由南京出发,于本月二十九日左右乘坐该港起航的邮船会社的轮船来日。故,到达东京时希望有关方面给予方便一事已由天野南京文馆主任作了具体汇报。敬请酌情予以照料。 此致 敬礼 明治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一号于上海 总领事馆事务代理 岩崎三雄(印) 外务大臣男爵小村寿太郎殿下” ×××××××××××××××××××××××××××××××××××××××××××××××××××××××××××××××××××× 还有一份是当时清国驻日本公使蔡钧给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的公函: “受第四五四二号(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十一号接受) 拜启陈者 本大臣兹准南洋咨派矿务毕业学生六名来东研究矿学 该生等均系初到为谙 贵国语言文字拟先入 宏文学堂肄业俟其通晓语言文字后再行送入别校相应开列名单送请 贵大臣查照即希 费神转送入学肄习是为至荷专泐奉恳顺颂 日祉 大日本外务大臣男爵小村寿太郎阁下 蔡钧谨具 中三月初四(印) 第三十一号 南洋派遣矿务学生 计开 徐广铸 顾琅 周树人 张邦华 刘乃弼 伍崇学” ×××××××××××××××××××××××××××××××××××××××××××××××××××××××××××××××××××× 还有一份是当时外务省政务局长给接受留学生的弘文学院院长嘉纳治五郎发出的通知公函稿: “送一Ο八号(明治卅五年四月十二日起草明治卅五年四月十二日发遣) 山座政务局长致嘉纳治五郎 关于清国南洋派遣矿务学生入学弘文学院之通知 清国南洋派遣之计开徐广铸、顾琅、周树人、张邦华、刘乃弼、伍崇学等六名矿务学生已抵东京。 在日清国公使已向我方提出请求、希望先让留学生入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将其送入其他学校学习。望谅察该事后,考虑安排留学生入校 。特告此事。” 再一份是当时外务省大臣发给清国公使回复的草稿: “送一二号(明治卅五年四月十二日起草明治卅五年四月十二日发遣) 小村外务大臣致在日清国公使 关于清国南洋派遣矿务学生入学弘文学院一事之答复 信函敬复。贵方本月十一日第三十一号希望 南洋派遣来的留学生入宏文学堂学习语言文字而后转入他校学习 内容之贵函已收悉。因该事于弘文学院有关,故速向嘉纳学院长转达了贵方之愿望。并恳望院长同意留学生入学。敝人再次一并向阁下致敬。 此致 敬礼” ×××××××××××××××××××××××××××××××××××××××××××××××××××××××××××××××××××× 鲁迅在弘文学院到底学了些什么,应该说还是以日语为主的。据明治37年嘉纳签发的鲁迅毕业证书记载,“从明治35年4月至本年4月,在本学院修习日本语及 普通速成科并毕业”。可见“修习日本语”是首要的,当然鲁迅还学了很多其他的科目如师范科的算术、博物、物理、化学、体操等等。还曾经入嘉纳的“讲道馆” 学习柔道。 俞明震是1901年2月出任“南洋陆师学堂总办”一职的(据1901年2月3日上海《中外日报》 )。 明治三十五年即是 1902年。 他是很早的一批留学生。 “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很正常,倒不必苛求什么。至少我们知道他学习确实不跟趟,然后转跟章太炎学国学了。 胡适不也是如此,从农学到哲学,到国学。 但问题是章太炎是社科类的NO.1 , 至少在批章太炎的时候,鲁迅是革命的。 ××××××××××××××××××××××××××××××××××××××××××××××××××××××××××××××××××××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 狱中赠邹容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 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也在这 时候,但 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 注:真正后来者有本事的,就是胡适、严复,但他们都是在章太炎的框架下出成果的。章太炎算是思想家吧。 鲁迅和胡适一样,都是学老外的东西学不了,又转回到中国的东西上了。 比较可喜的是,它们在文字学上有了突破,整理国故运动能够展开。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学术比较厉害,例如洪堡。 但不论怎么说,他们是前辈。 诚如胡适与顾颉刚所言,“大凡一种学说,决不是劈空从天上掉下来的” ,“古今学术思想的进化,只是一整然的活动。……新的呈现,定然为旧的汲引而出;断不会凭空无因而至” ,曾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新范式,但追根溯源,它在许多方面也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 在治学方法上,胡适指出:“考据之学,其能卓越有成者,皆其能用归纳之法,以小学为之根据者也,……‘以经解经’之法,虽以得途径,而不得小学之助,犹为无用也。” 这种认识无疑也是来源于清代朴学对小学功底的强调。 从胡适等人的自述来看,他们从不掩饰自己对清代朴学的好感,同时也不讳言承受了其遗泽。如傅斯年便承认:“有几种事业,非借朴学家的方法和精神做不来” 。后来,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更是径直号召同人“我们宗旨第一条是保持亭林百诗的遗训” 。而胡适也说自己“深受近 三百年来中国古典学术的影响” 。他甚至坦言:“我是崇拜高邮王氏夫子的一个人。” 顾颉刚也表示:“我爱好他们的治 学方法的精密,爱好他们的搜寻证据的勤苦,爱好他们的实事求是而不想致用的精神。” 到晚年,他仍说:“我是一向佩服清代考据学的,以为 它一扫宋明哲学的空洞的主观主义而走入实证的道路,接近于唯物主义。……是中国走上科学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至于他在 1923年与郑振铎、周予同、王伯祥、叶圣陶等人成立的同仁团体,则更直接以“朴社”命名,以示承继“朴学”之意。此外,梁启超同样申明:“吾以为有一重 要观念为吾侪所不能忘者,则吾前文所屡说之 ‘求真’两字——即前清乾嘉诸老所提倡之‘实事求是’主义是也。”同时,他还自认“所用研究法,纯为前清乾嘉诸老之严格的考证法”。 事实上,当时的学术界也普遍将“整理国故运动”视为清代朴学的后劲。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就写道:“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 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魏建功也在1926年所撰写的《新史料与旧心理》一文中说:“我相信顾颉刚……他的方法……与清代经师的治 学并不有什么迳庭的地方。” 时至1928年,美国学者恒慕义更是在撰写《中国史学家研究中国古史的成绩》一文时,系统回溯了“整理国 故运动”的渊源。他说:“ 这实在是一种旧的运动,他的开始一直要回溯到十七、十八两世纪间极为兴盛的‘汉学’家,这一个学派的目标就在于用学者的客观的态 度来批评经籍的原文,推翻主观的宋学。可惜的是,……这种批评的运动随即完全停止。 ……不过在最近十年里面,胡适博士和曾经留学西方的其他学者,在研究史 学的方法方面发表了许多著作,顿使这种运动骤添一种新的力量。” 注:这很厉害, 一下子把中国的学术传统推进到 十七、十八世纪 ,可不是开玩笑的。 顾炎武(1613年—1682年) 其实还有一个很重大的事件,考证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同源。 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 以古音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然后明经,为其共同的学术主张。 此风自清初顾炎武开其端 ,中经阎若璩、胡渭等人的推阐,至惠栋、戴震、钱大昕而张大其说,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遂臻于极盛。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佚、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究。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长于考据,这是清代汉学家朴实力学的传统。但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青年导师鲁迅呀,太缺德
热度 25 抱朴仙人 2013-10-21 12:46
为了核实资料去找鲁迅的《祝福》,不料却在《朝花夕拾--狗.猫.鼠》里发现这么一段: “经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 所以,目下的办法,是凡遇猫们捣乱,至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叱曰:“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这样,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其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这段我肯定看过,怎么就给忘了呢?要再次研究而且推敲。 最近身为共军后代的体制内人,正和一帮同为共军后代的体制外人被一个孤胆国军后代追得到处逃窜,以至于有人建议要专设避难所群组躲将进去。正觉得愧对先烈,忽然看见此文,特与其他共匪分享 (喜欢瞎开玩笑,但是最近老实点别给人家惹事,所以又是设了仅部分好友可见,看见的未必是共军,看不见的也未必不是共军)
105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往事之鲁迅的鼻子
热度 37 duanjian 2013-9-5 10:43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面有一段鲁迅和作者的对话: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鲁迅为什么说四周黑洞洞,碰壁把鼻子弄扁了? 我和很多同学一起争相举手请求发言,老师一个一个点起来回答,都不对。 最后轮到了我,我大声答到:这是鲁迅在平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 老师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表扬我的答的好,而是厉声问我这答案这是从哪看来的。 我怯生生的指着同桌说:从她那本书上看来的。 于是,同桌小女孩藏在书桌里的那本属于她妈妈的黄色封皮的《教学参考书》被老师没收了,俺和她作为偷看教学参考书的反面典型被语文老师当堂点名批评。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碰壁的感觉。 鲁迅,我恨你! PS:这两天鲁迅文章从教材中删除的新闻又引起了热议(我为什么会说“又”呢),想起了往事,纪念一下。 对了,想起来了,当年的同桌小女孩叫乔建——不漂亮,呵呵。 还有,正确的读法是“抨 (peng) 击”,俺不认识,以后俺就彻底认识它了。
2135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鲁迅之笔名
热度 22 寞洑 2013-3-31 22:13
鲁迅之笔名
36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你们觉得方舟子的字咋样?
热度 12 楚天 2012-6-5 03:24
你们觉得方舟子的字咋样?
最后一首第一句该是“岂有豪情似旧时”吧。
个人分类: 玉色书香|106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鲁迅
青原漫步 2012-5-26 13:22
  @稗官野记 : 他初学医成绩差到补考,而从文,山寨了果戈里的同名作品一炮而红,他一生风流,睡过日本女佣,,玩过青楼名妓,搞过师生恋,因偷看弟媳洗澡与胞弟终生绝交,曾在二十一条上签过字,他只骂比自己出名的人,他热爱奢华生活,常因稿费问候别人爹娘,他说国人麻木,却在护国护法中甘当看客,他叫鲁迅。   【洗脚·自由】 民国重视文化教育,一篇评论文章稿费可让老舍在北京买一个黄金位置的四合院,鲁迅住外国租界,和日本老板茶余饭后亲密无间,和自己女学生许广平去“大光明”看西洋电影(许广平回忆录)然后回家和许广平“洗脚”(鲁迅日记),骂着体无完肤的内外交困的政府,自由出版着《伪自由书》。   【那些鲁迅先生骂过的人】高长虹,1924年创办《狂飙》月刊,从此文名远播,引起鲁迅注意。 1925年鲁迅力邀高合作《莽原》,后出现分歧,鲁迅屡屡痛骂的“情敌”高长虹,后法国留学,37年惊闻日本人入侵中国,放下手中的工作,辗转数十几国,行程几万里赶回中国抗日,之间跟随中国军队转战大半个中国。   【那些鲁迅先生骂过的人】1937年,被鲁迅辱骂成“性变态”的原北大女校长杨荫榆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学生不被日本兵强奸,找到日本宪兵队长那儿斥骂日本人,被日本兵枪杀后一脚踢到桥下;被他诬蔑拿日本经费的陈其昌在上海搞地下抗日被日本人抓起来装进麻袋乱刀戳死,从吴淞口扔进大海。   【心直口快】 鲁迅先生心直口快,喜欢抨击当时地位比他高名声比他响的人。如章士钊、杨荫榆、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CHEN源、李四GUANG、成仿吾、顾颉刚、沈从文、施成蛰、朱光潜、徐懋庸、周扬、阳翰笙、田汉、夏衍等。钟爱用“狗”、“叭儿狗”、“走狗”、“落水狗”之类词汇。   【日谍】 离开广州后鲁迅长居日租界,1934年5月上海《社会新闻》有文指鲁与内山完造关系密切,是“乐于作汉奸矣。”日据上海、南京后,内山代管商务书馆。日降后,成了上海数十万日本侨民首领,可以说明内山是一个很有背景的“日本爱国人士”。鲁迅的《伪自由书》“后记”里提到他完全知道内山是日谍。   【太认真】 日据上海时,许多抗日团体内多发徽章和照片,不懂地下工作的残酷,一旦被日军发现,难免被杀。鲁迅如是为日寇开脱:“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9.18东北沦亡,世界各媒报导,鲁迅:“详情我一点不知道”。1932年1.29淞沪抗战,住在虹口的鲁撰文说, “就是同在上海也是彼此不知。”中国军民浴血抗日,上海各界都在声援抗日,宋庆龄上街头鼓气。 鲁躲到租界日谍书店,一个半月。期间狎妓作乐,日记1932年2月16日载:“青莲阁邀妓来坐,与以一元”   周作人有文谈到,鲁迅留学仙台医专时,成绩不好是“弃医从文”主因,德文、物理、化学仅60分,藤野先生教的解剖课只59.3分,1918年受钱玄同之邀写成名作《狂人日记》十三四年的大革命时代,期间辛亥革命,护国、护法运动,只是看客,1915年,《二十一条》,袁世凯要公务员联名签字否则走人,鲁迅带头。
0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104---鲁迅《流氓的变迁》
热度 20 南方有嘉木 2012-1-5 05:34
鲁迅啊,鲁迅,把奴性,把国人对“官”的依附性说得这么透,犀利地让人背脊发冷,想起以前河里厚积薄发和郢客讨论时,问道,永不受招安,问君能待否?我曾回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招安避趋之。 大义所在,用舍行藏。但现在觉得当日自己是说得痛快,要说为人一世,坚持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到底还是需要承担代价。 但另一面也很无奈,我们的政治体系其实很早熟,一个人学成文武艺,不卖给帝王家,那是无处可去,甚至无地可谋生的。不卖,就是当砍头的罪,战国时有位太后就说得很明白。隋唐之后,这个体系完全成熟,为官做事的实惠,加上”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宣传,让读书人既有理想的名声,也有生活的实惠,于是其他出路既然没有,也不必有,思想的创新亦如此,大抵都局限在政治哲学,或为统治的便利。需方只是帝王家,所以儒也罢,侠也罢,生杀予夺,都只能按帝王家的标准来,于是越来越驯化,最后这体系便沦为《官场现形纪》或《儒林外史》。所以太祖要完全推倒重来,我看清末小说,看得心里发凉,一个体系竟然可以坏到这种地步,于是稍稍理解太祖的激烈。 现在以儒侠为名的流氓也不少,或曰文痞,所以对那些对普通民众喊得响,自己却锦衣玉食,拿着各种资助的,实在得抱一颗怀疑的心。 ----------------------------------------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但那第一步,是在说动人主,而那用以压服人主的家伙,则都是“天”。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儒 者,柔也”,当然不会危险的。惟侠老实,所以墨者的末流,至于以“死”为终极的目的。到后来,真老实的逐渐死完,止留下取巧的侠,汉的大侠, 就已和公侯权贵相馈赠,以备危急时来作护符之用了。   司马迁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乱”之和“犯”,决不是“叛”,不过闹点小乱子而已,而况有权贵如“五侯”者在。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 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 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连有“侠气”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敢直接为天子效力,于是跟一个好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镳,替他捕 盗,一部《施公案》,也说得很分明,还有《彭公案》,《七侠五义》之流,至今没有穷尽。他们出身清白,连先前也并无坏处,虽在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须听命,对别方面还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着加足。   然而为盗要被官兵所打,捕盗也要被强盗所打,要十分安全的侠客,是觉得都不妥当的,于是有流氓。和尚喝酒他来打,男女通奸他来捉,私娼私贩他来凌辱, 为的是维持风化;乡下人不懂租界章程他来欺侮,为的是看不起无知;剪发女人他来嘲骂,社会改革者他来憎恶,为的是宝爱秩序。但后面是传统的靠山,对手又都非浩荡的强敌,他就在其间横行过去。现在的小说,还没有写出这一种典型的书,惟《九尾龟》中的章秋谷,以为他给妓女吃苦,是因为她要敲人们竹杠, 所以给以惩罚之类的叙述,约略近之。 -------------------------------------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4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今日读书0102--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热度 6 南方有嘉木 2012-1-3 03:53
有了微博,国内的文化界之热闹,真是不同凡响,但仔细品味,这热闹倒也如鲁迅说的: “无论措辞怎样不同,都有一个共通之点,就是:有些朦胧。这朦胧的发祥地,由我看来......也还在那有人爱,也有人憎的官僚和军阀。 和他们已有瓜葛,或想有瓜葛的,笔下便往往笑迷迷,向大家表示和气,然而有远见,梦中又害怕铁锤和镰刀,因此也不敢分明恭维现在的主子, 于是在这里留着一点朦胧 。和他们瓜葛已断,或则并无瓜葛,走向大众去的,本可以毫无顾忌地说话了,但笔下即使雄纠纠,对大家显英雄,会 忘却了他们的指挥刀的 傻子是究竟不多的,这里也就留着一点朦胧。 于是想要朦胧而终于透漏色彩的,想显色彩而终于不免朦胧的,便都在同地同时出现了 。 .....但当“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时候,连人道主义式的抗争也没有。剥去和抗争,也不过是“咬文嚼字”,并非“直接行动”。我并不希望做文章的人去直接行动,我知道做文章的人是大概只能做文章的。 .....弄文艺的人们大抵敏感, 时时也感到,而且防着自己的没落,如漂浮在大海里一般,拚命向各处抓攫...... 现在则已是大时代,动摇的时代,转换的时代......倘要将自己从没落救出,当然应该向他们去了。何况“呜呼!小资产阶级原有两个灵魂。……虽然也可以向资产阶级去,但也能够向无产阶级去的呢。 .....文章完了,却正留下一个不小的问题:倘若难于“保障最后的胜利”,你去不去呢? .....这艺术的武器,实在不过是不得已,是从无抵抗的幻影脱出,坠入纸战斗的新梦里去了。但革命的艺术家,也只能以此维持自己的勇气,他只能这样。倘他牺牲了他的艺术,去使理论成为事实,就要怕不成其为革命的艺术家。 ......倘使那时不说“不革命便是反革命”,革命的迟滞是“语丝派”之所为,给人家扫地也还可以得到半块面包吃,我便将于八时间工作之暇,坐在黑房里,续钞我的 《小说旧闻钞》,有几国的文艺也还是要谈的,因为我喜欢。所怕的只是成仿吾们真像符拉特弥尔·伊力支(即列宁)一般,居然“获得大众”;那么,他们大约更要飞跃又飞跃,连我也会升到贵族或皇帝阶级里,至少也总得充军到北极圈内去了。译著的书都禁止,自然不待言。 ” ----最后一段读得人长叹息。 附:胡锦涛:敌对势力长期重点渗透思想文化领域 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http://gs.people.com.cn/n/2012/0102/c183345-16648113-1.html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29 14:09 , Processed in 0.044357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