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多瑙河

相关日志

分享 船只设计和航海技术的革命
热度 3 gordon 2013-10-27 15:23
欧洲的诸条河流,如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波河以及其他河流,经年平缓流淌,极为便于航运。东亚的诸条河流,黄河、扬子江、珠江、湄公河以及其他河流,由于季风雨水而更具有季节性,但随着艰苦的运河和灌溉工程的建设,东亚的河流和运河网络成为一种推动水运和交换更加深入内地的有效途径。 事实证明, 南亚地区的河流不大利于水路航运,西南亚和东非地区更是如此。故而,陆路商队贸易才占据了优势地位。 首先,因为降水稀缺的缘故,河流数量较少。而且,大多数河流的水量也随着季节剧烈波动,水量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水上航运。更为重要的是, 印度洋的海洋世界很早就已发展起来了,而且各类船只长期以来就十分适应海域相对温和的自然条件。因而,15世纪世界各地的船只设计的改进对印度洋海上世界的影响很小。 在15世纪,在欧洲的大西洋地区产生了两个关键性变革。一个是坚固、快速而且便于灵活操作的船只的出现,其建造和运行的费用相对低廉,它不仅可在世界的汪洋大海上任意航行,而且还能携带大量重炮。第二个是对航海知识的掌握,这其中既有对风向和洋流循环的普遍规律的认识,同时还有运用天文观测来确定航船地理方位的能力。 各种船舶设计的革新集中体现在船只所装备的桅樯、帆樯、索具、船帆等各种设备之上,有关这方面最早的事例,出现于1420年左右。当时地中海与北海、波罗的海之间的航运业不断扩展,在船壳设计和缆索装备方面造成了以往各种不同技术传统之间的广泛交流。其结果是出现了以坚固、经济为特征的地中海类型的“卡拉威尔式快帆船”(carvel), 这种类型船只的壳板被固定在龙骨的肋板上,这与北方地区过去流行的那种把壳板一块一块地以覆盖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如同房子的护墙楔形板一样的“鱼鳞式”构造全然不同。这种方法使用木材较少却能建造出更为坚固的船壳 。艉柱船舵(这一装置,最初是在中国水域发明出来的,可能在波罗的海又出现了第二次发明)较之以前船尾操桨的方法,操纵更为灵活。北欧和地中海帆缆装备方法的结合带来了更灵便的操纵性和更快的速度。 装备齐全的船上有三个桅杆,并配备方形风帆(便于观察有利风向)和大三角帆(便于在风中更好地航行)。因为操纵灵活性的改善,船只可以在没有桨和桨手的情形下航行,而在以前这些船桨和桨手则是抗拒不利风向的保证。 因此,操纵驾驶这种装备齐全缆索的船只变得更建造它们一样非常容易。更为重要的是,新式船壳和帆缆装备使建造更为巨大的、能够胜任远洋航行的帆船成为可能。最大的帆船被称为卡尔拉克(carrack),其载重吨位在1450年达到500吨,而1590年所建造的最庞大的木制船只的载重量甚至达到了2000吨。16世纪,一位法国国王曾将一座网球场安置在船上。装备齐全帆缆的船只几乎在任何风向中都可以灵活操纵,而且其坚固程度足以抵挡狂暴海浪的击打。然而,一艘坚固而灵活的帆船仅仅只是硬件而已。 14、15世纪,知识融合的并行发展提供了连接世界所必需的软件。在伊比利亚,犹太学者将阿拉伯传统的天文学和数学,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水手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航海数学。及至15世纪20年代,凭借各种适当的仪器、海图和图表,那些远航船只的船长们可以相当精确地确定他们自己所在的纬度,从而为他们往返于大西洋群岛,如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之间的航行提供保障。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员们开始掌握了伊比利亚、西非和亚速尔群岛之间的大西洋三角海域。1442年(如果不是在此之前)他们驾驶一种小而快速的大三角帆缆的两桅快帆船,沿着西非海岸向南探险。这种帆船的独特优点是它可以与各种风向紧密地接合,使其可以在逆风的条件下成功地返回葡萄牙。当葡萄牙人计算出他们可以安全地离开非洲海岸, 驶入大西洋中部,再向北航行,然后乘着西风带返航回家 之时,他们开始在其非洲探险航行中使用更大的舰船。1482年,他们在今天的加纳建立了一个要塞;1488年,他们已经抵达好望角,并计算出南半球的风向遵循着与北半球风向相反的一种镜像模式。到1498年,达伽马(约1460-1524)冒险进入印度洋航行,在那里他得到了一位当地船长的服务,在这位船长领航下,达伽马的帆船从东非海岸抵达印度。葡萄牙人很快便获得了印度洋水域季风类型的常识;可对于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关于大西洋风向和航海数学知识,他们却缄口不提,竭力保守秘密。 航船与政治 因而, 到15世纪90年代,葡萄牙人在深海上已经拥有了航行到他们愿意去的任何地方的知识和装备。要安全地进行这些航行并从中获取自己所想的一切,他们需要一种更为深刻的创新变革,即舰载火炮 。巨大而坚固的卡尔拉克帆船可以装载巨大的火炮及其附属装备,而这是世界上其他类型的船只所无法做到的。 甚至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那些庞大船只也不具备卡尔拉克帆船这种牢固的肋材建构,如果承受重炮的后坐力,常常会使其发生剧烈摇晃甚至解体 。1510年,在印度第乌港(Diu)附近的海面上,葡萄牙人第一次在没有撞击或登上敌人船只的情况下,赢得了海战。1530年,他们(以及其他人)所建造的船只为适应火炮的要求,将炮孔和承载火炮的甲板都设置在吃水线以上。1550年后,大西洋欧洲的海军舰只和商船在构造结构上变得多种多样,而任何希望在海上有新作为的君主或城市国家都不得不提供建造各类战舰的费用。这势必对此后的欧洲政治事务产生影响。 内卷的中国 中国在元灭南宋时就在船只上装了火炮 。明初的鄱阳湖大战,火器也是大规模应用。 1501年,达·伽马在卡纳诺尔和科钦强行建立永久性的要塞,巩固对印度西海岸的强占。1509年,葡萄牙人侵者占领了果阿,并在科伦坡、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爪哇等地建立了商站,控制了“香料之国”。接着,便同在这些地方开设商铺的富裕华人接触,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盛产瓷器、黄金、珍珠、绸缎的国家,得到了关于中国的许多情报。回国后,他们就同当局筹划对付中国的策略。 1517年,葡萄牙使臣泊船广州城外,明朝官员第一次见到当时已风行欧洲的火炮,不禁暗暗称奇:“其铣以铁为之,巨腹长颈……以此横行海上,他国无敌。”1518年,葡萄牙先后三次与广东官员接触,都未能沟通双方关系。葡萄牙当局便于1522年8月,派5艘舰船至珠江口外锚泊,试图以武力为后盾,强迫广东官员同意其借驻屯门岛。广东守军向人侵舰只发出了警告,葡人不但不理会,反而炮轰守军。明军以岸炮、舰炮结合,顽强抵抗,并 缴获军舰两艘及舰炮20门 ,其余3舰被迫返回马六甲。此战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 还缴获了当时较先进的火炮。因当时明朝将葡萄牙称作佛郎机,所以也将缴获的大炮称作佛郎机。 佛郎机原为欧洲15世纪末16世纪前期流行的炮种之一,葡萄牙制造的佛郎机大多作为舰炮使用。佛郎机与当时明军装备的火铣相比,在结构上有根本性改变,比火铳优越得多:采用了母铣与子铁结构。母统即炮筒,子铳实为小火铳。每门母铣配4~9个子铳,每门子铳事先装填弹药以备使用。作战时,先将一个子铣装人母铳的弹室中。发射后,将空子铳退出,换装另一个。由于可以轮流换装子铣,减少了临时装填弹药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安装了瞄准具,增大了射程,提高了精度。显然,佛郎机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火炮的基本特点。 明朝缴获佛郎机后,立即由军器局和兵仗局组织人员仿制,研制出了射程、威力、精度都比葡制佛郎机优越的火炮,大大提高了明军炮兵的战斗力。此后,明军在抗击西班牙、荷兰殖民者入侵的战争中无不使用“佛郎机”。 ×××××××××××××××××××××××××××××××××××××××××××××××××××××××××××××× “ 佛郎机 ”和 “红衣大炮” 专门有人研究,我们搞不出来,关键是它带瞄准具。(早期的火炮是攻城用的,一般不用瞄准) 我怀疑那个船我们也搞不出来。要不是我说,估计听都没有听说过,我做 “大航海时代”的爱好者多少年了,十几年了吧,也是我找资料的时候偶然找到的。 这个东西中国根本搞不出来,摸不着套路 ,然后徐光启才开始翻译“几何原本”。 中国比西方落后了多少年,以前是根本没遇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遛就不行了。 中国有这个地理条件,没有这个动力。 白银贸易就是日本的银矿,菲律宾 (西班牙人在美洲的银矿),德国的银矿(葡萄牙、荷兰 的贸易带到东亚 ), 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对此一无所知。
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28 21:12 , Processed in 0.02063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