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维也纳

相关日志

分享 维也纳体系的崩溃与康有为君宪主张的边缘化(转)
gordon 2017-5-28 03:47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欧洲有19个君主国家,但只有3个共和国(法国、瑞士、葡萄牙,但如果算上“迷你”共和国圣马力诺,可以达到4个)。因此康有为有充分的自信,认为君主制是世界上的主流政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有为不仅不断宣扬君主制的主流属性,甚至积极复制19世纪欧洲王朝国家干预共和革命的经验。 1910年10月,葡萄牙发生共和革命,澳门竖起了共和派的旗帜。康有为致信清廷军机大臣毓朗,提议出兵收复澳门。康有为在书信中指出,中葡条约是中国与葡萄牙两国君主签订的,中葡是友邦,而共和派则是友邦的乱党,“吾君主国也,岂宜奖翼篡乱?” 这一说法透出浓浓的强调王朝正统主义的“神圣同盟”的味道。当然,康有为的终极目的还是要收回澳门,但从形式上,他诉诸了维也纳体系下常见的干预原理,以助友邦平乱为名,还要“行文万国,谓葡君返国复位,即将澳门归还”,以防止其他列强插手干预。 当然,在1910年,欧洲列强的王朝正统主义相比于一百年前已经大大削弱,康有为的政治修辞建议,体现出他对维也纳体系鼎盛时期的深刻印象。 武昌起义的发生打乱了康有为的阵脚。但他很快更新自己的论述,试图在新的形势下,迂回实现自己的君主立宪主张。在1911年11月所作的《救亡论》中,康有为指出:“今万国之新化新政,莫不出于欧,即美亦欧化也。则欧人之俗,最宜详考之。” 这就首先在修辞上确立欧洲政俗的正统地位。而欧洲人的常见做法,却是“迎立君主于外国”,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比利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挪威的独立都采用了这种做法。原因在于, 从外面迎立的君主在国内没有党派根基,因此更容易安于超脱于党派斗争的“虚君”之位 。而只要有一位“虚君”在顶上坐镇,“可藉以止争总统之乱源焉”, 人们所争的,只不过是宰相而已,这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很大的帮助 。 这一论证与英国宪法学家白芝浩(Walter Bagehot,另译白哲特)对君主立宪制的辩护高度接近。 有欧洲维也纳体系下的主流实践作为支撑,康有为希望能够继续保留溥仪作为虚君,而实权可以转移到国会与内阁。康有为称:“国权出于国会者,谓之共和” ,从而将英式君主立宪制包装成“虚君共和”。这只是一种话语策略,目的是为了增加这一方案在革命派那里的接受度。对“迎立君主于外国”的强调,也暗含着对于革命派诉诸于满汉民族矛盾的回应:即便对于汉民族主义者来说,拥有一个满人虚君,也不是坏事。然而,将君主立宪包装成“虚君共和”的策略,在革命派那里并不奏效。辛亥革命的动员力首先并不是来自君主制与共和制之争,而是来自于反满的汉民族主义,去掉满人君主是革命派坚定不移的主张。而对革命派来说,共和的首要标志,当然还是去除世袭君主。康有为尽可以持续不断地讲“虚君共和”,但他的大部分听众仍然会坚持“无君”作为共和政制的形式标准。 在“虚君共和”话语策略屡屡遭遇挫败的情况下,康有为自己的“共和”话语也就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紊乱:有时候他继续以自己界定的实质标准来讨论“共和”,淡化有君无君的问题,从而继续将自己的君主立宪方案包装成“共和”;有时候又将“共和”作为自己的攻击对象,这时候的“共和”乃是基于有君无君的形式标准。有时候甚至在一篇文章里会出现两种意义的“共和”,如1917年的《共和平议》即如此。 康有为仍然相信,德国终将崛起为欧洲霸权,因而德国所代表的君主制模式仍然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在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围绕着中国是否应当参与一战,发生“府院之争”时,康有为致电段祺瑞和黎元洪,指出中国的国力不足以与德国作战: 其为胜耶,则全欧危变,何况我之弱乎。其虽败耶,然列强和议既成,德舰何难袭我,全球畏德如虎,谁能为我兴师。不鉴于高丽乎?虽海牙会议,不敢受其来使,岂有兴仁义之师以助高丽者乎。吾诚不忍闻德舰之炮声震我境土。 当然,康有为持这一立场,并不仅仅是出于对德国实力的估计。1917年,他和张勋密谋复辟,而德国曾向张勋承诺,如果清朝复辟并在欧战中保持中立,德国将给予承认。需要指出的是,在康有为那里,复辟事业和德国发生关联,也并不是偶然的。游历欧洲之后,康有为相信,德式君主立宪制度对德国的工业形成了强大的支持,有利于德国实力的继续上升,而这恰恰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榜样。而 辛亥革命之后 的蒙藏分离、各省拥兵自重、中央政府孱弱不堪的局面,又 进一步削弱了他对民国的信心 。 康有为的预测并没有应验。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而康有为盛赞的德皇威廉二世逃跑到荷兰躲了起来,毫无“英主”的气概和胆识可言。在一战结束之后,君主制作为欧洲主流政制的时代,也走向了终结。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陆续脱离沙皇俄国而独立,与俄罗斯一样成立了共和国。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变成德意志共和国,奥匈帝国分裂,产生奥地利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也一度成立共和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走向共和”,维也纳体系中曾经的五强,现在只有英国还是君主立宪国。在这种情况之下, 宣布君主立宪制是世界主流政制,共和制只是例外,就缺乏可信度了 。 康有为面临着解释德国何以失败的压力。1919年1月,康有为致信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五人,讨论如何收回列强在华利权,信中以其“三世说”,对世界局势最近的变化进行了解释:“《春秋》据乱世内其国而外诸夏,升平世内诸夏而外夷狄,太平世无夷狄,天下内外,大小为一。”在据乱世,“以己国为亲,而视异国为雠。”康有为将拿破仑与德皇威廉二世都作为“私其国”的代表。而到了升平世,即产生国际联盟来求得列国之间的和平。“欧美人互相提携而摈斥他种,夷灭菲洲,彼亦自谓内诸夏而外夷狄者也。” 在这里,读者可能会碰到了一个历史分期的问题。19世纪维也纳体系,究竟属于据乱世还是升平世?但从“夷灭菲洲”的说法来看,康有为应该就是把维也纳体系作为升平世的国际体系,只是德皇威廉的对外政策出现了“返祖”现象,不是继续推进国际联盟的建设,而是“私其国”,攻击其他文明国家(诸夏)。在这里,康有为悄悄修正了他在流亡期间对德国将战胜英国、登上世界巅峰的分析,将其原本并不排斥的通过铁血政策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德式思路,重新界定为一国的自私自利。而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避重就轻的反思路径,根本没有触及德国政制与其地缘政治环境之间的张力——由于德国地处中欧,东西方都有强敌,这就需要建构比较和谐的文武关系,以确保军事和外交两方面能够协同行动,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但威廉二世拥有巨大权力、却没有相应政治能力,其盲动导致了文武关系的紊乱,而其对英、俄、法的不断挑衅,导致了三者联手,德国陷入了俾斯麦最担心的两线作战的境地。德国的失败,看似是政策问题,但从根本上可以追溯到政制与地缘政治环境的不匹配。 不过,即便是他所认同的德国典范遭到失败,康有为仍然坚持,君主立宪制是当下历史阶段最为合适的政制。只是为了适应辛亥革命之后的历史条件,康有为主张采取英式的君主立宪制,他称之为“虚君共和”。之所以是英式而非德式,有若干重要的考虑:第一,德式君主立宪制需要一位积极有为的君主作为核心,在光绪仍然在位的时候,可以承担这个核心的角色,但年幼的溥仪是无法承担起这样一个核心的角色的,更适合一个“虚君”的角色;第二,德式君主立宪制需要君主能够实质掌握军事权力,而这在辛亥革命之后的碎片化局面下,也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尤其是北洋集团的既得利益,已经很难打破。因此,在1917年张勋复辟过程中,康有为主张实行英式的虚君共和,尤其提议邀请北洋集团的元老徐世昌来担任内阁总理大臣,以显示对北洋集团既得利益的尊重。 但是张勋并没有按照康有为指出的路线操作,北洋实力派们感觉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张勋的侵犯,群起而攻之。而这正从反面证明康有为对于北洋集团既得利益的估计是比较正确的。在辛亥革命之后,重建德式的君主立宪制,已经不可能了。 一直到其1927年去世,康有为一直呼吁以溥仪为帝,重建英式的君主立宪制。但是在民初的两次君主复辟失败之后,这一思路已经成为空想。第一,考虑到汉民族主义情绪的广泛存在,溥仪的可接受性其实是比较低的;第二,袁世凯和张勋的两次复辟及其失败,导致中国进一步碎片化,军阀之间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一个军阀打出复辟旗号,会被其他军阀认为有统合众人之志,因为触及到其他军阀的既得利益,很容易导致“群起而攻之”的局面,因此很难打造一个支持君主立宪的军事联盟;第三,在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意识形态新旧领域的对立更加严重,君主立宪制的意识形态整合力进一步萎缩。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康有为对君主立宪的坚持,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其理论的彻底性的体现,而他的基础理论,又扎根于19世纪维也纳体系的政治经验。正是在一个由对共和革命的恐惧所带来的国际体系之下,他完成了其“三世说”的建构,将君主立宪制设定为“升平世”的主流政制,而共和制则属于遥远的“太平世”。既然“太平世”仍遥遥无期,那么从逻辑上说,中国现阶段应当追求的,就是君主立宪制。但是,一战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国际体系,世袭君主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确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正在到来的国际体系,与19世纪的维也纳体系截然不同。创建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列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防止共和革命的发生,确保世袭王朝的统治。而1919年创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列强已经没有政制上的共识,它们所创建的新的协调关系也是高度不稳定的——对德国的羞辱和报复,导致了后者复仇心理的潜滋暗长;同时,新生的苏联,也被排除在列强的协调关系之外。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持续进行,导向新的战争。而这意味着,不仅中国的君宪复辟运动很难再得到国际体系的支持,即便是其他的国内政治运动,在国际上引发的反响也都是高度分裂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20世纪初到20年代,尽管康有为的主张没有大的变化,但其在中国的思想光谱中,却从主流走向了边缘。 参见康有为:《致毓朗书》,载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九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169页。 同上书,第169页。 康有为:《救亡论》,载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九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康有为:《救亡论》,载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九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235页。 〔英〕沃尔特·白哲特:《英国宪制》,李国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0页。 康有为:《致党内公启》,载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九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康有为:《致北京电》,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77页。 康有为:《致议和委员陆、顾、王、施、魏书》,载姜义华、张华荣编:《康有为全集》(第十一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参见伍宪子:《丁巳复辟真相》,转引自胡平生:《民国初期的复辟派》,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219页。
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如何理解 “维也纳” 学派 ,看视频—— 1900年的德国
热度 1 gordon 2016-10-12 20:27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7cc1a5dcb6a9b847424c8ad9db057b93/v.swf 乘坐时光机,让时光倒流回到116年前的 德国 柏林和慕尼黑,可以看到当时 德国 的城市发展令人叹为观止!人如潮涌,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注:原胶片为黑白默片,10年前才被人工着色,现在看到的是已修复的数字版本) ************************************************************************* 本视频是为了让你对 “维也纳学派” 有感性认识。 (我喜欢这种,快速、干净利落的 “风格” 击倒对手,李小龙是我的偶像) 国内的,可以到大连旅游一下,类似。 旅大地区以前是隶属日本本土的。 注:大连视频,我就不贴了。(有点犯忌讳) ************************************************************************* 因为我看好多资料,很有用的资料的作者,都是维也纳人。 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他的 “原始思路” 。 注:有工业基础就是不一样,二战德国迅速发展了 汽车和高速公路。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奥匈帝国是欧洲第二大国家,疆域仅次于俄国。 维也纳有点像巴黎,因为落后而专制, 因为专制而集中,像巴黎这样的首都是有着特殊地位的 。 到了美国以后,就不是奥匈帝国的土壤了,变成了更加肥沃的土壤。但是文化没有变,所以就长的异常茁壮。 普奥战争后,由于政治和军队力量的衰落,奥地利开始将对领土优势的期望转为对文化优势的追求。 维也纳人到美国后,为什么这么棒? 参考 Gerald Holton 的研究,《科学与反科学》 作者
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终结了“暴君统治”、 “密室政治” 的 科学社会进步—— 电报 ...
热度 1 gordon 2016-10-5 12:29
19 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外交官梅特涅,凭借其手腕为奥地利赢得与其虚弱国力不相称的利益。 不过,梅特涅总是摆脱不掉诡计多端的声名。据说他刚刚出使巴黎时,拿破仑不屑和他见面,梅特涅不惜勾引皇帝的妹妹波利娜·拿破仑,通过“情妇外交”的手段,拉近和拿破仑的距离。 在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对各国君主是极尽阿谀奉承;背地里,却见风使舵,又拉又打;还经常把小国代表关在门外,在书房大搞秘密外交。 梅特涅曾当面对晚辈俾斯麦说: “说真话是对自己的不忠。” 可见,作为外交人员,梅特涅毫不讳言,他是以谎言为生。 在中国战国时期,也有一位这样毫无底线的外交家 ——纵横家张仪。 张仪当年出使楚国,向楚怀王承诺,只要撤军与秦国修好,并与齐国断交,便将六百里商於之地双手奉上。 受欺骗的楚怀王听信其言,果然与齐国断交,却没有得到报酬。之后,张仪装聋作哑,声称只答应割让六里土地。楚怀王大怒进攻秦国,被扣押在武关之盟。在秦楚之战中,楚国可以说完全败于张仪狡诈的外交。 以各种标准说,梅特涅、张仪都是很有争议的。他们都是秘密外交的高手。秘密外交这个词,现在也受到很多人的误解,它的正面价值,值得为之澄清。 ****************************************************************************** 事实上,秘密外交并没有那么不堪。 近代以前,外交通行的规则都是秘密外交。 这看起来太丑陋了,国家大事怎么可以不让民众知道?由几个外交官在那里讨价还价操办,未免太荒唐吧?如果外交家卖国怎么办呢? 秘密外交的核心不是外交家决定结果,而是外交家掌握过程,具有高度灵活性。 外交家出使,可以说代表君主谈判,无所顾忌,便宜行事。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外交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且充满了临时性、随机性、偶然性,不仅要交给专家去办,还要相信他的应变能力。秘密外交的核心,就是信任本国外交家的能力。不论是本国统治者,还是民众,都不能站在边上横加干预。 所谓外交,无非就是妥协,就是交易 —— 否则就不存在外交谈判。 这些妥协和交易,只适宜在密室筹划,包括利用外交家个人才能、熟人友谊资源、当时环境压力,施加综合性的影响,以换取最好的外交成果。 秘密外交,通常是君主制定底线,过程完全不问,给予外交人员最大发挥空间,最后再把外交成果拿回来,签字盖章。如果对这次外交成果不满意,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次努力。 外交是一个持续博弈的过程,进展往往比一次博弈的结果更重要。 **************************************************************** 现代外交,形式上基本已经废除了秘密外交。 大量外交会议,都是全程公开报道,甚至是电视网络直播。外交人员经常要像明星一样,置于国内民众的监督之下。每一天的外交进展,立刻登上第二天头条新闻。(当然,纯粹透明的外交是不可能的,秘密交易永远存在。) 电报终结了古典外交。 这句话值得细说。 梅特涅生活的 18 - 19 世纪,是古典外交的巅峰时期。那时国际法已初步建立,外交来往频繁,外交官们权限很大。他们尔虞我诈,施展个人才能,发挥外交手腕,对国家利益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那个时代,外交部长、外交大臣在各国政府内阁都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臣” —— 汉语词汇里的“总理”,它在清朝时期的最初意思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外交部长之意。 很多人一听“美国国务卿”这个名字,以为是美国总理级别的人物,主管美国行政大事。实际上,美国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国务卿的真正职权正是外交。 美国国务卿的衙门,其实就是美国外交部。 可见,近代职业外交官达到的辉煌顶点,给今天政治带来了多么深刻的影响。 电报终结了古典外交,这是什么意思呢? 无线电普及以后,原本前方独当一面的外交官,他们的一切判断和决策,都要时时地向国内汇报。尤其是在高度集权的新型国家,比如苏联和中国,外交官只是本国最高决策团体的传声筒而已。同时,前线外交也大受后方舆论干扰。 无线电报、电话、互联网,大大限制了外交家的发挥。 外交官只是一介驻外干部。即便他再专业,再有能力,再熟悉情况,再有更好的计谋建议,却无从发挥,只能听命于几千公里之外的吵吵嚷嚷,一纸命令。这到底算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管怎么说,秘密外交的时代过去了。
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暴走维也纳
热度 22 洗心 2014-8-24 23:18
过茜茜公主博物馆而不入。
6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摘抄]法国厨神安托南 卡莱姆1821年6月22日维也纳洗礼命名晚宴菜单 ...
热度 11 平沙落雁 2013-12-15 12:32
两种汤:咖喱海龟汤,塞莱丝丁式米汤 汤后第一道菜:两种鱼:热那亚沙司三文鱼,普罗旺斯沙司蓝鲟鱼 四种大块烧肉:蒙牧伦西风味鸡,佩里高风味牛肉里脊,挂汁火腿,野味肉酱 四种正菜热菜:孔蒂家风味野鸽,摄政王家风味乳鸽,皇家野味肉酱,野味肉泥馅饼烤米饼 四种正菜冷菜:蒙伯利埃黄油小鳗鱼肉冻,家禽肉冻蛋黄酱,火腿肉冻丁拌小牛腿肉,五香山鸡肉冻 四种烧烤肉:鸡蛋沙司乳鸽,柠檬水鸭,面包沙司填鹌鹑,鸡蛋沙司阉鸡 四种大件装饰糕点:露岩上的罗马别墅,威尼斯喷泉,桥梁上的爱尔兰别墅,露岩上的波斯别墅 四种甜食:热那亚多层冰糕,罗马教皇三重冕冰糕,蛋白糖多层甜饼,法国多层牛轧汤 四种正菜外的蔬菜:巴黎风味小豌豆,蛋黄酱菜花,青豆,黄油芦笋 四种杯装甜食:山莓慕斯,柑橘果冻,醋栗果冻,奶油蛋白甜酒冻。 注:当时他的雇主是英国驻维也纳大使查尔斯 斯图瓦特爵士夫妇,此宴是为庆祝该夫妇长子洗礼命名而举行的,出席人数48人。 还有更丰盛的菜单,是英国摄政王为俄罗斯大公举行的晚宴,实在太长,懒得抄了,数了下,包括甜食一共139道菜
62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奥地利之旅】噢,维也纳
热度 27 葭蕙 2012-10-17 01:03
【奥地利之旅】噢,维也纳
【奥地利之旅】噢,维也纳 【奥地利之旅】噢,维也纳 提起维也纳,多多少少有一些莫名的情绪萌动,或兴奋或沉醉或向往或痴迷……很久以来对于这座城市的媒体引领好像更多的信息透露是,这座音乐之城的吸引力似乎已经超越了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美景,以至于很多的歌唱演员貌似到了那里的金色大厅演唱一回就会变成知名的歌唱家或是音乐家,作为一种肯定和实力的佐证——是不是很多的音乐人和团体趋之若鹜的原因? 我选择了在国庆长假去那里,是因为那里很久以来的呼唤和吸引,阿尔卑斯山脉,维也纳森林,哥特式建筑,雕像和喷泉,当然,还有约翰斯特劳斯,莫扎特和一年一度引人入胜的新年音乐会。 我们是在芬兰的赫尔辛基转机到维也纳,当地时间的下午三点至五点正是飞往这座迷人的城市的时间。从舷窗俯瞰,朵朵白云之下的红红的屋顶连片的森林五颜六色的大地和蔚蓝的海水湖区镶嵌在一起,让我有了一种亲近的冲动,从北京起的十几个小时的候机和飞行的疲惫竟然一扫而空。耳畔不禁萦绕开了《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旋律,不合时宜的是眼前的美景中浮现的却是美丽的巴伐利亚茜茜公主在成为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的多舛命运的跌宕之中,一种难言的感叹。 一道彩虹划过机翼,很快,我们到达了维也纳。 此行通过携程预订,几乎属于自由行,没有约束的那种。我不喜欢跟在导游的小旗子后面的那种感觉,那种经历在至今的人生旅程中好像只有过一两回,我是喜欢独来独往自由行走的那种,不怕迷路不怕陌生也不怕异族的言语。 在维也纳,不得不去的有坐落在市中心的斯蒂芬大教堂,那是当地人喜欢的城市标志,高 136 米多,居世界第三。 800 多年的历史,为她披上古旧的外衣。二战时,教堂曾失于战火,后来经全奥地利各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建教堂的一部分,直到 1948 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开放,使教堂重生。圣斯蒂芬大教堂南北两塔都可以坐电梯而上,俯瞰维也纳市的全景。在北塔的钟楼里有一座 20 吨重的大铜钟“普默林”,这座大钟本是在 1683 年战胜了土耳其军队后用其所弃的武器盔甲浇铸而成。在二战最后几天的那大场火中大钟掉了下来摔得粉碎。现在的这座是战后人们收集其残骸按原样重新铸造的。平时大钟是不随意敲响的,只有到新旧年交替的时刻,“普默林”浑洪的声音才回响在静谧的夜空,向人们祝福。 与熙熙攘攘的步行街克恩顿的现代游人和繁华相比,进入教堂,即可间便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虔诚的感觉,即便你不是教徒,也会被那高高的穹顶、哥特式的柱子、迷幻的灯光、静谧的空气、肃穆的氛围所感染,那些整整齐齐排列着的桌凳早就被抹去了表面的光滑,留下的是显现着的木纹在诉说一段段历史,那些地面上粗粗的印迹,无不昭示着一个个曾经的生命虔诚的来来去去,祷告、祈福和忏悔以及微微的颂读之声还会从那些黑黑的壁面幽幽渗出…… 一座城市的历史带来的震撼力不是用书卷和文字写就,而是他的经典符号的留存和保护。即便今天它的四周是人声鼎沸,车马成流,也掩不去她富于魅力的曾今和现在。 在维也纳市区,我游览了美泉宫、霍夫堡宫、英雄广场、斯特劳斯金色雕像和市政厅,漫步其间,古老的建筑,悠闲的人群,现代的招牌,怀旧的马车,仿佛穿越于中世纪,无须和同伴谈古论今,只需要静静的走,细细地看,即便不去思想,那些纷繁的、矛盾的一些念想便会在脑子中铁马金戈,结果是没有胜负。游览嘛,毕竟只是一匆匆的过客。到了、看了、想了,也便是旅行的目的了,至于享受,那只是自己赋予所谓精神层面的自欺欺人而已。 到了维也纳,当然是要听一场音乐会,亲临一次金色大厅,否则算是白来一趟。 票是早就预定的,欣赏的是“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的演出。 走进金厅门厅,里面早就满是人,工作人员都穿着宫廷礼服,显得庄重、华丽。他们有的是负责带位,有的是卖乐团介绍与节目册的,(每本 6 欧元)一边的摊上卖的是各式各样的纪念品。金厅分三层,因此,票是按照座区分的,我们的是二楼的一个厢座。 虽说 大厅十分陈旧,但 灯光亮起便一片灿烂:金色的天花、金色的墙,金色的座椅,金色的雕花门窗,金色的雕花栏杆,金色的舞台,在巨大的吊灯照耀下,到处都是金光闪闪。金色大厅的装饰精美,两边的金色墙壁前,竖立着 16 尊大理石雕刻的音乐女神像。楼上两翼包厢后的金色大门口,放置着历代音乐大师的金色胸像。大厅顶上金色镂花梁柱间,画着音乐女神的彩像。只有到了这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何谓“金色大厅”。我想,陈旧的大厅不去时常刷新,兴许 那旧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可谓不带粉饰的浮华。 听音乐会的全是游人,长袍短褂,风衣雨衣冲锋衣,西装裙装牛仔装什么都有,人人手上长枪短炮手机录像机样样齐全(后悔我没有带相机进去),多少有点让人失望,看来,作为一种旅游“商品”的演出,也脱去了他那神圣的光环。 两个小时的演出,乐团的所有的音乐家,都穿上了宫廷乐师的礼服。使人看了仿佛回到了古老的宫廷。演出的是“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理所当然,演奏的大部份都是莫扎特的作品,如:《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片段,还有小约翰 · 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等,演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片段时还有男女歌唱演员演唱,欢快诙谐的演唱全 不用麦克风, 仅凭自己高亢的歌声,让人不得不叹服这种专业的功底之强。 与所有音乐会一样,最后是演奏老约翰 · 斯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结束。只见指挥一挥手,乐曲声嗄然而止,乐团几次的谢幕,大家都久久不愿离去——我感觉这是一种礼貌,表达的情绪很复杂,至少有不懂装懂和附庸风雅的成分在里头——其实,也不过商业演出罢了,与《新年音乐会》是无法相比的——但也算是了了一场“到此一游”的夙愿。 值得一提的是,一天城区漫游的自我犒劳,是偶遇的斯蒂芬大教堂附近的一家叫做福積的装潢的很精致的中餐馆的一碗面条,还有不错的油辣椒。听了一天带德语腔的英语,能够听到广式的普通话感到十分的亲切,甚至夸张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了了。
个人分类: 休闲悠游|77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2012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兔槽
热度 23 张声语 2012-1-2 01:56
我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大粉丝,从当年的CCAV3台开始转播起,几乎年年不落。今天也一样,找了个orf,然后一边看一边和一群乐友聊天。以下是观后感: 1. CCAV太丢脸了,每年都要雷人,去年刘芳菲的英语和采访把我雷得外焦里嫩,这就算了,今年彭家鹏又思密达了,“拉克奇”进行曲这是毛线啊??? 还有, 穆特拉文斯基,乃给我解释解释,这TM是谁? 2. 我看的是德国一个电台的转播,非常好看,中场时候不像CCAV播对指挥的采访,年年都操着个破英语追着人家问,来过中国么,想来中国么,完了逼着指挥说句中文。而是播了维也纳的宣传音乐片,拍得特别有意思。以后的中场时间不要指望我献给CCAV的傻逼们了。 3. 洋葱丝比六年前,看起来成熟多了,结果没想到这货还是卖萌卖得很厉害,还敲着扬琴卖萌。我最想知道是他拿着的那个大闹钟是啥牌子滴?不过,六年前他选了23首,今年选了24首,还选了两首基友老柴的节选,我还挺喜欢这点的。 4. 好些乐友在骂今年的芭蕾舞服装,因为居然是肉色和屎黄色 ,和地板是一个颜色,就像传说中的保护色一样。。。老肖一边听一边打扫房间准备迎驾,结果他猛一看,评价说这是没穿衣服还是地板在跳舞呀,我 。。。我一直念叨觉得女猪没穿衣服,后来就有人拿毛毯裹起她了。。。 5. 今年的穿越是王道啊!最后一支芭蕾的剧情,就是某现代女性穿越到古典宫廷时代,跳了半天,又穿回来了,穿着羽绒服在美泉宫大厅做纳闷状,我当时就在想,这是波司登滴插入性广告么? 6. 不知道大家有木有注意过维也纳爱乐里面二提第四排那两个,常年一起搞基,眉飞色舞,表现很出挑,很有爱,简直可称攻受兼备。其中一个在87年就进一提了,那时候还很正太的说。 7. 童声合唱团还是一如既往地扭笔和正太呀。。。我听得正high时候,老肖给我把房间整理好了,跑过来问我他是不是很贤惠,只好很不耐烦地敷衍说,闲会闲会。。。 8. 洋葱丝处理地还是挺细致的,结尾也不像普莱特那么毛,整体也流畅,不过我说今晚的雷电波尔卡好,结果有童鞋不同意,原因是昨天刚看了92年的克莱伯。。。好吧,人比人,气死人,想活就表和克莱伯他老人家比了。。。 9. 外景是越来越多了,就像扛着单反找的一样;芭蕾的裙子也是越来越长,跳舞时候掀地挺好看。 10. 还有人问我咋样才能去金色大厅听新年音乐会,囧,今年池座的价位是9300多欧一个,基本上是全球70000+的乐迷每年通过抽签争那几十个到几百个廉价座位。最近欧洲经济形势太糟了,感觉金色大厅也在加塞儿了。。。
个人分类: 兔槽|64 次阅读|1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2 18:03 , Processed in 0.03073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