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爱因斯坦

相关日志

分享 你们以为的那种知识分子,本身就有问题
gordon 2017-5-17 16:30
问题出在哪里呢 像丁玲这样的人,本身就是问题 它们就没什么知识 ********************************************************************** 实践是学到真理的根基所在,一个细胞一个细胞研究,每一个细胞都是独立的存在 ********************************************************************** 术业有专攻,同行评议最靠谱 触类旁通,不一定行。 知识迁移,不一定能迁移。 ********************************************************************** 就得出一个结论,术业有专攻,你不要考虑知识迁移。 每一个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般性。只有特殊性。 ********************************************************************** 基本上,从科学的标杆来说,钱学森还是基本合适的 像彭恒武,都是糊里糊涂的。 对 诺特定理都兴奋的不得了 ********************************************************************** 钱也是因为运气,领域的原因,流体力学 不涉及到 微观粒子,测不准这种事情 基本上,还可以保持一个 客观世界 可以测量一个客观世界,这样简单的认识 ********************************************************************** 量子力学很麻烦,爱因斯坦都搞错了 到了微观世界,现象和观测手段是有联系的 爱因斯坦想把观测手段全部消除,这个是办不到。 爱因斯坦的想法, 不受人影响的客观世界,能对客观世界有一个客观的描述 爱因斯坦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自然界 ********************************************************************** 玻尔在《 Atomic Spectra and Description of Nature 》( 原子光谱和自然描述 )一书中,描述量子力学:在这个宇宙的戏剧之中,我们同是观众也是演员。 ********************************************************************** 钱学森对科学的看法,基本上都是对的。 特异功能的事,是当时一股潮流,军方的事情,美国也有这个潮流。被批驳了。 这个不赖钱 ********************************************************************** 不要说它是无知者, 它吸收的知识分子就有问题 。真有知识的,它也忽悠不了。 钱学森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回国了。(捡个漏) ********************************************************************** 整个是一糊涂人 哄 糊涂人,“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从游民到游士 ,一群糊涂 ********************************************************************** 所以说, “百年孤独” 嘛,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大型 历史剑仙玄幻 仙侠剧
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作为化学家的爱因斯坦 ——— 劝君要作 “倭斯袜” (转)
gordon 2017-1-2 14:46
像冯诺依曼等等,早年都是学化学的。 电解氨气,炸药的制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科学的特征 最典型的就是长津湖的一系列化工企业(日氮、朝氮 ),“水俣病” 还有, 当年做光谱的大拿,也是流体力学的大拿 。你懂的 ************************************************************************* 人们一直觉得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天才,似乎很少有人称他为化学家。他引入的许多思想,对当时不少“正统”的物理学家来讲是出乎意料的。通过Ball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可能正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发展的物理化学源流,使得他有别于一般的物理学家。 当然,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不足之处,可能也正是来源于他的这个物理化学背景。物理学家们一般认为自己要优于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爱因斯坦恰恰证明,真正伟大的科学是综合的和交叉的,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本质上是一个化学家吗?今天,他总是被当作理论物理学家的标准原型,但是,爱因斯坦的早期工作,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物质的分子本质,这些工作牢牢地根植于具体的、现实可感知的事物之中。不仅是物理学家,化学家也应 该纪念这个铭记他最重要发现的“爱因斯坦年”。 其实,当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他的狭义相对论时,让与他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最为惊奇的,可能并不是该理论的革命性结论,而是惊讶于这一事实——这 项现代物理学中令人惊异的工作,出自于一个正在进入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领域,职业生涯颇有前途的年轻人。 爱因斯坦的物理化学博士论文 爱因斯坦在1905年7月提交给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种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分子大小的新方法。同一个月,他发表了一篇论文,表明在显微镜下观测到的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其杂乱和毫无规则的运动――即所谓的布朗运动,是由溶剂分子的碰撞所导致的。 在这个“奇迹年”所发表的文章中,爱因斯坦自己认为,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只有一篇。这篇文章中他试图通过引入量子——即不连续的能包的概念,来解释金属如何与光相互作用。总而言之,这是任何一个物理化学家都会为之感到骄傲的工作。 现在,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发,人们得到了重要而令人难以置信的,诸如黑洞和通过时空空洞进行时间旅行一类的概念;而从量子理论也得到了无限分岔的平行宇宙和泡沫状时空的概念, 人们已经很难再了解到这些理论的由来 ,在表面上看来是多么的平凡。 相对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将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运用到运动物体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这篇文章的开头,提到的不过是磁体和线圈。 但是,(即使是有点言不由衷地)提议爱因斯坦是个化学家的主要理由,比以上依据有着更为深刻的缘由。在爱因斯坦做出他的原创性贡献的时代,物理和化 学还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当时,这些分界只是在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努力为他们对放射性和核科学这些新的研究领域提出要求时,才被争相提及。 当时,科学家们还在对约翰·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和分子是否存在,抑或仅仅是一种为了教学和说明的方便而发明的概念进行激烈争论 , 而像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家们所使用的中心原理,还在等待后来出现的量子理论的解释 。 交叉学科研究 爱因斯坦本人并不关心这些学科之间的界限。这正如比他早100年的法拉第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一样。而爱因斯坦正是将这二人在时间上和知性上联系起来的人。 爱因斯坦后来 对基本力的统一理论的追求, 只不过是他早期通过牛顿的物质动力学理论模型,对液体和分子间力的工作的 简单延续 。 牛顿推测认为,在原子之间的微观尺度上作用的力和在恒星与行星之间在宇观尺度上相互作用的力,具有相同的本质。爱因斯坦在1901年和1902年发 表的两篇早期论文中,正是继承了牛顿的这一思想, 探寻引力和分子间力的共同起源 。1901年,在爱因斯坦21岁时,他写道:“能够认识到在我们的直接感官 上完全不同的事物的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真是一种极爽的感觉。” 因此,我们应该毫不奇怪地发现,当爱因斯坦在很早年就对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着迷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学术成就同样延续了麦克斯韦对物质科学的另一重大贡献——气体的运动理论。 1879年,荷兰的约翰·迪德里克·范·德·瓦尔斯将麦克斯韦的这一理论扩展用于处理液体,而爱因斯坦在1901年发表在Annalen der Physik的论文,追寻了这一激发了范·德·瓦尔斯兴趣的同一主题,即在 毛细现象中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 。 爱因斯坦希望将这一工作扩展成为递交给苏黎世大学的博士论文,但最终毫无结果,因此他在1901年4月接受了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工作。非常具有说明意义的事情是, 爱因斯坦的父亲当时出于对儿子前程的担忧,选择向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求助 。 这正是引向1905年爱因斯坦关于分子大小的博士论文的知识线索。在此之前,已有好几种确定分子尺寸的方法,其中最为可靠的方法即是基于气体运动理论。 例如,1865年吉普赛化学家约瑟夫·洛克斯密特提出一种比较不同液体和气体的密度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空气分子”的直径约为1纳米。据此,洛克斯密特可以计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摩尔物质的分子数目。这一常数在德语系国家因而一直被称为洛克斯密特常数。 不同的是,爱因斯坦发明了一种仅仅依靠液体性质就可以准确计算分子大小的方法。范·德·瓦尔斯已经确定,分子尺寸大小对于了解液体性质非常重要, 正是因为考虑了分子的大小,他才将气体运动理论用于处理液态物质 。 微粒的运动 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微粒的运动。这与他对分子扩散研究的兴趣密切相关。德国化学家瓦尔特·能斯特开创了分子扩散的研究,他也在同一年发表了关 于布朗运动的论文。斯托克斯定律将 流体中粒子的运动速度与流体的粘度联系起来 。基于斯托克斯定律,爱因斯坦推导出了溶质分子在溶剂中的扩散系数方程。爱因 斯坦的方程中,同时包含了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溶质粒子的半径,他通过流体力学理论计算出溶质溶解于流体中其粘度的变化,从而求解该方程。 使用糖的水溶液的实验数据,爱因斯坦计算出糖分子的半径为1纳米,并且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为每摩尔2.1x1023个分子。直到 1909年法国物理学家吉恩·佩兰更为准确地测量了阿伏加德罗常数,表明爱因斯坦的数值太小 ,才迫使爱因斯坦重新检查了他的计算。 爱因斯坦检查不出任何错误 ,就让他的学生路德维希·霍普夫仔细检查。这使得霍普夫成为极少数有幸能够在爱因斯坦的数学中发现错误的人之一。霍普夫将一个错误的方程修正后,爱因斯坦的方法得到了6.56x1023,这不仅与佩兰的数字相符,而且也与今天的6.02x1023非常接近。 证明原子的存在 爱因斯坦对于测量分子尺寸的兴趣具有更深入的科学目标。 他意识到一些显赫的科学家,包括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和恩斯特·马赫,都怀疑原子和分子的真实 存在。今天我们很容易轻易认为这些反原子论者毫无道理,但是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没有任何一个直接的证据证明物质原子理论的正确性 。大多数物理学家 和化学家认为原子理论理所当然地正确。但是马赫指出,只有糟糕的科学才假定无法感知的实体存在。 爱因斯坦确信原子的存在,但他希望得到某种形式的证实。他说,我们需要证据,它“能够保证一定大小的原子的存在”。 他认识到这种证据可能从布朗运动现象中得到 ;或者,从悬浮在液体中的微观粒子的随机运动中得到。该随机运动被暗示与1828年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观测到的粒子运动有关。 当布朗观测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规律地跳来跳去,他一开始认为这是有机体中存在的“生命活力”的显现,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有机体中存在某种活力。但他很 快发现“死”花粉微粒也具有同样行为,于是他的观测在19世纪引发了五花八门的理论,甚至涉及到对流和电学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都不尽如人意。 随机分子运动 爱因斯坦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借助于通过气体运动理论所建立起来的热是随机分子运动的结果这一概念。人们在此之前假设,虽然分子的随机运动具有很高的 速率,但是由于悬浮的灰尘或花粉粒子比单个分子质量大很多,因此 分子对这些大的粒子的碰撞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就象陨星撞击地球一样。 但是爱因斯坦表明, 从不同方向撞击微米大小的粒子的分子数目,在统计上的不平衡性的确可以使得该粒子运动 ,并且由于分子热运动所导致的杂乱运动,的确可以显著到在显微镜下可观测的程度。 这一运动的随机性使得粒子在液体中做扩散运动: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跟随其运动,它将到达与开始时不同的地方。爱因斯坦可以计算这一平均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进而预测出一个1毫米大小的微粒在水中可以1分钟运动约6毫米。 这一定量的预测极为关键:它提供了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正确与否的方法。如果该理论被定量地证实,那么人们就很难再否认物质的分子图像的正确性。这一图 像是整个运动理论的基础。换句话说, 分子必然是真实存在的 。爱因斯坦在结束1905年的文章时希望“(实验)研究者将很快成功地解决这里所提出的问题”。 很多人进行了实验尝试,但是 这一实验非常困难 ,主要是由于很难在实验中确保液体具有恒定和均匀的温度。直到1908年还没有人能够得到爱因斯坦理论 成立的定量证据,而他自己也开始绝望,认为已经不可能准确地研究布朗运动。让他高兴的是, 佩兰接受了这一挑战,并在这一年确认理论预测的正确性。因为这一 工作,佩兰被授予1926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一生都对量子理论的某些基本特性,特别是量子理论中似乎将机会和不确定性赋予物质的行为的方式,感到不安。 在某种程度上他有点类似普朗克,一方面将物质的量子描述当作一个方便的工具以了解物质的某些具体特性,比如光电效应和固体的热容,而另一方面又猜测,在此之下可能存在着更为基本的确定性的理论。 量子化学的核心问题 光与能量的量子本质对于化学具有中心价值。它能说明物质与光如何相互作用,比如,为什么草是绿的,以及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它也为所有的光谱方法提供了基础,使我们能够破译分子的结构 。 尼尔斯·玻尔,阿诺德·索末菲和沃尔夫冈·泡利表明,原子的量子模型如何解释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而佛里茨·伦敦,林纳斯·鲍林和其他一些人发展了原子间化学键的量子图像,以解释分子的形状和性质。 今天,无法想像化学能够离开量子理论。量子理论已经被用来解释和预测包括金属的催化行为,以及有机合成的立体行为的所有内容。爱因斯坦的工作的这一侧面,对于化学的影响超出了其它所有的科学领域。 吹毛求疵的人也许会说,就算爱因斯坦是以化学的旗号开创了自己的工作,我们今天几乎并不因此而铭记他。化学家的量子理论也许是被他的光电效应的工作 所引发,但是难道量子理论不也应该更多地归功于他之后的玻尔、薛定谔和海森堡的苦心发展,而不仅仅是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化吗?而且,他最了不起的相对论,不 是成了天体物理学家,而不是化学家的语言吗?不过,这事儿并不那么肯定。 相对论在化学中也非常重要。狭义相对论说明,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其质量会增加(同时,从一个相对静止的观测者的角度来看,它也会变得更短和活 得更长)。在重原子中,内层轨道上的电子与高度带电的原子核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使得电子的速度变得很快,从而出现相对论效应:铀原子最内层的电子平均速度 大约高达光速的三分之二。 轨道电子 这些相对论性电子的质量变得更重,从而使它们的轨道更靠近原子核。这进一步增加了内层电子屏蔽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拉力,因此外层电子的轨道会膨胀,能量会降低。这样,相对论效应重新调节了原子的电子能级。 这一现象并不如你想像的那样奇异和罕见。如果不是由于相对论效应,金子就会看起来象银子一样;金子的微红色是因为它能吸收蓝光,这是由于金原子的电子能带产生了相对论性的位移。 较之于任何程度的宇宙引力透镜或原子钟变慢现象,这无可争辩地是对爱因斯坦理论更为意义深远的展示。数千年来,金子就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象征性,因为从远古以来,这种金属就被与太阳联系在一起。 同样地,相对论效应使得水银具有低的熔点,这不仅使之具有巨大的技术上的重要性,而且还赋予这种金属在文化上与水和月亮的某种神秘联系。 近年来,由于通过粒子束碰撞合成新的超重元素,原子中的相对论性效应显得更加重要。新元素的合成者们开始研究极端的相对论性效应对这些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改变,是否已经开始破坏元素周期表中有顺序的性质变化。就是在现代化学的这一前沿,也不可能忽略爱因斯坦的遗产。 黑体辐射和量子 黑体辐射是来自能够吸收所有光的热物体的电磁辐射。黑体辐射具有相当宽的波长,但最大强度的波长取决于黑体的温度:温度约高,波长越短。普鲁士物理学家威廉·维恩在1893年揭示出了这一现象。 所以,灯泡中的金属丝或者一个电热器在被逐步加热的过程中先是发出暗红色,然后是黄色,最后是白色或淡蓝色。在它发出可见光之前,你就可以感觉到红外辐射产生的热量。在19和20世纪之交,这一常见现象却没有任何人能予以解释。 在试图进行解释的人当中,有爱因斯坦1901年到1902年间,在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导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克·韦伯。 另一个人是马克斯·普朗克。他开始通过麦克斯韦和路德维系希·玻尔兹曼在气体动力学理论中发展出来的统计力学方法,来推导维恩关于温度和波长的关系。 普朗克用一系列带电振子来代表黑体中的原子,并计算所辐射出的电磁能量。他最初的计算似乎符合维恩定律;但随后实验学家发现,维恩定律在高温时已不再成立。 普朗克发现他的理论预测能够符合实验观测,只要他将他的理论进行修正。这一修正需要假设,每个振子具有不连续的与振子频率成正比的能量E。他提出E=hv的关系,h现在被称为普朗克常数。 对普朗克来讲,这一假设不过是使得他的理论符合实验结果的一个数学游戏。但当爱因斯坦在1904年开始研究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工作时,他将此解释得更为实在。他说,光具有由普朗克公式所给出的一块一块的能量。他将这些能块称作量子。他声称,光是量子化的。 爱因斯坦知道这一建议是具有争议性的,甚至是令人不能容忍的。但是他争辩说,他的假说可以解释由菲力普·伦纳德在1902年观测到的光电效应。伦纳 德发现光照到金属上会发出电子。如果光是量子化的,那么它会在单个量子能量超过从金属移出电子所需要的能量时,从金属敲出电子,而这与光的强度无关。 这公然地挑战了直觉:人们会自然地期望更强的光会给金属注入更多的能量,从而无论什么波长都会使金属喷射出电子。按照爱因斯坦的假设,喷出的电子能量将不依赖于光的强度,而依赖于光的波长,波长决定了量子包的大小。这正是伦纳德的实验所发现的。 由于对光电效应的解释,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超重元素中的相对论性效应 从第104号元素Rf(rutherfordium)开始,比锕系元素更高的新元素最早在1960年代被人工合成出来。这些元素都不稳定,最长的衰变半衰期最长只有几秒钟(Rf251半衰期为78秒)。不过快速分析技术可以容许人们研究这些人造元素的化学性质。 理论预测,这些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亚层由6d电子轨道组成。这意味着,这些超锕系元素应该具有与元素周期表中上一排过渡族金属元素类似的化学性质:Rf应该像铪,105号元素(dubnium)像钽,依次类推。 但是,强相对论性效应可能削弱这些周期性质。对化学元素“dubnium”(第105号元素)似乎正是这样:其氟化复合物更类似于铌而不是钽的氟化物,而它的其它化学性质又更接近于镤。这就是说,它根本不像第5族元素,而其行为更像是锕系元素的延伸。 也有一些迹象表明Rf元素也受到相对论性效应的影响:四氯化Rf的挥发性比对应的铪化合物高,周期表的趋势预测与此恰恰相反。 奇怪的是,seaborgium(第106号元素)似乎不受相对论性效应的影响,其行为恰如第6族金属钼和钨。同样地,hassium(第108号元素)和锇一样形成挥发性的四氧化物。 这些研究将分析技术推到极限,包括只对少数几个短暂寿命的原子进行测量。 作者:菲利普·鲍尔(《自然》杂志前顾问编辑) 译者:王鸿飞(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 一个八卦,这个研究当年可能还是 罗斯查尔德 资助的。( 他在法国,不问丫要钱,问谁要钱 ) Edmond James de Rothschild 大资本家,fuck you !!! 把罗斯查尔德的家产 夺过来,“我来取真经” 。(真假美猴王) 早先,我的祖上就收拾过 罗斯查尔德,没收过他的家产。现在他还敢来 “扎刺” ************************************************************** Henri Poincaré学院 这个地方更驴,这是 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罗斯查尔德 共同资助的
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这些全都是谣言
gordon 2016-3-2 09:28
瓦特望着开水壶发呆,感受到蒸汽的力量,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被苹果砸中,几经思考,提出了万有引力;爱迪生用镜子反射烛光,照亮母亲手术,后来发明电 灯;爱因斯坦小时候做一把糟糕的凳子,被老师嘲笑,于是拿出之前做的更差的 …… 这些全都是谣言。毁三观。 ******************************************************************************* 注:牛顿被苹果砸中,这是伏尔泰说的。 伏尔泰是听牛顿的亲戚说的 。但是。。。你懂的 瓦特望着开水壶发呆,这 是早年史学家的看法 。提出一个观点,瓦特他们是靠经验摸索嘛,现在新的看法是 基础科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例如大气压。要不然的话,提水机都发明不出来。更不用说,蒸汽的了。 这个是学术界的问题 。 ******************************************************************************* 剩下的我就不知道了。 我唯一知道的是爱迪生看的是 法拉第 的电学 大厚本(跟马恩全集一样,就那玩意) 法拉第是一个实验科学家,数学不行,但直觉很好。 注: 小时候会拆个钟表,确实对以后的科研,关系不是很大 。 只是哄小孩,没办法说了,那怎么办 ******************************************************************************* 很可能中国的博士学位,将会吃香,因为需要已经产生了。 在 信息有些泰山压顶般而来 的时代,由于 从信息中产生知识的速度跟不上 ,我们反而正在经历“ 信息过剩,知识不足 ”的窘境
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拿来主义】快乐即成功
热度 16 清风徐来 2015-1-29 10:41
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我总觉得他的快乐哲学比他的相对论更有价值。我认为他有一种优美的人生哲学。他曾经说过:“我的幸福秘诀就是——从不指望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好处!”他从不奢望金钱和荣誉纷至沓来。他总能从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说工作、拉小提琴和划船中,找到单纯的快乐。跟其他事物相比,小提琴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喜悦。他说他常常在音乐中思索,也在音乐中做着白日梦。 —— 戴尔·卡耐基 上个世纪初,有一位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但又怕讲出真话会伤害少年的自尊心。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令人不忍卒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玖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快乐,这就够了。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老琴师的话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少年拉小提琴已得到快乐,他没有音乐天赋,却想成为大师,这比骆驼要穿过绣花针的针眼还难。少年的快乐正濒临被忧伤、懊恼和沮丧合伙肢解的险境,他只有忘掉帕格尼尼才能保全已经到手的快乐心情。少年听了琴师的话,深受触动,他回家后又思索良久,完全明白过来,琴师教给他的是一种人生哲学,快乐胜过黄金,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的成功,却能给人真实的受用,倘若舍此而别求,就很可能会陷入失望、怅惘和郁闷的沼泽,难以自拔。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帕格尼尼梦想。这位少年是谁?他就是日后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名震天下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一生喜欢小提琴,拉得十分蹩脚,却始终能够自得其乐,他作为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同样是成功的。 快乐即成功,这是充满阳光的人生哲学。人类追求名誉、功利和地位,快乐无疑是预算之内的头号战果。然而有的人闷头赶路,错过沿途美景,只是为了尽快抵达巅峰,因此忽略和舍弃了一长串随手可撷的小快乐。结果如何呢?他可能半途而废,意冷心灰;也可能登上了峰顶,却已暮色苍茫,星光暗淡,预期的大快乐无法兑现。许多大成功者(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音乐家、大富豪、大明星)选择自杀的方式了结生命,各有各的内因和外因,但有一点肯定相同:他们收获了足够多的成功的“橄榄”,却未能榨出与之相称的足够多的快乐的“橄榄油”。成功即快乐的结论极其可疑,并不可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脸色红润,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心情愉快,他们活出了人之为人的全部趣味,在事业上却没有太大的建树,与名利双收、功成名就不怎么沾边。这样的人果真是失败者吗?我看未必。 我认识一位通常意义上的成功者,他早年从政,志向高远,中途转向,下海经商,扑腾多年,赚足了钱,却并不快乐。他曾问自己:我这么忙忙碌碌,苦苦打拚,到底是为了什么?答案是:为了寻求快乐。他又接着问自己:我快乐吗?答案是:不快乐。有一天,他到附近的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些人在湖边垂钓,有的钓到了大鱼仍意犹未尽,有的只钓到小鱼,却笑得合不拢嘴。他终于明白,快乐比通常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或者说,快乐即是成功,成功了仍不快乐则是不折不扣的失败。他就像禅宗公案中某些主人公即时开悟那样,心中豁然开朗,从此改弦易辙,不快乐的钱少赚或不赚,不开心的事少为或不为,不对劲的人少见或不见,无论干什么都不再刻意,不再执拗,不再勉强,不与他人比论长短,较量高下,不以他人的价值标准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久而久之,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一个活得有滋有味的人。 人生苦短,为欢几何?拈花而笑,快乐即成功,这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明心见性的智慧。把握今生,把握此刻吧,这是至高无上的策略。别再舍本逐末,好高骛远了,须知,创造快乐,享受快乐,这才是人生大道。
6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汉奸个球!
热度 115 抱朴仙人 2014-12-2 23:09
说到汉奸。我觉得最令人悲哀的是周作人,最令人佩服的是陈璧君。至于那些全无自己主张的人,被左一脚踢成汉奸,右一脚踢成日奸,只能算是个汉奸球 … 踢球人可耻!被踢的也只是个球,成不了英雄。 专业成就不是开脱丧失民族气节的理由,爱因斯坦要是留在德国,跟着小胡子开发原子弹,他下场会比海森堡强? 弟子问:以德报怨,可乎? 子曰:不若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我同情那些被迫屈身事贼的人,但不为他们开脱。要为他们开脱,你怎么去面对那些宁死不屈的仁人志士呢?
3378 次阅读|47 个评论
分享 玻尔、费米、爱因斯坦印象
热度 2 gordon 2014-11-17 16:19
玻尔、费米、爱因斯坦印象 冯·卡门  冯·卡门(1881——1963),美国力学家、航空工程学家。生于布达佩斯。1930年去美 国。1944年至1955年任美国空军司令部科学顾问组成员,1951年任北约组织航空研究与发展顾问组成员。于1935年提出分析带旋涡尾流及其所产生 阻力的理论,这种尾流的排列称为卡门旋涡;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并研制成第一架打破声障的飞机,设计出超声速风洞等,是火箭与喷气技术研究先驱。曾获 包括美国国会梅里特勋章在内的许多荣誉奖章。主要著作有《航空动力学一般理论》、《空气动力学》等。 在帕沙迪纳,我的家庭生活跟在亚深完全一样。   母亲和妹妹在马林戈大街看中了一幢西班牙式单层住房,其中有一个大餐厅,一间起坐室和左右两间厢房。这样我既可独处一室,一家三口又能团聚在餐厅的橡 木桌旁。有一段时间我们因请不到一个匈牙利厨师而感到苦恼,但我们在南加州却意外地结识了不少匈牙利移民。不久,这些朋友就邀请我们去赶晚宴,用匈牙利特 色饭菜款待我们。   家事安顿好之后,不出数月,我们就敞开大门,欢迎学生和客人光临。这样,我们在亚琛所喜爱的国际性愉快聚会又开始了。军队里来听我课的那些学生很快也 成了我家的客人。这时母亲因长期患病,行动不便,只能坐在轮椅里。尽管如此,每次聚会她都要出来认识认识每一位来客,亲自向他们表示欢迎。直到1941年 去世前,她老人家对待客人的态度始终如一。 珮波妹妹很爱跟电影界人士交往,因此来客中经常有一些编辑、制片人和演员。当时匈牙利人当电影明星很时兴,因此很多匈牙利人都拥到好莱坞去碰碰运气,闹得 有位著名的制片人不得不公开表态说:“光凭自己是匈牙利人不管用,还得有表演才能才行。”通常,妹妹请来的客人中还有关于巫师、游方术士和其他各种各样稀 奇古怪的角色。我发现南加州这类人物多得很。   除了上述轻松愉快的聚会外,不时也有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光临舍下,这使我感到不胜荣幸。有原子物理学之父称号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夫人玛格丽 特,每次来帕沙迪纳准要到我家看看。我跟玻尔家有多年交往,在哥廷根,我就认识他的哥哥、数学家哈罗德。1911年,我跟玻尔在英国初次会面,正是那年, 他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原子结构新理论。   玻尔是个身材高大、态度和蔼的人。他在各种社交场合都能怡然自得。有件趣事,至今我一想起来还感到忍俊不禁。他在星期日家宴上出了一个洋相,让我看出 了他也是那种心不在焉的大学教授。那天晚上,我在他面前放了一只彩色酒杯,我给别人酒杯里倒满了法国白兰地,却忘了给他斟酒。   玻尔一边畅谈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一边拿起那只空酒杯喝酒,他这样接连空喝了三次后,我再也沉不住气了。   “尼尔斯,您喝的是什么呀?”我问他。   玻尔愣了一下,再往酒杯里看看,“啊哟!”他惊奇地说,“我也奇怪,怎么一点儿酒味也尝不出呢?”   前已述及,我初见玻尔时,他正在剑桥卢瑟福试验室为揭开原子结构的奥秘埋头苦干。1913年,他公开发表了关于原子辐射后继续保持稳定的新理论,一举 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由于这个发现,他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奖金。整个20年代,玻尔原子理论不仅是物理学的发展动力,而且也开始推动了化学发展。   后来,玻尔和爱因斯坦一起在普林斯顿继续深入研究原子的能量,又在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单独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玻尔从逃离纳粹德国的梅特纳那里获悉,德国在分裂铀原子方面已经取得了惊人进展。他立刻把这个消息告知哥伦比亚大学的费米和邓 宁。后来,费米和邓宁在制造原子弹发挥了主要作用。1939年,玻尔在华盛顿的一次物理学会议上宣布,分裂原子已经成功了。他激动地声称这是现代世界形成 以来的一个重大事件。   二次大战期间,玻尔在直接研制原子弹方面做的工作不多,然而,战后他在谴责核武器用于战争上却发挥了很大作用。他和爱因斯坦都认为原子弹的国际管制是决定世界命运的关键。后来,玻尔又花费很大精力去筹备日内瓦第一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   这一时期,玻尔本人虽然竭力反对原子能用于军事上,但是他的哥本哈根研究所对核物理学的发展却不断产生重大影响。每当我看到这个研究所从世界各地广招 学生时,心里总觉得奇怪:为什么目光远大的密立根却没有考虑到请一位有能力筹集必要设备的大物理学家,到加州理工学院来办个第一流核物理研究所呢?阿特 莱·斯蒂文森说过,这本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看,当时加州理工学院有一点没有搞清楚:搞核物理和其他科学领域不一样,研究人员需要大量投资和重型设 备。而同步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劳仑斯博士早就觉察到这一点,让伯克利的加州大学集中力量搞功率巨大的核研究设备,从而使加州大学在核物理方面一直保持领先 地位。可惜密立根没有能预见到物理学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革;要是他对物理学家工作环境有所了解,看到现代物理实验室与当初剑桥大学卢瑟福实验室、以及他自 己原先工作过的芝加哥实验室相差多大,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懊恼的。   恩里科·费米是最早完成原子裂变实验的杰出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他每次到帕沙迪纳也总要来我家。1939年,费米之所以移居美国,一方面因为对美国感兴 趣,另一方面因为娶了一位犹太血统的意大利海军上将的女儿。墨索里尼上台后大搞反犹主义,于是他当机立断,取道斯德哥尔摩到美国安家落户。几年前,他由于 人工放射性方面的成就在美国接受了诺贝尔奖金。他第一次到帕沙迪纳来看我时,我和妹妹特地为他举行了家宴,还邀请了许多社会名流出席作陪。在宴会上他有些 倜促不安,后来到了深夜,他把我拉到一旁。“亲爱的卡门,你帮我办件事。”“什么事?”“我想到好莱坞去看看。”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他心神不定原来是为了这件事。这可把我逗乐了,我问他为什么对电影那样感兴趣。   “一个人到了罗马总想见见教皇,”他回答说,“我到了加里福尼亚总该去见识见识拍电影吧!这难道不是很自然的吗?”   我和妹妹在好莱坞有不少朋友,其中有出名的匈牙利明星保罗·卢卡斯、贝拉·罗葛茜。因此我不费什么事就在电影制片厂为费米准备了一个午餐会。我们一同 参观了布景设备,又跟一些男明星和漂亮的女明星畅谈了一阵。事后,费米眼睛里流露出愉快的神情对我说,光凭这一点就值得到美国来。   后来我和费米还探讨过科学史上一个奇妙的现象:天才人物为什么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突然涌现出来。触发这种现象的导因与民族特点有什么关系还弄不清 楚。也许教师具有一定的影响。比方说,费米本人是罗马大学考贝诺教授的学生。我认识这位教授,他是个很出色的物理学教师。虽然他在自己的事业上缺少创见, 但却很有能力把费米、赛格雷、拉赛迪那样一批青年聚集在他身边,并激励他们上进。正是由于这批青年提出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核裂变的实际应用才得以实现。   考贝诺是一位伯乐,很善于识别和鼓励潜在的天才。他在罗马大学“底层”实验室搞研究,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推动学生去创造崭新的试验方法。他本人完全有条件去干一番大事业,但却心甘情愿当一名“知识渊博的科学园丁”。   据我所知,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匈牙利的里奥波特·费耶在培育一批对数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方面就起到和考贝诺相同的作用。   我在这一点上感到欣慰的是,我的某些见解也曾经在青年科学家思想上激发出探索的火焰。比如:1940年8月法国沦陷后不久,爱德华·泰勒和汉斯·布希 到帕沙迪纳来问我,为了在科学上对盟国作战有所贡献,他们应该干些什么工作?当时正是他们全力以赴搞美国核武器发展计划的前夕;我立刻想到空气动力学家还 没有揭示出冲出波的动力学规律,此外,我们对支配冲击波形成的某些化学规律也一无所知。这个建议显然对他们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他们继续深入钻研这些问 题。后来他们终于写出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从来没有公开发表,不过我知道它对核武器发展计划和导弹重返大气层的运动特性研究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阿耳伯特·爱因斯坦也是我家的常客。在他身上我发现了一个诚恳而善良的灵魂。他具备的一切品质,正是我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毕生所追求的。   1911年我在哥廷根大学第一次见到爱因斯坦。那是他到学校来和希尔伯特、闵可夫斯基共同指导一个学术讨论会。这个欧洲最著名的学术讨论会曾经推动很 多人去钻研物理学上的新课题。此后过了好多年,我们才在柏林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重新见面。在那次会上,他和能斯特、普朗克宣讲了热力学基础理论。 1931,他应德国政府资助的费城德美文化协会邀请,以德国政府代表身份初次访问美国。他到达美国时受到了德国驻洛杉矶领事的欢迎;从帕沙迪纳回国时,领 事又亲自到场送行。爱因斯坦到美国不久德国政府发生更迭,希特勒取代了兴登堡。爱因斯坦离开美国不到一个月,那位领事就被希特勒召回德国。   爱因斯坦到达帕沙迪纳时受到了许多社会名流欢迎。那天场面很大,四周挤满了欢迎的人群;儿童们手里都拿着鲜花。在市政府大礼堂前面举行欢迎仪式过程中,他看到我也在那里就满面笑容走过来和我握手。   “啊!亲爱的卡门,”他说,“在这里见到你我真高兴。我有个问题要问你。”他把我拉到一旁用手指指广场上的喷泉,那喷泉顶上有一个翻滚、弹跳着的小球。“你解释解释为什么小球在喷泉顶上不掉下来。”   我对他说,如果小球重量和喷水的动量之间保持某种恰当的关系,一旦小球出现在喷泉顶部,就会停留在那里按水力学规律运动,它一偏离平衡位置就自动进行校正,因此始终不会掉下来。   “Sehr gut(好极了)”他点点头,然后又回去参加欢迎仪式。   数月之后,我对爱因斯坦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羊毛衫加一支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 不绝,有一次他要我想个办法让他避避风头。我在洛杉矶奥列蔽拉大街替他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远近闻名,因此他在那 里从未碰到过上述麻烦。我猜想,街上谁也没有认出我身旁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为人坦率,心口如一,直言不讳。有一次他应邀出席一个“面向全国”的广播节目。有个播音员蓦然发现了这位科学巨匠,就擅自宣布爱因斯坦要向全 国听众发表讲话。爱因斯坦非常反感,立刻站起来说,“我没有话要讲,因此讲不出什么话;今后如有话讲,再来向各位奉告。”说完这两句他立刻就坐下去。   我和爱因斯坦曾多次促膝长谈,科学对人类的意义这个话题谈得最多,他有些观点使我感到非常惊奇。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中科学的最大进步在于消除了不少 偏见。由于偏见来自日常生活和一般常识,所以一般人总认为它不可逾越。在消除偏见方面,爱因斯坦是我的榜样。他发现,人们只有抛弃物理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 绝对观念,才能对一些天文学和光学现象作出正确解释。他抛弃了绝对时间和空间观念,宣称时间和空间是同一度量单位,然后循序渐进,提出了“相对论”。   20世纪物理学的另外两大理论是“量子力学”和“测不准原理”。这两个理论也排除了由一般经验所产生的偏见。比如,众所周知,任何运动物体的速度和位 置都能精确地予以确定。对“测不准原理”来说,这就是一种偏见。“测不准原理”认为基本物理过程是随机量的乘积,因此无法进行严格测定。这种观点显然是和 因果律抵触的。“测不准原理”公开发表后,在物理学和哲学上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和矛盾。   我大惑不解,在物理学上以提出激进理论闻名于世的爱因斯坦,居然也不承认“测不准原理”。他坚信任何过程都能用因果律来描述。位置和时间根本就不存在内在的不确定性。因此,他认为“测不准原理”的基本思想完全是胡说八道。   在这方面,我问爱因斯坦:“为什么您不相信测不准原理呢!您年轻时就消除了绝对时间这样一个大偏见。现在提出测不准原理的海森堡也是个青年,他消除另一个偏见——过程确定的唯一性,而您反而不赞成了,这是否表明您年事已高了呢?”   爱因斯坦回答说:“并非如此。亲爱的卡门,以前我就说过,我绝不相信仁慈的上帝会用掷骰子来统治世界。”   这个回答使我感到高兴。因为我面前这位伟人观察问题的方法竟和我父亲一模一样;宗教和科学分别对待。爱因斯坦曾经说,上帝主宰万物,因而也创造了物理 定律。同时,他认为宇宙是有序的,即一切事物,只要知道它的现状,便能了解它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而“测不准原理”却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未来是无法确凿预 知的,结果可能多种多样。   我父亲有个比拟说法,很能阐明海森堡所面临的困难。我父亲常说,把一个城市的全体居民或整个民族与单独一个人比较一下吧;单个人在下一时刻的行为取决 于心理学规律,然而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决不能采用这样的方法:先运用心理学对千百万个人逐一加以研究,确定每个人在下一时刻的行为,然后再把每个人的行为简 单相加起来。历史只着眼于一般过程,也就是说,只观察大多数人活动的平均效果。可以这么说,当海森堡提出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能进行严格确定时, 他头脑里的观念和上述情况完全一样。由于无法对所有微观粒子的历史都进行研究,所以他认为无法测准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正如历史学家那样,他测定的只是运 动状态的平均效果。   在我看来,这是人类观察上的局限性。要是我们一定要合理解决无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问题,那就是对要描述的粒子逐一加以研究。由于一个人的寿命有限, 在短促的一生中是无法办到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和爱因斯坦来个小小的妥协:我认为“测不准原理”并不完全是胡说八道,但我补充说明一点,目前我们的水 平有限,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有朝一日,这种局限性是会被科学研究突破的。   爱因斯坦在加州理工学院指导过许多次关于物质结构的学术讨论会。有一次,他和奥本海默一起主持讨论会。参加讨论的有密立根、托尔曼、保林和爱因斯坦, 这是个多高水平的学术小组啊!我记得,爱因斯坦的论述清澈明了。而奥本海默表达问题的方法太复杂,因此难于理解。他在黑板前动作迅速,推导方程式常跳过好 几步,又以为听的人都跟得上。爱因斯坦接在奥本海默后面登上讲台,首先他表示非常抱歉,他比不上奥本海默那样敏捷,不过他将尽力而为。   爱因斯坦是个思考缓慢的人,但却是一位渊博的思想家。奥本海默的表现引起了我的回忆:要不是早年父亲及时教导我懂得坚韧而深刻的思考的价值,我也可能会滑到小聪明的老路上去了。   我在爱因斯坦身上打过一个主意,结果却完全失败了。谢天谢地,幸亏那不是一件科学方面的事情。有个匈牙利才华出众的钢琴家名叫尼里基·哈齐。我发现由 于时运不济,人地生疏,他被迫在帕沙迪纳一家大餐厅里当个钢琴伴奏者。从前在布达佩斯他是个公认的神童,有个心理学家还写过一本专门介绍他的书。我和妹妹 对他的处境感到很惋惜,觉得他在美国需要有个显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我们决定拉他一把,把南加州的一大批艺术家和音乐会代理人请来听听他的演奏。为了达到这 个目的,我们特意举办了一个欢迎爱因斯坦的宴会,把南加州有名的音乐会代理人都请来赴宴。一方面让他们见见这位数学大师,另一方面聆听他拉小提琴。不用 说,到时候他们纷纷赶来了。那天晚上,正如我们预计的那样,大家请哈齐弹了几首曲子。不料在这个当口,爱因斯坦夫人突然心血来潮,要她丈夫拉小提琴和哈齐 合奏,大家对这个主意感到非常高兴。没想到这一下竟触怒了哈齐,他大声嚷道:“我从来不为任何人伴奏!”说罢就真掼纱帽不弹了。我们期望美国音乐界重视哈 齐的计划就此成了泡影。而爱因斯坦却兴致勃勃,照拉不误。结果,所有来客都向他表示热烈祝贺,而把布达佩斯的神童忘记得一干二净。   我看,那位傲慢无礼的匈牙利朋友是大错特错了。其后几年,一位真正的钢琴大师凯瑟索斯和爱因斯坦合奏就丝毫没有感到屈尊。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专家古腾堡教授也常为爱因斯坦作钢琴伴奏。有一次演奏后我问爱因斯坦,古腾堡钢琴弹得怎么样?他回答说,很难跟上。   “那是怎么回事呢?”我问道“地震学家弹钢琴不是也有节奏吗?”   爱因斯坦笑笑说,“他的节奏很好,但很难捉摸。”   1932年,爱因斯坦离开了加州理工学院,内中详情我不大了解。不过我料定普林斯顿大学另有一位“密立根”,此人名叫费莱克斯纳。他不仅替爱因斯坦安 排了一个终身职务,又向他提供了满意的生活条件。我在普林斯顿跟爱因斯坦只见过一两次面,但在二次大战后却经常接到他的来信。有一次他来信要我参加他发起 的“科学家反对使用原子弹紧急行动委员会”。我对这类组织从来就不感兴趣。比较起来,我对在以色列办一所医科大学,或向西班牙提供促进艺术发展奖学金倒是 更为关注。我以恕不从命回复了爱因斯坦,并说,“幸而我不是原子科学家,作这种决定要简单多了”。 注:这里的密立根,是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 ******************************************************************** 没什么意思,我只想说一下,高水平的科学家是什么样的。 当然材料的取舍,取决于我的人生经验。(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个热闹,呵呵 ) 不迷信名师名校,不在我经验之内的,绝不凑趣,凑热闹。 注:清华当年把卡门请来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先请了卡门,我们当然也请啊。 早年加州理工的风洞还不如清华的风洞好。因为加州理工不是美国军方的项目,只是一个科学项目。
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居里夫人遇渣记(二)
热度 33 龙血树 2014-11-2 23:36
居里夫人遇渣记(二)
--------------------------------------------------------------------------------------------------------------------------------------------------------------------------------------------------------------------------------------------------------------------------------------------------------- ... 居里夫人从比利时开会回来,突然就有一群暴民攻击了她的住宅。巴黎人好像在中国奥运火炬传递时候也做过一些类似行为?他们的祖先高卢人砍头如砍西瓜,曾焚毁罗马城,之后对砍杀异教徒也很热衷,后来到了法国大革命也热衷于砍头,包括大革命领导人本身, 比如著名的罗兰夫人,在被砍前,留下举世闻名的感叹: 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几多之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居里先生去世时,小女儿只有两岁,到了袭击事件发生,小的只有 7 岁,大女儿也方才 14 岁。被巴黎暴民袭击,孤儿寡母不得不紧急外出避难。这位渣渣也使居里夫人的情书落入他原配手中,一时间,居里夫人陷入有生以来最大的危机。曾经风流残暴的巴黎一下子高尚起来,大家都大义凛然异口同声讨伐居里夫人:外国人、犹太人、淫荡流浪女、家庭破坏者、波兰娼妓等等。同时,很多平时貌似友好的著名科学家,专门写信劝谏她不要接受这次炸药奖,认为她会使炸药奖的典礼蒙羞。 在一片谴责声中,唯有爱因斯坦发出不同的声音,他建议居里夫人蔑视那些群氓的胡言乱语,并且把那些人称为毒蛇,暴民等等。不过传记作者也特意指出,支持居里夫人的爱因斯坦本人育有私生子。这位作者却没有进一步解释一下:爱因斯坦和这位私生子的母亲本来是恋人,只是没有足够收入及早结婚,而爱因斯坦找到第一份工作后,他们也立刻结婚了。大抵能够暗戳戳诋毁名人,也是能够使部分人激动的,从中得到了非凡的快感。 所以伟人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可以分两部分,一是他们的行为直接为人类带来的利益, 二是并不稀少的一部分人通过寻找伟人的弱点和缺点,然后通过如意踩到他们的声名之上所得到的快感。 玛丽和皮埃尔居里夫妇家庭相片 居里夫人与爱因斯坦
个人分类: 八卦科技|1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哈代 vs 爱因斯坦
gordon 2013-12-13 11:24
托马斯·哈代 在《无名的裘德》里写了一个乡村青年裘德悲剧一生的。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 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 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裘德的这番经历,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乡村教育逐渐普及后有知识的一代青年劳动者要求改变自身地位的图影 。淑作为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的青 年女子,社会地位与裘德大同小异。不过身为女性,她的思想言行更体现了当时英国已经萌动的女权运动,而在气质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锐激进; 逊一筹抵挡恶势力的勇敢执著。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青年男女,经过自我奋斗成功之例,凤毛麟角; 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制 约,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惨痛的代价,也终难如愿 。 low 逼就得认命 ×××××××××××××××××××××××××××××××××××××××××××××××××××××××××××××××××××× 在学术的长廊里还有一位哈代,G·H·哈代,酷爱网球。。 哈代说, 判断一个人牛逼不牛逼,考一考就知道了 ,呵呵;相比之下,爱因斯坦就是软蛋,弱爆了。 文青老想知道这个事怎么解决,这个事跟火箭那个事差不多。火箭这个领域呢,最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后来的萧规曹随就行了。其它学科想和火箭拉平,拉到平等地位,只有你多努力。我已经多走一段了,下面该你走了。 既得利益阶层不受损,你自己那碗饭,自己想办法。 ××××××××××××××××××××××××××××××××××××××××××××××××××××××××××××××××××××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19439895_1451057177_Oh+1TnNpD2LK+l1lHz2stqlF+6xCpv2xhGuwvlOkIAlYUguYJMXNb9wO5CrfCMZH5yoUEJU+fPol3hUkbQ/s.swf 《高考1977》预告片 在我们的人生中,最值得庆祝的,不是登上巅峰的那一刻。而是,你从谷底慢慢坚持往上爬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步可能都会很艰难,更糟糕的是,你并不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但是凭着过人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你翻越了人生的大山。 ×××××××××××××××××××××××××××××××××××××××××××××××××××××××××××××××××××× 外行总是能指导内行,呵呵 三年前创办小米时候,大家常问的三大问题: 1.富士康是手机主要代工厂,你认识郭台铭吗?2.手机主要靠运营商卖,你认识中移动老大王建宙吗?3.当时谷歌推nexus不火,凭什么你能成? 我无法回答,但我坚信: 互联网模式的力量,互联网会改变所有传统产业, 我相信好产品的力量,产品会说服用户和合作伙伴! ———— 雷军
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爱因斯坦致居里夫人的悼词
热度 25 duanjian 2013-9-17 20:13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 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 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 ——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 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
7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转> 文革批判爱因斯坦
gordon 2013-5-1 13:12
注:好可爱啊 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毛泽东“造反有理”和批倒批臭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号召下, 爱因斯坦 却被“揪”了出来,成了大 批判 的靶子。今天在人们对 文革 中的疯狂和荒谬逐渐淡忘的时候,重温这段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对 爱因斯坦 的 批判 开始于1968年春天。根据革命造反派的理论,当时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里夺权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就是在自然科学战线上从反动学术权威那里把理论权力夺过来。 爱因斯坦 之所以成为 批判 对象,有著多种原因。第一,他是西方最有影响的科学家,批倒了他就批倒了西方科学。用当时的话来说:“只有革相对论的命,自然科学才能前进。”第二, 爱因斯坦 受奥地利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影响很深,而马赫的经验 批判 主义曾经受到列宁的 批判 。第三, 爱因斯坦 的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所使用的参照系,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有相对主义和唯心论的嫌疑;而 爱因斯坦 的广义相对论则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最终是有限的,这又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为物质和运动是无限的信念相冲突。 当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一个大 批判 组织,叫做“‘ 批判 自然科学理论中资产阶级反动观点’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由于这个学习班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 批判 相对论,革相对论的命”,它就被简称为“ 批判 相对论学习班”。 1968年6月这个学习班写出了第一篇文章在内部传阅,被称为“ 批判 相对论的开端”。文章说 批判 相 对论是落实文化大革命的纲领“十六条”,“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统治,从而巩固无产阶级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对资产阶级的专政”。相对论被说成是“地地 道道的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也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光速不变的原则“深刻地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终结社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不 可超越,西方科学是人类科学极限的反动政治观点。”这篇文章被送到毛泽东、林彪和中央 文革 小组成员那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把 批判 爱因斯坦 的运动推向全国。 毛泽东多年的秘书、中央 文革 小组组长陈伯达直接领导了这场运动。他多次对运动做出指示和部署,派专人常驻学习班,指使《红旗》杂志派编辑去学习班帮助修改 批判 文章,准备在《红旗》杂志上发表。1970年4月3日,陈伯达来到北大召集会议, 号召对 爱因斯坦 发动群众性的 批判 运动。他甚至要中小学生也来 批判 爱因斯坦 ,说他们“思想活跃、眼光敏锐、兴趣广泛、很有生气。 ”他还提出要召开 批判 爱因斯坦 的万人大会。在他的催促下,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专门派了一名军代表负责领导运动,成立了“相对论 批判 办 公室”,出版了《相对论问题讨论》。这份杂志的第一期出版于1970年6月, 在编者按中,第一句话就是陈伯达1966年的名言:“人类的文化是从东方开始 的,后来转到了西方;经过一次往返,现在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回到了东方。” 这期杂志上还传达了陈伯达的最新指示,要求科学家向中小学生学习,“创造出资产阶 级老爷们臆想不到的奇迹,把牛顿、 爱因斯坦 远远抛在后面,响亮地发出无产阶级的声音。” 《相对论问题讨论》第一期出版后在全国发行,一些科学和教育部门紧紧跟上,把这个 批判 运动当作以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部署的重大任务。他们开座谈会,办学习班,部署笔杆子写文章,一时闹得不亦乐乎。特别在张春桥和姚文元控制的上海, 批判 爱因斯坦 的运动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中心,以复旦大学为基地,和被陈伯达控制的以中科院为中心的北京 批判 运动争夺控制权。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54675321_1783717381_PR6zHSptWm6P+Eh0HTWxve0D+/cXuvDojG6yvFenJw9PE1XaapmdZNoC4yvXFqwbrz0xHcZkeP8wkkR5Zatf1jAtaA4QilU/s.swf 6个普通卫生战士,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找到了新穴位,二次针炙就可恢复听力,两个多月后,聋哑学校全校105名聋哑学生全部恢复听力。看看当年救治聋哑儿童的日常新闻报道主题如何与意识形态造势——打倒刘少奇捆绑起来。
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2 04:32 , Processed in 0.03953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