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论持久战

相关日志

分享 敌后兵工厂的回忆(转)
gordon 2016-10-15 13:09
作者:刘鹏 1939年初,我从延安治伤重返抗战 前线,刚刚踏上离别数月的工作岗位——八路军总部第三科(通讯科),正盘算着怎么把总部的通讯工作搞得更好,这时,朱总司令把我叫去。他说,根据毛主席关 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我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要作长期准备,首先要自力更生搞好自己的家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在根据地办兵工厂,开辟军火生产,这 是战胜敌人的决定性条件之一;中央来电指示我们要在一年内增加一万支枪,主要靠自己造; 搞军火生产要有专门知识,总部还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 ,从现在来看你 搞通讯工作多年,懂技术,做这项工作比较合适。我当时对军火生产一无所知,怕搞不好,影响全局,不敢接受任务。朱总司令先后七次找我谈话,详细的讲了党中 央关于建设敌后兵工厂的决定和总部建设兵工厂的方针,并鼓励我大胆地去工作。 同年3月,八路军总部管理军 事工业的第六科宣告成立,我被任命为科长。开始第六、员只有我和秘书、警卫员、饲养员四个人,与总部机关同住襄垣县北村。不久从一科调来高原同志又从抗日 军政大学分配黄枫、黄浩、白英三位同志来任科员。这四位同志对工业生产都较熟悉。 高原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生 ,白英、黄枫、黄浩曾在重庆、广东、上海 的兵工厂当工人,他们都是为抗日救国而投奔到根据地来的。第六科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晋东南、冀南、豫北地区我部各师、旅、团、支队及地方政府的修械所和 炸弹厂(那时对地雷、手榴弹统称为炸弹)。经过我们分头到各地调查,当时,部队和地方抗日政府都先后成立了一批修械所和炸弹厂,但 规模很小,设备简陋 ,技 术落后,修械所只能少量的修修配配,不能制造枪械。炸弹厂的产量也很小,规格不一,质量不稳定,要发展军火生产,就必须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改造,扩建成 兵工厂。 我们首先接收了两个条件较好的修械所和炸弹厂,并以他们为基础,改造扩建成两个兵工厂。这两个单位是: 八 路军总部修械所,设在山西榆社县韩庄村,由总部军实科(第四科)创办,于1938年秋成立,职工和设备是由115师344旅修械所、129师高平修械所、 晋豫游击支队阳城修械所合并起来的。有职工280余人,切削机床7部,三节锅炉1台,总部军实科副科长徐长勋担任所长,老红军张广才担任政治委员。第六科 成立以后,总部决定韩庄修械所交由我们领导,为很快扩展成兵工厂,我们将韩庄修械所搬迁到山西黎城县水窑山黄崖洞旁,新建厂房,集中机器20多部,职工 680多人,建成了我军的第一个造枪厂,月产七九步枪380多支。 武乡鞞山铁厂,设在山西省武乡县柳沟村。于1938年4月成立。由武乡县抗日工会开办,利用当地的煤矿、铁矿资源,制造手榴弹兼农具出售,有职工260多人。我们于1939年接收,委派高原任厂长,张先进任教导员。后扩展到300多人,月产手榴弹1万枚。 1939 年6月,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对军火生产的要求越来越大 ,为此,管理军事工业的领导机构也要加强。八路军总部决定以第六科为基础扩大组建军工部,直属 总后勤部领导,军工部机关迁驻黎城县上赤峪村,与黄崖洞兵工厂紧紧相连。部长开始是我,1940年5月刘鼎同志从抗日军政大学调来后,他任部长,我改任副 部长。刘鼎同志曾留学德国与苏联,毕业于苏联东方大学,大革命时期在方志敏部队担任闽浙赣兵工厂政治委员,有军火生产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同时,八路军 野战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孙开楚同志也调来军工部任政治委员。军工部成立后,根据总部的指示,召开了军工部党代会,会议决定迅速调集一批人员、机器和材料, 加速兵工厂建设,增加武器生产,支援前线。 当时,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建设兵工厂非常支持,要啥给啥,在人 员上,先后从抗日军政大学、各部队、地方政府抽调了1000多名技术干部和工人支援兵工建设。仅1939年冬就从延安中央军委军工局抽调来300余名干部 与工人,其中郑汉涛、陆达、刘贵福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和技师,就是这个时候来的;在物质上,从延安、西安经过长途跋涉运来一批较好的机器和器材。其中有办 军火工业急需的硫酸、无烟药、水银和其他贵重金属材料;在资金上,拨给专用经费,由开始每月5万元,增加到10万元,以至后来上百万元,一切费用总部包揽 实报实销;在安全上,工厂都派部队驻防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将保卫总司令部的特务团驻守黄崖洞兵工厂,工厂外围还有还有陈赓、陈锡联旅兼防。兵工工厂建 设初期,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杨立三总后勤部部长,几乎天天来电话询问工厂建设和生产情况,经常到工厂检查指导工作。鼓励职工加紧生产。 1939 年夏到1941年底,我们在太行山上很快建立起14个兵工厂,职工发展到3000多人,能生产手榴弹、地雷、步枪、炮弹、50小炮和复装枪弹,这些武器送 到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我军对敌作战。同时,兵工厂的建设与发展也引起了敌人的仇视,每次‘扫荡’他们都把兵工厂作为重点破坏目标。从1940年10月到 1943年6月先后10次在根据地搜索、袭击炸毁兵工厂,仅1941年11月一次就集中兵力5000余人攻占黄崖洞兵工厂,我部队奋起阻击8昼夜,才使工 厂人员和设备安全转移。由于当时的军事形势是敌强我弱,兵工厂难以就地固守,我们采取了“化整为零,分散转移”的方针,把每个工厂按照产品的专业化,划分 成几个小厂,转移到更隐蔽的山庄。厂房、宿舍都是借用农民住宅与庙宇。藏厂于民,坚持生产,这样提高了工厂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即使敌人发现,工厂也能在几 小时内全部转移,不致遭受严重破坏,敌人“扫荡”队伍一走,工人就迅速恢复生产。这一方针的实施不仅没有减少军火生产,相反,而是促进了兵工厂的建设与发 展,到1945年上半年,我们的军火生产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0炮弹、82迫击炮弹、自制枪弹无烟发射药和烈性炸药。工人每天生产十几小时,大量的 枪炮弹药,不仅供给晋冀鲁豫区部队作战,而且还供给晋察冀、晋绥、华东等区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引自《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101页.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股市进入《论持久战》阶段
热度 10 樱木花道 2015-6-12 22:44
钱非常地不好挣了 鬼子强大,我很弱小 一定要保持实力 避实击虚了。 这是比2013年还要困难的时刻
6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论持久战的基础
热度 6 gordon 2012-11-28 00:07
1917 年中国对德宣战,有近二十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上服务,但饱受语言不通之苦,晏阳初于耶鲁毕业后第二日到法国服务华工。在法国战场,晏阳初尝试着从复杂的中国 文字中选中一千个常用字用来教华工识字,后来创办了《华工周报》,数月后晏阳初收到了一位华工写的信。这位华工为了表示对晏阳初的感激,决定捐出他三年在 法国泥泞的战场上积蓄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 。晏阳初后来说,这是冒着生命之险赚来的血汗钱。 这封信后来改变了他的一生,晏阳初说:“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教育了我 。”于是他说:“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1920 年晏阳初回到中国,他的第一站是上海,1922年晏发起全国的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在长沙,他的声势做得很大,把整个城市都动员起来了,许 多普通的劳苦大众——洋车夫和小徒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第一次地有机会走进课堂。没有钱,但是那个时代有的是理想主义和热忱,教员都是义务,长沙和一百 多位义务教员中就有青年毛泽东。现在外国人写毛的传记,说就是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受到了晏阳初的影响,开始觉悟要真正地打到民间去,而且方法要简单、要经 济、要实际。 在北京时,张学良以出八百万大洋支持平教为条件邀请晏阳初任东北的行政院长,然而晏阳初拒绝了,血气方刚的张少帅把晏阳初的助手关进了监狱,等晏阳初赶到时,发现他的助手正在监狱里教狱卒识字呢! 后来晏阳初发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农村要是无法发展中国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于是一九二九年,他来到了定县,这个地方后来成了遍及全世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 在 定县,晏阳初发现中国农民的问题主要是“愚贫弱私”,但是他发现 单项的改造并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综合的农村改造方案。他从识字教育、生 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着手解决问题。他让农民在平民学校里接受简单的教育后,让他们组织成同学会,中国的历史上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发组织的社区生活, 后来这些同学会成了晏阳初对农村进行民主改造的基础。在那里晏阳初领导建立了乡县议会的组织。晏阳初说,对于中国人,有没有一个好皇帝并不重要,但是,是 不是有一个好县长却是大事。在定县他着手把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审判案件和收取荷捐杂税的县级政权改造成一个由民众选举、服务于民众的机关。 为了改善定县的农民经济生活,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做了很多很细致的工作,比如棉花的选种。一次一批美国的专家惊讶地发现 定县的本土鸡一年只能下 68个蛋 。晏阳初说:“中国的母鸡已经下了三千年的蛋,它们大概是太累了。”后来 晏阳初引进了美国的来杭鸡,在与本地鸡杂交后产生的新品种母鸡一年可以下168个蛋。 三十年代初,国民党内政部次长到定县视察后,对定县的乡村改造工作极为赞赏,因此国民政府决定把这种模式向全国推广。因此南京政府通过决议,全国各省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划出一个县做试点。 由于日本步步进逼, 1936年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撤离定县。晏阳初说:“我们被赶出定县我们的人类社会——经济实验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 1937 年晏阳初接到湖南省政府的邀请,说蒋介石要晏阳初帮助动员三千万的民众抗日。随后他被任命为这一行动的首席执行官。晏阳初主持撤销了这个省三分之二的县的 腐败领导,招集了五千个学者和科学家代替他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造和民众动员。这些工作对后来湖南能顶住日本的进攻取到了关键作 用。
337 次阅读|1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4 04:44 , Processed in 0.0221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